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

2023-12-16

女子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由国际贸易专业文化知识、基本技能、技术技能和学生个人素质等构成,影响其就业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学校因素、学生因素、政府因素和企业因素。

关键词: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

关于就业能力的内涵,各国的理解略有不同。在国外,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英国的Beverridge,其目的是用来判别雇佣劳动者的标准。国际劳工组织把就业能力界定为“个人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则把就业能力界定为获得工作的能力以及在企业中取得进步并发挥自我潜能,为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做出贡献的能力。美国劳工部把就业能力分为基础性技能和工作性技能两大类。英国教育与就业部指出就业能力包括传统智力技能、核心技能、拥有市场价值的个人特性和掌握企业如何运营的知识。加拿大会议委员会认为就业能力包括基本技能、个人管理技能和团队技能。

在国内,关于就业能力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构成要素和层次方面。郑晓明(2003)认为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谢志远(2005)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王霆(2006)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及技能本身,包括态度、个性等可变化的核心能力群,可具体归纳为劳动者满足就业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三大要素。关于就业能力的内涵,本文赞同郑晓明的观点。

二、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

地方高校是指省(直辖市、自治区)属高校和省直属市(地区、州)属高等院校。相比于部(委)属高校,地方高校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服务方向,为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二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为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国地方高校数量大,专业丰富多彩,不同专业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就业能力要求。为了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每一专业的学生都应掌握该专业所要求的特定就业能力。那么,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应该需要具备哪些就业能力呢?根据地方高校服务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本人认为,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就业能力:

(一)国际贸易专业的文化知识

专业文化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国际贸易专业文化知识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其一是一般通识知识,主要包括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其二是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经济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等方面的知识;其三为专业核心知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国际营销、外贸英语函电、报关报检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外贸单证制作、国际商务谈判等方面的知识。

(二)国际贸易专业的基本技能

国际贸易专业的基本技能主要包含8个方面:(1)表达沟通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有较强的文字组织、书写、表达能力;有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即口齿伶俐、表述问题明确、思路清晰,逻辑性强。(2)人际交往的能力,要求国际贸易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与相关部门的良好关系,处理好与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当地政府、海关、商检等部门的关系,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3)开拓创新能力,要求国际贸易工作人员要头脑清醒、思维敏锐,时刻注意国际贸易信息,抓住商机,大胆创新,出奇制胜。(4)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协调关系的能力和善于用人的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并有效地协调起来,包括协调关系和善于用人等等。从近几年地方高校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看,大学毕业生中的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是用人单位的首选对象,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5)决策能力,是指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在业务洽谈面临多项选择时能及时、果断地作出最佳选择的一种能力。(6)外语应用能力,要求国际贸易工作人员能熟练地直接运用外语与外商进行交谈、起草和阅读往来磋商函电、拟制合同等。(7)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对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和EDI系统的使用能力,比如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电子单据的起草、录入,对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微机化管理等。(8)团队合作能力,团队精神是人的社会属性在当今企业和其他各社会团体的重要体现。当一个人的个人能力与其团队合作能力发生冲突时,企业或公司更看重的会是后者。

(三)国际贸易专业的技术技能

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技能主要包含8个方面:(1)国际市场调研能力。国际贸易人员要掌握国际市场调研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具备国际市场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和国际市场预测、决策的能力。(2)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应能够通过市场调查分析确定市场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然后制定营销策略,提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的认知度、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3)成本核算能力。国际贸易从业人员要能够计算出口总成本、出口外汇净收入、出口盈亏率、出口换汇成本等指标,合理对外报价。(4)商务谈判能力。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应有较高的谈判技巧和谈判驾驭能力,能够很好地把握和处理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等各磋商环节中的各种问题。(5)报关、报检能力,即通晓海关报关报检业务程序,熟悉海关法规和通关的规则制度,能准确地判断进出口商品所属税则类别,能独立填写进出口货物海关报关单、报检单,核算各种税收。(6)出口制单结汇、进口审单能力。国贸工作业务人员要熟练掌握进出口交易中应提交的信用证、装箱单、提单、保险单、汇票、产地证书等各种单据种类,每种单据的内容和具体的使用方法,能够独立制单、填单、审单,办理议付。(7)跟单能力。即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和模式,有良好的英语读、写能力;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刻苦的工作精神;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相关单证审核能力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8)国际货款结算能力。即熟悉汇付、托收、信用证、银行保函等国际贸易中常见的支付方式的业务流程和运行程序,根据货物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支付方式来及时、安全地进行货款的结算。

(四)个人素质能力

个人素质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敬业。从事国际贸易就意味着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甚至节假日的时候也不能休息,而且经常出差在外,非常辛苦。没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是做不好国际贸易的。(2)耐心。外贸行业中开展一笔业务,从交易磋商开始,到签订合同直至合同履行完毕,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就要求业务人员要有耐心,认真负责,切实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3)自信。这一点最重要,在对外贸易中,很多潜在的客户,都是要在很长的时间里才转变为真正的客户。(4)身体素质。国际贸易专业人员经常进行户外工作,因而要有健康的体魄,有活力,能吃苦耐劳。

三、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从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来看,影响其就业能力的因素比较多,但综合起来,可概括为学校因素、学生因素、政府因素和企业因素四个方面。

(一)学校因素

1.专业定位。专业定位就是准确把握专业特色,确定服务面向、培养目标及任务,它体现的是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管理理念和策略,对专业未来发展等具有引领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专业定位,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因此,地方学校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师资条件、生源、办学设施、办学经费等实际情况对专业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其中主要包括专业服务方向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专业特色定位等。作为地方高校来说,国际贸易专业定位应以教学为主,研究与服务为辅,专业口径与人才培养规格适当,专业特色明显,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地方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外贸应用型人才,主动协助地方解决涉外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2.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就是专业所要开设的全部课程及其相互间的比例关系,是本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整个知识体系,也就是学生学什么知识的问题。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专业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题和专业选修课程等课程结构,也可以分成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结构。课程结构在很大包括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未来的事业发展。因此,课程设置要结构合理,比例适当,内容难度适中。课程太多、内容太难,就会出现泛而不专,学而不透等不良情况;反之,课程太少、内容太浅,就会出现偏而不全,用而不够等现象,其结果都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3.培养模式。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是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目前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原因就是培养模式不科学。一方面,从讲课的内容来说,理论教学太多,实验、实践教学偏少,不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育,从而导致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另一方面,从课程教学的方法看,目前大多数教师上课还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一些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法,如案例讨论式、启发式及情景式的教学方法很少采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4.课程考核方式。为了检验学生对某一课程学习后的掌握情况,学校都会对该课程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封闭式的试卷考试、开放式的动手操作、实验设计、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但考核方式不同,对促使学生对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差别会很大。对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的考核,如国际贸易课程考试,采用试卷考试效果要好,有利于促使学生掌握好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为国际贸易实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如果是国际贸易实务、报关报检实务采用开放式的专业技能操作考核,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因此,每门课程的考核,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学生今后工作的实际需要,分别采取针对性的考核方式。

