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范文

2023-10-11

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范文第1篇

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她的深层意义是,以生命为本.生本教育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实现生命的提升,而生命的提升最终和基本上是依靠生命自身. 所以生本教育强调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 生本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思想,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我国的基础教育多年来一直沿袭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师本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贯彻“生本理念”. 课堂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获取者. 这是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新课程理念,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的一些尝试.

一、问题的设计要关注生本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去探究, 并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真正“卷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我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情境:我在购物时,甲商场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八五折销售,而乙商场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直性购满200元商品可领取八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到哪家商场购物实惠?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很好的被调动起来.

二、问题的解决要重视生本

教学中要贯彻“生本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等过程,实现真正的生本. 我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在引导学生复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解的特征后,马上出示了课本例题: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本,解答上面的问题.安排了十分钟时间.并同时让两位学生在黑板上解答了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黑板上解答的两位同学与课本上的解答相同,都选择的比较简便的方法.我问道:你们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解答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生甲:例1,我是把第一个方程变形得出y的表达式,再与第二个方程比较,两个表示y的代数式相等,消去y;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乙:例2,我是由第一个方程解出y的表达式,代入第二个方程消去y;生丙:例题2中,我是由第二个方程中解出x的表达式,代入第一个方程消去x;生丁:例2,我是由第二个方程中解出y的表达式,代入第一个方程消去y. 听了上述四位同学的解题方法后,我进行了小结:你们四位同学提出的解题方法都可以,但比较麻烦,在黑板上解题的两位同学所选择的方法是最便捷的,我们解题时一定要选择最便捷的方法.然后我进一步提问: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同学们能总结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吗?分小组讨论(四人一组),安排了8分钟的时间,讨论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说出讨论的结果.借助于上面的讨论,学生能够得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去一个未知数,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借助于课本和讨论能得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步骤.学生讲的虽然不是很精练,但基本步骤出来了.我弱加点评和归纳,知识就比较完整了.这一设计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对例题的反复讨论,彰显了问题实质,同时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生本教育.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实现生本

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实现生本教育的关键.在课堂上,我们应强调教师与学生是互动的,让学生获得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学生的知识解答有缺陷也不批评,只提醒,“你想想是这样的吗?你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通过学生自己的反思,获得问题的答案.学生有了成绩,一定要及时表扬和肯定.“成绩”不仅仅是指考试的分数,更多的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学生有了好的想法、好的见解都要表扬,用“你真不错,太棒了,这个主意很好等”话语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四、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体现生本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本钱”.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生本教育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积极倡导自主观察、自主思考、自主讨论,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我在教学生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时,鼓励他们采用探究的方法,经历由已知出发、经自己探究或同伴协作获得对新知识的产生过程的理解;在学生面临困难时,引导他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获得的经验;当学生对得到的“猜想”没有把握时,要求并帮助他们为“猜想”寻找证据,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猜想”,而不是直接否定或肯定他们的想法;当学生对教材、教师、或学生的思路、方法产生疑问时,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怀疑寻求论证的依据,以否定或修正他人的结论作为思维的目标,从事研究性工作活动,即使学生的怀疑被否定,也对其尊重事实挑战权威的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 总之,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很深、感受颇多.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要加大改革力度,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将“生本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只有一切为了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学质量才会有大幅度地提高.

用心

爱心

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范文第2篇

环节一:创设情境、体验挫折

(幻灯片一:课题) 今天, 很高兴能和我们南华中学的各位同学一道来学习。来了好多贵宾, 黑压压的人群, 老师都觉得不太适应。为了缓解现场这种紧张气氛和我们的情绪, 先来做一个小游戏, 按座位分成四个大组, 每组推选一个兴趣爱好最广泛的同学出来。咱们来比比, 哪个小组最有默契。

环节二:典例分析、构建新知

活动二:小龙的故事 (幻灯片四) 【多媒体视频展示】

那么挫折到底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又可不可以避免呢?现在, 有个叫小龙的13岁的初一同学就遇到了点麻烦, 请看大屏幕。大家来看看他遇到来自哪些方面的挫折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教师引导, 学生分析。 (幻灯片五)

造成挫折的原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同学们还能列举出哪那些挫折?它们各自来自哪些方面?多媒体图片展示更多挫折 (沙尘暴、干旱、战争、伪劣商品等) , 加深对造成挫折因素的理解, 挫折不可避免。

老师归纳:这些挫折是多方面造成的, 有不能预测和及时防范的天灾人祸, 也有家庭学校教育方法不当、同学关系不融洽等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 (幻灯片六) 。

环节三:分享交流, 加深理解

活动三:挫态人生猜猜看 (幻灯片七)

