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2023-09-21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摘要:物质生活日渐富足,许多高校学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自闭或轻生行为,高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情况获得了许多的社会关注。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阻碍了生命教育的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功能得不到充分地发挥。基于此,各高校应当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互鉴与融合,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使大学生重视、珍惜个人生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校;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大学生出现轻视生命的现象日渐严重,其中包括自杀、他杀、迷失人生方向等现象,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思想意识存在困顿是造成学业与生活荒废的主要原因。生命是开展一切事物的基点,更是教育的起点,生命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職责,也是全人类的发展基础,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高校必须重视生命、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有效地引导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具备正确的生命意识观念与坚韧、强大的心理素质。

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珍视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发挥生命价值,其中包含了健康、生死、伦理、宗教、社会取向。心理健康教育实则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分支,是将知识、体验、行为集于一体的教学内容,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生命教育在我国处于起步教育阶段,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努力和拓展。而教育部将心理健康纳入到高校教育之中,这足以证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二者的教育出发点都是为了呵护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其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激发大学生的活力,使大学生拥有更加丰富的生命体验与良好的心理素质[1]。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其拥有科学的生命价值观,实现并充分发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存在交叉性,生命价值观与死亡价值观能起到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现如今,生命问题、生命困惑、生命价值观不明确造成许多大学生拥有轻视生命行为,多是由于存在心理问题,教师应当将生命教育作为切入点,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鉴意义

从目前的教育实况来说,消除大学生轻生思想是非常紧迫的,借助生命教育舒缓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当务之急。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是生命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因,这也是为了帮助大学生预防不良心理的产生、对抗心理问题、避免其遭受心理问题的影响与伤害。生命教育作为一种全人教育,是唤醒大学生心灵的教育,更是一种人文教育与精神教育,其目的和意义就是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全面、均衡发展的。

就理论层面而言,生命健康注重人文,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二者在教学思想上也拥有着不同的教育价值与科学规律;就指导对象上而言,生命健康注重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个体差异;就教育体系而言,生命健康注重教育引导和关爱,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倾听咨询和治疗[2]。由此可见,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拥有着鲜明的教育特点,存在着不可替代性。二者的互鉴能更好地塑造人才,也正是二者的差异体现了各自的教育优势,这也是互鉴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鉴能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学科互补,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意识品格,促进大学生对周边环境的适应力。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方方面面上都存在着差异性,例如,教学目标、理论基础、教学策略、教育功能的不同,二者拥有各自的特点与优势。

三、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

教学是发挥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当将生命教育作为核心,开展高校通识教育,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统合的,这不仅能帮助大学生破解人生疑惑,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还能使其成为拥有良好素质的社会人才。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充分发挥各自教育优势,能实现教育一体化,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或空缺,教育资源的不足或浪费。

(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互补

教学内容是确定教育目标的标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培养具备良好素质的合格人才为教育基准,将教育内容进行互补,不仅能使大学生拥有完整的学习过程,还能避免因独立教学体系而进入学习误区情况的发生[3]。生命教育在高校大范围的开展正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与推进。二者的互相独立与依存,决定了唯有将教育内容进行互补才能为学生带来更加完整深入的科学育人过程。

例如,健康教育中的《情绪与健康》说明了情绪、保持情绪的条件,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排解、控制自我情绪。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际交往的意义》则指出身心健康是满足交往需求的基础,唯有融入社会才能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育。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了解自己、反思自己、排解情绪、保持情绪的方法,这是学生建立自身人际关系的基础。心理健康则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这能让学生获悉他人需求,在相处的过程中了解彼此,在了解彼此的过程中建立关系,而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学生足够的了解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生命教育能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心理健康教育则能帮助学生分析思考过程中出现的疑惑与困顿,为学生指明前进方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互鉴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各自的优势,只要互鉴得当就能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会运用到许多的教学形式,如沙盘游戏心理分析法、助人自助心理咨询法、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冲击疗法、情绪宣泄法、自信训练法、朋辈团体心理辅导矫正法等等,不同的教学手法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或他人真实的心理动向[4]。教师可以将这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融合到生命教育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二者的教育价值。以《健康与疾病》该课内容为例,疾病是身心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教师就可以列举会导致人体生病的情绪,例如,抑郁症会导致病患焦虑不适、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等等症状,教师就可以借助沙盘游戏心理分析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真实的心理状态,获悉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

