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范文

2023-10-05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范文第1篇

1激趣教学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数学生好动、爱玩,若只要求阅读数量,而不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久之,学生易对阅读产生厌烦心理,影响阅读的有效性,更不能够较好的实现对话。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首先应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以“趣味”为抓手,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打开对话通道。如:可运用教材激趣、结合生活实际激趣、利用故事激趣等,以运用教材激趣、运用多媒体激趣为例,即是在学生学习教材课文的过程中,通过有意地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瀑布录像,通过多媒体中展示瀑布,可让学生联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当吸引学生的眼球后,教师可话锋立转,转移到今天所学的课文上。播放紫藤萝录像,将紫藤萝与瀑布做对比,让学生感受紫藤萝盛开时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为什么将其称之为“紫藤萝瀑布”。通过创设利于本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无尽的遐想,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其朗读的欲望。又如: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内容时,可采用多媒体播放《童年》的开头歌曲,并向全班学生说道“听到这首歌是否能够想起自己的童年呢,那时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对于大作家鲁迅先生而言也不例外,也有值得自己回忆的童年,今天就跟寻着鲁迅先生的步伐,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受陆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通过新课导入完成后,让学生自己介绍作者,并予以指导 ,从作者籍贯、代表作及作品风格等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通过此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探讨的欲望。

2个性教学

教师在中学生心中的地位是神圣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应用行动示范,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激情。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中外名著,并将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学生,与学生分享,既能丰富自身的知识,还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中。在课余时间,还可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在阅读后师生都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并在班级内进行互评,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激情,还能有效地拉近师生关系。在为学生推荐阅读物时,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等方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图书。可选择通俗易懂的科幻类、故事类图书,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等不同,推荐图书时,也应注意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地推荐课外读物。此外,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课外阅读,教师还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如可在班级中设立“读书角”,教师可带捐书,并动员学生将个人图书放在“图书角”中,由班干部进行借阅管理,解决学生课外阅读中书源不足问题,并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3情智教学

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若没有了情感,也就没有了文章,更没有语文。文章是人赋予情感表现的产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怎能离得开情感。通过情感教学能够使课堂情意浓浓、情趣盎然,让学生乐此不疲、爱不释手。人一旦离开情,好比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但在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就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是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思想交流中传递智慧,并碰撞智慧,进而产生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就是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发展智慧、传递智慧。而只是并不等于智慧,知识知识外在的,需要个体内在而生成。孙双金教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熟读深思,要求学生学会及善于质疑,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能够标新立异。即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思考及聪明起来。此外,语文中包含了作家的情感,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人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情,脑中有智,手中有法。这样一来,课堂中也就不会出现只见书本、不见生命;只见教案,不见学生的问题,从而使得语文课堂犹如柳暗花明、茅塞顿开、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如:学习《多一些宽容时》内容时,可将一副对联交给学生,上联为:无私、无欲、无怨、无悔,才有大将风度。这副对联是从课文内容中总结出来的。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内容来概括出其他内容, 并补充下联内容。有的学生经过探讨,得到下联:互谅、互让、互敬、互爱,方显宰相胸襟。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文中所选取的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因此,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加强语文阅读有效性探究,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水平。

摘要:阅读作为人的重要活动之一,可帮助人积累知识,陶冶道德情操,愉悦人的身心,从而培养各项能力。从当前来看,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迁移不够、阅读效益不高等。因此,如何让阅读教育的研究更接近地气,是当前每一位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范文第2篇

我们认为,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 贯穿始终的是一个个由教师精心设计, 并与学生共同营造的优化的问题情境, 在这种情境下, 学生已有的概念体系与新获得的信息, 思维着的主观世界与变化着的客观世界之间不断产生矛盾, 从而引起学生主动的、积极地去探索、去思维, 以再次求得问题的解决。由此看来, 有效的优化问题情景给予学生一股无形的学习动力, 是决定学生真正的学习是否产生的关键。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问题情境、张扬学生个性,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 调整“期待视野”, 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

要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就必须培养学生严谨的阅读理解习惯, 既要允许学生见仁见智, 又要尽力培养学生接近文本原意和作者思路的阅读能力。教学实践说明, 如果学生的“期待视野”超越了教学内容的水平, 即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学生对阅读就会失去兴趣, 如果“期待视野”远低于教学内容, 即教学内容要求过高, 学生也会无法接受, 阅读就会遭到冷遇。课堂上出现上述两种情况, 学生就会分心, 课堂上就会出现骚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要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 即“期待视野”与教学内容两者水平相当, 才能相互沟通, 发挥“阅读期待”的作用。

