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化改革范文

2023-10-07

科学化改革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事业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面对医疗改革的大环境,公立医院构建科学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公立医院整体管理水平而言至关重要。医院要加强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建立全过程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制定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提升预算管理水平,不仅遵照国家相关规定,同时结合时代对医疗事业的发展,强化公立医院的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进而为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为促进公立医院大力度改革提供有效策略,进而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稳定发展,为提高医院综合效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文章指出了公立医院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了当前公立医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和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医疗改革;全面预算;医院管理体系;构建路径

我国社会改革逐渐深化,改革范围也逐渐拓展,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到私人企业、合资企业,公立私立医疗机构也不例外,公立医院也要结合本院实际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进而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民众就医的需求,从管理模式到医学技术等方面,都要进行全面的改革。预算管理是公立医院众多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公立医院的基础管理工作,不能忽视其作用与功能。公立医院一般规模较大,科室众多,资金流动十分频繁,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有助于实现医疗成本的合理控制,可以合理降低不必要的浪费,进而对医院资源和资产的科学调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医院的综合效益,起到促进作用。

一、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公立医院面临着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面临更大的挑战,来自同行业和一些私立医院的竞争,因此,在公立医院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体系,公立医院要做好资金和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管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全面管理,保证正常诊疗业务的开展,但同时不能浪费资源和资金,要做到科学合理支配资金,避免浪费和铺张,但保证医院基础设施、医疗设备、人员薪资都达到相应的标准。医院构建预算管理体系可以为医院决策、战略调整、制度制定、资源配置提供科学的依据,《医院财务制度》中,收支管理也是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医院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等环节程序进行规范。全面预算管理是医院经营和规划的重点。

公立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涵盖了成本预算、投资预算、采购预算、维修预算,涉及到医院经营的各个环节,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可以降低医院的管理和经营成本。针对公立医院进行预算管理和约束,可以实现增加收入、节约开支、提高效益的效果。可见,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建设意义重大,也是推动政府财政支持的重要途径。

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现有预算管理缺少创新性

公立医院科室较多,公立医院的资源管理和经营策略的制定都要以前几年或上一年的财务管理及各类数据为依据,参考各部门、各科室的汇总数据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但目前,我国各大公立医院的预算管理标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医院预算与实际支出差别较大,预算要以往年预算数据为根据,以财务报表及各类凭证为参考,进而编制出新一年的预算方案。但现阶段,部分公立医院预算管理缺乏创新,严重制约我国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全面预算已经成为了依据口号,实际收效甚微。

(二)部分医院对全面预算管理认识不清

部分公立医院规模较大,管理制度已经具有一定的体系,想要大幅度改革面临的难度很大,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有助于提高医院管理的水平,有利于公立医院公益事业的发展。公立医院拥有较多的资源,资金流动比较频繁,对资源和资金科学管理有助于提高医院的管理效能,有助于实现各类资源的科学配置,避免医院在发展中面临较大的风险。目前存在的比较明显的问题是部分公立医院对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认知不足,对其不够重视,认为预算管理与医院的效益关系不大,医院管理者和决策者对于预算管理不够明确,认为医院具有公益性质,有政府部门的财政扶持,不用在预算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认为医院与企业关联不大,预算调整不合理,没有发挥预算工作的作用,公立医院没有单独建立预算的管理部门和岗位,预算管理工作实效性有待提高。

三、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医院对预算管理不够重视

近几年,我国政府部门对于医院的宏观调控比较重视,公立医院对预算管理不够重视,医院管理者认为预算管理是医院的内部管理工作,与社会团体和企业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公立医院管理不仅体现在日常管理、诊疗管理、财务管理上,还包括预算管理,这项工作关系到医院的经营资金的使用和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国家各地区政府部门会结合公立医院的预算情况衡量医院的经营现状,进而确定如何采取财政手段进行扶持。现在,部分公立医院因为对预算管理认识不够科学,基层管理人员与预算知识不了解,在医院日常工作中预算管理不足,存在资金和资源的浪费,无疑提高了医院的经营成本。

(二)医院预算编制不够科学

目前,即使部分公立医院开展了预算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预算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一般根据行政、内勤、财务等部门提供的数据进行预算,预算管理范围较为狭窄,预算管理不够全面。各个医院预算管理标准差异较大,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方差异较大,因此,在各大公立医院中花费的资金也有很大差异,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医院级别和规模也大不相同,同时在医院资源、医疗人才、基础设施、医疗设备器械、医疗技术、医疗科研都存在较大差异。现阶段医院采用的预算管理方法较为滞后,管理模式缺乏创新,与实际医院经营和管理现状不够贴合,没有反映出医院的实际经营和管理效果。

(三)预算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足

部分公立医院没有按照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执行,执行力度比较小,尽管一部分公立医院制定了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但实际上预算部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预算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工作态度散漫,日常工作比较应付,对预算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没有相应的付出。导致公立医院预算管理工作缺乏实效性。在实际预算管理工作开展阶段,工作人员没有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力求数据计算的是否准确,却忽略了全面預算的开展。另外,医院对资金支配管理不足,部分科室支出比较随意,采购部门在采购医疗设备和器械时审核不够严格。正常而言预算一旦批准,就不得随意更改,但在部分医院管理工作中,这种管理还有一定的随意性,医院没有严格按照相应制度执行。

(四)医院监督管理工作开展不力

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对于利润的重视,私立医院的主要经营目标是利益,公立医院相对而言,具有一种公益性质,每个公立医院必须要把社会整体效益结合在一起,这就导致公立医院忽视经济效益,导致预算管理监督不足。目前,部分公立医院对预算管理的监督管理不够,医院内部缺乏科学的监督机制,致使医院各部门和员工之间缺乏牵制,预算管理工作的效果不强。

