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审美剪纸艺术论文范文

2023-12-31

民间审美剪纸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乐观 宿命式 悲哀

正文

英国学者斯马特在其《悲剧》中说:“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的头上。他逆来顺受地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出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悲剧„„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即使他的努力不能成功,但在心中却总有一种反抗。”斯马特对悲剧的定义,间接地说明悲剧是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在。

老舍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很多人或许会疑惑,把美毁给人看后,那悲剧还有什么美感呢?但是啊,老舍所说的美指的是美好的美。悲剧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美好的美更深一层次化,营造出凄美。当然了,凄美和凄惨是有质的差别的,凄美和凄惨都是悲的,但凄美的悲中能让我们体会到美,那种美,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对人生有新体会;而凄惨也是悲,但我们在悲中会怀疑人性,怀疑世界。

以上这么多都充分地证明了悲剧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充满了喜剧,但悲剧也是存在的。张爱玲的人生或许算一种悲剧吧,年幼时的家道衰败,少女时的情感挫折,中年的被迫离乡还有晚年的孤独与寂寞,最后病死在异国。提起张爱玲,很多人会崇拜,但更对的惋惜和哀叹了吧,如天才般的女人,就只能这样吗。然而,有人评论过张爱玲说,我从未想过世间居然有这种女人,天才如她,才华如她,豁达,宽容如她,她宿命式的悲哀,她生命的凄美,让世间所有的男人都不足与之并肩。 或许这个人有着强烈的主观评价在其中,但是张爱玲的悲剧人生,宿命式的悲哀让我们对她印象更为深刻,更加着迷与她的小说,因为小说就像她人的写照。《半生缘》,《沈香屑》,《小团圆》风靡全球,悲剧,但我们喜欢,就是那种悲,让我们感动,让我们体会崇高的爱情与坎坷的命运,悲剧的美如罂粟花那般,让人心痛,但心甘情愿的痛下去。

《红楼梦》,大家应该众所周知的。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面对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男人,管他什么金玉良缘,她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根本不用问就知道,是包二奶奶的宝座。可是我又不禁反问,难道世上真的有喜欢孤独的女人?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黛玉的更令人叹惋。她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爱情的灌溉,而是自由!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更不敢勇敢地追求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两个都是足够有才华的女子,都有着一种宿命式悲剧的美,我们惋惜,心痛。一千年后,我们依旧记得和迷恋着红楼梦,它是悲剧,它有着让人撕心裂肺的痛。但它美,心痛的美,悲剧的美。

普希金说过:“高尚的喜剧往往是接近于悲剧。”卓别林也说:“我从伟大的人类悲剧出发,创造了自己的喜剧体系。”悲剧才产生喜剧,悲剧的最美体现在悲剧产生乐观的情绪。

【文献】:

民间审美剪纸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受地域范围及环境气候所影响,使民间剪纸艺术审美特征鲜明、剪纸风格也多有不同。该艺术群众基础广泛、文化内涵深厚,并以多维写意不同形式展现时空美学,同时以多样化形式将民间技艺美学完美呈现。随着社会发展,传统艺术逐步向现代艺术转型,并与之相融,不断将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新,本文主要以剪纸艺术及艺术设计特征为出发点,对剪纸艺术应用价值全面分析,并阐述艺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范围。

关键词:民间;剪纸艺术;艺术设计;应用

剪纸艺术起源时间早,流传民间、群众性广泛且艺术形态丰富,鞋花、喜花、窗花、团花等都属民间剪纸类型。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现状,当前剪纸艺术种类正在不断减少,因此对传统艺术进行创新再造是当前艺术工作者的重要改变方向,艺术创作本身就密不可分,设计理念也大同小异,因此,应将剪纸艺术创新做到与时代接轨,突破传统艺术技法和样式束缚,积极与现代艺术设计形式及理念相结合,以民间剪纸为创新基础加以改变,避免生搬硬套。

1民间剪纸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1.1剪纸艺术符合艺术设计追求

装饰性强是民间剪纸艺术的独特性质,该艺术的抽象概括表现形式极易被社会群众接受,视觉传达效果较好,因此该艺术传承生命力长久且丰富,尽管社会发展,但剪纸技术依然被群众喜爱,甚至表现形式日渐增长。剪纸艺术与艺术设计能够完美结合的主要因素是该艺术表现特点和现代艺术设计方向及目标相符。民间剪纸多采取红色色调,视觉冲击力过大,因此,感官效果更为清晰,通过简易线条、图案等将抽象画面加以概括。以该特点与现代产品设计相结合,尤为突出,产品外部包装及图标设计是消费者的直观感受,因此,为使消费者尽快接受该产品所表达的观念,外部设计应更加明快简洁,推进消费者短时间即有深刻印象。当前社会信息爆炸,因此想在多种信息中展现独有风格,需多选取抽象概括的线条及图形融入产品艺术设计,用特色鲜明的艺术呈现进行装饰辅助。以当前产品设计包装为例,众多产品设计环节更为倾向立体构成,多利用几何造型及图案,该设计理念是为增加群众精神及视觉的双重共鸣。而民间剪纸刚好与其设计理念相符,简单的制作材料符合民间快速传播需求,在该艺术漫长发展过程中,将抽象、概括、内容叙事等艺术表现形式高度提炼,并且该艺术的创作原则与规律与当前艺术设计目标及特点极为相符,因此,将该艺术融入可提升现代艺术设计效果[1]。

1.2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必要性

民间剪纸中民族文化特点及内涵丰富,涵盖诸多民族发展精髓。而当前的艺术设计人员应充分汲取民族特色传统艺术作为现代设计的重要基础和元素,将弘扬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作为设计工作者的主要责任。如今社会群体审美能力日渐增长,更为注重所有产品及艺术品的设计内涵,因此,艺术设计环节中也应对文化内涵加以重视,更为强调精神层面诉求,此外,现代艺术设计应做到以历史传承为设计根本,若脱离文化传承则会导致产品缺少人文情怀且过于空洞。如今艺术设计工作者多追求个性化设计理念,但随着社会发展,艺术表现形式及群众鉴赏层面和精神需求都在日渐提升,而身为艺术设计工作人员,需快速接受时代改变,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并加以应用,应以此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及元素。社会发展及变迁历程并非物质技术能够全面代替,而应注重传统文化影响下所衍生的民间艺术美,传统民间技术弘扬及继承并非守旧,应做到以传统为基础进行创新发展,但也并非颠覆传统理念及形式,其主要强调将两者融合,寻找突破点,突出艺术设计主要地位。

