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统计分析报告范文

2023-11-03

问题统计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摘 要] 结合实例,探讨分析我国医学期刊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为医学编辑工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医学期刊整体水平的上升提供帮助。

[关键词] 医学期刊 统计学问题 编辑

医学统计学是一门以统计学原理和方法为基础,探索医学科研工作中遇到的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的应用科学,又可被看成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进而从中提炼和总结分析出新的信息的过程[1]。随着医学科研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科研和临床实际工作中,人们对待科学的态度逐渐从原来的“经验主义”转变为“论据先行原则”,无论是在一些医学相关学科的基础实验中,还是在一些临床疾病的诊治等工作中,人们遇到问题时不再“想当然”,而是首先考虑为什么,有何依据,而这些依据大多需要通过统计学中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来提供。因此,医学统计学在医学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统计学应用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医学科研结论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靠性,具体到医学期刊方面,就会出现因统计学应用不恰当而导致医学期刊不严谨、不科学、不可靠和不具有影响力[2]。鉴于医学统计学在医学期刊中的重要地位,作者结合《肿瘤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年的240篇文章中出现的统计学问题,对目前我国医学期刊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为医学编辑工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医学期刊整体水平的上升提供一定帮助。

1 医学期刊中常见统计学问题

统计学的误用、错用和不用问题广泛存在于许多医学期刊中,统计学错误率处于较高水平,有文献报道期刊论文统计学错误率为38%—80%,而且统计学问题的种类几乎涉及统计学的每个方面,包括实验设计不合理、未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软件未介绍或介绍不清、统计学数据的描述方法不当、统计学方法的描述不清或错用、统计值或P值不全或描述不清、统计学结果分析或描述错误等[3-4]。王倩等[5]对5种“中华”系列杂志刊登的文章的统计学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1985年统计学方法应用的错误率占24%,1995年占36%。沈进等[6]选取8种医学期刊,分析发表于1998年至2005年的544篇论著文章的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结果显示,136篇的统计学出现明显错误,错误率达到25%,其中以资料处理方法不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1.76%,其次为图表错误、未作统计学处理等。我刊2011年刊登的240篇论文中,排除个案报道、教学论文、棕色行论文36篇,剩余的204篇论文中有126篇论文采用了统计学处理,占61.76%(126/204),现结合本刊统计学应用现状针对医学期刊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进行分类分析如下。

1.1 统计研究设计不合理问题

大多数非统计学专业的学者在进行统计研究设计(包括实验设计、调查设计、临床试验设计)时仅仅从本专业的角度考虑,根据主观想要得到的结果进行分组设计,而完全没有考虑该实验设计的可行性、组间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实验设计时不遵循随机化原则、未设置对照或对照不合理、均衡性原则贯彻不彻底等[7]。常见的统计研究设计不合理问题包括缺少对照或对照不合理、单因素设计取代多因素设计、样本量选择不具有代表性或样本量不足等[8]。例如,本刊《SMO蛋白及mRNA在食管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在实验分组设计时未对各组间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未进行统计学处理问题

许多医学期刊论文虽然也进行了分组设计、设立对照等,但是文中未说明采用何种统计方法,也未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仅仅通过对实验所得的实际数据的直观判断就得出结论[9]。例如,本刊《肺尖癌26例疗效分析》一文中,作者在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肺尖癌的疗效时并未采用任何统计方法,而是直接得出了“综合治疗较单纯治疗更能延长肺尖癌患者生存期”的结论,这不符合现代医学科研的结论需有据而立的原则。

1.3 统计方法的描述不具体或错用问题

1.3.1 统计方法的描述不具体

一些医学期刊论文中列出的统计方法过于简单,甚至未列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0-12]:在“材料与方法”部分中的“统计学处理”中未列出所用的统计学软件或仅列出所用软件而未说明所用软件的版本;对于何种数据采用何种统计方法仅笼统描述,未具体列出文中的那些数据应该用何统计方法;对于定量数据仅列出采取t检验或方差分析,而未列出是否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对于两组定量数据无论是应该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还是配对设计t检验,均仅描述为“两组定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对于两组或多组定性数据的比较,无论是仅需用 2检验,还是需要采用矫正 2检验或 2分割检验,均描述为“两组或多组定性数据的比较采用 2检验”;统计学符号书写不规范,例如,根据GB/T3358-82,F检验、P值、 2检验、t检验等中的字母应为斜体,不符合上述规定的书写均为错误情况,这在论文中非常普遍;未列出检验水准 ,检验水准 是事先设定的判断小概率实践的标准,实际意义是允许犯假阳性错误概率的最大值,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进行设定。例如,本刊《 -连环蛋白和层粘连蛋白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一文在“统计学处理”仅说明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而未说明t检验的类型。

