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学论文范文

2023-03-20

心理护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护理心理学;门诊护理管理;应用分析

所谓护理心理学应用,指的是医院在开展临床护理人员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引入心理学原理来进行护理人员培育,从而促使护理人员能够通过护理心理学干预,培养健康积极的心态,提升护理人员参与临床护理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一、一般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针对我院护理人员进行30名护理人员的随机筛选,所有入选的护理人员均来自于医院门诊。在所筛选的护理人员中,人员的年龄区间是23-45岁,平均年龄是21.19岁。

(二)方法

结合门诊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态出发,为门诊护理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心理学干预和引导,帮助护理人员纠正错误心理认知,塑造积极健康心理。

首先,在为护理人员提供心理干预上,通过教育引导,让护理人员能够对护理职业有更全面、清晰的认知,培养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提升护理人员的使命感和荣誉感。通过心理干预,让护理人员能够充分意识到自身工作对患者疾病救治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护理人员能够积极投身到护理工作中,促使护理人员在工作践行上能够有更为出色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开展中的被动感,并确保护理人员能够结合自身的岗位要求出发,深化对护理专业技能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确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常用药物的使用目的、使用要求以及使用剂量等信息,并对门诊常见疾病的类别以及临床护理措施有更详细的认知,促使护理人员通过学习实现自身专业护理能力的改善。

其次,通过护理干预,让护理人员能够对护理工作有更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自信。在门诊护理管理工作开展上,作为管理者,要掌握专业的管理技巧,了解护理人员工作的内容以及其对管理工作的诉求,并巧妙的在不同时间、地点以及工作环节中鼓励、激励护理人员,可以借助精神以及物质两种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激励,促使护理人员能够充分感受到管理者对自身的重视,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自信。在门诊护理管理工作的践行上,管理者要结合护理人员的诉求,肯定其成绩,发扬其优势,并巧妙的指出问题,促使护理人员能够扬长避短,在培养工作自信的同时,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第三,心理宣泄。在运用护理心理学开展门诊护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管理者还要为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心理宣泄途径和渠道。通过引导护理人员正确的进行心理宣泄,促使护理人员能够充分做到自我减压,及时消除不良心理和情绪影响,并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投身护理工作,以良好的情緒面对患者。为了帮助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宣泄,管理者还要不定期的和护理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其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压力,肯定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做出的成绩,并为护理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目标,提供良好的情绪宣泄途径,让护理人员能够通过护理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灵活进行自身情绪的控制,并能够掌握应对工作压力的方式和技巧。

第四,重视护理人员特长优势发挥,帮助护理人员培养爱好。管理者在门诊护理管理工作中引入护理心理学,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努力为护理人员创造和谐、轻松的工作环境,让护理人员能够始终有轻松、健康的心态,这对于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成效也有积极帮助。比如管理者可以定期为护理人员组织唱歌、读书、旅游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组织,让护理人员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不仅可以更好凸显自己的特长,而且也可以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帮助护理人员实现焦虑和压抑情绪的释放。

(三)评估指标

在进行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态评估上,采取的是医院自制护理人员心理状态评分表进行评价。总分为20分,4分以下代表护理人员的心态存在严重问题,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6分以上代表护理人员心理较为健康,超过8分代表护理人员有非常积极健康的心态。采取%来进行评价结果的表述

二、结果

通过在门诊护理管理中引入护理心理学,促使护理人员在经过心理干预后,心理状态得以较好的改善,能够积极投身工作,并能够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具体评分参考下表。

三、讨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护理心理学更强调的是结合护理工作内容出发,针对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心理学问题展开针对性探讨。所以护理心理学应用的本质在于通过心理学技术以及知识的应用,促使护理人员能够基于护理心理学干预,实现健康积极心理素质培育,对更好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热情,推动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践行上构建良好护患关系有积极意义。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是结合本院门诊的情况出发,针对门诊护理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引入护理心理学,对护理人员健康、积极心理塑造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评估。通过结果分析可知,在医院门诊护理管理上,通过引入护理心理学,能够让管理者在开展护理管理工作过程中,更好兼顾护理人员的情绪,立足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培育角度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门诊护理管理,肯定护理人员成绩的同时,有技巧的指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护理人员始终能够保持较高的工作热情,努力纠正不足,提升自身专业临床护理水平的同时,为门诊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临床护理服务。

四、结论

总之,在医院门诊管理工作开展上,通过引入护理心理学,能够促使门诊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开展同时,兼顾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培育,确保门诊管理工作水平得以改善同时,帮助护理人员塑造积极健康心理,让护理人员能够始终以积极健康心态和饱满热情投身门诊护理工作,提升门诊护理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秀兰.护理心理学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运用价值评估[J].心理月刊,2021,16(11):175-176+184.

