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培养下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2023-09-29

能力培养下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一) 数据处理能力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

当代社会信息化、数据化席卷全球, 与数据信息密切相关的数据信息分析、数据服务加工领域蓬勃发展。在企业经济发展领域, 企业借助对海量数据的处理运用完善机关企业日常管理和实现企业的规划和发展, 因此收集数据、合理整理分析利用数据也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新的经济发展领域带动行业就业发展, 与数据信息相关的行业自然成为充满活力、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新兴行业, 大量具备相应专业能力和技能的从业人员也将成为人力市场上急需的重要资源。

广东 (特别珠三角区域) 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沿,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指出:广东应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中战略定位之一是:发展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基地。规划纲要突现“服务业”。此外,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政策”、“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提出等政策积极影响下, 极大推动了广东省服务型经济的发展。

顺应广东 (特别珠三角区域) 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广东地区的机关、企业迫切需要大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掌握数据处理能力的人才来完成海量的企业数据收集、筛选、数字化加工、整理、归档和分析等服务工作。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 主动适应规划纲要战略要求,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 探索数据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具有现实意义和前沿价值。

(二) 文秘人员将成为企业数据前台处理服务的主力军, 数据前台处理服务岗也将成为秘书岗位设置的新生长点

目前, 大部分企业都没有专门设立企业档案信息管理岗位, 却常把海量文档信息数据的加工处理、整理归档、筛选利用的工作交付给办公室秘书完成。究其原因主要是:文秘人员大部分以企业机关办公室为主要工作场所, 主要从事文案工作、信息传递沟通工作, 日常接触企业档案数据频率高, 涉及档案数据范围较广, 并掌握一定的档案信息管理知识和熟练的常用办公软件、办公设备使用技能, 秘书从业人员的岗位特点决定了文秘人员较容易胜任信息数据处理服务工作, 信息数据处理能力必将成为秘书应具备的能力新要求之一。

另一方面, 根据公共信息网公布的近几年珠三角地区人才市场供求情况数据分析可见:随珠三角中小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 文秘招聘数量在整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 但高技能复合型秘书的招聘市场并不尽如人意, 紧缺一批适应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产业调整需求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秘书人才。

因此, 加强秘书数据处理能力培养, 提高数据信息加工处理、整理归档、筛选利用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是商务秘书培养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突破职业发展瓶颈, 拓宽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 “跨领域”校企协同培养是实现文秘专业数据处理能力培养的突破口

信息处理能力培养需要有大量的数据资源、强大的数据处理技术平台、成熟的数据处理技术基础, 还需要专业的、经验丰富的信息处理技术人员参与指导, 最终培养质量也需要企业行业标准来评价。因此, 打破秘书人才培养围绕行政办公室的传统做法, 创新思维, 选择具备上述条件的信息科技、数据服务类企业 (机关) 开展“跨领域”的合作, 协同育人, 在资源上形成合力, 相互带动, 才可以切实有效实现的人才培养新要求, 拓展校企合作的新领域和新方向, 促进文秘专业校企合作向产教结合的“校中厂”等模式深入开展。

二、“跨领域”校政企协同培养模式探索

(一) 构建“234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紧扣广东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为中心, 对企业机关“档案信息化”的新需求进行调研分析, 把商务秘书文秘人才培养目标、特点关联起来, 探索具有广东特色, 突现“现代服务业”、体现“校企双主体”的‘234’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其中:

“2”即“双”, 校企双主体。以两支培养队伍 (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 和两个培养阵地 (学校与企业) 为主体, 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主体优势。

“3”指“三阶梯递进”——根据职业成长的三个阶段 (职业认识、职业认同、职业塑造) 的培养目标和规律拟定阶段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式, 实现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评价体系改革;评价体系;

“4”指“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四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以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为基础和保障。

(二) 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合作框架

针对“信息处理能力”人才培养规律, 整合校企合作资源, 制定合理全面的总体合作框架, 通过“前期介入→签定合作协议 (拟定合作模式) →校内实训场所顶岗实习→企业顶岗实习→企业见习”五个阶段, 并明确各阶段的校企协同育人目标、主要内容以及校企双方权责, 搭建条理清晰, 运行规范的合作框架, 逐步推进信息处理能力“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

(三) 开拓优质校政企合作和教学实践基地, 校政企三方良性互动

依托优质合作基地的优势:权威的档案管理主管政府部门、大量数据资源、强大的数据处理技术平台、成熟的数据处理技术基础、专业的数据处理技术人员, 共同搭建深度融合的“跨领域”校企合作平台,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 在具体项目中通过师资互聘, 实现双导师制, 校政企共同参与教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教材编写、指导顶岗实习等, 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 实现教育资源 (教学内容、实践平台) 、人力的资源 (校内外师傅、徒弟) 的共建、共享和共生, 培养与企业、行业接轨的秘书人才, 达到主体的多赢。