2艺术设计现有特征

2.1文化性特征

精神需求一直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由人类社会不断对传统文化继承而衍生的。因地域、气候差异较大,从而导致民族文化特色十足,在建筑、服饰、工艺品、文字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随着社会交通及通讯技术全面发展和普及,从而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彼此间受到多种文化内涵的影响及交融,为艺术表现手法、设计理念等过方面形成互补和互动。当前世界众多年轻人对民族特色兴趣十分浓厚,以西方国家为例,服饰设计中常有中国元素出现,中医、拔罐等民族文化也备受喜爱,由此即可看出,对原有民族文化继承中,依然会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化有所需求[2]。而身为艺术设计师更应将名族独有文化作为主要创作元素和思想源泉,将传统艺术精髓加以利用,增加艺术设计民族文化内涵及理念。

2.2抽象性特征

现代艺术设计多注重抽象风格,该设计方式形成因现代科技进步及生产创造力提升而受到影响。随着科学技术创新及社会生产力增加使人类生活节奏明显加快,而城市交通拥挤等现代社会现象对当前群众思想观念及生活意识有重大改变,从而导致过于复杂、繁琐的图案极易造成心理压力,因此,概括性强的概念艺术设计更为符合现代群众的审美特征。以世界發展角度分析,绘画通常是反映当前社会现象及环境背景的主要工具,但随着社会变革,绘画表现形式也有明显区分,抽象派的出现为艺术领域带来重要影响,艺术思想及表现形式也更为多样化。艺术创作者打破传统表现形式,不再以写实为艺术体现,积极将个体思想与艺术创作相融。人物形象及景色也突破特有形态限制,可变为线、点或多种图形,对主观形态充分表达,该创作方式可调动个人想象思维,而想象思维及创造创新能力正是现代群众所需要拥有的并积极追求的。

2.3简约性特征

简约性特征是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明显变快,生产及创造力都在不断提升,从而导致简约的艺术设计理念必然成为潮流趋势。现代设计理念在20世纪初诞生,该设计理念影响范围广泛,线条简洁、结构清晰、更具人性特色的艺术设计一直备受追捧及热爱。将以人为本作为艺术创作理念,更将其作为核心发展概念。简约创作特点与抽象设计风格有直接联系,将设计装饰进行简化,或直接将装饰去掉,以此增加色彩及线条的碰撞感,为欣赏群体预留更多视觉空间,避免因装饰过多而造成的精神及视觉疲劳,而简单明快的设计风格,受众群体更为广泛,因此,该设计风格影响范围较大,服装、建筑、生活用品中较为常见。

2.4独特性特征

艺术独特性是时代衍生产物,传统民间艺术更强调统一性,机械技术全面普及,因此生产产品可无限复制,对快节奏生活下的物质基础可充分满足,但群众精神追求则无法满足。以年轻人视角进行分析,更多追求个性及特别,对个体特征尤为强调,反而对复制产品有所抵触,从衣着服饰等方面可将该特点充分体现。此外,如梵高、毕加索、达利等艺术家,绘画特点鲜明,由此可见,艺术主体则是独特性表现方式。

3民间剪纸艺术审美特征

剪纸艺术更强调自然、随意、自由的审美观点,将写意作为事物呈现的主要方式,而这种审美观念恰好可激发剪纸艺术的创新创造力。《艾虎》是著名非遗传承人物高金爱所剪,该作品将动与静、大与小、实与虚、圆与方相结合,将虎的多种形态、特征在同一时空呈现,具有多元、和谐、互补的深刻意蘊。此外,剪纸艺术中,为增加表现力,使表述更为精准,常会采用抽象及概括手法加以处理,激发群众合理想象,将特色寓意充分表达,以图形为契约,形成特有的象征意义。例如:牡丹寓意多为吉祥富贵、石榴则寓意多福多寿、多字多孙、莲花鲤鱼寓意则是连年有余、葫芦是福禄的象征,通过对几何图形及线条加以利用,为该艺术表现形式增加更多活力与生机。该技术表现种类丰富,艺术样态也呈多元化发展,“对剪、折剪、随意造型”等操作手法表现效果也多有不同,提升了画面呈现效果,增加表现力,使画面更具多样性、生动性,为剪纸呈现更多艺术形态[3]。

4民间剪纸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旧社会时代,群众常以剪纸艺术反映社会生活背景,并将该艺术表现作为生活向往,以此为生活寄托感悟。该艺术表现形式与人类生活有直接关系,常以生活故事、历史发展故事为创作源泉,具有深厚的民间习俗及文化思想,所涵盖范围也多以生活类为主,但当前艺术设计已将剪纸艺术广泛应用,通过多领域融合为时代艺术设计增加特有色彩及创造特征。

4.1图标设计

剪纸设计一直被社会群众所喜爱,而具有剪纸艺术特征的图标设计影响范围更广。剪纸表现形式多为透雕及镂空的技艺表现手法,该技艺手段是为增加造型整体美感,而当代艺术设计则可将其作为设计元素,将其巧妙结合。以中国国航图标为例,剪纸化特点十足,以凤凰图形为主要构造,通过流线型手法表现,将凤凰凌空完美塑造,设计意境十足,其中头部、尾部、双翼通过符号进行简化,避免画面有较强繁杂感,简约风格使该设计更为生动[4]。此外,中国传统神话中凤凰寓意吉祥平安、和平安宁,将该图腾作为国航特有标志,对公司运营理念及定位充分表达,同时将剪纸艺术作为图标设计基础,以中国红为主要构建基调,与民族特征全面融合。其中凤凰展翅形态视觉冲击效果极强且文化十足,极具影响力,图标背后所蕴含的美好寓意更受到社会大众广泛认可,好感度极高。

4.2广告设计

以现代角度分析,剪纸是视觉艺术、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存在的艺术产物,情节性及地方性特点明显,因此,除剪纸元素外可将其他元素加以融入,从而实现视觉形象创新。通过对设计工具及数字成像等新型技术加以利用,促使广告设计风格、特点更为鲜明。产品广告需具有超强示意性且将组织信息进行有效传播,应以更加简单、直白的方式加以呈现。将剪纸艺术与广告设计相结合,将该艺术的审美特征充分发挥,以此提高广告传播影响力。中国电信曾推出与剪纸风格相关的广告作品,将手机分布在梅树之上,其中手机呈现“平安、健康”等祝福字样,以广告呈现效果分析,该广告作品,以剪纸为主要创作依据,将现代与传统艺术全面融合,为观众带来直观冲击。而从作品寓意加以解释,梅花代表物象,而手机中的文字则体现该手机使用群体对未来祝愿及期盼,从而增加广告渲染力。

4.3室内设计

剪纸作为室内装饰已延续多年,将其与现代室内设计相融,体现剪纸艺术文化元素。家居装饰设计中,传统剪纸及现代剪纸,都可将平安、健康、长寿等寓意充分表达,通过将餐具、靠垫、茶几等实物与剪纸艺术元素相结合,将传统文化氛围重点突出;商业领域将戏剧场所及餐饮等与剪纸元素进行融合;此外,剪纸元素也可在舞台设计中进行装饰辅助,使舞台风格具备独特文化韵味[5]。2011年春节晚会中,舞台设计则是以剪纸元素为设计依托,并且将雪花、蝴蝶、祥云等多种图案与剪纸背景相互映衬,为该场晚会营造祥和且喜庆的传统文化氛围。

结论:综上所述,当前艺术设计理念、思想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创新,而剪纸艺术作为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审美特征、表现手法、技艺手段都具有独特韵味,与现代艺术设计要求相符,因此该艺术在发展中逐渐深化且更为立体,在图标、广告、室内装饰等多领域都有所应用,且呈现效果更具有时代发展特色,将民族文化精髓更好诠释。

参考文献:

[1]王智梅.民间剪纸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天工,2021(04):96-97.

