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范文

2024-04-13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范文第1篇

一、全县农村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情况

(一)土地确权工作

我县农村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已在全县全面铺开,目前全县102个行政村(居)100%出台了方案,召开了村民小组长会议;1056个村民小组有90%的村民小组完成了调查摸底、出台了实施方案并已二榜公示,2个乡镇已完成航拍,3个村完成勾图作业,已于5月11日下午颁发了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第一证”,预计6月底全县可基本完成。

(二)土地流转情况

全县流转土地占承包土地的40%,高于去年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流转5年以上的占流转总面积的19%,流转10年以上的占流转总面积的8.4%,目前,重点抓了三级平台建设,一是建立县级服务中心。已在县行政服务中心挂牌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负责发布有关信息、规范合同、变更土地经营权、办理他项权证、仲裁土地纠纷等部门服务。二是建立乡镇服务所。负责收集发布流转信息,规范合同、价格指导、调处纠纷、经营权变更等职能。三是建立村级服务站,有30%的村设立村级服务站,配置了信息采集员,负责本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收集、整理上报、调处村组内的土地流转和纠纷。

二、参与深化农村改革情况

农工部作为县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深化农村改革,农工部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克服了任务重、人手少的不利因素,积极参与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土地流转工作。

1、搞好调查研究。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中确实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和矛盾,可以说不同的村民小组都存在不同的具体问题。面对问题,我们迎难而上,重点解决五方面困惑,一是认为二轮承包后已发了证,这次又发证是没事找事,担心处理不好会引发社会矛盾;二是认为土地确权登记工作量大,很复杂,干部有畏难情绪;三是认为农户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就是永远不变,担心以后调不了田,部分群众有意见;四是担心土地确权以后征地难、成本高,不利于城镇建设和项目建设;五是确权登记要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会加重财政负担,地方积极性不高。尽管存在这些困惑,县委县政府始终认为,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惠民工程和基础工程,确权登记搞好了,有利于农民得实惠、农业增动力、农村添活力。因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旗帜鲜明地提出县乡村“三级书记”抓确权,把确权登记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作为攻坚战来打,作为政治账来交,迎难而上,强力推进。

2、配合部门参与方案制定。尽管这项工作以农业局为主牵头,我部积极配合农业局开展方案制定工作,多次深入乡镇、村、组、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农民等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使方案尽量完善。具体明确了“四步工作法”、“四签两不准”、“四个公示”、“四相符”、“五到户”的工作步骤和要求。同时出台了《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考评验收办法》讨论稿。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范文第2篇

1 操作系统的地位及特点分析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接口平台, 是计算机的核心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课程又是一门核心课程, 在整个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

1.1 专业知识集成度高, 内容广而杂

操作系统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发展起来的, 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手工操作、单道批处理等几个阶段, 集成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原理等多种不同门类的专业知识。另外, 操作系统还管理着计算机和网络中的软件和硬件资源, 这些资源本身种类繁多, 性质千差万别。因此, 操作系统的内容十分庞杂。

1.2 知识点难, 跨度大, 且受环境影响, 技术细节剖析困难

在操作系统中, 像进程、PV操作这样的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困难, 而这些知识点又跨越操作系统的整个管理过程, 如果对这些概念理解不深入, 将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另外操作系统的编写是一个庞大而且复杂的系统工程, 作为学生不可能在短暂的一个学期的时间里, 既能清楚操作系统的原理, 又能读懂一种操作系统的源代码。况且有些操作系统的源代码是不公布的, 因此, 这就给教师对于一些技术细节的剖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3 内容更新快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不断发展, 要求操作系统内容的更新必须跟上计算机技术前进的步伐, 此外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操作系统课程又必须时刻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让学生了解当前操作系统的实例, 跟踪当代的最新研究成果, 以便增加感性认识, 这也增加了操作系统课程讲授的难度。

1.4 实践环节操作性差, 动手能力培养困难

操作系统课程的上机实践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难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 摸索出操作系统的上机实践有以下几种形式: (1) 观察和体验,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系统的具体运行过程来体会操作系统的内涵。 (2) 源码阅读, 选择公开、完整的源代码供学生阅读。 (3) 程序仿真, 比如, 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模拟, 银行家算法, 学生都可以通过编写程序来实现。 (4) 系统仿真, 这是最理想的实践模式, 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操作系统环境中进行实践, 直接操作或修改操作系统的内核, 从而达到掌握操作系统设计策略和技术方法的目的。