(四) 构建“三阶段 (递进) , 两配合”课程实践体系

1.遵循岗位能力

培养“职业认识——职业认同——职业塑造”阶梯递进的规律, 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运作需求, 构建“三阶段 (递进) ”实践体系, 对应开展“见习—轮换制跟岗实习 (校内外) —就业型顶岗实习”实践实习。

2.“工作室”和“技能竞赛”两配合

“工作室”以校内企业模式运营, 面向社会、合作企业和学院师生提供档案信息数字处理服务、培训和推广的现代服务机构。

“技能竞赛”, 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秘书职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等拓展类比赛, 以赛促建。

(五) 课程内容和课程实践的改革

根据“三阶梯”递进的培养规律, 课程设计总体突出秘书行业和档案信息处理特性, 以工作任务开展流程和关键技能点为主线有序合理设置课程, 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和开放性。紧扣企业项目需求, 将课程实践、课程实习、顶岗实习灵活贯穿于三年学习中, 与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融合和衔接, 实现“234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实现校政企互惠共生的目标。

(六) 完善师资结构, 实现校企师资“互聘”, 整体提升师资素质水平

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政企通过师资“互聘”, 企业人员到课堂和实习指导一线去, 学校教师落到企业, 实现师资流动, 资源优势互补, 完善师资结构, 将“双导师制”落到实处, 提升综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体是:

1. 完善专任教师结构, 提升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

通过教研科研使专任教师具备高职人才培养先进理念, 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 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

2. 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企业教师参与办学过程和专业建设,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改革、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教学和实训指导、学生顶岗实习指导等教学活动, 并参与科研与教研项目, 积极发挥企业市场作用和政府的规范作用。

(七) 配合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开展, 确立多元评价体系

结合高职教育对学生课程改革讲究开放性、实践性的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任务驱动、理论教师和实践师傅双管齐下。课程考核方式确立校企共同参与“多元评价体系”、职业资格考试、竞赛成绩等多种成果评价。

(八) 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运行管理保障制度, 保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健康运行

制定“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学生实训守则、实践管理条例、准员工管理制度等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与评价制度;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教师管理制度等。在政府导向性政策扶持下, 明确校企双方权责, 保障培养模式的健康发展。

摘要:紧扣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高职发展规划“两个中心”, 遵循文秘岗位人才培养规律和行业发展趋势, 探讨大数据时代下商务秘书信息处理能力培养的意义和模式。通过构建商务秘书信息处理能力“跨领域”校企协同培养模式, 搭建校政企协同培养框架, 依托企业 (机关) 优质平台, 以真实企业项目为推动开展“跨领域”合作, 培养职业化程度较高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型秘书人才。

能力培养下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当今的中学教育逐渐迈入了信息化教育时代。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中学思想品德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成为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因此,对当前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基本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并找出其中蕴含的问题与不足,探讨针对中学思想品德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方式成为当下我们教育培训行业从业者所探讨的热点话题。

关键词:教师培训;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一、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目标不明确

现有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很多都是偏重于某方面技术的培训,过于关注教师对技术的掌握,而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是培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模糊的目标既会影响培训的方式方法,又会影响培训的效果。

(三)培训内容过于笼统,不能结合教学需要

信息技术培训不仅要使广大教师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掌握从事信息教育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木技能,而且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掌握教学技能。只讲理论或只讲技术,而不切合学校实际的培训方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三)培训方式简单

现在的很多信息技术培训一般都是不论学科,全部集中在一起学习,讲基木操作还行,但是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每个学科都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每个学科对培训有不同的需求。

二、提高中学思想品德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途径

(一)强化教师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在传统的教师培训中,忽视甚至缺乏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因此,信息技术素养不能引起许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的重视。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教师的职能发生了转变,许多教师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其原因恰恰是他们缺少信息技术运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能使用或正确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前提条件。改变教师的传统思想观念,要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例如,现在仍有一些教师还不懂得从网络上获取其所需的资源,对包罗万象的网络未能产生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就显得很重要。其实,在各学科教学中,课件的展示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其便捷性和多样性更是让人振奋。只要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就会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

(二)培训信息技术基本技能

第一阶段:信息技术的使用。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是教师进行课件制作的基础,是教师培训的第一步。信息技术使用包含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与信息素养。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即计算机系统软件的使用,常用应用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的安装与使用、网络工具的使用(E-mail的发送与接收,Net meeting的使用,文件的上传与下载)等。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根据目前国内外大多数教育技术专家和计算机教育专家的意见,最能体现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素质,应当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也称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师要学会操作计算机,能使用相应的软件,利用网络获取相关信息。

