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化演变的公共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8

科学化演变的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文书档案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种类繁多上, 有业务类、党群类和行政类等, 管理工作的联系性较强, 过程比较复杂。鉴于此, 要想加强党校文书档案管理, 管理者必须要清楚每一环节的工作, 做到目别汇分、有条不紊。在管理过程中实时补充现代化信息, 逐渐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认真对待平常的管理工作。

二、党校文书档案的管理演变

(一) 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近年来, 伴随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党校文书档案工作向着信息化管理的方向发展。但就实际情况而言, 信息化管理水平有限, 大多数党校还停留在较为滞后的档案管理模式中。虽购入计算机, 但也只是做表面功夫, 在实践运用过程中自动化水平较低, 需要消耗大量人力。

此外, 过去纸质的文件材料都没有进行电子备份, 包括很多光盘中的文件资料也未打印出来整理好, 致使文书档案一些内容缺失, 保存不统一, 人工检索仍然是主要工作手段, 浪费大量时间。

(二) 缺少关注度

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因为无法直接为党校带来经济效益, 导致很多领导人认为此项工作可有可无, 未意识到其繁杂性和必要性, 缺少一定的关注。也没有安排专业水平较高的人负责此工作, 对下属缺少严格管理。致使有关人员缺少规范性认识, 工作认识较差, 把精力和时间都放在资料文件的保存和整理上, 忽略日常性的普通文件, 从而制约党校进一步发展, 为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 工作不协调

在管理过程中, 文秘工作总是被档案人员所忽略, 把档案管理与文书工作混为一谈, 未做好二者的协调管理与对接问题, 致使档案管理工作杂乱无章。党校文书档案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应和各部门的保持紧密联系, 但具体落实中很多部门都没有尽力配合, 导致党校档案资料不完整问题屡见不鲜, 对文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一定影响。

(四) 归档材料缺少系统性备案

第一, 党校办公经费比较紧张, 在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 导致工作人员归档认识薄弱, 没有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 对承办的文件只查看其完整性, 通过部门年检便可, 并不在乎其有无开发和使用价值。

第二, 党校长时间过分重视和大政方针有关的红头文件, 对有高价值的教学档案视而不见。伴随党校办学的深入发展, 日常科研与教学的内容越来越完善, 对档案的搜集整理与应用要求也逐渐提高。但教务、人事等部门, 缺少统一的材料管理, 提高材料的流失率。

(五) 缺少专业的管理人才

党校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对管理者有着严格的专业要求, 其不但要了解基础原理、操作流程和方法, 还有拥有较高的汉语言文学水平, 掌握和其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 学习更多的新理念、新技能。但很多管理者都未接受过专业化的、系统化培训, 专业水平较低, 加上不够了解业务, 在整理材料时非常盲目和随意, 分类归档不到位, 立卷不达标, 资料积压情况屡见不鲜[1]。

三、党校文书档案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 提升档案认识, 注重思想引领

提高对档案工作的意识, 需要党校所有工作人员的支持, 可使用制作宣传小视频、漫画展的方法在食堂、教学楼或者电梯内播放, 以传播文书档案知识, 提高员工档案归档认识, 让其在将来工作中能做到主动搜集和整理所需的归档材料, 为此工作突出其服务价值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 摸底现阶段党校文书档案管理工作, 全面掌握纸质和电子档案的实际状况。

第二, 诚邀在此项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企业、单位负责人, 高校档案管理学专业人士, 根据之前的摸底结果, 全方位剖析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的放矢地指导党校内部工作人员, 帮助党校保质保量的完成档案材料的搜集与立卷工作。

第三, 为进一步聚焦侧重点, 可通过设立固定活动日和知识测验的方式把督促工作人员自主学习。让所有员工都能参加到文书档案知识的学习当中, 了解相关法律规程, 从而提高档案认识, 用理念促进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推动党校员工在未来工作中能及时把存档的资料上交到档案工作人员手中, 为其平常搜集和整理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二) 依规管理, 档案工作标准化、制度化

制度化、标准化是党校系统把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的必备条件。此项工作要根据自身特征, 从实际出发, 由浅到深逐渐攻克已有工作中遇见的瓶颈。比如:用于存档的盘片要交给信息部门统一有规划的购买和发放。其的应用要遵循登记制度, 确保专门专用, 还要保存一份临时工作盘便于有关人员临时应用。到年底时, 这些盘片要根据相关要求标准及时上交并填写好记录信息。

另外, 要加强整章建制, 全方位梳理规范。首先, 文书档案管理人员要根据我国下发的有关规定, 确定相应的工作流程与具体细则, 对档案搜集、记录、整理所有环节做出明确要求, 把责任落实到人头上, 不断优化考评制度。其次, 建设电子、纸质档案两种归档管理制度。一些价值较高的电子、纸质文件双重媒介记录保存的档案一定要及时归档。最后, 加强组织领导, 把文书档案管理列进平常工作中[2]。

(三) 加强技术应用, 实现管理信息化

针对党校系统来讲, 文书档案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备建设息息相关, 可采用提高成本投入的方式扩大存储空间, 增加收存档案的类型, 丰富档案室资源, 让其为党校科研和教学工作提供优质服务。现阶段, 党校系统档案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设电子档案储存数据库,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为实现管理信息化奠定良好基础。党校各个部门在开展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时要提高内外网资源的利用率, 追求无纸化办公, 推动其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前进。使用网络归档电子材料,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此外, 党校还可把其和学校网站的数字化图书馆对接在一起, 通过建设二者互联网服务平台的模式, 保证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先进性。

(四) 培养专业人才, 提高档案质量

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由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直接决定, 因此必须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伴随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延伸, 从业人员的整体素养较差, 在发展进程中, 缺少高素养管理人才的问题日渐突出。要采用引进专项人才的方式逐渐提高工作人员团队的整体素养, 以人员选拔和任用依靠对内协调、对外招聘等不同手段, 优化人才分配结构[3]。

加强培训工作, 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从业人员自身修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提高文书档案管理水平。此外, 还要合理提高薪酬, 用其来吸引专业水平较高的人才, 组建工作团队。这不但是保证党校系统业务有序开展的基本要求, 更是顺应管理新常态的根本保障。

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使用互联网处理电子档案信息的能力, 引导其把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 发展成党校所需的专业性人才。

(五) 提高开发利用水平, 实现资源共享

党校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和普通学校有着较大区别, 其具有更明显的特殊性与专用性。相关人员在建设开放化的互联网服务平台档案系统之上, 还要充分发挥出其网络化的带动作用, 采用现代先进手段, 实现资源共享。在做决策的过程中, 此资源的价值会彰显出来。

一方面, 要建设资源共享渠道, 用其来提高服务水平。对资源信息化的全面研发予以高度重视, 加强分类管理, 优化网上查找、目录编辑等功能, 合理的通过网络来推动资源共享。

另一方面, 要提供高质量的远程检索服务, 逐渐增加服务范畴, 突出文书档案的社会效益。这样一来, 师生都能实时了解教学规划、进度周期和课程目标, 向社会展示党校文书档案管理的服务成效。

四、结论

综上所述, 要想解决党校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关人员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选用优化对策。可从提升档案认识, 依规管理, 加强技术应用, 培养专业人才以及提高开发利用水平等方面入手, 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摘要: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 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备受人们广泛关注, 是一项系统化、繁杂琐碎的工作。新时期下, 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过去的管理观念已无法满足现阶段的发展要求, 提升文书档案管理水平势在必行。本文将主要围绕党校文书档案的管理演变展开分析, 并提供具体优化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党校,文书档案,管理演变,优化对策

参考文献

[1] 潘挺.浅谈办公室文书档案的管理及常见问题[J].办公室业务, 2018 (15) :20+25.

