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范文

2023-04-06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家庭、学生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整合并利用高校、企业和专业机构的现有资源,发挥各自优势,优化结构,共同做好大学生实践教育工作,是全面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一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问题。职业生涯实践环节教育的有效途径包括设计阶段性的职业生涯教育类型,实现就业指导观向规划及教育观的转变,组织职业生涯规划体验活动,提供充分的培训机会。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职业定位;教育类型;教育观;多元化教育平台;学习计划

近几年,由于扩招等各种原因,高校毕业生数量增长明显,而与之对应的经济增长速度则呈现放缓的趋势,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严峻。为了解决这一关乎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关键问题,党和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提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和教育,以期实现高质量就业,促进就业工作更好的发展。教育部2007年下发了《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要求各高校充分认识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和教学计划。这种通过行政手段深化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教育改革,为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职业生涯规划也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个体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欢迎。因此,如何有效地将高校、企业和职业规划机构联系起来,构建一套彼此适应、相互补充的完整体系,全面准确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工作,是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进一步解决当今就业难问题的关键环节。

一、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发展的助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但能够帮助选择准确的职业方向,而且能够进行快速定位,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全面准确地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保证办学质量,实现为社会提供所需人才的办学目的。对于学生,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早日认识自己,发现自身优缺点,有助于找准自身发展方向,进行合理定位。此外,职业生涯规划在帮助学生找准未来学习目标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学习动力,使其学习的动力源于自身的发展需要,明确自身需求和价值,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真正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帮助其不断深化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获得更好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强,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职业规划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课程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兴趣不高

目前,大部分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仅从理论层面上提供一些面试技巧、择业心理、如何写求职信、应聘信等浅层次的服务,不能很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职业发展错位等问题。[1]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使其能够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计划、树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并能够适时进行调整,从而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二)简单地将职业规划等同于择业

调查显示,多数人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还不能准确认识,只是简单地将职业规划等同于择业,作为其就业的选择工具。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除包括职业选择外,还体现在个人发展的多个方面,如职业的评估和反馈、目标的选择与确定等,可见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性的复杂过程。如果简单地将职业规划等同于择业,必然会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破坏职业生涯规划的完整性。

(三)混淆就业指导中心和职业规划专门机构

目前,学生对职业规划机构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仅有不到一半的学生愿意接受职业规划机构的指导或曾经接受过其指导。这充分说明职业规划机构发展的不足,如何更好地发展还有待市场的检验。相反,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八成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就业部门的职业规划服务,一方面说明学生对于就业指导部门的认可度较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其不能清晰辨识职业规划专门机构和就业指导部门的区别,造成混淆。可见,在目前我国职业规划市场发展不完善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实践性教育,满足其进行合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需求,将是非常重要的。

二、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环节教育的重要性

(一)形成准确职业倾向的内在需求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结合实践,从古至今,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学生通过实践和社会更紧密的接触,不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最主要的是加强其对于社会生活的进一步理解,培养更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了解到自身与职业的适应性如何,从而更好地确定职业倾向。

(二)进行职业生涯机会评估的重要方式

每个人都处在其特定的环境中,离开或者不适应周边环境,便无法很好地生存与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主要任务便是通过对周边环境的分析,评估出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只有充分对环境特点、变化情况以及与自身的关系等有一定了解,才能克服多变复杂的环境所带来的诸多影响,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合理有效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我们无法预知职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只有认真做好实践环节的教育,才能使学生熟悉职业环境,并依据自身和环境特点,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估,如组织发展战略、人力资源需求、晋升发展机会等。