第二阶段:制作简单课件。所谓简单课件,是技术含量比较低的课件,主要用于演示教学内容,不具有交互性或者只有简单交互功能,比如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Word制作的图文并茂的报纸、Weblog制作的教学日志等。这类课件要与具体学科的教学相结合,用来传达教学内容,解决一定的教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培训人员要参考受训人员所教授的具体科目,不能采用一个模式,如在讲授PowerPoint软件辅助教学时,对语文教师不必讲授Math type的使用,而对于数学教师则要重视数学编辑器Math type在教学中的正确运用。

第三阶段:制作高难度课件。与简单课件相对应,高难度课件即技术含量较高的课件,具有交互功能,能够针对某一教学问题做出详细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目前功能强大的课件制作工具Au-thorware、动画制作工具Flash、图形处理软件Photoshop等综合使用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当然,这需要教师们付出很大的时间与心血。制作高难度的课件要视教师能力而定,此步暂用作选择培训内容,有余力的教师可以选修。

(三)分层次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培训

根据台湾学者的观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可分为0到4五个等级。等级0:教学中没有使用任何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未扮演任何角色。等级1: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内容没有连接,或连接性很低。等级2:信息技术在既有的教学活动中被视为补充的角色。等级3:在大部分学习活动中需要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支持的角色。等级4: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很自然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被延伸地视为一项工具、一个方法或一种程序。据《全国中学思想品德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调查报告》对全国十几个省市近3 000位中学思想品德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目前仍处于等级0和等级1的低层次(重点培训教师技术方面的能力,与课程接轨较少),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连接性很低,甚至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根本没有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就不能仅限于培养教师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而是要重点培养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能力。因此,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育是培训的又一内容。

(四)教学科研能力训练

教师经过一定的基本应用能力训练和教学整合能力训练后,应注意对训练过程的评价和反思,从而真正把现代教育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中,使信息技术能力自然地应用到日常的工作中。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教学的思考,选择某一教改课题进行系统的实验和研究,通过有机渗透信息技术进行研究,高效地获取问题的答案,同时信息素养也会更加提高。

总之,对于中学思想品德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每个环节都应该环环相扣。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各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进程。

能力培养下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艺术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应当构建社会化的教学体系,切实转变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搭建一个互动、创新、探索与资源丰富供给的教学平台。目前,高校艺术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还需要不断优化改革,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实践教学;优化措施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建筑材料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为例(项目代码:2019XYB007)。

一、实践教育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较为局限

大部分高校在针对本校艺术类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正确的理念,未能合理地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教学的改革缺乏政策制度保障。首先,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联系不紧密,不能在调研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的模仿性教学较多,真正促进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教学活动较少;其次,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理论更新不足,没有建立真正的学习主体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体系,学生在实践实训活动中仍然亦步亦趋地跟随教师思维,学生的个人想法与主动性被严重的抑制;第三,实践课程的比例有限,实践项目较少,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采用丰富的选修课程项目。现有的实践教学项目不满足学生的自主成长需要,无法基于学生创新创业搭建有效的教学资源供给平台。

(二)师资力量配置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自身还不具备创新性的思维,没有掌握新时期开展艺术实践教育教学的能力。首先,高校缺乏创新型的艺术教育教学队伍,未能基于信息化的环境组织优秀艺术教育队伍,无法充分利用微课和慕课开展教学活动;其次,学生还未能熟悉实践化教学的氛围,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较为严肃,未能构建课上课下互动的机制,影响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第三,有些高校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足,学生实践的主动性不强,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实践教学环境的问题

改良实践环境与条件是高校艺术类专业完善创新型教育机制的重要任务。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设施设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学生日渐多元化的实践学习需要。虽然有些高校利用教育部的“卓越工程”计划弥补了教学设备的不足,但是还需要优化实践教学资源体系,进一步构建高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机制,实现社会化艺术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高校目前拥有的企业实习基地,校内实训中心的数量与质量不足,学校缺乏进行持续更新教学设备的经费,因此,无法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导致实践教学资源的供给不足。

二、创新型实践教学改革方向

(一)构建现代教学体系

高校教师应当优化教育教学活动,解决好实践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从以往的传承型教学体系向现代化的创新型教学体系转型。首先,进一步优化以往单纯记忆知识的教学模式,树立教师的素质教育理念,发挥高校教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作用,基于素质教育创新改革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其次,构建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优化基础平台课程群,注重引导学生从“专一”学习向“博学”方向发展,不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第三,还要优化选课体系,丰富课程活动项目,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

(二)优化实践教学团队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活动体系,还要合理地进行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实现学习者与他人的有效合作。首先,应当提升教师的大局观,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绩效与团队教学的整体效率;其次,优化团队教学的目标,提高团队教学的整体能力,组建一支基于信息技术面向微课与慕课环境的实践化教学团队。明确教学目标,修订教学内容,采用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第三,组建学生参与艺术创新实践活动团队,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给学生营造便于交流的教学氛围,并且激励学生团队进行艺术实践创作,鼓励学生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第四,应当在组建学生团队的基础上发挥双师型教师的重要作用,实现教师与学生团队的有效互动,既可以在校内对学生实践进行理论支持、校外实习也可以给予必要指导,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三)完善绩效评价机制

