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祝福语范文

2023-09-19

佛教祝福语范文第1篇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5年。因为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学术界有很多说法,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明帝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明帝将原驿站给他们居住,称做白马寺。因此白马寺有中国佛教第一寺之称。

佛教经典大致分为经、律、论三个部分,称为三藏。三藏均通晓的高僧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三藏合编在一起称“大藏经”。佛经种类繁多,内容晦涩难懂,我们不需要深究。

去过少林寺的人或许对其大门外影壁上的八个字“大乘胜地,禅宗祖庭”还有印象,那么,这几个字代表什么意思呢?他有两个含意,一个是说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二是说佛教有宗派之别。

小乘佛教形成于公元前四世纪,衰于公元后一世纪。其教义与原始佛教接近。该派认为只有绝对遵循佛陀之道的少数幸运者才能够达到涅盘之境,强调借严格自律与修养得救。同时该派认为,佛祖只是一位教师(正如释迦自己宣称的一样),而且已进入涅盘,不再为人。现在,小乘佛教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居支配地位

大乘佛教公元一世纪在印度兴起,公元

八、九世纪衰退,大乘佛教除在若干教义上与小乘佛教不同外,它与小乘佛教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把释迦牟尼奉为神,奉为全人类的拯救之神。至此,佛祖被神化为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由于宣扬释迦为拯救之神,大乘佛教远比小乘佛教更获人心,在中国、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居支配地位。

佛教的宗派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不同的师承,不同的寺庙,不同的修行方法而逐步产生的。在我国流行的大乘佛教中一般常说的有八个宗派,分别是“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密宗”“三论宗”和“律宗”。在藏传佛教中还有好多派系,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唐代玄奘创立了法相宗,祖庭为陕西西安的慈恩寺。山西交城的玄中寺为净土宗的祖庭之一。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来,有过兴盛也有过衰落。北魏杨炫之所撰《洛阳伽蓝记》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总数达一千余处,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有详细记载。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中也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当时佛教的兴盛。当然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佛教也有过衰落,有记载的灭佛就有过四次。

简单了解过佛教以后,我们来继续了解佛教的建筑及其塑像。

佛教建筑现存的有石窟、塔和寺院。

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的石窟,造像以石雕为主,依山雕凿,而因为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艺术,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艺术技法融合交汇,成就了我国特有的石窟雕像、绘画艺术,集大成者有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

塔随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中国,塔的音译是“窣堵坡”“浮屠”。外形为半圆球形。这种佛塔进入中国后,与我国传统木结构的亭、台、楼、阁等建筑形式相结合,在不同的区域产生了不同形象、不同风格的造型。从平面来分类,有方形、圆形和多边形等;从建筑材料来分类,有木塔、砖塔、铁塔、石塔、琉璃塔等;从塔的造型来分类,常见的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覆钵式塔。(楼阁式佛塔:西安大雁塔、山西应县木塔、介休的史工塔;密檐式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云南大理千寻塔;覆钵式佛塔:北京北海白塔、五台山白塔)。塔的功能也逐渐扩大,从存放佛舍利,发展到存放藏经、供奉佛像等。

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寺院就和中国的传统建筑、传统思想相融合,其有三个特点:一是院落式布局;二是中轴对称布置;三是主次分明,等级严格。下面是介休回銮寺平面布置,在这个寺庙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轴线上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院,其两侧的关帝庙、土地祠和财神庙等是佛教和中国传统的宗教融合后的产物。我们再来看洪洞广胜寺的平面布置,中轴线上依次是山门、二门、飞虹塔、弥陀佛殿、释迦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进入二门后东西两侧为祖师殿和伽蓝殿殿。广胜寺有四进院落,其中飞虹塔为明嘉靖六年(1527)建成,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在佛教的寺院中,大雄宝殿是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所以这个建筑位于中轴偏后的部位,形制最高、用材最好、用料最大。天王殿供奉的主像是大肚弥勒佛,弥勒佛两侧为四大天王像(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后面为护法神韦驮像。山门开间和形制可以高于院中的其他建筑但要低于主殿,山门两侧各有一尊金刚力士像,即哼哈二将,把守山门。进入山门后在天王殿前的左右两侧位置为对称的钟楼、鼓楼。回銮寺的大殿两侧耳殿为地藏殿和明王殿。地藏菩萨一般为出家像,右手持锡杖,左手持如意宝珠,地藏菩萨两侧的胁侍为道明和尚和闵公长老。明王是密宗佛、菩萨的化身,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和十大明王这分。

大雄宝殿的主像为佛祖释迦牟尼,两侧一般为迦叶和阿难的站像,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各骑狮、象的座像。大雄宝殿主像为三尊的布置方法有横三世佛和竖三世佛之分。横三世佛为药师佛、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竖三世佛为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佛弥勒佛。另外不常见的还有五尊和七尊的布置方法。

西方三圣主像阿弥陀佛,左胁侍观世间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 东方三圣主像为药师佛,左胁侍日光菩萨,可胁侍月光菩萨。华严三圣主像为释迦牟尼佛,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为普贤菩萨。

伽蓝殿的主像是的是波斯匿王,左边是祗陀太子,右边是给孤独长者。也有的伽蓝殿供奉的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关帝圣君。

祖师殿主像是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左方是达摩的弟子六祖慧能禅师,右方是慧能的三传弟子建立丛林制度的百丈怀海禅师。

张壁古堡现在的佛教寺院有:南门外区域的观音殿、韦驮殿、西方圣境殿(旁边有地藏殿遗址),村中兴隆寺,村北的三大寺殿、空王行祠等五处。观音殿为泥包铁像窑洞处,原为一观音像,匾书写“急早回头”院中一小殿为韦驮殿。村中的兴隆寺为06年恢复的建筑,是现村中比较完整的一座寺院,山门(天王殿)为三开间带前廊的硬山建筑、正殿为五开间带前廊硬山建筑,另外还建有东西配殿及南禅房。三大寺位于北堡门上部真武殿的西侧,为一带前廊的三开间四架悬山建筑(现存木构架为康熙三十一年的修建)。西方圣境殿为三开间三架梁悬山建筑(现有建筑为雍正九年重修)。西方圣境殿西侧为原地藏殿的遗址。空王殿为堡内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建筑(明万历四十一年建成),为三开间四架梁带前廊的悬山建筑,屋顶有精美孔雀蓝硫璃脊饰,檐下保存有国内唯一的硫璃碑。殿内塑有一佛两菩萨,据碑文记载为空王、摩斯和银公。

佛教祝福语范文第2篇

与同类型的图书相比,《汉唐》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即断代与地域研究相结合,图片资源丰富,文献资料翔实。

《汉唐》以朝代为纲,论述了中国佛教造像由汉至唐800多年间的演变过程;以地域为纬,分别选取河南、江苏、浙江、四川、云南、陕西、山东等地的代表性石窟进行详细介绍。结合时代和地域,利用横向的铺述与纵向的叙事,全面突出中国汉唐时期佛教艺术的光辉璀璨,再现了佛教造像之产生与发展演变诸过程。

佛教造像的流与变,映射的是对宗教、艺术的感知和体悟,佛教在中土的流传,是一种本土化和世俗化的过程。佛教艺术也在这种流传过程中,多了一些人间气象,也更契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土后,佛教艺术也随之而来。佛像何以超脱泥胎木偶,成为璀璨的艺术珍品,从历史维度来看,肇始于两汉之际的对外文化交流。可惜年深日久,现存的汉代佛像已不多见。

中国早期的佛像大多是模仿外来文化,以小型金铜造像居多,佛像多依附于实物,还未具有独立的宗教意义。为说明这个问题,作者围绕东汉佛塔画像砖、摇钱树、佛塔、墓葬铜像等展开详细论述,认为四川地区汉代佛像的造像因素均与印度佛像具有共通性。除此之外,作者在每一章节根据行文内容,插入200多幅全彩色配图,包括各种佛圣头像、佛塔、雕塑、壁画、物件等,每每讲到一处佛教造像都有相应的图片说明,画面精美,清晰明了,有助于读者对文字论述的直接理解。而且,这些丰富多样的图片材料大多是由作者亲自拍摄的,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研究佛教绘画、佛教文字、佛教器物等门类均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中国佛教文化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物质资源和精神财富,造像艺术无疑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我国政治、文化、经济和宗教信仰的重要宝藏。然而,要搜集整理出如此庞大的知识系统,并非易事,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在众多典籍文献中搜抉缇帙、抽丝剥茧般地寻找线索,并将它们有序串联起来,才能称得上艺术史研究。