(三)进行职业定位的必要准备

职业定位,就是清晰地明确一个人在职业上的发展方向,它是人在整个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中的战略性问题也是根本性问题。具体而言,从长远上看是找准一个人的职业类别,就阶段性而言是明确所处阶段的对应行业和职能,就是说在职场中自己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2]很多人工作不顺利、发展不顺心,并不完全是因为自身能力欠缺,而是没有很好地考虑过“我是谁”“我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也正因为认识不清晰,目标不明确,而无法取得突出的成绩和不断成长的满足感。可见,准确的职业定位是人生发展的必要准备,当代大学生只有通过进行实践,将自身置于社会环境中,才能了解所从事的工作,进一步了解该行业与自身的适应性,从而对自身进行客观的评价,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做出调整,寻找最符合自身需求的职业定位。

三、职业生涯实践环节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设计阶段性的职业生涯教育类型

随着课程逐渐深入和学生价值观趋于成熟,可将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分为课堂实践教育、专业实践教育和综合性实践教育三部分。其中,课堂实践教育要通过参考查阅前沿理论文献、了解社会环境,并结合教学设施进行可行性分析,设计出适合课程架构的若干实践单元;专业实践教育应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后,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应随着学生课程学习的深入不断加强专业实践教育的难度;综合性实践教育应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后,有针对性的开展,主要对象一般是高年级的学生。比如组织毕业班学生到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

(二)实现就业指导观向规划及教育观的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计划招生和市场就业的相互掣肘凸显出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和冲突,这种冲突又集中体现在教育的理念和观念上。在保证就业稳定的前提下,学校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终身成长。[3]将单纯的就业指导观念转变为职业规划教育观念,不但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观念的转变,需要我们在理论论证的前提下,不断开展实践活动,在符合社会、市场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改善培养方式,提高培养质量,构建多元化的培养平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三)组织职业生涯规划体验活动

高校应积极搭建由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职业教育互通平台,加强各方的资源共享与相互协作,按照大学生创业就业愿望和实际需求,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创业就业指导和职业实践服务,帮助大学生迈好成功创业与走向社会就业的第一步。[4] 第一,通过讲授、座谈等灵活的课堂教学,将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和形式传授给学生;第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特别是寒暑假,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或到企业工作的机会,亲身体会社会环境和岗位需求,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和自我认识,进一步改善自己的职业规划,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第三,学校可将实践环节教育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中,由“选择性动作”变成“规定性动作”,切实加强实践性教育。

(四)提供充分的实际培训机会

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依据学生发展方向和专业特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将学校培训、校外实习和培训机构培训结合起来,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要结合专业特色和当地产业结构特点,着重发展订单式培训,使就业与培训紧密地结合起来。此外,还要参照国家有关职业标准和规定,切实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行业规范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宗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51-53.

[2]周明星.现代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34.

[3]郭欣,娄淑华,王顺吉.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11):148-149.

[4]王仁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途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8):44-45.

责任编辑、校对:武玲玲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大学生在规划职业生涯时,极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包含职业生涯认知、职业特点与个人意识。在多种因素的的影响下,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见解,并关乎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对此,学校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构建职业心理,使其科学全面的选择就业模式,为其后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本文对这一问题作出分析,以供各位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途径

当前阶段,许多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但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对薪资要求较高,进而导致优秀企业的人才选择过剩,冷门企业又不受大学生重视,企业人力资部门未得到有效配置。针对此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缺乏职业自我意识,且不具备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学校需要有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以此帮助大学生选择最适宜的就业模式。

1.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自我认知

想要使学生科学正确的进行职业规划,大学生需要充分了解自我,并结合实际情况理性分析未来规划。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的意识到个人气质与人格类型,并帮助学生正式个人兴趣爱好与综合能力水平,最个人情况进行全方位定位。此外,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中,能够加强大学生对自己潜在能力的意识,这对帮助学生更加精确的提升个人能力具有帮助。

1.2导向与激励作用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融合,能够为大学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规划目标,促进其更快发展,不断发挥个人优势进而实现自我。同时,二者的融合具有激勵作用,一些大学生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较差,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会存在严重的心理压力,自己缺乏排解压力的有效方法。此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信心,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使其抱着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并能够积极正确的解决各项问题,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融合策略

