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企业审计准则论文范文

2023-09-23

烟草企业审计准则论文范文第1篇

企业财务审计工作是遵循了国家法律法规,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下, 以企业及财务管理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为基础, 参考企业质量监督、技术部门程序等先关文件, 对企业内部财务工作进行审查计算, 目的是检验企业内部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可靠, 是否合法合规, 查找财务报表中出现漏洞、错误及造假情况, 并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提出整改意见及建议, 促进了企业管理工作效率, 为实现企业内部廉政作风建设、遏制贪污腐败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会计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对交易进行记录、对报表进行编制, 审计遵循审计准则, 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及经济事项进行再次确认, 并进行财务报表的评价, 体系还会审计意见, 回馈审计报告, 见图1。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转变内容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针对公允价值的计算, 为规范公允价值计量框架, 将公允价值计算入当期损益和资本公积里;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会计政策, 自由选择度更高, 与国际企业会计准则相接轨;针对单项资产可回收金额可归入资产组进行估算, 资产减值发生一系列变化。

就新企业会计准则出现的诸多转变, 企业财务审计也随之出现变化。传统的审计工作一般是要求企业拿出财务相关的函证与财务会计记录、报表进行核查, 但在这些资料中很容易由于财务人员与企业串通出现造假舞弊现象, 掩盖了企业内部贪污腐败的财务事实。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财务审计人员需要完全理解并熟练应用新企业会计准则,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审计工作注重实际工作而非形式, 审计工作需要实地走访调查而非只身材企业提供的财务资料, 以保证货币资金、收入确认等财务数据信息的真实有效、合法合规。

三、企业财务审计方法

(一)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要求提高企业财务审计人员自身专业素养, 不仅要熟练掌握财务审计内容与方法, 还要做到随时跟进新企业会计准则转变内容, 参加针对转变内容开展的一系列学习与实践活动, 同时学习与发现国家针对企业财务经济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新的措施与政策, 提高自身审计工作效率, 提升自身审计水平, 对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做出及时调整与适时建议。

(二) 审计前调查, 实地走访

要求审计前做到严格调查, 对企业内部管理程序措施、内部组织结构、财务情况、生产情况、资产情况等进行初步的审计前调查, 检查企业的相关材料, 来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有助于帮助审计人员规避审计企业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传统的审计方法只是将相关的会计记录与相关函证拿出来审计, 审计过程中由于作假风险, 很有可能审计人员会被造假的数据蒙混过去, 函证也可能由于企业财务人员与企业串通不核对直接盖章, 表明无差异, 存在舞弊现象。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企业审计工作应该进行实地走访, 对企业的有形资产、货币资金等都进行实地审查, 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与普通工作人员都进行抽取调查, 可从实地走访过程中发现是否存在短缺、贪污舞弊现象, 实地走访还可观察企业生产情况等基本情况, 有助于保证审计工作的真实性。

(三) 针对所得税的审计工作

自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实施以来, 在企业所得税中后期企业确认可抵扣性出现差异产生递延时, 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又在公允价值中出现了转变, 因此在针对所得税的审计工作中容易出现舞弊现象, 增加了审计工作难度, 要求审计人员予以重视, 给予重点仔细核查。

(四) 审计重点的转变

审计工作注重实质而非形式, 着重考虑实质财务情况而非形式上的资金流向、债务重组等现象。不能只看形式上的交易情况, 如在核查资金流向时, 不能只从企业财务账户上审计财务流向, 而是要在管理层如董事长、高层管理人员的银行账户中核查个人资金流向。如果企业资金要进行企业外的流向, 一般是通过上述人员操作。不仅能够核查企业货币资金流向的完整性还能审计处这些关键人员是否存在企业外的账外收入。

四、结语

面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出现的一系列财务资金计算转变, 财务审计工作也需要随之变革, 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满足当今飞速发展的经济水平的需求。通过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审计工作对企业中存在的错误漏洞予以指正并提出意见与建议措施, 对企业中存在的贪污舞弊现象而导致的财务错报进行批评揭露, 以切实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与效率, 为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企业财务审计工作提高了企业管理工作效率, 有效遏制了贪污腐败现象, 促进了企业内部廉政作风建设。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面临新的挑战, 企业财务审计人员需要提高自身审计工作专业素养, 进行审计前调查并实地走访, 针对复杂性的所得税审计予以重视, 审计工作重视实践而非形式, 这些企业财务审计方法的提出有助于保障企业资金的稳定有效。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审计工作确保了企业财务信息真实有效, 确保企业经济在最新的国家政策下稳定发展。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审计,方法

参考文献

[1] 郭璟.探究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转变[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7 (32) .

[2] 陈叶廷.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方法初探[J].财会学习, 2018 (6) .

烟草企业审计准则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对高质量会计信息需求的提高,2019年2月20日财政部发布修订审计准则的通知。本文在深入了解审计准则修订必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审计准则的主要变化探究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提高审计报告的沟通价值,进一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关键词:审计准则;修订背景;变化及影响

一、研究背景

为了进一步满足资本市场发展与改革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同时指导并规范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方面的新发展,并结合国情实现与国际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2019年2月20日财政部发出修订审计准则的通知,同年3月29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24项应用指南,该批审计准则和应用指南已于2019年7月1日开始实行。

在新修订的审计准则中,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包括财务报表披露审计、应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和涉及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1]。本文结合审计准则的修订背景,对审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进行梳理,进一步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文献综述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从CNKI(中国知网)上高级检索“新修订的审计准则”主题,可以发现41篇相关文章,具体见表1。从CNKI输入“新修订的18项审计准则”,发现至今只有两篇文章,分别是2019年4月20日《商业会计》发布的《动态》[2]和2019年4月15日由《中国注册会计师》期刊发表的《新修订的18项审计准则及应用指南发布》[1]。

