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成本范文

2023-09-20

机会成本范文第1篇

摘要:出版社是2009年開始集中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的,改制后出版社数量较多,规模不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后中小企业的管理现状。文章通过对出版社标准成本法的推广应用,归纳总结了基于标准成本法的成本管理体系,对标准成本法的成本管理体系的设计、应用进行了说明,并对标准成本法的实施做了经验总结,希望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单位改制后的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改进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关键词:出版社;标准成本法;成本管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来,我国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确认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的文化体制改革方向。出版社作为文化体制改革中较早的行业,改制后出版社的成本管理现状对推进我国现行的文化体制改革有所启示,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出版社现代化管理的需求,标准成本法开始在出版社应用,提高了成本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完善了出版社管理制度。

一、背景分析

出版社属于政府思想文化宣传系统,是政府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要部分,出版社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性质,从2009年集中改制至今已有9年了。改制后,地方及高校出版社,数量较多,占全国所有出版社60%以上,这些出版社规模不大,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信息化及信息系统建设较为滞后,专业化协作能力较差,成本管理观念落后,成本管理的范围、手段、目的等认识存在偏差;把成本管理作为财务人员、少数管理人员的专权,没有调动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不高,管理基础较为薄弱,成本控制制度意识不强。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实现成本管理的现代化,标准成本法开始在出版社推广应用。

二、总体设计

(一)应用标准成本法的目标

通过标准成本法在出版社的推广应用,实现出版社现代成本管理思维,促进出版社的现代化成本管理水平,符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战略的要求;激励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强化出版社对图书成本的控制,降低图书成本码洋率,实现出版社利润最大化。通过标准成本法在出版社的运用,更真实地反映出版社图书成本的构成,实现图书成本的标准化,强化出版社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率。

(二)应用标准成本法的总体思路

根据出版社实际情况分析出版社成本管理的现状和不足,利用标准成本法,筛选标准成本指标,制定成本指标标准,形成以标准成本法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根据标准成本法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保证标准成本法的实施,持续改善出版社的成本管理水平。为文化体制改制后的中小型出版社现代化成本管理提出参考,推进出版行业中小型出版社成本管理的水平。

(三)标准成本法的内容

标准成本法是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用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以成本事前控制为目的,成本差异计算和分析为重点。以标准成本为核心,通过标准成本的制定、执行、核算、控制、差异分析等环节,将成本的核算、控制、考核、分析融为一体,实现成本管理的一种成本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标准成本一般由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三部分构成,包括标准用量和标准价格两方面,依据出版社的实际情况与图书出版的行业特性,科学合理的选取各类标准指标。

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直接用于图书生产的材料成本。标准用量:首先,要根据图书的出版数量、图书开本、用纸规格等进行选择,列出所需的各种材料及可能的代用材料,并说明这些材料的种类、大小及质量等情况;其次,对过去用料情况的记录进行分析,通过实际测定,技术分析等方法,科学合理地制定标准数量。标准价格:出版社有统一招标的,按招标价格;没有招标的,由出版部负责提供,格按当时的市场价格确定。

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图书生产的人工成本。根据图书出版选择的工艺(如亮膜、亚膜、UV、上光等)不同,图书印刷数量不等,依据过去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现在的市场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人工数量标准和价格标准。

制造费用可以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这两部分制造费用根据出版业的行业特性,单独核算,核算标准用量采用工时表示,标准价格根据出版社实际情况确认。

三、应用过程

(一)参与人员及组织框架

标准成本法的实施需要全社人员参与,还需要成立标准成本法实施领导小组(简称实施小组,下同),保障标准成本法的实施。实施小组的组长由出版社的社长担任,负责标准成本法的目标、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的制定,社委会及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负责标准成本法的具体推广实施及日常事务,是各类标准指标的实际制定者和执行者,负责沟通上下。

(二)应用标准成本法的资源、信息化等要求

出版社根据各部门与标准成本法的目标匹配程度进行资源配置,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果。对成本管理的落后思想,加强思想教育,强调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意识,加强全员成本控制的宣传,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出版社基础管理,为标准成本法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标准成本法实施流程

标准成本法的基本目标、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有社长领导的实施小组负责制定,各部门负责人根据标准成本法的实施方案,组织本部门人员学习、讨论,结合自身实际工作情况,选择标准指标,根据以前工作实际情况结合市场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制定标准数量、标准价格,并上报实施小组,实施小组汇总各部门的标准指标,进行全员讨论、修改,形成文件再下发各部门,经过多轮讨论、修改,最终形成标准指标,完成实施方案。在标准成本法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实时解决,上下各部门沟通要及时有效,要信息透明,并制定相关制度规定,规范标准成本法实施中的问题反馈、问题处理及实施方案修改完善等情况。

根據标准成本法实施方案,把图书印刷标准指标与标准价格,录入到出版社信息系统中。图书项目印刷前,根据图书印刷需求选取印刷数量、工艺等信息,录入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中会显示该图书的标准成本明细与总额,待图书成本实际结算时,再进行成本差异对比,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及时跟进改正图书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四)规范标准指标的调整

在标准成本法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在结合出版社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标准成本法实施方案和标准指标,在实施方案调整过程要严格按照流程规定处理,不能随意而为。要制定与标准成本法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制度要符合出版社的实际经营情况,标准指标的变动机制要与市场环境、经营情况相协调,要适应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经营环境。

四、经验总结

(一)取得的成效

出版社确定了标准成本法的成本管理战略,通过标准成本法的实际应用,激励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使得大部分员工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图书成本管理对单位的重要性,广大员工的成本管理思想进步明显,企业主人翁意思进一步提高。出版社形成了以标准成本法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管理闭环,推动了出版社成本管理制度的建设,改善出版社对图书的成本管理水平,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推动了出版社管理能力,符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战略的规划。

