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快递企业风险控制论文范文

2023-11-12

民营快递企业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财务活动本身环境的复杂性、认识的滞后性以及财务管理可控范围的局限性。文章立足于对以上成因的剖析,对如何防范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对策

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进行研究,以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现状

(一)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素质偏低,财务管理职能未得到发挥

我国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以独资、合伙及股份合作制形式存在,其经营方式多数以家族式经营为主,这必将造成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内部分工模糊,职能不清等诸多问题。会计机构的设置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设置会计机构,但分工不明确,兼职多;二是有些小企业根本不设置会计岗位,只是在必须提交报表和纳税时才突击编报予以应付。民企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机构相对简单,但各种性质的经济活动都会发生,这就决定了民企的会计人员业务技能要求比较全面,综合能力要强。但目前很多民企在财会人员的任用上任人唯亲,致使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直接影响民企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产品的升级换代,如果还认为会计就是“记账”、“算账”,那么财务管理的职能就无从发挥,有效的财务分析与预测信息就不能提供给管理者。

(二)财务会计制度形同虚设,内控管理乏力

目前民企的投资者和经营者缺乏基本的会计知识,企业自己设计规章制度的很少,会计凭经验和直觉做事较多,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曾轰动全国的庄妈妈净菜社宣布关门,负债近百万元,究其原因是不懂财务管理和资金运作,从而导致破产。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我国民营企业存在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财务管理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及缺乏风险意识等原因造成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一)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本内因

负债经营和资金周转慢是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本内因。财务风险主要是指无法偿还到期的负债而产生的危机,它与企业负债融资相伴而产生。对民营企业来说,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合理的债务有利于降低民营企业资金成本,给投资者带来超额利益。反之,过度的负债则会加大民营企业经营亏损,使企业增加财务危机成本,甚至会加速企业破产。同时资金周转慢直接导致现金流量少,从而影响偿债能力,由此产生的财务风险严重时可能会影响企业生存。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外因

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外因。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及行业景气度,国家信贷以及外汇等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程度等等。财务管理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因此财务管理系统必须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否则将直接威胁民营企业的生存。

(三)财务决策失误是催化剂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企业财务风险的催化剂。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例如,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由于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和系统的分析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使企业承担着到期付款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风险加剧。

(四)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内部财务控制不合理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由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上级之间存在权责不明、职责不清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例如,企业库存周转率不高,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无法实现销售,或者材料物资变质等。这势必造成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造成资金无效占用。同时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进而不进行赊销对象的资信调查,盲目扩大赊销金额,而且各部门之间没有明确收款责任,导致大量坏账的发生,加大了财务风险的出现。

三、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作为一个财务主体必然面临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导致企业财务机制不稳定并可能带来财务损失,因此必须对财务风险加以控制。所以,民营企业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企业内部有效的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

制度建设是保证企业能够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逐步规范化,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决策制度、财务制度、监督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等。要丢弃企业创业初期凭经验管理的模式,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体制以及能够相互制衡和约束的权利分配机制,保证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措施的实现。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讨论与经营相关的家族事务,包括家族理事会、家族控股公司和家族股東会等形式。这样董事会成员能够从繁杂的家族事务中脱身,集中精力考虑公司的战略问题和创造长期的股东价值。

(二)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把强化财务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应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要层层落实,共同为企业资金的管理做出贡献。

(三)增强企业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

1、坚持谨慎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即在损失发生以前以预提方式建立用于防范风险损失的专项准备金。如产品制造业可按一定规定和标准计提坏账准备金、商业流通企业计提商品削价准备金,用以弥补风险损失等。

2、建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制度。民营企业应定期对相关财务比率进行考核,加强流动资金的投放和管理,提高流动资产的周转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增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另外,还需盘活存量资产,加快闲置设备的处理,将收回的资金偿还债务。

(四)提高财务决策水平,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投资决策是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决策时,切忌主观臆断。

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对于经营者来说,它能够在财务危机出现的萌芽阶段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企业经营;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在企业财务风险初露端倪时及时处理现有投资,以避免更大损失;对于供货单位来说,可以在这种信号帮助下制定商业信用政策,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等等。

(五)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营运能力

加强企业资产管理,防止不良资产产生,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是防范财务风险重要的管理手段。从长期看,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而保持高盈利水平的企业往往是其负债能力高、财务风险相对低的有效保证和标志,一个健康企业的偿债资金一般来源于其盈利,而非负债资金。因此,企业应通过合理配置资产,加速资产周转等措施,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同时,较高盈利能力的企业往往享有较高的信誉和良好的企业形象,这也使得企业有较强的融资能力,相应使企业有较强的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潘秀庆.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财务管理的若干问题[J].广西会计,2002(11).

2、贾明月.改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J].商业时代,2004(32).

