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需求与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2024-05-01

能力需求与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 调研目的及方法

为了了解吉林省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 我们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 以在校经管类大学生及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 结合网络资料的查找, 线上和线下问卷的发放, 尽可能详细地了解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500份纸质问卷和500份电子问卷, 其中长春理工大学经管类在校生就业求职调查问卷纸质问卷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23份, 调查对象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各年级的在校生, 专业涵盖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专业、金融工程专业、会计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八个专业的学生。针对用人单位发放电子调查问卷100份, 有效回收92份, 有效回收率92%。还包括对学校就业中心数据的收集以及网络公开资料的查找。

调查的内容包括经管类大学生数量的变化趋势, 关于就业的各方面态度和实际的就业情况, 以及各用人单位为经管类大学生提供的岗位数量和实际签约情况。

(二) 调查结果

在对回收的问卷及网络上的资料查找得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之后可以反映出以下几个特点:

(1) 通过网络资料的查找得知, 吉林省经管类大学生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2010年的不足五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超过八万人, 这不仅由于高校数量及经管类专业的设置增多导致的, 更主要的原因是近年来经管类专业的就业状况相比于其他的众多专业更有优势, 受到大学生的青睐。

(2) 对经管类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率较高, 从长春理工大学的近十年的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率可以看出, 每年都可以超过百分之八十五, 并且在15年突破了百分之九十, 但近两年就业率有所下降, 在88%左右。再次, 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研究显示, 近五年来用人单位为大学生提供的岗位数量有所增加, 但每年的实际招收数量却不容客观, 大部分经管类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够扎实, 管理能力相对缺乏, 实践操作能力较低, 而认为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较强

(3) 调查问卷反映出经管类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薪资要求主要集中在3000~4000元和4000~5000元, 所占比例分别为40.18%和27.21%。薪资要求为6000元以上的仅为3.72%;从地域期望上看, 打算留在东北地区就业的占比为35.65%, 去到北部沿海地区的占比为23.54%, 到东部沿海地区的占比为20.53%。吉林省大学生与其他地方的大学生在就业地点的选择较为不同, 吉林省大学生偏向于留在东北地区, 其他地方学生偏向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

经管类大学生的数量有增无减, 同时从用人单位反映出的社会需求也并未减少, 但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率有所下降, 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的问题。

二、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原因

(一) 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不足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和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可以看出, 目前经管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仍然是其择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大学生普遍存在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 知识面不够, 缺乏个人的独创性思想等问题。这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不足和院校专业设置跟不上变化, 考察不到位等都有关系。而这一现象直接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时暴露出专业水平的不足, 难以得到理想的岗位。

(二) 对就业形势缺乏足够的认识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 劳动力素质越来越高, 大学生的数量也是逐年增长。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 虽然我国政府努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但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在这样的环境下, 大学生缺乏对就业形势的足够认识, 在校期间没有做好职业规划, 也没有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未来的规划上, 有些人甚至到毕业时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这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也不难发现, 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就业能力不足难以实现就业的情况出现。

(三) 高校的培养模式和就业指导模式不足

对于经管类大学生的培养方式, 很多高校采用固定的培养方案, 以理论教学为主, 缺乏必要的实践项目来锻炼大学生, 同时对于最新的前沿领域知识更新速度慢, 大数据, 物联网等新形式对很多经管类大学生来说还属于新兴事物, 缺少足够的了解。同时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足, 导致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缺少规划, 择业时往往不知所措。

三、提升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需求匹配度的措施

(一) 经管类大学生的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和谐发展

经管类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对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就业归根结底是对大学生自身的考察, 当有感兴趣的或者适合的岗位摆在面前时, 如果因为自身能力不足而导致把握不住机会那将是件遗憾的事。大学生的自身能力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 也包括实践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等, 各方面全面均衡发展的大学生是很受用人单位青睐的, 职业选择面也会更广, 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权利。

(二) 完善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

本次调查反映出了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需求不匹配的事实,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双方信息的不对称, 企业不了解大学生的能力和意向, 大学生也不够了解企业的需求, 也是由于这样的原因高校的培养方式不能及时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许多信息可以直接从网上获取, 就业情况也是如此, 用人单位通过网络发布招聘公告, 大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寻找适合的岗位投递简历。但这种信息如果没有中间的平台进行整合、传递, 将很难产生效果, 因此完善网络平台的信息传递机制将有助于供需双方达到自己的目的, 即用人单位和大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需求。

(三) 高校根据社会现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

从高校的角度来讲, 一些专业的设置和招生数量与社会需求的变化不匹配, 传统的企业越来越多的和互联网结合, 高新技术的企业对于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很强烈, 因此高校有必要根据社会的岗位需求变化调整专业的设置, 开设新专业, 例如大数据, 物流等等, 对一些需求不多的岗位应减少甚至取消相应的专业。

培养方案中也应该加入更多的实践环节, 让经管类大学生提早了解社会实际并做好就业准备。

(四) 政府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同时增加社会需求

政府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着特殊的地位, 政府的引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就业形势。例如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口号, 很多大学生因此而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并因此使得诸多的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应运而生。

近两年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都可以提供更多的岗位, 满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业需求, 同时国家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 对于经管类大学生也是一大利好, 因为这些企业都需要经管类的岗位, 例如管理, 会计, 销售等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解决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摘要:当前经管类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本文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 进行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匹配状况的调查研究, 运用数据分析做出客观的评价,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以期改变现在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困境。

关键词: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匹配状况

参考文献

[1] 肖海霞.从毕业生就业能力反视地方性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转型发展路径——基于陇东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分析[J].文教资料, 2017, (03) :130-134.

