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农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可持续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近年来,环渤海地区农业水资源总量少,污染严重,地下水开采过度,城镇用水挤占农业用水,水的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水资源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该区具体的水资源状况,建议采取开源、节流、治污等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 农业水资源 供需矛盾 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软科学基金“环渤海经济圈城市化发展与农业水资源保护对策研究”( 2006GXQ3D149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曹俊杰(1964-),山东菏泽人,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学研究。宋宝秀(1984-),女,山东郓城人,山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吴佩林 (1963- ),山东潍坊人,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和资源经济等理论研究。

环渤海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虽然处于该区域内的各省市农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农业都占有重要地位,对水资源供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年来,环渤海地区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越来越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采取积极对策解决区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环渤海地区农业水资源供需中

存在的突出问题

本文讨论的农业水资源,是指对一个地区具有经济利用价值并可以不断更新的那部分农村淡水量,包括地表水、

土壤水和地下水等。对于我国农村而言,大气降水和河水流量一般是恢复和更新农业水资源的基本来源。水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并不是取之不尽和用之不竭的,而是一种有一定限量、无法替代、极易受污染的宝贵资源,随着人口增长和工农业快速发展,水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明显。环渤海地区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紧张,直接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1.水资源总量缺乏且时空变化大。我国环渤海地区的地表水主要来源于一些重要河流、水库和湖泊的蓄水,水资源总量受降水影响显著,在丰水年水资源总量会增多,枯水年水资源总量偏少。由于该地区处于半干旱半湿润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水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极为不均,有明显的旱季和汛期之分,降水一般集中在每年的5~9月份,旱季水资源严重缺乏,汛期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造成大量弃水和严重的水土流失。例如,河北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中,几乎年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干旱少雨现象频繁发生。又如山东省在2000~2003年间,农作物受旱面积累积达15亿亩,受洪涝灾害面积达3519.87万亩。总起来看,环渤海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偏低,农业水资源较为缺乏,人均用水量和农田实灌亩均用水量一般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参见表1)。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划分指标,每年人均水资源量小于500立方米的为极度缺水地区,显然环渤海各省市均属于极度缺水地区,农业水资源供给形势相当严峻。

2.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城市用水挤占农业水资源。近几年来,环渤海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迅速扩大,城镇人口密度大,许多城镇及其郊区又聚集了大量的工业企业,使得城镇生产生活用水都迅速增加。在目前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中,用水一般是先满足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需要,而后考虑农业用水,在环渤海地区水资源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城镇用水挤占了部分农业水资源。

3.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低和水资源浪费严重。如山东省节水灌溉面积仅占现有耕地面积的31.7%,而节水工程质量高、运行效果好的灌区很少,全省灌溉水利用系数仅有0.5~0.6,甚至个别灌区低于0.5。北京市目前有效灌溉面积为48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只有308万亩,其中喷灌面积166万亩, 管道输水灌溉面积67万亩。辽宁省农业灌溉也比较粗放,用水的有效率仅为40%~60%。

4.地下水资源开采过度与漏斗区面积不断扩大。根据国际经验,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一般在40%左右,环渤海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远远超过了这一指标,尤其是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已经接近极限。由于近年来地下水开采过度,该地区已形成了大面积的漏斗区,在濒临海水及原生地下咸水的地区,海咸水入侵淡水含水层,导致土质退化和沙漠化,淡水资源遭到污染,地面出现沉降、塌陷和裂缝等现象。北京市多年来地下水埋深持续下降,2005年地下水平均埋深为20.21米,与1980年相比地下水位下降12.97米,储量减少70.5亿立方米;与1960年相比,地下水位下降了17.02米,储量减少87.1亿立方米。目前山东和辽宁海咸水入侵面积均超过1000平方千米,山东、河北和天津等省市都存在巨大的漏斗区,且漏斗区面积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5.农业水资源污染严重和供需水矛盾加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工业污染源和城市生活废水未经过严格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和湖泊, 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和水质下降。天津、辽宁和山东等省市的地表水供水比重都超过50%,地表水资源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河流径流,而河水污染严重进一步加剧了该区水资源供需矛盾。近年来,北京、河北、辽宁、天津和山东超标(Ⅲ类标准)河长一般占总评价河长的40%~80%。受到污染的河水还会进一步污染地下水。

二、实现环渤海地区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解决环渤海地区农业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开源、节流和水源保护工作。

1.开发和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形成综合配套的节水措施。在目前环渤海地区农业水资源供给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搞好节流工作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节水灌溉是现阶段缓解农业水资源供给紧张的根本措施之一。目前环渤海地区使用传统的大田漫灌形式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水利用效率非常低。因此,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方法和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推广使用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渗灌技术等,可以减少输配水过程的跑漏损失和田间灌水过程的蒸发、深层渗漏损失,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效率。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采用喷灌技术比明渠输水灌溉大约省水30%~50%,而采取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渗灌)比喷灌又能省水15%~20%。其次,大力开发和推广生物节水技术,降低农业水耗量。在生物节水方面,国外已有相当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如利用基因技术通过培育和推广种植抗旱节水作物,我国应当积极引进和开发推广。再次,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形成农业节水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节水目标是一个复杂的和长期的过程,既要培养人们的节水意识,转变传统的灌溉模式,实现节水技术的创新,还要配套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供用水管理与价格机制,改革我国农业水资源的配置制度,明晰农业水资源的使用权,尽快形成农业水价激励与约束机制。

