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化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科学化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作者简介:和润龙(1963-),男,云南丽江人,纳西族,主管药师,药学专科,主要从事医院药品管理工作。

【摘 要】 医院药库药品的风险管理的水平与医院等级评审的结果息息相关,作为医院的一员,笔者重点探索医院药库药品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提出相关对策,为医院等级评审贡献力量。

【关键词】 医院药库药品;风险管理;等级评审

我院为创三级综合医院,紧紧围绕卫生部制订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暂时办法及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从促进医院内涵建设,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安全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等方面着手,全面系统性的进行完善改进和挖潜,为迎接评审组的评审作积极的准备。笔者依所涉及医院药事管理方面内容,与“标准”要求相关条款逐条认真对照检查分析。发现我们现有情况与“标准”要求软硬件方面均有差距,医院药库药品质量风险依然存在,最大限度地降低其风险是今后我院药库药品管理工作努力方向,也是我院能否顺利通过此次评审的重要条件之一。

1 医院药库药品的风险点及风险产生的原因

医院药库是药品进入医院的入口,是药品物流链的终点。承担着为医院临床提供质优、安全、有效的药品服务。“标准”要求:储存药品的场所、设施与设备符合规定。但我院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药库房屋等硬件设施远不能满足医院医疗规模发展需要,仓容有限,做不到完全按照“标准”要求实行色标管理,设置有验收、退药、发药等功能区域;实行分区存放、分类保管;药库管理人员少。这些原因有可能带来药品的供应和药品质量难以保障,甚至假劣药品混入医院的风险。

2 风险的预防措施

要完成医院药库为临床提供质优、安全、有效的药品服务,必须努力采取以下措施,使药库药品的风险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2.1 加强药库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 组织药库人员认真学习《药品管理法》等有关药事法律法规,强化药品质量安全意识。药库配备具有执业资格的药学技术人员,加强药管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规范药品管理制度和提高服务质量,做到服务无止境、无缝隙管理,强化措施确保药品质量安全、有效。临床用药合理,药库药品积压耗损实现零缺陷。做到满足患者、临床需要,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2.2 药库硬件设施的建设 首先要保证药库的安全整洁性,保证药库硬件设施能够为医院整体运营提供周全的服务。在针对药房药品管理工作中,还可以建立相关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将药库管理纳入自动化、透明化的行列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药库药品管理效率,为医院的药品供应提供良好服务。

2.3 药库内涵管理建设

2.3.1 加强药库制度化管理 药库管理需要进行制度化管理,强化制度管理第一步需要划清人员的职权问题,在此基础上优化相应的管理组织结构,在责任制条件下进行人员调配。争取大大提升药品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

2.3.2 把好药品验收质量关 药品检查验收是医疗机构的一项法定义务,是保证临床用药质量,维护病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对于非合同供货药品、不中标的药品、有效期在三个月内的药品、假劣药品、标识包装标签说明书、药品外观与规定不符合的药品、外包装破损严重的药品、包装标签有涂改的药品拒绝接收。应根据现场验收情况认真填写验收记录、特殊药品要双人验收并签字,记录要清晰、完整不得有缺项,不得撕毁、任意涂改记录。验收记录保存至少超过药品有效期1年,但不得少于3年。验收人员依照药品法定标准,购进合同缔约质量条款及入库凭证对购进药品逐批验收。对购进手术不清、资料不全、质量有疑问或不符合规定要求的药品有权拒收。严格按照以下流程和要求完成工作:①药品数量点收:检查来货随货同行上所列的品名、规格、产品批号及数量是否相符,如有短少、破损或质量有疑问的应查明原因,并及时由采购员与配送单位联系。特殊药品实行双人当场复核验收,并验收到药品最小包装单位。②药品包装检查:核对各项包装标签和说明书内容是否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定的内容。即必须注明药品的品名、规格、厂牌、批准文号、有效期、有效成分、含量或效价(保密品种除外),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储藏等。特殊药品、外用药品、危险品、处方药、非处方药等的标志(如“麻”蓝字白底、“精神药品”绿字、白字相间;“毒”黑底白字;“外用”红底白字)。进口药品,首先查看进口药品批件是否符合规定。应查收《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或加盖公章的《进口药品通关单》,并应有供货单位质量机构印章的《进口药品注册证》或《医药产品注册证》,生物制品还应查《生物制品批签发合格证》。首营品种,应凭同品种同规格同批号的药品检验报告书验收。必要时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核查其批准文号等的真实性。③质量检验:验收人员凭一般的业务知识进行外观性状检查(如有无变色、沉淀、生霉等),必要时请医院药品质量管理科抽检或送当地药品检验所检验。

3 药库药品的保存管理

3.1 药品的储存养护管理 药库是医院药品的主要储存场所和供应基地,储存好的药品,是疗效的有力保障,是对患者的高度重视,对于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库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院药库的规范化管理对保障临床用药具有重大的意义。按照安全、方便、节约、高效的原则选择仓位,充分利用理空间。提高库容积利用率。堆码规范、合理、整齐、牢固、无倒置现象[1]。

3.2 验收合格的药品实行分区存放、分类保管 药品合理堆放、并搞好药库温湿度管理。库内一般药品按照说明书“储藏”项下规定的条件进行储存与保管。性质不稳定,应根据其特性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药品质量(如遇光易变质的药品置于遮光容器内,在阴凉干燥的暗处;受热易变质、易挥发的药品密封在阴凉处保存)。特殊管理药品实行特殊的管理办法,加强管理,严格出入库手续。由于破损、过期而不可供药用的,应清理登记、列表上报、监督销毁、不随便处理。危险药品置于危险品仓库内,按其理化性质、危险程度以及与消防是否有抵触,进行分区、分类和分堆保管。高危药品(高浓度的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药、细胞毒类药品、精神药品及放射性药品、中草药注射剂等某些对器官伤害或遗传毒性药物),相似药品(名称或包装和药品功效相似相像的药品)要分开存放,并用明显的标识。确保药品无误发,保障医疗安全和病人用药安全。利用软件对库存结构、品种结构、批号结构及有效期控制实行程序管理和预警制。每月对药品有效期进行全面检查关注,加强预警,三个月以内的药品从原来货架上撤下。易氧化、霉变、有效期短作为重点养护品种,每月定期实行养护。设立滞销药品条目和有效期条目。

