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金融危机影响论文范文

2024-02-09

企业金融危机影响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从经济与人文两个方面着重分析了金融危机的成因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出口业及内地企业的影响。此次金融危机引发的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反映了国际尤其是美国金融政策和监管法制的重大缺陷及其背后的秩序失范。

【关键词】金融危机;成因;影响;金融监管

2006年开始初见端倪,2007年全面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几乎一夜间席卷全球,成为所有人关心、谈论的话题。到目前为止,发生于美国进而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影响了几乎所有的经济体,并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各国都在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以期尽量减小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影响,但危机仍在持续。

1 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

1.1 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的产生,首先是个经济问题,因为经济是基础,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1)房地产市场危机是直接原因。

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次贷危机,而次贷危机的引发从表面上看是次级贷款的借款人无力偿还引起的,而引发的导火索就是房地产市场的下跌。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就在于次级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引发了房市下跌,房市下跌引发了次贷危机,由次债危机再引发了信贷危机。在经济景气的时候,那些收入情况不甚良好的借款者可以通过消费信用而买房还贷。然而,当房地产开始降温时,这些次级信用者的资产开始缩水,与此同时,他们的收入也可能下降,一旦出现这两方面的原因,就有可能无法偿还房贷,这又影响到那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投资者的收入,从而影响其还款能力,如此环环相套,恶性循环,便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发生。因此说房地产市场的危机是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

(2)金融的发展和创新过度膨胀,脱离实体经济。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保守估计,2006年底美国境内的股票、债券、外汇、大宗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的市值约为400万亿美元,为2006年美国GDP的36倍左右。另据美国财政部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GDP总量为13.84万亿美元,而2007年12月初,美国股市总市值约为17.8万亿美元。截至2007年底,美国居民、政府、金融机构等未到期债务的资产总额为50万亿美元;美国居民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约为12万亿美元;美国债券市场总值为27.4万亿美元。此外,美国的期货、期权以及保险领域等金融衍生品所涉及的金额更是十分巨大。众所周知,虚拟经济是金融深化的产物,是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因此,它的发展应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并以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本目的。但是,如果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违背了这一基本目的,任由虚拟经济不断自我膨胀而脱离实体经济,就会冲击实体经济,那么,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之上的虚拟经济也不会长久。

(3)美国金融监管不利、监管缺位。

在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创新的同时,政府也在不断的对金融市场放松管制。但是,一味的强调创新而放松监管,势必要达到物极必反的效果。在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创新产生问题的最初,金融监管部门并未及时推出有力的监管指引,直到问题的缺口已经十分明显的时候才开始着手制订监管计划。但直到现在,监管部门的反映仍是不完整的。因此监管缺失,也是次债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人文原因

金融危机至今还未触底,整个世界经济一片低迷,这其中除了经济的原因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1) 美国人长久以来的消费模式存在弊端。

美国是典型的透支型社会,美国人崇尚的是用明天的钱过今天的生活。在这种过度消费模式下,美国储蓄率从1984年的10.08%下降到2007年的-1.7%;与此相反,我们中国的储蓄率是百分之五十,日本的储蓄率则是百分之六十左右。到2007年底,美国家庭部门负债率增至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的133%,美国政府、企业和居民负债总额已高达48万亿元,是国民生产总值的3.7倍。在这种庞大财政赤字压力下的美国财政体系的失衡问题已日益严峻,此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很深的祸根。

(2) 重经济、轻道德的错误倾向。

人们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道德是最高科学。人有了高尚的思想道德,才能正确应用科学知识,造福人类。而道德是经济学的灵魂。道德重于经济,高于经济,没有道德的经济学是贪婪的经济学,没有道德护航的经济学家是贪得无厌的经济学家。若为发展经济而损害道德,那就是一种文明的倒退。

2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2.1 直接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直接影响主要是金融资产的损失。据目前公布的数字,中投买入了美国的国债4000多亿,各家银行也程度不等的持有一些美国国债,大约共计不超过十个亿。我国持有的这些美国国债初步估计占到我国金融机构体系资产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对我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会伤及根本。

2.2 间接影响

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下降,中国对外贸易条件的大幅度恶化,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09年2月的-25.7%。随着这一趋势的扩大,海外企业的违约率也开始上升,出口企业的外部信用环境进一步恶化。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东部地区所受影响最为明显,如广东近期有2万至3万家大大小小的工厂倒闭;失业的农民工引起返乡高潮,大量的农民工返回原籍,由于家庭收入的减少,直接影响到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家庭医疗保健的支出、消费品的购买,这也间接引起生活质量的降低,如果农民工失业在家的状况长期得不到解决,也将会给农村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对内地企业来说,由于国内外经济都处于一片低迷状态,目前已经使内地的企业走入了低谷。

3 结语

根据预测,整个世界经济的低迷期也许到2011年初才能走出衰退,危机至今仍未见底,悲观的估计也不排除还有二、三波的余震。但是,正如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上海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所说,中国没有发生金融危机,金融危机虽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但只是局部和暂时的,是可以逆转的。因此,我们要积极的参与到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中去,在行使国际事务话语权的同时,应意识到本国国内金融制度的完善和金融秩序的稳定是基础和前提。在国际经济整体衰退之际,我们的任务是增强我们的金融软实力,提升竞争力。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王晓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成因[J]. 中国转型金融,2007,(10).