下面, 来听老师讲故事, 咱们玩一个猜人名的小游戏。机会不多, 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 大家抢答哦。

学生 (略)

老师:课外知识挺丰富的嘛。这样吧, 肯定我们心里还知道很多人的挫折故事, 我们的偶像也行, 身边的人也行, 你自己也行。下面, 请同学们来讲。

学生 (略)

老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我建议再次为他们鼓掌。通过同学们讲述可以看出, 名人也好, 普通人也罢, 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挫折, 没遇到过挫折的人是不存在的, 没有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挫折好似人生的风浪, 任何人都无法躲避。人们正是在不断认识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将伴着风浪继续前行。挫折具有普遍性, 是人生的一部分。 (幻灯片八)

环节四:拓展延伸, 感悟提升

既然挫折不可避免, 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来对待挫折呢?下面, 我们来听《农夫和驴子》的故事。 (幻灯片九)

问: (1) 驴子遇到什么挫折了?

(2) 驴子最后怎么战胜挫折的?设想一下, 驴子放弃的话会有什么结果?

(3) 说明要战胜挫折关键取决于什么?

学生 (略)

提纲总结 (幻灯片十)

老师:看来, 不同的态度, 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其实, 生活也是如此。各种各样的挫折如尘土一般落到我们的身上, 要想从这苦难的枯井里脱身逃出来, 走向人生的成功与辉煌, 办法只有一个, 那就是:将它们统统都抖落在地, 踩在脚下。如果说挫折是人生的绊脚石的话,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改变态度, 把绊脚石都变成人生的垫脚石。所以, 我们以后遇到困难, 要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 (略)

环节五:情感升华, 合作探究

活动四:挫态百出聊聊看 (幻灯片十一)

在成长的岁月里, 挫折始终缠绕着我们, 从儿时的学步摔倒, 到而今的种种失意。同学们, 你的挫折是什么, 请写出自己有记忆以来遭受的最大挫折, 当时心情如何, 你又是怎样对待挫折的?解决了就说说方法分享一下, 没解决的现在集思广益帮你解决。 (可任选一方面作答:学习、人际交往、生活等等)

师生互动。

老师:很高兴听到大家心里的故事, 更高兴的是, 我看到了很多勇敢面对挫折的同学。

环节六:课堂小结

虽然我们会遇到来自各方面不可避免的挫折, 但是它是一把双刃剑, 对于弱者兴许是万丈深渊, 但对于真正的强者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就如同老师手中的乒乓球, 受到的外力越大跳得才越高;如同破茧成蝶的蛹;如同雨后初晴的彩虹;还有我们之前提到的很多人, 他们正是在战胜了挫折后, 才成就了更光彩照人的自己。同学们, 以后我们遇到挫折, 不要害怕, 不要逃避, 要勇敢地去面对, 去迎接挑战。如果无风鼓帆, 就奋力划桨。不要因为困境就低下了头, 我们要拿起梦想的剪刀, 用坚强去剪碎心中的迷惘。我们要飞翔, 去接受风雨的洗礼;我们要飞翔, 去迎接春风和朝阳。虽然我们并不坚强的翅膀也许会受伤, 但我们一定要飞向远方!最后送一句话给大家:“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欣赏视频)

环节七:作业布置

终身作业:搜集相关名人名言, 精选一条, 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范文第3篇

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程序”。 四突出:

1、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

3、突出合作: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三转变:

1、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2、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 四个基本流程:

前置性学习---小组交流---班级汇报---总结巩固(延伸拓展)

一、前置性学习,学生先学。

所谓前置性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一般是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不固定,比较灵活。通过前置学习,鼓励学生先学。

关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

低入的含义是: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起点要低,要求简单,形式开放 。

多做的含义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

深思的含义是: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

高出的含义是: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

1、“低入” 是指教学的起点要尽量低一些,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让学生的活动容易化。抓住“简单、根本”形成开放空间,容纳学生最广大的活动,是整个生本教学的关键。“低入”,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学习时找到成就感。

2、“简单”不是指内容简单或者难度较小,而是设计的环节简单,要留给学生很大空间,让他们去发挥。

3、“根本”就是核心,即重要的、有价值的知识或问题。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重难点。理科学习注重学生的探究,文科学习注重学生的大量阅读 。

对语文教学,要问“阅读推进了没有”?对数学或理科教学,要问“根本抓住了没有”?对英语教学,要问“活动形成了没有”?