1.3.2 统计方法的错用

一些医学期刊论文中的统计方法的应用存在明显的错误。对于所有定量数据,常见的错误有[13-14]:无论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是否方差齐,一律盲目应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参数检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无论数据分为几组,一律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把其当做定量数据比较的万能工具;无论各组数据是何关系,一律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例如,本刊《癌症相关性乏力与TGF- 1的关系分析》一文中,定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之前未说明是否进行了方差齐性检验和正态性检验。对于所有定性数据,常见的错误有:把 2检验当做所有定性数据的万能统计工具,忽略了其应用的前提条件是, 2检验适用于正态分布的定性数据,且样本量最好>40,列联表数据进行 2检验时不能有1/5以上的格子其理论频数<5或任一个格子的理论频数<1;多组数据进行比较时,总体进行 2检验比较分析后,若还需要进行各组的两两比较时未进行 2分割,依然采用 2检验进行再次比较。例如,本刊《P16蛋白在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数据总体进行 2检验比较分析后,再次两两比较时未进行 2分割,检验水准也未重新设定。

1.4 统计结果的描述及分析错误问题

许多医学期刊论文中均可见到统计结果的描述或分析错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5-17]:1)对于定量数据应当根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而采用不同的描述方法,符合者一般采用“均数±标准差”或“均数±标准误”表示,而不符合者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来进行表示,不按上述规定进行描述者均属于错误描述;2)对于定性数据,常见的错误是构成比和百分率不分,计算率或构成比等相对数的样本量过小;3)解释有统计学意义时仅根据P值的大小得出相应结论,例如对于A、B组2组的疗效(假定A组疗效优于B组),其“P<0.05”认为A组显著优于B组,“P<0.01”认为A组非常显著优于B组,“P<0.001”认为A组极其显著优于B组,这在实际应用中非常常见,而犯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对统计学中的P值理解错误,其实P值是拒绝特定无效假设而可能犯的假阳性错误的概率,并不代表组间差异的大小,其值越小仅越能说明组间比较不同,而不反映组间差异的大小。例如,本刊《癌症相关性乏力与TGF- 1的关系分析》一文中,“18例肺癌患者血清TGF- 1的含量平均为(33.1±36.9)ng/L”中的标准差大于均数,这说明该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不能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而只能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用前者表示不但不能代表数据变化的趋势,还容易诱导作者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参数检验对其进行分析。

1.5 统计值和(或)P值描述不清以及统计值缺失问题

许多医学期刊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时,通常不能完整清晰地描述出统计值和P值,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8-19]:统计结果仅用“P<0.05”或“P>0.05”得出结论,缺少相应的统计值;统计结果包括统计值,但是P值仅写出“<0.05”或“>0.05”,未列出具体的P值;仅列出具体的P值,而统计值缺失,上述几种情况均不利于文献阅读者进行数据验证和meta分析。例如,本刊《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临床观察》一文中,所有统计结果均仅列出了“P<0.05”或“P>0.05”,未列出具体的统计值和P值。

2 针对医学期刊中常见统计学错误的解决对策

目前,医学期刊论文的统计学问题已经成为衡量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统计学的错误可能会导致论文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的降低,甚至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近年来,随着广大医学科研工作者和医学期刊编辑及审稿专家对医学统计学应用的重视,医学期刊论文中的统计学问题已经明显减少,但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20-22]:论文作者、编辑及审稿专家思想上不够重视论文统计学应用;期刊编辑的统计学应用知识匮乏;选择审稿专家只注重其专业领域内的影响力,而未关注其统计学应用水平。因此,要想提高医学期刊的统计学应用水平,从而更进一步提高期刊总体质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作为医学期刊编辑,必须不断进行统计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例如参加相关培训班、旁听医学院校的统计学课程及请教统计方面的专家等,以提高自身的统计学应用水平,并从思想上重视统计学应用的审查,在给新投稿件的作者的初步意见中就强调统计学应用的重要性,规定一旦统计学有问题,论文可随时退稿;聘请医学统计学专家进入期刊编委会,负责所有论文的统计学审稿;应通过各种途径,向广大科研工作者宣讲统计学在医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正确应用统计学的习惯;在科研课题设计过程中要求有统计学相关专家的参与;科技期刊中增加统计学应用论文发表栏目,刊登与本刊论文关系密切的统计学方法,或者刊登一些常见的统计学错误,与作者或读者交流,提高其统计学应用能力。

注 释

[1]孙振球.医学统计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8

[2]胡良平,郭秀花,刘惠刚.医学统计学是评价医学科技论文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1,36(3):229-232

[3][8]胡良平,李子建.医学统计学基础与典型错误辨析[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4

[4] Garc€韆-Berthou E,Alcaraz C.Incongruence between test statistics and P values in medical papers[J].BMC Med Res Methodol,2004,4:13

[5]王倩,张博恒.五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著中统计方法的应用现状[J].中华医学杂志,1998,78(3):230-233

[6]沈进,苟莉,汤洁,等.生物医学期刊中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21(5):541-543

[7] [15]王晓瑜,王雅琢.《山东医药》论文中统计学错误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16):193-194

[8][9][10][20]邱春晖,郭明兴,邱源.医学论文中统计学方法的误用及其防范措施[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5):116-118

