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档案管理办法范文

2023-09-22

城市社区档案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摘 要:正近几年,我国房产档案的数量越来越大、房产档案的利用频率不断增长、对房产档案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房产档案管理。进一步提高对房产档案的特点、房产档案管理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将直接影响房产市场的管理秩序和发展进程。

关键词:房产档案管理建设

房地产档案是指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在房地产权属登记、调查、测绘、产权转移、房屋变更等管理活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确认房地产产权的重要依据,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它的信息资源对于城市建设的宏观调控、房地产开发、保障性住的房建设、拆迁及司法鉴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凭据作用。

1 房产档案的特点

1.1 专业性

房地产档案产生于房地产专业部门,是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中形成的历史记录,房地产权属管理工作面广量大,政策性强,形成的档案材料专业性强,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一般公文有明显的区别,在内容上,它反映房屋权属状况和房屋的位置以及面积的大小,文件名称多采用房地产专业术语;在形式上,结构规范,多为表格式、填写式,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房屋权属档案管理部门能够提供专业的指导,有着其他任何部门都不能替代的作用。

1.2 真实性

房屋权属档案是产权沿革的历史记录,这种记录必须与实际相符,记载产权人,产权范围必须清楚,能在产权审核和排解产权纠纷中起凭证和参考作用,其真实性是发挥房地产档案实效的基础和前提。

1.3 动态性

房地产档案动态性是权属档案的最显著的特点,房地产档案形成后,房地产权属人和房产情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产权人的变化,房屋的损坏倒塌、城市建设的发展、房地产市场的活跃、房屋权属的转移等处于不断转移和变更之中,具有极强的动态性,随着房屋权属的变更,房屋权属档案必须作相应的更改,房产档案只有全面真实地反映房屋变化的全貌,才具有其利用的价值。

1.4 完整性

房屋权属档案的完整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房地结合,二是图、档结合。

2 房产档案管理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1 房产档案是国家对房地产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

房地产是目前最具有活力的产业之一,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现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房地产经济主要是市场经济,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尤其受政治、社会金融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竞争异常激烈,波动幅度难以预料,如何准确把握市场,这就需要有数据进行分析,而房地产档案记录了大量的房屋原始信息,例如房屋交易、租赁等状况,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汇总并加以分析,在宏观调控层面上对房地产交易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以便政府职能部门能够及时运用相关调控手段,使市场需求保持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从而确保房地产市场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2.2 房产档案是落实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可靠凭证

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住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居民购买商品房替代了原来的公有住房分配,面对目前房价居高不下的现象,对于相当一部份收入底的家庭来说根本就买不起房,而建设经济适用房成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使经济适用房建设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有序地进行,房地产档案将要发挥重要作用,房产档案只要将单位性质、人员编制、实有人数、人均收入、单位已售公房面积、人均住房面积、拟建住房地点、总面积、总投资金额等等级,详细登记整理,按程序上报,才能使经济适用房符合法律和政策的框架要求。

2.3 房产档案是住房拆迁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凭据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拆除部分建筑物,重新安排城市的合理布局,这就涉及到拆迁问题。当前拆迁问题已成为城市建设工作中突出和难点问题,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在拆迁工作中做到准确无误,确保被拆迁人的合法权力不受侵犯,拆迁单位只有通过房产档案准确核实被拆迁房屋的权利人、房屋面积、房屋结构、是否是违章建筑、是否抵押、查封等司法限制行为,利用房产档案提供的真实信息,才能有效地解决拆迁双方有争议的房屋问题。确保房屋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2.4 房产档案是司法鉴定的有利依据

房屋拆除、买卖、继承、抵押等行为的发生,不可避免会引起一些纠纷,要想排除这些纠纷,房地产仲裁和司法部门都要查阅房地产档案,弄清房屋权属关系。房屋权属档案管理部门向律师以及公证、司法等部门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的,只有依据房产档案的真实信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司法实践,保护法人、自然人的合法权益。

2.5 房产档案是房屋开发商顺利开发房地产市场的有利支持

房地产开发是一项投资大,风险也大的行业,涉及环节多,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想取得项目的成功,赢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首先前期立项、定位必须要准确,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市场细分的同时,还要通过大量的房地产档案作为依据加以分析,通过查阅房产档案,可以了解各种类型的商品房的修建状况,销售情况和房屋空置率,从而分析出哪种商品房已趋于饱和,哪种商品房是社会所急需的,并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还需要对商品房的户型、面积进行正确的定位。是小户型、中等户型、还是大户型更受市场青睐?这些数据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都可以通过查阅房产档案进行综合分析后作出正确的结论。

总之,由于房地产建设是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因此,房地产档案必然有利于房地产建设,有利于城市建设,它不仅服务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同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且服务于整个城市住房建设和管理。

参考文献

[1] 汤静霞,李文清.房产档案管理工作[J].档案与建设,2008,(7).

[2] 刘淑霞.浅谈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档案,2009,(1).

[3] 陈蓉,罗迎芬.房产档案的管理利用问题与对策[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4] 张雪艳.档案管理科学化探究[J].兰台世界,2009(6):24.

[5] 刘亚利.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攀枝花学院学报报,2010(4):35-37.

[6] 林秀秋.档案管理与机关文化建设[J].机电兵船档案,2009(3):29-31.

[7] 宗培岭.档案管理工作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45-56.

城市社区档案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摘要:对于社区而言,主要是作为地域性社会,它和整体社会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社区在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社区的规范化管理已经逐渐的上升到战略性问题方面,因此在对城市社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其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促进城市社区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问题;对策;分析

目前对于我国经济而言,正在快速的进行发展,传统经济发展中,根据政府作为主导的方式并不适合现如今的社会发展,在此之外随着我国社会快速的发展和社区组织结构体系的完善,使得居民对于社区服务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同时促使了社区的管理要求在逐渐进行改变,对社区的发展以及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当今在城市社区发展的同时,管理体制也是从以往的单位制向着社区制在转变,因此需要重新的建立起基层政权以及社区自治的良好关系。

1 分析社区管理中的问题

1.1 由于管理队伍自身的专业化程度比较低

在对社区进行管理的同时,涉及到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并且具体的事物也是较为烦杂的,专业化程度比较强,这样便需要社区工作人员具有专业的文化知识,但是,现如今我国的社区管理工作者缺口比较大,并且年龄都普遍较大,他们对相关的工作政策在理解方面并不深入,进而向居民群众在进行宣传和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到位的现象,同时在社区进行管理中,没有合理的去引入相关人才,人员也是缺少着相应编制,导致社区工作的开展受到直接影响。

1.2 由于社区的组织管理法律并不完善

当今针对于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工作而言,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并不是十分的完善,同时也是存在职责交叉的情况,导致社区管理十分混乱,有关制度并没有得到落实,此外在政府部门主导之下成立的社区局委员,并没有自主管理的规章制度,因为其职责范围比较模糊,和物业公司以及政府、局委员之间的联动关系以及权力边界并不清晰,导致现如今所执行机构存在着权责不均衡分配等问题。

1.3 由于服务资源存在着不足

目前在我国社区发展的同时,主要是处于在一个初级的发展阶段,同时在整个社区建设中,其组织以及办公条件都是比较差的,社区的服务设施整体上比较简陋甚至缺失,多数的社区居委会以及党群服务中心等办公场所也难以达到国家的标准,社区服务所需的人、财以及物是来自于政府机关单位,然而在实际中,社区的经费并没有完全都列入到政府部门的预算之中,多数的工作因为经费不足被迫停止。

2 提高社区管理对策分析

2.1 转变社区的职能

在社区管理中,对其体制进行改革关键便是需要政府部门和街道办及社区间做好准确的职能定位,保证每一个方面的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最终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进行改革的同时,也是需要做到政府和社区相互的分开,把以往属于政府管理的事物全权交付给社区进行自己管理,通过分析我国实际情况,因为城市基层社区管理是根据社区自我管理为主,目前社区则是处于在一种半政府自治的状态下,在实际上,社区也是作为各级政府的基础场所,成为了政府职能管理的“代理点”。所以在社区管理中,需要对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做到社区自治,通过在社区和政府间建立起合作的关系,促进社区自身的职能进行转变,但是需要对以下几点引起重视:一是需要对社区的职能做出准确的定位,明确社区的职能边界,通过法律等相关途径使其形成一种常态化的机制。二是需要对政府的职能进行转变,将其责任主体的职能做出限制性的规定,这样可以减少相互推诿的情况出现,减轻社区自身的负担。

2.2 培养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在社区管理中,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是通过社区全体工作人员所组成的,所以对于社区的工作人员而言,自身的综合素质对社区的管理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的现实状况是,部分社區工作者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和社会发展对比,存在着比较多的不适应。所以为了保证社区管理日常工作顺利进行,需要打造出一支素质过硬的综合队伍。首先在社区中,需要对人才聘用机制进行完善,并对其职业资质考核制度进行规范;其次便是需要完善社区人才考核教育培训体系,做到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定期开展培训工作,从而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对培训的长效机制进行完善,从根本上提升社区工作者的总体水平和服务能力。

2.3 对社区管理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在社区进行管理的同时,要想保证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前提便是需要提高法律法制的建设,保证社区具有着完善的法律法规。目前在我国社区进行管理的同时,相关法律并不是很晚完善,因此必须要循循渐进的制定出满足社区管理的法律。一是需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社区居委会等法律地位进行确定。二是需要法律规定赋予社区相应的组织权利,保证其职能机制能够应用法律所赋予的各项权利;三是需要对组织之间的职权范围进行明确,提高其权利的监督力度,保证社区组织开展活动可以有法可依。

3 总结

通过对上述内容分析后得出,在社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逐渐的解决问题,保证其社区的管理可以顺利进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健康和谐的社区生活环境,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参考文献:

[1]李国龙.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88(04):6265.

