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范文

2023-10-21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范文第1篇

上世纪90年代初,财政管理部门将“公共财政”引

入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和税费制度改革的实践,90年代末中央明确提出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战略部署。

一、公共财政体系初步建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省已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预算收入结构已演化为以税为主,税费并存的局面,2003年,在我省的财政总收入中,来自税收收入的占82以上;支出结构也已演化为为政府服务提供财力保障的服务型财政,原来由财政承担的企业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职能消失了,原由企事业单位承担的生活服务投入,如学校、医院、幼儿园等转由财政负担。万能型财政正在一步步走向公共财政。

二、完善公共财政所受的制约因素

(一)、在财政收入方面。1993年的税制改革,虽着眼于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仍保留了内外两套不同的税制。外商直接投资在税收、用地、用工方面享有大量的政策优惠。我国大幅度开放国内市场,激发了外商投资中国的热情。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矛盾也在不断积累,地区、城乡以及收入的差距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在平抑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方面的功能还十分有限,人多地少,资源相对贫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二)、在政府间的关系方面。1993年的分税制改革,主要侧重于调节中央政府与省级地方政府的关系,对于省级以下的各级地方政府职能的界定、收入来源却没有明确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各级政府参照分税制模式,形成了财力层层集中,事权逐级下放,财权与事权严重失衡的局面。

(三)改革、发展、稳定对公共财政的影响。一是改革。个人所得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会继续提升。当市场体系已经完善,人均gdp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时,该税种甚至可能成为最大的税种;在支出方面,包括救济、增加就业技能培训的社会救助支出比重会继续提升。二是发展。为降低商务成本,各种经营性收费和规费将继续降低,;随着外贸依存度的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也将提升,改善资本投入环境的支出,如路、桥、电等的支出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三是稳定。由于改革的深化与经济的发展会引起各个层面的利益再分配,导致各阶层的收入差距扩大,这种扩大容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为使社会稳定而引起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将是持久的、深刻的。

(四)我省县乡财政体制现状及存在问题。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随着县乡经济的发展,财政收支总量不断扩大,我省各地在制定县乡财政体制时基本上都是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现行县乡财政体制对维护县乡政权稳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开展和深化,取消了一些向农民征收的税费,但由于改革不配套,原来靠收费解决的一些支出转为财政负担,加之财政供养人员增长过快,县乡财政收支矛盾尖锐。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多年来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逐步暴露,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在财政上反映出来,使县乡财政困难更加突出。一是乡财政运行困难,收支缺口大。二是虚收因素多,收入水份大,部分地区组织收入不合法。三是财政体制不尽合理,乡镇教育体制上划不到位。四是县乡债务包袱重,消化困难,财政风险越来越重。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客观上讲是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较慢等因素,但同时还存在财权事权划分不清、体制不合理、财政供养人员多等原因。

三、进一步完善我省公共财政的主要思路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就是要通过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从而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统治能力;通过运用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手段,发挥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进一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促进政府实现社会平衡职能。

(一)进一步完善我省公共财政收支体系。在财政收入方面:由于非公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财政收入的增长点会体现在个私经济和外资经济的税收以及个人收入所得税方面,因此应通过强化征收引导税收结构的持续优化。在财政支出方面,要持续扩大以下几个方面的支出:一是三农支出。我省近几年已从多方面增加了三农支出,进一步在力度和支出结构上改进。增加三农支出对农民来讲有增收(如种稻直补,改造危房等)和减支(如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体系的建设)两个方面。

增收的作用是有限的、定向的,减支的作用是非定向的、无限的,因而今后我省要着重于减支。二是持续增加对困难群众和的扶助。我省目前相当多的失地失业农民、农村的五保户、城市中的下岗职工等人群没有得到和或保障标准偏低。这些人群是社会不和谐的源泉。要通过调整财政支出逐步解决这部分群众的生活保障。三是支持落后地区的支出要注意效率。地区差距过大是

我省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障碍。上世纪90年代初省委省政府通过资金、项目、人才的安排来推动苏中、苏北的发展,但收效并不明显,差距还在继续扩大。而真正意义上支持落后地区应是使落后地区获得公平的公共产品份额,即获得公平的教育、卫生、医疗以及有形的公共设施等。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范文第2篇

