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范文

2023-10-07

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调研

一、调研背景

(一)调研目的

随着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技术的发展,以及汽车新零售模式的出现,开展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生就业情况调研,重新定位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人才培养方向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实地调研,重点收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生就业现状信息,综合行业、企业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人才的需求量,企业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分析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重新科学定位我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层次,使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用人企业的要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展开。

(三)调研组织

调研组成员: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组成员。

(四)调研内容与方法

调研对象以本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为主。具体调研内容如下:

(1)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2)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及状况;(3)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的吻合度;(4)毕业生的进修情况和培训需求;(5)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二、调研基本信息

(一)毕业生调研提纲和问卷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

具体调研三年制初级班毕业生,包括16、17、18届汽车营销,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的部分学生。

三、调研分析

(一)企业用人数量需求分析

通过每年的毕业生招聘会,我们了解到企业各岗位的人才需求量。近三年汽车4S店无论是到场的数量,还是招聘人数及销售顾问、服务顾问的岗位需求都是最多的,说明在广东地区汽车流通服务行业的人才需求量旺盛。

1.近年企业用工需求分析可见:汽车销售公司、汽车4S店需求占比52%,汽车制造占比30%,其他占比为汽车配件生产销售、物流公司。

2.近年招聘企业类型统计可见:汽车销售公司、汽车4S店需求占比77%,制造企业占比10%,其他占比为汽车附件生产公司、物流公司。

3.近年企业招聘岗位需求中汽车销售、服务顾问占比26.6%,钣金占比20.1%,喷涂占比18.9%,一般维修占比24.9%,其他占比9.5%。

(二)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去向与工作岗位群分析

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与工作岗位群分析见表2。

(三)代表性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情况分析

代表性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情况分析见表3。

(四)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情况分析

1.受访毕业生的工作年限:3年以上的占比71.43%,工作一年的占比7.14%,其余的为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

2.毕业生曾经从事过的工作如图1所示:

3.毕业生从事销售顾问工作月薪水平:5000元以上占比55.5%,4000~3000元占比11.1%,3000~2000元占比22.2%。

4.毕业生的月薪水平与期望值的符合程度:基本符合占比67%,完全符合占比22%,相距甚远11%。

5.毕业生刚接触这个岗位遇到的最大困难如图2所示:

6.毕业生从事汽车营销、汽车服务岗位男性占比72%,女性占比28%。

7.毕业生对目前工作岗位的满意度:一般满意占比55%,较满意占比31%,满意占比10%,不满意占比4%。

经过毕业生调研,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受访毕业生工作年限大多是三年以上,他们目前的工资水平大多数处于5000元以上的水平,有22%的学生认为其月薪与期望值完全符合,67%的毕业生认为其月薪与期望值基本符合;有31%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岗位感到较满意,有55%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岗位感到一般满意;毕业生刚接触这个岗位遇到的最大困难的工作节奏快,专业能力欠缺,独立工作能力弱。可见,本专业毕业生刚上岗适应能力弱,但在汽车流通服务行业工作三年以上,月薪都达到5000元以上的水平,对目前工作持较满意态度,且以男性居多。

(五)毕业生知识技能应用情况分析

在毕业生调研中,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在学校所学的汽车专业知识技能非常重要,同时,基础知识、团体合作、人生观、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在工作过程中都显得非常重要,应该加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另外毕业生对自身的学历提升愿望强烈。

1.毕业生建议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关注点如图3所示:

2.毕业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用得最多的知识类型是在学校所学的汽车专业知识与技能,其次为学校所学的基础文化知识,还有就是在学校所学的综合知识。

3.毕业生学历或职业技能提升需求:提升自身学历占比61.1%,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占比22.2%,其余为目前无计划。

4.毕业生要胜任本岗位还需要提高的知识和技能如图4所示:

四、调研结论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海外新兴汽车市场的发展,我国汽车产量仍将保持平稳增长,预计2025年将达到3500万辆左右。汽车销售、维修保养、金融保险、二手车等后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大。

《广州市汽车产业2025战略规划》指出:要促进汽车服务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汽车服务业。发展汽车会展及汽车文化,建成一个以现代化汽车文化和现代汽车技术为主题的汽车生活综合体。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2018年广州市轿车产量为171.9万辆,同比增长9.3%。国际市场研究经验表明,保有量相当于销售量的15倍左右;《广州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8)》指出,广州整车产销规模在国内特大汽車城市中的排名由2016年的第二位跃居至首位。在这种形势下,市场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人才的需求显得非常的旺盛。

通过毕业生调研获悉,经过3~5年的磨炼,本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可以走向主管或更高层次的岗位;工作三年以上,月薪都达到5000元以上的水平;从业人员以男性居多;对目前工作持较满意态度;毕业生刚接触这个岗位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工作节奏快”。