[2] 王莉. 浅谈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对中国的影响[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2).

[3] 王紫零 李国波.当前金融危机的经济法路径[J].法制与经济,2009,(6).

[4] 王岩.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经济法,美萍创业经营管理网, http://www.mpsoft.net,2009-5-11.

[5]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企业金融危机影响论文范文第2篇

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去年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的影响逐渐加深,全球市场需求明显的萎缩,我国对信息产业发展遇到了明显的冲击。

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近两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收入增长开始扩大,全行业经济运行下行的压力巨大,尤其是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2008年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51253亿元,同比增长12.8%,增幅较2007年下降39%,受金融危机影响,尤其是7月份以后,收入增长持续下滑,11月首次出现负增长。

从政府推出的关于消费电子产业的振兴规划,和各大消费电子企业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制定的“逆水行舟”之策,甚至那些“有先见者”聚焦中国4-6市场的举措—在这背后,酝酿着的是一场即将发生的消费电子产业蜕变,和各大品牌重新分割中国消费电子市场的新格局。

行业调整加速消费电子企业“转型”

春节过后,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让紧张不堪的消费电子产业感觉到了一丝丝“瑞雪兆丰年”的气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月份指出,中国经济在今年年底有望复苏,中国经济将是最快回升的国家,而且经济增长有望回到75%。“我们消费电子产业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机遇。”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检测协调局副局长高素梅表示,金融危机促使行业调整有助于消费电子企业“转型”,大家还是有好的希望的。

高素梅认为,利好来自于几个方面。第一方面,国家意志主导的经济政策将推动经济快速复苏。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将能有效的提振多个产业的需求,多数国家都将实行低利率整车。第二方面,世界科技进步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像技术升级带来的整机更换热潮以及新兴市场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这些都将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重要力量。第三方面,全球受经济危机影响的区域程度不同,一些发展中的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市场。第四方面,内需拉动作用将明显显现。首先从政府方面来看,中央政府及时出台了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和灾后恢复重建等扩内需促增长的10项措施。去年国家出台4万亿的政策,今年拿出9500亿,这些政策的出台都能稳定市场、改善预期、增强信心、促进增长发展了重要作用。

“我们从2009年1月份的数据可以看到,全国工业经济增速已经出现止跌区稳,一些基础行业的价格优所回升,银行1月份放贷完成了1.6万亿。像这么大的投资出去以后,对产业发展肯定会释放出一些效应。所以,我们预计2009年全行业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增速有望在12%左右,与2008年基本持平。其中制造业增速在10%左右,出口增长10%。”高素梅说。

4~6级市场是生力军

由于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消费电子市场受到了极大冲击。以PC为例,2008年第4季度,整体PC市场同比下降6.7%,商用PC市场同比下降6.6%,家用PC市场则同比下降6.8%,为2006年以来增速最低的季度。而受国家拉动内需“家电下乡”政策的影响,4~6级市场正成为生力军。

根据IDC最新发布的中国分城市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4~6级市场PC出货量达到1900万台。IDC预计,2009年4~6级城市市场年度增长率将达到0.3%,而1~3级市场则将下降0.5%。IDC中国计算机系统研究部高级分析师巴姗姗认为,未来低级别城市将对中国PC市场的发展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4~6级市场发展趋势好于整体市场,主要由以下因素驱动:首先,经济环境的恶化首先影响的是1~2级市场,3~6级市场受其影响相应滞后,且影响力度有一定减弱。其次,国家4万亿的投资将带动交通运输、电力、电信等行业的发展,低级别城市尤其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完善,同时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有望增加农民的收入,为PC产品的采购打下基础。再次,由于1~3级市场受经济危机冲击,出现了大量的返乡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在城市中已经培养出PC的使用习惯,如浏览网页、在线沟通等,在返乡后形成了对PC的采购需求,将为其所在的低级别城市PC出货量带来增长。最后,国家已经通过了“PC下乡”项目,这无疑是一块大“蛋糕”。

但是,在低级别城市,尤其是农村地区市场的销售方式与1~3级城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新型渠道的铺设和管理,物流与服务的建设与维护,是消费电子厂商在4~6级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

另一方面,低级别城市,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用户对消费电子产品,尤其是PC的接触和使用程度都偏低,同时4~6级市场的用户对PC有不同于1~3级市场用户的需求,PC厂商也面临着对这些地区用户进行培训和需求开发的问题。例如,目前有些地区的农村用户将PC列入了结婚必备的物品,因此PC厂商尝试推出了“婚庆机型”,并与婚庆公司及婚纱影楼台作,在这些地区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

企业金融危机影响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大党曾多次及时稳妥地处理了一系列突发事件的事实,总结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特点与经验,分析网络环境下突发事件在发生、演变及传播方面表现出的新特点和规律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复杂性。从硬件系统建设的角度提出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处理体系的思路。

[关键词]网络;中国共产党;突发事件;经验

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经验,尤其是近二十年来,互联网以其革命性的姿态颠覆了传统媒体构筑的传播生态,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信息传播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相应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措施及方法手段也有新的要求。回顾并总结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历程,对我们在新的信息环境下,从容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曾多次及时稳妥地处理了一系列突发事件,战胜了各种困难和风险