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机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我州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最先在个旧市于2000年10月启动。截止2006年10月,全州有10个县(市)组建了5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1个。5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自有业务用房的社区卫生机构20个,租借业务用房的30个;有38个社区卫生机构属医疗保健机构派出,4个属一级医院(卫生院)整体转型,7个属个体民营,1个属企事业单位;承担预防保健工作的社区卫生机构38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社区有24个;有17个机构赢利,13个机构持平,20个机构亏损;全州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有250名,其中,医生114名,护士100名,其它36名,已经过全科医学转型培训的人员有42名。全州各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了深入社区的多种形式的卫生服务,如义诊、保健知识宣传、健康讲座,受到了社区群众的好评,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以低廉的收费,创造优质服务”的特点。

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较早的个旧市,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2006年初,个旧市卫生局与各医院签订了卫生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任务。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按要求积极开展工作,如市人民医院的五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次深入到乍甸的社会福利院为孤儿和残疾人进行体检和免费诊治疾病,市中医院的社区卫生人员多次为社区居民举办健康教育讲座等。据统计,截止2006年10月,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签订家庭服务合同4861户,建立健康档案10079人,体检率达86.64%,建档率达97.1%,出诊抢救病人178人次,转诊128人,举办健教讲座106期,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为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情况,农工党个旧市委2006年下半年在城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44%的市民了解社区卫生服务,22%不了解;65%的市居民知道住地有社区卫生服务站,18%不知道;44%的市民信任社区医生,9%不信任,认为社区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好的占62%;认可社区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的占30%;患病后有60%的人选择社区治疗,但仅有1%的慢性病病人选择社区治疗。有76%的市民选择“小病进社区(治疗),大病有选择(医院等级、水平)”。由此可看出,个旧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积极而卓有成效的。2002年4月“红河州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及2003年8月“云南省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经验交流会及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班”在个旧市举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通过问卷调查、到居民中走访及到相关部门调研,我州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总体相对滞后,发展不平衡。由于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存在差距,目前我州尚未出台有关指导全州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权威性文件,也没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还未完全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挂钩,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和补偿机制、全科医生队伍的系统培训机制还未建立。在已建机构的十个市(县)中,除个旧市、开远市初具雏形外,大部分县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形成方便、快捷、费用低廉、以居民健康为中心,集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服务格局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务人员编制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医疗服务条件差、综合服务能力不强。按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置标准及我州目前的城市人口情况,全州应设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共需人员1223名,其中全科医师462人,公卫医师76人,注册护士538人,其他人员147人。现有数与需要量相差甚远,综合服务能力与实际要求有较大差距。

三、经费投入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政府应给予必要的经费投入。但目前政府的投入很少,而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均为公益性无收入的工作,导致目前社区卫生机构中医疗服务比重过大,工作绩效及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还得以其经济效益来量化。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很难发挥。许多社区卫

生服务机构正在逐步萎缩,甚至出现了春办秋停的现象。

四、特慢病的所有病种滞留高级别医院时间过长,许多康复性治疗由于自付比例的不同不得不延长住院天数,不但加剧“看病贵”,而且淡化了社区以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需求为导向、社区为范围,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和残疾人为重点的服务功能。

五、资源共享、双向转

诊的模式流于形式,已在社区接受过检查的病人,转诊后必须重复检查,社区医生的检查不被认可,同是执业医师却不能获得同样的尊重和待遇,客观上制约了社区卫生人员的业务技能拓展和“设备竟买比赛”,最终多掏腰包的仍是病人。

六、中医中药和传统疗法非常受欢迎,占治疗首选比例高达72%,但实际上极少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立足,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待遇差效益小留不住人。

为更好地建立和完善我我州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我们建议:

一、尽快制定出台我州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配套文件,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机构设置的具体标准、资金投入及补助政策、明确双向转诊的具体政策、建立人员编制与工作量匹配的配置标准等。如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先进地区经验,增加对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的补助,最低限度应让未进入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能得到每人每年4—6元的补助,保障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工作条件需求。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客观认识及参与意识。规范和约定“基本医疗就是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这一概念。政府各职能部门和舆论媒体有义务按“大病进医院,小病到社区,分级医疗,各司其职”的要求进行引导和分流。研究、调整和确定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让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进城务工人员和无固定收入城市居民等人群的一般常见多发病和已确诊的慢性病在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单位中医药费的个人自付比例有区别和侧重,如未经社区卫生服务站转诊而自行到