2.积极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走水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道路。首先,调整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布局,降低工业对淡水资源的消耗与污染程度。要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在符合生态学原则的框架下,使工业布局最优化。环渤海地区今后要严格控制大耗水、重污染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目前工业集中程度较高的大连、青岛和天津等城市,不应再建大耗水和重污染的工业,控制农业水资源的“农转非”数量。其次,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开发培育节水高效品种。通过调整作物布局,建立适应抗逆型种植制度,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减少耗水作物的种植,增加节水作物的栽种面积,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第三,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现代石油化学农业对水资源的消耗量极大,目前世界约有70%的淡水被用于农业灌溉,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过量投放还带来日趋严重的水源和环境污染问题,而现代生态农业具有安全、环保、节水、低能耗和高效等特点,逐渐成为各国追求的最佳农业发展模式之一。所以,环渤海地区应当积极借鉴国内外相关技术和经验,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为农业节约用水创造条件。第四,大力发展旅游农业,拓宽农业节水和增收渠道。环渤海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通过发展丰富多彩的旅游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减轻农业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提高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等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五,有的学者还提出了虚拟水战略,它是指缺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粮食等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来获得水资源和粮食的安全。可以说这是一种间接节水的有效途径,应当加以重视。

3.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区域供蓄水能力。环渤海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淡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不断提高农业水资源供给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首先,加强农村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区域供蓄水能力。环渤海地区不少水利工程存在年久失修、蓄水能力差和隐患多等问题,该地区降雨比较集中,每年汛期几乎都有相当一部分蓄水、拦水、灌溉设施遭到破坏,甚至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因此,政府应增加投资,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供水、蓄水设施,修复存在损坏、老化和隐患的水利工程设施,增加水利设施的蓄水、供水和防洪能力,并加强定期检查,保证供用水设施的良好运转。在一些地区应积极建设雨水集蓄、利用与控制工程体系,尽可能汇集和贮蓄区域内的降水径流,将汛期期间的大量弃水蓄集起来, 做相应处理后作为城市生态用水和工农业用水。其次,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积极调整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状态。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河川径流量占全国的80%以上,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5%,是我国的丰水区;海河、黄河和淮河流域河川径流量不到全国的6%,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40%,位于其间的环渤海地区属于缺水区,特别是京津冀等省市所在的海河流域,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全国的10%和12%,而径流量不足全国的1%,是全国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此,南水北调对于全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覆盖了环渤海地区的北京、天津、山东、河北等省市,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可以大大减轻环渤海地区水资源的压力,还可以对大面积的地下漏斗区进行回灌,使农业水资源得到持续利用。按照规划设计,可适当加快工程建设和调水进度,以缓解环渤海地区等水资源供需矛盾,同时解决好水源区和受水区水权分配、合理水价、生态环境问题等,以保证调水的有序、合理和高效利用。再次,积极搞好海水淡化工作,努力扩大淡水供给。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水资源,但海水利用量仅占总用水量很小的一部分。根据国内外海水利用的实践,海水利用模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海水淡化模式,即通过蒸馏法或反渗透法等处理工艺,将海水处理为高水质的淡水;二是海水直接利用模式,即通过对海水进行筛分、沉砂、除藻、消毒等简单处理工艺,获得低水质的水作为工业和生态用水等。目前影响海水淡化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原因是能耗和成本太高,而且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加快海水淡化技术创新,降低海水淡化能耗与成本,妥善处理海水淡化污染问题,逐步扩大海水淡化及利用规模,对于缓解环渤海地区水资源供求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4.加强流域和海域水污染防治, 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机制。目前,环渤海地区河流、湖泊和海域等水质污染都相当严重,不但加剧了淡水资源供需矛盾,而且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对策加强水资源保护。第一,加大流域水污染的治理力度。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制定完善的法规加强对排污量大的企业的监管,实行工业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强化限期治理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制度,对排污量超标的企业加大经济和行政处罚力度,强制新建企业配备污染物处理设施,对添加污染处理设施的企业给以适当补助,鼓励污水处理厂集中建设,排放的污水适当集中处理,以减少运行和管理成本,并实现处理污水资源化和循环利用。第二,加强海域污染防治。据有关资料显示,流入渤海的50多条河流中70%多存在严重污染,目前我国渤海的水产品已减少到10年前的10%左右,渤海将面临变成“死海”的危险。所以,环渤海地区及其河流上游地区必须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总量,不断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严格控制海洋倾废行为,合理规划、布局和控制海上养殖活动,所有海岸和海洋工程建设都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按照“三同时”的要求配套建设运行环保设施,要建立健全重大海上污染事故应急机制,抓好渤海海域原油污染事件的善后工作。第三,尽快形成和完善水资源保护机制。对环渤海地区水资源要做到以预防为主,以治污为辅,杜绝严重水污染事件,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抓紧制订和完善渤海发展与环保规划,有关企业要真正落实污染物减排任务和实现达标排放,有关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在环渤海地区尽快形成爱水、节水、保护水的良好社会风尚,逐步形成和完善水资源保护机制。

[参考文献]

[1]曹俊杰,徐俊霞.日本和韩国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与实践及其启示[J].中国水土保持,2006,(6):18-20.