2.1使学生明确职业规划理念,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学生在学习职业规划理念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自我负责与塑造。具体而言,学生需要清楚意识到自己未来的就业情况是个人决定的,因此需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不可盲目随便,需要做好面对多种问题的心理准备,并采用有效的措施解决,不断强化个人自我能力与认知,加强综合能力提高个人竞争力,为实现职业理想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学校需要帮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理念,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影响其就业方向,但多数学生无法在刚开始就业时就选择合适自己的岗位,因此大学生需要明确职业不稳定性,并做好心理准备,需要不断加强自我,通过不断学习确保个人竞争力,并在此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与岗位。

在此过程中,学校需要合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其落实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方面面,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品质,使其能够稳定面对多种问题。这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含五大方面:一是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二是大学生自我意识;三是大学生情感管理;四是大学生心理辅导;五是网络心理辅导。此外,大学生职业规划包含四大环节:一是自我审视;二是自我目标确立;三是职业生涯策略;四是整体职业生涯评估。在开展教育时,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在后续就业的过程中能够积极面对各种挑战。

2.2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

大学生在大学时期能够收获足够的知识,其人格更加完善,多数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且具备竞争能力,但在就业形势严禁的今天,依旧有许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在开展就业辅导工作时,需要对学生开展全面的就业指导,并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就业制度与当前的供求关系,提高学生的就业信心使其敢于面对实际问题,树立大学生的竞争自信心。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如果出现不良或消极心态,需要及时化解并调整,严格避免攀比心理。大学在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时,需要涉及多个方面,一些学生若存在严重的就业心理障碍,需要辅导者与学生开展单独对话,与大学生共同分析实际情况,找出其存在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并在根本上释放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结束语:

综合上文所述,大学生想要实现更为优质的就业,就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其个人心理因素对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需要学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与学生的职业规划充分融合,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压力,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就业模式,为后续发展做好铺垫,并加强大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振友,卢笛.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模式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4,000(004):637-639.

[2]  蒋莹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000(001):236-237.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范文第3篇

在这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个民办的教育集团,竟然与98所职业院校联合办学,在校注册学生达到9.8万人,每年招生3万多人。

它,就是东莞理想教育集团。

如何在这好似没有缝隙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呢?《职业》杂志记者专访了该集团总裁谭青才。

“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们为职业教育的理想而战,为理想的职业教育而战,就是要让更多农民的孩子接受到最好的职业教育!”谭青才如是说。

为理想的职业教育而战

“到今年为此,我们已经在职业教育这个领域奋斗了20年!”谭青才感慨地说。

记者了解到,东莞理想教育集团1997年成立,到现在已经在全国投资和战略合作职业学校98所,幼儿园12所,早教乐园是23多个,还拥有2所研究院和7家教育科技公司,是一家集教育研究、教育投资、教育地产开发、校企合作、教育咨询、在职培训、劳务派遣、学校用品配送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企业,是CCTV广告合作伙伴、央视网"中国教育"品牌唯一授权使用单位、国际商报理事单位、广东省自主创新示范企业、亚洲文化品牌自主创新领军企业、亚洲文化品牌100强、AAAA级中国质量信用单位、广东省最佳诚信教育投资单位、《职业》杂志副理事长单位、CCTV证券资讯《创新中国》栏目入围企业、CCTV9华商荟展播企业、2017年中国自主品牌特别关注行动入围品牌。近年来,他们还创立了理想职业教育技术创新联盟,希望实现职业教育技能、就业服务方面的进一步飞跃发展。

是什么让他们受到职业院校的青睐呢?

