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系统分析论文范文

2023-09-27

城市生态系统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经济化增长,城镇化急速发展,城市人口数量开始急剧增多,城市发展也在不断扩充,同时对环境的过度开采,造成现今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出现,季节的天气变化,导致不同的城市灾难。在城市布局中提出海绵体城市建设,既能起到完整与提升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又能达到最优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关键词:海洋城市;人文关怀;海绵体城市;城市建设

从个人对城市环境中的需求出发,思考个人对城市的需求主要有:空间需求、视觉需求与人文素养需求。从而去完善规划学科对人文关怀的缺失,也能够让城市演义的同时更加的尊重人文的重要性,使其在规划领域得以延续其和平发展之形态变迁,其同时也完善了规划学科的理论需求。对城市演义中的人文规划有较强的导向性,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群居环境,从而提升城市人的幸福感,有利于保护民俗文化与城市方言,同时完善规划学科的理论依据。

一、问题提出

城市布局是城市建设改造的重要环节,需要从城市人文、政治、经济、人口、占地面积、生活习惯等等一系列城市元素思考城市布局,所以城市建设布局的根本需要从城市功能、生态环境入手,上至哲学、社会学,下至日常生活习惯。城市功能指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和发挥的效用,是城市存在的意义和发展的前提。然而,针对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提出海绵体城市的打造与布局,促进城市建设的生态文明良性发展。

(一)生态环境问题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式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路线。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在地域演化的过程中,气候的变更也从未止步。英国的工业革命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给生态也带来了破坏,在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增多,强降雨、特大洪水、冰雹雷暴、酷热等气候异常现象发生的次数一年要胜一年。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不只是个人问题,是城市建设策略问题,甚至已经上升到全球建设策略问题,改变才是生态发展的出路,只有重视城市布局的改变,才能延续生态的发展。

南昌夏天已经连续多年有着“四大火炉”之称号,而且根据分析,南昌夏天的温度一年比一年更高,这样的生态问题值得深度思考,生态环境的失衡形成了南昌不稳定的天气变化。2019年7月4日,一场大暴雨让南昌多地开启了看海的模式(见图1),形成了城市看“海”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城市布局有着紧密的联系。南昌一系列的气候变化与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密不可分,以南昌老城区改造为例,产生生态环境变化原因有两点:第一,城市传统布局的密集化,密集的居住环境导致绿化环境的缺失;第二,城市快速化建设,南昌老城区的快速化城市建设,导致了一些生态环境的破坏,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在城市建设布局中的改变。

(二)社会环境问题

聚落是指人类聚居和生活在一起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出来的生存环境。人以群居是人生来就有的社会活动。“或久天害,稍微室宅,遂成聚落”。这也是聚落的开始,然而城市的构成也是由不同的聚落关系而形成的。对于城市的理解是,城是指城郊,是聚落的聚集地,市是指市场,是由人与人之间交易所产生的场所,所以城市是由人与人之间聚集地,产生的社会环境问题,也是人、社会、环境三者之间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博尔诺夫说:人在本质上是居住者,人在居住环境中的互动塑造了社区性,而社区生活圈是社区内居民以住所为中心点,进行休闲、通行、就学和社会交往等日常活动的最小空间范围。人是组成社区聚落的组成部分,社区是城市构成单位,在城市生活中,“圈子文化”是现在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样文化因素产生了许多的城市问题,如,人与城市建设问题,人与城市资源问题,人与城市环境问题。海绵体城市理念是有针对性的城市环境问题所提出的,降低城市环境问题,从而缓解社会环境问题,同时构建“有机城市”的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海绵体城市的相关概念

斯考特·斯蓝尼《海绵城市基础设施:雨洪管理手册》一书中通过杰出的案例介绍不同国家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与思维。这些设计不仅致力于解决城市发展中雨洪问题,以达到营造可持续城市环境的目的,为人们打造漂亮的、便于使用的、与当代生活方式相配的空间,从而在建设“海绵城市”的同时,赋予城市更多环境、经济、社会价值。关于海绵体城市的建设在国外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法国、德国、日本研究城市排水问题,陆续也成为了世界各国的海绵城市建设的模范。

(一)海绵体城市的概念界定

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在应对天气变化带来的雨水灾害和环境变化带来的城市排水问题等方面,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过滤和溪水翻吸水三种特效,又叫“水群性城市”,同时,国际通用术语称之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面对城市环境、交通等多方面的城市问题,海绵体城市布局可以利用“过滤”的特性对城市污水进行自我处理,在暴雨来袭时,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行自我的吸水、蓄水,在酷热时,亦能自我释放水汽,调节温度变化,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已达到城市良性的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协调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建设当中营造海绵城市的设想,既能將从前落后的高强度、粗旷式的城市开发理念,转变成为以人为本的新型开发理念,又能解决城市建设中因水而带来的困惑,延续城市生态和谐发展,海绵城市的布局核心在于利用科学技术合理控制城市与水问题,采用良性的循环系统控制生态和谐发展,就地解决雨水的消纳和吸收利用,在酷热干旱时,释放雨水,保持生态和谐。

(二)海绵体城市布局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城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建设也越来越频繁,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环境,坚决避免“先推翻后新建”、“先开发后保护”等错误策略,应坚持自然、社会、城市三者和谐发展。海绵体城市布局应以生态优先的原则,制定以自然生态为基础的开发策略,充分发挥水系统的生态功能,实现水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海绵体城市布局要求主要有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等相关要求。建立水系统的生态功能,提高可持续水循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构建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设海绵体城市需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环境布局不同的城市规划建设。海绵体城市建设属于城市规划,属于上层建设,其建设无论是从技术上、管理上还是经济上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所以海绵体城市的布局离不开统筹规划的要求。

(三)海绵体城市布局策略

海绵体城市的布局关键在于如何构建水生态系统建设,在处理水系统问题上始终采用“渗、蓄、滞、净、用、排”的六字实施策略(见图2),“渗”就是渗透,建立好渗透的土壤;蓄就是蓄积,在城市布局中,护城河的建立就是很好蓄积说明;“滞”就是滞留,滞就是通过人工的方式将水汇集至一起时降低其流势,利用滞挣来的时间换取空间上的水流疏通;“净”顾名思义就是净化,水经过土壤净化形成可循环用水,“用”指的是循环使用,“排”即排水,合理排水既能缓解水带来的灾难,又能调节气候,形成水系统中循环生态。海绵体城市的构建建立在文字策略之中,建立以水循环的生态环境,进而推动城市发展理念的建设思维顺利转型。

三、海绵体城市布局的价值分析

通过对海绵体城市布局探索与研究,构建城市生态环境,对城市建设产生重大运用价值,其主要体现生态、经济和审美三个方面,这也对城市布局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同时研究海绵体城市对城市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一)生态价值

现代城市面临着两个重要问题,气温上升和城市内涝的危机,而海绵体城市布局可以缓解城市雨水问题,提升城市排捞效益,改善城市空气品质,实现区域滞尘目标,同时也可以维护城市水文特征,形成以水体循环的生态城市空间,构建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城市。

(二)經济价值

城市环境问题改变,导致城市经济的发展。其发展有三,第一,释放城市中心价值,促进经济发展;第二,维持文化圈的建设,增强城市区域竞争力;第三,推动资源再生利用,协调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水循环系统,建立生态和谐体系,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化调配,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价值。

(三)审美价值

海绵体城市布局的营造需要统一的策略,倡导协调统一的审美价值,城市建设的根本就是以人为本,海绵体城市构建也是追求以人为本的审美价值,城市规划建立了经济、科学之上,所有海绵体城市的形成也不开崇尚科学引导的审美价值,海绵体城市布局不仅解决了城市生态问题,更多是在满足人们审美感受的基础上释放出更多经济效益,以及城市建设设计中的多重价值。

结束语:海绵体城市布局探索与研究,从城市问题的提出到对城市海绵体的认识到营建的设计思想,最后到价值分析。通过对海绵体城市布局的探索与解读,归纳海绵体城市布局对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推动。通过对设计原则、思路以及构想,提出海绵体城市布局的设计策略,通过其产生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分析城市海绵体塑造的运用价值。拓宽海绵体城市建设探索与运用延续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藻.海绵城市建设中“海绵体”的开发探讨[J].福建建材.2019.4

[2]侯学钢,彭雨德.上海城市功能转变与地域空间结构优化[J].城市规划.1997

[3]上海同济城市规划研究院.衡水湖片区美丽乡村规划[Z].2015.