[2]陈英,唐雄.邵阳民间剪纸文化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传承与运用的有效路径研究[J].明日风尚,2020(21):12-13.

[3]方琳宇.浅谈剪纸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以福建剪纸为例[J].福建商学院学报,2020(05):70-75.

[4]赵灵芝.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20(17):248.

[5]丁以涵.中国民间剪纸与现代艺术设计融合的可能性刍议[J].美术教育研究,2019(07):72-73.

作者简介:

许小锋(1983-),女,汉族,河南许昌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民间审美剪纸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人们讨论一个艺术作品时,向来都要谈它是如何表现和再现,即它有什么意义内涵或表达了什么情绪情感。人们向来默认艺术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本文以纯形式的现代舞作品《地图》为例,引大家重新思考舞蹈艺术中形式的重要性和独立性。

【关键词】 舞蹈;内容;形式;身体

沈伟的《地图》是一个寻不出内容、只能见形式的现代舞作品,它时长40分钟左右,竟然仅以形式就支撑起了整个作品,并且绝对紧密而又丰满,令人意犹未尽。《地图》的成功引发我们重新思考舞蹈的内容和形式,提醒我们形式有时是舞蹈艺术更能施展手脚的地盘。因为内容是较固有的、有限的,而形式却是探寻不尽,可以千变万化的。再说,本来纯粹的舞蹈动作就可以带来美的享受、有趣的体验,自然也能够单凭形式,带来丰富的审美趣味和实现较高的艺术价值。但我们讨论一个舞蹈作品时,往往都不会只谈它的动作、调度、构图,总要将其所表达的内容一并分析,就如“再现和表现”这个永远都要提及的话题。

一、再现与表现之外纯粹形式层面的玩转

通常来说,艺术创作手法不外乎于再现和表现。再现是对客观的人、物、事的模仿,表现是对主观的情绪、情感、思想的表达。任何艺术门类或者艺术作品都不会有单纯再现,也很少有单纯表现,要想判断它们属于再现性质还是表现性质,就看相对更偏重于哪一方了。就再现来说,无论是对人进行模仿、塑造一个人物,还是对自然物象进行模仿、将其展示,或是对事件进行模仿、将其重述,创作者在再现时都不可避免地会带入个人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再现一定夹杂着表现。舞蹈艺术更是由于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特点,其再现通常带有表现的目的,在再现中表现着,为了表现而去再现。无论是对外在世界的描摹再现,还是对内在世界的抒情表现,这两者的前提是,有内容存在。有内容要去再现,有内容要去表现。如此看来大多数人似乎都默认了这样的前提,一个艺术作品要么是在说某件事,要么是在表某种情,总之一定存在一个所要表达的内容,它借由直观形式的搭载向我们传达着。然而,若是如惯常抱着这样一个前提观看《地图》,必定一头雾水。因为当我们试图对它进行表现或再现的判断时,会十分疑惑地发现,这个作品似乎既没有表现什么内容,也没有再现什么内容。既看不到演员或整个作品透出什么情緒的表达,也看不到对人、物、事模仿的痕迹,其中人的身体就是身体、动作就是动作,剥离了情感或者内涵意义,我们能看到的就是玩身体质感、玩单一身体和多个身体构图。这所谓的《地图》就像“拼图”,是作者沈伟玩的拼图游戏,探索人体动作的“拼图”,探索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拼图”。

作品一开始就让人眼花缭乱,舞者们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节奏均匀且持续不断地进行着他们的“Rotation Map”(拧转的地图),其变化之多端、新奇且有趣,极具视觉吸引力,以至于让人难以转睛。种种拧转从身体贴地、到身体站立、再到身体流动起来历经了三个舞段。最开始身体贴地拧转的舞段,舞者就像一具人体骨架,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将各部位的骨骼在地面上堆叠着、放置着,不断变换着身体重心的受力点和受力面。也是在这样的人体骨骼分节、分段折叠中,自然而然呈现出了无刻意和别扭感的多样身体拧转。直到骨骼一节节、一段段地离开地面,最后都以脚为底一对一地放置,就到了第一部分的第二个舞段,出现了身体站立的拧转。此时身体质感转向僵直和机械化,给人棱角分明的感觉。头、肩、抹去肘与手腕关节的直臂、胯、腿、脚腕,各自在多维中做着或横或竖或斜的转动,身体各部分在这样独立且同时的转动中,形成了无数的组合方式,再加之不断变换着方向,呈现了身体在垂直站立状态下无数的拧转形状。这两种拧转,我认为对整个作品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在做的就像是拼图游戏前的拆分、打散。一方面,创作者只有这样将身体结构解构、将身体动作碎片化,一切归零、归一,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最单纯的重构、重组和发展,创作出原生的所谓“没有见过的”动作。另一方面,欣赏者也只有这样先对解构的身体结构、碎片化的身体动作有一定的认知,并且一定程度上地接受了它们,才有可能接受作品后面那些发展得纷繁复杂的部分。

作品第二部分应该算是对“Rotation Map”的一种延续和变异,只是这一部分主要以称之为“Bouncing Map”(反弹的地图)的动作质感为主,顾名思义就是以回弹作为所有动作的主要发力来源,但拧转依然没有结束并开始了由弹而转,在回弹中拧转。与“Rotation Map”从地面到站立的拧转相反,这一部分是从站立的脚与地面的回弹开始,最后回归于地面,做整个身体及其各个部位与地面的回弹。第二部分站立的舞段,几乎用不到骨骼和肌肉的力量,只见脚不断地从地面引出回弹力,在持续的跳动中四肢完全被动地随之甩动或摆动,躯干部分肩与胯的转动也只为转变身体的朝向,并不发力。第二个舞段回归于地面,像是呼应于作品的开头,只是此时舞者身体骨骼在堆叠中呈拧转形态的每一次转变,都是先经由地面的反弹再堆落回地面。

