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工业指标解析范文

2023-09-24

煤炭工业指标解析范文第1篇

一、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煤炭已成为山西的重要标志和文化符号,山西是煤炭生产大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煤炭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不仅对山西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国家能源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建国至2015年底,山西省累计生产原煤166亿吨,外调量超过110亿吨,供应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用煤。未来一个时期,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山西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一)基本情况

— 2 —

1.资源概况

全省煤炭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质量优,含煤面积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0.4%;119个县(市、区)中94个有煤炭资源。全省2000米以浅煤炭预测资源储量6652亿吨;探明保有资源储量2674.3亿吨,约占全国的1/4。全省2000米以浅含气面积35796.86平方公里,煤层气资源总量83097.8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1/3。

2.煤炭产业

(1)煤矿主体企业。全省共有煤炭主体企业131家、单独保留煤矿38家。按所有制分: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煤矿企业71家,民营煤矿企业91家,中外合资煤矿企业7家。按规模分:亿吨级4家(同煤集团、焦煤集团、晋能集团、中煤平朔集团),5000万吨级3家(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晋煤集团),1000万吨级10家,1000万吨级以下152家。按2015年原煤产量分:亿吨以上2家(同煤集团、焦煤集团),5000万吨—1亿吨5家(中煤平朔集团、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晋煤集团、晋能集团),1000—5000万吨3家,1000万吨以下159家。

(2)煤矿数量、产能。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煤矿1078座,能力14.6亿吨/年,按所有制分:国有独资煤矿155座,能力3.9亿吨/年;国有控股煤矿643座,能力7.7亿吨/年;国有参股煤矿34座,能力0.4亿吨/年;民营煤矿246座,能力2.6亿

— 3 —

吨/年。按生产建设性质分:生产煤矿541座,生产能力8.8亿吨/年;建设及其它煤矿537座,建设规模5.8亿吨/年,其中:新建煤矿19座,建设规模1.19亿吨/年;整合改造煤矿493座,建设规模4.32亿吨/年。

(3)职工人数。截至2015年底,全省煤炭行业从业人员115.15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08.49万人。

全省煤矿企业从业人员78.2万人。其中:在岗职工74.52万人。

3.煤炭加工转化

(1)煤炭洗选加工。2015年全行业入洗(选)原煤6.70亿吨,入洗(选)率69%。

(2)煤炭企业开办电厂。全行业开办电厂176座,总装机容量4314万千瓦。其中:燃煤电厂20座,装机容量1630万千瓦;低热值煤、煤矿瓦斯和焦炉煤气等资源综合利用电厂139座,装机容量2545万千瓦;风电、光伏、生物质、天然气等新能源电厂17座,装机容量139万千瓦。

(3)煤化工(含焦化)。全行业煤化工(含焦化)企业共65家。其中:焦炭27家,规模4665万吨/年;合成氨8家,规模134万吨/年;尿素7家,规模181万吨/年;甲醇12家,规模393.3万吨/年;烯烃4家,规模220万吨/年;煤制油2家,规模31万吨/年;二甲醚2家,规模20万吨/年;乙二醇3家,规模 — 4 —

60万吨/年。

(4)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全省地面煤层气抽采钻井达11719口,其中垂直生产井11334口、水平生产井385口;晋城矿区建成全国最大的煤层气压缩液化基地;全省316座煤矿建成了瓦斯抽采系统,建成了阳泉、晋城、西山、离柳、潞安五个瓦斯年抽采量超过1亿立方米的矿区。2015年,地面煤层气抽采量41.77亿立方米,利用量34.78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96.07%和91.36%;煤矿井下瓦斯抽采量60.2亿立方米,利用量22.3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41.65%和46.77%。

(5)其他非煤产业。全行业通过并购、投资控股等途径,发展了装备制造、建筑建材、冶金、生物制药、房地产、金融保险、旅游服务、生态农业等产业。

(二)“十二五”目标完成情况

1.原煤产量。“十二五”全行业累计生产煤炭47亿吨,比“十一五”增加14.8亿吨,增幅46%。其中2015年生产9.75亿吨,符合规划“10亿吨以内”的目标。

2.出省销量。“十二五”全省累计完成煤炭出省销量30多亿吨,比“十一五”增加5.5亿多吨,增幅22%。2015年煤炭出省销量6亿多吨。

3.固定资产投资。“十二五”全行业累计完成7497亿元,比规划目标少2503亿元。其中:煤炭完成4807亿元,比规划目标

— 5 —

3000亿元多1807亿元;非煤完成2690亿元,比规划目标7000亿元少4310亿元。

4.销售收入。“十二五”全行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04万亿元,比“十一五”增加4.33万亿元,增幅254.91%。其中2012年首次突破万亿大关,2015年实现1.18万亿元。比规划目标1万亿元多1800亿元。

5.技术装备。所有煤矿实现了机械化开采,达到了规划目标。

6.综合利用。2015年全省原煤入选率69%,未完成规划目标;地面煤层气抽采利用率83.3%,基本达到“应用尽用”的目标;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37%,未完成60%的目标;以煤矸石为主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规划60%的目标;矿井水复用率70%,未达到90%的规划目标;洗煤废水闭路循环率100%,达到规划目标。

7.安全生产。“十二五”全省煤矿共发生事故192起,死亡344人,煤炭百万吨死亡率连续五年在0.1以下,实现了规划目标。

8.劳动保障。2011—2015年,全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6.0

3、6.

52、6.6

3、6.

57、5.75万元/年.人;前三年年均增长4.86%,2014年以来,随着全省煤炭经济持续下行,煤炭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滑,在岗职工平均薪酬大幅降低,未达到规划“8 — 6 —

万元”的目标;职工工伤保险和井下职工意外伤害险参保率100%,达到规划目标。

(三)“十二五”主要工作

“十二五”是我省煤炭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特别是面对2012年以来煤炭市场持续下行的严重困难局面,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煤炭行业正视困难,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完成了“十二五”各项工作,为“十三五”做好“革命兴煤”这篇大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1.积极应对煤炭市场下行压力,煤炭经济有了新发展。 全省煤炭行业按照省委、省政府促进煤炭经济平稳运行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煤炭20条”、“17条”和“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稳定运行60条”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加强对煤炭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和分析预测,引导企业科学组织生产经营;加强煤炭企业与电力等用户的长期战略合作,推动落实“三省两公司”协调机制,建立了省内炼焦煤和无烟煤稳定运行协商机制;严格落实国家和我省一系列煤炭脱困政策,全省煤炭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发挥了支撑和基础作用。

“十二五”比“十一五”,全省原煤产量增加46%,煤炭出省销量增加22%,实现销售收入增加254.91%,实现税费增加118.62%。“十二五”时期,煤炭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

— 7 —

贡献率稳定保持在55%以上。

2.努力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有了新转变。 全行业牢固树立了安全生产“红线”意识,责任意识和底线意识;全面创新实施隐患排查治理、事故约谈、干部带班、“不放心煤矿”挂牌等一系列安全生产制度;进一步强化政府、企业两个主体责任,全面推行安全工作承诺制,严格落实挂牌责任制,严格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和问责,强化“五人小组”日常监管,完善了煤矿应急救援体系;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建立了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出台了瓦斯防治八项规定,全面实施煤矿瓦斯抽采全覆盖工程;出台了防治水“十条规定”,严格监管重组整合矿井,实施了煤矿安全重点县攻坚战,全力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开展“四不两直”专项突查,促进了煤矿安全生产。

“十二五”比“十一五”,全省煤矿发生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5.22%和78.02%;“十二五”时期,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实现了“双零”以下目标,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实现了由持续明显好转向稳定好转坚实迈进。

3.不断强化煤炭生产技术管理,煤矿生产水平有了新提高。 全面落实生产能力公告和生产要素管理制度,建立了生产要素动态核查机制,进一步强化了生产能力核定工作,严格煤矿开采技术管理,完成了生产煤矿图纸定期交换审查;出台了加强煤 — 8 —

层配采管理、特殊条件下开采的技术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了煤炭回采率,制定实施了办矿企业、建设施工、煤矿管理、煤矿建设、现代化矿井、安全质量、技术装备、信息化等标准体系,促使全行业走上标准化管理道路。

“十二五”时期,对163座煤矿进行了能力核定;到2015年底全省541座生产煤矿全部完成了登记公告,全省生产煤矿采区回采率达到80%以上。

4.全力推进煤炭建设,煤矿现代化发展水平有了新提升。 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圆满完成,进入大规模整合改造和现代化矿井建设阶段,需整合改造矿井多达788座,全行业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坚持推进重组整合与加快现代化矿井建设相结合,全力推进煤矿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矿井建设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了全省煤炭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建成的现代化矿井为全行业发展树立了标杆和典范。

“十二五”比“十一五”,煤矿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加280%。“十二五”时期,开工建设煤矿729座、投产377座。

5.积极推进循环多元发展,产业转型有了新进展。 构建煤炭工业转型综改试验高端框架,编制了《转型综改试验区煤炭工业实施方案(2012—2015)》和每《转型综改试验煤炭工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建立了全行业转型标杆项目储备库;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和循环产业链条建设深入推进,积极推

— 9 —

进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一批转型重大项目,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产业链发展进一步加快;以“煤控电、煤参电、电参煤、组建新公司”为新模式,煤电联营、煤电一体化快速推进,省内主力火电企业80%以上实现煤电联营,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大幅增加。非煤经济已经成为煤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特征的煤炭转型发展步入快车道。

“十二五”比“十一五”,非煤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52%,非煤收入增加696%。

6.进一步加大煤炭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煤炭行业内生素质有了新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全行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48户,省属五大国有重点煤炭集团公司共投入科技创新资金511亿元,累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70项。国家能源充填采煤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山西设立工作站,一批煤矿现代化综采新装备、煤炭绿色开采新技术得到大力推广。

培训教育力度进一步加大。连续举办了三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全面推行“送教下矿”,健全了安全培训考核体系。五年来,省厅共组织培训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11.13万人,培训煤矿特种作业人员41.74万人,培训煤矿班组长7.47万人,培养中专及以上专业人才22.2万人,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

劳动用工管理进一步加强。构建了全省煤矿劳动用工管理体 — 10 —

系,积极化解煤矿用工矛盾纠纷,加强煤矿职业病防治,全面推进煤矿变招工为招生,2015年全省煤矿变招工为招生3.68万人,比例达90%以上。

7.全面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煤炭科学发展有了新动力。 全行业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全力推进各项改革任务,出台了《山西省煤炭焦炭公路销售体制改革方案》、《关于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山西省煤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案》,为全省煤炭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战略部署,为煤炭行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和突破,为推动煤炭行业科学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十二五”期间,共清费立税取消、降低和规范涉煤收费项目14项,实施了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制度;全省煤焦公路销售21项行政授权、9种运销票据和1487个站点全部取消;出台煤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案,煤矿建设项目行政审批事项从63项精简合并为38项,开办煤矿企业由“六证”简化为“三证”;出台了煤炭资源矿业权出让转让办法。

