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的政策范文

2023-09-18

民营企业的政策范文第1篇

一、企业信用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在制定信用政策的过程中过于盲目

部分企业在制定信用政策的时候, 没有根据有效依据进行, 而是对一些成功企业的信用政策盲目借鉴, 生拉硬套。通过这种方式制动出来的信用政策与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不相符, 从而导致政策在使用过程中不是过于宽松就是过于严格。信用政策过于宽松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销售额, 但是同时会增加应收账款的死账和呆账风险;信用政策过于严格就会大量降低销售额, 导致企业的竞争实力降低, 进而阻碍企业的长久发展。

(二) 信用政策制定内容不完整

在制定信用政策的时候, 其内容主要有信用条件、信用额度、信用标准、收账政策等, 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忽视了最后一个内容, 仅仅是根据前三项内容制定信用政策, 对应收账款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 这样就导致应收账款管理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与催收计划, 仅仅是依靠客户的自觉性是肯定行不通的。这样许多应收账款往往实际回收时间超过合同约定的应收期限。

(三) 忽视制定好的信用政策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只对销售额的增长有较高重视度, 没有认识到信用政策的重要性。大部分企业都是将销售额放在第一, 在交易的过程中对客户的要求一味地迁就, 对信用风险没有重视度, 并且将信用政策看作是的销售额增加的阻碍因素, 在交易的过程中没有根据信用政策进行, 对信用管理重要性进行否定。

二、企业信用政策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 加强信用政策管理力度

企业领导人必须要对信用管理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 在日常工作中对接触信用政策知识, 并对其进行充分的了解, 这样在制定信用政策的时候才能避免出现盲目的行为, 从而使信用政策的制定更具有科学性、准确性以及严谨性, 给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使企业更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

(二) 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

为了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制约机制有效的贯彻落实, 信用管理部门要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 与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相互制约。信用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对信贷、企业管理、营销、法律以及财务等相关知识要有全面的了解, 并且自身还要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从而对信用政策彻底的贯彻与落实。

(三) 在信用管理中将客户按照风险程度分类管理

企业在对客户的信用进行管理的时候, 只能由信用管理部门进行, 相关管理人员对客户要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风险类别的划分与改动, 对于风险类型不同的客户要采用不用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标准进行信用管理, 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缺少对客户信用状况的调查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市场经济竞争与越来越激烈, 企业为了在这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通常采用赊销的方式进行销售。但是在进行销售之前, 企业对客户缺乏准确的信用状况评估。信用状况主要有以下内容:偿债能力、财务状况、经营效率等, 但是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 对这些因素都没有较多的重视。再加上有部分客户对自己的信息擅自修改, 导致企业对客户的真实情况无法了解掌握。当前许多企业的合同都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签订的, 从而导致许多的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

(二) 疏于后期管理, 容易造成坏账

企业经济业务产生应收账款, 可以说应收账款是企业业务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 只有有效的收回应收账款, 才能保证企业实现经济利益。但是在实际发展中, 许多企业对该点没有充分认识, 应收账款只要完成登记挂账就与业务部门以及业务人员没有关系, 没有人对应收账款的收回、何时收回、收回多少、客户是否认可账款金额、客户偿还能力等进行管理。而财务部门的工作仅仅是对经济业务情况进行记录, 对业务的整个环节并不了解, 很难有效地与客户联系进而解决问题, 这样就导致应收账款出现长时间挂账且无人催收的现象, 随着挂账时间的增长收回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 进而导致坏账的发生。

(三) 应收账款缺乏动态追踪分析

应收账款动态追踪制度就是实时的对应收账款进行监控。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应收账款动态追踪制度没有较好的遵守, 甚至部门企业并没有建立应收账款动态追踪制度, 因此, 企业对应收账款的实际情况没有充分的掌握, 更缺乏有效的监督。我国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 经常出现销售核算脱节、应收账款时间长且账目不清、客户欠款档案混乱等现象, 从而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出现呆账、死账的情况。

四、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 建立完整客户档案, 对客户信用进行等级划分

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客户档案, 对各个客户与企业的应收账款具体情况进行记录, 并根据该记录划分客户的信用登记。企业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 可以按照客户的信用登记选择不同的信用政策。例如客户的信用比较良好, 那么企业可以在与其进行交易的时候信用政策可以适当地放宽松, 这样企业不仅可以稳定信用良好的客户、增加销售额, 还可以对客户有进一步识别, 避免因客户信用不良而造成经济损失。

(二) 做好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

首先, 信用管理部门从应收账款生效日开始进行客户信息登记表的制定, 按照客户类型以及应收账款的类型建立完善的动态管理台账, 并明确注明账款的金额、性质、还款日, 并充分分析客户的动态情况。其次, 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进行细化, 财务部门要按照客户明细完成核算工作, 并根据完工、已发货等进度估算应收账款的金额并进行确定, 然后开具发票, 及时将应收账款的挂账时间、金额增加等信息进行反映。最后, 将询证函定期发送给客户, 并且客户需要确认盖章, 如果对应收账款存在异议, 那么要及时进行沟通, 直到客户与企业双方没有分歧。