[11] 冉明会,罗萍,邓丹.医学期刊编辑应注意的几个统计学处理问题[J].编辑学报,2009,21(6):503-505

[12][16][18]李霞,张印朋,闫苏平.医学期刊作者来稿统计学应用与表述常见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88-89

[13] 王晓瑜,王雅琢,封艳辉,等.医学期刊投稿常见统计学问题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1(11):42-44

[14] 金永勤,王维.医学期刊编辑应重视统计学中的几个问题[J].编辑学报,2009,21(1):33-34

[17]张功员,田庆丰.医学科研论文中统计结果表达和解释错误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7(3):338-340

[19]叶亮,李伟东,范欣生.医学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应用问题辨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247-248

[21]吴红艳,尹平.医学期刊编辑应在数据的统计把关中有所作为[J].编辑学报,2008,20(5):400-401

[22]彭敏宁,昌兰.统计学审稿:医学期刊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284-285

(收稿日期:2013-05-08)

问题统计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摘 要]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各个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企业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统计分析工作是企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尤其在基层统计分析工作中,统计人员需要采取合理的统一分析方法,积累并收集数据资料,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基于此,文章阐述了统计分析方法的相关概念,分析了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基层统计工作的意义,研究了统计分析方法在基层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希望能够推动基层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基层统计工作;应用

[DOI]10.13939/j.cnki.zgsc.2019.26.158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企业管理人员越来越重视服务意识,这就使得统计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现阶段,在基层统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统计人员能力有限,无法完成统计工作,为统计工作的有效性带来了不利影响。在新时期的发展中,统计分析方法是一种新型方法,现已被应用在基层统计工作中,解决了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有效地提升了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

1 统计分析方法概述

1.1 统计分析方法的概念

统计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关系,是在收集、整理、归纳、分析和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方法,是实证研究的重要方式。统计分析法主要研究的内容是研究对象的数量、规模、速度、范围和程度等各项数量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和发展趋势,能够正确地解释并预测相关事物。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电子计算技术已得到了广泛应用,统计分析法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主要是应用数学方式、模型及时地统计并分析调查中的数据、信息和资料,最终得出定量结论,其具有科学性、精确性和客观性等特点。工作人员在应用统计分析法时,需要确保历史统计资料和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确保制定标准的合理性,还应重视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避免影响标准的科学性。

1.2 统计分析方法的种类

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计量资料的统计方法、计数资料的统计方法、等级资料的统计方法。其中,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可分为参数检验法和非参数检验法;计数资料的统计方法主要针对四格表和R×C表利用检验进行分析;等级资料(有序变量)是对性质和类别的等级进行分组,再清点每组观察单位个数所得到的资料。

2 统计分析方法在基层统计工作中应用的重要性

在基层统计工作中,统计分析方法是主要的应用方法,其在基层统计工作中应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现阶段,很多工作人员无法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普遍认为统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填写报表、计算数据,这就使得统计工作的重视度和社会关注度有所降低。完整的统计调查活动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主要有资料开发、利用、整理、设计、分析和调查等,统计分析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整体任务的完成情况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在完成调查工作前做好统计分析工作。因此,统计报告的准确性在领导进行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统计数据分析工作有助于领导在应用信息数据的基础上编写统计分析报告,及时地反映出统计分析工作中的问题,为阅读、理解和利用提供便利。

3 统计分析方法在基层统计工作中的应用

3.1 选题

在统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选题是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一般而言,选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性特点,其主要方法是:其一,积累并比较统计数据,分析各个数据之间的差异,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明确选题方向;其二,掌握统计工作的动态和实际情况,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确定选题。因此,统计人员需要及时分析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领导层决策问题等,有针对性地填写统计分析报告,满足工作和生存的需求;其三,统计人员需要在掌握时事和新闻的基础上,确定选题,以企业生活和生存中的大事件为题,充分了解并落实国家的政策和方针,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完成选题,发挥出统计分析工作的优势;其四,分析并总结统计方法和相关工作结合,优化并创新统计方法,以此为基础进行选题。选题和统计工作联系十分紧密,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提高统计工作的整体水平,推动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资料收集

其一,积极应用报表资料。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确保报表资料的准确性、完善性和连续性,为统计分析工作提供支持,充分发挥出统计分析工作自身的优势。其二,利用相关部门的资料。一般而言,业务部门的资料比统计部门的资料更具全面性和精细性,这就为统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资料支持,这也成为了相关部门收集资料的方法。其三,利用专题资料。由于专题资料比较详细,因而收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统计人员能够全面了解统计问题,以做出正确判断。其四,参考同行业的资料。在统计分析工作中,统计人员需要参考同行业的资料,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到统计问题。

3.3 整理资料

通常情况下,统计工作会涉及很多数据,但原始数据具有凌乱性和复杂性特点,无法直接应用到统计分析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处理。在传统的统计工作中,原始资料的整理工作是由人工操作完成的,这项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都比较低,数据资料的分析存在很大的误差,极易出现重大错误,这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整理相关资料,确保资料整理手段的多样化、操作的自动化。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计算机网络中的自动编程技术为数据整理和归纳的自动化提供了支持,根据操作人员的指示命令,输出利用的数据结果,机械化操作是工业自动化中的重要内容,简化了传统资料整理工作的程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的整体效率。