[2]于秀兰.探讨护理心理学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10):82-83.

[3]史岩.探究护理心理学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2018,7(03):109.

作者简介:王瑾 (1989.05)女 汉 陕西咸阳人 ,本科。职称:主管护师 从事医院护理研究

罗王萤(1990.11)女 汉,甘肃庆阳人,学历:本科,职称:护师 从事医院护理研究

吴美歌(1983.12.22)女 汉,陕西咸阳人,学历:大专,职称:主管护师 从事医院护理研究

心理护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选取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235人,分为对照组(117人)和实验组(118人),对对照组实施传统模式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对实验组实施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教学后对两组进行考核,并对实验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要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关键词】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护理心理学 实训教学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护理人员和护理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作为护理心理学教学中重要环节,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实施整体护理服务,全面提高护理质量。当前,护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护理岗位的职业要求不完全一致,理论、实训等教学环节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不利于护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因此,为了适应现代护理岗位需求,课题组尝试建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体系,探讨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心理学实训的教学效果,以期为探索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方式提供参考。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2014年9月初,采用方便取样,在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护理专业平行班级中随机选取4个班级,其中两个班为对照组,另外两个班为实验组,对照组117人,年龄(20.14±0.73)岁,实验组118人,年龄(20.10±0.66),两组均为女生,学生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具体如下:

1.对对照组实施传统模式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即对照组先进行理论学习22学时,再安排实训学习8学时。实训分为若干项目,每个项目包括学习目标、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内容。例如在放松训练的实训项目教学中,老师提出学习目标:掌握放松训练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给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后让学生分组练习。

2.对实验组实施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通过与临床护理专家沟通调研,总结出医院相关护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护士具备护理专业操作技能、健康教育、人际沟通、团队协作、人文关怀等能力,结合护理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将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整改,分为基础心理学知识、心理护理知识、护士职业心理知识三个模块,每个知识模块设计相应的实训教学内容,分别为:基础心理学实验、心理护理技术、护士职业心理素质训练三个模块,即完成知识模块的理论授课后进行相应的实训课教学。每个实训模块包括若干实训项目,每个项目包括任务引领、学习目标、操作流程、情境操作、注意事项、评分标准等教学环节。每个环节均按护理岗位需求进行设计,并遵照心理护理的工作过程“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四个步骤,组织“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教学。例如在心理护理干预技术模块的放松训练实训项目教学中,课前由教师根据岗位需求,设计典型病例的剧本,培训标准化病人;上课时先由教师模拟临床情境,按照心理护理工作的过程,对标准化病人进行“评估病人—护理计划—放松训练—评价病人”的规范示教,并给学生提出与护理工作岗位有关的实训任务及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学会放松训练的心理护理操作技能、能顺利与患者进行沟通、能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等;随后学生3人为一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操作的分组练习,熟练操作的流程;练习期间,老师进行巡视,及时纠正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操作的质量;学生分组练习后,再对标准化病人进行放松训练的操作练习,由标准化病人给出反馈和意见,老师亦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出学生是否完成护理岗位需求的任务和目标,学生进行反思和分享;课后学生完成与实训教学相关的作业。

3.实施教学的场所及人员。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实训教学的场所均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学实训室,实训室配备了模拟病床单位、心理测评软件、生物反馈仪等仪器设备,并装有摄像头、音响、电脑、大屏幕液晶显示器等多媒体设备,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开展单向观察、开展影像资料播放等多手段的教学活动。

进行实训教学的教师为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及高校教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并定期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具有丰富的临床心理工作经验及实践教学能力。

