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论文范文

2023-10-07

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论文范文第1篇

一、建立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意义

财政支出, 也称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 是政府为履行其自身的职能, 对其从私人部门集中起来的以货币形式表示的社会资源的支配和使用。而绩效评价, 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 是指评定者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 对行为主体的与评定任务有关的绩效信息 (业绩、成就和实际作为等) 进行观察、收集、组织、贮存、提取、整合, 并尽可能做出准确评价的过程。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是目前各级财政部门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如何构建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成为重中之重。依据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几个重要的基本思路, 我们从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绩效评价标准三个方面分析财政项目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通过建立完善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还能将财政资金供应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问题进行处理, 确保政府部门能够在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上进行制约。由此可见, 建立完善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已经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需求, 是提升财政管理水平的主要措施。

二、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应用

(一) 绩效评价指标的筛选

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应该明确评估主体、评估对象以及评估定位标准, 找出影响项目绩效成果的各种因素, 同时将其转变成定量或者定型指标, 利用绩效指标将项目整体运营情况进行体现。为了有效提升评估指标体系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需要初步设定绩效评估指标机制, 之后应用问卷调查法、因素分析法等方式实现对绩效评估指标关联性的评估, 结合关联性评估结果, 对现有的绩效评估指标进行调整和优化。在指标优化环节中, 应该确保各项指标的独立性, 将关联性比较高的相同指标进行筛除, 要求各个指标具有明确的界定和含义, 并且需要指标计量便于获取对应的信息。

(二)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 主要设计了三个一级指标, 其中包含了项目决策指标、项目管理指标及项目绩效指标等, 同时在一级指标下设定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 形成一定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进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同时, 还要科学设定绩效评价指标权重。通常情况下, 权重设置方式主要有排序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等, 在各个指标权证设定完成以后, 需要对各个指标加以评估。在绩效评价指标应用过程中, 采用综合指数评分法以及功效系数法, 保证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都能实现科学分配, 同时结合真实数据核算出评估指标综合得分, 获取最终评估结果。在进行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及指标权重设定时,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项目决策指标 (20分) 。在项目决策指标中设有三个二级指标, 首先, 项目指标, 占分为4分, 包含了项目内容指标4分。该指标主要应用在考核项目目标是否细化及量化明确上。其次, 决策过程, 占分为8分, 包含了决策凭证3分及决策流程5分等指标。其中, 决策凭证指标主要应用在考核项目是否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迎合, 是否设定满足发展需求的而长期规划方案;决策流程指标主要应用在考核项目审批条件、申报流程、批复流程及项目调整等环境是否满足有关管理标准。最后, 资产分配, 占分为8分, 其中包含了分配方式3分、分配结果5分等指标。其中分配方式指标主要应用在考核项目资金管理方式是否满足实际情况, 是否全面思考资金分配因素, 是否设定合理的资金分配方式;分配结果指标则是应用在考核资金分配方式及结果是否合理。

(2) 项目管理指标 (25分) 。项目管理指标中设有三个二级指标, 首先, 资金到位, 占分为5分, 包含了位率3分, 到位时效2分。其中, 到位率作为量化指标, 公式是实际到位/计划到位×100%。到位时效指标应用在考核资金到位实时性上。其次, 资金管理, 占分为10分, 包含了资金应用7分, 财务管理3分指标。其中, 资金应用指标应用在考核资金是否出现在虚列项目、占用、超标开支等范畴内;财务管理指标则应用在考核费用支出体系、资金管理体系及会计核算执行中。最后, 组织实施, 占分为10分, 包含了组织机构1分、管理体系9分指标。其中组织机构指标应用在考核项目管理机构分工是否合理;管理体系指标则应用在考核项目管理体系是否完善, 是否顺利执行。

(3) 项目绩效指标 (55分) 。项目绩效指标中设有两个二级指标。首先, 项目产出, 占分为15分, 包含了产出数量5分、产出质量4分、产出实效3分及产出成本指标3分。在这四项三级指标中, 都可以应用在考核项目产出是否满足绩效目标。其次, 项目效益, 占分为40分, 包含了经济效益8分、社会效益8分、环境效益8分、可持续影响8分及服务对象满意度8分。其中, 经济效益指标主要应用在考核项目执行以后形成的直接或者间接经济;社会效益指标应用在考核项目执行之后形成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指标应用在考核项目执行之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可持续影响指标应用在考核项目执行之后对人及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应用在考核项目服务对象对项目执行情况的满意度。

