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

2023-09-22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第1篇

笔者认为有效课堂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就是老师讲解提问, 学生举手, 老师允许后回答;否则被视为“插嘴”, 被视为扰乱课堂秩序, 甚至被视为对老师的不礼貌。显然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被粗暴的剥夺。可以想象, 这样的教学,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发挥多少呢?魏书生老师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 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 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新课改语文有效课堂情境是多样性的,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打破陈规, 允许学生“插嘴”, 引领学生参与讨论, 畅所欲言, 让课堂教学多一点民主, 少一点“纪律”;多一点活跃, 少一点严肃;多一点笑声, 少一点沉闷;多一点快乐, 少一点痛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插嘴”, 以此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师生在课堂中才能处于平等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 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 控制教学过程, 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 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是影响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为此, 教师必须认真充分备课, 设计的问题必须问到关键处, 问到学生心坎上, 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 促进学生发展。

问题必须要有思考价值。设计思考性强的问题, 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 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对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设计这样的问题:最令你意外的情节是什么?小说只是批判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么?

问题的难易度要适中。备课必须充分, 既要考虑书本知识, 也要备好学生。要精挑细选, 仔细推敲, 严格控制数量, 克服提问的随意性。问题太多, 学生就没有思考的余地, 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问题太少, 学生参与的机会必然就少, 就会无事可做, 就会产生厌倦情绪。

提问要尽量满足全体学生。提问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激发思维, 积极思考, 并激励学生敢于对答案质疑辩论, 敢于对权威挑战。不求师生答案一致, 但求言之有理。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既不要把学习后进生“晾着”, 也不能让学习优等生“吃不饱”。

三、指导学生有效读书

“一位好教师不只是演员, 更是一个导演。”没有指导的学习往往是低效的、缺乏生命力的。高效的语文教学, 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学习一篇课文, 可以从“内容—形式—内容”入手, 也可以从“形式—内容—形式”入手, 但不管是哪种做法, 都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关注言语内容, 更要关注言语形式;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表达了什么, 更要让学生悟出课文是怎样表达的;不仅要有“读”的训练, 更要有“写”要求。

新课标高度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要求学生做到:字正腔圆。即普通话咬字要准确, 吐字要清晰, 声音要洪亮, 要读得流利, 并且要根据课文思想内容确定朗读的语速与语调, 掌握副词与动词、形容词, 散句与骈句, 长句与短句, 抒情与议论以及不同标点符号的朗读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学习后进生只求读准 (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读一个字、不可少读一个字、不可多读一个字、不可倒读一个字) 、读通 (不结巴、流利) ;中等生在后进生的基础上做到读懂、诵读;而优等生又在中等生基础上欣赏品读, 能读出思想、读出感情、读出形象、读出韵味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正如清代学者刘大櫆所说:“一吞一吐, 皆由彼而不由我, 烂熟后, 我之神气即文之神气。”即朗读《背影》就是“朱自清”、朗读《游子吟》就是“孟郊”、朗读《沁园春·雪》就是“毛泽东”。

我深信:语文能力是读出来的, 作文水平是写出来的。如教学《竹影》一文, 讲完“我”和小伙伴在月光下描绘竹影的几件趣事之后, 让学生回忆小时候的趣事, 并根据自己的特长, 或给童年生活画一幅画, 或为童年生活写一篇文章, 或给童年生活写一首诗或词。

语文教育, 除了课堂教学, 还必须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报刊杂志, 以此来增加阅读量, 扩大知识面, 从中吸取丰富的知识营养, 提高欣赏能力和写作水平。让有限的课堂45分钟向无限的课外延伸, 向社会延伸, 从中获取更丰富、更新鲜的养料, 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本文将从五个方面的做法去阐释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指导学生有效读书、注重语言文字的作用、教学活动要建立目标反馈机制。我相信, 语文课堂教学只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 就会是有效的、高效的。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www.cersp.com) “课堂教学论坛”.