5.学校的就业指导。大学生尚未走向社会,就业观念不全面,对就业信息不了解,对就业能力缺乏自信,对求职就业感到茫然甚至恐惧。因此,在校期间,学校需要对大学生进行适度的就业指导。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总体情况看,低层次和一般化的基本服务进展较大,高层次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严重不足,认识也远远没有到位。为了迅速提高学校就业服务与指导水平,地方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对就业环节帮助、需求信息提供政策制度指导、求职技巧指导、职业心理辅导、择业决策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和综合素质塑造等各方面进行梳理和强化。

(二)学生因素

1.未来就业规划。未来就业规划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整合自我经历基础上形成的职业志向和愿望,是对个人未来职业的自我定义。大学生在就业规划形成过程中,会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统筹思考,形成自己的职业定位以及职业发展的理想和目标,构建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或明确就业目标。明确这一规划的大学生就会在自己的职业理想基础上,认真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寻求工作的机会,通过成功就业来实现就业的目标和愿望。因此,从大学新生一进校就引导学生好设计好未来的就业规划。

2.专业背景。专业背景是指毕业学校品牌、知名度、声誉度及专业特色情况,如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985、211高校等。在当今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面对同等能力水平的求职学生,学生的专业背景对求职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地方高校既不是国家一流大学,也很少是985、211高校,从专业背景来说,学生在求职就业方面处于一种劣势。因此,为了弥补自己的专业背景不足,地方高校国家贸易专业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专业动手能力优势,在专业应用上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

3.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人力资本的核心要素。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上文已分析过,在此不再阐述。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看,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要找到和保持一个好的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其中专业技能更为重要。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大多只能被迫从事一些没有技能的简单劳动。

4.学生基本素质。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是指学生在学校和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一般社会资本能力和个性品质,比如,前者包含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等,后者具有的诚实、热情、责任心自信心和适应性等。其中,社会资本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赢得资源以及在职业生涯中得到帮助。因此,良好的社会资本素质对于大学生成功就业和保持就业具有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是大学生实现就业动机的关键要素。

(三)政府因素

1.经济形势。国家的经济形势与大学生就业状况密切相关。经济形势向好,就业机会增多,有助于大学生就业;相反,经济形势趋淡,市场萧条,企业减产减员,就业机会减少,大学生就业难度变大。作为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来讲,目前经济形势的影响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世界经济萧条,国际市场疲软,出口减少,国家采取了以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措施,这自然而然地导致了各类涉外企业减少了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

2.招生规模。经济形势因素从人才需求方面影响大学生就业,招生规模是从人才供给角度影响大学生就业情况。在一定的人才需求情况下,人才供给越多,人才过剩现象就越严重,求职就业就越困难。随着我国高校的进一步扩招,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招生规模也在急剧扩大,远远超过了各类涉外单位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再加上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就更使得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3.就业政策。就业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解决现实中劳动者就业问题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方案及措施。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就业政策,如鼓励大学生报考国家公务员,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等。这些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业政策影响大学生就业行为选择,二是就业政策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三是就业政策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四)企业因素

1.用人规模。用人规模是指企业用多少人的问题。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在企业,特别是涉外企业。因此,企业的用人规模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规模。衡量企业的用人规模,一是看企业个数的总数量,企业数量越大,员工需求就越多,大学生就业规模就越大,反之,就越少;二是看单个企业的用人数量,在企业总个数一定的前提下,单个企业的用人人数越多,企业总体用人数量也越大,大学生就业人数也会相应增加,反之,就会相应减少。

2.用人制度。用人制度是指企业使用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利用人才的问题。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用人原则和用人标准。一个人的才华和能力不管有多高,如果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在求职过程中都会被企业拒之门外。因此,地方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了解企业的用人制度,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培养合格人才。只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3.学校实习基地的提供。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级应用型人才,最突出的特色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就要有相应的实验、实训场地和实习基地相配套。学生的专业实验、实训场地,地方高校一般都能提供,但专业实习基地地方高校几乎没有,只能求助于校外企业和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因此,企业能否为学校提供相应的充分的实习基地,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起到决定性作用,进而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产生决定性影响。

参与文献:

[1] 励骅,房利.英、美国家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高教

发展与评估,2011,(4).

[2] 孙俊华,等.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4).

[3] 甘瑁琴.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培养路径

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2).

[4] 李友俊,等.行业院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的表

现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4).

[5] 张天意.浅析经管类大学生自我就业能力培养路径[J].

教育研究,2011,(11).

女子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一、高校女子400米栏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在高校400米栏训练中, 由于女生自身矮小, 在跑的速度与耐力等方面的身体素质都比较差, 在训练中体能明显较弱。尤其是跨越障碍物的训练比较吃力, 致使女子400米栏训练常常失败。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对跨栏项目训练失去兴趣, 甚至产生畏惧的心理, 从而影响了训练的稳定性与节奏的有效进行, 特别是在女子400米栏训练中的栏间节奏训显得尤为严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 高校女子400米栏训练中的起跑速度过快

在高校女子400米栏训练中, 起跑对于整个栏训练中节奏的控制非常重要。起跑速度的有效控制, 有利于学生对整个栏跑训练中节奏的把握。跨栏跑比的不仅是速度, 更重要的是栏间所用时间幅度的控制。女子400米栏第一栏距起跑线45米, 栏间距为35米, 栏间跑的起步必须在保证整体栏跑节奏的前提下快速起步, 才能取得好成绩。要想达到这些要求, 必须预防栏起跑的速度过快, 调控好栏间时间的差值。但是, 由于女子受身体素质的限制, 栏间跑的节奏时常起伏不定, 时间差值相差太大, 大多数女生在前面几栏为了保存体力, 中间拉大步调, 这样前面几栏消耗时间过长、体力消耗严重, 导致后面挪碎步的情况出现。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 学生通常会加快起步的速度, 但是又出现了起步速度太快, 致使前面几栏跑得速度都快, 后面由于体力和呼吸跟不上, 出现挪碎步的现象, 甚至到最后所剩的体力已不能完成跨栏动作, 影响了整体的栏间训练节奏。