[2] 吴宗婧.浅谈经管类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6, (10) :175-176.

[3] 陈明, 云绍辉.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途径——以九江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6, (01) :56-61.

[4] 田园.理工科院校经管类学生就业竞争力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 (08) :141+140.

[5] 胡永青.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差异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 (02)

[6] 黄士安, 上官飞.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匹配状况分析——基于江西高校的调查[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04) .

能力需求与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品德, 必须靠家庭与学校双方面的努力。它是在学校教育影响的基础上, 依赖于学生个人的心理活动, 通过学生自己的心理内部矛盾, 通过学生个人的自我教育而逐步形成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 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自我教育能力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 它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并将其统一的过程。

在教育实践中, 我这样培养和引导我的学生们。

1 端正教师态度, 学会在学生教育工作中“放手”

1.1 放平师生关系

(1) 尊重观:美国哲学家、散文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埃墨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让学生明白“尊重是相互的”, 让他们知道“理解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 那么一切平等的事情都有可能在师生之间存在。

(2) 主体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他们的学习状况正是教师要格外关注的内容, 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活动的组织或者个别的指导, 这样, 教育才可行, 才有效。

1.2 驾驭教育管理

传统教育中, 教师对教育的主控权是绝对的。因此, 把持的内容也比较宽泛, 学生在这种绝对的把持中变得“弱势”了起来, 其实, 适当的放手, 对于学生来说反而是一种成长。当然, 这种“放”要有限度, 小学生年纪轻, 知识经验少,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有目的训练和培养。因此, 教师就要学会“收放自如”。

2 给予学生开启“自我教育”大门的钥匙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需要教师予以多方面的帮助和引导, 要注意方法的引导, 不能单纯地进行说教, 对于他们来讲是徒劳的, 有的时候, 甚至会产生反面影响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反之, 如果能够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接受能力, 创设恰当的教育情境, 循循善诱, 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持之以恒, 引发为学生的自我教育。给予学生自我教育的钥匙, 是核心所在!如何给予学生正确而有效的钥匙, 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1) 内化道德规范。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 学生的头脑中必须先有对整个世界正确的认识, 并能够辨别身边发生的事情的对或与错, 这样, 学生的自我教育才会有成效。因此, 教师在平日的教学或工作中, 要多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的渗透,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更有利于他们指导自己的“自我教育”。

(2) 正视优缺点。如果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信心所在, 这就为他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自身的优点, 从而为他们的进步寻找切入点。

在发现了自己的优点以后, 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信心, 这个时候, 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再进行“自省”。自我反省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 学习榜样人物, 对自己平时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思想认识等进行自我体验、自我检查、自我鼓励、自我命令、自我禁止、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训练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在学生品德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省, 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学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控制、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自我反省法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增强自觉性, 提高道德自律水平。

(3) 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如何, 需要在各种活动中进行检验及巩固。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地给予学生“自律”的机会, 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我管理, 学会“自我教育”。

(4) 发挥榜样带动作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运在用学生对“小干部”的向往这种心理, 给每个学生都分配合适的任务,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优势, 这样, 即使教师不在, 有小干部的带动, 班级工作或活动也能有条不紊的开展。在这过程中, 老师并非不管, 而是静心观察, 发现其中的问题及时处理, 并定期进行总结和表扬, 以增强小干部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通过榜样带动学生自我教育和能力的培养!

3 评价是形成效果的催化剂

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既能使学生得到自我评价的反馈信息, 又能加深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认识, 是深化了的认识过程。小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规律是, 从“他律”到“自律”, 从效果到动机, 从评人到评己, 从片面到全面。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能力的不断上升, 这都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要求要做分阶段处理。

在低年级阶段, 树立榜样作用, 当遇到事情, 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分析, 从而通过分析树立他们的是非观。对于班内的好人好事, 老师要让学生评议, 然后再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意见。

在中年级, 学生遇到事情的时候, 不能光靠他人评, 要让当事人现身说法, 从而分析事情的形成过程。做好事的同学要讲讲事先想些什么,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做错事的同学也要说说做错的原因, 认清后果。

到了高年级, 一般学生能初步排除他律的影响, 形成自我的价值观。在这个阶段, 学生要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别人或自己, 并能做出正确的评价。