3、王晓东.关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工业技术经济,2005(1).

4、唐红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其改进方法[J].企业经济,2005(6).

5、王珍义.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4).

6、曾健如.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5(1).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民营快递企业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社会经济在快速的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企业数量的激增,很多人都想搭着经济的快车“发家致富”,正是由于这种心理,导致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企业的外部环境更加具有不确定性。只要企业有任何的经济行为,肯定都伴随着超出自己投资的风险,企业采取新的管控措施来有效的控制风险。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新方向

自从世界爆发经济危机以后,很多的企业在一夕之间面临破产,这些企业破产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科学的风险管控措施,对于风险管控非常的疏忽,对于世界经济形势没有清楚的认知,但是风险又该如何管理,这是为难企业管理者的重大问题,需要不断的探索。

1.集成风险管理的特点

集成风险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从企业的各个角度出发,整体的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实施管控。风险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纯粹风险,投资只可能失败,没有任何盈利空间的风险,另一种是既可能盈利也可能损失的风险。在进行集成风险管理的时候需要遵循以下特点:①在制定集成风险管理措施的时候不仅要针对那些一定会有损失的风险,还要针对那些有可能盈利、有可能损失的风险;②集成风险管理不仅需要消除纯粹风险,更需要增加那些有可能损失、有可能盈利项目的盈利可能,在消除风险的基础上增加盈利的可能;③集成风险管理针对的整个企业,而不是单纯的某一项风险,而且在进行集成风险管理的时候需要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这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还要适当的融入到企业文化中;④最关键的是需要提升企业的决策水平和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由于集成风险管理的特点,所以说现在大家逐渐的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2.集成风险管理现状

2.1企业缺乏风险意识

近代以后,我国的企业才逐渐的开始发展,而且经营的方式主要是家族方式或是作坊的方式,直到现在,家族式的企业一直存在,这种企业形式缺少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的支持,应对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小。自从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很多的家族式的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集成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已经开始进行风险管理,但是还是保持利益至上的原则,在风险管理和利益选择时,还是选择利益,风险管理的意识非常的淡薄,不能积极主动的应对风险管理,没有预见性,不能根治风险,往往是那个地方出现风险就对那个地方进行管理。很多的民营企业没有大局意识,只关注眼前的利益,不能想到公司长远的发展,对于公司面临的风险不能进行有效的、全面的分析,导致企业面临破产。

2.2企业组织机构不完善

虽然说我国企业现在大多数都实行了股份制,遇事情以后股东在一起决策。但是有一定的企业是一言堂,在企业刚开始成立的时候完全是依靠个人的支撑,时间长了以后就转化为家族形式,人情大于法制,这种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企业的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责任没有经过细致的划分,所以说管理制度非常不完善,这样情况下形成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有一定的困难,而且也没有足够的风险管理资源以及人才,承担风险的责任主体也不是十分的明确。

2.3企业缺乏对风险监督

大多数企业都是坚持利益至上,对于企业的集成风险管理并不是十分的重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专门的监督机制或者是监督机制不科学、不合理。对于员工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企业在风险发生之前不能进行有效的预估,在风险发生时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措施,风险结束以后也没有进行问责。缺乏有效的监督会导致风险管控的效果减半;员工的奖惩制度不合理会导致员工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在发生问题的时候相互推诿;风险管控人员没有太高的权威性,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企业集成风险管理方向

3.1完善集成风险管理目标

风险管理的目标决定了风险管理采取的措施,企业开展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让企业经营的所有项目都可以在企业的战略目标下顺利的进行,所以说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一定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保持一致。而由于企业的性质、规模不同,制定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战略目标就要有不同的風险管理措施。有些企业制定风险管理措施的目的是降低纯粹风险,而有的企业的是对风险进行预防,更有甚者研究如何增大那些既有可能损失也有可能盈利的项目的盈利,例如,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集成风险管理相对比传统的风险管理更加的细化,集成风险管理是针对于企业整体现状制定出总的风险管理措施,然后各个部门在总目标的前提下制定符合自己部门风险管理的措施,然后每一个部门可以顺利的完成风险管理的子目标,当部门的风险管理措施顺利完成以后,企业的风险管理措施也就非常顺利的进行,所有的目标最后归结于一个总目标。