(三)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训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过程性考核为学生课堂表现、考勤情况及实训项目教学后作业完成情况,作业包括完成基础心理实验报告、心理测量自评报告和护理人员心理素质培养的论文各一份,评分由授课教师来完成,总分为40分。终结性考核由学生抽取考核题目进行操作,考核成绩由考核教师进行评分,总分为50分。考核后学生需完成与操作考核相关的理论知识问题,回答问题总分为10分。考核完成后采用自制问卷对实验组进行教学效果的调查。

(四)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率描述;计量资料用均数和标准差表示(±s);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训前后两组过程性考核分、操作考核分、回答问题分,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过程性考核分、操作考核分、回答问题分比较。教学后,实验组过程性考核分、操作考核分、回答问题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

(二)实验组对教学效果评价。实验组118人,发放问卷118份,回收问卷118份,有效问卷118份(100%)。实验组80%以上的学生认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操作能力、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有利于加强对护理心理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敬业精神,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

三、讨论

(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护理心理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反映护理心理学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很多实习护生及毕业护生反映,虽然学习了护理心理学这门课程,但在临床工作中不知如何与患者交流,不知道心理护理如何开展。说明学生对心理护理的学习还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应用到实践中。在对实验组的实训教学中,模拟临床心理护理工作过程及情境,使得抽象的心理护理工作更直观,易于学生理解,同时老师通过规范化的示教及直接纠正学生练习中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对标准化病人进行操作以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使得操作技能得到练习和强化记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在与操作相关的理论知识考核中,实验组回答问题的分数高于对照组,说明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护理心理学知识。

(二)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促进心理健康。对照组的实训教学在理论授课结束后进行,使得理论和实践脱节,增加了学生在实训学习的难度,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实验组在完成知识模块的理论授课后安排相应模块的实训课教学,使理论和实践不脱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案例,培训标准化病人,模拟临床情境进行示教,让教学更接近临床护理岗位的工作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环节,掌握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的方法,也学会了解自己、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同时促进了心理健康。

(三)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在实训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并按护理职业岗位需求,模拟临床情境对标准化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的操作,使得学生通过护患对话的练习,更好地学习如何接触和了解病人,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四)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训教学中,教师提出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学生在练习中通过分工与合作,相互接纳和支持,彼此指出不足之处,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能力。在实训中通过模拟临床情境和角色扮演,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到了患者所承受的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压力,体会到了护士责任重大,敬业爱岗的意义,体会到了人文关怀在工作中的意义,在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能更好地以患者为中心,更好地完成优质护理服务。

此外,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设计和演示护理专业岗位需求贴合的情境案例,并根据学生具体表现指导教学,这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心理工作经验和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对教师要求提高了,将促使教师不断进行业务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咏,罗菊英,庞凌瑜,等.实习护生对护理心理学教学及相关因素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6)

[2]王明慧,陈碧暇,林素洁,等.广西北部湾地区护理人才需求调查及教育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5(23)

[3]钟丽强,王晓琴,钱耀荣,等.广东省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和职业素质要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6)

(责编 黎 原)

心理护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 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心理状态及疗效影响效果分析。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5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2015年7月-2017年8月)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护理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干预组(综合护理干预),每组2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情况比较且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有更好的护理作用,不仅能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还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突发性耳聋;心理状态;疗效分析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突发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俗称为暴聋;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血管感染以及迷路膜破裂等因素联合导致【1】,其病情发展较快,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出现单耳或双耳听力下降甚至失聪。若患者治疗及时,可以避免永久性失聪,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听力。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更好的接受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本文选取5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干预组进行了综合护理干预并取得非常好的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5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2015年7月-2017年8月),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5例。

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33-65)岁,平均年龄(45.12±7.43)岁;

干预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31-67)岁,平均年龄(46.43±6.21)岁;

两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每日检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心肺呼吸功能、血压状况等;

干预组(综合护理干预),详情如下:

1.2.1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突发性耳聋的背景资料、治疗方式,帮助患者能更好的了解的自己的病情,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同时还要向患者解释在整个治疗期间,患者会出现哪些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防止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时出现手忙脚乱等现象【2】,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利于患者听力的恢复。

1.2.2生活护理 护理人員应叮嘱突发性耳聋患者多注意休息,维持每日8小时的睡眠时间;同时要叮嘱患者家属在饮食方面,多注意膳食的荤素搭配,多以清淡饮食为主,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及高油脂性食物【2】,多食用含有维生素B12的营养物质,补充患者每天所需的能量。