8.加大和谐矿区建设力度,煤炭现代文明发展有了新进展。 绿色生态和谐矿区建设进一步加快。“十二五”期间,全行业有11个煤矿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潞安集团6座煤矿、晋煤集团6座煤矿荣获“中国最美矿山”称号;全省煤炭系

— 11 —

统完成造林13.8万亩,绿化面积1614.74万平方米。实施“以矿建镇”工作,推进了绿色和谐文明矿区城镇化建设。

幸福安康矿区建设成果显著。棚户区改造步伐不断加快,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职工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全行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由2011年的56.35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59.39万人。井下意外伤害保险参保人数由2011年的34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40.1万人;累计赔付工亡残职工人数5353人,意外险支出1.98亿元。进一步健全煤矿井下工亡职工子女就学救助长效机制,累计有2597人次享受了企业就学救助、总金额达1100余万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行业整体情况看,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从长远看存在“五个突出矛盾”。

1.煤炭现有产能过剩与新形成的产能集中释放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十二五”以来,受煤炭需求增速放缓、煤炭产能集中释放、非化石能源替代、进口煤冲击等因素,全省煤炭产能过剩问题显现。截至2015年底,全省煤矿总能力14.6亿吨/年,2015年省内煤炭消费和外调9.5亿吨,产能建设超前,必须进一步加大去产能的力度。

2.煤炭产业集中度偏低与整体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 12 —

煤炭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够强,全省煤矿主体企业数量和煤矿数量仍然偏多,2015年全省煤炭产量与内蒙古相当,但煤矿数量是内蒙古的2倍;我省五大煤炭集团所属332座煤矿产量之和仅与神华集团74座煤矿持平;省属大集团煤矿布局分散、地域交叉、管理层级冗余,尚未形成“一个矿区一个开发主体”的格局。

3.煤炭价格大幅下跌、煤矿企业资金紧张与煤炭企业稳定、发展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受煤炭市场下行、企业规模盲目扩张、融资成本提高等影响,煤炭企业成本逐年增加,利润逐年递减,负债逐年递增,债务风险加大,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稳定运营水平。煤炭企业涉足非煤产业多、规模大,发展相对缓慢,产业协同效应差,大而不强。煤炭企业社会负担重,办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职能给企业造成巨大压力。

4.保障煤矿安全生产与煤矿安全投入不足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随着全省煤矿开采深度增加,矿井自然灾害也在增加,特别是重组整合矿井,资料不清、灾害不明,水、火、瓦斯等灾害和隐患比较突出;一些煤矿企业仍存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受煤炭市场低迷影响,随着亏损面的不断扩大,亏损持续时间的不断延长,安全

— 13 —

投入、生产投入必然受到影响,有些煤矿企业会出现采煤、掘进、瓦斯抽采的衔接紧张,安全欠账、职工干部队伍的思想不稳定和人才流失,都加剧了煤矿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2011—2015年全省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分别为0.08

5、0.09

1、0.07

7、0.0

36、 0.079,重大事故还未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5.加快煤炭转型升级与煤炭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低效率配臵严重制约着行业可持续发展。科技投入不足、创新人才匮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快不高、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煤炭产业和以煤为基相关产业的支撑能力不足;部分核心技术未能取得大的突破,各级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及建设有待提高,大型煤炭企业与地方煤炭企业之间科技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一些科技创新项目高度、深度不够,大多数科技成果局限于从技术到研究技术,从问题到研究问题。

上述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是结构调整的阵痛,全行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及供需预测

(一)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和能源格局将继续深刻变化。世界 — 14 —

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主要经济体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分化,全球贸易持续低速,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困难和风险明显加大。能源供求关系持续缓和,能源供给格局多极化,消费重心加速东移。欧洲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煤炭消费量逐步降低。亚太地区的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煤炭消费增长较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能源发展低碳化趋势明显。能源科技创新加速推进,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能源科技革命蓄势待发。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在经济增速趋缓、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大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能源消费强度大幅降低,能源消费增长换挡减速。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为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调整能源结构,煤炭消费比重下降,煤炭需求增长空间有限。但从我国能源发展趋势看,煤炭仍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石,煤炭工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给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也为煤炭行业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当前发展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经营困难、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诸多挑战,随着煤

— 15 —

炭开发战略的进一步西移,特殊煤种替代技术迅速发展,我省煤炭资源优势正逐步丧失,全行业促转型、调结构、增动能的任务非常艰巨。但是,随着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面推进以及我省“不断塑造美好形象,逐步实现振兴崛起”、“一个指引、两手硬”等战略举措的实施,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为推进煤炭产业脱困发展和转型升级、打造国家综合能源基地提供了强大动力。“十三五”时期全省煤炭行业发展既面临重大挑战,也将迎来重大机遇,只要全行业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正确应对,就能化挑战为机遇,取得新的成绩。

(二)需求预测 1.国际煤炭需求预测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化石能源由于不可再生性,环境压力等问题,导致能源消费量比重逐年下降;而新能源具有清洁、环保、可再生等优点,其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据统计,可再生能源、核能、水电的年均增速分别为6.3%、1.8%、1.7%,快于化石能源增速,可以预测,未来新能源的消费比重将会进一步上升。

随着新兴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亚太地区人口大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会快速增长。据统计,印尼、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亚太地区人口大国煤炭消费均低于1吨标准煤/年, — 16 —

远低于我国3.1吨标准煤/年的水平。从资源禀赋看,这些国家普遍缺乏油气资源,能源需求增量将主要靠煤炭来满足,同时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大对沿线国家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沿线国家煤炭需求总量也将快速增长。

根据《BP2035年世界能源展望》2013到2035年煤炭消费年均增速为0.8%。预测到2020年,世界煤炭需求量为58亿吨标煤。

2.国内煤炭需求预测

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能源消费强度下降,能源结构将进一步得到优化,煤炭需求强度将进一步降低,天然气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消费比重大幅增加,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天然气比重达到10%以上,虽然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会下降,但是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煤炭的高效转化、高端利用对煤炭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2030年、205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由目前的66%逐渐回落到60%、55%和50%左右。到2020年,国内煤炭需求量为41亿吨。

3.省内煤炭需求及外调、出口预测

“十三五”期间,受到煤炭市场疲软、国家对煤炭产能的控制、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以及我省“资源型经济”综改转型发展的影响,

— 17 —

煤炭消费增长速度将会有所减缓,新能源的利用将会大幅增加。“十三五”时期,全省GDP年均增速预计为6.5%左右,由于我省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现状不会根本改变,随着全省范围经济发展,GDP能耗降低,煤炭消费将缓慢增长,并仍以冶金、电力、建材、化工用煤为主。

冶金工业由于下游需求减弱,钢材价格大幅下跌,全行业仍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形势依然严峻,产能依然过剩,冶金工业的煤炭需求将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

根据《山西省“十三五”电力发展规划》,2015年底,我省煤电装机占全省总装机容量比重为80%,预测到2020年,煤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下降到75%,但是总量在增加,全省新增装机容量6558万千瓦,新增煤电装机容量约4558万千瓦(增长率80%)。全省调整煤炭消费结构,变输煤为输电,煤炭就地转化率将大幅提升,电力行业将成为煤炭消费增长的主要行业。

建材工业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行业规模结构和工艺结构均普遍有较大幅度提升,促使建材工业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呈现逐年明显下降,目前我省建材产业产能过剩,因此“十三五”期间随着我省经济建设的发展,建材行业对煤炭需求增速将放缓。

煤化工产业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装备,行业规模快速增长,循环经济初具规模,晋北高端煤化工基地蓬 — 18 —

勃兴起,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煤化工产业对煤炭的需求将稳步增加。

综上,预测省内煤炭消费量2020年为4亿吨。

“十三五”期间,我省煤炭外运通道将进一步完善,运能将进一步提高,预测年外运保障能力将超过8亿吨。考虑到省内煤炭需求量提升和周边省份煤炭产量、外调量增加,以及节能减排等政策因素,在保证国家煤炭消费需求的前提下,我省煤炭外调量按照保持现有水平的原则,预测外调煤炭量2020年为6亿吨。

综合分析省内、省外煤炭消费形势,预测2020年对我省煤炭的总需求为10亿吨。

(三)供给预测

“十三五”期间,全行业通过“严控增量、压缩存量、主动减量”方式,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切实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建立保留产能与退出产能有效挂钩机制,促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1. 煤矿数量。截至2015年底共有煤矿1078座,“十三五”期间,全省通过化解煤炭过剩产能退出部分煤矿,同时,根据国家减量臵换政策,合理安排已取得“路条”项目核准,到“十三五”末,全省煤矿数量900座以内。

2. 产能情况。截至2015年底煤矿能力14.6亿吨/年,“十三五”期间,全省扣除国家认定的先进产能后,产能退出率不低于

— 19 —

12%。同时,通过依规核减产能、实施减量臵换等,到“十三五”末,全省总产能13.2亿吨/年,净减少1亿吨/年以上。

3. 产量情况。到“十三五”末,在13.2亿吨/年产能中,生产煤矿能力12亿吨/年,停建缓建搁臵延缓煤矿能力1.2亿吨/年。生产煤矿按照15%的储备系数考虑,实际全省原煤产量约为10亿吨。

(四)供需平衡

2020年,我省煤炭产量与省内外煤炭消费需求大致均衡,基本可以实现淘汰接替有序、产能储备合理、产销供需平衡。

三、“十三五”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开发布局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遵循能源革命战略思想,围绕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以煤炭行业脱困发展和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为途径,推动全省煤炭行业安全、清洁、高效、低碳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坚持理念创新。深刻认识能源革命带来挑战的严峻性、新常态下行业发展的速度与结构变化的紧迫性,树立煤炭行业发 — 20 —

展由数量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集约型转变、由传统的机械化向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的理念,培育行业发展新业态、新产业,培育行业发展新优势。

2.坚持产业协同。重视资源科学开发与优化布局,构建煤炭资源梯级开发与利用格局;顺应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与消费峰值规律,促进煤炭市场平稳运行;推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融合,纵向上以深加工、精细化、高效转化、循环经济等方式,横向上以产业嫁接、金融协同、物流协同等融合方式,实现煤炭产业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和共赢发展。