[4]李萌.基于居住行为需求特征“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对策研究[J].社会规划学刊.2017.1

[5]孙道胜.柴彦成.城市社区生活圈体系及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优化——以北京市清河街道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

[6]徐霞.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商业步行街绿化景观设计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本文是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计划项目“城市规划中的人文关怀理念的引入研究”成果(编号:2019XJYB005),主持人:徐光达。

作者简介:

徐光达(1989-),汉族,江西九江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助教,教学秘书,硕士。

刘 洋(1991-),汉族,江西兴国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商学院,团委副书记,助教,硕士。

城市生态系统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关系到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我国农村缺乏一个完整、有序和活力的金融生态体系,构建一个良好的的农村金融生态体系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综合进行。

关键词:农村金融;财政;货币;生态

文献标识码:A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农村金融体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点,一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落后,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甚至是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问题,要求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高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治理结构,把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体系作为重要的突破口。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问题和弊端众多,长期以往,必将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只有追根溯源,才能有针对性的发挥农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 提高我国农村财税支农、惠农政策力度

在农村应建立由公共财政来承担农村的非营利性公共支出。基层政府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真正具有财政权,才能为农村桥梁、水利和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为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市场成长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加大农村公共医疗和教育事业等投入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而农村低保、医疗等福利事业的积极发展和推动,最终有利于农村金融摆脱财政化,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健康、良好的环境。

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作用,实施以扶持性为主的财政政策。各级政府应创造各种条件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建立分支机构,并对他们新设立的机构和服务网点给予税收财政等减免措施。为降低农村金融机构支农的风险并提高它们的积极性,可尝试通过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并提供财政补贴,通过政策性诱导,来调动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积极性。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的作用不可轻视,改革中应围绕提高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为主,废除禁止社保基金、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住房公积金等存入农村信用社的相关规定,引导这部分资金优先存入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壮大其资金实力。对于农村中一些非正规化金融机构,亦可通过政策、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其朝正规化方向发展,促进我国农村金融事业发展。

通过财政贴息等各种政策来满足农村中低收入和弱势群体金融需求。面对农村中低收入、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一些分散和小额金融需求,虽然可以通过小额贷款的方式来解决,但是毕竟其性质还是商业信贷,商业信贷的利率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太高,甚至无力承担。这就要求政府给予这部分信贷群体以扶贫性信贷利息补贴或每年划拨一定比例扶贫贷款资金,再通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以低息或无息的方式投放。当然在扶贫信贷中,还要建立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甄别机制,制度严格的制度,确保扶贫信贷资金能够物尽其用。

2 推行积极有效的货币金融支农、惠农政策

(1)为降低农村金融风险,并激发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性,应建立城乡有别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使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设定比城市金融机构低,以支持和鼓励农村金融机构把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持农村建设,更好的服务我国三农事业。近年来,我国曾采取过这种做法,取得过积极效果,遗憾的是没有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坚持和固定下来。(2)目前我国大部分信贷资源还是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农村信贷资源协调配置有待进一步加强。央行在对愿意向农村提供信贷支持的金融机构给予存款准备金率降低的同时,还可制定贷款和业务准入批准优惠政策,以支持农村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发展。涉及三农贷款的比例一旦确定不能随意更改,比如农业银行存贷比在农村不能低于75%,以体现其服务三农的宗旨。对一些涉及到三农问题中风险较大的贷款项目,可以通过央行统一协调多家农村金融机构来共同承担,以分散风险。(3)正规金融机构固然在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仅依靠这些力量还不足以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农村多种小型金融机构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比如可以试行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覆盖范围,加快金融服务不足的农村地区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由于船小好调头,灵活性好,更贴近农村中小型企业,在解决企业融资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另外,近年来农村民间借贷发展迅猛,已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力量,但有待进一步规范。可尝试立法建立一个合法的借贷平台,以保护和规范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并将其正规化和制度化。对民间借贷要加强登记管理和监测,只要规范和监测到位,完全可以允许民间具有实力的资本入股,包括地方性商业控股金融机构都可以纳入到正规金融体系中。(4)我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经营环境有待进一步改进。要切实加快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就必须在原有利率报备基础上,提高农村金融利率上限和农村金融贷款利率下限,并实现两个数据库的对接,即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数据库和农民个人信用数据库。数据库的建立可以更加扩宽央行信息的纳入范围,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接入到央行的账户管理系统,包括反洗钱网络,从而进一步拓宽支付结算渠道。

3 改善和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1)改善和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首先离不开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可以通过新闻媒介,借助舆论宣传,开展诚信教育,为开展农村信用村,农村信用家庭评比,在农村倡导诚信、有序、守法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政府的协调作用显得日益重要,为银行与政府、银行与企业、银行与农村等之间进行合作,促进银行与企业融资创设良好环境。最后要加快农村信用村镇的管理与建设,对农户和农村企业等进行严格的信用评级,将它们一起纳入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范围。

(2)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法治是核心,立法是關键,而广大农户,包括农村企业、金融机构员工,则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实施和维护主体。要规范这些人的行为,除了思想和道德上加强他们关于诚信教育和道德教育外,最根本的是加强信用立法,从法律层面来规范和约束他们的信用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3)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担保体系建设涉及到政府与市场,以及官民之间等多方面因素。一方面是要建立更多形式各异的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和再担保机构。同时由政府牵头设立专项资金拨款的农村小型企业担保基金。另一方面風险甄别和分析评估系统要紧跟担保机构发展步伐,可以及时根据担保人信用风险等级来确定费率,完善内控制度,加强担保法规建设,成立专门的政府监督机构,来规范和管理农村各类担保机构活动。同时可以鼓励相关中小型企业进行互保和联保。

(4)影响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和金融机构借贷偏好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的高风险性,要化解和分散农业风险最好的方法就是为农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发展农村保险,开发一些适合和适应农村实际情况的险种,可以对其有力经营提供重要的保障。把保险业和银行信贷有效的结合起来,可以有效的降低农村信贷风险,促进农村信贷规模发展。在农村发展期货公司,开展农产品的期货交易,加快农村金融期货和期权的发展步伐,为农村与农业相关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风险控制工具。

(5)积极推进我国农村直接金融发展,进一步拓宽农村直接融资渠道。首先是要实现农村商业信用发展为前提,依此来调节农村中小型企业之间的资金余缺,互通有无。在农村,中小型企业往往盈利能力略差,仅仅依靠内部生产经营所得积累资金能力有限,而商业信用是一种直接的融资方式,具有快捷和方便的优势。对中小型企业来说,由于商业信用的提供者目的在于销售产品而不是为了利息,所以比较而言这种方式比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条件更加实惠。农村中小型企业经营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同一区域范围的企业之间联系较为紧密,这样一来,他们之间的商业信用接受具有更加良好的信用基础。其次,为了拓宽农村直接融资渠道也可以借鉴城市中一些中小型企业结合债的方法,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将那些风险控制能力强和盈利性良好的企业积聚起来,通过相关金融机构或自行集合公开发行债券。再次,尝试开发多种适应农村特点的基金品种,把城市中大量过剩的资金积极引导到农村,从而达到支持农村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目的。最后,还应积极探索建立我国农村OTC市场。为我国农村中小型企业建立相应的OTC市场可以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和促进其公司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徐滇庆.制度创新与农村金融改革[J].武汉金融,2004,(9).