[2]李秉龙,薛兴利.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8.

[3]丁疆辉,吴建民等.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河北水资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5(2):267-270.

[4]刘玉珍,程世迎.辽宁省农业水资源展望[J].东北水利水电,2000,18(192):47-48.

[5]樊铭京,马树升.对山东节水灌溉发展现状的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33(4):483-485.

[6]张昱,王绍斌.辽宁省缺水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5946-5947.

[7]张寿全.21世纪首都水问题的对策与建议[J].政策研究,2000,(8):14-18.

[8]曹俊杰,王学真.中外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比较研究[J].生态经济,2006,(9):108-111.

[9]吴普特,冯浩.中国节水农业发展战略初探[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6):152-157.

Water Supplies Issues for Bohai Crescent Belt Agriculture

Cao Junjie , Song Baoxiu ,Wu Peilin

(Research Center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Zibo255049 , China)

(收稿日期: 2008-10-16 责任编辑: 垠喜)

可持续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大和房屋工业株式会社主任刘康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寿青云博士联合在2012年第2期《住宅科技》上发表题为《日本工业化住宅发展的研究与分析》一文,介绍了日本“工业化住宅”的形成背景:作为日本民间最早的预制建筑公司——大和房屋工业株式会社于1955年率先研发出钢管房屋,这也是工业化住宅的原型。它采用22.7~27.3mm的钢管和网架组合而成,外墙和屋顶分别使用波形钢板和波形彩钢板。当时主要的用途是仓库,如果加上木制门窗和简易的石膏板内装,就可作为临时屋舍,用作工地临时用房或临时校舍等用途。在1973年日本建设省颁布实施的预制住宅性能认定制度里,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工业化住宅性能认定制度”这个名称。在随后日本的经济高速成长期,工业化住宅的市场前景不断被看好,而且强调了包含居住舒适性等多项性能的高度工业化技术集成的特点,大量企业先后加入到工业化住宅研发和生产的行列中来。进入21世纪,在全球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公司又把创新的重点更多地投入到住宅本身以外的部分,更多地关注使用者的居住舒适性、健康医疗、清洁能源利用等方面。

工业化住宅具有品质良好、节材节能和性能高效的特点,对我国建筑业发展具有可持续视野下的借鉴意义,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设计系统。由于住宅的个性化特点,因此大型工业化住宅企业都有自己一整套完整的设计软件和部品库,一线设计人员只需要根据土地形状和客户要求,把基本方案完成就可以,系统会自动计算需要多少部品,每个部品需要多少零配件,每个零配件的重量、颜色、价格、生产厂家等信息也同时自动生成,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设计时间。二是生产系统。当设计信息传送到工厂以后,在生产系统里进一步细化,并发送指令给零部件厂商,根据零部件厂商的反馈,确定各部材的到达时间,以便工厂安排生产时间,同时可以有效地减少建材消耗和废品的产生。三是施工系统。由于建材实现了高精度,现场只需要按要求用螺栓组装即可,经过培训的专业技术工人(3名)在吊车的配合下,可以在一天之内完成一栋150m2的标准二层独立住宅的安装工作。由于在设计、生产、施工等各个环节都保证了高品质,所有装饰材料都经过严格筛选,选用可以吸收甲醛等有害物质的新型环保材料,因此既可以保障建筑质量,同时可以调节室内的湿度,保证居住者的健康。四是设备性能。住宅工业化不但提高隔热性能,并采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技术和高性能锂蓄电池来储存能源,再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来有效地管理能源的分配和使用,做到自给自足,环保节能低碳。

■责任编辑:张炜

可持续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渐迈入经济大国行列,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这一现状导致人与自然“相处”的情况不容乐观,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与自然环境产生了非常大的冲突。当前,人們已经逐渐意识到保护自然和生态的重要性,但还需要不断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在各行业中的实际应用。因此,在当下的室内环境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基于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采用绿色材料进行室内设计。本文就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的自然观念展开探讨。

关键词: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自然观

引言

可持续室内环境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结合现代生态学理论,设计为人创造的是绿色健康理念主导下的亲和自然的舒适生活。可持续室内环境的设计自然观是设计文化观念的最基础组成部分,此部分是可持续设计之根本属性的体现。可持续室内环境的设计自然观可高度概括为“与自然互融共生”的最高理想,设计的初衷是以人为本、和谐自然。