二、三级医院门诊治疗的应提高自费额度或自费,收住院的增加自付额度等,努力实践政府调控功能。

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各类各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行业监管和资格准入在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报告互认”,避免重复检查和只见疾病不见人,大力倡导“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逐步实现“双向转诊”和卫生执业人员的合理流动——各级别专科医师到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下基层医院进行轮流定期工作,各社区医生在送出和接回病人时配合工作,提高治疗和恢复性治疗的连续性、安全性。

四、尊重和遵循传统医学的发展、演变,研究并逐渐完善科学规范考核,按照服务成本和服务效果补偿的机制,以岗位培训和岗位聘用相结合、“医者仁术”与一专多能相结合、服务能力与服务效益相结合,支持和营造人和业精,和谐进步的工作环境,并让不产生直接效益的健康教育、公共卫生等专业人员留得下、出成效。

五、加快社区卫生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把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队伍建设,尤其是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作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基本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对社区医疗卫生人员进行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尽快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范文第3篇

一、沙湾县农村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成果和主要问题

(一) 工作成果

经过多年发展, 沙湾县农村防护林工程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尤其是“三北防护林”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工程建设后, 本县初步形成了以带、片、网结合, 林、路、渠配套的防林体系。二期工程结束后, 本县农田林网化任务基本完成;三期工程后, 进一步提升农田林网化程度, 将农田防护林延伸至农区外缘和沙漠边缘地带。目前, 沙湾县林地面积已经达到了218万亩, 人工林占比1/10, 农田林网化达85.6%, 林业工作成绩十分突出。

(二) 主要问题

就目前来看, 本县农村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防护林工程向外围扩展, 造林难度不断增加, 以往的造林成果难以巩固, 出现防护林退化情况;第二, 过于注重经济发展, 缺乏生态保护意识, 使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向冲突;第三, 森林管理压力加大, 林业管理工作水平有待提升;第四, 缺乏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有力支撑。

二、沙湾县农村防护体体系建设原则

(一) 生态优先原则, 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协调统一

把沙湾县农村防护林建设工作于当地社会文明、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等工作结合起来, 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改善, 充分考虑自然承载力, 改善地区环境整体水平, 构筑社会、经济、生态、人类和谐相处的发展局势,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整体规划、统一布局原则, 提高农村防护林建设的整体水平

农村防护林建设坚持整体规划、统一布局原则。简单的说, 就是要结合本县整体情况, 从整体上因地制宜的进行防护林体系规划方案, 分布实施, 稳步开展各个环节的建设工作。将区域防治与重点防治结合在一起, 将防护林工程建设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结合在一起, 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 协调发展, 争取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行, 进一步扩大并巩固农村防护林成果。

(三) 科学配置原则, 优化防护林质量

本县农村防护林体系建设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 根据当地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等特征选择树种, 将植被优先种在农村周边、农田、河流岸边等位置。与此同时, 还可以按照标准建设绿化带, 乔木、灌木等树种结合, 优化树种结构, 全面提升农村防护林质量。

(四) 全民参与、社会共建原则, 增强农村防护林工程建设合力

农村防护林工程是一项造福百姓的公益性项目, 要以政府为主导, 全社会共建、全民参与, 齐抓共管, 形成强度的合力, 才能真正的推动防护林工程建设全面展开。首先, 在政府部门主导下, 利用行政、经济等手段吸引社会企业、普通百姓参与进来, 构建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建的工作局面。

(五) 科技为先导原则, 为农村防护林建设提供服务

本县农村防护林工程建设要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原则, 通过建立综合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来推广各类农业技术, 如节水造林技术、抗旱造林技术等, 依靠先进的科技力量来不断提升防护林营造水平。

三、沙湾县农村防护林营造

根据项目规划目标和要求, 结合本县农田、自然环境、乡村道路绿化等实际情况, 遵循以上各项原则, 在充分保证地域特色、人文环境基础上, 以生态学、生物学等理论基础, 科学合理的选择种植树种, 统筹布局, 点、线、面统一, 使防护林工程服务于绿化、防护、景观构建等方面的需求, 最大化的发挥防护林作用。

(一) 树种选取与配置

树种选取与配置是农村防护林营造的首要环节, 要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区位, 采用符合实际需要的造林技术。