4、如何寻找简单和根本,就是把它灵魂化,使学生浅池戏水,深池激浪,达到深思高出,是整个备课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才产生巨大的学生学习的空间。

▲太阳升起的地方 ▲思想发生的地方

▲新旧结合的地方 ▲引而不发的地方

5、如何做到简单根本:抓住核心。核心指的是:核心内容、核心环节、核心思想、核心技术以及内容、环节、技术、思想的核心——感悟

6、“多做” 多做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人人可做,即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二是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地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探究知识的心理,感受学习的快乐。即通过更多、更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大量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从中领悟知识,提升思想。

7、“深思”就是在“多做”中,实现思维的积累和深化。是指学生在多做的基础上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把知识深化,构建成认知结构。

8、“高出”就是有收获,是前置性学习的质量要求。

二、小组合作学习,4-6人小组,交流讨论,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三、班级交流,交流形式比较灵活,人人参与。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四、总结和巩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广义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教他们怎么学,学不会的老师教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汇报、质疑、讨论常规化”。

v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分组。常用的分组形式有:

v1.两人互助式。同桌的两个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互助学习小组。这种方式能迅速覆盖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和活动的机会。

v2.四人合作式。这种形式是相对固定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教学活动中较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由四人组成,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

v3.大组竞争式。一般以纵向或横向的一排或两排为一大组,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把这种分组形式用于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v4.自由组合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这样组成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经常让学生们在课外利用这种方式来互学、互教;或者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在相对固定的四人小组展示汇报之后,再自由组合进行拓展延伸。

v

5、注意:①异质分组:好、中、差搭配;②选好组长、明确职责;③培训组员:学会分工,学会表达;④给小组个性化命名;⑤最好语、数、英等学科达成共识,小组固定,给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学习习惯培养

1、学会发言,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意见并改正、补充。

2、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勇于作出评价。

3、学会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表达个人观点,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再讲一次。

4、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5、学生会用两种不同的声音说话。即组内声音,15cm以内能听到的声音,称为图书馆声音,保证组内成员听清;再就是全班都能听到的声音(全班声音)。

6、职责轮换。小组成员之间的职责要定期轮换,培养责任意识,体验多种角色,从而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小组合作。

7、机会均等和机会限制。要求人人参与,对发言多的进行次数限制,以便他人也有表达的机会,实现全员参与。

8、合作学习的调控应当注意:抓好常规,树立榜样;充分利用示范效应;健全小组奖励机制(遵循激励性、共同提高、小组奖励的原则);课堂上应该注意恰当运用鼓励语言;让学生学会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课前:

1、以课标为基准,以教材为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案一体设计(即前置性作业)。

2、选择承担研究任务并主讲的学生小组,必要时先培训主讲学生。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又不能捆绑住教师的手脚,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时刻牢记在心,要做好了一个帮助者、引导者。

3、预设学生可能出现或提出的问题,找到相应解决方案。对于生成性的新问题不能置之不理,这不但是学生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4、估计引领学生继续思考的切入点可能有哪些,以便在课堂上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5、准备练习应用或反馈评价所需要的问题,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发展评价项目。

课中:

1、仔细倾听研究小组的讲解思路,观察提问同学的动机情况,仔细做好记录,及时点评。点评要注意即时性,否则不能及时反馈学生展示思路的优点与不足。

2、在学生错讲、漏讲、讲解不透、概念出现模糊的地方,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要提倡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评价。以鼓励为主。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要学会感受挫折,这是人生成长必不可少的两面。 课后:

1、反思、整理、记录教学反思。对课堂上争执不下的一些问题,查阅资料、寻找思路。

2、准备练习应用专题训练资料;解答学生的质疑或单独培训主讲学生。

课后

1、反思、整理、补充课堂笔记或是错题集。

2、小组内交流心得,完成有关巩固练习并自己批改 生本评研:以学养学,以学养考

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

“评”是评价,“研”是研讨。“评”要评得实在,评得生动,评出孩子的自信。“研”要研得深刻,研得透彻,研出孩子思维的火花。 评研的操作方法

1、教师编制制试题---学生做题---互评研讨(互对答案,研究错题)

2、学生编制试题---同学互考---互评研讨

3、教师再编制制试题---学生再做题---再互评研讨

4、一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级评比,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参与评研过程

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颂扬伟大母爱,增进学生与老师、与家长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从小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尊敬老师和父母、孝敬长辈的意识, 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临城县第一小学开展了以“感谢母亲,感恩亲情”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本次活动教育学生利用实际行动向母亲献上最特别的节日礼物:比如给妈妈做一顿饭、帮妈妈做一些家务、揉揉肩、洗洗脚等,体会母亲或长辈对自己的艰辛付出;送妈妈一张贺卡、给妈妈一个拥抱、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向妈妈大声说一句“妈妈,我爱您!”,并把活动后的感受以书信形式写给妈妈。

