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2023-03-20

护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法律专科;就业;措施

收稿日期:[HTSS]2007-01-25

作者简介:王倩(1973-),女,山东临沭人,讲师,硕士,从事法学研究。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608所普通高等院校设置了法律院系或法律专业,比五年前翻了一番。法律专科生的招生人数一直超过本科生人数,但其就业状况却不容乐观。据教育部2006年6月底公布的统计结果:截至6月20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平均签约率达到50%左右,其中,专科(高职)生签约率约30%。如何解决法律专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一、法律专科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毕业生人数众多,但就业途径少

近年来,法律专业成为大学里的热门专业。除了普通大学普遍设有法律专业外,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也都开设了此专业。据招生部门统计,2006年与2005年相比,大专生的招生增加速度比本科生快3.3个百分点。法律作为热门专业,增长的速度还要更快。与招生人数的增加相反,法律专科生的就业面却越来越窄。据笔者调查的数十个市的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招考条件中,几乎都要求是本科及以上学历;有一些企业法治观念淡薄,狭隘地认为,企业不会每天都有法律问题要解决,法律人才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利润,而不去聘请法律人才。即使有些大型企业招聘法律人才,一般也要求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用人单位的学历歧视无形中提高了法律专科毕业生的就业门槛。根据中国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的统计:2006年专科生的需求比2005年吸纳的专科生数有大幅下降,降幅达39%,名列需求前20名的专业中只有3个专业要专科毕业生,但法律专业不在其中。

2.学校对学生培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

由于我国法学教育起步较晚,没有比较成熟的法学教学经验,绝大多数法学院、系的专科教育没有明确的培养方向。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尚未形成自身的特色,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成为同专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没有充分体现出法律专科教育的目标特色。另外,法律专业的设置比较单一,一般只开设法律事务专业,而没有对法律事务作更详细的划分,这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法律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法律专业实用性人才,“实用性”和“职业性”应是学校培养的重点。但很多学校都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社会所需的法律实用型人才是严重脱节的,也造成了许多法律专科学生面临着学无所用的尴尬局面。

3.毕业生自身能力不强,但就业期望值很高

随着高校扩招,专科生的录取分数也一路走低,这直接造成了毕业生素质的良莠不齐。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自控能力都很差,而学好法律又需要这些能力。先天不足再加上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造成了法律专科学生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社会上普遍反映,法律专科毕业生缺乏对法律的实际运用能力,对法律实务的实际运作方式不了解。他们多是单纯地硬搬、硬套法律条文,而缺乏对案件的具体情形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毕业生的能力有欠缺,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但是许多学生对就业却有着不切实际、盲目乐观的追求。江苏警官学院关于“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工作稳定的公务员是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首选,并且大多选择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就业,选择到基层或者到西部去工作的不到8%。他们对就业后的收入期望与实际情况也有很大的差距。从社会的人才总需求量来看,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并不十分困难,难的是摆正好自己的就业心态。应该说理想和现实的错位,加大了专科生择业的困惑,造成了他们的就业难。

二、解决法律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措施

1.控制法律专科生的招生人数,拓宽就业途径

(1)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控制法律专科生的招生人数

首先,限制没有相应的办学条件的学校开设法律专业。如前所述,高校扩招后,法律院校、系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其中有很多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根本不具备设立该专业的相应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提升法律专科毕业生的教育质量和社会形象的重要保证。其次,在招生制度方面,允许法学类高等院校提出一定的特殊要求。法学类人才从事的主要是审判、检察、法律服务等方面的法律职业。这些职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很高的,它不仅要求从业者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论辩能力,还要有很好的写作能力;不仅要精通法律专业知识,还要熟悉相关的社会知识……为了避免就业时的困难,应该在招生的环节上把好关。