以往的阅读教学, 学生对阅读没兴趣, 很大原因上是过多的内容分析 (或提问) 所致。此类分析, 或者失之过浅, 就课文内容的顺序,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问或讲, 而学生对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自己读懂了, “阅读期待”当然不能得到满足, 当然对老师的教学失去兴趣;或者失之过深, 对中心思想和篇章结构等的分析, 大大超越了学生的“期待视野”, 学生期待获得知识的心理也不能得到满足, 因而也失去兴趣。因此, 教师要恰如其分的安排阅读内容。

2 创设富有悬念的问题情境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探究的主体, 作为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师, 不仅是让学生听懂, 更重要的是在懂的基础上, 提出新的问题, 引起学生的好奇, 去主动探索新的学习。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知识三者的关系中: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 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时, 就能促使他们全身心的主动去学习, 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能力, 而有了学习能力, 不但同时获得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 为掌握将来的再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设置这种富有悬念的问题情境一般放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或结束时, 在课堂教学开始时, 用设问的方法提出问题, 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 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理想的风筝》一文时, 学生经过预习, 了解了这是一篇记事文章, 教师提问:“题目《理想的风筝》与记事有什么关系呢?”这样一个提问, 引起学生深入探究全文的强烈兴趣, 而这种问题情境贯穿全课。在课堂结束时, 教师有意创设一个疑问:“理想的风筝”在文中指什么?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究、创新。课已尽而味未尽, 下节课一上课就让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当然设置这种问题情景也可寓未知于已知中, 从知识本身去创设悬念, 例如找中心句概括段意为例, 对学生而言, 找中心句概括段意是已知的知识, 是否所有段意均能如此概括是未知的知识, 已知中含有未知因素, 引起悬念, 从而激起学生纷纷思考、尝试的兴趣。

3 创设愤悱的问题情境, 激发思维

马洛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 “人的自我实现是人的本能”, 每个人都有一种求知的欲望, 当他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时, 以他的本能出发, 他必然会去探索、思考, 以达到自我的完善。当学生心里想说, 又说不清, 或者心里有了思路, 尚无法表达, 在这样一种“愤悱”的情境中时, 学生感受到运用原有的知识已不能理解和解决问题, 他就会想方设法去解决, 这时他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了。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选择创设的是这样一种“愤悱”的问题情境来激发思维。当然要创设一种“愤悱”的情境,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3.1 问题内容要难易适度

提问的内容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准备相衔接。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 如果教师直接提问:“四周围黑洞洞的含义是什么?”由于学生不了解鲁迅先生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 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能衔接, 没有思路, 没能形成使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 就无法作出正确的理解。只有当教师作了铺垫, 先让学生了解当时的黑暗社会环境, 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当听到这个问题后, 感到这个“黑洞洞”似有所指, 于是大脑充分调动、思考, 形成“愤悱”的情境, 终于经过自己的判断、理解, 得出了“四周围黑洞洞”是指社会环境的黑暗, 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啦。因此, 问题的难度必须是适度的, 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准备、年龄特点及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有思考的物质基础。同时还要符合教材的知识体系, 使学生有思考的媒介。我们应让学生感到有思路可找, 但又尚未明确。“跳一跳, 才能摘到桃子”, 既要让他知道上边有桃子, 又要让他努力跳起来摘得到, 这样才能形成“愤悱”的问题情境。

3.2 问题的内容要与知识体系、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

一堂课是一个整体, 是一个系统,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 一个系统的整合功能大于各子项之和, 也就是说, 我们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始终是要以学生内在知识体系为灵魂, 在以外在教材内容为外衣的一条线的贯穿之下的, 所有的提问内容都必须与知识体系、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 只有这样, 学生的思维才有启动的基础, 思维促进对教材的理解, 理解又反过来推动思维更向纵深发展, 形成一种互动, 如教学《凡卡》一文, 在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假设凡卡的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 你认为以后将怎样发展?”这个问题是与教材有机结合的, 也是很开放的, 在回答中, 有的同学认为:爷爷会不顾一切地接走凡卡, 但家里养不活, 凡卡最终饿死了;有的同学说:爷爷想来接凡卡, 但没有来的路费, 老爷也不许他来。有的同学还认为:凡卡在爷爷来之前就被老板折磨死了……这样的提问即让学生对凡卡悲剧的命运做出了深刻的理解, 同时也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说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 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更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效。