现有文章多是基于2019年新修订的18项审计准则及24项应用指南之前发布的审计准则,如学者李小晴、陆曼华(2019)先对2016年财政部公布的审计准则修订前后的审计报告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深入研究其可能带来的影响[3];赵勇军(2019)也是对审计报告准则以及审计报告工作进行分析,再去探究其影响[4];闫雯莹(2018)同样是重点比较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准则修订前后的变化,再去分析准则变化后对审计实务的影响[5]。

本文基于2019年7月1日起实行的新修订的审计准则以及针对该批审计准则发布的应用指南,在深入了解其修订背景,明确准则修订必要性的情况下,探究其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工作带来的影响。

三、审计准则修订的必要性

(一)财务报告披露要求的增加

披露是指使用者提供的有关报告主体的有用的财务信息的程序,常用于财务报表附注的信息。披露是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向报表使用者沟通实体财务状况以及财务业绩见解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随着财务报告披露的相关要求和实践的不断演变,通过披露提供更广泛且详细的决策有用信息,处理诸如模型、假设、估计不确定性和替代计量基础等事项,这对报表编制者和注册会计师等提出了挑战。同时,报表编制者、投资者和注册会计师往往会担心由此产生的大量披露某些情况下可能掩没相关的有用信息。鉴于披露对于报表使用者决策的重要性,有必要改进准则对披露审计的指导。

(二)原审计准则的针对性不足

在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可能识别出或怀疑被审计单位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不包括会计核算方面的法律法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有关于履行保密义务的要求,但法律法规可能要求注册会计师就此向适当的外部机构报告,也可能规定注册会计师有权对外报告,注册会计师维护公众利益的宗旨也需要其对此作出恰当的考虑和应对。注册会计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往往存在困难和压力。为此,需要就注册会计师如何应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框架指导。

(三)内部审计重要性的提升

首先,内部审计活动和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地位等的变化使得内部审计已经成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内部审计人员与注册会计师双方有效的协调沟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效率。鉴于审计实践与内部审计环境的变化,需要注册会计师评价和利用内部审计职能部门的工作,以及评价和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直接提供的协助,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形成更扎实的框架,从而确定是否利用、在哪些领域利用及在多大程度上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

四、审计准则带来的主要变化及其影响

(一)财务报表披露审计准则

2019年新修订的审计准则中,关于财务报表披露审计的相关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的主要变化集中在对财务报表披露的范围进行界定,从而提高报表披露中的信息含量,为信息使用者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同时也提升了关于财务报表的沟通价值,进一步促进财务报表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指导注册会计师如何对财务报表披露进行专门的考虑,以提供更多与企业相关且更具决策有用性的信息。

(二)应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关于应对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准则和应用指南,此次修订中主要增加的是在审计中如果发现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注册会计师根据法律法规或相关职业道德守则的规定,是否对外报告的要求。在审计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常常面临发现有违法違规或疑似情形存在却受牵于保密义务,导致审计失败的案例。具体规定评价被审计单位应对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恰当性、确定审计人员是否采取进一步措施等要求,可以为注册会计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框架指导,进而更好地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三)涉及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

本次修订在旧准则的基础上主要增加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情形。随着内部审计环境的变化以及2013年由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职能部门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直接提供协助的情形,可以有效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的效率,进一步降低审计工作的成本。二是明确规定了注册会计师能否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利用的程度如何以及在哪些领域可以利用。这一变化降低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可以为审计人员提供职业判断的框架,防止其过度利用或者不当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保障信息使用者权益的同时也降低了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难度。

参考文献:

[1].新修订的18项审计准则及应用指南发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04):39.

[2].动态[J].商业会计,2019(08):1.

[3]李小晴,陆曼华.审计报告准则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08):48+46.

[4]赵勇军.浅谈审计报告准则对审计报告工作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9(22):169+171.

[5]闫雯莹.CPA审计报告准则修订前后的比较及其对审计实务的影响[J].时代经贸,2018(13):46-49.

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XSKY20109

烟草企业审计准则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内部审计是企业防控财务风险、提高运营管理规范性的重要手段。新发展阶段,烟草企业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越来越复杂,内部审计工作被重点关注。论文分析烟草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方案,基于烟草企业发展现状,提出内部审计创新转型的具体措施,以助推烟草企业尽快完成管理体系升级。

【关键词】烟草企业;内部审计;财务风险

1 引言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要求正式提出于1983年,经过多年发展,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国家再次下发内部审计新规,要求各企业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独立性,合理运用审计结果,发挥内部审计的业务监督职能,并建立长效的内部审计机制。烟草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自身特点出发开展内部审计创新及转型升级工作,总结了大量优秀经验。

2 烟草企业内部审计的机遇与挑战

2.1 机遇分析

第一,大数据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更加全面、深入,有效弥补人工审计在效率、精度上的不足,对烟草企业业务进行细致监管,并带来抽样调查、案例推导以外的高效审计方式。第二,海量信息资源为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积累了丰富的凭证资源,审计人员可更轻易获取审计数据及有关资料,进而给出更真实的审计结果。第三,内部审计创新得到企业的高度关注,从烟草企业发展全局出发进行内部审计体系构建,在此过程中逐渐更新审计理念、升级审计工具,实现内部审计能力的全面提升。

2.2 挑战分析

首先,烟草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组织结构复杂,各部门间在职能、权利上又存在一定交叉,这对内部审计带来不小困难。其次,审计理念更新使得企业管理者更加看重内部审计在企业健康发展中的作用,无形中加重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对其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提出更严格要求。最后,社会科技发展为内部审计提供了大量先进方法,然而因原有审计方式、方法已使用很长时间,与观念升级一样,审计工作习惯的转变也需要经历一定过渡期。