3.3 严把药品出库关 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以药品使用、发放部门为顾客的药学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四先出”和按批号出库的原则。执行“十不准”出库的规定。凡质量可疑、过期失效、报废、霉变、虫蛀、鼠咬、包装和标签不符合规定及破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淘汰的与抽检不合格的药品一律不准出库,严禁作为正常药品验发出库。发放药品应以“发陈贮新”为原则,药品出库应当进行质量复核,遵循先产先出、先进先出、易变先出、进期先出和按药品批号出库的原则,并做好出库复核记录。特殊药品出库,双人核对出库。做到账物相符[2]。

3.4 药品库存的合理控制 药品库存的管理攸关医院药品库存成本控制、效期管理与安全存量的维持。坚持提高工作效率观点、最快的资金周转观点、最低的储备成本观点。特殊药品储存按照《药品管理法》及国家有关法规执行,做到适量采购。在保证供应把断货几率减至最小,保证工作效率快进快出,降低库存成本等搞好药品库存控制。环境因素影响库存的控制,如突发事件导致用药需求的不确定性;边远地区,运输不确定性。完善药品召回制度。

3.5 加强沟通与协调 库房与药房沟通协调配合。药品出库后,在药房和病房的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一些问题。发现有药品积压时应及时向领导报告并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代用[3]。完善药品使用反馈机制,药库保管员和医生和药房三者及时沟通,了解药品情况,反馈信息,加强合作,处理好“供”与“求”关系,并向临床科室介绍国内外医药动态、最新供求信息。

4 结语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重在内涵,围绕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体现以人为本。医院药库管理也上一个台阶,使药库管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促进医药整体化管理同步发展,充分发挥药库的职能作用和医药的核心地位,做到药库为临床、药房、患者服务的宗旨。

参考文献

[1] 田世平,王福星,张伟.医院药品管理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5):199-200.

[2] 范玉田,王春艳.电子化管理在医院药品管理中的优势及存在问题[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8):20-21.

[3]金原野.医院麻醉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07):682-683

(收稿日期:2014.08.05)

科学化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信息时代,网络、手机等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决策科学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决策科学化需要大量的信息和专家咨询,需要民主参与以及有效的反馈和监督机制。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决策科学化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关 键 词:新媒体;网络;决策科学化

收稿日期:2014-04-12

作者简介:李巍(1982—),女,山东蓬莱人,中共烟台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新媒体视阈下山东省社会管理科学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RKA06005。

21世纪以来,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民快速增加,搜索引擎、新闻网站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博客、论坛成为自媒体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手机移动终端的发展,使网络更深层次地渗透到人们的当生活中。各种新媒体形态的发展和普及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新媒体与决策科学化的内涵

⒈新媒体的内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继报刊、广播、 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它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卫星等渠道连接手机、电脑、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传递信息和提供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电子信箱、个人主页、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社区网站、网络电视、网络报纸等均属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即时性、虚拟性、超时空、开放性、共享性、匿名性等特征,它能够以多种媒体融合的方式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异军突起,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引起了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互联网快速发展,网民大量增加,使人们在网络上可以自由、匿名地表达意见,拓展了民意表达的空间。人们越来越多地把网络作为自己利益表达的工具,网络也因此成为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重要渠道。

⒉决策科学化的内涵。决策科学化是决策者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决策事项具有透彻的了解和把握,遵循科学的原则和程序,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手段,实现的最优化决策。科学决策的主要标志是在决策过程中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广泛应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进入到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既是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经济成分、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增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政府能否做到科学决策,直接关系到政府行为的成效。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是提高政府决策的准确性、降低决策失误概率的前提。加强政府决策科学化建设,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工作水平的内在要求。

二、实现决策科学化的条件

在现代社会,决策问题复杂多样、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因此,科学决策的难度也比较大,是决策者一拍脑袋就可以做的简单事情。要保证决策科学化,就要把科学方法和民主程序引入到决策过程中,把决策变成集思广益的、有科学依据的过程。

⒈决策科学化需要大量的信息。现代决策理论的首创者西蒙认为,信息活动是决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整个决策工作几乎一半的时间应该花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上。信息是决策的灵魂,是科学决策的生命线。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决策问题的发现、决策目标的确立、决策方案的制订、评估与选择以及决策方案的修正与完善都依赖于决策者掌握信息量的多少。要做到科学决策,首要的是掌握真实、准确、全面、有效的信息。信息虚假、信息不足或信息滞后,都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⒉决策科学化需要向专家进行咨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决策者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单靠决策者个人的智慧难以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就需要重视专家在决策中作用的发挥。当决策者面对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情况和问题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和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时,就必须向专家进行咨询。专家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和技术优势,对决策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分析和论证,确定科学合理的决策目标,设计决策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可以说,决策的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决策者是否有效利用咨询系统以及专家是否充分发挥作用有关。