4 自我鼓励再助提升

能够在获取成功后获得鼓励, 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认同感需要, 为了激发学生能够进一步做到“自我教育”, 提升自我教育的效果, 我鼓励学生进行“自我鼓励”。 (1) 以竞争促参与。有了竞争, 班级就能充满活力, 充满朝气, 学生才会不断提升。在班集体建设中, 鼓励学生参与活动, 开展各种各样的竞争, 例如:小组比赛等。可促使学生通过集体的竞争不断地激励自我, 肯定自我。 (2) 以诉说促激励。每一个人都有得到别人承认的愿望。让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告诉同学或父母, 可使学生从他人的肯定中获得满足, 在他人的赞扬和奖励中获得自信, 体验快慰。

总之, 一个好的班集体, 需要有学生良好的自控能力, 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 以个体的自我管理促进整体的全面进步, 以自我教育的良好格局激发班级前进的动力, 从而以优良的班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摘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 培养具有积极态度的新型人才是新阶段教育的目的所在。而指导学生形成自主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具体表现在:一是具有自立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具有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在对学生的诸多能力的培养中, 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能力需求与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公共基础课程是各个阶段院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性课程,优化公共基础课程是提高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高高职学生竞争力的关键。文章分析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岗位以及整体经济的发展都对现代社会人才质量和数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職院校则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我国教育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为主,能够有效弥补我国对这部分岗位工作人员的需求,也由此,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为主,减少公共基础课所占的课时比例,很多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中甚至取消公共基础课程,这样的做法虽然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专业课,却忽视了公共基础课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功能,这种教育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不是素质教育所希望的,加快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提高对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一、公共基础课程对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作用

1.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知识基础较弱的情况,而高职院校自身的课程特点是以专业课程技能教学为主,对学生公共基础课程的教育比较松懈,从而培养的学生只会进行技术工作,而不是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水平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另外,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而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主要依靠公共基础课程形成。例如,语文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词语运用能力;数学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英语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辅助专业技能的提高;政治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历史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认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并能以史为鉴,不断反省自己;等等。这些能力和素质将会在持续不断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深入学生的思想当中去,成为学生从事工作岗位、实现专业发展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

2.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取得更高层次教育的必要环节

高职院校在学历水平上比普通高校的学生弱,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同他们一样,可以选择继续升学,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这也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对于选择对口升学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公共基础课程是他们参加升学考试的关键,而对于直接就业的学生来说,公共基础课程是其将来可能选择继续升学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是必要环节,因此,高职院校不能放弃公共基础课程,不应该弱化其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反而应该更大力度地进行教学改革,使其成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课程。

3.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

职业能力是指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种独立的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互动,它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等,而高职院校学生由于自身基础知识水平有限,单纯地进行专业课程只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公共基础课程则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基础课程的学习,锻炼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深化对职业技能的认识,将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才能培养出具有高职业能力、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教学观念需要进一步改进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提高职业能力,为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而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绝大部分教师都是经过师范院校的学习,其在讲授过程中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或者把高职院校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混淆,没有突出高职院校教育的职业性特点,这种教学观念的存在不利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是公共基础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2.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改进

近年来,虽然高职院校对公共基础课程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但是其教学内容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内容,而这些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甚至思想的发展步伐。同时,由于公共基础课程所占课时数少,而教学任务较重,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教材当中的内容只是蜻蜓点水式地一带而过,也没有更多的精力研究本门学科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通过基础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这是教学内容改革不彻底造成的重要问题,急需解决。

3.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创新

高职院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只对本专业的课程有兴趣,而对公共基础课程没有兴趣,主要表现是不重视基础课程,在课堂上意识松懈,不认真完成基础课程作业等。造成这些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当,让学生丧失了对基础课程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师单一的教学手段、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改进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是现代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

4.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

现代素质教育强调不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条件,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也正在努力实践这一点,对于公共基础课程的评价开始转变考核方式,重视除试卷之外的其他考核内容,如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创新型表现等。然而,现阶段很多政策实施起来依然比较困难,很多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在评价过程中依然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没有更公平的考核手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批判能力等还没有得到良好的体现,这也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现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途径

1.更新教学理念

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并直接为其服务的教育系统组成部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应该突出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教育,以服务社会为主要目标的特殊教育定位,而不能简单地将其与高等教育公共基础课程联系在一起,因此,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应该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从传授某一种教学知识转变为传授某种核心能力为主,将公共基础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辅助力量,从而真正发挥公共基础课程的作用。另外,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质量人才,打造高质量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育,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2.更新教学内容,把握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作用不能仅仅停留在丰富课程设置和学生的课业生活方面,而应该成为真正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基础性教学课程,因此,更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准确把握课程定位显得极其重要。首先,更新教学内容,在传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传授更具有实践作用的知识内容,例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写各种应用文的能力等,使这些各行各业发展中普遍需要的基本能力素质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能够接触到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从公共基础课程中收益;其次,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公共基础课程以基础能力培养为主,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能力为主要目标,是与专业课程一样重要的基础课程;最后,高职院校应该改进公共基础课程结构,提高课时数量,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3.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实践教学方式