本次教育活动,不仅让学生懂得了要感恩母亲、关爱母亲,还使学生意识到了自己在接受爱的同时,要学会关爱,学会付出,学会给予,懂得孝顺,懂得体谅长辈的良苦用心,培养了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意识以及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范文第4篇

一、生本对话缺失或者很少见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 在使用教材中的自主性。数学课堂上鼓励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实际,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于是, 我们的数学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了, 从一节课的情景创设、问题呈现、合作探究、到拓展延伸都选用大量生动活泼的生活实例, 整节课看来逻辑清晰, 活动多样, 学生参与性高、师生对话民主, 氛围良好;生生合作探究, 交流充分。但唯独不见的却是学生与书本的对话。笔者统计了区上的28节公开课, 有22节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数学中学习, 教材成为摆设。其余6节课, 往往是刚要求学生翻开教材进行巩固练习时, 下课铃便已经响了。生本对话缺失或是很少见。

二、教师对生本对话回避或是畏惧

学生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教师课堂的知识传授、引导探究发现知识, 也有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相关书目获得知识。并且后一种知识由于包含了学生内在的需要, 显得尤为有价值。生本对话即是学生自己学习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素有科学教育学之父之称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即把预习放在课堂教学五环节之首。目的即突出生本对话的重要性。当课程改革后, 由于一些过激的行为导致了大多教师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学生看书本学习 (预习) 是传统的讲授法, 与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己动手发现探究是相悖的。在此错误认识的指导下, 当前, 很多教师在上课时, 尽量回避预习, 觉得学生没有前提知识, 课堂上才会合作探究的出彩。而一旦课堂上出现了学生因为预习而知道了答案, 教师往往用“你提前预习了, 真不错”干巴巴的评价带过, 甚至是粗暴的批评:“就知道看书, 怎么不动动脑筋?”畏惧或是回避成了教师对待生本对话的常用手段。

三、学生对生本对话茫然, 应用形式单一

生本对话是学生以教材为对象的对话学习形式, 学生是对话的主体。生本对话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前的预习对话、课中讨论中的解疑对话, 也有课后的巩固对话, 知识延伸的阅读对话。但在当前的生本对话中, 一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和教材对话, 突出表现在部分学生不会预习, 不知道怎样预习。笔者在关于“你通常都是怎样预习的?”的问卷调查中有80%的学生都回答了单纯的看书, 很少真正有学生思考知识间的关系。同时, 生本对话的形式也显得单一, 只是在课后的巩固中用到教材, 学生很难真正的理解教材的知识。同时教材的应用作用也显得极为低效。

综上所述, 小学数学课堂上生本对话缺失, 教师对生本对话回避, 学生不会与教材对话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创设性应用教材, 花大力气制作精美课件, 课堂效果却不见显得多么有效, 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而花费教育专家大量尽力编写的教材受到冷落, 学生知识沉淀不够,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生本对话。

那么,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生本对话的质量, 让学生亲近书本, 让教师降低负担, 让教材真正发挥其功效呢?笔者以为可以采取下面几种措施:

(一) 转变观念, 重塑教材的载体地位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 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 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 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载体。新课程改革倡导创造性的应用教材, 不等同于不用教材, 而是要根据学生实际研究教材, 组织教材进而使用教材。浙江省教研室斯苗儿认为:研读教材要遵循接受—比较—质疑—完善—超越几个步骤。每一个步骤中都离不了教材。教师的教学是依据教材的编排而教, 同样在预设学生的学习中也要考虑教材的编排。一般而言, 新课程的几版教材都凝聚了大量经验丰富编者的心血, 其知识呈现方式、逻辑体现都有其内在合理的因素。并且人性化的设计合法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这为生本对话提供了可能。比如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放低起点, 小步快进, 激励自主, 成功达标”, 通过与教材的对话, 学生完全有能力一定程度的接受新知识, 巩固旧知识。教师要转变观念, 认识教材是教学最好的载体, 用好教材, 不仅能收到好的效果, 并且能减轻教师的负担, 增强学生对教材、对数学的亲近感。

(二) 重视预习, 增强教师自身驾驭生本对话的能力

教育家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而意义的建构必须借助“先行组织者”。反应在数学学习上则是指新知识学习所需的学生的认知基础。预习即是学生重构“先行组织者”的过程。通过预习, 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新的知识是什么?解决新的知识需要?掌握新的知识还有什么困难?带着这些问题, 学生自然会复习旧的知识, 并且在课堂上更会努力的专注于新的知识。教师要提倡学生预习, 同时积极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生本对话的能力, 对于学生与教材的对话要敢于面对, 接受, 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 教师要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提高预设的针对性。一般而言, 学生与书本对话, 对于浅层次的知识学生已经能够掌握。但同时必然会存在一定理解不透或是不理解的知识。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盲点。教师了解学生对话情况后, 预设便要在学生有困难处浓墨重彩, 而简单处则可轻描淡写, 几句带过。比如在《圆的周长》这节课上, 了解了学生都知道圆周率是3.14时, 教师便没有必要故弄玄虚的试验、计算出圆周率。而应把重点放在科学试验方法验证上:

师:同学们都知道圆周率是多少吗?