1现代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人文的理念。绿色人文的基本理念要求充分体现环保并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运用环保材料对整个空间进行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自然因素来保证其功能,从而增加这一环境的实用性和功能性。除此之外,对室内环境进行设计,最主要的是让人们有更舒适的生存环境,为此,设计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住宅主人的实际需求以及生活习惯等,对空间进行合理设计,这样才能够使整个住宅更加符合用户的实际需求。(2)坚持自然。设计师在进行室内的环境设计时,应注重合理引用自然景观,这样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态的美感,同时室内环境也会因此变得更有生机。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时要遵循以自然为主的基本原则展开工作,只有合理处理好自然环境与室内设计两者的关系,才能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使室内环境更加舒适。(3)集约化和节约化。室内设计中的集约化和节约化,主要是要求设计师合理地对室内空间进行设计,提高整体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要在节能环保和生态的基础之上,对空间内的资源进行分配,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节能环保理念主要是为了让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尽量减少生活污染对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所以在设计时可以使用一些可回收的材料,这样不仅能够减少成本,也能够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主要目的。

2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的自然观念

2.1绿色空间布局

室内环境设计师存在的意义就是赋予空间生命,让其更富价值,让居住在该空间的人感到更加舒适。所以,室内环境设计师在进行空间设计的时候,要将人性化作为设计的根本,为人们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而不是冷冰冰的空间。在符合人体工程学理念的基础上,设计师要合理规划空间,并最大程度地为人们改善居住环境。除此之外,要尽可能地满足人们居住的基本要求:通风和采光。例如,在买房子时,坐北朝南的房子是非常常见的,而且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对于此户型的房子也更加青睐。但是仅靠此来设计房子是远远不够的,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要想真正实现通风和采光,还需要对南北的窗台进行改变,降低南边窗户的高度,并升高北边窗户的高度,使两边的空气能够形成流动,进而增加南北的通风,减少空调的使用,避免污染,也可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2.2空间功能复合型多元化室内环境设计方案

室内环境设计方案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其主要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的基础上,来提高室内环境的利用价值,使其整体应用功能能够大大满足人们的长期使用需求。另外,该设计方案还要能够充分体现出室内环境设计的生态文化理念,保障中小型建筑室内的设计质量。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建筑用户的生活习惯、审美要求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多种设计方案,以便可以进一步提升室内空间结构的功能作用,使其能够真正体现出复合型多元化的生态文化内涵,这样才能满足建筑用户的实际需求,提高其生活品质。另外,还要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有效的融合,并对传统装饰物的风格进行统一的部署和安排,进而使其转变成具备多重功能的空间结构,以便最大化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提高室内环境的设计质量。例如,在设计电视背景墙时,相关设计人员可以结合生态文化理念,在原有的背景墙构造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将其打造成一个立体储物空间,这样既可以丰富背景墙的应用功能,又能节省一定的室内空间和设计材料。由此可见,空间功能复合型多元化室内环境设计方案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实现建筑空间的节约,而且对于降低建筑设计成本、规避材料浪费现象等也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2.3电器设备选择上

设计方案和施工过程中采用的设备具有高能效、循环利用资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智能化的特点。(1)设备的能量转化率是节能效果的关键,如低温辐射楼板、借用地下热水和蒸汽的地源热泵、室内装修中普遍运用的节能型灯具等的高能效都能起到节约传统能源的效果。(2)雨水收集器和中水回用系统等循环设备可以盥洗、浇灌草坪、冲厕,这是对我们岌岌可危的生命之源的有效保护。(3)室内设备从输入和输出双向表现出对可再生能源的积极利用,如光伏发电设备将太阳能高效率地转换为电能供室内乃至片区的其他设备使用。(4)智能化控制系统能及时接受环境反馈,调节设备运行以降低能耗,如运行效率高的变水量、变风量、变制冷剂流量等智能系统都能减少资源消耗。

结语

在目前阶段中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节能和环保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理念和基础,虽然国内在这一设计过程中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标准,但在市场的不断发展之下,室内环境的设计理念得到了更好的调整。这表明在未来不断发展中,只要将不同节能手段进行合理应用,就能够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使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更加舒适、环保。

参考文献:

[1]李彦鋆,郭媛媛.浅谈生态文化背景下的室内环境设计[J].广东蚕业,2019,53(3):107+109.

[2]汪彩铃,武帅帅,史江徽,等.彩色路面环保设计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49(1):61.

[3]贺雷.构建于生态文明下的室内设计策略与方法[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5-86.