《汉唐》正是作者费泳穷八年心力,走访国内30余处佛教石窟,索隐钩深、寻经据典而成的一部专著。全书规模宏大,结构完整,篇幅多达485页,每章内容后面附有相应的注释,对征引文献都一一做了说明;全书参考的各类古籍、专著、图册、论文等文献资料更是多达175种。细致明了的文献标注,一方面使得著作本书具有说服性,同时也便于读者按图索骥,发散出更多的学术研究点。考证翔实可靠,论述有理有据,整本书都在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观点:只有立足充分且可靠的文献材料,才能创作出有分量的专著。如此皇皇巨著,如此丰富的引证材料,如此审慎精炼的论述,可见作者研究创作之用心。

《汉唐》一书是对汉唐佛教造像艺术的系统梳理,是阐述佛教造像文化的理论结晶,代表了国內佛教艺术研究的最高水平,有助于当代中国重新发现佛教造像艺术之美。研究佛教艺术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德之举。无论是对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总结,还是对当前中国文化经济政策的有力呼应,该书都具有无法替代的文化价值,是研究中国佛像艺术的一部全新力作。

佛教祝福语范文第3篇

类长校【2015】01号 类乌齐县长毛岭乡第二小学

关于《我校开展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活动方案》的通知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和中央第五次西藏座谈会精神,始终坚持中央关于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不动摇,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牢记历史、珍惜现

在”的意识,努力推进我校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的反动性,激励广大师生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坚定不移维护学校稳定大局,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组织领导: 组长:向秋多吉 校 长

副组长:格桑多吉 副校长 益西林周 副校长

巴桑次仁 副校长

成 员:加叁罗布 德育主任 旺 措 办公室主任 巴桑次仁 教务主任 罗布普尺 总务主任、各班主任。

三、时间、目标: 本次活动从3月28日开始,3月28日下午结束。3月28日前,开展“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宣传,张贴、悬挂标语、横幅,营造活动氛围。

本次活动,通过深化以新旧西藏历史对比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集中教育活动,切实使全校广大师生进一步认清新旧西藏变化,加强对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同时,进行西藏历史、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教育,法制教育,国家观念和国防教育,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教育,爱班、爱校、爱家乡等系列教育。

四、主要内容:

(一)营造氛围阶段 3月28日之前,开展“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宣传,张贴、悬挂标语、并积极利用宣传展板、黑板报等宣传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重大意义,营造活动氛围。

(二)活动开展阶段

1. 3月28日9:30,进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 2.我校校长为“3.28”活动发表祝词。 3.我校德育室负责人讲解了“3.28”的意义及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4.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红歌、舞蹈比赛。

(三)评比和总结表彰阶段 3月29日-3月30日,总结、评比、表彰及上报活动总结。

长毛岭乡第二小学

2015年3月10日篇二:西藏旅游路线策划书

西藏旅游路 策划书

线

目录

一、项目背景

二、主题创意

1、选择西藏的理由

2、对旅游品牌“心灵家园”的含

解释

三、品牌主导的旅游线路

四、配套的服务系统

五、管理和服务的旅游产品流程

六、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七、广告说明书

一、项目背景

生活在充满竞争激烈的经济社会,人们脑力、体力都在高速运转.......我们虽然获得了现代化的生活,但我们内心逝去了一些珍贵的东西,失去了平衡。为了调节心情,接受新事物,放松身体和心灵的释放,改变一成不变的居住环境,人们需要旅游,旅游可以开阔眼界,旅游是为了领略妙趣,旅游可以满足自己的特殊的兴趣,可以使人更好的成长,恢复人生的活力。

近年来,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林芝和阿里机场的通航,西藏的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西藏旅游业迅猛发展,国家加大对西藏的资源开发,投入决资金。人们逐渐揭开了西藏旅游业的神秘面纱。随便拉一个曾今去过西藏的人过来,问他们为什么去,大都数都会说西藏之行源于兴中渴望已久的神秘向往。这种神往也不是咱一个人有,有那么多的酷男靓女、驴友大侠,揣起“连滚带爬”的思想包袱,打起“风雨无阻”的精气神儿,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都呼啦啦的蜂拥而至,回收直指目的地——拉萨。

二、主题创意

直切主题,我为什么要悬着西藏和“心灵家园”主导的品牌的含义解释。

1、选择西藏的理由

1、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最圣洁的地方,心中那块清澈、明净的地方。

2、独特的地理风貌

3、实现人们的梦想

2 心灵家园 ①心灵洗礼

如果你是怀着单纯的信仰而来,那么,那里的蓝天白云、青山大川,加上明媚的阳光足以射透你的心灵。

西藏很远,却像我们的根,尽管我们很多人没有见过她。这就是西藏的魅力。

②回家的感觉”:

提起回家,大家的心头都会涌上一股暖流,莫名其妙,自然而然。而回家的感觉更无法形容。有人认为回家的感觉是快乐的,因为回家就等于团圆。有人认为回家的感觉是幸福的,因为回家得到关爱。所以,我们旅行社将整个旅程打造成远方亲人

回家的感觉,回到自己的故乡,心灵的故乡,西藏。

在家,没有什么包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家人会把你当小孩一样对待。去西藏,放下身心沉重的包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回家的感觉,就是重新捡起记忆的感觉。家就是一种珍贵的记忆。

三、品牌主导的旅游路线

1、主要是对整个旅程的意义解释,体现品牌的价值。

2、整个旅程的风景、食宿和所有活动的日程安排。篇三:2013西藏自助游策划书 川藏 [箴] 上帝如果是一位畫家,他一定會把自己最得意的畫卷印在西藏;上帝如果是一位織女,她一定會把自己最美的素錦織在西藏;上帝如果是一位歌者,他一定會把自己最陶醉的音符存在西藏。 -- 崇光 2013-7-12 篇四:西藏调研策划书

中国地质大学志愿者协会雄鹰之队三下乡调研活动策划书

赴西藏林芝县中学支教调研

活动介绍与执行方案(初级)

一. 项目背景

二. 活动内容及意义

三. 预期成果形式

四. 项目可行性论证

五. 操作流程

一) 团队建设前期准备(出发前)

二) 物资准备

三) 行程安排

四) 中期准备(具体调研安排)

五)

六. 财务预算

附录一:调研注意事项

附录二:成员工作明细安排

附录三:管理制度

一.项目背景 2011年,中央号召广大大学生援助西部,为西部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实行了“西部计划”等一系列西部偏远地区援助政策,改革开放以来藏区教育也发生的重大积极变化。本次实践调研活动,正是为响应国家号召,以调研的方式了解西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此外,在自身能力允许范围内,立足本职,传播先进文化,使藏区学生了解内地,开阔视野;同时,我们将积极联络林芝地区政府的相关部门,尝试建立长效教育援助合作体系,为林芝地区乃至其他藏区带来更多的公益资源本团队借此契机,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志愿者协会的名义出征西藏,前往林芝,进行关于藏区教育工作现状的调研,并带我们的爱心。

支教学校概况

1.学校地址: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县中学; 2.学校位置:该学校位于西藏林芝地区八一镇,八一镇是林芝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八一镇海拔2900米,位于尼洋河畔,距雅鲁藏布与尼洋河交汇处30余公里,距拉萨市400多公里,治安良好,保障了队员安全。 3.学校面临的困难: a. 建校33年来,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学校的相对办学质量没有实质性的跨越,在长期艰苦的办学环境里形成了“勤奋+奉献”的精神,但也形成一种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的氛围,缺乏超越自我,赶人为先的信心和勇气。相当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授课方式,而不是进行教学研究和认真反思,主要凭经验教学,缺乏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b.. 现有的教师当中第一学历不高,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处于较底水平,不能适应学校发展需要,而对新课程的改革,学校师资队伍不能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矛盾更加突出; c.. 虽然近两年来学校的硬软件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学校绿化和硬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现代化教学设施比如校园网络系统仍是空白,各实验室的设备齐全,但药物严重不足。体育课上用的学生健身器材、测量仪器还源源不够,学校发展急需补充以上设施,但有大量的资金缺口;

d..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学校发展; c.. 学生辍学问题仍然很严峻; e.. 农牧区学校卫生、安全隐患多,解决起来受家长、社会的负面影响一时很难治根。 4.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学校校长-普布次旦 联系电话:13989048488