(二) 高校女子400米栏训练中时间差值相差太大

高校女子400米栏训练中, 速度是提高栏跑成绩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要想提高栏跑速度, 就得缩短栏跑时间, 想要缩短栏跑时间, 就要控制好栏跑节奏。女子400米栏的栏间距为35米, 栏数10个, 要想在栏跑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栏间跑不仅要速度快, 还要具备良好的节奏感, 而节奏感是由栏间的时间差值调控来达成的。在高校女子400米栏训练中, 由于女子受身体素质的限制, 超强的栏间跑速度往往已经达到了女学生的身体极限, 如果身体素质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 在实际栏跑中学生的体力保存就会成阶段性状态, 导致栏跑中时而体力充沛栏间跑速度较快, 时而体力下降栏间跑速度减弱, 栏间的栏跑使用时间成不均衡状态分布, 使得栏间跑节奏起伏不定, 时间差值相差太大, 从而影响了栏跑的实际成绩。栏间时间差值太大, 是学生身体素质锻炼不足所造成的, 要想缩短栏间的时间差值, 需要在平时训练中加强对学生本身身体素质的提升, 使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 确保训练中学生的身体状态能够达到训练所需要的要求, 保证训练的平稳进行。

(三) 高校女子400米栏训练中栏周期速度趋向不平稳

在高校女子400米栏训练中, 经常有女学生受身体素质的影响, 栏跑的动作连贯度和娴熟度不够, 导致栏跑的动作放慢、速度下降, 影响了栏周期速度趋向的平稳程度。例如, 由于起步精力充沛, 栏跑速度较快, 紧接着体力保存良好, 栏周期速度平稳, 但由于女学生的身体素质有限、耐力较低, 后面的栏跑速度下降, 前面快、后面慢, 导致栏周期速度趋向不稳定。女生心理素质有限, 也影响着栏周期速度的平稳进行。例如, 在跨栏训练中, 原本学生的栏跑速度稳定, 但女生生性胆小, 训练中由于跑道上采用了不当的练习方法, 让学生产生害怕, 也会导致学生栏周期速度趋向不稳定。

二、关于高校女子400米栏训练中节奏训练的优化措施

针对受女子自身身体素质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在高校女子400米栏训练中产生的问题, 经过仔细研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探索出了有效提高女子400米栏训练效果的优化措施。

(一) 高校女子400米栏训练中综合体能分配, 减小栏跑起步体速度

为了实现女子栏400米综合体能分配, 就要缩小起步体能消耗, 把握好栏跑起步的速度, 使栏跑的速度在学生有限的体能强度中有节奏地快速进行。在高校女子400米栏训练中, 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 必须掌握正确的跨栏技术。正确的跨栏技术能充分利用并挖掘学生的运动能力, 使学生在跨栏训练中各方面的运动能力相互协调, 促进栏跑运动有节奏地进行。栏间节奏是高校女子跨栏技术中的重点和难点, 要想在田径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水平和良好的耐力, 还应控制好跑的速度与节奏。在高校女子400米栏训练中, 学生常常出现栏跑起步过快的情况, 起步过快会推进后面栏跑的速度。由于女子本身的身体素质有限, 过快的速度会消耗大量的体能, 常常导致学生还没跑到最后, 体能就迅速下降。在快跑穿越障碍物时, 速度会放慢, 进而影响整个栏跑的速度。栏跑的成绩取决于学生训练中的平跑速度节奏平稳, 而要想达到平稳的节奏, 起跑速度稳定是关键。如果女生能掌握正确的跨栏技术并克服技术上的困难, 在跨栏课中会使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二) 高校女子400米栏训练中, 鼓励学生战胜心理障碍, 从而缩小栏间跑的时间差距

平常速度耐力训练, 对400米跨栏训练至关重要, 对学生速度的保持和稳定的保持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同时对学生动作连贯性和自主性的培养也至关重要。跨栏跑不仅比的是速度, 更重要的是栏间节奏, 女子400米的栏间距是35米, 栏间跑必须要速度快、跑进节奏感强才能取得好成绩。但是, 由于受女生身高、技术和身体素质等因素的限制, 栏间节奏一直是女生跨栏中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应采用“鼓励”法, 在训练中及时给处于困难中的学生以鼓励性, 营造轻松的训练环境, 关心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 消除学生对训练中困难的畏惧心理, 让学生放松栏间练习节奏, 形成稳定正确的跨栏节奏感, 从而缩小栏间跑的时间差距。

(三) 高校女子400米栏训练中, 调整学生心理, 增强训练的稳定性培养

女生天生胆小, 而跨栏跑这项运动本身的技术难度高, 并且具有一定危险性, 女生在训练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恐惧心理。所以, 在做动作时会因为神经过度紧张而导致跨栏技术动作僵硬, 致使胳膊和腿的配合不协调, 破坏栏跑的稳定性, 进而导致跨栏失败, 从而降低了高校女子400米栏训练的质量。在实际训练中, 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特征, 科学制定训练间隔的时间, 确保学生各方面的机能完全恢复, 并且热情没有下降。在速度训练过程中, 应先调整学生的心理特征, 针对女生所特有的心理因素,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女学生在训练中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只有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跨栏训练, 并认识到跨栏的意义, 才能激发其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女子400米栏训练的稳定性培养。

三、总结

高校女子400米栏训练中的跨栏节奏是由栏跑的速度和栏跑的间隔共同组成的, 并且栏跑的速度对栏跑节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女子400米栏训练中, 由于女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限, 制约着栏跑训练节奏的形成, 出现了高校女子400米栏训练中的起跑过快、栏间的时间差值相差太大、栏周期速度趋向不平稳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栏跑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应采用综合体能分配、减小栏跑起步体速度、鼓励学生战胜心理障碍、缩小栏间跑的时间差距、调整学生心理、增强训练的稳定性培养的方法, 帮助学生重拾信心, 战胜栏跑中遇到的困难, 使女子400米栏训练中的节奏训练有效进行。

摘要:跨栏属于田径运动竞赛中的一种, 是在一定距离内跨过规定的高度与规定数量栏架的运动, 是一项技术性要求较强的短跑项目。受女生特有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特征的影响, 与田径中的其它项目相比, 高校女子400米栏技术难度较大, 运动实际操作的技巧也比较难。本文通过对女子400米栏训练的实践研究, 根据高校女子400米栏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经过实践调研, 为高校女子400米栏训练中提高跨栏课程的节奏训练效果, 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高校,女子400米栏,节奏训练,措施

参考文献

[1] 穆萨·吾拉木.喀什大学体育专业学生田径普修课中跨栏技术动作教学的分析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 2016.