[2]刘德春.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

[3]李含.我国农村金融生态优化对策分析[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2010,(7).

城市生态系统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随着电子商务的推进和发展,云南农村电子商务已具有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利益相关者和生态因子,基本形成了农村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但进一步调查发现,云南农村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过程中外部环境有待改善,内部“物种”成员结构不尽合理,协调机制不够健全,电子商务增值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农村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演化障碍重重。为了更好地促进云南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从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扩展基础服务、提供生态支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等方面重构了云南农村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关键词 农村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云南

Key words Rural ecommerce;Ecosystem;Yunnan

电子商务突飞猛进的同时,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陆续出台了许多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农村电商用户数量近年来迅猛增长,作为农村电商的重要支撑,在线金融、商流体系也在农村地区有所发展。云南省政府也高度重视农村电商的发展,很多涉农企业已开始从线下扩展到线上营销甚至开发了企业自身的电商平台,云南省宾川县、通海县、沾益县等都和阿里巴巴合作开展了农村淘宝项目,网商和网店数量不断增加,不少农户已经尝试网购并感受了其中的便利实惠。据云南省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云南省农村电商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基本形成了农村电商生态系统。但是,当前云南省农村电商发展仍停留在初级阶段,生态系统中尚未形成真正发挥“领导”作用的种群,各种群结构不合理且协作程度低,系统发展存在较多问题。全省各州市市场都有自己的龙头产品,而且多个州市呈现出“强者通吃”的局面,即排名第一的产品几乎占据整个州市市场的绝对地位,比如普洱的茶电商占据全市86.0%,丽江旅游占据83.5%的份额。从数据可以看出,云南电商发展极不均衡,其中昆明占据绝对主要位置。云南农产品卖家数量相较排名前3的广东、浙江和江苏存在较大差距,按照云南省当前农村电商的发展速度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 云南省农村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分析

1.1 生态因子 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是指能够对物种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要素,包括政治生态因子、经济生态因子、社会文化生态因子和其他生态因子[1-3]。

1.1.1 政治生态因子。

政治生态因子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政策调整、法律法规等。2016年7月22日,云南省政府印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由省商务厅、农业厅牵头,建立电子商务工作协调机制,各相关部门、州(市)围绕工作任务,制定出台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确保云南农村电商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1.1.2 经济生态因子。

经济生态因子包括市场、物质、资金、劳动力、基础设施等因子。云南省实施“五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宽带乡村”建设为基础,积极推动宽带提速降费,努力实现所有行政村4G全覆盖、有线宽带覆盖。云南省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引导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引导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利用县乡村三级资源,提供商品交易、人才培养、创业孵化等各类电子商务服务,加大电商金融支持力度,制订了电子商务发展补助政策实施细则。

1.1.3 社会文化生态因子。

影响品牌培育的社会文化因子包括文化、教育、传媒等生态因子。云南省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古村落文明、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高原生态特色农产品,可除了普洱茶、野生菌等少数农产品有较大市场份额外,很多贫困地区优質农产品和特色资源很丰富,但是产品走不出来,人才又回不去。诸如墨江的老品种紫米、西盟米荞等,还未培育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尚未打响云南高原文化品牌。

1.1.4 其他生态因子。

影响品牌发展的其他生态因子包括自然资源因子和科技因子等。云南省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科技因子薄弱。目前农产品品牌优势尚未凸显,涉农企业必须掌握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开发和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建新品牌,不断提高品牌的技术含量,提升品牌价值,增强品牌竞争力。

1.2 存在的问题[4-5]

从当前云南省迅速增加的农村网商数量和农产品电商销售额来看,云南农村电商生态系统总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其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功能实现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障碍,远未迈入良性有序运行的成熟阶段。

1.2.1 社会资源、市场要素、政策环境有待改善。

农村网络设施仍然薄弱,尤其是边远山区、边疆地区、高寒山区、少小民族地区,农村末端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仍然遵循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模式,不具备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购买生活用品和农资的硬件条件和思维方式。由于昆明集中了大部分人才与资源,特色農产品销售量和店铺数量都遥遥领先,楚雄、临沧、昭通、迪庆、怒江网络销量排名靠后。在偏远山区,尤其缺乏具有信息技术又懂农产品营销、经营管理,能够起到带动示范作用的带头人。社会环境方面,农产品电商存在质量安全监管难、假冒伪劣商品数量多等问题,亟待建立健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和食品安全的检测监督标准。市场要素方面,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利益分配不均,难以形成协同关系。政策环境方面,政府在支持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位与越位问题,同时存在条款分割、各自为战、资源浪费、财政补贴利用效率低等问题。

1.2.2 尚未形成不同层级“物种”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1.2.2.1 “领导种群”尚未领导。农村电商生态系统中的领导种群正在由政府主导转入多元主体“自下而上”联合驱动的新局面,分别涌现出本地龙头企业、电商协会等具有主驱动力的种群。但这些种群中大把烧钱企业多,真正赢利的企业少,自身发育不良,难以起到带动示范、辐射影响的“领导”作用。从交易平台看,有政府背景的交易平台,如“云南省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云南农产品交易网”“云南省国资商城”;企业主体建立的交易平台,如“云南秋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云南乡土公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微电商”平台也异军突起。这些多元主体为云南省农村电商生态系统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当前电商市场是“寡头市场”,阿里“千县万村”的农村战略、京东的农村电商模式,已逐步深入农村市场。目前云南特色农产品和日用品销售基本处于被“农村淘宝”垄断的现状,导致“政府主推”电商平台难以整合资源、扩大影响力,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整合资源、农产品标准化建设、食品安全追溯等方面不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而一些农户网商、龙头企业、电商协会、国家农村电商示范县的“小众特色”电商平台知名度和流量难以提升,存在平台重复建设、市场细分不够、市场竞争无序、模式雷同等问题,最终都难以正常发育或成长壮大。

1.2.2.2 “关键种群”势单力薄。作为农村电商交易主体的关键种群涉及网商群体、农村电商小微企业,包括消费者、零售商、生产商、专业供应商等。在关键种群中,农户不论作为农产品生产者,还是作为网商或消费者,受组织化程度和信息渠道等因素的限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网络购买日用品或农资农具,但将网络作为农产品渠道销售的农户或合作社仍然较少。“关键种群”中的生产商、零售商、供应商暂未充分融入农村电商生态系统并参与系统循环。

1.2.2.3 “支持种群”整合不够。在支持种群中,物流企业、金融企业与电商平台、农产品生产基地整合不够紧密,物流成本高、融资难等问题限制了整体系统的快速发展。产品加工、产品包装、烘干储藏、冷链物流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尚未健全,农产品收购、包装、物流、销售全供应链暂未打通并形成优势。