二、活动内容及意义

1.改善学校硬件条件,给当地的学生筹集并送去一些文体用具,并建立一个

地质大学图书角,建立长期联系,持续不断得提供新的有针对性的书籍。 2.联系在林芝地区的援藏工作者或大学生支教团,以采访的形式了解他们

的基本工作及工作条件,现在仍存在的问题与期望。 3.在拉萨,林芝两地,联系当地学生,以家访的形式,了解两地中学生的

就学情况,了解他们的基本课程,接受汉语教育程度,有无接触过援藏

工作者的教育及毕业后规划打算等各项基本资料。 4.拜访林芝中学,向老师了解教学情况,师资力量,生源等问题,援藏教

育工作者对该学校的影响。 5.组织汉语兴趣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深入地域文化,与藏族中

学生进行互动,提高他们对汉语言学习的热情,对内地的了解程度等。 6.建立“中国地质大学阳光图书角”,捐赠一定量图书,并捐赠一定数量的 体育用品。

7.积极联系当地政府及学校,了解对教育的需求,如果可行,能否建立长

效教育援助机制,以支教或者物品援助为纽带,建立志愿友谊,长期促

进当地教育发展。

8.了解支教援助条件及计划,为以后希望前往藏区的支教志愿者搜集更多

信息。

9.总结汇总资料,评估藏区教育现状,在此基础上,宣传,呼吁更多的社

会资源关注藏区教育发展。

10.创造一次愉快的暑期生活体验,活动参与者从西藏之行中获得启示,从

精神上的互助中受益,改变生活态度,并向身边朋友传递这种快乐精神,

让更多人关注山区教育,推动公益事业发展; 11.从活动经验中提炼出效果好、可推广的模式,供后人借鉴。

三、预期成果形式

1、整理出小组成员的调研心得及调研日记,录像资料及图片文字记录,通

过校内校外各种媒体进行宣传;

2、相关新闻报道;

3、在回校后,将所有的图文资料收集整理,在学校人员流动最大处做一个

大型图片展;以志愿者协会官方名义开展后续活动,捐书和体育用品等。 扩大宣传,以海报宣传片的形式,在校内引起反响。

4、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顺利完成调研。通过参加答辩的形式,扩大影响

力。

四、项目可行性论证 1.本次活动希望以共青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委员会为领导,帮助团队完善不足之处,并以此为依托,促进与当地政府及学校的联络。 2.本次活动所选地区为西藏拉萨周边及林芝(八一镇)地区,地区海拔大多低于3000米,适合队员前往。 3.本次调研活动前期以联系当地政府,当地政府态度热情,且林芝地区八一镇为解放军援建地区,减少了团队行动阻力; 4.本次活动全程有藏族同学(部分为本校学生)做向导,帮助队员沟通交流,同时,已联系当地部分援藏工作者(大学毕业生,军人,和队员家属亲朋)愿意帮助团队实施活动。 5.本次活动以联络cupf,中国大学生公益论坛等其他国内知名网络媒体,cupf已承诺为本次活动提供网络支持,并积极帮助团队寻找联络其他组织或基金,提供其他形式的援助。

五、操作流程

(一)、团队建设前期准备(出发前)

1、预计各种情况,需保证个人安全和资金到位,并经家庭和时间允许,确定参与人数。

2、落实每人的具体任务,做好前期宣传与联系工作,确保活动正常进行,各小组充分发挥其职能: 队长:

副队长:

宣传组:

文字策划组:

联络实践组:

不强调各司其职,但各个部门之间需要相互合作、互相帮助,但必须保证每个部门有专人负责,使得个人有清晰的目标,行动才具有导向性。也避免出现一人多职或从众情况。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及时指正队长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二)、物资准备 1.资金来源:

捐赠物资:a.争取申请到校级重点三下乡团队,得到校方资金支持; b.公众募捐(校内进行闲置物品收集); c.社会公益社团捐赠;

生活上:a.在了解当地具体情况后,自筹衣物,药品,钱物等。了解当地物

价水平,按一月计自作预算,如:

饮食开支:30*7=210元

住宿:50*7=350元

游玩花费开支,视个人喜好不等。

车费:1200元(目的地与武昌往返)

总计:2000左右每人

注:建议一切从节约出发,个人用品等出发前带齐,游玩宜以娱乐身心为主,尽量减少不必要开支。另,身上要带足量现金,当地取款不方便。 (三)、行程安排 1. 初步定于7月25日从西安出发进藏,27日抵达拉萨; 2. 28日晚抵达林芝,与在林芝地区的学校联络,29至31号进行林芝地区学校教育现状的互动调研; 3. 8月1号返回拉萨,对联系好的在拉萨的援藏工作者进行采访,并参观工作环境。 4. 8月2号在拉萨进行资料的整理,查漏补缺,及时联系相关人员做好最后的信息搜集工作。

5. 3号结束西藏教育调研之行。 6. 8月4号至9月,对调研活动进行总结,与前期预计效果对比,整理出大体框架。 7. 9月开学,在全校范围内,以志协名义进行宣传,并与各分院联系开展捐书 活动。

(四)、中期准备(具体支教调研安排) 1.7月28日抵达林芝县八一镇,整理准备第二天的具体活动。(如果所捐物资随车携带的话,就清点物资,整理清单)。 2.7月29日正式开始行动。第一天联系校长及部分老师,对他们进行采访,向校长了解学校援藏工作者的数目及在援藏工作者的帮助下学校有了哪些进步,向老师了解日常基本课程及教学情况。观察学校环境,总结并记录学校存在的问题。 2.30号联系部分学生,允许的情况下,以家访的形式进行,初步调查学生掌握汉语的情况,及对学校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打算。 3.31日开展汉语交流活动(就近原则),将提前准备好的教学资源与同学们共分享,阅读所捐图书,帮助他们纠正汉语发音及书写。(我们将准备三天的教学内容,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几天完成内容)。 4.8月1号返回拉萨,继续后续调研工作。联系援藏工作者及拉萨同学,继续进行采访(预计至3号)。

5.3号借书调研支教之行。

(六)、后期准备(返校后) 1.团队成员工作总结及心得体会; 2.总结调研报告及采访稿; 3.借助各种媒介,构思宣传方式,更好的将本次调研的结果公布于众,引起关注。

六、计划捐赠物品财务清单 1. 捐赠图书,计划捐赠100本,计划500元. 2. 捐赠体育器械(根据那边学校需要)计划足球5个,篮球5个,羽毛球拍20副,羽毛球10个,乒乓球拍20副,乒乓球20个,毽子30个,共计1000元。 3. 运费小计400元。 4. 地大作业本200本,100元。

共计2000元。篇五:林芝桃花节旅游活动策划方案

林芝桃花节旅游活动策划方案

成思远 2011413102 委托方:林芝地区旅游局

策划方: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2014年2月28日

前言

这份策划书包括林芝桃花节的活动主题、活动背景、活动目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主要项目以及活动的预算估计。当远方的雪山还被皑皑白雪覆盖的时候,如绯云红霞般的野桃花早已挂满枝头。高大的野桃树一棵连着一棵让密密匝匝的桃花簇拥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片桃花云。林芝桃树属于毛桃类,花朵虽小,却粉得娇艳、红得诱人,虽不如碧桃和降桃的花形大,但密度高,花朵交织在一起,呼啦啦成千上万铺向远方。整个尼洋河畔漫山遍野盛开的桃花争奇斗艳。游客们在林芝不仅可以赏桃花、探秘“桃花源”,欣赏“雪域江南”那独特的旖旎风光,更能领略西藏最浪漫、最美丽的春天。

一、活动主题

这一刻爱吧

二、活动背景

林芝县位于西藏东南部,喜玛拉雅山脉与横段山脉的高山峡谷地带,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距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420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全县总面积1023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7万。