3.坚持绿色引领。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科学规划矿区开发规模和开发强度;坚持以最小的环境扰动获取最大的资源收益原则,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并重;拓展煤矿生态环保治理修复再造方式,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形成煤炭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格局。

4.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市场规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客户价值需求导向,为用户提供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服务;实施低成本战略,由粗放管理转为集约管理,推动煤炭企业优化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起符合煤炭企业特点、高效运行、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创新体系。

— 21 —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省煤矿900座以内,总能力13.2亿吨/年;其中,生产煤矿能力12亿吨/年,煤炭产量约10亿吨。

到2020年,全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5万亿元,其中,煤炭产业3000亿元,非煤产业1.2万亿元。

2.分项目标

集约高效:“十三五”期间,全省扣除国家认定的先进产能后,产能退出率不低于12%。到2020年,通过进一步减量重组、大幅降低煤矿数量,平均单井规模力争达到180万吨/年;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100%、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95%;进一步引导煤矿减人提效,全员劳动工效力争达到1600吨/人.年。

安全保障:“十三五”期间,全省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杜绝重大以上事故,遏制较大事故,95%以上的煤矿实现生产安全长周期,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1以下,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延伸循环:全行业煤电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煤制天然气40亿立方米、煤基合成油品600万吨、煤制烯烃240万吨。

低碳清洁:到2020年,原煤入洗率达到80%,洗煤废水闭路循环率100%,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133亿立方米、利用量85亿立方米。

— 22 —

生态环保:到2020年,矿井水和生活污水处臵率达到100%,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90%,力争实现30%的绿色矿山建设目标。对重点矿区实施地质环境保护与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新建和生产煤矿全面治理,毁损土地全面复垦,历史遗留煤矿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35%。

(四)开发布局

根据国家规划的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和18个矿区的总体规划,按照区域煤质和煤层赋存特点,进一步推进三大煤炭基地提质,大力发展大型、特大型煤矿,加快建设现代化矿井,通过不断提升煤炭产业集约高效化水平,推动传统煤炭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保障国家清洁煤和综合能源基地生产原料的供给。

1.晋北基地

重点培育同煤集团和中煤平朔两个亿吨级煤炭企业。依托动力煤优势,加快煤电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级千万千瓦级现代化大型煤电外送基地建设。面向煤基清洁能源和煤基高端石化产业两大发展方向,打造高端煤化工产业集群,加快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

截至2015年底,晋北基地产能4.65亿吨/年,2015年原煤产量3.8亿吨。到“十三五”末,基地产能4.1亿吨/年,预计原煤产量3.5亿吨。

— 23 —

2.晋中基地

重点培育焦煤集团亿吨级煤炭企业。利用洗中煤、煤泥、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重点推进低热值煤电厂建设,加快国家级千万千瓦级现代化大型煤电外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煤焦化产业,形成煤焦气化产业链。加快推进西山、离柳两大矿区瓦斯抽采利用矿区建设。

截至2015年底,晋中基地产能5亿吨/年,2015年原煤产量2.72亿吨。到“十三五”末,基地产能4.66亿吨/年,预计原煤产量3.1亿吨。

3.晋东基地

重点培育阳煤集团、潞安集团和晋煤集团三大煤炭企业向亿吨级企业迈进。重点推进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晋煤集团煤电一体化。重点发展煤基合成油、甲醇制汽油、煤制烯烃、煤制化肥生产等产业。重点推进晋城、阳泉、潞安三大矿区瓦斯抽采利用矿区建设。

截至2015年底,晋东基地产能4.84亿吨/年,2015年原煤产量3.18亿吨。到“十三五”末,基地产能4.32亿吨/年,预计原煤产量3.3亿吨。

四、推进措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站在新常态的时代高点,山西仍然有坚定的信心、有足够的实力、有强劲的优势可以在全国煤炭能源领 — 24 —

域站稳脚跟、领跑市场、创造辉煌,为建成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为推进全国能源革命做出山西应有的贡献。

(一)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新旧动能转化

1.扎实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贯彻落实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节奏,有力、有度、有序扎实推进工作开展。出台《山西省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和配套实施细则,抓好工作落实,打赢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

2.持续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关于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加快推进资源配臵市场化改革,深化行政审批管理改革,创新销售服务体制,构建煤炭现代市场体系,积极推进煤炭企业改革发展,完善权力运行的监管制度,加强煤炭行业法治建设,确保市场对资源配臵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权力运行得到有效制约和严格监管,基本实现煤炭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3.科学审慎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把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与调整产业结构紧密结合,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把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与妥善解决重组整合遗留问题紧密结合,推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依法淘汰

— 25 —

关闭一批、减量重组一批、减量臵换一批、依规核减一批、搁臵延缓一批煤矿,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确保“十三五”期间全省煤炭总产能“只减不增”。

(二)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扩大有效优质供给

1.推进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制定出台全面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推动煤炭企业淘汰关闭退出和减量重组。创新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继续推动煤矿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构建现代化大型煤炭企业,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序减少办矿主体数量和煤矿数量。到2020年,全省煤矿数量控制在900座以内,通过进一步减量重组、大幅降低煤矿数量,平均单井规模力争达到180万吨/年。

2.推进煤炭产业高效化发展。积极引导煤矿优化井下布局、简化生产系统,推广“一矿(井)一面”“一矿(井)两面”生产模式;推进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不断提高信息化、智能化装备水平;强化劳动组织管理,探索“一岗多能”,搭理培育生产服务专业化队伍;加强技术指导,加强灾害治理,合理确定产能。到2107年6月底,全省单班入井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煤矿入井人数降到1000人以内;到2020年,全省各类煤矿采区单班作业人数控制在100人以内、综采工作面单班作业人数控制在35人以内、掘进工作面单班作业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进一步引导煤矿减人提效,全员劳动工效力争达到1600吨/人.年;采煤机械 — 26 —

化程度达到100%、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95%。

3. 推进煤炭产业现代化发展。根据资源赋存条件和矿井布局结构,在产能减量臵换前提下,优先建设安全高效、资源利用高、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型矿井。合理安排煤炭开发时序和强度,对特殊和稀缺煤炭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利用。以煤矿的现代化、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严格煤矿准入标准、建设标准和管理标准,进一步加快全省现代化煤矿建设步伐,从资源与地质保障、井田开拓、回采掘进与装备、提升运输及装备、安全保障、技术及现场管理、矿井综合信息化、生态环境、管理与效益、职工队伍、劳动保护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提升矿井现代化水平。

(三)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形势稳定好转

1. 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理念。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丝毫不能放松,须臾不可懈怠。牢固树立总体安全观和安全发展观,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坚持“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以“铁的担当尽责、铁的手腕治患、铁的心肠问责、铁的办法治本”的要求狠抓安全生产,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底线。

2.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坚持并落实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现行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和规章制度,探

— 27 —

索建立重大非法违法煤矿企业“黑名单”制度、重大隐患专家诊治制度、集中专项资金治理重大隐患制度等,充分发挥市县长安全助理、安全监管“五人小组”等作用,进一步增强监管执法力量,强化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对煤矿建设、生产全过程的监管。

3.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精干高效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确保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隐患排查整改到位、应急救援到位,推进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提高煤炭企业安全水平。大型煤炭集团要精简安全生产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强化管理层对生产一线安全生产的监管责任。研究制订由事故单位承担抢险救援费用的具体办法,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安全责任意识。统筹安排重要经济目标做好城市平战综合防护建设和人民防空防护建设。

(四)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实现转型多元发展

1. 加快煤电一体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我省煤炭资源和区位优势,充分把握国家在我省实施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带来的有力时机,以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水平和规模提升,深化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与五大电力央企合作,以建立股权为纽带的煤电联营和签约契约为基础的长协合同为主要形式,按照典型引路和全面推动相结合、政府搭台和企业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将煤炭电力企业协调发展关系引向深入,推进我省煤电基地建设,实现煤电深度融合发展。

— 28 —

2. 科学发展现代煤化工。在优化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煤化工,提高煤炭资源加工利用产品附加值,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减少水耗和排放,降低成本,有序发展,科学发展,充分发挥专业团队优势,走出一条与石油基不同的差异化、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的现代煤化工发展路子。坚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的带动作用,在三大煤炭基地合理规划建设一批煤制油、甲醇制清洁燃料、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等现代煤化工产业项目。

3. 推进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把加快推进“园区循环化、循环扩大化”作为多元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建设一批重点循环经济园区,通过产业聚集、产业耦合、产业链延伸,在园区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实现能量、物质的合理、高效转换。煤炭企业按照产业循环、多元发展对工业园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在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综合加以考虑。依托重点煤炭企业园区的强大辐射作用和明确的功能,使企业内部的资源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的传递和交换,达到信息共享和基础设施共享,降低企业的物耗、能耗和产品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五)推进瓦斯抽采利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1. 建设两大煤层气基地。建设沁水、河东两大煤层气基地,推进河曲-保德、临县-兴县、三交-柳林、永和-大宁-吉县、沁南、

— 29 —

沁北、三交-柳林等6个煤层气片区勘探开发,到2020年,全省煤层气总产能力争达到400亿立方米。

2. 建设五大瓦斯抽采利用矿区。推进晋城矿区、阳泉矿区、潞安矿区、西山矿区和离柳矿区五大瓦斯抽采利用矿区建设。加大井下煤矿瓦斯抽采量,积极探索低浓度瓦斯利用途径,提升煤矿瓦斯综合利用水平,到2020年,全省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达到133亿立方米、利用量85亿立方米。

3. 实施煤矿瓦斯抽采全覆盖工程。对煤炭规划区、准备区和生产区达到瓦斯抽采条件的煤层全部开展瓦斯抽采,做到采前、采中、采后和井上、井下全覆盖立体化抽采,不断完善抽采系统、优化抽采工艺、强化抽采管理、拓展利用途径、建设大型基地、确立示范工程、实施管路改造,实现应抽尽抽、以用促抽、抽采达标。利用三年时间,实施全省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全覆盖工程,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煤炭企业改革

1.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要率先贯彻落实《关于省属国有企业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实施办法》和《山西省省属国有企业外部董事管理办法(试行)》,修订公司章程,建立分层分类的国有产权代表和企业领导班子管理制度与运行体系。全面加强出资人对产权代表的委派与管理,规范股东会、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工会、职代会 — 30 —

的功能定位与运行模式,形成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确保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相互促进。积极推进同煤集团、焦煤集团、晋能集团深化改革试点工作,为我省煤炭工业健康发展探索新路。