[2]蔡坤华.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商,2015,99(24):67.

[3]卢玉琴.论转型时期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4.99(08)123129.

城市社区档案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1、加强档案的管理和收集、整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健康档案 要采用统一表格,在内容上要具备完整性、逻辑性、准确性、严肃性和规范化。 2.建立专人、专室、专柜保存居民健康档案,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人员应严格 遵守保密纪律,确保居民健康档案安全。居民健康档案要按编号顺序摆放,指定 专人保管, 转诊、 借用必须登记, 用后及时收回放于原处, 实现档案微机化管理, 档案信息及时录入居民健康管理系统。

3、为保证居民的隐私权,未经准许不得随意查阅和外借。在病人转诊时, 只写转诊单,提供有关数据资料,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把原始的健康档案转交 给会诊医生。

4、健康档案要求定期整理,动态管理,及时更新、增补内容及档案分析, 对辖区卫生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总结报告保存。

5、居民健康档案存放处要做到“十防” (即防盗、防水、防火、防潮、防尘、 防鼠、防虫、防高温、防强光、防泄密)工作。 6.达到保管期限的居民健康档案,销毁时应严格执行相关程序和办法,禁止 擅自销毁。 XX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制度

1、居民建档率要符合市卫生局的要求。设立健康档案资料室,以户为单位, 一人一档的原则为家庭和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2、健康档案要集中档案室保管,按行政村名和编号顺序存放,档案专柜存 放,保持整洁、美观和规范有序,逐渐实行计算机化管理。

3、居民健康档案应由全科医师负责填写,责任医生要对健康档案进行按照 65 岁以老人、儿童、孕产妇、慢性病人及重性精神病人等进行分类专册登记, 档案盒要设目录和分类信息登记。

4、定期开展随访工作,按疾病分期随访病人,结合参加合作医疗农村居民 和育龄已婚妇女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以及儿童预防接种和体检、孕产妇系统管 理和常见妇女病检查、临床诊断治疗、职业体检和健康随访服务等资料内容,及 时记录在健康档案中,对体检和随访发现的健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以健康教 育为重点的健康干预。

5、资料管理人员及责任医师,应及时登记已经获取的各种信息,并进行 分析统计,及时反馈。 XX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1、加强信息化建设。及时准确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管理相关信息,利 用计算机管理健康档案。

2、公共卫生科信息员每个月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新增建档花名册、报 表及其他相关资料。 按要求上报的各种统计数据和信息, 不得拒报、 迟报、 虚报、 瞒报、伪造或篡改。

3、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登记、统计制度,做好统计汇编,遵守各种 信息资料的保密制度。计算机化健康档案,要在技术上加强用户权限和密码管理 设计,使所有操作和使用者在获得认可后,才能登陆。

4、根据统计指标,定期分析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 题、改进工作。

5、逐步健全网络信息系统,做好数据录入及整理工作。

6、严格执行计算机操作规范,定期对计算机进行保养、维护及数据备份。 XX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岗位责任制度

1、负责健康档案文本保管,资料微机输入,保持微机内的记录与文本记录 一致,并做到同步更新及动态变更,管理有序。

2、居民健康档案由乡镇、社区中心(站)保管,应保证居民信息资料的完 整性与可利用性。

3、非档案资料管理人员,不得随意翻阅已经建好的各种档案资料。未经档 案资料管理人员同意,任何人不得调出、转借各种档案资料。凡非本人管辖区居 民的诊疗情况应及时反馈给辖区责任医生,以便纳入该居民本人的健康档案;凡 居民因大病转上级医院住院时应随带健康档案, 出院后继续交由社区责任医生保 管并及时将本次住院概况记入档案。

4、责任医生是辖区内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的第一责任人。对填写健康档案的 责任医生应进行培训。按统一的规范来描述记录,内容要真实可靠;符合逻辑, 不得随意涂改。如有改动,责任医生必须签字,以示负责。做到字迹清晰,格式 规范统一。

5、对各科室(站)查阅、使用电子版健康档案设置不同层级的使用权限,保 证信息安全。调阅或更新档案必须有登记。

6、熟练运用各种卫生服务管理软件,保证信息渠道通畅,每月有资料汇总、 统计、分析,主要数据上墙。做好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 XX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制度 1.设专(兼)职人员管理慢性病工作,建立辖区慢性病防治网络,制定工作 计划。 2.对辖区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

定期筛查,掌握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建立信 息档案库。 3.对人群重点慢性病分类监测、登记、建档、定期抽样调查,了解慢性病发 生发展趋势。 4.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咨询及危险因素干预活动, 举办慢性病防治知识讲 座,发放宣传材料。 5.对本辖区已确诊的二种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控制管理。为 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实行规范管理,跟踪随访,详细记录。 6.建立相对稳定的医患关系和责任,以保证对慢性病患者的连续性服务。 XX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慢性病监测制度

1、公共卫生管理科全面负责慢性病监测管理工作。科主任为本辖区相关业 务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各经管医生是慢性病的报告责任人。

2、报告范围:高血压、糖尿病。

3、接诊医生发现确诊的上述二种需要报告的病例,定期内向公共卫生管理 科报告, 公共卫生科收到报告卡, 审核合格登记后, 及时向市疾控中心报出卡片。

4、各种表卡填写要完整,字迹要清楚,不漏项。

5、凡未按要求上报者,按考核细则的规定与考核挂钩,若隐瞒不报的, 一经查实加倍处罚。 XX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5 岁以上病人首诊测血压工作制度

1、免费为 35 岁以上首诊病人测量血压,以提高高血压病人的检出率。

2、全科诊室(内、外、妇科)、慢性病管理室、中医门诊等科室,把 35 岁以上病人首诊测血压做为常规检查内容,并在门诊日志和病历中记录血压值。

3、发现高血压病人,门诊医生应填写慢性病患者登记本,交给该公共卫生 管理科医生,并向患者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指导,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指导正规治 疗,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

4、责任医生掌握的高血压病人按照高血压病管理的要求,纳入规范管理。

5、定期对各科室 35 岁以上病人首诊测量血压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 列入考核范围。 XX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健康教育工作管理制度

1、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按照市卫生局要求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 作。

2、建立健康教育宣传板报、橱窗,定期推出新的有关各种疾病的科普知识,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3、开通辖区健康服务咨询,提供健康心理和医疗咨询等服务。

4、针对不同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解答居民最关心的 健康问题。

5、发放各种健康教育手册、书籍,宣传普及防病知识。

6、完整保存健康教育计划、宣传板小样、工作过程记录及效果评估等资料。 XX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资料管理制度

1、各种文件、计划、宣传资料等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严格管理好, 由专人负责管理,专室存放。

2、资料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即计算机资料、网络技术资料、多媒体、音像 资料和文字资料等,应分类存放分类管理。

3、文字资料中的教材、参考书、工具书等应按图书分类统一编目注册登记, 期刊杂志、报纸、合订本、宣传折页、海报等均须统一登记编目。

4、音像资料中的录音带、录象带、软盘、光盘等必须分类登记编目,分类 存放,并定期检查其质量变化情况。

5、计算机资料、网络技术资料等应按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工具软件等分 类管理,注意用时升级、更新等,并配备相应的杀毒软件。

6、资料必须始终为卫生工作服务,其他人员均可借阅有关资料,但必须履 行以下手续: (1)、每借阅一次登记一次,每次限借 5 盘或 5 本或 5 盒,如遇多集多本 连续资料也只能依次归还后再续借。