“其实,这得益于我们成功建立的理想三元职业教育体系!”面对记者的提问,谭青才分析了当今世界上几种主要职业教育模式。第一种,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职业教育模式,如德国“双元”职业教育模式;第二种,以职业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职业教育模式,如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第三种,在2010年,他们把研究多年,基本成熟的三元职业教育体系推向了市场。

他们把三元职业教育体系具体定义为:第一元是职业学校,这是整个体系的基础。第二元是专业职业教育集团,是整个体系的灵魂。第三元是用人单位,这里专指专业所在行业的用人单位,能提供专业对口实训和就业的行业和用人单位。

“第三元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检验者,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最终目标。”谭青才介绍了其主要特点:一是专业化;二是专业研发建设成果共享,大大降低学校专业建设成本;三是集团化,在第二元的组织下,职业学校集群共同研究、共同发展、共同享用成果;四是解决师资难、师资贵的问题,专业师资平台重金打造,由第二元负责,职业学校共享这个平台,大大降低了学校用人成本;五是解决了专业项目经费难、时间长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实践,他们成功建立了理想三元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体系定义、教学计划、目标、教学法、理想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理想学生管理体系等等。经过几年的发展,他们已经拥有近百所校企合作投资学校。

靠做强做透专业与学校合作

“我们模式与其他职业院校不一样,是自己开发好专业,落实到职业院校的平台上去,包括师资、核心教材、教学体系、就业平台。这些开发好了,我们就在自己的学校做一个实践。实践成熟以后,就会推向市场,与其他职业院校合作这个专业。我们这98所合作学校就是这么来的。”谭青才说。

他介绍说,他们有一个系统的体系,把教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学校理实一体室完成。学生入校一年到一年半内,这个阶段学生学习实操和理论基础,具有一般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二阶段在识岗教学基地完成。学生在二年级安排一个学期进入学习基地,每周3天在专业对口岗位上跟岗或识岗,2天进行岗位问题探究,2天休息。这个阶段培养学生岗位动手能力,同时学生具备一定的岗位问题解决能力。第三阶段是在学校教室完成。学生已经对社会对企业有了一定了解,对专业有了认识,这个阶段该教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平台提升能力所需要的理论基础。比如财务知识、企业管理、专业理论提升等等。第四阶段是顶岗实习。在专业对口岗位上锻炼自己,造就自己的人生。

“目前,中国职业教育投入逐渐加大,很多学校不缺资金。这些资金在改善硬件设施后,应该投入到软件上面去,特别是把专业建设做深做透。把专业建设做深做透,就是现在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会集中很多资源、资金,做好两个、三个专业的建设。然后,利用我们的专业优势,与学校进行专业共建的合作。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谭青才说。

“我们的切入点就是学生的培养质量!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学生怎样培养才符合市场期待,才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们从2005年就开始在德国、美国、日本调研职业教育情况。回来后,根据我国国情,研发了他们独有的教育教学四个阶段,开发了“识岗教学体系”,与职业院校合作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他们还帮助合作的职业院校解决实训设备、实训教师和学生就业问题。

在他们合作的一个职业技术学院, 一个班原计划招生40人,但是他们经常要招到50人,好多要找关系进来。“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在市场上的口碑比较好。如我们的贴片技术专业,在全国是领先的,全国的占率应该是50%以上,我们每一年都会组织一次贴片技术的全国大赛。”

正是因为他们领先的技术,优质的教学质量,保证了学生的就业质量。现在,他们的毕业生还没有毕业,就被OPPO、vivo、康佳、TCL、华为、中兴等大企业签约。与他们有合作关系的企业达500多家,学生就业后大部分能够专业对口,待遇也不错。

为职业教育的理想而战

谭青才是湖南娄底人,1997年创业,2003年到香港发展,2005在香港成立研究院,投资教育产业。这些年,事业发展越来越快,做得也越来越大。

“但是,我一直把自己当作成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是一个企业家。在外面别人问我做什么,我都会说是当老师的。因为我一直有一个教育情结!”说到教育,谭青才提高了语气。

上大学时,谭青才学的是机械制造,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国有的服装机械厂,1994年作为人才引进到了湖南娄底工业学校,当了一名机械专业的老师。同时,负责招生就业工作,一直到1997停薪留職,成立自己的公司。