[2] 张爱坚.新形式下如何加强党校文书档案管理[J].中外企业家, 2016 (06) :199.

科学化演变的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象征主义艺术借助“符号”来隐喻人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感受,其最初的原型范式便是神话和游戏。神话和艺术本来就有不解之缘,两者的联姻在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建构了象征性关系;而以神话形态来表述审美化生命存在,是象征主义艺术特定的言说方式。不仅如此,象征主义艺术指向游戏的维度,一方面,游戏源于艺术,象征主义艺术以游戏方式使生命达到自由生成和无限存在,另一方面,艺术又借助神话召唤人们进入一种“诗意地栖居”。正是在艺术的催化下,神话和游戏通向象征诗学,审美论转化为价值论。鉴此,以神话和游戏为基本维度的象征主义艺术就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之上的文化诗学:人不仅应该成为人,而且应该成为诗人,只有诗人才能给眼前这个现实世界提供并创造出新的意义。

关键词:神话;游戏;象征;象征主义艺术;文化诗学

黑格尔在其巨著《美学》中对“象征型”艺术概念的提出和论证已经表明,象征与人类的审美和艺术关系密切。在黑格尔那里,象征是把外界存在的某种具体的事物当作标记或符号,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内容,即意蕴。前者是一个物的符号,后者是其象征的意义。在这些符号里,现成的感性事物本身就已具有它们所要表达出来的那种意义。笔者以为,象征主义艺术作为一种把握世界的审美认知方式,它借助“符号”来隐喻人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感受,其最为初始的原型范式便是神话和游戏。

西方文明的起源——古希腊文化孕育于神话之中,早期希腊人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人神不分、人神同欢的世界,在那里,人的生活世界与神话世界没有界限;神话的生殖原则是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自然演化理解的一切依据。而在中国,神话是民族文化因子的储存,当人们追询民族心理、文化传统、自然观念、历史意识、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时,无一例外地要上溯到神话那里;神话这样一种充满虚幻色彩的“话”(话语)说(言说)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对中国文明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在西方,直到“哲学之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突破了传统的神话宇宙论转而用自然物质本身来解释世界的本原,致使西方文化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分化为“神话世界”和“科学世界”。然而,艺术活动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却没有超出忧虑、痛苦、追求和反抗的神话思维模式。如,西方文学发展轨迹大致如下:神话传说演变为英雄故事,英雄故事汇聚成悲剧喜剧情节,悲剧喜剧情节翻新成写实的虚构文字。时过境迁,故事框架仍万变不离其宗——各样文学形态不外是以不同面貌出现的一系列神话而已。

当代德国学者埃利亚德的专著《宇宙和历史》曾对人类和神话思维之间的不解之缘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埃利亚德认为,人对神话产生兴趣缘于人对于存在之流失(Verlust des Seins)心怀恐惧。用中国话说,所谓人生如梦,美景韶华转瞬即逝;人唯有在神圣的重复中获取的体验才具有本真之意义。通过对神话中永久重复之原型认同,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得幻想式满足。也就是说,神话本来就产生于人类试图把浮现在自己面前的历史或现实上升为一种文化理念的需要,它企求的不是要找出某种客观规律,而是要造成一种幻境,一种外观,甚至一种假象。如果仅仅依靠对技术的改造与科学的结合,现代人仍然难以解决人之为人的根本问题,即人的安身立命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就此而言,现代神话的目的就是人要为自己提供一个人可以在其中居住的有意义的家园。比如,法国象征主义诗派的后期诗人叶芝就被称为是“制造神话的诗人”。即使象征主义艺术所应表达的不是现实生活,而是意识所不能达到的超时间、超空间,超物质、超感觉的另一世界,这种超验本体也只有通过某种原型符号借助隐喻才能表达。

神话同样是恩斯特·卡西尔文化哲学的重要命题。从早期的《神话思维的概念形式》、《符号·神话·文化》、《语言与神话》到最后的《国家的神话》,神话始终都是一个贯穿性主题;乃至卡西尔后期著作《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将神话批判居于其整个文化批判的前端。卡西尔认为,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人会运用符号(象征)创造文化,进而通过对原始人类创造的符号世界(象征)的分析把文化象征追溯到神话思维:这是因为,人类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或“象征”活动,以此建立起人之为人的“主体性”(符号功能);神话则是人类文化符号形式的一种,准确地说,是人类原初经验的符号化,如果要研究综合性的人类文化系统,必须追溯到神话。

在卡西尔看来,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和历史都是符号活动的组成和生成,彼此表示人类种种经验,趋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塑造“文化人”。“神话世界”不同于“科学世界”,它遵循的不是科学认知规律,而是对人所面对的世界进行符号化,“原始人绝不缺乏把握事物的经验区别的能力,但是在他关于自然与生命的概念中,所有这些区别都被一种更强烈的情感湮灭了:他深深地相信有一种基本的不可磨灭的生命一体化(solidariry of life)沟通了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的个别生命形式”。正是在“生命一体化”原则的基础上,艺术也是从神话中分离出来、一种不同于理性思维的把握拥有世界的文化符号形式——直观的形式和生命的形式。质言之,艺术作为文化的感性符号,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有机部分;艺术价值的本质不仅是要激发起某种情感,而是要由所激发的情感来洞见生命形式。“最杰出的现代艺术家仍然感到对神话世界具有一种无尽的渴望,他们把它作为一个失去的乐园而深表哀悼。……真正的诗人,不会也不可能生活于一个僵死的物质世界中。他只有以一种总是生动活泼的方式,才能接近大自然。由此看来,真诚的诗总是保留着神话情感和神话想象的基本结构。”

综上所述,神话是人类感觉且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对某种特定意义的揭示。以神话的超验本体性原则来设定世界,就是诗意化世界的核心。以超验化原则将世界予以诗化的始作俑者是柏拉图及其“理想国”。柏拉图将其所认定的世俗意义的诗人驱逐出其神话般的“理想国”。在此,“理想国”正是柏拉图理想的象征。“当科学发展成全面的技术统治,从而开始了‘忘却存在’的‘世界黑暗时期’,即开始了尼采预料到的虚无主义之时,难道人们就可以目送傍晚夕阳的最后余晖——而不转过身去寻望红日重升时候的最初晨曦吗?”因此,神话没有消失,只不过隐入艺术中,并在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某种几乎无法察觉但又可以言说的象征性关系。简言之,神话为现代艺术提供了在诗意殆尽时代的一个不可侵犯的避难所。