(2)组织、人事部门和劳动部门应该拓宽就业途径

首先,组织人事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招考、选调和选拔等人员录用制度。从目前来看,应届法律毕业生就业的首选途径就是参加各级公务员考试,而这些考试的报名条件一般会有学历上的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这就把专科生排除在外了。其实既然国家允许招收法律专科生,就应该给与他们与法律本科生同样的机会,不应有学历歧视。其次,劳动部门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广开就业渠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目前仍有很多尚待完善的地方。就法律专业毕业生而言,举办法律人才市场专场很有必要。目前,多是用人单位直接到高校挑选学生,或者学生通过熟人推荐就业,法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门人才市场尚未发展起来。如果能在一定的区域组织专门的法律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就业必将大有裨益。

2.学校要积极改革法律专科人才的培养模式

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法律人才的重任,学生认识法律、运用法律的能力首先是在学校养成的。要使法律专科生就业时有竞争力,学校的教育教学就要面向市场需要,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

(1)根据市场需要设置实用和急需的专业

法律专科教育的目的在于急社会之急,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法律人才,所以在专业设置上要通过对法律职业岗位的社会需求的调查与分析,设置出更适合社会需要、更受社会欢迎的专业。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家和社会对涉外法律职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而我国目前非常缺乏这类人才,因此可以考虑设置法律英语、涉外经贸法律事务专业等等。设置了合适的专业后,就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具体要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特长以及以后的就业期望等。不同专业的教学重点也应该不同,专科教育的重点就要体现出“专”字。

(2)在教学方法上,要加强案例教学和其他实践性教学

能否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法为主,比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必须改革目前的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和其他实践性教学。

首先,实施案例教学和诊所法律教育。案例教学,是指以简洁的语言文字形式,再现一个法律实践活动的基本过程,从中提出法律制度完善问题或者法律适用问题,引发并组织学生讨论,使之由此掌握法律知识,获得法律技能,形成法律观念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适应学生构建知识、接受知识的内在认知程序,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诊所法律教育,则是指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律师或老师的监督和指导下参与到律师通常所做的行为中来,包括为当事人代理诉讼等。广义来讲,诊所法律教育包括了作为法律角色的学生在某种受到指导的环境之中,通过开展某些有效的形式,如法律援助,有意识地让学生直接参与司法案例的处置,从而将法律理论、法律条文融会贯通到法律咨询服务和诉讼代理服务等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真正掌握对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操作运用,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责任意识,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专门人才。

其次,组织好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包括法院旁听、律师事务所见习等。法律教学单位及任课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较为典型的案例,组织法律专科的学生去法院参加旁听。借助旁听,让学生直接目击庭审的全过程,学习、观摩法官、检察官、律师运用法律知识的技巧和风采,了解庭审的程序,加深对所学法律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也可以联系一些律师事务所或法律服务所让学生在周末和寒暑假去见习,通过和当事人的直接接触了解真实的案例,培养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涉法问题中以法律的思维考虑问题,提高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操作手段以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评价上,要以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主

考试制度是教学评价制度的核心。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对应,目前法律专业的考试内容一般是以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为主,而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应该改变传统的考试方法,以采用口试、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将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其在人才市场的竞争能力作为评价法律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

(4)加强就业观念教育,指导学生务实就业

学生从一入学,学校就应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择业观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新型职业观和“先就业、再择业”的新型就业理念。鼓励他们拓宽视野,到公检法系统以外的单位寻找就业机会,特别是引导毕业生到山区、到西部、到基层去就业,指导他们就业和创业并举,参与竞争,自主创业。

3.毕业生要提升、完善自身素质,降低就业期望值

法律专科学生应针对就业市场,选择自己的目标,调整学习锻炼的方向和策略,及早做好择业的准备。尤其是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好专业。在校期间应珍惜大学学习机会,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并积极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要降低就业期望值,专科毕业生必须冷静面对现实,积极调整自我认识,务实寻找就业机会,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工作。应该看到,基层部门或者我国西部地区还是非常需要法律专科人才的。

参考文献:

[1]贺卫方.中国法律职业:迟到的兴起和早来的危机[J].社会科学,2005(9).

[2]苏力.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法学,2006(2).

[3]朱林,邓荣华.关于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6(5).

