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市场营销论文范文

2024-03-14

区域经济发展市场营销论文范文第1篇

一、市场营销经济收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

(一)市场营销经济收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建立健康的市场营销体系能够为经济发展出一个强大的活力,在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例如对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在实际的市场经营过程当中,成熟的市场营销体系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加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也能够为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就业岗位。对于市场稳定性的提高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较为缓慢的地区,比如我国的西北西藏等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不足,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往往遭遇到更大的阻力。由于企业及市场营销体系并没有能够有效的建立起来,从而导致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仍然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经济,对于整个市场没有一个正确的把握,从而导致企业在经营的市场竞争当中缺乏相应的活力。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市场营销经济收益的影响

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市场营销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提供更加充分的条件,带来的是区域内各方面的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例如地方的教育基础设施,人力物力,财力等供应也更加的充足,从而为市场营销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更充分的准备。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通过不同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能够有效的为全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创造机会同时也能够带来更加丰厚的市场营销经济收入,由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发展中水平的文化大国,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整体经济效益提升的独立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能够对市场营销经济效益的提升产生巨大的作用。

二、市场营销经济收益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容易产生利益冲突

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在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区域与区域之间在进行相互的连接过程当中,由于出于自身积极利益的考虑从而导致在许多行业获得领域的交流过程当中存在着经济封锁的现象。阻碍了我国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与经济的发展,在处理好市场营销与经济效益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过程当中,解决好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是应当要引起充分重视与考虑的。另外某一个区域内部的市场需求量是有限的,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往往很容易形成区域内部的饱和等,其他区域想要进入当地的市场时便会遭遇到当地的相关企业的排挤,为了更好的保护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往往采取较为消极的方式接纳外来的企业。

(二)市场营销管理理念陈旧

在今年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想要谋求进一步发展就需要不断的提高企业市场经营管理理念的提升。但是在当前我国的发展过程虽然各行业企业数量纷纷爆炸式增长,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于市场营销方面相应的了解,从而导致在新的市场竞争当中缺乏相应的竞争力。对于企业内部的相关制度的安排上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极大的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的发展。许多企业管理者仅仅依靠单纯的增加广告宣传,打价格战这样的方式开展单一的竞争,阻碍了企业对消费群体需求的满足,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发展基础差异带来资金和人才的马太效应

在我国市场营销经济效益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不同企业的发展基础不同,从而导致市场营销经济收入较为薄弱的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往往容易被市场营销经济收益更高的企业抢夺人才。这极大的影响了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由于我国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异,从而导致在单个区域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过分的吸收了人才,从而导致区域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增大。

三、促进市场营销经济收益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资源利用效率

在不断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首先应当作的就是要加强对于区域内部以及区域间的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减少资源的浪费,为区域的长远发展提供更长久的保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能够有效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要加强对于科技的投入,提升科研能力,为相关企业的技术提升提供有效的质量保证,同时区域间的政府在开展相关的联动工作时也应当要致力于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的流动性研究,从而使高校的资源能够更好的流动起来,为更多的企业发展提升动力。

(二)增强企业科学的市场营销管理理念

不断的提高市场营销经营效益的过程当中还需要不断的促进企业对于科学市场营销管理理念的提升,相关的企业管理者应当不断的加强对于自身的学习要充分的对于市场营销理念有深入的认识。能够通过对于市场信息的分析,为企业的发展制定更加完备的市场营销体系,立足于核心的消费群体,针对市场需求确定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发展方向。

(三)坚持区域特色发展之路

每个区域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都应当要坚持区域的特色发展道路要弱化马太效应,强调各个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以及区域内部之间各部分的均衡发展。因地制宜的提出相应的发展理念,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可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通过利用互联网和先进的物流体系,从而更加有效的配置相关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区域之间协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可能。

(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在各地区之间发展存在差异,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区的市场经济体制也不相同,东部地区的市场经济体制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更加完善,经济发展水平也比中西部地区高,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如果有效促进市场竞争的良性发展,从而有利于深入展开市场营销策略,获取市场营销效益。

结束语:

市场营销的经济效益与区域经济发展这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彼此牵制的,在获取市场营销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谋求区域经济发展效益,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才能真正促成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要不断更新市场营销理念,掌握市场营销策略,提高各地区之间资源的利用效率,坚持走中国特色区域发展之路,尽管市场营销的经济效益与区域经济发展二者之间协同是一个长期反复不断重复上升的过程,但无论何种事物发展都有其规律可循,遵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有效地配置市场资源,区域经济发展才有更大的可能性,市场营销的经济效益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研究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当中,进行不断的纠正与改进,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更强的活力。

摘要: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当中利用各类经济发展理论,能够有效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指导,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与选择。区域经济的不断繁荣也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所应当要十分重视的问题,为此如何将市场营销的经济效益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协同起来成为了我国经济长远发展过程当中所应当要考虑的问题。为此笔者就市场营销的经济效益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研究展开如下论述。

关键词:市场营销,经济效益,区域经济,发展协同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智锋.市场营销的经济收益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15):68-70.

[2] 高涛.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市场营销的价值体现[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6):108.

