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分析论文范文

2024-01-25

环境艺术设计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环境艺术属于艺术表现形式当中的一种, 以环境为基础, 环境艺术设计需要结合周围的环境, 并且将应用材料的纹理和形状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的利用, 将环境艺术的艺术手法体现出来。设计环境艺术的过程中, 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周围的环境具有依附关系, 设计师需要以周围的环境为基础实施环境艺术设计可以有效的融合进周围的环境当中, 可以共同发展和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 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通常是比较广泛的, 日常生活中各种事物都基本涵盖在内, 甚至涉及到我国在城乡设计规划和建筑园林设计等方面, 在当今人们的生活当中环境艺术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设计人员通过环境艺术设计, 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多元, 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利用环境艺术设计, 融合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艺术设计。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主要由三个表现层次组成的:一个方面就是自然环境, 在这个环境当中包含着各种自然环境因素, 例如山水、河流等, 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融入了很多的自然信息。另一个方面就是经济环境和休闲娱乐环境, 让人可以和环境经交流, 人们的生活空间也会具备活力,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人类的素质对于环境好坏的判断。将这三个层次进行协调, 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利用环境艺术设计, 有机结合了人和环境。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

1、统一积极性和无害性

建设风格设计和室内外装修设计直接影响到居住者的情绪, 对于居住者的精神生活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环境艺术设计, 可以将生活的美好表现出来, 紧密联系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 可以将居住者的生活压力进行缓解, 可以陶冶居住着的生活情操, 促进他们追求更丰富的精神生活。在环境艺术的影响下, 居住者和自然之间联系的平台就是建筑, 可以统一人和自然。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下, 建筑过程中大多利用健康无害的建筑材料, 如果利用有害的建筑材料, 就会损害到居住者的身体健康。利用环境艺术设计中绿色健康理念, 可以促进建筑实现积极性和无害性。

2、有机融合多元化和整体性

人民群众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服务对象, 利用设计师的设计理念, 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实际的需求, 从而满足审美特点。在作品设计的过程中, 对于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选择设计材料方面, 设计师的设计特点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设计师不能使艺术设计的美感遭到破坏, 对其整体性进行保留。

3、统一人文性和自然性

人是建筑的服务对象, 因此建筑需要将人们的各个层次的需求给予满足。环境艺术设计坚持做到以人为本, 利用统筹兼顾的方式, 有效的协调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对于建筑的发展史进行观察, 建筑不断增强了实用性, 也提升了自身的美感, 紧密结合了建筑区域的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 使建筑可以具备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利用环境设计, 可以提供比较高的服务性, 不是单纯的为了实现个性, 满足居住者的各种需求。利用环境艺术设计, 可以促进统一人文性和自然性。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问题

1、环境艺术设计的总体

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将居住者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 实现环境设计的美感。环境艺术设计应该做到以人为本, 可以统一人文和自然。建筑虽然创造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但是有些建筑却对于环境造成破坏, 要想将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标进行实现, 需要综合多学科。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植物生态学的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设计者需要结合其他相关的设计原则, 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2、风格

个性化的主要体现就是风格, 每个人的需求都是不同的, 环境艺术设计的风格应该符合居住者的审美需求, 做到让居住者满意, 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居住者的兴趣爱好和宗教信仰等等因素, 将设计者独特的创造性充分的发挥出来。环境艺术设计的风格是多样的, 需要结合居住者的类型, 从而采取不同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 在选择具体风格的时候应该做到以人为本, 满足居住者的需求。

3、颜色

个性化的有效媒介就是颜色, 要想将建筑风格进行凸显, 需要科学的组合颜色。不同的颜色代表着的寓意也是不同的, 设计者需要明确居住者的兴趣爱好和宗教信仰, 不同的颜色组合给予人的心理暗示也是不同的, 因此恰当的颜色组合可以调节居住者的情绪, 将其自身的压力进行缓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 对于颜色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是比较重要的, 与此同时, 结合环境基调和主题, 从而选择最佳的颜色组合。