四、医疗改革背景下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的策略

(一)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构建思路

在医疗改革大趋势下,公立医院要保持自己原有的公益性质,为民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要保证医院的正常经营和运行。目前,公立医院很多时候依靠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进而得以稳定发展,政府财政支持占据很大一部分。为了确保医院的正常经营和政府部门财政拨付的科学性,采取科学的预算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公立医院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为了促进公立医院的稳定发展,一定要建立科学的医院和政府双向互动机制,建立科学的投入机制,改革传统的医院管理机制和制度,提高预算管理效率。其次,公立医院要在本院发展过程中,做好预算数据计算和财政核算工作,公立医院要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建立正确的预算体系构建思路和路径,提高医院诊疗和医疗水平,进而保证政府部门的补助合理和科学。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医院投入逐渐增加,政府需要拨付的资金逐渐增加,因此,公立医院要建立预算管理,对需要的资金和资源进行合理计算,进而保证政府财政扶持的合理性。

(二)建立规范化的预算编制流程和审批流程

公立医院规模较大,科室较多,覆盖的诊疗业务较多,医院的结构比较复杂,在预算管理工作开展时难度很大,因此,公立医院要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做好预算管理具体工作的分工。要构建由一级总预算部门统领下的二、三级归口、业务部门,保证管理体系完整,覆盖医院的所有科室与业务。其次,在这个基础上,要完善预算编制流程,还要建立严谨的预算管理审批流程,进而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公立医院要根据具体业务,合理选择多种预算方式进行结合,例如固定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等方法,预算编制要保证其完整性与科学性,数据要准确和真实,要对预算编制内容进行审核。

(三)构建预算管理制度执行机制

在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建立责任人制度,做好工作分工,哪个环节出现问题要追究管理人员的责任,进而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公立医院在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后,在执行制度阶段要加强管理和监督,管理人员要对预算制度的执行进度和预算标准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预估值与实际数值的差距,找到策略去解决,进而为医院预算目标实现提供依据。其次,公立医院要结合时代发展,借助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提高预算效率,同时建立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针对制度的执行提高其效率。医院还要建立反馈机制,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反馈,为医院调整经营战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做好已存在的预算编制方案的优化

公立医院由于规模较大,因此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开展时,年度预算涉及的范围很大,涉及业务十分广泛,理论已经定下不得随意更改。但医院的财务支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预算管理制定处于的环境比较客观,因此,预算管理要结合公立医院的实际管理和发展情况,要做好事中的调整。公立医院在预算管理中要根据国家的政策和制度,了解市场上医疗设备和器械的价格,在资金使用时要进行科学的审批。其次,在已存的预算管理方案和制度中吸取有益的部分,对于存在问题的部门要加以纠正和修改,对现存的预算方案调整可以进行全局调整和局部调整,要结合医院实际的预算效果进行,严格申请和审批流程,依据客观、科学原则,责任人向上层机构提交申请,优化整体调整过程。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中预算管理工作也属于基础管理工作之一,对于医院的整体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公立医院要结合医院发展实际构建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医院管理者要重视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资金和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降低医院的经营和管理成本,在保留公立医院公益性质的前提下,保障医院的基本利益,促进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池文瑛,周珠芳.新财务制度下医院三级预算管理体系的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1(11).

[2]张强.基于新医改背景的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8).

[3]姚萍.关于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14(02).

[4]岳昆.新醫改形势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4).

(作者单位:通辽市传染病医院)

科学化改革范文第2篇

摘 要: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践行我国高职教育新理念,近年来大力进行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妇产科护理技术》课程改革的重点主要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案改革等四个方面进行,坚持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高端型人才为目标,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护理技术 妇产科护理技术 课程改革

为迎接2011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国家优秀骨干高职高专院校评估,践行我国高职教育新理念,我院近年来大力进行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妇产科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属理实一体化课程,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始终围绕“加强人文、突出护理、注重整体、体现社区”的现代护理教育理念,坚持护理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这个中心开展专业建设论证,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妇产科护理技术》课程改革的重点主要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案改革等四个方面进行,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高端型人才为目标。

1.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改革教学目标。

以往护理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护理基本知识与技能,能规范进行各项护理操作。课程改革思路强调学生能应用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为患者或孕产妇完成正确的护理评估,制订合理的护理计划,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沟通与协作、评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决策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以实用和岗位需要为主旨,重构教学内容。

为了使课程设计更加合理,内容更先进,更贴近临床实际,课程团队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专家合作,对妇产科护理进行了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基于妇产科护理岗位任务分析,将《妇产科护理技术》整合为3大项目、15个典型任务。改革以往教学内容围绕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等环节教学方式,重视对病人的整体评估,开展个案护理教学,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人的丰富性、多样性、社会性,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预防保健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护理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专业素质。

3.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3.1理论教学方面

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课程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变以往以传统媒体如书本、粉笔加黑板为基础的课堂讲授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建设妇产科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网站,构建开放式、资源丰富的网上教学体系,应用15个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活动设计、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操作动画或技术视频、目标检测题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搭建了优良的自学平台。指导学生访问课程网站,查阅参考书籍、国内外有关杂志,下载有关专业文件,扩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了文献检索和英语阅读能力。

3.2实践教学方面

3.2.1早期接触临床。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在第三、四学期中安排学生分组到妇产科门诊和病房见习,了解妇产科工作程序、治疗手段、护理知识、病人就医需求等,尽早感受职业环境,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针对性。

3.2.2情景式教学。采用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教学法,根据学习内容和案例需要,让学生扮演丈夫、妻子、孕妇、产妇等角色,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会学习要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爱伤意识。

3.2.3理实一体化教学。传统的实训课是先在课堂讲理论,然后组织同学们到实训室实训操作的方法,其特点是理论课无实训器材模型做载体而显空洞,实训课不能有机结合理论,知识点不够清晰明了,理论掌握深度不易达到。改进教学方法后,施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边强调理论边演示操作,学生同步进行实训练习,教学做一体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