同时他们对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还是相当认可的。提出学校要加强专业知识、法律法规和技能教学,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开展校企合作品牌订单班学生培养。

◎编辑 薛 艳

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一、企业用人需求与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矛盾

根据对企业的调研显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几个素养或能力:即行业敏锐度、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责任心、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从事市场营销的人才,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这是个体行为的一项突出表现,一般情况下,个体职业素质会对个体的就业选择、工作业绩以及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职业素质越高,就越能够适应岗位需求。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市场营销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企业对于此类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上升,对企业而言,他们更加需要具备扎实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复合型营销专才,这也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纵观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市场营销员工存在频繁跳槽、弄虚作假、眼高手低的问题,在工作时不守诚信、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也暴露出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种种问题。

第一,教学方式的问题: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多是以理论教学内容为主,满堂灌的方式很难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中选择的案例缺乏时效性,没有及时进行更新,与企业需求脱节,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第二,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在目前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学生接触的大多是已经定型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实践知识无法及时得到补充。用人单位普遍表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待提升,这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并不是个案。

第三,考核方式存在缺陷:在市场营销专业考核方面,成绩的评定也是以闭卷考试为主,尽管这种考核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市场营销这门专业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很多学生平时不学习,在考试前几天临时抱佛脚,也能拿到不错的成绩,尽管他们得了高分,在日后的工作中也不一定能够顺利胜任,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二、基于企业用人需求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

(一)创新教育理念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中,未将学生的实际工作岗位能力、职业素养纳入其中,重点在于理论知识上,教学内容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为了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首先,必须要改革传统教学观念,在市场营销人才培育上,要以企业发展需求作为立足点,科学调整教学目标,确保培育出的人才能够与企业之间实现完美对接。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增设关于工作岗位流程的具体内容,在各个章节中渗透企业实际工作内容,并融入社会热点问题,与时俱进的增加最新案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以往的市场营销理论教学中,内容枯燥乏味,学生普遍参与兴趣不高,而通过这种改革方式,让理论教学活动做到了与时俱进,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关于“营销内容”的讲解上,可以为学生引入这样的案例:“如何将梳子卖给和尚”,在提出问题和情境后,先让学生自己来思考,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一起提出销售方案,最后,教师给出案例中的解决方法:营销人员联系了一个寺院的主持,在梳子上做了学问,刻下“发财梳”、“平安梳”等字样,在香客们求签后分发给他们,投入使用后,得到了很好的反响,上门求签的香客们络绎不绝,于是,其他的寺院主动要求购买梳子,很快,梳子就大卖,通过这种案例的引用,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对于他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育非常有益。

(二)完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在实训基地中,他们能够接触企业真实的环境,将自己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快速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因此,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实训基地,继续深化与合作企业之间的联系,尽可能为学生构建出真实的营销环境,帮助他们在实训基地中梳理工作状态、工作流程,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了解自己理论学习中的不足,并进行弥补。在基地中,学生可以自主探究,也需要通过小组团队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力自然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对于各种营销项目,他们也能够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实训过程中,由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共同为学生提供指导,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理论上的引导,校内导师则为学生提供实践上的指引,同时,鼓励校内教师与企业展开合作,一起合作项目,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其次,邀请相关的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市场营销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对教师进行实践性的指导,并为学生提供实际课程,同时,引进双师型的专业人才,对于表现优异者,可以与企业签订合同,毕业后直接就业,这对于学校、企业而言,都是双赢。

(三)增加实践内容

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除了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外,还要构建出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企业各种真实的软件引入专业实习环节,让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力争实现企业、学校之间的零过渡。在大一学年,学生通过企业实习了解营销的实际应用方式,各类营销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有全面、直观的认识,并回顾自己在大一学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出学生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为他们下一阶段的学习来明确目标。

在大二与大三学年,通过实践,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将所学的营销理论和方法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并养成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在整个学段教学中,穿插网络创业指导和课外兼职活动,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从事运营、客服等相关岗位,这类活动,能帮助学生更进一步深入熟悉相关企业的营销流程和环节,也有助于他们各项核心能力的锻炼。通过三个阶段实践教学的密切结合,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创业能力。

结束语:

高职院校需要以市场需求、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教育方向,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要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关注企业对于学生的需求,以此来改革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中,存在教学理念滞后、忽视实践内容等问题,在本文中,提出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模式,分析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升,不仅要求他们掌握扎实的理论内容,也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为了培育企业需求的营销人才,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必须要关注企业用人需求。本文针对基于企业用人需求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企业用人需求,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

参考文献

[1] 贺韧.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研究[J].时代农机,2017(10).

[2] 傅兰.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16(29).

[3] 李贤俊.新时期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8).