3 烟草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升级措施

3.1 审计重心前移,强化监管职能

业务监督和风险预防职能是烟草企业内部审计的核心职能,近年来,烟草企业内部审计重心不断前移,其监管职能的发挥趋于常态化。经过长期实践,内部审计已经对烟草企业业务流程、关键及薄弱环节、风险发生特点有足够的了解,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应对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在之后的创新升级中,该优势还需继续保持。

3.1.1 以制度完善促进审计重心前移

在烟草企业内部审计标准化体系内,详细说明审计重心前移的范围、方式、工作职责,确保内部审计能够顺利接入烟草企业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为审计前移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3.1.2 以突出重点促进审计重心前移

对烟草企业工作重点、运行流程做重新梳理,详细划分内部审计前移的工作程序、方法等,并將其纳入企业管理制度当中。例如,内部审计有权参加烟草企业各种经营管理会议,参与招投标管理、合同签订等流程监督,为烟草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严格把关。

3.1.3 以工程预算审核促进审计重心前移

将预算审核列为内部审计的重点任务,对预算取费标准、工程量计算、单价套用等进行严格审核,以免对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成本开支,帮助优化工程造价控制工作。

3.2 重视现场管理,坚守审计阵地

现场审计是内部审计的主阵地,为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在业务监管、风险防范方面的作用,烟草企业需要基于规范、高效、科学的原则,重点做好现场管理工作,包括以下几点具体工作措施:第一,尽快完善标准化文件。将现场审计的要求、标准、规范落实到企业制度当中,形成现场审计的标准化文件,以指导现场审计科学开展。第二,优化现场审计方案。充分开展审计前期调研工作,结合审计项目特点设计审计方案,要求方案侧重点分明、分工合理,且高度适应烟草企业实际运行状况。第三,强化审计现场业务管理。严格依照审计方案开展现场审计工作,分清侧重点,合理分配审计时间及精力。提高审计取证质量,重点关注重要资料交接、外出调查取证、现场勘查等环节,确保各环节在公开透明的状态下进行,严防徇私舞弊问题。审计撤场前,对采集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核对,按要求归还资料,并进行伙食费清结。

3.3 基于行业现状,攻克转型难题

烟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转型升级,其内部审计体制也处于动态化完善的状态。受历史因素影响,目前,烟草企业内部审计依然面临一定问题,并已经成为阻碍企业内部审计创新升级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之后的内部审计工作中,需要将审计历史遗留问题做重新梳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逐一攻克,理清烟草企业内部审计创新升级障碍,尽快完成升级目标。

3.3.1 构建问题整改制度

问题整改制度是一种较先进的管理方式,基于烟草企业特点,构建内部审计问题整改制度,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结果,使之为烟草企业的经营管理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另外,该制度的构建和实施还有助于强化内部审计在烟草企业的权威地位,以使得企业其他部门积极辅助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避免内部审计陷入名存实亡的尴尬局面。

3.3.2 优化问题整改方案

深入剖析烟草企业管理中的深层问题及产生原因,对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动态化监控,以精确定位发现的问题,进而制定有效的整改方案。注意整改方案设计必须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且整改意见应清晰明了,具备足够的可操作性。

3.3.3 落实整改责任制度

内部审计问题整改问责能够有效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为问题整改过程及成效监督评价提供便利。在责任制度中,各项问题整改均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及目标要求,若未达到有关要求,则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首先,划分领导责任,可分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部门领导,依照职级变化逐渐缩减职能范围、扩大责任承担比例,实现内部审计问题的分级管控;其次,以管理责任为指标进行工作模块划分,若因管理不善而导致审计问题,追究相应模块管理人员的责任;最后,划分个人责任,烟草企业内部组织架构复杂,位于不同职级、岗位的员工在内部控制中均有其扮演的角色,因此,责任制度除作用于领导层,还可用于员工积极性和责任感的调动,从各岗位工作特点出发,进行内部审计问题责任划分。例如,若因个人违纪或重大失误为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由相关人员承担主要责任。

3.4 加强信息建设,提高审计水平

3.4.1 对接业务管理系统

现阶段,不少烟草企业均已构建了成型的内部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以网络数据为基础,为使内部审计更好地服务于烟草企业发展,将内部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与业务系统对接,实现二者间的信息共享,同时,提高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兼容性,以获取更多可靠的审计数据。同时,依照各业务的特点及风险发生特点,建立數据子集,以分别存储业务、营销、物流等模块的信息,方便信息调用查询。

3.4.2 加强异常信息预警

随着烟草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各业务模块之间均能通过信息系统保持较高的关联性,以全面获取烟草企业经营发展信息。这一发展局面带来了巨大的企业数据资源库,利用专业技术进行数据监控和深挖,即可实现对企业发展情况的实时监控。通过异常信息预警,提醒审计人员及时发现企业发展风险点,并通过数据挖掘辅助开展风险评估及防控方案制定工作,提高烟草企业风险反应、应对能力。

4 结论

烟草企业内部审计创新升级可参考审计重心前移,强化监管职能;重视现场管理,坚守审计阵地;基于行业现状,攻克转型难题;加强信息建设,提高审计水平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烟草企业内部审计发现问题、预警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促进烟草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娜.对地市级烟草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9(15):201.

【2】刘燕.市级烟草公司“大审计”模式初探[J].财政监督,2019(05):102-106.

【3】徐艳华.浅析如何实现市级烟草公司内部审计全覆盖[J].当代会计,2018(10):59-60.