南阳师范学院 473061

可持续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我国目前的地方特产由于销售区域过于狭小固定、产品创新力弱、竞争力不足等因素,导致消费者对于特产的消费大多是旅游、出差时的即兴消费,而非持续消费。结合可持续性消费与文化特产植根性背景,以宜兴紫砂壶为代表的地方文化特产为对象,考察这些具有地方文化植根性特产的消费行为和市场特征,旨在为我国地方特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 可持续消费;文化自信;地方特产;SWOT分析

随着十九大的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强调经济建设的同时,我国对文化自信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强。基于此,带有文化植根性的地方特产可持续发展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地方特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地方特产的可持续性消费。然而,目前市场上地方特产的消费具有偶然性、不稳定性和间断性等特征,大多数消费者购买特产属于即兴消费,例如,作为旅游纪念品或给亲朋好友送礼等。并且大多数特产具有品牌局限性,只有产地品牌而无产品品牌。研究人们对地方特产的消费行为,可以为地方特产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地方特产的消费行为分析

目前,我国特产消费市场的大环境总体来讲比较良好,国内普遍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特产批发市场;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特产的运输与销售,并且拓宽了销售渠道,以苏绣和宜兴紫砂壶为例,不仅仅在当地拥有大规模的批发市场,而且这些卖家还拥有网上销售渠道,纷纷开了自己的淘宝网店,以增加自己的销售量。

我们针对消费者对目前市场上地方特产的消费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采用网上发放问卷的形式,一共回收了504份有效问卷。问卷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在填写本次的问卷的人当中,有大约74%的人有过购买特产的经历,而他们购买特产的原因,大多是对特产本感兴趣以及自身的需求。在购买渠道方面,消费者往往是在一些购物超市和在去旅游的时候进行购买。在购买的特产类型方面,大部分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食品特产以及工艺品的消费。然而,在特产的二次消费和可持续消费方面,受访对象中,只有48.39%的消费者有过重复消费的经历程,表明多数消费者在地方特产消费方面具有明显的偶然性、不稳定性特征。

2 地方特产市场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主要是广泛运用于企业的一种战略发展分析方法。具体而言,SWOT分析法根据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找出企业内部环境中主要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企业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以便相关企业能够更好的制定改进策略促进企业的发展。在swot分析法中,S是Strength的简称,即优势;W是Weakness的简称,即弱势;O是Opportunity的简称,即机遇;T是Threat的简称,即挑战。

地方特产具有两大优势;(1)生产成本低,很多特产都是当地独有的产量丰富的产品,经过初加工就可以销售,生产的成本及其低廉。(2)替代品少。特产就是一个地区所特有的产品,因此其替代品很少,竞争压力小。

地方特产发展的劣势突出表现在:(1)特产的粗放加工方式导致其产品质量较差,品质较低。很多地方的特产加工都是以小型作坊为主,缺少资金,监督管理不完善,再加上同行业间的恶性竞争,导致生产出的产品质量较差。(2)特产的销售范围以及渠道具有区域局限性。销售范围多局限于附近的县市,而网络销售虽然能够使得特产的銷售范围得到提升,但也受到了宣传、物流等问题的限制,导致其作用无法很好地发挥。在销售渠道方面,销售渠道相对比较单一,而且特产的品牌宣传力度相对较低,导致特产的销售状况不尽人意。

随着我国消费升级和物流体系的完善,地方特产面临新的发展机遇:(1)政策支持。地方特产可以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给够提升当地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因此,地方政府也会加大对此的政策支持力度。(2)市场广阔,潜力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外出旅游的选择增加,无疑会增加当地特产的消费。(3)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由于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产品包装技术的进步,无疑会提升产品档次,增加其附加值,使得特产告别“土味儿”。

我国地方特产的产业发展面临诸多瓶颈与挑战:(1)行业凌乱,战略缺失。 特产行业还处于低级的营销阶段,价格战、消耗战无处不在。产品加工品质的参差不齐,技术低下。同时,监管缺失,行内制度不健全,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品牌保护制度缺失,特产企业普遍缺少品牌战略支撑。(2)特产多以一次性消费为主,缺乏可持续性消费后劲。尤其是在旅游消费方面,大多数消费者仅在旅行时购买,而没有重复购买的冲动,这就说明,特产本身不够精致,无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以宜兴紫砂壶为例,我们对宜兴紫砂壶市场进行了实地调研,紫砂壶市场的大体现状为:(1)销售量较少。商家大多有自己的实体店和网店,实体店前来购买的大多是回头客,新顾客较少,而且商家网上销售的收入目前占全部销售收入的百分之六七十。(2)宜兴紫砂壶虽说在全国名气不小,并没有形成厂商品牌效应,各个商家都是散兵游勇,没有鲜明的个性化产品品牌,相反,行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3)制假造假现象严重。市场上销售的紫砂壶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一些假货劣品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对宜兴紫砂壶特产的SWOT分析如表2所示。

3 结论与建议

虽然我国目前特产消费市场大环境整体较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且依托现代物流与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旅游业的发达,逐渐打破了地域与流通的限制;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制约着这一行业的发展与可持续性消费。在推进文化自信的时代大背景下,这种带有地方文化内涵的特色产品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这一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发挥地区的特色经济优势,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规范集中生产,制定品牌战略规划,提升品牌凝聚力。以宜兴紫砂壶为例,传统生产工艺“家家”都有,生产分散,各自为政,产品工艺、质量、价格参差不齐,各级批发供应商分工不明确、关系混乱,从而导致整个行业内耗严重、缺乏整体竞争力。因此,首先要合理分工,形成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增强规模效应。其次,推动厂商品牌战略规划,发掘特色产品的内在独特优势,打造品牌文化,形成地方特产的品牌形象,将品牌作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品牌卖点,吸引消费,培养品牌忠诚度。