高水平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促使公共基础课程发挥其作用的关键。传统的公共基础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新時代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实践教学方式是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首先,转变教师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引导者,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鼓励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这种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次,教师应该多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辅助设备,通过生动有趣的视频、图片等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校也应该及时更新多媒体教学资料,对损坏的多媒体设备进行及时维修,让学生能够及时享受到多媒体带来的学习乐趣;最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公共基础课程虽然没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但必要的实践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识,因此,学校应该组织各种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的活动,指导学生参加社团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从而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思考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4.实行多维度公共基础课程考核方式

多维度的考核方式是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考查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为了发现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实行多维度的公共基础课程考核方式。多维度的考核方式首先要从“知识考核”到“能力考核”,注重学生在公共基础课学习和考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从而发现学生的长处,有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输赢”的考核方式,将日常的学习过程和状态加入考核所考虑的范围中去,在试卷上提倡案例式、项目完成式的教学考核,在考核中挖掘学生更多的能力;最后,可采用师生互评和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从多个方面了解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真实的信息反馈才能为将来教学计划的确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公共基础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当下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才能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向平.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瓶颈与对策[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梁 杰.终身学习视域下的五年制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0).

能力需求与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需求;职业院校;会计教育改革

在经济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会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为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加强会计教育创新提供充足动力。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开展会计教育活动中,取得骄人的成绩,但其教育仍需改革,不仅满足社会对会计职业的实际需求,而且为提高会计教育教学水平和推动会计教育的发展进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对此,职业院校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肩负使命,必须坚持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向不动摇,使教育培养目标满足职业需求。

一、职业院校会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全面推行会计教育改革尤为重要。首先,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人才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竞争力,会计工作是企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因而社会对会计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其次,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使会计电算化等先进技术逐渐应用于会计工作中,对会计人员素质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只有会计人员具有过硬的技能,才能对新设备运用自如。由此可见,职业院校进行会计教育改革,能够满足职业需求,具有必要性[1]。

二、促进会计教育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要推动会计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建立新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是关键。近年来,通过对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可知,知识技能水平较高且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备受企业的欢迎。对此,职业院校为满足职业需求,可以建立三群二组互动式的课程体系,即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能群;基本能力组和专业能力组;促进三群二组的交互,确保会计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符合课程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

(二)大力推广项目导向教学法

职业院校在开展会计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尤为重要,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符合职业需求。首先,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将教学活动划分为若干项目任务;其次,项目任务贯穿于会计教育活动的始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若干项目任务分别安排给各组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自主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探究能力;最后,教师对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及小组成员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多给予学生以激励。如此,在项目导向教学方式的引导下,不仅能够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内容和合作探究深入思考问题,增强对教学内容的认识,而且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实现会计理论教育与实践的结合[2]。

(三)加强“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为满足职业需求,职业院校在会计教育改革中,必须加强“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学生有效将会计教育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提升自我工作素养。现阶段,社会会计职业对就业人员技能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而职业院校教师以会计教育为主要工作,缺乏会计工作实践和经验,因而可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却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对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必要性。一方面,职业院校会计教师为学生积极讲授理论知识内容,奠定会计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聘请社会企业中优秀会计人员担任校外教师,能够给予会计专业学生以技术指导和经验传授。如此,在双师的共同教育下,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可以得到明显提升,满足社会职业的实际需求。

(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实训环境

为推动职业院校会计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和培养一批满足职业需求的会计人才等条件,职业院校有必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实训环境。首先,在校内设置会计模拟实验室,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有助于深入开展会计教育活动。尤其在会计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及时对所学理论知识加以有效运用,对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发挥积极作用,能够满足职业需求。其次,在校外建立实习培训基地,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场地,既是学生对会计工作技能的深入学习,又是会计工作经验的累积。再次,完善会计专业教材,注重突出会计教育改革的特色,以充分发挥会计专业教材的积极导向作用,更好为教育活动提供保障。最后,积极利用电教化的教学手段,以增强实训效果,培养符合职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3]。

(五)创新考核方式

基于职业需求的会计教育改革,必须创新考核方式,以取缔传统考核,从综合角度对学生能力素质进行评价。首先,从笔试、口试、操作技能、多样化评价方式相结合等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其次,在实际考核中,从课堂表现、作业、期中测验、期末测试等多个方面进行最终成绩的评定。最后,考核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实践考核尤为重要,能够实现会计教育改革的价值,满足会计职业需求。

结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会计职业人员能力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为满足职业需求,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必须积极开展会计教育改革,以培养和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素质,使学生适应社会会计岗位的需要。对此,职业院校应从建立新型专业课程体系、大力推广项目导向教学法、加强“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实训环境、创新考核方式等方面而推进会计教育的改革,以适应职业需求。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赵超越.高等职业院校会计教育管理改革研究[D].沈阳大学,2014.