到第三部分的“Internal Map”(内在力的地图),出现了完全区别于前面的动作感觉。前两个部分主要做的是将身体节节、段段解构,并在拼凑与组合中探索各式各样的身体结构图,舞者们主要呈现的是物质化、零件化了的身体,是一种见棱见角、节节分明的人体骨架式感觉。而这一部分出现的全新质感,使舞者们的身体从头颈到躯干、四肢及手脚,皆软化成了无骨状,犹如在闪烁的火焰、犹如在摆动的水草,令观者感到十分奇妙,惊叹人的身体竟然能达到这般柔软的景象。与此同时,完全看不出也找不到任何的外部发力,却又能感受到强烈的内在力量,由内而外波浪式地推散出来,直到波及至身体各处。更特别的是其中的一个舞段,所有舞者都静止地坐、卧、趴、躺于地面上,整个舞台上舞动的只有一位男舞者的两条腿,顶多还有他时而被动挑起的头部和上身。在将近一分钟里,仅仅两条腿做着极为丰富且曼妙多姿的缠绕,特别具有吸引力,让人观后意犹未尽。

最后的“All Map”(所有的地图)汇集了所有的动作质感。除前面提到的,还有几种不同质感的动作在此共同交织在一起。比如释放出惯性的,跑动着、绕旋着、滚落滚起着、时而绕转旋扭加之奔跑、时而在飞奔中顺势滚落下地并继续滚起;比如不带有任何量度的,用身体的各个部分做着方向性的探索和牵引,静缓轻幽如空气般没有重量、没有形状。可见《地图》一反我们默认的观念,直接跳出了艺术作品必有内容的前提,从头至尾都玩转在形式世界的无限探索之中,引人对习以为常的形式观重新进行思考。

二、惯常艺术作品形式观的更新

站在艺术创作的角度,多数艺术作品的生成,都是开始于创作者有了一个想要表达的内容,或来自于人生经历和生命经验、或来自于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或来自于某故事文本、或来自于情绪和情感,反正几乎都是先有内容和表达欲,再在其驱使下找寻、创造予以承载的形式。“让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同体’,以内容起源,由形式承载。”[1]当然,形式在先的创作也存在。有时创作者或许先有了一些形式上的点子,认为是可施展的、有意思的,然后随着形式的搭建,吸纳与之相适的内容,或者在搭建过程中发觉到形式中自生出的一些意味,将意味构成内容与形式相互促进、相互丰满。

站在艺术欣赏的角度,对待艺术作品,有时欣赏者需要先享受和接受外在形式,再接收作品传达的内在内容,有时则是先对内容感兴趣,再去感受作品的形式趣味。奇怪的是,对大多数的欣赏者来说,虽然最直接看到感受到的是艺术作品的形式,同时即使形式本身给他们带来了视觉的享受、感觉的冲击,但如果没有看出作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便会认为此次艺术欣赏活动是不理想的。要么归咎于自己,认为是自己没有看懂,從而产生挫败感;要么归咎于创作者,认为是创作者没有表达清楚,从而否定该作品。但沈伟在接受访谈时表示,在欣赏作品时无需刻意从中寻找具体的内容,“你看不看得懂不重要,但是你会被吸引住,被刺激到,或者有震撼体验”[2]。比如拧转地图的最后一个舞段,舞者的拧转开始流动了起来,身体质感这时变得圆润又曼妙。有意思的是,舞者身体在空间里回转流畅的运行之中,竟然一个个做起了翻身、穿手、圆场等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舞台上呈现出各种拧倾圆曲、起承转合的动态画面,是一种书法式的婉转流回,透着一股鲜浓的中国传统美学韵味。通常来说西方的舞蹈及身体都较为直接、理性、有棱有角,且更重要的是文化上与东方差异甚大,然而沈伟舞蹈团这些清一色的国外舞者们,竟将中国韵味的“身”“法”“步”以及“手”做得出奇地自然、舒服,没有本该有的违和感,反而这样熟悉的动作却反常地由外人来做,倒似乎起到了什克洛夫斯基所说的陌生化、奇异化的处理效果,给观众又多了分新奇与趣味,让观众把或许已经熟悉到无感、乏味的东西拾起,唤起对它们的兴趣和感觉,重新认知、重新品味。所以如沈伟所说:“好看就是好看,有意思就有意思,没有意思就没有意思。感觉什么就是什么,因为它本身没有一个故事要说给你,你就不要纠结于有没有懂这个故事,他本身就是简单的东西,那看不看得懂,就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事情。”[2]

三、结语

的确,在传统观念中,内容和形式在艺术中缺一不可,艺术作品只有将这两者达到尽可能完美的统一时,才具有艺术价值。因为,首先没有形式就没有艺术,更别谈艺术价值了,这点毋庸置疑。再者有很多人认为,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艺术作品是无意义的,从而也是无价值的,但通过对《地图》的解析可以看出,这一观点有待商榷。内容是固定的、恒久的、有限的,而形式却有着千千万万无限的可能性,尤其对于舞蹈艺术而言,在形式上大展身手才最能发挥舞蹈本体的优势。对于观众来说,常常以为一个作品的目的就是传达其中的内容,而实际上,感受过程、享受形式本身才是最重要的目的。而对创作者来说,花更多的精力在如何表达上,不仅能解决他们难以开始的问题,少纠结多尝试,直接上路在途中边做边想,同时,在对表达形式的挖掘中,也必然能发现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万素.何为舞蹈创作美学之条件[C].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2]唐凌.来自纯粹的力量和美[J].艺术评论,2012(12).

[3]肖梦雅.中国观念下的西方身体——沈伟舞蹈团《地图》之我见[J].艺术评论,2017(8).

民间审美剪纸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中國民间剪纸,最普遍存在于我国民间民俗生活中,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它以很强的装饰性、趣味性显示出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它用一种亲切、朴素、通俗、美观的艺术表现形式,抒发了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文中通过对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起源、艺术特点、表现形式以及剪纸的制作工艺与流程的阐述,展现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这一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剪纸 艺术 特色

一、引言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很强的装饰性、趣味性显示出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它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它用一种亲切、朴素、通俗、美观的艺术表现形式,抒发了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剪纸与人民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民间习俗结下了不解之缘,像一颗灿烂绚丽的明珠,装饰着环境,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二、我国剪纸艺术的风格

一千多年以来,剪纸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凝聚了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性、社会形态都不尽相同,所以各民族、各地区在剪纸的艺术风格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中国民间剪纸从风格上一般分为北方剪纸和南方剪纸。

(一)北方剪纸

北方剪纸的特点是纯朴浑厚、豪放粗犷,重变形夸张,多用面和简练、概括的线条来表现,注重表现人物特征的鲜明性。以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为代表。

(二)南方剪纸

南方剪纸的特点是玲珑剔透、纤细秀丽、偏重写实,常以工整挺括、细腻入微的线条进行合理的穿插,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工艺性。

虽然南北剪纸的风格特点各有不同。但是它们的风格特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全国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很多地区,在保留了自己传统风格的情况下,互相借鉴、互相影响使各地剪纸既保留了本地的独特风格,又形成了现代剪纸的风格化、多样化、普及化。南北剪纸既有特色,又互相促进,使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经久不衰、魅力无穷。