[2] 马琳琳.长春市高校女子100米栏运动员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5.

女子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加强关注环境和生态问题,维护社会经济环境的稳定发展。在生态语言学的背景下,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模式类似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但是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影响生态平衡状态的不利因素,从而影响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和发展,间接影响了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综合竞争实力,因此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发展现状,推行更加高质量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针对生态语言学背景下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的困境和措施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 高校 英语 教学困境 措施

随着国内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其中对于英语水平的要求更加严格,英语语言学得到了众多学生的青睐,但是针对高校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和分析,并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大部分高校仍然保持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发展不利于国际贸易的稳定发展,因此高校管理部门加强对语言学的管理,根据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对应的解决办法,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状态和态度,带动学生对英语语言学的兴趣,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还能够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升高校的综合竞争实力。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的语言类别,主要指的是在语言教学中,加强对研究和实践的教育和研究,从而加强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高校将学生培养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如果盲目的应用,会给教学带来一些矛盾的情况,反而不利于高校教学的发展,因此加强对语言学教学模式的管理和创新,减少给高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护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关于生态语言学的主要內容和特点

(一)生态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生态语言学主要在生态环境的整体背景下,实行对语言方面的研究和分析,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比较创新的教学方法。根据现代社会中的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态势,在生态语言背景的推动下,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加强对英语语言专业的教学,通过改变英语语言专业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增加英语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我国外贸经济的稳定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的地位。

(二)生态语言学的发展特点

关于生态语言学在发展的情况中,具有动态性、整体性、互动性以及环境性的特点,同时对于我国语言学教学具有积极作用。动态性主要是指在生态语言学的影响下,改变传统的一成不变发展形势,实行多元化的发展;整体性是代表生态语言学中生态和语言学是以共同体的形式存在的,并且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共同进行创新和发展;互动性主要指的是加强与生态语言学的交流和沟通,也就是对生态环境中语言的深入探究;最后是环境性的特点,指的是对生态环境进行语言方面的研究,从而促进生态语言学的健康发展,完成创新发展的目的。

二.分析在生态语言学的环境下加强完善英语语言学教育的重要性

英语由于不是本国语言,所以高校应该从根本上加深学生对英语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便于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并且根据社会调查发现,英语语言学中涉及大量的哇外国文化,因此高校可以加强教师对语言文化的见解,从而带动学生对于英语语言学的兴趣,因此通过加强完善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模式,明确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英语语言学的学习,有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关于在生态语言学环境下高校英语语言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关于英语语言学的教师团队能力不足

根据对高校的调查发现,现代社会中关于英语语言学的老师和教授团队比较少,实力与其他专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性,导致在课堂一般采用集体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利于学学习英语,并且直接影响了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一些高校选择外教老师,不仅费用高昂,同时外教老师对于中国文化没有系统的了解,同时会导致课堂的效果不是特别良好,因此加强引进高学历和能力的英语专业老师,也是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

(二)关于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理念应该加强完善

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方式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偏向注重英语成绩的高低以及英语实力的考核,但是不注重教学过程的质量,教师只关注最后的考核成绩,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对于学习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英语课堂,教师不会针对内容进行系统的解读,只会针对重要的部分或者考核会出现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进行重点记忆,长期发展会违背教育发展的理念,不利于高校的健康发展。

(三)高校英语语言学中学生的能力存在差异性

关于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育发展需要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由于每个学生的天赋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于英语语言专业的学习需要进行分层处理,如果学生不进行分班处理,在课堂上教师无法按照所有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良好的教学,会出现两极化的现象,一种是认为老师讲课过于简单和缓慢,另一部分学生无法跟上老师的讲课速度,长期这样教学,会导致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出现下降的态势,不利于英语语言学成绩的提升。同时由于学生的差异性,教师无法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应该改变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四)保持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模式,延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整个课堂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尽可能的理解其中的内涵,课堂结束后教师会布置关于教学任务相关的作业,学生在课后将题目完成,已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但是特别针对英语的学习,大部分注重读和写的教学,从而忽略听和说两个方面,对于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具有阻碍作用,不利于学生英语实力的提升,因此需要改变教学方式,明确教学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完善英语的教育模式。

(五)高校内部针对英语语言学的教学资料比较缺少

英语教学都是在教室内开展的,主要通过一些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根据时代的发展,能够发现教学设备的先进程度对于教学效果带来关键性的影响,因此高校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教学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任务,从而保证在教学阶段保持正常运行,否则会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任务完成进度和教学质量,甚至会影响学生对于英语语言学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因此加强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对于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针对生态语言学背景下高校英语语言学的问题制定的处理措施

(一)增强英语语言学的师资力量

关于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发展,应该增强高校英语专业的师资力量,加强引进高学历和能力的英语教师,并且监督好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任务,保证教师能够有自由时间进行研究工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校教育的稳定发展。

(二)加强完善英语语言学的教学理念

关于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理念,应该理解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任务以学生为主导,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制定高效的教学计划,并且加强学生和教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保证教师能够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从而提升學生英语专业水平和英语实践能力,保证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展现自身的价值。

(三)加强对英语语言学的宣传力度

高校针对英语语言学的教育模式,应该加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融入英语语言的事物,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且加强巩固学生的英语能力,同时加强英语学习的宣传,可以通过海报、广播等方式进行宣传,锻炼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从而提升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四)优化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模式

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高校应该加强完善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模式,并且加强开展一些教育活动,同时需要高校建立一些校企合作,便于锻炼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英语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实力。

(五)高校英语语言学增加设备成本的投入

关于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模式,需要借助到先进的教学设备,通过设备的展现,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同时高校管理层加强对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保证在教学过程中的正常使用。