(2)、每次借阅期限不得超过一星期,如因工作需要继续借阅者必须办理 续借手续。 (3)、孤本资料或数量较少的资料均不外借,可临时使用。 (4)、借出资料归还时,资料人员必须认真检查,如发现有损坏者必须照 价赔偿,如资料丢失,应借阅人重新购买完全相同的资料进行赔偿,或处以原资 料价值的 3—5 倍罚款。

7、所有人员不得以任何借口为别人借阅本单位的资料。

8、声像资料其版权所有,借阅人不得翻版,如有未经许可私自翻录的, 责任自负。

9、外的部门或人,如因工作需要借阅资料的,必须经领导批准,并办理正 常的借阅手续。

10、宣传资料收发做到每张(份)出入库有登记有签字。 XX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服务接待制度

1、端正接待工作态度,重视文明接待工作。本着:热情、耐心、负责的精 神,禁止“生、粗、冷、硬、推”言行;

2、对接待外来咨询的人员,都必须首先认真了解病情,做到:无论何时来 访,随时给予接待;来访无论干部、群众,态度好坏一个样;坚持谁接待谁负责 落实;

3、坚持自办、转办、联办、指导办相结合的原则。对咨询者出

的问题和要 求,能立即解答的就当即答复;对不了解的问题,既要坚持医学理论原则,又要 说明原因,做好解释工作;

4、绝不允许对群众来访互相推诿或置之不理。要严格落实接待工作“四个 及时”的要求,即:及时登记、及时送领导阅览、及时办理、及时回复;

5、严肃接待工作纪律。对接待工作不负责任、无故拖延时间、影响较坏的 人员要追究责任;

6、对接待工作中反映出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局领导汇报。 XX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老年保健工作制度

1、设专职人员负责老年保健工作,建立网络,制定工作计划。

2、对辖区内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建立健康档 案。

3、对以社区居家养老形式为主的老年人进行服务需求评估,提供医疗护理、 康复、保健服务及精神慰籍、舒缓治疗服务。

4、对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进行管理, 进行饮食、运动、合理用药、合理就医 指导。

5、对于高危行为老人,进行健康指导、进行行为危险因素干预。

6、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对老年人进行疾病的预防、自我保健、常见 伤害预防、自救和他救等指导。 XX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制度

1、成立本辖区重性精神疾病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精神卫生三级管理网 络(街道、居委会、监护人),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例会。

2、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准确掌握精神病人基本情况,实行动 态管理,及时准确将相关报表上报至市重性精神疾病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

3、开展重点人群的心理卫生咨询、心理行为干预、精神疾病预防等服务, 早期发现精神疾患病人。

4、开展对慢性或服用维持剂量药物的精神病人诊治,对新发现或疑似病人 应及时转诊至上级专业机构确诊。

5、建立随访制度。定期走访居委会,按疾病分期随访精神病人,及时掌握 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去向,填写随访记录,进行康复治疗指导。

6、指导监护人督促病人按时服药.观察可能出现的药物副反应和精神症状, 动员病人参加社区组织的康复活动。

7、病人就诊或医务人员到病人家中诊疗时,应有家属或监护人陪同。

8、做好重性精神病人的管理,防止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9、对“三无”精神病人登记造册并上报;对生活困难、符合免费服药治疗 标准的患者,帮助申请享受、发放免费药物治疗。 XX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服务随访制度

1、要定期走访村(居)委会病人,至少每 3 个入户走访一次辖区登记在卡 的精神病人,按要求填写“重性精神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及时掌握病人变 化情况,见面率达 90%以上。

2、对新出院患者的第一次随访,确定疾病的分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 治疗指导,完整填写随访记录。

3、对疾病期、波动期、人在户不在、户在人不在的精神病人进行随访,了 解病人的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去向,填写随访记录。

4、指导监护人督促患者按时服药,观察患者可能出现的药物副反应和精神 症状,动员患者参加村(社区)组织的康复活动。

5、随访期间发现生活困难,符合免费服药治疗标准的患者,与有关部门协 商,使患者享受免费药物治疗。

6、入户随访前应了解患者家庭的基本情况,提前与所在地的村(居)委会 干部联系, 并通知患者家属, 尤其对病情不稳定患者的随访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XX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儿童保健工作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专人负责辖区内新生儿、婴幼儿、托幼园所儿童保 健工作以及生命监测等工作。

2、掌握辖区内 0-6 岁儿童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

3、每年第一季度做好上工作总结并制定散居和托幼园所儿童保健 工作计划。

4、完成各项儿童保健工作指标,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指导和考核评估。

5、按时参加上级的工作例会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6、及时、准确完成儿童保健信息的统计和上报工作。

7、配合上级部门,完成好儿童保健科研工作。

8、做好 0-6 岁儿童的健康宣教工作。 XX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妇女保健工作制度

1、社区卫生中心应有专人负责孕前与孕产期保健管理与指导、妇女多发病 防治与管理、妇女保健相关信息收集与管理、避孕节育咨询与指导等妇女保健工 作。

2、制定工作计划,按照妇女保健各项工作规范和考核标准开展工作, 做好阶段性和年终工作总结。

3、掌握辖区内人口、育龄妇女、孕产妇等基本情况,掌握辖区内人口出生、 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等情况,掌握妇女病防治开展情况,定期与相关部门进 行核实。

4、开展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提高服务对象

主动保健的意识。

5、完成各项工作指标,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指导、考核评估。

6、定期参加工作例会、参加专业技术与管理培训,完成在职人员的继续教 育,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7、做好妇女保健相关基础信息的采集、登记、统计与管理。

8、配合上级业务指导单位开展专项调查和适宜技术研究。

9、做好社区卫生中心妇女保健日常工作。 XX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免疫规划管理制度 免疫规划管理制度

1、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1)要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 (2)做好预防接种信息登记报告,在要求的时限内完成登记、录入和更新, 及时将个案信息上传国家信息管理平台,并查询掌握流动儿童接种信息。尚未实 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乡级防保组织或接种单位。按照《预防接种工作 规范》的要求上报。 (3)对未建立预防接种电子档案的适龄儿童,应及时将儿童的基本信息和疫 苗接种信息录入到接种点客户端软件系统, 并及时补充上传到国家信息管理平台 并及时统计分析。 (4)儿童预防接种电子档案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长期保管。儿童预防接 种个案的基本信息未经儿童监护人同意,不得向其他人员提供。

2、疫苗和冷链管理制度 (1)所有疫苗有专人管理,做好疫苗领发登记。为保证疫苗来源正规渠道, 应从本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取, 领取时要索要疫苗批签发或批检验证明文件复 印件、进口疫苗的“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过期疫苗要登记并上交。 (2)每年及时正确地制定下一年的疫苗需要量计划及时掌握疫苗使用量及耗 损量。 (3)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均按照冷链要求操作。 (4)冷链应有经培训的专人管理,建立冷链设备档案,做到账物相符、专物 专用。 (5)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充足冷链设备,并对其使用、维修、报废和更新严格 按上级规定执行。

3、免疫接种服务管理制度 (1)根据辖区接种对象数量,合理安排接种门诊周期。根据具体情况可设立 周、旬或半月接种门诊,并设成人接种日,向成人提供疫苗接种服务。

(2)通过多种渠道全面掌握接种对象。 (3)对接种对象及时建立接种卡、接种簿与接种证。及时预约接种通知,并 宣传免疫预防知识。 (4)免疫接种场所、接种人员、消毒、体检及接种均应严格按要求进行。

城市社区档案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一、引言

城管执法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所确立的一项重要改革议题。创建新的城管模式、提高现代城市管理水平,有效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城管价值认同困境问题,必须站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强化思想理念引领,凝聚社会共识,持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1997年,我国开展了城管执法改革的试点工作,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改革试点工作始终处于探索过程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将推进城管执法深化改革确立为具体的改革议题,强调要“以城市管理现代化为指向,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真正做到依法、规范、文明执法”。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再次召开,对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予以突出强调。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城管价值认同危机问题,亟需立足城管执法改革的宏观背景,深入剖析问题根源,通过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执法理念,转变执法方式,提升城管执法部门参与城市治理的能力。

二、城管执法面临的价值认同困境

本文将“城管价值认同”界定为城管部门在履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职能的过程中,社会成员以及城管执法人员自身对其工作价值的认可程度。近年来,城管执法面临的矛盾冲突、法治规范和社会公信力缺失等方面的问题,正在成为难以突破的瓶颈,社会各方甚至包括城管部门自身,对城管执法的价值认同感相对都比较低。