三、我国剪纸艺术特点

(一)剪不断的结构

剪纸最显著的特点是“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线条是剪纸的基础。任何剪纸作品都是由各种长短不一、粗细不同的线条组合而成的。如果纹样的一部分剪掉了,剩下的部分就会散乱,给下面的制作造成困难。所以在塑造形象时必须要考虑剪纸的这一特点,它与剪纸形象的塑造有极密切的关系。

(二)简洁清晰、图案化

剪纸工艺上刻不断、剪不落的连接性,决定了它的形象塑造必然是简洁清晰的。如果一幅剪纸作品中次要的线条过多,势必会淹没形象的主要部分。所以,必须紧紧抓住主要部分给予刻画,其他次要部分都要给它让位,使主要形象的主要部分形象清晰。它的清晰是建立在次要形象和次要位置的简洁上的。只有减弱了次要的东西,才能使主要的东西清晰、突出。构图形式是平视构图,局部可以有透视现象,整体却不讲究透视。同时,各个局部形的比例可以根据构思与需要任意确定。只要有助于突出主题思想、有利于加强主体形象即可,常见的有“层层垒高式”或“隔物换景式”。

(三)夸张变形的装饰效果

所谓夸张变形,就是在造型上把最富有表现性的部位有意夸大,进行比例上的变化。夸张变形应该是有限度的,是为加强形象服务的。这就要求作者要善于抓住对象的特征,省略不影响特征的细节,加以概括和夸张,并力求比原物更美。剪纸的夸张变形一定要有度,不能无限制地夸张。另外,要找准夸张变形的部位。不能全面夸张,这样会适得其反,变得不伦不类。剪纸的美不是具体物象的再现,而是通过夸张变形而产生的艺术之美:这种艺术的再现正是民间艺术的精髓。剪纸的装饰特点表现在对自然形态进行加工整理,使杂乱无章、没有规律的自然形态变为有序且有一定变化规律的形象。在剪桃子时,在桃子上装饰一个寿字和一些有规律的锯齿纹,会使一只普通的桃子变成想象中的寿桃。经常看到剪纸动物的前额或臀部剪上一些涡状毛旋,这也是剪纸装饰特点的重要体现。这既符合动物的生长规律,又显示出剪纸浓厚的装饰美感。

四、剪纸的艺术表现形式

剪纸的基本艺术特点是写实与夸张、变形的统一。是作者在对自然物象认识的基础上,加上主观的情感和长期形成的审美观,经过以心造型、以理造型、以美造型而形成的。

(一)单色剪纸

单色剪纸也叫黑白剪纸。就是用一种颜色的纸剪成的剪纸。刻去的部分为虚,保留的部分为实。借助虚实对比(或称黑白对比)来显示形象。这种剪纸单纯、朴素、大方,这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剪纸形式。单色剪纸有三种表现形式:即阳刻剪纸、阴刻剪纸、阴阳结合剪纸。

(二)彩色剪纸

彩色剪纸就是彩化的单色剪纸。把几种有对比效果的颜色分别通过衬、填、点、补的手段,恰当地与单色剪纸空白的部分结合起来。所用的色彩既要鲜明有对比,又要统一和谐。作为彩色剪纸基础的黑白关系,和单色剪纸的黑白关系是有区别的。如果考虑做彩色剪纸,起稿时必须同时考虑到为将来施用色彩留下适当的部位。一幅好的彩色剪纸如果去掉彩色或色块,留下的单色轮廓不见得会是一幅好的单色剪纸。同样,把任意一幅好的单色剪纸彩化后,未必就会成为一幅好的彩色剪纸。彩色剪纸有以下几种表现方法:

1.套色剪纸:通常以阳刻剪纸为主稿。主稿一般用黑纸或金纸剪刻,主稿剪刻完成后,将其正面分别扣合在所需各种色纸的背面上,用削尖的铅笔把所需套色的形状准确地勾画下来,然后根据铅笔线分别剪下来,再把剪出的各种色纸按要求部位准确地套粘在主稿背面,即可制成一幅完整的套色剪纸。

2.填色剪纸:也称笔彩剪纸,即把剪制好的深色阳刻剪纸主稿贴在白纸(或宣纸)上,然后在主稿的空白处根据画面需要着色。着色时注意不要把颜色涂在主稿上,用笔不要呆板或反复涂改:要充分利用自然浸染的特点,出现浓淡变化和自然晕染的效果,使颜色生动自然。填色剪纸所用颜色一般为国画颜料或透明水彩。

3.点色剪纸:又称染色剪纸。它和套色剪纸相反,使用生宣性质的白纸先刻出阴刻主稿,然后再用颜色去点染。如果只点染一张,使用水彩颜料即可。要是张数较多,可用品色加白酒点染,点染时笔头蘸色要饱满,笔头点到之处,颜色只向下渗透而不向外扩散,便于多层点染。应注意的是不能在一种颜色未干时再去点染其他的颜色,以免串色。

4.分色剪纸:是拼色剪纸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根据画面需要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纸,分别剪出各个局部,再把它们拼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如:花是红的、叶是绿的,分别剪刻后再拼成一枝完整的花,这种剪纸色彩艳丽、明快,装饰性强,用色时注意大的对比关系,分色不要过碎。

5.衬色剪纸:是将单色剪纸衬在一张对比强烈或相近的色纸上。这种剪纸用色十分考究,一般只衬一种色,衬纸一般不要太光亮,应给人以厚重的感觉。

(三)剪影

剪影是剪纸艺术中的一种古老形式,它是通过外轮廓表现人物或物象的形状,而不加工内部。所以最注意外轮廓的美和造型。剪影的造型多是写实的,这种剪纸简练、单纯、清晰。常见的剪影是剪人的侧面头像,是作者端详对象之后,顷刻而就,既快又像,着意从轮廓和形状上突出人的特征。剪影受影的造型局限,一般表现人物、动物或其他物体的侧面,表现迎光、晨景、傍晚的景色更别具一格。

(四)撕纸

撕纸是由剪纸派生出来的一种新类型,其方法是利用不同类型的纸,采用手撕的方法去塑造形象,以手代剪。其效果古朴雅致、豪放雄健,撕纸虽然会受到一定的局限,不适合表现精细的形象,但这恰恰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个性。在撕纸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种随意性,有一种妙趣天成的韵味。

(五)折叠剪纸

折叠剪纸是最常见的剪纸方法。它的最大特色是对称性。它是将色纸按一定的规律折叠起来,通过构思、设计,便可以剪制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来。折叠剪纸的特点是对称式花纹、几何形图案,纹样的韵律感强。