林芝县风景秀丽,景点密布。主要景区有尼洋河风光带,世界柏树王园林、措木及日森林公园、公众村古生态援、色季拉国家森林公园、鲁朗林海、古桑树王、比日神山、苯日神泉、东久温泉以及喇嘛岭寺。 这里居住着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以及登人、夏尔巴人,他们的生活习惯及宗教信仰皆保留着浓厚的传统色彩,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古老的传说,淳朴的民风,传统的民俗,宗教神话联系在一起,给这些古老的民族笼罩上了一层原始而神秘的色彩。

古老的传统的文化以及藏传佛教和本地兴起并盛行的苯教,使这里拥有了著名的寺院等人文景观与鲁朗林海、措木及日森林公尼洋河风光等奇特的自然景观构成了丰富多采的旅游资源。从2000年至今,林芝桃花节已经走过了第十个年头。桃花文化旅游季活动遵循了西藏自治区党委“在特色上做文章、在环保上下功夫、在富民上见实效”的要求,不仅丰富了西藏旅游者体验的内容和形式,增加和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也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群众支持、参与旅游的意识和热情。作为林芝最大规模的节庆活动,桃花节已经成为林芝县节庆活动的知名品牌。林芝节庆旅游成为林芝靓丽的名片和外向经济的助推器。

林芝嘎啦桃花村是欣赏桃花的首选之地。在尼洋河两岸的山坡上,桃林与麦田交相辉映;三面环山的林芝桃花沟,溪水从山顶倾泻而下,涧边长满了野生桃树,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玩,都让人回味无穷。在雪山的环抱之下,怒放的桃花延绵数里,犹如红色云海。桃花节上更有品不完的酥油香茶、喝完了青稞美酒、跳

不完的锅庄...... 2013林芝第十届桃花节文化旅游节”作为国内知名旅游节,吸引了大批游客。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东莞、潮州、成都、拉萨的嘉宾共约350人,近5000人参加了开幕式。通过举办第十届桃花文化旅游节,预计直接带动林芝旅游综合收入达1938万余元,其中,仅嘎拉村老百姓通过参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出售门票、土特产,提供餐饮、服装租赁等取得的收入近30万元。

桃花节期间,当远方的雪山还被皑皑白雪覆盖的时候,如绯云红霞般的野桃花早已挂满枝头。高大的野桃树一棵连着一棵让密密匝匝的桃花簇拥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片桃花云。林芝桃树属于毛桃类,花朵虽小,却粉得娇艳、红得诱人,虽不如碧桃和降桃的花形大,但密度高,花朵交织在一起,呼啦啦成千上万铺向远方。整个尼洋河畔漫山遍野盛开的桃花争奇斗艳。游客们在林芝不仅可以赏桃花、探秘“桃花源”,欣赏“雪域江南”那独特的旖旎风光,更能领略西藏最浪漫、最美丽的春天。

此届林芝桃花文化旅游节推出了多条精品旅游线路,游客们不仅能在林芝体验到“世外桃源”般的桃花仙境,整个行程还可以领略鲁朗、色季拉山、巴松措、雅鲁藏布大峡谷等多个景区的迷人风光。 2012林芝第十届桃花文化旅游节各项活动从2011年8月开始到2012年4月底止,历时半年多,其中4月1日隆重举办的开幕式将活动推向高潮。本届桃花节策划新颖,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安排紧凑,影响力大,效果显著,是一次林芝特色旅游品牌的成功策划与营销。

迄今,林芝桃花文化旅游节已成为西藏冬春季旅游“大美西藏、醉美林芝” 活动中的一大亮点,林芝桃花文化旅游节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更是辐射带动林芝地区乃至全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旅游节庆品牌。从节庆品牌效果来看,第十届桃花节参与人数和群体历届最多。本届桃花节现场参与人数约5000人,桃花节期间,广东中旅、林芝假日旅行社和广之旅等共组织了3100余人的游客到林芝。据统计,自2012年3月1日至4月10日,约有3.8万人次游客前往林芝县旅游,同比增长112%,各景区(点)游客量近达旺季临界点,极大带动了全地区旅游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桃花节期间全地区共接待区内外游

客8.95万人次,比上届桃花节增长39.4%,实现旅游收入4407.04万元,比上届桃花节增长62.4%,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次稳中有升。

林芝县节会组委会积极发扬吃苦耐劳、精益求精、争创一流、团结协作的精神,积极与承办方沟通协调,密切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扎扎实实地落实每一项工作,积累了大量举办大会盛会的经验,提高了协同作战能力。成功探索了政府办会、商业参与的办节模式,强化与企业、旅行商和媒体的合作,深度开发节会商业价值,财政予以补贴,吸引社会资金办会,将林芝桃花节品牌延续成经久不衰的知名节庆品牌。

三、活动目的

1、宣传林芝旅游,吸引更多游客。

2、提高林芝旅游形象,提高美誉度、知名度。

四、项目策略

1、活动项目 t台走秀:t台秀将集中展示林芝地区工布藏族、门巴族以及珞巴族等各民族极具特色的精美服饰。林芝地区工布藏族、门巴族以及珞巴族等各民族将会展示自己极具特色的精美服饰,让您尽情体会藏族人民服饰文化精华。

情侣活动:我在林芝桃花林等你。漫山桃花,浪漫气氛环绕,为情侣提供一个充满爱之地。经典的两人三脚、心有灵犀猜词、他(她)心目中的你 摄影展:山之女仍然戴着白色的雪帽,披着绿纱,而这桃花林是她衣服的点缀。希望摄影爱好者让这一刻永存,拍摄出更美更动人的照片。

2、目标受众:所有游客。

五、活动日程

佛教祝福语范文第4篇

周叔迦(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如何是佛教徒的标准人格呢?太简了不足以表示佛教徒博大的精神,太繁了在实行上难以兼顾。所以鄙人综集许多经论建立了佛教徒的三重人格。世间上其他宗教家,社会事业家,哲学家,政治家各各就他的事业不同都只需要一重人格,便可以立足于社会。佛教徒既然负有最伟大的使命,人格也必须较其他的人物为难及。

第一重佛教徒的人格便是“善人”。善的标准及范围固须要详细规定的。但是简单说,便是一切世间所公认的善。因为善恶是有公理的而不是一人一教所能指定的。不是善人,便是恶人。佛学徒在社会能作一个恶人吗?所以佛教徒在作一件事,说一句话之先,必须要审查审查,我这事若是作了,这话若是说了,社会上对于我是有好的批评呢?还是有不好的批评?假使有好的批评,便可作可说;若是有不好的批评便不应当作,不应当说。佛教徒不应当求名求利。但是因为自己作错了一件事,说错了一句话,使世间人看轻了自己,看轻了佛教徒,也就看轻了佛法,这便是以身谤法。这是佛教徒所不应当做的。

第二重佛教徒的人格便是“修行人”。任何人在社会上不能作恶人,所以只是善人一重不能便认为佛教徒,也不足以表示佛教的全部精神。所以必须更加上是修行人。这有两种义意。第一便是尚有一般世间所认为善而佛教认为不善,根据佛教的戒律来行持,社恶防非。便是将善字更严格的进一层来努力。第二

便是世间一般人所不作的而佛教认为必须作的,根据佛教的仪轨来行持,念佛参禅,诵经拜忏等。假使佛教徒但只能作善人而不能作修行人,那不能成为佛教的忠实信徒的。

第三重佛教徒的人格便是“明白人”。任何宗教都有一种宗教的修养。那何以佛教的修养方法便是最纯正的呢?佛教徒负有指导社会,指导人生的使命。假使佛教徒不能是一个明白人,那自己尚在盲修瞎炼之中,如何能教化一切?佛教徒要做一个明白人,必须将佛教一切经典,各宗派的教义事迹,详细研究。所谓明白人便是凡世间一切人所不能解决与疑义,佛教徒都负有给他们解释的义务。无论出家在家的佛教徒必须将以上的三重人格具足了,方可以说是标准佛教徒。

假使缺了任何一重,便有受人指摘的危险,便成以身谤法的罪过。大家一齐努力吧。

这佛教徒的三重人格有相互联带关系。便是善字作不到,纵使修行和明白也枉然,也可以说那修行也绝非是真正修行,明白也不是真正明白。修行二字做不到,也绝不是真善和真明白。明白二字做不到,也绝不真善和修行,但是就进行的次第上说,是修行建立在善字上,明白建立在修行上。便是不善而先修行,那修行无有用,不修行而求明白,也不能真明白。