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称;双师型;专业化发展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教育行政部门要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方面,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单独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评聘制度,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可见,“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而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对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明确的职业教育教师任职资格要求是制定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目标的依据,也是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制度保障。综观十年来高职教师政策研究的成果,面向全国高屋建瓴地从职称政策角度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因此,笔者拟着重分析职称制度在我国高职教师培养中的功能定位,以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制定任职资格条件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职称制度在高职教师培养中的功能定位

(一)导向功能

科学合理的职称制度对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标杆和导向作用。例如,在制定任职资格条件时,假设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必备条件,那么,教师必然会严守职业道德,加强思想修养,提升政治素质;将学历作为任职资格条件时,教师会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升学历(学位);将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作为任职资格条件时,教师会积极申请承担课务,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研究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申报教改课题,撰写教改论文,努力培养更多优质的学生;将校企合作水平、企业锻炼时间和职业岗位能力等专业实践活动作为任职资格条件时,教师会积极联系企业和基层,进企业锻炼,下基层实践,围绕生产搞科研、写论文,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努力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等。

(二)分级功能

目前,我国的教师职称制度包括4个层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在高校岗位设置实际管理中又细分为12个等级。这就意味着:一方面,每一个职级的职责、地位、角色、权利与待遇等各方面呈级差分布;另一方面,各个岗位对教师的学历资历、教育教学、科研业绩、专业实践、社会服务等都做出了质和量的规定和要求。客观上对教师的业绩才干、科研水平、学术地位、服务能力给予了鉴定分级,并明确了教师在各岗位的职责,这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化差异,认可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进程,为实行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奠定了制度基础。同时,职称制度的分级功能也为所有教师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得教师的努力能得到公平的认可和合理的回报,为教师积极工作和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三)评价功能

教师职称评审实际上是对教师任现职期间完成岗位职责情况、履职能力、学术技术水平等的综合评价,对高职院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而言,教师职称制度是对教师履职绩效的一种评估管理。教师任职条件是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的预期绩效目标和要求,同行专家、职称评审委员依照这一条件判断教师在任现职期间的绩效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从而可以从综合能力、专业技术、科研学术等多方面对教师做出客观、专业的综合评价,确定教师能否顺利晋升职称,高职院校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这一评价,对教师职务做出续聘、缓聘、解聘的决定,这是对教师履职能力的行政评价。由于是以固定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师职称资格条件作为标尺,因此,这种评价具有发展性、层级性、权威性、公平性和可比较性。

(四)激励功能

参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高职教师职称晋升和职务聘用能为其带来直接的工资、福利等物质利益,进而能够满足教师的心理、生理、安全需要,为教师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济保障,这是所有教师的基本需要,对年轻教师更为重要。职称越高的教师,越比较容易实现自我的需要,如更容易得到专业同行的认可,更有机会获得学术地位及社会荣誉,在行业的影响也会更大等等。另外,无论是在国家、省级政府或高职院校,职称晋升制度都有严格的、制度化的、完整清晰的规定,对辖域内的所有同类教师都是统一适用的,因而具有公平公正性,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基本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教师行为结果的可预期性对广大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晋升职称也成为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五)约束功能

教师职务任职资格标准实际上表明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高职院校对教师的教、学、研、产行为的绩效预期和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科研、服务等必须在此框架内进行,否则难以达到相应的预期结果。因此,职称制度对教师的价值观念、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具有明显的约束作用。另外,我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对高职院校的岗位类别、岗位等级及岗位结构比例进行了明确规定。因此,教师职务评聘具有严格的指标限制,只有表现突出的教师才能获得晋级和聘任,也才能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调动自身能动性,围绕教师职务任职资格标准促进自我发展,实现自我超越。

二、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称制度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分析

笔者根据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制定的情况,对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现行省级高校职称文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截至2012年9月底,有3个省单独制定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将高职高专与成人高校放在一起独立制定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的有5省1市;与本科高校在一起制定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的共有22个省(市、区),其中针对高职院校另发文作补充规定的有3个省,将高职院校作为其中一条单独说明的有2个省,将高职高专与成人高校的共适条款作为一条单独列出的有1个省,仅个别条款出现“高职院校”或“专科院校”字样的有3个省,其他省份均未对本地区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作相应规定。这表明,许多省份对教育部关于制定符合地方实际且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高职教师职务评聘办法的相关意见尚未引起重视,这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二)现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的整体趋势