生命教育教学中会使用到教学导入、主题讲解、主次解析、主题讨论等教学方法,其中包括对人文教育与关怀、生命体验与主体认知的内容,教师就可以将这些教学手法融合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实现教学方法的互鉴,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该课内容为例,首先,教师借助教学导入帮助学生了解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类化、投射效应、反黄金规则等词语的大致含义,如,首因效应在陌生人之间指的是第一次形成的印象对人际认知的强烈影响。第一印象是最鲜明、牢固的,往往决定着对对方的评价与二者之后的交往。其次,教师借助主题讲解,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再次,教师运用主次解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每一内容的学习核心。最后,教师运用主题讨论让学生说一说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生活现象,帮助学生体悟所学知识的深意。

互鉴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为充分地发挥二者的教育

功能,更好的融合二者的教育价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互通

教育资源的互通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建立融合机制。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是高校的教育职责,建立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其中包括机构设置、融合渗透管理机制、人员编制等等。要将二者收纳到统一的教学体系中,实现人员有序分工、互相关照的教学现状。第二方面是实现资源共享。就目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而言,二者的教育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地利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数据相关的资料都是有专人掌握和使用的,并没有充分挖掘这部分内容的教研价值。这就需要设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实现教学资源、设备的互通和共享,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功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5]。第三方面是教育互兼。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不同的教师负责,想要实现二者教育资源的互容,就必须强化任课教师的教育职能,不仅要熟悉彼此的学科知识、理论、教学方法,还要能相互兼任,打破二者的教学屏障,实现二者在教育资源上的有效融合。

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技巧》该内容为例,如若不

能掌握人际交往原则,则很难拉近与他人的距离,而不良的人际交往现象会使人性格孤僻,不利于学习生活的积极开展。生命健康的《健康概论》中介绍了“健康潜能”其中包括良好稳定的情绪与情感,心理健康教师就可以将这两课教学内容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借助良好稳定的情绪与情感能力突出大学生具备沟通技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可以展开问卷调查,获悉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看法、做法、想法,并将问卷调查内容上传到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为顺利地开展后续的教学活动打下基础。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在教育资源的互通,不仅能拓宽教学内容,还能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四)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互动

部分大学生产生轻视生命的现象,多是由于人生阅历有限导致的,这其中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高中的学业压力大,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成绩,会为学生安排拥挤的学习行程。大学的管理相较于高中而言较为宽松,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课余时间,这种强烈的落差令学生找不到人生方向。为了排解这种失落感,学生就会将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事务上。另一方面,不良的成长环境与家庭氛围,也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学校应当对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详尽的了解与细致的安排,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其中,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带来不同的人生道理,使之直击学生的心灵深处。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局限于课堂之上,与教育内容相符的实践活动也能够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基于此,学校应当举办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这之中包括校内实践活动与校外实践活动。校内实践活动主要是,与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相关的演讲、讲座、文化沙龙、影片赏析、社团活动、情景短剧等;校外实践活动主要是志愿者服务、义工服务、参观烈士陵园等。将校园文化与学生的生活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真实的经历中去体验和感悟,使学生拥有良好的精神品质与健康的心理素质。

结束语:

为了实现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鉴与融合,高校应当充分运用现有的教育教学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开展生命教育的载体,使二者拥有紧密地联系。通过互补教育内容、互鉴教育方法、互通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互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认识自己、充实自己。学校要将校园文化与学生的生活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真实的经历中去体验和感悟,使学生拥有良好的精神品质与健康的心理素质。

本文是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2021年度课题

《常态化疫情防控环境下对高职大学生实施四维度生命健康教育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编号:XH202129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魏巍,郄昆才.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幸福生活指南,2019,000(018):P.1-1.

黄兴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心理月刊,2019,v.14(19):64.

张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设计——以《生命的意义》为例[J].科技资讯,2019,v.17;No.566(29):166+168.

向晓蜜.浅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径——评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30年的研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No.370(09):99.