结语:综上所述,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国家加强发展外贸经济,社会中对于英语专业的综合型人才需求逐年增加,因此高校加强对英语语言学中学生的管理,培养学生的英语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国家企业外贸活动的稳定发展。本文主要指的是在生态语言的背景下,高校英语语言学类似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但是在现代生活中,教学质量和系统出现矛盾性问题,不利于语言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教育者应该加强完善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模式,增加校企合作与交流,同时增强高校英语语言学的师资力量,重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实践能力,保证学生在社会中能够展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邓丽君.生态语言学背景下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困境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7)

[2]曹静.现代英语语言学教学理论与发展趋势研究——评《英语语言学理论与发展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21)

[3]田涑琳.探讨多维视角下英语语言学理论体系的建构[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1)

[4]王海洲.基于英语语言学的著作翻译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9(06)

[5]李炳军.英语语言学翻转课堂产出导向式学习评价[J].中外企业家.2020(16)

[6]鲍贵.我国英语语言学博士生实验研究类论文质量评价[J].外国语文.2020(01)

[7]孙莹.基于多维视角分析英语语言学发展流变[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11)

[8]李娜.互联网+背景下英语语言学课程改革的优化思路[J].农家参谋.2019(07)

[9]王芳.生态视角下英语语言学理论教学探析——评《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03)

[10]解芳.论英语语言学多维研究视角的选取策略[J].传播力研究.2019(03)

(作者介绍:王涵,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不区分研究方向)

女子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1 健美操的特点和作用

健美操是基本体操艺术化、动力化、健身化趋势的反映, 也是一项具有实用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主要表现在: (1) 长期进行健美操锻炼能够增进健康, 增强体制。因为健美操锻炼可以提高全身供氧能力和呼吸系统机能。同时还能提高消化系统的机能, 有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 健美操有助于均衡身体比例, 培养端庄体态和优雅气质。而且, 健美操运动能够提高神经过程的强度、集中力、均衡能力和灵活性, 使人的视野广阔, 感觉敏锐, 分析综合能力增强, 生命力旺盛, 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3) 健美操有助于调节心理活动, 陶冶情操, 提高群体意识。健美操通过优美明快的音乐节奏、活泼愉快的形体动作, 不仅能形成美的体魄, 而且使人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特别是健美操是一种群体运动, 有助于个人融入到集体中, 起到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通过集体配合练习, 还有助于增进友谊, 结交朋友, 提高群体意识。

2 女生对美的认识和追求为健美操课的开展提供空间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但不同的群体对美有不同的认识和追求。高校中风华正茂的女生受其心理因素和生理机能因素影响, 虽然爱美, 希望通过体育运动健美身材, 但又害怕有竞争性、对抗性的剧烈运动项目 (如中长跑) , 也不喜欢长时间的室外运动 (为了保护白皙的肌肤) 。这种爱美与怕苦的心理斗争在女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而健美操可以在室内开展, 在音乐中运动不但可以达到锻炼的目的, 而且音乐可以舒缓心情, 陶冶情操, 给人以美的享受, 深受女学生们的青睐。因此, 从大学生体育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来看, 健美操完全可以替代一些传统的体育运动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和开展。首先, 从运动量来看, 做完一套健美操所消耗的体能不次于长跑, 但在音乐的伴奏下, 健美操降低了人们的疲劳感;第二, 健美操可以在室内开展, 避免了室外恶劣天气的影响, 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运动环境。但是,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因此要正确引导学生, 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心理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第三, “骨感美”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 苗条匀称的身材总是女学生们所艳羡的。尤其是女大学生, 处在青春发育期, 食欲增加但运动缺乏, 因此害怕脂肪堆积而需要减肥。但盲目、错误的减肥方法影响了身体健康。经过实践证明, 女生们更愿意接受运动健美;第四, 大多数女生天生性情温和, 不大愿意接受竞争性强、危险性大的运动项目。主要是因为高考之前紧张的学习占用了大量时间, 体育运动在学习生活中不断被淡化。而考上大学之后, 虽然有时间参加体育运动, 但是以往的运动惯性已经消逝, 对体育项目已经失去兴趣, 体育课成了一种任务, 只要考试及格就行, 这就使体育教学很被动。长此以往, 学生们养成遇到困难和挫折绕道走的习惯, 不利于学生们意志品质的培养。而健美操既安全可靠, 又优美大方, 有利于女学生的形体训练和气质培养, 很受女学生的青睐, 进而促进健美操走进大学体育课堂成为可能, 并得到迅猛发展和推广。

3 怎样上好健美操课

(1)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的独特优势, 以学生自觉、自主锻炼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避免命令性、指令性口吻通过学生对健美操的喜爱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形成团队教学管理模式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共同进步。 (2)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 通过教师的个人魅力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教师要精通业务,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体育观和审美观, 增强健康意识, 坚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 合理选配乐曲。人的肢体表现受大脑运动中枢的支配, 而一首好的乐曲伴奏会使人充满喜悦的情感, 从而影响肢体动作的表现形式。在健美操开始阶段, 可选用节奏欢快、活泼有力、令人兴奋的乐曲;课中选用与教学内容相协调的乐曲;结束部分选配易于放松、调息、消除疲劳的轻音乐。 (4) 采用学生互评的方法使学生互相纠正错误动作, 开展教学评价。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效率, 而且通过示范和对照作用互相取长补短。一般可以2~4人一组进行互帮互评。 (5) 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密度。对于初学者可编排一些简单易学, 节奏轻松愉快的动作组合, 运动强度控制在60%~70%。随着动作熟练程度和体力的增强, 可逐渐加大运动量、运动密度和强度, 如控制在70%~80%左右。然后再不断加快练习频率, 加大难度, 变化多样, 使学生感到新鲜感和挑战性, 自觉达到锻炼目的, 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韵率感、表现力与创造力。

4 几点建议

在健美操教学中, 一些体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了一系列经验,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1) 一套健美操 (或韵律操) 内容的编排应包括全身各关节、四肢、躯干、头部等部位的运动, 达到全身锻炼的效果。

(2) 根据学生特点编排动作, 力求动作新颖、活泼、简单易学。

(3) 合理安排运动与休息的时间和运动强度, 避免意外伤害。

(4) 建议学生每天坚持练习1~2套健美操, 养良好的运动习惯。

(5) 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最好结合一些艺术欣赏和美学讲析, 使学生在学习和锻炼过程中身心合一,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女子健美操的特点, 对大学生女子健美操课的作用、运动强度与密度、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节奏等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提出了怎样上好健美操课的建议。

关键词:女子健美操,高校,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 健美操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1.