4、科学技术

结合科学技术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可以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 可以利用科学技术, 从而将环境设计的主题和格调进行凸显, 在房屋设计当中利用科学技术, 可以将房屋的舒适性进行提高, 展现建筑的现代化层次, 使居住着的多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利用科学技术, 可以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目标。

四、结束语

环境艺术设计属于综合性的艺术, 将人和环境的相互协调性进行强调, 这也是我国环境规划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利用良好的环境设计, 可以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审美能力, 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那么环境艺术设计就要始终保持个性化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开始转变了人们的观念, 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不再是单纯的实用, 需要协调统一, 做到舒适、实用、个性等。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将居住环境进行改善,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需要得到推广。本文通过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论述, 对其个性化进行分析, 结合当今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 对于相关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悦.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个性化问题的探讨[J].门窗, 2014, 11:198.

[2] 陈晓樱.关于个性化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问题的研究[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6, 05:263.

[3] 涂强.西南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及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11, 02:113-114.

[4] 辛艺峰.改革中的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系列课程建设及其实践探索[J].室内设计, 2014, 01:46-50+33-35.

环境艺术设计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体现的特征

在进行环境的艺术设计过程中, 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是一份独到的艺术设计, 色彩的应用中必须要具有高超的手法来对环境中的色彩进行表现, 具有特殊性。色彩也具有一直的变现特征, 很多的文化特征还有区域性的差异都是可以通过色彩来进行表现的, 以下就针对于色彩的特殊性进行阐述。

1、识别性

色彩在环境艺术的设计过程中, 可以作为一种信号来向人们展示周围环境。通多对于色彩的表现让人们了解所处环境的特殊性质, 人们通过对环境视觉上的判断来了解所处环境的独到之处, 找到环境中值得去欣赏的点。举例来说:在现代的建筑中, 对于色彩的运用就很到位。一处高端的CBD建筑在外观上就会通过玻璃幕墙来表现现代的商业化气息, 而在住宅中建筑设计师就会通过应用暖色调, 让人们找到家的温馨。因此对于色彩的应用还是比较重要的, 人们一旦进入到某种环境中, 就可以通过色彩对于环境进行识别, 迅速的对于环境进行定位。

2、象征性

色彩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象征, 在民族文化和宗教的信仰中表现的更加的淋漓尽致。在环境的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也是尤为重要的, 在不同的环境中色彩代表的意识形态就是不一样的。举例来说:在封建时期, 黄色代表着皇权, 不可逾越, 而在普通的民建中是不能使用黄色的东西的。因此我们说色彩的象征意义是非常的强的, 通过色彩的表现能够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压迫感。

3、美化性

色彩具有美化对于周边事物进行美化的特征。在进行环境的设计过程中, 色彩对于环境的装饰作用非常的大, 比如说在一处非常狭小的空间内, 我们使用白色进行装饰, 他就能够可以很好的加强环境中的空间感, 从视觉盛给人一种很大的感受, 还有一些很有艺术范的空间内利用色彩的搭配可以很好的表现整个空间内强烈的艺术感。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色彩应用

对于色彩的应用尝试用的领域就是环境的室内设计, 对于室内设计来说, 想要给用户一个比较好的设计体验, 在进行环境的室内设计的过程中, 我们通过了解业主的需求进行环境的设计。对于室内的不同功能进行区分, 找出一份合适的色彩搭配来进行装修设计。

1、空间营造中的色彩应用

1) 进行环境进退感的营造。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 想要获得室内设计的进退感, 我们可以通过对于空间内色彩的亮度进行调节, 结合不同的色彩表现出来的层次感, 从而进行空间内色彩进退感的调节。