突发事件又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突发事件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然灾害,二是重大事故,三是重大社会事件[1]。新中国成立60多年尤其是近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容应对并及时稳妥地处理了相继发生的对国家影响较大的多起突发事件,保证了国内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应对各种自然、疾病灾害事故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2007年、2010年全国多轮暴雨洪涝灾害,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及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等都是震惊全球的特大灾害。在疾病灾害方面,影响较大的有:建国初期南方地区血吸虫病的流行,1988年上海甲肝流行,2003年春夏“非典”肆虐,2005年禽流感、2009年冬天H1N1甲型流感爆发等。此外还有重大安全生产事件、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以及突发性群体事件等等。面对一场场突如其来的各种重大灾害,中国共产党全力组织、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开展紧急救灾,最终取得了胜利,赢得国人和世界普遍赞誉。

(二)应对国内政治突发事件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际反华势力影响,国内矛盾错综复杂,再加上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宗教复杂,各种突发事件风云跌宕。如:1955年“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1962年伊犁暴乱,1971年“九一三”事件,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1989年3月西藏骚乱事件,2008年拉萨“3·14”、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台独事件等。针对上述这些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突发事件,中国共产党在舆论、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展开了坚决的斗争,成功处理和化解了各种矛盾和危机。

(三)应对国际重大突发事件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来自国际上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各种挑战和考验接连不断。在政治方面,先后有20世纪50年代的波匈事件及60年代的中苏论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1999年5月8日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及2001年4月1日中美撞机事件等。在军事方面,先后爆发了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和美国入侵台湾海峡、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及中印大规模边境冲突、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20世纪70年代中越边境冲突以及发生在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地的局部战争。在经济方面,先后有东南亚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论以及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在核危机方面,先后有南亚核危机、朝鲜及伊朗核危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以及日本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此外,还有美国“911”恐怖袭击以及世界各地此起彼伏的恐怖活动等等。面对各种变幻莫测的重大突发事件,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观察,机智灵活,多谋善断,成功地化解了执政过程中由国际突发事件带来的外部风险。[2]

二、中国共产党处理重大突发事件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大党,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较之一般规律,这些经验带有更多的外部环境因素和时代特征。

(一)举全国之力,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应对

广大民众是党的根本依靠和力量源泉,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我们党善于充分发动和组织军队、广大人民以及社会力量通力协作,积极应对灾害,取得最终胜利。这是我们党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显著特点和优势。1998年夏,我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及北方局部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水,受灾人数之众,地域之广,历时之长,世所罕见。在党中央领导下,数百万军民众志成城,奋起抗洪,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3]的抗洪精神。2008年初,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了建国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的极端天气,全国上下紧急动员,全力抗灾,共渡难关。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军队应急机制全面启动,到前线抗震救灾,涉及区域之广、动用力量之多和投入速度之快都创下了我国抗灾救灾的历史纪录。汶川地震再次印证了中华民族在特大灾害面前的伟大精神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4]成为此次抗击灾害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一提的是,近十年抗击灾害过程中,除了坚强有力的组织、决策的快速果断之外,网络媒体在联络协调、舆论引导、政策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诸如号召动员各地民众捐款救灾,并对救灾物资的分配使用进行舆论监督等,很多活动是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来实现的。

(二)尊重科学,运用现代科技知识和手段应灾救灾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解决最终都离不开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而有些突发事件本身也是因现代工业技术而引起的,如危险物品爆炸、核辐射事故、新型建筑材料燃烧等,即使是自然灾害,也需要运用现代科学原理和技术加以解决。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强调救灾的“技术含量”这一经验特点,在近三十年应对灾害性突发事件中尤其明显。如近年来关于森林火险的扑救,更加强调科学、理性和专业,更加重视生命安全。避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盲目强调人定胜天精神所作出的无谓牺牲。再如山西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115位矿工成功被救援,创造了中国救援史上的奇迹。毫无疑问,有序的组织加上科学救援,卫星系统的介入,排水、通风、铺设管道、煤炭、机电、钻孔等最新技术的应用,是这次奇迹发生的重要原因。

(三)善于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快速反应,果断决策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应急处理更加快捷迅速。汶川大地震的發生是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新华网在当日的14时46分就向公众发布了消息,在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救灾行动迅速展开的消息,通过电视、网络迅速传入公众的视野。同时正面及时澄清一些不实传言并将回应举措及时发布,使人们获得对突发事件妥善处置的信心保障。在突如其来的特别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这种坚强有力的快速反应,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在建立健全现代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方面正在走向成熟。

(四)重视权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引导力量

突发事件发生后,短时间内容易形成舆论真空,信息成为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来自权威部门的信息发布,有利于稳定秩序、调节情绪并澄清谣言。如甲型H1N1流感爆发后,我们党和政府吸取应对“非典”疫情的经验教训,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信息优势,及时充分地报道流感疫情、政府的措施、国外的疫情和经验、预防的基本知识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避免了社会恐慌。2011年3月,日本9级大地震引发核泄露,我国内地出现罕见的抢盐事件,我们党和政府多管齐下,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主流及政府门户网站及时辟谣,并调动各方力量加大食盐供应,严惩哄抬盐价的商家,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不实言论往往止于权威主流媒体的迅速反应,主流媒体通过权威途径对部分地区出现的谣言进行澄清,收到了良好的信息传播效应,极大地稳定了人心。