(二)经验总结

1. 管理思想教育是基础

出版社改制后成本管理理念落后,部分员工对图书成本漠不关心,不能很好的使用信息系统,对图书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及改进意见,视而不见,不予关注,对标准成本法积极性不高。加大宣传与沟通,使得大部分员工能够清晰的了解到,图书成本管理对单位的重要地位,关系自身利益;加强员工培训,引导员工正确使用信息系统,打破部门之间的横向壁垒,提高部门协作能力,根据差异分析及改进意见,及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图书成本管理理论水平。

2. 制度是关键

制度建设是标准成本法实施的重要保证,按标准成本法的目标、组织机构、实施方案、实施中的问题反馈、标准指标变动机制等方面,再依据出版社实际经营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针对标准指标的变动机制,要简化标准指标修订流程,增加标准指标修订频率,使标准指标更加的趋同市场标准,使出版社构建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特别是标准价格,与市场环境变动最为紧密,出版社面临的经营、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出版社应依据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实时的调整标准价格;但标准指标的变动,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的程序,调整标准,做到有法可依。

3. 覆盖范围要量体裁衣

标准成本管理不能全覆盖,间接成本分配标准不精确,出版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经济可行的增加标准成本的前后覆盖面,对影响图书成本较大的成本费用,要加入标准成本管理中,但不能为了标准成本管理而增加管理,要量力而行,适合自己出版社的成本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

五、结语

标准成本法适用于中小型文化体制改革单位,改制后的企业成本管理现状,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信息化水平不高,现代经营管理理念较为滞后,成本管理体系认识度不够,公司法人独立管理,外界干涉较少,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利用标准成本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制定相关标准指标,制定相应的制度规定,形成适合自己企业的标准成本管理体系;在实施中遇到问题,查明原委,及时解决,按需修改指标。通过标准成本法的推广应用,改善了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为文化体制改革单位改制后的中小型企业现代化管理,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双双.标准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05).

[2]杨立林.标准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10).

[3]何安.出版社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核算研究[J].当代会计,2017(05).

[4]杨培慧.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中小图书出版社成本管理探讨[J].财会通讯,2015(29).

[5]谢芳.高校出版社成本管理[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

机会成本范文第2篇

摘 要: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能够与现代企业制度精细化管理相适应的成本管理方法,文章在分析了实施作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结合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气厂的采气工艺流程,从作业单元划分和成本体系构建、账务设置、作业绩效评价等8个方面对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方案进行了总体设计。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实施方案 成本动因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原本是针对制造行业量身定制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结合油气田企业的实际情况,长庆油田分公司采气一厂将作业成本理论中的作业延伸为天然气开采过程中的每项关键工序,甚至是每项关键活动,并以其为基础进行成本的归集、控制、分析、考核、评价,必将为油气田企业进一步降低天然气生产成本,提高气田开发效益提供新的思路。

一、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1)是股份公司低成本经营政策的要求。重组后,由于中石油在海外的成功上市,外国资本的介入,为了满足股东的需求,股份公司高层越来越重视对油气操作成本的控制和削减工作。以长庆油田公司为例,油气综合操作费由5.18美元/桶下降到3.81美元/桶(预算目标),下降幅度高达26.44%。操作成本连年削减的压力,客观上要求生产单位进一步细化成本管理,加强对新的成本管理方法的研究。(2)是采气厂的基本职能的要求。采气厂作为油田公司的生产中心和成本中心之一,担负着天然气生产和成本控制两大职能。为了确保公司价值的快速提升,必须在全力以赴提高天然气的生产量的同时,积极有效地实施低成本发展战略。随着气田开发难度逐年增大,完成产量与成本控制的矛盾日益突出,实现成本不断降低的难度和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巨大的成本压力,采气厂成本控制的基本职能要求寻求全新的成本控制思路。(3)是天然气生产成本自身特性的要求。与普通制造行业相比,天然气生产成本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具体如下:一是气田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直接材料不能直接构成最终的产品(天然气),气田的最终产量与所投入的材料没有直接的关系,即投入量与产出量不具有配比性。二是天然气生产成本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天然气生产成本的高低与气田所在地的地理地貌、地质构造有着极大的关系,其横向可比性差。三是成本与天然气产量之间线性关系很不明确,致使传统的变动成本理论和C=a+bx模型在天然气生产成本分析和预测中失效。天然气生产成本自身的特性和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的不适应性,迫切要求成本管理人员积极寻找新的成本管理方法。(4)是靖边气田地质特征的要求。第一采气厂所管辖的靖边气田属于最为典型的低压、低产气田。受气田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的影响,靖边气田的单位产能建设耗费的投资和单位天然气的操作成本都明显高于其他气田。为了实现气田的经济有效开发,就必须对包括产建成本在内的各类费用进行综合分析,剔除一切无效、低效作业,消除资源浪费现象,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而作业成本法可为评价作业的有效性提供科学的依据。

2.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分析。财务ERP系统为作业成本计算准备了基本的账务设置。财务ERP系统的成本核算体系主要以传统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为理论基础而设计的,其优点是能够比较直观反映油气产品成本的总体情况。但是油气生产行业成本的特殊性,部分特殊作业成本(如测井试井作业、井下作业、天然气净化作业等)在整个油气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管理层为了能够在账务系统中比较直观的了解到该部分费用的整体发生情况,又在账务系统中增设了专门核算测井试井作业成本、井下作业成本、科研试验费及其他辅助生产成本等几个一级会计科目。尽管这些会计科目是管理层为了辅助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不能完全反映油气生产的全部过程,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作业成本计算准备了简单的会计科目,并为作业成本计算提供了基本的账务设置思路。

机构的精简性增加了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可行性。由于作业成本法是一个全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中石油系统内作业成本法还只是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并未投入实际运用。然而作业成本法在成本管理实践中需要做大量的、复杂的前期准备工作和生产部门、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采气一厂机构的精简性和业务的单一性无疑将会减少相应的工作量,从而增加了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可行性。