2) 进行环境整体轻重感的营造。我们在进行室内环境的设计过程中, 通常会根据业主对于空间的需求, 进行轻重感的营造。想要获得比较厚重的感觉, 我们可以通过降低空间内的明度, 通过深色调来表现空间内的厚重感。想要获得轻盈的感觉, 我们可以通过对于空间内明度法人提高, 通过浅色调来进行表现, 浅色调会给人一种活泼的感觉, 使空间内的感觉变的简洁明快。

3) 进行环境整体协调感的营造。在进行室内的环境设计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确定整体环境的营造风格, 根据环境的风格进行色调的选择。在餐厅的环境装饰中主要使用暖色调进行布置, 在主色调的基础上在进行辅助色调的选择, 通过对于色彩的明暗度的把握来确定环境的氛围, 营造出一种协调感。

4) 进行环境整体均衡感的营造。在进行环境的室内设计的过程中, 要遵循环境整体均衡的原则进行设计。不是任何的违和感, 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 上部的色彩要比下部分的颜色要浅一些。这样就会使整个室内的色彩表现的更加的协调。在色彩的应用过程中, 也应该注重色彩面积, 冷色调应该占用比较大的地方, 营造一种平衡感。

2、光线调节中的色彩应用

在进行环境的室内设计的过程中, 对于光线中色彩的应用也是非常的重要的。在对管线色彩的应用过程中, 最主要的就是要充分的利用好自然光源进行色彩的调节, 使用自然光源进行色彩的调节可以大大的降低室内的耗能。对于无法利用自然光源进行调节的室内, 可以利用室内的色彩进行室内的环境设计, 或者说通过对于室内灯光的调节, 来完成室内环境的设计工作。我们在利用自然光源进行室内环境设计的过程中, 应该遵从以下的几项原则。对于室内光线变化比较明显的室内, 要通过不同的色彩亮度进行调节, 或者在房间内使用冷色调对室内环境进行调节, 确保环境的整体的布局。

3、空间功能中的色彩应用

空间环境设计要根据空间的使用功能进行确定, 色彩的应用也要满足功能需求。在客厅设计中, 应选用暖色调作为主体色彩, 展示主人的热情好客, 同时也可在局部搭配强烈的色彩对比,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彰显主人的审美情调;在卧室设计中, 儿童卧室应选用淡蓝色、浅黄色, 单身女性卧室应选用淡粉色, 中老年人卧室应选用白色, 新婚夫妻卧室应选用暖色。

三、结语

在进行环境设计的过程, 我们要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来进行设计。设计时必须要根据业主方对于环境设计要求和室内的功能进行综合的考量, 对于色彩的搭配要根据环境的设计要求, 进行室内色彩的展现。

摘要:在进行环境艺术的设过程中, 色彩的表现形式是整体环境中的主体表现形式, 色彩的搭配不仅仅可以表现设计者在审美上的独特, 还可以对于在环境设计中的氛围进行渲染, 不仅仅可以把环境的特点表现出来, 还可以把设计者独到的设计语言表现在环境中, 营造一个优雅的环境设计, 把环境设计的层面带上一个新高度。文章就针对于环境艺术中的色彩应用和色彩在环境设计中的体现形式进行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色彩应用,体现分析

参考文献

[1] 张程.中国传统色彩在艺术设计创作中的应用[J].艺术研究, 2014 (5) .

[2] 张璐.试析色彩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5 (01) .

[3] 刘旭, 庄园.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色彩应用研究[J].居业, 2016 (10) .

环境艺术设计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一、我国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功能分析

1、自然美

人类生存所需要氧气是由自然环境所提供, 与此同时, 自然环境也是各种植物共同生存的家园。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元素中就包含了自然环境中的植物、阳光、空气, 城市环境设计的基础是从设计中了解自然, 自然美也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主要美学功能。设计人员将技术与艺术很好地融入到城市环境设计中, 从而让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活环境的艺术追求得到满足。近年来,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绿色环保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收, 城市环境设计中的美学功能, 一方面可以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能够满足居民对自然美的向往。