(一)城管执法社会形象的标签化

客观地讲,城管部门在维护城市环境秩序、维护市民群众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很多辛苦。但是与之相反,城管执法却与“野蛮”、“暴力”、“不以人为本”划上了等号,城管部门及城管执法人员社会形象标签化大有愈演愈烈之势。2011年,武汉大学的沈阳教授主持研究的《城管网络形象分析报告》,对国内2010年度180条有关城管执法的新闻进行了梳理,负面新闻占到44%,其中超过6成属于城管暴力题材。2014年,由国家行政学院主持研究的《社会体制改革报告(2014)》显示,近年来,城管舆情全面爆发,仅2013年一年就有68起,遍布国内22个省(区、市),其中78.3%属于城管执法冲突事件。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吐槽城管似乎更容易站到道德的制高点。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吸引公众眼球,博取点击率,一些媒体热衷于报道城管的负面新闻,甚至有“选择性”地宣传或故意夸大某一方面,让舆论的天平倒向违法者,导致城管部门陷入“做”与“不做”都是錯的“塔西佗陷阱”。

(二)城管执法人员角色冲突

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角色冲突现象尤为明显,具体表现在对自身承担的多重角色价值难以抉择和取舍,在思想和心理上产生迷茫、困惑和压力。一方面,在执法过程中,面对处于社会底层、生活相对贫困的街面谋生群体,如果对方不服从城管部门的管理和执法,甚至产生对抗行为,城管执法人员是妥协、放弃管理?还是坚守职责,维护城市秩序?如果妥协、放弃管理,城管部门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如果坚守职责,站在对立面的街面谋生群体又不肯退让,如此势必造成某种冲突。另一方面,城管执法人员的职业认同感相对都比较低。

三、城管执法价值认同困境的成因分析

城管执法是在无法彻底转变政府职能、从根本上理顺行政体制的背景下,对现有部门执法体制进行的职能有限调整、机构适度整合的渐进性改革。由于缺乏后续顶层设计和必要的制度规范,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

(一)城管执法“合理性”与街面谋生“合情性”的冲突

治理影响城市秩序和形象的街面摆摊设点问题,提升执法效率和城市管理水平无疑具有“合理性”。但是应该看到,城市摆摊设点也为城市就业能力较低的弱势群体开辟了自食其力的就业渠道,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需求,因此又具有“合情性”。城管执法“合理性”与街面谋生“合情性”的冲突,无疑处在利益直接对立的立场上。

(二)单一的管制型执法导致不可治理性问题的增多

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以后,城市管理依然沿袭了传统管制型的城市管理模式,城管部门过于重视行政执法权力的运用,对于硬性执法手段重视有余,而对于柔性执法手段重视不足,采取权力行政、行政命令、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具有单方性和不平等性的执法手段。而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包括社区、志愿者组织、市场组织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作为城管执法对象的街面谋生群体,规模庞大,从业人员众多,分布范围广,经营时间和地点机动性强,城管部门在人力、经费、物力以及保障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在多元治理已经成为公共管理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单纯依靠惩戒性质的行政处罚权,已经无力应对日趋复杂、综合的城市管理事务,也无法有效回应社会需求。

(三)城管执法队伍正规化建设滞后

城管执法是由国务院法制部门和中央编制部门设计推动,由地方政府具体组织实施的一种渐进的制度变革。在制度设计上,行政执法权只是在地方城市相对集中,在中央和省级层面则没有专门承担统筹规划、指导协调职能的业务主管部门,实践中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省与市的脱节。各地城管部门组建模式不统一、履行职能不统一、队伍性质不统一、归口部门不统一,队伍正规化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城管执法效能的发挥。

(四)城管部门立法缺失的现状与依法行政要求不相适应

职权法定是现代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行政部门的设置、行政职能的确定、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得到法律明确授权,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接受法律监督。1997年,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试点以来,我国现有的国家立法体系(法律、行政法规),尚无一部法律、行政法规直接对城管部门作出明确的法律授权,或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予以规范,立法工作明显滞后于执法实践。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立法支持,各地城管执法活动缺乏统一规范,加之城管部门法治化建设水平还相对较低,与依法行政要求存在不小差距,部分城管执法人员以“执法者”自居,粗暴野蛮对待执法相对人,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影响执法权威。

四、深化改革背景下城管部门思想理念重塑的主要路径

解决城管执法面临的价值认同困境,必须站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制度的顶层设计,有效回应社会稳定、城市秩序、保障民生和社会公正等多方面的价值诉求。

第一,在价值路径上,坚持以人为本,有序疏导城市街面摆摊设点,保障街面谋生群体自主就业的权利,在维持城市秩序、改善城市形象与保障民生之间保持合理平衡,消除城管部门与街面谋生群体之间利益冲突的根源。

第二,在社会路径上,从管理到治理,摒弃管制型城市管理的路径依赖,让社区成为城市环境秩序自主治理的基础,让各类社会组织成为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城市治理的重要载体,在多元治理的框架下,重塑城市政府角色。

第三,在组织路径上,加强城管执法队伍的队伍管理,健全体制和机制,严格落实中央提出的“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廉洁务实”的建队要求。

第四,在规则路径上,从立法缺位到依法行政要进一步加快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立法步伐,尽快将其纳入法治规范的轨道。与此相适应,城管部门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城管执法人员的教育,创新执法理念,为推进城管执法体制改革提供思想指引和支撑。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对违反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进行管理和规范是城管部门的职责。执法对象多为城市弱势群体,多为农业流动人口,在开展执法的过程中,城管执法人员必须正确处理好依法履职与以人为本的关系,彻底摒弃“执法就是处罚、处罚就是罚款”的错误认识,真正将“服务、管理、执法”相统一的要求内化于执法实践。城管执法要注重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正确处理维护城市秩序与保障城市民生的关系、严格管理执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不仅要做好“禁堵”,更要做好“疏导”。城管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直接参与一线执法,情况明、底数清、数字准的优势,主动向辖区政府建言献策,协同有关职能部门,在规范疏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树立社会治理的理念

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是城市发展演进的根本变化之一。在城市治理的视野下,需要彻底转变观念,准确界定政府角色,合理划分政府与社区、志愿者组织、行业自律组织、市场组织的功能分工及职能边界,推进权力下放,使城市事务的管理权更多回归社会领域,努力实现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有效对接、依法行政与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良性互动,塑造多元治理的城市管理格局。城市政府、城管部门与城市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并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横向合作关系,应在共同治理目标的指引下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实现城市发展目标。

(三)树立政治建队的理念

城管部门作为履行政府行政执法职能的队伍,肩负着维护城市运行秩序的重要使命,必须切实发挥服务城市经济发展、服务社会建设、服务城市环境、服务市民群众的作用,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政治建队,严抓队伍、严管队伍、严带队伍,坚持依法管理,提高制度执行力;要坚持从严执纪,严格责任追究;要真情关爱基层执法人员,激发队伍生机活力;要坚持不懈地抓好作风建设,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关键,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要紧紧围绕“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目标要求,持之以恒地加强能力素质建设,注重人才培养,着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本领;要在执法工作中维护政治稳定,在确保党的执政地位、执政权力的前提下治理环境秩序,避免执法不当诱发社会冲突。

(四)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

城管执法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工作,直接影响到执法相对人的权益,直接体现政府形象。因此,强化城管执法队伍法治化建设、提升城管执法队伍综合素质和法制化水平,是推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城管部门作为专司行政处罚权的政府机构,要自觉树立、维护法律权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执法,公正严格执法。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将文明执法落到实处,尊重执法相对人的人格尊严,尊重执法相对人合理正当的谋生权益,大力推行教育、告诫、指导等前置的执法手段,使法律得到恰如其分的適用。

五、结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已经步入“治理时代”。城管执法改革作为国家深化改革的一项具体议题,推进职能调整、体制规范、部门整合和队伍规范等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举措必须建立在思想理念彻底变革和重塑的基础之上。只有思想理念转变到位了,城管执法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才会落实,进而推进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现代化,实现城市和谐有序治理。

(责任编辑:李静敏)

城市社区档案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摘要: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深入分析这些挑战,并思考如何通过社区管理创新回应这些挑战,是破解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管理难题的重要途径。东营市胜利油田河口社区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创新,为思考上述问题提供了实践参考。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创新正逐步实现由管制向服务、由粗放到精细、由随意到规范、由传统到现代的一系列转变。