⒊决策科学化需要民主参与。决策科学化的前提是民主化,只有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才能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决策民主化是决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是决策为群众所认同和接受并付诸实践的重要前提。在决策过程中,一方面,决策者要充分发扬民主,密切联系群众,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民情、民意,集中民智;另一方面,决策者要为群众参与决策提供各种渠道,使他们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决策,才能做到群策群力,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⒋决策科学化需要有效的反馈和监督机制。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各种客观环境的变化和意外情况的出现,常常会使决策偏离人们原先设想的结果。为了防止因决策失误产生不良后果和错误决策的出现,确保决策正确地实施,必须建立民主、开放、有效的决策反馈和监督机制。反馈机制可以及时地把决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和新信息传递给决策者,使决策者掌握决策执行的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进行必要的修正。特别是当发现原有决策失误或原有决策不能适应新的情况而无法继续下去时,就要进行追踪决策。决策监督机制就是要对决策主体进行民主监督,使决策能够充分地代表民意并且保证决策的科学合理。

三、新媒体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

决策者能否做到科学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与决策技术的现代化程度有关。在信息社会,计算机和现代通讯设备的广泛应用,为决策者在了解民意、获取信息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

⒈新媒体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决策科学化要求决策信息全面、丰富、准确和及时,尤其要防止信息失真。过去,决策信息的沟通渠道比较单一,信息主要是在上下级之间逐级传递,横向信息联系和沟通比较少,并且信息的获取与掌握呈“倒金字塔”形态,层次越高,掌握的信息就越多;层次越低,掌握的信息就越少。此外,信息传递渠道和时间比较长。我国是科层制的社会结构,信息传递是按层级进行的,来自基层的信息传递到决策层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并跨越一定的空间,这些情况容易导致信息滞后和信息失真,从而造成决策失误。此外,在决策过程中,必须解决政府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果决策者在决策时闭门造车,或仅凭经验,或对群众的要求、愿望和实际情况不了解,其做出的决策的科学性就值得怀疑。

在现代社会,信息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新媒体具有传播及时、快速,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参与便捷等特点。首先,新媒体提供了浩如烟海的信息。决策者可以通过网络扩大信息空间,增加知识总量和信息存量,广泛、高效地获取、筛选并利用有关信息,弥补过去信息量不足的缺陷。当然,在利用新媒体的过程中,要注意去伪存真,保证所采用信息的真实性。其次,新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非常快。新媒体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信息传播速度以“秒”为计量单位,便于决策者掌握及时有效的信息,避免错过最佳的决策时机。再次,新媒体可以准确快速地进行信息加工和处理。计算机网络是通过一个计算机中心和许多计算机终端相连接的网络系统,通过信息的输入和输出,计算机信息中心能够对复杂的信息进行高效的加工和处理。计算机信息中心建立有严格、科学的程序,这些程序可以把决策过程存储在信息中心。各个相连的计算机终端把所需信息输入后,通过计算机信息中心的加工、处理,很快就会得出决策结果。依靠计算机来进行的定量的、动态的分析,使决策者能够从动态发展中掌握决策客体的本质、结构和运动规律,从而实现决策科学化。最后,网络所特有的交互式和广场式的讨论模式,为决策者直接获得基层信息提供了渠道,为决策者和社情民意搭建了桥梁。利用新媒体开展民意调查、民意测验和民意征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重大政策的讨论和制定,可以及时地将大量潜在、分散、合理的公众利益诉求提升为明确、集中、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使网络民意、民智成为科学决策的有效支撑。

⒉新媒体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了开放性机制。在决策过程中,需要解决公众与政府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果公众对政府的决策过程和结果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就会形成公众与政府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作出的决策会难以得到公众的支持、认同以及对决策形成有效监督,影响决策的质量,进而影响决策的执行和实施。列宁说:在我们看来,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其中“群众知道一切”强调的是公众的知情权,“能判断一切,并自觉从事一切”强调的是公众的参与权。

在传统决策中,公众对于决策的知情度和参与度不高。政府部门确定决策问题之后,再组织力量进行调查研究,比如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等,在此基础上由领导做出决策、下发文件给相关部门执行。这种传统的决策方式受人力、地域、调查对象数量和被调查者个人偏好等客观条件的局限,影响决策的科学性。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更加快速、便捷,极大地满足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的需要。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快速传播,避免了公众与政府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对有关的决策方案展开充分的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同意见之间互攻其短,使决策方案的利弊得以充分显现。这样的决策活动可以集思广益,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从而形成最佳的决策方案,最大程度地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新媒体能够促成公众意见的自由表达,使决策过程由封闭走向开放,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度和民主化,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此外,决策科学化绝对不是拍拍脑袋就可以做到的,科学决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要求决策者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设计并选择决策方案的能力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等等,决策科学化需要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而新媒体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快速联系各地区、各领域的专家对决策进行综合论证,从而保证其科学性。

⒊新媒体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了利益平衡依据。政府决策既要体现大多数公众的意志,保障大多数公众的利益,同时又要尊重少数人的合法权益。政府决策要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就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遵循客观规律,切实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并通过正确决策的执行和实施,推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由于传统媒体受到行政权力的制约,主要担负“上情下达”的任务,因而不能及时准确地把“下面”的声音反应给上级。而在新媒体时代,舆论主体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形成一种真实的、原生态的民意,能够使决策者了解和掌握普通民众的利益诉求。此外,在社会分层、利益多元化的转型时期,政府决策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利益诉求,必然要对利益诉求进行取舍。新媒体具有的自由、开放的特性,公众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沟通交流,通过不同群体和阶层的互动,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就会显现出来,成为决策者决策的依据。一些局部群体的利益也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形成舆论压力,从而得到决策者的关注。当然,在这些利益诉求当中,有的是合理、合法的,有的是不合理、合法甚至是某些利益集团操纵的结果,需要决策者进行甄别,对其中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予以重视和回应。

⒋新媒体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了有效性保证。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和权力要在组织内部实现立体传递和共享,就要求组织的内部结构形态逐渐从金字塔型向网络化转型。在这种网络化的组织结构中,上下垂直的等级关系被弱化,水平层面的合作和沟通交流得到加强,权力和信息不再集中于组织的上层,而是分散在整个组织网络的各个结点,从而增强了组织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这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保证了决策的有效性。