〔责任编辑:东升〕

护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护理大专 护理专业 中医护理学

[作者简介]周少林(1957- ), 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医基础学科教学与研究。(江苏盐城224006)

一、中医护理学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1.中医护理的人文精神。中国人文主义的发端,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其中“人文”就是指“人性”“人道”。重视人伦、重视世俗文化、肯定人的价值、注重生命的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中国的人文主义。人文精神的灵魂是以人为本,在护理工作中,人文精神体现在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患者的权利与需求、患者的人格和尊严的关心与关注。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生命神圣思想。《大医精诚》是他论医德的代表作,主张医家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杏林春暖》的典故,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的名医董奉,也是中医史上医德高尚的美喻,是尊重人的生命和尊重人格的典范。对于护生来说,了解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尤其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护理工作中实施整体护理和心理护理格外重要。只有具备稳定的心态、良好的人文修养的护士,才能真正认识人、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和护理人。同时,廉洁自律、高尚的医德护德,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和习惯的养成也是举足轻重的。

2.中医护理的哲学思想。中医护理学起源很早,伴随着中华民族一起诞生。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也就有了医药卫生活动。从医学起源来看,先护后医,护寓医中,医护合一,是我国传统医药特色之一。其理论的形成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比较明显。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等哲学思想贯穿中医理论的始终,并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很大,它们作为说理工具,阐述中医学的种种问题,如“天人相应”“形神合一”“扶正祛邪”“辨证施护”等,都是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其内容与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医学模式及护理观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医护理强调“以人为本”,现代护理则“以患者为中心”,两者异曲同工,对研究护理学可谓相得益彰。对学生来说,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涉猎古代的哲学思想,并且融入现代哲学观念去分析问题,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中医护理的民族文化。中医护理的发展受到了儒、道、佛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是一种和谐均衡的“中道哲学”,强调“仁义、仁爱”,对病人要有仁爱之心,人与人相处需要互相关爱。而道家则提倡“崇尚自然”“清静无为”“清心寡欲”等,人与自然的相融性及静以养神的观念,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佛家的“慈、善”等观点,对中医理论尤其是中医的养生、护理、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代医家把医学称为“仁术”,医学的目的为“济世救人”,医家被称为“仁人之士”。古代学子追求的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儒、道、佛教的思想,构成了中医护理的民族文化特点。对一个护生来说,多涉及这些民族文化,有利于修身养性,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的理念。

二、中医护理自成体系的护理模式、技术和方法

1.独树一帜的中医护理模式。中医护理的框架结构是由人、环境、健康、护理四个基本概念组成的,十分重视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护理实践中发展了具有鲜明特征的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模式。其将病人和自然环境、社会因素视做统一整体,并根据病人身心、社会、文化需要,进行疾病护理和躯体护理,并且注重情志方面的护理,消除自然、社会的不利因素,以提供优质服务。可见,“协调平衡、对立统一”是整体护理、辨证施护的基本理念,而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整体护理和因人、因病、因证施护的辨证护理则是中医护理的基本内涵。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只有具备丰富多彩的全方位的知识,才能适应临床护理的需求。

2.各具特色的中医护理方法。中医护理特别注重对患者日常生活起居、情志、饮食、环境等方面的全面护理,这些不同方式的护理,可以增强病人体质,提高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生活起居要求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实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保持机体阴阳协调和平衡,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地。而情志护理的重点是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忧愁、愤怒、悲伤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饮食调护则更具中医特色,民以食为天,饮食调护得当,可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3.别具一格的护理操作技术。针灸、脐疗、拔罐、刮痧、放血、推拿、熏洗、贴药、温熨等疗法,组成了中医护理的技能操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使用器械简单,操作方便,适应范围广,创伤小,无痛苦,见效快,费用低廉,并具有易学、易普及推广等优点,体现了以“安全、优质、高效、低耗、创新、发展”为一体的护理管理模式,同时为医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方便性和实用性是其他护理无法比拟的。从历届护生学习的情况可以看出,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热情高涨,操作认真,能够很快掌握针灸、拔罐、刮痧、推拿等护理方法的基本操作技能。