1.2.3心理干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每周定时给患者进行30分钟至60分钟的心理治疗,要求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患者的相关背景材料;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面部表情,通过深入的心理互动和实践,用较强适应能力的心理干预方式代替患者内心扭曲的不良认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心理环境,从而改变患者的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4】,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还要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向家属阐述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各种负面情绪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稳定患者家属的不良情绪,才有利于更好的帮助患者配合治疗。

1.3观察指标

本次对比试验,以分析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情况为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在实验结束后,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情况如见表1所示:2组患者的焦虑、烦躁、抑郁以及情绪激动的比较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综合护理干预可以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能减轻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变化,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与此同时还能帮助患者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积极面对治疗【5】。在基本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使患者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病情,调整自己的心态,更好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使患者在生理、心理和生活上都能到愉悦,降低不愉悦程度,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通过本次对5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研究表明: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情况比较且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总而言之,综合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有良好的护理作用;因此,综合护理干预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护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时晰.基于综合护理干预的突发性耳聋护理效果体会[J].今日健康,2015,14(12):300-300.

[2]刘素敏.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10(5):248-249.

[3]曹小莹.综合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8):151-152.

[4]李秀华.突发性耳聋综合治疗的护理干预[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6):199-200.

[5]张六妹.突发性耳聋中西医高压氧综合治疗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7):174-175.

心理护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中医心理学继承了中医学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在探讨对精神活动相关认识的基础之上与现代心理学交汇融合,是涵盖心神及情志活动与致病机制的一门学科。以神志的状态、情绪的程度、睡眠的质量等心理症状为输入,不去破坏人体这个“黑箱”,便可以推测脏腑气血的变化甚至病变,这是“司外揣内”在中医心理学的一大优势。在吸收现代心理学的“灰箱”技术下,如何合理地发挥中医心理学的特色优势,是我们如今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 中医学;心理学;司外揣内;黑箱;灰箱

系統科学是探索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是对系统的正确反映和真理性认识,通过对某一具体系统的探索分析,发现其内部机制和普遍规律。“白箱”是指机制和结构完全明了的系统,我们可以打开内部进行详细地观察和实验,了解其功能和特性。“黑箱”是指事物的内部构造和相关机制尚不明确,但可以借由观察外部的输入和输出进行相关实验,来了解事物的相关功能和特性,黑箱方法即输入-输出方法。“灰箱”是指其内部构造和机制只是能部分了解或可能了解,依然还有大量不能确定的因素,是信息不完全或不确定的系统,又称部分可观测的黑箱[1]。

1985年在成都召开首届中医心理学大会,中医心理学从中医学的母体中发展为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新兴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大创造性的中医学分支学科和特殊性较强的心理学分支学科[2]。“中医心理学”是相对于西医学的“医学心理学”这个概念而言[3],虽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但都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具有明显的系统性。长久以来人们无法把人体打开来认知人的心理,只能依靠外在的观察和测量有所了解,采用的就是输入-输出方法。对于心理这一系统的认知,中医心理学继承和吸收了“中医学”和“心理学”两个主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独特的体系。

1 心理学与中医学

1.1  心理学与灰箱

“中医心理学”从名称上看由两部分构成,其主语为“心理学”。狭义上的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以及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即便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种种独特的个性心理,每个自然人在活动时都有着涵盖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相同心理过程。中国是世界上心理学思想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可以从明清追溯到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包含:形与神、心与物、性与习、知与虑、情与欲、志与意、质与性、智与能,与西方心理学的范畴体系基本相对应[4]。直至今天,中国现代普通心理学在保留了传统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现代心理学,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纵然是脱胎于哲学和生理学,建立在生理学的白箱系统之上,现代心理学在没有办法打开人脑直接读取个体想法的漫长岁月,主要还是在无法探测的“黑箱”之中通过观察个体外在行为来推测其内在心理现象。

心理学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人脑可谓是自然造化的究极,人类一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的过程以及最不可捉摸意识,都透过这个器官得以完成。经由多个世纪以来的实验和积累,尤其是近些年来生物电、眼动、脑电、近红外脑成像、核磁共振、经颅直流电刺激等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研究者可以无损地探测和观察人的大脑,人类对大脑内部的了解逐渐从几近未知的“黑箱”进入到有所了解“灰箱”阶段。但是,对于大脑奥秘的探索,人类仍旧知之微浅,离解开大脑全部谜题,对其结构和功能均有明晰认识的“白箱”还相距甚远。

