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储备货币论文范文

2023-10-20

人民币储备货币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当前国家间经济竞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货币竞争。人民币国际化既是中国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的结果,也是维护中国国际利益的重要手段。人民币国际化在获取铸币税收支的同时,有利于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与公正,增强中国国际收支调节能力,减小汇率风险,促进中国贸易发展。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人民币;国际化;利弊

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决定在未来六个月内购买总额3 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国债货币化等于直接发行钞票,美元面临贬值预期。中国1.95万亿美元巨额外汇储备的安全问题受到严峻挑战,对策之一就是推进人民币进行国际化。全面深刻认识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得失,有利于扫清思想认识上的障碍,以更好地出台和推进下一步政策措施,以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的利益。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及其必然性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随着本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国外市场扩展,在本币职能基础上,通过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境外货币自由兑换等方式流出国境,在境外逐步担当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可自由兑换性、普遍接受性和相对稳定性[1]。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性

强大的经济综合实力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强国决定强币,人民币国际化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

一是从经济总量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9.8%,是同时期世界平均经济增长速度3倍以上。根据The World Factbook 《世界概况》(由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出版)报道,2008年底中国GDP世界排名已超越德国位居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对中国经济前景的预测,按近十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计算,中国经济规模到2017年将赶上并超过日本,到2032年将赶上并超过美国[2],人民币代表的是正在高速发展的强大的中国。中国1.95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为人民币提供强大的支付能力保证。

二是产品制造能力供给能力来看,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中国很多工业品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例如,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彩色电视机、家用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微波炉、各类纺织品以及日用轻工业品。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

三是从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看。在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中国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发展速度要快于国内经济增长速度。1980年,中国的“依存度”才7.2%,中国基本上还是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体。到2000年,“依存度”达到23.1%,如今,对外依存度超过了60%,中国已成为一个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人民币作为这个巨大的外向型经济体的交易媒介,已受到来自全世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前所未有的追捧。如果说一国国内经济规模不足以证明其货币国际化的必然性,那么,一国国际经济的规模和卷入程度将充分证明其货币国际化具有直接的客观基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综合经济实力发生了显著变化,代表其总体经济价值的货币,必将迟早成为世界货币,这也是主要发达国家所走过的一条基本经验。

二、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分析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方面

1.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与公正。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发展成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极大的不利因素。由于不存在世界政府也就不存在主权世界货币,目前建立在一国或几国“国内货币国际化”基础上的国际货币本位制度,内在地规定了国际货币制度的不稳定性和不平等性,让其他国家面临着巨大的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在美国最近通过发行美元,把自身的面临的危机困难向全球转嫁时正在变为现实。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由发达国家掌握了货币话语权,而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这种弊端需要一股新锐的力量加以改善。人民币国际化恰好顺应了这种要求。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有利于各国储备在币种上进行风险分散,而且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国际权利,将是维护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和公正的巨大力量。

2.有利于增强国际收支调节能力,缓解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目前中国拥有数额较大的外汇储备,实际是相当于对外国政府的巨额无偿贷款,同时还要承担通货膨胀税和美元滥发的道德风险。人民币国际化后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在外汇储备方面可以实现货币替代,这为中国利用资金开辟一条新的渠道,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国际储备的数额,而且减少中国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我国摆脱困扰发展中国家的“米德困境”问题,即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外部均衡,必然牺牲内部均衡,如国内充分就业率,通胀率等。

3.有利于减少汇率风险,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目前,中国对外贸易和对外金融活动步入空前的发展时期,汇率变动始终是困扰和制约开放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外贸企业持有大量外币债权和债务,货币敞口风险较大,汇价波动会对企业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后,对外贸易和投资可以使用本国货币计价和结算,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也将随之减小,这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同时,也会促进人民币计价的债券等金融市场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越高,在外贸、乃至在其他经济往来中所占的比重越是显著,中国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也就越小,一旦人民币完全实现国际化,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4.有利于中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人民币的国际化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由于货币国际化过程中所具有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强化的动态特性,人民币的国际化,必然要求中国金融管理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反过来,金融体制的改革,又将进一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日本政府在看到日元国际化巨大利益的同时,却忽视了国内金融体制与日元国际化的不匹配性,盲目推动国际化的进程,最终导致了金融泡沫的破灭和经济的停滞不前。