[2] 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第2篇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语文教师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知识储备, 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才能如鱼得水, 左右逢源, 才能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潜质, 了解学生的实际, 展示个人的教学能力, 才能将课堂实施成为真正的有效课堂。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 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 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 发人之所未发, 见人之所未见, 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 深入浅出, 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 讲在点子上, 一语道破。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要创造性教学

比较扎实的独立教学能力, 比较独立的教学个性特征, 使得教师教学的自信心增强, 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呈现出比较强烈的创造性劳动的意向和行为。教师从自己的个性特征出发, 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艺术的创新, 会显现出教学艺术的独创性特色, 使教学艺术进入个性化的阶段。个性化反映的是教师自己的教学艺术与他人的不同, 也意味着超越自己。教师在这一创造性教学阶段的实践过程, 使自己的教学艺术创造进入了个性化的阶段, 自身教学艺术开始呈现出与他人的不同, 意味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是对周围同事或以往经验的超越。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必须具备有效备课的能力

我们提倡备课要备两头, 即一备教材, 二备学生。因此, 语文教师备课时既要认真钻研教材, 又要深入研究学生情况, 力求制定出明确、具体而又符合生情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要以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精心安排教学过程,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首先, 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教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 既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业负担, 又让课堂充满笑声, 充满活力, 学生怀着这种宽松愉悦的心情上课, 何尝课堂有效性不能提高?其次, “阶段智能建构学案”无疑是比较好的一种备课内容的有效性的体现。它分为:第一, 我回顾、我成长;第二, 我纠错、我进步;第三, 我巩固、我快乐;第四, 我早行、我先得。只有这样,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才能面向大多数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应有的提高, 真正让学生每天都有进步, 人人都有成功的喜悦。

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 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 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 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 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 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 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 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余地, 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可以改变习惯的、固定的课堂模式, 采取班级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 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 逐步从“学会”到“会学”, 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五、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要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反之,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受到压抑。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 并且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给学生, 学生就会受到鼓舞, 从而更加信赖教师, 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尤其在处理学生问题上, 要善于巧妙地用一句俏皮话、一个小小的玩笑话、一个对学生善意的揶揄、一次轻轻地抚摸, 这样使紧张的空气得到缓和, 使学生能直抒胸怀, 感受不到压力, 既有助于问题的处理, 又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信任和尊重。学生渴望爱的抚育, 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学生得到教师的爱, 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 反馈回去, 形成爱的双向交流。有了这样的能力, 课堂教学, 何尝不会有效呢?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这才是学习的真实过程, 也才是有效性教学的具体保障。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 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

综上所述,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 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阐述, 不同的个体, 也会有不同的观点, 但从评价内容的角度来说, 一节好课必定要在融洽地氛围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必定要体现出学科的特色, 也一定离不开教师出色的预设和处理课堂教学的能力。多种元素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完美整合, 就会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摘要: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探讨将成为今后长期的任务和经历不断摸索实践的过程, 特别是要把知识能力, 过程方法, 情感体验等能力成为新课堂的有机整合训练目标。可以说,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那么,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从近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 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悟。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第3篇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 :1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2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3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4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5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1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2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3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4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2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课标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 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 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方面: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2基本能力方面: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数线上标出一定的分数;3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全面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目前,一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4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课堂结构高效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已成为衡量一堂课的标准。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实现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总量的最大化。

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第4篇

1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首 先要制定出明确 、 清晰 、 具体 、 可可测量、可实现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 学生最终应应该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式教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对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能起到评价作用。 因此,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目标是实现有效课堂的保证。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大大多数教师只关注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及现代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就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学质量。农村小学有些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中主要存在在以下问题:

(1)有些教师对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不够理解或缺乏乏三维整合的能力。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对教育价值值的选择主要还是重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现很少。

(2)对教学目标的表述不够确切。存在着行为主体不确切、行为动词使用不当、行为发生的条件环境不明确、行为结果不具具体等问题。在表达教学目标时教师使用最多的词是“使”、“培养”等字词。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怎么怎么, 或通过本节课课的教学培养学生什么什么,这就使行为主体变成了教师,教学目目标就成了教师的教学目的。行为动词很多都是难以测量的,比比如“知道”、“了解”、“掌握”等,那么学生的哪些行为表现让我们们观察到学生已经“知道”、“了解”、“掌握”了呢? 大部分教师很少少有具体的行为表述。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条件、环境下发生生的,在教学目标中却很少发现行为条件、环境。而行为结果对学学生学到了什么,会做什么,应该是具体的、可观察、可测量的文字字表述,可一般都是不具体、不可观察、不可测量或在一定时间内内不可完成的目标。

