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融合产业示范园范文

2023-11-23

农村融合产业示范园范文第1篇

摘要:农村产业融合是新常态下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利用PEST模型分析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宏观发展环境,再利用SWOT模型分析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态势,最后从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培养和引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人才以及完善驱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等3个方面,提出促进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发展;产业融合;PEST;SWOT;农村经济转型

文献标志码: A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稳步增长,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但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由于长期采用粗放式经营并且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得农产品质量难以提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另一方面,在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限制下,国家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已经触碰到天花板,再加上农业经营成本提高和价格下压的双重挤压,农民增收面临新的困境;除此之外,伴随耕地资源、水资源的逐渐减少和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等问题,农业生态系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因此,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要提高农业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必须要有新思路[1]。而农村产业融合作为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

产业融合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信息通信业领域。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及其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不断向其他产业渗透,呈现出产业快速融合的现象。实践的发展引起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关注。学者们从技术扩散渗透、产业整合创新、产业融合过程、产业边界变化、产业竞争关系等不同角度来解释产业融合的内涵[2]。事实上,随着技术创新和市场供需变化,产业融合并不局限于与互联网和通信相关的产业,也广泛存在于其他产业领域,如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有关农村产业融合问题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提出六次产业的概念,他指出农业应该向与其相关的第二、第三产业延伸,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打造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即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相加(1+2+3=6),为农户获得更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环节的附加值;之后,基于产业链的延伸和业务范围的拓展,今村奈良臣又提出六次产业是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乘积(1×2×3=6),强调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3]。马晓河根据国内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指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聚集、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等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农民收入增加”[4]。在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概念进行界定时,有学者强调既要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民及相关经营组织为主体,又要借助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的渗透、三次产业间的联动和延伸、体制创新等多种方式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产生深刻变革[5]。还有学者从交易成本的视角出发,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是以农业多功能综合开发为核心,以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为前提,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通过纵向农业产业链深化、横向的农业功能拓展等形式,实现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农业各部门与第二、第三各部门两者之间以及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三者之间的交易成本内部化,不断产生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过程[6]。

从以上学者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界定可以看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7]。当前,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已经出现纵向一体化融合、工商资本引领融合、集群型融合、功能拓展型融合、服务引领型融合等多种模式[8]。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在资源优势、产业特点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地区须要根据自身环境条件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农村产业融合模式。本研究针对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和发展的态势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2 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环境分析

江苏省经济发达,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也比较高。自2015年起,江苏省成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省[9]。为了理清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环境,本研究借助PEST分析法,从政策环境(P)、经济环境(E)、社会环境(S)和技术环境(T)等4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2.1 政策环境分析

2.1.1 国家层面的政策环境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2015年首次将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并将其作为“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后连续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提出要“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由此可见,农村产业融合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2.1.2 省级层面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江苏省非常重视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2016年12月,为了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資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江苏省发布了《江苏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7年1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又印发了《江苏省“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同年2月发布的《江苏省“十三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再次强调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2017年3月,为推进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江苏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又发布了《江苏省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为江苏省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先导区建设提供了方向,也为农业产业化成为乡村振兴、推进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2.2 经济环境分析

2.2.1 经济水平 江苏省自古以来就属于富饶之地。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经济水平在全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据统计,2017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 900.9亿元,全国排名第2,已经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综合竞争力以及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均居中国各省第1,是我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2.2 经济结构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江苏省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2016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制造业,说明江苏省经济结构正在发生调整和变化,但是制造业仍然是江苏省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行业。制造业与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建筑业是当前江苏省产值规模最大的5个行业。2016年江苏省第一产业增长速度大于上一年,但是由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从5.7%下降到5.3%,而第三产业的产值占比达到地区总产值的50.0%。在第一产业中,产值占比最高的是农业,占62.00%,渔业和畜牧业的产值占比分别为 18.70% 和16.45%,而产值占比最低的是林业仅占2.97%。第三产业中规模最大的5个行业是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从2013年到2016年,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及住宿餐饮业等与日常生活相关行业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而金融业、通信服务业、商业服务业为主的高端服务行业发展速度则较快。