2、社会美

城市是人们居住的重要空间, 城市环境设计必须经过科学的规划与布局, 合理的建筑组合, 园林景观建设, 生态水景的改造, 从而使城市环境更具人文气息, 为广大市民创建一个自然、舒适、宜居的社会环境。

3、建筑美

建筑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我国传统的城市设计理念, 对城市的建筑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建设, 使建筑与建筑之间, 建筑与城市环境协调统一, 因此既能够体现建筑群体之间的整体美, 同时还可以体现单体建筑的个性美。对于新建的城市建筑项目, 其建设应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点, 使建筑具备现代化特征的同时体现出建筑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 塑造出城市建筑所特有的个性和建筑美。

4、文化美

城市的环境蕴藏着城市的文化内涵, 其不仅包含了社会的、自然界的物质, 同时也包含了民族的、历史的、区域的文化内涵, 城市环境设计将这些文化内涵很好地表现出来, 帮助人们能够更好的体味城市独特的文化美。城市环境设计过程中, 文化美是其美学功能的重中之重, 要想通过城市环境设计实现文化美, 不仅要对自然美、社会美、建筑美进行整合, 还需要与城市所在地域的特有历史文化、人文气息相融合, 只有这样才能将城市环境设计的文化美体现出来。文化美不仅促使城市环境在设计领域得到发展, 同时还让城市文化内涵与城市独有的精神得以彰显。城市居民对所在城市的骄傲感增强, 也会让城市居民更加主动地去保护生活的家园, 从而有利于城市的环境保护,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反思

随着城市化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 随之而来的负面问题也不断涌现,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 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利益分配问题依旧值得重视, 众多理论性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

1、权利审美问题

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城市环境以及缓解城市污染现状, 而要实现这一目的, 就必须充分尊重城市环境设计的民主性以及城市环境设计决策的民主化。然而在我国城市环境设计过程中, 我国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在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起着决定性作用, 而往往忽视了城市居民的想法和意见, 因此, 城市环境设计缺乏民主性。城市的环境设计主要有相关领导主导, 并未纳入城市广大居民的智慧, 造成城市的环境设计缺乏充分的考虑, 设计前瞻性不足。权利审美也直接影响着城市环境的审美取向, 与权力想对应的审美被放大, 导致高楼、豪华建筑体量增大, 因为这些内容与政府官员的政绩紧密关联, 然而居民的审美诉求被忽视, 进而导致城市环境设计过于浮夸,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城市环境得不到广大居民的认同。城市环境设计与决策等部门应切实为广大市民的利益着想, 然而城市环境设计过程并未深入调查城市居民的诉求, 导致城市环境设的人文性和区域性难以得到呈现。针城市环境设计的权利审美问题, 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 必须要加强政府领导、设计师、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协调,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广大居民的参与权与监督权, 为优秀环境艺术作品的产生打好基础。

2、伪生态问题

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 生态环境的建设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问题, 然而当前很多城市的环境设计只是片面的追求生态的口号, 然而并为取得实际的生态效果。一些城市积极的引进生态的相关理念, 但是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度低, 例如, 大面积破换城市原有绿化来拓宽城市道路硬化铺装, 导致城市原有生态遭到破坏, 城市渗水效果降低、洪涝灾害的抵抗能力下降。大量建设人工绿地, 这些人工草坪的维护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人工绿地的自然生态调节能力差。此外,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常常片面追求绿化, 然而并未充分考虑绿色植物的生态适应性, 为了实现城市绿色景观的美观而本末倒置, 不惜破坏原生态的植物而将资金投入到人工栽植当中, 这不仅损害了城市发展中的环境质量, 同时还增加了环境艺术设计投入, 更严重的是对自然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

三、结束语

自然美、社会美、建筑美、文化美是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美学功能, 这些美学功能在给城市居民带来良好审美体验的同时, 还促进了城市发展、改善了城市居民生活品质。进一步加强对城市环境的反思和研究力度, 促进城市环境设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还需要相关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

摘要:城市环境设计和城市建设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城市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促进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 这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现阶段, 我国城市环境设计取得的成就尽管十分可喜, 但是仍存在着不少需要改善和提升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功能, 并且在此基础上反思了城市环境设计。

关键词:城市,环境设计,美学功能

参考文献

[1] 陆津.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J].山海经, 2015 (14) .