农村防护林建造的主要场所是农田周边, 要求立地条件好、水源有保障、水利设施齐全。种植的树种以杨树、白榆等为主, 此类树种耐旱、防护效果好。根据相关规定, 农田防护林面积一般为被防护耕地面积的1/10, 根据不同的防护目的确定树种配置方案。农田防护林树种配置:主林带宽度设置为6-8m, 路两旁各种4-6行;副林带宽度设置为4m, 路两旁种2行。外围防护林的主林带宽度设置为8-11m, 路两旁各种6-8行;副林带宽度设置为6-8m, 路两旁各种4-6行, 树种选杨树、胡杨、白榆、沙枣等乡土树种苗木。

(二) 整地

整地一般在秋季, 采用专业的整地机械设备。宽度可宽可短窄,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整地后, 将造林地压平, 再进行灌溉。冬季时, 要冬灌。造林地块更新时, 原林地内的根系要清理干净, 并疏松土壤。

(三) 造林技术

根据设计好的行距标准, 采用人工方式挖穴。主林带槽穴的规格40cm×40cm×40cm, 行距设定为1×2m;副林带槽穴规格30cm×30cm×30cm, 行距规格1×1m。槽穴挖好后, 栽种树种, 施肥、灌溉。

(四) 造林季节

冬季过后气温回升, 3-4月份进行植树造林。除了春季外, 秋季也可以进行造林。

(五) 需苗量和种苗标准

需苗量计算以造林面积、造林规格为主要依据。得出需苗量具体数值后, 增加15%耗损。种苗标准以国家相关规定为准。种植的苗木规格一般为:苗高1.5m, 根长0.3m, 地径超过0.01m, 侧根至少5条, 且没有病害、损伤等情况。本县有一个国营苗圃, 其面积800亩, 育有胡杨、白榆、杨树、白蜡等林苗, 可为本地农村防护林提供苗木。

(六) 抚育管理

抚育措施包括灌溉、施肥、松土除草等。灌溉:农村防护林一年灌溉9次, 需要注意的是, 入冬前进行冬灌, 秋季灌溉要控制水量;施肥:林苗种植时, 施加底肥。幼林时期, 每年夏季追加2次施肥, 每珠施10-15g氮肥;松土除草:林苗根际周围部位只需要除杂草, 一般不需要松土, 其他位置可以松土。

四、沙湾县农村防护林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一) 组织措施

农村防护林体系建设覆盖面广、涉及部门多, 是一个跨区域、跨部门的系统性工程。为了该工程顺利实施, 必须将农村防护林体系建设纳入县政府党政议事日程中去, 全面分析、精心组织规划, 认真贯彻落实, 加强工作管理, 推动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的实施。明确各级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责任, 分解责任, 层层落实, 检查每一年各部门、各人员的工作情况和责任落实情况, 做到一年一兑现。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 经常性的深入工作现场, 指导、检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林业部门作为农村防护林工程建设的主导部门, 要充当好县政府参谋角色, 做好规划设计、技术指导、种苗供应、抚育管理等工作。除了林业部门外, 国土资源、农业、水利、畜牧等部门也要提供辅助、支持等工作, 协助县政府、林业部门搞好各项工作, 保证农村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落实到位, 取得应有的效果。

县各级政府部门以自身为主导, 林业部门全程参与为辅, 成立农村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领导工作组, 组织、规划、设计、管理、协调好农村防护林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 稳步推进工作落实。在领导工作组的统一领导下, 设立农村防护林工程实施的日常工作部门, 负责工作执行、营造标准检查验收等工作, 确保防护林符合实际情况和建设标准。

(二) 经济措施

为了做好农村防护林工程建设工作, 除了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执行部门外, 还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在建设资金方面, 国家、自治区、县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主要体现在优惠政策、补助政策等方面。农村防护林工程建设资金采用国家、地方政府共同负责制, 国家提供生态补偿金, 县乡各级政府自筹部分资金, 村集体、农民自筹部分资金, 或农民以投工、投劳方式参与。其中, 县乡政府、农业、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将农村防护林工程列入各自的基本建设计划, 每年编制防护林工程建设经济预算, 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管辖区域内的农村防护林建设。农村防护林资金要专款专用, 禁止挪用、窜用, 加强管理, 把控资金流向, 提供资金利用率。