3.2 改变企业的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想要更好的进行风险管理,就需要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中,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了解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首先,企业要制定相关政策以及目标让大家了解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还要制定风险管理的目标以及风险管理的原则,让大家对风险有足够的了解,然后采用系统的方法去解决。建立合适的制度是为了让人们的行为受到约束,在正确的范围内活动,例如,在进行新产品开发之前,需要开会讨论,了解新产品开发可以拥有的收益,了解新产品开发企业面临的风险,然后再决定这项产品的是否要进行开发。其次,不同部门对于风险的认识是不一样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于风险的容忍度也不一样,因此,企业需要形成规范的风险管理语言,例如财务部门,当财务部门面临执行计划与原计划相差过大时候,认为有很大的风险,而市场部认为这无可厚非。因此,企业需要对风险进行范围的划分,让大家对于风险有清晰地认识,不可以单纯凭借自己的认知就判定有没有风险,更重要的还是大局观。企业文化需要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对员工进行培训,让员工了解到什么是风险,集成风险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怎么样可以做到预防风险,企业文化在集成风险管理方面一定要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3.3集成风险管理系统方法

企业集成风险管理针对的整个企业的风险,而不是单纯的某一项企业中面临的风险,因此在寻找解决企业风险措施的时候需要采用系统的方法。解决企业的集成风险管理需要从哲学方面入手,集成风险管理需要对企业各个因素进行研究,了解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作用,针对主要矛盾进行解决,但是也不可以忽略次要矛盾,避免次要矛盾在经过质变以后转化为主要矛盾。企业采用系统方法来解决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①对企业的所有风险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不要再将所有的风险进行划分。还有就是将企业所有员工都参与进来,发挥所有人的聪明才智。例如,雅诗兰黛就有自己独特的风险管理理念,提前进行预防就可以很好的进行风险管理,在没有发现风险之前对公司的员工进行访谈,找出潜在问题,然后解决。②对风险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风险之间也是有“蝴蝶效应”的,有些部门中存在的风险看似较小,但是放在企业的角度来说也许是不能容忍的,例如,一个企业中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财务风险,企业诸多部门中大多数都存在资金风险,这对于一个部门来说没有什么,但是企業所有有资金风险的部门加起来就变得非常惊人。企业可以利用的风险管理技术以及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说需要针对整个企业面临的风险来制定管理措施,在管理的时候需要思考,那些风险不需要管理,那些风险一定要治理,那些风险可以进行转移。当然了,所有风险管理措施在制定的时候都需要以企业盈利为目的。

3.4企业需要重视信用管理

信用是企业得以生存的关键因素,信用不仅是企业对外的有信用,对内也需要建立内部审计环境和信用环境。企业的领导必须要重视企业的信用,将企业的信用管理放在战略发展的高度上,利用企业的信用为企业打造一张金名片。当企业面临危机的时候,而恰好自身的信用不好,这个时候没有人会帮助你,就连贷款银行都不会相信你,客户就更不用说会相信你了,而你的信用比较好的情况下,就会是不一样的情景,所以说企业必须要有信用管理,当面临风险的时候,良好的信用也许会拯救企业。

4.结束语

传统的风险管理经过演变转化为现在的集成风险管理,更重视对于企业战略的服务。集成风险管理方法要求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参与进来,企业在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信息下,企业领导利用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来解决企业面临的风险管理问题,使得风险管理的意识可以融到企业文化中,让每一位员工都了解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中国与国外的集成风险管理理念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风险管理措施,找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曦;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房地产项目风险集成管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2]左志刚;;政府干预风险投资的有效性:经验证据及启示[J];财经研究;2012年05期.

[3]高国虽;建筑企业如何加强经营中的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14期.

[4]彭志洪;劳俊瑶;石华先;;风险投资管理与控制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19期.

作者简介:王凯(1994-),男,民族:汉族,籍贯:上海,职称:高级客户经理,学位:学士,工作单位:上海柯麦广告设计制作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企业集成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发展新方向。

民营快递企业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一,但是民营企业的寿命超短,平均只有2.9年。本文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对民营企业的发展瓶颈进行分析,认为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健全是民营企业短命的根本原因。

[關键词]民营企业 内部控制

民营快递企业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民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由于其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作用,使得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民营中小企业。随着民营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融资困难逐渐成为制约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成为经济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剖析,发现形成中小型企业融资难、融资困境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提出解决融资难、难融资的方法和对策,为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性措施。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民营中小企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它在提供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完善我国经济体制建设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资金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资本。民营中小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会受到内外因素的制约,而资金是制约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当自由资金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时,融资迫在眉睫。因此,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伴随着民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上升,已成为经济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研究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融资环境,分析阻碍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从而找到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方法,提出改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有效措施。

一、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目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自身积累、民间借贷、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商业信用等,但是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其自身条件有限,加之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民营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常常面临以下问题:

(一)融资渠道有限,成本较高

长期以来,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生产经营过程中自有资本和留存收益的积累。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自身的经营积累就很难满足发展需要。而民营中小企业往往又很难通过正规的金融渠道融通资金,导致不合法的黑市拆解现象盛行,这种集资方式成本高、风险大,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极其不稳定的因素。虽然现阶段国家开始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等领域,让民间融资有了合法的地位,但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依然很单一。