在新媒体时代的决策过程中,信息传递不再通过以往的管理框架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逐级进行传递,基层组织可以直接与高层进行信息互通,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节约了信息传递的成本,使决策更有效率,更加科学。此外,组织层级越少越扁平,管理幅度就越小,时间减少和空间的延迟使决策方案可以快速得到执行,。当发现决策方案存在问题时,能够把问题快速反馈给决策中心,以便决策中心对原有决策进行修正或者追踪决策,从而提高了决策科学化水平。

⒌新媒体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了反馈和监督机制。在决策过程中,及时有效的决策反馈和监督机制是科学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决策的信息反馈比较慢,从下到上需要一层层进行信息传递,问题和情况反馈到决策中心之后,现实情况又可能发生了改变,不利于决策科学化的实现。传统的社会监督是一种间接监督,它依赖于一定的中介组织和渠道来完成,在这种间接的监督过程中,时间的拖延和信息量的损耗不可避免,加之中间环节可能产生的许多非正常因素的干扰,就会减弱社会监督的效力。

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决策信息反馈单向传播、时间拖延的弊端,通过新闻跟帖、论坛等空间无阻隔的互动交流形式,保证了公众对决策方案进行充分的讨论,意见得到尽情表达、及时反馈,使得决策者和公众之间的联系更加直接。特别是当决策执行之后出现问题时,公众作为决策的最直接的感受者可以将决策出现的问题通过网络快速反馈回来,引起政府决策者的关注,从而改进决策,减少失误和损失。在决策监督方面,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监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方面公开、迅速、广泛的独特作用,加强对重大决策的跟踪监督。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决策监督不力的弊端,公众可以自由、平等地进行匿名交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见,从而保证监督的高效率和信息的真实性,排除了监督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决策监督更加深入。这样,既有利于监督决策的执行情况,衡量决策的实施效果,保证决策的程序正义和成效;也有利于决策者及时总结经验,落实责任,改进决策。

新媒体为决策提供了信息和公共讨论的平台与渠道,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匿名性、低成本等特征为公众实现决策参与拓宽了渠道。网络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能够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公众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利益诉求,参与决策过程,从而有效地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此外,在决策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等手段进行人员管理、物资管理、施工管理、信息管理等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左右和干扰,使决策活动更加健康、高效、科学、有序地运行。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新媒体对决策科学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我国网民的地区结构存在很大差距,网络的使用在较发达地区比较普遍,但在欠发达地区,公众对网络的使用并不多,这样就会影响到网络民意的代表性。此外,公众的学历、年龄结构不同也会影响到民意的代表性。比如人们通过新媒体表达意见具有匿名性、虚拟性的特点,这就使得网络上出现了很多虚假信息,甚至有人在背后操纵虚假信息的传播,给决策科学化带来不利影响。另外,一旦计算机系统或者网络出现故障或停止运行,就会引起信息数据丢失和沟通交流功能瘫痪,也会对决策科学化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决策过程中,要理性地看待和运用新媒体,把握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并正确面对存在的问题,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用好新媒体,使决策科学化程度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尹建国.政府与网络新媒体相互关系的反思与重构[J].科技与法律.2013,(03).

3]于燕.新媒体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的影响[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2,(02).

[4]吕品.善用新媒体促进党的民主科学决策[J].先锋队,2012,(14).

[5]王升华.政府与媒体的互动关系[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04).

[6]林爱郡.在信息公开中建构政府、媒体、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J].现代传播,2009,(02).

[7]张梦涛.决策科学化的内涵、问题及其实践取向[J].天府新论,2011,(04).

[8]赵艳华,袁为海.论新媒体对政党政治的影响与对策[J].研究与探索,2013,(05).

[9]郭正怀.论新时期政府行政决策科学化的条件[J].南华大学学报,2002,(02).

(责任编辑:牟春野)

Key words:new media;internet;scientification of decision-making

科学化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档案管理工作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本文的观点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档案管理;管理体制;信息化

人事制度的改革在各项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逐步深入。现阶段,人事档案管理者应当从新形势出发,不断推动人事档案的服务对象、人事档案的收集方法、方式及档案管理范围与内容的更新,并认真思考应怎样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这里,笔者分析了当前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总结了管理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一、人事档案的现状与所存在的问题

1.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没有准确的把握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有些人片面的认为仅仅拥有一份好的工作就足够了,有无档案无关紧要。他们忽视了自己的档案,甚至有一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人事档案存放在何处;有些人认为档案包含了大量的私人信息,应由个人存放,以致于出现了应归档的材料没有交档案管理人员存档的情况。这些错误的观念与思想阻碍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2.管理的手段落后,管理的力量较弱,管理的水平较低。通过对从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的考察,发现很大一部分人员并未接受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他们缺乏必要的档案收集意识,不能准确的理解人事档案的重要意义,不能准确把握管档的要求,归档、整理、装订、收集档案材料的能力不足。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的档案管理人员身兼数职,这使得其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去,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事档案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3.管理人事档案的手段比较落后。在管理档案的手段方面,还未配备专门的计算机,档案管理软件的研发工作也相对滞后,依然使用手工查找人事档案信息的方法。在档案的存储方面,普遍采用铁皮柜进行存放,这些铁皮柜的占地面积比较大,不能科学的利用其使用空间。

4.对档案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部分领导干部与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存在档案管理方面的误区,在他们看来,档案管理工作不会给单位带来经济方面的效益,因此根本就不是本单位的重要工作,其属于保管的事务型的工作,只是抄抄写写,只要能做到不泄密、不丢失,可以应对查档、外调就足够了。他们的这些观点充分反映了当前人们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