三、网络环境下突发事件有其新的特点,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新考验

网络传播方式已成为中国公众表达民意、讨论公共事务、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以及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公共平台。在此特殊的信息环境下,沉着应对和正确处理突发事件,能全面综合地检验一个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尽管我们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网络信息环境的特殊性,使突发事件的发生、演变及传播都有其新的特点和规律,党和政府处理突发事件也更具特殊性和复杂性。

(一)传播速度快,突发性强,影响后果难以预测

网络传播速度快捷的特点,导致突发事件处理的时间性很强,事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难以预测。一旦贻误解决的最佳时机,或者决策出现失误,往往会造成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有的事件刚发生时只是普通的小范围的社会事件,事态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在网络不发达的背景下,只会形成局部影响。而经由现代网络传播后就有可能形成社会热点,迅速演化成大的突发事件。在此过程中,如果应对不及时、方法不科学、态度不主动,就会造成处置被动、公信力降低,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近年来曝光的某些官员用公款娱乐消费、用公车私人旅游等,经过网上的披露和讨论,成为社会关注热点,虽然不会导致实体突发事件,如果听之任之或敷衍搪塞,也会演变成影响较大的事件。如“胡斌案”中不负责任的“70码”之说和“我爸是李刚”引起的质疑和民愤,让两起简单的交通事故演变成为震动全国的事件。这些都要求执政党能够及时果断地制定应对措施,遏制突发事件不利因素的扩散或蔓延。

(二)参与者众,互动性强,演变过程不可控制

网络传播具有开放和隐蔽性特征,参与者顾虑较少,通过网络可以大胆、真实地发表评论和看法,更能激发公众积极参与公共事件讨论的热情。在互联网上,一条信息的发布随即会引来知情人发布的相关信息,也会引来网民对于这条信息的反馈与评说。甚至一个普通人就能做到“一呼百应”,百万级点擊率瞬间实现。每个参与事件的网民都成了“草根记者”,形成对事件详细过程的跟踪报道。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贫困县县委书记戴52万元名表、云南“躲猫猫”、红十字会高价宴会、中石化天价买酒等事件被逐一曝光,就显示了“草根记者”的力量。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这种力量有时也带有群体非理性特征,其影响覆盖面扩大,带来不少影响稳定的隐患,有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或社会危害,已具有公共事件的性质。而且随着事件的影响面不断扩大,突发事件局面更复杂,处置难度也更大。执政党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从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把握事态的发展,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一种强大的正向合力,及时有效地沟通和协调。

(三)虚拟无序,自发性强,监管难度更加复杂

网络是一把利弊兼具的双刃剑。由于网络的自由性,它在给人们及时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不准确的消息,一定程度上对突发事件的发展起到了逆向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近期网络暴力频现,更加增大了网络负面效应。网民在网络上的表达不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有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发布虚假信息;有的雇用网络水军恶意炒作,扰乱市场秩序;有些不法分子抓住突发事件非常时期,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因此,加强网络监管刻不容缓。目前我国互联网发展中存在着两个问题:有关互联网的法律不够完善、公民法律意识不强。这就要求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对于恶意歪曲报道和误导性言论,要运用法律手段和有效工具进行监管,对普通网民要积极做好解释疏导,防止事态升级。

四、执政党必须与时俱进,让现代信息技术和完善的信息系统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鉴于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诸多特点和互联网正在成为世界性的信息交流和舆论扩散制高点的客观现实,应对突发事件也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构建功能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处理体系。

(一)建立跨域应急网络管理体系

以三鹿奶粉事件为典型的一系列案件,提出了跨地区、跨国界突发事件应对的新课题。因此,在坚持属地化管理为主的同时,必须探索国际国内的信息分享、监测与合作系统,探索建立地区性、国际性的网络应急管理系统,实现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应急合作。美国通过实施“e-FEMA”战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应急通信信息系统在美国应急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应急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其硬件设施不足,其软件建设亦缺乏统一的系统平台,应当加快此项系统工程建设。

(二)建立应急预警信息系统

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早期预报,对于增强党和政府应急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应急预警信息系统,可以通过预测和仿真等技术对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的态势进行有效的监测,收集有关突发事件的征兆,运用系统技术进行分析处理,然后发出确切的警报,使政府和民众提前了解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状态,以便及时采取应对策略,防止或消除不利后果。我们党和政府可以充分利用预警信息系统,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及时发现并处置突发事件。公共预警信息的发布方式,需要改进目前点对点、单一的信息工具(如手机短信)发送,建立一种立体式信息预警联动系统,以避免因“信息梗塞”而造成重大损失。