佛教祝福语范文第5篇

隋唐时代,供奉佛、菩萨的殿堂成为寺院的主体建筑,塔已退居次要地位,有的寺院则在寺的一侧造塔。宋朝以后,多数寺院已不再修建塔了。

“伽蓝七堂”制形成于宋代,“伽蓝”就是“僧园”之意。“伽蓝七堂”的布局同我国传统四合院布局几乎完全一致,从此成为我国佛寺建筑的固有标准。佛教的每个宗派的“七堂”都有所不同,后世大都沿用禅宗的七堂之制,即“伽蓝七殿”制。七堂为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较大的寺院还有讲堂、经堂、禅堂、塔、钟楼、鼓楼等建筑。明代以后,伽蓝制度已有定式,殿堂塑像也大抵一致。佛寺殿堂的配置大致是,以南北为中轴线,自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佛菩萨殿、法堂,再后是藏经楼。此外,在中轴线东西两侧还有对称建造的体形较小的配殿和附属设施,通常有钟楼(东面)、鼓楼(西面)、伽蓝殿(东面)、祖师殿(西面),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东侧为僧人生活区,包括僧房、香积厨、斋堂、茶堂、职事堂(库房)等。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云游僧人而名。

其它尚有库房、客房、厨房、浴室等等,分布四周。寺前大多有水池或放生池。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也较普遍。以寺为主,或包以园林,或附缀园林,或穿插园林。与寺庙均衡、对称、封闭相反,园林的配置则追摹自然,灵活多变,园林中水涧溪流,似源头无尽;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似境界无穷。如苏州的灵岩寺、杭州的灵隐寺、夫台山国清寺、广东曲江南华寺、湖南衡山祝圣寺、湖北当阳玉泉寺、成都文殊院等等,都属于此类格局。

1.山门和山门殿

山门是进山进寺的大门。最早佛教寺院多在山林中修建,故有此称。通常是一座有三个洞门的牌楼式建筑,中间一个大洞门,左右各一个稍小些的洞门。它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天相门、天作门),故也称三门。佛寺的山门即便只有一门,也呼之三门。山门是僧俗的分界。

山门后建有山门殿。通常是一座信道式的长方形小建筑物。在殿的左右两侧各塑造一尊密迹金刚,造型为手执金刚杵的力士。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依据佛经的记载只有一个密迹金刚力士,到了隋唐时期,为了迎合中国讲求对称美的习俗而凑成两位。左尊是怒颜张口,右尊是忿然闭唇。明代以后,山门殿中的力士由《封神演义》中的“哼”(郑伦)、“哈”(陈奇)二将的形象所代替,逐步汉化。

2.弥勒殿(天王殿)

山门殿后是一座长方形的弥勒殿。殿中供奉弥勒,故称弥勒殿。殿的东西两侧分列四大天王,故也称天王殿。弥勒背面隔板后塑韦驮像,与之背靠背。弥勒殿前大多置放一对石狮子(左雄右雌)守卫寺门。石狮外侧有一对石灯柱,底座为须弥山座,上面是透光的石灯。 有些受地形限制或规模较小的寺庙,往往没有山门和山门殿。

(一) 弥勒佛

弥勒佛也称弥勒菩萨或大肚罗汉。弥勒是姓,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慈悲”。他出生于南印度贵族,后来出家成为佛的弟子,却先于佛祖圆寂。佛祖曾预言弥勒4000年后继承释迦而降世成佛,号称竖三世佛中的未来佛。

中国佛教寺院的弥勒大多并非弥勒佛的本像。中国佛教寺院的弥勒大多是喜笑颜开、袒胸露腹的大肚罗汉形象。这是源于五代梁朝时浙江奉化的布袋和尚形象。布袋和尚法名契此,身材矮胖,笑口常开,常背一个布袋化缘,点化世人,预测人间吉凶祸福。人们认为他是弥勒佛转世,开始按照他的形象塑造弥勒佛像,供奉于天王殿。

(二)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也称四大天将或四大金刚。他们是:

1、东方持国天王,名叫多罗咤,守护东方。白面,穿白色铠甲,手执的法器是碧玉琵琶。“持国”的意思是慈悲为怀和扶持国土,手执琵琶是表示用音乐感化众生,也表示“调”音。

2、南方增长天王,名叫毗琉璃,守护南方。青面,穿青色铠甲,手执的法器是青光宝剑。“增长”的意思是令众生增长善根,手执宝剑是为保护佛法,也代表挟“风”。

3、西方广目天王,名叫毗留博叉,守护西方。红面,穿红色甲胄,手上缠绕一条龙或一条蛇。“广目”的意思是用“净天眼”观察世界,代表“顺”。手缠龙(或蛇)意思是群龙之首,龙蛇也可喻为绳索,对不信佛者将用绳索捆来皈依佛祖。

4、北方多闻天王,名叫毗沙门,守护北方。绿面,穿绿色甲胄,右手持宝幡(混元宝伞),左手握银鼠。“多闻”的意思是指其福德之名闻于四方,宝伞、银鼠,代表下了“雨”和制服妖魔,保护丰收。

佛教认为,四大天王是护法神、守护神,他们担负着护佛、护法、护僧、护国、护众生的职责。老百姓则认为,四大天王表示“风、调、雨、顺”,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消灾灭祸,众生平安。

(三)韦驮菩萨

弥勒背面隔板后的面朝大雄宝殿的是护法天尊韦驮。他戴盔穿甲,手持降魔金刚杵,巡视东、南、西三洲,面对佛祖。传说佛祖赋予他保护佛寺院和“佛、法、僧”三宝安全的任务,成为寺院守护神。

3.大雄宝殿

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又叫主殿、正殿。大雄宝殿通常是寺院中最高大的建筑,为重檐歇山式。寺庙的主要佛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进行。该殿的主尊是佛祖释迦牟尼,古印度佛教信徒尊称释迦为大雄,意即英勇无畏,法力无边,能降服群魔,因此,称该殿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内供奉的雕塑像可归纳为三大类。一是大殿正中供奉主尊佛像;二是东西两侧配置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或十二圆觉像;三是主尊像背面是大型海岛观音群像或三大士(文殊、普贤、观音)塑像。

(一)主尊塑像

大殿正中的莲花座(或须弥座)上供奉主尊佛像。主尊佛像类型多样,有设一尊、三尊、五尊几种情况。

1、塑一座主尊佛像:通常是佛祖释迦牟尼。有坐式、立式、卧式三种造型。卧像一般指释迦牟尼涅盘时的形象,故又称涅盘像。寺庙中一般不供奉卧像。

2、塑三座主尊佛像,有四种类型:

(1)横三世佛像:正中是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尊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尊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2)竖三世佛像:正中是“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左尊是“过去世”燃灯佛,右尊是“来世佛”弥勒佛。

(3)三身佛像:表示释迦牟尼的三种化身,正中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左尊是报身佛卢舍那佛,右尊是应身佛(化身佛)释迦牟尼佛。

(4)其他类型:在部分净土宗寺院中设释迦牟尼佛(中)、阿弥陀佛(左)、弥勒佛(右)或释迦牟尼佛(中)、药师佛(左)、弥勒佛(右)。

3、塑五座主尊佛像:此属于佛教密宗供奉的佛。正中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又称大日如来),左第一位是南方欢喜世界的宝生佛(或叫宝相佛,表示德福),左第二位是东方妙喜世界的阿闪chù佛(表示觉悟),右第一位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表示智能),右第二位是北方莲华世界的不空成就佛(表示事业)。

(二)大雄宝殿东西两侧配置的塑像

大殿东西两侧配置的塑像通常有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或十二圆觉像三种类型。

1、十八罗汉:大殿东西两侧各九尊,具体是:

(1)举钵罗汉,名迦诺迦跋厘隋阁,原是托钵化缘的和尚。

(2)伏虎罗汉,名宾头卢尊者,曾降服老虎。

(3)喜庆罗汉,名迦诺加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与人论“喜”“庆”尤其有名。

(4)看门罗汉,名注荼半托迦尊者。

(5)长眉罗汉,名阿氏多尊者,传说出生时就有两道长眉。

(6)静坐罗汉,亦称为诺距罗尊者。是一位大力罗汉,过去曾是位战士,所以虽静坐,仍有力士体格。

(7)挖耳罗汉,名那迦犀那尊者,以论“耳根清静”闻名,故称“挖耳罗汉”。

(8)骑象罗汉,名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驯象师。

(9)乘鹿罗汉,名宾度罗跋罗多尊者,曾乘鹿入宫劝国王修行。

(10)开心罗汉,即戌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知内惟有佛。

(11)探手罗汉,又名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毕常双手举起伸懒腰,故有此名。

(12)托塔罗汉,名苏频陀,是佛陀所收最后一位弟子,他因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13)芭蕉罗汉,又称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后常在芭蕉下修炼用功。