1.2.3 资源和信息整合程度低,电商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

大量农村电商平台的出现,为相关市场主体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传递渠道,但由于信息发布和获取渠道广,大量信息未经核实和归类,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能得到保证,信息浓度降低,增加信息二次过滤和二次选择的成本。不同类型的电商企业根据自身所掌握、拥有的资源,创建各种类型的电商平台和营销模式,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云南农产品网”“云南农业网”“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平台”“云南生态农产品”等电商企业同质竞争越来越严重,网络流量及知名度难以提升。不少企业通过组建社区店、服务站的形式实现“网定店取”的目标,通过竞相在社区布点降低农产品末端物流配送成本,存在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等问题,未能较好地整合各类资源和信息。

2 云南省农村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重构[6-8]

农村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见图1。网络公共服务平台是农村电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依托,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核心。构建全省农村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农资电商平台、邮政、供销社等各类信息、资源、技术、服务,提供面向全省各县、乡、村的公共服务、电商培训、扶持政策、物流信息、农业企业、农产品信息等。在县、乡、村分别建立服务中心、服务站和服务点,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服务。竞选村级信息服务员和联络员,充分发挥信息服务的作用,以解决农村电子商务下乡进村的难题,避免原本庞大农村电商市场的无序竞争,增强电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人才稀缺难题。

选择部分县作为农村电商示范县,先建设县级公共服务中心,再逐步带动示范。县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设县域网商培训提升支撑体系,通过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技术支撑及各方资源联动开展网商培训及凝聚活动,实现政府电子商务支持资源均享及网商群体的抱团发展。第二,建设县域网商创业孵化支撑体系,通过市场化方式架设“线上公共分销平台”,为县域网创人员提供“低门槛、零库存、低风险”的网络创业支撑,为网商提供技术咨询、摄影等公共服务。第三,建设运营农村电商公共推广平台体系,服务中心在政府授权范围内整合各县企业、网商及优势产品资源,逐步建设云南省的第三方推广平台(如云南省农村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云南省国资商城),提升县域整体区域品牌在电商平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服务带动各县网商、网货在网络平台热销。第四,建设实施农村电商营销体系。根据各地区特色农产品及文化品牌,建立符合当地特色、切实可行的农特产品及文化电子商务整体品牌规划,分阶段、分项目、针对性策划实施,实现电商平台、特色产品、消费者的无缝连接。

乡级服务站在整个农村电商生态系统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各县服务中心功能的延伸和拓展。通过乡级电商服务站收集农特产品、农资等供需情况,依托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平台发布市场信息;建立 “三品一标”“一村一品”等基础数据库,记录农产品种植、加工、包装、检测、运输、销售等关键环节的信息。整合现有乡、村公交班线等各种运输资源,建立乡级电商仓储物流中心。对村(社区)电商服务点进行选址和硬件设施、电子设备配置,选拔和培训村级服务点信息服务员或联络员。

扩展层是在核心层公共服务平台基础上的扩展。构建社区社交网络,引导农民立足农村、对接城市,推动贫困地区特色农副产品、旅游产品网络销售。提升贫困地区交通物流、网络通讯等发展水平,增强贫困地区利用电商创业、就业增收能力。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智能搜索引擎、方便快捷的软件服务、高效的物流体系实现核心层功能的扩展。

相关层为核心层的网商经营和发展提供市场生态的支持。支撑体系要适应农村网商从无到有,网上交易量从少到多,并且要适应未来农村网商由弱到强的转变。支撑体系中要注入新的元素,在金融信贷、质量监管、广告宣传等方面顺应网商由弱到强升级的需要。推动城市金融机构下乡,为村民提供便捷的網银服务。进一步完善“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和市场规律治理机制。

外部层是与核心层交互的外部环境。不应介入网商的经营活动和自主决策,干扰生态系统的运转,而应专注于环境的营造,针对网商和农户们共性的需求,提供在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建立良好的政策体系、信用体系,创新政府与市场主体良性互动的机制。

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关键要素是各主体广泛参与,规则形成与实施的透明化和市场生态的自组织。为激活各“物种”的内在动力和系统发展与自组织的活力,需要采取让系统更加开放的策略,形成开放式治理、基于诚信的治理、生态化治理、人性化治理、个性化治理。

3 发展建议[9-11]

推动农村电商生态系统朝着有序、稳定、成熟的方向演进是政府和相关市场主体共同的目标。针对目前云南省农村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的障碍,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3.1 着力打造高原特色农村电商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政府应开发基于全省各县、乡、村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或在现有“云南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整合资源,搭建信息链,使有效、完整的信息能够顺畅流动;打通供应链,聚合优质农产品,理顺供应保障,扩大销售市场;整合产业链,使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规模化,流通环节高效化,最终实现多样化的销售。政府应充当监管角色,在构建全社会诚信体系、建立农产品标准体系、健全农产品品质监测体系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营造生态系统内各物种和谐共生、生长成熟的良好生态环境和秩序。

3.2 优化农村电商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结构 以培育农村电商企业为核心,鼓励和扶持民营小微企业、合作社、农户网商等“关键物种”涉足农村电商领域,通过电商企业间充分的市场竞争探索农村电商有效的发展模式。重视“支持种群”和“寄生种群”的培育和发展,形成各物种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协作的良性发展局面。充分发挥和利用农村社区、社群,构筑全新的交易和交际双平台,实现线下体验、线上交流的融合,交易和交际结合,使电商仓储网络下沉,发展村级配送人人快递模式。

3.3 充分发挥电商服务平台的作用 整理和挖掘农村电商大数据,分析平台数据和村民生产生活,进行信息交互和大数据开发利用,支持和引导企业在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开发和利用商业智能,提供市场预测、消费主体分析、营销策划等服务,不仅为企业增加收入、避免无序竞争、规避风险,也为全社会信息整合、农业生产引导、精准营销提供数据支撑。

3.4 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模式

在全省建成县、乡、村各级综合服务平台站点基础上,全面铺开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促进脱贫攻坚工作。通过村级综合服务站点的培育,尤其是在边疆少小民族山区,不断壮大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完善农村电商服务中心代销或直销农产品。重点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收购产品或提供就业机会,为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开设网店提供小额信贷和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加快城乡之间仓储、配送、冷链和县、乡、村物流服务站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电商扶贫打通道路,建立电商扶贫人才培训机制,开展电商应用及实训操作培训,为基层提供党务、政务和便民服务等信息网络服务。

3.5 重视生态系统内弱势物种培育和末端服务提供 农户呈“多、小、散、弱”的特点,拥有的资源、信息相对较少且处于圈内活动的最末端,要充分调动农户参与电商的积极性和提高应用技能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员的作用。一方面加大对信息员本身的培训,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促使信息员成为联系农户、服务农户、引导农户的关键成员,从而引领农户的电商意识和行为。一旦调动起农户参与电商的积极性,农户成为生态系统中的活跃成员,整个生态系统将充满活力和保持长久发展的动力。

4 结语

农村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系统,从形成、发展、成熟到衰退的每个阶段,生态系统中各种群都与相关资源和环境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定而又动态变化的生态系统,即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平衡点,每个阶段都需要实现生态系统各主体内部及主体间的平衡。当达到平衡后,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等都处于一种自我调节、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有序稳定状态。因而应营造农村电商生态系统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构建合理的内部结构,引导其向平衡状态演化发展,使系统中的每个成员健康成长并发挥其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JAVALGI R G,TODD P R,SCHERER R F.The dynamics of global ecommerce:An organizational ecology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2005,22(4):420-435.

[2]ASSADOURIAN E.Global economic growth continues at expense of ecological systems[J].World watch,2008,21(3):30-31.

[3] 王胜,丁忠兵.农产品电商生态系统——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中国农村观察,2015(4):39-48.