毋庸讳言,与艺术的自由性本质不同,神话具有原始巫术的性质。一般而言,原始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人不同是因为,在原始人那里周围的世界陌生而神秘,乃至令人敬畏。诸如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等都是有灵的,都可以与人交感。问题在于,当原始人试图用巫术般思维方式去认知眼前的世界时,却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难以把握世界。于是,人类又创立了宗教、艺术等来揭示世界的奥秘。就艺术而言,它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特定方式:艺术活动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观照客观对象,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诗(艺术)的东西就是神话学的东西;而以巫术的性质出现的神话世界就是一个想象的世界:神话不是别的,只是原型世界本身,只是对宇宙的最初的一般直观,这种直观才是接近无条件者、全体、绝对的唯一方式;通过它,人的思想、思维才在自身之中消除了简单的和客观的超验性,接着又确立起真正的客观的超验性。尽管神话/艺术可以作无限的解释,意义不可穷尽,但其本质是相通的,即,神话(巫术)和艺术都是以想象为媒介、以象征为特征的对世界的一种非理性的体验方式,这就是神话与艺术的互文见义。事实上,也只有在艺术领域,符号(形象)和象征(意义)才能得到完美的融合,也只有在审美意识中,神话既是人类情感表现的符号传达,又是人类智慧的结构和知识的体系。

若说,现代人能期待新的神话的出现,那么,这就是关于现代人的关系审美化的神话。曾身体力行地创造了一种新的神话的尼采曾说:“只要想一想这匆匆向前趱程的科学精神的直接后果,我们就立刻宛如亲眼看到,神话如何被它毁灭,由于神话的毁灭,诗如何被逐出理想故土,从此无家可归。”由此不难理解,加缪的《西西弗神话》在此意义上其实就是现代人荒诞存在的象征。而以神话形态来言说象征化的生命存在,便是象征主义艺术的特定表述方式——神话于此可以视为一种“文化象征”的哲学(美学)。

严格说来,神话的复兴只是到了谢林那里才真正实现。存在主义先驱谢林打破了启蒙运动所坚持的严格的“哲学与神话的对立”,在德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完整的神话哲学。而且,谢林的神话学与荷尔德林的“酒神颂”、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以及海德格尔的晚年思想都有血脉相承的关联。

谢林是从柏拉图模式把诗推崇为人的世界之本原的。谢林在《先验唯心论体系》结尾处曾说,唯有艺术才能把哲学家只会主观表现的东西展现成客观的,但这“必须期待哲学就像在科学的童年时期,从诗中诞生,从诗中得到滋养一样,与所有那些通过哲学而臻于完善的科学一起,在它们完成以后,犹如百川江海,又流回它们曾经由之发源的诗的大海洋里”。诗不但是初始的根基,也是历史的归宿、人的天命之去所。现代世界已然一个科学的世界,但科学必然要复归于诗。这种复归不会是直接的返回,它必然有一个中间环节,即神话。依谢林之见,神话远不只是人类原初的一种艺术现象,或者说是艺术地把握客观世界的原初方式,神话更多的是人之存在本身的问题。

在《艺术哲学》中,谢林纵览了人类艺术发展史,其出发点正是古希腊艺术。他指出,神话是古希腊艺术的基础,古希腊的神话学是一种自然纯朴的东西,它在循环的完满性中完成了艺术有机发展的整体性循环。因为神话是“神祗故事之自成一体的总和”,是“对作为自然宇宙之普遍的直观”,因此,每一个神话形象是整体在特殊的、局部的截面中的直观呈现。“就此而论,既然绝对者在每一形象中有限制地呈现,那么,正因为如此,每一形象则以其他形象为前提,每一个体又间接地或者直接地以其他一切为前提,而一切则以每一个体为前提。因此,她们必然构成某种一切在其中全然相互规定的世界、有机的整体、总体、(某一)世界。”在谢林看来,神话的这种性质对于理解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希腊神话乃是诗歌世界的最高原型”(原译中的“初象”改为“原型”——笔者注),神话产生艺术。一切时代的艺术至少是最杰出的艺术都具有神话的这种性质:“任何伟大的诗人理应将展现给他的世界之局部转变为某种整体,并以其质料创造自己的神话。”谢林一再强调神话是艺术创作的原始材料和必要条件,是艺术得以生长的土壤。没有神话就没有诗。创造的个性永远在建立属于自己的神话,艺术家正是伟大的神话创造者,堂吉诃德、麦克白斯、浮士德都是“永恒的神话”。

问题在于,谢林认为神话已然不是一种艺术形式的种类,而成为了人之存在的方式。刘小枫在《诗化哲学——德国浪漫美学传统》中说,谢林的整个哲学体系是按照一种无法说清楚的绝对同一体来设定的,而这个绝对同一、绝对单纯的东西无法用描述的方法来理解或言传,也就是说,不能用概念来理解或言传。对于那个“东西”,人们只需将其设定为体系的开端和终结。实际上,这个“绝对”,在哲学上就是“本原”,在艺术中正是“原型”,它包含了主观和客观的原初状况。谢林认为,以这个“东西”作为“本原”,只有“天才的直觉”、“美感直观”才可以达到,只有“诗的语言”才可描述。这里所谓的“诗”并非仅指诗歌,而类似于海德格尔的“诗意”(the poetic):“语言本身在根本意义上是诗……诗在语言中产生,因为语言保存了诗意的原初本性”。实际上,“诗意的原初本性”就是神话的本质,神话的世界就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一个原型世界本身,是对宇宙的最初的一般直观,这种直观才是真正全体、绝对、接近无条件者的唯一方式。通过它,思想才得以在自身之中消除简单、客观的超验性,确立起真正、客观的超验性。唯独如此,神话/艺术才可以作无限之解释,意义无法穷尽。这正是神话与象征的互文见义。

尼采对神话也持有浓厚兴趣,在他的心中神话和象征原本就是一体的。“神话的形象必是不可觉察却又无处不在的守护神,年轻的心灵在它的庇护下成长,成年的男子用它的象征解说自己的生活和斗争。”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把太阳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对立、斗争看作是希腊文学艺术以及悲剧诞生的基础。在他的笔下,瓦格纳是醉心于神话的音乐家,他用一种神话式思维而非概念式思维,进行诗剧和音乐创作。究其原因,是因为尼采激进且彻底地反叛了西方传统哲学中形而上的概念思维,恢复被概念思维抽象了的人与现实世界的真切关系。他断言:“逻辑只是语言桎梏中的奴隶。”人利用概念把印象掳获,再通过逻辑将之杀死、剥制、干化并保存下来,由此而建构起的概念的大厦如同古罗马的骨灰陈列间一样冰冷且枯燥。如何才能让哲学摆脱冰冷且枯燥的病态命运呢?尼采给出的答案是:让哲学回到它的源头。“东方作为神话和祭仪指导者的哲学的开端:它组合宗教。”回到神话和象征的世界去,那也正是直觉与艺术的世界。与概念的骨灰陈列间相比,它像“梦的世界一样丰富多彩,变幻不定,无所顾忌,令人迷醉和永远新鲜”。在尼采的诗意且狂放的文字背后,我们依稀见到了一位以象征为思维的诗人哲学家。