4.以执业考试为基准,改革考核方案。

改革前,《妇产科护理技术》在期末所有的学习内容结束之后,采取纯理论试卷进行期末考试,百分制计分,60分及格。此考核方案的缺陷一是平时上课不注意知识点的积累,但考试前强记强背的同学有望得到高分,不利于发现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高素质同学。二是技能操作考核未单列,不能充分考查同学的实际操作能力,对操作性突出的护理专业学生不能有效与临床护理岗位接轨。三是一站式终末卷面考试,不能调动同学平时积极学习的热情,对课下的预习、复习及拓展性学习不能有效推进。新的考核方案既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运用程度,又考核学生专业技能,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材与临床护理岗位相对接的目标要求。

课程考核具有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内容科学化、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对象差异化、考核时间全程化的特点。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有机结合,将成绩分数分解到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考核方式实现三级考评体系。一级考评是指课程教学理论与技能操作考试,包括期末考核;出勤、课堂提问、作业、课堂笔记;阶段性随机抽考;见习报告;单项操作考核;实训报告,等等。二级考评是指临床带教老师考评。三级考评是专兼职老师一起对学生组织进行考评。

《妇产科护理技术》课程设计理念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五个对接”的原则,即专业设置与学习方式和护理岗位工作方式对接,体现课程的“实用性”;课程内容与护士执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职业能力对接,体现课程的“职业性”;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对接,体现课程的“真实性”;课程考核标准与执业标准对接,能力考核标准与卫生部颁布的行业最新标准对接,体现课程的“先进性”;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体现教育的“长远性”。

《妇产科护理技术》课程组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工学结合、任务引领教学模式为主线,突出情境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并重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更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科学化改革范文第3篇

摘 要: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它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着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民生问题本质上是政治问题,民生的解决是改革攻坚的主要内容,是实现国民经济权力与文化权力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与关键动力。民生问题的政治价值关系到改革正当性与社会稳定,是当前改革攻坚期与深水期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也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民生问题;深化改革;改革动力;正当性;稳定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就涉及民生的问题进行专门论述,对城乡二元结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社会收入分配格局、社会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教育领域改革等领域进行了综合部署。在今年年初的“两会”中,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政府预算中的民生账单,还是总理的答记者问以及代表委员的讨论热点,都体现出国家对民生问题的深切关注。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民生是推进改革的动力之源”,在“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头”,改革要以民生为方向,要关注经济增长背后的民生,关注增长背后的就业。当前,深化改革要以民生为关键,解决民生问题不仅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现阶段改革攻坚的直接动力。民生问题关乎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是决定社会安定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民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

民生问题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按照历史发展的线性逻辑,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民生问题,只是每个社会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不同,即便是在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原始社会,仍然依靠集体劳动与平均分配的方式解决民生问题。历史上非民主国家中的民生问题的解决是依靠社会底层的不断反抗和统治集团的适度调节与妥协实现的;在当前鼓吹人民享有天赋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时代,所有民主国家的改革都号称以解决民生、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为终极目标。民生问题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视,原因在于民生问题是人类进行其他活动的前提,人必须首先解决衣食住行问题才能从事宗教、文化、经济、政治等活动。这是马克思的重大发现之一,“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依据马克思主义,物质资料的获得是进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民生问题贯穿于目前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它并非是一劳永逸地就能得到解决的。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每一次社会形态的衰落从根本上是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这种调整的原因是生产关系满足不了生产力的发展,无法解决当前社会民生问题,因此始终存在的民生问题是不断进行改革的持久动力。

当今世界无论持何种意识形态,以人为本都已经得到大多数国家的广泛认同。人本主义(humanism)源自拉丁文humanitas,意指人性,历史上有记载的对人本主义最早的倡导者是普罗泰戈拉,其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将人的地位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最早萌芽。到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性代替神性,以人的世俗幸福反对封建等级桎梏,是对人本主义的又一次发展。近现代以降,洛克、卢梭、格劳秀斯到罗尔斯、哈耶克等等,无论崇尚个人权利的自由主义还是秉持国家责任的社民主义,都主张人的自然权利是一切社会与国家发展的前提。我国的民本思想是多种思想的融合,既有外来的马克思人本主义与西方人本思潮的影响,又有本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我国民本思想早在商周就已经产生,姜尚最早提出,“得民心”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后经过儒家的继承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要素。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如孔子“仁者爱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等。马克思主义的民本思想来源于对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的批判继承,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政治观的直接理论来源”[2],马克思主义倡导从现实中的人、实践中的人出发分析社会现象,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正是以青年马克思时期的人本思想为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是社会活动主体,通过保障人的权利最终实现人的价值。

此外,民生也是世界上多数执政党都关注的问题。民生问题解决的程度关系着执政党的成效,从执政党的执政规律来看,国家运行到一定时期,社会问题凸显,关注民生问题成为执政党不断进行改革的动力。东欧国家在转型期间,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重点,古巴共产党推行免费医疗与免费教育制度,到2004年古巴的教育投入占国内财政收入的22%,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三倍多;西欧国家的社保占GDP的三分之一,英国的工党一直把保证就业看做是民生的重要方面,还设立国家健康服务机构(NHS)专门负责全民免费医疗服务计划的推广;亚洲的日本自民党推行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住房建设,新加坡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战略扶贫计划也成为许多执政党的重要举措[3]。

二、民生问题是深化改革的直接目标

民生是与百姓密切相关的问题,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需求上。民生问题自人类产生之初就已经存在,人类整个发展过程都伴随着不断产生的民生问题,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民生才能得到完全保障。民生问题的凸显是一系列不合理的体制机制产生的结果与表现。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而改革的对象必定是对原有不合理的体制机制的调整,作为旧体制产生的现实结果——民生问题,就必然成为当前深化改革的直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以民生问题解决为基础,进而实现对原有不合理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改革。