5.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后最直接、最大的收益就是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铸币税是指发行者凭借发行货币的特权所获得的纸币发行面额与纸币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主权国家发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都是借助货币垄断发行权向持有者筹集资金的一种行为。在本国发行纸币,取之于本国用之于本国,而发行世界货币则相当于无偿从别国征收铸币税(seigniorage)。中国目前所持有的巨额外汇储备,这对一个急需资金的发展中大国而言,相当于对外国政府的巨额无偿贷款,同时还要承担通货膨胀税和严重的美元道德风险,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财富流失。而人民币国际化以后,中国不仅可以在国际交换中更多地使用人民币,从而减少外汇储备,而且相当于间接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发行人民币,获得铸币税收入。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储备中的比例不断加大,其收益也会逐渐增加。而且人民币流出境外,这对于缓解中国自然资源短缺、市场供应过剩有利。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不利方面

1.享受权利的同时往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人民币国际化对改善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利己性、权利与义务不对称等内在缺陷而被寄予期望。美元、欧元等货币的国际化现实说明,拥有了国际货币发行权,就意味着制定或修改国际事务处理规则方面的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但在享有权利的同时意味着更多的国际责任,这些责任可能与国内的政策目标相冲突,可能损害国内经济利益。如1997年金融危机中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充分说明这一点。

2.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一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使中国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中国经济金融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货币国际化后如果本币的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出现偏离,或是即期汇率、利率与预期汇率、利率出现偏离,都将给国际投资者以套利的机会,刺激短期投机性资本的流动[3]。

3.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人民币国际化后,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其在国际间的流动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比如,当国内为控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而提高利率时,国际上流通的人民币则会择机而入,增加人民币的供应量,从而削弱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3]。

4.加大人民币现金管理和监测的难度。人民币国际化后,由于对境外人民币现金需求和流通的监测难度较大,将会加大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现金管理的难度。同时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可能会加大一些非法活动如走私、赌博、贩毒的出现。伴随这些非法活动出现的不正常的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一方面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反假币、反洗钱工作的困难[3]。

尽管一国货币国际化会给该国带来一定不利影响,但长远看,国际化带来的利益整体上远远大于成本。

三、结束语

衡量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货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二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以此标准,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还处于初步阶段。而且,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一些条件,如本国资本账户开放、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体系的接轨等等问题都需要时间,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需要主动规划稳步推进,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币国际化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沐.人民币国际化机遇与利弊权衡[N].国际财经时报,2009-03-30.

[2]童年成.论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J].中国流通经济,2007,(12).

[3]曹红辉.国际化战略中的人民币区域化[J].中国金融,2006,(6).

[责任编辑吴迪]

人民币储备货币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使我们面临着复杂的经济环境,大规模的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入增加了国内市场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通过对国外四个经典的金融风险预警模型进行梳理,并应用一种改进的KLR分析法对我国2005~2008年国际投机资本的金融风险进行预警分析,表明我国在这四年间宏观经济均处于警戒状态,国际投机资本并没有对我国的宏观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投机资本;预警;KLR

一、引言

全球金融危机使我们面临着复杂的经济环境,从近年来国际投机资本流动的情形看,国际投机资本主要流向处于成长阶段或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国际投机资本是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一方面,投机资本的存在,极大地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有效地降低了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起到了繁荣市场的效果。但另一方面,大规模的投机资本会增加国内市场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中美利率的倒挂,国际投机资本大量涌入我国,给我国的股市和房市造成很大的泡沫,并通过影响汇率、证券价格、房地产价格、干扰流入国货币政策的执行等冲击实体经济。为了维持我国经济的稳定、避免发生金融危机,建立国际投机资本的风险预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的研究,国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各自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其中比较经典的四个模型分别是由J.Frmakel和A.Rose于1995年提出的FR概率模型、由J.Sachs、A.Tornell和A.Velaseo在1996年提出的STV横截面回归模型、由G.Kaminsky、S.Lizondo和C.M.Reinhart于1998年提出的KLR信号分析法、由Kumar、Moorthy和Per-raudin在2003年提出的LOCIT模型。