[2] 陈雨.对城市环境设计发展的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24) .

[3] 赵旎娜.视觉设计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策略研究[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3 (05) .

环境艺术设计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一、与课程的比对分析

1、与专业基础课的关系分析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包括素描、色彩、构成、建筑速写、效果图技法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表现技法, 这一模块通常被认为侧重于技法上的训练。对于创造性思维的要求相对较少。也就是说素描画得好的人, 设计不一定就好, 但通过对比分析, 基础课成绩与测试成绩符合度最高,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个问题。

审美、表现技法、创造性思维实际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 指人与社会 (社会与自然) 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情感关系状态, 是理想的情感, 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具体在基础课的教学上, 基于空间思维的理解能力、想象转换能力、空间的构成布局、色彩的运用与感受能力等都是需要灵活、嬗变与发散的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是创造性的基础, 没有审美的思维能力, 也就没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而审美思维能力的物化表现是通过各课程的技法训练来实现的。可见: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技法表现能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 我们以前理解基础课侧重于技法的训练是走入了一个误区, 从数据对比分析来看, 测试成绩与基础课成绩较高的符合度可以证明这一点[1]。

2、基础课教学理念的转变

从事基础教学的教师, 对于审美与创造性的关系理解的误区, 特别是建筑速写与效果图技法这样的课程, 多数教师会认为基础与技法训练的关系更为密切而忽视创造性思维的引导。这直接导致教学思维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偏差。当教师深刻了解审美——创造性——技法表现三者的辩证关系, 才能更好地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高质量地融入到基础课的教学中去。

二、与专业课的对比分析

1、专题设计课对比

从字面上理解, “设计”二字就是创造性与创意的另一种解释, 所以, 该课程对创造性思维的要求更加直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创意要求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果正常的情况下, 本次测试结果与专业成绩应该是高度吻合的。因为两者的评价标准均为创造性的思维。这其中专业课与测试成绩的吻合程度较低, 这使人感受困扰。从对比分析来看, 我们在专业教学中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偏差。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专题设计教学中并没有很好去引导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或者说没有创造—种使创造性思维生存发展的土壤[2]。

2、可能存在的原因分析

出现测试数据与专业成绩数据不吻合的情况,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果我们基于测试数据的可靠性为前提来分析, 问题只会出现在教学的实施环节。我们做以下几种可能导致这种情况的因素分析:

1) 创造性思维理念融入不够

专题设计课程是以创意, 创新为基础。在一个专题设计课程中, 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课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思维测试中, 创造性思维能力前七名的同学, 在专业成绩的排名普遍靠后。说明我们的教学理念并没有把创造性思维的引导与开发作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或者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要改变这种情况, 需要建立新的基于创造性思维的评价标准, 教师对创造性思维的深入理解需要加强, 运用更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充分发挥学生不依常态的思维创造能力展开课程教学。

2) 评价标准的偏差

创造性思维活跃的同学, 其创意可能是不依常态的、古怪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作用的比较研究的。如果教师加以引导, 可很好发挥学生的创意, 但如果教师理念保守, 可能会扼杀此类学生的创意积极性。教师保守的评价标准会在同学之中形成一个保守创意思维环境。思维能力活跃的学生会失去自信而变得平庸。从思维测试和专业成绩的比较分析来看, 这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而思维不够活跃, 但四平八稳的学生往往会被教师认可而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

3) 职业教育重技术轻创意的原因

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使离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都遵循着重科技而轻创意的原则。技术能力强的同学往往会得到教师的肯定, 创意能力强的学生则不被重视, 而使其被平庸化。这个也可能是影响本次数据对比的因素之一。