操作系统的特点为提高教学质量设置了重重障碍, 唯有对症下药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 才能实现操作系统课程建设目标。

2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1 理论教学

(1) 合纵连横—内容上强调知识体系划分与案例剖析。

操作系统的教学内容存在着纵和横两条主要线索。

纵向线索是指设计思想、处理机制、系统结构的时间发展顺序。以内存管理为例, 从早期的固定分区, 逐步发展到可变分区, 以及现代操作系统的虚拟存储管理, 以时间为轴可以清晰地了解操作系统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

横向线索主要是指具体技术方法、不同环境下的实现差异, 以进程管理为例, Linux操作系统使用5种状态, Windows系统使用7种状态, 而一些简单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仅用3种甚至2种状态, 不同的应用目标和环境条件约束着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

采用“纵看历史, 横看世界”的教学思路, 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原理思想以及技术方法的发展历程, 从而对未来发展趋势有更准确的把握, 同时又能在不同案例的对比剖析中, 形象直观地诠释技术方法的差别和技术策略的选择, 从而提升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根据大学教育的特点,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突出三点:

一是研究型教学方法。在操作系统教学中强调对问题实质的领会, 可以让学生建立起这样一种思维模式:明确目标—寻求实现目标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是技巧。在授课的过程中, 要推行研究型教学, 注意模拟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感觉知识的创新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对探索研究的兴趣。

二是互动式的课堂交流。互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学生的作用因素而完成教学的方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让学生主动发展。

三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 借助计算机和投影仪, 围绕教材尽可能地引用生动有趣的计算机知识和生活中的常见事例, 调动学生的情绪,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3) 分析源代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入源代码分析, 以情境进行教学, 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如Linux开放源代码为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条件, 通过分析部分Linux源代码, 让学生阅读进程管理等在Linux内核中的具体实现场景, 加深和升华了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同时可以让学生领略实际系统的缜密思维、技术思路和独特的风格, 使其开发和设计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 有利于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专业人才。

2.2 实验教学

操作系统实验应重视知识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 改革实验手段, 由浅入深, 由验证到简单设计, 最后到小型系统的设计, 循序渐进,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思维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验操作技能。

(1) 验证性实验为前导,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源代码分析, 在实验教学中验证其具体的实现过程, 如进程的实现, 内存管理的实现等。使学生更具体地掌握和理解操作系统的各项功能。

(2) 团队实践—教学互动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一章讲授结束之后, 还要给学生布置程序仿真的实验, 实验前, 教师应把实验项目的重点、关键点简明扼要地说明, 让学生自己去动手编程设计, 引导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探讨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开设综合性实验, 进行系统仿真, 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讲授完之后, 拟定一个综合性课题, 如一个简单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让学生收集资料, 查阅参考文献, 设计实验方案, 开展实验, 然后让学生撰写大作业或小论文, 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 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 使学生能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使知识和能力得到更好地升华。

摘要: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内容抽象, 知识结构复杂。因此, 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操作系统》的课程改革和发展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系统仿真,创新意识,研究型教学,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石进, 陆音, 谢立.操作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分析[J].计算机科学, 2005.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范文第3篇