(二) 绩效评价标准的选择

在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 应该结合评估指标及方式核算出对应分值。通常情况下, 采用的评估标准中包含了规划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历史标准。评估方法中包含了成本效益分析法、对比法、因素分析法及最低成本法等。在进行评估方式选择的过程中, 应该秉持简单性及有效性标准, 提升指标体系的操作性。在进行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同时, 还要结合真实数据核算出评估指标综合得分, 以此获取最终评估结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要设计一个较为完善和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 让评估指标全面涉及各个财政项目支出中, 贯穿于项目决策、管理及绩效环节中, 促进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水平的提升。财政部门还要加强对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成果的应用, 找出财政项目支出预算目标执行偏差, 及时处理, 以此实现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摘要:财政绩效评价作为近几年出现的概念, 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因为在经济重建及发展中, 资源应用存在随意浪费现象, 为了降低资源消耗, 财政部门对财政项目支出进行了绩效考核。通过建立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不但能够引导财政项目顺利开展, 同时还能提升资源应用效率, 防止资源浪费, 对缓解财政收支矛盾起到了一定效果。

关键词:财政项目支出,绩效指标,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赵亮.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会计师, 2016 (4) .

[2] 张锋.浅析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J].中国市场, 2015 (41) .

[3] 王金秀.地方政府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问题研究——以2012年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项目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5 (16) .

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论文范文第2篇

一、“双一流”背景下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双一流”是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我国针高校进行的新一轮调整与改革。在此背景下,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对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评价工作不够重视,只将其作为一项简单普通的工作,接到通知文件后,简单批转到项目执行部门和财务部门,缺乏全方位考虑,不利于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另外由于项目实施部门对你评价工作接触少,缺乏经验,工作只停留在表面,评级效果不理想。二是评价主体的确定比较随意,没有单独设立评价预算机构,完全由科研处牵头,财政部门只发挥了辅助作用,评价主体存在弊端。此外,受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评价实施过程效率不高,任何主体都承担着双重角色。最后,同类项目之间缺乏可比性。在评价过程中所使用的评价标准尽量不要有太大差别,如果差距太大容易造成评价结果无法相互印证,无法从评价对象身上借鉴到针对性解决办法,不利于长久实施。

二、“双一流”背景下高校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系统优化策略

(一)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作为一项综合性工作

要想在“双一流”战略背景下真正使自己的学校上居国家一流水平,学校相关领导必须重视高度重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将其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严格要求绩效考核相关人员,将评价结果与评价人员年终考核挂钩,强化其工作意识,促进“双一流”专项资金绩效考核的落实。此外,要出台相关建设管理办法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做好绩效评价宣传,为评价实施奠定基础。

(二)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体制和流程

任何一项活动开展都离不开管理体制的约束与引导,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也不例外。在实施之前,高校要成立评价组织机构,明确各员工之间职能,将评价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靠近。小组中由校领导担任组长,实施财务、审计、资产管理,制定有关工作流程,完善工作机制。在项目确立初期,要对预期绩效目标进行科学论证、审核,确定其合理性。在实施过程中,严格跟踪进程,明确各部门监督和检查任务,建立通报机制,加强调整策略。项目完成后,要求各部门提交自评报告,评价小组完成审核后交由第三方进行审计,根据最后结果实施奖惩,提高评价结果有效性。

(三)实施多样化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中的全面性原则要求方案设计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工作成果,做到全面覆盖,进而直接有效地反映评价对象实质。因此,绩效评价可以根据各专项的特性,制定符合项目实际的评价标准,弱化科研部门的牵头作用,使评价指标体系更科学、合理,帮助利益相关者从多角度认识本校。此外,还可以在原有统一评价指标体系中建立个性化绩效指标,以供不同项目和高校使用,客观反映资金支出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增加与教师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最后,要合理确定绩效评价周期,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稳定性。可以针对不同项目确定评价主题,经过绩效自评、主管考评和审计,将绩效评价落到实处。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对高校教育的扶持力度将会越来越大,财政专项资金支出评价体系的构建尤为必要。因此,相关高校管理人员要重视绩效评价工作,促进“双一流”建设,提高学科建设质量,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体制和流程,实施多样化评价指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水平,促进高校长久发展。

摘要:近年来, 随着“双一流”战略的实施, 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在此视域下, 政府必然会增加对高校建设的资金投入, 除了基础资金外, 财政专项资金是高校财政拨款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如何优化资金使用效率, 提高使用效益, 成为高校及财政部门重点关注的话题。本文立足高校, 对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进行分析, 力求优化评价体系建设。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 于洪艳.“双一流”背景下高校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以F高校为例[J].教育财会研究, 2018, 29 (04) :25-33.