二、作业成本法实施方案设计

1.基本原则。作业成本法是通过对作业进行动态的追踪,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利用情况的方法。它以资源的流动为线索,以组成生产过程的单项作业为成本核算中心,以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的主要依据,能够细致、全面的反映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耗费情况,便于成本的分析和控制。为了充分发挥作业成本法在细化成本管理中的作用,既不过大的增加成本核算的工作量,又能满足标准报表的取数要求,在作业成本法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应注意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1)必须要保留现行的产品成本法的基本账务设置,使企业管理层通过账务系统能够及时、直观了解到成本发生的总体情况,同时也满足了标准报表取数的需要。(2)作业单元的划分要结合本单位的生产实际,遵循适度原则。即作业单元的划分既不宜过大也不能过小。划分大了系统满足不了细化成本管理的要求,划分小了则会大大的增加成本核算的难度和工作量。

2.作业单元的划分和成本体系构建。第一采气厂工艺流程。通过第一采气厂建厂以来的各项现场地面工艺试验攻关,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符合靖边气田实际情况的地面采气工艺流程,可以概括为“高压集气、单井驻醇”。从这个主要作业流程中我们又可以引申出以下几个作业单元。一是气井注入作业。在正常情况下,为了确保天然气采出作业的顺利进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保证气井资产性能的完好,防止油套管的腐蚀;保证井底的气体源源不断的流入采气管线,防止井筒积液现象;保障采气管线的畅通,防止水合物的形成。实践表明要做到以上三点必须适时的向井筒内注入恰当的化学药剂,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气井注入作业。二是净化作业,主要保证天然气气质符合外输需要,水露点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三是辅助作业,主要解决生产过程中正常辅助配套和非常安全保障问题。四是管理作业,指为组织和保障安全生产而发生的系列管理行为。

作业单元划分和成本体系构建。通过上面对主要生产作业的描述,我们将靖边气田的生产过程划分为4个主作业单元和12个子作业单元。4个主作业单元分别为天然气采出作业、气井注入作业、辅助作业和管理作业。一是天然气集输作业单元包含三个子作业单元分别为井口加热作业、站内集气作业和增压外输作业。主要反映天然气集输过程中发生的资源流动和耗费情况。其主要成本项目包括材料费、动力费、人工费和自用气费用等。二是气井注入作业包括注醇作业、注缓蚀剂作业和注发泡剂作业三个子单元。其主要反映气井注入作业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各类化学药剂的材料费、人工费、外雇劳务费和外包工程支出等成本项目。三是辅助作业单元包括六个子单元,分别为测井试井作业、运输作业、维护及修理作业、化验分析及仪器仪表校验作业、科研作业和其他辅助作业。主要核算各类辅助作业成本,具体成本项目包括外包测井试井工程成本,外雇车辆运输费、自有车辆发生的各类费用、维护及修理发生的材料费和施工费等。四是管理作业单元主要归集为维护正常生产而发生的各种管理活动而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基本上与现行账务设置中的厂矿管理费用科目归集的成本费用项目一致。

为了明确各单位、部门对成本费用应承担的责任,我们还可以将各项成本费用与执行该项作业的单位和部门对应起来,以便于成本的控制和考核,充分发挥生产部门在成本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3.作业成本法的账务设置方案。作业成本法的账务设置是其从理论研究转入实务运用的关键。在财务ERP环境下,由于整个油田公司所属各单位的所有的会计业务都在一套账中处理,所以在账务设置时只能以辅助核算的形式来实现作业成本费用的归集和计算。在ERP账务系统中,除产品辅助核算外还有两种常用的辅助核算,一是部门辅助核算,二是成本中心辅助核算。据此我们可以提出两种关于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账务设置方案,其一是将作业单元作为三级部门核算,其二是将作业单元作为二级成本中心核算。

第一种方案的优点是能够在每一笔经济业务发生时就可以将其纳入作业成本计算范畴,并且能与实施作业的单位、部门对应,明确成本责任。其缺点是部门核算设置的工作量大,凭证录入程序显得烦琐,并且可能导致凭证存盘困难。

与方案一相比方案二的优点是不用改变现有的部门核算体系,而且凭证录入程序和录入工作量也与方案实施前基本保持一致,只需在现行的成本中心辅助核算(即地质区块)下面增加作业单元即可。其最大的优点是能方便的对不同地质区块的相同作业的成本耗费情况进行对比。

根据上述的两条基本原则和两种账务设置方案的对比,我们认为采用方案二是可行的。

4.作业成本计算过程。在上一节中我们初步建立了以地质区块为基础的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面我们对在该体系下成本计算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

在ERP账务系统中成本计算分以下三种情况:直接计入油气生产成本明细科目,如直接材料费、人员费用、外购动力费等;成本费用先列入中转科目,月末再结转到油气生产成本明细科目,如测井试井成本、净化成本等;为组织生产而发生的管理费用先在“厂矿管理费”科目中列示,月末再结转到“油气生产成本”的相应明细科目中。

由此可见生产经营过程中任何成本费用的发生都将在“油气生产成本”这个会计科目中汇总反映。因此,作业单元辅助核算只需与“油气生产成本”科目对应,就可以完成作业单元成本的计算。以测井试井作业成本计算为例,在日常核算中

借:测井试井作业成本

贷:应付账款

月末结转时:

借:油气生产成本——测井试井费

贷:测井试井作业成本

同时在作业过程选择测井试井作业,点击保存就完成了当月的测井试井作业成本的归集和计算工作。这样我们可以通过ERP账务系统提供的辅助管理子系统方便的查询测井试井作业的基本信息,如作业次数、平均作业单价等。这些信息可为成本分析、标准成本定额的制定、成本趋势预测提供必要的资料。

需要说明的是在作业成本数据录入时要注意区分作业的性质分别录入相关的数量、单价信息,否则成本分析数据将会很不准确。

5.成本报表设计。为了满足企业管理层的管理需要,全面的反映各作业单元的成本发生情况,便于成本分析和考核,我们需要设计一份以作业单元为中心的成本报表。该表以作业单元为中心,横向为主要作业单元,纵向为具体成本项目。通过该表能够粗略的反映各作业单元成本发生的基本情况。