对现行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可知,目前,我国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资格基本上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考量: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新教师上岗前培训;学历或学位、任职年限;专业继续教育;教学工作量;学生管理经历及实绩;专业实践经历;业绩成果要求。具体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各省市区除对学历、资历和继续教育有大致相同的一般要求外,对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主要呈“四重视、一完善”趋势,即“重视高职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重视外语及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重视专业及企业实践经历;重视‘副教授、教授上讲台’及教学质量考核;完善了教学成果、育人成果与科研成果的等效评价”。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把遵守职业道德和诚实守信放在首位,高职教师职称评聘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同时,为满足教师自身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作为高职教师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之一。高职教师任职资格条件中的最大亮点则是对教学成果、育人成果与科研成果的等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完善。这充分表明,高职专业教师仅靠专业学术论文就能评上职称的时代已经结束,科研成果不再是高职教师晋升职称的必备条件,而是更加重视教学成果、育人成果等业绩。

(三)现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存在的不足

在肯定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整体而言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利好的同时,笔者也注意到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对专业课、公共课及基础课教师的要求差别不大,缺乏对学科差异的体现。对同级职称申报者而言,统一的任职资格要求表面上看是公平的,实际上忽视了学科的差异。可见的差别表现在专业课教师专业实践以赴企业锻炼为主要形式,而公共课、基础课教师以社会调查或指导学生社团及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在教育、教学、教研、科研业绩成果方面则几无差别。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对于以教学为主的教师而言,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主要集中于专业课教师,同时,专业课教师报项目、发论文(特别是核心论文)、出成果相对于公共课和基础课教师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是对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的要求无差异化体现。在现有教师任职资格条件中,一般仅对“双肩挑”人员的课时要求规定为不少于专任教师的三分之一,其他条件都是相同的。而事实上,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大多是从优秀的专任教师中选任的,他们不仅要承担繁重的管理工作,还须承担一定的课务,更要与专任教师一样为自己的职称晋升不懈努力。这样的要求对于兼任行政管理工作的“专任教师”而言无疑是不公平的,许多兼任教师往往因为管理工作的原因而无法真正满足规定的条件。

三、基于职称视角的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职称政策顶层设计,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目标

由于职称与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社会声誉等诸方面息息相关,所以职称制度被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制度而为所有教师关注。通过高职教师能不能达到晋升职称的条件也可以判断其专业化发展的程度。因此,各级教育、人事行政管理部门应着力加强职称制度顶层设计,通过科学、明确的制度指导地方政府及高职院校,通过学习、培训、考核、奖惩等日常手段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或专业达标,从而引导高职教师在专业知识、高职理念、学习态度、技术能力等方面自觉地长期稳定发展,逐步提高高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有关高职教师任职资格条件、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职教师资格认定、“双师型”教师认定等的一般性指导意见。同时,省级政府及高职院校都应该按照教育部或本省的要求和规定,制定兼具科学性、发展性和针对性的高职教师任职资格条件,使教师明确专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结合职称政策设计教师培养方案,规范化开展教师的培养培训

长期以来,对高职教师晋升职称规定的申报、评审条件与高职院校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和考核指标是一致的,因此,无论省级教育、人事人才部门还是高职院校管理层,都应围绕教师任职资格条件,在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学历(学位)、教育教学、专业实践、教研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将教师发展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针对处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设计制定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师培养及培训方案,科学规范、系统持续地开展教师的培养、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称的顺利晋升。

(三)科学设置教师岗位,合理设定岗位职责,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高职院校,其自身办学特色与定位不同,应充分考虑行业与区域特点、专业建设与发展目标等因素,岗位向教师倾斜。考虑到高职教育承担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多项职能,可根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将教师分成教学型、科研型、社会服务型等多种类型,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在严格秉持人岗匹配原则的基础上,教学管理部门也应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体化差异,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既要保证高职教师能够在满意的岗位上愉快地工作,又要锻炼教师个人的综合业务素质、发展其专业特长、实现其自我发展的需要。

(四)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层级递进、阶梯式发展

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评价涉及奖惩、职称、职务等教师的利益点,所以教师很看重评价结果。高职管理层应树立“评价是帮助教师发展的手段”的理念,认识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而不是教师间利益的调控手段。因此,高职院校要认可教师的发展是动态的、阶段性的和不断提升的,要坚持以教师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核心,坚持尊重及支持教师个性化发展,充分认识不同职称、教龄、学历、经历、能力、专业教师的发展差距和差异,科学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教师评价工作的公平、公正,指导及帮助每一位高职教师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永葆专业活力,递进式、阶梯式不断向前发展,实现以评价体系为导向促进高职教师成长和专业化发展的目的。

(五)帮助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教师自主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是教师对自己职业发展各个方面的设想和总体规划,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可以引导教师自主发展。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教师应充分了解自身的个体特征,清醒分析自身优缺点,熟悉相关岗位的工作标准与要求,明确未来发展趋势及方向,全面清晰、客观深入地分析评价自我,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设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及实现途径。高职院校应根据本省及本校教师职称政策要求,帮助教师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自身实际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与管理,确立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结合学校的教师培养、培训方案,实施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宫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政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1):26-32.