1 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构成

从高职教育目标和社会需求来看, “能力本位”中的“能力”主要是指综合的职业能力, 即高职生从事现代职业的能力, 是心理、知识、素质、技能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综合表现。高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应有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 它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 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专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 这是作为一名岗位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能力, 主要包括专业岗位知识、工艺熟练程度、实践操作能力、检查维修技能、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新设备的应用能力和推广能力等。关键能力的概念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1972年向欧盟提交的一份报告《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中提出, 1974年他又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一文中对关键能力作了系统论述。他认为:关键能力是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 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 是适应人生中各种不可预见的变化的能力。其他发达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对关键能力概念的认识大同小异, 结合我国的实际, 借鉴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关于关键能力的认识, 可以将关键能力归纳为以下方面: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发展创新能力。总之, 关键能力代表一种可转移的、可以运用到不同情境的、可以达成不同目标并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 是每个劳动者都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2 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必须改革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我国举办高职教育的历史较短, 从办学模式和办学规模上来看, 不少学校都是由重点中专或成人高校升格而发展起来的, 办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留有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印记, 办学规模尚不能适应职业市场人才的需求, 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来看, 存在着脱离企业和市场要求的现象, 使教学导向出现偏差, 不利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再从教学管理方式上看, 执行的是学年制, 刚性强, 柔性差, 对学生管得过严, 考试机械, 教学计划刻板, 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职业能力培养。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显示, 截至2004年9月1日, 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 比2003年同期增加了3%, 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3%, 本科生就业率为84%, 高职生就业率仅为61%, 虽比2003年同期增加了6%, 但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2005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338万人, 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进行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及教学模式的改革, 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之必然。以200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和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为标志, 我国职业院校学分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学分制的核心是自由选课制和弹性学制。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和趣味发展, 实行因材施教, 注重的是目标管理。在适度限定的修业年限内, 学生只要在专业教学计划的框架之内, 学完规定课程, 完成必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达到毕业最低总学分的要求, 思想品德合格, 就可毕业。学分制又是侧重于目标管理、灵活性较大的教学管理制度, 其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可根据自己职业目标的定位, 瞄准岗位需求, 自主选择专业 (或专业方向) 、选修课程、选择授课教师、选择学习方式、安排学习进程。学分制最显著特点之一, 在于它有利于回归教育的本质, 实现教育的人性化、个性化、差别化, 解决了多年来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实现了教育的价值和效率,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行学分制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 学生不但要选课, 而且要选师。学生通过选课, 必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一番比较和评价, 这会大大增强教师们的竞争意识, 使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更有利于高职院校上水平、出特色。在学分制条件下, 学校完全可以根据学分制管理理论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特征, 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操作运行机制。这样有利于高职院校克服专业设置上的趋同现象, 降低同类竞争的风险,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因此, 主动地适应职业市场的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学习者为中心,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提供最能符合学生们个性化发展要求的教育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 办出高职教育之特色, 进行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3 我校学分制改革的教育教学实践及取得的成就

近几年各职业院校在学分制改革上做了大量的探索, 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应本校实际情况的学分制改革之路。我校的学分制改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 注重优化专业设置、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我校制订的《学分制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能力培养”这一理念。首先做到了立足市场需求设专业, 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 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整合了部分专业, 又设置了一些新专业, 以解决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不匹配的问题。然后, 依据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各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设置了专业核心课程, 围绕着专业核心课程又设置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 确定通用技能课和素质基础课所组成的通识课程;最后, 根据教学资源条件加大选修课比例, 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打破过去必修课“一统天下”的格局, 建立了与实行学分制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逐步满足职业院校建立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要。

(2) 加大经费投入, 优化教学资源。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关键在教学资源要得到保证。为保障学分制的实施, 我校加大教学投入, 一是及时更新了满足学分制要求的教务管理系统软件, 和一系列教学设备;二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推进名师与工程师的结合, 每年不仅选派很多教师到生产企业一线实践锻炼, 而且还高薪从企业聘请有丰富生产经验、教学组织能力强的高级技能人才到学校承担部分专业教学任务, 为专业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密切结合提供了可靠保证;三是与山东省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矿山机械职业中专, 兖矿高级技校等学校签定了合作协议, 实现了区域校际间的教学资源共享。

(3) 强化实践教学, 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先后建设了一批车工、数控车间、微机组装维护室、会计电算化、综合会计模拟、证券交易模拟、营销实训商场、模拟谈判室、物流模拟实训中心、进出口贸易模拟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报关实训机房、模拟导游实训室、调酒室、模拟客房、实习酒店等50多个专业实习场所和模拟实验室。学校依托行业发展, 积极创造条件与省内外的10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学校每年优先向这些企业派遣实习学生, 企业则按学校要求, 组织工学结合、岗前培训和轮岗实习。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前适应能力, 使毕业学生符合校企零距离对接的要求。

(4) 建立健全学分制下的考核标准, 改革考评制度。并且我们在学分制中对学生设置了创新学分,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创造性活动。此外积极开展学分制管理下分层教育的试点工作。学院教务处与基础部在2006级学生入学后, 选择部分专业进行英语课的分层教学, 为今后学分制条件下高职院校分层教育做准备。