2.3 社会环境分析

2.3.1 社会需求 近些年,江苏省常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到2016年江苏省常驻人口数量达到7 998.6万人,全国排名第5。同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都随年份呈现上升的趋势(图1、图2)。根据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指数报告》,江苏省居民消费升级属于全国第1梯队。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类的消费在居民消费比重中呈下降趋势,而交通通信、教育、文化、旅游、医疗保健等消费所占份额在稳步攀升。根据美国研究机构COMSCORE的统计,25~34岁的人群成为我国主力消费人群,这一群体在消费时更加注重品质和服务,追求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式的消费。

2.3.2 社会文化 美国学者拉坦指出,地区的文化享赋与当地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关联。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江苏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3种区域文化[10]:苏北文化、苏南文化和长江三角洲文化。从历史发展过程看,苏北地区受楚汉文化和淮扬文化的影响较大,至今仍保留着较浓厚的传统习俗,相对较为保守和守旧;苏南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撞击砥砺和改造革新,形成了开拓进取、重商重实业的文化气氛;而长江三角洲文化作为一种混合形态的文化,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又纳入了市场、创新、效率、科学与和谐的现代文化内涵。区域文化的差异为江苏各地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不同的发展背景和区域特色。

2.4 技术环境

2.4.1 科技投入与科技贡献率 近年来,江苏省科技投入稳步增加(图3)。科技贡献率也逐年上升,2017年达到62%,农业科技贡献率则达到了66.2%,排名全国第1。全省有294个科技服务平台,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超过120万人。江苏省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办了农村科技超市,截至2018年年初,共建设了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科技超市415家,组建了包括3 300多名专家的服务团队。近三年,科技超市共推进科技成果转化6 500多项,开展咨询活动3 560多场次,培训农民超过35万人次,带动农民增收58亿元。

2.4.2 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 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促进产业融合的重要推动力。近些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江苏省农村产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11]。江苏省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超过60%,2016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建设了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并开发运行移动客户端“农技耘”APP,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提供及时、专业的农技信息服务,信息进村试点县和村级信息服务站的数量均为全国最多[12]。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建立农业物联网,据统计到2018年年初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面积占比达到16%。与此同时,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成为农民创新创业、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到2017年年底,江苏省通过网络实现农产品销售额364亿元,同比增长27.7%,淘宝村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3 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分析

农村产业融合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在战略态势分析中,SWOT分析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借助SWOT分析模型,对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S)和劣势(W)、机会(O)与威胁(T)进行剖析,有利于把握江苏省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3.1 优势

在新常态下,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必然要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7]。但是各地所具备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存在较大差异,相较于其他地区,江苏省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强劲的牵引装置。一方面,如前文所述,江苏省农村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科技应用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江苏省还拥有167所高等院校和众多的科技服务机构,能够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2)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有力的双轮驱动。从国际经验来看,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做法主要有2种,一种是以农户、合作社为主向前延长产业链;另一种是以企业为纽带,农工商合作经营向后延长产业链[7]。江苏省现有涉农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数量和营业收入在全国均位于前列,对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起到积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3)江蘇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良好的“硬环境”。根据对我国省域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水平的测评,江苏省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水平居于全国前5名[13]。近些年江苏省不断优化公共基础设施,以信息和通信设施为例,当前江苏省村级双车道公路覆盖面积超过75%,农村4G网络覆盖率超过90%,均远远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环境”。(4)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丰富的“软资源”。依托农村特有的自然、文化和生态资源,通过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主要类型[14]。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既拥有秀美的田园风光,又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这为江苏省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与旅游、观光、休闲和养生等融合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软资源。

3.2 劣势

目前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我国其他省份农村地区类似,普遍存在以下2个方面的劣势:(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有待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第一产业内部各子产业融合或者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和渗透,开发农业多功能并拓展产业链,创造农民增收的新途径[15]。但是从江苏省目前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看,在一些地区尤其是苏北地区,农民仍然主要从事农产品的生产或简单加工,“接二连三”或者“隔二连三”水平较低,农户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和全供应链中处于劣势地位[1]。(2)农村产业融合存在要素瓶颈。首先,一些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项目所涉及到餐饮、住宿、停车场等的各类设施用地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导致许多项目难以推进。其次,现有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且融资条件高,很多农村经营主体缺乏有效的风险抵押物而难以获得贷款,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此外,融资成本高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据统计有的经营主体融资成本占到贷款总额的20%[15]。融资难、融资贵成为阻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大障碍。再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缺乏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农业多功能的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都需要大量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目前大多数普通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只能从事简单的加工和服务工作,难以产出精致化、差异化、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和服务。以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为例,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还停留在时令瓜果采摘、品尝农家菜、垂钓、打牌等初级水平,产品和服务质量粗糙且形式雷同,缺乏品牌营销的意识[16]。而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和运营人才。