[2]叶芬梅.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功能探讨:一个制度分析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117-121.

[3]赵建梅.高职院校教师激励问题与对策分析——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视角[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9(1):62-65.

[4]毛亚庆,蔡宗模.建国以来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审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6):27-28.

[5]邵建东.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机遇及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24(11):46-49.

(责任编辑:王恒)

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 考核方式 实践教学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网络进行营销。网络营销的重要性日益彰显,社会对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然而,目前许多高校营销专业的网络营销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实环境对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因此应该对现有的网络营销课程进行改革,以提高营销专业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一、目前网络营销课程设置和内容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校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受到相关部门及师资力量的限制比较多,所以在课程的类型设置和内容设置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对营销类学生营销能力的培养。

1.课程开设的形式不合理,学生重视程度不高

因为网络营销课程开设的前提是开设营销基础课程,所以开设的时间往往是大学三年级的第二学期或者大学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同时由于专业培养计划中课时课程类型的限制等,这门课经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实践课时相对比较少。这就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不高,经常只是为了修学分而选该课程。

2.课程考核形式僵化,未达到教学目的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考核方式和形式受到学校相关规定的限制,所以网络营销课程在考核时经常会采用以卷面形式为主、上机操作为辅的方式来进行。但现实中进行网络营销不仅仅要考虑到理论的内容,更主要的还有实际运用的能力,因此,使用现有的考核方式无法达到教学目的,也未能体现出实践教学的意义。

3.师资力量不强,培养能力不全面

网络营销课程既包括营销理论方面的内容,还包括网页制作等实践性的内容。由于营销专业教师中更擅长营销理论的教学,因此往往将重点放在理论教学方面,对于网站建立、网页的制作及推广等实践性内容使用的课时比较少。这就造成学生对网络营销的实际应用能力比较差,很难将理论和实际完全结合起来。

二、对网络营销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鉴于目前网络营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比较多,故应结合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来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调整教学内容,适应环境变化

近年来,随着网络营销环境的变化,新的网络营销工具不断出现,一些陈旧的工具逐渐退出。而营销专业学生学习网络营销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应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增加新的方式及工具,如微博微信等。这样,网络营销的教学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2.教学模式创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时,应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具体操作中,不仅要增加学生的上机操作时间,更要通过模拟在线营销、进行网页网站展示、鼓励学生参加网络营销大赛并提供必要的条件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3.考核方式灵活多变,突出学生能力测试

网络营销课程应该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应主要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如通过制作网页、网站并展示评比的方式,或者通过模拟在线营销的效果评价,评价学生参加相应赛事的程度,同时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的营销理论掌握程度。这样的考核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展现,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

4.校企结合、跨专业教师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为了加强网络营销课程的实践教学,一方面学校可以和企业联合,请相关企业的网络营销人员来学校讲课,提高学生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同时可以通过教师在企业的代岗学习来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跨专业合作教学的方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进行,同时引进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提高教师的整体实践教学能力。

三、小结

对网络营销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可以促使教师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从而提高营销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磊.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0(21).

[2]刘春明.网络营销改革与创新研究[J].电子制作,2013(19).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一、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一)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职业能力而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多关注的是中等层次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 更加注重培养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 并能将市场营销的原理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尤其注重综合性教育, 从而体现出市场营销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更加注重面向企业具有熟练的操作及实践的能力。具体要求首先体现在知识方面,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广度, 并具有跨专业的知识结构;其次在素质方面, 要求非专业素质全面提升与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最后具有较强的营销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 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然而在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较为欠缺。据调查, 很多高校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开设中, 就心理要素的课程除了组织行为学或消费者行为学以外, 几乎再没有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教学和训练的课程。曾有过心理耐受力训练的市场销售人员多有体会, 刚步入销售行业, 在推销产品过程中, 顾客的拒绝让不少新手有挫败感。外部竞争饱受的委屈与企业内部优存劣汰的用人机制, 让不少耐受力差的新手从此在销售行业中消失。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尔在调查了很多名人的成长经历后指出:“一个人事业上成功的因素, 其中学识和专业技术只占15%, 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占85%。”营销专业的大学生在面临销售工作中的各种繁杂局面, 除了要具备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储备之外, 同时还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 职业素养的提升———知行合一的必然要求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 也是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过程的短板, 同时也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知行合一”的必然要求。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曾说过:“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思想与行动相统一。“知行”的两个方面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理论, 即思想知识体系。大部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认为有没有理论支撑不是最重要的, 主要是看是否能“推销”出产品。想当然地认为, 营销业务人员的工作成就主要来自于实践, 却并不重视理论的学习。这也是该专业学生在营销工作中不能得心应手的一个方面。二是体现为行为, 即通过理论学习、分析、研究后, 对客户提出的有效的服务。在满足客户需求方面, 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只是粗略地了解了消费者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课程中的马斯洛理论、ERG理论等分析工具, 但在实践的应用方面却不能做到得心应手。据了解, 很多高校学生的营销实践课, 主要集中在即将毕业的实习阶段, 要么是在某展厅发传单、做一些简单的促销员的工作, 要么是到某商场站柜台, 其营销内容往往都是一些浅层次的东西。由此可见, 目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现状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递要多于实践能力的训练。