4 创设相互矛盾的问题情境。

一个真正的心理上的问题, 产生于两个或更多的供选择的对抗的思想、情感态度的尖锐冲突之时, 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理解水平或预料、期待与课文中出现的新事物不一样, 他们就会瞠目结舌, 于是开始寻找矛盾之症结所在。教学中, 抓住矛盾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方法。

4.1 利用课文中存在的矛盾因素、矛盾情境

课文内部有些地方看起来是前后矛盾的因素, 抓住这些矛盾, 学生会感到奇怪、迷惑, 会有浓厚的兴趣主动去探究原因, 而理解了这些矛盾, 更能促进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放弃射门》一文时, 文中说:“这是一场冠亚军争夺赛, 比赛的结果对于两个球队来说都是致关重要的, 任何一个球员的失误就将导致整个球队与冠军无缘, 既然是这样, 福勒为什么在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却放弃了射门, 这不等于是放弃了一次成功的辉煌吗?”这样一个问题, 似乎在静静的池塘投入了一块巨石, 学生纷纷探询、思考, 思维得到了最大的调动, 当理解了这个矛盾产生的原因后, 对福勒高尚的体育道德风范深深的感染了。

4.2 设置对立的设想形成矛盾

在需要学生深入理解的地方, 教师设置对立的设想, 让学生产生选择的困难, 促使他们去积极思考、辩析。例如教学《小英雄雨来》时, 提问:比较一下, 课文中“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文中三次出现, 如果只出现一次, 与现在文中这样的写法, 哪一种好?为什么?两种对立的设想产生矛盾冲突, 让学生心理感到这种冲突, “文中为什么用了三次, 而不用一次呢?”吸引他们去主动辩析、比较, 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 理解了运用三次更突出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5 创设激奋情境, 唤起学生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迅猛、激动而又短暂的情绪状态, 当学生具有了亢奋的激情后, 就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当作一种乐趣, 产生具大的内驱力。引起论争、开放答案内容、开放回答是唤起学生激情的有效手段。

长期以来的习惯心理定势的影响, 在许多老师脑中都形成了“必须有标准答案”的模式, 使教师提问后, 学生穷于寻找符合教师要求的标准答案, 严重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张扬, 我们在问题设计时尽量考虑答案的开放式、无定性, 放开学生的思维空间, 肯定学生的点滴成功思维, 创设了激奋的问题情境。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课, 讲到扬科爱好音乐, 希望有一架属于自己的小提琴。提出问题:如果扬科有了一架小提琴, 那他会怎样?有同学说:他会抱着小提琴拉个没完, 结果又被监工打。有同学说:他会一天到晚抱着小提琴睡。有同学说:他会带琴去树林里拉, 忘了工作……各种不同的答案从学生活跃的、亢奋的思维中涌出来。其次, 变化一下回答的形式, 如用动作表演式、图画演示式、汇报式等多种方式, 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 课堂激情顿时产生。比如在理解“恍然大悟”意思时, 问:“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做给老师看, 顿时学生都瞪大了眼, 好像从睡梦中苏醒过来一样, 可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既满足了儿童的表演欲望, 又理解了词语。再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中, 为感受《詹天佑》的聪明才智, 问:“居庸关与八达岭为什么采用不同的掘进方式, 要求用图画示意再回答, 学生通过画图直观了解了不同的掘进方式, 又从图画中明白了居庸关高, 所以用两端凿进的方法, 八达岭长而平, 所以用中部凿井法, 从中体会到了詹天佑的聪明才智。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生是否在课堂中主动参于阅读教学的含量与质量, 通过优化问题情境, 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实现了自主化, 能积极主动地参于阅读实践, 甚至连表达结果也是个性化的, 因此参与学习的质与量都有了明显增强, 更有利于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张扬个性, 充分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我想, 随年龄的增大, 阅历的丰富、知识的增长, 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肯定会提高的, 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调整“期待视野”, 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 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问题, 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 从而引起学生自主、积极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思考, 是进行阅读实践的有效方法。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 创设富有悬念、相互矛盾、愤悱、激奋的问题情境, 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重要途径, 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的外显标志, 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张扬个性, 充分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 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调整期待视野,优化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张扬个性,有效提高,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 有效教学学习体会.