烟草企业审计准则论文范文第4篇

新审计准则发布前,我国审计机关事实上审计质量控制有明确的要求,但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架构却没有得到比较统一的认定。随着新审计准则的发布实施,明确构建国家审计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应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举措。

质量控制体系是指对质量控制产生作用的一系列组成要素。一般质量控制体系是由质量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内容)、控制方法、控制责任、控制执行情况评估等要素组成。根据质量控制理论的一般要求和新审计准则的规定,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应该由以下要素组成。

(一)审计质量控制主体。审计质量控制主体是实施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组织机构就是各级审计机关、内部业务部门、法规审理部门和其派出机构。人员包括审计组组长和成员、审计业务部门负责人、审理机构负责人和审理人员、总审计师和审计机关负责人。

(二)审计质量控制客体。审计质量控制客体就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直接对象。根据我国审计机关的实际,审计质量控制客体主要包括“资质、流程、证据、记录、方法、判断、文件、系统”等八个方面。

“资质”即审计机关内各个层次执行审计业务的审计人员所必备的资格条件。包括审计人员的学历、专业知识、任职年限、道德素质、执业能力等。

“流程”即从审计准备、实施,到报告、整改落实等各个阶段的作业步骤和经办手续。

“证据”即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收集的用来证明审计目标实现情况的各类信息载体。包括直接证据和佐证证据、纸质证据和电子证据、内部证据和外部证据、财务证据和业务证据、实物证据和影像证据等。

“记录”即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各类情况、工作痕迹、判断结果等方面的记载。包括调查了解记录、审计工作底稿、重要管理事项记录等。

“方法”即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手段。包括审计取证方法、审计抽样方法、统计方法、经济活动分析方法、重要性水平计算方法等。

“判断”即审计人员针对审计目标实现情况作出的各种职业断定。包括重要性判断、真实性判断、合法性判断、效益性判断、综合性判断等。具体体现在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载体上的审计评价意见、违法违规的定性、有关情况的结论等。

“文件”即审计机关作出的各种结论性信息的业务公文。包括审计报告、审计调查报告、审计专题报告、审计综合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审计信息、审计简报等。

“系统”即从2004年开始由国家审计署在“金审工程”建设中组织开发设计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简称AO)。该系统将审计程序和审计管理要素融入其中,是当前审计人员广泛使用的审计项目作业平台,也是审计机关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审计项目管理的工具。由于该系统已经成为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必经之路”,因此,必然成为审计质量控制新的“热点”。

以上八个审计质量控制“对象”的状态如何,基本左右了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的优劣程度,因而成为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

(三)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对审计质量进行控制所采用的各类依据。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由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准则和审计操作指南。以及其他规范审计人员行为的单位内部规范性文件中规定的审计人员任职标准、审计职业道德标准、审计程序标准、审计作业标准、审计判断标准、审计文件(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标准、审计结果公布标准、审计整改检查标准、审计责任标准等组成。

(四)审计质量控制方法。审计质量控制方法是审计机关实施审计质量控制所运用的具体手段和措施,主要包括“计划、授权、审核、复核、审理、审定”等形式。

“计划”即审计机关通过计划制定的手段实施的审计质量控制活动。这里的“计划”主要包括审计工作计划、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等。

“授权”即审计机关各个层级负责人和审计人员依据本岗位所授予的职权行使的审计质量控制活动。根据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机关授权,审计组组长拥有编制实施审计实施方案权、审计业务部门负责人拥有编制实施审计工作方案权、审计机关负责人拥有批准审计工作方案权、审计人员拥有收集审计证据权、审计机关负责人拥有批准查询被审计单位银行账户权等。未经授权不得从事相关工作。

“审核”即审计人员通过审查与核对的手段实施的审计质量控制活动。主要是审计组组长对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进行的审核。

“复核”即审计业务部门通过再次审核的手段实施的审计质量控制活动。主要是审计业务部门对审计组报送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以及其他有关审计事项的材料进行的复核。

“审理”即审计机关的法规审理部门通过审查和处理的手段实施的审计质量控制活动。主要是审理机构和审理人员以审计实施方案为基础,对审计实施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审查并提出审理意见。

“审定”即审计机关通过审查决定的手段实施的审计质量控制活动。一般是审计机关以召开审计业务会议形式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进行审定,也可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授权,由审计机关其他负责人审定。

(五)审计质量控制执行情况评估。审计质量评估是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成员,是在审计过程结束后,由专门人员以检验审计质量控制的实际成效为目的,通过对审计质量的回顾,作出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审计质量的意见的一系列活动。审计质量评估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事后性方法,它虽然不能发挥以上实时性控制方法的作用,但也是审计质量控制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通过持续性的审计质量评估,确保审计质量得到连续不断地关注,促进与审计质量有关的人员其质量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

(六)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是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保证要素,是各级审计机关规制审计质量的重要文件,是有关审计质量控制方针、目标、原则、要求和具体规定的文字载体,是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化、法制化、经常化的体现。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作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中的“软件”,为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基本路径和内容,为审计业务人员开展审计质量控制提供了具体依据和操作步骤,为审计质量管理部门进行审计质量评估提供了系列评判标准。

(七)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不仅是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平台,还为审计项目管理搭建了平台,把国家审计准则对审计程序的要求设置为系统的操作和控制模板,同时结合审计人员身份的不同,分别给予“读”或“写”的权限,实现了现场审计质量的初步控制,并通过该系统与审计管理系统(OA)的交互功能,在实现了审计组与所在部门、与分管局领导之间信息传递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审计项目从审计前到审中直至审后的审计全过程质量的“网”上后台监控。随着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在全国审计机关系统的广泛运用和进一步完善升级,该系统将成为审计质量“硬”控制的必备工具。