习近平在回答21世纪理事会成员提问时指出,相信“中国将‘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2020年之前人均GDP翻一番的目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首先解决当前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为4260美元,由“下中等收入国家”转变为“上中等收入国家”[4]。《2011中国经济增长报告》认为,中国在“十一五”末,已经成为一个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纵观其他中等收入国家,如拉美诸国陷入陷阱中无法发展到高收入国家行列。有学者归纳出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大特征: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现代性孕育着稳定,现代化滋生着动乱”,亨廷顿在总结发展中国家发展经验时如是说。按照亨廷顿在《第三波》中的区间划分,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区间是社会矛盾凸显的黄金期,尽管其理论存在很大争议,我们也不能用生硬的理论套中国的现状,但不可否认,当时处于此区间的中国的确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尽管当前国内人均GDP已经达到7000美元,按照亨廷顿观点已经脱离矛盾迸发期,但形势更为严峻,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医疗、卫生、社保、住房、教育等方面矛盾日益激化。

在当前民生问题中,贫富差距与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问题较为突出。党的十八大报告分析了当前我国贫富悬殊的现状,认为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称,当前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45,远超其他国家,20%的富人占国家总财富的50%,而20%的贫困人口财富仅占4.7%。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最富裕的10%的人口占全国财富的45%,10%的贫困人口仅占1.4%的财富。国内的贫富差距反映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如果把城乡的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诸如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考进去,其差距更大。

基本公共服务是实现每个公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由政府提供的必需的生活服务,不同地域、身份、能力的公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造成我国目前公共服务存在不均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公共财政体制的缺陷以及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等都是造成公共服务分配非均等化的关键原因。公共教育领域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教育政策不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以及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等等都给不成熟的教育体制带来挑战。公共卫生建设,尤其是农村的公共卫生设施需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村的社保应不断加大投入。中国不同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过大,以至于出现“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的说法。

民生问题虽然表现为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但实质上是政治体制机制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比如医药改革进展缓慢,主要在于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羁绊。卫生部希望政府加大对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投入,劳动保障部要求政府着手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而财政部认为现有行政体制不改进,投入资金的多少都不能解决问题。不合理的权力运作机制导致更多权力寻租,政府转移的专项基金,如扶贫基金、三农基金、社保基金等成了某些部门及利益部门获取私利的目标。此外,民生问题出现时,不畅通的民众参与反映机制,导致民怨无处倾诉,无法为政府及时了解民情提供一个可靠的渠道,结果原本易解决的民生问题经过发酵后难以解决。可以说,当前凸显的民生问题是不合理的体制机制的表现。全面深化改革是对不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的诸多不合理体制制度的改革,必然首先触及民生问题,因而民生问题是当前改革的直接目标。

三、民生问题的解决是构建改革正当性的必然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否成功,与民众对改革正当性的认同程度有关。正当性是指合理性、正统性、合法性,改革正当性是指改革在多大程度上被视为合理的和符合道义的。当大多数民众认同改革是正当的,改革的诸项措施才会得到支持和拥护,即使出现部分抵触也不会危及社会的稳定;倘若大多数人认为改革是不正当的,比如改革的分配过程不透明,分配形式不公平,改革成果不能惠及大多数人,那么改革就是无正当性的,人民群众也不会认同。原苏联早期的改革由于忽视经济发展与民生问题,为日后日益恶化的国内形势埋下一颗地雷。苏联早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选择,重工业是一切工业、农业技术改造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发展国防增强国防实力的前提,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引导下苏联完成了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但后期发展由于过于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农业等关系民生的行业的发展,致使整个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一般来说,改革是生产关系的调整,现代改革者在启动改革之时,承诺所有社会阶层在改革的过程中都能获利,因而自身具有不证自明的正当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进的改革是一场多边双赢的改革,社会在改革开放中失去的是锁链,获得的是改革红利,它打破传统集权计划经济,是极具正当性的一次改革。然而,当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做法带来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后果,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模式忽视社会公共服务建设与贫富分化问题,人民对改革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这影响着改革正当性的评估。

正当性基础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韦伯最早提出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指出“政治合法性是指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5],是政治稳定的保证。现代社会主张用“传统型”、“个人魅力型”以及“法理型”来分析不同政权的正当性基础,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政绩正当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主要国家改革的正当性基础同样也可通过三种不同的标准进行:对改革理念的认同、对改革实际运行的程序和规则的认同、对改革绩效的认同等三个要素。开启改革,首先要使改革理念或目的得到民众的认同,最初进行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经济”的理念能得到社会民众的普遍拥护,因而在改革的进程中阻力也是最小的。正如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其目的是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民众具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道路自信。改革正当性的规则基础是指改革必须依据一定的程序规则,而民众对规则也是明确的,是监督以国家主导的改革进程的重要一招,也是预防当权者借改革契机获取个人利益的有效监督途径,这在西方具有法治传统的国家表现突出。最后一种改革正当性基础在于有效性,认为国家进行改革后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是当前发展中国家能够继续推进改革的主要因素。当前我国的改革正当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绩正当性,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腾飞为大众带来实际利益的同时,也悄悄改变着民众对更高生活水平的追求,单纯GDP的增长无法满足民众的要求,社会生活的质量成为其考量的重要因素,这客观要求政府更加注重改善民生。

民生问题的解决是政绩的主要内容,但不同时期民众对民生的诉求不断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平均每年保持在10%左右,这也成为近几年来维持政治正当性的重要依据。但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带来全球经济低迷,我国最近几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纯粹以经济增长速度作为政治正当性基础的观念必须改变,同时经济与社会的不均衡发展带来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社会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社会不稳定程度加深。英格尔哈特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指出,在经济达到一定程度后,社会会进入后物质主义时期,人们对社会问题更为关注,物质需求已不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尽管我国的经济尚未达到如此程度,但公民对生活质量的关注程度的确在不断提高。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行需要获得人们的认可,必须达成对改革正当性的认同,而这种正当性基础的获得必须来自人们关注的民生问题的解决。党的十八大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未来发展的总体布局体现了对民生的持续关注,比如十八大提出“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居民收入的提高”,“强调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提高居民收入的增速”,“提高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从根本上保证居民收入提高”;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改革的总体目标,更加注重缩小贫富差距,提出改善贫富差距扩大现状的若干措施,“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等等。这些举措成为构建改革正当性的现实依托。