[2] 走进新课程.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范文第3篇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系统、综合的“工程”。教师、学生、家长应共同努力。“以读为本”, 多管齐下, 形成合力。共同探寻出一套适用的好方法。现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几点策略。

1 教师做好“引路人”, 播洒阅读的希望之种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阅读史就是老师的生命史。”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练好内功, 重视阅读教学, 加强对读的指导和训练极为重要。

1.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必须从培养阅读兴趣入手。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兴趣是阅读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引导, 平时多创设一些阅读、交流的空间, 可在学生、班级中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如:口语竞赛、模仿对话, 朗读竞赛、背诵比赛等。或充分利用教室的“图书角”来让学生快乐的接受自己想要学习语文知识。从小在书香的校园环境中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

1.2 以读促读, 训练扎实的读功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2]。”要培养学生完整的阅读能力, 必须“读”占鳌头, 多种形式的读相结合, 以读代讲, 以读悟情。实行开放性阅读, 打好“读功”。

1.2.1 教师范读, 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好的朗读胜过好的分析、讲解, 而且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 抓住重点有感情的范读。不但能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 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 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 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1.2.2 抓住重点, 突出朗读

“书声琅琅”是一堂好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课文中的重点段中, 有此词语用得很准确, 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 指导学生朗读好, 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是学生阅读水平重要体现。指名读、小组读、赛读、分角色读、齐读、单独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都把课堂装点得异彩纷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天鹅的故事》, 天鹅几次破冰的场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怎样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天鹅团结、勇敢的精神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堂上可安排不同形式的朗读, 先请学生来替老天鹅当一次代言人, 自由大声练读“——老天鹅啊老天鹅, 你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 难道真是钢铁之躯?——老天鹅啊老天鹅, 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接着指名读, 教师评议。必要时可进行范读。指导读群鹅破冰的场面时可男女赛读, 读出真情实感。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感人至深的情意。

1.2.3 重视默读, 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

在朗读大红大紫的今天, 默读的作用也同等重要。在教学中须因材施教灵活把握教材。对于教学故事性强, 较长的文章, 默读法更适用。这样学生思考的空间更大, 也能培养快速阅读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默读, 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脉络, 产生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3 善启善导,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

教师要通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的方法, 形成能力。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教师就要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如在教学《锄禾》这首古诗时。我没有逐句、逐字的串讲字面意思。针对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 我大胆引导学生来主动质疑。“这首诗你读懂了哪几句?还有哪些没有读懂的?”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你读懂的内容可用其他形式表达出来, 可以编成故事来讲给大家听, 也可以编成歌曲唱出来。

1.4 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课内外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3]。”课文内容数量有限, 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 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 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课后可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儿歌和古诗, 而对于高年级一些有能力的学生可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

2 学生充分发挥好能动性, 采集阅读的生命之种

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位学生也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把撑握的方法和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2.1 打牢底功, 劣实基础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各项基本能力是相互影响的, 听、说、读、写各项基本功都必须抓牢, 抓扎实, 才能为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基础。

2.2 提高阅读的运用能力

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和方法, 就要学会运用。小学生可从小培养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可在读的过程中“摘录好的词句”、“概括主要内容”、“写读后感”、在书中作批注、勾画等等。还可以自己办“手抄报”或“读书汇报会”等。

3 家长言传身教, 孕育阅读的收获之种

除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因素,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要有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叶圣陶先生也强调, 教导孩子阅读,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

教师可利用家长会, 让广大家长明白阅读的重要性。得到他们的支持, 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 轻松的良好阅读氛围。在家中引入各种有趣的书籍, 让学生与书为友。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 阅读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和自我教育, 认识与自我认识的基本途径。抓好阅读是语文教学活的生命, 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 也为语文的有效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 阅读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活的生命。它的地位和作用不容乎视。现从教师、学生和家长方面对如何培养、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能力,策略

参考文献

[1] 给教师的建议 (第2版) [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6, 11.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四年级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6.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范文第4篇

1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 的习惯 ,以提高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力

联系上下文是阅读课文的一种重要方法。“课标”对此作了了明确的要求。但是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小学毕业甚至中学学毕业以后,还未养成联系上下文阅读的习惯。

教学实践表明,要使学生养成联系上下文阅读的习惯并不困难,关键是教师要循循善诱,进行耐心而持久的引导和训练,并且努力遵循作者的思路。因为,思路是作者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的走向和路径,文章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通过作者思路的穿针引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在教授《詹天佑》一课中曾学到过这样一句句子“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这句话中对于“竣工”一词的理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这句话,通过琢磨、思考,他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完工”。