3.4 统计分析

在统计分析工作中,统计人员可以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进行分析,以实现预期的统计分析结果。一般情况下,在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数据,这些数据存在很大的联系,如成本和耗材、产量和质量、财耗和质量、成本和质量等,这就要求统计人员在编写统计分析报告过程中,确保数据收集的准确性。统计分析工作能够监督并校检数据重量,及时发现数据中的差错。例如,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应用材料成本检测材料单耗,能够及时发现材料单耗增加的原因,通过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降低材料的消耗量。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在撰写统计分析方案,能够掌握地区的经济形势,制定出合理的决策。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是平均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动态分析法,统计人员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方法结合起来进行使用。

3.5 分析报告

统计分析报告是应用简明的数字,分析统计资料和相关情况,以此为基础反映客观现实。在编写统计分析报告时,统计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内容:其一,确保措辞和用语的规范性;其二,应用统计表辅助语言,将数据作为主要语言,明确各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其三,全面分析统计数据、材料和信息,使用抽象力的方式对其进行综合性概括,论证数据和材料,将其作为统计分析报告中的中心论点;其四,在说明具体情况和原因的情况下,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4 结 论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基层统计工作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统计分析方法在基层统计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统计人员为了做好统计分析工作,需要收集并积累相应的数据和资料,分析工作和生存中存在的問题,确保资料完整、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以此为基础撰写统计分析报告。

参考文献:

[1]方春颖.统计数据失真与基层统计工作的完善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8(26):78-79.

[2]李冬梅.统计分析方法在基层统计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8):219.

[3]郭倩.浅析统计分析方法在基层统计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6):195-196.

问题统计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一)基本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这个定义最初是由中国提出来的,在我国经济系统逐步进步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在同步进步,并慢慢完善,形成了一个知识系统的雏形。我们知道,经济学和统计学密不可分,互相成就,不管它们各自朝什么方向进步,都不会和对方脱节。

首先,宏观经济学可以笼统地分为市场经济以及金融经济两部分,但这两种概念都还没有较成熟的理论支持,都还位于初始阶段。进一步探索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进化过程,我们可以知道,计量经济学并不能直接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画上等号。早期计划经济十分受欢迎时,统计被看作是规划安排的最有效手段,帮助国家的经济稳定匀速进步,这种方法在那个时期效果十分立竿见影,所以也让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地位直线提高。

(二)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政府正式引进了苏联的统计方法,并且我国的一些高等学府也将统计学加入了必修课程。宏观经济统计更是直接被用于制定至关重要的国民经济规划,可见统计学受到的重视之高。同样,统计学也没有令人失望,在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宏观经济统计的过程中,中国面对金融危机的应对能力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能源的分配也更加高效。

现在,宏观经济统计也正在日新月异地进步,但要想真正彰显宏观经济的历史性意义,使统计得到的数据和分析结果被最大化利用,就一定要早日实现宏观经济统计自主发展。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

(一)分析方法落后

分析方法未能及时更新,是制约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进步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问题的成因是因为广大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人员过于墨守成规,没有做到及时吸收新知识并做出创新型改善,导致宏观经济统计的分析模式过于陈旧,无法跟上市场飞速变革的脚步。

(二)缺乏市场内在动力

近几年,我国广泛应用了国债投资贴息的方法,这种途径从某个角度来说有效地扩张了资金投入规模,但是同时又将外部需求对经济进步的积极作用也很大程度抵消了,导致各大企业出口商品的热情都大幅度减弱。再加上企业无法按照现实状况立刻改善通货紧缩的趋势,造成了供求关系不平衡。这样的问题正是缺乏市场内在动力导致的,也明显制约了宏观经济统计的进步。

(三)缺乏对大数据的基本认知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全面进入了大数据时代,这种以数据为载体的新时代不仅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大大改变了我国经济市场的主旋律。在大数据时代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处处可以找到数据的痕迹。但问题在于由于大数据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所以目前我国的大部分经济学者对大数据时代的认知都太过浅显,不够深入,这也导致我们无法迅速构建能够完美适配新时代的经济统计分析机制。这种情况导致的最直观后果就是我国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学家没办法精确探测未来的经济市场发展方向。

三、解决宏观经济统计发展问题的相应措施

(一)充分认识和顺应大数据时代

在大数据时代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作用十分广泛,包括精确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以及探索和预告各个行业未来的经济走向,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门实用性和理论性并存的学科。而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要处理的各种信息和具体的处理途径都十分丰富,所以做好者们分析的前提就是要对大数据时代的内涵有充分合理的认知,在分析过程中应用尽量多的统计学方法,以最大程度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大方向。