(三) 实行回款责任制

企业在形成应收账款以后, 要成立清欠小组对应收账款进行清账, 该小组的直接领导人为企业营销经理以及总会计师, 主要的任务就是清欠应收账款, 小组对应收账款的收回情况定期进行分析与评审, 督促应收账款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进行清欠, 对债务人的财务情况、经营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 制定有效的催收方法以及激励制度, 并对应收账款的收回方案、诉讼方案进行制定。同时在业绩考核中应纳入应收账款责任部门以及相关责任人的应收账款收回率, 并且要与最后的奖金挂钩。到年底的时候, 公司要成立专门的小组对应收账款的收回情况进行清查, 并与债务人进行账款核对, 做到债权明确, 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五、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 信用政策与应收账款是十分重要的两项内容, 同时这两项内容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企业在管理应收账款的时候, 基础前提与重要依据就是信用政策, 因此, 企业对信用政策制定的时候, 一定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 制定宽严适度的信用政策。另外, 企业在进行应收账款管理的时候, 要及时收回资金, 确保企业资金的运行正常。

摘要: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信用风险, 而信用政策是信用管理以及信用风险防范的有效策略, 企业想要得到可持续发展, 对信用政策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应收账款就是企业给其他企业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以后需要收回的款项。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信用政策以及应收账款的支持, 因此, 企业要加强对信用政策和应收账款的管理, 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信用政策,应收账款管理,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琼.企业的信用政策及应收账款管理对策[J].中国商论, 2014 (9) .

[2] 师清杰.企业的信用政策及应收账款管理措施探讨[J].中国经贸, 2016 (5) .

[3] 陈忠喜.企业信用政策及应收账款管理[J].财会学习, 2017 (13) .

民营企业的政策范文第2篇

信用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简单的可以理解为:信用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按期偿还为条件的交易关系或价值运动方式。

信用策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应收账款管理政策;第二种是把信用界定、信用大小、信用要求和收账方式看作是纳税人的信用策略, 通常也叫作赊销策略。

二、企业信用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 盲目制定信用政策

国内很多公司订立信用政策都显得很偏激化。有的传统, 赊销等业务在公司的业务比率很低, 结果就是良多顾客流失, 公司商品在市场的占有份额低, 如此纵然减少了信用危险, 却也影响了公司的成长;有的则太过松弛, 对客户的信用状况了解不深的情况下就随意给顾客赊销, 致使公司堕入资金盘活艰苦、资本运营繁杂的财务窘境。

(二) 信用政策不完整

第一, 公司缺少契合本身完全有用的信用管理模式, 造成公司的信用销售行为由多方面管辖却又不管理的尴尬境地中, 构成治理不够, 任务不明的不利局面。

第二, 企业信用的管理不严, 信用交易前对客户信用状态了解不够, 对应收账款的追收不积极信用交易前对客户的了解太少, 销售进行或完成后, 对应收账款方面只是被动的接收信息, 而不去主动询问督促。

第三, 没有完整的体系考察信用人员成绩, 片面的用一些已知指标来断定员工成绩而不从整体的角度去判别, 致使员工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没有对员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定, 员工面临吃力不讨好的情形, 降低员工积极性。

(三) 信用政策推广历程中缺乏灵动性

企业在运用信用策略时, 起先对信用策略履行水平缺乏了解, 再有对政策实施后的效果置之不闻, 信用策略拟定完就再不关心顾客的资产信用情况, 致使公司信用策略的履行结果未达到预期水平。

三、国内公司信用政策尚未解决的隐患来由解析

(一) 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1) 社会经济制度不健全。因为国内社会主义经济在运营模式、纪律、准则这些方向还在发展建设当中, 有隐患的市场和机制造成了信用的短缺。一方面, 产权方面存在隐患, 另外, 不完备的市场监督机制使得市场参与者无法从有限的信息中对失信者作出判断处理。

(2) 信用法律体系不完备。我国信用经管的法令设立落伍, 不能对全部信用举动形成保护, 对守信和失信赏罚不清, 失信成本少之又少, 政府对信用市场监管少, 不实消息繁多。

(二) 企业内部原因

(1) 缺乏独立有效的职能部门。企业内部由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 不仅会产生信用风险, 还会产生信用管理上的“模糊区间”, 这个区间屡屡遭到有关机构的忽略。

(2) 缺乏信用管理意识。公司信用文明是社会主义经济中, 公司用来调整与社会、公司、个人信用关系的重要理论。我国大部分的公司潜意识中认为, 公司最重要的是提升公司业绩和公司商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不注重公司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公司的信用文化更是难以形成。