(二)取得银行贷款难

民营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少,产业技术含量低等因素影响,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贷款非常困难。金融机构更乐意选择大企业作为贷款对象,特别是长期资金和高额贷款。多数没有背景的民营中小企业只能获得少量的短期贷款,为筹措企业长期发展所需资金,一些民营中小企业不得已采取多次短期贷款的办法吸纳资金,这样不仅大大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还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大幅降低了企业投资报酬率。可见,间接融资渠道的不畅严重影响了民营中小企业的扩张和技术改造。

(三)直接融资门槛高

一些高成长性、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民营中小企业,尤其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由于企业本身并不具备雄厚的资金基础,只能寻求外部资金支持。而外部资金支持主要是资本市场,鉴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够充分,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无法取得上市资格,这一矛盾使得民营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据了解,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者债券的直接融资所占比例不足10%。

二、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剖析

(1)缺乏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导力量。无论从中央政府还是到地方政府,都会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出台很多扶持政策和法规。而对于非国有企业,许多政府部门在出台相关政策时,往往缺乏考虑,目前几乎仍然没有一部能帮助民营中小企业有效融资的法律法规,缺少法律保障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民营中小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2)资本市场不完善。企业的外部融资主要靠资本市场,而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证券市场的发展与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协调,证券市场的重点仍然是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上市融资,基本未向民营中小企业开放。同时,针对民营中小企业自身的规模和盈利能力有限,信息披露不完善等情况,企业进入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门槛都太高,上市标准和条件十分苛刻。我国《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低于5000万元,并且最近三年连续盈利,这对民营中小企业来说是很难达到的。

(3)金融体制和结构严重滞后。我国虽然建立了一批股份制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但这些金融机构以国有为主,出现国有金融机构独大的局面。而专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同时,信用和担保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担保中介职能也不完善。很多银行、信用社为了规避风险,除了对少数大中型企业以外,对其他企业发放贷款,无论金额大小、期限长短,一律凭以往信用记录并办理抵押担保手续。这样就把众多尚无盈利记录、信用记录的新建企业、成长型企业,还有那些缺乏银行和信用社认可的、固定资产难以质押的民营中小企业拒之门外。

(4)量小利薄,缺乏规模效益。对于一些商业银行来说,给民营中小企业贷款存在没有“规模效益”的问题。因为与大企业相比,民营中小企业要求的每笔贷款数额不大,但每笔贷款的发放程序和环节,如调查、评估、监督等,都大致相同,结果银行的贷款单位经营成本和监督费用上升。许多银行从节约经营成本和监督费用的“经济性”出发,不愿与民营中小企业打交道。

(二)内部环境原因

(1)企业自身特点。民营中小企业主要由民间资本创办而成,创办初期主要由所有者出资,所有者非常注重企业的控制权。若通过发行股票方式筹资就会稀释原投资者对企业的控制权,这是所有者不愿看到的,这就导致企业只能拥有有限的资金。同时,在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注重自身资本的积累,在利润分配中存在短期化倾向,将利润全部分配,忽视了利用留存收益来积累资金,缺乏长期经营的战略眼光。这样企业需要资金支持时只能通过外部筹资,增加资金成本,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2)企业管理不规范,缺乏核心竞争力。民营中小企业往往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科技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内部管理不规范,缺乏足够的抵押资金和高质量的质押物,无法经受市场剧烈变化的考验,被淘汰的可能性大。这增加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企业放贷的风险,从而减少了民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渠道。

(3)民营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不高,信用意识薄弱。民营中小企业在融资时可能会为了达到其融资目的,粉饰其财务报告,由于信息透明度不高,使银行承担较大的风险。而一旦其操控报表行为被揭发,直接影响企业的公共形象和商业诚信。导致整个社会对民营中小企业失去公信力,加大其今后的融资难度。同时,民营中小企业很少注重企业信用的建立,不能把筹集的资金用到合理的项目上,有时为了获取更高收益而把专项资金私自用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一旦经营失败,不能按时归还本息,更甚者直接导致企业破产,这样就加大了银行的贷款成本。

三、改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对策

(一)宏观角度分析

(1)建立健全扶持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民营中小企业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其数量也将与日剧增,因此,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来支持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迫在眉睫。首先,政府部门要相当重视民营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发展国有企业的同时不能忽视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要适当的将资源分与民营中小企业。同时,只有政策的扶持是不够的,要努力完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以此来规范融资涉及到的各个机构和部门的行为。

(2)完善资本市场,拓宽民营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国家应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降低民营中小企业准入资本市场的门槛,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大民营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力度。现在国际风险投资涌入,应抓住机遇,重视并加大引进风险投资的力度,对于引进风险投资的民营中小企业,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措施。同时,要积极探索民营集合发债新举措。