区域经济发展市场营销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供电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措施是拥有良好的电力营销策略。首先调查了目前供电企业中电力营销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提升电力营销工作水平的对策,旨在促进电力行业长远、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供电企业;电力营销;营销策略

作者简介:唐建(1975-),男,四川大英人,国网四川大英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回马供电所营销班班长,技师。

供电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措施是拥有良好的电力营销策略。电力企业不但要关注营销管理、产品成本和工作效率,还要以用户的需要作为营销的主导。因此,在电力市场面临更激烈竞争和挑战的情况下,供电企业要用最新的营销理念作指导,并根据整个电力系统的大环境深刻分析,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电力营销策略,从而为创造较好的营销效益和电力市场的开拓提升竞争力。

一、电力营销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1.供电企业服务意识薄弱

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要想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必须从服务上做文章,才能获得用户的信任和支持。由于我国电力企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导致电力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较为薄弱,服务手段比较单一,服务设施还存在一定问题,对于用户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长此以往,会对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妨碍企业的长远发展。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电企业要发展、要赢利,就要时刻以用户为中心,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加强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2.供电企业的市场观念淡薄

电力营销的龙头是业扩报装工作,但目前的业扩报装仍处于被动地步,处于等用户上门的状态,对地区能源消费的发展趋势没有进行关注和研究,导致环保高效的电器设备在用户中不能拓展开来。而且目前的业扩报装工作中没有一条龙服务,推销模式还未被引入。同时,电力负荷的经济效益也不能有效发挥,导致过负荷应变能力较为低下,停电事故较多,配网运行的方式也不够灵活。此外,制约电力市场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没有合理地执行电价。普通用户和双电源用户没有在电价上出现区别,优质优价的定价原则在电力市场中没有体现出来,这些都给供电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3.电网建设较为滞后

目前电网建设较为滞后是我国电力市场存在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电网建设的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此外,城镇电网的主网络较薄弱、线路老化以及农村电网覆盖面积不大等因素,导致一部分地区的电力送不出去,另一部分地区的电力不能消耗完。因此,一些企业在市场份额占有上存在明显劣势,也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尽管我国目前对农村的电力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仍然没有彻底改变电网建设薄弱的状况。

4.电力营销的手段较为单一

影响营销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电力营销的手段,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电力系统的营销手段还较为单一,对电力市场的开发也不够完善,用户需求没有被完全的了解,用电潜力分析工作也存在不到位的状况,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了供电企业的营销水平。此外,由于设备较为落后也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的服务质量,且电网建设不完善、设备老化以及缺乏电力技术支持等因素也都严重影响了电力系统的营销水平。

5.缺乏法制观念,影响企业有序发展

尽管供电企业的法治化管理随着电力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也在逐渐规范,但是由于电力企业内部管理和社会外部环境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企业在依法经营时存在一定的困惑和难度。首先,供电企业对电力法律法规的宣传不到位,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如用户拖欠电费,就会导致供电企业不能及时回笼资金而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同时电力设施的破坏问题、用电违章等情况非常严重,对供电设备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严重威胁。加之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部门对企业存在的问题监管不够,无形中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违法者的违法行为也没有做到及时惩处或者惩处力度不够,违法用电的行为一直不能杜绝。因此,供电企业亟待健全法制化管理,进一步通过合理、规范的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电力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

二、提升供电企业电力营销工作水平的对策

1.增强电力营销人员的服务意识

用户是供电企业电力营销工作中的主要工作对象,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观念对企业占据市场具有重要作用。电力系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电力营销工作水平的限制,而服务意识和观念直接影响着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水平。因此,首先要对电力营销人员加强服务教育,更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意识,最终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电力营销服务水平。其次,要不断完善电力系统自身,对于用户的需求要及时解决和满足,将服务质量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不断完善电力企业的服务系统,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工作,有效处理用户用电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增强用户对电力系统的信任程度,不断提升电力营销的工作水平。

2.加强电力电网的建设

供电企业要加强电力电网的建设工作,提升规划建设电力电网的水平,并与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保证电力电网的建设与此区域的经济建设步伐相一致。逐步完善电网结构,提升电网的供电质量和能力,保证10千伏线路建设、35千伏变电站等改造工程建设的发展进度,要实现电力电网建设与经济建设相适应或快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提升电力营销水平。此外,还应重视完善农村的电力营销,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不断推进农村电气化的步伐,努力做好农村的电网建设工作,提升农村地区的电力营销工作水平。

3.提升电力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

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人员要具备专业的营销知识和良好的营销素质。目前由于我国电力营销工作开展的时间还比较短,营销水平普遍较低,一些电力营销人员综合素质也较差,工作经验不足等原因严重制约了电力营销水平的提高,因此,电力营销人员的培训工作必须首先加强。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为电力营销工作人员提供学习专业营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电力营销人员良好的专业素养,从而提升电力营销的工作水平。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具有丰富电力营销经验的人员加入到营销队伍中来,由于供电企业缺乏具有经验的电力营销人员作指导,导致目前的电力营销水平不高,因此,加入一些有经验的电力营销人员可以提高、促进电力营销的工作水平,带动整体电力营销人员素质的提高,也能够壮大、完善已有的营销队伍。此外,还要加强营销人员的服务意识,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时刻根据客户的需求及时解决营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最优质的用电服务来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健全供电企业的营销技术考评机制,通过对电力营销人员进行考试、自评、互评及竞赛等多种活动,为营销人员搭建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从法律、职业素养、业务以及营销技能等多方面提升电力营销人员的工作水平,不断将员工的工作潜力激发出来。还要将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意识不断灌输给员工,使员工将优质服务的理念真正掌握于心,认真对待工作,不断提高营销服务水平。