[2] 何桂菊.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研究——以“双一流”专项资金为例[J].商业会计, 2019 (07) :77-79.

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运用DEA方法,在建立合理的投入产出指标的基础上,对我国沿海十省市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领域的财政支出相对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除北京以外的各地区均没有达到效率最优状态,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研究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DEA方法;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为我国的公共财政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学术界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而对实现公平过程中的效率问题则关注较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的绩效状况也会严重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本文在分析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重要性的基础上,运用DEA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效率进行评价,以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文献回顾

近年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当今社会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各级政府也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上了议事日程,我国学者在如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和探索。由于该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尚停留在理论层面,部分学者也从实践上进行了一些实证分析,归纳起来目前针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概念的界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评估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选择与实现路径研究等问题上。陈昌盛(2007)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应是指纯公共服务,因此不能笼统地讲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社会保障等是基本公共服务,只能提其中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科学研究、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社会救济等,属于基本公共服务。[1]在具体的实践研究中,我国学者着重于从区域不均等、城乡不均等、群体不均等方面建立均等化的评估体系以及评价方法。项继权(2008)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及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状况及中长期发展作出评估。[2]在政策选择与实现路径方面,原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认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健全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这四方面着手。[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与实践始于20世纪初,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与探索,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完善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设计、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证分析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运用非参数的DEA方法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价成为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阿方索和费南德斯(2008)运用非参数方法以地方政府作为研究对象,评价了葡萄牙各地方政府效率。[4]国内学者也作了一定的研究与探索。刘振亚等人(2009)研究了如何构建适应于DEA方法的合理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运用DEA方法对地方财政支出效率进行评价。[5]朱玉春等(2010)利用DEA方法对全国28个省的农村公共服务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测算了农村公共服务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对其变异系数进行了估算。[6]陈诗一、张军则运用DEA方法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7]韩海彬等(2010)将AHP与DEA相结合,充分考虑定性与定量因素研究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效率。[8]

根据以上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近年来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归纳与总结,可以看出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针对效率性研究较为不足,而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领域如何体现公平性的研究也很缺乏,正是基于目前研究上的缺憾,笔者试图将公平与效率同时并举,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探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采用DEA非参数方法对我国沿海各省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相对效率进行评价,以提高财政自给的使用效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概述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由美国学者Farrell创立并由Charnes等人推广开来。我国学者段永瑞概括指出,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一种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数学规划为主要工具,以优化为主要方法,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数据对相同类型的单位进行相对有效性或效益评价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9]

DEA分析方法将一个经济系统或一个生产过程看作是一个实体(一个单元)在一定可能的范围内,通过投入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并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的活动,这样的实体(单元)被称为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具有相同目标和任务,相同的外部环境,相同的输入和输出指标的同类型DMU可以构成一个DMU集合,若某个DMU在一项经济(生产)活动中的投入向量X=(X1,…,Xi,…,Xm)T表示第i种投入;产出(输出)向量Y=(Y1,…,Yr,…,Ys),Yr表示第r种产出(输出),(Xj,Yj)对应第j个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向量,(X0,Y0)对应被评价决策单元的相应指标,于是可以用(X,Y)表示这个DMU的整个生产活动,n个DMU的投入集就可以构成一个n×m阶的投入矩阵,其产出集可以构成一个n×1阶产出矩阵。

DEA方法的最基本模型为CCR模型,它是1978年著名的运筹学家Charnes,Cooper,Rhode提出的,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研究DMU的技术效率。而后CCR模型发展为假定规模报酬可变的BCC模型,将综合效率分为两部分: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三、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文将主要研究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这三项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因本文是立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角度来研究的,因此本文将侧重于研究如何从以上三项基本公共服务中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在遵循3E原则(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基础上,指标选取充分考虑了公平性原则,以体现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因此,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笔者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选择了一些符合我国实际的投入产出指标,在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的同时,力图科学全面地评价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相对效率。其中在指标选取时将引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系数指标,此概念是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胡税根教授首次提出,该均等化系数可以测度城乡间、区域间和群体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在考察城乡间的均等化程度时,用农村数据比上城市数据即可得出单个指标的均等化系数。

本文从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个方面分别选取了投入产出指标。

在义务教育方面,把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X1)、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X2)、城乡国家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占总义务教育经费的比重(X3)为投入指标,产出指标有学龄儿童入学率(Y1)、初中毕业升学率(Y2)、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率(Y3)、生师比(Y4)、城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比例(Y5)。