(3)建立健全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无法提供有效、足额的担保物和担保人,资金需求通道和资金供应通道不畅通。因此,鼓励、支持多层次、多形式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就显的尤为迫切。担保机构要建立和完善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防范与化解可能存在的信用风险,同时,建议政府建立针对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与激励机制,引导担保公司积极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逐步完善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二)企业微观角度分析

(1)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民营中小企业往往规模小,产品价值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开发新产品,寻找新市场,注重加强企业自身品牌建设,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合理配置资源,加速资金周转,促进企业盈利能力增长,增加企业可供分配的利润,扩大自由资金的来源,降低资本成本和财务风险。

(2)建立良好的信用制度,赢得债权人的信任。民营中小企业应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获得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聘用专业的财务人员,确保其能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有效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消除资不抵债的隐患,保证企业能够按时偿还债款。同时,能够将经营资金投资于较好的盈利项目,获得最大收益。坚决不出现违约、拖欠债款等不讲信用的现象,提高企业信用意识,强化信用观念,注重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不断提高企业的信誉。

(3)积极推动组建会员制担保机构。会员制担保机构是由多家民营中小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并主要为出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是一种封闭式的、非盈利性的、风险较低又能有效缓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担保组织形式。其形式多样,不仅可以产业为主,由共同经营、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发起;也可以专业协会为主,由龙头企业发起。政府对组建会员制担保公司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支持,并对其注册资本金按银行基准利率实行一定的贴息补贴。

四、结论

无论从我国经济体制建设方面,还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民营中小企业的贡献有目共睹,随着民营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本文通过对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现状的分析,找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内外部原因,重点阐述了改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对策,对企业打造良性的内部及外部融资环境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郑莹.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激励探析[J].财会通讯,2012(02):11-12

[2]杜筠.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完善与政策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5-12

[3]郭焦锋.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价系统[J].中国第三产业,2004(12)

[4]涂大进.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风险预警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19-23

[5]韩留富.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问题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4(06)97-100

[6]袁静.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11)37-38

民营快递企业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5篇

一、重要概念的理论分析

(一)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是指非公有制企业。法律法规没有对其做出准确的定义,“民营企业”一词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诞生的。民营企业主要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民营企业较多为家族式企业,最高管理者容易成为一言堂,缺乏决策的集体性分析,风险管理上就存在很多问题。而国有企业相对来说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在组织结构、流程等方面保证了风险管理的独立与客观。

(二)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相对于外部审计而言的。2018年《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指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该规定在2003规定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拓展了内部审计的范围。

(三)风险管理

企业处于有风险的内外部环境中,风险既有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是挑战,风险管理则是将这种不确定性的、潜在的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研究对象是民营企业的风险管理,民营企业风险管理与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相比较,存在的独特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风险承受能力

在应对风险时,民营企业为了生存,往往较为主动的寻求发展的机会。而国有企业有国家作为后盾,就算没有做好风险管理,没有及时阻止风险的发生,国有企业也不会因此而失败。我们可能经常听说哪家民营企业破产倒闭了,但几乎很少听闻国有企业失败的传闻,因此国有企业风险承受能力远高于民营企业。

2、风险管理动力

风险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达到增值目的。企业发展越好,民营企业职工的工资福利则越多。这两者间有种无形的、全系企业成败的安危联系,而国营相对就是大锅饭,煮好煮坏都是阿公的责。从而国有企业没有民营企业有动力来做好风险管理。

二、关于内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的研究

田振艳(2010)认为完善内控制度和内审体系,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不可否认,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整合有助于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尤其是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李艳(2015)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状况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独立性等方面,我国民营企业还存在不足,同时提出从这两方面来改善内部审计。

吴友凤(2015)基于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视角,分析影响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不良互动的三个因素:监督机制、奖惩机制及企业文化。董春英(2018)指出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加强内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协调发展,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工作的有效监控将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这对于推动企业稳定发展也将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除此之外,杨琴(2018)还指出,加强这两部分的协调整合有助于科学指导与控制企业风险决策活动。詹史斌(2018)从员工、管理结构、管理制度执行力、监督制衡指数几个方面对当前企业风险管理提出质疑,又从这四个方面提供建议,并且强调风险管理是企业的“保护伞”和“救生衣”。迟晓晗(2019)认为企业应基于全面风险管理,加强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以规避、转移风险。

三、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关系分析

(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目标一致

内部审计的目标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降低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实现企业的保值增值。内部审计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对企业处于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识别和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该风险发生后可能带来的损失,提出意见和建议。管理层采纳内审部门的建议后,将风险进行规避、转移,从而达到企业保值增值的目的。从风险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风险管理就是利用合理的手段与方法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减少损失。归根结底,风险管理的实质也是为了企业保值增值,这与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内部审计定义包含了风险管理