4.加强对电力营销市场的管理

目前电力市场中存在拖欠费用、破坏电力设施、违章用电等违法行为,这些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电力营销市场不够完善所致,大大影响了电力市场的正常发展。因此,要严格规范电力市场,加强营销管理,建立较为完善的电力市场秩序。首先,要健全相关的电力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供电营业规则》、《电力法》等法律规章制度,通过运用法律途径不断规范电力市场,减少用电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为电力营销市场的不断壮大营造一个有利的氛围。其次,要加强电力市场的法制化管理。完善市场的管理机制,确保电力营销工作健康有序地顺利进行。尤其是对于用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拖欠电费和违章用电的现象,可以采用断电或者限电等手段及时制止这些违法的用电行为。此外,还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为电力营销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掌握电力市场、开拓市场最终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

5.加大规范用电的宣传力度

针对目前电力行业出现的电力设备被外力破坏的问题和拖欠电费、违章用电等问题,除了通过法律途径进行限制外,还要配合通过各种媒介的宣传来加强法制效果,最终达到电力使用、缴费和管理等各方面的依法运行,并加强舆论监管的作用,从而为电力营销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用户与供电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属于平等的民事主体,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其关系确立需要通过《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和《电力法》等规定。通过法律法规所明确的权利、义务和职责来规范双方的行为。在发生合同纠纷时,也可以将违约赔偿等问题依据法律法规来处理。对于拖欠电费的问题,也可以根据法律规定依法回收电费。还要最大程度地争取政府的支持,加强舆论的监督作用,为电力营销市场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供电企业面临着新的竞争和挑战,要想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就要探索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电力营销策略,不断壮大电力市场,不断完善电力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规范电力市场的有序发展,为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电力营销是电力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力营销策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电力系统的长远发展和电力工作服务质量的提高。作为电力营销人员,也要时刻存在危机感,不断提升自身的营销技能,为用户提供最优质的营销服务,树立供电企业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吴常青.电力系统营销管理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6).

[2]吴兰.供电公司客户服务策略审计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10.

[3]何正军.供电企业内部营销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0.

[4]凌波.电力系统中电力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

2011,(7).

[5]柳蓉,兰宏.对电力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区域经济发展市场营销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循环经济通过资源作为来源,通过环境友好的形式运用资源,保护环境的同时发展经济,将人类生产活动归为自然循环的过程,一切资源在持续经济循环中获得有效运用,以此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关键词 循环经济;区域发展;影响

引言:循环经济的发展成为改变经济增长形势、创建节约型社会的主要方法,也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主要保障。特别对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而言,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根基,也是所有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影响力。

一、创建并完善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

通过对发达国家经验的参考,运用法律法规的方式将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得以固定,强行束缚政府、企业乃至个人的行为,令其依法行事,也令我国环保法日趋完善。法律、法规是其他措施的重要介质,透过创建加快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构建经济激励制度,研发关于技术方面的措施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经过法律对循环经济进行规范并引导,坚决抵制短期行为及急于求成的现象产生。透过政策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给予引导,产业政策需注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与环境保障,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加快区域经济构造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对循环经济有利的方式进行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式

扩大循环经济支撑体系的运用及研发工作,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循环经济的发展尤为需要通过科技进行。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对环境而言是无害化的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大致包含了预防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乃至产品技术,可也是包含了对污染治理的末端技术。加快推动科技进步,努力加强技术支撑,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优秀适宜的生态循环技术及设备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因素。适宜的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可以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等将成为进行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的重心,帮助引导企业扩大科技投入程度,极力实施多种方式的产学研结合,不断引进培养科技与管理人才,并强化国际合作及交流,快速引进、研发并推广先进适宜的生态循环式新技术、新工艺乃至新设施,不断转变传统生产工艺,研发生产再循环式产品,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生态转型[1]。

三、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推动循环经济

对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需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目的,减少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力度,改良产业结构,持续剔除并撤销耗费资源、影响环境的落后企业、设施及工艺。通过清洁生产技术改变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企业。极力发展生态农业及有机农业,创建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基地,大面积降低农药与化肥的投入量。绿色消费指的是循环经济发展作为内在力量,通过绿色消费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透过大量宣传教育方式,提升公众环境意识以及绿色消费意识。需积极引导绿色消费,首先选购通过生态设计或经由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乃至通过清洁生产审批或经由ISO14000认证的企业产品,不断制定引导绿色消费的经济制度。

四、创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自然资源令国民收入或国民经济产值不断攀升,经济社会通过持续发展作为物质基础,其所耗费的必定引发未来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折损,人们可消费的物品也会无法免除减少的局面。所以,需将自然资源核算归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自然经济流量、存量乃至自然资源的财富值采取科学核算,通过准确的核算国民经济产量、总财富以及增长状况,有效评判自然资源的耗费与增长为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创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成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必然所需,创建循环经济主要在于需改革当前经济核算体系,创建一个绿色经济核算制度,主要在于转变传统国民生产总值统筹的方式,运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理念。国家需转变国民生产总值,依照GDP统筹的方式执行,由于此类统筹方式并未将资源耗费及环境污染损耗摒除,令这一统计并不够全面和真实。EDP较为完善的展现出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体系,其等同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产品资本折旧、环境资源耗费、自然资源耗费的价值。这样的统计方式,会令我们了解较高的国民生产总值由于摒除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引发破坏的损失大大降低。这会加快人们剔除传统经济发展形式,从而迈向社会、经济、环境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