生;3.1415926-3.1415927之间

师:对, 圆周率保留两位小数就是3.14, 同学们通过预习都知道了。但你们自己有什么方法验证吗?可以小组商量一下。

……

生: (交流) 可以用一个绳子量出圆的周长, 再用直尺量出圆的半径, 最后把他们相除。

师:可以吗?那只是计算出一个就行了吗?

生:要多计算几个。并且最好圆的大小还不一样。最后求出几个结果的平均值, 这样可以减少误差。

师:说的真好!那你们觉得测量几个好呢?

生:3个。因为太多了, 计算麻烦。3个不多也不是很少。可以保证误差较少。

师:那我们来一起试一试, 看究竟是不是接近3.14

……

师:同学们真能干, 古人几百年才发现的真理, 我们一节课就发现了!

其次, 教师评价学生要得体, 课堂形式要多样。教师的预设尽可能完备, 但教学中学生的生成总是多种多样, 出人意料的。并且总有个别“聪明”学生与教材对话能力较强, 已经基本掌握知识。课堂教学中, 教师抛出难的问题, 个别学生总能解决。对于这样的情况, 教师教要善于应用评价, 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挖掘。比如可以用:“你的方法真好, 和书本上的专家的解法已经一样了, 想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你已经可以得到满分了, 如果你能从别人的方法也学到一点东西, 就更加棒了”等等, 这样的评价, 既不会打击学生生本对话积极性,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知识推向较深的层次。

(三) 指导对话, 培养学生的自主对话能力。

学生对生本对话茫然或者说生本对话的低效率, 源于教师对生本对话的不够重视, 学生不会生本对话。这就需要教师加强身本对话的指导, 培养学生自主对话的能力。这也是中小学知识衔接中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衔接的需要。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典型课例, 对学生做针对性的训练。比如, 在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 教师指导生本对话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 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学习前, 要求学生预习。可以列一个提纲指导学生预习。

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列竖式计算?

2、它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3、你感觉还有哪些知识不是很理解?

这样提纲式的预习, 对所用学生不做同一标准, 能够达到那一个层次就预习到哪一层次。学生带着问题与教材对话, 才会去思考, 会去寻找新知相关的旧知。同时, 预习的层次性, 让学生预习有针对性, 而不是像看故事书一样, 预习过了, 什么也没有收获。

其次, 加强课中的难点突破的指导。课堂上,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已经成为教师们的共识。但有时, 教材也是一个很好的可以利用的载体。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或者思维有所局限时, 利用教材中的提示, 往往效果会更好。这特别适合概念性的总结教学。比如在《小数除法》教学中, 当学生总结计算法则比较困难时, 教师适时让学生进行生本对话, 学生对知识理解会更加深刻。

最后, 还要加强课后巩固中的对话指导。课后的练习往往是教材发挥作用的时候。此时, 学生的对话往往局限于做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思考, 同时引发学生于教材外的文本对话, 拓展知识空间。比如在《圆的周长》一课教学中, 课后练习后, 教师可以激起学生兴趣, “你知道圆周率产生的过程吗?你知道于圆周率有关的数学家的故事吗?”这些设疑性的问题, 可以激起学生生本对话的兴趣, 拓展数学知识, 了解数学文化。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生本对话作为学生与教材“沟通”的一种对话形式, 不应该被我们忽视。以上粗浅的认识, 愿与广大同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斯苗儿.《新教材研读例谈》.小学数学教育.2006.11.第2-5页.

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范文第5篇

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程序”。 四突出:

1、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

3、突出合作: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三转变:

1、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2、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 四个基本流程:

前置性学习---小组交流---班级汇报---总结巩固(延伸拓展)

一、前置性学习,学生先学。

所谓前置性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一般是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不固定,比较灵活。通过前置学习,鼓励学生先学。

关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

低入的含义是: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起点要低,要求简单,形式开放 。

多做的含义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

深思的含义是: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

高出的含义是: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

1、“低入” 是指教学的起点要尽量低一些,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让学生的活动容易化。抓住“简单、根本”形成开放空间,容纳学生最广大的活动,是整个生本教学的关键。“低入”,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学习时找到成就感。

2、“简单”不是指内容简单或者难度较小,而是设计的环节简单,要留给学生很大空间,让他们去发挥。

3、“根本”就是核心,即重要的、有价值的知识或问题。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重难点。理科学习注重学生的探究,文科学习注重学生的大量阅读 。

对语文教学,要问“阅读推进了没有”?对数学或理科教学,要问“根本抓住了没有”?对英语教学,要问“活动形成了没有”?