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我校的学分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近两年我校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全省高职院校就业率排名中遥遥领先。我校先后被评为省市“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集体”, 是全国青年创业教育培训基地, 中央财政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再就业定点培训机构。2006年11月, 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山东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12月顺利通过省专家组评估, 即将改建为山东工程职业学院。

4 结语

几年来由于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学分制改革, 使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提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研究所公布了《2007年全国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报告显示, 我国高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 北京、浙江等地高职生就业率大于80%, 已超过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据教育部负责人介绍, 2008年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2007年增长了近5个百分点。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高职就业率已经超过本科就业率。我们坚信随着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将会进一步提升, 高职院校毕业生将会更加受到社会的青睐。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提出了高职生必须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 分析了影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的因素, 论述了高职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改革与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介绍了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学分制改革的实践及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高职教育,综合职业能力,学分制改革

参考文献

[1] 马静敏.对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8.

[2] 杨汉洲.构建“能力本位”的高职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08, 17.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范文第4篇

自2015年底开始的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为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吉林省农村金融开始进入战略性的调整、创新、发展时期。吉林省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是激发农村金融市场活力,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城乡一体化的一个过程,更将成为一个新的区域性经济增长点,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一带一路”战略中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输出中心。通过综合改革发展,吉林省农村金融将成为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较大辐射空间的金融腹地。对此,为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改革试验提出如下建议。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必须跨越农村土地制度的门槛

土地作为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如果无法进行自由流动,就不能实现资本化,不能实现资本化就不能建立产权明晰的所有制结构,大规模的农业融资就无法实现,从供给侧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无从谈起。从当前土地制度改革不难看出,农村金融发展已经从中寻找到创新空间,特别是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土地金融的深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跨越农村土地制度的门槛,一是逐步要将承包权虚化,由具体的农村土地承包地块转变为集体土地的股份,使金融机构能够由面对几十乃至数百个经营主体说话转变为面对一个股份制经营主体说话,以降低农村金融成本和风险,提升农村金融产业效率。二是土地经营权保护机制建设要强化,对债务人不能偿还债务,债权人行使土地经营权的抵押权时,应通过行政和司法力量予以保护,避免因债务人的阻挠而使债权人的权益受到侵害。三是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金融支持宅基地置换的方式将散居的农民搬迁至小城镇,以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连片开发,为大规模的农业项目融资提供运作的条件。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必须扩大试验区的农村金融市场开放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应该是农村金融的供给侧改革,通过加快农村金融的开放实现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做大农村金融的总量,以农村金融的量变实现农村金融的质变。

一是加快推進农村金融产业多元化,实现农村金融机构数量的提升和金融服务面的扩大,鼓励各类型金融机构将经营网点或业务覆盖向县域倾斜,并开放民资、外资参股在试验区内的金融机构,或直接吸引民资、外资在试验区内设立各类金融机构。

二是加快吸引各类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入住试验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服务向农村偏远地区拓展,依托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加大对农民电商的创业资金贷款支持,探索针对偏远地区农民在实体与网络多重空间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的新模式。

三是发展多层次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体系,在传统的涉农保险及担保机构体系之外,鼓励商业保险、AMC等参与开发设计新型的金融风险保障产品,进一步构建涉农不良金融资产处置消化体系,充分发挥它们消化风险、提升信用度、活化金融资源的作用。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必须要有更大的改革放权和政策支持

一是提升试验区内金融机构的试验权。全国性金融机构应结合试验区特点,争取各家金融机构以总行、总公司层面的出台政策,强化对试验区的支持,由总行、总公司直接下达试验项目,专项下拨试验经费,专门派驻试验机构和人员,试验区内的金融机构享受省级业务审批权,直接对总行、总公司负责。

二是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各金融类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深入试验区,与试验区内的金融机构或金融项目对接,对试验内区的农村金融经营管理体制和业务产品进行精准开发。