五、强化价格改革并加快资源价格合理化

激进妥当的推动资源产品价格的转变,不断提升原材料及初级产品的价格,令其体现出真正的价值,展现资源稀缺性。以此加快资源有效运用,将资源耗费速度不断降低。有效的资源价格能够转变资源运用高投入、低产出的形式。有效的资源价格可以加快资源循环高效的运用。有效运用价格杠杆,可以通过较低的资源研发运用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需运用价格杠杆开发循环经济,在研发运用资源中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

六、推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生态工业园区作为循环经济处于区域层面中的典型实现方式,通过循环经济理念及工业生态学的原理,模仿自然生态体系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相互间的循环方式,规划创建物质闭路循环以及能量不同级别运用的全新工业组织形态,透过企业相互间的物质集成、信息集成以及能量集成,构成企业相互间的代谢共生关系。对于原辅材料、产品乃至废弃物相互间互换中创建的生态产业链,以实现资源节约运用,财富效能较高产出,废弃物循环利用,污染物低排放的目标。加快推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尤其对于新建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通过设计、规划、再到总体实施过程而言,均需依照循环经济的标准执行,以便加快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提升资源利用率、确保环境、提高区域竞争力,强化法律体系,加强政策引导,提高技术,强化科学管理,才能够创建并完善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符的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区域经济与环境、资源相互间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振忠,徐梅,刘爱兰.黑龙江垦区企业综合评价模型及结果[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1,(03):95-100.

[2]高兴远.浅谈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科技信息,2011,(18):470.

[3]毛海峰.关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J].北京农业,2011,(12):59.

区域经济发展市场营销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新公共管理环境下,高职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进一步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性刺激,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内容和方向之一。本研究集中于高职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作用以及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上,分析了政府、企业、学校在二者的发展关系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应该发挥的作用,以期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区域经济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部分地区未能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的重要性,高职教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作用未能真正得到体现。因此,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转变观念,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管理服务,使其整个发展过程更具方向性,助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新公共管理下高职教育在区域发展中的优势作用

(一)增强劳动者素质,为企业发展提供优势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发展提供大量的优质人才。企业在地方生产的过程中由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引入,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从原本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逐渐转变为中高级技术人才需求型企业[1]。高职院校应与就业形势紧密结合,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和要求培养专门的优势性人才,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二)形成地区专业特色,增加企业投资可能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除了生产竞争之外,人才之间的竞争也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2]。伴随着校企之间的合作逐渐深入,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步形成自身特点,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形成本校甚至本地的优势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集群效应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选址过程中除了成本考量之外,人才因素逐渐成为重点关注对象,二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发展。

二、新公共管理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间的协调发展策略

(一)以政府为中心,强化统筹作用

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高职教育本身未能积极抓住市场发展前景,导致在专业设计上存在结构不合理、前瞻性不足、市场契合度较差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高职院校本身过分重视发展盈利而忽视了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以及高职教育开展目标,从而导致发展滞后。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政府疏于统一规划也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在经济发展规划过程中,注重发挥领导统筹作用,引导各大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并在各自的影响范围内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为吸纳生源提供助力,扩大对口专业招生规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培养相应的高级人才。

除此之外,政府還应积极转变自身职能,发挥服务作用,成为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系纽带,促进三方之间的沟通,充分了解市场情况和企业自身的人才需求,使人才供应更具针对性,避免部分热门专业人才大量供应造成供过于求或人才稀缺导致供求失衡的极端情况出现,更加科学合理地布局专业,为企业发展与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提供优势助力[3]。

(二)强化经费投入,协助举办相关活动

为了帮助高职教育更快发展,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经费扶持问题[4]。首先需要加强对高职院校的监督和管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和接受教育的环境,扩大院校知名度。在资金投入过程中,政府应在财政投入方面做好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平衡,建立较为公平和完善的教育投入机制。例如在职教学校中设立发展基金和奖励金,扶持职校优秀学生的发展,给予活动资金支持,扶持高职院校举办相应活动,如职业技能比武、自主创业等,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兴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院校知名度,为其招生提供良好基础;也可以对当时市场需求较为迫切的热门专业投入资金扶持,给予报考相关专业的学生一定的资金支持,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三)提供政策扶持,为校企合作提供助力

在政府提供政策扶持的过程中,主要扶持对象应包括企业与高职院校。主要原因是二者看似相互分离但在实际活动中却相互联系、互相依存。政府为高职院校提供政策扶持,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院校不断发展、扩大规模,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使其在今后更加适应实际工作环境。而给予企业政策扶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虽然政府以及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充满热忱,但企业本身对校企合作带来的投入和效益持保守态度,合作欲望较低。因此,政府除了强制立法之外,还可以通过政策扶持的方式,让校企合作真正得以实施和展开。

政府可以设置校企合作专项资金以及减税政策,鼓励交换,让各个专业的教师定期到企业工作各个岗位上进行了解和体验,职业院校也可以定期聘请企业退休人员到学校中担任教职;在实习方面的物料使用上,学校可以与企业实施统一订购,在增加订单量降低进货价格的同时,实现多余物资的循环利用,例如将学生实习的废料和剩料免费提供给企业使用,增加资源利用率,在降低物品消耗的同时避免浪费问题。为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还可以通过经营入股的方式,鼓励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办学,在发展过程中以参股入股的方式参与到学校经营过程中,企业可以将一部分淘汰的设施提供给高职院校,降低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损耗。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除了政策扶持之外,还需要以立法的方式确立校企合作中双方应该承担的责任,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拉动就业和入学人数,为新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提供可靠保证[5]。