关键词:快速城镇化;城市社区管理;社区管理创新

城镇化指由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人们通常用城镇化率,即城市常住居民占国家总人口数的比重作为城镇化水平的衡量指标。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只有17.8%;2011年,我国城市常住居民数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数,城镇化率达到53.2%,标志着已进入快速城镇化发展时期。纪晓岚指出,城市的本质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的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1]这种人工环境的初衷在于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以及为公民提供更优质和便捷的公共服务。然而,过快的城镇化进程又会引发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垃圾围城等“城市病”。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公共领域的诸多问题都需要用全新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社区管理就是其中重要的问题之一。一方面,作为城市的基本细胞,社区以其在维护社会稳定、提供社会归属感、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等方面优势,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化解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诸多问题的减震器。另一方面,快速城镇化進程也使社区管理面临新的挑战。深入分析这些挑战,并思考如何通过社区管理创新回应这些挑战,是破解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管理难题的重要途径。东营市胜利油田河口社区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创新,为思考上述问题提供了实践参考。

1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社区管理面临的挑战

快速城镇化进程所带来的城镇空间扩展和人口数量激增,使城市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处于不同以往的时代背景中。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单位制瓦解,等时代变迁过程与城镇化进程并行交织,更增加了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复杂性。

1.1   城市扩张增加了社区公共服务需求

城镇化进程本质上是城市规模扩张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含两条路径:一是单纯的城镇人口数量扩张,主要通过农村人口自发进城来实现;二是城镇空间与人口同时扩张,主要通过“村改居”等方式的郊区城镇化来实现。[2]无论是单纯的人口数量激增,还是城镇空间与人口数量同时扩张,其从根本上都导致城镇基础设施压力增大,治安、环境、交通等城市管理难度加大,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需求的急剧增长。从社区层面上,这些变化至少导致本地人、新城市人以及流动人口的融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等问题逐步显现,社区公共服务需求的种类和数量都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就目前我国城镇社区公共服务现状来看,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随着城镇扩张速度进一步加快,这种供需矛盾还会进一步突出。

1.2   外来人口流入增加了社区管理难度

外来人口流入是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城镇化中社区外来人口主要来源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失地农民安置、高等教育后在城市就业的新城市居民,以及投奔子女的老龄化人口。这些外来人口对城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也使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和管理面临巨大压力。人口流入一方面增加了城市总人口数量进而增大了公共服务需求数量;另一方面增加了人口流动性进而增加了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物业管理等方面社区管理难度。首先,外来流动人口结构复杂。其中既有遵纪守法、有良好社会公德的合格公民,也有好逸恶劳、不务正业,甚至流窜作案的人员。外来人口给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带来的挑战最为明显。其次,外来育龄人口居住分散、流动性强,存在一定数量的超生、非婚生子女等,计生管理和服务工作难度日益加大。最后,有些外来人口自身素质低、环境卫生意识较差,或对居住社区的归属感不强,导致乱丢垃圾等现象,对社区环境卫生管理造成一定影响。

1.3   “村改居”社区的遗留问题亟待解决

“村改居”主要是城市周边地区、镇所在地等实施 “农转非”,居民农业户籍改为非农业户籍,“村民委员会”这一自治组织改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与村委会和居委会相比,“村改居”社区居委会有其自身特点和职能。近年来,郊区城市化进程加快,“村改居”的步伐也逐渐加快。依据杨贵华的观念,“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应成为社区人口再组织化和居民自治的重要组织平台;应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公共服务的生产者和供应者;应成为原住村民和进城农民工融入城市并转变为新市民的重要组织平台。[3]但目前我国“村改居”进程中,形成了原有社区与“村改居”社区交叉分布、行政村与“村改居”社区交叉分布的空间特点。在“村改居”社区综合治理、文化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存在工作关系不理顺的问题。干部体制和管理模式没有及时转变,村集体资产处置等问题没有妥善解决,“城中村”存在的弊端没有根本消除。“村改居”社区的在空间布局、固定资产、行政体制等方面的遗留问题亟待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改居”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1.4   居民结构多元增加服务需求复杂性

人口学理论通常用人口或居民结构来表征城市人口的特征。一般情况下,把城市居民划分为托幼年龄、中小学年龄、劳动年龄和老龄。那么,依据各年龄居民在居民总数中所占比重,可以将社区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托幼年龄和中小学年龄为主的增长型社区;二是以劳动年龄为主的稳定型社区;三是以老龄居民为主的衰退型社区。随着人口老龄化逐步推进,近年来我国衰退型社区占三类社区的比重逐年上升,增长型和稳定型社区的比例则呈下降趋势。且在一些年代较久的街道,衰退型社区呈现连片分布的特点。在一些稳定型社区,投靠子女的外来老龄化人口也逐渐增多。为逐年增多的老龄化人口提供便捷、适宜的公共服务,又要顾及其他年龄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这使得城市居民公共服务需求呈现出复杂趋势。同时,从居民职业结构来看,传统单位制社区居民通常以同一类职业为主。在生活起居、文化卫生、体育休闲等方面具有趋同性的公共服务需求。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单位制瓦解,城市居民的职业结构日益复杂,对公共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呈现增强趋势。

1.5   单位制瓦解增加了社区动员的难度

从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克论文集中的“Community”一词来看,社区的主要意涵包括“地域共同体”与“精神共同体”。德国学者斐迪南·藤尼斯也认为,社区是那些有着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4]在乡村,这种社区共同体关系主要由传统的血缘、地缘和文化等自然因素造成;在城市,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社区共同体关系主要由共同的单位造成。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社区不仅受到“村改居”进程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单位制瓦解进程的影响。单位制瓦解后,本由单位制所带来的相同生活状态、相同价值取向和人口同质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共同体特质也随之瓦解。计划经济时代以单位命令动员社区的管理模式也不复存在。在复杂多元的居民结构、工作性质和生活状态下,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变得异常困难。共同维护社区公共设施、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共同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号召,很难得到一致的认同和回应。

2    东营市胜利油田河口社区管理创新实践

东营市胜利油田河口社区管理中心成立于1997年6月22日,承担着18个小区、20924户居民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社区设二级机关部室8个,机关直属单位7个,三级单位7个。辖区总面积375.27万平方米,保洁面积115.4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7.6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1.80万平方米。在中心业务上,主要有四大板块,即物业板块、医疗卫生板块、幼教板块和住宅建设板块。其中医疗板块服务人口5.8万人;幼教板块共有幼儿园8所,在园幼儿1424人。1

近年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该社区空间面积和人口数量都呈现出上升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权利意识增强,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居民结构的多元化和复杂化,社区居民不同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也逐渐呈现细化趋势,不同服务的属性和特点不尽相同,管理和服务工作日益复杂。同时,作为“油田改革的蓄水池,民生建设的主阵地,油田主业发展的大后方、大本营”,油田发展对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河口社区对社区管理工作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和尝试,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油田本土特色的社区管理模式。

2.1 强化服务,着力体现社区管理人性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需求水平不断提升。如何为社区居民提供满意的公共服务,是河口社区始终思考的问题。为此,本着建立服务法则、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延伸服务触角、沟通实现温暖的设计理念,胜利油田创新性地提出了“五步动态服务法”(如图1)。

图1  五步动态服务法

第一步,以高接远迎为主旨,认识居民。认识居民是服务的基础,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认识居民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物业前期介入环节。实施步骤为:①做好建房前期的宣传工作。②组织好购房报名工作。③组织好选房大会。让居民感受到“家”的温暖。④物业前期介入。⑤初步建立居民档案。⑥做好居民入住服务工作。⑦处理居民反映的房屋问题。对于居民入住后反映房屋存在的问题,物业公司要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处理。⑧加强装修管理。避免出现违规装修现象,确保小区整体环境优美有序。

第二步,以密切感谢为主旨,了解居民。了解居民是认识居民的深化,是深层次的认识居民。通过了解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和志愿服务意向,建立居民个性化服务需求档案,从而更好的提供服务。了解居民的主要渠道有:①组团班长走访。②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采取定期按住户比例抽查或居民在服务厅缴费、报修时随机调查。③楼栋长会议。每季度一次的楼栋长会议是了解居民需求的有效渠道。

第三步,以变堵为疏为主旨,帮助居民。帮助居民,就是指物业管理人员应该转变思维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引导居民关爱“家园”,消除或减少居民的抵触情绪,营造物业、居民和谐相处的良好关系。从以下方面入手:①政策咨询。对居民提供政策帮助、信息咨询,采取即时答复和预约答复两种方式。②法律援助。针对各种纠纷及影响小区公共利益的行为,提供法律咨询或法律援助。③就业咨询。帮助职工子女了解掌握招工信息。④邻里守望。大力倡导“以邻为友、以德为邻、以邻为善、相守相望”的睦邻文化。⑤医疗帮助。发挥小区卫生所作用,建立居民 “个人健康档案”,指导居民有针对性地预防疾病并提供定期诊疗服务。