(3) 信用策略订立使用的技术手段与决策不科学。国内大部分公司在信用经管的方法和方式上都还不具备现代先进水平, 信用策略的订立与推行中用到的信息技术还很落后, 没有构建起成熟的顾客指标系统和评定模型。公司仅仅靠着自己片面的经验去解析顾客的资信情况和信用危险, 造成的结果就是公司订立信用策略没有科学根据, 致使公司的信用规范、信用大小、信用要求脱离了公司可以承担的范围, 就导致了人力方面的信用策略成本的增多, 最关键的是信用策略影响力减弱。

四、完善企业信用政策的对策及建议

(一)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积极推动社会信用准则建立

要抓紧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体现在运营模式、纪律、准则等方向, 尽快解决市场和机制的隐患对信用的不利局面。完善产权制度, 不要单方面、短期的追求经济增长;完善市场监督机制, 使得失信者的行为得到约束, 防止失信者继续骗取信用, 保护经济交易。要完备法制建设, 发挥法令对社会信用与公平的作用, 用法令来保障信用不会丢失。积极进行信用经管的法令建设, 使我国的信用经管法令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持平。

(二) 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各部分关系

公司在建立信用经管部分进行选取模式的经过中, 理当合理充沛地斟酌众多模式的优点与缺点, 联系本公司的特点、经营范围、公司硬实力与成长方针, 选用契合自身的模式。也可以在既定模式下, 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该模式的长处, 对错误谬论采纳恰当的办法加以制止

(三) 有针对性的制定信用政策

对于国内很多公司订立信用政策都很偏激化,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制定, 不要太传统, 也不能太松弛, 保证顾客的数量, 增加公司商品在市场的占有份额, 考虑分析顾客的信用情况, 确保公司在长期内都能保持可观的经济利益, 防止企业出现现金流转、资金运作等方面的困境, 避免公司出现巨额的管理成本和无法避免的损失。

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市场环境得到改善的大前提下, 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诚信经营逐步成为各大企业的主要经营方式, 企业想在市场内立足并发展, 一套属于自己的信用政策就尤为关键。本论文从经济学角度从两个方面对信用策略进行了研究:一是我国企业现有信用政策存在的问题, 主要体现为信用政策的不合理、不完整和不灵活;二是指出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包括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信息的不对称和企业自身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和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信用,信用政策,征信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永红.借整西方经验健全我国社会征信体系[J].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14) .

[2] 王黎明.论我国征信制度的立法完善[D].东北财经大学, 2007.

[3] 陈瑞霞.企业信用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6.

[4] 罗伟坚.我国企业信用问题浅探[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5 (11) .

[5] 袁凌.企业信用确实的成因与治理[J].湖南大学学报, 2003 (1) .

民营企业的政策范文第3篇

一、农业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 对企业从事农、林、牧、副、渔业所得, 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本条例中对于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项目以及最为薄弱、最需要扶持的项目给予免税待遇;对有一定收入, 国家在一定期间仍鼓励发展, 仍需要扶持的项目实施减半征收, 而呼市龙马公司正好能够享受到此项优惠政策, 公司所种植的苗木销售时, 就可以免交企业所得税;种植的花卉销售时, 就恰好减半交纳企业所得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农业企业种植的苗木、花卉免收增值税, 呼市龙马苗木公司近3年, 销售额达3000多万, 国家减免增值税额达8万多元;公司实现利润300万元, 国家减免企业所得税70万元。国家对企业提供的优惠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给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企业有了更充裕的运营资金。

各地方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也制定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与措施。如有些地方政府, 为了扶持当地的一些农业企业, 给予企业贷款利息一定额度的补偿, 这样就减少了企业的负担。另外, 还有一些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如对于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的投资额, 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 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支持安全生产, 促进公益事业和照顾弱势群体, 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农业企业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方向

税收是国家与企业之间形成的以国家为主体的社会剩余产品分配关系, 这种关系是二者之间的纽带, 税收对企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 研究企业税收筹划对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税收筹划是企业在不违反税收法律的前提下, 通过对税法进行精细分析比较后, 对纳税支出最小化和资本收益最大化综合方案的纳税优化选择, 它是涉及法律、财务、经营、交易等方面的综合经济行为。

1. 利用经济合同来避规风险

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 交易双方通常是通过书立经济合同来确保交易的实现, 因此, 经济合同纳税筹划有一定空间。如在合同中约定使用托收承付与委托收款方式, 尽量让对方先垫付税款, 这样自身可获得足够资金调度时间, 尽可能少用现金支付货款等。

呼市龙马苗木公司在书立苗木订货合同时, 针对苗木特殊性, 前期往往先书立意向性合同, 等苗木成活后, 再与对方签订正式购销合同。这样就使企业有足够时间周转资金。

2. 利用税率进行筹划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统一税率是25%, 但是, 为了更好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 国家也相应制定了一些低税率的政策, 这样就为税收筹划提供了空间。如小型微利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率是3%, 新税法以从业人数、资产总额以及年应纳所得额作为判断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 企业就可以通过设立子公司或者将部分分支机构转变为子公司来享受小型微利企业的低税率优惠。公司应加紧扶持下属部门的独立。