(14)过江罗汉,名跋陀罗尊者。

(15)布袋罗汉,名因揭陀尊者。

(16)降龙罗汉,名庆友尊者,传说曾降伏恶龙。

(17)笑狮罗汉,即罗弗多尊者,原为猎人,因向佛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

(18)沉思罗汉,名罗怙罗尊者,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2、二十诸天:即二十位护法天神。

大殿东侧自南而北,依次是:(1)大梵天王;(2)阎魔天王;(3)散脂大将;(4)鬼子母神;(5)韦驮天神;(6)星光月天;(7)臂不动天;(8)大辨才天;(9)月宫天子;(10)娑羯龙王。

大殿西侧自南而北,依次是:(1)帝释尊天;(2)魔首罗天;(3)紧那罗王;(4)大功法天;(5)诃利帝王;(6)坚牢地神;(7)金刚密迹;(8)魔法支天;(9)日宫天子;(10)菩提树神。

3、十二圆觉:即十二位圆通融达、大觉有情的菩萨,他们内藏高佛道,外现凡人相。

东侧自南而北,依次为:(1)文殊菩萨;(2)普眼菩萨;(3)弥勒菩萨;(4)大势至菩萨;(5)净业障菩萨;(6)圆觉菩萨。

西侧自南而北,依次为:(1)普贤菩萨;(2)金刚藏菩萨;(3)清静慧菩萨;(4)观世音菩萨;(5)普觉菩萨;(6)贤善首菩萨。

(三)大殿主尊佛像背面的塑像

大殿主尊佛像背面隔板后的塑像有两种类型:

1、塑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像,佛教常将这最有名的三位菩萨合称“三大士”。

2、最常见的是塑大型海岛观音群像。由以下几类塑像组成:

(1)观音塑像。观音菩萨设在海岛群像中心,常见的形象有:

A、鱼篮观音,又名航海观音,赤脚踏于鳌鱼背上,手提鱼篮。足踏鳌鱼,意思是在茫茫苦海中,“救苦救难,普渡众生”。

B、杨柳观音,大士手持净瓶和杨柳枝。意思是“普洒佛法”。

C、洒水观音,也叫滴水观音,右手持净瓶洒水,或滴水,或泻水。意思是将大悲甘露洒向人间,为世人造福。

(2)观音左右侍从金童玉女像。金童善财和玉女龙女是观音菩萨的胁侍,设在大士的两侧,作拱手呵护状,是十余岁孩子活泼、可爱的形象。

(3)五十三参禅塑像。即善财童子先后参拜53位“善知识”,最后参拜普贤菩萨,“即身成佛”。大型海岛群雕中塑造了53次参拜时的图像。

(4)在观音塑像上面,有的还雕塑有地藏菩萨像,再上面还雕塑有释迦在雪山上修行时的饥佛像。

大雄宝殿前的大院正中摆设一个大宝鼎,通常刻有该寺的寺名。大殿前左右有一对旗杆,旗杆顶部各有一个幡斗。逢佛教重大节日,将升起“六色佛旗”,它是佛教九大标志之一(其余八大标志是塔、法轮、莲花座或须弥座、光相、佛祖胸前的卍、念珠、菩提树、袈裟或佛脚印)。

4.本寺主供佛菩萨殿

大雄宝殿后面是供奉本寺主供佛(菩萨)的殿堂,名称直接冠以佛菩萨称号或法号。如福建南普陀寺,中轴线大雄宝殿之后是大悲殿,主供大慈大悲菩萨观世音;河南洛阳白马寺,大雄宝殿之后是接引殿,主供西方三圣,居中者阿弥陀佛,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接引超度世人到他们的极乐世界。

供奉本寺主供佛(菩萨)的殿堂也有建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的,如五台山的文殊菩萨殿、普陀山法雨寺的观音菩萨殿就都建造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

此外,也有在天王殿后不建大雄宝殿,而只造本寺主供佛菩萨殿的,如普陀山普济寺就是在天王殿后建造圆通宝殿。还有相当多的寺院只有天王殿和大雄殿,而无主供菩萨殿。

5.法堂

法堂,亦称讲堂。是高僧大德们讲演佛法的地方,是寺院重大佛事活动的场所,如方丈升座、传戒期间设戒坛等等。法堂中央设一座台,安放讲台和法座。法座背后的木板屏上常常绘有狮子吼图。因为佛教常把说法喻为狮子吼。台下设香案,两侧是听法席。小一点的寺院不专设法堂,只在某一殿堂内占用一侧,或在藏经楼内设一个法台,供方丈、高僧讲法用。

6.藏经楼

在本寺主供佛(菩萨)大殿之后,都建有宽大、明亮的藏经楼(或阁),用来存放佛经。 有些寺院也将藏经楼多用,一是藏经,二是供奉主供的佛菩萨,三是僧众学习佛经的场所,四是接待贵宾。

7.配殿

中轴线东西两侧还有对称建造的体形较小的配殿和附属设施。这里只介绍伽蓝殿和祖师殿。

1、伽蓝殿设在大雄宝殿右侧。伽蓝殿正中塑波斯匿王,左塑祗陀太子,右塑给孤独长者,这是父子三人。殿的两侧配塑十八伽蓝,是守护、保佑“僧伽蓝”(佛教徒修行的场所)的十八位伽蓝神。禅宗寺院以本山土地为守护神,也称“土地堂”。

2、祖师殿设在大雄宝殿左侧。以禅宗寺院为例,祖师堂通常正中塑初祖达摩,左塑六祖慧能、或马祖、或该寺开山祖师,右塑百丈大师或该寺贡献突出的的祖师。

8.钟(鼓)楼

为禅宗伽蓝七堂之一,作为寺院报时,集众敲钟所设,最初位于法堂的东北,与经藏遥相对称。宋以后钟楼的位置渐渐前推,常常置山门或天王殿的东侧,与鼓楼遥遥相对。鼓楼悬鼓专作报时用,楼高二至三层,鼓置顶层,第二层用作藏经,底层供地藏菩萨,故又称地藏殿,木结构钟(鼓)楼顶层空透,底层外墙常用砖砌作券门。

9.禅堂(斋堂)

是禅僧坐禅修行以及休息用的场所,也称僧堂或云堂,是禅宗寺院中的主要建筑。除了方丈高僧之外,一切僧众都应住进禅堂,他们的位置依受戒先后安排。堂中除了设合供奉圣僧像外,就是长连床,衣架之类的生活用具。有的禅堂还兼作斋堂,丛林制度发达以后斋堂与禅堂分离,并且禅堂在西,斋堂在东成为定制。

2.佛殿尺度

佛殿是寺院中重要的建筑,在寺院中随其地位的不同、寺院规模的差异,而有所变化。 在以佛殿为主体的大型寺院中,佛殿可达9间。如义县奉国寺大殿,内供佛像最多者5尊,通面宽达48.2m,通进深达25.13m,面积1211mz。大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也是九开间的大殿,通面宽53.7m,通进深27.44m,面积1474m2,是现存早期佛殿中面积最大的一座。

中型佛殿以七间五间居多,七间者面宽在40m上下,进深在25m至30m。中型佛殿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图12a、b)。

小型佛殿则为三开间建筑,面宽多不过10余米,进深也在10m上下,平面近方形,如少林寺初祖庵大殿。但这些佛殿建筑不论大小,普遍不设回廊,皆以门窗装修封于檐柱间,显示出一种庄严肃穆气氛。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禅宗的这个“禅”字由于梵文“禅那”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思维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经由精神的集中(奢摩他,又译为止、定、禅定、心一境性),以进入有层次冥想(即毗婆舍那)过程。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称为三无漏学之一,也是大乘六波罗密之一。但是禅宗所谓的禅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修行方法,而是指证悟到本性的一种状态。潘国静禅师曰:禅来自于生活,是长期对生活积累时的顿悟,禅不受知识的约束。