5.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没有重视宣传档案的重要性。首先,由于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没有广泛的宣传人事档案的重要意义,这就使得工作人员与本人不能及时的更新、补充、完善档案中所缺少的材料;其次,人事档案的管理属于非专业人员的管理,通常情况下采取兼管的形式。受工作时间与个人专业的制约,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很难及时地掌握与档案管理工作相关的新技术与新知识。

6.沒有充分重视人事档案的交接,交接手续不严密。通常情况下,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都身兼数职,因此在调动工作或者是离岗时,存在不严格按程序办理档案移交工作的问题,“该签字的不签字、该检查的不检查、该清理的不清理”,这直接导致了档案的材料、数量界限不清、责任不明的问题。部分人甚至把交接档案等同于钥匙交接,认为只要工作人员交出了钥匙就完成了档案交接的工作。

二、人事档案管理的对策思考与分析

人事档案真实的反映并记载了个人的人生经历、工作实际、业务能力、品德作风及政治思想等内容,因此,要想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更好的为人事部门及党组织提供参考,就必须充分重视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使其利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视下述几个方面:

1.推动档案管理制度的不断健全。在建立与完善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制度时应当注意下述的几点要求:首先,规章制度应充分体现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要求;其次,应遵循实用简明实用的要求;第三,应准确把握制度约束的双向性,也就是制度不仅可以约束职工,而且还能约束领导;第四,应遵循严格执行制度的要求,务必做到有过必罚、有功必赏、奖罚分明。

2.大力推进档案的信息化,切实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现阶段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课堂就在于怎样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检索、存储人事档案信息的工作,怎样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网络化。这一问题要求我们应加快人事档案数据库的建立与完善,不断推进人事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进程。并且,还应重视建立透明、公开的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机制,在使用权限清楚、明确的前提下,向个人及部门开发一部分信息。

3.立制建章,规范操作,有章可循。我们应主动、积极的开展档案的收集工作,切实做到制度上墙,使操作人员的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我们应建立并完善职工档案转出、转入的登记册,职工借阅档案的登记册,职工档案的材料转出与转入的登记册及人事档案材料的移交表等等。对于受历史原因制约确实收集不到的档案材料,应予以登记说明、并详细记录原因,以方便日后的档案查阅工作。所以,在开展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时我们必须坚持脚勤、口勤、手勤,及时的补充、追补资料,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依据作用。

4.在档案交接时应严格的遵守相关程序。交接人事档案的工作责任重大,我们应严格的遵守程序、细致认真,确保手续的严密。概括的讲,交接档案的手续是:首先为确保账务相符,应全面细致的清理所保管的档案;其次,应对借据进行整理,及时催还所借出的档案,同时在借据上应写清楚原因与催还的情况;第三,对那些还没有整理的零散材料与文件,应分类存放,在清理排序之后予以归档;第四,在档案移交时应严格遵循移交要求,并且在档案的交接手续上应清楚记录接收人、移交人、监交人的姓名、职务,交接的地点与时间,移交的页数及清册数等内容,并且在移交的文件上应当盖章签字,切实做到对交接工作的认真负责。

5.引导人民群众准确的理解档案材料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下述几方面着手:首先提高宣传的强度与力度,广泛宣传人事档案的重要意义,切实做好咨询服务的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向人民宣传和人事档案管理相关的知识,纠正那些认为人事档案可有可无的错误观点;其次,规范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确保整理、收集、保管、鉴定档案的各个环节规范、科学;第三,重视档案的收集工作,推动档案内容的不断完善,对档案所缺失材料及时补充,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

6.提高档案的管理意识,规范档案管理的程序。应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关于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推动档案管理的硬件设备的不断完善,购买电脑、档案密集架、除湿机、空调等设备,并增加档案库房。为推动人事档案的检索与信息存储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还应引进科学的计算机管理软件。作为人事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的档案管理工作,和职称评聘、工资福利等个人利益密切相连,所以必须切实提高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激发其工作的主动性。除此之外,还需要推动档案管理制度的不断健全与完善,真正做到档案收集的完整齐全、档案内容的可靠真实。

7.重视开展宣传工作,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与事业心。应重视开展宣传工作,认真核实所收集的材料,确保录入档案中的材料可靠真实,严把质量关。在鉴别档案的工作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认真负责、保障档案的完整与真实,准确把握人才资源开发中职工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逐步完善工作方法与工作方式,推动工作模式的不断创新,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为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充分把握现阶段的有利时机,重视学习、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打破固有的模式与思路,建立一套完整的档案观念与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与规范化,才能更好的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

科学化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CMMI体系模型以过程管理为核心,通过对过程和产品的改进来实现软件产品质量的提高。将CMMI应用于GIS项目中,用于加强项目管理监控,可以达到提高GIS项目管理水平和GIS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CMMI体系模型;GIS;项目管理

GIS Project Management Study Based on CMMI

Hu Jingjing

(Faculty of Geomatics,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Fuzhou340000,China)

KeyWords:CMMI system model;GIS;Project management

一、引言

GIS的存在与发展历经近50年,如今,其研究和应用都已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国外的GIS市场已较成熟,而在我国,GIS虽然出现了快速的增长,但不少GIS项目进行的并不顺利,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在项目的管理、质量控制方面存在难以控制的情况。怎样在研发过程中加强GIS项目的管理和提高GIS的开发质量成为GIS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CMMI这个致力于软件质量管理和过程持续改进的集成的能力成熟度模型,在IT业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成功的应用。本文将浅谈作为专门为软件开发而形成的改进模型——CMMI,应用于GIS开发过程中进行项目管理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与现状

(一)GIS项目管理

一般来说,在GIS项目的研发过程中,最为繁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软件开发和数据处理这两项上,这两个部分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GIS项目的成败,影响到GIS开发企业能否按预定的成本、进度和质量开发GIS产品。