(四)强化企业作用,参与专业管理

为强化校企之间的合作,使专业设置真正从利润导向变为人才导向,需要企业参与到学校教育和专业管理进程之中,根据市场发展方向对未来人才发展需求进行规划,提供专业人才。企业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应派出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士对当前学校的专业设置现状、专业覆盖范围等方面进行考察和指导,使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企业可以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技能掌握水平进行测试,根据测试情况了解学校的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并根据成绩情况安排应聘计划,使教学与就职真正结合在一起,在保证了就业率的同时,积极挖掘可用人才,使高职院校的积极作用真正体现出来,对于校园风气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将整个地区的优势教学资源集合起来,为深耕教学、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质量出众的学校提供发展机遇,实现职业教育市场的优胜劣汰[6]。

三、强化学校作用,改革教学体系

(一)改革教学方法,以就业为导向展开教学

针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工资待遇不匹配、就业困难、上升空间较为有限等特点,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职业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职观念,与企业积极进行沟通,为学生争取更加优越的劳动保障和劳动条件,让双方满意[7]。

为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校企双方的具体需求出发,一方面为企业培养高技术、高素质的可用性人才,增加岗位留存率,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实际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让他们在正式参加工作之前对于所从事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今后的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学校可以与企业积极协作,建立工作实训基地,模拟各个专业的生产环境和工作岗位,在训练的过程中了解实际工作情况,为今后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提供基础。学校也可以在专业课程中加入职业发展规划课程,对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发展方向、个人的自我提升方式做出规划,并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为自我提升需求较为强烈的个体提供发展机会,鼓励学生成长。

除此之外,在职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学校还要考虑到对困难学生的帮扶。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基础条件较差导致求学过程中的经济负担较重,为降低这部分学生的经济负担,吸引生源,学校可以与本地的所有高中进行联系,在联系过程中大力宣传入学相关优惠政策,减免学费的同时还能提供工作机会,真正做到学习与工作并行,减轻经济压力,给予充分的劳动保障,消除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为区域就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打造特色专业

不同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特点,如东北地区的汽车生产与制造专业、机械化工专业、内蒙古、新疆等地的矿产研究专业、四川的玉石专业等,学校在经营的过程中,也需要结合当地的独特优势与特色产业,打造本校独有的特色专业,以特色专业为核心设置一批辅助类专业,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学校应与企业接轨,源源不断地将专业前沿的知识技能输送到学校中,统筹当地优势资源,提供实习与就业机会,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教育结构,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校内教师长期接触本专业的理论知识,长期与生产一线脱离,导致其理论能力往往强于动手实践能力,即便在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加強自我锻炼和学习,但是实际水平与一线工作人员相比仍然有所差距。而企业人员更多的是从事生产与技术工作,专业能力较强,但缺乏教学经验,高职院校由于其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应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在组建教学团队的过程中应用双师理论,将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混编在一起,在实践课的操作过程中由企业技术人才进行实技指导,由骨干教师进行理论指导和工作要点总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迅速抓住操作重点。学校与企业要加强联合,举行技术研讨会,在研讨过程中增强教师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丰富其实践经历和技能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四)强化师生合作,加强科技研发合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企业来说,一个企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决定他们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以积极与企业合作,将企业在生产、经营以及科研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以活动的方式发布,并为每项问题设置相应的物质奖励,激发教职工与学生的参与和钻研兴趣,群策群力,共同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案。教师和学生可以联合参与活动,在实践与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尝试使用先进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解决相关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公共管理思想指导下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改革,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助力,必须从三方面出发,形成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合力的局面,增强对人才的重视和对教育资源的投入,让高职院校的社会适应力得到充分展现,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 刘向杰. 河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证研究[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6):13-16.

[2] 张洪强,于国莉,张雪娜. 基于稳定互惠原则深化产教融合策略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22):56-57+60.

[3] 薛文静.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对接效果评价[J]. 中国产经,2020(22):93-94.

[4] 吴旻,黄义晏. 产业转移背景下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现状[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11):81-82.

[5] 罗凌,陈鑫,祝艳,等. 川东北地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初探[J]. 教育观察,2020,9(42):1-3+9.

[6] 曾志平. 湖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J]. 中国产经,2020(21):49-50.

[7] 程桂珍.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探析[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3):87-89.

(荐稿人:陈鑫源,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区域经济发展市场营销论文范文第5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效,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突破。然而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均衡,东部与西部、城市及乡村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加剧了我国的贫富差距,这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在一定程度上也耽误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我国“一带一路”的战略政策下,需牢牢把握机遇积极发展我国西部区域的经济。基于此,本文对陕西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先罗列了陕西区域的经济发展优势,随后对陕西区域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一、引言

“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一带一路”战略可全面推动我国建成小康社会,帮助我国与中亚、西亚等国建立贸易合作关系。由于陕西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对于陕西区域的经济发展将是一大有利政策,我国陕西省需主动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区域经济。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区域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优势

(一)陕西区域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

陕西省是我国的教育大省,自古以来便十分重视教育,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陕西省的普通高校数量共有95所,其中本科院校占比60%,为我国培育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合理运用科教资源对于我国陕西区域的经济发展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陕西区域内共有124所高校已经加入“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的教育合作平台。陕西省政府必须积极提高陕西区域的科教文化水平,进一步优化高校的办学理念及办学水准,提高社会各界对陕西省高校的认可度。陕西省政府需合理利用陕西丰富的科教资源,使陕西教育能够与国际接轨,将更多高质量的优质人才输送出去学习其他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同时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前来陕西学习中国文化,致力于培育一批国际化的新型复合人才,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陕西区域具有充足的能源资源