纵观内部审计发展史,内部审计的定义被多次修改,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A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不断补充变化,每一次的修改都对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进行扩展。在我国,2018年《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对内部审计定义进行了扩展,将风险管理添加进了其定义中,这对内部审计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公司治理做出新贡献。

(三)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环境的复杂化,令管理层们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将风险管理纳入管理活动之一。风险管理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涉及到各个部门和企业全体人员参与。这时就需要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进行风险管理。而内部审计具有的独立性特征,使得其在向董事会反馈时具有优势。因此,内部审计必然包含于风险管理体系之中。

(四)风险管理的发展改善了内部审计的地位

为了充分发挥内审在企业长远发展中的作用和体现其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内部审计不断朝着最为影响企业的领域发展。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市场环境的激烈竞争迫使管理层空前关注风险管理,这对内部审计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将风险管理理念引入内部审计定义这一举措,重新定义了内部审计的地位,深化其在企业中的作用。因此,IAA一直以来提倡内部审计师向风险管理领域进行探索,并将风险管理概念写入内部审计定义之中。

(五)两者在本质上互通互融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本质上,两者是互通互融的。只谈其一是片面的: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风险管理则是内部审计定义的活动范围之一。一方面,内部审计要积极参与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对于风险管理机构设置的合理性、风险管理制度、指标、程序等,内部审计要定期审计和评价,并且对于存在风险的地方提出建议的同时保持事后跟踪审计;另一方面,风险管理中形成的、不断发展的风险管控方案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风险管理的深入发展减少了内部审计不必要的工作,减少了企业成本,降低了审计风险。

四、调研分析

为了分析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对X州的部分民营企业做了问卷调查和调研。调研结果发现,部分民营企业存在以下问题:

(一)目标定位模糊

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是对组织的一切业务活动进行监督评价,以一定的标准判断其是否合理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内审部门的目标定位仅限于监督评价,过多地承担了监督评价职能而忽视了对咨询建议职能的承担,监督的范围也局限于合规性方面。虽然,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要发挥监督作用,但是这种监督的本身也是为了为其发现的问题提出改善建议。

(二)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正是由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在防范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内部审计如果没有很好的独立性,就无法在审计活动上保持客观。没有独立性的内部审计,就如同断臂的人,无法客观的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发表审计意见。

(三)内部审计地位低

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决定了其职能发挥的有效性。自风险管理概念被引入内部审计定义以来,内部审计的工作向影响企业更深刻的领域发展,内部审计的职能和地位也相应改变。从理论上来说,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应该与以往相比提高。但在实务中,虽然形式上内部审计是很特别的部门,仅对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负责,但是公司的其他部门会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来查错的,本能地对内部审计进行防范。这也导致了内部审计不能很好地在风险管理活动中开展工作。

(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问题

一名合格的内审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和过硬的专业胜任能力。在实施内部审计活动时,内审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其他能力。内部审计要在防范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首先需要内部审计师具备一定的风险管理知识和分析能力,能够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及业务活动的变化判断企业存在的风险。在这种考虑下开展合适的内部审计活动,才能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

(五)内审部门工作负担重、效率低

一般来说,内部审计部门人员数量都是根据企业总人数的一定百分比来配置。目前民营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的人数远远低于这个百分比。内部审计部门既要负责常规业务审计,又要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繁多,没有多余的精力关注事后跟踪审计,导致其在持续评价上存在问题。内审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其他部门却不对风险管理进行改善,导致内部审计效率低下。

五、建议

(一)加强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内部审计只有具备独立性这一特征,才能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为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民营企业应在董事会下建立或完善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部门,确保内部审计提出的建议已得到其他相关部门的执行。并且应该招聘专业的内审工作者来担任审计监察部的人员,保证其独立性不受损害。

(二)扩展审计业务范围、明确内审定位

民营企业如果设立了审计监察部,其主要职责是关注其廉洁自律,审计检查范围较窄,风险管理更趋向于传统风险管理阶段。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环境复杂性的增强,内部审计业务范围必须扩展。除了开展财务收支审计之外,企业应针对其在不同发展时期和具体的客观条件等,以风险为导向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投资效益审计、发展战略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扩展审计业务范围,明确内部审计定位,以发挥内部审计在防范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让企业价值提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在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变得日益重要。近年来, 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研究也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 完善内部审计制度设计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研究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以及内部审计在防范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以期能够为我国民营企业风险管理做点贡献。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 田振艳.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 2010.

[2] 董春英.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协调作用[J].经贸实践, 2018 (16) :103.