高校应当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化的创新教育的方向进行改革,重视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通过考试改革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性的实践学习活动。首先,消除以往对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笔试考核的弊端,优化学生单纯进行知识记忆与理解的教学模式,更好地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当中;其次,转型传统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重视优化考试的目标和方法,重点采用实践成果考核与学习成果评价的教学模式,增加面试与模拟情境性考试的环节;第三,应当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信息进行全面收集,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从多方面鼓励学生稳步成长,并且通过谈心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反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目标。

三、艺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高校艺术类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采用动态方式,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组织教学活动。首先,允许学生自由选课,鼓励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艺术类专业的各种课程;其次,开辟跨学科教学的空间,倡导学生积极的申报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与动力;第三,优化实践教学的改革机制,充分梳理实践教学的不足与成果,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教學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进一步修改年度实践教学的计划,丰富实践教学的任务项目,从而达到有效调配教学资源的目标。

(二)优化教学的条件设施

在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需要优化资产的配置,强调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不断提高教学的软硬件水平。首先,应当申请教育基金不断优化艺术类专业教学的实践教学设备,形成教育设备更新的五年规划,明确制度教育设备更新任务,促进教育教学实践设备的不断更新;其次,成立高校艺术教育实践中心,对大学生艺术教育实践教学资源、学生、教师、企业等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更好地发挥现有技术设备的价值;第三,进一步组织开展实践性的校园艺术活动,基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开展一系列的艺术设计活动,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艺术实践项目,为艺术实践教学与社会项目承接提供必要的经费与设施设备支持。

(三)渗透素质教育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培养艺术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的教学新要求结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丰富课程项目内容,提升艺术类学生实践创新的综合能力。首先,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面,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开设交叉型的专业课程项目,能够基于时代背景开展具有实践性、探索型、互动型的课程,注重运用边缘学科课程调动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例如,在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开展展览创意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展示设计》课程,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了解广告策划知识,同时又能够基于专业知识开展空间设计活动;其次,还要培养学生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作为对学生全面成长服务,可以围绕着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需要对体育、计算机、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整合,发挥各种人文学科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第三,在培养稀缺人才的理念下开设指向专业前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课程,运用课题制、项目制等开展一些学生动手参与的课程,围绕着项目作品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

(四)构建社会化教学体系

为了给艺术类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空间,优化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促进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激发自主创新意识,主动学习运用艺术专业知识,还要构建校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环境。首先,应当依托优质企业为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缩短学生与社会实践的空间,在创新创业性质的实践岗位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其次,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校内实践教学与艺術领域前沿看齐。可以组织一些有职业背景和时代特征的艺术设计展示展览活动,或者举办一些大学生艺术作品的拍卖会、展会等。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作品展示,尝试加强校园艺术创作与社会的广泛交流;第三,还要引入学徒制为代表的新兴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外实训机会,促进学生主动融入到社会化教学活动体系当中。

四、结论

当下对艺术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新的要求,高校应当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着力培养创新型的艺术人才,构建特色化的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体系。高校应当做到从教学目标、方法、内容与考评体系方面进行改革,组建优质的艺术教育团队,从而培养艺术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构建社会化教育服务体系,满足学生创新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咏梅,祝钧,戴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12-14.

[2]王卫红.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策略探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3):100-103.

[3]郑钰莹,王辉,李友良.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5(2):164-165.

作者简介:赵焕宇(1981-),男,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艺术学院硕士,吉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空间形态研究。

能力培养下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辩证思维能力对政治学习更加重要,而历史思维在教学中的渗透能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扩散思维、创造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因此应积极将历史思维渗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历史思维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探讨历史思维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历史思维 高中政治 教学 渗透

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科学思维的培养,在研究思维规律基础上传播科学思维原理及方法。高中政治的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这适应了高中政治教育目标、适应了学生发展,而历史思维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则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如辩证思维、扩散思维能力等。

1历史思维的含义

历史思维主要是指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各种具体的能力培养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具体思维能力。首先是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它是历史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政治教师应将历史与政治结合起来,从社会制度更替发展、历史革命的暴力性及和平性等历史事件分析,指导学生用辩证思维看待这些事件,解开历史谜题;其次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思维常常表现为打破常规解决问题的方式,对既定感觉体验重新组合,并分析得出新的思维成果;第三是扩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以一个事件为圆心,然后扩散开自己的思维并延伸出去,这能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最后是逆向思维能力及历史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历史思维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2.1有利于满足人才发展需要

历史思维中的辩证思维具体表现为从客观角度出发,对客观事物进行辩证分析,提升人们的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对人才要求也随之提高,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还需重视其实践操作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因此历史思维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作用重大,有利于满足人才发展需要。