陕西区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起源地,文化底蕴十分浓郁。除此以外,陕西区域拥有着十分丰富的能源资源,作为我国的矿产大省,陕西省的矿产资源种类众多,已知的矿产便有92种,为陕西区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政策下,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陕西区域的经济发展,陕西政府可以与其他中亚国家在能源产业上进行合作,使陕西省的能源能够走向全世界,形成能源产业链。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有效推动陕西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相关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对外开放,优化陕西區域的产业经济结构

陕西省政府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关产业进行优势互补,以此来提高相关产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及研发能力,进一步推动陕西区域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转型,有利于提高陕西区域的对外开放水平。陕西省政府需积极提高省内的人才储备,推动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将陕西制造转化为陕西智造,使陕西区域的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得到有效提高。在“三线”建设期间内,陕西区域已经具有了建设航天、电子、汽车制造、机床及航天等制造业的基础条件,在“一带一路”战略政策的实施下,陕西省政府需依托新技术及新科技来进一步创新陕西区域的制造业。除此以外,在现阶段陕西省政府还需积极加强对外开放,可将西安作为重点发展城市,以此来带动周边区域的产业发展建设,形成良好的互利共赢局面,有效提高陕西区域的对外开放水平。

(二)有效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交通网络更为完善

陕西区域为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积极发展经济,陕西省必须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城市的功能性,构建绿色美丽的新型城市,形成以技术、市场、资源及产业为基础的结构体系,进一步带动陕西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构建新型经济发展格局。除此以外,陕西省政府还需简政放权,对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形成正确认知,以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准则来发展区域经济,加强工业化及城镇化的发展。为使陕西区域的经济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能够得到更为良好的发展,陕西省政府必须构建成熟完善的交通网络,将西安、宝鸡、咸阳等城市作为重点依托,建立一个可以联结全国各个区域的庞大交通网络。现阶段,西安正在大力建设与东西部、沿海城市及内陆地区相连的铁路,各地交通网络的建设将进一步拉近西安与其他省市间的距离,为陕西区域与其他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创造了有利的交通条件。除此以外,陕西省政府还可与民航企业达成合作,积极构建空运运输网络。通过构建铁路、空运及货运的交通网络,可极大推动陕西区域的经济发展,使陕西区域成为一带一路中不可或缺的经济带,以此来带动陕西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将西安打造为交通枢纽城市,可进一步拉近陕西区域与其他区域乃至全世界的交流。

(三)需对产业投资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

虽然一带一路的提出是以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为主要背景,但在内涵上现阶段的一带一路具有更为深远的含义,除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之外,还有着传播我国文化思想及政治思想的重要意图。因此陕西区域若想牢牢抓住这一机遇来发展区域经济,其必须在产业建设上作出一定的调整,这样才可以使国家对于陕西区域的产业建设加以重视,从政策上扶持陕西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陕西省政府需对一带一路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弄清楚一带一路的重点发展产业,随后根据重点产业的内容来扶持区域内的相关企业,不断促进陕西区域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四)构建基地,培育一批文化服务贸易企业

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陕西省需将发展重点放在文化服务贸易上。可借此机会大力建设文化服务贸易基地,构建新型文化服务贸易新格局,重点培养一批文化服务贸易类企业。由于陕西区域的文化历史资源极为丰富,若构建文化服务贸易基地,在“一带一路”的巨大优势下,可培养出一批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文化服务类企业,制造出一批竞争力极强的文化服务产品,可以有效提高陕西区域的对外文化贸易额,陕西区域的文化服务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不仅可以有效推动陕西区域的经济发展,陕西省在国际上的整体文化实力及核心竞争力也将得到显著提高。

(五)加快发展陕西区域的特色旅游经济

陕西省的旅游资源十分富足,陕西可牢牢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大力推动特色旅游经济的发展。为了有效发展陕西区域的特色旅游经济,陕西省首先需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通过良好的宣传工作使外界更新对陕西旅游形象的认知。除此以外,在发展特色旅游的过程中还需吸收更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此来赋予陕西特色旅游更多的文化艺术价值,这样一来便可以对陕西特色旅游进行精准定位,为陕西特色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随后,需对当前的旅游市场进行规范,为广大游客创造出一个更为良好有序的旅游环境,有利于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进一步推动陕西区域特色旅游的发展。

另外陕西省还可与丝绸之路途经的国家开展旅游合作,进一步强化与外界的合作。由于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均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若陕西省能与这些沿线国家达成旅游合作,不仅可以推动陕西区域的经济发展,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丝绸之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最后,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陕西旅游,陕西省还需度现有的旅游模式进行有效创新。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压力十分之大,人们旅游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舒缓身心,因此游客对于真实的旅游体验将更为关注。基于此,陕西省的旅游企业需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发掘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发展更为新颖的特色旅游,这样才能吸引到更多的游客。

(六)对陕西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对农业结构进行优化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经济的增长质量,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省可根据一带一路的实际需求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积极发展现代化的绿色农业,对于促进陕西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人类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将受到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因此我国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地的往来与合作,才能真正意义上与世界接轨,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陕西区域必须对“一带一路”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大力加强区域内的交通建设,重点发展文化服务产业、旅游业及农业,才能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不被边缘化,抓住机遇发展区域内的经济,进一步促进陕西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区域经济发展市场营销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经济布局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淄博市这一典型的组群式城市,不断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致力于构建“五区三县+经开区”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模式。新时期,在探索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推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东优、西融、南拓、北联”的城市发展路径。