在医疗卫生方面,投入指标有: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W1)、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W2)、农村医疗救助支出(W3),产出指标有:平均每千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S1)、设卫生室村数占行政村数的比重(S2)、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S3)、农村已改水受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S4)。

在社会保障方面,投入指标有: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H1)、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H2)、城乡低保资金支出(H3)、农村社会救济支出(H4),新农合参合人数(B1)、农村五保供养人数(B2)、农村社会救济人数(B3)。在表1、表2、表3中分别列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始数据。

为了消除上述各项初始指标不同单位的影响,对表1、表2、表3中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不再列出各项数据标准化后的数值。

四、评价结果及分析

根据各项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运用DEAP2.1分析软件,对沿海10省市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相对效率进行测算,分别得到三个方面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将三个方面的综合效率值汇总得到沿海各省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总效率值并进行排序,得到表4。

由表4对沿海10省市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三个方面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综合分析结果,从整体上来看,北京在10省市中的综合效率排在第1位,并且其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三个方面都达到了DEA有效;山东省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方面都是DEA有效的,而在义务教育方面既没有达到技术有效也不是规模有效,这说明其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并且规模收益递减;辽宁省综合效率排在第3位,主要是由于其社会保障没有达到DEA有效,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规模收益递增,可适当加大社会保障财政投入;接下来的福建省、江苏省与前面的山东省情况类似,都是义务教育没有达到DEA有效;广东省排在第6位,只在社会保障方面达到了DEA有效,义务教育方面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都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医疗卫生方面主要是没有进入规模合理阶段,处于规模递减阶段;河北省与广东省情况类似,义务教育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并且处于规模递增阶段,医疗卫生达到了技术有效,但处于规模递减阶段;浙江省在三个方面都没有达到最佳状态;而经济发达的天津市与上海市却排在最后两位,其主要原因就是社会保障投入明显不足,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因此应加大对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力度。

将上述除北京市以外的9省市的非DEA有效单元根据相应的DEA有效单元进行投影,即可得到效率非最佳的9省市的调整值,即可以实现相对有效。鉴于本文篇幅有限,不在此进行详细研究。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有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选取相应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方法对我国10省市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相对效率进行评价,以期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更好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项继权,袁方成.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投入与需求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08,(3).

[3]金人庆.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求是,2006,(22).

[4]A.Afonso, S.Fernandes. Assessing and Explaining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Local Government[J].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2008,(5).

[5]刘振亚,唐滔,杨武.省级财政支出效率的DEA评价[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7).

[6]朱玉春,唐娟莉,刘春梅.基于DEA方法的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效率评价[J].软科学,2010,(3):37-43.

[7]陈诗一,张军.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J].中国社会科学,2008,(4).

[8]韩海彬,李全生.基于AHP/DEA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效率评价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

[9]段永瑞.数据包络分析(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关 华

责任校对:李金霞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Financial Expenditure in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s-based on DEA

Yan Lisha

Key words: DEA; basic public services; financial expenditur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对世界的影响力的不断增大, 国民经济也不断地增长, 财政方面的收入更是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使得原有的落后的财政支出体系结构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现状。因此为了保障社会经济的增长, 要对财务的付出结构完善。要想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做得更好, 必须重视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发挥最大的作用。

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要性

财务支出的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 运用合理的评价指标对财务付出的各种性质进行客观评价。是现在的市场经济下对财政科学管理的要领。财政付出轨制的改良和发展及绩效评价管理事务的改良在增强财政收入资金的效率性、金融性上非常有用, 并且提高了政府管理档次。

财务支出绩效评价使各项目单位的付出责任增加, 加大了办事效率, 从而提高了财务预算工作的管理品质和水准。在公共资源配置及支出成本方面, 绩效评价工作可以减少成本,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避免浪费, 从而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及也保证了公共设施产品的质量。因此, 改善财务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是非常有作用的, 他可以使政府的作为更加透明公正, 减少贪污腐败, 也可以促进社会的现代化建设。

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问题

3.1 绩效管理观念淡薄

由于长期传统观念的影响, 人们以及政府对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管理的认识非常缺乏, 重视度也不够高。只重视浮于表面的如收入、分配、项目等工作而忽略了其深层的支出、管理和效益等工作。重视的失衡是由于人们对于绩效评价并不够清楚明白, 仅仅按部就班的行事而忽略了效益。所以, 还需要花费一段时间使人们建立绩效管理的观念, 增加对它的了解。所以这些工作人们还有不少的路要走。