国内关于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的研究,大部分还是在国外经典模型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具体实际提出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指标体系来构建我国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实现对宏观经济的预警作用。张元萍、孙刚使用STV横截面回归模型和KLR信号分析法对我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吴海霞等通过KLR信号分析法,根据国情建立了一套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选取一系列系统性及非系统性风险监测指标,确定不同风险状态下的预警界限,通过数据处理,最终进行风险的灯号显示。徐道宣、石璋铭综合大量研究成果,通过改进的KLR信号分析法构建了一套适合中国当前经济状况的货币预警指标体系,并对中国近几年的货币危机可能性进行了预警分析。陈守东等通过因子分析法研究我国金融风险的来源,运用LOGIT模型分别建立宏观经济风险预警模型和金融市场风险预警模型。国内对于国际投机资本风险预警方面的研究较少,基本上只有李翀在KLR模型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了短期资本投机性冲击的预警系统,并根据实际资料对其中的直接预警系统进行了检验。本文首先对金融风险预警的4个经典模型进行梳理评述,然后结合国际投机资本对我国经济的冲击风险及影响,提出基于KLR信号分析法构建直接和间接国际投机资本流动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

二、经典模型评述

(一)FR概率模型

FR概率模型是由J.Frankel和A.Rose于1996年发表的《新兴市场的货币崩溃:一种经验的处理》的论文中提出的Prohit模型,该模型假定金融事件是离散的,投机性冲击引发的货币危机是由多个因素综合引起的。如果用Y表示货币危机这一离散变量,1表示货币危机发生,0表示货币危机未发生,X表示货币危机的各种引发因素的向量,β代表X所对应的参数向量,则模型可表示成:

上式表明各因素引起货币危机发生或不发生的概率。

Frankel和Rose选取了100多个发展中国家1971~1992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运用数据指标对货币危机发生的概率P进行了极大对数似然估算。研究表明,国外直接投资枯竭、国际储备较低、本国信贷增长率过高、债权国利率上升和汇率高估使货币危机发生的概率增加。但是Frankel和Rose没有考虑国别差异性和通货膨胀情况,仅以名义汇率的贬值程度决定危机发生,存在明显的证据不足;“三重估计”在客观上限制了模型的准确性;年度数据的要求很难达到“大数定律”的要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FR概率模型的实用性。

(二)STV横截面回归模型

STV横截面回归模型是由J.Sachs,A.Tome]]和A.Velasco在1996年出版的著作《新兴市场的金融危机:1995年的教训》中提出的,该模型主要利用实际汇率贬值、国内私人贷款增长率、国际储备/M2来判断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与否。

STV横截面回归模型的理论模型为:

IND=β12*RER+β3*LB+*β4(RER*DLR)+β3*(LB+DLR)+β6(DLR*DWF*RER)+β7*(DLR*DWF*LB)+ε

其中:IND为货币危机指数,RER为实际汇率高估,LB为银行体制的脆弱性,DLR为外汇水平,DWF为经济基本面的脆弱性,βi为7个指标各自回归的相关系数。

他们选择了20个新兴市场国家的截面数据,分析了1994年末的墨西哥货币危机在1995年对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考察了货币危机发生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如果一国的银行体制不健全、汇率高估、外汇储备水平较低等经济基本面脆弱,就会遭受国际投机资本的严重攻击。STV横截面回归模型要求找到一系列相似的样本国家,样本外检验并不具备很高的有效性,难以直接应用在我国;模型在分析中只考虑汇率、国内私人贷款、国际储备与广义货币供给量的比率等几个指标,因此经济分析的范围过于狭窄。