以上七个要素基本构成了目前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二、新审计准则视角下审计质量控制的路径

根据新审计准则的规定,依据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架构和要求,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形成以下几条路径。

(一)程序路径。即通过审计程序的设定和实施,确保审计人员的行为按照即定的步骤和顺序进行,进而确保审计质量各个环节的质量目标的实现。通常包括审前程序控制(如编制科学合理、可行的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实施方案等)、审中程序控制(按审计实施方案实施、取得合格的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核、业务部门内部复核等)和审后程序控制(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审理、审定,审计质量检查和评估等)三个部分。

(二)人员路径。审计人员是审计质量的“制造者”,因此,合格的审计人员是审计质量合格的前提和保证。人员路径一方面是指审计机关通过新审计准则对各个层次和环节审计人员的任职资格、上岗条件等方面的设定、准入、退出和监管,建立并实施全面控制审计人员自身“质量”的机制,确保用合格的审计人员上岗执行审计业务。另一方面是指所有执行审计业务的人员,包括各个层次的领导,都是审计质量的“保证人”,审计质量控制“人人有责”。通过对审计人员的岗位职责、责任追究的设定和监管,确保审计人员按照各自职责切实承担起审计质量保证人的责任。

(三)文件路径。即通过对审计活动中产生的所有文件(如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审计通知书、审计组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审计机关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审计结果公告等)的种类、格式、基本内容、专业术语等的设定和规范运行,确保反映审计监督活动和审计人员行为情况的文件和文字符合质量要求。

(四)技术路径。即通过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内设的审计质量控制机制,将审计质量控制点镶嵌在审计项目管理功能里,利用审计人员身份、授权、批准、复核、审定等控制方法,做到不相容职务得到分离,各个层级的审计人员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按照一定的权限,在“网”上履行审计质量控制责任,确保审计程序完整地进行,限制“绕过”关键控制点行为的发生。

(五)责任路径。即通过确定和落实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实施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公文等方面承担的质量责任,确保审计人员尽职尽责、保质保量地完成审计任务。

以上审计质量控制路径属于“硬”控制范畴,与审计项目的开展同步进行并伴随着始终,对控制审计质量直接产生作用。以下审计质量控制路径属于“软”控制范畴,重在培育审计质量控制的内部环境,对审计质量的提高起到间接的促进作用。

(六)考评路径。即通过开展对一定时期审计质量的检查、评估、评优等活动,对已完成的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进行检验,总结审计质量好的经验,找出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今后改进和完善审计质量控制的建议。对考核结果运用正负激励机制,奖优罚劣。

(七)制度路径。即将规范审计人员行为的制度的制定、执行和检查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措施。一方面根据审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挥审计功能作用的需要等,及时完善和健全审计作业层次的“规章制度”,为开展审计质量控制创造前提条件。另一方面狠抓审计作业环节有关制度规定的执行力,强化制度对审计人员行为的约束力。再有,通过审计质量评估活动,检查审计规章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纠正执行中出现的偏差,另一方面对原则性比较强的条款作出更加细化的解释说明,切实起到以制度控制审计质量的作用。

(八)环境路径。即通过审计法治化建设,明确审计机关对审计质量的方针、目标和要求,明确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的任务,在计划开展审计质量年活动,借鉴国外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的经验,编制符合中国国情的《审计操作指南》、《审计质量手册》等,营造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和管理的体制氛围、制度氛围、文化氛围,使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管理成为各级审计机关的“大气候”,在审计机关形成人人都讲审计质量、人人都是审计质量员的“风气”。

三、新审计准则视角下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构想

审计质量管理是包括审计质量控制在内的一系列活动,是审计机关为确保审计质量而实施的领导、计划、控制、评估、考核、规制等过程和行为。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质量管理的一部分,审计质量管理是对审计质量控制活动的升华。新审计准则是审计机关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最新制度依据,也为审计质量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依据新审计准则有关审计质量控制的理念,笔者对新时期审计机关加强审计质量有以下一些构想:

(一)进一步加快审计法制化建设的步伐。审计法制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各项审计规章制度。而新审计准则确定的任务之一,恰恰也是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新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二者不谋而合。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要围绕审计质量责任、审计职业道德、审计人力资源、审计业务执行、审计质量监控等方面和内容进行,最终形成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

(二)着力推进审计项目审理工作。建立和推进审计项目审理机制是新审计准则的明确规定,也是审计机关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管理的新举措。目前影响审计质量的原因有许多,其中较为重要原因的是一些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办事,主要体现在不能完全按照是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审计重点执行审计业务,审计实施方案落实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随意性,另外,审计复核工作关注形式规范较多,关注实质规范不够,重结果质量控制,轻过程质量控制。为此,各级审计机关要根据审计署的部署积极开展和推进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把审计实质性规范执行情况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

(三)着手编制《审计质量手册》。审计质量管理是审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管理系统下的子系统。尽管新审计准则为审计机关审计质量和具体管理提供了总的依据和标准,但审计质量管理需要一系列完整的架构设计和具体的管理谋略,其作用不仅仅是一部审计准则所能代替的。为此,可以借鉴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原美国审计署)编制《审计质量控制手册》的做法,结合我国各级审计机关成立20多年开展审计质量管理的实际,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着手编制适合我国国情和审计机关实际情况的《审计质量手册》,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开展审计监督日益增长的审计质量管理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新审计准则的补充。初步设想,《审计质量手册》的架构可以包括:审计质量的定义、审计质量控制的原则、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组成及其职责、审计质量控制环节和关键点、审计复核与审计项目审理、审计质量检查和评估、审计质量责任问责等。