[2] 安德烈亚, 博多.施迷德.现代韵律操[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

女子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十二五”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发展进入了内涵建设时期。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仍存在不切合现象。文章以甘肃省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战略为依据,通过专业布局分析,提出了甘肃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策略、现阶段专业结构与专业布局调整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产业发展;适切性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欠发达地区,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历史形势下,进一步提高质量与社会贡献度,仍然是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1 321所,全日制在校生7 746 879人;甘肃省高职院校数量达到23所,在校生达12万以上。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在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换的过程中,显现出毕业生本省就业率较低、专业就业率差异大、就业质量不高的状况。笔者通过对2015年全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甘肃省主导产业的分析,对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调整建议。

一、甘肃省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概况

(一)“十二五”末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甘肃属我国西部不发达省份之一。“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依“促进发展、调整结构、优化环境”的思路,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目标: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12%以上;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以上,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4.0∶48.7∶37.3调整到2015年的10∶50∶40;三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与环境修复。

(二)“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产业发展战略

甘肃省依据所处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突出战略定位,实施“十大战略工程”,主要包括: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煤炭和煤电化、石油化工、直流输变电等传统能源建设,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建设,有色冶金新材料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新医药和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水利和农田基本设施、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基地建设。此外,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等,力争到2020年,新材料、新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成为全省支柱产业,生物和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全省先导产业,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和现代服务业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以上十大战略工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一带一路”甘肃段战略的主要内容相一致。

二、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及就业率现状分析

至2015年底,甘肃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45所(含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校2所,独立学院5所),成人高等学校6所,其中本科22所,高职高专院校23所(其中民办2所)。2015年8月底,甘肃省22所高职高专院校共设置290个专业,其中有在校生的专业大类19个,涉及256个专业,专业总布置点828个(含专业方向),在校生136 364人。

(一)专业大类及在校生分布

19个大类包括制造、农林牧渔、电子信息、医药卫生、生化与药品、土建、资源开发与测绘、交通运输、财经、材料与能源、公安、轻纺食品、水利、艺术设计传媒、旅游、环保气象与安全、法律、文化教育、公共事业等。其中,制造、农林牧渔、电子信息、医药卫生、生化与药品、土建、资源开发与测绘、交通运输、财经、材料与能源等大类在校生数量大,平均在4 000名以上。公安大类、轻纺食品大类、水利大类在校生较少,平均每大类约为2 000人。艺术设计传媒大类、旅游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法律大类在校生人数较少,平均每类约2 000人。文化教育大类在校生人数达12 000名,但就业率低。公共事业大类在校生人数少且就业率低。

(二)分产业在校生分布

二产所属专业在校生达到7.713 1万名,其次为第三产业所属专业在校生为4.695 4万名,第一产业为1.227 9万名。第一、二、三产专业在校生比例为:1:6.28:3.82。

第一产业中农林牧渔行业学生最多,为9 977人,水利行业为2302人;第二产业中制造业20 499人,财经17 197人,土建13 680人,资源开发与测绘业9 605人,生化与药品业9 554人,材料与能源4 971人,轻纺食品1 625人;第三产业中文化教育12 497人,医药卫生11 597人,电子信息7 991人,交通运输3 939人,环保气象与安全业2 883人,旅游业2 726人,公安2 046人,艺术设计传媒1 641人,法律1 190人,公共事业444人。

(三)专业人数分布

256个专业总人数136 364人,各专业在校生数分布差异大。在校生5 000人以上的为会计电算化专业;3 000—5 000人的专业有护理、学前教育、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造价等7个专业;1 000—3 000人的专业有22个;500—1 000人的专业有42个,100—500人的专业有133个专业,100人以下的专业有51个。

(四)专业布点

甘肃省高职高专290个专业及其专业方向的总布点为828个,其中有在校生的专业(包括专业方向)总布点710个。不含专业方向的专业总布点为680个,其中有在校生专业总布点643个、未招生专业总布点37个。

5个布点以上的专业有33个,在校生58 677人,占所有在校生的43.03%。每校平均学生120人(每级40人)以下的专业有: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应用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动漫设计与制作、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9个专业,其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两个专业的平均在校生不足50人。

2至4个布点的专业有113个,在校生56 524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1.45%。除物联网应用技术、通信技术、航空服务、供用电技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舞蹈表演等近两年设置,还没有毕业生的专业外,有安全技术管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印刷技术、汽车整形技术、社区管理与服务、计算机信息管理、艺术设计、城镇规划、房地产经营与估价、软件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39个专业在校生人数均较少,每校平均学生120人以下。

1个布点的专业共有110个,共21 163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5.52%。有59个专业每校学生在120—800人之间。每校学生在120人以下的专业有50个,其中在校生不足50人的专业有检测技术及应用、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商务管理、音乐表演、会展策划与管理、计算机系统维护、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国际金融、项目管理、农村电气化技术、金属压力加工等,共20个专业。

三、甘肃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重点产业适切性分析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甘肃省“十二五”期间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4.0∶48.7∶37.3调整到2015年的10∶50∶40。2015年第一、二、三产业专业在校生比例为:1:6.28:3.82,约为10:63:38。可见,在校生专业所属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例太大,而第三产业比例较低。从2015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来看,第二产业专业就业率比三产专业高出近两个百分点。一方面反映出三产专业学生数量相对较少,专业改革建设滞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三产发展不够,岗位需求不足。

“十二五”以来,新兴战略产业主要有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与生物产业、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等。从专业二级分类在校生来看,化工技术类、计算机类、机械设计制造类、自动化类在校生在5 000—10 000名之间,市场营销类、能源类、机电设备类、矿物加工类、矿业工程类、材料类、电子信息类、环保类在校生在1 000—5 000名之间,药学类、制药技术类、生物技术类在校生500—1 000名之间,经济贸易类、通信类专业在校生500以下。在战略新兴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新医药与生物产业、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不足。参考2015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自动化类、材料类、电子信息类、环保类就业率在70%~80%,经济贸易类、通信类就业率在60%以下,从侧面说明这些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对接现象,这些产业的发展还不足以接纳较多数量的高职毕业生。