(三)KLR信号分析法

KLR信号分析法是由G.Kaminsky、S.Lizondo和C.M.Reinhart于1998年在发表的《货币危机的主要指标》论文中提出的。该模型核心思想是首先通过研究货币危机发生的原因来确定哪些经济变量可以用于货币危机的预测,然后运用历史上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与货币危机有显著联系的变量,以此作为货币危机发生的先行指标,并为每一个选定的先行指标根据其历史数据确定一个安全阈值。当某个指标的阈值在某个时点或某段时间被突破,就意味着该指标发出了一个危机信号;危机信号发出越多,表示某一个国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爆发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其中,阈值是使噪音—信号比

率最小的临界值。

KLR信号分析方法可表述为:

其中,A表示指标预测到将会发生危机且在其后的24个月内确实发生危机的月份;B表示指标预测到将会发生危机,但其后24个月并没有发生危机的月份数;C表示指标预测不会发生危机,而其后24个月内却发生了危机的月份数;D表示指标预测不会发生危机,而其后24个月也确实没有发生危机的月份数。A/(A+C)表示指标发出有效信号的概率,B/(B+D)表示指标发出失效(噪音)信号的概率,B/(B+D)/A/(A+C)定义为噪音与信号的比率,使这一比率达到最小就可以得到每个指标的最佳阈值。

G.Kamninsky、S.Lizondo和C.M.Reinhart采用1970~1995年发生于15个发展中国家和5个发达国家的月度数据,运用噪音—信号比率最小的方法确定最优临界值,并最终筛选出12个优良指标。KLR信号分析法在指标的选取上注重综合性,侧重投机因素,选用的指标有明显的倾向性,大多集中在外汇储备、信贷增长与实际汇率等方面,没有选用外债指标,有失偏颇。

(四)LOGIT模型

LOGlT模型是由Kumar、Moorthy和Perraudin在2003年提出的,该方法基于利率调整引起的汇率贬值构建了两个投机冲击预测模型:未预期到的贬值冲击模型和总贬值冲击模型,并假定数据或残差项服从特定分布。

LOGIT模型的理论模型为:

Kumar、Moorthy和Perraudin对32个发展中国家1985年1月至1999年10月的危机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外汇储备和出口的下降以及实体经济的不景气是导致危机发生的最重要解释变量。Simple LOGIT模型的样本外预测能力较强,克服了以往模型只能解释货币危机的局限,但它只是选择了利率、汇率等几个主要金融资产指标,与金融危机预警指标有一定差距。

根据AndrewBerg和Catherine Pattilo在1998年实证分析验证的结果可知,FR概率模型的预警效果最差,STV横截面回归模型的预警效果次之,KLR信号分析法的预警效果最好,LOGIT模型虽然较好地克服了上述三种模型的弱点,但还是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

三、构建我国国际投机资本流动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

本文拟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建立国际投机资本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其一,国际投机资本冲击一国的实体经济,往往先对在一国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的资产市场,主要是外汇市场、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等进行冲击,将测度对这些市场遭受冲击导致经济风险的指标体系称为直接预警指标体系;其二,国际投机资本对一国经济的重要市场冲击之后,经传导最终必然会对一国的宏观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将测度对宏观经济环境导致经济风险的指标体系称为间接预警指标体系。

(一)直接预警指标体系

国际投机资本是国际短期资本中逐利性最强、最活跃的一部分。活跃的国际投机资本在我国外汇、证券、房地产和大宗商品等重要市场上炒作,导致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而引发资产泡沫,会在局部乃至整体市场形成泡沫经济,泡沫的破裂又会引发灾难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与健康。本文构建的国际投机资本流动风险直接预警指标体系涉及到外汇、证券、房地产和大宗商品等四个重要市场,共设置6个预警指标。(见表2)

(二)间接预警指标体系

巨额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使得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大,并导致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些机制发生变化。本文构建的国际投机资本流动风险间接预警指标体系共设置14个预警指标。(见表3)