一个完整的、对管理有帮助的成本报表系统除了全面反映各作业单元的资源耗费情况外,还应该能向管理者提供相关的数量和价格信息,本期成本与历史成本对比信息,成本实际数与预算数对比信息、成本增减变动因素分析信息等。因此除了成本计算总表外,还应设计作业单元成本要素表、作业单元数量信息表、作业单元成本预算执行情况表、作业成本动因分析表。具体表样的设计要结合本单位的生产和管理实际。

6.作业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任何因素,亦即成本的驱动因素(又称成本诱导因素)。成本动因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根据成本动因在企业资源流动中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作业的资源动因即是某项作业的单位消耗,作业动因即某项具体作业的工作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作业成本动因分析的基本模型:

某项作业的成本C=该作业的单位消耗P×该项作业的数量(次数)N。

通过该模型,我们可以将本期作业成本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成本增减变动的根本原因,从而为进一步降低成本,挖掘降耗潜能指明道路和方向。

7.作业成本预算方法改进。在采气厂现行的各级的目标成本制订过程中,一般采用水平预算编制法(也称增量法),“水平法”或增量预算法都是以过去的水平为基础,这实际上承认过去发生的费用是合理的,这使许多原来不合理的费用开支继续存在下去。为了克服现行“水平法”编制预算的不足,我们应在作业成本动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成本投入与生产指标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也就是前面所讲的作业成本动因分析的基本模型:某项作业的成本C=该作业的单位消耗P×该项作业的数量(次数)N。

我们认为在作业成本机制下,成本预算的编制可以借鉴工程预算的编制方法。通常在生产任务确定的条件下,我们能够比较准确的预测作业单元的工作量。依据相适应的单位作业成本耗费定额和所有作业单元的工作量信息,我们就可以准确的预测生产成本的总额。工作量清单法在成本预算中的应用,可以弥补传统的增量预算和弹性预算的不足,提高零基预算的准确性和适应性,使企业目标成本的制定更具有科学性。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在作业成本法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该方案还存在下面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1.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不能满足作业成本法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采气一厂自成立以来一直受人员配备不齐的制约,各项工作均疲于应付,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很不踏实,集中表现为各类成本统计台账不完善,成本费用消耗定额未制定,基层成本管理体系仍未建立。这些不利因素直接影响了作业成本法优势的发挥。

2.对各类结算资料编制和管理过于粗放,不利于成本的细化核算。目前,采气一厂各类结算资料通常只注重结算程序的合规性,而忽视了对成本主体信息、工作量信息的描述。这给财务人员准确的核算各作业单元的成本带来一定的困难,从而很难适应作业成本法的精细化核算要求。

3.生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对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不够。生产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最了解生产情况,对成本发生费用的发生过程也最为了解,不发挥他们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成本管理工作必然出现混乱,成本管理人员永远也摆脱不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困境。

针对上面的问题,采气一厂正在努力改进结算单的设计,完善各类成本统计台账信息,积极与生产、技术人员沟通,协作编制成本消耗定额体系,加强对基层成本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各项工作能够满足作业成本管理的需要。

(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气厂 宁夏银川 750000)

(责编:贾伟)

机会成本范文第3篇

摘要该文对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成本预测、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进行有效分析,并对强化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Ideas

YIN Bo

(Infrastructure Department,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Key wordsProject cost, cost forecast, cost control, cost accounting

1 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在保证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约定的前提下,对施工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通过成本预测、计划、实施、核算、分析、考核、整理成本资料与编制成本报告等活动实现预定成本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把成本控制目标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的效果。因此,施工企业进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在有限成本控制下,建造符合质量要求的工程项目,获取更多经济利润。因此,施工企业加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控制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2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框架

2.1 成本预测

成本预测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一步,也是编制成本计划的基础,是编制可行、合理成本控制目标的科学依据。因此,工程项目成本预测对提高成本计划的可行性、降低成本和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工程项目成本预测的主要内容是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根据各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及工期等对工程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

2.1.1 工、料、费用预测

首先,人工费单价以及工人的工资水平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是施工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因而施工企业应对工程项目人工费单价以及工人的工资水平的市场行情进行对比统计分析,根据工期及准备投入的人员数量分析该项工程合同价中人工费,从而对成本进行准确、合理预测。

其次,施工企业应分别对主材、地材、辅材、其它材料费进行逐项分析,且重新核定材料的供应时间、地点、购买价、运输方式及装卸费,分析合同定额中规定的材料规格与实际购买材料规格的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材料费占建安费的比重极大,只有控制了此项费用,工程项目成本才可以得以控制。

再次,由于投标施组中的机械设备的型号、数量一般是采用定额中的施工方法套算出来的,与工程项目实际施工一般存在差异,施工效率也有差异,因此,在机械使用费中要详细测算实际将要发生的机械使用费,考虑其差异性可能带来的成本增加。

除此之外,施工企业还得分析可能发生的机械租赁费及需新购置的机械设备费的摊销费,并对主要机械重新核定台班产量定额。

2.1.2 施工方案引起费用变化的预测

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中标后,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经济合理的可行性施工组织设计,结合工程项目所在地的经济、政策、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施工工艺、设备选择、工期安排等具体情况,比较实施性施组所采用的施工方法与标书编制时的差异,以据实作出合理有效的分析预测。主要包括辅助工程费、大型、小型临时设施费、工地转移费的预测以及成本失控的风险预测。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尤其应当关注的是成本失控的风险预测。成本失控的风险预测,就是施工企业对在工程项目中实施可能影响项目工程目标实现的所有可能性因素进行事前分析与预测,并提前做好应对措施。施工企业通常应该事前分析的事项包括:对工程项目技术特征的认识,如结构特征,地质特征等;对业主单位有关情况的分析,包括业主单位的信用、资金充足情况、既往业绩等;对项目组织系统内部的分析,包括组织设计、资源配备、人力资源制度等以及对项目所在地的交通、能源、电力、气候的分析。