四、夯实的民生是化解改革风险的稳定力量

改革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因而风险与各方阻力伴随着整个改革进程之中。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曾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料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一帆风顺的,它的涉及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6]与早期改革相比,如今的改革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原因在于难以获得公众的支持与信任。长期以来尚未解决的社会问题消耗了人民群众对改革信心和政府的公信力,使改革越来越难获得社会一致的支持;社会存在一种急躁情绪,希望改革一蹴而就,而现实改革需要长时间的试错与纠错才能发挥成效,因而易受到公众的指责[7]。同时,改革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必然会触动利益团体的既得利益,无论改革的方案多么周密,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改革总与风险相伴。当前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越向前推进,触动的社会矛盾越深,涉及的利益越复杂,阻力也越大。如何化解改革过程中的风险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题中之义。李克强总理曾说,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特殊利益集团成为阻碍变革的强大阻力,他们安于现状,固守既得利益,通过官商勾结、权钱交易获得超出一般水准的利益,正是因为公权力的背景,对特殊利益集团利益的剥夺可能会引起权力的对抗。况且,我国改革一直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尽管有顶层设计相配合,对于缺乏经验的社会主义建设来说,风险依然存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体制性改革,如何在改革与稳定间保持平衡是考验执政党的难题。

稳定基于坚实的民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始终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也是历史的主体,民生问题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生产需要中,也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与生产的一种实践活动。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克难离不开民众的支持,人民群众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依靠力量,“有民本温度,才有改革力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重点,鉴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有利于社会合理的分层流动,是促进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从资源配置、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等方面加大对相对贫困地区的投入;把医疗保障、公共服务、药品监管等作为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旨在为群众提供方便的医疗服务体系;鉴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提出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业,并要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尤其要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并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养老保障基金的投入力度,构建以自我养老与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主干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等等。“不能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就会动摇立党之本,削弱执政之基,阻塞力量之源”[8]。民生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更是获得民心的过程,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可靠途径,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是化解改革风险的稳定力量。

改革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难题[9]。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的目标涉及民生领域的诸多矛盾与问题,同时民生的改善也绝非一时一事之功,它涉及到每个人的生活,需要全体民众的参与。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民生问题事关改革进程与成败,也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动力,从长远来看,夯实的民生必然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和强大的物质保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1

[2]吴若飞,牛 磊.试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政治观的形成和发展[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4):67.

[3]罗会德.国外执政党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与启示[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2(1):53-56.

[4]世界银行KLG数据库[DB/OL].http://data.worldbank.org.

[5]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7:176.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

[7]徐艳红.当前改革需要攻克七大难关——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王占阳[J].人民论坛,2013(21):25-27.

[8]韦 伯.摆脱现代社会两难困境[M].王威海,译.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10.

[9]江 畅.解放思想与全面深化改革[J].桂海论丛,2013(6):5.

责任编辑 任浩明

科学化改革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及创新教学理念的更新,现阶段的中学化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元化、创新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能力及科学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强化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实践技能,从整体上强化中学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化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学化学;科学素养;培养措施

引言

科学素养的教育教学属于现阶段全国范围内科学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中学化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促使学生能准确运用合适的科学原理、科学定律和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增进学生对于世界的了解。科学素养还能帮助学生明确且接受技术、社会及科学之间的相关性,促使学生更好的运用科学进行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

1.积极创设探究性的化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科学素养

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强化化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及探索价值,教师应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及实践探究的方式亲临化学知识点中去感受和学习,并将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点运用在实际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及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科学研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化学知识探究中养成科学的精神和学习态度。教师可以结合课本教学知识点和学生学习需求分步的提出系列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并在这一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探索新的化学知识,强化学生科学素养及思维能力。

如在进行《生活中常见的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中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教学情境,提出问题促使学生主动融入课本知识点中观察、思考和探究:“我们在炒菜的过程中最离不开的调料就是盐,大家都知道盐具有增味的效果,让食材变得更加的美味可口。但谁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盐吗?它们都有什么样的用途呢?”教师在提出这一系列问题之后,学生深入课本中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分析,并通过沟通交流认识到了生活中常见盐的一些性质和用途,让学生通过书本、多媒体的途径了解到化学与我们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对有趣的化学知识感兴趣,并在其中积极主动的探究新的化学知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重视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通过实验强化学生科学素养

在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中,实验与理论知识的教学同等重要,教师应转变以往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忽略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通过化学实验的开展锻炼学生的化学思维及科学素养,强化学生化学实践操作能力。在化学实验操作的教学中,教师应摆正自己教学引导者和指导者的地位,训练学生主动融入化学实验中对实验材料进行观察,在脑海中构思实验过程,并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一边思考一边操作,促使学生们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化学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深入化学实验中进行优化和创新,促进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

3.积极开展中学化学课外趣味性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素质

在中学化学课堂的教学中,有趣丰富的课外活动能让化学课堂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丰富性,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灵活性的特点,教师应在课外活动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教学优势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小报创新设计、化工厂的问卷调查、化学小发明、化学趣味实验比赛等等活动促使学生在课后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实现由化学课本延伸至实际生活的过渡,促使学生更灵活、更系统及科学的运用自己掌握的化学理论知识及科学精神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实现化学知识的迁移与内化,让学生更熟悉的理解和把握化学课本内的系统化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记忆和运用化学知识,促进中学生在化学课堂的学习中强化自身的科学素养,从整体上提高中学化学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4.结束语

在中学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改革发展需求、学生学习需求及实际情况通过实施多元化、创新的教学措施强化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在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强化和自我提升,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江峰. 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 新课程研究(下旬), 2015, 000(008):107-107,108.