由于大数据时代是一个与网络息息相关并且信息公开透明的时代,所以如果可以做到把线下统计和数据计算有机联系在一起,就能够合理研究国民经济系统,帮助构造完善经济机制并预测未来进步方向。

(二)保持社会的供求平衡

在我国的现有国情下,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社会保护系统不完善,乡镇和城市居民贫富不均,固资投入力度过大等等,导致我国供求不均衡的现象日益明显。所以政府必须采取应对措施,例如:帮助广大待业人口成功就业;改进社保制度;提高对国民生活基础设备的建设标准,从而提高货币的交换速度,拉动国家内部的需求;帮扶乡镇居民提高生活水平,尽量达到乡镇城市居民贫富均衡。此外,我们还需要不断通过扩张消费内部需求,推动经济系统的进步。

(三)提高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为了应对经济风险,我国政府还亟须提高宏观经济调控的实力,认真贯彻我国的相关宏调政策,明晰具体的宏调目的,并合理科学地划分具体层次。此外还需要对症下药采取针对性宏调方法,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效用。才能有效提高宏观经济调控能力,进而促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统计学和经济学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这门学科中扮演的角色重要程度不相上下,所以只有把大数据信息化相关方法和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把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在价值最大化展示。在当前的大数据背景下,我国政府一定要抓住难得的机遇,尽量减少职能的浪费,并充分贯彻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大方向主要理念,改善总体的经济收益,为推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稳定大幅的发展灌输源源不断的动力。虽然现在我国的宏观经济分析发展还有很多短板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相信经过持续的改进和润色,我国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前景依旧不可限量。

摘要:在我国政府的各个不同领域中, 宏观经济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但是如何合理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依然没有一个完备的规则。到底怎么才能真正实现宏观经济的稳步发展, 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尝试。本文将逐个列举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数个基本问题, 并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基本问题

参考文献

[1] 任世佳.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中的基本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 16 (11) :97-98.

[2] 丁宇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 2016 (6) :31-32.

问题统计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的农村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农业隐性失业状况相当严重,了解这一形势及其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可以更好地解决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的转移问题。

【关键词】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统计

农业隐性失业指工业化过程中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没有影响到农业产出的那部分边际生产力等于或小于零的劳动力。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长期存在农村与城市发展严重的不平衡,加之中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导致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就构成了中国农业的隐性失业。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了解这一形势及其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可以更好地解决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的转移问题。

1 当前农业隐性失业的形势分析

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农业隐性失业率呈上升趋势,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的农村过剩劳动力为2.5亿,隐性失业率高达60%。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城市二、三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90年代中期,已减少到1.0~1.3亿人,隐性失业率仍高达30%。农业隐性失业现象的存在,以及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隐患,对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构成严重威胁:

首先,农业隐性失业人员的大量存在,标志着相当部分农业劳动力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是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其次,农业隐性失业人员的存在,制约了农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1979~1984年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37∶1缩小到1.56∶1(以农民收入为1)。但自1985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持续扩大趋势,1997年差距为2.47∶1,到了2005年,这一收入差距比率高达3.22∶1。

再次,农业隐性失业人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农业机械化的步伐不得不放慢,相当部分农村的贫困落后面貌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变。

第四,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持续进入大中城市,造成了许多城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

2 农业隐性失业产生的原因

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员的大量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

2.1 农村劳动力基数大,劳动力的自然增长规模庞大。1979-1993年,农村劳动力增长近1.4亿人,90年代中后期,农村劳动力每年还将增加600万人左右。在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的同时,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却出现了缩减的趋势,土地沙漠化等原因造成农业用地大面积减少,并最终导致农业内部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

2.2 在农村劳动力日趋增多和农业用地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我国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没有能够相应进行调整,相当一部分农村单一结构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从而使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吸纳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3 在我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后,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国目前农村中的文盲、半文盲占的比例仍然不小,每年进入劳动力年龄的农村劳动力中,有将近10%属于文盲、半文盲,由于勞动力自身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经济结构变动的要求,因而只能滞留在当地农村,处于隐性失业状态。

2.4 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还存在制度性障碍。全国各大中城市对农民工进城就业都有不少的限制,将不断增加的农村劳动力都限制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农村隐性失业。

3 解决我国农业隐性失业问题的对策

3.1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通过市场来配置社会资源,使其达到利用的最佳化和收益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也是市场的主体,他们完全有理由选择自己所适合的职业。虽然政府在中介性服务组织间加强了组织协调,但从总体上评价,农业劳动力流动中的市场障碍仍然严重。因此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是解决农业隐性失业问题的根本性措施。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平等主体地位的一项基本的制度保障。

3.2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主要是指农业内部各产业部门间的配置调整和种植业内部种植结构的调整,其目的是为了合理地利用资源,挖掘资源利用潜力,提高资源的配置利用效益。调整农业内部各产业间即农林牧渔业间的配置结构,提高果树、葡萄、花卉和畜牧、养殖等劳动力高度密集型产业的配置比重。通过调整种植业内部的种植结构,减少耕地密集型产品的种植面积,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棉花、烟叶、小辣椒和大棚蔬菜等)的种植比重,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农业深层开发,发展开发性农业、特色农业,要以农业产业化来推进农、林、牧、副、渔深度发展,开发和发展农产品加工增值,使农民获得比过去单纯靠原料和初级产品搞得多的经济效益。一旦农业获益较大,高素质的农民就愿意留守土地,弃耕撂荒等现象将受到遏制。