民营快递企业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财务风险是并购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对并购财务风险控制进行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指出财务风险控制必须贯穿于并购决策期、并购交易期、并购整合期三个阶段;继而阐述了我国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现状及风险控制各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决策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问题、交易期的融资支付问题、财务整合期的整合问题等;最后,提出了针对于我国国情的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对策,包括并购决策期进一步完善财务报告体系、并购交易期避免现金支付带来流动性风险、并购整合期财务目标导向整合等。

关键词:并购;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1.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及其控制

并购的英文是Merger&Acquisition,即兼并和收购。兼并指两家及以上的独立企业、公司通过法定程序归并成一个企业或公司的法律行为。收购指一家企业用现金或有价证券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

企业在进行并购时的风险主要包括目标企业定价评估风险、融资风险、支付风险和财务整合风险,分别对应于并购行为的决策期、交易期和整合期,成为一个整体。本文根据对并购的整个过程的把握,针对企业并购各个阶段提出财务风险控制建议,以期整体控制并购财务风险。

2.我国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及问题

2.1我国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法律基础

为了给我国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降低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除了原有的《公司法》、《证券法》、《企业兼并有关财务问题的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外,我国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关于要约收购涉及的被收购公司股票上市交易条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转移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等。2008年12月9日银监会发布实施《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进一步增强了并购财务风险的可预期性。

2.2我国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a.并购决策期财务风险控制问题

我国并购实践中大多数企业对目标企业价值的分析不够。由于财务报告体系的混乱,对于诸如企业的生产状况、采用的会计政策、企业未来发展前景预测、受物价变动的影响因素等影响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因素往往被并购企业忽视。同时,并购企业选择不当的定价方式,造成对目标企业估价过高,使并购企业股东利益遭受损失。

b.并购交易期财务风险控制问题

不注重融资支付预算。并购企业在实施并购活动前,对并购各环节的资金需要量进行预算做的不够,特别是忽视了并购后整合期间所需的资金,往往出现资金超付的现象。

c.并购整合期财务风险控制问题

企业往往认为整合是并购后的事情,并购活动终止后,整合才开始。实际中,这样的过程有时会导致缺乏效率,整合速度慢,影响整合效果,增加财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同时,并不是仅仅做到资金存量与负债的整合就完成了财务整合,控制了财务风险,财务整合包括财务目标整合、财务制度整合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依存,一面失控,面面受损。

3.完善我国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的对策

3.1我国企业并购决策期风险控制对策

3.1.1进一步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我国企业应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等作为基本报表反映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经营情况的同时,更加注重对财务状况说明书的编制工作,其信息披露应反映企业的生产状况、采用的会计政策、或有事项、非货币性的与财务事项密不可分的信息,以及企业未来发展前景预测、受物价变动的影响因素等。

3.1.2有针对性地调查隐形债务

由于隐形债务往往在企业的会计帐薄上得不到反映,因此,并购方欲进行并购时,要调查了解近两年来目标企业与其业务单位之间的业务往来,查明目标企业有无违约行为,查明目标企业的担保情况及有无可能承担担保责任。同时,及时用公告形式对外发布信息,通过社会反馈途径了解目标企业的隐形债务问题。《公司法》第184条第3款规定:公司合并,应当由合并方签订合并协议,并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作出合并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三次。并购方应利用此条规定及时、有效地发布公告,以其向社会公开信息,将目标企业的债务包括隐形债务问题作全面、详实的了解。

3.1.3合理选择定价方法

对我国企业并购定价方法选择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遵循“应类制宜、适当修正”的原则,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对于主业更新、资产换血型收购可考虑成本分析法,对于债务比例过高的目标企业,要考虑由此而产生的股权价值折扣和风险折扣;对于维持主业,惯性经营型收购可更多地考虑市场参照法,同时注意进行市场风险调整,使之更接近企业的实际价值;对于业绩优良,分配规范型目标企业收购定价可选择股利折现法为主,但由于股利分配易受股利政策和未来经营状况影响,有必要根据目标企业未来股利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调整;对于规模性重组,享受融资优惠型收购定价可更多地选择现金流量折现法,此类收购涉及到目标公司的规模性重组时,如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资产置换超过70%,就可以享受融资优惠政策;对于高门槛,垄断性强行业的收购可考虑在现金流量折现法基础上适当提高控制权溢价。

3.2我国企业并购交易期风险控制对策

3.2.1对并购交易期融资风险的控制

a.做好并购融资预算

并购融资需求量是指并购企业顺利完成并购交易,并使目标企业能正常运转而需要融通的资金。在考虑资金需求量的大小时,不仅要使并购企业完成并购,更重要的是要使目标企业在并购后能迅速正常运营。