[2]王坤.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原和平.高职会计实践教学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能力需求与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序论

1.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与物流需求的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和物流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决定着物流发展的兴与衰,不但如此,城市居民消费结构改善还是物流产业兴盛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物流产业在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的前提条件。正如我们所说的一样,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物流需求同样反映着消费结构的层次与变化,在如今这个惜时如命的快节奏社会里,物流产业的发达与否不但表现并决定了一个城市甚至国家的发达程度,也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三源泉,可以说,物流产业的发达既能促进消费结构的转型,也是一个城市或国家消费结构良好的表现。

2.含义(含义需要把消费结构和物流需求分开来说)

(1)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含义

所谓消费结构,就是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分配方式。不同的消费方式占总的可支配收入消费的百分比,这就是所谓的消费结构,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能清晰准确地表现出城市居民生活的水平状况,也是衡量一个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程度的重要指标。大家众所周知的“恩格尔系数”,是国际通用的衡量消费结构的方法,即食品消费占总消费的百分比。

(2)物流需求的含义

物流需求是指一定时间内物体空间的移动。现代物流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决定性的作用,已经成长为经济增长的第三源泉,物流费用成为商品经济交易的不可忽视的一大部分。马云的成功主要原因就是便利便宜,而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物流产业的巨大优势。可以看出,物流产业未来会成长为决定和表现城市居民生活水品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其前景是相当广阔的。

3.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与物流需求研究的意义

保证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与物流需求的合理适应,新中国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前面也讲了物流产业对于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那么物流需求对消费结构的适应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自1979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前人民的生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温饱,有相当一部分居民的生活已经从温饱过渡到小康时期,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更多地把可支配收入投入到享受型的消费中,比如更多的人把余下的可支配收入投入到旅游度假中,我国的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飞速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以前的温饱50%下降到如今的30%多,可以说,消费结构的变化是巨大的,对物流需求适应设施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此项研究能够使我们确切的认识到当前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适应关系,对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调整物流产业的结构有着不能忽视的作用。

二、当前消费结构与物流需求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居民的各项收入也较改革开放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样的,居民的消费结构自然也就有变化了,我们轻而易举的就能发现居民不再仅仅只是满足于温饱状态下的食品食物的生活方面支出,而把更多的生活中的可支配收入投入到享受型的消费中,如旅游度假,衣着出行,私人车的大量增加,洗浴足疗的大众化,各种高雅文化如西餐厅高尔夫的大量流行和大众普遍化,各种娱乐性消费的快速大量崛起,人们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充分的说明了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更多的娱乐行业正在蓬勃的向上发展,而就在这些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物流需求也在禁受严峻的考验,巨大的消费结构变化,意味着物流需求的快速应对,如今的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已经基本更倾向于娱乐享受型的消费结构,以广东省的消费结构为例,就充分说明了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其与物流需求的密切的关系。

1.关于城市居民消费结构

(1)首先是2002年的食品消费支出。我们可以很轻易地看出食品消费支出呈上升状态,最开始的2002年食品支出只有4380.36元,可以说城市居民的食品消费还是挺大的,而本年的可支配收入有13380.47元,相对于这个总数,4380.36元的支出真的已经是一个大头,而且本年的恩格尔系数达到了41%,虽然达到了小康状态,但这个结果并不是十分让人满意的,也不是十分理想的,但令人可喜的是2002年-2007年广州市的人民的收入一直在增加,食品消费所占的恩格尔系数除2004年外也逐年递减,这说明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从2002年的41%下降到2007年的富裕状态的百32.8%,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意味着广州市物流需求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变化,以适应消费结构带来的巨大变化,加强城市物流设施建设调整,才能够应对城市消费结构转型带来的压力,也是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与物流需求的关系密切的一个具体的表现。

(2)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衣着消费的支出情况,衣着消费可以说是生活情况转好,城市居民消费结构转型的一个侧面的表现,也是继食品消费之后的第二个明显的消费,衣着的消费情况是生活的温饱和小康,小康和富裕的表现的过渡的关键点,过渡中往往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衣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因为满足食品消费之后,城市居民的消费往往会转移到衣着上,衣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往往暗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2年的衣着消费仅有564.71元,但是从2002年到2007年一直都处于上升的状态,到2007年时,城市居民衣着消费已经达到1183.48元,可以说已经相当高了,对城市物流需求所提出的挑战也是相当高的,城市物流需求的要求和压力较2002年提升了不少,也是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和城市物流需求关系密切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3)第三点是与我们生活最为密切的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消费,这一点是与我们生活较为密切的一点。一般生活方面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消费,其也能从侧面表现出居民生活水平,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改善,也是城市物流需求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样的,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的费用也是逐年增长的,从2002年的仅有的746.85元一直上升到2007年的1092.72元,进一步加强了城市物流需求的压力,也加大了城市物流设施建设的压力。另外,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所占的比例是逐年下降的,这也从侧面表现出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说明了城市物流需求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