2. 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全面落实《全省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加强集团总部功能和管控体系建设,严格控制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全面拓展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企业集团的管控能力,激发子分公司的创富活力,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企业员工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市场化用人制度,实现企业员工能进能出;推进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实现干部能上能下;完善企业内部考核评价机制,严格与绩效挂钩考核,实现职工薪酬能高能低。激励员工通过诚实劳动、创新创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增效和个人增收。鼓励支持资源枯竭煤矿发挥人才、技术和管理等优势,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创业创新发展。

3. 推动分离办社会职能。所有具备条件的煤炭企业都要加快推进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暂时不具备条件的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依法依规稳妥推进。推动省属国有煤炭企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实行属地社会管理。将企业医疗机构纳入当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幼儿教育机构要移交当地政府管理。省属

— 31 —

国有煤炭企业承担的矿区、职工家属生活区供水、供电、供暖(供气)和物业管理等社会职能,要逐步分离移交当地政府,实行社会化管理。

(七)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实施人才强煤战略

1.推进煤炭科技创新发展。按照全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把煤炭科技创新作为重点,加快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等煤矿安全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推进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加强煤炭开发生态环境保护,重点研发井下采选充一体化等绿色高效开采技术。提升煤炭开发效率和智能化水平,研发高效建井和快速掘进、智能化工作面、特殊煤层高回收率开采、煤炭地下气化、煤系共伴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技术;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盟,实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科技重大项目攻关,重点研究先进煤气化、高端煤制油等煤机产品生产新工艺技术,尽快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煤炭现实生产力。

2. 建设新型煤炭产业大军。创新煤矿产业队伍建设机制,实行煤矿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围绕“如何用工”和“用什么工”两大核心,全力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素质化、专业化的新型煤炭产业队伍;进一步理顺劳动用工管理机制,通过校企联合等方式,全面实现“变招工为招生”,先培训、后上岗,确保人才后续保障,实现从业人员素质专业化。发挥各级煤矿工会的作用,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活动,推动职工自学成才、岗位成才。

— 32 —

3. 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监管层面,强化职工培训,提高培训质量,研究出台技能人员晋升职称的激励政策,鼓励管理部门非主体专业人员到煤炭企业挂职锻炼;企业层面,建立完善企业培训机构和职工技校,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采取委托培养、对口单招、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煤矿主体专业人才;科研院校层面,要加强与煤矿企业沟通合作,调整专业学科设臵,加强科技攻关和基础技术研究,积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八)完善煤炭市场机制,探索销售体制改革

1. 创新煤炭销售方式。发挥大集团煤炭销售优势,组织开展煤炭大营销活动,与其他行业,与下游重点行业、重点用户及具备资金实力、用户资源的第三方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巩固和拓展我省煤炭的销售渠道和市场空间。鼓励企业全员和社会多方开展煤炭营销,鼓励签订长协和点对点营销。探索创新“互联网+煤炭”方式,按市场需求合理组织煤炭销售。

2. 完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和行业自律机制。积极探索建立能够正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倡导诚信建设,引导企业自律,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规范煤炭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偷税漏税、价格欺诈等非法违法经营行为。

3. 创新煤炭交易机制和探索建立煤炭储备体系。充分发挥煤炭交易平台的信息、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培育完善全省煤

— 33 —

炭现代交易综合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包括现货交易、短期协议、中长期协议等交易新机制。根据煤炭特点,深入研究、科学论证、稳步试点,探索建立煤炭资源储备、产能储备和现货储备有机衔接的储备体系。

(九)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清洁高效利用

1.加强矿区环境保护。要坚持生态优先,将环保理念贯穿于煤炭开发的全过程。加强矿区环境污染防治措施,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满足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完善矿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做好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治理工作;重点抓好矿区绿化美化。抓好煤矸石、矿井水、煤矿瓦斯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依法妥善处理现有矿区与已设立或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镇规划区、泉域水资源保护区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等的关系,对各类保护区内与已设臵煤炭矿业权重叠的煤矿进行摸底排查,对区内现有煤炭企业实行分类处臵,确保各类生态系统安全稳定。

2. 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力度。对煤炭开采形成的沉陷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制定防范新生采煤沉陷灾害的相关法规、规章,明确煤炭企业为治理责任主体,并组织实施恢复治理工程。按照综合规划、全面推进、加快建设的原则,以解决采煤沉陷区人居环境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实施搬迁安臵、生态修复、土地复垦等综合治理,恢复和改善采煤沉 — 34 —

陷区生态环境。重点改善采煤沉陷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鼓励创新创业,建设新型现代化小城镇或新社区。

3.大力倡导节能减排。提高煤炭洗选比例,鼓励使用型煤,为社会提供清洁的煤炭产品;大力发展清洁高效煤电,提高电煤比重;攻坚一批煤炭深加工自主核心技术,提高转化效率,降低水耗、煤耗;积极推广煤矿井下抽采极低浓度瓦斯、矿井风排瓦斯氧化供热技术,矿井回风、洗浴废水和井下处理水等低位热能热泵回收技术,空压机余热回收技术,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供热技术;加大薄煤层、边角残煤回采,因地制宜推广使用无煤柱开采、充填开采、保水开采和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技术。

(十)提高职工劳动保障,推进美丽矿区建设

1.加强劳动安全和职业卫生保障。坚持职工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进一步提高职工收入,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工资分配进一步向采掘一线职工倾斜,切实提高煤矿职工生活水平。严格执行职业病防治工作,认真实施国家、山西省职业病防治规划,落实煤矿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切实抓好作业场所煤尘、噪声等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治管理,加强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积极推动煤矿企业落实各项社会保险政策。

2. 妥善安臵关闭退出煤矿职工。积极做好企业内部挖潜工作,支持企业通过转型转产、多种经营、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

— 35 —

方式,多渠道分流并妥善安臵富余人员;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场地和资源培育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等扩大就业的新载体;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再就业有困难的职工,在职工自愿选择、企业同意并签订协议后,可实行内部退养;保证煤矿企业多余人员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需解除劳动关系的依法解除并给与经济补偿,补发拖欠费用,做好社会保险转移接续等工作;加大援助帮扶,保障基本生活。

3. 推进美丽矿区建设。规范推进资源枯竭型矿山关闭破产工作,大力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新兴产业。继续实施棚户区改造政策,改善矿工居住条件。不断提高职工子女就业率,推进传统“以煤补农”、“以矿帮村”机制创新,统筹煤炭矿区与当地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大力建设美丽矿区。

五、节能与环境影响评价

(一)节能减排分析评价

1. 资源节约。煤矿设计要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优先采用资源回收率高、污染排放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各煤矿应严格按照核准(审批)的建设规模进行初步设计,满足节能和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煤矿设计要有对固、液、气体废弃物、共伴生资源和余热等进行综合利用的措施,大力推进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瓦斯抽采利用系统必须与矿井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 36 —

2. 煤炭行业系统节能减排。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各地都在采取积极措施发展低碳经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十三五”期间全国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十二五”末下降25%,需要从煤炭开采、煤炭运输、煤炭洗选加工、煤炭节能装备技术等方面采取严格的节能减排措施。

(二)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1. 煤炭生产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煤矿开采后,地表按一定规律形成塌陷盆地,对当地土地利用造成一定影响,塌陷区内的建筑物可能受到不同程度损坏。煤炭大规模开发,可能影响地下水文环境,煤矿排放矿井水将疏干煤系地层以上的地下水,可能造成采区内井泉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减少。煤矿生产生活区锅炉烟气以及煤炭在地面储存、筛分破碎和转载储运过程中的扬尘、道路扬尘等,会产生大气污染物,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煤炭开发过程产生大量的煤矸石,堆放会占压土地,影响景观,对土地利用造成影响等。

2. 环境综合治理对策和措施。煤矿应采取土地复垦和生态综合整治措施,积极防治水土流失,认真落实土壤保护与植被恢复,尽可能将生态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

所有改扩建、新建煤矿均建设矿井水处理站和生活污水处理站,对施工期的生活污水应进行有效处理,到2020年,矿井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

— 37 —

矿井、洗(选)煤厂不得新建10吨及以下燃煤、重油、渣油锅炉及直接燃用生物质锅炉,在用燃煤锅炉按时限要求进行改造,采用高效脱硫除尘器,锅炉烟气排放浓度满足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各矿应按环保要求,对原煤储存、转载、筛分及运输过程采取严格抑尘除尘措施。鼓励热电联供和清洁能源供热,淘汰分散燃煤小锅炉。

煤矿采煤过程中,遇到上覆地下水径流带岩层,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采取保水采煤措施,矿井涌水应长期观测、建档。

对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统筹安排。煤矸石尽可能综合利用,可用于发电、制砖等建材项目,还可用于填沟造地植树造林、填堵地表裂缝平整造地和修筑路基等。

(三)环境影响预期效果

煤炭开采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要坚持生态优先,依法妥善处理现有矿区与已设立或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镇规划区、泉域水资源保护区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等的关系,确保各类生态系统安全稳定。

到2020年,矿井水和生活污水处臵率达到100%,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90%。力争实现30%的绿色矿山建设目标。对重点矿区实施地质环境保护与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新建和生产煤矿全面治理,毁损土地全面复垦,历史遗留煤矿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35%。

— 38 —

六、政策建议

1. 研究出台煤矿“减量重组”政策。减量重组可有效降低退出成本、缓解社会矛盾、减轻财政负担,是企业容易接受的去产能方式。建议国家提出“减量重组”基本原则,支持山西试点,在国家原则框架内进行探索。

2. 对资源整合改造建设煤矿承担化减过剩产能任务分类施策。资源整合山西走在了前面,建议国家同意山西在整体完成国家下达去产能任务的前提下,允许对资源整合改造煤矿承担去产能任务进行内部调整。

3. 支持山西提高煤炭先进产能占比。目前全国第一批列入调节产量的74座先进产能煤矿,能力6亿吨,其中我省18座,能力1.2亿吨,占全国的20%。恳请国家在先进产能认定方面给予我省大力支持。

4. 适度限制煤炭进口,支持山西建立国家煤炭储备基地。建议国家引导沿海国有发电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减少低价劣质煤进口,增加国产清洁煤使用比例,进一步提高商品煤质量检测标准,对进口动力煤和进口炼焦煤从热值、灰份、挥发分、硫份等指标进行更加严格的限制,有效控制煤炭进口规模。同时建议着眼长远发展,支持山西省建设国家煤炭储备基地。通过资源储备、产能储备和现货储备,提高煤炭安全保障能力和市场价格平抑能力。

— 39 —

5. 全国统一标准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建议国家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淘汰标准和目标,将30万吨以下煤矿视为落后产能,在2018年底前将全国范围内产能30万吨以下煤矿依法关闭退出,以腾出更多的产能指标,用于提升先进产能水平。