三、中医护理具备广阔的就业前景

1.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学生就业是面向全国的各大医院,既有综合性的大医院,也有不少是在基层医院,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能适应大医院的工作,又能适应基层医院的环境。而综合性大医院都有中医科,基层医院也必须满足患者各方面的护理,所以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拓宽就业渠道,从学生将来的就业考虑,有必要在护理大专院校开设“中医护理”课程。

2.社区群众迫切需要了解中医护理。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患者由医院向社区转移,加之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区护理和家庭病床将得到蓬勃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的研究领域,应该把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护理人员不只局限于医院,而要走向社区家庭。中医护理的方便性和实用性,恰恰迎合了社区家庭的需求,能够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高质量的卫生服务。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未雨绸缪,开设“中医护理学”课程,培养社会需求的护理适用型人才。

3.中西护理形成优势互补。现代医学和中国传统医学,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方法和理论体系,有着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有各自的局限和不足,但它们的护理目标都是以研究人体为对象,探索维护人类对健康问题的客观规律,共同参与并担负着保障人民健康的任务。因此,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之间,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歧视、相互取代,而是相互学习、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新时期国家卫生工作提出“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政策,号召医务工作者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适当了解中医护理知识,能够取长补短,优势组合,如虎添翼。

4.立足民族特色,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医护理。各院校都在努力争取将护理专业办大办强,而且都在积极向国际办学靠拢,希望培养国际护士,向世界输送护理人才。对于一个即将跨出国门的学生,为什么不能将最具特色的中医护理带出国境,向国际护理界宣传中医护理,让世界了解中医护理,让中医护理为世界人民的保健事业服务呢?有多少外国留学生要来中国学习中医,而我们自己培养的学生对中医学却一窍不通。笔者认为,培养境外护士,不仅是学外语、请外教的问题,应该将“中医护理学”作为必修课,因为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是国外医学护理所没有的。

四、护理高职开设“中医护理学”课程的设想

1.关于课程课时安排。中医护理是医学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应该将“中医护理学”纳入护理专业的课程安排。课程安排在校护生具有一定的护理知识及临床学科知识之后,具体时间可以考虑第3~4学期,此时接触中国传统的护理知识,比较容易掌握,有助于扩大护理人员的知识面,提升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与培养道德情感,更好地做好临床护理工作。建议教学时数分配可以是每周3~4学时,共60学时左右。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为4∶1。

2.关于课程的开课形式。其一,最佳方案是作为护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安排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但是,考虑到高职三年制的课程安排中尚未开设“中医护理”,一下子列入专业必修课的行列显得不切实际,所以还得考虑其他方式。其二,作为指定选修课。由于部分职业技术学院的护理专业是三年制,在校学习时间仅两年时间,因而往往被人以学制短为借口,认为“中医护理学”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使得“中医护理学”课程无法得到正常开设,或被现代护理课程取代,或者安排为选修课。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在近阶段作为指定选修课,规定一定的学分,让学生们作为必选课程学习,这样可以保证教学任务真正落实和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其三,设置专科护理模块。江苏省的护理专业教育培养方案中,有一项为专科护理模块,每学期都会有一定的课时安排。在前两个方案不能实施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专科护理模块中,选择“中医护理学”课程进行教学与实践,以弥补无法开设“中医护理学”课程的不足。

3.关于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具体课时安排,自编校本教材,这样教与学的针对性更强,有利于学生通晓理论与掌握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选择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的《中医护理学》为蓝本,该教材注意实用,突出重点,密切联系中医护理临床,简明扼要,方便学习,不失为一本中医护理的适用教材。具体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熏陶,重视实践操作的练习,以能准确揭示中医理论精髓为宜,辨证施护的内容可以简略,而常用的中医护理和操作则相对详细。

4.关于考核方法。可以采取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期中与期末综合评分的方法。理论部分采取笔试,实践操作的内容则专门设立实践考核,进行师生面对面的操作考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可以按40%与60%的比例分配,最后的成绩计算,可根据理论与实践各占70%和30%载入成绩册。

5.关于实习安排。建议每年安排3~4周时间在中医科实习,以提高学生对中医理论的感性认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为他们将来能够适应不同护理岗位的工作需求打下基础。在中医院实习的同学,则有机会接触中医护理,通过一年的临床实习,加深对中医护理知识的理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中西医护理的优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护理实践中的护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俊杰.对中医护理人文特色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3(12):692-693.