1.2  中医学与黑箱

另一方面,“中医”作为“中医心理学”的定语,意为中医学中的心理学思想。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中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在吸收了精气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并与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交汇融合的过程中,中医学在“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时代绽放出独特的光彩。从战国直至今天,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经过无数医家总结的对于生命、疾病和健康的珍贵财富[5]。

尽管中国古代的解剖知识在世界已经居于领先的地位,但是只靠直观的解剖方法所了解到的,在科学技术远远没有达到所需条件的古代,是很难解释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的珍贵经验,也难以对个体更高级、更复杂的心神活动做出合理的解释,更是难以将经验上升为临床实践的知识理论。与西医学的白箱系统不同,舍弃了生理解剖学作为支撑,对药剂也没有进行系统科学的化验,中医学没有把人体割裂开来分区认知,而是把其视作整体,选择的是一种类似黑箱系统的思路和方法,把“司外揣内”作为临床诊断的一个基本原理,但是却同样可以如西医学一样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6]。

所谓“司外揣内”,是通过对外部现象的观察来推测人体内部生理、病理本质的一种认知方法,是中医在长期对人体生命运动及疾病的观察、探索过程中积累大量医学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汲取、移植先秦哲学思想和逻辑思维规律及方法,形成的独特医学科学方法,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的生命规律的手段和思维途径。也就是说通过诊查其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化情况,通过对证的辨析来推测病因,即“审证求因”。中医学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系统,虽然疾病变化的病机病理藏至于无法打开观测的体内,却可以通过外在的症状、体征得以了解。如果把环境因素看作人体的输入,症状变量为输出,那么输入和输出之间是有某种确定性关系的。

2 中医心理学的司外揣内

2.1  中医心理学概述

中医学中虽然没有“心理学”一词,却有着极为丰富的中医心理学思想和实践经验。远古至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以前)中医心理治疗开始出现,直至近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医心理学逐渐从中医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特的学科体系[7]。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了中医学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概括和總结,在探讨对精神活动相关认识的基础之上与现代心理学交汇融合,涵盖心神及情志活动与致病机制的一门学科[8]。遵循中医学司外揣内的基本原理,把人体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形与神的统一性,既通过外在可见的“形”来揣测内在无形的“神”,也通过情绪、思维、意志活动等外在行为表现来辅助诊断无法直接观测脏腑、气血的病变。

在《灵枢·本神》中讲到:由于天地阴阳的结合,万物由此而化生,人生命的原始就称之为“精”;两精结合所产生的生机就是所谓的“神”,“精”和“神”是对心理现象的概括称谓。随着神气往来进行的精神活动被称为“魂”,“魂”是较“魄”更高级、自主、非本能的心理活动。“魂”脱离母体之后通过“任物”活动(相当于感知觉)反应于“心”;心神感应到的信息(通过注意)进入记忆系统,就称之为“意”;通过记忆信息形成稳固意向,考虑并做出决定的叫做“志”,属于意志范畴;依据志反复思考、归纳演绎并推理判断的,被称为“思”,相当于思维;在已有知识上深入探求、追寻客观规律的,叫做“虑”;最后在这些基础之上,准确处理事物,支配行为作出适当反应的措施,就是“智”。这些均可以看作是对人的心理现象的表述,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完整心理过程,和现代心理学中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理论基本吻合。

继承中保留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并加以创新,且吸收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如今的中医心理学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医心理学总结出了多种辨证理论和方法。中医学与心理学的交织,黑箱与灰箱的激情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就“黑箱方法”而言,中医心理学有着不同的理解,现代心理学主要是通过观察人的外在表现与生理唤醒来挖掘其更深层次的认知和人格等,其“内”在于大脑、神经和心理层面;而中医心理学的“司外揣内”主要是通过“四诊察心”观察患者头面五官、动静姿态、语言声音等外在表现以及切脉按诊来判断其心理症状,推测患者脏腑精气的气机变化,并借由五行、五脏、情志之间的联系以及五行生克的规律予以诊治,其“内”除心理层面之外,更多转向脏腑、气血和生理层面,为诊治服务。