“禅宗”宗旨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禅宗”之根本宗旨

“禅宗”的修行原则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宗”的修行原则

“禅宗”的中心内容

“顿悟见性”是“禅宗”的中心内容

禅宗创始于南北朝来中国的僧人菩提达摩。他在佛教释迦牟尼佛“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张“人皆有佛性,透过各自修行,即可获启

菩提达摩(月冈芳年 1887年) 发而成佛”,后另一僧人道生再进一步提出“顿悟成佛”说。唐朝初年,僧人惠能承袭道生的“顿悟成佛说”,并将达摩的“修行”理念进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净,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的主张。

禅宗主张修道不见得要读经,也无须出家,世俗活动照样可以正常进行。禅宗认为,禅并非思想,也非哲学,而是一种超越思想与哲学的灵性世界。禅宗思想认为语言文字会约束思想,故不立文字。禅宗认为要真正达到“悟道”,唯有隔绝语言文字,或透过与语言文字的冲突,避开任何抽象性的论证,凭个体自己亲身感受去体会。

禅宗为加强“悟心”,创造许多新禅法,诸如云游等,这一切方法在于使人心有立即足以悟道的敏感性。禅宗的顿悟是指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而获得了从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自由感,从而“超凡入圣”,不再拘泥于世俗的事物,却依然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 禅宗不特别要求特别的修行环境,而随著某种机缘,偶然得道,获得身处尘世之中,而心在尘世之外的“无念”境界,而“无念”的境界要求的不是“从凡入圣”,而更是要“从圣入凡”。得道者日常生活与常人无异,而是精神生活不同。在与日常事物接触时,心境能够不受外界的影响,换言之,凡人与佛只在一念之差。

。山林地区兴建寺庙不同于平原城镇,虽然也强调中轴线,尤其在山门以内, 已中轴线对称的方法构成严整的布局,突出佛教的主题,但山门以外的前导部分并不一定遵 循这样的格局。 由于环境因素的制约, 地形地势起伏变换, 寺的前导部分往往顺应自然环境,

方式灵活,成为山林佛寺布局的一种特色。

在北京郊外西山的碧云寺是敕建寺院的另一典型。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建筑处理的手法和市区佛寺的处理手法也就很不相同了。碧云寺所在的地点是北京西郊西山的一个风景点,这里有甘冽的泉水,有密茂的柏林,有起伏的山坡,有巉岩的山石。因此,碧云寺的殿堂、廊庑的布局就必须结合地形并且把这些泉水、岩石、树木组织到它的布局中来。沿着山坡在不同的高度上坐落一座座的殿堂以及不同标高的院落。在这个组群中可以突出的提到三点:一个是田字形的五百罗汉殿,这里边有五百座富有幽默感的罗汉像,把人带进了佛门那种自由自在的境界。罗汉堂的田字形平面部署尽管是一个很规则的平面,可是给人带来了一种迂回曲折难以捉摸,无意中会遗漏了一部分,或是不自觉地又会重游一趟的那一种错觉。另一个突出点,是组群的最高峰,汉白玉砌成金刚宝座塔。从远处望去,在密茂的丛林中这座屹立的白石塔指出了寺的位置,把远处的游人或香客引导到山下山门所在。让人意外地发现呈现在眼前的这一座幽雅的佛寺。关于这座塔,在另一段中将比较详细地叙述,在这里就不必细谈了。另一个突出点,是以泉水为中心的庭园,在这里有明沏如镜的放生池,有涓涓流水,在密茂的松柏林下,可以销除任何人的一身火气,令人进入一个清凉的境界。总的说来这个组群是在山林优美地区建造佛寺的一个典型。浙江杭州的灵隐寺,以及江西庐山很多著名的寺院,都有相同的效果。

碧云寺位于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园林式寺庙。创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后经明、清扩建,始具今日规模。寺院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造。整个寺院布置,以排列在六进院落为主体,南北各配一组院落,院落采用各自封闭建筑手法,层层殿堂依山叠起,三百多级阶梯式地势而形成的特殊布局。因寺院依山势逐渐高起,为不使总体布局景露无遗,故而采用迥旋串连引人入胜的建造形式。其中立于山门前的一对石狮、哼哈二将,殿中的泥质彩塑以及弥勒佛殿山墙上的壁塑皆为明代艺术珍品。

水泉院是碧云寺内风景清幽的好去处,院内松柏叁天,最有名的是三代树。这是一株较奇特的古树,柏树中套长柏树,最里层长着一株楝树,现在楝树仍旧活着。院中还有一天然流泉,名“水泉”,又称“卓锡泉”。泉水自石缝中流出,汇而为池,泉水甘甜爽口。泉水旁边是用太湖石堆叠而成的假山。花木、泉水、假山构成了一座优美、幽静的庭院花园

碧云寺建筑的主要特征:

1. 平面组合的独特:元明时期前汉寺“伽蓝七堂”,清代后喇嘛教金刚宝座塔 2. 寺庙中建造园林:园林水泉院 3. 金刚宝座塔:两层台基,35米

1.寺庙建筑

梁思成《中国佛教建筑》:佛寺布局,一般说从山门起,在一条南北轴线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布置一座座殿堂,周围廊庑,以及一些阁楼把他们围绕起来。这些殿的尺寸,规模随着他们的重要性而逐步加深,往往到了第三或者第四殿堂才是寺庙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

2.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布局

伽蓝七堂建制:四进院五殿宇

P14 轴线组合

古代造园名著《园冶》:“相地合宜,构图得体。”在地势,气候,风向,阳光,水,林木等自然条件都非常完美的环境中,寺庙得以流芳百世。

寺庙园林功能介绍p16

第二节 禅寺殿堂寮舍形制(一)

一、佛殿、法堂与方丈

二、僧堂、众寮与库院

三、山门与回廊

第三节 禅寺殿堂寮舍形制(二)

一、东司与宣明

二、伽蓝堂与祖师堂

三、钟楼与藏殿

四、水陆堂及其它

第一章 禅宗与禅宗寺院 第一节 禅宗的兴起与禅门的独立

一、佛教禅宗的兴起

二、禅宗在南方的发展

三、禅门的独立

第二节 江南禅寺的兴盛与发展

一、江南的发展

二、江南文化的鼎盛时期

三、江南佛教的传统

四、江南禅寺的兴盛 第三节 五山十刹与江南禅寺

一、五山十刹建置

二、寺格变迁

三、五山十刹的地理分布 第四节 宋元江南五山十刹

一、五山

二、十刹

三、甲刹

第五节 从五山十刹到四大道场

一、禅寺世俗化及诸宗混融

二、佛教四大名山的兴起 第二章 禅的东传与日本禅宗寺院 第一节 禅的东传与日本禅寺渊源

一、南宋禅的东传

二、日本禅寺渊源

第二节 五山十刹图??日本宋风禅寺的蓝本

一、入宋求法日僧的巡访图录

二、南宋江南禅寺的仿写移植

三、日本禅寺的源地祖型 第三节 日本禅寺的兴盛与发展

一、日本禅寺的兴盛

二、日本禅宗五山十刹

三、日本近世黄檗禅寺与建筑 第三章 禅宗寺院的布局及其演变 第一节 禅寺布局的源流

一、新兴禅寺布局的形式与特点

二、禅寺的改制与转型

三、初期禅寺基本格局

第二节 江南禅寺布局的基本格局

一、江南五山大刹的布局形式

二、南宋禅寺布局的基本模式

三、南宋禅寺廊院形制

第三节 伽蓝七堂之制与日本禅寺布局

一、日本宋风伽蓝布局

二、禅寺伽蓝七堂之制

三、日本禅寺布局的特点及比较

四、黄檗寺院布局 第四节 江南禅寺布局特色

一、山地寺院与禅寺境致

二、以楼阁为中心的布局形式

三、规模形制的鼎盛与完备 第四章 禅寺建筑的形制与特点 第一节 关于禅寺建筑

一、禅寺建筑的性质与特色

二、五山十刹图所记禅寺建筑 第二节 禅寺殿堂寮舍形制(一)

一、佛殿、法堂与方丈

二、僧堂、众寮与库院

三、山门与回廊

第三节 禅寺殿堂寮舍形制(二)