2.2有利于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国家及社会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教师也在注重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思维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思维形成及发展,高中政治教师则应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历史思维,协调好知识与思维教育的关系,促进全面发展,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3较好地适应了高中政治教学内容需要

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就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政治学科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及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体现出例思政课内涵与吸引力。高中学生思想观念已经逐渐形成,但是还没有完全成熟,高中政治教师此时应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这事关学生以后的思维习惯。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才可提高其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将政治教学的作用发挥出来。

3历史思维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

3.1采取課堂辩论教学方法

高中政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辩论会,辩论是一种思想交流、碰撞活动,学生在辩论会上能积极锻炼自己思想,并且在辩论过程中增长知识、升化见解,有效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高中政治教师在讲解“人民币升值”内容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正方辩题设置为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反方辩题设置为人民币升值的弊端。辩论正式开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到图书馆预习、搜集资料,让学生上网搜索相关知识,最后总结整理成点。学生在搜集整理材料过程中,能提升自身的归纳分析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等等。这样教学学习方式下,学生也能加深对人民币升值知识点的印象,比传统教学方式中的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学习效果要好很多。教师在组织辩论会的过程中,也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教师对学生的精彩辩论演讲要予以掌声表扬,这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自信心及成就感。最后教师就可以得出辩论结果,学生也认识到了人民币升值的利弊,然后再将该结论升华到哲学高度,总结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此应坚持一分为二及全面观点。

3.2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学习主要分为两种模式:简单学习与系统学习,前者是学习单一知识点的基本过程,遵照“理解、记忆及训练”的过程,后者是遵照归纳、总结及整理过程,在此过程中应联系起来较多知识点,逐渐在大脑中构建一个完整体系图。例如高中政治教师在讲解“多变的价格”时,教师在讲完课后应指导学生构建该课的知识框架及网络图,选一些学生代表将其网络图展示在黑板上,让其他学生对其点评,分析其长处与不足。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各个知识点不是孤立的,学会使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也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认识到全面掌握知识重要性及必要性,逐渐树立全局观念及整体意识。

3.3用故事引导学生学习

故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传统的简单枯燥说教常常会让学生产生厌烦逆反心理,而一些寓言故事则能给学生指明方向、解答疑惑。例如高中政治教师在教高一学生时,一些高一学生抓不住重点,出现茫然不知所措现象,对此教师可以讲一些寓言故事如《赌饼输家》。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一对夫妇,家里有3个饼,夫妻俩把这三个饼一起分着吃,两人各一个,最后剩了一个。俩人约定说:“从现在起,谁先说话,就不能吃这个饼了。”到了晚上,一个盗贼进入他们家偷东西,夫妻俩因为之前的约定,谁也不愿意先开口说话,看着自己的财务丢光了,妻子最后还是忍不住高喊有贼并且非常恼怒地对丈夫说:“你怎么这么傻啊,为了一个饼,看着盗贼也不喊。”丈夫此时却高兴地跳了起来并高兴拍手说:“啊,蠢货。你先开口说话了,这个饼归我了。”学生们听完这个故事之后都笑了。教师可以就此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会犯这种错误吗?故事中的夫妇并没有认识到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其实一个饼是次要矛盾,与盗贼的矛盾则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不会影响次要矛盾的解决,这种教学方式有效渗透了辩证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4用漫画形式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将漫画渗透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例如高中一些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还不是很成熟,对人与事物的评价有失公平客观,对此教师可以在课件上展示一些漫画,漫画内容可以是树上有几只虫子,一个人决定砍这棵树。学生们看到这幅漫画后,会对此发表各种不同见解意见,认为不能因小失大,教师此时应趁机引导: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中也不能因为一点小矛盾就打架,看人看事也不能太绝对,教师展示漫画、讲理的过程中就是在渗透辩证的否定观点,避免学生形成形而上学否定观。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后,能看到学生的进步,其在组织政治主观题答案时会更有条理、次序,也能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政治学习兴趣更加浓厚等等。

4高中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4.1创造良好轻松的课堂气氛

高中政治教师应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高中生具有了较丰富的知识积累,也形成了自己理论观点,敢于在课堂上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提出疑问,教师应以平等心态对待学生的质疑,向学生讲解、分析其疑问,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自主讨论,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答案,必要时教师应给予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使其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还应及时补充教学内容。

4.2发挥问题教学的作用

问题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作用较大,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能较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思维形成及发展。对此高中政治教师应结合课堂学习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应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还应与生活实际相接近,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讲解“看问题要分清主次”时,可以设置这些问题:运用辩证法理论分析怎样才能说明我国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生在问题引导下会进行积极思考,从矛盾主次方面及主次要矛盾等进行分析考虑,最后得出结论,这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结语