第四步,以换位思考为主旨,理解居民。在为居民服务的过程中,通过“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充分理解居民的需求,把对方的问题当作自己的事情去办,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主要举措为:①居民接待制度。认真对待居民来访,热情接待,耐心听取,认真记录,详细登记,及时处理,及时反馈。②居民听证会制度。针对小区的建设改造等问题,组织居民代表参加听证会,使其参与小区建设,密切相互间关系,加深相互间的感情。③问题分级处理制度。根据居民反映问题的紧急程度和类别,分为A、B、C三级,明确程序,落实责任,用真诚的服务换来居民的理解。

第五步,以感情升华为主旨,感动居民。这是物业管理追求的最高目标,其关键是把居民当成自家人,细微之处见真情。核心是通过“感动服务”,达到感情升华。主要手段有:①开展健康关爱活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以“健康快车”、“小白鸽”医疗志愿服务队为载体,开展健康常识宣传和家庭病床服务。②开展结对关爱活动。为子女不在身边或无子女的独居老人或“关爱结对”服务。③提供“贴心”服务。例如在婚丧嫁娶、老人大寿或孩子满月等时候,送上一束花或上门问候等。④开展节日慰问活动。在特殊节日,发挥党员服务社的作用,对老党员、老模范,孤寡老人进行节日走访,营造“感动”的氛围。⑤开展“助力上产”活动。以“午间驿站”和“隔辈结对”为载体,解决前线职工子女上学无人照顾之忧。⑥志愿者服务。对小区内残疾人、孤寡老人及重病不能自理的人员,由志愿服务队定期提供清扫卫生、送水、送粮等志愿服务。⑦爱心助学。针对因家庭困难而导致失学或上学困难的中、小学生,通过网上发布、共青团组织等途径,搭建援助信息平台,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援助。

2.2  分类管理,努力推进社区管理精细化

随着居民结构的日益复杂化,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难度加大。河口社区针对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复杂性,围绕居民最为关注的物业、幼教、医疗和住宅建设四个板块,实施社区分类管理。

2.2.1 物业板块“组团式”管理

“组团式”管理,是指以小区为单元,把环卫保洁、绿化管理、物业费收缴、楼道清扫与保洁、居民报修服务等内容,以班组为服务“组团”,定时、定点为居民提供服务。即由过去的“条条管理”改为现在的“切块管理”。主要做法包括:(1)精简机构,减少管理岗位。在机构编制上,撤销原来的绿化、保洁等专业化队伍,资源整合到小区。在岗位设置上,打破传统的岗位设置方案,小区物业管理处的管理岗位按照“一正两负”设立,即主任1人(兼书记),副主任2人(其中1人兼任副书记),减少了管理岗位。(2)合理确定组团数量。一般400户左右为一个组团区域。组团人员的数量要充分考虑到现代企业管理的人员管理幅度,一般为8-10人左右。在人员配备上,充分考虑到绿化、保洁、收费、维修等多种服务领域的专业技能。(3)合理测算操作岗岗位定员。在测算定员时充分考虑所辖区域的楼道数量、绿化面积、环卫面积、应收物业费的人数以及管理的难度等多种因素,使定员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4)深化竞争机制。在物业系统开展全员竞聘上岗,所有岗位按“三岗制”动态管理,进行合理劳动组合。(5)完善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机制。由于岗位裁撤、重组和兼并,对各岗位重新进行了岗位分析,并根据劳动岗位的特点,对各个岗位进行岗位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所有岗位重新进行岗位归级,最终确定出各岗位的岗点。(6)完善考核体系。第一层,物业公司对所有基层单位的考核。第二层,由物业公司物管办牵头对各物管处考核。第三层,各物管处对各个组团进行考核,每周进行一次“星级组团”的评比,每半月预兑现一次,每月底进行总兑现。第四层,组团长对员工个人的绩效考核。(7)以“组团”和“440服务中心”为主体,打造“主动式服务”和“响应式服务”服务体系平台。主动式服务的主体是“组团”,在主动式服务中,“组团”要实现八大功能,即实现居民需求,沟通邻里关系,塑造优美环境,维护平安家园,传播文明风尚,提升文化品位,实践志愿服务,发展员工职业。

2.2.2 幼教板块亲情化管理

幼儿教育亲情化管理主要做法是:(1)体现“以幼儿为中心”,使幼儿在园期间的关爱呵护做到无缝隙。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修订完善了各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特别是《教师岗位职责》和《教师一日工作流程》、《保育员岗位职责》和《保育员一日工作流程》、《园长岗位职责》和《园长工作一日流程》,均体现了以“孩子为中心”,努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快乐成长。《教师一日工作流程》135项、《保育员一日工作流程》38项、《园长一日工作流程》34项,从孩子入园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离园,关爱呵护做到“无缝隙”,真正做到了“基本服务无盲点”。(2)家园互动,为幼儿成长创造和谐快乐的环境。一是各园所有班级建立了博客,老师及时将孩子在园情况汇报给家长,更便于老师和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管理等问题。二是各园开办了家长学校,定期向家长传授先进的幼教理念,组织家长进行家教经验交流。三是通过发放《亲情联系卡》、家长约谈、家访、家长问卷等多项关爱幼儿、增进家园联系的措施拉近了幼儿园与家长的关系。(3)完善激励机制,为亲情化管理提供有效保障。为促进亲情化管理取得实效,重点采取以下措施予以保障。一是开展家长问卷调查。就教师的服务态度和质量进行调查。二是强化监督。公布教育中心主要领导的电话和邮箱,便于家长举报教职工不良的师德行为。三是制定了《师德考核细则》。建立了师德档案,每学期对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考核。四是开展“师德十佳”评选活动。定期评选“师德十佳”先进个人并给与重奖,并将评选“师德十佳”工作常态化。

2.2.3 医疗板块“三零”管理

“三零”管理是“服务追求零投诉、质量追求零缺陷、价格追求零误差”。其主要做法是:(1)抓好4Ps管理。①产品(Product):服务。开展“亲情护理”,让患者感受到医院的温暖;开展“家庭病床”和“筑巢特困”活动,走进特困户患者家庭,建立了定向服务关系,居民亲切的称为“健康的守护神”;开展“电话回访—医患亲情一线牵”活动,有效指导了患者出院后的合理用药和科学的生活方式。②地点(Place):为使病人能方便得到服务,美化了门诊大厅、设立导医台、对所有门诊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坚持首问、首诉、首诊负责制度,方便了患者的就医。③促销(Promotion):加快特色专科建设,并通过健康讲座、座谈会和电视科普讲座的形式进行宣传,使康复科的“小针刀”、“三伏灸”、“三九灸”等特色项目赢得了更多患者的认可和赞誉。④价格(Price):对药品采取公开招标,使得药品价格下浮10%。(2)抓好4Cs管理:①顾客问题解决(Customer solution):满足病人需求,解除病人心理担忧。为提高医护人员医疗诊治水平,积极参加山东省医师和护士的培训,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再教育,建立了职称和执业考试的动态管理机制,部分医护人员自觉进行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②顾客的成本(Cost to the customer):采取了公示诊疗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信息,百元处方患者签字、周处方点评、规范抗生素使用等手段,尽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③便利(Convenience):看病或就诊时的方便、快捷程度。开设了专家特色门诊,收费标准和普通挂号费一致,简化就医流程,所有检查化验单通用,避免了患者重復检查的麻烦。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帮助联系上级医院,及时转诊,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④沟通(Communication):一方面是把医患沟通制度进行推广。医务人员不但要掌握治病的技能,还学习一些心理学、社会学知识,掌握一定技巧和艺术,善于与病人沟通,大大减少医疗纠纷。另一方面,我们对医护人员专门开设了沟通培训课程,邀请专家进行护士礼仪指导,既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口头表达能力、规范了文明用语,还加强了肢体语言的沟通。

2.2.4 住宅建设板块联合建房

联合建房的主要做法是:针对油田其他油区的各二级单位各自建房,导致的“设计房型不统一、售价不统一、规划不统一”等弊端,结合我油区三家二级单位及职工居住较为集中的特点,我社区主动同XX采油厂、XX钻井总公司沟通协调,成立了由三家二级单位有关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如下图),并确定由领导小组策划,在调查、听证的基础上联合建房。房屋开发前,组织辖区内油田职工住房和购房情况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掌握了职工对车库的需求,确定了建设面积、房型,并最大限度地配置车库,使得建房出售率达到100%。住宅建设板块的联合建房,避免了其它油区二级单位各自建设规划不统一、建房标准不统一、售价不统一的现象。同时,由于在筹建过程中,多次和地方结合,抓住时机,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在建设用地价格和前期的开发费用方面给予极大优惠,实现建房标准不降低、售房价格不涨,广大油田职工享受到了实惠,最大限度的体现了“惠及于民”。