(三)建立信息公开和信息沟通机制

网络的发展让信息表达的渠道更加立体和多样,日趋完善的网络平台打破了传统社会架构下的沟通壁垒,官民平等对话、互动交流成为现实。我们党和政府十分注重利用网络了解政情民意,总书记、总理经常与民众进行网上对话和讨论,不少地方党政高级领导定期与网民交流,官员开博问政蔚然成风,这些都表明我们党十分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信息沟通渠道、重视网络民智和民情。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化的成果,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和沟通机制。比如建立以政府的上访接待机构和人民来信来访机构为基础的网络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利用信息平台理顺社情民意传递机制与渠道。此外,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信息公开的制度化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

(四)建立网络舆情掌控与治理体系

网络在突发事件当中应该承担起它的社会责任,这里涉及到了突发事件的网络媒体的责任问题。由于人们很容易从媒体网络和其他通讯工具中了解信息、传播信息,封锁信息往往是徒劳的。在网络媒体上形成主流和统一的声音,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就显得极为重要。为了正确引导网上舆论,使网上舆情成为一种网络健康民主的动力,就需要健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加强网络安全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以及网络与信息安全立法和标准制定。完善网络立法,将网络管理纳入依法行政的范畴。

以上四大体系应当建立在统一的应用系统平台上,统一发挥综合效应,而非各自为战、独自为阵。同时,要重视电子党务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用,在电子党务逐步建立的环境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电子党务信息平台下的网络安全监控、网络信息发布与沟通、应急预警系统等项技术研发。

除了以上系统建设之外,加强党政领导干部信息素质能力培训和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突发事件处置成为各级党委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考验。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因为突发事件处置不力受到问责。200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明确将“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5]纳入问责范围,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给予了高度重视。近年来发生的与网络相关的一系列事件处理中,也暴露了一些地方官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困境。这种困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网络环境下公共权力运行受到的冲击估计不足,对此类事态发展的不可控性缺少足够的预测和研判;二是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不注重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及时跟踪和分析网络舆情动态。因此新的信息环境下,除了要提高领导干部正确判断复杂形势、果断制定对策措施的能力以及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等的能力外,还需要高度重视加强信息素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莫利拉,等.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赵士红.近年我们党应对突发事件的观察与思考[J].学习论坛,2010(5):56-57;唐明勇,郭文亮.中国共产党与重大突发事件[J].江汉论坛,2006(4):27-30.

[3]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09-29.

[4]胡锦涛.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Z].新华网,2008-06-30.

[5]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第二章第五条第五款)[Z].新华网,2009-07-12.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BDJ017)阶段性成果,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文献信息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晏蔚青

企业金融危机影响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正在深度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这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我国企业发展现状如何?文章就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金融;危机;我国经济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正在席卷全世界,种种迹象表明,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各个国家逐步显现。美国2008年8月份失业率升至2003年9月以来最高的6.1%,显示美国经济正趋向疲软;欧洲经济出现下滑,欧元区第2季度投资、消费及出口同时下降,导致当季经济收缩0.2%,为欧元诞生以来首次负增长;日本经济可能进入新一轮衰退,第2季度GDP环比下降0.7%;在此背景下,亚洲地区出口增速下降,经济逐步走缓,资本大量外流。

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实体经济能否抵御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危机掀起的巨浪,令人关注。

一、金融危机冲击多国实体经济

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美国的实体经济。新华社公布的最新经济数据显示,占美国经济总量约2/3的个人消费开支出现下滑,商品零售额已连续3个月下降,2008年9月工业生产指数创34年来最大跌幅;汽车业是受到此次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美国9月份汽车销量较去年同期下降27%,创1991年以来最大月度跌幅,一些大型汽车公司都在大幅度减产和裁员;房地产市场拐点依然未出现。除此之外,2008年以来,美国非农业岗位已经累计减少76万个,失业率从年初的4.7%上升到9月份的6.1%,新增失业人数超过75万。

美国的情况不乐观,日本也同样。日本中央银行公布的2008年10月份地区经济报告指出,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已波及日本实体经济,全国9个区域的经济状况与1、2季度相比均呈恶化趋势。报告认为,在反映经济景气的11个指标中,出口、生产和就业等6项指标均出现下滑,这是1998年4月以来首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日本经济“正在衰退”。

而英国经济16年来也首次出现收缩。据英国政府2008年10月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第3季度英国国内生产总值比前1个月下降0.5%,是1992年以来英国经济首次出现收缩。

以上这些数据已充分说明金融危机已经“入侵”到世界一些国家的实体经济。随着危机对经济影响的逐步显现,世界经济下滑趋势将会更加明显。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有限

我國经济近期受国内外多种不利因素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增幅从2007年8月份起开始呈逐步放缓态势。尤其是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外贸出口增幅明显回落。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前3季度我国外贸出口10740亿美元,同比增长22.3%,增速比去年同期减缓4.8个百分点。影响出口减缓的问题很复杂,应该分辨清楚哪些是金融危机导致的,哪些是国内的经济周期导致的。目前有3个因素影响我国出口下降:美国的金融危机;我国自身成本上升;我国国内的政策调整。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实体经济,主要通过贸易、直接投资、金融和信心4个渠道。

第一,金融危机使贸易受到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并不大。我国2008年1-9月份出口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也证明了这一点。贸易的影响主要看定单,但现在没有数据表明定单显著下降,如长三角、珠三角的企业普遍反应并非没有定单,而是有定单成本上升做不下来。美国5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在前3个月大幅上升之后转而下降了0.1%,传递到我国,要到11、12月才能看出美国的消费下降对我国出口的显著影响。这种影响在2009年上半年会变得比较严重,不能掉以轻心。