高中生思维形成发展处于关键阶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政治教师应积极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将历史思维渗透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逆向思维能力等。对此高中政治教师应明确历史思维的含义,其包含了五种具体思维能力,也能促进这五种思维能力的發展,认识到历史思维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最后提出历史思维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及高中生辩证思维能力措施,采取课堂辩论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发挥问题教学的作用、用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创造良好轻松的课堂气氛及用漫画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等等。

能力培养下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探究了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课程设计的价值,结合研究现状分析诊断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资源库的路径与网络平台设计优化改进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商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案例分析法

一、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课程设计的价值体现

1.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遴选与运用。与传统课程相比,创新创业课程更多地尝试了互动参与式教学与亲历式学习。通过商业模拟游戏、小组项目完成、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开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做中学、学中做。《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譬如商业伦理内涵、商业伦理、企业道德规范、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市场营销、财务账目中的伦理素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途径与方式等。所以尽量在教学环节,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行动学习法、体验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遴选合适章节内容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加高效传授分享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基本知识点的目标。

2.有助于全面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通识课程,更应该注意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来设计。基本目标是使得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素养,了解和增强商业伦理意识和企业社会责任感,形成较为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结构和知识素养。课程还要为今后的创业实践活动进行必要的规范,使得创业者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要顾及股东、保障投资者的权益、在尽可能做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尽一切力量和调用相关资源,自觉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本研究将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有机融合,更有助于全面的增强学生创业素养。

3.有利于健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体系。在其他创新创业通识或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导入创业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教育,有利于健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体系,增进学生或者创业者的商业道德意识,真正做到将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意识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切实固化到学生或者创业者的知识结构中来。本研究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环节包括案例分析、讲授、情景模拟与演讲。专题理论演绎与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并设计课堂经典情景案例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与参与分析认识、了解企业遵循商业伦理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本研究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而且让学生今后在真正创业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创业伦理和道德,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和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创业过程予以规范,保障创业所形成的实体企业更加持久,确保创业的成功。

二、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课程设计的研究基础及分析

1.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第一,教师只顾在讲台上讲述,忽略学生台下听讲的效果。师生之间缺乏必要地沟通交流,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有问题也无法和教师反馈,问题得不到解决,难以达到课程预期的效果。第二,学生对于伦理和创业的相关基础理论储备较少。不考虑学生的基础水平,盲目的进行更深层次知识的讲解,学生会更加难以理解。进而失去对于整个课程的兴趣。第三,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以传统的讲述为主,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上课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面讲述,学生在台下全盘接受;等到课程结束,以一张考卷作为评判学生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并不关注学生实际接受的程度。以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模式单一,对课程的理解片面的停留在理论阶段,不懂得如何运用到实践中,创新性差。第四,创新创业相关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够新颖。教师还是沿用先前创业创新相关案例,案例缺乏新颖性。同时陈旧的案例也难以很好地反应现阶段创新创业的发展状况。讲述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课程设计的相关问题解决策略。(1)根据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基础设置课程内容。考虑学生相关知识的基础及既往知识筹备的差异性,本课程应从实践的问题导入,将理论、问题发现、案例分析及相关研讨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力求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具有实践价值的企业伦理问题和相应的社会责任,为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和企业的持續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帮助学生了解企业伦理活动的问题、过程及规律性,着力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解决企业伦理问题与困境的能力。(2)采用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法。本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环节包括案例分析、讲授、情景模拟与演讲。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其方式也使得教师的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和拓展。专题理论演绎与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并设计课堂经典情景案例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与参与分析认识,了解企业遵循商业伦理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和价值。(3)选择案例时,将学生作为案例设计的主体。笔者认为《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应当被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部分。可采用的方法包括:第一,优先考虑学生熟知的、最好是有过亲身体会的案例,此类案例对于学生来说增加了他们对案例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使得课堂的内容更加具有吸引力,教学效果更好;第二,课堂教学以学生作为主体,融入相关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学生只有自己参与到其中才能加深他们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才能让他们进一步思考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单纯地停留在理论阶段。(4)更多的选择新颖的案例融入到课程内容中,注重案例教学的灵活性与学生的参与度。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体系,我们在该课程内容遴选和设计上,尽量从商业伦理的内容、功能与作用出发:商业伦理的形成与发展、商业伦理与商业文化、市场营销中的商业伦理、商业行为中的伦理分析、商业伦理素养的形成、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以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途径。尽量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相吻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点,以问题的导向推动教学的进行,精选相关案例,加大学生的参与度,譬如海底捞的经营伦理观、凯悦饭店空中走廊、新型航天器的安全评等案例设计。(5)丰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传统课程相比,创新创业课程更多尝试了互动参与式教学与亲历式学习。通过商业模拟游戏、小组项目完成、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开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做中学、学中做。尽量在教学环节,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行动学习法、体验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遴选合适章节内容的教学方法,达到更加高效地传授、分享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基本知识点的目标。(6)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库,确保课堂教学的辅助。在整个项目推进期间,不但要完成课程性质、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等,还要形成较好的课程资源库,包括课程案例库、课程习题库、课程教案、演示文稿(PPT&Slide)、参考资料以及相关的教学录像和辅助课堂教学的视频资源库,这些资源库建设为后续进行数字化互动平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框架下,精选课程内容,建立完善的教学支撑体系,譬如相关的教学平台、教学师资培训以及课程相关会议活动等,形成课程在本阶段一体化的有机实施流程。