罗乐.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保健常识的有效融合——评

《大学生心理保健常识》[J].中国食用菌,2019,v.38;No.226(11):160-160.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摘 要:体育教学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其活动开放性等是独有的学科特性。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以降低或预防学生过高焦虑的发生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领域。高校体育和心理教育都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高校体育教育应该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与融合。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主要有教学内容的渗透、教学目标的渗透和教学方法的渗透。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

前言

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进步,使人们体力活动减少。生活压力的增大,对人的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因此,加强体育教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成为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然而,我国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由于受到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制约,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念的提出,标志着高校体育的教育目标正朝着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方向迈进,它致力于塑造学习者的理想人格,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人的困难和痛苦,发展人的独立自主意识等,培养人的创造才能。开发利用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有机融合,在高校体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性心理和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良好功能状态。也就是说,个体心理具有平稳的,良好的状态,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身体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并具有良好的功能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正确认识自己和管理自己;认识和了解自身周围的环境,积极适应自身所处的环境;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危机和困难,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选择、决策能力;使学生摈弃不良习惯、改善个体行为、培育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探索能力,认清自身的潜力,积极调动个人内在的潜能,享受幸福的、健康的生活。

心理教育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問题。通过培育学生成熟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向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同时心理教育也要求学生作为普通的社会成员,从心理上同环境与他人相互适应。开展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体育教学活动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体育修心养性特殊作用并加以拓展,协作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以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指导与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学校体育主要是解决体质问题。两者都致力于解决人体的全面发展,是人体身上的两个侧面。现代社会对人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人格方面和体质方面的高度综合与完美结合。现代体育强调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同步健康发展,人体身体素质的发展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桑新民的《教学哲学的对话》一书中对现代体育问题有这样的阐述:现代教育迫切需要一些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积极因素,即强调身体训练,强化身心磨炼……只有让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运动中不断体验成功带来的欢乐与失败带来的痛苦,才能养成坚忍不拔的信念和挑战困难的意志品质,从而承担起未来社会的重任。因此,人体在体质和人格方面的发展都是各种心理因素积极作用的结果。将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体育相互渗透和融合,对贯彻和达到心理教育理念和心理健康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心理发展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特征及其关系

1.心理健康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特征

1.1直接体验性。其他学科课程的信息渠道主要是听觉和视觉,学生无法直接地去体验。但体育课就不一样,身体练习中的乐与累,苦与甜,成功与失败,学生是可以直接体验到的,这种变化多端的直接体验都是实现学生心理发展的温床,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比拟的,不可替代的。

1.2表现性。体育课,学生通过情景变化来表现出感情变化,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情节表现出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显示他们的个性特征。这种角色变化就是未来生活的演习,更是在高校体育课堂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最佳时机。

2.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1体育教学可以调节和调控学生的情绪。在竞争极为激烈的时代,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不安,较好的教学内容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给学生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

2.2体育教学可以增强学生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许多研究者认为,自我概念的形成与体育教学具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在体育课中做游戏、参加竞赛、扮演角色,可以增强自信心,自尊心也能提高。

2.3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在体育教学中,长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游戏和竞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球类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交际能力;形体、舞蹈、瑜伽等可以增加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不同的运动专项锻炼的具体部位不尽相同,但对培养学生意志力、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都是一致的。

三.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存在着一致性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一致,都是通过专门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突出健康目标的课程,促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得到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心理状态,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高校体育通过组织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活动,培养学生遵守体育规章制度、竞赛规则;通过体育活动展现个性,模拟社会要求,考察和培养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角色去行动,规范个人行为、激励个性发展。体育对发展人的合作能力和培养人们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是向人们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途径,为学生实践社会规范提供模拟机会,同时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许多西方国家的学校把体育运动作为对学生进行合作和团队精神教育的重要手段。

针对学生上述的不良心理表现及影响因素,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运用体育活动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直接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可采取以下措施:

1.1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在室内讲授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心理保健和心理疾病的预防常识,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体育教师还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内容,通过讲授、学生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新观念,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预防心理疾病。

1.2了解学生现状,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体育教师平时应对学生家庭情况,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现状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逐一进行认真的分析,切实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给予那些由于受家庭或学校不良影响的学生多一些关心、爱护和帮助,并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和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以免他们的不良情绪得不到发泄和正确引导而产生心理疾病,影响心理健康。