(4)第四点是居民普遍关心的医疗问题的消费结构,这个方面的消费在总的支出的比例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医疗费用的逐年上升说明了城市居民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问题,也从侧面表现出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问题是早在很久前国家就一直注意的问题,也是城市居民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近些年的医疗消费不断上升也给城市物流的压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医疗用品中物流运输的高要求,对于新时期城市物流需求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城市物流设施和物流建设可以说势在必行医疗消费的结构变化是很明显的,2002年医疗消费所占的百分比是5.7%,到2007年的几年间一直处于波动状态,但总体的比例并没有太大变化,总体的消费金额却是逐年上涨的,从2002年的只有592.71元上涨到2007年的1127.15元,不得不说,医疗消费的上涨也是城市物流需求的一个巨大的推动。

(5)接下来的几点,交通和通讯,娱乐文教都代表了城市居民的娱乐享受型消费,交通及通讯的2002年的消费只有1185.74,而2007年交通通讯的消费上升到3509元,可以说增长是十分的迅速,所占的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也几乎翻了一番,娱乐文教的消费和比例一直都是处于比较高的状态,从2002年至2007年的消费支出的大幅度增长和所占比例的急剧增加可以看出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结构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居民食品消费及其比例下降的同时其他娱乐享受型消费行业的快速发展上升,充分表明了新时期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巨大变化,也表现出了新时期居民消费的多样化和城市居民享受型消费的崛起,私家车的增多,手机等高精尖技术产品的快速的更新换代以及手机的大众化普及型,通讯越来越便利,人与人之间的通讯更加便利,娱乐型消费的快速兴起,人们对自身身体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使得娱乐放松型的行业消费逐渐的兴起起来,同时,国家对知识教育的重视,随着社会知识层次的普遍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知识教育,文教类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所占的花费和比例也达到了很高的高度,这些都对城市的物流需求,物流设施设备建设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

(6)那么需要特别说的一点是居住消费,不得不说,居住消费是城市居民生活中一个最大的消费,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消费,尤其近些年房价的上涨,更使得居住的消费对城市家庭的消费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表可知,2002年的居住消费是981.43元,但是从2002年~2007年一直都是处于上涨状态,到2007年,城市居民居住消费已经达到1878.54元,彻底的翻了一番,所占的消费百分比也有小幅度的回升,不得不说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的影响是不小的,也间接地改变了城市居民的消费的结构,从而对城市的物流需求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改变,同时,城市居民居住消费大幅度上涨,而居住消费所占的总支出比例却变化不大,能从侧面说明人民收入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城市居民消费也就会随之水涨船高,那么这样就对城市的物流需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就迫使城市的物流需求和物流设施必须进行改进,以适应城市居民消费的增长带来的巨大影响。

(7)杂项商品及服务,这个就比较简单了,就是城市居民日常消费中的杂项和一些服务,一般也能表现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一些小变化,是一个比较小的表现点,从表中可以看出,2002年的杂项消费只有468.90元,从2002年到2007年的几年间一直处于上升状态,2007年的杂项消费上升到了666.62元,令人震惊的是杂项消费所占的总消费的比例却一直在下降,从2002年的4.4%一直下降到2007年的3.5%,这充分说明了城市居民的消费不再仅仅局限于食品家居,而把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投入到生活的享受型消费中,进一步促进城市居民多样化消费的同时,也丰富了城市居民消费的多样化,促进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同时进一步促进城市物流需求,加强城市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8)最后两项是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总支出和可支配收入,这个就比较简单了,也比较直观,从最初的2002年的分别只有10671.78元和13380.47元一路上涨到2007年的18951.32和22469.00,其增长速度不可谓不快,几乎翻了一番,城市居民收入的大幅度上涨使得城市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会使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也会使消费变得多样化,享受型消费的行业及消费额会大幅度增长,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会偏向于享受型消费和娱乐型消费,结构的改变会促使城市物流需求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对城市物流需求的促进作用也是巨大的,同时,物流设施设备建设也会因为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而变得更加被重视和被完善。

2.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城市物流需求的事例。

(1)从表中可以看出,受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城市物流需求从2003年到2007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物流需求从2003年的只有1494.27亿元一直上涨,最后发展到2007年的2624.24亿元。

(2)可以说,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必然带来享受型消费的增长,受此影响,城市物流需求从2003年的只有29296万吨一直上涨,到2007年已经达到45852万吨,正如前面我们所说的,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会给城市物流需求带来巨大的影响。两者的关系是密切的,是相辅相成的。

三、消费结构对物流需求影响分析

1.促进城市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会进一步加强城市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2.使得物流需求更加繁荣,物流公司的数量也会水涨船高,促使物流行业发展为城市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促进物流行业服务质量的提高。

3.促进物流公司的自我完善以应对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带来的城市物流需求变大问题,间接地扩大城市物流的需求,扩大城市物流公司的规模,加强物流行业建社。

4.完善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与物流需求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体系机制。

四、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与物流需求研究的结论

1.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与物流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随之而兴起的各大行业也会对城市物流需求产生新的要求。

2.而城市物流需求要对这些新变化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当城市物流需求足够发达,能够达到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时,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三源泉的物流行业是完全能够带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这就又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进一步改变了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继而形成循环,使得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和城市物流需求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进步,达到合理平衡。

4.使得城市居民消费结构日益完善,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行业蓬勃发展,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和物流需求共同发展,达到城市居民消费体系和物流需求的互惠双赢。

参考文献:

[1]尹世杰.中国消费结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柳思维.消费经济研究的新突破——评中国消费结构研究一书[J].消费经济,1988.