(四)进一步完善审计质量管理体制和机制。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管理体制是全面负责和实施审计质量管理活动的组织机构,一般是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的基础上所构建。新审计准则明确了审计质量控制主体,也基本确立了审计质量管理体制。初步考虑,进一步完善审计质量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基本任务是,明确各级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管理领导机构,制定审计质量管理规划,推动审计法制化建设,健全审计质量检查、评估、评比和激励机制等。(作者单位:天津市审计局)

烟草企业审计准则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2006年颁布的中国新审计准则给注册会计师职业带来革新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民事责任判定之影响的讨论。本文从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入手。分析了审计准则对审计民事责任判定的各项影响因素,以期为这方面的研究抛砖引玉。

关键词:审计准则;民事责任判定;影响

2006年2月25日,中国财政部发布了包括审计准则在内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新审计准则”),标志着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全面接轨。为保持与国际审计准则动态、持续的实质趋同,根据近年国际审计准则的变化和修订,2010年11月1日财政部发布了修订后的新审计准则,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新审计准则不仅反映了注册会计师职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也引起了各界关于审计准则对审计民事责任判定之影响的再次讨论。

审计准则与注册会计师法律诉讼的司法实践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司法实践直接促成了审计准则的产生,审计准则在注册会计师职业与法律界和社会公众的种种分歧和交锋中发展。时至今日,审计准则对司法实践的参考作用越来越明确,这已经成为注册会计师职业与法律界的共识,并在2007年6月15日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6·15若干规定》)中得到加强。

审计准则在司法实践中发挥应有的影响和作用,才能帮助注册会计师更好地规避法律风险。要正确认识审计准则对司法实践的影响,首先要了解审计准则对审计民事责任判定的影响因素,本文就此做一些探讨,以期为这方面的研究抛砖引玉。

审计准则作为职业规则,为司法实践所接受的程度,首先体现在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上。

一、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

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意味着司法实践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审计准则,审计准则作为注册会计师职业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可以说,注册会计师职业和法律界都十分关注这个问题,因为,审计准则能否作为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判定的依据,直接影响着注册会计师职业在法律诉讼中的话语权、进而影响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判定,以及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知识权威。

我国1993年《注册会计师法》第35条规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依法拟订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则,报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后施行”,由此可见,在我国,审计准则的法律渊源为行政规章,具有一定的法律地位。

而《6·15若干规定》以司法解释的形式首次确认了审计准则在审计法律责任判定中的法律地位。《6·15若干规定》第4条明确了注册会计师承担赔偿责任采用“过错”归责原则,第4条第2款则确认了审计准则在过错认定中的作用——“会计师事务所在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交与该事件相关的执业准则、规则以及审计工作底稿等”,第6条将“未依据执业准则、规则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列为注册会计师执业。过失”的认定标准之一。同时,第7条还规定了“免责”条款,如果注册会计师“已经遵守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并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但仍未能发现被审计的会计资料错误”,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可以说,《6·15若干规定》的出台解决了法律界与注册会计师职业的若干分歧,为审计法律诉讼提供了很好的指引,总体而言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利大于弊。

目前,世界各国均普遍确立了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在我国尤其明确,但审计准则要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其他影响因素

1.期望差距

期望差距(Expectation Gap),是指社会公众期望注册会计师职业扮演的角色与注册会计师职业自己的认知及专业能力之间存在的差距。期望差距伴随着注册会计师职业成长的始终,是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直接社会根源。

作为分担资本市场风险机制之一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其职业使命是降低资本市场风险、保护投资者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促进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社会公众期望注册会计师在担任财务报表鉴证者的角色时,能够提供绝对保证,以降低甚至消除自己的投资风险;而受制于审计的局限性,注册会计师只能提供合理保证。这种期望差距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务舞弊丑闻的爆发而加剧,导致与注册会计师相关的法律诉讼源源不断,增加了诉讼成本和社会成本。

另外,由于审计活动的专业性较强,社会公众往往不具备对其执业质量进行评判的知识技能,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目的、功能、局限性等方面也常常存在误解或不切实际的期望。

在司法实践的早期,这种期望差距甚至形成了“深口袋理论”,即当被审计单位出现财务困难或破产时,社会公众和法律界都倾向于要求有支付能力的注册会计师承担赔偿责任,而不论注册会计师是否存在过错、过错大小如何,这一理论体现了法律牺牲公平追求效率的价值平衡。

期望差距的存在,是导致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直接社会根源,而造成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制度根源则是注册会计师职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独立性的先天缺失。

2.制度根源

注册会计师职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制度安排,目的是合理配置资本市场的风险、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这样的职业使命是社会公众期望差距产生的制度基础。但是,这一制度安排在独立性上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作为一种职业,注册会计师职业也存在着自身的职业利益,要让一个商业组织承担完全的公众责任,本身就不符合逻辑,职业使命要求的公共利益和职业自身经济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注册会计师职业一边要以客观独立公正的中立者形象完成职业使命,一边要与被审计单位讨价还价、计算着审计的成本和效益,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既然注册会计师职业这一制度安排存在先天不足,公共利益和职业利益的冲突始终存在,那么公共利益和职业利益是否是不可调和的?是什么在影响着注册会计师对公共利益和职业利益的平衡和选择?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考察注册会计师执业的外部环境。

3.注册会计师执业的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决定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进而影响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外部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法制环境等。具体而言,市场经济、资本市场和法律法规的发育程度,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否,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诚信状况,监管水平的高低,直接构成了注册会计师执业的外部环境,影响着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可以说是荣辱与共。

当外部环境良好有序,尤其是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诚信时,公共利益与职业利益的冲突最小,注册会计师追逐职业利益并不必然损害公共利益,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小。反之,公共利益与职业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但注册会计师对职业利益的追逐受到外部监管环境和违规成本的制约,当外部监管环境较宽松、违规成本较低时,注册会计师倾向于压缩审计成本、追逐职业利益;反之,注册会计师则会增加审