3.2 绩效评价专业人才缺乏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并非一项民众的工作, 其中的专业术语并不容易理解, 因此它的专业性很强, 所以需要专门的人才来进行这项工作。但是, 由于人们对财政绩效管理的理念较为淡薄, 导致这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 专业知识也不够完善。试观现在的人才结构, 主要还是来自财经经济类学校中财经专业及会计、税务专业的毕业生。但是我们中国的财经类学校也尚未设开财政绩效管理的专业, 导致这一批的毕业生也同样缺乏专业知识的培养, 专业人才更少。同时相关工作的主管部门和单位也同样缺少绩效管理的意识, 这都阻碍了财政绩效管理评价工作的综合发展。

4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解决对策

4.1 强化市场与政府协同关系

我们需要改变旧的观念, 正确认识并理解政府的职分和作用。第一, 政府有一系列权力, 并且是和严格界定的, 不能随意改变。第二, 政府应该全心地为百姓服务, 应依法办事, 秉公忌私。同时政府的行为也收到法律的约束, 不可以肆意妄为, 政府对企业还应当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为企业解除沉重的社会负担, 为企业创设外部较好的竞争环境, 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人才和信息。第三, 政府不可以独裁专制, 不能掌控民众的偏好, 所以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如决议, 投票等来实现民主性。

4.2 强化评价结果应用

首先, 预算编制模式应以绩效为导向。在年度预算编制中必须融入绩效管理的理念, 在财务管理方面, 对每个项目的绩效目标进行确定和审查, 加大对“效”的重视。合理的安排项目资金, 首先要在根源上进行控制, 然后依次对其他工作执行过程进行绩效评价, 利用评价的结果来安排工作资金, 使预算变得有效。其次, 采取表彰机制。对于绩效评价较认真准确的项目在公司内部给予嘉奖, 并且可以对此同类项目实施特权;反之, 对于绩效评价较差的项目更应传达批评, 并采用一些适当的惩罚措施。最后, 公开绩效评价结果。在通过了相关部门的同意之后, 对结果公示于众, 使结果更加透明公正。还可以利用大众的监督机制, 查找其中的错误, 弥补缺陷, 更加民主。

4.3 强化财政支出精细化管理

财政管理的事务不是孤立而行的, 它应严格在财务政策制订以及编制、执行财务预算所有过程中实施。因此, 财政付出管理水准以及绩效评价的好坏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财务职能作用的实施密切相关。所以必须使财政支出管理更加科学、更加细致。资金分配环节, 包括财政支出预算编制、财政资金使用, 其中的绩效评价工作、财政监督工作以及预算执行工作, 每个工作环节均环环相扣密不可分。工作人员应将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化管理理念落实在每一步, 使形成有序的上中下财政管理机制, 使财政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的变得有效、变得科学。

5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增加, 财政结构的也将不断优化, 财政支出管理将会越来越适应当前的经济水平和发展模式, 财政付出力度将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受到更多重视。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不断地学习, 与时俱进, 促进财务付出绩效评价水准的总体提升而不可以故步自封。

摘要: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的经济持续增进, 国家的力量不断增强。随着我国财政事业的加快, 财政收入对当代社会主义的建设有重要的作用, 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档次。同时, 财务收入日渐增长, 其资金管理的重要意义越来越明显。政府部门对如何对较多的财务进出资金进行有用、科学地管制并施展其功能越加重视。但是我们当前的财务付出绩效评价仍然留存着各种障碍。所以, 不断完善财政付出绩效评价工作对于适应当前的发展具有必要的作用。本文对财务支出绩效评价以及当今我国面临的财政问题等进行介绍, 并给出了相应措施。

关键词:绩效评议,财务付出,精细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雯倩.我国地方财政绩效管理体制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 (1) .

[2] 池自先.我国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 (中英文) , 2018 (23) .

[3] 姜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构想[J].新理财 (政府理财) , 2017 (15) .

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江苏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财政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着力,依托项目支撑,推动融合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一是强化思想认识。深入学习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的要求,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定位。二是加强资金整合力度。创新投入方式,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前提,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投资服务体系,撬动社会资本,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资金保障。三是完善多元化资金整合投入。梳理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投入,着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带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生态环境。

关键词:江苏 乡村振兴战略 财政政策

一、前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有关要求,切实提升财政政策乡村振兴效率和水平,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进行农村加大财政对其县域特色、支柱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资金投放结构,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格局。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三农”投入责任,财政支出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统筹使用,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江苏省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按照统筹整合的思路,深入推进简政放权,规范项目资金管理,着力加强重大投资政策创设、重大建设规划编制、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创新农业农村投融资体制机制,推动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格局,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文献综述