再来看与谢林和尼采一样,同被称为“诗人哲学家”的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诗”之“思”可以视为有关神话的象征诗。事实上,进人大学后的海德格尔首先研习的正是神学,后改攻哲学。在海德格尔看来,“诸神”、“神性”等话语概念与基督教体系中的“上帝”无任何直接关联。较之于“上帝”,海德格尔眼中的“诸神”、“神性”等概念更加具有“本源”的特性,更加接近“前苏格拉底”(Pre-socrates)时期希腊神话中的神灵,这是一种“早期希腊人所理解的自然和人的概念”。美国学者查尔斯-巴姆巴赫就此断定:“认为海德格尔对神话没有批判态度,或者认为他保持原样不加批判地崇敬神话事物,这种看法是幼稚的。……这并不意味着海德格尔有意识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寻求建立一种神话语言,他的大部分基本术语……都是在一种为展开存在的隐蔽领域而制定出一套严格的词汇的努力中使用的,而并不仅仅是一位神话作家的浪漫表达。海德格尔对于为了表达存在之运作而追寻一种关键性语言是极端严肃的。”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中的神话观念反映了他一贯的思路:对于现代科技化生存的严厉批判,犹如尼采、海德格尔坚持认为只有“前苏格拉底”时期才是天、地、神、人和谐共生的诗意栖居。

毋庸赘言,在海德格尔那种高度抽象乃至被人称为“哲学呓语”的背后,显现的正是诗意的象征法则。象征在此已然成为了本体性所在,这是人类知识的体系和智慧的结构,这一结构体系的思维本质只能是神话或诗性的。概言之,上述所有的有关神话的意义诉求本身就是一首伟大的象征诗。

不仅如此,象征主义艺术还将游戏与审美创造连接起来。

荷兰学者胡伊青加在《人:游戏者》中说,文明是在游戏中且作为游戏兴起而展开的。从生命存在的意义而言,游戏是人的生存实践最本真的样态,是本真的人以最轻松的态度做最严肃的事情;游戏源于审美且能创造与超越审美,因而它关乎对人的生命本质活动的理解。“在人的一切状态中,正是游戏而且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全的人。”“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也就是说,只有在游戏中,人才能克服内部或外部的强制,在精神超越和无限创造中实现对自由本质的理解。这种境界正是审美的境界。

在相关的游戏论中,游戏是作为艺术的隐喻出现的,其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是艺术本真问题。而这里的隐喻关系的建构又是通过象征性思维来完成的。比如康德,他的《判断力批判》最早在“艺术”(Art)和“游戏”(spiel)之间寻找到逻辑关联。他认为,“自由”和“快适”成了衔接游戏和艺术的重要纽带。无论游戏,还是艺术,都将“内在自由”看作是精神的旨要、存在的根源。所以,游戏是艺术的初级阶段。席勒宣称,游戏基本与艺术“同形同构”,它是美的象征。质言之,游戏是自成目的性的活动,游戏之为游戏就在于它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在于它就是愉悦本身,是人之为人的标志。更重要的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立,游戏成为一种自足的对应物和象征系统。唯其如此,它和象征主义艺术在美学上达到契合。

相对而言,伽达默尔对游戏的阐释开始于对游戏存在方式的追问。他认为游戏的存在方式就是自我表现,自我表现是自然的普遍的存在状态。同时,游戏又是一种主动性和被动性相兼的过程,在游戏中游戏远远超过它本身的意义。这样,游戏者的存在便被“抽象”掉了,从而把游戏者对游戏活动的现实性存在的决定性关系颠倒过来,或将游戏视为可以脱离游戏者而独立存在之物——导致了一个脱离了游戏者而自在地存在着的“游戏本身”的符号世界。这表明,游戏世界与日常世界是两个世界,正因如此,人们才赋予游戏超越性,从而使其成为诸如艺术、审美、宗教等的一种“原型”。在某种意义上,伽达默尔是在艺术本体论的意义上引入游戏概念的,他把这种促使人类游戏真正完成向艺术的转化称为“向创造物的转化”。应该说,“创造”这一话语概念已表明游戏已离开它原先的起源,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被任何人所游戏,因而变换成了可不断重复和不断发展的存在,其本质就是开放性——游戏作为(艺术)创造物是一个无限的意义整体,而象征性构建正是有限的实体向无限的“创造物”的意义显现方式。这意味着,游戏体现了象征主义艺术的精神内涵和审美功能。“象征物或象征性的本质恰好在于,它并不涉及用理智来补充的目的意义,而是它的意义就永驻于象征本身。正是象征的这种以其本身存在来召唤意义的方式说明了它与游戏以及艺术之间根本的同一性。”

对于游戏,海德格尔也曾作过精辟的阐述。缘于“诗意地栖居”的“四方游戏说”,是海德格尔后期美学与哲学理论的一大亮点。海德格尔曾在《语言的本质》中指出:“时间一游戏一空间的同一东西[das selhige]在到时和设置空间之际为四个世界地带相互面对开辟道路,这四个世界地带就是天、地、神、人一世界游戏[weltspieal]”,“这就是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美学观的提出”。而“游戏”在西方美学中素有“无所束缚”“交互融合”“自由自在”之内涵。在海德格尔“天地神人游戏”境界中,时间万物浑然一体,处于生机勃勃的涌动且永不停息的运化中。海德格尔将此种新境界称之为“Ereignis”(大道)。究其原因,只有存在于这种本真存在状态中,人才能真正走向澄明之境。

综上所述,人们对神话产生兴趣缘于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深怀忧虑。加缪的《西西弗神话》的副标题即为“论荒谬”,其意所指的就是现代人荒谬存在的象征。可以说,既然生活的世界没有意义,那么人必须为自己寻找一个值得活在这个世界中的理由。人之为人就在于,生命的存在必须要有某种依据,某种希望,否则便是荒诞。无疑,现代世界是一个科技理性化的世界,人们深陷“数字化生存”之中。然而,人的生存应该回归于诗——诗意的栖居。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回归必须借助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就是神话。须知,神话本来就产生于人类试图把浮现在自己面前的历史或现实上升为一种文化理念的需要。通过神话中的永久重复的原型范式,神话世界凸显了一个象征化的审美世界,一个有关生命存在的自由世界的出现。