[4] 汪向东,梁春晓.“新三农”与电子商务[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5] 胡岗岚.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自组织机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

[6] 张向先,张旭,郑絮.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0):20-24.

[7] 纪淑娴,李军艳.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平衡研究[J].现代情报,2012,32(12):71-74.

[8] 杨加猛,张智光.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共生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4(2):15-16.

[9] 李震.电子商务生态圈的价值网络分析[J].企业活力,2012(4):27-30.

[10] 王冠宁.电子商务生态圈中的农产品物流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7):4248.

[11] 杨克岩.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14(3):37-41.

城市生态系统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题目:污染河流生态修复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2013年 月

摘要:本文介绍了河流系统诸功能以及河流健康之间的关系, 从河流与人的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出发, 系统的探讨了原始自然阶段、工程控制阶段、污染治理阶段和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和改善等四个阶段的河流特点和治理条件, 分析了各个阶段河流系统平衡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原则。河流生态修复的基本目标是促进生态系统自我维持和陆地、缓冲区域和水生生态系统间相互联系的出现。河流生态修复主要技术包括: 缓冲区修复、植被恢复、河道补水、生物—生态修复、生境修复、水生生物群落修复技术等。本文指出了不同阶段实现河流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方法和步骤, 对今后的河流生态修复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河流生态系统;河流健康;生态修复;修复技术 1前言

河流是流域景观中一个流动的、与陆地生态系统联系紧密的、且相对开放的复杂生态系统。水域与陆地的过渡带(缓冲区域、交错带)是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的交汇区域,交错带内景观异质性高,生物群落多样性丰富。在河流系统的众多因素中,水是河流生态系统物质交换的主要载体,也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河流系统是由一系列不同级别的河流以连续、流动特性形成的完整系统。河流物理参数的连续变化梯度,形成系统的连贯结构和相应功能;同时河道物理结构、水文循环和能量输入,在河流生物系统中产生一系列响应——连续的生物学调整以及沿河有机质、养分、悬浮物等物质的运动、搬运、利用和储蓄。

随着区域经济、人口的发展,大量污染物(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排入河流系统,以及河流生态环境的破坏(过度砍伐森林、气候变化等)引起水质恶化,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破坏,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增,在河流上大规模筑坝拦截河流水量,部分河流缺乏有效管理引起河道水量大幅度将对甚至断流,降低水体自净能力和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抵抗力,而进一步加剧水污染,严重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

河流污染是人类对河流不当利用和控制的主要负面后果之一。河流污染治理需要有效控制污染源的污染排放量, 并将排污量控制在河流承载力之内。对于点源污染, 目前采用的技术包括物化、生物及其相关组合的方法, 常见的方法如絮凝沉淀、生物絮凝吸附、生物氧化、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固定化微生物- 曝气生物滤池方法等 。非点源污染与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 因此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利用是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河流污染问题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 各种污染控制技术迅速发展, 为基于生物-生态集成的河流修复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河流系统功能健康的恶化主要表现为水中的养分、水的化学性质、水文特性和河流生态系统动力学特性等的改变, 以及因此对原水生生态系统和原物种造成的巨大压力。从20 世纪70 年代始, 对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综合修复成为一种先进的治河理念。生态修复旨在使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受干扰前的自然状况。河流生态修复有多种方法, 生态系统修复是使受损河流恢复其功能健康的根本途径。

2 河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生态系统向来被人们誉为生命之舟。Costanza等把生态系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统称为生态系统服务,并且曾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l7种类型。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是不尽相同的。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河流生态系统功能中获取的利益。根据河流生态系统组成特点、结构特征和生态过程,河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具体体现在供水、发电、航运、水产养殖、水生生物栖息、纳污、降解污染物、调节气候、补给地下水、泄洪、防洪、排水、输沙、景观、文化等多个方面。按照功能作用性质的不同,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类型可归纳划分为淡水供应、水能提供、物质生产、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生态支持、环境净化、灾害调节、休闲娱乐和文化孕育等。

3 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及评价方法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与社会、经济、人类、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在区域水平上可以理解为是资源安全、环境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有机统一。一个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应该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良好的运转功能,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未受到损害,对长期或突发的自然或人为扰动能保持着弹性和稳定性,并表现出一定的恢复能力,整体功能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能够满足所有受益者的合理目标要求,具体表现为根据区域发展需求,合理利用分配水资源,保证不同区域利益的均衡,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其内涵是动态变化的,在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空间尺度具有不同涵义。

河流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一定的社会服务等众多功能,需要采用一定的指标和方法来监测河流环境条件的各个方面,即从多角度来评估河流的健康状况,从而提供对其整治以及管理有用的信息,提高受损河流的健康状况,保护健康河流,满足当代以及下一代人的环境、社会和经济需要。研究国内主要河流的健康状况,可以提供进行横向比较的基准,构建一套适用于我国的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理论体系,评价国内河流健康状况,能够诊断我国不同地理区位河流健康状况的差异,设立恢复优先权,同时对于不同区域的类似河流,评价结果可用于互相参考比较,从而提高恢复活动的有效性。

因此进行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有助于提高河流管理质量,不仅可揭示河流生态系统的现状,还提供了将不同河流进行比较的基准,同时还可评估受损河流生态恢复的成效,从而提高管理决策能力

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评价,最初从生物对水质变化的响应着手,之后开始重视化学物质对水质的影响进行分析。近20年来,研究发现,河流生物群落具有整合不同时间尺度上各种化学、生物和物理影响的能力。这些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能够反映诸如化学物质污染、物理生境的消失和斑块化变化,同时外来物种入侵,水资源的过量抽取和河岸植被带的过度采伐会造成水环境总体退化。因此,生物监测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在多种生态胁迫对水环境造成的累计效应上。而对于应用生物方法评价河流健康的方法,选择何种指示生物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关键。目前研究中,用的较多的水生生物主要是藻类(以硅藻为主)、无脊椎动物和鱼类。如,使用硅藻相关指数ISP和GDI反映水环境的腐生程度、TDI反映水环境的营养程度,“河流无脊椎动物预测和分类系统”、“澳大利亚河流评价计划”、“南非计分系统”以及底栖生物完整性指数(B-IBI)、营养完全指数(ITC)等都是基于对河流大型无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监测基础上的河流健康状况评论模型,Karr于1981年提出的生物完整性指数(IBI)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对所研究的河流健康状况做出评价,是当前较普及的一种健康评价方法。

尽管关于河流健康评价的方法很多,但从评价原理上,主要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预测模型方法(Predictive Models),如Rivpacts和AusRivAS等。这类方法通过把某些研究地点实际的生物组成与在无人为干扰情况下该点能够生长的物种进行比较而对河流健康进行评价。该类方法首先通过选择参考点(reference sites,无人为干扰或人为干扰最小的样点),建立理想情况下样点的环境特征及相应生物组成的经验模型,之后,比较观测点生物组成的实际值与模型推导的该点预期值,以两者的比值河流健康进行评价。理论上,该比值可以在0~1之间变化,比值越接近1,则该点的健康状况越好。但是,预测模型法存在一个较大的缺陷,即主要通过单一物种对河流健康状况进行比较评价,并且假设河流任何变化都会反映在这一物种的变化上,因此,一旦出现河流健康状况受到破坏,但并未反映在所选物种的变化上时,就无法反映河流真实状况。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另一类方法称为多指标方法(Multimetrics),该方法通过对观测点的一系列生物特征指标与参考点的对应比较并计分,累加得分进行健康评价。该类方法在美国和澳大利亚被广泛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就是澳大利亚的溪流状况指数是ISC。它构建了基于河流水文学、形态特征、河岸带状况、水质及水生生物5方面、共计22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对其计分的基础上综合评价澳大利亚80多条河流健康状况。这一方法是对河流各方面特征的综合评价,其结果更加全面、客观,是河流健康状况评价的一种发展方向。另外美国的IBI方法也很典型。多指标法则是不同生物组织层次上多个指标的组合,考虑的河流表征因子远多于预测模型法,所以能够及时地反映这种变化。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如何综合地评价一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如何对这些综合指标进行合理解释等问题,评价标准难以确定,因此精度有所欠缺。