3.3 发展乡镇企业走农村工业化之路。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尤其是农业隐性失业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小企业主体的乡镇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目前,为适应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需要和应对农业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的现实,我们必须确立新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进行乡镇企业制度创新,具体来说,应坚持与城镇化相结合,以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为导向,以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来推进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

3.4 普及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务农劳动力的素质必须首先提高基层技术推厂人员的素质。基层技术人员知识的陈旧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民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到位后,要通过开展不同层次的新技术培训、资格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的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加强与职业培训院校、农科院所的合作,聘请专家讲学等途径,更高层次地提升农技推广人员水平。其次要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培训内容和方式要与需求相衔接。建议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农广校、地方农技校等教育培训阵地,采取联合办学或请人授课等方式,加大培训力度。

3.5 扩大劳务输出。这也是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的重要转移途径。我国是人口密度较高且分布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劳动力资源成本较低的优势。但我国多年来劳务出口一直徘徊在30万人左右,仅占同期国际劳务市场吸纳劳工的1%,与我国劳动力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在当前亚太经济复苏和西方国家经济繁荣的新机遇面前,我们要放开劳务输出的经营权,尽快搞活国内劳动力市场,鼓励更多的外贸行业重视劳务输出,积极向世界各层次劳动力市场进军,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寻找更广阔的就业途径。

4 改进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统计的思路

4.1 界定农村隐性失业的统计口径。

隐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未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劳动能力,本质上是介于失业与就业之间的劳动力经济参与情况。界定农村隐性失业,通常需要引入克里希纳对隐性失业提出的四种测量标准,即时间标准、收入标准、意愿标准和生产力标准。所谓时间标准,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里的劳动时数低于被定义为充分就业的时数(我国为40小时/周);所谓收入标准,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里获得的收入低于被定义为充分就业的收入标准最低额(我国可确定为最低工资额);所谓意愿标准,是指劳动者愿意工作的时间和强度高于目前工作的时间和强度;所谓生产力标准,是指劳动者从目前就业队伍中撤出而不会减少产出。从我国国情看,对隐性失业的统计标准的选择,以第一、二项较为可行。

4.2 完善农村隐性失业统计调查方法:

农村隐性失业调查可借助于国家已经建立的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建立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制度。农村隐性失业劳动力抽样调查的范围是全国的农村地区,调查以户为登记单位,调查人口具体涵盖范围与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相同。调查采用以全国为总体,省为次总体的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抽样。一般也分为三个阶段,即由“省抽县、县抽乡、乡抽村”,并对抽中的样本村进行逐户调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第一级抽样框的县级单位进行分层,分层标志采用人口标准(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经济标志(近三年人均分配收入)或地形标志(平原、山区、丘陵)等,具体由各省市根据自身情况而定。

调查时点也可定为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包含15日那个星期的星期天,调查期间为调查时点前四周。调查对象为年满16岁及以上的农村地区常住人口。调查内容包含个人的基本情况和劳动状况的调查,其中劳动状况的调查项目有①调查期内是否为取得收入而劳动;②调查期内累计工作时间;③所从事的行业、有无兼业行为及兼业的行业;④该家庭户是否有外出务工的人员及务工人数(外出务工人员是指户籍仍在农村地区,人已离开农村在外工作的人员);⑤调查期间内未参加有报酬劳动或劳动时间过少(小于充分就业时间)的原因。

4.3 建立农村隐性失业统计指标体系。

(1)反映农村隐性失業总量的指标:①农村隐性失业总数: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超过农业生产要素协调配置所需要的那部分劳动力的剩余量。采用劳动力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农村隐性失业调查时,可将农村隐性失业规定为那些在一定年龄(16岁)以上的农村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参加农业劳动或其它非农业有报酬的劳动,在调查时点前四周内,周平均劳动时间不足40小时的人员。②各年龄段的农村隐性失业数:按照16-24岁、25-44岁、45岁以上三个年龄段(即青年、壮年和中老年)分组统计。③各文化层次的农村隐性失业人数:按小学以下、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几个层次分别统计,反映农村不同文化水平的劳动力供需不平衡的状况。④不同性别的农村隐性失业数量:按男、女分别统计的农村隐性失业数量,反映调查范围内男女劳动力隐性失业的规模,说明农村生产劳动对男女劳动力的偏好或排斥的程度。

(2)反映农村隐性失业广度的指标:农村隐性失业率。它是反映农村隐性失业相对数的指标,隐性失业率越高,说明剩余劳动力面广,失业的情况严重。

(3)反映农村隐性失业就业结构的指标:各层次农村隐性失业的比重:为各层次农村隐性失业占农村总的剩余劳动力数量之比,该指标按照年龄、文化层次、性别等分别统计。反映了各层次农村隐性失业在总的农村隐性失业中分布的比率,是农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许雄奇、杜鹃,我国农业隐性失业的现状[J].经济论坛,2003.6