对问题的进一步审视可以发现,在神话世界中秩序的建立和保持是维护人的自由存在的基本前提,而对秩序的心理需求以及在意识活动中再现或创造秩序,便关涉到游戏的产生和创作。皆因,游戏是一种纯朴自然的东西,是人类最初感觉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一方面,游戏从情态构造上是一种虚拟的现实存在,其本质则在于自我表现。这一点使它与神话相通。另一方面,游戏习惯于以儿童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当游戏以其虚拟性、想象性、表现性脱离其具体形态而成为人类的精神创造物,尤其是,游戏在循环的完满性中构成了艺术的有机发展的整体循环,而不像现代的东西总处于一个无终止的进程之中。或,游戏所企望的并不是找出某种客观规律,而是人类最初为生存世界所寻得的一种秩序意义。故而,以“无所束缚,交互融合,自由自在”或“逍遥游”为规则的游戏方式正是在此基础上成为神话说的自然秩序。

笔者以为,庄子的“逍遥游”是依赖象征主义艺术将神话世界与游戏精神结合得最为成功的典范。其开篇就言说了一个“由鲲化鹏”的神话以及鹏由“南冥”飞往“北冥”的雄壮之举——对人类对自由飞翔的向往。其中包含着生命的本真快乐和(神话)文本的审美创造双重功能。“逍遥的‘鲲鹏’,梦幻中人与蝴蝶的精神沟通,梦幻中和髑髅的问答,罔两和景的讨论,河伯和海若的交谈等,几乎所有的寓言故事,都是想象性的游戏笔墨,或者说是以游戏方式的审美想象。”所谓“逍遥”,按照庄子的解释,其实就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游”则是由现实抵达“逍遥”的精神通道,一种自由自在、畅快通达的行为状态。这是精神在无限宇宙时空中的自由翱翔,是心灵摆脱了一切世俗羁绊而获得的空前解放。它在精神上融合进广袤的时空,与天地合一,同宇宙同源,真正体味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无拘无束的游戏状态和神话形态。换言之,在“逍遥游”中,“逍遥”象征着对空间的超越,获得时空的绝对自由;“游”喻示着身体摆脱物质制约,获得身心统一的自由。所以,庄子的游戏活动离不开神话世界,没有神话也意味着庄子的游戏难以可能。也因此,“逍遥游”在呈现自我的生命智慧和自由精神的同时,也隐含着审美体验和艺术创造的直觉冲动,渗透着象征主义艺术的质素。

完全可以说,与庄子“逍遥游”遥相呼应的是海德格尔的“诗意地栖居”——后者不啻为前者的现代性翻版。众所周知,海德格尔是从存在论语境提出“诗意地栖居”,它不但阐明了人之存在的真理,也设定了艺术价值判断的出发点。一方面,现代人“无家可归”是现代人在世的基本方式,虽然这种方式日常被掩蔽着。另一方面,人的存在根本上应该是诗意的,即敞亮的、澄明的、本真的,所以“诗意地栖居”才是与技术性或数字化生存艰难抗争的本真栖居,其本质则是一种与现代社会相悖的有关存在的现代神话,也类似庄子的以纯粹的心灵去体验“生命”之道。“庄子倡导一种不以物累形的超越功利目的的悠然心境来观察自然,并融入自然的怀抱,达到一种以天合天,物我同一的境界。”

唯其如此,海德格尔认为以非概念性的“思”来征服形而上学,并作为传统哲学终结以后人们体认世界的方法论。准确地说,这里所说的“思”与庄子的“道”是相通的,大道之显现自身为“诗”,领会这大道之显现就是“思”,而“诗”与“思”、与“道”圆融一体的终极境域就通达到天、地、神、人之四方游戏境界,或谓“诗意地栖居”。进而言之,在海德格尔的那里要实现“栖居”必须倾听天、地、神四重整体的“道说”。“作为世界四重整体的开辟道路者,道说把一切聚集入相互面对之切近中,而且是无声无阒的——这种无声的召唤着的聚集,我们把它命名为寂静之音(das Gel ut der stille)。它就是:本质的语言”。“道说”之所以是“本质的语言”是因为它以有限语言表达“寂静之音”,表达一种不可言说之奥秘,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冥想”“顿悟”等方式与天地感应。易言之,“道说”对应的恰恰是象征化。当置身于其中的人乐此不疲地游戏于神话般的“栖居”之境时,恰似庄子的“逍遥游”。

如果说,游戏之为游戏就在于它展示了人类的生命智慧和自由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标志,艺术则以游戏方式激发起人类无限的生命精神;在此基础上,作为审美的象征,游戏与审美建构了“同形同构”关系,其出发点和归宿处始终是艺术本真问题。与此同时,神话在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几乎察觉不到但又基本上可以言说的象征性关系,彰显了审美化的生命存在。问题更在于,失去了精神安全感的现代人将在消除了任何超验的形式和外在世界的证明后,在自己身上找到中心点——由神话的超验本体性原则来设定世界,就是诗意化世界的核心。于是艺术借助神话召唤人们,为人类构筑生命的诗意栖居,使终有一死的人进入永恒,拥有本己的时间。神话和游戏就是这样以超越性的审美体验途径——象征化思维给出了艺术本体论的涵义。也即,正是在艺术本体论层面,神话与游戏有了意义贯通之处:游戏已经成为神话或者神话已经成为游戏的特定象征形式,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在此,神话和游戏通向象征主义艺术,审美论转化为价值论。就此而言,以神话和游戏为基本维度的象征主义艺术就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之上的文化诗学:人不仅应该成为人,而且应该成为诗人,只有诗人才能给眼前这个现实世界提供并创造出新的意义。

而在现代科技社会中依然有人不断延续着有关神话、游戏和象征的艺术命题,无非是为了借此寻回人为自身及其周围世界所曾经拥有过的审美化存在方式。

(责任编校:文建)

科学化演变的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财务管理工作是中职院校实现良好稳定的发展运行状态的重要环节,本文围绕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升途径问题,首先论述了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之后围绕中职院校财务管理体系科学化建设中的现存困境以及提升途径展开了简要的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 中职院校;财务管理;科学化;提升途径

财务管理是中等职业院校日常化运行管理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切实实现中职院校办学质量水平有效提升目标的关键路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对中等职业院校日常教学业务运转的稳定性和质量具备着深切的影响,对于切实增强中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强化有关工作的进行效率具备着重要意义,本文将围绕中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工作体系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提升策略展开简要的论述。

一、中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简析

财务管理工作始终是中等职业日常化内部运营管理工作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是直接影响中职院校校园建设水平以及发展趋势的重要力量,能够为学校整体化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取得提供充足的积极推动力量,在中职院校整体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制约性意义,这里试对中职与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中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拥有强烈的政策约制性。虽然在目前的发展环境背景之下,我国绝大大多数中职院校的主要财务运作资金,大都是财政补助的基本支出补助和项目支出补助资金,但是在实际的资金运作过程中,都必须严格遵循依法运作的原则,都必须在对现存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各级政府中财务和教育主管职能部门制定的政策指导,保持充分的遵从,按照资金的规定性或者是制定性共有来实施运作行为,不得出现对资金的挪用或者是借用行为。