(2)树立行业标准,加强行业内部监督与管理。在地方特产发展的过程中乱象频出,导致产品形象受损,挫伤消费欲望,影响地方特产的可持续消费。因此,在产业集中发展的前提下,树立一定的行业标准,规整以往无规律、参差不齐的生产销售行为,形成良好的产品与产业形象;同时应加强行业内部的监督与管理,规范生产销售环节,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的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3)顺应社会发展之势,创新引领消费新潮流。一是丰富产品品类,增加消费者选购的余地,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二是价格多样化,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开发出不同价格的多样化产品,做好市场的细分,吸引不同的消费者。三是产品的开发、生产与销售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比如绿色、生态、健康等,注重文化传承的同时,以产品创新引领消费的新潮流。当然,现下许多特产消费都与旅游业紧密相关,依托旅游业占据消费市场,但这种模式并不能促进特产的可持续消费,所以在特色产品的营销推广方面也应有所创新。

(4)政府需要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首先,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配合与扶持,尤其是一些地方特产产业,想要寻求发展机会,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實施品牌走出去战略,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将地方特色产业打造成地方特色名片;其次,面对现在地方特产行业中的乱象,包括生产过程中与环境与资源产生的冲突,仅仅依靠产业内部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的规范与引导。

参考文献

[1] 赵虎.城市居民对农特产的消费行为研究——以地理标志认证柑橘消费为例[J].乡村科技,2017,(34):36-38.

[2]蒋磊.“再地方化”与“诗性资本”——论消费时代的特产[J].文化研究,2016,(01):48-58.

[3]李明利.特产 从礼品向消费市场升级[J].农产品加工,2013,(01):54-55.

[4]李明利.特产品牌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永生[J].农产品加工,2012,(11):10-11.

[5]鸿志.宜兴紫砂壶的现状和出路[J].茶世界,2010,(08):20-23.

[6]朱志芬.对紫砂发展前景的一点思考[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0,44(04):60+59.

可持续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新形势下,广告整合策划教学趋势显著,广告策划教学成为了现代教学的重要一部分,本文通过广告策划教学对人才培养能力要求和教学模式的分析,给出一些建议和观点。

关键词:广告策划、改革、教育创新

一、广告整合策划概念与特征

广告整合策划就是根据已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规划未来主体的变化,确定未来必要事实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整合出最优资源的配置与行动指南,追求最佳活动效果的过程;无论广告策划的宣传还是企业的形象策划最终都需要通过媒介宣传,然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恰恰与广告整合策划有所耦合,同样是需要通过媒介向受众传达;随着趋势的显著呈现,广告整合策划学科成为了视觉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视觉设计专业教师必须建立针对性的人才教育教学,更精准的完善教学方案,以保证教学工作更高效的开展。

二.教学人才能力培养要求

广告策划通过与高校教学理念及企业合作整合,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践行广州工商学院校长邝邦洪教授提出的以”五进”促”六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不仅通过体育技能竞赛促进大学生技能的提升,增强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培养服务于珠三角区域经济,为企业提供设计的理念与应用的需求,实现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结合的高素质、高技能新型、应用型人才,在广州工商学院”德学””五进”指引下,校企联动,打造艺术实践基地不断加深对校企交流协作,为实现相互推动,共同发展,与企业合作能提供必要条件,这有利于学生解决技术和需求脱节的问题,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1 会学习

会学习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技能,学到的知识属于你的生活本身,学习可以是为了获得,但不是为了七零八落的谈资,更不是为了单纯的某种功利,当你追逐一门”学问”的时候,或者是物理是哲学甚至是技巧的,你都会找到自己的意义,你会知道现在应做什么将来又该做什么,今天要完成哪些任务明天又有哪些,你将从此摆脱无聊腐败随波逐流的世俗消遣;同时你也会发现更深层次的真理甚至精神层面的感知,或是几分钟的合奏就能让人从陌生的状态直接达到到内心最深处的共鸣。

1.2 会应用

从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学习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实践和思考,将知识化为实际的工作对象,化为脑海中的永恒记忆,人生所学的大多数知识,是不会派上用场的;如果想把学到的知识用起来的唯一方式是:现学现用。光有输入,没有输出,肯定不行,只有通过输出,才能理解掌握听到的知识,将内化,为己所用,从而真正的提高自己。

1.3 会表达

会学习是基础,重要的是你需要把所学的知识表达出来,有条理的清晰的完整的陈述观点,此外还需要逻辑严谨,思维缜密。可采用复盘演习法、复述法、电梯法则等各种练习方法;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让对方听到最核心、最关键的信息,同时把不重要的信息省略,大幅度提高信息的传达与表达的效率。