1.3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必须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来促进身体器官、机能的发展。体育课又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广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学生有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体育教师要利用体育课的教学特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使其消除封闭心理,克服恐惧、紧张心理,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2.高校体育中所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富含许多可以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些宝贵资源的充分利用,势必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提高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体育的各类活动均蕴涵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它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同时更需要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其中,竞争意识、团队精神、意志品质是最重要的体现。体育是培养竞争精神的良好境地。竞争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競争就没有超越、创新和发展。体育竞争激励人们拿出最大体能、勇气、智慧去奋勇拼搏、积极进取、勇于为集体和个人争取荣誉。同时,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会正确对待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要使学生战胜自我、培养自信心,让学生明白竞争在当代社会无处不在,缺乏竞争精神和能力就难以立足于社会,只有不断战胜自我的人才能够承受各种竞争。

体育是一项特殊的教育,团队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体育团队是营造“竞争”的文化、追求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关注如何挖掘集体的最大潜力去实现目标。在团队活动中使学生明白合作是一种比书本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而团队精神是当代学生应具备的优秀品质。具有这种品质,可以建立一种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形成一种民主、互助的工作、学习关系,同时对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体育运动能够丰富人的情感生活,能够给人们带来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更能展现人们的意志品质和精神面貌。鲁迅先生曾经在《最先与最后》一文中这样写到:“我们观看运动会时,经常这样想:胜利者固然可敬,而那些即使落后仍坚持跑到终点的竞技者,此乃中国将来的脊梁。”坚忍不拔意志品质正是这种竞技者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品质。这表明,体育会对个体意志品质的培养起到独特的作用。高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充分利用体育活动中的困难因素是意志品质培养的良好契机。因此,高校体育所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关键是高校体育如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合作,共同开发和利用。

3.学校体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要途径,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3.1教学内容的渗透。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的具体内容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尽管体育课程富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内容,但并不是任何内容和时机均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教师为了渗透而渗透,这就走进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体育教学的内部渗透应讲究自然、贴切,渗透应与整个教学过程紧密相扣、有机融合。为此,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首要策略就是“润物细无声”,应极力避免渗透时手段生硬、机械。

3.2教学目标的渗透。体育教学的心理教育目标是其辅目标而非主目标,体育教学本身的内在规定性目标才是其主目标。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讲究“适时有度”。“适时”,就是有限教学时间内,专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所谓“有度”,首先是渗透目标高度要适宜;其次是渗透梯度要合适,应依据学生的个性心理及个体差异,考虑不同学生的可接受度,渗透时要讲究循序渐进、快慢结合;三是渗透效度适宜,教师要应根据学生的相关动态信息,适时调整渗透的策略,选准渗透的最佳时机。

3.3教学方法的渗透。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应灵活。在教学设计取向上,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点,着重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紧密围绕着教学实践,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培养学生自己解决不良心理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的优势,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塑造其优秀的心理品质;各种渗透形式应灵活运用,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场景具体采用分散式或者集中式、集体式或者个别式等;根据目标和任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渗透方法,如情感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在不同的场景下,各种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便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

四.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和心理教育都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融合,不仅为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广阔的实践空间,而且为高校体育提供了变革的空间,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育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渗透内容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它不是对学生的某一种心理缺失来针对性地咨询、辅导或训练,它是针对学生的整个体育学习心理世界而言的,既有兴趣、情感因素,也有意志、个性成分。从功能上讲,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总之,体育课堂教学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学校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特别是体育教师应该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意识,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赖求珍.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体育科技.2008年02期.

[2] 张春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曾雨聪.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解读[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年07期.

[4] 田野.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16期.

[5] 张娟.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技能体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近年来, 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 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 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

2008年9月通过对浙江省内若干学校的抽查发现, 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 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8.2%, 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 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中学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是客观事实。因此, 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不仅仅通过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更重要的是在对中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怎样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促进中学生身心教育, 已成为当前中学体育教学面临的一大课题。

2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对策

2.1 改善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1.1 改善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

中学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 组织形式多样, 其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与学, 学与练, 既有人人参与的集体统一的活动, 又有分散的小群体及个人练习,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着频繁的接触和行为交行。以往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 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 拥有绝对的权威, 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地位上交流意见。上述不平等的地位, 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 应改善师生关系:首先是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 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其次, 师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第三, 学生应该得到表现自己机会, 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1.2 体育比赛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