[2]毛佳旭, 王长剑.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J]. 中国高新区, 2018, 000(015):102.

[3]董会峰. 略论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19, 000(007):68-69.

[4]黄丹娜.初中化学分类观的学习进阶分析与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12):3-8.

[5]聂文鹏,闫永玲.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基础教育论坛,2019(35):41-42.

[6]金怡.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各阶段的应用实例[J].化学教与学,2019(12):8-10.

[7]汪定用.例谈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理解[J].化学教与学,2019(12):2-4.

[8]刘廷婷.论初中化学小实验的价值及其实现[J].化学教与学,2019(12):77-80.

[9]曲春艳.德育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黑龙江科学,2019,10(23):110-111.

[10]冯克新.初中化學专题复习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9(34):275-276.

作者简介:王亚杰(1972.09--),女,汉族,中学一级,本科。

科学化改革范文第5篇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12月13日-15日在京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总结2004年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情况,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部署2005年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作工作报告,党委书记李毅中作会议总结讲话。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央企业改革发展

黄菊说,一年来,中央企业和国资委的同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工作很努力,很辛苦,取得了很大成绩。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黄菊结合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讲了三点意见。

一年来,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应当充分肯定。

黄菊指出:中央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央的决策部署,扎扎实实,辛勤工作,在推进改革发展和保持企业稳定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发展壮大国有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支柱和骨干作用。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一是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二是分离办社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三是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全面展开。同时,今年中央企业还扩大了公开招聘高级经营管理者的范围,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和规范董事会的试点工作也开始启动。

第二方面,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一是盈利能力显著增强。中央企业2004年实现利润有望突破45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二是资产运营效率大幅提高。三是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四是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新进展。五是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发挥了带动作用。

第三方面,企业总体稳定得到维护。

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强调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明年经济工作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要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着眼于增强活力和竞争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同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建设,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出资人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第一,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第二,规范国有企业改制。第三,抓紧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第四,加强企业风险防范和管理。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央企业发展壮大。

中央企业大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少企业实力强、规模大,是行业发展的排头兵。中央企业要充分意识到自己承担的责任,发挥大企业的带头和示范作用,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企业持续快速高效发展,保持企业稳定,为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他强调:第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转变增长方式。第二,做强做大主业,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第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掌握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动权。第四,高度重视和切实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稳定。

讲话结束时,黄菊同志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他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企业党建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指明了探索的方向。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要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大力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要结合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工作机制,提高企业党建工作实效,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搞好党风建设,加大反腐败力度,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加大改革力度加快调整步伐,切实提高中央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李荣融指出:2004年是中央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的一年。销售收入保持快速增长。1-10月,中央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467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090.1亿元,增长29.2%。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可突破5.3万亿元。实现利润继续大幅提高。1-10月,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4188.9亿元,同比增加1454.5亿元,增长53.2%。预计全年实现利润有望突破45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资产质量和运营效率进一步好转。截至10月底,186户中央企业资产总额9215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净资产总额3947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流动资产周转率1.5次,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41次,应收账款周转率7.7次,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1次。预计全年净资产收益率可达到6.6%,比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总资产报酬率可达到6.2%,比上年增加1.2个百分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显现。1-10月,中央企业累计上缴税金3646.3亿元,同比增长17.3%,占国有及国有控股工商企业上缴税金的50.7%。中央企业原油加工量、发电量分别完成20800万吨和7317亿千瓦时,分别占全社会产量的92.4%和42%;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水运货物周转量分别完成158.6亿吨公里和28258亿吨公里,占全社会周转量的82.6%和87.3%。

李荣融指出:中央企业围绕做强做大主业和增强竞争能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调整结构,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一是以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体制创新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04年9月底,中央企业控股的境内上市公司168家,股本总额占全部境内上市公司的33.8%;在香港上市公司53家,流通股股本占香港流通股的18.1%。二是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目的的重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在自愿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又有7对14家中央企业进行了联合重组。三是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技术创新取得重大成果。中央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重大装备研制、生产技术改造、产品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四是以改善财务资金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管理得到加强。中央企业普遍实行了新的会计制度,不少企业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制度。53%的中央企业设置了法律事务机构,53家大型中央企业中的23家已经实行了总法律顾问制度。五是以减轻企业负担为重点的分离办社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截至10月底,67家中央企业上报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方案,43家的方案已得到批复,涉及改制单位1422个,涉及分流安置职工26.2万人,涉及“三类资产”157.7亿元,一批先行改制的企业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六是以探索党建工作新机制和提高员工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有了新进展。中央企业各级党组织坚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断总结企业党建工作的新经验新情况,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的新办法新途径,工作得到改进,实效得到增强。

李荣融指出:国资委认真履行出资人职责,进一步加大了各方面的工作力度。一是加强了国有资产监管的法规体系建设。以《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为基础,出台了9个法规,印发了20多件规范性文件。二是加强对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指导。制定了《关于加快东北地区中央企业调整改造的指导意见》,初步明确了冶金、汽车、重大装备、商贸等21个主要业务板块调整重组的思路,公布了第一批49家中央企业的主业。启动了新一轮中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编制工作。三是推进中央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开展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和完善董事会的试点工作,选择神华集团、上海宝钢等7家企业进行试点。四是积极推进中央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立。与中央企业负责人全部签订了2004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继续开展清产核资工作,截至11月30日,181家中央企业完成了清产核资工作。五是加大了中央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人才工作的意见》,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22位高级经营管理者,在34家中央企业启动了高技能人才选拔培养和评价试点工作。六是加强和改进了对中央企业的监管。监事会提交了163份监督检查报告及部分专项报告,研究提出《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修订意见。确定了北京、上海、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作为中央企业产权交易的指定机构,开始建立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制度。七是加强中央企业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与中组部共同研究制定并由中办转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