3.3 机会

当前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最大机会就是随着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居民收入增长所带来的巨大消费需求。江苏省所在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据统计,2017年上海、浙江、江苏三地分别以人均可支配收入 58 988、42 046和35 024元跻身全国前5位。人均收入的稳步上升促使这一区域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农产品消费方面,追求营养、健康、绿色、品位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城乡居民的新追求[17];在工作和闲暇时间的选择上,呈现出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后弯的情况[6]。城乡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加,为乡村开展旅游、休闲、养生等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根据江苏省旅游局统计,2017年江苏省全年乡村旅游营业总收入近90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0.8%,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达到42万人。高品质农产品消费和乡村旅游井喷式的发展势头,为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市场牵引。

3.4 威胁

尽管当前江苏省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代表的一二产业融合、以农村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一三产业融合和以旅游休闲农业为代表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在全国处于较领先的地位,但是随着我国全球化的步伐,江苏省所能供给的涉农产品和乡村旅游等消费品不仅面临来自国内其他地区的赶超,还面临着来自全球其他国家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例如,来自欧洲的高端绿色农产品竞争、来自日本和中国台湾的特色乡村旅游休闲产品的竞争等。目前江苏省已经发展起来的涉农产品和服务在特色化、精细化和品牌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顾客黏性不是很强,这些因素都威胁到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4 促进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和现状进行PEST分析和SWOT分析,并借鉴国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提出如下3点建议:

4.1 立足区域特色,打造优势产业

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所面对的市场不仅需求潜力巨大,并且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要求也较高。因此,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能仅追求数量,更要注重品质的提升。(1)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江苏省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性气候,大部分地区雨水充沛,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因此,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绿色农业发展。一方面要利用绿色科技手段,采用更绿色环保的种养殖方式,保护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对农产品的产地、生产环境、栽培(养殖)方法进行追踪、记录和宣传,通过绿色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和竞争力。(2)充分利用区域乡土资源,提供优质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各地应依托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打造主导产业,并引导当地经营主体集聚式发展,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精致优良的地区优质品牌。(3)要借助政府和市场2种宣传途径,对地区品牌进行大力宣传,增强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4.2 培育和引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人才

无论是发展绿色农业还是打造特色产业,都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运营管理人才进行技术创新和业态创新。尽管江苏省农业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是相对于国外竞争者而言,当前大部分农民的能力和素质仍然较低,即便利用农村资源开展了一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项目,也往往处于低端水平,竞争优势的保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因此,须要从4个方面培育和引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人才。第一,对农民进行培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村合作社骨干为重点,开展面向农民的农村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对于一些已经取得较好发展成果的产业融合业态和经营模式的成功做法进行总结和提炼,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认知。第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并为其提供创业指导和帮助。第三,加大农林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并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大学生毕业之后到江苏省的农村进行创业活动。第四,吸引其他社会人才到农村开展创意农业,鼓励非农户籍的人才凭借技术、创意或者运营管理能力以适当的形式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4.3 完善驱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

驱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业态创新,还需要政策创新。(1)建立激励政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对于那些能够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经营性主体,可以根据其新增的农民就业岗位数量给予其一定的补贴;对于那些支持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或其他资产入股的经营主体,可以根据其为农民提供的入股分红情况给予一定的补贴;对于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并且由种植大户、家庭農场或农民合作社多方参与形成的新型经营联盟,可以探索建立共享机制,引导农民将国家补贴的资金以入股的方式参与产业经营,使农民能够获得更多产业融合的收益。(2)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要降低交易成本往往须要开展规模化经营,而目前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许多地方仍以农户分散经营模式为主,阻碍了产业融合发展的速度。因此政府应该学习和积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当中的典型经验,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在农村建设用地的指标中划出适当的比例用以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设施建设。同时,在土地流转中充分保障农民合法权益。(3)创新金融扶持政策。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扶持区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在农村的网点布局,利用融资担保、财政贴息和扩大抵押物等措施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取信贷;完善政策性保险政策,发展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担保机构。

参考文献:

[1]葛新权,和 龙. 促进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發展的政策取向[J]. 经济纵横,2017(5):80-85.