总体而言,通过对工、料、费用和施工方案引起费用变化的预测,施工企业可大致确定工、料、机及间接费的控制标准,也可确定合适的项目工期以便完成成本费用的目标控制。

2.2 成本核算

在企业职能部门的指导下,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应建立合适的项目成本核算制度,明确本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的原则、内容、范围、程序、方法、责任及要求,并设置核算台账,记录原始数据。施工过程中项目成本的核算可以每月为一核算期,在月末进行。核算对象应按单位工程划分,并与施工项目管理责任目标成本的界定范围相一致。项目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的重要保证,是进行成本控制的基础,只有进行有效地的成本核算才可以进行合理的成本控制,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3 成本控制

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是一个全员、全系统的控制过程。因此,从理论上来讲,项目成本控制应坚持成本最低化原则、全面成本控制原则、目标管理和责 、 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成本控制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成本控制三个环节。

(1) 事前成本控制。事前成本控制指工程项目施工前,施工企业进行的对影响工程项目成本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事前规划、审核、监督与管理。施工企业对成本的事前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施工企业在投标报价时的成本预测、在成本决策阶段和工程项目施工前制定的成本控制计划等内容。

(2) 事中成本控制。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开展的成本过程控制即事中控制,是三个环节中控制措施最多,变化最复杂的控制环节。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对影响工程项目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控制,并采取各种有效控制措施,将施工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支出严格控制在成本预算范围之内。事中控制一般可从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用和管理费的控制四个方面进行成本控制。

(3) 事后成本控制。事后控制可以借鉴经验教训,对成本控制的成效进行有效分析。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完工后,施工企业应将工程所有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是否完成了成本控制目标。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施工企业可采取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人员激励等有效措施,完善成本控制工作。同时,施工企业应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以评价该工程成本控制的执行与完成情况,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明确今后成本控制工作的重点和注意事项,不断完善成本控制理念,为今后的成本控制工作提供借鉴。

综上所述,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的管理方法,在成本预测、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等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抓好这几个环节的成本管理,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完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组织措施

组织措施是施工企业从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方面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施工成本控制是全员和全过程的控制活动,在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的工程项目中,施工企业应明确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结构和人员分工,明确各级施工成本管理人员的任务、权利和责任。例如,项目施工正式开始前,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应构建合理的团队队伍,明确团队成员各自的权利、责任与义务,通过责任划分和工序的分配,促进各方人员明确各自工作和成本控制目标,以便在确保质量目标的前提下,完成成本控制目标。

3.2 技术措施

施工企业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佳的施工方案、路线是目前最为普遍采用的技术措施。在满足功能要求和项目质量的前提下,结合施工方法,进行材料使用的比选,通过代用等方法减少材料消耗费用以及确定最合适的机械设备使用方案等。同时,结合特定施工项目的组织设计及工程项目所在地自然地理条件,通过各种技术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施工过程中材料的库存、运输和装卸等成本支出。而且,先进、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技术、路线、新材料的运用以及最新机械设备的广泛使用等都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控制施工成本。在过程项目实际过程中,也要避免仅从技术角度选定方案而忽视对过程质量的控制,在成本控制与质量保证之间寻求平衡。

此外,技术措施对纠正施工成本管理目标偏差也有重要的作用。施工企业运用技术措施纠偏的核心是要能提出多个差异性的技术方案、路线,并对不同的技术方案进行合理、有效的技术经济分析,并从中寻找合适的技术方案。

3.3 经济措施

经济措施是采用最广泛的成本控制措施。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应编制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确定和分解施工成本控制目标,落实相关责任人的权利与责任,对施工成本管控制目标进行可行的风险预测和分析,并制定相应防范性应对措施。对于各种成本费用支出,施工企业应认真做好资金使用计划,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各项费用开支,将成本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及时准确地记录、收集、整理、核算实际发生成本。对于后期成本核算与分析中,成本管理有效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经济奖励措施等都有助于项目成本的节约,防止不必要浪费。

3.4 合同措施

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另一有效途径是合同管理。施工企业采用合同措施控制工程项目成本时,合同措施应贯穿整个合同周期,即从合同谈判开始到合同终结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进而降低成本,完成成本控制目标。

一方面,施工企业优先采用自身设计的格式化结构合同,避免合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潜在不利因素,显然对施工企业自身有利。例如,在合同条款中应详细分析一切可能影响成本和效益的各项因素,尤其需要关注潜在的各种可能风险损失。通过对可能引起成本变动的风险因素加以识别、分析和预测,采取必要的风险应对对策有助于控制成本在目标范围内,此规避可能的风险与损失。

另一方面,在合同执行期间,合同管理措施不仅要关注对方合同执行的情况,同时也要关注自身合同履行情况,以防止被对方索赔,通过合同措施保障施工企业自身合理经济利益不受损失。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是一个永恒的主体,在确保工程项目质量的前提下,施工企业要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经济利润就必须在项目施工中以尽量少的物质消耗和人力消耗降低工程成本,把影响工程成本的各项成本费用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实现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目标。

参考文献

[1]柏立春.浅谈某公寓楼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安徽建筑,2004(1).

[2]程迪.工程项目的质量成本管理.施工企业管理,2006(6).

[3]刘学海.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及效应.水力发电,2001(5).

[4]屈德平.项目成本管理系统构建.甘肃农业,2006(4).