[2] 查瑞传、穆光宗,我国隐性失业现象透视[J].前线,2000.12

[3] 夏杰长,中国农业隐性失业的统计测算及分析[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12

问题统计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奖扶系统常见问题处理

注意:本系统目前只对windows XP系统及IE8浏览其完全支持,如果不是此环境,请立即重新安装XP系统和IE浏览器。

问题1 当用户读卡时出现读卡异常 (如图 1-1所示)解决方法:

图 1-1 1.1 设置浏览器安全性。

第一步:找到安全设置-Internet区域

菜单栏=>工具=>Internet选项=>安全=>自定义级别=>安全设置-Internet区域;ActiveX控件和插件

第二步:设置安全项:

 ActiveX控件自动提示【选择启用】

 仅允许经过批准的域在未经提示的情况下使用ActiveX【选择启用】  下载未签名的ActiveX控件【选择启用】  下载已签名的ActiveX控件【选择启用】

 允许运行以前未使用过的ActiveX控件而不提示【选择禁用】

找到1

四川省奖扶、特扶信息管理系统-维护手册

图1-2 2

四川省奖扶、特扶信息管理系统-维护手册

1.2 找到浏览器上方的读卡器插件

当用户设置IE浏览器安全设置后,点击进入【新增页面】后浏览器会出现如图1-5(红色圆圈标注)的提示。

图1-5 1.3 鼠标右键运行插件

鼠标放置在黄色提示上,右键单击,点击运行加载项 如图1-6所示(红色圆圈标注)

图1-6

1.4点击运行加载项后 会出现一个弹出框提示 如图1-7所示点击运行即可

图1-7 3

四川省奖扶、特扶信息管理系统-维护手册

问题2 当用户读卡时出现读卡身份放置不正确解决方法 如图 2-1所示

图 2-1 2.1 检查是否使用IE8 2.2 检查浏览器安全性是否设置正确(前面有浏览器设置的详细步骤)。 2.3 把身份证翻面读取或者移动位置读取或检查读卡器接口是否插好。

2.4 用“第二代身份证阅读器软件”软件测试读卡器是否已坏。如果此软件不能读取身份证信息,则说明读卡器已坏。

2.5 如果“第二代身份证阅读器软件”软件能够读取,则重新登陆系统,继续录入

问题3 打印不了时 解决方法

点击运行浏览器上方的打印插件,和“读卡时出现读卡异常”错误的解决方法完全一样。

问题4 当提示“奖扶对象年龄不符合奖扶条件”错误时解决方法

检查奖扶对象条件,看是否符合奖扶条件

检查本机时间是否设置正确 检查是否使用IE8 问题5 当用户插入数据或者其他操作,网站提示500错误 , 解决方法

图 3-1

四川省奖扶、特扶信息管理系统-维护手册

此错误来源于服务器错误,或者应用程序错误,用户可以反馈于管理员,或者刷新页面重新操作或录入数据

问题6 当用户界面弹出脚本错误提示框,如图4-1,解决方法:

开网页总出现这个对话框,是什么原因?点确定之后,网页就变成白页进不去了,解决方法:

图4-1 解决方法:打开IE属性对话窗口,切换到高级选项页,在设置列表中清除“显示每个脚本错误提示的通知”复选项,该项用于指定由于网页上的脚本出现问题导致网页无法正常显示时,是否显示实际的脚本错误(注 意:此功能在默认情况下是关闭的)。

在“设置”列表中还有一个"禁止脚本调试"复选项,请勾选它(如图),这样IE就关闭脚本调试程序。这样以后在浏览网页时,再发生脚本错误也不会弹出对话框了(如图 4-2所示) 5

四川省奖扶、特扶信息管理系统-维护手册

图 4-2 问题7 (离线程序)弹出PrinterLib.dll未找到提示框,如图5-1,解决方法:

图5-1 操作方法:找到目录 插件/YADR-002Activex插件, 将图5-2中所有的.DLL文件的文件目录找到并复制到C:WINDOWSsystem32目录下即可

问题统计分析报告范文第6篇

政府综合统计组织和政府部门均属于国家统计组织中的关键部门, 其运行效率和管理情况直接关系到了我国统计工作的进展。在新时代下, 两个部门需要在做好各自工作的前提下, 提高合作程度, 以此来实现资源上的共享, 和工作上的沟通与交流, 进而提高我国数据统计工作的权威性和整合性, 确保统计数据能够得到良好的应用。

2 政府与部门统计信息共享的意义

2.1 数据共享有利于树立统计数据的权威性

统计数据的权威性指的是统计数据在群众的可信度, 代表着数据的公众认可程度, 这种权威性的主要来源是统计数据是由专门的统计人员应用专业的统计技术得到的, 并且能够体现统计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的工作成果。政府综合统计组织和政府部门担任着为各级政府、各个行业、人民群众提供精确统计信息的职责与义务, 为此, 统计数据必然要带有一定的权威性, 这样才能增加社会和群众对数据和统计部门的认可程度。