[2]陆连舫,何宝昌,马锦璋.试论中医护理特色[J].江苏中医药,2003(1):45.

[3]杨凤逸,王莉,曲丽琴.浅谈中医护理的特色护理[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95-96.

[4]王玉香,王旗春.发展高等教育要重视社区和农村的需求[J].护理研究,2002(5):300-301.

[5]姚菊峰,付菊芳,孙静,等.中医护理优势与前景[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5):47-48.q

护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成人护理学毕业设计指导模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高等教育改革也与时具进,无论是办学规模、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还是教育观念,个性体现,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毕业设计 (论文)也是成人护理学专业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成人护理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成教护理学专业专、本科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目前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层面上。如何提高学生书写论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并启发和鼓励学生排除各种困难、克服心理障碍,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成为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时间太短

成人护理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安排,往往是在最后一学期初,时间仓促,老师和学生接触较晚,加之指导老师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关系不易融洽,给师生交流和设计过程管理带来困难;学生接触设计(论文)题目较晚,题目又是由指导老师选定,导致学生对题目不能深刻理解,更没时间进行充分的收集资料、查阅文献;致使学生兴趣与安排题目严重错位,学生态度消极,工作被动。学生往往不能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有些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已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理解还是模模糊糊的,从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2.规定太死

因规定太死突出了毕业设计(论文)规格、标准统一的过分苛求与因人而异个性化发展不协调。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程序,都是从指导老师报题目、筛选汇总、公布、学生选题,到学生选题结果汇总、呈报、公布结果,再到指导答疑、论文撰写、成绩评定等环节都做了相应的规定。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3.没考虑学生的感受

长期以来,成人教育的服务机构一直是以教育者的“主人”自居的,从来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打击了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没有体现成人已有实践知识的认知主体地位

目前,成人毕业设计大部分实行约束性的选题,先由指导老师拟定,再由学生在此小范围内选题。选题的创新性不足,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训练,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有的题目太简单,学生不需要太多的努力,短时间内就完成任务;有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太难,学生做不出来,最终应付了事。这些情况都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作用,同时也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构建

为保证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针对传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一套适合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模式:“指导-实践-再指导-再实践”的循环指导模式。它贯穿到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整过程,是动态的、循环的、能活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教师”互动指导教学过程。改变的过去单一的关起门来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做法,充分利用校内外可以利用的资源,使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充满了人性化和个性化;使成人学生能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拓展自己的思维、运用现有知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写出具有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毕业论文。

1.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核心

成年人是一个成熟的人,在学习上,他们可以自己决定学习的目标,选择自己学习需要,更希望自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并选定学习的方法进行持续学习。所以,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核心应该是教学理念上的变革与转换。在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理念上要把“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是引导或左右整个教学过程的“指挥棒”。而教学理念的转变体现在教学组织上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力,以“学生-老师双向选择”的方法来确定指导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为主导,改变了传统的由老师指定毕业设计方案,给学生自主选毕业设计方向的权力。“一个人如果个性中具有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并且能够把这些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出色地完成这种活动,那就说这个人具有从事这种活的能力。才能就是各种能力独特的结合。如果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最完善的结合,并能创造性的杰出的完成相应的活动”。由此可见,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十分重要的。指导老师以讨论与引导的指导方法相结合的指导教学为特点,体现教师与学生“主导与主体互动”作用,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2.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具体环节

准备阶段、理论指导阶段、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方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制定、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1)准备阶段:指导老师的选定。选择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临床实践工作能力及有一定科研经验护理学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并对指导老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原则上每位指导老师指导6~8位学生。