1.4 会合作

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有完美的团队。每个人在团队中都有最适合自己的角色,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分析工具和他人对我们自身的评价来快速准确的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组成团队的目的在于齐心协力,团队要有共同的方向,共同的需求,把劲憋足了指哪打哪,所以团队成员的向心力是十分重要的,团队人员不在多,在于精,利用个体的思维及行为优势创建一个默契的团队,可以极速地提高团队凝集力和个人績效。

1.5 会健体

好的身体是革命的基础,拥有强健的身体支撑才有零,健身是健康的速成的秘籍,作为大学生往往会因体育考试才去锻炼,没有做到为人生健康而锻炼,因锻炼而锻炼是没有目标和规划的,或许今天锻炼,或许明天不锻炼,没有长期以往的坚持,会健体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只有真正学会锻炼,人生的轨道才会走的更平稳、更顺畅。

1.6 会创新

在新形势下,万物万事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意味着有胆识,不墨守成规,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更需要学会创新,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创新,大学生创新应做到敢想、敢找、敢做、敢失败,要有理论素养基础,也能适应社会、企业和家庭等各种环境的能力,更要有学习能力,在高速建设的新经济时代,不创新固步自封将被社会所裁决,只有不但改革创新才能更好的适应新时代,因此大学生创新思维尤为重要。

3、广告整合策划下的教学模式

新媒体广告策划与整合传播,以市场环境为依据,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为核心,从新审视广告策划程序和内容,思维方法和理论1.体系创新,将广告策划与整合传播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以 21 世纪消费者为主导的整合营销传播环境为背景,着重数据库应用和新媒介传播的现实3.针对性强,结合中国国情,具有本土特色。

3.1 以练带学

在当今的设计行业的新媒体广告中,任何一种行业都离不开整合营销策划,但只有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社会效益,为公司带领经济利益,品牌塑造,形象推广等,因此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对于新媒体广告整合的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拥有新媒体广告策划的能力是学生未来就业的加分项,视觉设计专业教师在教育学生模式块面上应该更着重对学生新媒体广告整合策划案方法的指导练习,深化课堂改革,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交流,把握学生对新媒体广告整合策划的学习途径的精炼,提升学者的实用技能和综合表现。

3.2 以赛带练

近几年来,学校以各种比赛形式带动学生们的学习,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老师也通过全国大中学生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大广赛、挑战杯等一些列的竞赛活动以赛代练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掌握,对学到的知识更全面的展示应用,从竞赛的成果更容易体现同学们的学习成效结果,也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模式调整,同时也更加贴近适合大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掌握。

3.3 课程交叉

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明显课程独立,这不利于同学对知识的系统掌握,知识点单一,不利于大学生的归纳整理;大学课程更需要交叉学科的课程,例如大三上学期所学《影视编辑实用案例教程》此门学科就有代表性的表现了 Premiere与 Audition 课程的相互交叉,在企业实际应用中更需要新媒体与互联网密不可分,在做一些设计的竞赛活动中更是注意设计软件的交叉应用,例如 Photoshop 与Adobe Illustrator 操作技能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技能,将学会的软件运用在实际的整合营销中,实现对目标受众需求的满足,这决定了各门学科的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四、总结

广告策划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新媒体广告策划活动可以促进他们能够准确把握新媒体的广告策划营销,增强广告新媒体传播和整合策划能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老师以赛促教、以赛代练、以练带学、课程交叉等教育学习模式,形成学生们以自学、实践训练、竞赛展示的课程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新媒体广告策划案例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洁辉. 数字化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纺织报告》, 2020(5): P124—P126.

[2]张艳.《“教赛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以哈尔滨华德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J]. 《艺术科技》, 2020(3): P46—P47.

作者简介:谢良森,1998年生,男,汉族,广东梅州人,就读于广州工商学院美术学院,18级在读本科生。

作者简介:习敏慎,女,汉族,广州工商学院美术学院专任教师。

广州工商学院 广州 51800

可持续农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节能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而在电力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了对其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减少电网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电力资源的消耗,人们在开始对节能性电网小水电调度系统进行建设。本文通过对我国小水电发展的现状,阐述了节能性电网调度系统在小水电资源应用过程中的必要性,并讨论了当前人们在对节能小水电调度系统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介绍,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小水电;电网调度系统;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水电资源开始的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应用,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我国有一半的区域,都是依靠小水电资源,来进行供电的,这不仅有效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促进了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目前,在我国小水电发展建设过程中,人们也已经逐渐的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为了对周围的环境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已经将小水电的发展和周围环境的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能源系统的调整相结合,从而推动我国小水电的可持续发展。不过,由于小水电问题的频繁发生,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电力企业为了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就开始在小水电中建立自动化的调节系统,从而对小水电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一、小水电调度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所谓的小水电调度系统就是指将电力资源的管理和水资源的利用作为小水电调度理论发展基础,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小水电系统中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和应用,实现小水电水库运性进行过程中,自动化的检测处理、相关数据统计以及系统调度等方面的功能,从而将其建设一个将水文数据收集、气象检测以及系统调整一体化的调度系统。该系统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小水电资源的利用价值,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前,在小水电水库运行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使得在对其进行建设管理的出现了“重建轻管”的现象,这不但影响小水电行业的发展,还加大了对资源的消耗。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认识到小水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始建立了一套科学、高效的管理系统,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可再生资源的充分利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可再生资源也逐渐成为了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而水资源作为当前应用得最为广泛的资源之一,我们在对小水电进行系统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这样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小水电水库运行的经济效益,还加快了我国小水电行业的发展。