机会成本范文第4篇

1、A材料的标准用量=单位产品的标准用量×实际产量=10×1000=10 000(元)

A材料的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200-210)×9 000=-90 000(元)为有利差异。

A材料的用量差异=(实际用量-标准用量)×标准价格=(9 000-10 000)×210=-210 000(元) 为有利差异。

A材料成本差异=A材料的实际成本-A材料的标准成本=200×9 000-210×10 000=-300 000(元) 或:A材料成本差异=价格差异+用量差异

=-90 000+(-210 000) =-300 000(元)

为有利差异。

2、(1)计算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算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工时=5000÷2000=2.5(元/工时) (2)计算三种成本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5600-5000=600(元)

为不利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1400-2100)×2.5=-1750(元)

为有利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预算工时-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

=(2000-1400)×2.5=1500(元)

为不利差异。

(3)计算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标准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标准工时

=2.5×2100=5250(元)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固定制造费用=5600-5250=350(元)

或: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开支差异+效率差异+生产能力差异=600+(-1750)+1500=350(元)

3、(1)月末对直接材料价格差异的核算。

直接材料的实际成本=实际价格×实际用量=200×9000=1 800 000(元)

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标准价格×标准用量=210×(10×1000)=2 100 000(元)

结转直接材料的实际成本:

借:生产成本2 100 000贷:材料1 800 000

材料价格差异90 000 材料用量差异210 000

(2)月末对固定制造费用差异的核算。 由已知:本月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为5 600元, 根据2题的计算,本月标准固定制造费用为5250元 借:生产成本5 250

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600

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1 500贷: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1 750

制造费用(固定)5 600

(3)结转已售产品的成本差异。

已售产品直接材料和固定制造费用的不利差异=600+1500=2100(元)

已售产品直接材料和固定制造费用的有利差异=90 000+210 000+1 750=301 750(元)

综合后为有利差异:301 750-2 100=299 650(元)

借:材料价格差异90 000

材料用量差异210 000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1 750 贷: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600

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1 500 产品销售成本299 650

4、(1)计算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标准分配率=预算变动制造费用/预算工时

=500/2500=0.2(元/工时)

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差异(耗用差异) =(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 =实际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 =510-0.2×2200=70(元)(不利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2200-2000)×0.2=40(元)(不利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实际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变动制造费用 =实际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标准工时

=510-0.2×2000=110(元)(不利差异) 或: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耗用差异+效率差异

=70+40=110(元)

(2)计算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算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工时

=4000/2500=1.6(元/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耗用差异)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固定制造费用

=3980-4000=-20(元)(有利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预算工时-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2500-2200)×1.6=480(元)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2200-2000)×1.6=320(元)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3980-2000×1.6=780(元)(不利差异) 或:

机会成本范文第5篇

摘 要::管理会计在实践中难以得到广泛应用,既使有所运用,其效果也不是非常明显。笔者认为应清理思想,强化管理会计的“管理”理念,淡化管理会计的“会计”地位;端正名分,管理会计就是成本管理。

关键词:管理会计;实践运用;理论价值;发展

一、 对管理会计在实践运用的基本评价

1.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运用状况。当今讲的管理会计,就是过去“生产+核算”模式,这种模式与“成本管理”有着基本一致的含义,如果仅就这个层面上说,管理会计的应用在实践上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也有普遍的推广价值。但它与我们今天所指的管理会计所言及的盈亏平衡点、经济订货批量[1]、回归预测法、贡献毛益法等等方法已经大相径庭了,而这些新方法在实践中究竟有多大用处呢?多数企业家认为“成本管理”很重要,只是苦于方法难寻。

2. 管理会计在实践中难以得到广泛应用,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在会计组织机构设置中,由于管理会计的职能部门和专职人员缺位难以组织运作,同时它自身既定的作用,形成有它无它无所谓的恶性循环;二是在管理会计提供的方法中,其抽象的数量模型反映不了客观实际的需要,方法抽象,基本资料难以筹集,这是由于其理论体系不完善而造成的。首先,会计工作与审计工作、统计工作一样,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工作,其业务活动的开展,必须有专门的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员承担,才能卓有成效的开展业务活动。目前,财会、统计、审计都有实实在在的职能机构和专职人员。但是纵观管理会计的机构设置和专职人员的情况,从现有掌握的资料来看,全国几乎还没有一家企业能这样做。其次,管理会计在实践中不能得到发挥,不被人们所重视,还由于其抽象数量模型方法所造成的。抽象数量模型方法适于做一般性的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具体的运用。特别是解决经济活动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单纯用数量模型的方法去解决是注定要失败的,需要结合经验方法,更需要善于观察思考的方法。但是现实中的人们经常采取“机械主义”和“拿来思想”,照套公式,照填数据,歪曲了数量经济模型的本来用意。之所以在管理会计中肯定抽象的数量模型,是提倡由数量模型所倡导的理论和思路,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要否定的是不少数量模型往往把事物本质属性扭曲了,为模型而模型,而不是为解决问题而模型。

二、对管理会计理论价值的基本评价

1. 管理会计从其会计学科地位上看,是不能与财务会计相提并论,并占有现代会计两大领域其中之一的。从某些层面看,管理会计的失败,其中一点就是过度拔高了其学科地位,从而失去了人们的信任而导致运用的失败。无论从管理会计的形成渊源或是现存的内容构成来看,它都是研究成本的制订和成本控制,也即成本的管理。而成本的管理,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做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的,其理论研究也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可以说成本管理工作既有着深厚的传统,也有着广泛的基础。但是由于后来“食洋不化”,在沒有弄清“管理会计”的“根”和“本”是什么的情况下,一举将其提高到与其不相称地位,从而使“管理会计”的边界越拓越宽,最后使理论工作者和实务操作人员对它感到莫衷一是,搞不清它“是什么”,也搞不清它如何成为“两大领域之一的”,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它“迄今使人感到内容上变幻莫测,方法上复杂多变,应用上曲折艰难,均盖源于其理论体系上的匮乏和混乱”,使得成本管理研究停滞不前。

2. 管理会计从其内容体系上看,部分内容脱离了“成本”这一主导线,从而使其内容体系显得很不系统。如上所述,管理会计的根是“成本”,几乎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雏形”。无非管理会计侧重成本管理,包括成本分析、成本计划(预测)、成本决策(制订)、成本控制,而成本会计侧重成本事后核算,这一点应该是非常明确的。如果现有的管理会计体系沿着“成本”这一主导线延伸下来,无论在系统性,还是在逻辑性,以及深入性方面都会有更合理的安排。但是目前在大家认可的体系中,硬要把属于财务管理内容的投资决策,全面预算等内容穿插于进去,从而在内容体系上显得很杂乱,并且模糊了管理会计的本质属性。