[2]梁伟军.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科学经济社会,2011,29(4):12-17,24.

[3]张佳书,苑会娜,傅晋华. 日本发展“六次产业”的典型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科技论坛,2016(10):148-154.

[4]马晓河.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J]. 黑龙江粮食,2015(3):9.

[5]赵 霞,韩一军,姜 楠. 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17,38(4):49-57,111.

[6]李 治,王东阳. 交易成本视角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 中州学刊,2017(9):54-59.

[7]王乐君,寇广增.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17,38(6):82-88.

[8]吕岩威,刘 洋.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究[J]. 当代经济管理,2017,39(10):38-43.

[9]王 玲. 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测度与区域差异分析[J]. 农业经济,2017(6):21-22.

[10]王 腾. 区域文化特质、文化精神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江苏为例[J]. 重庆社会科学,2008(10):8-14.

[11]王梦瑶. 信息技术对农村经济的意义[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6):153-155.

[12]严 安. 以创新驱动推进江苏“互联网+农业”在更高水平上发展[J]. 决策咨询,2017(2):31-35.

[13]唐娟莉.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水平评价[J]. 技术经济,2016,35(1):92-96.

[14]汤洪俊,朱宗友.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2017(8):48-52.

[15]李菊英. 盐城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全国商情,2016(24):65-67.

[16]刘 娜,许沁乔. 产业融合视角下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J]. 中国商论,2017(33):144-146.

[17]熊小林. 以居民消费升级为导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宏观经济研究,2018(5):34-46.王冬梅,翁钢民.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地区智慧养老发展的思考[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5):76-80.

农村融合产业示范园范文第2篇

文件摘要

2017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中公解读

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突出亮点。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作出重要部署,必将推动正在蓬勃发展的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在广袤田野上异军突起。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需求结构升级,人们对农产品品种、品质、品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需求呈井喷式增长态势。在此背景下,抓好农村三产融合这件事,就抓住了改善农业供给、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牛鼻子”。

[必要性] 我国农业技术、管理和物资装备水平都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解决“三农”难题完全具备条件。当前的问题在于涉及面太大,而农民的平均收入只有城市居民收入的1/3左右,很难有能力改善现代技术管理装备。而政府又不能包办,导致再好的现代化技术、信息化管理都无法推广开来,基础设施建设也跟不上去。

如果农村没有新的产业,农民只有往城市里跑,甚至很多出身农村的大学生也都离开农村走向城市。所以,关键是三产要融合发展,建立新的大农业产业,而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农民增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收问题。三产融合,让农民得到第

二、第三产业的附加值,便有了改善技术、管理和装备的资本。

[对策措施] 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着眼于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着力解决从村到乡镇物流配送的“最初一公里”问题。

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必须打造有效的载体和平台。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返乡创业园是集聚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利用这些园区发展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农村融合产业示范园范文第3篇

不意味着要大量新增建设用地

《通知》明确提出“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并围绕计划指标安排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红利。 在规划方面,充分适应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布局分散的特点,允许预留少量(不超过5%)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零星分散的单独选址农业设施、乡村旅游设施等建设。考虑到各地自然条件和产业特点差异较大,《通知》提出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制定用地控制标准,加强规划实施监管。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通知》体现了用好增量和盘活存量的有机结合。为了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明确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产地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或用于小微创业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村二三产业的市、县地区,有关地方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庄少勤强调,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在农村实行规模扩张,大量新增建设用地。必须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有效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风貌和生态环境。

防止设施农用地“非农化”

近年来,各地设施农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由于设施农用地形态布局分散、使用周期短、类型界定模糊,也成为管理难点。既存在现有设施农用地范围难以满足实际发展需要,也出现一些地方借设施农用地名义违法用地的情况。