关键词:淄博;区域经济;产业转移;产业布局

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以梯度理论及其相关理论为核心指导开始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在研究中,有必要假设:在行政区划范围的经济内部,是以有效配置整合各种资源并使其最优化为先决条件的。同样,区域经济范围外部的所有行业部门之间具有不同程度上的关联性。

由于区域经济分布长期受制于行政区划影响的现实,区域经济规划发展的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内涵及其外延的相互关系上:一是对“内”经济发展的格局不够长远,对“外”经济方面的研究缺失,忽视了区域内、外协调效应对梯度转移的影响,如产业转移,仅限于本区域拥有的经济技术和自然资源及其社会文化资源等方面的流动。二是对要素资源等跨区域之间流动过于“同等级”研究,却忽视了存在着其他低梯度区域利用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三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域之间,应该是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市场的动态过程(孙大斌)。因此,对区域经济研究应该运用市场学派的理论领域,展开动态分析。可见,以行政性为主的区划,必然更多地考虑“本”区域经济化的问题。事实上,应该从动态性和长远发展角度,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问题。

一、淄博市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演变过程及其问题

产业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比较新时代淄博市明确提出的“东优、西融、南拓、北联”的城市发展路径,根据淄博市生产要素分布、市场容量和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现实情况,由于行政区划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历史上对产业布局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在区域经济处于较落后的阶段,主要以行政性区划决定本区域的产业发展格局。从经济地理角度,淄博市这一组群式城市本身就是被行政性规划了的综合区域,是一个包含行政、经济、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集合体,淡化区域经济布局理论的指导性作用,虽然产业结构在表面上呈现出合理性,但其背后却隐藏了区域内尚未出现产业集聚效应的经济实质,因此难以厘清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性和不经济性问题。

在淄博的历史上,曾经将“五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定位于“五朵金花”齐绽放的格局,20世纪80年代,以“经开区”标志,先后扩大临淄、张店两区工业,并调整淄博市“三县”区域经济结构和布局。如“筹建齐鲁石化”增加化工基地,“行政版图上多了一个马踏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淄博经济发展空间受制于水资源缺乏和粮食不足的现状。但是,这种着眼于“局部”区划的资源调整,却不利于周围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北端以粮、棉、造纸业为主的高青、桓台两县划入淄博市,打乱了滨州市﹙前惠民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划布局。尤其不利于农业、果林以及马踏湖和黄河两岸水上养殖业。事实上,一个地区的稀缺资源(如廉价农产品和自然资源等),其短缺部分可以通过外贸途径予以解决。二是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本区域的经济实力,但是临近地区资源的缺失,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如临淄地区农业的损失、环境污染治理费用、两地间石油运输费用增加等。三是临沂地区的沂源县,并入了工业发达的区域淄博市,行政区划的因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在工业经济发展时期,自然而然地会形成立足工业经济、拉动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结果,从产业关联性上,淄博、滨州和临沂等多个区域之间资源的整合,很有可能偏离了“1+1>2”资源理论的要求。

实际上,某些跨区域的资源并非一定要通过行政区划的方式获得。如原惠民地区和淄博市之间的水資源,可以通过水利管理部门与地方共建引水工程的方式解决。假设高青仍然属于现滨州管辖区域,其后国家实施的“引黄工程”便是最佳的可行性方案。显然,侧重于行政性区域划分的“五区三县”,其所关注的区域经济的重点是为了“占有”资源而不是“共享”资源,更缺乏从系统性的高度来规划产业布局的可能性。

2.淄博市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案例分析。由于多种产业并存发展的需要,刘易斯农业和工业二元产业优化的假设,不能继续简单地作为区域经济研究的主要对象,需要超越组群式城市内部的产业布局现状,分析“区域经济范围内”和“区域经济范围外”的发展格局。

在区域经济范围内,按照Walter·Christaller中心地理论,淄博市各区、县在整体上符合以交通线为最优的原则。历史地看,五区的中心地带,都是处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线上:在南北方向的主要交通线上,以冶金、建陶、建材产业为主的博山区,以耐火、矿业产业为主的淄川区,以物流、机械制造、铝加工、药品制造业为主的张店区;在东西方向主要的胶济线上,分别以石化产业为主的临淄区,以及西部的周村区。各区处在城市间的交通主干线上,临淄—张店—周村“横向”和博山—淄川—张店“纵向”汇成一个“T”字形城域经济格局。其明显的特征是,城区“五朵金花”的工业产业尚未越过胶济线铁路向北“两县”域拓展,同样,也是少有向南部“县”域产业转移的现象。整体上,淄博市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布局是合理的见图1。

在区域经济范围外,从区域经济布局理论角度,淄博市组群式城市内各区域原有行业的资源,不能进一步满足区域经济范围内的调整和优化,更加需要与外部区域经济之间的联合;鉴于老工、矿产业发展的不景气状况,淄博市加强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其中,产业转移主要的出发点是寻求廉价的要素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从经济地理角度,南北“纵”向的交通优势因老工业基地的衰弱而丧失,博山区陶瓷产业转移向北延伸至淄川区或其他地区。同时,张店区原有的钢铁、铝加工、药品制造等产业转移的方向北延,迁移到“吨粮产地”桓台县,农业县逐渐被工业产业转移所侵占。20世纪90年代左右,济青高速公路是张店区与桓台县“区县”的南北分界线,而“区县”界线首先被盲目扩大的“经开区”所掩盖,90年代中期后,“区”中的大量工业性产业转移到了“县”域,现在“吨粮县”的农业土地被非农业产业征用,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区县”两区域已经“半”城市化。结果淄博市原来“T”字形的产业布局,已经演变成为“十”字形格局见图2。