如短跑、中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 一场篮球比赛的最后几秒钟双方比分只差一分等, 在这种情况下, 领先的一方如何将优势变为胜势, 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乾坤反败为胜, 双方运动员都有巨大的心理压力, 都要经历这种情形的考验,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必将得到提升。为此, 我们要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地创设类似的情景, 让更多的学生投身其中, 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 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值得一提的是, 我国乒乓球队在出征2008年奥运会之前的集训中, 就创设了这样的训练情景:模拟比赛从决胜局的8:8开始, 接下来的比赛该怎样打?此举的目的, 就是为了锻炼运动员在关键时刻的心理应变能力, 培养运动员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

2.2 优化中学体育课的课堂心理环境,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2.2.1 建设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这是优化中学体育课堂学生心理环境的前提, 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

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 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 教师情绪的失控, 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 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 能真诚地接纳学生, 理解与尊重学生, 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2.2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

教学既是对师生关系的教学, 同时也是对同学关系的教学。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 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 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 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世界卫生组织也曾提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 并且是在身体上, 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复杂多变的环境, 会给中学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 放好教具, 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 把垫子放成梅花型, 让每两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花瓣”, 让学生一到场地, 就感到心情舒畅, 愉快有趣, 渴望快点上课。

2.3 体育课堂教法灵活、突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体育教育中, 可通过目标设置法, 创设情境法, 价值追求法等,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通过成功教学法, 愉快教学法, 教学“引趣”法等,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 养成体育习惯, 产生良性心理定势。在课的准备部分, 可采用音乐舞蹈、游戏、多媒体视听等多种方法导入, 而不是通常四列横队听教师宣布本课内容;如一节篮球教学课, 改变教师先讲解示范再组织学生练习的老方法, 可先安排观看NBA比赛的精彩片断, 引导他们以这些精彩动作为榜样, 努力学好本课篮球技术, 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大大增强。

精选教学内容,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 照顾他们体育兴趣, 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 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如在中学初级阶段, 教材多为一些复习内容, 为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在统一要求下, 让他们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或共同参与。

中学体育课程中专门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由于大多数中学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施前, 体育教学应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责, 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 掌握心理保健方法, 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3 结语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中学范围内, 还处在初级阶段。我相信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的。我期待着更多的体育工作者投身到此研究中, 有更多的学校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出于自己的水平有限, 本文还缺乏必要的深度, 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努力思考、探索、使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 在这领域还有广阔的探索空间, 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地总结完善, 争取为我国及我省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摘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学校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过程。目前, 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启动阶段、还不太系统和完善, 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并认真研究。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 对我省的若干学校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其中存在的诸多心理健康问题, 然后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为促进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体育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3.

[2] 吕昌民.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指标体系的研究[D].2004, 4.

[3] 王汝尧.论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特征与构建[D].2004, 4.

[4] 邵玉玲, 史呀生, 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5] 马志国.孩子的心灵您怎样走进[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1.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如按时上学上课,按时就餐,按时参加学校、班级各项活动;按时放学及时回家。中小学生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助人为乐,热爱学习和劳动,遵守校纪校规,合理安排好学习和休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现代生理学家提倡的积极的休息!指的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学习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就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对其所进行的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自觉性,并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享受,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会产生人长大了为什么要读书,做作业多累呀!!的厌学情绪,出现逆向心理现象。

二、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培养中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很重要。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学习征途上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机遇和竞争并存,成功与失败同在,挫折与困难时时会与奋斗同行。要教育中小学生增强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和自制能力,树立起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具备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这就是现代中小学生应有的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在群体的活动中进行,让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去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集体的力量,经受挫折的磨炼,学习他人对待胜利与失败的坦然态度和沉着应付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爱己爱人,尊己尊人,相互帮助,培养群体意识和集体观念,学会生存、做人、处世、善解人意,知己知彼,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的竞争,勤奋学习,积极进取,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这样在个人利益和别的个体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也不至于把个人利益提得至高无上,有一个平衡健康的心理。有了这个平衡健康的心理,就不会去千方百计算计别人和集体。就不会绞尽脑汁地想把别人或集体的利益占为己有。