(3)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不民主 ,一般都是没有学生参加。教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结果的明确表述, 因此必须符合学生已有的的知识水平,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水水平,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最好让学生参与,多听听一些他们的意见。然而大多数教师制定的目标都是根据教科书书内容或多年教学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还有的教师把几年前写的的教案的教学目标略加修改就拿来使用, 有的干脆是从教学参考考书中抄来的。教学目标多年不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在教教学过程中就形成了虚设。

那么怎样才能制定出一个明确、清晰、具体、可测量、可实现的教学目标呢? 我在教学中通常是这样制定的: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先认真研读教材,并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有时也让学生参与其中,用学生的外显行为表述教学目标,动词选用“背诵、默写、说出、写出”等具体可测量的动词。教学目标的表述通常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发生的条件环境、行为动词、行为结果等要素。在课前我很注重教学目标的展示,这样学生就可以明确自觉地围绕教学目标来学习了, 而且在课堂上又能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了。

2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学过程是真实的

农村小学的部分教师的优质课很多都是为了追求形式的完美,过分依赖多媒体教育技术,有的教师为了给听课人员一个好的印象,在听课前都已经试讲了很多遍,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早已滚瓜烂熟, 学生在本节课的目的就是为了配合老师上好一节“优质课”。这样的“优质课”看起来学生配合得很好,学生什么都会,可是这能看出是真实的教学过程吗? 其实真实的教学过程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笔者认为真实的教学过程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认识模糊到认识清楚、从认识错误到认识正确、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

(2)体现在教师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 、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

(3)体现在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不同学生对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

3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媒体的正确使用

现在有的教师在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上也存在着一些误区,认为“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时髦,如果不用计算机就不算是一节好课”。而且,很多公开课课件表现形式花哨,过分追求动画、声音与版面背景,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感知规律,对小学生来说,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其实在教育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必须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不能为技术而技术,有了手段而去找目标。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学生实际去选择最适合的教育媒体, 要清楚什么样的内容需要用什么样的媒体来表达。这样才能使现代教育技术的效能得以充分发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第5篇

一、营造氛围, 培养自信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的媒介, 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 培养自己的信念、意识, 学生的潜能也才能得以释放。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教师每一句激励的语言、每一个赞赏的眼神、每一个鼓励的手势等, 都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 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一般来说, 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发言, 怕说, 更怕说错。而我在教学中却有心多让这部分的同学回答问题, 特别是一些简单的问题, 我会把更多的机会让给他们, 使学生真正感觉到, 在课堂中没有嘲笑, 没有羞辱, 没有指责, 从思想到行为都能得到充分的放松, 人格得到真正的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 让学生体会到敢于发言、敢于表现都是光荣的, 这样, 同学们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创设有效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于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 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重要因素。小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产生兴趣时而引发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学内容, 挖掘教材活动性和创新性因素, 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杨刚同学 (新转来的, 激发其兴趣) 上街去买衣服。每件上衣42元, 每条裤子20元。买这样3套衣服, 一共要多少元? (用两种方法解答) 解答后, 再出示:口算下组的两个算式, 并说一说它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42+20) ×3=42×3+20×3;100× (3+5) =100×3+100×5, 观察上面几个算式, 你有什么发现吗?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 再把两个积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然后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 如:记忆方法:如果a代表爸爸, b代表妈妈, ×代表爱, c代表我, 那么 (a+b) ×c=a×c+b×c (爸爸和妈妈爱我, 也就是爸爸爱我, 妈妈也爱我。) 或c× (a+b) =c×a+c×b (我爱爸爸和妈妈, 也就是我爱爸爸, 我也爱妈妈) 。这样的教学设计, 既来源于生活, 又回到生活中去, 学生既容易记住乘法分配律, 又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三、恰当地分析和使用教材, 为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

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 也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中介, 更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数学能力的源泉。教师在授课之前, 要深入研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认真分析教材, 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确定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实际, 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 做到在教学中抓关键,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带动全面,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新教材具有“去粗取精”、“去繁求简”的特点, 给人简练、精干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 适当地拓展, 不能只局限教给学生教材中固定的知识。比如, 新教材新知识的呈现, 一般都是以主题图、情境图、表格、对话、图片等形式出现, 直接从问题提出开始进入新知探究。目的在于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尽量扩大学生思维的探索空间。新课前通常没有安排独立的复习环节, 但并不意味着新课前的复习准备环节不需要或不重要, 有时, 课前通过复习可以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 或分散新知的难点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 灵活处理。又如, 新教材多以情境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没有给出新知识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 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问题的提示, 力求为教与学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这些内容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空间和想象余地, 我们应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等实际生活环境, 拓展教材空间。再如, 新教材练习题的设计, 多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对数学积极的情感体验, 习题开放性较强, 一些题目学生解答有困难。对于这种情况, 我们教师可以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基础上, 补充、完善教材习题, 使练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四、及时评价, 及时反馈