2.2  中医理论中致病的心理因素

中医中常见的心理症状包括神志症状、情志症状和睡眠症状3个方面。

古代医家发现当患者失血过多时,神志逐渐出现淡漠至昏迷的现象;当患者心跳停止的同时伴有意识的丧失,而当心脏复跳时,意识随之恢复。正是观察到心脏和神志的密切关系,中医认为“心”乃君主之官,其内藏神,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直今中医仍然用“心主神明”的理论来解释意识、思维、情感等复杂的心理现象,治疗心身疾病。对于人体来说,代表着复杂生命活动的“神”,不能够脱离我们的肉体“形”而独立的存在,形神合一则生命体征正常,形神分离则象征着人体的死亡。如神昏多见热入心包、热毒攻心、暑邪内闭、血气上冲;发狂多由肝胆气郁化火伤心引发或热病中的阳明热盛所至;言语失常可由热扰心神、瘀阻心窍、肝气郁结或阴竭阳脱引发;记忆力减退可能由于外伤淤血阻窍、精血亏虚、劳伤心脾引发。

中医理论认为,情志因素同样可以导致疾病[9-10],而对于人的情绪、情感,中医学则结合脏腑活动的功能以“七情”“五志”的概念加以论述。中医心理学的“司外揣内”以观察到的情志为输入,以脏腑气血机能为输出,认为七情太过导致脏腑功能的升降出入运动紊乱,从而形成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致使脏腑功能障碍,情志异常甚至出现脏腑器质性病变[11]。如《灵枢·口问》中提到:“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乃失其常”,认为情志伤及于内或受惊可能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灵枢·百病始生》中提到 “喜怒不节则伤脏”,《素问·举痛论篇》的记载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说明过度的情绪反应会导致脏腑气机的失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更具体地指出: “怒伤肝”,可见两胁胀痛、胸闷太息、月经延迟,夜寐不安、精神狂乱、幻听幻视;“喜伤心”,导致心悸、失眠、健忘,甚至精神失常;“思伤脾”,致使食欲不振、思维迟钝、少言恶动;“忧伤肺”,导致呼吸气短或咳嗽、气喘,郁闷不欢、睡眠不安;“恐伤肾”,使人神不守舍、二便失禁,甚至引发癫痫和惊厥。

梦是睡眠过程中发生的生理心理现象,中医心理学认为梦与人体的阴阳、脏腑、邪正盛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作为矛盾的统一体,环境的变化会引起人体内在脏腑的感应,并透过梦象反映出来。如多梦的发生可能由于食纳减少使气血两亏、突然受到惊吓引发的心胆气虚、劳累过度引起的心肾不交、素体虚弱的脏气不足或忧郁恼怒致使肝失疏泄造成的。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一成人有失眠障碍,中医称之为“不寐”,且对其有更加详细的解释,认为长期失眠者多为正气不足、心神失养,而突发的短期失眠属于泄气偏盛、心神不宁;入睡困难者多为心肾不交、热扰心胸或胃气不和;入睡后容易惊醒的为胆气虚怯[12]。《景岳全书·杂症谟·不寐》中提到:“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类证治裁·不寐论治》中记载:“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沈氏尊生书·不寐》中也有论述:“心胆惧怯,触事易惊,梦多不详,虚烦不眠。”总体看来,不寐之症,虚者为多,其病理变化属阳盛阴衰,多与心脾肝肾及营血不足有关。

2.3  现代中医心理学的诊疗模式

以神志的状态、情绪的程度、睡眠的质量等心理症状为输入,不去破坏人体这个“黑箱”,便可以推测脏腑气血的变化甚至病变,这便是“司外揣内”在中医心理学的优势所在。临床上常见的心理病症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气犯胃、心肾不交、痰火扰神、胆郁痰扰、胆气亏虚、心血亏虚等。当然,这些病症并不一定都为心理因素所引起,但是心理因素为多,且表现上都有心理活动变异的症状,故可作为心理病症的主要内容,这也是中医对心理病症的认识与西医对心理病症认识上的一个不同点。在现代众多中医心理病症案例中,治疗郁证、卑惵、不寐、脏躁、心悸、癫狂等心理疾病时,除了“四诊察心”外,可以借助西医工具检查血液器官等数据,在通过方药对患者脏腑气机进行调整的同时伴以心理治疗,如气功疗法、音乐疗法或以顺情从欲、开导解惑、情志相胜、移精变气、暗示诱导、志意以绳为主的意疗以及各种现代心理疗法[13-14]。