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误区

(一)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现状

就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及训练课程方面, 现很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课程结构大致分为职业课程、学科课程、通用知识课程及通用能力课程。在教学模块分为专业知识模块和实践能力模块, 在专业知识模块教学结构中, 主是一些公共课程, 而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课程, 如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客户关系管理、商务谈判等占主要部分。在实践能力模块中, 其主要形式是营销模拟训练、营销策划和网络模拟环境训练等。而关于心理要素的课程除了消费者行为学或组织行为学以外, 没有一项是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教学和训练的。但对于市场营销的学生而言, 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及心理素质的训练能有助其适应环境, 从而进行高效的沟通。

(二) 缺乏实战环境成营销专业的教学短板

企业认为学校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最突出的问题在于营销知识储备方面仅了解一些简单且传统的基础理论知识, 对于前沿或新模式的营销理论知识却较少涉猎, 在营销实践环节经验不足, 缺乏营销技巧。这些问题的出现跟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没能较好实现企业和学校教学有效对接有一定的联系。因此, 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应围绕企业营销的真实项目进行开拓教学, 将企业营销的实际项目搬到课堂上, 要求学生针对企业真实的营销项目, 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在考核方面, 将能力评价测试按一定比例纳入考试成绩。

(三) 市场营销专业理论知识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匹配

1. 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有效做到知行合一

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 普遍感到专业理论知识枯燥、乏味, 在老师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 似乎很多理论知识一听就懂, 可一旦遇见案例分析就会出现不知如何下手的症状, 同时对于有些实践课程较强的课程, 如商务谈判过程中商务谈判的开局、报价、磋商、讨价还价、僵局的打破、策略的理论学习部分, 学生表现听课很轻松, 可一旦进行商务谈判的情景模拟, 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应对, 不仅仅因为理论知识不能转化于心, 更主要的是由于长时间缺乏实践的平台, 使他们渐渐失去了实践的能力。

将课堂中讲授的营销理论消化吸收、内化于心并应用于实践, 才能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因而对营销专业教学来说, 营销实践平台的建立与完善对于学生能否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至关重要。虽然在当前的大学校园, 各项营销大赛有很多, 如沙盘模拟大赛、电子商务“三创”大赛等, 每年多达十余项, 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这些大赛的参与性并不是很高。其实, 高校不太注重师生参与营销大赛, 其现象背后还是对各种赛事缺乏一定的认知度, 而没有将优质赛事与营销专业教学深度结合。

2. 欠缺营销思维训练

营销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 其实就是营销思维的形成过程。授课教师培养的不仅仅是营销技巧, 更多的还是营销思维的转变与更新。通过营销思维的训练达到对营销技能的熟练, 从而将营销理论认知、营销操作技能及心智技能三者合一, 达到理论的“熟能生巧”并应用于实践, 进而提高心智技能。然而, 由于受课堂讲授时间的限制, 学生在营销思维训练方面较为欠缺。

三、改进及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改革方法及途径

(一) 加强营销专业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训

很多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很少进行心理素质的培训, 而这个阶段往往是大学生个人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授课老师应师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心理素质标准安排相应的培养计划, 以任务导向为目标, 以提高学生抗挫折性、忍耐性、语言表达技巧性等心理素质方面进行培训与指导, 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其方式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建立该专业的大学生心理档案。根据其心理档案, 有针对性的组织模拟营销活动, 通过模拟营销进行测试后, 老师可对该生的职业心理分析并指导该生在营销活动中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第二阶段, 根据测试情况, 重新设计相应的职业心理素质训练方案, 并定期检验培养体系的实际效果并加以完善。

(二) 深化理论基础———扎实的营销理论知识是实践能力的载体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其基础是学生对营销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及分析能力。营销理论的学习, 首先要来自于教材的掌握及理解。因此, 要求任课教师在教材选定方面应精挑细选, 选择更符合时代特色且案例较为典型的一些教材, 教材的选定关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程度。其次, 还要求学生在课后大量阅读营销理论的书籍及相关案例。通过阅读大量的营销理论书籍及案例分析, 可以加强学生对该专业理论学习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除此之外,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 除了识记及理解相关理论之外, 还要求学生参与更多的情景模拟, 比如, 通过设置相应的案例背景, 可由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通过此类营销情景模拟, 使各类营销角色都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在团队合作、决策能力、规则意识等方面得到锻炼。