2.3   完善制度,逐步实现社区管理标准化

根据标准和制度的时效性和适用性要求,河口社区对成立以来形成的各类规章制度和标准进行了梳理,对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不明晰、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整理,通过修订现有的工作制度,促进了工作程序、内容、考核办法的规范化、标准化,保证了制度的有效性,使其适应社区发展的需要。共整理完成了3大类、102项较为系统的、全新的管理制度汇编(如图2)。

图2  河口社区管理中心管理制度汇编

同时,为了使各项服务举措执行落地,本着“以人为本、落实服务、加强检查、促进提高”的原则,河口社区制定了《社区服务质量考核规程》,按照考核规程的要求,每月对服务质量进行抽样检查,由检查考核部门确定检查重点,按照考核标准对被考核单位的小区(物业)、科室(医院)、卫生所(中医院)、幼儿园(幼教)、主干道(市政)等进行一定数量的随机抽查。每季度对服务质量进行民意调查,由考核部门按照设计的《服务质量民意调查表》,召集部分有代表性的服务对象(楼栋长、幼儿家长、患者等),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对服务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按照抽样检查和民意调查的考核结果,每季度由经营管理部按照百分制对被考核单位进行考核结果的加权平均和汇总,并做好奖惩兑现。同时,社区各有关单位在醒目位置(如各个一站式服务大厅、各幼儿园、各卫生所、医院门诊楼等)设立服务评价器和意见箱,便于及时掌握居民对服务的需求,调整服务策略。通过检查和考核,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考核的激励作用,不断促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2.4   技术创新,不断提升社区管理现代化

为进一步实现高效、便捷、人性化的社区服务。河口社区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成功实施了一体化收费联动服务。将水、电、气、物业、采暖五项费用的收取和相关服务形成一体化联动,达到一体化、一窗口、一站式的目的。主要做法是:①组建一体化联动服务大厅,根据社区10个物业站的分布特点,本着方便居民的原则,组建了10个一体化联动服务大厅,使水、电、气、暖、物业等服务和收费工作集中到一起,便于合署办公。②从五个方面对一体化联动服务进行了规范。一是明确了水、电、气、暖、物业等五家单位的职责以及服务大厅各岗位工作职责;二是明确了收费服务的流程,把收费期分为集中收费期和零星收费期,两个期间分别解决不同的问题;三是对维修接报的处理和投诉进行了规范,达到以服务促收费的目的;四是明确了对收费大厅进行服务满意率考核,提高服务满意率,并落实奖惩兑现;五是制定了责任追究制度,把责任划分为九大类,明确了责任追究的方式和方法。③建立基础数据服务信息库。一是邀请专业人员设计了专门的服务收费软件,通过多次试运行和调试,使软件得以正常运行;二是协调房产部门和专业化公司,加强了基础数据的维护,确保了收费及服务信息的准确性。④加强人员培训。开展了“文明礼仪培训”、“软件操作平台实地演练”、“综合业务的培训”等一系列培训,使文明服务、技能知识、业务水平等各方面得到提高。⑤明确了收费服务工作流程。一是在收费方面,确定由原来的五家单位收费为一体化收费,并开设两个收费服务窗口,一个接待报修服务窗口。二是在服务方面,确定由原来的五家专业服务为一体化服务,统一接报,统一协调,统一安排服务。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利用“河口社区为民服务和谐共建联席会”这个平台,每月组织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收费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3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的方向

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面临的挑战,以及东营市胜利油田河口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都不难看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创新在管理理念、管理过程、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手段方面的总趋势。

3.1   管理理念从管制到服务的转变

计划经济时代,农村社区以地域和亲缘为依托,以村支部和村委会为主要管理模式;城市社区以单位共建住房为依托,以街道办事处为主要管理模式。两种管理模式都主要围绕社区管理与控制功能。近年来,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倡导下,基层社区公共服务理念和公共服务水平均有明显提升。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提升,社区居民对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期待也逐渐提高。由管制走向服务,逐渐成为全国范围内各社区管理创新的重要主题。东营市胜利油田河口社区的“五步动态服务法”,“一体化、一窗口、一站式”服务,医疗服务中的“服务追求零投诉、质量追求零缺陷、价格追求零误差”等等,均体现了社区管理中服务理念的深化。

3.2   管理过程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

以往的社区管理,无论农村的村支部、村委会,还是城鎮的街道办、居委会,都以重大事件的上传下达为主。除特定时期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管控外,社区管理基本沿袭着粗放式的管理方式。近年来,农村外来人口管理问题、“村改居”社区遗留问题、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等逐渐显现,社区管理和服务也逐渐由粗放式向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变。河口社区围绕居民最为关注的物业、医疗、幼教、住房四大社区服务板块,开展分类化管理,并对每一板块的时候效果进行精细化的考核,这些做法无疑可以提升了社区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有效避免管理漏洞和服务死角。

3.3   管理制度从随意到规范的转变

以往社区管理制度化水平较低,大多没有形成规范化的制度安排。即便有一些规章制度,也较为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对已有制度的执行力也不尽如人意。现代社会法治化水平逐渐提高,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中责任事故、法律糾纷等问题不断增多,必然要求社区管理逐渐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转变。河口社区梳理已有制度,融入新的制度规范,形成河口社区管理中心制度汇编,极大程度上实现了社区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社区服务质量考核规程》等考核制度的出台也进一步提升了社区管理绩效考核的制度化水平。

3.4   管理手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是现代社区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城市社区管理复杂性的提升,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社区管理现代化是社区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河口社区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水、电、气、物业、采暖五项费用的收取和服务形成一体化联动,实现一体化、一窗口、一站式,正式对社区管理现代化的有益尝试。

注释:

1    根据东营市胜利油田河口社区管理中心提供资料整理。

参考文献:

[1]  纪晓岚.论城市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

[2]  杨贵华.《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村改居”路径》,《湖南社会科学》2011( 5) .

[3]  杨贵华.《城市化进程中的 “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建设》,《社会科学》2012(11).

[4]  潘允康.《城市社会学新论:城市人与区位的结合与互动》[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18.

(责任编辑:姚    英)

Research on Urban Community Management Innovation during Rapid Urbanisation: Taking Hekou Community, Dongying City for Example

LI Hui,YU Qi,LI Wenxiao

(School of Economist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ieum,Qingdao  266580)

城市社区档案管理办法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档案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数据安全问题也逐步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分析视频档案的存放现状,发现并归纳了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根据碰到的具体安全问题,结合存储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和网络技术对解决视频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视频档案;数字化;安全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与存储水平的不断提高,视频档案的数字化进程也在逐步开展和普及。各地方在过去十多年中积累了大量反映地方建设和发展的视频档案,主要记录了社会变迁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事件,这些资料对日后城市建设、文化挖掘、历史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纸质档案数字化过程相比,视频档案的数字化过程更为复杂,对技术要求更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操作经验,因此如何保证数据安全已成为视频档案数字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1 视频档案数字化过程现状

目前视频档案数字化进程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各部门还存放着相当数量的原始资料,它们的存在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存储介质千差万别,主要以磁带和胶片为主;记录格式多种多样;保存现状有好有坏;视频目录存在缺失。综合分析,视频档案数字化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安全问题。

1.1存放环境安全性差。根据各地方经济条件的不同,视频档案的存放条件也不尽相同。大部分地方没有专门的存放场所和设备,防潮控温能力差,容易受到电磁波干扰,有很多视频资料在还没有数字化之时就因为老化或消磁而无法读取使用。

1.2 视频档案数字转换过程中存在风险。由于存储介质的多样化和存储格式的非兼容性,视频档案在数字化过程中必须使用相应品牌的设备进行读取,在数字化过程中存在以下风险:第一,早期设备长期闲置,设备老化,读取磁带时容易出现卡带现象,而且未经清洗的磁头会使磁带磁粉脱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第二,视频档案数字化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调用视频时频繁对磁带进行重复采集,造成存储介质磨损,数字信号越来越差;第三,数字档案存储网络不够健全,大量数字化视频档案选择就地保存,没有备份设备,更没有异地迁移备份的手段,在遇到不可抗力的影响下,往往造成比较大的损失。