“我来自山村,是农民的孩子,创业的时候千难万难,欠了很多钱,结婚又欠钱,买房子又欠钱,知道农家孩子不容易。现在职业院校很多学生都是农村的,他们中很多曾经是留守儿童,缺乏父爱母爱。所以我要求老师要爱每一个孩子、理解每一个孩子。同时,要求我们老师认真教学,要真正教给这些孩子一技之长,让他们有能力好好地生活。”说起他的教育情结,谭青才非常动情。

除此之外,谭青才还做了做多公益的事。这些年,他每年都要资助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有的是从小学读到高中,有的是从初中到高中,有的是读大学,负担他们的生活费和学费。还捐助了家乡的一些修路修桥,参与了汶川大地震中汶川中学家长和学生的心理咨询。现在他们公司的一位副总经理,也是在他的资助下完成学业的。到目前为此,谭青才资助的孩子有几百人。但是,他很多慈善工作都没有宣传。“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是发自内心地要去做慈善!”谭青才如是说。

“我已经50岁了,有两个心愿,第一个是希望自己的公司成为一个从事职业教育的百年公司。我是一个对教育有狂热激情的人,只要谈教育可以滔滔不绝。这个公司可以不赚钱,但是能够为很多农民的孩子提供教育的平台,我非常非常享受这个过程。第二个希望,我退休后想去当一名普通的职教老师,发挥自己一点余热,为孩子们做点事情。”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转换能力 就业能力 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付蕾(1978- ),女,山东邹县人,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管理;孙尧(1988- ),男,江苏盐城人,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為学生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1198)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焦点的今天,就业质量的好坏相较就业数量的多少已更多引起个体和社会的关注。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同志在天津考察时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同时要求加大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增强学生职业转换能力。对于高校就业工作者而言,加强对职业转化能力的关注将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就业质量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职业转换能力的概念和构成

职业转换的概念首先由美国学者Louis提出,她将其定义为“个体改变工作角色或者改变原来工作角色导向的过程”①。职业转换分为角色间转换和角色内转换两类,大学毕业生第一次参加工作面临的就是一种角色间转换。个体面对新旧职业在工作环境、任务结构、人际关系、文化氛围等各方面差异时,能够迅速转换、适应并胜任的一种综合性的积极力量就被称为职业转换能力。职业转换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它的构成包含诸多方面:

1.正常的自然力,即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对一个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只有具备积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习惯、坚强的意志和完善的情商,才能在职业转换过程中走到最后。

2.扎实的专业能力。即在职业活动中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这是用人单位评价人才最主要的标准之一。所以,当个人面对职业转换时,扎实的专业能力不但会帮助其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更会使其在职业转换后迅速达到新工作的要求。

3.迅速的适应力。拥有扎实的专业能力是一个人的优势,但在“象牙塔”到“大熔炉”的转换过程中,物理环境、人际关系、核心任务、角色定位等都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是否能够迅速适应新环境直接决定了此次职业转换的成功与否。

4.出众的学习力。大学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在陌生领域里自学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终生学习习惯。通过持续性的学习,及时有效地更新自身知识储备,使个体始终紧随社会的发展速度,避免被日益激烈的竞争所淘汰。所以,对于将要转换职业的个体来说,掌握出众的学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职业转换能力缺失现状

1.技能掌握欠缺。(1)专业能力不足。目前影响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首要因素是其专业技能不足。许多大学生平常学习动力不足,敷衍了事,这直接导致他们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在工作中不能准确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短期内难以实现人职匹配。(2)实践能力不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偏重于理论教育,对实际操作重视不够,多数大学生只学不用,理论与实际脱节。再加上学生本身参加实践的自觉性不够,导致大学生实践能力普遍不强,这就致使毕业生在职业转换后业务熟悉期较长,不能高效率完成本职工作。(3)综合技能不全。基于个人及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用人单位更强调综合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但由于高校缺乏以社会需求为基准的导向性理念,致使其重专业课轻通识基础课。创造力、想象力、方法性、变通性等综合素养的培养也鲜少提及,学生眼界过于狭窄,综合技能不够全面,不能轻松应对职业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