(三) 教学方法改进的目标:实现学生营销知能思维的转化

学生所掌握的一切营销理论知识最终要转化于实践, 而转化于实践的过程就是思维转变的过程, 是营销理论内化于心的过程。首先要求学生根据任务导向、角色互换等教学方式的转变, 加强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其次, 在理论指导下, 通过课堂的多次营销技能的情景及营销思维的模拟与训练, 及各类营销赛事及销售实践, 从而对营销认知、实践技能、心智技能进行思维转化, 就可以为提升营销职业素养创造条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多次反复, 逐渐形成营销职业思维, 进而提高营销的心智能力, 最后达到职业心智技能与营销思维对营销活动的指导循环过程。

摘要:自从有了商品, 就有了营销, 然而,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科技的发展, 对于营销专业的大学生而言, 其营销心态及技能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针对基础理论、营销心态及实践能力等方面不足等问题, 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 将营销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同时对营销专业的理论课在讲授过程中积极创新, 如构建仿真实训环境, 引导学生参与各类营销赛事活动, 从而实现职业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市场营销,职业素养,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云.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的系统化设计.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1 (4) .

[2] 付蕾.从职业能力的培养到职业素养的提升———以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为例.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8 (1) .

[3] 李慧凤, 殷智红, 薛晓霞.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 2017.

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几乎成为我们出行的必要交通工具,汽车行业经过三十年年的建设,从寥寥无几到现在的应有尽有,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逐渐成长与壮大。快速的发展,带给汽车行业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要想抓住机遇,必须应对挑战迎难而上,想要更好地去解决问题,必须强化自身的优势,而在汽车行业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专业性的人才培养是汽车行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因此本文就主要针对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专业建成成效进行分析。

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汽车行业也逐渐壮大起来,各种类型的汽车涌入中国市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选择。在人们拥有更多选择权利的时候,汽车行业内部的竞争压力也逐渐的增大,为了完成行业、企业的长期发展,必须加大对人才的投入。教育人员需要针对本行业的销售服务基础,通过收集大量的调研资料进行提炼了解,针对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以行业需求为教育目的,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建立专业培养模式,推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的建设。

一、专业建设目标

根据我国颁布的《教育纲要》与《职业教育规划》中所蕴含的精神与当前汽车发展的需求相结合,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行政单位与学校之间合作的三个方面,全面的联合了教师、学生、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他们之间的各种需求形成专业性的对接,在满足各自需求的同时发展教育,汽车服务行业利用教育理念去延伸汽车服务的销售发展需求,利用汽车服务教育中的需求满足教育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涵盖汽车产业服务专业的主要内容,实现数字化教学,保证学习的空间性,利用众多资源下的数字化教学,满足当下汽车行业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建设,缩小汽车贸易服务领域教学水平之间的差距,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对于专业建设的思路,我们要基于服务社会的功能,发展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融合的具体实践,组成多方面资源相结合的资源库,以提高汽车服务与销售人才培养为目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建立在网络平台交流上的交互学习;做到工作与学习两不耽误,共同致力于人才的培养,以学工相结合为载体,实现工作教学的最高效率。构建营销服务知识结构,将知识与技能相互融合,构建实践性的课堂体系,培养具体的实践任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延伸理论知识,在理论中验证实践结果,熟悉汽车内部行业的工作需求。构建师资力量强大的教学团队,用具有说服力的实践经验,帮助学习者在工作中有较为清晰的工作思路,用先行者的实践经验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加大营销效率,创新服务营销理念;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以企业的需求为落实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落脚点,教育过程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培养具有服务能力、销售能力、创新能力、技术能力等综合性强的人才,这样才可以加强汽车发展行业的发展基础与优势。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措施

(一)明确人才培养的目的与定位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选拔要求更为严格,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敏捷的反应和实践能力。因此教育要重视社会的需求,在社会的需求之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技能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以社会发展需求为目的,实施目标性的教育方式,为社会输入综合性的人才。汽车服务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所涉及的工作有配件销售、汽车理赔保险、服务接待、二手车交易、销售工作等,因此学校应该针对本专业的学生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展开详细的教学,培养技术性专业性的人才,使他们能够掌握核心的工作要素,保证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快速地融入到所需的工作岗位当中。