中公教育

《通知》进一步扩大设施农用地范围,将农业生产的配套设施由“规模化粮食生产”延伸为“规模经营必须兴建”范畴。如蔬菜种植等农作物种植园的看护类管理房用地,临时性烤烟等农产品晾晒、临时存储、分拣包装等初加工设施用地。

同时,针对一些地方“钻政策空子”、借设施农用地名义实施违法用地的行为,《通知》从三方面强化用地监管:一是明确省县两级职责,规定省级国土部门管理重点为设施农用地的规划安排、选址要求、使用周期,以及结束使用后要保障恢复原状;县级国土部门负责具体监管事务。二是发挥群众监督作用,降低监管成本。首次提出县级要设立设施农用地标示牌,接受公众监督。三是注重设施农用地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高监管效率。将设施农用地信息纳入综合监管平台,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和土地督察,防止设施农用地“非农化”。

鼓励农村土地复合利用创新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土地利用方面体现出的重要特点就是复合性和多样性。《通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和土地复合利用。

明确因地制宜保护耕地,允许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仍按耕地管理。

鼓励土地复合利用,对农用地,在严格保护耕地和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农地农用的前提下,可以复合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业教育、农业科普、农事体验等功能;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可以复合民宿民俗、创意休闲等功能。

农村融合产业示范园范文第4篇

1 产业融合作用机理

目前,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主要还是基于形式上的融合, 虽然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实施过程中各产业发展及资源配置不协调, 不能形成帕累托最优, 势必造成大量资源浪费。随着经济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各产业间关联性越来越强, 产业发展相互依赖、相互促进[2]。农村三次产业系统类似三个互相咬合的齿轮 (见图1) ,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个产业要实现协同发展, 三个齿轮转速必须协调, 如果任何一个齿轮转动速度不协调, 就会制约其他一个或两个齿轮转动, 齿轮间就会出现磨齿, 即使整个系统仍然能够维持正常运转, 但在运转过程中齿轮之间的阻力就会增加, 对齿轮会形成一定的磨损, 造成机械效率低下, 资源配置不当, 动力浪费[3]。如果3个齿轮能够协调转动, 各齿轮直接能够实现很好匹配, 资源配置合理, 则会提高系统机械效率, 降低不必要的能耗。

3个齿轮转动协调需要有一个磨合过程, 如果其中一个或两个齿轮转动速度快, 另外的齿轮速度不匹配, 虽然会带动另外齿轮转动, 但是在对于整个系统而言, 运转的阻力加大, 运转过程中势必会造成能量的损失。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 农村相关一二三产业的发展, 也要求各次产业协同发展。在形式融合的前提下, 不断提升其融合内涵, 协调器动力作用机制, 促使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4]。

2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动因

我国农村地区产业融合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发挥好五大理念指挥棒作用。创新为产业融合提供内在动力、开放提供外部环境、绿色和协调指明方向、共享充分保证农户分享产业融合带来的切实利益[5]。

2.1 社会发展需求

新经济形势下, 经济发展逐渐向重质量、求效益方向转变, 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自然发展相协调。目前, 农民工外出务工, 造成农村空心化、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如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三观”问题, 长期以来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尤其是农村地区稳定。通过产业融合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带动农村地区就业, 实现农民就地转移, 促使农民能够充分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农民增收, 缓解上述问题, 实现城乡、产业、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6]。

2.2 经济发展需求

近年来, 我国粮食产业竞争力下降, 粮食核心生产区承接着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 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如何通过产业融合实现延链补链, 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促进农民增收, 增强粮食核心生产区经济发展动力。新常态下,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 农民非农收入来源动力不足, 非农收入来源受到制约, 如何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土地、水资源等资源约束, 资源稀缺等问题存在, 也迫切需要二三产业发展助力农业的发展。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我国粮食市场呈现“紧平衡”状态, 国内生产粮食绝对数量较充裕与居民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矛盾, 这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2.3 创新驱动