“十二五”期间,除了新兴战略产业外,甘肃省重点发展的产业还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传统能源、水利和农田基本设施、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特色文化旅游等产业。水利工程与管理类、能源类、气象类、土建施工类、测绘类、农业技术类、建筑设计类、林业技术类、旅游管理类、电子技术类在校生约在1 000—500人之间,而石油与天然气类、建筑设备类、水土保持与水环境类、市政工程类、城镇规划与管理类、农林管理类在校生人数在500名以下。参考2015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这些专业中除农林管理类就业率在60%以下外,其他专业类就业率均在70%以上,说明重点产业发展与学生培养适切性较好,农林管理类专业要依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规格改造,提高专业适切性。

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建议

“十三五”期间,在“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等中长期发展战略下,重大产业发展将会进一步深入。结合“十二五”末的产业发展趋势,笔者对甘肃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一)加大服务业专业建设

经过“十二五”以来的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调整,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重点产业与高职专业设置及专业规模之间的适切性较高,但从专业所属的三次产业比例来看,近几年总体上保持第一、二产业类专业的规模,增加服务业类专业,提高服务业专业规模,特别是要加强现代服务业、新医药与生物产业专业建设,提高专业人才培养实力与水平,提高专业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的适切度。

(二)加强专业分类调控

对就业率较好而在校生规模小的餐饮管理与服务类、石油与天然气类、卫生管理类、房地产类、公安技术类、广播影视类、药学类、建筑设备类、城市轨道运输类、水土保持与水环境类专业应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对就业率低、在校生规模较大的教育类、旅游管理类、法律实务类应减少招生数。对就业率低、在校生规模小的经济贸易类、包装印刷类、通信类、公共事业类、表演艺术类、公共管理类、民航运输类、农林管理类、公共服务类、体育类、港口运输类等专业可通过“关、停、并、转”,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切合度。

(三)做好重点专业调控

对就业率较好而在校生规模小的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等专业应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护理、学前教育、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造价等在校生规模大的专业,要控制招生规模或区分专业适当减少招生规模。对就业率较低、在校生规模较大的文秘、数学教育、初等教育应减少招生计划。对就业率低、在校生规模小的选矿技术、地理教育、中草药栽培技术、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化学教育、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心理咨询、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经济信息管理等22个专业要进一步开展市场调研,对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不接轨的专业,及时进行专业改造与建设,部分短期人才市场需求量极小的专业可以暂缓招生。

(四)做好专业布点控制

布点2个以上、平均每校学生120人以下的48个专业,在校生总规模小,如果排除招生部门对招生计划的控制等可能情况,说明学生的报考意愿低,近年不宜再增加专业布点,应加强行业发展与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部分专业及时进行改造或停招。对20个1个布点、在校生不足50人的专业,近年不宜增加布点。对于新开设的专业、新兴产业专业,要加强专业建设,并通过订单培养提高学生的认可度,逐步扩大在校生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职院校数据监测中心[EB/OL].[2016-03-01].http://crpdc.gzvtc.cn/xin/show/web/country/mapMain.aspx?area=620000&number=1&year=2015&month=12.

[2]年度数据[EB/OL].[2016-03-01].http://www.gstj.gov.cn/www/HdClsContentMain.asp?ClassId=9.

(责任编辑:杨在良)

女子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编者按: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在经历了思潮的产生与探讨激辩、共识的形成与蓬勃发展两个重要阶段后,进入了重塑管理与开启海外履责的全新阶段。以2012年为新起点,社会责任重塑企业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和管理方法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管理范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开启深入探索社会责任管理的新阶段;以2018年为重要节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迎来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新征程,中国企业的海外履责进入有组织、系统化的新境界。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发展阶段(2012-2018)

2012年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8,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进入社会责任管理的新阶段。社会责任管理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与国际一流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新型经营管理之道的难得机遇,并成为一些先锋企业探索实践社会责任的新内容和新课题。

1.政府层面:以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加强社会责任管理为标志,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进入重视社会责任管理阶段

2012年,国资委明确提出中央企业要加强社会责任管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2月,国资委研究局召开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指引研讨会,探讨加强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来将中央企业责任工作向纵深推进;3月,国资委将加强社会责任管理作为中央企业管理提升十三项专项内容之一;6月,国资委开展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提升培训活动,国家电网、中远集团和中国移动三家中央企业在会上交流了社会责任管理经验。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反映出企业的社会责任风险亟待通过系统的社会责任管理加以控制。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为企业指明了新时代的社会责任发展方向,即做新时代的新企业,做贯彻新理念的企业,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锋企业,做解决民生问题的生力军企业。2018年9月,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在陕西西安召开,大会的主题是“争创世界一流”。中央企业要打造世界一流企业,要做到三个领军、三个领先、三个典范。其中“三个典范”是指要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典范,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成为全球知名品牌形象的典范。29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要求企业必须加强社会责任管理。

2.行业层面:行业组织主动推进自身及行业内企业开展社会责任管理和实践

在此阶段,更多的行业组织主动推进自身及行业内企业开展社会责任管理和实践。2012年,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发布了《中国工业企业社会责任指南实施手册》《中国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实施手册》30,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发布《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会责任指引》31,中国银行业协会在其发布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中也明确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社会责任管理。这些文件中对相关企业加强社会责任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这个阶段,有40余家行业协会(联合会)发布了行业社会责任指南或公约。这些都为行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框架和指引,规范、指导和監督行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鼓励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和行业特色开展社会责任实践,探索社会责任管理推进模式,推进企业积极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充分发挥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社会责任管理的促进作用。

3.企业层面:先锋企业探索形成了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推进范式

以社会责任重塑企业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和管理方法为核心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正成为一种新的管理范式,并得到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认可和实践。以社会责任管理成为中央企业管理提升重要内容为契机,中国企业在短短几年之内就进入社会责任管理深入探索阶段,成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一大特色。

一些中央企业在社会责任管理方面的探索已经取得阶段性、系统性的成绩。一批一流企业探索推进社会责任管理服务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形成了丰富多彩、成效显著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推进模式。国家电网公司经过十余年的持续探索,走出一条示范驱动型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之道,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综合价值创造效应正在公司各个层面逐步显现。中国铝业公司全面应用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走出了一条“标准驱动型”社会责任管理之道,建立起的以负面清单和社会责任管理模块为法宝的公司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正在助力公司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中国建筑走出了一条“文化驱动型”社会责任管理之道,从开展社会责任理念管理出发,以社会责任理念重新定义企业使命,细化社会责任指标,通过职能部门落实到企业生产运营过程,形成了社会责任管理的完整循环链条。此外,还有中国移动的“社会责任主题驱动型”社会责任管理之道,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的“战略驱动型”社会责任管理之道,中国五矿集团的“最大化有利影响、最小化不利影响综合价值创造驱动型”社会责任管理之道,中国核电股份有限公司的“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三位一体驱动型”社会责任管理之道,中国广核集团的“透明运营驱动型”社会责任管理之道,中国三峡集团的“公益管理驱动型”社会责任管理之道,等等。32