一、东司与宣明

二、伽蓝堂与祖师堂

三、钟楼与藏殿

四、水陆堂及其它

第五章 江南寺院建筑的样式与技术 第一节 宋元江南建筑技术

一、时代与地域特征

二、技术体系与样式风格

三、建筑形制及特色

第二节 宋元江南寺院殿堂的形制与特点

一、殿堂平面形式

二、方三间殿堂平面特征

三、江南厅堂造梁架特征

四、江南间架构成特色

五、五山殿堂形制与祖型 第三节 江南楼阁建筑技术

一、江南楼阁建筑的特色

二、逐层副阶作法

三、楼阁平座形式 第四节 日本禅寺唐样建筑

一、唐样的缘起与性质

二、唐样建筑的形式与特点

三、唐样遗构与文献古图

四、唐样建筑的源地祖型

第五节 江南建筑的地域作法及其特色

一、江南建筑的地域特色

二、《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

三、构架形制

四、细部作法

五、江南斗拱形制

六、江南建筑的尺度与规模 第六章 寺院家具与小木装修 第一节 寺院家具的性质和特点

一、家具与小木装修的传统

二、宋代小木技术的发展

三、寺院家具及小木装修的特色 第二节 江南寺院家具及其比较

一、五山十刹图所记江南寺院家具

二、分类比析

三、形制风格

四、装饰作法

五、尺度问题

第三节 江南寺院小木装修及其比较

一、寺院小木装修的内容

二、门窗形制

三、木作法器

四、佛帐与经藏

图4寺庙的基本模式“伽蓝七堂制”,是用七堂前后围合成三个院落

佛教祝福语范文第6篇

佛教原产生于古印度,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我国,迄今已经有1935年的历史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1800年的历史。佛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三期:前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发展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初期佛教以上座、大众两部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为十余种部派。其中上座部,分为南、北二传。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纪中传人中国汉地,公元七世纪起又自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公元十一世纪起,印度后期逐渐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传入西藏。印度这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统的佛教。

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时期中,中国传入了印度佛教三个时期的全部内容,形成了三大语系的佛教。我们从阇那崛多、玄奘和阿底峡的传记及译经史实得知,大乘显密经论的原本中国保藏最多,其中不少重要经论,印度本土反而没有全部流行,如《华严经》、《大集经》、《大智度论》等。

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为典籍的浩瀚,二为宗派的繁多。

在汉语系佛教中,现存译典一千四百八十二部,五千七百零二卷,除去重译本还约有四千四百卷,其中声闻乘三藏约一千四百卷,大乘经论约三千卷,全部约合梵文二百五十万颂。另有历代汉文著述一万余卷,折合梵文

七、八百万颂。全部合计约有一千万颂。我国正在编辑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共收二万三千余卷。藏文《甘珠尔》及《丹珠尔》两部共收译典五千九百六十二部,约合梵文三百万颂。藏文著述数量亦极庞大,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编目工作。傣语系佛教除巴利语原典外,还有傣文译本及大量傣文著述。三个语系的佛教典籍之丰富是极其惊人的。以汉语系为例,汉文化历史悠久,文献之多,

古代无比。

大乘佛教在印度只分“中观”与“唯识”二“见”和“波罗密多”与“真言”二“乘”,并未形成学派或宗派。但传入中国后,在汉地由于长期对教义进行钻研和辨析,逐渐形成许多宗派。如地论师、摄论师、楞伽师、涅槃师,天台宗、三论宗、律宗、法相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三阶教等,禅宗后来又分七宗。西藏语系佛教也分为宁玛派、迦当派、迦举派、萨迦派、格鲁派、希解派、觉宇派、觉曩派、郭札派、夏鲁派等。傣族巴利语系佛教也分润派、摆庄派、多列派、左抵派等。佛教在中国所形成的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佛教内容丰富多彩的具体表现。

中国汉藏两语系的佛教虽与民族文化紧密结合而发展,但并未成为民族的宗教,反而广泛流传到其他民族和国家。如汉语系佛教即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地。西藏语系佛教即传入蒙、满各族。近代,这两语系的佛教又传入欧、美两洲各国。

中国禅宗丛林制度实施后,大大改变了佛教在中国社会和民众中的形象,也促进了禅宗自身的发展。近千年来,大小丛林在全国星罗棋布,遍及城乡,仅南京城就曾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宏伟景象。有的丛林建筑气势恢弘,肃穆的山门、巍峨的大殿、宽敞的禅堂、神秘的藏经楼、塔、阁,整个建筑群呈轴对称图形,其堂皇气派俨如皇家宫殿;也有的丛林建筑精巧别致,依山傍水,古朴典雅,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浑为一体;还有的丛林甚至建于险峻的山崖之颠,凿石埋桩做支撑,寺院建筑凌空悬立,人行栈道以往返,其奇妙的构思设计,高超的工艺技巧,令人叹为观止,拍手叫绝。千姿百态、美仑美奂的丛林建筑,给全国山光水色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充分表现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品格风貌,其建筑学、美学、力学和环境学都极具研究价值,也成为留给人类世界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资源。中国古老丛林的所在地,不仅自古以来成为善男信女们心中的圣地,信众竟相前往朝拜,同时也是现代中外旅游者观光渡假的胜地,他们慕名而来,趋之若骛。最具特色的“四大丛林”: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目前仍以其宏大的规模,鼎盛的香火而闻名于世界。与此同时,禅宗的丛林制度及其同修互助的团体生活方式,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宋代以来我国所普遍实行的书院制度,就是借鉴佛教丛林制度建立起来的。一度对佛教持排斥态度的儒家学者们,特别是自宋朝以后的理学家们,也改变了原来的观念,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思想上深受禅宗的影响,而且在建立理学的门庭、讲学的风格、书院的规范和人格教育的方法上,有很多方面都得益于禅宗精神和丛林制度的经验和融和。其实,实行丛林制度的改革,是佛教为适应中国国情现实需求的举措,在行为仪式和

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也吸纳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其中包括了儒家以礼乐为主的制度和道家乐于自然的思想,形成了释道儒融通与共的中国特色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一千多年前,以佛教的丛林制度建设为特征,中国首先在文化机制方面开了“民主自由”的先河,在禅宗的佛教王国里建立起一个学术自由、民主生活的师道尊严的模范,它与中国封建君主独裁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发展是多方面的。

1、佛教与中国的思辨哲学相结合,而向学术化发展,对教义愈研愈精,由此引起各宗派的成立,使佛教本身达到高度的繁荣。

2、佛教与中国的精美工艺相结合而向艺术化发展,使佛教成为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

3、佛教与中国的人生理想相结合而向社会化发展,使佛教与中国社会密切联系。这三方面都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大乘佛教提出菩萨应以五明为修学的主要内容以来,佛教已由避世潜修的宗教信仰和思辨哲学转而向世间的学术、文艺、理论科学、生产工艺的领域迈进。我们千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佛教在中国大地上吸取中国文化的营养,沿着这一人间佛教的方向发展,取得极其巨大的成功。我们教祖释迦牟尼的“成熟有情,庄严刹土”的伟大理想已在东方的广大地区在一定的程度上化为具体的现实。在人类所创造的各支古老文化中,佛教已以独具的精深哲学思想,丰富的精神财富,庞大的文献宝藏,精美的文化遗产而成为东方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支柱。它在长期进行“成熟有情,庄严刹土”的崇高事业的同时也使自身成熟起来和严净起来了。

现在我们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现代化的事物层出不穷,各种社会变化应接不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了生存,人们已渐渐麻木,渐渐缺少人生的思考,但是这种思考却是我们自古至今一

直都需要的。如果缺少了思考,人们便很容易陷入思想的恐慌。

那么,到底该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了?首先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界上的一切事都如梦、如幻,如水面的气泡,转瞬即逝。我们平时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相,世界上真正的形相是“无相”。这样,世界上的一切便都不值得执着。

不执著,无念系,就可以达到真正的解脱。虽然在现实生活我们每个人很难做到真正的无欲无求,然而我们可以告诫自己不必太执着于俗世的种种“沽名钓誉”,学会有所“放弃”,一切随心所至就好。因为有这样一份心境才成就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淡泊;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感受才有了“诗佛”王维心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静谧。

上一篇:毕业论文选题总结范文下一篇:夏天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