总之, 创造性思维无论是在哪个行业都具有重要性, 它为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在不同年龄段的教育中, 对创造思维的开发与引导都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艺术设计专业更是如此。通过本次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测试, 将每位同学的创造性思维能量化, 并与专业成绩的对比发现,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创造性思维的引导与开发做得相当不足, 需要建立更加系统与完善的教学体系, 教师也需要更新观念, 掌握更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设置的课堂环境更利于创新思维的发生与发展[3]。

对于职业教育的大环境来讲, 技术的掌握同样需要创造性思维的融入, 特别是艺术设计各专业的技术层面更是如此。前文已对审美、技术、创造性思维三者的辩证关系做了论证, 以浅层面理解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技术”, 只能扼杀创造性思维生存的土壤, 将技术深层次地理解, 其创新的因素有助于对职业技术教育观念的改变。

摘要:本文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进行对比分析, 来发掘体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各个培养模块对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效果, 从而反思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引导的缺失。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艺术设计,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美与时代:中旬, 2012, (3) .

[2] 李抒音.创造性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 2013, 26 (5) :239-239.

环境艺术设计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1.1影响室内空气质量。为了提升建筑工程设备节能水平, 设计人员往往考虑了建筑室内的气密性及绝热性, 使得室内空气流通不顺畅, 影响着室内空气质量可靠性。若室内与室外空气交换不及时, 会使室内污浊的空气难以及时排出, 给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

1.2忽略了空调系统自身可能带来的危害。结合当前设备节能工程建设的实际概况, 可知作业人员对其中的暖通设备节能效果给予了更对的关注, 实际操作中往往忽略了空调系统自身可能造成的危害。若空调长期运行中存在的尘土及其它杂质清除不及时, 会滋生各种微生物, 对建筑环境质量可靠性极其不利,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3部分设备工程建设中忽略了使用者心理层面的切身感受。设备工程节能设计中注重空调设备的合理设置, 有利于调节室内温度, 确保室内外空气交换良好性, 从而为人们创造出良好的居住环境。但是, 部分设备工程节能设计中过于注重室内外空气交换效果, 设置空调设备时未对使用者心理层面的切身感受进行考虑, 导致空调设备使用中给使用者产生了不舒适的感觉, 影响着建筑室内环境有效性, 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处理。

2.建筑环境节能设计中相关方法分析

结合建筑环境节能设计的实际要求, 选择有效的设计方法, 有利于提升建筑环境节能设计水平, 确保建筑环境质量可靠性。因此, 需要在科学的设计方法下加强建筑环境节能设计。具体表现在: (1) 设计中应考虑建筑整体体形系数变化, 远离空旷区域, 加强设计过程中建筑工程的组成结构的空间布局, 提供既有空间的利用效率; (2) 建筑环境设计中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加强朝阳与背阴设计的严格把控, 将东西走向的窗户设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实现建筑环境节能设计; (3) 适当增加空调设置区域的房间高度, 减少房间外表面面积, 并注重设计装饰面颜色的合理选用, 避免人们生活中心理层面产生不舒适感, 全面提升建筑物长期使用中的潜在价值。

3.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节能设计要点分析

3.1建筑环境设计中应考虑实际作业计划实施中环境良好性, 采暖过程中应从这些方面入手:尽量选择的向阳、无风处开展施工计划, 避开不平整的地面;在由南向北方法的支持下, 增强设计过程中施工地址选择合理性。设计中这些要点的明确, 能够减少建筑整体体形系数变化, 实现对窗墙面积比的有效控制, 增强施工环境安全性。同时, 建筑环境设计中应考虑施工区域环境温度, 尽量选择双层窗, 实现对建筑室内温度的有效调节, 避免建筑物长期使用中出现冷热不平衡现象。除此之外, 应注重性能可靠的采暖设备选择, 降低能源消耗率。