创新为实现产业融合提供了内部动力。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是激励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从供给侧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二三产业助力农业发展;技术创新贯穿粮食产业发展整个过程, 从产前、生产、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 为提升相关产业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7]。目前, 国内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 高库存和高进口并存, 要想解决国内粮食生产和需求之间的矛盾, 农业科技创新是重要手段;商业模式创新能够较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并能适当创造需求, 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粮食应从供给侧发力, 如制度、产品和市场等方面供给, 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结构, 提供适销对路的绿色、高品质的农副产品, 以刺激消费者需求, 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提升农业竞争力。

3 结语

农村产业融合是结合时代发展新特点、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着力点和关键点。如何更好地推动农村产业融和发展成为目前农村地区亟需解决的重要的现实问题。以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 从宏观层面发挥产业间关联效应, 实现接二连三, 助力农业发展;中观层面结合不同农村地区发展实际, 积极探索适合区域特点的融合模式;微观层面结合不同地区经营主体, 以经营主体为载体, 以土地流转为途径, 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提升农业竞争力。

摘要:近年来, 国务院办公厅及相关部门陆续发布农村产业融合方面系列政策文件, 这些举措足以说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从动力学角度阐述了产业融合作用机理, 并对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动因从社会、经济和创新驱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产业融合,综合评价,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赵海.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探讨[J].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5 (6) :43.

[2] 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 2015 (2) :43-44.

[3]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要有新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 2015 (7) :48-49, 58.

[4] 姜长云.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5 (3) :5-10.

[5] 赵海.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 2015 (7) :26-29.

农村融合产业示范园范文第5篇

一、农村产业融入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过低

就目前而言, 我国的农村产业融合还处于初期, 产业融合难度过大, 由于各种制约因素的存在新兴产业缺乏竞争优势, 难以带动周边, 也就不能起到带动周边经济的作用。在实际的农村产业融合当中, 用来进行产业融合的资金不够, 资金的配置也不合理都是面临的主要困境。另外, 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不平衡, 集中在核心地域, 很难发挥带动作用。

(二) 村庄难以承载农村产业融合

目前, 农村产业融合大大超出了村庄的承载能力, 使农村产业融合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乡村的承载力是完成农村产业融合的基础, 对农村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村庄的承载力和综合功能必须十分强大才能实现农村产业和承载能力的融合。然而, 我国的乡村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欠佳, 综合功能和承载能力都不符合农村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要求, 这些都制约着我国农村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进度。

(三) 农村产业的管理过于松散

从实际情况出发, 实事求是是农村产业融合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农村产业融合要注意当地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将农村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完整的结合起来。农村产业融合要以发展现代化农业, 开拓农村经济增长新途径为主导。然而, 我国的农村产业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农村的产业主要依靠低成本, 对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加工, 没有对农产品的售出方式进行创新;农产品的加工制作缺乏标准, 专业性不够, 这样就很难使自身形成独特的市场需求, 对劳动力和相关人才也缺少吸引力。除此之外, 农村产业的管理过于松散也缺乏规范性, 在实际管理中缺乏以人为本观念的渗透, 这就使农村产业难以保障效益, 从而造成人才缺乏的现象。

二、农村产业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举措

(一) 农村产业融合要发挥农民主体地位

要实现农村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要注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农村产业融合主要依赖于农民本身。只有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才能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全面进展。农民是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的主体, 农村产业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也离不开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农村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 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就要求对农民进行相关的培训, 培养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 让农民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发展经济的能力。

(二) 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机制

要实现农村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必须将健全完整的政策体系放在突出的位置。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建设规划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每一阶段的建设都需要制定合理的目标, 这样可以使乡村建设发展层次更加鲜明, 对形成统一的政策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工作机制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美丽乡村建设是涉及多方面内容的政策性建设, 各部门在具体建设美丽乡村时并没有将各个方面的建设内容联系起来, 没有进行统一建设, 直接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在农村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过程中应该注意各部门间的合作机制。还要加强政府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机构达成合作的关系, 以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使各个部门参与到建设规划过程中。

(三) 美丽乡村建设资源要合理流动

农村的社会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都是十分低的, 与城市相比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 这就使美丽乡村建设缺乏动力。因此, 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推动农村资源的合理流动, 促进区域内各要素的合理配置, 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对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能够促使农村建立起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 转变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倾向, 大力支持农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鼓励与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促进城市与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提高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 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建立健全城乡生产要素的配置机制, 大力倡导城市和农村进行多方面的合作, 以这种方式弥补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现象, 从而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全面融资, 将民间资本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当中。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原本的政府全面负责美丽乡村建设的事实成为了过去。当前阶段, 我国的乡村建设发挥多方面的力量加入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 无论是政府, 还是村社集体, 又或者是个体户都有可能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中坚力量。