三、和谐的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具有民主思想和作风,善于引导、激发、组织学生,促使师生成为学习、探究、发现的伙伴,从而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一、切准学生心理脉搏,积极创编校园心理剧

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摸清找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问题,创编出符合学生心理状态和情境体验的心理剧,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有用有效的根本保证。实践中,我们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家长的参与作用,准确把握主题,认真创编剧本,保证了剧本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准确把握主题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首先,学生自主选取主题。每次编剧前,班级都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将自己在生活、学习、交往中遇到的冲突、烦恼、困惑等问题表达出来,找出影响自己成长进步的典型事件,找出问题的症结、原因和合理恰当的应对方式,从而确定心理剧的主题。其次,家长配合确定主题。为了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通过组织家长培训会、召开家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让家长讲述孩子的成长故事,及时反映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参与研究制定剧本主题。目前,我校参加培训的家长已有1000余人,参与剧本选题的家长达到100余人。再次,教师指导确定主题。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课任教师平时与学生交流谈话多、交往多、接触多,他们能及时洞悉学生出现的思想变化,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准确把握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心理剧主题的确定常常是由心理健康教师最后把关,他们帮助学生归类、总结、分析,综合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事例,找准共性问题,确定心理剧目的主题。

2.认真组织创编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伴的影响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注重发挥学生同伴群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集体自主进行剧本创编。从剧本结构到内容设计,从台词推敲到剧务安排,我们都让学生自己去策划、去构思。这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使他们在编创的过程中不断获得体验和感悟,使编剧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更加关注自己心理健康的过程,成为学生相互交流沟通、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为了使剧本更具有教育性和引导性,我们提倡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课教师都要参与创编,对剧本进行指导和修改,使其不断完善。同时,我们还鼓励家长参与。在创编过程中,学生、家长、老师“三方” 积极配合,在心理上相互认同、在情感上相互理解、在行动上相互协作,形成了共同创编心理剧的合力。

二、注重心理情境体验,精心排演校园心理剧

校园心理剧关键是让参与者学会如何解决心理问题。我们在排演校园心理剧时,注重发挥学生自主作用、突出学生情境体验,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真实的情绪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感悟。截至目前,全校已编演心理剧30部,其中,有2部心理剧分别在全市中小学第一届、第二届 “阳光杯”优秀校园心理剧评选活动中获奖。

1.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排演

我们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创编心理剧在课堂上进行表演。以台上演出这种学生最为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不仅加大了学生的参与力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的心理需要、积极而稳定的情绪、顽强的意志等良好心理品质,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更好地实现心理课的教学目标。

2.在班(团、队)会和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中排演

我们充分利用校园心理剧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学生参与度高的特点,根据班(团、队)会和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设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并引入与之相关的校园心理剧。克服了原有班(团、队)会和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注重言语说服、才华能力展示、活跃气氛的单一目标,变言语式、结论式的班会教育模式为体验式的、感悟式的自育模式,不仅促进了同学们间的友情和团结,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心理互助和自助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3.在家长学校上排演

我们把校园心理剧特别是反映亲子关系的心理剧作为亲子沟通与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家长会、“家长学校”活动中进行排演。让学生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感动家长、带动家长。为了进一步增强家校教育合力,我们还创造条件鼓励家长参与角色扮演,或者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角色互换表演,增进了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了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对于构建良好的家庭心理支持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强化教育跟踪反馈,放大校园心理剧影响

创编和排演校园心理剧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这个过程,发挥心理剧的持续影响,教会学生如何发现、研究和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形成“创编——排演——效用——创编”的良性循环系统。实践中,我们在组织学生和家长认真创编和排演的基础上,着力在“论”和“思”的环节上下功夫,有效地增强了心理剧的教育效果。

1.设置议题,组织讨论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和所有参与者进行深入思考,每次我们都设置讨论议题。比如“剧中讲一个什么故事?” 、“在你身上发生过这样的事吗?”、“故事中的主人公做得对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想对主人公说什么?”等等。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敞开心扉,自由发言,讲经历,谈感想,说体会,辨别是非,明析事理。不仅使学生主动地把自身的心理问题表达出来,而且促使他们认真思考那些不想和别人谈及的心理问题,思考那些让自己感到无助的问题,使学生在讨论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