(2)理论指导阶段。学生入学的一学期就开设理论课,由理论课主讲老师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全面理论培训。培训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如何确定方向,针对自己所学和兴趣特点进行选题。系统地讲解如何书写毕业论文,以及怎样查阅资料和如何遣词造句,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及对论文进行修改的策略。

(3)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方向。改变传统的指定指导老师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力,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个人兴趣选择指导老师;老师根据教学时了解到的学生情况来决定是否指导某个学生,形成一种“学生-老师双向选择”的方法来选定指导老师。这种指导关系的确定不是由学校安排,也不是由学生或老师单方确定,而是在充分了解,求得互信的基础下确定下来的,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了老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指导关系确定后,学生提前进入相关资料准备,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调研,结合学生所从事临床工作中接触较多的、体会较深的实践知识,学生自选或在指导老师的启发下初步确定毕业设计方向(或毕业论文选题)。学生带着毕业设计方向,到临床中实施并收集相关数据,尽量做到真题真做。

(4)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制订。学生收集好临床数据,在最后一学期与指导老师探讨或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初步确定毕业论文内容纲要。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制订。

(5)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在写作中遇到问题及时和指导老师讨论,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随时自问如何去写好这篇论文,自己的这篇论文内容是否紧扣主题、重点是否突出、数据是否充分、结构是否合理。当初稿完成后,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自己评估初稿是否达到了预想的效果,怎么去修改好论文直到定稿。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随时和指导老师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及时获得指导和帮助,其内涵就是整个毕业设计都是通过指导-实践-再指导-再实践的循环指导模式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三、小结

成人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源于临床一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其中,许多学员由于缺乏平时训练,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难以下笔。该指导模式是以调查结果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而构建的适合成人护理学专业学生特点的、科学、有效、可行的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模式;在运用构建的模式对学生实施指导后,使学生能活的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体现在毕业论文书写中。对提高学生书写论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陆月光,杨景兴,牛春梅.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调适[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2,(03):69-72.

[2]杨诚德.成人教育的学习心理及特征[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6-17.

[3]宋永泽.成人教育导师制教学模式构建初探[N].山西大学学报,2011,34(6):123-128.

[4]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95.

护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护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2、相关护理学生于实习期间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院校合作解决的方式探学

3、《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对高职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4、内科护理学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5、评价PBL+翻转课堂联合教学在儿科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6、在护理学专业学生中建设发展中医社团的探究

7、山西省护理学会成立内科护理专委会介入、呼吸学组

8、高职院校护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9、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外科护理学教学改革

10、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1、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2、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妇产科护理学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13、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角色体验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14、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5、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护理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16、护理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与可视化分析

17、案例教学法在《基础护理学》饮食护理章节教学中的价值

18、民办院校护理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述评

19、中职护理学生的不良情绪问题思考

20、中职卫校护理学基础课程“以赛促教 学赛一体”教学研究

21、中等职业教育护理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探讨

22、思政教育背景下《儿科护理学》教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

23、护理学专业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的困境与思考

24、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交互式教学在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5、以外科护理学为例浅谈专业课学习

26、高职本科护理学专业人体形态学“消化系统”说课设计

27、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探析

28、改良床旁教学法在护理学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29、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全国高等教育护理学专业第五轮本科研究生教材主编人会议召开

30、大数据背景下护理学科的发展

31、中专护理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32、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护理学生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33、高职护理学生护理核心能力培养方法

34、儿科护理学教学中情境反思学习法的实践

35、PBL与LBL双轨教学法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36、护理学专业学生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

37、浅析老年护理学在本科家政学专业中的教学

38、远程开放模式下护理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39、PBL联合Sandwich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初探

40、内科护理学《支气管哮喘病人护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41、静脉治疗护理学组在PICC带管出院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影响研究

42、护理学专业学生临床实习前死亡态度与临终关怀态度调查

43、院校合作在民办高校护理学专业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44、中职护理学专业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45、中职外科护理学“微学习”的实践和思考

46、榜样式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47、高职护理学生学习动力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48、社区护理学教学中引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体会

49、浅谈高职护理学生的学习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上一篇:护理伦理学论文下一篇:心理护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