第二,直接投资受到影响,但并非是想象中的那么严重。2000年全球的直接投资是1.4万亿美元,是一个高点,2001年全球经济衰退时直接投资是8170亿美元,跌幅达58%。而2007年全球单边资本流动是1.53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尽管美国2008下半年发生了次贷危机,但全球资本流动依然很好,也未出现很大跌幅。2008年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5.55%,达524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更是迅猛增长,对外直接投资额已远远超过2007年全年,达到256.6亿美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了229%。

第三,国内金融受到的影响明显大于贸易和投资。2008年9、10月,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到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为了自保开始收缩银根。母银行紧缩银根,导致在华的分行和支行的投资大幅收紧。但国外的金融资金、贷款、投资等业务,只有外国企业和涉外很深的少数我国企业才能涉及到,所以对我国金融业整体的影响也不大。

第四,信心预期对我国的波及比较大。美国股市大跌,虽然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向好,但我国股市基本上每天都在跟着美国股市波动,我国股市狂跌完全是受美国股市的传染。在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遭受明显影响之后会对我国的出口造成影响,才会影响到我国的实体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在放慢,但是并未普遍出现负增长,所以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影响是有限的。

参考文献:

张连城.经济学教程[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四中学高三(5)班]

企业金融危机影响论文范文第5篇

从2009年上半年情况来看,金融危机对旅游经济运行的影响总体上没有超出预期,但是突如其来的甲型H1N1流感则使得旅游业遭受了很大冲击。展望2009年下半年,发展旅游消费作为国家战略将更为明确,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会趋于缓和,甲型H1N1流感成为旅游经济运行的关键变数。如果甲型H1N1流感疫情得到有效的防控,中国旅游经济全年仍将保持平稳增长。

2009年上半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

2009年上半年,受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双重冲击,中国旅游经济步入调整期,市场需求呈“总量增长,两升一降”态势,产业发展一度出现回暖迹象但又重新跌入低谷。

发展环境:金融危机影响还在延续,甲型H1N1流感雪上加霜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较上年第四季度继续降低。但在党和国家的有力调控下,中国经济发展底部回升的势头初步形成,第二季度GDP预计增长8%。在金融危机影响逐步缓和的情况下,4月份由墨西哥发端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开始向全球蔓延。甲型H1N1流感的爆发,对于尚未从金融危机中走出的中国旅游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中国旅游业发展在遭受双重冲击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的战略机遇。顺应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发展旅游消费正在走出部门经济的范畴并成为国家战略。从旅游业自身来说,国家旅游主管部门为旅游业总体稳定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推出了“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 、“百万旅游就业援助工程”、“国家旅游线路工程”等重大举措。

市场表现:总量平稳增长,三大市场“两升一降”

2009年上半年,中国旅游需求总体上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入境、国内、出境三大旅游市场存在“两升一降”的结构变动。国内旅游市场同比保持较快增长,出境旅游市场同比保持增长但速度大为放缓,入境旅游市场同比为负增长,国内旅游在旅游总需求中占据更大比重。

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国内市场方面,2009年上半年国内旅游10亿人次,同比增长11.7%,增幅比去年全年提高5.4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4979亿元,同比增长10.6%,增幅比去年全年回落2个百分点;人均花费基本持平。中国公民出境旅游2255万人次,同比增长1.1%。其中因公出境人数259万人次,同比下降10.3%,占出境总人次的11.5%,因私出境1996万人次,同比增长2.8%,占出境总人次的88.5%。入境旅游6206万人次,同比下降4.4%。其中外国人1021万人次,同比下降19.3%,香港同胞3807万人次,同比下降2.0%,澳门同胞1167万人次,同比增长3.5%,台湾同胞211万人次,同比下降1.8%。根据2008年入境游客抽样调查结果及今年上半年入境旅游人次的具体构成,经测算,今年上半年,全国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82亿美元,同比下降12.3%。

宏观因素变化也对旅游市场结构和消费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入境市场方面,港澳台地区在入境市场中继续发挥着稳定剂作用,虽然台港地区和香港地区入境市场也出现了负增长,但降幅较外国人市场要小得多。在国内市场方面,农村市场快速增长势头受到遏制,城镇市场占更大比重。旅游消费更为谨慎,短程化、散客化、自助化趋势明显。从区域发展格局来看,西部地区的国内旅游受冲击较大,而东部地区出入境旅游下跌幅度较大。

企业经营状况:短暂回暖后又重新跌入低谷

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旅游产业延续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的低位运行状态,但局部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中国旅游研究院进行的企业景气调查表明,第一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99。虽然旅游企业的经营绩效不佳,但整个行业的就业基本稳定,工资水平甚至稳中略升,投资水平仍然较高,并且企业家信心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0.5。从不同业态来看,旅行社和饭店经营状况较差,而综合性旅游企业和景区经营状况较好。从业务类型来看,经营入境旅游的旅行社、涉外高星级饭店、商务饭店等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由于入境旅游较为发达,因此遭受了较大冲击。