另外, 县乡两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 吸引社会资金、农民资金投入, 多渠道、多形式的筹措资金。政府鼓励企业参与农村防护林经营管理, 动员广大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齐抓共管, 增强农村防护林建设合力。对于广大的农民朋友, 政府要加强植树造林方面的义务宣传教育, 动员全县农民参与到农村防护林营造、管理工作, 为农村防护林工程建设提供资金、劳务等方面的支持。

(三) 科技措施

本县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匮乏, 这些是制约农村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的主要因素。对此, 应当从本县地域特征、自然条件、水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 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成果。如,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 解决水资源短缺方面的问题。再如, 推行科学造林技术, 育种、栽种、抚育管理等每一个环节都充分结合科学技术, 做好种植、抚育工作的科技保障工作。

除了应用现有的技术成果外, 还要结合沙湾县自然条件、未来发展规划和工作成果等, 不断的总结、研发不同的建设模式、新技术。如, 对抗旱保活新材料、适用新技术等进行实践研究, 在试验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问题, 得出有益的经验。部分立地条件较差的区域, 要使用生根粉、植物生产剂等, 确保植被生长质量。面向广大农民朋友开展技术培训工作, 传授给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抚育知识, 提升他们的整体技能, 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农村防护林工程建设。

(四) 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本区农村防护林工程建设

农村防护林工程与国家、社会、人民群众息息相关, 既要有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 还要有社会力量的支持。为此, 沙湾县农村防护林工程建设过程中, 当地政府要加大农村防护林工程重要性、现实意义的宣传教育力度, 带动社会企业、当地农民配合并参与农村防护林建设工作。如, 向农民宣传植树造林, 让他们将植树造林视作为自身的义务和责任, 努力提高参与农村防护林工程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形成从政府到民间的农村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网络, 构建全社会、全体乡民共同参与的生态工程建设工作局面。

对于社会企业, 县政府通过市场机制吸引他们参与一投资、经营、管理, 实行“谁负责谁拥有、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工作方式, 将农村防护林建设的责任、义务落到参与企业头上, 推动建设工作顺利展开。经营主体要及时发放的林权证, 从法律上确定经营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五) 严抓种苗工程

种苗工程是农村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防护林体系, 必须做好种苗工程, 确保种苗供应持续、品种优良、数量充足。沙湾县有国营种苗圃, 因这一优势条件, 本县农村防护林体系建设可以采用超前育苗政策, 根据农村防护林工程建设规模、苗种、数量等要求提前培育苗种, 实行“定向培育、定向供应”。良种场鼓励乡镇部门、村集体、农民个人参与育苗、养苗工作, 鼓励新品种种植研发, 促进苗种类型多样化, 把控好苗种质量。要尽量选择耐寒性强、抗逆性强、适应性好, 且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大、防护效果好的苗种。注重苗种检疫检查, 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苗种一律禁止使用。

(六) 加强防护林管护

当前农村防护林有退化现象, 为了巩固现有的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果, 有必要建立专业的管护队伍, 实行“谁管理社负责”工作原则, 明确各岗位人员的权责利, 使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实现防护原则, 明确各岗位人员的权责利, 使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实现防护林管护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新种防护林、绿地的抚育工作要特别的加强, 培土、浇水、除草、松土、病虫害防治等工作都要切实落实, 坚持科学管理、依法治林, 严厉打击各种滥砍滥伐、私自侵占林地等非法活动。

结论:综上所述, 沙湾县农村防护林体系建设要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 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合理的建设原则和保障措施, 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展开, 巩固已有的建设成果, 完善防护林体系。同时,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研究种植技术, 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情况, 简要分析了沙湾县农村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成果和主要问题。然后, 立足现状、针对问题, 提出了农村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并具体探讨了农村防护林营建工作。同时, 从组织、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确保相关工作顺利展开, 进一步完善农村防护林体系建设。

关键词:防护林工程,保障措施,主要问题,工作成果,建设原则

参考文献

[1] 甘新军, 马红岩, 侯碧清, 李浩, 雷云飞.基于城市生态安全的防护林体系建设探讨——以广州“绿色亚运”增绿行动计划防护林建设为例[J].广东林业科技, 2011, 27 (03) :76-79.

[2] 蒋淑云.三北防护林建设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 16 (02) :237.