(二)创新专业课程体系

汽车服务与汽车营销专业是一门具体的有结构性的学科,所以学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保证整体科目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营销与汽车技术教学中要做到轻重平衡。针对不同的科目的侧重点,做出不同的教学方案,例如在专业课的方面要给予技术上更多的重视,因为技术是步入汽车行业的敲门砖,只有自身全面地了解汽车内部的结构与技术才可以更加准确的适用于本行业的发展。学校在资源配置方面,不仅要保证学生学习的全面性具体性,还要及时的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更新,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多层次的改变与创新,保障所学习的内容具有前沿性。

(三)创新教师团队构建

汽车服务营销专业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对于汽车内部技术掌握要求较高,因此在任课老师的选择上应该更为重视。提高老师教学专业性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科技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全球化信息化都是促使人们提高专业素养,针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包括教育资源整合能力,引领能力和匹配素养的综合能力,是关于专业素养教学的深层表达。老师的专业素养是发展学生素养的支撑,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选择那些具有专业知识水平,掌握较多的时间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打造一支高素质高专业高水平的教师团队,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保障教学的质量。

(四)建立汽车营销与服务能力课程体系

通过对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市场需求的调研,整理出最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在需求之上对汽车营销与技术服务专业的知识进行建立,其中建立的项目包括配件管理、定损与核损、检验维修、保险与理赔,这些都是汽车销售与技术服务中的核心项目。

教学过程主要分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工作素养的培训与基本工作技能的教学。主要从汽车基本的电路分析与结构构造理论知识开始入手,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学习产生较为清晰的认知,然后通过实践去感受课本上的知识、用实践应正理论上的工作要点、在实践中加深认知,掌握汽车的内部结构、汽车发动原理以及对它的性能产生具体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实践方式对汽车进行拆装,更加清晰的了解汽车内部的零部件以及重点装置的安装方法。再详细了解汽车的性能结构之后,通过学习汽车文化,了解汽车的发展过程,改进过程,改进需求,人们对汽车性能外观需求上的变化以及社会对汽车行业的认识与发展等,学习这些延伸性的知识也是为了后期汽车销售做铺垫。学习汽车销售与售后服务还要对汽车内部的电路进行熟知,通过电工技能的实训进行专业知识上的培养,助于在共享未来工作中更好地解決汽车内部结构所出现的问题。第二个方面,具体是对实体店销售与技术服务等有关的知识进行了解与学习,主要学习的内容包括配件管理、销售汽车发生事故时的保险、汽车局部故障完全故障(Automobile partial failure complete failure)、赔偿与理赔、汽车事故后的检验与维修、电路系统的检验(Trouble shooting of Automobile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底盘故障检修(Trouble shooting of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of Automobile Chassis)、汽车发动机的安装与调试、对汽车行业的企业文化进行了解学习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具体的实践展开详细的教学,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第三个阶段是指,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岗位实习,做好是实战前的准备。

(五)建立学校与企业共同构建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主要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共同评价过程,在学校方面主要针对学生学习的质量对专业知识的熟悉水平进行考核,例如汽车的内部结构、汽车发动原理、性能、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拓展能力、英语能力等方面的知识点进行考核,结合学生的自身素养进行评分。在企业评价中针对员工的业务能力、实践能力、工作态度、协调能力、基础知识、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工作、思想态度、应对紧急问题时的措施、工作中的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

三、专业建设成效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专业建设项目的基本任务以良好的完成,其中所有建设成效包括以下几点。一,完成了训练基地建设,拥有了超过十几个专业性的实践基地,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实践发展中合作内容不断地深化,更加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满足了企业的需求,也满足了教学的需求,为学生更好的去适应社会实践打下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二,完成高水准的教学团队建设。在师资力量的选择之上,设立较高的入职门槛,打造一支高效率、高水准、高专业性的教资团队,保障教学期间的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结构等方面有着具体科学的要求与构建,满足学生在任何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需求。三,创新课程体系。在课程教育方面不同于寻常传统的学校教育,而是结合了信息技术发展成为线上线下统一的教学体系,更加便捷的满足学生学习,工作上的需求,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转化,提高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学校在资源配置方面,不仅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全面性具体性,还及时的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更新,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多层次的改变与创新,保障所学习的内容具有前沿性。四,确保教学目的的准确性。在展开教学的前期,明确教学目的与教学载体,在社会的需求之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技能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以社会发展需求为目的,实施目标性的教育方式,为社会输入综合性的人才。五,社会服务能力。汽车技术服务与销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员工的工作素养工作水平大幅度提高,在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方面都有着很大的进步。在面对问题时具有创新性的思考方式与营销策略,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取得了较高的实践成效,在实践项目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六,建立学校与企业共同构建的评价体系。评判体系的建立是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己身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是一种提高自我认知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各项能力。

四、结语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项目组不仅创建了新颖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专业建设成效而且还提高了项目组教师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能力、教学与教学研究水平,并为本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益阳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IT企业创业投资论文范文下一篇:地方旅游购物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