又在教授《狐狸与乌鸦》一课时,学生通过预习,对文中的狐狸早已有了初步的印象———狡猾。但怎样真切的来体验狐狸的狡猾呢? 于是在第一次对话中我紧抓“亲爱的”和“您”两个词便可以看出狐狸的狡猾。在第二次对话中,则侧重狐狸的表情是“赔着笑脸”,使学生了解到狐狸的“笑”并不是真诚的,不是发自内心的,他的笑是另有所图的,是装出来的,是虚伪的笑。这一下,孩子对狐狸的“狡猾”的感受又深了一层。最后孩子们不仅读出了狐狸的狡猾,还会露着“做作”(表现狐狸的狡猾)的笑容,用很温柔的语气去讨好“乌鸦”,有的孩子在“骗肉”时还会晃着脑袋,一脸的“亲切”样。

2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 ,以提高学生品词评句的能力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刘勰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意思是说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读者则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作者要与读者进行心灵交流,就必须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付诸语言文字;读者要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就必须对语言文字有深入的理解。而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正是训练他们通过品词评句深入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 ,常常用来讽刺过度地字斟句酌。我们当然反对那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的书呆子式的“咬文嚼字”。为了从小培养学生品词评句的能力,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狠抓学生“咬文嚼字”的训练。当然,这与人们通常听说的“咬文嚼字”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语文教师重视训练学生抓关键词句、重点词句,做到既抓得快、抓得准,又评得对,评得深。以前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那种教师包办代替, 或死抠教学参考书中的所谓知识点和答案的做法,已经被彻底废除。

如在学习《永远的白衣天使》一课,在课文结束时,有学生问平常我们都把医护人员称为“白衣天使”,可是课题为什么改成“永远的白衣天使”呢? 这时的学生对课题的理解是深刻的,他们懂得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题,此时他们明白了:叶欣是“白衣天使”,但更是一名战士,因为她是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牺牲的。课题用“永远的白衣战士”比用“永远的白衣天使”好,这样更能突出“战争”的残酷和叶欣的英勇精神。在此篇课文中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而我们的学生抓住文章中的眼,仔细的品词析句,为深入的理解课文作铺垫。这样的教学就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

3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 ,以提高学生想象阅读的能力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学创造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刘勰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消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捷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可以说,作家如果离开了想象,就无文学创作可言。阅读欣赏文学作品,也同样需要有想象的参与。读者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进行艺术再“创作”,从而进一步丰富文章的内涵,丰满人物形象,深化文章的意境。因此,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想象的习惯,提高学生想象阅读的能力,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绝不能忽视。

如《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一句聊天式的问话,不自觉成了供学生进行想象的“抓手”。学生自我开掘,畅所欲言。诗中的声音、色彩,成了学生感受得到的声音、色彩;诗中的早晨、黄昏,成了学生曾经走过的早晨、黄昏;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而学生通过想象,补充了诗歌中留有的空白,诗歌中那美的意境也就深入他们的心田了。

诚然,使学生学会阅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广大语文教师一项神圣使命。但是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同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在教学策略上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安排,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不难培养的, 使学生学会阅读的目标也是不难实现的。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品词评句能力、阅读想象能力在语文阅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帮学生打下扎实的阅读基础,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范文第5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创设有趣的情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但是,学生的阅读量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不能够很好的锻炼、培养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所以我们语文教师除了平时认真上好每一篇课文之外,还可尝试不同的办法。首先,根据课程内容推荐书籍。在语文教学中,当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同类的或同作者的作品。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风格,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开展一些活动,比如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等,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而且能使他们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最后,针对关键词语随机指导。在课堂上,要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 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2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厚积才能薄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率。所以,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做读书笔记虽有一点难度, 但我们要鼓励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 比如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进而学会做读书笔记。在做摘抄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章。另外,教师应要求学生有朗读和背诵的好习惯,其基本要求是准确、流畅、有感情,这样坚持不懈的训练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好的语感既可以增强对文章情感和技巧的感悟, 又可以促使将自我的书面语和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相比照,体会到自己的不足。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不仅可以锻炼出良好的记忆力,掌握丰富的知识,还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的文化内涵。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我们应当为学生推荐有意义的书籍, 为学生们尽可能多地推荐一些能反映现实社会、表现当今世界的新书。