2.2 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的利用效率

统计数据主要被应用在日常生产中, 其主要的应用目的是降低社会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长期以来, 政府综合统计组织和政府部门两个部门的数据统计工作, 给社会生产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支持。但是在实际的数据统计工作中, 两者之间存在着互不沟通和交流的现象, 这不利于数据信息的有效传递, 而两者之间进行数据共享除了能够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外, 还能提高数据的利用率。

3 政府与部门统计信息共享存在的问题

3.1 数据统计部门的管理意识不足

政府综合统计组织和政府部门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观念, 即认为数据统计工作缺少实际作用, 进而导致了数据统计工作重视程度的下降, 再加上统计设备不够完善和统计技术不够先进等原因, 致使现阶段的数据统计工作存在质量下降现象。此外, 政府综合统计组织和政府部门过于重视数据统计工作, 而忽视了管理工作, 致使统计组织内部存在着诸多管理问题, 为了方便数据统计工作的进一步进行, 经常将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调用到数据统计部门, 致使统计组织内部管理效率较低, 影响了数据共享工作的进行。

3.2 统计部门的数据统计能力欠缺

目前, 我国的数据统计工作任务量在逐渐增多, 且对统计数据精确程度的要求在逐渐加大, 为了更好地满足现阶段的数据统计需求, 统计部门需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统计能力,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但是在实际的数据统计工作中, 大部分数据统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统计能力均有限, 这代表着现阶段统计部门的能力不能满足当前的数据统计工作需求。

3.3 数据统计信息系统建设不够完善

我国的数据统计信息系统建立时间较短, 因此仍然存在不全面的地方, 但是时代发展形势决定了数据统计工作需要和信息技术进行融合, 并且信息技术和应用和信息系统的建立有利于数据的共享。但是从统计数据的信息系统发展现状来看, 现阶段的管理人员更加重视的是信息系统构建中的技术工作, 而忽视了信息系统建立中关于数据共享功能的开发, 致使信息系统建立偏离建设本意。

4 政府与部门统计信息共享问题的解决方式

4.1 数据统计部门要整合各自的职责

一是政府综合统计组织和政府部门要建立不同类型数据统计工作进行的标准, 以此来确保各级数据统计工作的协调性和统一性。两个部门可以对现阶段的数据统计需求和数据统计主要类型进行分析, 并制定统一的统计指标、统计分类方式、统计数据收集方式、统计数据计算方式等基础的数据统计标准, 以此来确保数据统计工作在一个系统下进行。此外, 在数据统计制度执行的过程中, 两个部门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制度进行修改。二是要进行对统计项目的科学管理, 为了节约管理资源, 两个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统一的管理系统实现统一管理, 并按照每个部门的职责将相应的统计工作分配到各个部门中。如果涉及了管理系统外部的管理工作, 管理人员需要向上级部门进行审批, 以此来确保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4.2 建立完善的数据交换制度

统计数据的共享需要建立在专业的数据交换制度上, 因此, 两个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抄录制度和数据综合统计制度, 进而实现数据共享。在完善的数据交换制度下, 双方需要按照规定的流程来进行数据统计和数据报表制作工作, 这样如果其中的一方需要某项数据, 便可以直接到数据库中进行查找, 避免了数据重复问题。

4.3 建立全面的数据共享平台

数据之间的共享需要有一定的平台和媒介作为支持, 并且在信息技术逐渐发展的时代下, 建立数据共享平台的难度要下降了许多。在建立数据共享平台的过程中, 管理人员需要先建立数据采集系统, 并且要确保数据采集系统具有数据分析和辨别能力, 以此来决定哪些数据需要进入到数据分析系统中, 进而将不同数据统计部门的工作内容和统计到的数据都结合在一起, 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数据信息共享。

5 结语

综上所述, 在信息化时代中, 数据共享迫在眉睫, 为了更好地实现数据共享, 政府综合统计组织和政府部门需要从自身的统计工作出发, 联合制定规范的数据统计制度与职责分化制度, 将两个部门的数据统计工作结合在一起, 在实现数据贡献的前提下, 还能提高两个部门的数据统计的效率。

摘要:我国的政府统计组织由政府综合统计组织和政府部门构成, 政府综合统计组织和政府部门均在建国初期成立, 发展至今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 两者需要加强在统计信息上的沟通与共享, 旨在提高统计信息的应用率。本文从政府与部门统计信息共享的意义出发, 分析了政府与部门统计信息共享问题及其解决方式。

关键词:政府与部门,统计信息,共享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华莹, 徐晓音.政府与部门统计信息共享问题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1) .

[2] 赵喜仓, 石先建.关于我国政府部门统计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方案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 2014 (15) .

上一篇:吾日三省吾身教案范文下一篇:维稳综治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