三、结束语

创业和伦理是商业的两大主题。不论古代的商业家还是近现代的资本家、企业家,他们的商业活动一定离不开创业和伦理这两大主题。时至今日,具体落实到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更应该注重这方面的教育,既然有创新创业意识,具备创业能力,那么在今后真正创业的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地注重创业伦理和道德,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和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同时对创业者而言,还要有家国天下的情怀,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素质和能力并重,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培育其企业担负社会责任的意识,把企业做大做强、产品质量服务有保障等。到一定程度和规模,通过不同的途径,反哺社会,尽到创业者的一部分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刘文书,陶怡佳,陈倩.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商业伦理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7,(26):117-118.

[2]龚丽佳.商学院本科阶段企业社会责任教育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45):182-183.

[3]曹鑫.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与参与式教学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17):134-135.

[4]张海英.“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电子技术课程案例教学的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6,(02):118-121.

能力培养下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风险社会”下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人际关系交往、校园生活等愈发严峻的挫折考验,对大学生的思维观念形成、行为方式产生和社会心理承受带来了严峻挑战,“风险社会”下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引导大学生挫折认知、发挥高校主导作用和家庭重要作用以形成有效联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等方面入手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风险社会;大学生;挫折考验;抗挫折能力

文献标志码:A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最早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用来描述全球化背景下当今大科学时代中充满风险的社会。当前,新时代新常态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制度断裂和利益分化”带来的各种风险难以规避,我国已进入“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下各种风险不断涌现,人们对于风险的恐惧感与日俱增,并且普遍感受到与其相关的各个领域均受到风险的威胁与影响。“风险社会”给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更多的挑战,使大学生面临更多的挫折考验,“近年来大学生群体已成为挫折情景和挫折感的易发区和高发区”,而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风险社会”下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风险社会”下大学生愈发严峻的挫折考验

“风险社会”下任何人都难以逃避风险的冲击,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學生也难以摆脱风险的影响,各种各样的风险使本就容易遭遇挫折的大学生面临愈发严峻的考验。归纳而言,这些挫折考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业挫折。大学生学业上面临着诸如难以适应学习方式、失去学习兴趣、“玩物丧志”等风险,使学业难以完成或不能完成,近年来各大高校为此劝退学生不在少数。其次,就业挫折。大学生就业上难以避免就业方向不明、缺乏实践经验、自身生理心理缺陷等风险,导致就业困难或陷入危机,近年来很多高校大学生就业率不高,一些高校大学生在就业中屡屡上当受骗甚至深陷传销组织。再次,人际交往挫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能适应越来越广泛的交往环境,各种冲突频发,近年来大学生寝室冲突、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突出。最后,校园生活挫折。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面临着诸多的诱惑或压力,错误思想、不良嗜好的诱惑,思想负担、经济压力等,如果不能理智应对,就可能给大学生活带来严重后果。

二、“风险社会”下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生思维观念形成

当代大学生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他们的成长过程较为顺利,很少经历挫折,思维观念中缺乏面对挫折时的勇气和担当,而当挫折真正来临时,又难以承受,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风险社会”下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挫折也会不期而至,这就要求大学生能够体会到人的生命历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经风雨、历坎坷,认识到挫折不只是带来磨难。也可以使经受住挫折的人变得更加坚强,要破除“人生道路多平坦”的惯性思维,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二)大学生行为方式产生

当代大学生行为方式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说:“不管是精神上还是行动上,群体中的成员都存在于周围的环境之中而且无法脱离”,当大学生面临挫折的环境而不能适应和调整,会对其行为方式产生不利的影响。“风险社会”下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充满了挑战,大学生面对挑战就要以合理的行为方式勇于承受挫折,而不是以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行为方式去逃避挫折,“复旦大学医学院投毒杀人案”“四川师大宿舍杀人案”等事件的教训历历在目,他们面对挫折的行为只能为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大的不幸。

(三)大学生社会心理承受

当代大学生常以自我为中心来观察事物,对遇到的挫折缺乏正确认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矛盾时,心理上难以承受,挫折感就会随之产生。“风险社会”下风险具有突发性,风险所导致的各类挫折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带来严重后果,可能会超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当他们不知如何来承受这些突如其来的挫折,就会产生消极、自卑、愤懑甚至厌世等不良情绪,近年来频发的大学生自杀案件就是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急需提升的体现。