从表4的计算分析中可以看出,2005年、2006年和2007年这3年国际投机资本的风险预警指数均为40%,处于A级警戒状态;2008年国际投机资本的风险预警指数为30%,也处于A级警戒状态,但是风险有所减小。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M2/GDP这3个指标,2005~2008年均发出预警信号,表明宏观经济存在风险,可能是由于国际投机资本大规模的流动所造成的;财政收入/CDP指标由2005~2007年间发出预警信号转为2008.年没有发出预警信号;通货膨胀率、财政赤字/GDP、经常项目差额/GDP、偿债率、负债率和债务率这6个指标,从2005年开始直到2008年均没有发出预警信号,表明宏观经济存在风险的可能性较小,国际投机资本没有对宏观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

四、研究结论及其局限性

本文对国外4个经典的金融风险预警模型进行了梳理和评述,采用改进的KLR信号分析法,选择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10个典型指标构成的预警指标体系,对我国2005 2008年的国际投机资本流动的冲击风险进行了预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2005~2008年国际投机资本流动风险的预警级别为A级,处于警戒状态。说明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适合我国经济特点的国际投机资本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加强国际投机资本监管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减少国际投机资本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本文使用的这种改进后的KLR分析方法,虽然较好地满足了国际投机资本流动风险预警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KLR信号分析法的预警能力,但是这种方法缺乏完整的统计检验。这些不足之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后续研究。

责任编辑:一 凡

人民币储备货币论文范文第3篇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货币政策期待实现的经济目标即为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由最终目标、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三个层次构成。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操作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直接政策变量。中介目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之间,是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和某种特定的经济状况下,能够以一定的精度达到的目标主要有货币供给量和利率。

由于法律则相对具有稳定性与长期性,而最终目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终极目标,其宏观性较强且在相对长的一段时期内具有其稳定性,因此各国通常采取立法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本文讨论的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法定目标即最终目标。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一般内容

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相一致。目前多数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通常有四大目标,即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一)物价稳定

所谓物价稳定,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没有显著或剧烈的波动,保持在基本稳定的水平上。物价稳定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二)充分就业

所谓充分就业,通常是指凡有劳动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三)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增长了才能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就业率,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中央银行政策调节的经济承受能力。

(四)国际收支平衡

所谓国际收支是指一国一定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往来而引起的一国对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全部货币收支。随着经济国际化和金融一体化,国际收支的规模越来越大,在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收支平衡已经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

三、对现行货币政策法定目标的学理争论

由上述我国货币政策法定目标可看出,币值稳定无所争议成为现今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但其是否是唯一的目标,即现行货币政策目标是单一目标还是双重目标,在学界仍有争论。双重目标论主要从分析实证主义角度出发,认为《人民银行法》虽然本质上坚持了维持货币币值稳定的目标,但严格遵从法律条文角度考虑,“经济增长”仍是我国货币政策的次要目标,即在实现币值稳定的前提下要兼顾到经济增长。

对此,本文持否定态度,本文认为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以维持货币稳定为内容的单一目标。

四、本文观点

(一)对法律条文不应仅从字面理解,而应考虑其内在逻辑

如上所述,货币政策有四大目标:物价稳定、经济发展、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尽管实践中难以实现,但各国均将满足全部的目标作为货币政策施行的最理想的结果。因此各国通常根据本国市场情况采取不同倾向性的货币政策,显而易见的是各国货币政策目标必然是向薄弱的方面倾斜,将问题较大的方面作为重点政策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央行放弃了其他目标,只是因为其运转正常无须将其规定为货币政策目标加以特殊规制。以英国为例,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所采取的货币政策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主张的是通过对社会总需求的扩大来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并对国内就业问题进行解决。此时的货币政策目标就属于双重目标型(需要对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进行兼顾)。到了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货币政策目标则是变为了单一目标型(稳定币值),不再以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为重。出现这一转变的原因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可以有效支持英国产品的除开。这使得该国货币政策终于回归至本职工作———稳定币值。