4、如何寻找简单和根本,就是把它灵魂化,使学生浅池戏水,深池激浪,达到深思高出,是整个备课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才产生巨大的学生学习的空间。

▲太阳升起的地方 ▲思想发生的地方

▲新旧结合的地方 ▲引而不发的地方

5、如何做到简单根本:抓住核心。核心指的是:核心内容、核心环节、核心思想、核心技术以及内容、环节、技术、思想的核心——感悟

6、“多做” 多做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人人可做,即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二是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地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探究知识的心理,感受学习的快乐。即通过更多、更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大量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从中领悟知识,提升思想。

7、“深思”就是在“多做”中,实现思维的积累和深化。是指学生在多做的基础上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把知识深化,构建成认知结构。

8、“高出”就是有收获,是前置性学习的质量要求。

二、小组合作学习,4-6人小组,交流讨论,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三、班级交流,交流形式比较灵活,人人参与。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四、总结和巩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广义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教他们怎么学,学不会的老师教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汇报、质疑、讨论常规化”。

v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分组。常用的分组形式有:

v1.两人互助式。同桌的两个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互助学习小组。这种方式能迅速覆盖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和活动的机会。

v2.四人合作式。这种形式是相对固定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教学活动中较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由四人组成,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

v3.大组竞争式。一般以纵向或横向的一排或两排为一大组,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把这种分组形式用于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v4.自由组合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这样组成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经常让学生们在课外利用这种方式来互学、互教;或者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在相对固定的四人小组展示汇报之后,再自由组合进行拓展延伸。

v

5、注意:①异质分组:好、中、差搭配;②选好组长、明确职责;③培训组员:学会分工,学会表达;④给小组个性化命名;⑤最好语、数、英等学科达成共识,小组固定,给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学习习惯培养

1、学会发言,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意见并改正、补充。

2、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勇于作出评价。

3、学会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表达个人观点,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再讲一次。

4、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5、学生会用两种不同的声音说话。即组内声音,15cm以内能听到的声音,称为图书馆声音,保证组内成员听清;再就是全班都能听到的声音(全班声音)。

6、职责轮换。小组成员之间的职责要定期轮换,培养责任意识,体验多种角色,从而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小组合作。

7、机会均等和机会限制。要求人人参与,对发言多的进行次数限制,以便他人也有表达的机会,实现全员参与。

8、合作学习的调控应当注意:抓好常规,树立榜样;充分利用示范效应;健全小组奖励机制(遵循激励性、共同提高、小组奖励的原则);课堂上应该注意恰当运用鼓励语言;让学生学会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课前:

1、以课标为基准,以教材为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案一体设计(即前置性作业)。

2、选择承担研究任务并主讲的学生小组,必要时先培训主讲学生。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又不能捆绑住教师的手脚,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时刻牢记在心,要做好了一个帮助者、引导者。

3、预设学生可能出现或提出的问题,找到相应解决方案。对于生成性的新问题不能置之不理,这不但是学生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4、估计引领学生继续思考的切入点可能有哪些,以便在课堂上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5、准备练习应用或反馈评价所需要的问题,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发展评价项目。

课中:

1、仔细倾听研究小组的讲解思路,观察提问同学的动机情况,仔细做好记录,及时点评。点评要注意即时性,否则不能及时反馈学生展示思路的优点与不足。

2、在学生错讲、漏讲、讲解不透、概念出现模糊的地方,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要提倡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评价。以鼓励为主。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要学会感受挫折,这是人生成长必不可少的两面。 课后:

1、反思、整理、记录教学反思。对课堂上争执不下的一些问题,查阅资料、寻找思路。

2、准备练习应用专题训练资料;解答学生的质疑或单独培训主讲学生。

课后

1、反思、整理、补充课堂笔记或是错题集。

2、小组内交流心得,完成有关巩固练习并自己批改 生本评研:以学养学,以学养考

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

“评”是评价,“研”是研讨。“评”要评得实在,评得生动,评出孩子的自信。“研”要研得深刻,研得透彻,研出孩子思维的火花。 评研的操作方法

1、教师编制制试题---学生做题---互评研讨(互对答案,研究错题)

2、学生编制试题---同学互考---互评研讨

3、教师再编制制试题---学生再做题---再互评研讨

4、一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级评比,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参与评研过程