3. 巧用时间差, 最大限度享受税收优惠

很多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或废止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充分利用这种税法公布时间与生效时间之间的差异进行税收筹划, 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税收优惠, 为企业节省更多的税收。

4. 积极申请国家农业专项扶持资金

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1.5万亿元。在连续十年重点支持农业企业的基础上, 加大了扶持力度。这为涉农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申请并获得国家支农专项资金, 企业不仅获得资金支持, 同时对企业也是一种荣誉, 表明政府对企业的认可, 意味着企业品牌的提高。

5.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

对于一个固定资产来说, 其最终的折旧总额是相同的, 但是运用不同的折旧方法, 计算出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每年的折旧额是不同的, 分摊的成本出不同。最后, 每年计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也是不相同的。因此, 农业企业应充分了解现行法律、考虑物价水平、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折旧方法。

三、农业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1. 全方位定义资产的管理

目前, 许多企业只注重有形资产的管理, 但目前经济已进入全球化, 知识经济时代已到来, 企业的无形资产比重增加, 应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 这也是税收优惠的途径。

2. 制定灵活多样的财务制度

为了提高企业的财务价值, 企业必须制定更加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增加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 同时也可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 从根本上节税。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发达与否关系国计民生, 但在社会经济结构中, 农业企业受其产业的特殊性如投入大, 周期长, 投资回报率低等的影响, 生产经营相对艰难, 处于弱势地位。为扶持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农业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而企业如何恰当利用这些税收优惠政策, 将关系到企业的资金水平和竞争能力。基于此, 笔者以呼市龙马苗木花卉公司为例, 通过解读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分析企业在运用这些税收政策中所起到的积极影响。

民营企业的政策范文第4篇

受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中国国出口企业的经营状况比宏观数据反映的更为严峻。虽然自7月下旬以来,政府已经发出了政策转向的信号,但短期内货币政策立场还难以完全转向促进经济增长。二元化经济结构使经济政策陷入两难,外部需求下降已成共识,更令人担心的是内需放缓,对地区经济和企业利润的考验还在后头。

摩根大通的分析师们最近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企业进行了一次调研,结果令他们吃惊。在哈尔滨的国美电器和大连的大连商场,空调、电脑、手机、摩托车等非生活必需品销量下降的速度和幅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在沈阳机床、华晨汽车、哈尔滨动力设备等工业企业的厂房里,公司管理人员优心忡忡地表示,企业承受着很大的盈利压力,由于成本和产品价格大幅提高,2008年下半年的经营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宏观数据显示,6、7月份的工业产出等经济指标只是增幅趋缓,调整幅度尚属温和。但是,从草根层的感受来看,情况明显要严峻得多。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南部沿海。根据广州海关的统计,到2008年7月未,广东大约有一半的鞋类产品出口商已经停止出口,1-5月份的鞋类_出口量同比下降了16%。香港震雄集团和海天国际是两家全球领先的注塑机(PIMM)制造商,如今,它们的国内客户订单急剧下降。据公司管理人员介绍,2008年2季度的情况相比1季度进一步恶化。“3季度和4季度的经济数据,包括2008年上半年的公司财报,可能会让我们对当前的经济困难有更清晰的了解。”摩根大通亚太区联席研究主管龚方雄表示。

政策转向的幅度不会很大

近期的资本市场一直试图解读政府发出的政策信息,期盼明确的政策转向。而央行等政府部门发出的政策声明,为从紧派和放松派都提供了政策解读空间。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政府对于总体经济形势仍然充满信心,虽然控制通胀的政策目标非常突出,但是之前严厉的立场已经出现明显的政策转变。他预测,下半年央行不会加息而且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频率,人民币升值速度将放缓,信贷管制将有所放松,政府可能出台的主要措施包括增加对农民和城市低收入居民的补贴、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能源价格正常化等。不过,“调控政策逐渐放松的目的是防止经济陷入衰退,而不是采用积极的扩张性政策使经济再度加速。”

高盛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认为,虽然在微观方面有大量关于经济活动放缓、工厂关闭、很多沿海地区房价下跌的报道,但是从宏观层面来看,各项主要数据仍然支持从紧派的观点。“在经济实际增长10%、名义增长19%的情况下,央行为什么要放松政策呢?”她反问。虽然政府可能采取结构性和微观政策来解决微观层面的困境,包括旨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改革措施、针对困境中的出口企业的支持性政策以及税收政策调整,但是政府究竟会多快、多果断地转向中性立场并随后转向促进增长的立场将取决于通胀压力能够多快地得到控制。在梁红看来,这种立场转变需要总体通胀率进一步下滑至5%的区间,而且是在没有限价措施抑制的情况下发生,而这种情况最早可能在2008年4季度出现。