2.心理素质欠佳。(1)负面情绪增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毕业生的职场目标有时并不能如愿以偿,各种现实的打击往往会使他们放大就业困难。当职场中的多种压力超过个人承受度时,个体会采用最直接、最简便的应对方式,即以负面情绪和行为作消极对抗,多数大学生会产生自卑、逃避的心理,自我成就感下降,对自身的专业以及工作能力信心不足,直至弃职而去。(2)心理迷失。在初次职业转换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的主观期望与客观实际渐行渐远,心理迷失问题也越发严重。他们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缺乏正确的就业心态,过于理想化的择业标准则更容易使他们遇到挫折,由此而产生的心理迷失会对职业转换的顺利进行以及成就的取得产生阻碍。(3)心理依赖严重。我国大多数学生的求学都是在家庭和学校的悉心照料下进行,从校园到职场的转换成为毕业生一个重要的心理“断乳期”,很多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摆脱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心理依赖现象严重。首先表现为生活上独立意识差,依靠家长;工作中完全依靠领导安排,对自己的工作内容、性质、范围没有足够的认识,不能承担起成人的职业角色。其次表现为对学生角色的依赖。不能及时转变多年来所养成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模式,经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学生角色来对待工作。过于严重的心理依赖让许多大学生不能以一个健康、独立、向上的心态面对职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职业转换进程缓慢。

3.职业化进程缓慢。(1)人际关系紧张。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喜欢强调自身独立性,缺乏合作意识,不知如何处理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时常以学生时代人际关系的处置方式比拟职业生活中的关系,形成对人随便、不分场合的坏习惯。沟通不畅导致业绩不佳或人际关系紧张的情况屡见不鲜,进而严重影响毕业生的职业转换。(2)职业素养欠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从业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行为等诸多方面。如与同事交往要真诚宽容、诚实可信、公平竞争,在工作过程中应遵守时间、注意礼貌、善于倾听等。而当今的毕业生普遍缺乏良好的职业化工作习惯,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无论是行为还是观念都与职业化的要求相去甚远。(3)职业目标模糊。职业目标是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转换的风向标,但不少毕业生对职业目标这一概念却相当陌生。很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职业目标模糊,不能够准确把握职业转换的机会。

三、以职业转换能力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各高校应当从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管理等内容出发,对现有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总结和创新。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通过学校教育着重开发学生的未来职业潜能,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未来职业的可能性,构建起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于一体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推进教育理念改革。要在教育培养过程中不断转换思维,结合社会发展,不断更新现有教育理念和培育模式,跳出象牙塔,将高等教育放在市场经济中,多听取市场的呼声,建立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

第二,優化课程设置体系。设置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建立多方向、立体化、网络化的课程结构。打破专业、学院、学科、校际间的界限,促进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建立学科综合的课程体系,从更高更全的视野出发促进学科、社会和学生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同时,可以设置更加灵活多样化的选修课体系,提供新媒体授课平台,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更新教育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堂上应强调学生的主体身份,重引导轻说教,多双向交流少单向灌输,通过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我反思、自我探究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结合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完善各项教学实践环节中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改革现行考试制度,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较高的综合素质。

2.构筑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从概念和构成上看还要依托于其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所以高校应当积极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断探索建立以“注重专业能力、强化实践能力、提升综合能力”为目标的能力培养体系。

第一,注重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专有人力资本的基础,更是大学生进行职业转换的必备条件。高校应当紧抓专业能力的培养,通过专业课教学和实践,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强化专业能力,并注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展示专业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对学生进行多方式、长时间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初步具备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技术和能力,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强化实践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是造成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是有效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目前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情况下,应增加各种实践课程的比重;建立实训基地、模拟实验室等类似于实际工作环境的实践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和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合办学等形式,为学生创设实习机会,将高校育人与企业用人有机结合,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即学即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精神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在参与专业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与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使之与未来的职业发展更好地关联起来。