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颂扬伟大母爱,增进学生与老师、与家长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从小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尊敬老师和父母、孝敬长辈的意识, 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临城县第一小学开展了以“感谢母亲,感恩亲情”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本次活动教育学生利用实际行动向母亲献上最特别的节日礼物:比如给妈妈做一顿饭、帮妈妈做一些家务、揉揉肩、洗洗脚等,体会母亲或长辈对自己的艰辛付出;送妈妈一张贺卡、给妈妈一个拥抱、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向妈妈大声说一句“妈妈,我爱您!”,并把活动后的感受以书信形式写给妈妈。

本次教育活动,不仅让学生懂得了要感恩母亲、关爱母亲,还使学生意识到了自己在接受爱的同时,要学会关爱,学会付出,学会给予,懂得孝顺,懂得体谅长辈的良苦用心,培养了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意识以及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范文第6篇

增城市小楼中学

赖灶金

摘要: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就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教育改革的重点在课堂,课堂改革的重点在观念和模式。本文主要从语文的课堂教学方面对生本教育的模式、精髓、特点,以及要避免的问题作了一点显浅的探讨。

关键词:生本教育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学校教育的变化,所以我们努力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开展多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尤其是对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探讨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和理论。如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小结;宁鸿彬的“启发精讲五步法”:自读—生提问—讨论—师提问讨论—练习;上海育才中学提出的八字教学模式:读读,议议,练练,讲讲;钱梦龙的“三主三式”【1】模式等。虽然流派和理论不同,但他们都有着许多的共识:教学要发展就必须摒弃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新来谋得发展,摒弃旧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对于教学模式的探讨最热烈,观点也比较接近。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都认为,教学要改革,教师就必须跳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来取代旧的过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的学会学习、完善自我。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认为必须改革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冲破旧思想观念的禁锢,才能开辟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在众多的理论和流派中,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提出的,并在“九五”期间作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的研究项目,“十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教育部重点课题进行研究的“生本教育的观念与实践模式研究”所取得的成效最为显著,也最有代表性。该实验研究所产生的效果和社会影响,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反响。该课题中首次提出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模式。“生本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不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且在整个体系上探讨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此谨以我个人的实践,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 探索“生本教育”教学模式的意义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的系统的组块策略、方法和流程。它把各种一般性的或不成熟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明确化、规范化、程式化。”教学模式上承教学理论,下启教学实践。所以我们必须使“生本教育”教学模式化。使其成为可由教师掌握和运用的“教学工具库”。

1 因此,我们应该对“生本教育”这一教学模式作必要的研究探索,以使这二十一世纪学校优质教育的新范式,能够更多更快的结出累累硕果。

构建语文“生本教育”教学模式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毫无疑问,它是为解决语文课在“生本教育”中的课堂教学如何操作的问题。“生本教育”是一种全新观念的教育教学模式,目前的各种理论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模式的作用,有必要对其理论及模式作进一步的探讨,以便今后推广。

二 “生本教育”教学模式的精髓

“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这一教学模式的精髓。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生本教育”就必须坚持这一教学原则。

“一切为了学生”,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从教材的选编,教学计划的制定,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都必须围绕能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而定。主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任何计划与措施,我们都应该执行。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而开展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而努力。

“高度尊重学生”,则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将学生视为平等的交流对象,同时还要高度的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评价学生时尽量不用或少用“错”或“对”这一类主观性较强的评价语言。而多用一些“你说的不错啊!” “还可以怎样说呢?”“说的很有道理呀!”“啊,你真棒!”等等一些富于激励性的语言去启发或评价。“生本教育”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去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要求学生如何的适应我们老师。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更有信心,并且畅所欲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师生的互动才更有保证。

“全面依靠学生”,要求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学生的参与当中完成的。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没有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教学目标的制定都需要学生的参与。“生本教育”不但要求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要求我们让学生有足够的自我发挥的空间。无论在课堂上我们遇到什么问题,都必须要通过学生的参与讨论来解决。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努力来实现。

三 “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开放性的讨论去组织课堂教学。也就是说学生是在完全没有压力,没有包袱的状态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没有离开中心话题的前提下,“生本教育”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和方法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并且允许学生说错,绝对不批评讲错话的或说的不好的同学。只要是发自内心的讲话就都一律先肯定,如果发言有错,就用委婉的语气指出。然后再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允许没有原则问题的个人观点。

(二)、课堂教学的自主性 因为学习是学习者的行为,所以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生本教育”尤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大量的自主学习以获得知识的展示自我、积极参与的机会。课堂教学提倡他们自主探索、自主选择,解放思想、张扬