[3]丁俊发.中国物流[M].中国屋子出版社,2007.

[4]王之泰.现代物流管理[M].工人出版社,2001.

[5]刘宝红.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M].2012.

[6]张涵.消费品行业物流探索与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7]田学斌.家庭消费结构演变的制度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梅洪常.消费增长与结构优化[M].经济关机出版社,2007.

[9]刁永祚.消费结构与生活质量[M].2011.

[10]葛喜俊.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R].北京交通大学(博士)2010.

作者简介:刘东(1992- ),男,天津市静海县人,本科,物流管理专业

能力需求与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板 书 设 计

一、概念: 1.职业:相对稳定、有收入、专门别类的、社会劳动 2.职业人:

3.职业化:做人品质、做事到位

4.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礼仪、职业技能 显性素养:知识---会做 技能---能做

隐性素养:社会角色(价值观)---很重要,所以做

自我概念(自我定位)---是我该做的 特质(人格特质)---生来就是做这种事的 动机(需求)---我要做的

二、课堂讨论题目

1.你有什么样的职业理想? 2.你会如何实现?

3.列出经管(物流管理)行业人才需具备的职业能力。(至少种)

三、

1 / 7

教学过程

一、 下发《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量表》,请学生进行自我测量。 1.下发表格后,简单介绍霍兰德。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

2.请部分同学说出测试结果,看是否与自己的职业理想相吻合合? 如果大部分吻合,说明它还是相对比较科学的。

二、刚才通过测试,大家对职业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第一章职业人与职业化的相关内容。

三、职业

(一)概念

1.中国《词源》解释:职指官事;业指士、农、工、商所从事的工作;职业也指份内应作之事。

德国:天职,即指个人毕生为之奋斗,指向精神需要,自我实现。 2.洪向阳,中国职业指导师 职业=行业+职能

职业是个人参与社会劳动,换取物质保障和财富分配,获得社会地位及认可的一种劳动方式和渠道。

他的《10天谋出好前途—职业规划实操手册》可以看下。

3.总体来说,职业是指人们从事相对稳定、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

(二)特点

1.经济性,即有一定的收入。书中职业的定义是相对陕隘的,其中提到合理报酬只能相对而言。

2.技术性,即发挥才能与专长。比如:厨师、会计、报关员、珠宝鉴定师

3.规范性,即职业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

2 / 7

问题:传销算不算一种职业?

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4.连续性,即是从事的劳动相对稳定,是非中断性的。 同学们,在这里要注意区分兼职与全职:

兼职是指职工在本职工作之外兼任其他工作职务。兼职者除了可以领取本职工作的工资外,还可以按标准领取所兼任工作职务的其他工资,指非主要工作外的工作,如果只做一种工作则叫专职。

在西方国家指有较高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的专家、学者、实业家同时兼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业。兼职制度无论对个人、社会都有益。

比如,同学们用课余时间在学校商业街打工,或在网上从事淘宝客服、网页设计等,均是兼职的一种形式。

插入:对班上同学进行兼职调查(举手),兼职的内容和方式是什么? 举个大学生成功案例 兼职的社会背景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是不允许兼职的。那时从事兼职被看作 “不务正业”是“种资本主义的自留地”。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我们国家,从事兼职才是合法的。但是国家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

中国一般不实行兼职的政策 ,但在经济体制改革中 ,允许职工在完成8小时工作任务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职业,允许教师、科技人员、律师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兼职,并取得相应的报酬。

5.群体性。职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从业人数。(5000人以上) 如:报关员是从09年被国家划定为新职业。

(三)分类

1.总分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社会职业归为8

3 / 7

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职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8个大类分别是:第一大类: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第四大类商业、服务业人员;第五大类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第六大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第七大类军人;第八大类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2.新职业:指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存在一定规模的从业人员,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职业技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未收录的职业。从2004年-2009年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又公布了12批122个新职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新职业名单:

第一批新职业: 2004年8月发布第一批9个新职业:形象设计师、锁具修理工、呼叫服务员、水生哺乳动物驯养师、汽车模型工、水产养殖质量管理员、汽车加气站操作工、牛肉分级员、首饰设计制作员。

第二批新职业: 2004年12月发布第二批10个新职业:商务策划师、会展策划师、数字视频(DV)策划制作师、景观设计师、模具设计师、建筑模型设计制作员、家具设计师、客户服务管理师、宠物健康护理员、动画绘制员。