1.3 数字化档案存放硬件选型及设置不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存储设备种类众多,有些地方已经对视频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处理,但是对数字档案存储设备的选择和设置同样存在安全问题。第一,使用普通光盘保存视频档案;第二,使用便携式2.5寸移动硬盘存储视频档案;第三,使用普通电脑硬盘保存视频档案;第四,使用具有RAID级数据保护功能的磁盘阵列保存视频档案,但RAID设置不当。通过广泛调查,很少地方能够使用价格昂贵、设备稳定性好以及带有数据备份功能的服务器级设备保存视频档案。

2 视频档案数据安全分析

2.1 存放环境安全分析。视频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必须保证原始磁带的存放安全,不同的存放环境对磁带的使用寿命有很大的影响(表1)。

2.2 硬件选型安全分析。数字化后的视频档案可选择的存储设备很多,存储设备主要以硬盘为主,它的尺寸有2.5寸和3.5寸之分,同样是3.5寸的硬盘又有普通盘和服务器级硬盘之分,它们的技术参数不同,存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不同(表2)。

2.3 数字档案存储网络安全分析。很多视频档案数字化后没有选择异地迁移备份,在本地保存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以下安全问题:第一,人为操作问题导致硬件损坏,造成数据丢失甚至无法恢复;第二,遇到不可抗外力造成设备损害,使数据彻底丢失;第三,缺乏技术支持,数据面临病毒、黑客攻击时造成数据丢失或损害。从数据安全角度分析,应该分批分期进行异地迁移备份,建立网络化数字档案存储机制,但迁移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安全问题:第一,当存储介质整体异地迁移备份时,应考虑选址安全性,不能选择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和极端天气较多的地区,以免造成档案不可挽回的损失;第二,选择网络方式迁移备份时,通过专用网络通道,建立可兼容的网络存储平台,重点防范病毒侵入以及系统漏洞带来的黑客攻击。

3 视频档案数字化安全策略

视频档案作为档案资料的一个特殊门类,由于它存储介质的特殊性,在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技术壁垒,随之带来的安全性问题也比较多,视频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的安全策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逐步被深入研究。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硬件保障和技术支持,通过不断的分析和实践,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能够大大提高视频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的安全性。

3.1 建立良好的磁带存储和使用环境。磁带能够长时间不损坏与存放条件以及使用方法有着很大的关系。第一,磁带存放空间的温度应在15℃~25℃,湿度在40%RH~60%RH,保证磁带存放环境的清洁,注意防尘,远离带有磁场的电器设备;第二,磁带应放在与之匹配的包装盒内,并竖立放置;第三,从低温处取出的磁带应在正常环境下放置一天后再放入摄像机中使用;第四,拍摄完毕后磁带应倒至磁带起点或终点进行存档保管,长期存放的磁带一年内需倒带两到三次;第五,磁带上不要乱贴标签,防止标签落入机芯造成机器损害;第六,断裂的磁带可用透明胶带在无磁一侧粘连,磁带内容导出后不再使用。

3.2 建立存储硬件选型标准。视频档案数字化以后,存储设备的选型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数据存放的安全,选型不当不仅会带来数据丢失的风险,同时也会影响数据的使用效率。通过前期存储设备的性能分析,应放弃使用光盘、2.5寸便携式移动硬盘等使用寿命不长且容易损坏的电子设备。当选择本地局域范围内数据迁移备份时,可选择成本较低、操作方便快捷的存储设备,选型标准如下:第一,选择支持NAS技术的存储设备,比如硬盘选择红盘,它是专为NASWare3.0这种环境而设计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比标准硬盘改善35%,并且支持7×24小时不间断运行;第二,选择带有RAID级数据保护功能的外置存储控制设备,如支持多个硬盘的硬盘阵列盒,它不但能完美实现RAID1/5/6/10硬盘自动备份功能,同时也支持NAS技术,完美的可视化管理技术显得更加人性化。如果选择异地数据迁移备份,考虑到数据的重要性和整个备份网络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必须加大投入,使用较高层级且较成熟的技术标准:第一,选择光纤通道进行数据传输;第二,选择支持SAN技术的服务器及周边设备,比如具有强大目录管理功能的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3.3 建立视频档案采集标准。由于磁带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其在读写过程中存在着损耗,过度使用很容易造成磁粉脱落或带体破损,从而直接影响采集视频的清晰度,严重时直接造成数据丢失。通过制定严格的采集技术标准,将避免调用视频档案时对磁带的频繁采集。早期视频大部分采用标清格式拍摄,清晰度不高,与高清视频在观看时有较大差别,所以数字化采集时尽量避免信号损失,同时采集后的视频格式还要有较好的兼容性,所以制定标准如下:第一,采用非编级采集卡进行视频采集,不使用1394卡进行采集,确保采集信号不会失真;第二,采集格式设置为avi格式,帧频为25帧/秒,虽然该格式也对视频进行了压缩,但是它的压缩比较高,分辨率也可随意调整,并且avi格式的兼容性非常好;第三,在服务器容量允许的条件下使用高码流进行视频采集,最低不低于1024kb/秒;第四,分辨率采用720×576,即长宽比为4︰3;第五,视频档案按独立镜头分段采集。

3.4 搭建数字视频档案网络迁移备份平台。按照迁移备份距离的不同,网络平台可分为局域网网络平台和广域网网络平台,它们的网络结构有所不同。第一,局域网迁移备份网络,我们可以把它看做一个小型媒体服务网络,以提供媒体文件共享服务为主,即连入网络的每台服务器共享同一个网络存储设备,网络中访问存储设备的终端不多,综合硬件成本,网络平台搭建时采用软件NAS(图1)架构,它在文件级数据存取方面十分快捷。第二,广域网迁移备份网络由于传输距离比较远,我们把连入网络的每台服务器都只看做媒体数据的存储设备,通过光纤通道和网络安全机制把它们组建成一个安全的网络体系,从而达到数据迁移备份的目的,在搭建网络平台时采用SAN(图2)架构,它在灾难恢复、在线备份、冗余存储和数据时效切换方面表现优异。

当然建立正确的存储组合是达到数据备份和安全管理目标的关键,数据安全管理的全部目标是基于数据重要程度区分的优先等级,而NAS与SAN互补的存储结构(图3)就能达到这一目标。NAS与SAN混合搭配的方式也为许多档案管理部门带来了数据迁移备份操作最大的灵活性和设备性能使用最优化。数据服务器结构差异越大,就越适合采用NAS方式,因为它无缝整合异构服务器的能力较强,而数字档案量越大,SAN方式的高效率发挥得就越突出。从工作原理上看NAS方式能够简化对SAN网络的访问,它相当于SAN的网关,使SAN网络的数据块以文件形式路由至适当的服务器中,相反SAN通过减轻大量非重要数据的存储负担使NAS更有效地工作。在现实中重要的数字档案可以存储在本地NAS设备上,而数以千计占用了服务器存储空间的小容量数字档案可以传送到SAN中。

4 结语

视频档案数字化过程是一项融合了多媒体制作技术、网路安全技术、数据存储技术的系统性工程,其特点是流程复杂、技术要求高、安全风险多,我们不仅要研究数字化本身存在的安全性问题,还要关注数字化之前与之后磁带存储的安全和数字资源网络迁移备份的安全,只有建设了良好的存储环境、制定了统一的数字化标准、搭建了安全稳定的存储网络,才能确保视频档案在碰到系统瘫痪甚至自然灾难时是安全的可恢复的。视频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安全策略研究的部分技术还可以引入整个档案数字化建设中来,比如迁移备份网络平台建设技术,这不仅使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还节省大笔的设备经费支出。

参考文献:

[1]陈越.数字化档案的信息安全问题与管理策略[J].赤子,2015(19):231.

[2]赵建火.浅议档案信息电子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办公室业务,2015(15):46.

[3]霍妍琳,徐敏.国内外视频档案数字化的技术现状分析[J].北京档案,2011(4):49~50.

[4]赵涛.SAN与NAS融合技术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9.

[5]刘玉柱.NAS网络存储技术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6]陶琳.SAN存储技术的应用研究[J].办公自动化,2009(12):43~44.

[7]张海生.视频制播网络中存储方案的选择[J].中国数字电视,2008(11):17~18.

[8]马中祥,张兵.浅谈高校视音频资料的存储[J].现代电视技术,2008(5):119~121.

[9]沈晓彦,鲁冰.异地数据备份系统技术应用与分析[J].光盘技术,2007(4):39~41.

[10]龚雪莲.电子化档案管理[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23(2):60~62.

上一篇:葡萄调查报告范文下一篇:临床医学学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