结束语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 这一过程中农村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然而, 在具体的融合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阻碍着农村产业发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要实现农村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 就要充分认识农村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联系, 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 不断探索新的解决策略解决问题, 从而实现农村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摘要: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大环境下, 我国的农村产业也在不断的融合。美丽乡村建设为我国的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使乡村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乡村的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为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 农村自身存在的产业融合方面的问题也制约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农村,产业融合,美丽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苏毅清, 游玉婷, 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 (08)

农村融合产业示范园范文第6篇

一、文献综述

国内对农村三产业融合的探索目前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学者比较注重对产业融合概念以及发展机制研究。关于产业融合概念研究,席晓丽(2007)认为三产业融合是指农业通过市场、技术和产品这三个维度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而这种融合是交叉、渗透和扩展性的,逐渐使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区别变得不明显,进而形成一种产业融合度很高的“大农业”。梁伟军(2011)认为农业与相关产业存在必然联系,产业融合不应该仅存在于农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之间,还应该体现在农业与服务业、与农业内部产业之间。这一主张进一步拓宽了农业产业融合的概念范围。关于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国家发改委与农经司课题小组在2016年将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逐步细化为以下几种形式:合同制、股份合作式、技术资本服务式和反租倒包再就业式这四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李明贤等(2017)以湖南省涟源市为案例分析得出,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要以本地农业为主线,因地制宜,有效发挥当地政府农业政策,以企业聚集发展构建产业链为背景,将各种支农资金和有效政策整合为依托,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提升科技应用水平等促进农村三产业融合水平。

二、农村三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机制

(一)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农村三产业融合可以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用外出务工,在当地就业。三产融合使农业生产整个流程形成产业链,令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子商务覆盖到一个大背景下,可以从不同程度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中加工业的份额,借此颠覆以往的发展模式,从单一的生产线发展到农副产品加工领域。农村三产业融合利用不断创新,打破原有的发展机制,重新组建高效利益体系,把农村生产经营的整个流程衔接起来,大大激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积极性,增加工作岗位的种类,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上岗再就业。

(二)发挥农业多功能性

在农村三产业融合逐步实现的过程中,农村以往的生产模式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农村农业从之前的侧重生产的模式,转变为将各个环节涵盖到生产中的新模式,从而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进一步节省了非必要支出。例如在农业生产方面,大力推动休闲旅游、农家体验、文化宣传以及湿地保护等新兴业务的发展,明显促进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提升,对发展农村三产业融合意义非凡。新兴的休闲农业势头正旺,这将会极大促进农村发展以及农民增收。

(三)农业与服务业技术相互渗透

农业与信息融合实现了农业、资本、信息的高度紧密融合,提高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范围和程度,也提升了农业生产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收益。农业技术的推广为农民和其他经营主体的农作物生长提供水费、农药施肥和其他农作物,并实现了耕地、水等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材料,如种子、农药和农业机械的融合。通过建立包括农村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农业技术服务平台以及农业物流平台在内的多种新型电子平台,使农民的信息搜索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也降低了涉及农产品和农业原料的交易成本。

三、农村三产业融合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延伸度低,融合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协调

当前,三农产业的融合主要是基于产业链的延伸,即生产和销售方式,产业整合、交叉和渗透的比例较低,农村仍处于单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互操作性不强。除此之外,农村还存在产业链延伸短的问题,其大多集中在较低级别的生产加工中,这就导致了农产品加工深度低,销售渠道、仓储物流以及品牌建立滞后,从而大大降低了所创造的实际价值。最后,由于现有融合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与短板,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系不够紧密,农民参与度普遍偏低,参与形式也相对简单。上述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三产业融合模式所创造出的实际价值。