4 河流治理和修复的阶段

受损河流修复的核心并不简单地意味着使河流恢复到原始状态,而是使河流受损功能恢复到接近期望的理想状态, 使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健康, 进而在遵循河流自身发展规律的条件下持续地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 河流生态修复不能脱离人类和河流关系的发展阶段。在原始纯自然阶段、工程控制阶段、污染治理阶段和生态修复等不同阶段, 河流治理与修复的理念和任务有很大不同。

原始自然阶段作为人类与河流关系的最初阶段虽未因人类活动受损, 但对于河流历史而言, 这一阶段忠实地记录了河流生态系统追求动态“平衡”的轨迹, 从而为生态修复研究留下了宝贵的参照体系。

在该阶段, 第二圈层的功能项主要为泄洪、输沙、供水、自净、生态和景观功能。河流系统总体上处于自然健康状态, 各层只有实线存在, 各项功能基本满足。河流工程控制阶段标志着更多的河流功能为人类所认识和开发。人类从被动转向主动利用河流的功能, 泄洪功能、航运功能、供水功能、发电功能得到扩展。在该阶段, 由于大坝、水库对河流水体的拦蓄, 造成输沙、生态、景观娱乐功能所需水量不足, 以及河床形态的改变、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河流泄洪、输沙、供水、生态、景观娱乐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使河流系统开始偏离健康状态。

河流污染治理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河流的严重污染。由于水质恶化, 使得除泄洪、航运和发电功能以外的其他大多数功能受到损害, 并直接影响到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存亡。河流系统生态修复阶段标志着人类对河流认识的飞跃。在饱吞因河流不当开发造成的恶果后, 如何持续维护健康的河流已成为当今重要的治河理念。在该阶段, 河流的生态功能、输沙功能、景观娱乐功能受到更多关注, 将河流作为生态系统进行综合修复成为主要特点。 河流治理和修复必须与所处“人类-河流”关系的相应阶段相适应, 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河流污染治理目标远低于生态修复阶段的目标。在尚未完成污染治理阶段目标以前, 不可能有效地再造生物的栖息环境、招徕本土生物和增加系统生物多样性。例如, 莱茵河生态修复计划明确地把大马哈鱼回到河流作为其标志;英国泰晤士河修复将大马哈鱼、鳟鱼、鳗鱼等作为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成效指标;德国众多河流的生态修复也都把河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将水体重建、河流的水文循环恢复、使鱼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回到河流以实现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作为目标。德国Isar河的生态修复甚至将在河流中安全游泳、洗浴作为修复目标。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在目前尚无法实现此类修复目标。

5 受损河流生态修复原则

( 1) 自然循环原则。自然循环原则是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利用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因势利导地采取适当的人为措施, 使河流系统朝着自然和健康方向发展, 最大限度地构造人类和河流融洽和谐的环境。自然循环受到众多条件的约束, 如气候、地质地貌、植被条件、河流状况、土地利用、城市规划、人口社会、产业结构、污染特征和管理机制等。全面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方可查明河流受损的程度和原因, 并据此明确河流治理修复的阶段和相应措施。

( 2) 功能性需求原则。河流系统健康依赖于河流各项功能的满足。为了科学评估河流主要功能的状况, 需要制定合理的表述各项功能的指标体系, 明确各项指标对应平衡状态的标准, 建立基于功能需求的受损河流修复的目标函数。 ( 3) 主功能优先原则。河流系统各项功能在不同阶段和河段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对于一些经济发展迅速、开发过度、污染问题突出的地区, 需要优先恢复其自净功能。对于经济发达但污染问题不突出的地区, 可以优先考虑满足生态功能的需求, 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当各项功能不能同时满足时, 可以优先考虑河流的主功能, 并依此来确定相应的功能指标。

( 4) 多功能协调原则。河流系统健康所需满足的各项河流功能具有不同的指标要求, 需要在单项功能指标分析的基础上, 按照多功能协调的原则考虑各项功能、各项指标值之间的相互协调。

( 5) 分时段考虑原则。在不同的时间尺度或不同时段, 河流系统会因外部条件改变或各项功能主导作用的交替变化而具有不同的动态变化特征。从较长的时段来看, 河流系统功能的生态修复不可一蹴而就, 对于受损程度不同、约束条件不同的河流,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治理修复进程, 明确河流当前所处的修复阶段。从每一具体阶段来看, 应明确该阶段的治理修复目标, 采取恰当的修复措施。对于重度污染、人口密集的城市河流, 首要任务是污染控制和水质改善, 其后方宜按照更高的修复目标( 如招徕鱼类等) 进行生态修复。

( 6) 分河段细化原则。一条河流的不同河段可能在河道比降、河道断面和平面形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而且各项功能在不同河段的指标值以及满足( 受损) 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 应该按照分河段细化的原则选择最具优先权的河段入手进行生态修复, 通过局部细化与整体优化的结合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处于不同治理阶段的河流, 有不同的河段优先次序。对于处于生态修复阶段的河流, 有限保护尚处于良好条件的河段, 比关注那些已经受损的河段要有效得多。

( 7) 生物多样性原则。生物多样性是河流生态系统平衡和河流系统健康的基础。因此, 河流生态修复应该遵循生态学中的生物多样性原则, 在防止生物入侵的前提下, 引入本土生物, 构建生境廊道, 保护和增加河流系统生物多样性。

( 8) 景观美化原则。河流生态修复的结果应该带给人们美好的享受。因此, 生态修复应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 增加景观异质性, 保留原河道的自然线形, 运用植物以及其他自然材料构造河流景观。

( 9) 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河流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最终修复结果和演替方向的不确定性, 从而使得河流生态修复具有周期长、风险大、投资高的特点。因此, 需要从流域系统出发进行整体分析, 将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相结合, 通过费用效益分析对现有货币条件下的费用、效益进行比较, 根据河流所处的治理修复阶段提出河流修复的最佳方案, 获得最大的河流修复成效, 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 10) 利益相关者有效参与原则。河流生态修复需要考虑大众的接受、认同和支持。因此, 在整个河流修复的过程中都应贯穿利益相关者有效参与的原则, 最大限度地反映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从而使各方面的利益得以有效协调, 使生态修复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使河流系统得以健康维护。

6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是恢复河流系统的各项功能, 从而恢复河流系统的健康; 而河流系统的健康最终是由各项功能指标来体现的。因此, 各项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也应该具有针对性, 从修复各项功能指标入手, 修复河流系统健康。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缓冲区恢复、植被恢复、河道补水、生物-生态修复、生境修复等技术。其中,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目前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方法。

缓冲区是河流与陆地的交界区域, 如河边湿地、河谷或洪泛平原。在河流两岸各设置一定宽度的缓冲区是重要的河流生态修复方法。缓冲区修复可起到分蓄和削减洪水的功能。其次, 河流与缓冲区河漫滩之间的水文连通性是影响河流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素。此外, 河岸缓冲区还具有其他修复作用, 包括将洪水中污染物沉淀、过滤、净化, 改善水质; 截留、过滤暴雨径流, 净化水体; 提供野生动植物的生息环境; 保持景观的自然特征;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活、休闲空间等。