3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

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所以,在培养阅读能力时要注重阅读情感的重要性。在历代文学经典中深刻地蕴含着写作者不同的情感,也就是文章深刻的思想性。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盛传不衰, 就是因为作家文人的笔墨中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正所谓“文章情铸成”。让学生深刻领会文章中的感情,能够和文本对话,和作者的思想心灵对话, 那么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和感受文章的魅力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教师应该善于将没有色彩的文字变成具有一定情感的载体,通过阅读和领会,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深刻领会的目的。阅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与方法,能够帮助学生主动理解课文形象与内容, 通过将学生带入作品隐含的境界,和作者一起感受情感,从而巩固理解过程,陶冶情操,增强理解和阅读能力。所以在阅读教育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情感,让学生在情感和阅读上达成一致,有效提升阅读效率与质量,保障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教师们要不断地改革以往的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们的语文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并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从而不断提升学生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摘要:众所周知,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能力包括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复杂的综合性极强的思维活动,阅读能力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成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成为语文界的共识。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范文第6篇

课程改革实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

它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教学的效率问题,即怎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低效的或无效的。 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应该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1.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当我们观摩某个优秀教师上课时,常被他那精湛的讲演艺术所折服。材料的呈现、板书、提问等教学活动的安排,可以说是滴水不漏。但那究竟是不是有效教学呢?那只能算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方面。有效教学并非只是有效讲演,关键还要看学生是否真的动了脑筋,思维是否活了起来,否则越是设计的过分精致的课,反倒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窒息师生的灵性。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费时多、见效慢的局面,究其原因,是语文课堂缺乏有效性。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才具有有效性呢? 应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教师必须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而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语文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的个人思维品质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思路上,又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清晰的教学思路应是有效教学的首要特征。

二、教师讲授需把握分寸

教师的讲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应把握分寸,恰当的讲。蜻蜓点水或过深过透地讲都无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思维锻炼。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恰当的讲解分析课文的某些句段,对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是极为重要的。恰当的讲,才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其鉴赏水平。教师若面面俱到,讲的太多太泛,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休眠”状态;教师若引经考据,讲的太深太奥,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茫然”状态。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恰当的讲,还要注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根据维果茨基的学习潜力理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他们的年龄与心理力量所许可”,即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强调因材施教,因“班”施教,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在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展示才华。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恰当的讲”的引导下,渐入课文的佳境,渐入学习的佳境。

三、教师应善于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应有一定的导向性,如导向文化感悟,导向品格修养等,促进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提问和由提问引出的讨论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养成。另外,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使课堂交流呈现多向性。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提问应叫开放式提问,它没有划一的或标准答案,不能用简单的“是”“否”之类的词来回答。它对学生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学生必须对课文作进一步探究。开放式提问含有很大的容量,但决不是大的不着边际,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紧贴课文,让学生有开掘的天地,对课文情节或人物作深入的、探究性的讨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多向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教学任务相去甚远,教师应珍视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的思考成果,真正的语文教学是应摒弃某种狭隘功利的。学生思考的过程——包括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提问、引导等——才能真正有助于智育,也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

四、教师应善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于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跌宕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等构成美好的意境都需要教师的发现,更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也获得发现。让学生因美识文,即通过剖析课文中语言美、形象美,从而收到认识的效果。学生因审美活动产生对课文、对语文教学的兴趣,智力也会随之活跃起来。这种活跃性,能够凭借审美活动的不断深入而日益得到延续和强化。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品位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感知作者塑造的形象,让学生获得审美知识,进而陶冶他们爱美的情趣,并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是语文教学尤其是艺术作品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五、有效教学应倡导朴实的教风

当前,教学中形式主义仍然存在,如不需要讨论的也要分组讨论,不需要用电教手段的也要用,不根据学生实际照搬教参规定的授课时数等。这样的形式主义,只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内耗,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有效教学必须克服形式主义,倡导朴实的教风。所谓“朴实”,指的是课堂气氛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上的纯朴无华,不耍花枪。教师应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朴实,无疑是克服教学中形式主义的一剂良药。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应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尽可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使每堂课都成为有效教学。这样,语文教学效率低的局面得到改观便指日可待了。

主要参考书目:

1、《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 刘儒德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课堂教学艺术》

上海教育出版社

3、《教育学》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组编

上一篇:商业招商活动策划方案范文下一篇:谈谈论语中的君子之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