第二,财务管理工作是切实保证中职院校日常化教学业务运作稳定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中职院校设置专门部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切实实现对自有资金和财政性预算资金实现科学而合理的运用,增加资金的筹集来源,消除现有教学研究业务运行体系中存在的不合理资金支出项目,要实现中职院校资金收支结构的合理化安排,切实提升资金项目的使用效率,力争在有限的资金数额控制范围内,切实实现更多的市场项目的投资目标,为中等职业院校实质化的稳定有序发展创造充分的保障性实践力量。

第三,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中职院校更好实现反腐倡廉工作目标,由于在传统教育事业的运作体系之下,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职位大都是中职院校领导班子组成人员兼任,致使相关的配套监管制度难以完善,或者是尽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管制度,但是由于监管对象是学校领导成员,致使有关制度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规范和惩戒作用,进而也就引致中职院校在现有阶段的资金管理工作的运作中,难以避免地出现较为严重工作漏洞。然而,如果在加强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水平和科学化水平的背景之下,设定相对独立与中职院校核心领导集体的财务管理工作部门,切实建立系统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将会在较大的实践程度上切实实现对腐败现象的有效避免。

二、阻碍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科学化建设的因素分析

在现有的中等职业院校的阶段性发展条件下,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依然沿用传统财务管理工作模式,依然将学校的日常化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仅仅局限于算账以及报账两个基本方面,这种简单传统的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实施模式具备着十分有效的实践意义,在中国职业教育事业市场化运作环境深刻变革的历史背景之下,及时分析现有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科学化发展过程中的阻碍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备充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无疑具备着充分的实践意义,这里首先对阻碍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体系科学化建设目标实现的因素,展开简要的分析:

1.中职院校现有的财务管理工作基本制度有待完善

现阶段,我国较大数量规模的中职院校,在基本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运作过程中呈现出了明显的混乱性,未能建设实行统一化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我国现有的部分中职院校尚且缺乏科学有效的内部资金管理控制以及配套的会计监督制度,未能针对学校的日常化财务管理工作,设定专门的财务管理职能部门,有一部分中职院校在财务管理职能部门的设定过程中,甚至指令学校领导集体中的某一成员兼任财务管理部门的领导岗位,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具备较为深切的主观影响特征。由于中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控制监督,以及会计核算审核监督过程中的薄弱性特征,较大程度地诱使中职院校会计核算部门记录的信息难以实现真实性和客观性,使得学校现有的资源信息无法实现在会计账面上的充分反映,影响了中职院校自身具备的教育资源的实际配置效率,致使中等职业院校的实际教学质量难以实现稳定有序的提升,并且阻碍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2.现有的财务管理工作指导理念有所落后

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正在积极深入地推进实施着财政体制改革事业,在这样的社会历史发展环境背景之下,国库集中收付、部门财政经费支出的预算方案编制、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等项目接连推行了以“收支两条线”为管理指导理念、以收支资金项目分类为实施方式的改革实务探索,围绕我国现有财政资金使用水平绩效评价工作的改革工作不断深化,缘于上述改革实务工作进程的客观实施,我国现有的中等职业院校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科学性,以及质量性要求水平也日渐提升,中职院校现有的较大数量的财务管理工作指导理念以及实践操作技能都表现出了与现实财政体制改革事业发展进程的背离现象。

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过程中,部分中职院校在资金预算计划的编制实践中出现了明显的形式大于内容的趋势,往往只是对学校日常教学业务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实际化的资金需求进行简单的迎合,不能对学校的现有发展状态以及长期发展规划实现充分的对照,并与中职院校实际的财政收支工作开展状况产生一定程度的脱离性,不能充分反映中职院校现有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水平,不能在财务管理的工作视角之下,实现对中职院校建设发展事业重点和方向的充分把握。

与此同时,我国现有的中职院校在实际的预算方案执行实务中,往往缺乏系统而有针对性的业务运作资金资源控制实现机制,不能严格遵照预算计划时候是资金的安排和使用行为,未能建立科学而系统的资金定额与标准,对于实际的业务发展运作过程中的资金开支行为具备着明显的随意性,不关注学校发展和业务运行过程中资金对象的使用效益,导致实际编制的预算计划失去了其应有的约束力。

举例分析,在教学辅助设备、实践训练设备的更新时,在实际购买新设备的过程中,不能对实际的购买计划数量进行精确确定与控制,致使实际购买设备数量与学校的实际建设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进而引致设备缺位以及设备闲置现象,与此同时,在实施教学、实践训练设备的更新操作过程中,应当切实关注对原有设备的转卖与出租实务,通过这样的实践方式,及时使中职院校已经淘汰的教学辅助设备、实践训练设备发挥其应有的废物利用价值,在实现对弃置教学设备妥善处理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中职院校适当程度的资金回笼。

3.中职院校现有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对较低

在现有的中职院校的发展条件下,依然有许多院校组织尚未完成其专门化的财务管理工作部门的设置,且绝大多数的中职院校现有的财务管理部门,其实际的部门领导成员大都是由学校中领导成员或者是专业课教师来担任的,这些实际担任中职院校财务管理部门领导职务的工作人员往往都不具备财务管理相关专业的学习背景。所以,他们往往都会较为缺乏关于财务管理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内容。与此同时,由于这些人在担任中职院校财务管理部门领导职务之前都长期从事着学校中的其他部门工作,进而也使其难以具备相对充分的财务管理工作指导经验,因而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业务的运作过程中难免会面对各式各样的具体问题,对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体系的科学化建设造成明显的阻碍,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事业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中职院校现行的财务管理体系难以满足相关事业运作环境的实际要求,其并且现有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水平与也亟待提升。

三、提升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途径

1.转变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理念,提升指导理念的先进性

中职院校应当切实提升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知水平,重点关注财务管理工作在中职院校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积极而关键的作用,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和践行先进科学的财务管理工作指导理念,根据最新发展形成的财务管理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主动对中职院校科学化财务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相关要求实施充分适应,充分发挥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预期职能,逐步提升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体系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2.切实提升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准,适应科学化财务管理的建设要求

第一,遵照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建设要求,通过适当的招聘渠道,为中职院校切实引进一批具备较好专业素养的高级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从整体角度提升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员工队伍的素质水平。

第二,要指令中职院校现有的财务会计岗位员工,积极开展并参与具备充分的针对性特征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学习行为,切实保障自身具备的知识储备始终处于行业领域的最前沿,扎实领会并掌握本行业领域中最为先进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切实提升自身在日常化工作实务过程中的业务能力水平。

第三,积极致力于对创新型财务会计人员的培养,中职院校应当将本校在岗的财务工作人员,纳入到期基本的人才培养对象体系之中,突破原有的单纯以教学工作 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创造出切实有利于优秀的创新性财务管理人才学习成长的中职院校学习氛围。

第四,要组织相关人员积极开展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实践规律的研究工作,并通过开展这项研究,一方面有效提升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相关的研究工作,切实发现我国中职院校在现有阶段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现存问题和漏洞,并针对具体的状况积极寻求与之相对应的改革与完善策略。并主动试音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体系的科学化建设目标。

3.切实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

要在传统手工化财务管理工作的运作模式之下,逐步将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元素引入到我国中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工的业务运作体系,要针对中职院校现有财务管理工作岗位员工,开展关于计算机设备使用技能的针对性培训,在实际开展电子化技术背景之下的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切实关注业务运行过程中的资源共享,效能和质量,切实实现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有效提升。

四、结束语

中等职业院校想要切实提升自身在财务管理工作体系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科学化水平,就必须对有关工作发展过程中的现存困境展开充分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找寻具备充分针对性的改良与提升途径,致力于实现中职院校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覃伟霞.中职院校财务管理探究[J].品牌,2014,12:48.