煤炭工业指标解析范文第2篇

从今年4月开始,原本每吨售价为850元左右的5500大卡煤炭,售价连续六个月往下掉,现在一吨只能卖到600多元了。目前利润不到100元/吨。面对煤炭售价大幅下滑的现状,以及来经济下行的压力,国内煤炭市场持续萎缩。

虽然近期动力煤市场平稳回升,但煤炭经济总体仍面临两大压力,一是市场下行压力呈加大趋势,二是煤炭企业的开采成本、资金压力等逐渐加大。在此背景下,国家行政性淘汰落后产能措施将加快推进,而市场性“大鱼吃小鱼”的并购或将加快。煤市持续萎缩将改变煤炭行业全行业盈利的非正常局面,迫使煤炭企业步入更加良性发展的轨道。

煤市仍呈下行 煤企困境加剧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9月2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煤炭产量和销量增幅均出现回落,煤炭库存继续维持高位。中国煤炭价格指数由年初的199.5点降至目前的169.9点,下降29.6点。

面对煤炭售价大幅下滑的现状,以及来自省内煤矿企业兼并整合的压力,省内不少中小煤矿老板打起了退堂鼓。因此,省内不少中小煤炭企业纷纷开始寻求下家转让煤矿。

“这是一个设计年产3万吨优质烟煤矿,证照齐全,因为煤矿太多,现请人管理不放心,特优价200万元以下转让。”

今年8月前后,在邵阳开煤矿的廖老板在多家网站上挂出了自己煤矿的转让公告。

廖先生表示,挂出转让公告的想法早就有了,“按目前的形势看,煤矿行业可以说处于‘内忧外患’的生存状态中。”电话里,廖先生表示,如果公司有钱想找项目,最好不要投资煤矿,还不如去投资一个有色金属矿山,比投资煤矿回报强多了。他还称,开采煤矿的黄金期已一去不复返。

在湖南煤老板圈子中,类似廖先生想法的煤老板不在少数。

在长沙从事产权交易服务工作的老彭,早在今年7月就帮辰溪县一家煤矿挂出了采矿权转让公告。与廖先生不同的是,为让煤矿找到下家,公告开出的条件颇为宽松,称既可转让,也能租赁。如果转让,参考价为7000万元,包括有效所有权证和地上地下现有的设备和房屋财产等;而选择租赁,一年租金为2500万元。

老彭说,现在公告挂出去两个多月了,还没有落实接盘的人,估计价格还会要往下调。

9月24日,在省国土资源厅官网看到,仅在9月18日当天,网站就挂出了三家煤矿的采矿权转让结果公示,具体为:攸县兰村乡爱塔煤矿、湖南中元矿业有限公司煤炭冲煤矿、攸县兰村乡塔前村窑家坡煤矿。

从湖南省联合产权交易所获悉,不仅仅是民营煤矿,国资背景的湖南省煤业集团马田矿业有限公司下属两家煤矿,近日也对外发布了“部分资产转让”公告。转让的资产中,很重要的一块是煤矿的采矿权。

在不少转让采矿权的煤矿中,不少条件都属于中等以上。

邵阳市兴隆煤矿在其转让公告中称,这家煤矿评估价值高达1.1亿元,另有可扩展资源高达5000万吨,价值数十亿元,煤质方面,热卡可到6800大卡左右,而转让费用仅需3600万元。

9月25日,国土资源部公布了《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指标要求(试行)》,对煤矿采区回采率、原煤入选率、煤矸石与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作了明确要求,而且要求煤矿在发布之日后两年内达到本指标的规定要求。这意味着煤矿需要在开采设备方面加大投入成本。此外,《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煤矿矿区生态环境的预防、保护和治理作了大篇幅阐述,按照“谁开采、谁治理”的原则,煤矿企业须付出更大的生态恢复和预防成本。目前市场局面供大于求,煤矿企业无法将成本压力通过价格传导到下游行业,企业的融资压力、应收款增加的压力将加大,企业困境持续加剧。

供求“紧平衡”打破 调控“失灵”是重要原因

山西省煤炭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守祯判断分析说,近几年来,国内煤炭市场维持着“紧平衡”状态,但这种状态能够维持的原因是这个时期煤矿多、小、散、乱,安全隐患大,政府采取措施进行整治,也正值重组整合提升水平之时。煤炭供应不足,但市场需求较大,处于紧平衡状态,煤矿企业获得了高利快速发展。

然而,近十年来煤炭产量每年递增约2亿吨,同时,国家在安全生產、生态环境方面的政策约束越来越紧。在产能快速释放的情况下,煤炭行业逐步面临三大制约因素:一是面临经济增长放缓,需求萎缩的市场约束;二是面临能源结构调整和控制消费总量以及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约束;三是面临装备、安全和人力投入以及资源税改革等投资增长导致的成本约束。所以,煤炭行业过去发展靠投资、增长靠增量、赢利靠涨价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这么多煤炭老板想转手,赚钱难肯定是一个重要原因。”廖老板表示。

从今年4月开始,原本每吨售价为850元左右的5500大卡煤炭,售价连续六个月往下掉,现在一吨只能卖到600多元了。煤炭利润也一路下降,目前一吨利润还不到100元。如果遇到煤炭事故,还要停产。

让小煤矿老板颇为忧心的是,来自于印尼等国的海外煤炭,开始频频向本土煤炭发起冲击。

廖先生称,目前一吨产自印尼的煤炭,到港价才580元左右,比本土煤炭便宜了好几十元;除了价格占优势,海外煤炭煤质更好,热力更高,更受用煤大户如火电厂的青睐。

从今年初开始煤炭市场持续下跌,虽然国内外经济发展放缓是主要原因,但国内煤炭企业没有充分运用资源整合后集中度提高的优势对市场萎缩进行及时调控,成为煤价加速下跌的重要原因。有专家认为,如果从今年初煤市下跌苗头出现之时,国内动力煤生产“巨头”提前联合减产、缩量,煤炭市场完全有可能维持“紧平衡”状态,但企业大多采取“宁丢价格、不丢市场”的战术,导致价格连续下跌。

而正在全省紧锣密鼓推行的煤矿兼并整合政策,更让不少缺少实力的小煤矿老板对未来感到迷茫。

市场下跌是煤炭行业深度调整良机

公开资料显示,从去年8月起,湖南省就开始部署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目标是到2013年底,将全省煤矿企业总数控制在180个以内。兼并重组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形成一批年产100万吨以上的煤矿企业集团,使全省80%以上煤矿企业年均产能达30万吨以上,并还要组织验收。

上述产权交易服务人士老彭称,以辰溪县这家等待转让的煤矿为例,目前年产量为6万吨,根据主管部门的兼并要求,小煤矿要想整合成立公司,产能必须达到30万吨。“如果辰溪这个煤矿要成立公司,必须要和邻近的几家煤矿整合,这中间涉及到很复杂的利益调整。”

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市)之一、湖南省三大煤炭基地之一的耒阳市,今年将在政府主导下整合煤炭资源,现有的77对矿井将被整合成22个煤业集团公司。

根据耒阳市的部署,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依法依规”的原则,由企业相互评估,协商解决股权分配,全市77对矿井将在今年内组成22个煤业集团公司。耒阳市明确规定,一个公司必须只有一个法人,一个经营主体,一个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统一经营销售,统一财务收支,统一利润分配。

耒阳组建煤业公司后,力争利用三年时间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每对矿井年产煤炭要达到9万吨以上,每个公司至少要有一对矿井年产煤达到15万吨以上。

在过去煤炭市场的“黄金十年”,无论大矿与小矿,安全水平较高的与较低的,人力成本高的与人力成本低的煤矿都处于盈利状态。业内人士认为,煤炭行业所有企业盈利的现象本身并不正常。这说明行业企业还没有完全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当前煤炭经济虽然处于下行阶段,市场整体需求未有好转,仍将处于弱势整理阶段,但这个局面将为煤企通过实施结构调整,实现行业良性发展带来契机。

(资料来源于《经济参考报》、《潇湘晨报》等)

煤炭工业指标解析范文第3篇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煤炭为主的传统工业正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下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变革。山西作为煤炭大省,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重新总结回顾煤炭行业所走过的路程,全面把握发展机遇与挑战,深刻理解国家发展战略,谋划和布局自身的战略定位和策略,在新一轮煤炭革命中,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煤炭产业 历程 趋势 对策

山西是我国的煤炭储量、生产、外调大省,基础储量占全国的30%以上,产量和调出量分别约占全国的25%和75%。山西是国家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战略实施的关键,煤炭工业在山西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山西煤炭产业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是兴煤之路,深化改革是富煤之本。纵观1949年以来山西煤炭产业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山西煤炭产业所走过的历程是一个从扩张到调整,再到走向转型崛起的过程。

(一)产业政策与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国家煤炭能源政策和宏观经济走势的影响,山西的煤炭产业政策经历了初步成形、转轨发展、市场化培育和转型发展等阶段。

1.初步成形阶段(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山西煤炭产业的主要政策目标是以基本建设为主,改进传统的采煤工艺和方法,逐步恢复煤炭企业生产,促进山西煤炭产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生产技术水平得以提升,进而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对煤炭资源的需求。实行了“改建与新建相结合,以改建为主,大中小相结合,以中小为主”的政策方针,对大同、阳泉等老煤矿区进行生产能力的扩建和发展,成立汾西矿务局和西山矿务局,为山西成为煤炭资源基地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管理体制上,1970年—1975年,山西煤炭与化工管理机构合并,1975年煤炭与化工管理机构分设,成立山西省煤炭工业管理局,负责全省煤矿管理工作。

2.转轨发展阶段(1979—1992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方针,对山西煤炭产业政策的直接影响是国家推进煤炭技术进步和规范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企业自主经营权开始增加,煤炭企业多种经营的发展思路逐渐形成。这一时期山西煤炭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乡镇煤矿发展壮大。通过“两个一起上”的煤炭产业发展政策的实施,充分发展了乡镇煤矿和私营小煤窑,减轻了国民经济增长对煤炭的需求与煤炭产能不足的矛盾。本着“以矿养矿、分期改造、由小到大、逐步提高”的政策方针,保证了国营煤矿的生产技术水平得到了平稳提升,对县级以上的重点煤矿以及一般煤矿进行了重点改造,提高了煤矿的开采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五五”时期,随着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方针的制定与实施,山西煤炭产业政策以实现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为主要内容,以扩大煤炭企业的自主经营权为目标。“六五”时期,山西煤炭产业政策以“改革、开放、搞活”为主。在国家开始将山西纳入国家能源基地建设规划的影响下,突出煤电先行的优先发展政策;在煤炭资源开发政策上,强调“有水快流”,鼓励地方乡镇煤矿蓬勃兴起的政策;在财政投资政策上,实行对煤矿大力倾斜扶持的政策。