第三批新职业: 2005年3月发布第三批10个新职业:信用管理师、网络编辑员、房地产策划师、职业信息分析师、玩具设计师、黄金投资分析师、企业文化师、家用纺织品设计师、微水电利用工、智能楼宇管理师。

第四批新职业: 2005年10月发布第四批11个新职业: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芳香保健师(SPA)、宠物医师、医疗救护员、计算机软件产品检验员、水产品质量检验员、农业技术指导员、激光头制造工、小风电利用工、紧急救助员。

第五批新职业: 2005年12月发布10个新职业:礼仪主持人、水域环境养护保洁员、室内环境治理员、霓虹灯制作员、印前制作员、集成电路测试员、花艺环境设计师、计算机乐谱制作师、网络课件设计师、数字视频合成

4 / 7

师。

第六批新职业:2006年4月发布14个新职业: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体育经纪人、木材防腐师、照明设计师、安全防范设计评估师、咖啡师、调香师、陶瓷工艺师、陶瓷产品设计师、皮具设计师、糖果工艺师、地毯设计师、调查分析师、肥料配方师。

第七批新职业:2006年9月发布12个新职业:房地产经纪人、品牌管理师、报关员、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轮胎翻修工、医学设备管理师、农作物种子加工员、机场运行指挥员、社会文化指导员、宠物驯导师、酿酒师、鞋类设计师。

第八批新职业:2007年1月发布10个新职业:会展设计师、珠宝首饰评估师、创业咨询师、手语翻译员、灾害信息员、孤残儿童护理员、城轨接触网检修工、数控程序员、合成材料测试员、室内装饰装修质量检验员。

第九批新职业:2007年4月发布10个新职业:衡器装配调试工、汽车玻璃维修工、工程机械修理工、安全防范系统安装维护员、助听器验配师、豆制品工艺师、化妆品配方师、纺织面料设计师、生殖健康咨询师和婚姻家庭咨询师。

第十批新职业:2007年11月发布10个新职业是:劳动关系协调员、安全评价师、玻璃分析检验员、乳品评鉴师、品酒师、坚果炒货工艺师、厨政管理师、色彩搭配师、电子音乐制作师、游泳救生员。

第十一批新职业:2008年5月发布了动车组司机、动车组机械师、燃气轮机运行值班员、加氢精制工、干法熄焦工、带温带压堵漏工、设备点检员、燃气具安装维修工8个新职业信息。

第十二批新职业:2009年11月发布8个新职业:皮革护理员、调味品品评师、混凝土泵工、机动车驾驶教练员、液化天然气操作工、煤气变压吸附制氢工、废热余压利用系统操作工、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工。

(四)选择职业的条件与原则:择己所长所爱所利择世所需

(五)职业的发展规律:

5 / 7

四、职业人 1.概念

由于职业的出现,职业人也自然应运而生。职业人是参与社会分工,自身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等,并能够通过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而获得其合理报酬,并料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一个群体。

2.类型

书中职业化培训师陈馨娴,提到的四类人,在职业大军中不乏人存在,大家可以把这四类演化到学习中,看看你是哪一类人呢? 找两名学生回答。

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愿意做活着的死人的,只是大家还在通往第三或第四类人的路上。这里特别强调学习能力,它应当是伴随你终生的能力,希望你们可以真正领会到这一内涵,现在做一个优秀的学生,将来做一个优秀的职业人,经营好自我。

职业人用最通俗的话就是:干什么像什么,下面给大家分享下优秀的职业达人的事例。

3.归纳总结上述案例主人公的优秀职业品质。 4.作为一名学生,如何一步步成为优秀职业人: (1)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2)迷茫、盲目、忙碌

五、职业化(一个人职业化的过程本身就是要提高职业素养的过程。) 1.做人追求品质 举例:信 2.做事追求到位

举例:书本中的《差不多先生》

惠普CEO马克赫德在接受新浪网采访时,被问到他选择人才的标准时说:“…非常重要的是他有非常的执行能力,就是要将事情做成,而不是做得差不多…”

6 / 7

现实中你有不到位的表现吗?请三名同学举例(可以同学间互相)

六、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个人行为的总和。是职业的内在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我们把一个人的全部才能看作一座冰山,浮在水面的这一部分我们称之为员工的显性素养,仅为冰山的八分之一;而潜在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部分,我们称之为隐性素养。

显性素养:知识---会做 技能---能做

隐性素养:社会角色(价值观)---很重要,所以做

自我概念(自我定位)---是我该做的 特质(人格特质)---生来就是做这种事的 动机(需求)---我要做的

举例:德邦物流董事长崔维星用人标准

七、课堂讨论题目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三个问题写出心中所想。 1.你有什么样的职业理想? 2.你会如何实现?

3.列出经管(物流管理)行业人才需具备的职业能力。(至少4种)

上一篇: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学习和研究教育哲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