[2]许情敏.探究中职院校财务精细化管理[J].会计师,2015,10:59-60.

[3]许瑜维.关于加强中职院校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赤子(中旬),2013,09:266-267.

[4]蒋锐.中职学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与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3:224-225.

[5]周祖能.中职院校财务精细化管理探析[J].当代会计,2014,05:38-39.

[6]赵垣.中职院校财务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13:210.

科学化演变的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 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发展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

从西藏和平解放以来, 西藏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西藏的产业结构逐渐从“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我们将西藏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1951年—1978年

自从西藏和平解放以来, 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总体呈上升趋势, 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在这个期间明显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1951年和1952年两年期间西藏没有发展第二产业。在1951年至1978年期间, 西藏自治区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 到1978年, 西藏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占比50.7%, 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占比27.7%, 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占比21.6%, 西藏呈现出“一二三”的产业结构形式。不过可以看出其产业结构并不是很合理, 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过大,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 不利于西藏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 西藏地区生产总值逐年上涨, 产业结构不断变化, 但是西藏自治区的生产结构仍然是单一、生产力较弱、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状态, 以发展第一产业的农牧业为主, 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 还有文化教育等因素的限制, 使得西藏地区在此期间的二、三产业增长不明显, 主要经济来源是通过第一产业实现, 但是在1959年开始, 由于西藏地区的民主制改革, 中央对西藏采取了特殊的扶持政策, 使得西藏的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较之前相对明显的变化。

1.2 第二阶段:1978年—1983年

在此期间, 西藏自治区的第一产业的GDP仍然大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此阶段中西藏的产业结构与第一阶段相比趋向合理。第二、三产业相对于第一阶段比重都有所上升, 但其比重变化不是特别明显。在1983年西藏产业结构仍然是“一二三”状态。

在此期间由于实施了改革开放与援藏政策, 西藏的经济得以增长。1980年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 会议根据西藏当前的发展, 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 为了弥补文化大革命期间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巨大创伤, 为了使得西藏经济可以更好更快的发展, 西藏采取让农牧民休养生息, 减轻农民负担, 国家对西藏的援助经费用到发展生产上来。所以在此期间, 三大产业变化不是特别明显。

1.3 第三阶段:1983年—至今

从1984年以来, 西藏的GDP、三次产业生产产值呈上升趋势。第一产业占西藏GDP的比重逐渐下降, 第二产业占西藏GDP比重保持在13%—37%之间, 第三产业占西藏GDP的比重逐渐上升。1997年西藏的第三产业占总产值比重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 西藏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一二”状态。2003年, 西藏三大产业结构占比为22:26:52, 西藏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比重。到2015年, 西藏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比9.5%, 第二产业占比36.7%, 第三产业占比53.8%, 2015年西藏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状态。

1984年以来, 西藏经济不断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西藏产业结构趋向于“三二一”趋势发展。在1984年, 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召开, 标志着援藏工程的开始。国家为了可以让西藏经济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放宽了对西藏的经济政策, 免征农牧业税收, 国家还让有关部门和地区进行援藏支持。伴随着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的召开, 西藏加强了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视, 确立了“第一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第二产业进行有重点的发展,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西藏产业发展方针, 使得西藏此后的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第一产业比重逐渐减少。近十几年来, 由于西藏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等的快速发展使得西藏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为西藏经济发展和生产总值的增加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大。但是由于西藏地区在自然地理环境、人才匮乏、科技相对落后的条件下, 其第二产业的发展状况仍然不佳, 第二产业有待更进一步的提升。

2 西藏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面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路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当前西藏产业结构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 西藏地区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 其工业化水平比较低, 产业规模较小, 现代工业仍未得到有效的建立, 在第二产业内部, 西藏第二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于建筑业, 工业属于弱势产业。

其次, 西藏地区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但是其内部结构不合理。旅游产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较高, 其他新兴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第三产业生产型行业较少而消费型产业较多, 第三产业中, 传统行业的比重过大, 而金融保险、教育科学等现代新兴产业比重过低。

最后, 西藏地区三大产业发展的关联度较低,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不是以第一、二产业的充分发展为基础, 也并未更好的带动和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 三大产业发展的关联性较弱。

3 优化西藏产业结构的建议

基于上面对当前西藏产业结构演变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们可以提出相关建议, 进一步优化西藏产业结构, 提高西藏产业发展的质量, 使得西藏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首先, 大力提升西藏第二产业发展的整体规模水平, 加快推进西藏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 发展能源产业, 提升工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

第二, 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在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同时要注意将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 保护好西藏的资源环境。另外, 加快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提高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等服务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

第三, 增强西藏产业间的集聚和联系。扩宽延伸农牧业的上下游链条, 大力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加快西藏第一、二产业的发展, 使其更有效的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生产要素和物质条件, 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 可以有效开发其上下游产业链, 加强三大产业之间的联动性, 从而优化西藏产业结构, 促进西藏经济的提升。

摘要:产业结构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进行分析, 来了解西藏产业结构在各个发展阶段中的特征和其变化的原因以及对今后西藏产业结构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促进西藏的发展。

关键词:西藏,产业结构,演变

参考文献

[1] 杨斌, 潘明清.改革开放以来西藏产业结构演变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刘刚, 沈镭.1951~2004年西藏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机理[J].地理学报, 2007.

[3] 方敏.西藏产业结构演化模式分析[J].西藏研究, 2005.