李荣融指出:2005年国资委工作的总体考虑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做强做大中央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加强监管,努力提高中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在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上取得新的突破,在股份制改革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在提高中央企业整体素质和资产质量方面跨上新的台阶,在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在确保企业和社会稳定方面取得新的成效。同时要把握好几个问题:一是要加快和规范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二是要切实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要高度重视企业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四是要处理好收入分配关系。五是要确保企业和社会的稳定。

李荣融强调:2005年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重点工作和主要措施:一是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二是建立健全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的相关制度。三是引导中央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主业。四是积极推进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五是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和体系。六是继续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2005年中央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一是加快体制创新,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二是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强化内部管理,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四是抓住有利时机,抓紧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五是提升工作水平,切实加强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

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良好势头

李毅中在总结讲话时指出,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良好势头。

李毅中指出:要正确把握改革方向,推进国有企业规范改制。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探索公有制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研究制定国有经济进退和布局结构调整的规划,研究制定分行业、分企业调整的指导意见。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省市也要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产业优势的国有、国有控股骨干企业,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要清醒认识成绩,夯实发展基础。当前中央企业经济形势发展势头较好,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为今后改革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在好的形势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注意成绩中潜伏的问题。必须居安思危,居危思进。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上,把增加效益的基础建立在加大节能降耗、降本减费上,建立在技术进步、调整结构上,苦练内功,转换机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加强收入分配调控,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落实“重点在规范,关键在考核”的要求,完善企业负责人薪酬的管理。合理把握企业负责人薪酬与职工工资水平的比例关系。企业负责人要把薪酬作为厂务公开的内容,主动接受职工监督,要规范职位消费、福利标准,加强内控管理,通过科学、合理地确定标准,逐步实现货币化。要健全业绩考核体系,强化资产经营责任。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改进和完善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贯彻科学发展观,设计好任期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一是坚持兼顾近期效益和长远发展,加强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核。二是坚持突出主业、做强核心业务,加强对企业主业发展情况的考核。三是坚持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相结合、走以内涵为主的发展之路,加强对企业薄弱环节的考核。要加强资产监管基础工作,严防发生财务风险。深刻总结以往企业经营管理、投资决策、资本运作的经验教训,防范发生新的财务风险和资产损失。认真抓好清产核资的后续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严肃和规范财务决算管理。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管控体系。对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违规越权炒作石油指数期货造成巨额损失事件,要依法查处,吸取教训,加强中央企业对境外资金和风险业务的监控。李毅中还回答了当前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

李毅中指出,2004年国资委党委和中央企业各级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实现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在各项工作中坚持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保证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深入研究企业党建工作的新经验新要求,出台了重要指导性文件。切实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推动了人才强企战略,努力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树立和弘扬了中央企业良好形象。积极探索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化了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

李毅中指出:2005年国资委党委与中央企业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国资委和中央企业中心工作,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抓好中央办公厅转发的《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的贯彻落实,积极探索实践,努力改进创新,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李毅中强调:国资委党委与中央企业党组织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创建“四好”领导班子。要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贯穿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增强领导班子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与做好本职工作相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把握宏观调控的政策和要求,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中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以贯彻《意见》为抓手,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工作。要积极探索和改进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方式,建立健全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和工作机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贯彻党管干部原则,主要体现在企业党组织确定用人标准,研究推荐人选,严格组织考察,完善评价体系,加强监督管理。要充分发挥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认真做好群众工作。坚持不懈地把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三是落实中央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紧密联系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实际和党员队伍建设的状况,切实解决问题。要准确把握目标要求,保证每个阶段的工作质量。要结合企业实际,妥善处理好教育活动与生产经营的关系。

李毅中要求,中央企业要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事求是地总结2004年工作,客观准确地分析2005年形势,全面具体地部署工作任务。在岁末年初要加大工作力度,坚决防止重大安全事故;解决好困难企业、困难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牢记和切实落实“两个务必”的要求,坚决防止搞形式主义、虚报浮夸,杜绝年底突击花钱、滥发奖金、铺张浪费,以务实的作风团结广大职工群众艰苦创业、勤俭兴业,以良好的形象带领广大职工共同欢度“两节”,努力实现2005年工作的良好开端。

会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负责人介绍了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等30户中央企业与国资委签定了首批任期责任书与2005年度责任书。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专家在会上作了风险管理讲座。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中央企业负责人400余人出席了会议。

(责任编辑:胡引定)

科学化改革范文第6篇

背景材料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50年来,在党中央的殷切关怀下,在西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下。西藏实现了从黑暗腐朽的封建农奴制度向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历史跨越。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09年3月2日下午发表《西藏民主改革五十年》白皮书,介绍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废除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的历程和五十年来发生的巨变。回顾西藏实行民主改革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50年来西藏广泛深刻的历史巨变,揭示西藏社会发展的规律,用事实揭穿达赖集团在“西藏问题”上散布的各种谎言和十四世达赖喇嘛的本来面目,有助于澄清历史是非,让世人更好地了解一个真实的西藏、发展变化的西藏。

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一致通过决议,将每年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以纪念50年前在西藏进行的民主改革。这是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后设立的首个法定节日,反映了西藏各族人民的心声。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3月28日上午,西藏自治区各族各界人士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欢度首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考题精练

一、单选题

1 西藏的气候特征是( )

A 气候干燥,年温差大

B 太阳辐射强,日温差大

C 夏季高温多雨

D 终年温和多雨

2 西藏修建铁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 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保护

B 地表崎岖冰川广布地质灾害频繁

C 生态保护资金短缺建筑材料运输困难

D 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劳动力不足

3 本区蕴藏量丰富,且属于可再生新能源的是( )