GIS质量控制与提高的关注点目前还大都在数据处理这个技术方面,这方面的研究已经颇具成果,而对于事实上影响软件开发全局的管理因素,即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项目的管理,却关注不足。大部分的GIS项目管理流程性较弱,重GIS技术本身、系统开发的方法论研究,轻GIS项目管理角度的科学化、制度化研究,缺乏系统性,开发过程的不规范与混乱往往使新技术、新工具的优势受到影响。

GIS的用户对于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用户在项目决策过程中掌握信息少,过于依赖专家意见,造成需求不明确,同时国内GIS知识体系尚不完备,可行性研究、系统评估、技术鉴定的形式不规范,GIS项目的管理倾向于统一规划、统一部署、集中管理,系统难于达到设计的目标,成本效益不佳,这是现阶段国内GIS项目管理主要的基本特征。

虽然大多GIS企业已经引入了ISO质量体系进行管理控制,但ISO的重点在于建立企业运行各部门的质量管理体系,涉及的范围则相当宽,对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管控缺乏一个专门有针对具体标准化的解决规范。与ISO相比,CMMI只关注软件,明确强调持续的过程改进,而ISO只是解决质量体系的最小保证。

钱乐祥、阎正、毕硕本、郭庆胜等人曾经就GIS项目的开发与管理做过研究,目前关于GIS设计、实施和管理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软件工程、信息系统、系统工程或时间经验,整个知识体系、框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对于GIS项目参与人员的指导性显得不够充分。

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也被认为是GIS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有效机制,部分学者试图通过“标准化”手段为GIS开发和应用提供一个捷径。

GIS管理是提高GIS质量的保证。但却只有极少数学者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探讨GIS项目的实施和管理。

(二)CMMI

1.CMMI概述。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即集成的能力成熟度模型,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研究所(SEI)受美国国防部委托,整合CMM的多个模型而成,包括了软件开发过程改进、系统集成、软硬件采购等方面的过程改进的内容,把各种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到一个框架中去,建立了从集成产品与过程发展的角度出发、包含健全的系统开发原则的过程改进。

2.实施CMMI的好处。基于CMMI模型可以帮助保证软件开发的质量和进度、成本,能对“杂乱无序、无序管理”的项目开发过程进行规范,提高项目管理的可视性,有助于提高软件开发者的职业素养,财富库的建立及工作成果的齐全能够解决人员流动所带来的问题。

三、应用现状

CMMI应用对于国内GIS还较新兴,经调研可知,CMMI在GIS企业的应用情况如下(使用CMMI认证通过情况进行统计):

表1 主要GIS企业CMMI级别一览表

日期 企业 CMMI L3

2007年8月 超图 √

2009年底 山东正元 √

2010年7月 城信所 √

2010年12月 厦门亿力吉奥 √

2009年 北京灵图 开始准备

2011年底 武大吉奥 预计通过

CMMI模型以软件产品质量的概念和软件工程的经验教训为基础,能够指导GIS企业如何控制开发、维护软件的生产过程和如何制定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软件工程及管理体系,帮助GIS企业改善项目管理流程,探索一个保证GIS软件产品质量、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工作效率的软件工程模式与标准规范。

从执行承诺、执行能力、指导实施到验证实施,基于CMMI模型,制定符合公司发展目标的体系,通过项目管理活动使项目中各产品和过程都能够得到可视化的监控和管理。

四、基于CMMI的GIS项目管理方法研究

(一)过程与过程域

图1 项目过程与各过程域

在GIS项目开发过程中,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组织活动,渗透于各个过程域。

如果单从项目的角度看,要管理好项目,即是要做好项目管理。从组织的角度,要将项目管理好,则是建立一个项目管理体系。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包括项目管理流程与规范、组织机构设置、角色与职责。项目管理体系就是项目过程、管理过程与组织结构相结合的产物。

(二)角色与组织结构

根据GIS项目的特征,结合CMMI模型,设计角色分配如下:

图2 组织角色分配图

高层管理指导委员会(MSG),即组织领导的最高层,它的主要任务是决策,负责对整个开发过程和文档关键点的批准;变更控制委员会(CCB),一般由项目管理人员(部门领导、高层经理、项目经理)、技术人员(开发人员、测试负责人、质量保证负责人QA)、商务人员等组成,负责评估提交上来的变更请求,针对这些变更的目的、要求和影响来决策,负责批准或抵制变更要求;EPG也就是过程改进小组,则是负责建立体系文件,对标准过程进行维护和协调、改进工作;QA是独立于项目与管理者的,相当于一个执法者,主要是在项目开发的全程,保证产品和质量合乎标准,进行问题跟踪和反馈;CM则是配置管理员,负责配置项、配置库的管理、权限的管理,版本控制和管理配置项的变更等;技术组负责对GIS中数据转换、精度误差等进行控制;项目组则是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的设计分析人员、数据录入处理人员、开发人员、数据库管理员、测试人员等,负责项目开发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工作。

这种模式的角色分配在项目过程中相互关联,交织成科学严谨的管理方式,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各角色各司其责,共同为项目和组织服务。

(三)质量保证过程

在GIS开发全程,QA通过实施质量保证活动,确保过程与产品满足过程、规程及相应的要求,确保问题得到关注与解决,使项目组和管理者能够客观地了解过程与相关的工作产品。质量保证在一定程度上监督项目管理工作,同时也为项目管理工作服务,提供质量数据与质量改进机会。

图3 产品与过程质量保证过程

(四)项目监督与管理过程

项目监督与控制(PMC),将所有参与人员抽象为有不同身份的用户,职责明确地在虚拟的环境下为一个项目目标协同工作。项目经理周期性地跟踪项目计划的各种性能参数,如工作产品的规模、工作量、成本、进度、风险等,实时地调整以制定更为科学的任务分配。在GIS项目中,项目经理需要与技术组沟通数据处理质量问题。项目管理工作的调整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度量数据的收集。