计成本以规避审计风险,并通过增加审计收费的方式寻求公共利益与职业利益的新平衡,这种成本最终将通过被审计单位转嫁给整个社会。

外部环境影响着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作为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的审计准则,不能不反映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要求。另外,对公共利益和职业利益的平衡,也需要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的指引。注册会计师职业和审计准则只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职业使命,才能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权威,在司法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4.审计活动的特点和专业性

审计准则之所以能够被司法实践所接受,是由审计活动的特点和专业性决定的。审计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学科,是一个需要运用大量专业知识和专业判断的过程,有着特定的审计程序和审计要求,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需要由进行过专门训练、取得相应执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遵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司法人员往往不具备审计知识,在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进行判定的过程中,若不采用审计准则作为其执业质量的判断标准,则无从认定注册会计师的过错程度,从而无法判定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审计活动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是由被审计对象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活动日趋复杂、屡有创新,作为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报表和指导财务报表编制的会计规则也就日趋复杂,进而要求以对财务报表发表鉴证意见为目标的审计活动提高专业技能、改进审计技术、修订审计准则,以应对被审计对象的复杂化。

5.审计准则的遵循情况

审计准则是否能切实发挥作用,被社会公众和法律界所接受,关键还在于其是否得到了有效遵循。执行良好的审计准则不仅有助于提高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也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职业形象和知识权威的建立,从而在司法实践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司法实践中,相当一部分与注册会计师相关的法律诉讼表明注册会计师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体现在未能严格地遵守审计准则,甚至与被审计单位通同舞弊,这其中固然有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原因,但执业环境恶化造成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审计准则超前造成执业客观不能等因素也严重影响着审计准则的执行效果。但是,注册会计师职业别无选择,只能直面现状。

6.法律界对审计活动的认知

注册会计师凭借审计准则建立的知识权威要得到外界的承认,尤其是社会公众和法律界的认可,才能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而“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问题不仅是一个事实问题,更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责任畸轻、过苛主要是一种主观判断”,所以,提高法律界对审计活动的认知水平从而影响其价值判断至关重要。

审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则,往往难于为外界所了解,法律界往往不具备对其执业质量进行评判的知识技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律界对其的研究兴趣,越不研究就越不了解,越不了解就越没兴趣,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在现实中的情况就是,目前法律界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研究文献仍然很少,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大多是由注册会计师职业进行的。在早期的司法实践中,法律界出于保护公共利益和价值平衡的考虑,在不了解审计活动的情况下,很容易做出不利于注册会计师的判决。而且,法律界对一些影响责任判定的关键概念的不同看法,如审计报告的真实与虚假之争,也影响着司法实践。面对法律界在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判定中的主导权和强势地位,如何进一步提升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如何与法律界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值得注册会计师职业考虑的问题。

三、结语

各国的审计准则均随着市场经济和法制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修订、完善和趋同之中,各个时期的审计准则都带着其时其地的市场经济和法制环境的烙印,反映了市场经济和法制环境的变化和要求。在考虑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判定之影响时,还应考虑其时其地的市场经济情况和法制环境,才能做出正确的判定。

分析审计准则对司法实践的影响因素,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审计准则对司法实践的影响和作用,进而致力于改善这些影响因素,提高审计准则的质量和法律地位,改善审计准则的运行环境,让审计准则更好地发挥其双重甚至多重作用,重塑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在法律诉讼中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10[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李若山

周勤业主编: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5]刘燕:会计师民事责任研究:公众利益与职业利益的平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佚名:中国独立审计侵权责任之法理分析[EB/OL],云南大学生,http://paper.yndxs.com/kuaiji/sj/20061 2/20215.html,2006-12-15

烟草企业审计准则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由对案例的分析为出发点,对国际上审计风险准则的发展和我国审计风险准则的创新进行了简要介绍,探讨了在审计中如何以风险评估应对舞弊的具体步骤和要求。

一、典型舞弊案例简析

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典型案件的分析发现,最大的审计风险来源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失败。而经营失败往往导致管理层舞弊,由此导致审计失败。

案例1:2001年的安然事件是近年来震惊国际资本市场的重大案件。安然公司的破产导致了作为世界“五大”之一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终结,并引发了全球性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危机和一系列重大变革的出台。其原因在于公司虚假经营、虚构利润、隐瞒亏损。例如,利用“特别目的实体”高估利润、低估负债;通过空挂应收票据,高估资产和股东权益;通过合伙企业操纵利润;利用合伙企业网络组织自我交易,隐藏巨额亏损。

案例2:2001年的银广厦案件是我国近年来影响最大的案件之一。其直接原因是银广厦天津公司捏造虚假经营引起的。公司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其中,1999年为1.78亿元,2000年为5.67亿元。由此,银广厦风光多时的业绩神话被连续两年半亏损的事实所取代。银广厦事发之后,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以及相关注册会计师被吊销执业资格,并受到法律惩处。

案例3:2002年6月25日,世界通信公司财务真相被揭露,涉嫌虚报巨额利润。经调查,2001年到2002年第一季度,公司凭空捏造出38.52亿美元利润。在真相被报的次日,世界通信股票价格由鼎盛时期的60多美元降到9美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民事欺诈的罪名将其告上法庭。