强化并购资本预算制度是企业并购内部财务风险控制的有力措施之一。并购方在并购前应对并购各环节的资金需求进行核算,据此制定出并购企业所需的资本预算。在此基础上,并购方可采用资本预算分析对并购风险进行衡量,通过项目评估,分析原始投资、各期现金流和残值等因素对收购资本的影响,根据企业财务状况和可能的融资,对企业资金使用情况做出合理安排。

b.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

融资方式的选择同企业的资本结构密切相关。并购融资应该以先内后外,先简后繁、先快后慢为原则。在选择融资方式的时候,并购企业首先应考虑的是企业内部积累,因为这种方法具有融资阻力小、保密性好、风险小、不必支付发行费用以及为企业保留更多的融资能力等诸多优点。但是,通常企业的内部积累资金都很有限,并购所需资金量往往又很大,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同时选择合适的外部融资方式,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应该是首选。贷款融资具有速度快、弹性大、成本低及保密性好等优点,因而是信用等级高的企业进行外部融资的一个极好途径。

企业最后考虑的是利用证券市场,发行有价证券获取融资。这主要是由于其保密性差、速度慢且成本高。虽然这一方法有诸多缺点,但在企业并购活动中仍是一个强有力的融资渠道,所筹集的资金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采用证券市场融资时,企业一般倾向于首先发行债券融资,其次是发行股票。由于股票的发行成本高于债券的发行成本,而且有时甚至会给企业在股市上带来不良影响,因而在选择顺序上次于债券。

c.合理规划融资结构

融资结构的规划,必须是在融资方式选择的基础上,将融资风险与成本综合考虑。债务融资的比例越高,财务杠杆的作用就越大,对于融资企业来说就意味着较高的融资风险。而如果以较高的股票融资来减少融资的财务风险,融资成本就会升高,并且由于股权数额的增加,又可能会导致股权价值被稀释。由此可以看出:融资企业一方面要在杠杆比例带来的利益和EPS稀释的代价之间进行权衡、做出判断;另一方面又要在财务杠杆作用的发挥与债务资本比重之间进行权衡。这一过程就是并购企业根据自身的评估结果和市场实现条件来规划合理的资本结构,以达到使整个并购融资成本与风险的最小化。

3.2.2对并购交易期支付风险的控制

在目前采用股权支付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支付风险的最主要表现是现金支付过多以至出现资金流动性困难。回避现金支付风险一项重要措施是采取灵活的方式以减少现金支出。具体措施包括:将支付方式安排成现金、债务与股权方式的组合;采取分期付款方式;以折股分红方式进行并购等。

3.3我国企业并购整合期风险控制对策

企业在控制并购财务整合风险时应该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和并购类型,兼顾进行并购的战略意图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原则,通过对目标企业的资金筹措、资金运营和资金分配等各种投融资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实现企业投融资活动的统一规划、生产经营活动的统一管理和统一规范,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并购后企业的财务协同效应。本文根据财务整合具体的四个方面,分析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措施,以做好财务风险控制。

a.财务管理目标导向整合

企业并购后,首先要确定统一的财务管理目标。一般来讲,企业进行并购的目的在于降低营运成本,获取先进核心技术,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增强核心竞争力等。

b.财务管理制度和模式整合

对于企业并购,财务管理制度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并购双方在财务管理制度实行统一规范、优势互补,由此带来财务协同效应。一般的并购在财务管理制度上的整合,往往采取并购方为主导或者双方共同参与的方式。

c.存量资产与负债的整合

存量资产、负债的整合是指以并购企业为主体,对并购各方的资产、负债进行分拆、整合的优化组合行为。企业对目标公司进行并购后,应对其资产进行定性分析,对并购后企业无法利用或生产经营过程中不需要的资产及时转售出去,以便净化企业资产,从而提高资产收益率和企业内在价值。

d.现金流转内部控制整合

可试行将财务负责人列为并购方财务部门的编制人员,由并购方直接委派并接受并购方公司的考评、负责被并购方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参与被并购方的经营决策。同时建立财务定期报告机制,定期将财务数据通过财务信息网络传送至并购方总部,以期对被并购公司的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进行适时的指导与监控,进而实行全面预算、动态监控及内部审计。

4.总结与思考

在企业层面,并购企业应对并购决策期、并购交易期和并购整合期进行整体的控制,把控制行为贯穿于并购的整个过程。在国家政策及立法方面,我国也应在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1]史佳卉.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控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吴勇.我国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识别及防范[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3]郑磊.企业并购财务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张海涛.知识型企业并购的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5]周宁,满水平.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0.

[6]汤谷良.企业改组、兼并与资产重组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财务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7]傅王族.企业并购的最优化融资支付结构博弈[J].国际融资,2005.

[8](美)道格拉斯•R.爱默瑞等.公司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上一篇:财务管理下的控制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英语课堂阅读设计策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