事实上,两种布局形式的转变,其真正的动因源自经济发展的短期效应所致,主要的投资出发点是基于廉价的农业土地,而不是整体布局上的合理性的产业调整规划。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十”字形布局的一部分是以失去农用耕地为代价的,从某种意义上,新的布局反映出“工业圈地”的政策问题。其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各级掌握土地使用审批权的部门和个人受到了寻租所得利益的驱动。

3.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看,一个区域经济布局规划是离不开该区域及其辐射周围的地理条件的。而这种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前提是,淡化行政性区划的管理职能,重视经济区域化的合作职能。这样才有可能反映在产业布局上以“经济性”为切入点,而不是以“行政性”为出发点,从而真正取消区域之间种种壁垒的制约,选择具有较大市场占有比例和较大发展潜力的产业重点扶持。

从现实发展状况看,淄博市已经形成了“东西南北中”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格局,“五区”北部的桓台、高青两县农业区域和南端沂源县的林业,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与工业相关联的产业;影响了三个县原有的农、林、养殖以及新兴的旅游业的发展。由此,“西融”“北联”两个区域基本上形成了高新区、经开区、文昌湖旅游区、淄博新区的一体化布局;而“东优”“南拓”两个区域正在以主城区南部生态产业新城和东北部先进制造业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龙头,重新规划纳入经济一体化发展新蓝图;“中心城区”构筑高端教育、医疗、商务、金融、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增强整个组合型市域在全省乃至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集聚功能。

二、淄博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整体产业布局上看,通过近三十年的市场调节和政策性干预,该区域经济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呈现出由“T”字形转向“十”字形的变局。建议及对策如下:

1.重新调整“十”字形布局,逐渐回归“T”字形布局。重中之重的是防止“T”字形布局演变为“倒T”字形布局的可能性。即南部博山区和淄川区的主要工业基地全部向北转移到北部的桓台、高青两个农业县。比较理性的做法应该是在三县中,桓台立足发展“吨粮县”的优势和马踏湖的渔业养殖,高青县则要充分利用棉花、瓜果种植和濒临黄河渔业等独特资源优势,并且这两个县还可以跨区域与滨州市共享黄河“不竭的水资源”。同样,林业资源丰富的沂源县应该与临沂老区联合发展现代旅游业,凸显野外原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尤其是经济作物的特色。在调整产业布局过程中,不能以牺牲“三县”所独有的资源为交易成本。其实,“五区”的产业发展应该以重组并购原有资源和技术创新为主,不能简单地利用产业转移的方式,大量获取县区的廉价土地资源而发展非农产业。

实际上,政策上的“圈地”,就是淄博市产业布局失控无序的最主要原因。在短期内“圈地”可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从长远发展的结果看,“圈地”不仅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经济性问题,还很有可能出现“五区三县”畸形产业化的状态。准确地说,在区域经济范围内不同产业及其产业之间的发展失去比例性、协调性和平衡性。

2.淄博市“东西南北中”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分布格局。一是充分占用紧邻交通线的运输优势,产业集聚沿着“东—西”方向的胶济线和济青高速予以布局,东部临淄区集中石油化工产业,西部周村区集中文昌区水上养殖、经濟农作物生产、家庭丝织、王村制醋和城区内古商业文化旅游业,以及张店新、旧两区的商业和房地产业。二是从国情大局出发,恢复江北“吨粮县”的原貌,农耕地不可随意征用,清理整顿越过济青高速以北的工业布局,回归“T”字形布局。即与“南—北”方向相关的区域产业布局集中在“张店—淄川—博山”的铁路和省道等运输线上,尽量缩减厂矿企业在布局上对其他土地的占用空间,既能实现产业集聚的目的,降低本区域的运输费用,又能节约土地资源发展农业生产。

经过这样的调整,才会避免出现“十”字形布局继续向“北”侵占农地的可能性,并且也不会出现张店中心区南面“淄川—博山”产业转移的盲目性,防止出现“T”字形布局转向“倒T”字形布局的可能,进而达到以最少量的土地空间,使淄博市产业布局得以新的优化。

三、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

根据韦伯“集聚因子”决定的区位空间布局,当今条件下,淄博市越来越依赖于跨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支持。随着区域经济的深入发展,组群式城市的产业布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即区域合理性布局主要考虑的是运费、劳动资源和聚集因子以及区域内所形成的产业布局,从前面分析看,淄博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变进入了一个更广泛研究的领域。主要表现为:

1.没有引导产业转移形成集群,进而发挥出不同产业的集聚效应。缺乏分析产业集中度高低不一的问题,更没有借此研究因集聚而带来的竞争实力。如,对于济南市东扩与章丘联合,与莱芜市合并的典型案例,缺乏第一手资料,不能有力地实证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

2.产业转移不单是指从一个区域迁移到另一个新区域,也不是偏离整体产业布局而任意转移到某一资源丰富区域。其实,仅从产业转移角度,组合式城市也不宜过度强调区域内的产业调整,否则,某些产业转移只会利于局部,却无益于整体产业布局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 马 学]

上一篇:职业规划中职会计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剖析转型经济理论模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