A 水能太阳能

B 太阳能地热能

C 地热能天然气

D 风能煤

4 西藏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

A 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 河谷地区气温较高,风力小

C 河谷地区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D 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5 西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拔高,气温低

B 地处内陆,降水稀少

C 山脉阻隔,水汽难以进入

D 人口密集,植被破坏严重

6 西藏地区的动物主要有()

A 斑马

B 大熊猫

C 藏羚羊

D 野猪

7 藏医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朝藏医的经典著作是( )

A 《四部医典》 B 《千金方》 C 《唐本草》 D 《本草纲目》

8 历史上对西藏地区的称谓按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乌思藏一吐蕃一西藏

B 吐蕃一乌思藏一西藏

C 西藏一乌思藏一吐蕃

D 乌思藏一吐蕃_西藏

9 “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涵信息归纳完整的有( )

①西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③④

10 藏文史籍《萨家世繁史》说:“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三地面虽不足一行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吐蕃的大喇嘛,忽必烈让他主持宣政院)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会于八思巴。”这段史料表明( )

①忽必烈注意利用宗教加强统治②八思巴是元朝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吏③当时吐蕃人把西藏看作元朝的一个行省④西藏成为元朝管辖下的行政区之一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11 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西藏自治区。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有( )

①开创了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②实现了藏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③促进了藏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④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2 歌手韩红唱道:“……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冈,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带我们走进人间的天堂……”歌中的“天路”指( )

A 兰新铁路

B 宝成铁路

C 成昆铁路

D 青藏铁路

13 2009年西藏用于各项事业发展的财政支出将接近400亿元,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新西藏将掀开新的一页。这说明( )

A 财政在促进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B 加大对西藏投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性措施

C 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D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14 2008年。西藏自治区干部比例中,藏族干部超过70%。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

①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②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平等③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⑦③④

D ①③④

15 2008年,西藏全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92亿元,比1959年增长了225倍。西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

①得益于我国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②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支持分不开③是西藏自治区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④说明我国各民族消除了差异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6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被称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的克松村在西藏第一个完成了从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变。当时克松庄园的408名农奴在获得新生的同时,也用投石子的方式民主选举出了他们的第一位带头人。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从这一天起,在克松村,不管大事小情,“民主议事”就成为最被认可的方法。下列有关民主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民主是全民的民主③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对立面是专政④民主是专政的基础

A 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④

17 从1959年至今,中央累计投资西藏两千多亿元,用于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为西藏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与此同时,中央国家机关、17家中央重要骨干企业和18个援藏省市对口援助西藏,累计建成对口援藏项目2861个。中央对西藏地区的支持促进了西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体现了( )

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②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发展③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④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A 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④

18 白皮书说,50年沧桑巨变,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当前,

西藏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材料主要体现了( )

A 联系的观点 B 发展的观点 C 全面的观点 D 实际的观点

二、非选择题

19 拉萨是西藏重要的农业区,分析其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20 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到吐蕃。前后57天,行程3219公里。之后建立的大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寺内主供的释迦牟尼像就是文成公主入蕃带进的,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演化成今天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大昭寺是唐代哪个皇帝在位时所建?文成公主人蕃指历史上什么大事,有什么历史及现实意义?

(2)今天去西藏旅行可选汽车和火车,分别有哪些线路?

材料二(元朝)初名总制院,于至元元年(1264)设立。……二十五年……以总制院统领吐蕃各宣慰司军民财谷。……改名为宣政院,秩从一品,用三台银印。……吐蕃发生变乱,亦设行宣政院前往当地处置,唯重大军事行动需与枢密院商议。……管理各地佛寺、僧徒。至大四年(1311)。罢僧录等司,凡僧人词讼皆归管民官决断。至顺二年(1331),复于各省置广教总管府十六所,掌管僧尼政事,由宣政院选僧俗官任达鲁花赤、总管等职。元统二年(1334)罢。宣政院……下辖安抚司、招讨司、宣抚司和元帅府、万户府等。各级官员多以当地僧俗首领担任。由帝师或宣政院荐举,朝廷授职。

请回答:

(3)元代设置的宣政院的主要职能是什么?清朝中央政权怎样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4)新中国成立后对西藏解放采取了什么方式,并且在什么文件中确立了民族自治原则?

21 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50年来,西藏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让雪域高原碧水蓝天永驻。西藏共建立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0个,保护区面积居全国首位,是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

——西藏民主改革50年,广大藏族同胞充分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民主改革50年来,各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在西藏依法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尊重。

——从低矮的土坯房到宽敞明亮的楼房,从传统游牧到现代科技种植,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近百万农牧民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新生活。

——西藏民主改革50年,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深入人心。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西藏自治区民主改革50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3)分析西藏自治区出现人与自然进一步和谐的哲学原因。

参考答案:

1,B 2,A 3,B 4,B 5,A 6,。C 7,A 8,B 9,A 10,D 11,C 12,D13,A 14,B 15,A 16,D 17,A 18,B

19 拉萨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河谷地带热量较好;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河水灌溉便利。

20 (1)唐太宗。唐蕃和亲。其意义: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华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

(3)宣政院是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及管辖西藏地区的中央机构。清朝时确立了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4)和平解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1 (1)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这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前提。第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制度保障。第四,完善和落实扶持、支援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力度。民族地区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第五、认真落实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信教群众。第六,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义务,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做贡献。

(2)第一,实行了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西藏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动了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本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了经济优势。第四,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在税收、资金方面给予了优惠政策。第五,东部发达地区在技术、资金上大力支持,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3)第一,承认了自然界的客观性。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实现西藏自治区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第二,坚持联系的观点,承认联系的客观性。西藏自治区的人民群众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与人的活动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西藏自治区做到了按规律办事。第四,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生态价值观都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上一篇:供电局实习范文下一篇:李四光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