不可否认,在上述案例中,涉案的会计师事务所大多负有普通过失、重大过失或欺诈等责任。但是,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出现审计失败而承担风险的直接原因并不是事务所本身,而是被审计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出现了问题,因此被审计公司利用虚构业务、虚增收入、夸大利润、隐瞒亏损和负债、虚增资产和股东权益等手段进行舞弊,并且这种舞弊是由管理层策划并执行的“一条龙造假”,可以轻易绕过内部控制的约束。近年来,资本市场上有很多重大的财务丑闻属于管理层舞弊。“一条龙造假”一般能做到证证相符、账务处理正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交易的实质性测试失灵。如果是员工舞弊,内控导向的实质性测试可能有效,但对管理舞弊往往无效。如果注册会计师不注重从宏观层面把握财务风险,而是直接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的测试,容易产生审计失败,因为企业管理层的舞弊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内部控制是失效的。正是基于这种管理舞弊,注册会计师需要把视角放在企业内部的监管之外,放在企业的目标、战略和相关的经营风险方面,审计时要跳出账簿、跳出内控,根据现代财务舞弊的特点进入以查找管理舞弊为核心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二、国际上审计风险准则的发展

随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理论研究与实务中的运用日趋成熟,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以及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审计准则制定机构都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的审计风险相关准则。

新的国际审计准则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英国、美国和加拿大成立联合工作小组,进行了调查审计方法的发展、探讨审计风险模型是否仍然适当、在这三个国家开展调查研究等工作,最终在2000年5月向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提交报告,从而将风险准则提上了议事日程;第二阶段是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与美国联合风险评估工作组进行的相关工作,这时的制度环境发展的新情况是美国成立审计有效性小组,对2001年-2002年的会计失败进行调研,并提出新的监管规则(美国萨班斯法案);第三个阶段是三项新准则于2002年10月开始征求意见,2003年10月发布并自2004年12月15日起生效。

新国际审计准则修订了审计风险模型,而不是规定一种新的方法,但相关内容有大量的改变与发展,更多地体现了风险评估导向的审计理念。例如,国际审计准则315款规定,审计人员必须先了解企业及其所处的经营环境,包括内控,以充分确认和评估由于错误和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据此设计和实施后续审计程序。这一条款使基于经营风险分析的风险导向审计的各部分制度化,成为一个循环递推的过程,并提倡使用交叉查证。其他国家的准则修订也突出了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例如,美国审计准则(SAS)第100号关于舞弊内容的主要变化包括:增加了风险评估程序,包括向负责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人员进行查询;舞弊引起的重要错报风险是一项重大风险,应该得到相应的处理;需要对发现舞弊风险的控制的设计进行评估,并确定控制是否得到实施;收入确认应该一直被视为一种舞弊风险;注册会计师对舞弊风险的反应增强;关注管理层舞弊;管理层越权控制的风险一直是一项由舞弊引起的重要错报风险;需要额外的文件记录。

三、我国审计风险准则的创新

根据行业面临风险的特点以及国际审计准则的新进展,我国对审计准则体系中涉及审计风险的项目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的审计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借鉴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基础上,新的审计准则体系制定、完善了审计风险的相关准则,体现了基于风险分析、评估的审计理念。

我国制定审计风险准则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修订审计风险模型,强调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我国的审计风险准则着力解决了以下问题:一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二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三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挂钩;四是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测试;五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关键程序形成审计工作记录,以保证执业质量,明确执业责任。

四、以风险评估应对舞弊

所谓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指审计应将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系统分析和评价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编写单独的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状况分析报告,并以此作为出发点,作为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制定审计计划的重要依据。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始终将了解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作为审计工作的首要内容,并不断分析其对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影响。在编写审计报告时要充分考虑已实施的审计程序实施是否了解公司的实际状况,是否需要追加审计程序;然后,根据其实际状况分析其对审计意见的影响,使审计过程成为以分析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状况为轴线的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职业判断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石。

根据对有关事务所的调研,笔者认为,在风险评估程序方面,在审计过程中考虑舞弊风险主要应包括五个步骤。

(一)审计业务小组的讨论

包括:讨论容易发生财务报表舞弊的可能性;审计小组成员应撇开对管理层和公司治理方的诚实性和正直性的信任;与未参加讨论的小组成员进行沟通。

(二)取得为识别舞弊风险所需要的信息

包括:询问管理层、公司治理方(例如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以及其他人;考虑所取得的信息是否显示了一项或几项舞弊风险因素的存在;考虑不寻常的或非预期的关系;考虑其他信息。

(三)识别和评估舞弊风险

包括:在财务报表层面和认定层面进行识别与评估;将风险与认定层面可能发生的错误联系起来;考虑风险的规模和概率;确定是否所有的评定风险都是舞弊引起的重大风险(即可能导致重要错报的风险);如果存在重大风险,则评估公司相关控制的设计,并确定其是否得到实施。

(四)对评估结果采取应对措施

包括:确定对会计报表层次上的整体反应;设计并执行对交易、账户层次认定的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包括与管理层越权控制相关的认定,评估所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在工作底稿中加以记录。

(五)评价审计证据

包括:考虑在审计结束或接近审计结束时执行的分析性复核是否显示出先前未识别出的欺诈风险;考虑一项已识别的错报是否可能存在欺诈;如果是,考虑该项错报与审计的其他部分的关系,特别是管理当局陈述的可靠性。

风险导向审计对注册会计师职责的总体要求是:审计的计划和实施应该可以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要错报,不管错报是由舞弊引起的还是由错误引起的。具体包括: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审计的计划和实施应该可以将审计风险降低至一个可接受的水平;考虑管理层越权控制的可能性;应该认识到发现错误的有效审计程序不一定适合于由舞弊引起的重要错报风险的情形。其中,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怀疑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当发现舞弊或舞弊的可能性时,注册会计师应采取的行动主要有:向管理当局以及公司治理方报告;考虑与监管和执行机构沟通;考虑解除业务约定。

上一篇:付款流程的电力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民集中居住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