3. 管理会计从其方法论体系上看,它并没有形成独特的方法论。在方法论体系中基本按照预测、决策、控制三大板块安排的,实际上这些方法论是管理学的主体内容,另外管理会计还吸纳了统计学方法、经济学方法(杠杆即弹性系数)、高等数学⑵和初等数学方法,但它没有像统计学那样由统计调查、整理、分析组成系统方法论体系,也没有像管理学那样对预测、计划、控制等方法论做出科学解释,更没有像会计学所形成的划分科目、填制凭证、登记入账、试算平衡、编制报表⑶这样严密紧凑的方法体系,更不用说会计学独特的复式记账(特别是“借贷”)方法所组成的平衡关系。所以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管理会计的方法论体系不能纳入“会计”体系,它与“会计”核算的基本特点是格格不入的。管理会计中由于没有“会计”特有的方法,而在已有的方法中又显得杂乱无章,没有普遍推广的价值,所以说它在方法论上也是不成功的。

一、管理会计路在何方

管理会计的现状已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极大忧虑,它将如何发展也引起了理论工作者和业务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因此在基于以上两个评价的基础上,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探索比较可行的出路。

1.清理思想,强化管理会计的“管理”理念,淡化管理会计的“会计”地位。笔者从来不想否认在企业中,加强企业的内部核算和成本控制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在制造业和重工业加工业中,非常需要强化“成本管理”这一环节。实践也证明,凡是坚持强化“管理”理念的企业,凡是把“管理”提高到非常重要地位的企业,无论市场有多少困难,也无论企业面临多糟糕的环境,企业都能保持一种良好的运行状态和较好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强化“管理”这一理念。

2.端正名分,管理会计就是成本管理。现有的管理会计之所以给人们莫衷一是的感觉,主要在于它的名不正,言不顺,理不足。因此需要加大整合力度,对其内容体系彻底改造,使它回归到成本管理这个范畴内。把管理会计原有的内容体系,分解到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两个学科中去,把其有关职能落实到财务管理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去执行,从而解决管理会计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两个误区。分解的结果是让管理会计“名亡实存”,在学科上使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的内容体系更加系统化,在实践上解决管理会计有职能无机构、有任务无人员的虚置状态。

因此让成本会计去汲收成本管理相关内容,定名为“成本管理会计”或“成本会计与管理”,其研究对象就是“成本”,其研究内容就是成本核算、成本规划、成本控制,也就是在原有成本会计的基础上,汲收管理会计中所有与成本相关的内容,如成本习性、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标准成本、责任成本、成本控制。调整后的成本管理会计涵盖了成本事后核算、事中控制、事前规划这样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一心,余建春,崔新艳.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3

责任编辑:肖杰仁

机会成本范文第6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新利王春阳

为提高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加强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采用作业成本法来核算农产品物流成本极为必要

我国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其原因之一是农产品物流成本所占比重较大,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前提是准确进行核算,然而利用传统的核算方式却无法准确的对农产品的物流成本进行核算。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体现了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这为农产品物流作业成本核算法提供了可行性。为提高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加强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采用作业成本法来核算农产品物流成本极为必要。

一、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应用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

早在1971年,美国的斯托布斯教授出版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对“作业”这一概念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并明确指出: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作业,而不是完工产品。1984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罗宾·库珀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罗伯特·卡普兰两位教授在前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有两个前提:产品消耗作业以及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根据这样的前提,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依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分别设置作业成本库,再分别以各种产品所耗费的作业量分摊其在该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然后,分别汇总各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作业成本。可见作业成本法核算实际上就是,界定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各个作业、确认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资源并确认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作业并确认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的一种核算方法。其重要的特点在于它不是仅就成本论成本,它不仅能够提供相对精确的产品成本信息,而且能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动态反映。

二、农产品物流成本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分析

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的事实,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和管理的需要,决定了必须寻找一种成本核算方法,但是应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存在着很多缺陷,这样农产品物流作业成本核算法就应运而生。

1.农产品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迫切性

按照国家现行的会计制度,产品成本核算时,物流成本被分散到许多成本费用项目之中,从现行的账户和报表,很难看清或者几乎看不清农产品物流耗费的实际情况。农产品物流成本在核算内容上,仅将运输、仓储的费用列入农产品物流成本,把农产品物流成本和流通费用混淆。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物流费用,常常与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混在一起,因而容易被忽视,甚至未被列入成本核算范围。其结果导致物流成本的低估或模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利于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控制和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所以对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迫在眉睫。

2.传统成本核算法存在的缺陷不能满足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的需要

第一,传统的成本核算法造成了所谓的“物流费用冰山说”。一般情况下,农业企业会计科目中,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库企业的费用列入成本,而农业企业很多情况下是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利用自己的库房保管货物和由自己的工人进行包装、装卸等,这些费用都没列入物流费用科目内,但是这些费用与物流费用大小直接相关。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会计方法在农产品物流成本的计算范围、计算对象、计算内容上都不完整、不全面。因此物流费用犹如一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仅是冰山的一角。

第二,传统成本核算法不利于进行科学的物流控制。现代生产特点是生产经营活动复杂,产品品种结构多样,产品生产工艺多变,经常发生调整准备,使过去费用较少的订货作业、物料搬运、物流信息系统的维护等与产量无关的物流费用大大增加。在传统成本核算中,通常暗含着这样一个假定:产量成倍增加,投入的所有资源也随其成倍增加。基于这种假定,成本核算中普遍采用与产量关联的分摊基础——直接工时、机器小时、材料耗用额等等,这就是所谓的“数量基础成本核算”的由来。应用这种核算方法将会使许多物流活动产生的费用处于失控状态。

第三,传统成本核算法通常并不能提供足够的物流量度。①传统会计方法不能满足物流一体化的要求。物流活动及其发生的许多费用常常是跨部门发生的,而传统的会计是将各种物流活动费用与其他活动费用混在一起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折旧等形态,这种归集方法不能确认运作的责任;②传统会计科目的费用分配率存在问题。将传统成本会计的各项费用剥离出物流费用,通常是按物流功能分离的,在分配物流成本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很难为个别活动所细分;③传统会计方法不能对物流和供应链改造工程活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