随着近些年来心身医学的发展,临床中验证了心理学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这与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不谋而合。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医与西医的结合更加广泛,中医心理学在临床实验层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经过30余年积累,中医系统心理疗法接轨西医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纳入了中医传统心理疗法、中医现代心理疗法、中医身心调节技术和各种西医心理治疗技术,逐步形成“形神一体化”诊疗模式[3]。

3 总结

对人体的机制尚不明晰的情况下,传统中医学中的心理学思想通过“司外揣内”等方法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为维护人体健康做出了许多贡献,但是这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没有技术和方法打开人体和心理黑箱下迫不得已使用的,这种“黑箱”方法处于“经验”层面,而不是“实验”层面。与此相对,如今中医心理学逐渐吸收了现代心理学的“灰箱”方法,更加严谨、科学。

黑箱方法、灰箱方法和白箱方法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人的心理依然存在许多疑问,在有着属于自己理论体系的同时,现代心理学、中医心理学又都不是絕对的,我们既要肯定中医心理学的存在有其必然的合理性,又必须指出其历史的局限性。无论中体西用还是衷中参西[15],在合理吸收现代心理学的灰箱方法成果以及生理学的白箱方法成果的条件下,我们应当发挥中医心理学的特色优势,按照“形神一体化”诊疗模式,即以形治神,也以神治形,充分发挥中医学“司外揣内”的整体化原理,外调神情志意,内疗脏腑气机,双管齐下治疗心理病症。

参考文献

[1] 关晓光,王晓鹏,栾广君.中医司外揣内与黑箱方法——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案例之一[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2):80-81.

[2] 王米渠.中医心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19.

[3] 李世通,吕学玉,张  鑫,等.中医心理学相关概念辨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5):302-305.

[4] 杨鑫辉.中国心理学史论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34(4):18-22.

[5] 李如辉,王静波,张卓文,等.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6):1931-1933.

[6] 傅海辉.中医黑箱法说辨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2):12-15.

[7] 肖源诣,李  军,李梦桐,等.中医心理学的发展探微[J].临床检验杂志,2018,7(4):770-771.

[8] 刘家强,王米渠.中医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的结合[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3):530-531.

[9] 邵祺腾,李  黎,杜  渐,等.中医心理学情志概念及分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2):150-152.

[10] 闫  蕾.浅谈中医学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75-76.

[11] 庄田畋,王玉花,张丽萍.中医心理学[M].北京:人名卫生出版社,2015:52-53.

[12] 冯  帆,王处渊,汪卫东.失眠症中医心理认知过程探微[J].中医杂志,2016,57(21):1828-1830.

[13] 刘琼琼,胡  倩.浅析中医神志病证[J].光明中医,2016,31(11): 1521-1523.

[14] 王洪志.中医心理治疗理念简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10):729-732.

[15] 汪卫东.中医心理学发展的理论思考[J].世界中医药,2013,8(4):361-364.

心理护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28岁,术前诊断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泛发性腹膜炎,决定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病人进入手术室后表现为极度恐惧、不安、全身发抖,有一种陌生感。经过耐心解释,患者仍然不配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该病人在住院前就患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神经官能症。大多数病人对医院不习惯,对自己的疾病没有一个正确认识,因此,让患者全面了解病情,是做好手术前心理护理的重要前提。我们耐心地给患者讲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是最多见的急腹症,阑尾切除是本病最合理的治疗方法。由于外科技术、麻醉、抗生素的应用及护理等方面的进步,绝大多数病人能够早期就医,早期确诊早期手术,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阑尾炎手术算是个小手术,切口又不大,做的及时很快就会恢复。否则,阑尾穿孔了形成了阑尾周围脓肿、发热、粘连,全身感染、中毒、可危及生命,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为啥不趁早把阑尾切除呢?听了这番话,患者主动配合摆体位,我们协助麻醉医生采用了联合措施,即用抗焦虑药并进行心理诱导,在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同时,开展心理治疗,使病人从原来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经过精心细致的心理护理使病人对我们有了信任感,配合麻醉,使手术顺利进行,术后痊愈出院。