可见,经济发展是任何货币政策目标的应有之义,其他三个目标也是如此。如果仅因为该目标在条文中有所体现就将其确定那么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讨论则无意义。因此,确定货币政策目标时应考虑法律条文中对何种目标具有倾向性。从《人民银行法》中规定的“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可以看出,保持货币币值稳定是首要目标与基础,促进经济增长仅是货币币值稳定带来的良好效果,并不具有倾向性。因此,仅从法条对“促进经济增长”有所阐述就将其认定为法定目标,在法律内在逻辑的层面是说不通的。

(二)立法背景决定了单一目标的确立

改革开放至《人民银行法》颁布前的十余年间,我国的经济获得了举世罕见的飞速发展。1979~1994年GDP年均增长率约为10%。然而正如发展经济学家费景汉所言,发展中国家较高通货膨胀率的出现是因为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货币扩张一直被当作一种政策工具用以通过为政治势力所支持的工业创造虚拟利润来促进增长。为配合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人民银行自1984年专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刺激需求并吸引外资,为国内企业创造了巨大的资金来源,但与此同时也造成的严重的通货膨胀率。中国1985~1994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年1994年,即《人民银行法》颁布前夕,我国的通胀率已达到24%,而利息率才10%左右,真实利率呈现负值。、在此种情况下,再继续坚持以前的“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即实际上经济发展优先的货币政策目标显然会加剧通货膨胀,经济发展也不可能永远保持如此高速,最终将陷入类似西方曾遭遇的“滞涨”中。针对这一情况,国家在1995年对货币政策进行修改,强调了维持货币币值稳定的首要目标,以期控制通货膨胀。而在当时经济已然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再次强调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已然没有太大意义。立法者之所以在条文中写出,也仅是为了表达出维持币值稳定的想达到的理想效果而已,并无实际操作层面的意义。

(三)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内在矛盾

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统一、相辅相成的,但从短期来看,不同目标存在矛盾性且难以避免。因此,物价稳定,及其币值稳定的内核,与经济增长同样具有内在矛盾。尽管有的观点认为,由于经济增长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品增加和单位产品生产成本降低,随着经济增长,物价不会增长。但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需要生产技术的进步作为前提,这是一个相对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而物价则对市场的反应更加灵敏,希望通过降低成本来抵消物价上涨显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而通常的情况则是,在经济发展滞缓时,为了刺激需求拉动投资与生产,央行采取扩张性政策增加货币的供应量,物价随之上涨。

(四)经济增长并非中央银行的直接任务

关于货币是否中性的问题,多年来,大部分经济学家都承认,货币的长期效应完全或者近乎完全地落在价格上,只能影响名义工资等名义变量,对实际变量几乎没有影响,表现为货币中性。因此,经济增长属于长期问题,而由于货币的长期中性,货币政策解决的只能是短期问题。因此货币政策的本质任务仅是为了给宏观经济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通过间接地的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而直接使经济资源实际增加则并非货币政策的任务。

《人民银行法》所规定的“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即有所体现。在当时高通胀、高增速的经济状况下,短期问题是维持物价稳定与币值稳定、降低通货膨胀,央行无须再刻意采取持续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发展,而应专注于维持货币稳定,使经济快速发展更持久。

结束语

我国《人民银行法》规定的“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即为我国的法定货币政策目标。该目标看似是双重目标,但实际上是单一目标。这符合了世界各国又多目标制度转向单目标制度。坚持法定货币目标单一制不但是对立法目的的最佳理解,也是避免货币政策被次要因素掣肘、无法最大程度发挥当前职能的必要条件。

摘要:通过对货币政策目标概念和内容以及我国中央银行法律沿革的分析,本文首先界定了我国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法定目标的范围。但由于法律规定模糊,学界对我国的法定货币政策目标的认定存在单一目标与双重目标的分歧。对于双重目标的观点,本文持不同意见。本文从法条解释、立法背景、双重目标间的内在矛盾与货币政策本质任务的角度指出了双重目标观点的不合理,并论证了单一目标观点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法定目标

参考文献

[1] 费景汉.中国通货膨胀问题分析[J].管理世界,1989,(01).

上一篇:图书馆网络信息论文范文下一篇:规划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