三是试点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和规模较大的村镇银行资产证券化,进一步盘活农村金融资本,提升农村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四是规范非正规的农民资金互助社。对管理规范、风险控制能力较高的农民资金互助机构由省政府金融主管部门颁发金融业务准入批文,在一定资金规模内允许其正式挂牌营业,并由地方政府金融主管部门对其进行业务监管,超出一定资金规模应向银监部门申请正规的金融许可,以防范和控制风险。另外,在改革试点地区应逐步取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规划限制,政策当局应多采用市场化的手段进行信贷规模调节。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行政发力点应聚焦于农村金融的制度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上

一是加快农村资源资本化改革,盘活农村资产存量。加快农村土地、房屋、林权等资产的确权、登记步伐,加快农村资产交易平台建设,推动农村资产能够实现全方位的可抵押、可流转。

二是加快各类金融交易平台建设。平台包括区域性的高端农产品结构化投资交易机构、农村小微企业孵化资金对接平台、农村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通过这些平台,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可以扩大生产和开拓资金的来源,规避和控制市场风险,化解和处置不良金融资产,提升农村资金的流动性。

三是加快人才体系建设,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稳固的人力支撑。强化对现有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发展理念的培训,以开拓从业人员的农村金融视野,提升农村金融从业能力,并切实为基层优秀农村金融从业人员建立晋升通道和展业平台。另外,还要出台优惠政策,加强高端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引进。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视野應扩展至整个东北亚

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试验本身就是一项政策资源,充分利用这一政策资源,以改革试验区为中心向周边乃至整个东北亚辐射,将极大提升我国区域农村金融影响力和农业保障能力。从这一点来说,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的目标应进行再设计,最终目标应定为推动建立东北亚农村金融中心。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必须在改革和试验中加快区域性农村金融发展协调机制建设。

一是充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强化与俄罗斯、朝鲜、蒙古、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的农村金融合作,以及与辽宁、内蒙古、黑龙江等周边省份的农村金融联系,使吉林省能够成为区域性的农村金融产品集散地、农村金融价格发布所和农村金融资源中转站。

二是在引进来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地方农村金融机构走出去,支持地方性农村金融机构在域外设立分支机构和控股机构,提升地方性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壮大吉林省农村金融的影响力,分散吉林省农村金融风险。

三是仿照亚投行的模式,组建东北亚农业投资银行。以投资银行的形式改变国内商业银行和国有政策性银行为主导的农业投资模式,灵活实现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相结合,并以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带动各利益相关方能够积极推进各类农业投资项目的运作,实现资本与农村产业的无缝对接。组建后的东北亚农业投资银行的投资项目可以放在重大农业基础设施、重大农业产业化工程和大型高端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上,项目的地点可以超出吉林省范畴,以实现借助投资银行的平台,推动吉林省农产品走出去,以金融力量提升国家农业保障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四平市中心支行)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范文第5篇

一、前一阶段工作

主要是开展了项工作: 一是组织一次学习。全县农村综合改革动员会以后,我们镇立即着手召开党政班子会议,准确及时全面传达会议精神,并展开了班子成员层面的座谈交流,就有关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进行初步商讨。同时把县委综合改革的主要精神向机关干部进行传达,使每一位干部对该项工作做到心中有底。在此基础上,我们及

时组成了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的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并就有关情况进行了分组落实,做到责任到人,时间到人。

二是制定一套方案。全镇班子会议后,我们立即组织全体党政班子成员分成5个小组就农村综合改革5个重点内容进行调研,听取镇机关老领导、村、厂、事业单位四个层面的建议意见,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在综合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县委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最终制定了《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方案》对镇机构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镇级财务化解、村级组织运转等五方面工作进行了明确。在一系列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我们于10月24日下午,组织全体机关干部、事业单位负责人召开了镇农村综合改革动员会,对下阶段工作进行了充分地动员详细地布置。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建光同志亲临会场,对我镇的综合改革工作提出希望和要求。

三是召开一次读书会。10月27日,我们组织全镇22位村支部书记召开了一次读书会,专门邀请县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王群,县经管总站副站长孙挺军同志为支部书记进行专题辅导。读书会重点就 “一事一议”、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两个方面进行座谈交流,并就已在全镇范围内推广的锦坞经验,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进行了再次强调布置,主要是以“八个一活动”为载体开展工作,即:进行一次民主管理培训;发放一本村民自治手册手册;疏通一条村务工作渠道;制订村级行事规则一套制度;规范一套民主管理程序;推行一项“党员+代表”联户做法;开展一项服务等。通过“锦坞经验”的推广,把我镇村级民主管理的核心定为:民主、依法;团结、和谐;发展、稳定;实干、诚信;服务、便民;重心定为是重大事情决策“六步法”,实质定为党内民主与群众民主相结合,团结依靠群众与引导服务群众相结合,干部自律与制度监督相结合。