[3] 刘道平.关于我国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思考[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 14 (03) :11-16.

[4] 吴灏, 张建锋, 单奇华, 陈光才.太湖防护林建设的生态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 2016, 36 (01) :219-223+229.

[5] 王玉宝.林木种苗在防护林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 2016, 23 (10) :144.

[6] 金娜, 张兆铭.武威地区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科技, 2016, 32 (16) :3-7.

[7] 马明.浅析林木种苗在防护林建设中的作用[J].绿色科技, 2014, 13 (03) :19-20.

[8] 周要全, 李舒涵, 禹朝文, 鲁定伟.提高昌宁县防护林建设成效措施研究[J].防护林科技, 2014, 23 (07) :73-74.

[9] 于锝婧, 张宇.提高三北防护林建设水平的对策[J].黑龙江科学, 2014, 5 (07) :99.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范文第4篇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内容

1.1 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

在高校教育过程中,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目的性、计划性方式对学生进行影响, 逐步提升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 为高校学生心理更加全面、更加和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形势发展背景下, 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构建课内课外、教育指导、他助自助相结合心理教育体系。在心理健康课程建设过程中, 需要发挥课堂教学中要作用, 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课堂教授和心理训练有效结合, 提升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效率, 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逐步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结合高校学生存在着的普遍心理问题, 可以采用预防、集中辅导相结合方式, 通过多样化的方式, 诸如, 讲授方式、辩论方式、讨论方式等等, 更加集中、更加系统、更加全面地训练高校学生心理素质, 这样能够有效预防高校学生普遍性心理问题。

1.2 做好高校心理环境优化工作

新形势发展背景下使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肩负更大使命, 不仅需要培养高校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状态, 还需要通过有效方式来整个各项优势资源, 做好心理生态环境优化工作。良好校园氛围能够在潜移默化间影响高校学生心理品质。高校需要重视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活动, 组织高校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的宣传活动中,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讲座, 有效利用学校的广播资源、校刊资源、电视资源、橱窗资源、板报资源等等, 这样有利于提升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率, 掌握更加有效的心理调节方式, 这样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途径

2.1 明确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新形势发展背景下使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处于非常重要发展时期, 那么就需要树立先进教育理念, 构建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分析, 心理健康主要是持续性心理状态, 当事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反应, 进而有效处理问题, 这样能够发掘自身潜力。但是心理健康培养过程并不是心理疾病。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于提升高校学生心理素质, 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学习潜能, 培养积极向上学习心态, 对高校学生人格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同学年学生心理需求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 那么就需要结合教育目标, 采用更加有效调试方式, 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有效性。高校学生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交往能力、学习能力, 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更好的影响。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 需要坚持发展原则, 逐步提升高校学生心理素质, 促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知识, 逐步优化高校学生的心理品质, 培养高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调适能力, 这样有利于实现高校学生人生价值。高校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过程中, 需要认识到发展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影响, 通过计划性、步骤性方式来开展教育活动, 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更加积极、更加健康心理素质。

2.2 逐步拓展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高校可以采取自助式心理教育。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分析, 每个个体都具有固有积极因素, 更好的应对困难与逆境, 借助自助式心理辅导、自助式心理暗示、自助式心理训练等方式来培养高校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能力, 逐步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肖国兴与针对性。高校可以结合学生学科特点, 做好学科渗透工作, 若是只是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咨询活动, 那么就会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单薄, 那么就需要有效利用一系列可利用资源, 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 这样有利于达成更加积极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实践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高校可以通过体验式学习方式, 促使学生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融入到具体教学中, 充分发掘学生学习潜能, 通过拓展训练活动、专题性讲座、团体辅导活动等等, 培养高校学生活跃思维, 激发高校学生内在积极因素, 培养高校学生交际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总之, 高校需要树立科学心理素质教育观念,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这样能够有效缓解高校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的压力, 有效消除高校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的危机, 培养高校学生健康的心理观念, 通过多样化培养途径来培养高校学生正确的心理价值观念, 逐步提升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有利于实现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更好的发展, 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