“我们预计货币从紧的态势不变,不会转向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主。”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的看法更为谨慎。他强调,中国经济目前正面临通胀压力上升,增长适度放缓的局面,这种局面过去从未发生,因此,对于宏观政策组合的选择亟需谨慎。在他看来,目前面对通胀压力高企,放松货币政策将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合适的政策组合应当是以保持政策稳定性为主,紧货币防通胀,适度宽财政防滞胀。“毕竟,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10%仍然可期,而2009年也将在8%以上。在当今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GDP增长8-10%显然不低;且中国财政实力雄厚,将有助于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2009年经济增长达到9%。”

需求减弱的影响刚刚显现

在本轮经济增长放缓的过程中,出口比重高的地区减速更为明显,比如广东省2008年1季度的GDP增速环比下跌了4个百分点,出口增速从2007年1季度的26.8%下降到2008年1季度的17.1%。雷曼兄弟中国区高级经济学家孙明春认为,广东、浙江等地的GDP增速下滑不仅是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也是“次轮效应”的表现,也就是说,出口下降对国内消费的冲击已经开始显现。在广东和浙江等以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地区,因为外部需求下降,一些出口企业被迫削减产量甚至停产,甚至有成千上万的中小型企业倒闭。随之而来的,是失业增加,居民收入水平下降,大量农民工离开,消费水平和消费者信心下降。统计数据表明,广东和浙江的零售额增长率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自2007年后期开始,这一趋势发生了改变。孙明春认为,未来其他地区也会经受同样的考验。

“有别于大众的认识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比成本大幅上涨还可怕的是经济放缓带来的需求疲软。”申银万国宏观研究组在近期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钢材成本、原油价格并非2008年开始上涨,历史上在这些成本上升的过程中相关行业的毛利率并没有出现明显下滑,而需求才是决定价格传导能否完全实现的关键因素,经济下滑导致的需求放缓对产业链中、下游行业毛利率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原材料、人工、能源成本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申银万国策略研究组从采购经理指数(PMI)新订单指数等指标判断,3季度企业可能重新面临需求下行的压力。不过,由于近期国际油价出现回落,使得企业毛利率有所回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3季度企业盈利环境面对的是下行的需求和下行的成本,最终利润取决于两种力量的较量。

改善经济结构尚需时日

当前企业经营压力沉重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莫尼塔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马青表示,当前的中国经济问题不单纯是增加供给或者抑制需求就能解决的,平稳增长的核心是发展模式的变革,而中国宏观经济结构的二元化是主要矛盾所在。一方面,受资源供给制约的行业,由于需求增长快于供给增长,出现价格飞涨,特征是近一年的PPI和食品CPI,现状是为了满足国内的需求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油、铁矿石、大豆等品种,PPI高企使得这些行业尽管面临减速但是仍有过热之忧;另一方面,以制造业终端产品为代表的行业,由于国内需求不足而强烈依赖出口,外需的波动直接影响这些行业的生存,其代表是纺织服装鞋帽,外需的减弱使得这些行业遭遇寒流。这种二元化的冷热不均使得政府的货币政策很难兼顾两方面,将来更多的政策焦点应该是在财政政策方面。“9%可能将是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警戒线,全国的增长水平回落至9%意味着部分地区增长可能回落到8%,这些地区的就业将面临巨大的压力。”马青预测,为缓冲外需增长放缓对就业的冲击,下半年人民币升值速度应该明显放缓。

雷曼亚洲固定收益研究部主管何华把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概括为三点:降低通胀、净化环境和完善基础设施。他表示,中国正在努力从一个低端制造中心转变为一个高附加值经济中心,由于中国在低端的纺织、玩具、服饰和其他制造类产品的生产能力已经出现过剩,而且政府采取本币升值的方式抑制由能源、矿产资源等经济要素短缺而产生的通胀,导致低端制造业企业被迫从广东和东部沿海迁离。在转变的过程中,政府一直在努力维护高附加值经济和就业水平之间的平衡。“如何既保证每年提供数百万就业机会,又能完成产业升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一大挑战。”何华说,近期政府为改善环境而强制关停了一些工业设备,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孙明春也认为中国目前受到“过剩”和“短缺”问题的双重困扰:“虽然中国的制造业产能过剩,其他领域仍然面临短缺,尤其是基础设施、能源和自然资源。”在他看来,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但是,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也因而更加强烈。目前,比如在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和服务领域,铁路、机场、公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短缺的现象随处可见。基础设施不足导致水、食品、煤、油、气的使用效率不高,导致处理污染的设施不足,导致开采矿业资源的电力不足,导致原材料的运输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投资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内也仍然是当地政府的关注重点,仅2009-2010年间的投资需求就高达约4000亿美元。矛盾的是,基础设施投资将在最近几年带来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大量需求,从而对已经紧绷的供需平衡施加更大的压力。

民营企业的政策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黄继英(1976-),女,汉,四川金堂县人,会计师,本科,会计专业: 主要讲授课程《税务会计》《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