第二季度,面对突如其来的甲型H1N1流感,旅游企业受到双重危机叠加效应的冲击,经营处于“非典”以来的最困难时期。甲型H1N1流感爆发不仅影响了以接待入境旅游者为主的企业,而且对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企业特别是旅行社也造成了很大打击,自流感爆发后部分旅行社的组团人数降幅达到90%以上。调查表明,第二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仅为69.5,大多数旅游企业的经营状况较上一季度有所下降,同时除景区外,旅行社、饭店和综合企业的季末从业员工人数、产品价格和薪酬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企业家信心指数下降至82.4,表明旅游企业的经营压力加大。从不同业态在不同地区的业绩表现来看,东部地区饭店和旅行社行业受冲击相对较大,但就景区而言西部地区受影响更大。

2009年下半年旅游经济发展预测

展望下半年,发展旅游消费作为国家战略更为明确,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趋于缓和,甲型H1N1流感成为最大变数,市场需求总量将延续稳定增长态势,企业经营业绩有望触底反弹。

发展环境:发展旅游消费作为国家战略更为明确,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趋于缓和,甲型H1N1流感成最大变数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围绕加快旅游发展做出一系列指示后,发展旅游消费作为国家战略更为明确,旅游业发展政策环境改善面临更大机遇。从经济环境来看,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冲击已经见底,但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恢复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金融危机会继续对我国旅游经济运行造成一定影响,但此种影响相对趋于缓和。

甲型H1N1流感是影响旅游经济运行的另一重要因素。目前,中国香港、广东、北京等地已经出现社区疫情蔓延,未来发展情况难以估计。正由于甲型H1N1流感发展状况难以预料,使得其成为影响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全局的关键因素。但考虑到甲型H1N1流感的特征以及防控和治疗措施,估计在最坏的情况下,甲型H1N1流感对旅游经济的冲击也将小于2003年的“非典”。

此外,中国为迎接六十周年大庆加强安全措施,可能会对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的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造成一定影响。

旅游经济基础:市场意愿受到打击,企业家信心下降

受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的双重影响,目前旅游意愿下降较快。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5月10日的调查结果,调研对象有出游计划的比例仅为46.7%,比2009年第一季度的90.7%下降了44%。从百度的搜索量来看,旅游类搜索数量从4月份的每天6000条左右下降到5—6月份每天3000条左右。此外,农产品价格下降、油价上涨等因素也会影响人们的出游意愿。

企业家信心也受到很大影响。企业家对下半年旅游业发展的态度比较谨慎,持不乐观态度的占37.5%,一般的占38.75%,乐观的仅占23.75%;就企业自身经营状况而言,认为会下降的占46.25%,持平的占28.75%,上升的占25%。

旅游发展预测:国内旅游发展将实现发展目标,旅游市场继续呈“总量增长,两升一降”的态势,企业经营业绩有望触底反弹

2009年下半年,入境旅游市场难以恢复,而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依然将保持增长。预计2009年全年,入境旅游市场各指标均下降,下降幅度与世界旅游组织最新预测的全球旅游市场下降4-6%的幅度大致持平,具体为入境旅游人数为1.24亿人次,同比下降5%,低于1.5%的发展目标;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为4820万人次,同比下降10%,低于2%的发展目标;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为350亿美元,同比下降5%,低于1%的发展目标。国内旅游市场保持相对较快增长,其中国内旅游人数19亿人次,同比增长10%,高于9%的发展目标;国内旅游收入9500亿元,同比增长9%,实际预定的发展目标。出境旅游人数较小幅度增长,为4700万人次,同比增长3%,低于9%的发展目标。旅游总收入1.2万亿元,同比增长4%,略低于8%的发展目标。旅游市场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将进一步凸现。国内旅游市场的人数和收入比重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旅游市场特别是短程休闲市场成为增长亮点,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的大众市场特征更加明显。

第三季度预计较为困难。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监测的旅游经济动向指标,第二季度先行指数为60.63,一致指数为83.76,显示出中国旅游经济第三季度的形势将差于第二季度。但是,如果甲型H1N1流感能得到有效控制,则在第四季度,根据旅游消费敏感但不脆弱的特征,中国旅游经济将有一波上升行情,旅游企业经营绩效可能出现较大程度的反弹,特别是对以经营国民旅游为主的企业持谨慎乐观态度。

2009年下半年旅游工作思路建议

以提振信心为首要任务,以国家战略实施为契机,千方百计扩大旅游消费

加强宣传旅游的功能和作用,引导消费者对甲型流感的正确认识,根据甲型流感的发展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甲型流感的旅游警示信息,提振消费信心。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旅游新业态的关注,加强调研、给予鼓励,传递积极信号。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和要求,加快出台关于扩大旅游消费、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例如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消费的指导意见等等,千方百计维持旅游消费稳定增长,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狠抓重点市场开发,把远程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作为区域政策创新的首要任务,保持旅游市场稳定运行