例2:患者,男,32岁,因上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而来院治疗。在进入手术室时,患者面色苍白,血压92/50mmHg,脉搏122次/分,呼吸26次/分。因该患者是在饱食情况下而需要急诊手术,必须在清醒状态下行气管内插管,而后行全身麻醉(因饱食患者在全麻后易发生呕吐,误吸入气管内发生窒息,所以必须在清醒状态下行气管内插管)。该患者虽然处于休克状态,但意识尚清楚,麻醉医生尽管在术前已向患者讲清楚清醒气管插管的意义,但是该患者仍拒绝配合,不肯张嘴,如强行把喉镜插入嘴里,他就紧咬住镜片不放,就这样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病人的状况也越来越急,在麻醉医生十分焦急的情况下,护理人员耐心与患者讲解上消化道出血的危害性,出血的严重程度拖延时间的严重后果,帮助病人了解病情,患者的情绪慢慢的稳定下来,他那渇求治疗,对我们信任和感激的目光在脸颊上表现出来,并紧紧地握住医护人员的手,慢慢地张开了嘴,麻醉医生迅速把导管插入气管内,给上麻醉药,手术很快顺利进行。

鉴于以上这些情况我们总结出几点病人的心理问题

手术前病人的心理问题:由于病人对疾病和将要施行的手术缺乏认识,往往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负担,病人的消极情绪、焦虑不安较其他治疗都要严谨,死亡的可能性纠缠着病人的心理。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因而恐惧和焦虑是术前病人最普遍的心理状态。各年龄阶段的人手术前恐惧心理也不一样:小儿害怕手术后引起疼痛;青壮年对手术的安全性、并发症、疗效和术后康复问题忐忑不安;老年人多为手术的死亡危险而担忧;妇女则常担心术后内分泌紊乱影响性生活及家庭关系等。病人得到手术通知后,立即会产生很强烈的心理应激,矛盾心理尤为强烈,焦虑表现也特别明显,自我估价丧失,由此会引起生命体征发生变化,直接影响手术。

进入手术室及术中病人的心理问题:病人进入手术室后,由于对环境的生疏,既感到很神秘,又感到很恐惧,害怕心理加重。有一些心理素质好的病人,情绪比较稳定,对疾病有正确认识,能够积极配合手术治疗,术中麻醉效果也好,一般不易出现特殊情况,能够顺利地渡过手术这一关。而另一些人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又道听途说地知道那么一点儿,就往往对手术感到很恐惧,这种感情脆弱,把手术麻醉设想的很恐惧的病人,对麻醉和手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预后又不清楚,而又想急于了解自身安危的有关问题,从而导致心理冲突,不能较好地配合手术地实施。

解决好手术病人心理问题已是医学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的作用是先进设备和手术无法取代的,我们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术前访视:术前护士及麻醉师到病房诊视病人,不但要掌握生命体征,更重要的是了解病人的心理问题,对不同病人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

示范法:医护人员应将已治愈的同类病人介绍给待术者,使患者产生良好的心理应激。

关心体贴和尊重病人:病人也同样是生理和社会需要的统一体,病人更需要医护人员的体贴、关心和尊重。所以我们要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病人区别对待,给病人以亲切感,帮助患者脱衣服,做知心朋友,让患者感到来到手术室就像到了家,医护人员胜似亲人,有一种安全感,要注意对病人的隐私保密,给患者以亲切感,让患者感觉到身旁时刻有亲人陪伴,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增加患者对我们的亲切感、信任感,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转移注意力:对意识清醒的病人,在术中转移其注意力,经常与病人交谈一些与手术无关的话题,以取得病人的信任,调动病人体内“自我调节,自我维持,自我平衡,自我改善”系统的能动作用,从而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使其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

消除环境对病人的不良影响:术前准备工作在病人入室前完成,加强与病人接触交谈,关心他们,体贴他们,向病人详细讲解手术治疗疾病的目的、意义,手术经过及手术的可靠性。做好术前训练,利用习惯性技能减轻术中痛苦和不适感。

手术前一天,将能清醒行走的病人召集起来,用幻灯片介绍情况,让病人了解环境和术中注意事项。

上一篇:护理学毕业论文下一篇:本科生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