在管理体制上,1979年组建了山西省地方煤矿管理局,为一级局建制,形成煤炭工业管理局负责国统煤矿,地方煤矿管理局负责地方煤矿,乡镇企业管理局矿业公司负责乡镇以下各类小型煤矿和二轻系统集体煤矿的管理体制。1983年,煤炭工业管理局改名为煤炭工业厅,负责全省所有煤矿的管理。地方煤矿管理局降格为二级局建制,划归煤炭工业厅管理。1985年,国家将山西七大统配煤矿上收煤炭工业部管理,并设立山西煤炭工业管理局(内设安全生产监察局),由原煤炭部实行垂直管理①,负责阳泉、西山、汾阳、潞安、轩岗、晋城六大统配煤矿管理。将大同矿务局上划原煤炭部直接管理,将原山西省地方煤矿管理局和乡镇局矿业公司撤销,在此基础上重新组建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下设安全监察局,为省政府部门,管理全省除统配煤矿以外的其他所有煤矿。

3.市场化培育与发展阶段(1993—2002年)。这一期间,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山西煤炭产业政策导向由过紧转向过松,片面强调“放开搞活”,導致煤炭行业管理体制上比较混乱。与此同时,“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的召开,对推动煤炭产业市场化改革起到决定性作用。

1994年,在国家《90年代产业政策纲要》的影响下,山西煤炭产业政策从内容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财政投资政策上,实行“重点项目投资”和“拨改贷”政策;在价格政策上,实施国家宏观指导下的市场调节政策,支持煤炭企业市场化改革、加大煤炭企业内部整顿和现代化市场管理力度,促进了煤炭企业逐渐实现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变。1998年,山西省确立了“理顺管理体制、重审发展规划、调整发展政策、制定整顿方案”的煤炭产业政策方针,提出了“统一领导、联合竞争、优质廉价、占领市场”的煤炭经营l6字方针②。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山西煤炭产业的冲击,根据国家宏观政策部署,山西省煤炭产业开始实施“关井压产”和煤炭总量调控政策,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煤炭产量开始出现下降。

这一时期的管理体制也相应进行了调整。1994年,山西省煤炭管理局与煤炭工业厅合并,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管理全省煤矿。1998年,国家撤销煤炭部,将原中央直属的7个矿务局统配煤矿全部下放山西,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2000年,煤炭管理体制经历了重大改革,煤炭工业厅更名为煤炭工业局,为一级局建制,隶属省经委管理的委管局,负责全省煤炭工业的行业管理;煤炭工业管理局改组为煤矿安全监察局,为国家煤监局设在山西的直属单位,负责煤矿安全监察。2002年设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与煤矿安全监察局合署办公,负责全省煤矿安全管理职能。③訛

4.转型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从2003年,尤其是随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提出,全国性的煤炭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开始得到规范化建设,煤炭产业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始加强规制性政策的实施,煤炭销售逐渐实现市场化调节,逐步形成了宏观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煤炭产业政策体系。

这一时期是山西煤炭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的关键时期,该时期的政策构成了山西煤炭产业政策体系的核心内容。从政策上开始注重推进“大集团、大公司、大基地”战略的全面实施,以保障煤炭资源整合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2004年提出“资源整合、能力置换、关小上大、有偿使用”的煤炭产业指导思想和原则。2005年,山西省全面启动了煤炭资源有偿使用以及资源整合政策,拉开了山西煤炭产业政策改革创新的帷幕。2008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标志山西省对煤炭企业全面整治过程的开始。2009年5月12日,山西省政府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的数量、责任、主体、方案编制、整合工作完成时间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山西全省范围煤炭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开始。针对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山西省通过煤炭产业规制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保证了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强化了煤炭产业自身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随着产业政策的调整,管理体制上也随之进行了相应调整。2004年,原由煤矿安全监察局负责的煤矿安全管理职能重新划归煤炭工业局。2007年,进一步理顺了相关职能,煤炭工业局由委管局升格为省政府的直属机构,同时明确为实施全省煤炭行业管理和煤矿安全监管的职能部门④。2009年,山西省煤炭工业局升格为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为省政府组成部门,同时将原省煤炭工业局职责、省经济委员会有关煤炭工业方面的职责整合划入,确定的职能是负责全省煤矿生产、建设、经营、安全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目前,山西省煤炭管理体制中,直接涉及煤炭管理的部门有省国土厅、发改委、经信委、煤炭厅、环保厅、安监局、国资委等部门。

(二)生产经营情况

山西煤炭工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不断壮大,发展成为今天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生产能力大大增强,产量销量飞速增长,为全省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为积极支援全国经济建设,煤炭外调量和出省量也迅猛增长。

1.煤炭生产情况。新中国建立之初,山西煤炭年产量只有267万吨,仅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8.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山西煤炭工业得到大力发展和振兴,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全面恢复、缓慢发展时期(1949—197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是山西煤矿全面恢复、进行基本建设和打基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煤炭工业的主要任务是复工复产、建立新的煤炭生产秩序。到1950年底,全省主要煤矿绝大部分都已经恢复生产。1952年,全省原煤产量达到994万吨,三年平均增速为55%。“一五”时期,山西加快煤矿建设步伐。到1957年,全省原煤产量达到2368万吨,比1952年增长138%,原煤产量占全国的18.3%,名列第一。1959年全省原煤总产量为4355万吨,比1949年的267万吨增长了163倍⑤。

上世纪60年代初,山西煤炭行业经营管理与生产力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山西各大煤矿新建和改扩建竣工投产、试点推广综合机械化采煤阶段。1965年全省原煤产量达到3972万吨,比1957年增长68%,8年间年均增长5.6%。“文化大革命”期间,山西煤炭工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967年煤炭产量严重下降,产量仅为上年的82%。1968年国家召开全国煤炭工作会议,产量开始回升。1970年产量达到5153万吨,比1965年增长35%,年均递增5.6%。1970年后,全省煤炭开采机械化水平跨上了新台阶,到1975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7541万吨,比1965年增长90%,10年间年均递增6.7%。

(2)高速发展时期(1978—1997年)。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山西作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煤矿机械化、现代化大力发展,中小煤矿全面兴起。1979年全省煤炭产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達到1.09亿吨,超过东北三省,比1949年增长近40倍,占全国的17%。1985年,全省原煤产量突破2亿吨大关,达到21418万吨,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25%。1993年全省原煤产量突破3亿吨大关。90年代末,山西煤炭实际生产能力已达4亿吨,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

(3)调整结构时期(1998—2008年)。从1997年四季度开始,煤炭市场出现疲软,全国性的限产压库,山西煤炭产量开始减少。1998年,山西对全省煤炭产运销秩序进行了进一步整顿,取缔私开煤矿1453个,压减生产能力2679万吨;1999年关闭布局不合理煤矿1565个,压减生产能力4399万吨⑥。2000年煤炭产量仅为2.46亿吨,缩减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进入21世纪以后,山西实施煤矿资源整合,集约化程度大大提高,使得煤矿安全生产进一步好转,出现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煤炭大型集团公司。全省2002年煤炭产量恢复到3.68亿吨,2003年达到4.52亿吨,2004年突破5亿吨大关,2005年达到5.5亿吨。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煤炭需求随之疲软,价格急速下跌。山西煤炭行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提出煤炭减产,限产报价,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开采,淘汰7000多个小煤矿,取缔6000多个非法小煤窑。2008年全省共有各类矿井2598座,其中生产矿井1804座,建设改造矿井794座。但是煤炭的生产能力并未减弱。煤炭生产能力9.4亿吨,煤炭产量达到6.56亿吨,比1949年增长244.61倍。从1949年到2008年的60年间,山西共生产煤炭106.23亿吨,占全国生产总量的近1/4。

(4)兼并重组时期(2009年至今)。2009年以来,山西实行煤炭资源重组,山西煤炭产业的整体素质和资源利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整合重组的优势和成效不断显现。经过重组,2009年全省矿井总数由之前的2598处减少到1053处,办矿主体减少130个,70%的矿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年以上,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淘汰。2011年全省煤炭产量8.6亿吨,比2008年的6.56亿吨,净增1.86万吨。2012年达到9.13亿吨,2013年达到9.62亿吨,2014年达到9.76億吨,连创新高。

2.煤炭销量及出省量。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山西煤炭工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山西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力军,同时由于煤炭外调量不断增加,为全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共生产煤炭150多亿吨,外调煤炭高达70%以上。外调煤炭的辐射面达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外,同时还远销亚洲、欧洲和拉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调入省不可缺少的能源资源。

(1)低速增长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煤炭工业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及“一五”至“五五”时期的大规模建设,煤炭产量和销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到新中国成立30年的1979年,全省煤炭外调量达到7000多万吨,比新中国成立初的1949年增长了90倍。这一时期山西煤炭出口开始承担为国家创造利润和争取外汇的光荣使命。但是受铁路运力、港口装卸、国内用煤紧张,形成限量出口的局面。

(2)快速增长期(1979—1990年)。1979年到1990年是山西煤炭工业发展的快速增长期。1980年,国家确定山西为能源基地。1984年10月,山西的统配煤矿率先实行了投入产出总承包以及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985年以来,山西煤炭工业企业贯彻省政府以销定产,以运定产的方针,积极拓宽煤炭销路。1985年全省煤炭销售1.95亿吨,其中外调出省煤炭1.38亿吨,占全国省际间净调出量的71%,比净调出量第二大省河南省高出60多个百分点。1986年全省煤炭销售率达到95.6%,外调出省煤炭1.53亿吨。1990年全省煤炭销售2.7亿吨,比1985年增长38.5%,其中外调出省煤炭2.03亿吨,占全国省际间净调出量的72.64%,比1985年增长47.1%。煤炭出口从1980年的237万吨,增加到1990年的1263万吨,增长4.3倍。

(3)高位徘徊期(1991—2000年)。进入九十年代,山西大力实施科教兴煤战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煤炭销量也随之增长。但是由于受到国际、国内煤炭市场的影响,这10年间,煤炭销售呈现波动状态。1991年国家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的比例改变,全省煤炭销售2.76亿吨,存煤达到6659万吨。1992年全国生产、建设高速发展,随着大秦线全面开通,煤炭产销逐步趋好,煤炭销售量为2.94亿吨,产销率达到99.85%,供应全国26个省市区和12个单列市。1993年山西获得自营煤炭出口权,当年自营出口煤炭130万吨。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煤炭价格放开,新税制实施,山西对煤炭产运销进行全面整顿,煤炭销售量达到3.24亿吨,同比增长5.1%。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全国,煤炭市场持续疲软。山西煤炭也陷入了销量下降、效益下滑、企业亏损额的困难局面。当年全省煤炭销售仅为3.39亿吨,同比下降3.3%;出口314万吨,创汇1.1亿美元。1998年煤炭销售3.05亿吨,同比下降10.0%;出口205.1万吨,同比下降34.7%。