4.社会层面:以社会责任专业服务机构和社会责任教育为代表的社会力量,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带动了一批社会责任专业咨询机构的成长。他们通过提供社会责任管理专业咨询服务,由外而内地深入审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引入社会责任理念,帮助企业重塑管理模式,激发企业对责任价值的追求,推动企业提升责任竞争力,以获得更为持久的商业成功,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重视企业社会责任教育已成为全球商学院的共识。中国的商学院积极引入和传播社会责任,增加社会责任方面的专业方向和课程,特别是在MBA教育中引入了企业社会责任课程。2018年,中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宣布“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成为MBA一级必修课,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未来商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培养学生以企业社会责任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与能动性。自2009年起,全国MBA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教学研讨会已连续举办11届。一些高校开设企业社会责任相关学位,如2014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开设社会公益管理硕士专业学位项目,旨在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并致力于培养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或社会企业家。与此同时,一些专门探讨社会责任管理的书籍和专著相继涌现。

5.国际合作层面:国际合作项目提升社会责任意识、管理和实践能力

国际合作项目在中国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企业社会责任培训,尤其是对中小企业和跨国公司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培训,直接提升了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水平。国际合作项目开展的试点工作,有利于吸收国际上行业协会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经验,不断完善具有行业特色的社会责任指南和指标体系,提升试点企业的社会责任能力。很多企业在国际项目的帮助下加强了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建立了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等,并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例如,中德项目为试点企业制定独特的社会责任战略咨询方案,帮助试点企业制定社会责任战略,并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借鉴。33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海外管理发展阶段(2018年至今) 34

2018年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重要年份,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向海外管理发展的趋势显现。政府层面通过投资政策引导等方式,更加旗帜鲜明地倡导中国企业在海外要履行社会责任,国家最高领导人更是明确支持中国企业要更加有组织地、系统地践行社会责任。一批先锋行业协会已经开始针对海外履责系统地开展工作。中国商协会组织开始在全球履责层面发起相关倡议,并且得到相应跨国公司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1.政府层面:国家领导人及各级政府机构重视和规范企业海外社会责任

2018年,国家发改委颁布《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倡导投资主体创新境外投资方式、坚持诚信经营原则、避免不当竞争行为、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尊重当地公序良俗、履行必要社会责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树立中国投資者良好形象”。3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在海外守法经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支持企业按照商业原则和国际惯例开展对外投资合作”。36上海市商务委针对上海市走出去企业主办了四期“海外经营企业社会管理培训班”。37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支持成立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联盟”,并被纳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38这既是对中国企业在非洲负责任运营发展的倡议和要求,也为企业海外社会责任建设指明了方向,推动中国企业在海外履责达到实质性的新高度。

2.行业层面:一批先锋行业协会将推动海外社会责任列为重要工作

2018年5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联合相关机构,在缅甸仰光举办“缅甸经商环境、沟通对话机制研讨会”,这是中纺联社责办首次在海外举行针对中资服装企业的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活动。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中纺联社责办将积极协调国内外资源,推出系统性的中国海外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计划。这标志着中国最早开展行业社会责任工作的行业协会正式系统推动行业企业海外社会责任工作。2018年10月,中国对外承包商会参与的首份中国企业海外社区沟通手册——《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区沟通手册》发布,手册结合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海外社会责任优秀实践打造了一套社区沟通工具,助力企业提升履行社区责任的能力。39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于2018年11月和12月在安徽、江苏成功举办了“2018中国工业企业海外负责任运营培训班”,以引导和推动中资企业提升海外负责任运营能力,更好服务企业开展海外经营业务。40

3.企业层面:企业更重视发布海外履责报告,并首次发布企业层面的海外社会责任指引

2008年,中石油发布中国企业的第一份海外社会责任报告——哈萨克斯坦国别报告,之后陆续有20余家中国企业发布了反映其在亚非拉地区履责情况的一系列报告。2018年,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等发布了7份海外履责相关报告,海外报告数量为历年来最多。2018年12月,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中央企业首个海外社会责任指南——《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海外社会责任指南》,该指南从规范、理性视角呈现公司海外履责的基本要求、管理思路和运营行为,以及积极贡献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的举措。41国家电网是第一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中央企业,由此也成为第一家发布海外履责指引的中央企业。

4.社会层面:中资企业海外商协会推动当地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工作

2017年,肯尼亚中国经济贸易协会发布了全球首份以中资企业协会为主体的国别社会责任报告。42 2018年4月,肯中经贸协会为推动在肯中资企业社会责任的工作进一步深入,召开了企业社会责任及咨询信息联合会,邀请专业机构分别就肯尼亚投资环境、风险分析及劳工关系管理等方面进行介绍。43 2018年11月,由南非中国经贸协会参与撰写的《在南非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报告》在比勒陀利亚正式发布。报告总结概括了中资企业在南非履行社会责任的全貌,充分展示了中资企业对南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的贡献。44

5.国际合作层面:中国组织发起全球社会责任相关倡议,得到国际响应和参与

2018年11月,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与“伦敦金融城绿色金融倡议”共同发布《“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从战略、运营和创新三个层面制定了七条原则性倡议,以供参与“一带一路”投资的全球金融机构和企业在自愿基础上采纳和实施。45这一年,由德国大众、宝马、沃尔沃等十大汽车品牌商发起,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协会负责运营的促进全球汽车供应链可持续能力建设项目“驱动可持续项目”(Drive Sustainability)落地中国。金蜜蜂机构负责该可持续项目在中国的运营管理,促进中国汽车供应商的可持续能力建设以及与汽车品牌商交流和对话。46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发起的“钴倡议”项目获得全球诸多公司的响应和参与。中国企业海外履责不再局限于单家企业或中国企业的圈子,由中国行业代表发起的社会责任倡议项目也开始被欧美跨国企业认可和参与,中国企业海外履责进入新境界。

上一篇:农民中介组织资金融通论文范文下一篇:贸易经济增长作用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