刘克刚等(2005)指出,农业投资管理的基本状况、特点、作用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投资渠道分散和重复投资问题、投资缺位和错位问题、项目建设投资与事业费不配套问题、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改革和完善中央农业项目投资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建议。主要包括转变观念,突出投资决策和项目监管两个重点;由易到难,逐步形成统一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划分事权,进一步明确中央农业投资重点;统筹规划,着力解决投资渠道分散及重复建设问题;健全机制,推进项目科学决策;整合投资,逐步解决固定资产投资与事业经费安排形不成合力问题等建议。谌立平和贾金荣(2010)认为,资金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引导和配置其他资源的作用,投融资体制是连接资金供给与需求的重要渠道,是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为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必须创新目前现代农业投融资体制。吕守明和文明涛(2013)指出整合的基本原则。一是规划引导、统筹安排。根据农业农村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整合资金性质不变、安排渠道不变、监督管理不变的原则,整合支农资金和项目,现统筹安排,通力协作。二是集中财力、优化结构。打破行业、区域和部门分割,整合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发挥项目资金的聚集优势,优化投资结构,形成引导效应,集中支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撑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三是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围绕优势产业,选择一批对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支撑有力、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集中投入,全力支持,做到投资一项、见效一项。四是创新机制、提高效益。按照扶持政策不变、资金来源渠道不变、单位资金管理权限不变的要求,创新投入机制,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农村,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五是强化监管、追踪问效。强化对项目工程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三、财政政策支持下农业投资整合研究分析

农业投入的增加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意义重大,而加强资金的使用效率以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更为重要。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绝对规模上,从2014年的172.39亿元到2018年的168.42亿元,财政三农支出总量近年都是平稳的投入,特别是在2017年,财政三农支出规模大幅度上升。

近年来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已经成为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投资新热点,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农业产业规模的增长态势将长期持续。同时,在国家拉动内需战略及国民消费支出增長带来的消费升级驱动下,从表2中可以看出整个农业产品市场规模将长期呈增长趋势。目前农业产业投资价值正逐渐得到投资者认可,农业投资规模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各产业基金的出现,有助于农业企业引入专业化PE机构进行战略扩张,有利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整合。

江苏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系统化的思维丰富完善改革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不断改善农村民生,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表3中可以看出,从2014年的14958元到2018年的20845元,江苏省农民可支配收入每年都呈现递增的趋势。

综合上述,利用相关分析探讨财政三农支出和农民可支配收入、现代农业VC/PE投资和农民可支配收入、财政三农支出和现代农业VC/PE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如表4所示:

根据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是聚焦三农问题,指出“要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鼓励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从表4中财政三农支出与现代农业VC/PE投资相关系数是-0.5261,说明随着消费市场的扩张和农业科技进步,国内农产品价值与附加值的深度挖掘和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与扩张为PE/VC提供广阔的投资平台,特别是在诸如高端食品消费市场、农业电商、种业、冷链物流、物联网等领域,资本的加入为新商业模式的探索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通过投后培育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提供企业管理和资源整合等方面的技术性支持。但实证结果显示两者之间的整合力度互补性只有50%左右,从大背景来看,农业投资整合仍有待加强。财政三农支出与农民可支配收入相关系数是0.3646,说明增加财政“三农支出是增加农民收入进而促进农村消费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在新形势下加大对农村、农民、农业的有效科学投入,对三农的补助扶持可以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有助于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善和效率的提高。现代农业VC/PE投资农民可支配收入相关系数是-0.8924,说明现代农业的痛点之一是农业生产的分散化。现阶段中国农业生产仍然以家庭承包的小农经济为主,区域分散、集中化程度低、规模效应小,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条件存在差异,导致在生产环节的成本较高,也造成了信息传达、技术普及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困难。这一生产流通模式是造成农业利润偏低,尤其是农产品生产端利润低的主要原因。造成生产分散的原因是现有的农业土地流转制度妨碍集约化、规模化的实现,进而阻碍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农民收入的提升。

四、思路与建议

(一)提高对农业综合开发作用的认识

持续提高对农业综合开发作用的认识农业综合开发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准则,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才是实现全面小康生活目标的农民的期许。要进一步深化对农业综合开发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充分发挥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新阶段,继续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国家财政政策应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整合力度

要加大地方财政政策的资金整合力度。农业综合开发是各级政府共同的目标。要将农业综合开发地方财政政策配套资金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将年初预算统筹充分考虑,同时预算计划优先得到保证,使农业综合开发地方财政政策配套资金的投入依法稳定成长。

(三)积极引导多元化资金整合投入合力开发

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大招商引资的强度,采取补贴、贴息、有偿扶持等多元形式,吸引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增强农业综合开发“饼”。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坚持市场行为机制,按市场经济规律调整,通过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示范带动,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投资者,实现优劣势互补,培育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克刚,宋微,王振泽.(2005).改革和完善中央农业投资管理体制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86.