科学化演变的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 文档的一体化管理。一直以来, 文书的处理与档案的管理一直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负责, 对档案的管理只能由档案部门来执行, 因文书的处理与档案的管理分开管理, 属于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工作者, 所以非常容易导致档案管理出现错误, 文书档案管理的效率就会受到影响, 进而档案信息的服务功能就会降低。随着社会的进步, 文档的一体化管理成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替代传统式的管理, 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把传统的管理模式中的文件处理与档案管理的分开管理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整体, 来对文书档案进行管理。文档的一体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 就是把公文处理与档案合二为一归为文书档案, 使得文书档案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控制管理。

(二) 关于文书档案的信息服务观念。现在中国档案信息的利用和传播, 主要面临着市场经济与信息社会双重的夹击, 我们的档案部门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要加强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现在的社会公众, 不再仅仅依靠档案管理部门来提供传统性档案就可以满足其实际需要了, 要在广阔的范围内、更高的程度上来实现档案资源社会共享。因此, 我们在提高档案的管理水平和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行管理的同时, 一定要根据现代的文书档案信息的服务现状, 对影响文书档案的利用和信息共享的一些因素进行探索, 进而来寻求一些解决的方案, 建立新型的文书档案的科学化管理模式, 促进文书档案的资源共享。

(三) 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管理文书档案。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 促使文书档案的管理模式从传统的手工操作向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操作发展。现在文书档案存储方式也有了根本的变化, 从以前的纸质形式转变为电子信息管理形式。其文书的运行、储存、传输等所有的环节都与办公自动化相连接, 可以系统地对文件进行起草修改、删减检索、打印登记以及统计等, 这一系列的工作都可以用计算机来进行处理。由于传统的纸质档案整理工作比较繁琐, 而且劳动强度比较大, 运用计算机来整理文件会事半功倍。既可以发挥计算机的管理优势, 并且还减轻了文书档案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进而促进了文书档案管理工作。

(四) 提高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我国现在的文书档案管理队伍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陈旧, 现代化的管理人员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管理专业人才非常缺乏。现代化文书档案的管理工作一定要有熟悉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 同时也需要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人才和管理人才。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服务对象非常重要, 有非常强的专业性, 因此, 从事文书档案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 还要有非常强的档案管理技术和职业素质, 来保证文书档案的精准。我们对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有以下两点要求:一是要加强文书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教育, 强化其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 使得文书档案的工作人员主动性得以加强。二是要加强对服务对象的宣传力度, 提高服务使用者的意识, 切实做好文书档案的使用效果信息的反馈工作。

二、文书档案科学化管理的优点

(一) 文件和文字信息可以实现充分地共享。在传统的手工操作文书档案管理中, 有些单位无法做到数据信息的共享, 就会使得许多信息闲置放在文件柜里面, 这样不仅仅对资金与资源造成浪费, 对文件与信息的查找也非常困难。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得文书档案信息与其他的信息系统进行互联, 提高了文书档案的利用, 通过计算机网络服务还能够了解到其他文书档案工作部门的情况、工作重点以及文书档案管理的动态信息。

(二) 电子文件容易储存, 有非常强的稳定性。近年来,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 要根据文书档案的不同需要, 来选择不一样的电子载体, 这些电子载体普遍的特点就是存读比较方便快捷, 比较容易传递, 并且储存的时间比较长, 不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也不容易损坏, 有着很强的稳定性。

(三) 提高文件的传递速度。在传统的工作中, 工作人员私存文件与文件传递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丢失的情况, 文件的传送时间与距离长短有关。文件也有可能因为其他的原因造成丢失与延误, 给档案工作人员的归档与其他人员的检索利用带来很大的不便。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传递文件, 文件传递工作的及时性与安全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对现在文书档案的发展形势进行了简单论述, 并且提出了一些科学化管理的方法, 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文书档案,方式,科学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晓敏.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的新趋向[J].西安档案, 2014, 10 (12) :98~103.

科学化演变的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一、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内涵

档案信息管理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 涉及多种内容, 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 档案管理也逐渐趋于现代化和智能化, 虽然给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机遇, 但是受人为因素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 依然存在较大问题, 并产生多种隐患。因此, 基于档案科学化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 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势在必行。首先, 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 我国信息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 各类多媒体产品不断涌现, 在给人们的学习以及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 较好顺应了城市化发展的潮流。在这种情况下, 现有的档案管理方式逐渐出现脱轨问题, 难以满足市场环境的需求, 给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真实性造成了重大影响, 因此, 只有对档案管理能力进行提升, 优化档案管理模式, 并完善相关规范制度, 这样才能更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推动我国档案事业稳步运作。

其次, 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能够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的信息化发展。由于档案种类较多, 所以档案管理存在着较大的管理难度, 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 我国档案事业逐步朝现代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在多种隐患的作用下, 档案管理中的许多环节都出现了较大问题, 致使档案管理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 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是我国档案事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需求, 这样才能更好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最后, 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是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繁荣的关键内容。档案管理是我国文化事业中的关键环节, 也是促进文化事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档案科学化管理能够对文化事业的发展目标进行指引, 有着较高的可行性, 因此, 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意义重大。

二、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

(一) 完善档案管理机制。档案管理机制是档案管理顺利进行的保障, 也是促进档案管理制度化和规范性的关键举措, 因此, 健全档案管理机制能够较好对档案管理水平进行提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 制定出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 并根据管理需求落实责任制, 明确各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在档案管理实际进行过程中, 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档案管理各环节的监督, 分配好各员工的任务, 要求其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规范进行工作, 明确奖惩制度, 从而确保档案管理条例能够较好落实, 并对档案管理效果进行提升, 从而促进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增强, 推动我国档案事业稳定发展。

(二) 优化档案管理方式。在网络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 以往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与时代发展的进程逐渐脱轨, 档案管理的整体价值也逐渐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 优化档案管理模式势在必行。传统的档案管理大都采用了馆藏型的模式, 偏重于档案的保密性管理工作, 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但是基于馆藏型模式自身的缺陷, 依旧产生了较多隐患。因此, 企业必须树立全新的档案管理思想, 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合理优化档案管理方式, 提高各类档案信息的使用价值, 对信息化管理的效果进行有效发挥, 保障档案信息安全性和真实性, 从而有效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 更好为社会服务。

(三) 增强管理人员素质。在档案管理操作环节, 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档案管理的有效性有着紧密联系,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许多档案管理人员并不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 难以满足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工作。因此,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及业务能力对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企业必须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 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措施, 由于档案管理涉及多种内容, 所以企业管理人员必须从整体性出发, 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各项能力, 以此对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进行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档案管理环节与档案工作的质量有着紧密联系, 也是档案事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 因此, 加强档案管理有着重要意义。虽然我国的档案事业逐步朝科学信息化发展,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受人为因素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 产生了较多隐患。因此, 档案企业必须对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完善相关规范, 从而有效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

摘要:档案管理是信息管控中关键步骤, 也是保障我国档案信息安全的关键环节, 所以, 基于网络信息化的背景, 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际生活中, 我国档案事业虽然获得了较大进步, 但是受人为因素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 依然存在较大问题, 对档案管理的有效性造成了较大影响, 最终产生多种隐患。档案管理一般涉及多种项目, 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如何更好促进档案管理顺利进行成为有关部门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路径作为研究对象, 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路径

参考文献

[1] 丛婕.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史志, 2014 (5) :78-78.

[2] 谢玉.关于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路径选择的分析[J].才智, 2013 (24) :321-321.

上一篇:货币政策实行影响探讨论文范文下一篇:道路运输单位企业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