图4 项目监督与管理过程

(五)度量与分析

度量分析(MA),度量人员(一般为PM)在GIS开发全程对指定度量项进行收集,客观了解过程和产品质量情况,提供组织过程改进和管理决策的定量信息。基于这些历史数据,对GIS项目进行分析和缺陷预防,指导项目在流程和工作方法上的持续改进,最大限度复制成功和减少失败,确保项目规范和高效地走向成功。

图5 度量与分析过程

五、结论

我们讨论了将CMMI应用于GIS的项目监控,创新地从项目管理的角度,通过质量保证、项目监控、度量与分析方面的设计,用软件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组织GIS软件设计开发和维护的工程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开发过程的能见度,解决GIS项目中项目监控、质量管理无法系统化控制的问题。

本文对GIS项目管理的研究仅基于CMMI DEV -L3模型,对于GIS特有的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开发与数据转换相对分离的情况,还需进一步研究结合CMMI-SVC模型,将数据转换作为服务与开发过程整合,更好地进行持续改进,至于基于更高的CMMI水平CMMI L4甚至CMMI L5也是CMMI在GIS项目中应用的持续研究的方向。对于GIS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CMMI未来将成为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蒋惠忠.中小型软件企业快速有效实施CMMI3的构想[J].价值工程,2010,4:25-27

[2]钱乐祥.GIS分析与设计[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3]阎正.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毕硕本.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郭庆胜,王晓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设计与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袁国斌.GIS项目实施和管理策略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06

科学化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是近年来浙江财政改革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新型转移支付方式,其实质是运用因素法来分配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在明确规定使用方向的前提下,纳入一般转移支付,使其既具有一般转移支付的财力补助特点,同时又能实现专项转移支付的特定政策目标。这种转移支付方式既克服了两种转移支付的缺点,又承继和巩固两者的优点,兼顾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保障政府出台的重大政策贯彻落实双重目标的实现,对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新规操作细则

首先,采用因素分配法。改变以往专项资金要求申报项目的办法,首先由各部门根据各自的工作重点和特点提出资金分配的因素和权重建议,然后再与各部门针对每一个因素的科学性、重要性经多次协商后,确定各部门专项资金的因素和权重。一般选取部门年度任务、工作目标、实施项目、绩效考核结果等专用因素,以及受益市县人口、财力等通用因素,设置分配因素的量化指标、权重系数和计算公式,并据此分配资金。同时,因素和权重也并非一成不变,可根据每年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调整、各地业务情况变化和管理需求的改变而进行适时调整,体现因素分配法转移支付机制的灵活性。

其次,明确使用方向。在资金分配时不定具体项目,但明确使用范围和方向,由市县财政和各部门在规定的使用范围方向内根据实际情况,落实到具体项目,并报省财政厅备案,确保专款专用。比如,办案(业务)费必须用于政法系统办理各类案件(业务)所需,业务装备费必须用于政法机关购置各类业务装备支出,不得用于购置非业务固定资产、人员经费等。

再次,取消市县配套。改变以往专项转移支付要求市县配套的做法,将这部分资金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列入财政年终结算,由市县财政纳入同级部门预算,按指定用途统筹使用。同时实行提前下达,在上年底先将下一年度一定比例的资金提前下达给市县,逐步提高提前预告的比例,相应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第四,归并整合资金。除一次性、突发性以及为中央补助具体项目配套的省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外,省级各部门原则上要将本部门现有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整合成一个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项目。归并整合进来的各个小专项,如已完成原定的政策目标,则取消向这一领域的投入;如仍未完成原定的政策目标,则将其转化为其中一个因素纳入分配公式,根据权重来确定向这一专项工作领域投入的资金额度。

最后,监督检查问效。在资金分配后,对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上年检查结果应用于下一年度的资金分配中。对未按规定方向使用或未按中央、省政府政策要求落实保障责任,以及管理不到位或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地区或单位,责成有关部门及时纠正整改,并将检查结果作为工作绩效因子和财务管理因子列入资金分配因素,相应扣减或增加下一年度的资金补助,促使市县财政和部门加强管理、提高绩效。

经验与教训

从实际情况看,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在浙江省试行,有其独到的经验,但由于新政初行,必然也有其客观问题所在。现提出供各财政同行探讨。

第一,规范了资金管理模式。通过改革,运用客观的因素和科学的公式来计算分配资金,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规则,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人为因素干扰,优化了决策方式,提升了财政资金分配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也实现了管理的全程控制。

第二,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促使部门根据工作实际需要来提出分配因素,减少“非理性”需求,使得有限的财政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提高了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

第三,提高了财政支出执行率。改革后,由于资金分配的基础工作做在前,一般因素、权重确定后,只需按照公式来分配,地方无需跑部门争资金,减少磨合、讨价还价过程,也使得地方尽早知晓下一年度专项资金的额度,将资金统一编入部门预算,增强预算的完整性,提高了财政支出执行率。

第四,创新了转移支付方式。通过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的改革,引入因素分配法,实施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办法,有效克服了两种转移支付方式的弊端,使得自上而下的施政意图与自下而上的经费需求得到了有机结合。

从实践看,浙江省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是牢牢抓住基础管理工作、分配因素设计和充分调动部门地方积极性等改革推进过程中的牛鼻子,抓住了改革的核心环节。