[2]谌立平,贾金荣.(2010).论现代农业投融资机制的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2010(6).

[3]吕守明,文明涛.(2013).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策论,农村经营管理[J],2013(3).

〔吴政仲,宿迁学院商学院。陶境峰(通讯作者),泰国博仁大学中国东盟学院〕

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政策;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前言

财政支出是政府履行职能,推动社会发展所花费的总合,体现了政府对国家发展宏观上的经济调控,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效应,如何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或调减政府在不同方面的公共开支,对适应国际形势,把握国家发展时势,稳定社会结构构建,建立长期有效的经济体制有重要意义。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对政府有关财政支出的划分调整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研究与财政支出有关的财政政策,分析财政政策对其的作用,同时财政支出也会影响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二者共同作用于经济发展,推动经济转型,中国的财政支出以及配套的财政政策,都是为了适应国情来推动经济发展,在变化莫测的全球经济里乘风破浪,独占鳌头。

一、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1.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分类

陈共给出的财政支出含义是:财政支出,亦称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系指政府支配使用和资金的活动。根据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或服务支出,前者包括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包括政府部门的投资拨款,主要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国防支出等其他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政府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体现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2.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效应

财政支出结构,即各类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称财政支出构成;其不仅反映了政府动用社会资源的程度,还反映政府公共职能的重点和发展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效应的主要体现在政府财政所支持经济发展的模式、公平性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财政支出结构影响经济的发展模式;经济模式顺应时势灵活转换有利于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的惯性导致孤立的市场自我调节周期较长且不确定性强,而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果的方式,能够有效引导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间的配置,资源集中优化,有效调整经济发展模式。

財政支出结构影响经济发展的公平。以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社会公平如何实现以及多大程度的实现,决定着国家的基本制度架构,而在现行的国情和国家发展阶段下,社会分配制度一定程度上的不成熟使得社会分配问题无法完全解决,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如增加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

财政支出结构影响经济体的创新能力;知识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持续的创新能力是获得竞争优势的不竭动力源,激励各创新主体自主创新、实现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成为了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调整财政支出的角度,可以通过在科学技术支出上增加创新基金提取和建设比例的方式激励创新行为,加强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支持力度,从而实现各主体持续的创新动力。

3.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现代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财政支出对经济长期增长有促进作用,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财政支出是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社会公平,促进人力资本积累,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消费和投资的重要保障。经济发展与财政支出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合理利用财政支出,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建设。例如合理配置资源,提供充足的资金,集中优势高效展开科研成果建设、教育发展和社会基础设施构建等工作,既为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也为人民提供了不断优化的美好生活环境。但是若是经济增长小于财政支出,说明经济增长和财政支出之间的不协调性,资源不合理的配置,导致负增长现象形成,需要在合理控制的基础上消减财政规模,调整财政支出范围。可见,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二、中国近年来财政支出及财政政策现状

1.中国近年来财政支出总量及内部结构现状

(1)我国财政支出总量不断增长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财政共支出总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1978年为1132亿元,到1999年超过一万亿,达1.14万亿元,到2011年达10.39万亿元,在2017年突破20万亿元,达到20.30万亿元,2019年为23.89万亿元。财政支出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原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随着经济发展不断上升,有能力为财政支出提供更多的资金,且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例总体展现缓步攀升的状态。从2000年开始至2019年,占比由15.8%增长到24.1%,其中2015年达到25.5%峰值,短暂回落再度攀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政府加强了在公共基础设施上的建设,国家需要管理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其职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加,国家提供更多的购买性支出。另一个原因与中国自身的国情有关系,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稳定是一个重要前提,新的制度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渡的过程,在此期间,新建立的与旧有的社会机构、体制等彼此界限不够清晰,彼此发生重叠,必然导致财政支出的增加。