及时的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反馈矫正, 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这里的评价主要包含有“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两种形式。一般在课堂让学生先发表意见, 集思广益, 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 应努力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 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都要加以鼓励, 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思想更要加以保护, 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 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等, 都先让学生之间评价, 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 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 往往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第6篇

1将作文跟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开展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外乎帮助学生利用自己文字表达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表达出来, 因此写作和学生的实践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要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写作,喜欢写作,并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通过实践, 可以进一步将学生的写作范围扩大,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去了解、去思考、去调查,从而获得宝贵的写作素材。例如:四单元的《看云识天气》这篇文章对云的描写很细腻, 也很形象。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就可以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对云进行一个星期的观察, 并用日记方式让学生将每天看到的云的姿态进行描写”, 学生在经过自己的观察后, 完成写作,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2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在作文写作中,离不开各种各样想象,因此初中作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想象, 从而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鼓励学生不断创新作文写作,例如:在学习完《你一定会听见》后,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例如查德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让学生闭着眼睛去感受,自己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用笔记录下来。通过这样的写作练习培养了学生在写作中敢于想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课文中语句仿写的能力

在日常的语文作文教学中,除了课本后面的练习,文章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给写作提供借鉴,例如文章是如何选材的,是如何立意的,是如何将中心思想体现出来的等等,作文教师就可以将这些教材进行归类总结,让学生用心去领悟和感受,然后布置具体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这也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中,鲁迅先生在对捕鸟的描述是通过这样的语句:“扫开一块雪, 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批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一拉,便罩住了”和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相似的描写到:“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批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文章的写作技巧,然后进行仿写,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深刻的体会的如何巧妙的运用动词,并在以后的作文中,不断在作文语句上进行推敲。

4选择合适的课文进行改写、续写、创写

部分学生对写作兴趣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觉得写作的时候没有语言,其实语文教材最为一个庞大的素材库,凡是被选入教科书中的文章必然有一定的过人之处, 如果我们老师能将语文课堂跟作文联系有效的结合起来, 就会丰富学生的写作语言。例如在学习了《羚羊飞渡》以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存活下来的羚羊身份给人类写一封信,从而引导人们珍惜生命,加强对动物的爱护。又如:在学习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时候,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顺境(或逆境)更容易成长》,然后引导他们联系自己身边的人或者是杂志中的一些名人是如何成功的,并对他们的环境和成功进行分析,发表自身的看法。通过这样的写作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通过有目的的阅读来提高作文水平

阅读是一种对写作素材和写作语言能力的不断积累, 但是这里所谓的阅读,并不是没有目的和针对性的阅读,而是指的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而读。阅读的范围不仅仅只应该局限在课本上,还应该包含课外,阅读的体裁也应该是广泛的,通过广泛的阅读, 让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从而为作文的写作奠定基础。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敢于创新,敢于求异,从而将阅读变成一种习惯。

6在合作学习小组内自评互评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精批细改”的传统作文批改模式, 弊端已是有目共睹,工作量大,苦不堪言且效率低下;学生一知半解只能一塞了之, 造成改与不改一个样。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具有明显的好处。学习小组内的同学相互阅读组内每一位的作文,从格式、卷面、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中心、选材、文章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十个方面写出具体的评语,这是有借鉴意义的。学生还可进行自评,针对同学的评语再阅读进行自我评价,与同学的评改观点进行比较,有助于学生提高对作文要求的认识,取长补短,提高能力。而且学生批改作文比老师认真仔细, 大部分学生对同学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对老师批语的关注程度,这样做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 教师应做好示范, 教给学生评改方法。

总之,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是语文作文教师应该关注的话题,更应该是整个教育界关注的话题。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索,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制定出符合初中作文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措施, 提升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教师用来检测自身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而且还可以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指导。作文写作过程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以及情趣等的检验。本文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上一篇:高一学生军训总结范文下一篇:社会实践活动报告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