第三,提升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往往是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胜出的重要法宝,高校要加大投入,打造完整的第二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的科技竞赛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工作第一线,帮助学生通过专业实践锻炼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信息处理等综合能力,以顺利走入职场,更快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

3.倡导大学生职业化教育。第一,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体系。高校有责任推进职业指导工作规范化,从为学生个体生涯发展提供良好基础的角度出发,重新认真审视学校的课程和教学活动,构建系统的、贯穿整个学校生活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体系。从学生入校开始,分年级分阶段地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和就业指导为主线,贯穿于大学教学生活的全过程。借助学习发展中心、职业规划咨询、讲座、授课等形式,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业与就业的关系,利用职业规划课程传授相应的职业生涯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应及时开展就业指导,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应当建立校友反馈服务平台,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后职业转换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另一方面可以聘请成功校友返校担任职业生涯规划导师,为在校生提供鲜活的经验和指导。

第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观和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在职业劳动市场综合化、多元化的走向日趋明显,职业流动的频率日趋频繁的大背景下,个体会经历多次“求职准备—职位选择—职业适应—职业稳定—职位结束”的职业转换。因此,高校应当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观,鼓励学生通过终身学习来提高实践能力,促进终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和延续。这样可以帮助个体有效地适应新的职业环境,并在职业转换的过程中积极准备,把握机遇,不断开拓自己职业发展的新道路。

同时,学校还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确立将个人成才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满足个体需求与国家需要相结合,达成人生理想与实现“中国梦”相结合的就业价值观,更好地适应当前就业市场的需要。

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化心态。在大学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当积极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建设,将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日常心理咨询等,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指导学生以自信、圆融、乐观的心态和坚强、果断、持之以恒的意志,面对求职以及职业转换中的失败和挫折,及早建立良好的职业化心态。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早已不再停留于理论上的探讨,而是走向了实际、动态的现实社会需要。今后我们会将研究结果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帮助学生具备完善的就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就业过程,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注释]

①刘新宇.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11.

[参考文献]

[1]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

[2]李刚,于建业.后金融危机时代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30).

[3]胡军.多措并举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3(13).

[4]李忠艳,汪永涛.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培养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12).

[5]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5年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467/201501/183327.html,2015-01-24.

[6]王久梅.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20).

[7]顾雪英.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社会教育 职业准备 教育能力 学前教育

教育具有强大的力量。卡西·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说:“我们的安全掌握在原子强国的手中,但是我们的道德政治和精神的未来,以及历史上作为民族存在的价值,则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因此国家所能做的一切,以及将来仍然最具有政治意义的事,还是教育。教育所要唤醒的是人的潜在本质,能让儿童逐渐认识自我、认识知识和探索道德。”莫兰也指出,教育应该对人格的自我形成和学会成为公民做出贡献,而在一个民主制度中,公民是通过他与祖国休戚与共的关联以及对祖国的责任来确定的。社会教育不能代替全部的教育,但是在人生的幼儿阶段,社会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幼儿时期的社会教育能够使儿童真切地体验到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它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和生活的教育。鉴于此,幼儿教师在进行这方面教育时,应具备以下职业素质:

一 树立科学的幼儿社会教育观

不管是幼儿园一线的教师,还是将来要从事幼儿园教育的准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树立起科学的幼儿社会教育观。幼儿社会教育观,是指对于幼儿社会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观点,如对幼儿社会教育目标价值取向的认识、对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性质和任务的认识,以及对于幼儿社会教育规律的把握等。

1.成人支持下的发展观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对幼儿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幼儿时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幼儿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类似教育的幼儿。相反,不良的幼儿教育则容易使幼儿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对早期教育环境中缺乏成人的关爱与发展支持、缺乏情感互动与交往引导的幼儿更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适应性不良问题,严重的可能会产生情感、人格方面的障碍。