植被恢复是最普遍的河流修复的重要技术方法。植被可以通过影响河流的流动、河岸抗冲刷强度、泥沙沉积、河床稳定性和河道形态而对河流产生很大影响。同时, 合理分布的植被还有助于减轻洪水灾害、净化水体, 提供景观休闲场所和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水是河流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 也是维持河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不论是规定水库最小下泄流量, 还是引水、废水回用补水等, 都有利于增加河流流量, 提供输沙、自净、供水和生态功能需水量。对于水量不能满足其基本功能的河流, 补水措施尤为重要。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曝气复氧、底泥污染控制、生物强化人工河道、自然河道生态塘、生态沟渠、生态修复耦合系统、生态护岸等技术, 是生态修复和构建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和谐统一的主要技术。

裁弯河流的恢复则可利用弯曲河流消耗河流能量强化河流的自净功能, 同时恢复河流的天然景观, 是实现流域中河流回归自然的重要改造措施。鱼道恢复则是近年来河流系统生态修复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西方国家在进行河流修复时普遍注意了鱼类通道的重建。水生生物群落修复技术利用生态学基本原理以及水生生物的基础生物学特性, 以人工和生物调控相结合的方式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条件, 通过引种移植、保护和生物操纵等技术措施, 系统重建水生生物多样性。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是与河流各项功能相对应的。通过这些修复技术, 使得各项功能恢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从而达到恢复河流系统健康的目标。由于生态修复技术是将河流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考虑, 因此每一项恢复技术都可能对多项功能修复产生作用。

河流生态修复的步骤可以归纳为: (1) 制定总体目标; (2) 协调分目标( 包括分析约束条件);(3)分析目标要素( 包括功能指标阈值与功能受损程度);(4) 确定修复方案。河流生态修复的总体目标是恢复河流系统健康, 实现河流和人类的和谐发展。对于特定的河流, 应具体分析河流的主要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明确各要素对诸项河流功能的重要性以及各项功能对河流系统健康的权重。功能分析的主要工作是功能指标的亏值比较和约束条件分析, 明确受损的河流功能要素及其受损程度。约束条件分析重点对气候、地形条件, 河流现状, 污染源状况, 人口规模和结构, 社会经济水平, 利益相关者, 土地利用, 城市规划, 城市相关管理机制等九个方面进行分析, 以便确定河流治理修复的阶段和相应的修复措施。修复方案的确定需要包括四个步骤: 明确修复阶段, 排列优先次序, 制定修复措施, 维护修复成果。在搞清具体河流的受损功能、受损程度和河流所受的约束条件后, 便可首先确定河流修复所处的阶段。然后, 据此根据对各个河段特征和问题的认识、受损程度和修复的难易程度对河段修复次序进行排列,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有效的修复方法。

受损河流系统修复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各种措施带来的最终效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为了全面、谨慎地考虑各种可能的负面效果, 避免或减小负面影响, 必须对河流进行适时的监测和评估,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及时更改修复措施, 调整和完善修复工程。另外, 河流系统非常复杂, 它对各种措施所作出的反应非常慢, 这就需要对河流治理和修复给予长期、持续的监测和评估, 判断河流治理修复的成效, 总结治理修复工程的经验教训。河流生态修复的总体目标是恢复河流系统健康, 但河流的生态修复实际上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约束条件的综合问题。在目标层面, 需要通过协调满足河流各项功能获得相对满意的优化结果; 在措施层面, 需要有针对性地找到有利于河流各项功能修复的有效措施。

7 结论

河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 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摇篮。纵观人类与河流的共存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原始自然、工程控制、污染治理和生态系统综合修复四个主要阶段。在不同阶段, 河流系统的主要功能的相对重要性和诸项功能的健康( 或受损) 程度不同, 河流系统的健康状况不同, 因而河流治理和修复的任务也有所不同。河流生态修复的总体目标是恢复河流系统健康。河流生态修复需要遵循自然循环原则、功能性需求原则、主功能优先原则、多功能协调原则、分时段考虑原则、分河段细化原则、生物多样性原则、景观美化原则、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利益相关者有效参与原则。河流生态修复主要技术包括: 缓冲区修复、植被恢复、河道补水、生物-生态修复、生境修复、水生生物群落修复技术等。

城市生态系统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一、生态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1、城市规划布局欠佳, 绿地面积不足

目前很多城市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时都非常重视绿化, 也在绿化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一些城市的生态城市规划布局欠佳, 没有根据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绿化面积。而且, 在绿地和绿化带位置的规划上也不够科学, 很多城市的绿地集中在同一片区域, 而有些地区的荒漠化却依然十分的严重。同时因为造价问题, 人工草坪长期在绿地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 林木在绿地中严重缺失。

2、绿色植物种类单调, 缺乏生物多样性

不同植被之间的组合能够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促进生态循环。但在现阶段的生态城市规划中, 很少应用乔木、灌木和草坪进行合理化搭配的组合;很多城市在同一片区域种植的都是同一类型的草地和林木, 外观设计上也都大致相同, 一些城市甚至所有区域的植被类型和规划设计都完全一致, 这样既缺乏物种的多样性, 同时也不够美观, 弱化了生态系统的作用。

3、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缺乏科学指导

一些城市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时, 缺乏科学的指导, 盲目的追求生物多样性, 而忽视了外来物种和本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从而造成很多从其他城市引进的树木和花卉无法存活, 同时引进的植物也缩小了本地物种的种植面积, 影响了本地植物的生存环境。

4、其它问题

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忽略了文化因素, 将城市规划和特色的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 导致城市规划缺乏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车行道绿化带中的树木缺乏管理和维护, 病虫害比较严重, 植被生长状态较差。绿化风格单一, 各个区域之间绿化植被种类、绿化设计相同, 缺乏美感。只注重生态景观建设, 却忽视生态产业生态规划和生态建筑的规划, 一些城市居民住宅绿化滞后比较严重, 进行旧城区改造等城市建设时, 更加注重商业用途, 忽视绿地建设。城市公共绿地分布不够合理, 人均绿地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完善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措施

1、科学编制生态规划

制定科学的生态城市规划是构建生态城市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这就要求生态规划在制定的过程中要根据城市实际的发展情况, 结合城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制定出符合城市发展的生态城市规划。构建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 尽可能的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城市的污染, 合理规划城市交通, 提高城市交通利用效率, 增加电车的使用。促进城镇和乡村的生态平衡, 打破城郊界限, 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 加大公共绿地的面积。在绿化植被的选择上要根据本地的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草地、乔木和灌木种植, 遵循因地制宜的选择在不同地区种植不同的绿化植被, 充分考虑物种的多样性, 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 防止破坏生态的平衡。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和适应。

2、城市建筑和规划生态量度的保证

很多城市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时都非常注重绿化, 在城市的很多地方都修建了很多绿地, 却忽视了城市建筑的生态规划。随着城市建筑越来越多, 城市热岛效应也越来越严重,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城市建筑修建时的生态规划, 在城市建筑施工时结合低碳环保的思想, 在城市建筑中修建了一些绿地和园林景观, 这样一来既增加了城市建筑的美观性, 又增加了城市绿化的覆盖面积, 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同时种植的植物还能巩固地表水, 吸收噪音和废弃, 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地居住环境。需要注意的是植被也不是越多越好, 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生态量度。有很多方法都可以确定城市的绿色容积率。首先可以根据生态城市规划对绿化效果的要求进行规划, 也可以根据预定的绿化面积进行规划和设计, 还可以根据对未来绿化需求的预估进行规划设计。依照各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 结合不同的方法, 保障新建绿化面积和城市建筑的发展互相适应协调。