3.优化农产品物流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物流管理水平的需要

企业界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初始动因只是为了提高成本计算精度,但是后来发现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可被广泛地用于预算管理、生产管理、产品定价、新产品开发、顾客盈利能力分析等诸多方面,这使得作业成本法很快超越了成本计算本身。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成本数据对农产品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价值链和作业链、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提供有用信息,促进了最大限度的节约。农产品物流作业成本法就会上升为以农产品价值链分析为基础的、服务于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作业成本管理。

4.农产品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加入WTO后,意味着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大门将逐步打开,农产品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市场国内化己日趋成为现实。我国同世贸组织成员国之间达成的有关农产品协议和其他协议,主要涉及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等内容。我国必须履行加入WTO农业谈判中所承诺的义务,包括不再给予农产品出口补贴、取消非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等。《中美农业合作协议》中,我国承诺2004年前农产品平均进口关税税率降到17%。一些美国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平均关税降为14.5%,其中大豆关税税率仅为3%,肉类和水果关税税率为10%-12%。这样低水平的关税税率,必然促使我国加大进出口农产品物流体制的改革力度,以便与国际农产品物流接轨。事实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物流市场缺乏竞争力,尤其表现在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方面,其中农产品物流成本过高是原因之一。因此,可以说,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是我国农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而精确核算农产品物流成本是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前提。

三、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分析

从成本观来看,农产品物流成本实际上就是农产品物流作业链各环节的所有成本之和,它包括产前物流成本、产中物流成本、产后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和废弃物流成本。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采用作业成本法具有一定的优点和适应性,这是因为农产品物流的运作符合作业成本法的特点,从而使得作业成本法应用到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具有了可行性。

1.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具有更广泛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作业成本计算法应用于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业成本法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导致的农产品物流成本信息失真问题,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由于农产品物流环节多,并具有其他行业不具有的特殊性,其核算主体难以确定使得核算难度较大。农产品从生产、收购、流通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到销售需要众多环节,在每一环中参与的个体众多,且具有组织规模小、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等特点,这些都造成了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主体很难确定。由于作业成本法分配的基础不局限于传统会计的规定,而是集财务变量和非财务变量于一体,并特别强调后者,因而它更能适应农产品物流环境的变化,改变传统会计中标准成本背离实际成本的事实。(2)可以加强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农产品本身没有统一的标准,其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更缺乏标准,农产品物流工具等也很难实现标准化。这样就使得农产品物流成本在核算上很难做到统一,其表现是核算单位无法统一,人工费用核算标准多样化,运输、装卸费核算具有模糊性。成本控制的前提是准确的成本核算,而由于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的困难就造成无法对农产品物流成本进行控制或很难控制。然而作业成本法在核算成本时可将作业区分为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和效益,而不去考虑各个环节的标准化和统一问题,并突出强调事前、事中作业成本控制,把这一原则应用于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可以克服上述问题,进而有效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3)有利于建立企业内部责任会计。农产品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差异,使得农产品物流范围极为宽广。此外,我国农产品生产除了农垦实现了企业化生产、物流量较大外,大多是由个体农户生产,每户承包土地不多,耕种或养殖物流量小,加上消费农产品的地点十分分散,经常需要经过多个储存点的多次装卸作业,使农产品物流具有明显的分散性。这样,就使得农业企业中内部责任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极为困难。由于作业成本法是按物流费用的发生情况划分责任中心,这不仅便于分清低效和浪费的原因,也易于确定责任人,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也有助于业绩的计量和考核。

2.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可提供精确度更高的成本数据

农产品生产的分散性和季节性,农产品需求的普遍性和全年性,以及农产品具有的各种生物属性,使得对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储存、保鲜、加工等环节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而且大部分农产品具有易腐性,所以农产品物流成本涉及的间接费用比例高,它远远超过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成本额。作业成本法最初就是根据高间接费用企业采用传统单一分配标准造成产品成本计算结果失真的情况下提出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把作业成本法应用到农产品物流核算中,与传统成本法相比可以提供精确度较高的成本数据,分配的标准也更客观。

3.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更容易确定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主体

由于农产品物流环节多,并具有其他行业不具有的特殊性,其核算主体的难以确定性使得核算难度较大。农产品从生产、收购、流通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到销售需要众多环节,在每一环中参与的个体众多,且具有组织规模小、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等特点。这些都造成了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主体很难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应用作业成本法以活动为基准,进行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解决了主体确定难的问题。

4.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更能反映农产品物流运动过程

新的物流观把农产品物流看作是起始于农产品供应,经过农业企业内部,最后为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由此及彼、由内到外的作业链。农产品物流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作业链上的一环。比如可以把仓储分解为装卸、搬运、验收、加工、补货等。因此,可以按照农产品物流环节把农产品物流分解成各个作业,这为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应用作业成本法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更加清楚地反映了农产品物流的运动过程。

5.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更加清晰地反映农产品物流成本与成本对象的关系

我国农业告别了农产品供给的短缺时代,步入了买方市场阶段,顾客的需求也朝着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农产品物流面对众多的顾客,每个顾客所要求的服务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农产品物流成本不是面向企业经营结果,而是面向客户服务的过程。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发生更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顾客需求,而与产量没有直接关系。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是按照与产量相关联的分摊基础进行分摊,所以它不适用于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而作业成本法就不同,它在产品(服务)品种结构复杂,工艺多变,经常发生调整生产的情况下,其核算的优点表现特别突出,并极大程度地反映了农产品物流成本与其成本对象的内在关系。

综上所述,无论从作业成本法本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出发,还是从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的自身特点来看,作业成本法应用到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都具有可行性,并且为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加强农产品物流管理,提供了更加准确、及时的成本数据,从而可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上一篇:护理质量分析范文下一篇:部门考核方案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