做实做细基础管理工作是有效手段。在当前资金盘子越来越大,如果仍采用原有粗放式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那么即使管理人员投入再多的精力,也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要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就必须通过做实做细基础管理工作、利用科学精细的管理手段来实现。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改革在坚持财政工作科学化发展方向的前提下,突出财政部门资金管理的职能,通过做实做细基础管理工作,有效提升专项资金分配和管理水平。虽然说资金分配前期从分配办法的制定、数据的收集、因素权重的确定等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做实做细基础管理工作为后期的简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利于财政部门从事无巨细的具体项目安排中解脱出来,通过前期把握好资金使用方向和后期关注好资金使用效益,抓好两头来完成财政管理的全程控制,实现了财政管理的华丽转身,既解放了自己,又加强了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学设计分配因素是关键环节。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创新的成功,离不开分配因素的科学设计。由于每个业务部门的工作任务多样,而且每一项专项资金都有自己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整合后,选择什么因素,如何准确完整地量化各项因素,每一个因素的权重多少,都将决定资金投向的准确合理性和政策目标实现的有效性。财政部门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与业务部门多次沟通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系统掌握各种影响因素,通过认真分析、权衡比较,准确选择分配因素,科学设计权重系数,并结合实际不断调整优化因素设置,不断完善因素分配法,科学、公平、公正地分配各块业务工作所需的资金,既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又充分体现绩效优先的理念,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构建“互利共赢”模式是有力保障。由于财政管理改革尤其是资金分配机制改革触及到各部门、各单位的切身利益,在改革初期,一些部门认为这项改革是财政集权,单位财务自主权和资金调控权受到削弱,从而影响单位的积极性,存在一定抵触情绪。但通过与各业务部门的积极沟通和方案的科学设计,解除了部门的后顾之忧,一方面使各业务部门体会到了这一改革的“三不变和一不减”,即资金分配建议权、财务自主权和资金使用权不变,资金总体规模不减;另一方面通过资金整合,把原分散在分管领导和处室中的资金分配决策权,集中到了单位一把手和财务部门手中,提高了单位的资金统筹能力,增强了部门理解、配合、支持这项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作者供职于浙江省财政厅财税政策研究室)

科学化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近几年各大企业也在不断重视基层的党务工作发展,并在有意识的进行党务工作的相关理论创新工作。基层党建工作要想有序进行,就要不断创新党务工作,开拓新的思维,强化基层党建工作的时效性,使得党建工作在创新中不断得到提升,确保党务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充分发挥党务工作对企业经济的促进作用,从而进一步实现企业发展水平的不断得到提高。

一、现代企业基层党务工作创新的理论

科学的创新思路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基层党务组织,应积极创新为企业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创新和发展的基础性支持。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新形势的情况下,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发现并确定新规律,掌握新的时代要求,把握新的思路并实现新的突破。

(一)企業要以发挥党组织政治作用为核心,将促进企业经济建设为基点,能够全心全意的为职工群众服务,三者相辅相成并能够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和发展,能够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领导班子,并有效推动领导班子的“四个能力”。四个能力包含规划管理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文化建设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有效提升基层党务工作的预见性和系统性以及创新性等。

(二)建立完善基层党组织的机构成员配置,并能明确划分责任分工,将工作任务落实到个人手中,将工作职责划分纳入企业工作规范和管理体制之中。使得企业对行政管理和经营能够做到兼顾,落实好党建工作的同时又能兼顾好生产经营创造经济价值,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建设,促进党务领导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者,既能增加开展党建工作的执行力力度,又能促进企业党务组织政治力量的管理制度化建设、组织化管理、规范化进程。

二、以企业为发展中心,促进基层党务工作的创新

(一)依据企业发展,确定党建措施

广大党员干部应该集思广益,在认清形势的基础上,能够注意到时代的新变化,并把握新特点,在充分考虑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来制定党建工作的具体操作计划,能够调动大家积极性,为企业的各个部门制定一套科学化的目标。

(二)积极落实党建工作

在充分考虑企业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基层党组织要利用其优势,要迅速落实企业发展的重点,坚决贯彻党的思想,同时还要制定严格的监督和考核制度,努力将上级党组织的指导思想转化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

(三)提高党建积极性

丰富党建活动的形式,并丰富其工作的内容,将工作制定出详细的计划,为基层广大的党员干部指明工作方向,划分清楚任务的分工,能够有效地提升党员干部参加党建工作的积极性。

三、打破旧传统思维,积极开拓创新型党务工作

基层党建工作的定位要放在执政能力建设中,着眼于市场经济的大局中,以社会利益去设计并促进党建工作的计划和发展,以党务工作为点来促进整个企业的发展。充分的将党务工作的理论和现实的市场经济相结合,将党务工作的创新的经验和工作成果,有效运用到企业工作的实践之中,广大企业基层党务工作人员要将自己的智慧和全部的热情转化为企业发展中心工作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智慧源泉。

要想使企业基层党务工作者一直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党务工作中,就要加强各项政策制度的落实工作,必须要积极进行党务机制的创新,并将工作职责细致划分并制定长期的可持续使用的工作计划。先要加强党员的党政思想建设,从基层党员入手,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并将管理制度进行更新,公布日常检查的事项,为确保落实进行不定期检查工作,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更改,只有严格抓住党务工作的根基,并对理论知识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学习,发现党务教育工作的弊端要及时上报并完善。落实党务教育体系,就是为了在党员在反复教育培训中逐步提升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我们要积极鼓励创新性思维,促进党员在党务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发现问题要及时的提出问题,管理者在接收到意见以后要认真研究,针对有创新意识的建议要积极改正,并积极探索出一条有利于企业基层党务工作创新的新思维方向。社会的发展进步,导致企业党建组织和相关党务工作都遇到了诸多难题,新形势下,基层的党务工作人员要审时度势、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新的时代发展的党务工作创新经验,并运用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取代之前传统的理论讲授教育模式,利用现代化科技方法,实现党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和多样化形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基层党组织要在新的市场经济下,结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围绕企业中心的工作计划做好创新和继承的党务工作,努力探究新的基层党建工作新办法,给党建工作注入新的思维方式,并使得新的党务内容勃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党建工作更加的贴近大众百姓的生活,打破传统思想为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尽一份力量。(作者单位为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精英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标准化基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