2.概括总结,记录心得

为了让学生敞开心扉,更充分地表达感想,更好地接纳别人的经验,我们在组织讨论的基础上,还布置学生写观后感,征集书面心得体会,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将原来零散、肤浅的认识,经过梳理、提炼,上升到理性层面,使学生在对每一个情节的回忆中,在对每一句台词的理解中,在对每一个角色反思中,学会从正确的视角看待心理问题,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心理问题,与剧中人物一同成长进步,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助人自助的过程。

3.交流探讨,鼓励实践

为了增强心理剧的后续效应,针对心理剧反映的心理问题和解决方式,我们积极组织家长进行讨论。特别是动员直接参与了心理剧编演的家长谈体会、讲经验,帮助家长换位思考,体验孩子感受,反思自身不足。许多家长表示,在观看了校园心理剧后,他们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更加了解了,对孩子的正常心理需要也更加理解了,学会的教育方法也多了。不仅如此,我们还积极鼓励家长进行实践,使剧本中表现的矛盾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很好地解决,使心理剧不仅解决了孩子的心理问题,更解决了家长的心理问题。

四、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利用校园心理剧,保持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性,是我们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实践中,我们通过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使校园心理剧的编演活动规范化、有序化,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1.加强组织领导

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量化考评细则。专门成立了由心理健康教师、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组成的校园心理剧指导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剧本的创编和排演。

2.深化理论研究

我们除了积极参与长春市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校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研究外,还结合实际,就“如何有效运用校园心理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构建良好的家庭心理支撑体系”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为更好地发挥校园心理剧的作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3.开展评比表彰

我们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心理剧评选表彰活动。评选比赛分为初赛、决赛两轮。初赛以班级为单位,每班推荐1个剧目参加比赛,获奖者参加全校比赛;决赛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推荐二三个剧目参加比赛,获奖者参加长春市中小学“阳光杯”校园心理剧评选比赛。我们还设立“最佳家长编剧奖”、“最佳家长素材奖”、“最佳家长支持奖”等专门奖项,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家校联合”开展心理教育的机制。

4.加强队伍建设

我们经常组织学校的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教育培训、外出考察、校际经验交流等活动,定期邀请东北师范大学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辅导,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同时,我们还经常聘请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研究生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6篇

教师的工作环境是学校,每天和自己的上级同事,又和自己的学生终日在一起。社会分工的其他工作都是针对物品或者人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时间段来服务,而老师的服务对象是人——成长中的人,并且肩负着指导他们成长的重任。那种八小时以外的时间还在为自己的学生的成长和未来殚精竭虑的事情,是不做此项工作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做教师根本就是一个累身更累心的活计。而社会对老师的认同却是让老师不平衡的的。在外地的公汽里看到一句话:市民应该做到尊师重教。朋友看到了之后说:看你们教师多受重视。我苦笑了一下,说:“市民做不到什么,社会才提倡什么的。”因为教师的收入低,部分家长急功近利仅仅关注学生得的短期成绩对老师求全责备等原因,教师得不到社会的真正重视,压力太大。碍于自己的所谓“面子”,普遍的现象是有了心理问题不会疏导又不去找专业人士治疗,甚至于心理健康教育未能普及的情况下,教师有了心理障碍和疾病却不自知!积劳成疾是常有的事情,所以现在的舆论开始纷纷关注教师的”亚健康”状态,不仅是身体的,更多的问题来源于心理。那么,教师怎么样避免或者剪除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呢?

一、要开阔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就我个人而言,运动是一个调节身心的好方法,找几个朋友,在运动场上大汗淋漓后,不仅疲劳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有资料指出:运动时,身体内部会分泌一种物质,俗称“快乐物质”——会让人们放松,高兴。

二、要有知心朋友。时常和他们聊天,好的,不好的;得意的,失意的:大的,小的„„把心事跟大家倾诉,是缓解心理压力的好办法。

三、利用好你的假期。对于平时假期少的教师,可以选择附近的地区游览,逛逛市区,或者去家乡有名的景区游览。当然。教师的两个长假是你放松自己调节情绪的最佳时间。

四、照顾好家庭。什么都不顺利的时候,家是你永远的避风港湾。永远不要试着只顾大家,不顾小家。最后的可能是会失去两个家。

上一篇:荀攸传范文下一篇:节能宣传周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