现代生活中,剪纸更走进了千家万户。如:每逢春节时,各家各户都要用剪纸来装点居室和门窗,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以期来年给全家带来好运。现代节日剪纸不仅形式更多样化,内容上也有了很大的进化。如:普天同慶、国泰民安、祖国万岁、世界和平等。结婚办喜事也少不了贴大红双喜图案的剪纸,如:双喜临门、喜到人间、龙凤呈祥等,以示祥和美满吉庆。长辈过生日,用一些祝福健康长寿的剪纸用来祝寿,如:松鹤同寿、五福拜寿、童子献寿等。剪纸还可以制作成贺年卡、明信片、生日卡等,送给师长、同学和亲朋好友,以表达祝福的心意,也常常被看成高雅的赠品。另外,在现代的大型晚会上,把大型剪纸作为舞台背景已成为晚会布景的一大特色。

五、结语

剪纸的应用范围很广泛,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从农村到城市,从大型晚会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节日用品到日常商品,无不存在着剪纸的影子。民间剪纸主要用来美化环境、装饰日常用品和点缀婚礼、节日,表达美好的理想和愿望,给人以吉祥幸福的美感。

参考文献:

[1] 吴良忠.中国剪纸[M].北京: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2]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3] 王树村.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4] 曹宇,曹宁.古今剪纸与艺术创作[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民间审美剪纸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广告是消费审美化的重要表征系统,广告在不同时期传播内容的改变、广告产业定位的变化以及广告信息源的演变,都与消费审美化的变迁息息相关。消费者广告意识的改变为消费审美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奠定了基础,广告编码的文化竞争加速了消费审美的文化升级,广告编码的泛滥影响了公众的消费情感。提高广告编码的正能量,倡导合理消费,关注广告编码的艺术能量,提升消费审美化的品质,是当下广告系统发展应该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广告;消费审美化;广告符码;消费社会

消费审美化是消费的高级阶段,指以发展、享受为目的的消费形态,更具美学化的意味。“在后现代社会,消费不再是工具性活动,而是符号性活动”①,消费成为构建社会形态的主要方式。消费的“‘非必要性’、‘非效用性’——用传统美学语言来表述即‘非功利性’——使消费本身就呈现出审美化趋向”②。在消费向审美化迈进过程中,广告发挥了重要作用。麦克拉肯认为,商品生产者通过广告系统和时尚系统两种手段将文化转移到商品上,使物获得文化含义,成为代表某种意义的符号和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20世纪90年代以后消费审美化的趋向渐现。中国当代广告的恢复和发展,也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广告作为消费的表征系统,与消费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广告的发展变化,可以为我们审视中国消费审美化的进程提供现实依据,为中国向消费社会的和谐转型提供理论依据。

一、广告发展与消费审美化

当代广告系统的发展演变与消费审美息息相关,下文试从广告内容、广告定位和广告信息源三个方面的演变来管窥消费审美的进程。

1.广告传播内容的演变与消费审美化

西方学者在研究了美国广告的发展演变之后发现,广告传播的内容呈现出明显的时间性变化:从最初产品信息的传播,到产品形象的塑造,再到产品的人格化沟通,最后到把产品作为生活风格的载体,广告逐渐从信息沟通阶段进化到社会沟通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广告也完成从商业情报传达机能到消费诱导机能,再到文化传播机能的三级跳跃”③。张金海教授认为,广告的传播内容经历了以信息为主的阶段、劝服诱导的阶段和全面信息传播三个阶段。在当下时兴的微电影广告中,广告越来越淡化商品本身的意味,向着生活方式、情感展示物件的方向发展。在广告的表达系统中,商品本身的地位正在弱化,广告所承载的符号功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的物质本身在广告的符号表达系统中被逐步弱化,消费的文化属性、符号属性日益得到强调,这些文化符号对人们的消费选择起到了更重要的影响,“盖因美的因素是消费者首选,商品本身倒在其次了”④,消费审美化的发展由此可以清晰地展现。

2.广告产业定位的演变与消费审美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对广告产业定位的屡次调整,也显示了广告在消费审美化进程中的重大作用。1993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广告业发展的规划纲要》指出:“广告业属于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人才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明确广告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将广告业归为商业服务业。2008年发布的《关于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广告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意经济中的重要产业。”2009年发布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将广告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并列纳入文化产业。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2011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正式印发《广告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这是我国首个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广告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广告业是我国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广告业要提高“专业化、集约化、国际化水平,推动行业健康、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进入消费社会的特征开始比较明显地显现出来。绝大多数人在解决温饱以后,消费的倾向开始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靠近,消费的审美化风潮悄然风行在中国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第三产业、服务业、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是消费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政府对广告产业从第三产业到文化产业的定位变化,显示了政府对广告产业符号性、文化性的重视。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历程清晰地展示了中国消费走向审美化的过程。

3.广告信息源的演变与消费审美化

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内电视广告的信息源一般由物品自身来担当,配上画外音和字幕,具体来说就是“物品+画外音+字幕”的信息传达模式。1989年3月,辽宁艺术剧院院长李默然为深圳南方制药厂拍摄电视广告,成为第一个在国内代言产品的名人。从此,名人成为广告信息源非常重要的表达因素,如今名人代言更是越演越烈。如果说李默然、潘虹代言广告的时代,广告产品所借助的是名人所塑造的形象的话,如今作为信息源代言广告的名人形象特性就十分驳杂,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而且普通人作为产品的广告源也频频出现在广告中。广告以物品作为信息源时,广告系统着重表现物品的使用价值;当广告中的信息源是物品的代言人时,物品就成为社会地位、生活品味、时尚流行等社会存在的象征符号,广告系统着重表现的就是物品的符号价值。广告信息源从“物品导向”向“他人导向”和“自我导向”的转变,显示了消费审美化向普通大众生活扩张的趋势,大众消费的符号性和虚拟性等审美化特征进一步加强。因此,费瑟斯通认为:“消费绝不仅仅是为满足特定需要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消费。相反,通过广告、大众传媒和商品展陈技巧,消费文化动摇了原来商品的使用或产品意义的观念,并赋予其新的影像与记号,全面激发人们广泛的感觉联系和欲望……个人被鼓励去采用一种对商品的非效用性态度,以精心选择、安排、改用和展示自己的物品,从而用独特的风格来显示物品所有者的个性。”⑤

二、广告发展对消费审美化进程的影响

广告的发展对消费审美化进程有着复杂的影响,一方面,它使得消费审美化迅速深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加速了消费审美的普及,并推动消费审美逐步走向文化升级;另一方面,广告符码的泛滥麻木了消费者的广告情感,制约了广告行业和消费审美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采取进一步的引导措施。

1.消费者广告意识的演变与消费审美化的普及

1979年之前中国的商业广告几近消亡,因而改革开放以后,当媒体上首次出现商业广告时,消费者对广告很恐慌,认为“广告是资本主义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对广告的整体意识逐步发生变化。陈素白将当代中国城市居民广告意识的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混沌与消极(1979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明朗与积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理性与多元(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消费者的广告意识从混沌消极到理性多元的转变,显示了广告对中国消费者的影响日益深远。人们“对于家庭理想模式的描摹,对成功和高品位生活的界定,对两性角色的定位,对爱情、友情的勾勒都能在电视广告中找到范本”,因此,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电视广告“演绎着现代生活模式,呼应着时代主题,扮演着价值重塑与分化的推手的角色”⑥。广告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意识,为商品消费提供了生动、形象的审美化版本,广告的大范围传播为消费审美化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推波助澜。当前,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广告大国,广告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广告符号的生产量不断上升,符号消费的容量不断扩大,进一步促进了消费的审美化进程。