结束语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并不是偶然发生的, 而是属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那么如何有效解决高校学生心理问题, 这属于长期性、系统性工程, 那么就需要转变传统工作理念, 有效改善管理问题、教学问题, 开展多领域社会活动, 做好心理卫生知识方面普及教育, 那么就可以从学生、社会、学校等领域实现协调配合, 为高校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 需要结合素质教育需求以及和谐校园建设需求, 构建更加完善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预见性, 这样能够根据教育需求来构建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这样能够促使高校学生更好的学习、生存与交往, 有利于塑造美好的心灵, 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经济社会日渐发展促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仅影响和谐校园构建活动,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活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构建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高校需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工作, 开展素质教育提供重要指导。本文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内容作了分析, 提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途径, 为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内容,途径

参考文献

[1] 车艳茹, 黄鹏宇, 刘金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基于TOPCARES-CDIO模式的朋辈心理互助体系[J].新课程研究旬刊, 2014 (10) :112-113.

[2] 徐娟, 杨鑫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构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21) :100-103.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范文第5篇

●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实施力度,充分挖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提高农村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能力,加快农村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大意义。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与公共文化服务,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基本要求。这是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更是各级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农村文化建设在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县图书馆、文化馆、乡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努力使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基本建成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实施力度,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是政府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一是实施文化共享工程。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加快进度,加快速度,到2010年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并努力实现“村村通”。二是实施送书下乡工程。主要是向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乡镇配送图书。中央财政先后投入8000万元,通过专家挑选、政府采购,配送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图书已达680万册。三是实施流动舞台车工程。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为基层文化机构配备1000多辆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同时,根据基层文化建设的实际,策划实施新的项目。

充分挖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利用各种节庆日尤其是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基层农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农村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能力。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开,深化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劳动、人事、分配等方面的内部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继续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未成年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开放的政策措施努力做到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范文第6篇

xx县加强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致力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投资和关注,通过置换、购置和改扩建等多种方式,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农村文化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所改善,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走上了

一个新台阶,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可喜的局面。

一、农村文化建设受到应有重视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和自

治区、地区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要求,切实提高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把文化工作摆在全县工作的重要位置。二是充分考虑、科学规划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采取政府投入、资产置换、资源整合等办法,新建、改建和扩建公益性文化设施。三是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四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健全监控网络,开展经常性的巡查活动,加强对农村文艺活动的监管,引导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各乡(镇)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借助县政府文化惠民政策,积极争取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对乡镇文广站建设的投入和“农家书屋”建设的扶持力度。2008年1月12日下午,xx县文体局“农家书屋”揭牌仪式在叶尔特斯村隆重举行,此次全县共开设两家“农家书

屋”,捐赠图书1500余册。乡镇文广站和“农家书屋”成为了农民群众休闲娱乐、文艺活动和汲取农业科技知识的好去处,有效解决了农村实用科技图书少、致富信息匮乏的难题,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一定的文化支撑。

三、农村主体文化活动影响不断扩大

一是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图书配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点文化项目,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二是按照“文化主导、部门联姻、广泛参与”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仅2008年就精心组织广场文化活动80多场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三是从满足广大群众精神需求出发,开展好送戏、送图书、送电影的“三送”活动,精心编排形式活泼、贴近实际的节目,让农民群众在欣赏、娱乐的过程中懂政策、受教育、学知识,寓教于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8年,县文

化部门共组织县艺术团深入学校、社区和农村开展“送戏”演出230场次。立足服务“三农”和群众脱贫致富,与地区、县相关部门一同累计送科普书籍、实用技术图书?余册。开展进社区、下乡村、到学校“送电影”356场次。四是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得到加强。 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综合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建立县级和乡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认真核对登记保存,并设立专题博物馆妥善保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其传承人(单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在民族聚集村落和特定区域,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合理有度开发利用非

物质文化遗产。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继承优良的传统美德。

全面部署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举办多期培训班,聘请自治区、地区有关专家讲课。经全面普查,全县各乡(镇)共查明民间艺术30多项,经甄别后整理上报 3项,纳吾尔孜节,转场,花毡子制做。这些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制作手法,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广泛流传。

四、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发展和管理情况

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xx县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始建于1992年4月,股级事业单位,核编人员3人,隶属于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随着法规的进一步健全,管理和执法职能逐步明确,原办公室的具体职能得到调整,到了2002年5

月,我县又增设了文化市场稽查队,配大队长1人,与文管办合属办公,属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也同样隶属于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

上一篇:围墙一般抹灰施工方案范文下一篇:物业客服专业知识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