四是开展一次培训谈心。针对综合改革中,建设、环保、安监、社保四个部门行政执法管理权限的下放方案,我们邀请上级部门领导、专家及时对相关办、中心人员开展了一次培训,要求相关办、中心对上述下放的四项行政管理职能权限有较为清晰的判断和认识。并从这些办、中心抽调一批政治思想坚定、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且具有相关执法资格的机关干部作为执法人员,直接行使县行政执法职能。同时,我们还组织驻村指导员进行了个别谈话,在驻村指导员中,民主选拔推荐副镇级后备干部,征求驻村指导员微调方案。 五是成立一个委员会。适应农村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需要,根据综合改革中有关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精神,我们对现行教育行政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成立了镇教育管理委员会,由党委宣传委员孟雁凤任主任,教育总支书记毛太松兼任副主任,另设委员7名。镇教育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在在县教育主管部

门和镇政府的双重管理下,研究决策全镇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事项。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教育总支书记毛太松兼任。

二、下一阶段工作 一是开展一项试点。在确保村级组织运转工作中,推行“一事一议”制度的是一项关键性工作。对于这项工作,下阶段,我们将着重把重心放在和两个试点村身上,通过进一步健全完善两村原有的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方面的制度,突出““一事一议”制度”,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再在全镇面上予以推广。

二是进行一次微调。在今年年初“四办两中心”的机构改革基础上,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 进一步完善“四办两中心”的格局,保留党委政府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业和保障办公室,村镇建设办公室、驻村指导中心,将调处中心改为综治工作中心,并组建一个镇事业综合服务中心。对个别中层干部和驻村指导员岗位进行微调。

三是建立一个中心。即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目前,全镇已有兴联、锦坞、新迪埠等村建立起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下一阶段,我们将在其余村推广设立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对村民所托工作实行全程代理,要求做到“六个有”:即有牌子、有房子、有人员、有制度、有记录、有考核,实现“农户办事不出村、纠纷调解不出村、信息提供不出村、致富服务不出村”的目标,初步构建起“知民情、解民忧、方民便”的新型便民服务机制。 四是做好一个网点建设准备。组织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征求干部群众对镇教育网点调整的建议意见,积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分尊重群众意愿,力求教育网点选址做到科学合理,为秋瑾一小的建设打好财力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计划用3年时间,把全镇1所中心小学、1所分校、8所中心小学调整为3所以秋瑾为命名的小学,做深做透秋瑾文化。

五是进行一次债务化解。严格按照县镇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精神,开源与化解双管齐下做好镇村级财务化解工作。开源,在镇一级,重点是以发展“三产”提高税源经济。主要是做好日月集团投资3500万元,占地23000平方米的日月家园以及雄盛纺织的房地产开发,同时加快花为媒汽配城首期10000平方米的二手车市场开发。在村一级,重点是明确集体经济发展方面,引导村级经济坚持走以物业经营为主发展的路子,壮大村级实力。化解,在镇一级,计划在一年内化解镇级债务。在村一级,重点是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加强村级货币资金管理 、严格控制招待费、办公费等非生产性开支,建立村级债务监控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通过严格预算、财务公开 、强化考核等手段,严格控制新增债务。 六是建立一套机制。农村综合改革重在改,贵在持。改革结束后,我们将以此相关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整理规范,逐步健全完善一套农村综合改革长效机制,力求以制度来约束人,以制度来管理人,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范文第6篇

素质教育是呈现多元化的,提高素质教育,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个人发展,艺术与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我们目前的教育来说,已经摆上了议程。务实、特色、自主、创新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敢于挑战自我、开拓进取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本学期,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教师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具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大特色:

一、坚持特色教研

1、网络教研探究

网络教研可以说是我们体、音、美组的最大特色之一。尤其是网络博客建设,更是显现出其特有的魅力。我们力求务实、高效,不流于形式,将教学反思、学习心得、教学困惑及时写出来和各地的教师进行真诚交流,共享教育资源。一年多来,我们组的陈瑞清、李坤申、林木清、李晓伟、薛智华等老师在这些方面可以说走在了前列,共写了教学日志超过400多篇,发表学生作品超过100多幅,推荐收藏作品200多篇幅,引起了中国课堂教学网专家教授们以及网友们的高度关注。其中,体育组的青年教师李坤申表现特别出色,仅仅一年的教学实践,就写了100多篇高质量的教育反思日志,并且他执著探究,谦虚好学,积极互动,本学期在中国课堂教学网和教育部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举办的“首届课堂博客大赛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教师博客;薛智华老师荣获最佳个性博客奖;林木清老师荣获提名奖;陈金柏老师荣获提名奖。

陈瑞清老师本学期四月参加了教育部春季远程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培训指导工作。他的教育博客“一丘平台”被生命化教育专家张文质先生主编《成长博客周刊》第38期推荐为“博客之星”,引起很大的反响。陈瑞清老师撰写的文章《打造起飞的机场----我的博客与专业成长》入编《教育博客--教师专业成长的航程》一书,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2、观摩教学探究

本学期,课堂教学的观摩教研活动也是我们的一个重头戏。林木清、李坤申、薛智华、李晓伟、肖莉等老师的公开教学观摩课,立足了新课程的理念,勇于探究,敢于创新,他们结合本学科的教学特色和课题研究的实际,关注学生的艺术与体育的发展,上出了特色,上出了水平,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小学美术教坛新秀薛智华老师勇挑重担,本学期5月应宁德市教育局的邀请,到柘荣、福鼎、霞浦三县进行送课下乡活动,由于表现出色,受到了好评,为我校争得了荣誉。其录象课《我们来下棋》已经被拍摄成功,代表我校再次参加全国第五届音乐美术录象课评选活动。

3、以课题促发展

教研理论学习和探究,是我们教学实践是很有指导意义的。本学期,经过大家的努力,体育、美术、音乐组的全组教师结合自己的课题进行理论学习和探究实践,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其中,陈瑞清老师应宁德市教育局的邀请,作为宁德市唯一的艺术教师代

表赴深圳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及理论研讨活动,与教育部领导、艺术教育专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2007年5月,陈瑞清老师应邀参加宁德市小学教育研究会,并代表宁德市小学艺术教育学科委员会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加强艺术教研推进课程改革》的发言。在这次大会上, 被评为“宁德市小学教育研究会先进个人”。另外,他撰写的文章《图文整合 相得益彰》发表CN杂志《少儿美术》,教育成长历程被福建省教育厅网站转载发表,并将发表《福建教育》

7、8月暑期合刊上。

在2007年福安市小学体育教育年会上,林木清老师撰写的教学论文《新课程下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创新的初探》,荣获一等奖;李坤申老师撰写的教学论文《有效性学习与小学体育现状的对比分析》,荣获二等奖;

二、活跃校园文化

我们知道,艺术与体育教育的目的不是仅仅培养少数的尖子生,而是在于普及、推广、提高,做到点面结合,全面开花。因此,营造一个浓厚的艺术和体育

锻炼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始终成了我们努力的方向。正如我们黄校长所倡导的那样:既要有面的普及,也要有点的突破。

其中,构建具有浓厚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我们体育、音、美组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本学期,美术组的陈瑞清、薛智华、陈金柏等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辅导学生进行作品创作,经常加班加点,积极参与布置校园环境,协助学校布置卡拉OK比赛、相声小品比赛、庆祝六一活动舞台背景等等。其中,与学校德育组联合举办了一场“安全教育漫画、警语设计大赛”,举办了一场庆祝“六一”活动的专题画展,一场校园文化艺术节现场比赛活动,抽选优秀小书画家参加福安市艺术节现场书画表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这一年来,我校体育组的成绩有目共睹。上学期,我们取得了福安市小学生运动会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之后,体育组的全体老师风雨无阻地训练学校田径队。值得一提的是林木清和李坤申老师,他们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事业心强,不断摸索探究有效的训练方法,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本学期,体育组训练的《阳光伙伴》全国电视体育竞赛活动福建赛区宁德市比赛,可以说更是一大亮点。在缪少华、郑丽月、林木清、李坤申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克服了重重困难,以8秒61的荣获宁德市三等奖的好成绩。在宁德市基地田径比赛项目之中,我校的田径队员表现也很出色(成绩在后面列出)。