2.广告编码的文化竞争与消费审美的文化升级

费瑟斯通指出:“消费文化中的趋势就是将文化推至社会生活的中心”⑦,在这样的趋势下,布迪厄称为“新型文化媒介人”的群体迅速扩大,“这些人从事符号产品生产与服务工作”⑧,“他们必须将复杂的生活词汇、语言游戏,从人类文化的历史档案中翻译出来,以供扩大了的、普通、转瞬即逝的观众来使用和解读”⑨。广告人无疑是“新兴文化媒介人”的主要组成人员之一,广告为商品世界制造了大量的广告符号,将人类深厚的文化资源转变成了能给商品带来意义的符号能指系统。广告编码系统与文化的联姻使商品的外观设计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商品的包装、外观成为表达商品文化意味的重要手段,消费审美从商品本身转换到了文化审美的层面。由于广告符号系统所使用的文化资源并不是这些商品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而是被广告人所赋予的,所以,文化更多地体现在符号能指层面上,通过商品的外观设计和包装展示出来。文化成为表层的展示,蜕变为平面化的美学追求,“审美已经成为资本的能指、转喻或征兆”⑩。从全球范围来看,不是人的生存的基本需要而是超越基本生存需要的“文化需要”,在疯狂地制造着生态灾难。以国内白酒广告为例,“梦之蓝”的广告将酒的消费和中国梦的国家情怀联系起来;“水井坊”的广告则宣称自己是“中国高尚生活元素”,将酒与生活方式直接连接起来;“五粮液”的广告则一直宣称自己“系出名门”;“茅台酒”则标榜自己是“国酒”。广告编码向文化的追寻赋予了消费丰富多彩的文化意义,对文化意义的追寻使人的消费欲望在无形中被不断扩充,让消费迷失在了广告符码所编织的文化迷梦中,而忽视了这种消费扩张对资源的大量浪费。

3.广告符号的泛滥与公众对广告的情感缺失

从当代中国广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在20世纪80年代企业只要投放广告就会有很好的销售效果;90年代以后,企业投放一定数量的广告,才可能会有较为明显的销售效果;而2000年以后,企业即使投放大量的广告,也未必会有明显的销售效果。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广告的态度也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广告越发达,消费者对广告的态度越消极。大量广告的出现使得广告符号不断泛化,但广告、广告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却日益疏离。这时的商品不再以使用价值来贴近消费者的生活,而是以装饰工具的方式来呈现消费者的个性风格,所以尽管“消费品越来越符号化、形象化,但消费者对这些越来越形象化、审美化的消费品采取的却是‘用完即扔’甚至‘买完不用’的非情感化的冷漠态度”B11。一边是广告符号的泛滥,一边是受众态度的消极,在这种情况下,广告仍然无孔不入地围追堵截着受众已经疲惫的感受力,形形色色的广告符码包围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在对广告符号不遗余力的发掘中,大量与广告商品并不相关的文化符号被牵强附会地嫁接在广告商品上,广告符号成为漂浮在商品之上的能指浮沫,沦为被市场迅速淘汰的符号垃圾。广告符号的泛滥使整体的广告质量良莠不齐,影响了消费审美化的质量,阻碍了广告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广告发展对消费审美化进程的良性促进

虽然中国还不是成熟的消费型社会,但西方成熟消费型社会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在中国消费升级的过程中应引以为戒。我们应当建立广告发展的监督预警机制,来监测消费社会发展的问题,同时通过对广告符号生产系统的良性监控,来促进中国消费型社会的和谐发展。

首先要提倡广告编码系统的正能量,促进健康、合理的消费。“消费在物理意义上消解客体的同时,也在社会和文化的意义上塑造主体,并因此找到了使个体整合到社会系统中去的媒介。”B12在消费型社会中,人们会以消费为中心来构架整个社会的活动,消费成为社会沟通和整合的重要媒介,成为个体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手段。同时,在鲍德里亚看来,随着消费审美化程度的加深,消费成为了对符号进行操纵的系统性的行动,符号价值的消费已经成为社会所有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和纽带。广告作为消费的表征系统、意义制造系统,它所选择的符号元素、所展现的消费意义,通过媒体的广泛传播,无疑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意识。如果广告的编码符号总是偏向赋予商品奢华、侈靡之类的消费意义,必然会影响普通民众的消费理念,误导普通民众的消费意识,造成社会对奢侈商品的消费渴望。“物质消费模式的转变是社会互动和社会建构的产物”,“消费模式的不可持续性问题的解决,除了从经济政策等方面着手外,也有赖于从社会学方面进行诊断,制定有效的社会和文化政策”B13。因此,需要教育、引导广告领域的符号编码人,将提倡健康、合理、适度的消费作为广告符号编码的理念,“完整把握广告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与社会关系构建价值”B14,发挥广告符号编码的正能量,形成社会消费的正气,促进社会消费的良性发展。

其次要正视广告符号系统的艺术能量,提升消费审美的品质。生产型社会的广告和消费型社会的广告在诉求重点上存在差别。在生产型社会中,广告以解释商品因使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等而产生的新功能为诉求重点;在消费型社会中,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已经更多地转变为商品的符号价值,而商品的符号价值是需要广告系统进行赋值和展示的,这种对广告商品进行独特符号意义赋值的过程,是需要广告人艰苦的“脑力激荡”的,充满了艺术创作的趣味。在社会从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时,对广告商品符号价值的强调远远多于对广告商品使用价值的强调。广告符号专家迈克尔·舍纳甚至认为:“广告在今天已经取代了昔日艺术的功能,它将审美内容传播进了日常生活。”B15中国当下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型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人们在生产型社会中对广告形成的固有观念使得人们对广告的艺术性认识不足,广告创作、广告接受的艺术性都比较薄弱。当然,绝大多数广告商品并不是艺术作品,但是通过广告系统的符号赋值和媒体展播,广告将艺术带进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加速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过程。因此,在向消费社会转型的进程中,我们要正视广告符号系统的艺术性,通过不断创新来提升消费的审美品质。

四、广告发展与消费审美化的未来

鲍德里亚对物的符号化世界充满了担忧,他认为:“在消费社会,任何消费物都不再承载传统的价值,物已经变成了符号,任何对物的本真追求,在符号决定一切的社会都不再具有意义。”B16西方人类学家在研究了古代社会的物品后却发现:“商品作为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并非都是一样的……商品在不同场合的运动导致了其意义的转变。”阿帕杜莱等人更是认为,商品只是物质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在走出市场后,商品走入的是社会生活,走入的是人与人、文化与文化的关系……它可以在文化和社会的流动中被重新界定”B17。这种思路为我们思考广告与消费审美化的未来提供了线索。