摘要: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营改增”拉开序幕。“营改增”有利于减少营业税的重复征收,有利于完善和延伸第二、三产业的增值税抵扣链条,有利于建立增值税出口退税制度,改善我国的出口环境。本文简要阐述“营改增”改革方案,探讨“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营改增;企业;影响;策略

我国的税收制度长期以来就是营业税与增值税并行征收,但是,这种税收制度容易出现重复征收的现象。最早征收增值税的国家是法国,我国自1979年开始征收增值税,增值税与营业税处于同等地位。2011年国务院决定从2012年1月1日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中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营改增”。

1.“营改增”改革方案概述

所谓“营改增”就是将以前缴纳的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增值税就是以商品或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可以有效避免重复纳税现象的出现。打个比方来说,某价格为50元的商品,其生产者在销售时已经缴纳了50元的营业税,然后购买者将其再次出售为100元,如果是缴纳营业税的话,那么他就要缴纳100元的营业税,这个时候就出现了重复缴纳的现象,如果征收增值税的话,那么这时就只需对增值的50元计算缴纳的税金。

为了有效避免重复征收的情况,国务院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开始“营改增”试点改革。按照国家规划,“营改增”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在部分地区的部分行业进行“营改增”试点。第二步,2013年实现全国地区的部分行业“营改增”试点。第三步,在全国范围内所有行业实行“营改增”,在“十二五”期间消灭营业税。

“营改增”将纳税对象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所谓一般纳税人就是其应税服务的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超过500万元,未超过500万元的就是小规模纳税人。营业税与增值税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税种,严禁交叉现象的出现,缴纳营业税的不缴纳增值税,缴纳增值税的不缴纳营业税。

2.“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

从整体上来说,“营改增”使企业的税负大大减轻,据中金公司估算,如果将“营改增”试点扩大到全国范围,试点行业的税负估计可以减少470——700亿元。但是,经过调查发现,有35%左右的企业反映税负不减反增;经过市场调查,我们发现有些企业的税负减轻了,有些企业的税负增加了。那么,“营改增”對企业产生了哪些不同程度的影响呢?

2.1对不同类型企业税负的影响

一般纳税人在缴纳增值税时除了原来的17%和13%这两种税率,又新增了6%和11%的低税率,而且一般纳税人纳税时某些应税项目是可以抵扣的,这样就大大减轻了税负。而小规模纳税人在缴纳增值税时不能抵扣,但是其增值税税率仅为3%,这样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税负。

但是,“营改增”推行实施后,某些企业出现了税负增加的情况。许多企业以前并未缴纳过增值税,其客户或供应商很多没有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资格,这样企业就很难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那么也就无法通过进项税抵扣的方式来降低税负了。而且“营改增”中明确提出了增值税税率的调整,这样某些企业的税负会不降反增。比如说,交通运输业的增值税税率是11%,许多企业由于缺乏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途径,出现了税负增加的情况。

服务行业的增值税税率为6%,虽然税率很低,但是一些以知识资本为主和以人力资本为主的服务企业的税负会较重。因为以知识资本为主的企业增值额大、销项税额多,但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并不需要采购大量的原材料、设备等,这样能够进项抵扣的税额少,由此就带来了税负的增加。而以人力资本为主的服务企业中,员工的工资、福利等都是计入成本的,无法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这样税负就增加了。

2.2对企业定价的影响

实行“营改增”之后,企业在确定商品定价时就需要考虑到更多的外部因素,需要考虑到商品的成本、市场的供应情况、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税收政策等,要紧跟市场发展形势而对定价进行适当调整。

从税收政策上来说,如果企业的客户是一般纳税人,那么企业增加报价可以使双方受益,反之则会使客户产生消极情绪,于是客户选择其他供应商或是替代品,这样企业的业务减少了,如果不增加报价,那么企业就需要自己负担这一部分的增值税,这样就带来了税负的增加。

3.应对策略

“营改增”是顺应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带动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营改增”给某些企业带来了税负增加的情况,企业发展面临的市场形势更加紧张了,那么,企业应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呢?

3.1“营改增”扩围企业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

一般纳税人在缴纳增值税时可以大量利用进行税额进行抵扣,这样就可以大大减轻税负,提高企业利益。而“营改增”对企业一般纳税人的资格认定比较简单,只需符合以下几个条件即可:一、年应税服务销售额超过500万元;二、拥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三、按照国家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处理。“营改增”试点企业尽量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尤其是一些原材料、设备、劳务占企业生产成本比例大的企业。

3.2进行纳税筹划,合法减轻税负

纳税筹划就是对涉税业务进行策划,制作一整套完整的纳税操作方案,达到节税的目的,这是合理减轻税负。实行“营改增”之后,某些企业的税负增加了,为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因为税负增加而产生负面情绪,要积极应对,寻找到合法减轻税负的方法。