2、确保电网安全,实现精细调度的需要。电力系统中电网调度是一个完全实时运行的系统。为实现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就必须掌握各个电源接入点的实时信息并统一进行计划和调度。随着小水电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其在电网尤其是地调电网中所占的比重和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加上小水电所带负荷在汛期具有暴涨暴落的特点,水多时小水电满负荷运行,水少时小水电负荷骤降,这对电网的冲击非常大。

3、维护小水电自身利益的需要。小水电公司的经营状况与发电量多少有直接关系,调度方法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其发电量和效益。企业管理的核心是经营,重点是决策。只有正确地制定决策,合理地组织发电计划,并根据水库来水变化、电网要求及水库水位,不断地分析比较、改进原有方案,才能使电站运行始终处于最优或较优状态。

二、小水电调度系统建设与管理难点

在小水电调度系统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难点。

1、节能利用、互利互惠意识淡薄。小水电业主大多为私营业主,普遍注重眼前利益,且因对专业了解不足,大多认为建设小水电调度系统只是为电网提供信息,对企业无任何收益,因此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有抵触情绪,这给小水电调度系统建设带来了很大困难。

2、现有自动化基础条件差。小水电大部分装机容量较小,且按“靠天吃饭”的模式运行。很多小水电甚至不具备机组监控系统,更无自动采集水情信息系统。加上大多数小水电地处偏僻,通信条件相对较差,寻求比较合适的性价比组网方式困难。

3、管理制度和技术人员缺乏。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是“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管理的核心则是制度和技术人员。但专业人员配备不足,有些地区甚至无一个专业人员。管理制度更是不齐全,尚无标准和规范的小水电管理制度。

4、技术储备不足。目前对小水电调度和运行方式的研究较不深入,有效利用水电资源实现同一流域或跨流域的小水电+大水电流域优化调度模式将成为后期小水电调度管理系统的关键问题。

三、小水电调度系统建设

1、系统总体框架

以省级电力调度机构为上级水调自动化系统,以地区级的水调自动化系统为信息汇聚及调度中心,以各小水电分中心为信息分中心,形成整体的系统运行框架。

各个部分承担的任务如下:①上级水调自动化系统。接收地区级水调自动化系统上传的流域水情信息和水库运行信息,结合电网的总体运行及需求情况进行水水平衡和水火平衡,制定次日的发电计划,发布各类调度指令。②地区级水调自动化系统。接收各小水电站分中心上传的流域水情信息和水库运行信息,接收上级调度部门下发的调度指令和计划,制作小水电发电计划。③小水电站分中心。采集所属范围内的水雨情信息并将该信息发送上级部门,按上级调度机构的调度指令进行电站的运行调度。

2、系统建设的关键

(1)小水电分中心水情测报系统建设方案设计。从实施情况看,应考虑如下几方面:①小水电水情测报系统站网布点应坚持自建站点尽可能少的原则,除坝上、坝下水位和必须的控制站点需建设外,其他水情站点可采取通过网络方式直接接入的方式,有条件时也可考虑通过省调或地调水调自动化系统进行数据转发,既可节省投资也能减少维护成本并避免重复建设。在小水电密集的地方,也可有选择性的建设水情站点,多个小水电站可共用一套水情采集系统。②系统采用的设备必须考虑采用高可靠性、维护傻瓜、运行成本低的设备。目前可用的水情测量设备种类较多,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小水电业主在系统建设时采用了质次价低的设备,设备运行一段时间后就故障不断,严重时甚至长期处于瘫痪状态,严重影响系统运行,既浪费了投资,也影响日常生产运行。因此,在系统建设时必须采用质量可靠、维护方便的设备。

(2)系统广域网组网方案设计。小水电所处位置较偏僻,大多在交通和通信条件较差的地带,这是小水电调度系统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若处理不好将会严重影响整个系统运行。从小水电需要采集的信息内容看,需采集的信息种类及数量很少,技术上要实现轻而易举,但实施并不容易。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小水电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往的小水电管理控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建设一个科学、高效的小水电调度控制管理系统是势在必行的,这不仅有效的减少了小水电能源的消耗,还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为小水电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且小水电作为可再生资源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也可以使得再生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致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不过,在建设小水电调度系统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对电网系统的安全性,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小水电系统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程夏蕾,朱效章. 我国小水电技术发展路线的探讨[J]. 小水电. 2007(01)

[2] 陈展,代洁,汪晓岩. 中小水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通信方式研究[J]. 电力系统通信. 2006(02)

上一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化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