因此,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环境和教育影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

必须具有自觉的教育意识、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给予幼儿适宜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促进其社会性不断发展。

2.成长取向的目标观

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知识学习的教育目标观在幼儿教育中还较为流行。反映在社会教育领域就是重视规范和规则的学习,对于形式的追求远胜过内在品质的培育。实质上是没有给社会教育以应有的地位和尊重。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学习强调的是幼儿外在行为的改变,它更倾向于追求量的累积。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更应当保护和培植他们身体及精神的发育成长,把幼儿各方面的潜能挖掘出来,这才是基础教育的重心所在。

因此,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成长取向的,成长取向就是社会教育要面向生活,教育要以幼儿的健康成长为主要目的和任务,最终把幼儿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3.融合视野下的方法观

这里说的融合包涵三层含义:(1)幼儿身心发展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科学研究表明,幼儿年龄越小其身心素质分化程度就越低,幼儿的身体和心理,以及身心内部各因素之间都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所以作为幼儿身心发展的外部主导因素——即幼儿社会教育也不可分割。(2)幼儿教育各领域是一个整体,相互渗透。幼儿园课程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是相对划分的,各领域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幼儿社会教育是和其他领域的教育相互依存和制约的,总是整体作用于幼儿的发展。(3)幼儿社会教育的外在力量是一种综合的合力。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社区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合作和影响。只有当幼儿园的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形成合力的时候,幼儿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因此,幼儿社会教育反对狭隘的教育观,应怀有一种宽广的教育视野,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融教育于幼儿的生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 掌握广泛的相关知识

作为一个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掌握许多相关的知识。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有关自我的知识即教育者的知识

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包括对自身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态度能力、经验积累等方面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种自身的社会性发展的知识有利于教师在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时,正确作出判断,有针对性地补充自身的不足,有利于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不以自身的喜好去影响孩子的学习。

2.有关幼儿的知识即学习者的知识

幼儿教师面对的是3~6岁甚至0~3岁的婴幼儿,幼儿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幼儿阶段是人一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许多能力的关键期都在这一年龄段形成。因此,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必须对其教育的对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及认知特点,尤其是要全面吃透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规律、因素,以及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指标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社会教育活动。

3.有关社会教育方面的知识

幼儿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育者应具备关于教育的一般的原理、原则、规律和方法方面的知识。但社会教育又有其自身的特性,正确理解和掌握幼儿社会教育的内涵、目标和内容;幼儿社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等都是进一步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

三 提升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的内涵很广,这里主要是指进行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直接具备的基本能力。

1.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的能力

幼儿园社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幼儿鲜活的生活世界。深刻把握幼儿的生活是进行幼儿教育的前提。幼儿的生活包括主体外生活和主体内生活。主体外生活主要是指文化习俗、环境气候、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儿童时而产生的生活;主体内生活主要包括教师、幼儿(自己)、同伴、幼儿园等因素在互动时而产生的生活。教育者应能借助自身的教育智慧,综合各方面的条件,深刻挖掘各种资源教育价值的能力。使幼儿社会教育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2.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

教育者能根据教育教学的基本法则和幼儿的具体情况,对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的筹划与安排,并能根据设计方案熟练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教育活动是流动的、变化的,因而活动的设计不是静态的、程序化的,而是以幼儿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幼儿是活力四射、具有丰富个性的,因而活动的开展不是照本宣科、一成不变的,而是适应个性要求、合理生成的。

3.教育研究的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是指对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并能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能力。它是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创造优质教育的保障。在幼儿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会面临许多的问题和挑战,如何使社会教育顺利进行,如何使幼儿能健康发展,最终依赖于教师解决问题的品质。如需要教师细致的观察幼儿的能力、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科学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需要教育者进行研究性的工作和在工作中进行研究,从而不断使幼儿快乐、幸福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2]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李贵希.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肖薇〕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