3.3尽可能获取高抵扣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企业在购置原材料、设备时尽量选择一般纳税人企业,他们一般都具有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资格,这样就能使企业增加进项税额的抵扣,从而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另外,在起到进项税额抵扣的作用下,企业还要尽量选择可以开具高抵扣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比如说:车辆的租赁费用可以按17%抵扣进行税额,运输业务可以抵扣11%,外包仓库可以抵扣6%。实行“营改增”之后,进行税额抵扣的范围扩展了,这就给企业减轻税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企业可以在税收政策中寻找到合法避税的方法,达到减税的目的。

3.4申请过渡性财政支持

中央政府出台了帮助个别企业实现税制改革过渡的财政补贴政策,这是考虑到某些企业在税改之后出现税负增加的情况。企业可以尽量申请过渡性财政支持,从而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但是,财政补贴只是暂时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从自身做起,调整结构、纳税筹划,逐步实现税负的减轻。

3.5将可抵扣与可抵扣进项税项目区别开来

由于“营改增”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的所有行业实现“营改增”。这样,企业在获取进行税额的抵扣时就会受到地区差异、行业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要将可抵扣的进项税项目与不可抵扣的进项税项目区分开来,防范纳税风险。在进行原材料、设备、劳务等的购买时,在不影响企业发展的前提下尽量在试点开始之后采购,这样就能获得更多的进项税额抵扣,从而减轻税负。

结束语

自2012年1月1日实行“营改增”试点之后,许多企业的税负减轻了,有效减少了营业税的重复征收,市场细分和分工协作受到税制的影响越来越小。但是,“营改增”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企业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管理方法和理念,对税收政策进行研究分析,促进结构的调整,从而减轻税负,促进自身发展。(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吕振华.营改增下企业纳税筹划的策略[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3(8).

[2]吴丹彤,李学东,丁建伟.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企业的影响[J].會计之友,2012(22).

[3]杨军,庞劲松,刘斌.“营改增”触发的企业管理变革探索[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3(5).

[4]王慧.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交通运输企业的影响及其策略[J].商,2012(10).

[5]戴金凤.浅析“营改增”对企业财税影响及应对策略[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9).

民营企业的政策范文第6篇

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第18号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我国居民企业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是我国首个明确我国居民企业实行股权激励时有关企业所得税问题处理方法的标志性文件。该文件从股权激励的既定、股权激励实行方式、前提条件、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处理、特殊规定和施行时间等方面, 对股权激励的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进行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

二、当前我国股权激励企业所得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第18号公告的出台, 对实践中股权激励的税前扣除问题有了一定的明确, 虽然可以解决多数企业使用股权激励时的税前扣除问题, 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时, 我们也看到了它的无能为力, 而这些正是股权激励的企业所得税政策急需发现和解决的问题所在。

(一) 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

(1) 激励对象范围的受限。公告中明确要求, 上市公司需要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 对自身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进行长期性激励。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复杂的。举例而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集团企业早已层出不穷。当集团企业内实行股权激励时, 其激励对象涉及的范围往往更广泛, 集团内其他被控股企业的核心人员都可能成为激励的对象。由于激励对象而引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上:第一, 是否能够确认股权激励支出的性质为“工资薪金”?第二, 究竟是由母公司还是服务公司来确认“工资薪金支出”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可以看出, 目前的政策所规定的激励对象范围比较狭窄, 出现了政策上的空白。对企业而言, 缺少遇到实际问题时的政策支撑, 对实施股权激励的积极性有一定影响;而对税务机关而言, 则容易因理解上的误区, 而造成处理上的差异, 容易引起征纳双方的矛盾。因此, 为更好地解决税前扣除处理上的争议, 需要再扩大激励对象范围, 并有针对性的细化条款。

(2) 扣除流程的缺失。股权激励的税前扣除在实践中应如何操作, 是否需要向主管税务机关进行说明或审批, 这在公告中并未有明确的说明。扣除流程的缺失容易给税务机关带来管理上的盲区, 同时也容易滋生纳税人的偷漏税和假借股权激励之名义实则分配利润的投机行为, 都有造成国家税收收入流失的潜在可能。所以扣除流程对于保障股权激励支出的“合理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需要通过政策的制定对其加以规范。

(二) 政策配套存在的问题

(1) 确定标的股票公允价值机制尚有缺陷。在公告中, 对允许作为工资薪金的股权激励支出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金额的计算有明确的规定, 即用实际行权时股票的公允价值与实际行权支付价格的差额乘以数量。且公告中已经明确的是对于上市公司, 实际行权时股票的公允价值以实际行权日该股票的收盘价格确定。但是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 由于其不在资本市场中进行交易, 很难借由市场来确认其公允价值, 因此给企业带去了人为操作的空间。

由于在估值时采用不同的模型、选用不同的参数都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 这其中就潜在了各种因素所可能导致的估值不准确。比如企业没有采取恰当的估值方法, 或者为了个人私利而人为操纵估值结果等。因为, 为了防范由公允价值确定的随意性而影响股权激励支出在税前扣除成本增多, 进而导致国家税收收入流失的情况出现, 这就需要对股权激励的标的股票在公允价值确定的机制上做出更加明确和严谨的规范。