(4)高速增长期(2001年至今)。21世纪以来,随着山西经济的快速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山西煤炭行业进入深入改革和发展时期,加快煤炭行业聚集成为山西煤炭工业的发展选择。煤炭销售和外运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01年全省煤炭销售2.83亿吨,同比增长4.3%,扭转了负增长局面。全省外运出省煤炭突破2.5亿吨大关,达到2.53亿吨,同比增长12.3%,比外运最多的1997年高出1943万吨。出口煤炭3695万吨,同比增长35.1%。2002年煤炭销售达到3.59亿吨,外运出省煤炭2.78亿吨。2003年煤炭销售突破4亿吨,外运出省煤炭突破3亿吨。到2007年煤炭销售突破6亿吨大关,比2000年增长1.3倍。外运煤炭突破5亿吨大关,比2000年增长1.37倍,比1978年增长8.8倍。

2008年金融危机突袭,全球经济回落,煤炭需求疲软,价格急速下跌。晋煤外运受到严重影响,当年外运出省煤炭5.33亿吨,同比下降0.57%,成为近十年来首次下降。2009年煤炭销售量4.46亿吨,同比下降16.3%。

从2009年开始,山西煤炭实施新一轮的煤炭资源大整合。2010年煤炭销售恢复到5.12亿吨,同比增长14.8%。2013年在国内煤市低迷的情况下,作为山西支柱产业的煤炭行业顶住压力、克服困难,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全年煤炭出省销量完成6.16亿吨,同比增加3422万吨,增幅5.88%。

二、山西煤炭行业面临新趋势

长期以来,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性能源和基础性能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展望“十三五”及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煤炭工业发展,客观认识、理性对待煤炭经济运行态势,关系未来山西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如何实现“富民强省”目标。

一是煤炭工业进入“改革深水区”和“发展新常态”。同我国经济发展一样,煤炭工业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处于价格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产能过剩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这一论断主要基于改革转型所面临的形势和由此所带来的众多矛盾。而煤炭工业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意味着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煤炭需求将维持低速增长,进口煤保持高位,煤炭市场供需总量宽松将成为新常态。

二是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不断下降,但煤炭主体能源地位不会改变。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进步提高、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煤炭的市场需求将可能有所回落。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强国亦是能耗大国,煤多油少气缺的资源状况,决定了在未来几十年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不会改变。特别是随着洁净煤技术快速发展,煤炭利用由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转变,煤炭的地位仍将无可替代。

三是随着能源革命的开展,煤炭工业将围绕价格竞争力重新洗牌,煤炭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将取决于煤炭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以及低碳型发展模式的选择。在全球化经济之中我国煤炭工业与世界煤炭工业的关联、互动越来越明显,国际市场煤炭价格对我国煤炭市场的定价影响越来越大,一个统一的世界煤炭市场即将形成⑦。特别是随着能源革命的不断深入,能源的商品属性终将还原,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终将构建,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终将形成。可以预见,在供求关系逆转的市场态势下煤炭工业以往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将逐步消失,围绕价格竞争力重新大洗牌不可避免。

四是低碳经济成为推動能源战略调整的主要驱动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许多国家开始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作为指导本国能源战略调整的重要方向,力求将以碳基能源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以低碳经济为特征的绿色发展模式,以可持续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标志着我国“两型”发展在由发展理念向发展模式转变之后,将进一步向法治化、制度化发展。资源、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强制性约束仍将成为中长期的重大战略因素。

三、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煤炭行业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必须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抓住新机遇,选准改革突破口、牢牢把握主动权,实现新常态下全省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继续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煤炭产、运、需等相关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坚持改革方向,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深化企业改革,减少行政干预,完善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强化煤炭产、运、需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推动政府科学高效管理,建议在现有职能部门基础上,立足于我省能源产业发展特点,进一步整合职能、集中管理、加强监管,组建设立精简高效统一的能源综合管理部门,统一研究我省能源战略、管理能源资源、制定能源工业政策和法规以及能源行业管理,以综合化的管理体制解决“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扯皮推诿”和“监管空白”的积弊,促进能源政策政令畅通。同时,为了防止集中管理可能产生的“集中腐败”,建议采用“三分监管”的办法,即权力分设、监管分段、审查分级,同时要发挥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的监督作用,从源头上遏制和预防腐败。

2.积极实施煤炭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实施再重组战略。在2008年以来煤炭同行业资源重组基础上,建议加快实施上下游的再重组模式,推动省内国有大中型煤炭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和电、焦、钢、化、物流等企业的产权融合,全面整合省内资源,组建成立1~3家新的大型综合性能源集团并择机上市,使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市场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能源集团。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煤炭工业生产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转型。煤炭工业转型升级是长远发展问题,必须从现在开始抓起。建设安全高效煤矿,优化煤炭生产结构。按照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加快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升级技术结构,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对五大灾害等重大隐患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从技术上为杜绝各类事故提供保障。坚决做到因地制宜,不盲目跟风,坚决破除产业结构初级化、趋同化,按照“煤炭六型转变”的方针,整体安排、统一部署煤炭产业转型。

3.大力推动煤炭科技革命。以“安全、清洁、高效、低碳”发展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实施低碳创新行动计划,加快低碳社会建设,创新低碳发展机制。围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选准方向,优选项目,动态更新,重点实施科技攻关,在部分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以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为抓手,紧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能源技术革命的国际前沿,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要素链,完善政策服务,营造优质环境,努力将科技创新城打造成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煤基低碳技术研发中心。

4.努力打造全国性“立体式能源中心”。突破以往“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以生产和输出初级产品为主的平面式发展模式,在比较优势基础上以有效整合区内和区外资源为指向,创新山西能源管理体制,转变煤炭产销观念,开发推广煤炭绿色转化技术,推动煤炭产业安全、清洁、高效、低碳发展,建立煤炭储备基地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中国煤炭交易中心建设,做好其他配套产业、关联产业发展,为能源中心建设提供多元化支持,力争“十三五”形成以特定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市场交易、教育培训、物流会展、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立体式现代产业体系。

5.加强煤炭领域的开放合作。加强与周边省份的煤炭产能联合控制。山西与蒙、新、宁、陕、甘等省份,应在区域合作的基础上,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建立能源开发区煤炭产能联合控制方案,避免过度开发,实现煤炭供需平衡,稳定国内煤炭市场。加强与周边省份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统一制定能源开发区生态环境治理规划,研究生态环境补偿标准,设立能源开发区生态环境补偿基金,用以雾霾治理、流域跨界断面治理、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修复以及大范围地表沉陷区治理等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逐步建立能源开发区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以保护生态环境。此外,山西应与周边区合作建立能源运输与物流体系,建立统一的能源运输与物流体系,建设战略能源资源储备和转运基地,降低能源运输通道的物流总成本。

注释:

①高峰.山西煤炭管理体制问题剖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9)

②周洁.浓墨重彩写辉煌——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煤炭工业发展回顾[J].前进,2008(10)

③高峰.山西煤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J].中国煤炭,2008(10)

④高峰.山西煤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J].中国煤炭,2008(10)

⑤杜永刚,赵卫平.关于综合利用废弃矿井巷道的思考[J].经纬天地,2014(4)

⑥孙春升,郭建利.2013年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煤炭经济研究,2014(2)

参考文献:

[1] 高峰.山西煤炭管理体制问题剖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9)

[2] 王佳丽.山西煤炭管理体制在改革中日趋完善[N].山西经济日报,2009-9-17

[3] 周洁.浓墨重彩写辉煌——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煤炭工业发展回顾[J].前进,2008(10)

[4] 孙春升,郭建利.2013年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煤炭经济研究,2014(2)

[5] 山西省统计局:.山西能源经济60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3月版

[6] 余谋昌.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7] 张梅.绿色发展:全球态势与中国的出路[J].国际问题研究,2013(5)

[8] 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4版

[9] 陈宗兴.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N].人民日报,2012-11-02

[10] 潘跃飞.煤炭行业区域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1] 高峰.山西煤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J].中国煤炭,2008(10)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责编:李雪)

煤炭工业指标解析范文第4篇

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在中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地理范围包括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6省区的全部或大部,是中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其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0%左右。在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主要集中于贵州、云南、四川三省,这三省煤炭资源量之和占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的90%以上,探明保有资源量也占中国南方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以上。

“十一五”期间,中国煤炭产能大幅提升,产量继续增加,价格市场化机制逐步建立,一些主要产煤大省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取得阶段性成效,相继组建了一批区域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形成了煤电、煤化等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

2012年,我国煤炭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全国煤炭产量36.6亿吨,比上年增长4%左右;全年进口煤炭2.89亿吨,同比增长29.8%;出口926万吨,同比下降36.8%。2012年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286亿元,同比增长7.7%。

2013年上半年,全国煤炭企业均出现销售困难、成本持续增加、资产负债率上升的情况。产量方面,自2013年一季度以来全国煤炭产量同比持续下降,且降幅不断扩大。上半年累计产量17.9亿吨,同比下降3.7%。销量方面,上半年全国累计煤炭销量17.5亿吨,同比下降3.8%。

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中国宏观经济在“十二五”期间仍将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维持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行业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使煤炭产业链下游行业保持平稳增长,维持煤炭工业较高的景气度。在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的大环境下,未来国内煤炭企业市场集中度将显著提升,煤炭市场竞争格局也将得到根本改变。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煤矿机械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共十八章。首先介绍了煤炭资源的分布情况,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煤炭工业的现状,并对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了详实全面的分析。然后具体介绍了褐煤、焦煤、无烟煤、电煤、动力煤的开发利用情况。随后,报告对煤炭工业做了进出口数据分析、区域发展分析、重点企业运营状况分析、投资潜力分析和前景趋势分析,最后分析了煤炭工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煤炭工业指标解析范文第5篇