3、把握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环节

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环节, 包括城市住宅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住宅的规划设计可参考生态建筑的涉及原则, 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各种节约水资源和能源的设备, 尽可能的使用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 也要尽量选用污染小的环保材料, 提高居民居住环境的质量。充分利用空间, 在屋顶、墙壁等地方种植绿色植物, 为城市提供更多的氧气。城市住宅的道路建设也应该尽可能采用生态化的绿色道路, 例如采用拥有小孔的地砖铺路, 在小孔内种植一些植被, 减少地表径流。城市产业设计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就是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 主要是以循环经济为主, 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园, 并拓展教育、文化、物流等产业, 建立孵化中心, 加快产业转型的速度, 增加生态GDP的比例。

城市景观设计则是人为的修建一些建筑或园林, 依托一些天然景观, 进行拓展和修饰, 主要以河湖、溪、江等水源为依托, 借助两岸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种植花卉、林木, 或修建一些文化广场, 将天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 获得更高的生态效益。

三、结束语

城市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的, 只有重视生态城市规划的作用, 在城市建设中以生态理念为基础, 不断的完善生态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观念的不断进步, 人们在进行城市建设时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所以生态城市规划逐渐成为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现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阻碍着的生态城市规划的发展, 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对生态城市规划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绿地面积,生态规划设计,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 王国生.《探究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点》[J].江西建材, 2016, 21:54。

城市生态系统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城市社会和人类生活正常运行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和重要支撑, 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直接使用价值, 例如划船或钓鱼等休闲娱乐活动, 同时河流与陆地的交错景观也为人们带来安逸和舒适。同时河流在输水泄洪, 供水和景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并且具有一定的环境价值。然而, 近年来人类经济活动的频繁增加, 及生活水平的快速发展, 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使我国城市的河流污染日趋严重, 并且河流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急剧退化。高强度的城市化建设, 导致大量城市河流迅速消失, 水面率锐减, 水质急剧退化。而随着人类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 居民对景观河流生态服务的主观需求却在迅速增长, 景观服务在居民福利函数中的权重明显加大, 与其他商品和服务的边际替代率日见增长。目前, 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或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工作, 经过长时间努力, 已经取得较好的经济, 社会和环境效益。城市河流的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涉及的范围广, 持续时间长, 而且耗费资金大。

城市河流作为公共物品, 在生态修复后其环境价值将明显增值, 正外部经济效应显著增加。根据现有情况, 我们建议:加强公众宣传教育, 营造全社会参与河流保护的氛围, 并使公众从根本意义上理解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发挥社会, 尤其是非政府和官方组织, 的监督作用, 全面以促进城市河流的生态修复工作。河流的环境修复和自然资源的价值在国内外都已开展了很多的相关研究, 但其主要注意力在环境修复的分类和度量方法的改进方面。对于修复过程需要的实现途径和实现机制的探讨则相对较少, 本文在基于目前我国城市河流修复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现有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首次提出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河流的生态修复进行评估, 该方法将能够客观真实地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指导方向, 同时为我国城市河流两岸综合开发和河流生态修复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2 层次分析法

2.1 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 oc ess, A HP) 是一种实用的, 多方案或多目标的管理决策方法。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 能够合理地将定性与定量的决策结合起来, 并按照思维和心理的规律把整个决策过程进行层次化和数量化。由于该方法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对于多因素权重的确定或是多个决策方案的择优排序, 该方法易于控制而又行之有效, 因此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目前层次分析发的应用已遍及经济计划和管理, 能源政策和分配, 运输及医疗和环境等领域。

2.2 层次分析法应用的基本步骤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包括以下几点。

(1) 明确问题。

弄清楚要分析问题的范围, 所包含的主要因素, 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以便尽量掌握充分有效的信息。

(2) 建立目标层次结构。

将问题所含的各种因素进行分组分类, 把每一组作为一个层次, 按照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方案层的形式排列起来。层次之还可以建立子层次, 一般来讲, 子层次从属于主层次中的某一个评估元素, 它的元素与下一层的元素尽管有联系, 但其自身不形成独立的层次。

(3) 构造判断矩阵。

该步骤是层次分析法的关键步骤。判断矩阵主要用来表示针对上一层次中的某元素而言, 该层次中各有关元素在评估分析中的相对重要性的状况, 其一般形式如下:

其中, bij表示对于上一层次的评估元素而言, 下一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性。bij一般取1, 3, 5, 7, 9等5个等级标度。

(4) 层次单排序。

层次单排序的目的是参照上层次中的某元素, 确定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元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值。是本层次所有元素对上一层次元素而言, 其重要性排序的基础。层次单排序的任务可以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5) 层次总排序。

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 可以计算针对上一层次而言, 本层次所有元素重要性的权重值, 称之为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需要从上到下逐层顺序来进行。对于最高层而言, 其层次单排序就是其总排序。

(6) 一致性检验。

为了保证评价层次总排序的计算结果的一致性, 类似于层次单排序, 还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只有检验结果满足时, 才认为层次总排序的计算结果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对本层次的各判断矩阵进行调整, 使层次总排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3 层次分析法在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评估中的应用

鉴于层次分析法在项目评估和决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及其实用性和有效性, 该方法在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评估中的应用将为生态修复工作提出长远的理论指导和数据基础。在河流生态修复中具体应用层次分析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3.1 构建生态修复评估指标体系

构建生态修复评估指标体系是整个基于层次分析法进行城市河流生态恢复评估的工作基础,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恰当, 直接关系到后续管理和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3.2 分析评估指标的性质

评估指标的性质将直接决定所有采用指标的赋权方法和层次分析方法, 对定量化的指标还需要进行无量纲化的处理, 以保证不同城市河流生态恢复效果的评估值的可比性。

3.3 指标赋权

对指标进行赋权重是为了反映该指标在河流生态恢复过程中的重要性程度, 一般来讲, 重要性越大, 赋予的权重越高。评估指标可以采用定量化的赋权方法, 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而对于不能直接量化的评估指标, 则可结合该领域专家的经验和意见, 采取部分定性化的赋权方法, 例如AHP等方法进行赋权。

3.4 计算河流生态恢复评估综合评估值

层次分析法应用的评估数学模型直接决定综合评估值的合理和有效性, 此外, 还必须结合实际背景的情况来考虑指标体系的性质。必要时, 也可以综合多种方法的综合评价值, 以形成比较客观和真实的综合评估结果。

4 结语

城市河流由于其公共物品的属性, 其提供的生态服务无法以市场价值真实反映, 结果使人类在享用其服务时产生疏忽和懈怠, 导致城市河流生态服务的供给严重滞后于需求, 最终呈现出城市河流普遍生态退化的现象。层次分析法可以用于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进行不同项目的投资优劣排序等, 还可以对项目实施的成效进行综合评估。

摘要: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社会和人类生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和重要支撑。然而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河流迅速消失, 水面率锐减, 水质急剧退化。急需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及有关政策实施。本文首次提出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城市河流的生态修复进行评估, 该方法的应用将为我国城市河流生态恢复工作提高理论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城市河流,层次分析法,生态修复

参考文献

[1] 钟振宇, 柴立元, 刘益贵, 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洞庭湖生态安全评估[J].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 .

上一篇:声乐技巧音乐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电视媒体网络传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