广告的符码化、虚拟化、视像化为消费的审美化提供了最初的理由和意义,广告的大面积传播使得某种商品的消费具有基本相同的美学意味,广告符码在提供个性化的消费审美的同时,也使这种消费审美具有规模化的意义。消费者获得该物品后,该物品的商品阶段就基本完成了,由此展开另外一段生命历程。也就是说,资本所赋予商品的规模化审美意义只在物品的商品阶段起作用,在物品完成商品阶段后,人可以自由地赋予物品新的意义和价值,物品与人的关系会发生本质性的转变。因此,消费审美化作用的其实只是物品与人关系的一个阶段,消费审美化对人与物关系的影响并不是永久的,由此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物品的广告符号赋值,需要从单纯资本增值的狭隘观念中跳脱出来,关注物品在文化和社会流动中的重要价值,这些符号才有可能发挥长久的价值。这些价值长久的符号,必定与人类的长久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本质上更具有美学的终极价值,而这些符号形式具有什么样的特征,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究。

注释

①Jean Baudrillard,Mark Poster.Selected writing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p.22.

②刘方喜:《“审美消费主义”批判与“审美生产主义”建构》,《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③⑥陈素白:《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广告意识变迁》,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36页。

④B15[德]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3、166页。

⑤⑦⑧⑨[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66、166、66、89页。

⑩周小仪:《消费文化与生存美学——试论美感作为资本世界的剩余美感》,《国外文学》2006年第2期。

B11党圣元:《消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6页。

B12B13王宁:《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239页。

B14黄孟芳、卢山冰:《广告传播价值及其外部性诠释》,《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B16仰海峰:《物的分析:从马克思、海德格尔到鲍德里亚》,《东岳论丛》2004年第4期。

B17孟悦、罗钢主编《物质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责任编辑:采薇

民间审美剪纸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音乐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过程中,音乐课程的教育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能够帮助学生陶冶情操,緩解学习压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音乐艺术;审美;文化特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音乐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而音乐的艺术特征主要就是通过创造音乐,来表达创造者自身的内心变化和思想变化,让听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出创作者当时的内心变化,理解创作者所表达出的情感。而在高校中主要是提升音乐艺术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标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共同发展。同时在高等院校中设立音乐课程,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这对于学生日后的进步和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还能够促进我国音乐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双发展。

一、音乐艺术审美特征之感性特征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艺术培养过程中,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情感,音乐艺术的审美标准对于情感的要求是很高的,只有让学生在进行音乐艺术审美培养之前进行充分的情感培养,才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培养过程中,情感变得更加敏感,从而提升高等院校学生的审美水平。在我国古代最开始要求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和培养时,提倡“六艺”,认为了解音乐的具体作用,能够帮助人们陶冶情操,教化人们;而在西方国家进行音乐艺术特征培养前,必须要进行情感的培养,西方学者和音乐先哲们都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深入到人们心中,促进人们提升品德的非常重要的情感,所以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时,首先就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想,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丰富自身的情感,又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联想能力,从而达到提升音乐艺术审美特征的作用。

在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道路中,音乐因为具有独特的造型和特殊的表达方式,使得音乐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这就给音乐蒙上了一层非常神秘的面纱,让人们对于音乐的具体内容和艺术审美特征都不能很好的掌握,不管是在很久以前还是在现在,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创造出的音乐都是为了满足最广大人们的基本需求,比如说现在很流行的音乐,不管是喊麦、还是抒情歌曲都是为了满足不同人们、不同心情的不同需求,所以,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必须要在感性的角度,结合自身的情感,提升学生音乐艺术审美特征。

在我国社会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人类文字的进步和发展,也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由最初的象形文字到小篆、宋体等等,直到现在的文字,中间经历了许多的变化。音乐也是这样,在经历任何一个过程中,都需要不断满足人们情感的需求,这样才能够使人们的思想和思维能力时刻在进步,最后能够形成独立的意识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人类的感性思维也正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

二、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之理性特征

在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从最开始艺术的产生,到人们进入人类社会,音乐艺术无时无刻不在陪伴着人们的生活,感受着人类社会艺术的变化,对于我国的社会、政治和人们的道德思想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和音乐艺术也对于我国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都产生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人们在了解音乐审美特征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刻了解艺术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音乐艺术的内在理性特征充分地发挥出来,提升人们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标准,从而达到音乐艺术审美教育的目的。

三、音乐审美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从音乐艺术审美特征培养的角度来看,音乐艺术的感性特征与理性特征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统一的,二者之间缺一不可。在我国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人们都认为音乐是感性的,是一种通过人类的听觉满足人们自身的情感需求,通过音乐的方式表达出自身的情感和理性思维,这样才能够让听者以一个理性的角度去发现、去思考、去感悟,这样才能够帮助人们用感性的思维去感受理性,用理性增加感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感性思维与理性思想良好的结合在一起,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理性思维,还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思维和灵感,帮助人们能够更好的创新,将人们的生活变得充满激情,更加美好。在人们寻找艺术和追寻艺术的道路中,需要通过感性的思维去寻找灵感,并且通过理性的思维完成创新创作,所以在人们的创新和生活中,都需要不断地摆脱现状,用一种创新的姿态去创造人们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在音乐艺术审美的培养上,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将这两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对于艺术审美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音乐审美的新发展

近些年来,音乐艺术的特征已经不只单单表现在听觉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了思想和哲学方面,这在根本上就已经违背了音乐的最初特征和艺术特征,所以,在现在音乐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单单的听觉感受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情感需求,还需要加入一定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这样才能够充分地满足人类情感对于音乐的需求,让人们通过耳朵和心灵共同去发现音乐的内在审美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音乐艺术思想、种类和理论日益繁多,在二十世纪末和后现代的音乐作品中,人们不难发现,现代音乐的理论已经逐步拓宽了音乐的思想和思维能力,丰富了音乐的素材,越来越多、日新月异的音乐灵感给更多的作曲家和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空间。而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满足人们感性思维对于音乐的要求,而不是通过理性思维去寻找。如果音乐艺术就是为让人们获得思想、哲学和心理学等,那么音乐的艺术特征就会完全丧失,更不用去谈及音乐艺术的审美问题,所以从未来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发展来看,更加需要引导人们用一个感性的思维去享受音乐,而不是去获取一些思想,这样才能够理解音乐艺术创作的初衷。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音乐艺术审美特征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让学生能够抱着一种欣赏享受的心态去了解音乐,而不是想要通过音乐去获取什么,但是也不要完全沉浸在感性思维中,丧失理性思维,必须要将二者相互结合,共同发展,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兆金.艺术鉴赏学导论[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2014.

[2]冲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 北京:中华书局,2015.

[3]朱光潜.美学书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

上一篇:地质勘测铁路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高职电脑艺术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