积极发挥都市圈的同城效应,把促进远程区域合作作为下半年区域政策创新的首要任务,破除地区保护主义,避免陷入“本地人游本地”的不利局面,维持国内旅游市场稳定发展。加强在上海、北京、广东、江苏等居民旅游意愿较高地区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积极利用国庆节、上海世博会、天津中国旅游产业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形成旅游消费热点。加大港澳台地区以及日韩俄罗斯等近程市场的营销力度,促进入境旅游市场尽早恢复。结合人民生活水准的提升、中国旅游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中国国家形象的改善等,促进出境旅游有序发展。进一步加强两岸四地旅游合作和国际合作,提升中国在世界旅游业发展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进一步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顺应旅游市场大众化、散客化等特征,积极引导旅游投资流向和企业经营模式转变,积极组织中小旅游企业争取国家在融资、财政、税收、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练好内功,提升旅游企业的技术含量和智能化水平,特别是要加强互联网技术等手段的运用,提高旅游运营效益。加强业态分类研究和标准建设,鼓励以空间集聚为特征的旅游休闲综合体和以网络技术运用为特征的旅游搜索引擎、旅游营销平台等新兴旅游业态的发展。

提升地方创新的示范效应,增强以我为主、部门协调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发展旅游业的合力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各地为促进旅游消费发展采取了很多新的举措,要加强对这些地方制度创新的引导、支持和推广,广泛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要主动加强和文化、体育、外交、卫生、商业、工农业等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强化主导意识和能力,创新合作机制,将国家发展旅游消费的战略落到实处,真正转变为国家意志。

企业金融危机影响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尽管受价格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投资实际增速有所下降,但投资需求持续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投资增长的长期动力没有因为短期调整而明显衰减,因此不会出现投资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

关键词:经济发展 扩大内需

Key words: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当前经济形势的概述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不断扩大与蔓延,已经对我国的当前经济形成了明显的影响与冲击,特别是对外进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是最为突出的,外销产品不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大幅度的减少,受成本激增、外部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中国部分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一些中小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的困境,原油、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下降。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还是被各国所看好。首先,虽然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困难,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还是一直保持向上的。其次,我国政府积极地进行宏观调控,积极稳妥的推进中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开拓国内市场、及时的调整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以此来拉动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再次,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尽快改变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第三,积极采取相关优惠措施,以资金来支持,加大大学生就业,确保就业率稳步上升。就总体而言,中国经济的增长只不过速度缓慢了而已,但对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困境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影响。

国际环境现状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中国的外汇储备盘踞世界首位,多数用于对美国的投资(包括持有美国的国债),国际经济形式的下滑,人民币被迫不断升值,使我国的外汇储备缩水近四成;全球市场萎靡及各国的保护政策以及国际市场的疲软,使我国的产品出口大幅度的下降。

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经济社会生活的现象层面上看,现在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基本的自然资源短缺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最近几年一些可贸易资源因为中国需求量的急剧增长,把全世界的价格都抬上去了;至于一些不可贸易的资源,比如石油,则出现了供应短缺甚至造成了社会生活的困难。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社会环境的恶化。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一个是腐败的蔓延,另一个是贫富差距扩大。这些,都渗透目前社会经济生活中。

2、从宏观经济的深层结构看,问题的发生可以归结为内外两个方面的失衡。内部失衡的主要表现是投资和消费的失衡--过度投资而消费不足。

3、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在宏观经济上的集中表现,是货币的过量供应或流动性泛滥,而货币的过量供应又必然导致房地产、股票、收藏品等资产泡沫的形成或通货膨胀,即消费物价指数(CPI)的上升,或二者兼而有之。

从中长期的观点看,这一问题的危险还在于,它会使我们的金融体系变得非常脆弱,当遇到外部或者内部冲击的时候,就会出现严重的系统性风险。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经历过高成长的时期,成就了所谓“东亚奇迹”。但是,它们大多数都因为内外失衡的处理不当,而没有逃脱金融系统的危机,以致损失了几年、十几年的时间,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必须尽力地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防止我们大好的经济成长形势出现逆转。

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我国市场潜力依旧很大 经济持续增长可期望。

尽管受价格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投资实际增速有所下降,但投资需求持续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投资增长的长期动力没有因为短期调整而明显衰减,因此不会出现投资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新农村建设、中西部大开发建设正在积极稳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依然很大,为保证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较快发展,保持较高的投资增长率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2、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投资与政策的扶持。

节能减排、扶持农业、灾后重建等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比如,我国将筹集约1万亿元资金用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同时,近期国务院又出台了十项政策措施,目标直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到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到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再到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等等这些投资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扩大内需,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

3、我国现存劳动力资源丰富,高科技人才不断的涌现使产品生产成本降低,生产周期缩短,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开拓占领世界市场提供了前提条件。

从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态势看,中国经济的内生机制与内在发展潜力明显。目前受影响的,多是一些出口加工贸易企业及相关行业。随着相关行业因应世界经济形势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因应国家出台的这些措施及时调整发展方向,所受的不利影响或将加速消除。增速保持平稳,符合调控预期,最新数字显示,2008年1至8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84920亿元,同2007年相比增长27.4%。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速加快了0.7个百分点。 综观今年以来各月增长情况,投资月度增速基本保持在25%左右,投资增速呈加快趋势。随着十项政策措施的调整和实施,中国经济的活力、发展的动力将在投资与消费的推动中进一步显现。

上一篇:物流银行业务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筹资方式下房地产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