2 个性,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多种使用和转换语言表达的手段,以增强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所以说自主性是“生本教育”的灵魂。因为,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行为和需要。

(三)、 课堂教学的启发性 在传统的“师本教育”中,过度的问题分析,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有如味同嚼蜡,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就失去了兴趣。这样,他们自身所具备的教学资源便无从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课堂教学的启发性。让学生的思维以及积极性都充分的“动”起来。并在教师引导下,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浅入深的设计出思考题。同时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讨论,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再通过教师的点评,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

三、水到渠成之效。

(四)、 课堂教学的拓展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被压缩在课堂、课本这一狭隘的时空里。早在50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呼吁要解放教学空间,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学生有空去思考、学习、娱乐。当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指出,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学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新老两代教育专家的共同呼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决不能封闭在狭窄的教育里,封闭在几十篇课文中,而更不应该让大片肥沃的土地荒废着!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横在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障壁,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开放!“生本教育”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冲破课本的樊篱,而是扩展到整个社会生活系统。使电视、报刊中的新闻、时事、文学作品、科技读物等都成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因为这样就能够改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质获得实实在在的提高。

(五)、 课堂教学的创造性 中学生认识能力提高的特点表现为思维发展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并开始形成辩证思维。由于辩证思维的发展,青年初期学生的发散思维非常活跃。思维品质主要表现为有敏捷性、批判性、创造性。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生本教育”以人为本,以尊重、平等、自由的人格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宗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在学生讨论时鼓励新观点;在分析问题时鼓励新思路;在解决问题时鼓励新方法。总之,“生本教育”就是喜欢表扬新的有创造性的表现。

(六)、 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要求教师与学生完全处于一种相对的平等关系中,互相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在“生本教育”中,教师是不可以用高高在上的语气,貌似权威的神态去指责批评学生的。因为这样做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水平高低与否,主要体现在会不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分析问题,并如何对学生的发言作简洁的高屋建瓴的点评上。

(七)、 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因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课堂上会必然会出现精彩纷呈的局面。“生本教育”下的语文课堂更是如此。根据“生本教育”:“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而不能让学生去适应教育”的原则,教师必须每节课都要考虑学生的因素,并作多种的设想和准备。在引导学生时既要让学生有发挥自我的空间,又要使学生的思考围绕主题和中心。因为如果不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就有可能遇上诸多始料不及的问题。到时就会手足无措而影响课堂教学。因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有差异,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会是五花八门。若然忽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不做预先准备,“生本教育”就只是空谈。因此在实施“生本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留给学生10-20分钟自由发问、互相质

3 疑解疑的时间,以便老师有时间去运筹为幄,灵活应变。

(八)、 课堂教学的现代性 课堂教学的现代性是“生本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而与时俱进的表现。人类已经大踏步地迈入了电脑时代,我们的课堂教学当然要体现它的时代性。以Internet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化通信网络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学生在网上可以查询到各种有关的学习资料。所以“生本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的培养。因为离开了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就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 “生本教育”实施过程中要避免的问题

首先,“生本教育”要避免走向极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并不是无原则的放任学生,所以教师的指导思想必须明确。“生本教育”完全是在老师指导下的教育,而不是无计划、无措施、无原则的“三无”教育。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还需要我们教师制定周密详实的教学计划、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并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到所有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其次,要强调的是“生本教育”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有人认为实行“生本教育”,教师的作用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资料的收集整理,课堂问题的提出和讨论等都交给了学生,作业也少做甚至不做了,老师没有什么事可做了。如果有这种看法甚至做法的话,那么在课堂教学实施“生本教育”就肯定要失败!因为在实施“生本教育”过程中,我认为教师的指导作用非但没有降低,对教师的要求反而更加高了!它不但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的系统性有深刻的理解,而且对如何达到中学阶段的学习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说教师要在课堂上,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另外,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指导,“生本教育”中的学生将如一群没有将军的兵!要取得“生本教育”的成功,我认为老师的工作不是少了轻了,而是多了重了!

以上是我在实施“生本教育”过程中,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点滴体会。因为是初试的,所以认识还很肤浅。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生本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它必将成为21世纪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之一,必将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将成为我们走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迷宫的一把金钥匙,一盏指路明灯!为使这一指路明灯更明更亮,我愿继续尝试!

2008年4月13日

注释

【1】:钱梦龙的“三主三式”语文导读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作为理论基础,以“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为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参考文献:

1、《魏书生与六步教学法》龚春燕,蔡政权,魏文锋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2、《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宁鸿彬等编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段力佩教育文集》段力佩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2。

4、《语文导读法的理论构想和基本课式》《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钱梦龙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

上一篇:如何更好的留住人才范文下一篇:市场运营部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