音乐组,在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之中,始终唱起了主角。经过全组老师的努力,成功了举办了一场卡拉OK比赛活动、一场庆祝“六一”文艺演出。特别是今年的这场演出,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我校音乐教学风采。音乐教师李晓伟、朱陈雯、黄欣、肖莉、朱鸿等老师尽职尽责,牺牲了大量的节假日业余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排练(老教师郭洪虽然快要退休请假了,可始终心系学校荣誉,几次从泉州赶回帮助指导排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陈雯和代课的朱鸿老师,她们为了舞蹈《畲家乌饭乐》的成功演出,全力以赴,乐于奉献,发挥了艺术教育智慧,终于不负众望,超越了自我,获得了福建省第二届“小荷风采”创作金奖的可喜成绩。

三、艺术体育 喜结硕果

音乐科

2007.6在第三届福建省少儿舞蹈大赛暨第四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

展演福建赛区选拔赛中,我校郭洪、朱陈雯、朱虹老师创作指导的舞蹈作品《畲家乌饭乐》荣获创作金奖;缪丽容、朱陈雯等老师指导的舞蹈《嗨,我的梦!》荣获表演一等奖。(前面已经提过)

李晓伟老师荣获2006年度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优秀指导教师。 200

7、4在第二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暨第七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中,

刘晋丹老师编排的舞蹈《金门、厦门门对门》荣获录象评选优秀节目二等奖。

200

7、4在第二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暨第七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中,

郭洪、朱陈雯老师编排的舞蹈《畲家乌饭乐》荣获录象评选优秀节目三等奖。(改编前的录象)

200

7、4在第二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暨第七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中,

肖莉老师指导的独唱《猜猜我是谁》荣获录象评选优秀节目三等奖。

美术科

2007.2在国家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二届艺术展演活动中,我校张汝昊同学创

作的连环画作品《我爱闽东》荣获福建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同时,指导教师陈瑞清老师荣获省指导一等奖、全国指导二等奖。

2007.4陈瑞清老师创作的美术作品《秋之韵》参加省民盟书画作品展。 2007.3陈瑞清老师指导的王宇同学创作的电脑连环画作品《勤俭节约 从

我做起》荣获福建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2007.4陈瑞清指导学生陈紫薇同学创作的科学幻想连环画作品《未来的动

力气》再次荣获第2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福建省一等奖(三连冠);薛智华老师指导学生何小武的作品《智能多普勒》获省二等奖;陈金柏老师指导学生陈文婷创作的作品《未来生态楼》荣获二等奖,薛智华老师指导的黄鑫《未来新能源》获得三等奖,受到福安市政府的科技创新成果嘉奖。

2007.5陈瑞清老师创作的美术作品《红顶屋》、陈金柏老师创作的硬笔书

法作品荣获全国教师书画摄影作品比赛专业组三等奖,李坤申老师创作的书法作品荣获业余组三等奖。

体育科

2007年5月10日参加福安市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六(4)班的杨欣同学和

三(1)班的雷璐华同学分别荣获A组女子单打的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 2007年5月27日参加《阳光伙伴》全国电视体育竞赛活动福建赛区宁德

市比赛,以8秒61的好成绩荣获三等奖。(前面已提过)

2007年6月参加宁德市小学基地学校田径比赛,荣获团体总分第四名。单

项上:三(2)班的林陈建同学在综合素质上获得男子组第一名;四(4)班的陈钰冰在60米和跳远中连续获得女子组第一名;五(1)的林权同学在200米中获得男子组第一名;五(1)班的赵千慧同学在60米中获得女子组第一名;五(6)的谢宜达同学在200米中获得男子组第二名;五(1)的郑良斌同学在跳远中获得男子组第二名;四(1)班的刘烨同学在跳高中获得女子组第二名等等。

2007年6月林木清老师被评为宁德市田径优秀教练员。

2007年6月参加宁德市小学生乒乓球选拔比赛,三(1)班的雷璐华和陈

上一篇:生活如水淡然生活范文下一篇:上海通用汽车标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