摘要

一、煤炭技术进步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煤田地质勘探精度、快速建井上巷道掘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为核心的精细物探技术,结合其他的高精度、数字勘探技术的应用推广,极大地提高了井田的精细化勘探程度,为大型矿井设计提供了资源保障。深井、厚冲积层条件下的矿井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采用钻井法、冻结法两种凿井工艺,基本解决了近600米厚松散冲积层的矿井建设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千米深凿井技术和工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立井井筒施工速度达到每月230米以上,创造了世界纪录。煤巷、半煤岩巷掘进技术装备得到长足发展,研制成功了一系列高可靠性的半煤岩巷掘进机,配合巷道锚杆锚索支护新技术,显著地提高了巷道掘进施工的机械化水平,为我国现代化矿井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煤矿综采成套装备水平得到提升,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近几年来,自主研究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具有电液控制功能的大采高强力液压支架,大运力重型刮板运输机及转载机,大倾角、大运力胶带输送机,可为开采煤层厚度5米左右、配套能力每小时2500吨、年生产能力600万吨的综采工作面提供成套装备及开采工艺,在比较复杂的开采条件下实现高产高效。到2005年底,全国符合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条件的煤矿共有197个,产煤6.35亿吨,人均工效达到17.5吨,百万吨死亡率为0.04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三)煤矿瓦斯、火灾治理等技术不断改进,安全生产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为全面落实“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方针,地面抽采、本煤层抽采、邻近煤层、采空区抽采等瓦斯抽采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属于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煤矿的原国有重点煤矿90%以上开展了瓦斯抽采工作,年抽采量达到20多亿立方米,其中40%被用于瓦斯发电或作为民用燃料。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全矿井安全监测系统和远程集中监控系统被普遍推广应用,在煤矿瓦斯事故监控和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开发的地音监测仪、微震监测系统以及电磁辐射装置,用于预测矿井动力灾害,使不发生动力灾害区域的预报准确率达到100%,可能发生动力灾害区域的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同时矿区火灾隐患识别及控制新技术研究也取得了突破,矿井火区的早期预报、注浆灭火技术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由于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趋于好转,“十五”期间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等指标呈下降趋势。

(四)洁净煤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煤炭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技术加快发展

煤炭的洗选加工是洁净煤技术的源头,经过十几年的攻关,重介选煤技术取得积极进展和广泛推广,实现了传统洗煤工艺的升级和改造。同时,浮选技术也日趋完善,有效地提高了精煤回收率和浮选效果。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煤炭洗选技术装备可以满足年产500万吨大型选煤厂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与煤共伴生资源利用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采用地面和井下相结合的煤层气抽采利用技术、煤矸石发电、土地复垦、洁净开采以及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使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初步成效。在煤炭资源综合加工利用方面,煤炭的洁净燃烧技术、煤炭气化、液化技术以及其他煤化工技术已经从工业试验研究阶段,逐步向工业化、产业化阶段发展。年产50万吨甲醇、15万吨二甲醚生产线已经建成投产,煤炭加工转化技术近期可望取得重大突破。

二、煤炭工业技术进步面临的挑战

由于我国煤层赋存条件复杂,井工开采比例大,中小型矿井数量多,导致了煤炭开采技术水平的多层次性,煤矿整体技术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还相对落后,煤炭资源洁净开发利用研究起步晚,技术不够成熟,大量煤炭直接燃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还相当严重。要解决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与创新,全面提升煤炭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三、“十一五”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目标

煤炭工业要全面落实《若干意见》精神,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目标,要紧紧围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煤炭综合加工利用技术等领域,开展综合攻关,重点突破,强化创新,引领发展,实现绿色开采,发展循环经济,使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技术水平有所突破,“十一五”末使科技对全行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四、“十一五”煤炭科技进步的重点领域

(一)资源勘探及矿井建设领域

在资源勘探及矿井建设领域,要重点研究开发高精度、高分辨率和高可靠性的地质勘探技术装备,提高地质结构的勘探精度,为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和复杂地层条件下的资源开采提供可靠的地质保障。同时开展中东部地区深部煤层资源赋存规律和探测与开采技术、深部高效找矿和快速勘探技术的研究,解决600米深厚冲积层下凿井技术理论和技术难题,为我国深部煤炭资源高效、安全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二)煤炭资源开采领域

在煤炭资源开采领域,利用现代加工、智能控制技术和工况监控技术,研究开发大功率、高可靠性的采煤装备,使井工开采工作面生产能力达到每年1000万吨以上,大型露天矿生

产能力达到每年2000万吨以上,同时使薄煤层开采技术和短臂开采装备水平有突破性提高,使采煤装备更适合于各类复杂煤层的开采条件,全面提升我国采煤技术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三)煤矿安全生产方面

在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方面,重点开展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理论体系研究。首先要开展煤矿瓦斯与煤尘爆炸机理与传播规律研究,进一步摸清瓦斯与煤尘爆炸的发生机理及演化过程。其次要开展瓦斯高效抽采技术装备的攻关研究,使松软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的抽采以及地面、井下相结合的抽采技术装备取得突破性进展。再次要重点开发研究实时性强、智能化程度高、处理能力强、可靠性强的煤矿安全监测控制系统装置,对井下的瓦斯、煤尘、火灾等灾害进行适时有效的监控。与此同时,要开展各种地层条件下的水害防治技术、冲击地压防治技术和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的攻关研究,制定矿井灾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全面提升矿井的综合安全保障能力。

(四)煤炭洁净利用和转化领域

煤炭工业指标解析范文第6篇

【摘 要】为适应基本建设矿井各施工单位生产过程中急需物资的使用需求,促进各施工单位借用新田煤矿仓库物资工作的流程化、规范化,更好地服务安全生产和加快新田煤矿建设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基本建设;流程化;规范化;实现

一、项目简介

为适应基本建设矿井各施工单位生产过程中急需物资的使用需求,促进各施工单位借用新田煤矿仓库物资工作的流程化、规范化,更好地服务安全生产和加快新田煤矿建设目标的实现,特成立了新田煤矿物料“超市”,并制定一套物资“超市”管理办法。

这套物资“超市”运营模式和管理办法是我矿内部按市场体系的要求建立模拟市场,把价格机制和风险机制引入日常工作,在我矿内部各部室、区队和施工单位之间形成一种市场契约关系,使我矿的运行管理摆脱了传统的行政管理体系,转而成为一种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发展的新的精细化管理方法。这既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一种管理创新,也是企业建立利益机制、竞争机制,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

二、实施背景

新田煤矿属与全国规划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云贵基地黔北矿区黔西区规划项目,也是“西电东送”配套供煤矿井,2008年列入贵州省重点工程项目,也是集团公司2008年重点建设工程。该矿井于2008年10月份正式开工建设,至今已建设两年,在这期间,各项工作陆续得以正规化。

这套管理办法是在企业内部按市场体系的要求建立模拟市场,实行这样的内部市场化管理,是煤矿企业从落后的粗放型管理向现代化集约型管理迈进的转折点,也是煤矿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技术创新频率加快、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形势下,依靠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大多企业都着眼于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物料“超市”内涵

所谓超市,是超级市场的简称,是指以顾客自选方式经营的大型综合性零售商场。又称自选商场。是许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主要商业零售组织形式。 超级市场于20世纪30年代初最先出现在美国东部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50、60年代,超级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较快的发展。在超级市场中最初经营的主要是各种食品,以后经营范围日益广泛,逐渐扩展到销售服装、家庭日用杂品、家用电器、玩具、家具以及医药用品等。超级市场一般在入口处备有手提篮或手推车供顾客使用,顾客将挑选好的商品放在篮或车里,到出口处收款台统一结算。

我矿结合超级市场的特点及发光点,结合我矿的实际,特制订了这套物资供应管理运营模式。各施工单位随时可以去我矿仓库借用或领用材料、设备等(必須用于我矿生产的),并做好登记存档手续,月底由企管部统一汇总,以新田煤矿实际采购价格作为结算依据。施工单位施工需要的物资也可以委托新田煤矿代购,每月20日前上报物资需求计划,计划批复后方可购买。结账方式是月底以出库单为依据统计各施工单位领用物资明细,借用数量。价格确定后,借用单位需无条件同意并及时出具代付款凭证,由新田煤矿财务统一从借用单位的工程款中扣除。

这套运营模式的最终目的是降耗节支、保证施工单位的物资供应,提高企业整体建设速度。最终提高我矿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四、主要措施和做法

我矿物资“超市”的运营模式和管理办法,是在内部市场化的驱动下形成的,主要有市场主体组织体系、价格体系、计量手段、考核结算体系是构成内部市场化管理的要素。明确市场要素是做好市场化机制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本办法适用范围是所有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急需的材料、设备。主要由新田煤矿企管部对物资超市的管理工作具体负责。

1.物料领用程序

施工单位领用材料类物资需经业务部室和企管部负责人签字同意(在新田煤矿材料出库单上),借用单位领导签字并加盖公章后,仓库保管员方可发放。

2.设备借用规定

施工单位借用设备类物资需经矿长、分管领导签字同意,企管部负责人签字后方可发放,借用单位必须向仓库保管员出具含有本单位公章的借条并加盖单位公章和领导签字确认,仓库保管员方可发放。借用设备注明完好状况,在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保管、保养、维护及维修等全部费用由借用单位负责。归还时必须由相关专业部室鉴定合格后方可入库。如发生不可修复的损坏,由借用单位重新购置或按原价赔偿。

3.施工单位上报购买计划

施工单位当月领用材料、设备,月底由企管部统一汇总,以新田煤矿实际采购价格作为结算依据。施工单位施工需要的物资也可以委托新田煤矿代购,每月20日前上报物资需求计划,计划批复后方可购买。

4.结账方式

月底以出库单为依据统计施工单位领用物资明细,借用数量、价格确定后,借用单位需无条件同意并及时出具代付款凭证,由新田煤矿财务统一从借用单位的工程款中扣除。

5.惩处措施

任何施工单位不得将借用物资用于非新田煤矿建设项目使用,一经发现将给予借用方不低于5000元或物资价款的20倍处罚。

五、效果评价

新田煤矿在目前的工作中在逐步引入内部市场化管理,虽然各方面的工作仍不健全、不完善,但是部分内部市场化工作已略有成效。

我矿结合超级市场的特点及发光点,结合我矿的实际,制订的这套物资供应管理运营模式。各施工单位到我矿仓库借用或领用材料、设备,月底由企管部统一汇总,以新田煤矿实际采购价格作为结算依据。并将施工单位和我矿各部室同等对待,为需用物资做计划,报领导审批,最后结账的方式运行这套管理程序。

此项管理创新作为内部市场化管理的一部分,不仅充分发挥了内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将各施工单位与我矿各部室(区队)联系起来,划小核算和工作交接单位,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尊重规律,突出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激发出了各级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与潜能,企业从而能够取得了长足、快速的发展和进步。

上一篇:家乐福的成功之路范文下一篇:巡视巡查整改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