(2) 对股权激励实施条件的约束尚且不足。股权激励的实施牵扯甚广, 在整个过程中需要诸多相关政策的配合。而税收作为股权积极实施过程中相对靠后的环节, 更加需要有先行的政策配合来约束企业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 以避免滥用股权激励而引致税务风险。

目前对股权激励方案的约束不足最主要体现在对股权激励的实施条件缺乏约束。从现有的《股权激励有关备忘录1号》等文件来看, 实施条件中如业绩指标、等待期等规定设置的过于宽松, 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反而是股权激励可能成了向激励对象输送利益的“新形式”, 促使激励对象发生短期行为的动机增加, 这也失去了股权激励重要的长期激励效应。所以, 政府需要加强对股权激励实施准入的限制, 从前端避免对股权激励的滥用以保障国家税收收入的稳定。

三、改进我国股权激励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建议

(一) 政策本身的完善建议

(1) 扩大激励对象范围。公告中对于适用企业的股权激励支出作“费用化”处理的政策意图还是比较明确的。那么从原理上看, 集团企业 (跨国企业) 间的股权激励支出其本质上依然是为换取激励对象的服务而支付的对价。对价的标的股票可以视为, 是激励对象所提供服务的公司 (简称A公司) 以有偿或无偿的方式从标的股票企业 (简称B公司) 的股东处取得, 从性质上看也可以将其归属于A公司的权益。在实际行权时, 再由A公司将其支付给激励对象作为换取服务的报酬。从原理上看, A公司确实是支付给了激励对象对价, 只是这个标的物的来源相对复杂了一些。因此允许A公司将激励支出作税前扣除是有一定合理性的。虽然在原理上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现有政策无法适用的问题依然需要解决。这就需要从激励对象范围和激励标的物两个方面, 将政策的适用范围扩大化。

因此可以在未来的政策调整中, 考虑明确三点内容:其一激励对象范围的扩大, 可以是集团子公司或集团内其他被控股的企业的员工;其二是激励标的物的多样化, 标的股票可以是本公司的, 也可以是集团内其他公司的;其三是集团内产生的股权激励支出应当允许在“激励对象提供服务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前进行扣除。

(2) 完善扣除流程。股权激励支出扣除流程的规范性将会为股权激励的税收管理和税收监督奠定重要的基础。在此提出可供参考的做法是:要求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 在行权年度将具体股权激励行权通知书和行权调整通知书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时, 同时将企业先行计算的扣除成本一并报送审批。获得主管税务机关的认可后, 方可将股权激励支出在行权年度的企业所得税税前进行扣除。该做法主要考虑到目前进行股权激励的企业分散到各地税务局后, 数目较小, 采取“备案+审批”的模式有利于现阶段对股权激励企业的规范。随着后续股权激励企业数目的增多, 可逐渐放宽审批, 改由企业自行税前扣除, 但需在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提交计算扣除成本的相关材料, 以备税务机关的核查。

(二) 政策配套的完善建议

(1) 加快股权激励各类法规的建立和完善。股权激励作为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激励手段, 涉及公司治理、会计处理、税收处理等各方面的政策。各类政策之间联系紧密, 互为辅助, 因此想要处理好股权激励的税务问题, 必须有较为完善的各类配套法规作为支撑。从上述分析可知, 不仅要规范标的股票公允价值的确定机制, 还要设立公司业绩的评价指标体系。除了上述的完善政策, 在规范经理人市场, 解决《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潜在的矛盾, 以及强化股权激励企业信息披露等方面需要加快更新建设的步伐, 达到及时有效的适应市场变化, 从各个方面规范股权激励使用的目的。

(2) 加强对股权激励的监督和引导。在看到股权激励的正面激励效应的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它可能作为一种新型避税模式的潜在风险。因此, 加强对股权激励施行的监督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这一方面需要国家采用宣传、行业自律等方式引导股权激励的实施, 提醒企业正确认识股权激励计划, 在具体设计和实施股权激励方案时要注意防范其负面作用。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做法, 对参与欺诈行为的人做出更高的刑罚以提高违法成本。最后, 也要提高监管队伍的人员工作态度和专业素质, 从监管源头上尽可能杜绝发生滥用股权激励的行为。

四、结语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性的薪酬激励制度, 在我国一直以来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鼓励, 得以良好的扎根成长。尽管当前股权激励的模式多变, 税收政策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但股权激励的模式依然在探索中成长。可以预见的是, 股权激励终将会伴随着相关制度的完善在我国企业中得到更加普遍而规范的运用, 为我国各类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 带动整个资本市场良好有序的发展。

摘要:股权激励是解决管理层长期激励的重要薪酬工具之一, 20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我国民间企业中自发兴起, 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在激励企业提升业绩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然而在股权激励的企业所得税处理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因此本文尝试探究该问题, 并从政策本身和政策配套两方面尝试提出改进的建议。

上一篇:统计学基本原则范文下一篇:初三励志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