三、“风险社会”下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一)提高大学生挫折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风险社会”下这些挫折的冲击尤为明显,挫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认知、如何应对挫折。大学生应该认识到挫折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不期而至的挫折确实带给人身体、心理的打击,甚至带来极大的痛苦;但另一方面,经受挫折更能使人奋进、成长,更好地提升自我,实现新的发展和飞跃,就像英国心理学家布朗所说的“如果没有任何阻碍,一个人便会继续保持平庸、愚蠢、无想象力。而挫折可能产生鼓舞的效果,成为促进人上进的力量”。

大学生在加强挫折认知的基础上,要树立起正确的挫折观,挫折虽然不可避免,但正确的挫折观能使挫折带来的消极影响、产生的不利后果降到最低。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有助于大学生认识挫折的必然性,提升“风险社会”下面对挫折时的勇气和信心;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有助于大学生明辨挫折的两面性,增强“风险社会”下应对挫折时的理智和意志;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有助于大学生抵御挫折的自觉性,提高“风险社会”下抵抗挫折时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进一步增强抗挫折能力,减少挫折带来的危害,促进自身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二)发挥高校抗挫折能力培养的主导作用,构建挫折防御机制

高校是大学生接轨社会的孵化园,“风险社会”下高校应主动作为,积极探索,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发挥好在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努力构建大学生挫折防御机制。首先,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培育高尚的人格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养成应对挫折的思维观念、行为方式,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大学生抗击挫折的能力。其次,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抗挫折能力有着直接关系,目前大部分高校都组建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定期定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心理健康专业课程、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报告的主动宣讲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切身体验,取得一定效果,但在心理健康跟踪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立上仍需要继续加强。再次,高校应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高校可以从创建优良的校风学风,严格校规校纪入手,养成大学生积极上进的思想、勤学好问的品格、尊师重教和宽以待人的素养,形成有纪可依、有规可循的意识观念,营造好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宽容纯洁的同学关系,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营造良好氛围。最后,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实践教育开展。通过实践活动开展教育是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更好地体验风险的冲击,接受挫折的考验,明确自身定位,培养他们的抗击挫折的意志和耐力,高校应为大学生创造各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从开展新生军训、鼓励勤工俭学、提倡社会实践、参与企业互动到参加挂职锻炼、投身扶贫支教等,让大学生更早地经历风险、感受挫折,从而使他们深有体会、身体力行,更好地适应和面对挫折的考验。

(三)重视家庭抗挫折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增进高校家庭挫折防御有效联动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最初接受影响,影响时间长、影响效果深,塑造大学生性格、品质、意志的重要场所。“风险社会”下家庭成为了大学生庇护身心的重要港湾,在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上的作用应该受到应有重视。首先,家庭要有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培养的主动意识。很多家庭以为,孩子成为了大学生,进入了高校,遇到挫折有学校、有老师,还有自己的调适,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就减轻了,其实在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家庭的作用不容忽视,需要具有培养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主动意识,才能在风险发生、挫折来临时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家庭要营造和睦融洽的氛围。很多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差与家庭原因有很大关系,家庭的不和谐导致大学生安全感缺失、心理失衡,不能有效抵御风险,面对挫折,家庭应营造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平等和谐的氛围,有助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帮助大学生培养抗击挫折的能力。再次,高校與家庭之间应增进互动。目前,高校与家庭在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上缺乏互动、沟通,往往是事情发生了,高校才通知家庭,家庭才联系高校,难以有效联动,往往造成彼此间的隔阂,并产生严重后果。在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上高校应通过定期互动、假期走访等方式加强对大学生家庭环境的了解,并建立与家长的信任和长期联系;家庭应积极主动参与高校活动,勤于与高校的互动沟通,建立起高校与家庭的有效联动,相互借助、相互影响、发挥合力,共同培养大学生抵御风险、抗击挫折的能力。

(四)营造社会抗挫折能力培养的良好氛围,完善挫折防御有效途径

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境界的提高和生活态度的端正,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对挫折的正确认知和乐观心态,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具有很好的鼓励作用。首先,要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社会舆论在大学生面对风险的冲击和挫折的考验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引导作用,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外部舆论环境的影响,社会媒体有责任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培育健康的人格,引导大学生培育抗挫折能力,勇于面对挑战,担负起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其次,要营造有序的法治氛围;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要通过不断修订和完善有关法律,强化法律职能,保护好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正义、民主和谐的氛围。再次,要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政策环境与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有着内在联系,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能够帮助大学生抵御“风险社会”下各种各样风险的冲击,增强大学生抗挫折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有助于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责任编辑:李慧)

上一篇:初中教学中时事政治论文范文下一篇:经济转轨汇率调整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