(二)工业界缺乏创新,新农业形式的运营效率和质量普遍较低

目前,休闲旅游农业、文化农业等新的商业形式大量存在,但规模和发展质量仍存在不足。通常存在数量少、规模小、质量低和驱动能力差的问题。例如,大部分休闲旅游农业的内容几乎相同,几乎都是对饮食、娱乐的追求。农业教育和文化价值挖掘还远远不够,缺乏创新和特色。此外,由于项目建设水平低,缺乏优质项目和售后服务,农民的收入无法维持。

(三)技术渗透所需元素配置不当

对于我国农村现状而言,在人才上,农业技术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以及复合型人才则更为短缺,导致企业本身创新能力不足;在技术上,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形成足够科学完善的推广及服务体系,当地科技人员的水平也往往较低,导致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和效果都严重不足;在资金上,我国农业总体资金支持相对较少,不足以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也缺乏持久有效的相关机制。从而导致资金整合性较差,对现有资金的利用效率偏低。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目前我国农村三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虽存在正面影响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存在不完善之处。为了使农村三产业融合更好地提升农民收入,也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号召,更快更好实现“乡村振兴”计划,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产业融合相关法律法规

第一,响应政府扶持,要建立健全产业一体化政策,政府要按照三农的发展情况对农业政策进行完善,利用此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对农村三产业的参与度,还能营造和谐的市场氛围,这样公平的外部环境可以促进农村三产业的良好发展。第二,健全升级财政方案,目前我国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不管是发展规模还是周边条件均停留在初级阶段,经营组织在建立之初在资金方面均存在漏洞,政府与社会各方企业应该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对于落后区域的资金扶持。这样的专项扶持主要涉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收政策、进出口贸易以及农业资产的对应补贴。

(二)探索新型产业格局,拓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道路

新兴的农业形式的内容是无止境的,但总的来说,只有三个主要方面。第一种是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第二种是以新型电子商务为基础,第三种基于旅游服务。因此,在拓宽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加工产业链的改善,提高农业生产、加工与销售一体化程度。其次,推动农村物流和信息化建设,实现休闲农业、绿色农业、共享农业全面共同发展。促进农业和其他新兴形式发展。最后,通过探索农业功能的进一步整合,赋予农业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人文科学等涵义,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文化农业等新型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多样化水平。农业文化形态公园、农舍和特色旅游村旅游的新内容激活了农业的城市生态功能,增强农业生产功能。

(三)多方面拓展农村产业链,完善利益连接体系

促进新型农业主体的发展,利用要素投入来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链的多样性。同时要在符合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大力推动农业产业链信息化建设以及物流建设,从而促进农村产业链的拓展。此外,农村产业融合中所涉及到的利益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权益保护机制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尽可能实现在提能的同时持续增收。最后,对不同分配机制之间的竞争要加以合理引导,为其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提高市场和谐度。

(四)加快农业科技推广

科技对农业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从过去的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农业生产中使用的肥料数量和农业机械的总功率对农民的收入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主要代表着农业和农村技术的投入级别。在这方面,政府应重视人才的培养,加大人才引进的投入,并利用这些农业科技人才,向农民传授如何科学有效地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新技术,例如化肥的应用。在种植中,控制可使投入产出比最大。这方面可以节省相关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可以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可以说,为促进农村三产业融合健康稳定发展,有必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在此基础上,可以大大提高农村的废物利用率和能源转化率,从而将农业技术的发展转化为农民的收入。

摘要:农村三产业融合是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大势所趋。但是从我国农村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资金、劳动力等资源方面制约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依然存在,出现融合程度较低等问题。因此,本文在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文献基础之上,系统分析了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提升的可能渠道,并基于此,提出了包括健全产业一体化相关政策法规、完善新兴产业体系、多方面拓展农村产业链等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融合,农民收入,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席晓丽.产业融合与我国多功能农业建设初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9):20-23.

[2] 梁伟军.产业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1(04):12-17.

[3]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推进我国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04):3-28.

[4] 李明贤,唐文婷.地域特点、资源整合与农村三产业深度融合——来自湖南省涟源市的经验[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38(06):963-969.

[5] 钟真,黄斌,李琦.农村产业融合的“内”与“外”——乡村旅游能带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吗[J].农业技术经济,2020(04):38-50.

上一篇:内蒙古赤峰民族学校范文下一篇:农民种粮积极性调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