(2)我国财政支出内部结构更加合理

从财政支出的内部结构看,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国防支出为购买性支出,而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转移性支出。因为国家2007年对财政支出分类进行了改革,所以一般采取2007年作为界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逐渐步向市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较好,一般公共服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渐下降,由2007年17%下降到2019年8.6%,2015、2016年跌至7%;中国的教育支出,从改革开放以来总量呈现增长的态势,但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却在逐年下降,国家对教育支出的投资金额随着GDP增加而上涨,但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稳定在14%和15%的左右区间,只在2012达到了16.9%的峰值,其中有落实了教育法三个增长规定的原因;中国的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起初稳定在4%以上,随着国内企业对科技的不断投资参与,减缓了政府压力,基本稳定在3.5%到4%之间;医疗卫生市场化失败和2020年中国政府对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验证了坚持医疗卫生公有制的正确性,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连年不断增加,由3%增长至7%,对医疗卫生的大力投入,有利于国民健康社会和谐;国防支出在各类支出项目中具有特殊性,对于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防费增长的幅度较小,在财政支出总量中所占比例比较稳定,维持在6%以内,国防费的增减与国际形势的变化有着密切相关,稳定的国防支出即为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又不会占用大量财政影响经济发展;转移性支出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的社会保障支出缓慢增长,这是由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体现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2.中国转型经济下影响财政支出的财政政策分析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1)上世纪九十年代积极财政政策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直接导致中国国际贸易市场萎缩,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失业压力大、国民收入增长放慢等现象说明中国进入了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发展阶段,为此中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即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来带动投资、扩大内需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增加调整社会收入分配,实现经济的公平性,同时也减轻社会负担,刺激消费。具体的政策实施有:一是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增加经济建设支费,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二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通过转移支付来改善居民消费心理预期;三是规范收费制度,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与政策性补贴支出,减轻社会负担,推动扩大消费;四是支持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提高社会文教费,加大教育投资来培养人才,顺应人才强国战略,消减行政管理费用,促动国有企业改革,鼓励私有企业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2)新形势下财政政策定位和功能提升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财政政策定位与功能不仅仅是传统上的集中刺激经济增长,实现供求平衡,还要肩负起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宏观任务和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和谐的具体工作,财政政策定位的提升带来功能的多样化诉求。中国政府根据国情和国内外經济形势的发展,把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基调,辅助以稳健的财政政策,两种财政政策共同实施,面对经济转型的压力与挑战,与公共支出有关的稳健和灵活的财政政策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财政财政策,应推动改革,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保证一定公共财政投资规模的基础上,适当调整经济建设费。国际国内形势严峻,政府应实施更加灵活的财政政策,包括减税降费,加大政府支出。当形势改善后,可以再调整财政支出比例,把剩余的经费用于支持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创造一个良好、公平和适当宽松的市场环境,建立适应于经济转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和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3.财政支出及相关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罗斯托的“起飞理论”指出,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中国家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基础。我国财政支出加大了对基础设施投入,财政政策保证了资金投入精准有效,中国基础设施构建基本完善,不仅克服了市场中公共产品的不足,也为突破国民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提供了条件。中国的科技创新进程,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不只是科学家、企业家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调增财政支出、实施鼓励性的财政政策也是实现重大科技突破的重要基础。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科技创新是周期性的,从研发、得出成果到转化应用,是需要良好的制度机制,才能有效地对经济起到推动作用,中国制度很好地实现了高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对科学技术的投入通过推动社会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最后,财政支出连续上升的教育医疗投入改善中国的人力资本、社会生活保障,医疗卫生的财政支出改善了医疗卫生程度,直接提高了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教育的财政支出改善了各个年龄段的受教育程度,义务教育的普及更是保证了未来人力资本的最低学历水平,提高了潜在的人力资本知识技术水平,财政支出中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随着精准扶贫等政策的落实,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道路。总体上,财政支出及相关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推动作用。

三、中国财政支出及相关政策建议

首先保持对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持续增加的公共支出投入,不断发展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公共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制度。其次,通过财政政策,使用税收手段来大力扶持发展科技创新、环保、循环经济的企业,对进行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低层次重复建设等项目的企业实行重税,尤其对房地产行业要严格把控,坚决禁止房地产的投机,减轻居民的支出压力,和谐社会,促进居民其他方面的消费。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地区间居民消费差距,努力实现消费公平,严格实施财政转移支付的标准,减少财政转移资金的随意挪用和滥用,减少不必要的公共支出。中国政府要灵活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及其相关财政政策以提高其对经济长期增长的促进作用,适应全球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郑海艳.浅谈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7(33):55.

[3]汪利锬.基于可持续经济增长下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与优化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6.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5]高新雨,王叶军.财政支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18(07):109-117.

西南民族大学 徐美华

上一篇:公共图书馆的电子图书论文范文下一篇:安装设备的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