3.2设备工程节能设计中应考虑行业技术规范要求, 给予其节能施工计划实施必要的保障, 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落实节能措施, 加强节能设计方案中存在细节问题处理, 计算好建筑物实践应用中的负荷大小。建筑节能通风设计中考虑应考虑建筑物的实际情况, 尽量选择自然通风方式, 并根据建筑物面积大小确定通风量, 确保建筑节能设计有效性。

3.3设备工程节能设计中考虑维护结构的冷热负荷状况, 制定出针对性强的节能及保温措施, 选用性能可靠的保温板, 消除自身不利的隔热效果影响;根据变频控制原理, 选择性能可靠的空调, 并对空调运行中的能耗进行科学计算, 根据计算结果优化空调结构;选择节能效果良好的空调, 并对空调设备运行中的功耗进行考虑, 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合理安装空调, 减少对建筑空间的占用。

4.建筑环境及设备工程节能设计中的注意事项分析

为了使建筑环境及设备工程节能设计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应了解其中的注意事项, 从而为设计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信息, 为后续作业计划实施打下基础。这些注意事项包括以下方面:

4.1建筑环境节能设计中应从大局出发, 从整体结构设置情况入手, 避免因单方面的功能需求而改变节能设计方案, 进而影响建筑环境整体的节能设计效果;建筑环境节能设计中应考虑行业技术规范及多种要素影响, 对节能设计中存在缺陷的地方进行及时处理, 实现长期性的建筑环境节能设计。

4.2设备工程节能设计中充分考虑设备运行环境可靠性, 给予设备良好的运行环境;根据不同设备的功能特性, 充分考虑设备长期使用中的功耗问题, 加大节能技术研发力度, 重视新型节能设备使用, 增强设备工程节能设计科学性。

结束语:

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作业计划实施中应充分考虑节能理念, 重视不同节能措施的灵活运用, 给予工程节能目标实现科学保障, 全面提升我国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整体的建设水平。因此, 未来建筑环境与社会工程建设中应高度重视节能设计, 有效地应对我国未来发展中的能源危机, 促进自身稳定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加社会效益, 促使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设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摘要:结合当前我国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 可知其中能耗问题的客观存在, 影响着工程节能效果, 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要求。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发展现状, 应明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节能设计要点,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技术措施, 提高工程节能设计工作水平的同时增加工程实践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基于此, 本文将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节能设计要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节能设计,要点

参考文献

[1] 杨娜.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节能设计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 (12) .

环境艺术设计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1 系统的定义、功能和结构

1.1 系统定义

动力设备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实现对分布的动力系统、空调系统、机房环境和安全保卫系统进行遥测、遥信、遥控、遥调的四遥功能, 把现场、分散、人工的巡视和操作变成远程、集中的维护和管理。通过监控系统的实时监控、报表自动化、故障告警与处理、智能分析、数据视频联动等监测手段来提高维护管理水平, 保证动力、空调等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机房安全, 保障通信供电和设备安全。

1.2 PSMS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有

故障告警, 自动寻呼值班员;实时监视动力设备的运行参数;远程控制设备;局站门禁与人员考勤;自动抄表, 定制报表;数据查询, 历史数据分析;设备维护派单回单。

1.3 PSMS系统的基本组成

PSMS系统的基本组成环节包括端局采集设备、传输网络和中心管理设备, 参见图1。

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和监控站都称为监控中心, 具有相同的设备配置, 由服务器、业务台组成, 它们组成一个局域网。在监控中心或监控站还可以包含图像控制台及其它附属设备。监控中心是系统的管理中枢, 而监控站是系统的操作维护中心, 两级中心采用相同的应用软件——业务台软件, 通过权限设置完成在运维职能上的区别。

两种监控主机:如果端局的规模大、设备多, 直接将各设备接入位于端局的监控主机, 称为端局监控主机。当端局很小或端局被监控的设备很少时, 可将监控主机移到监控站或某一个大的端局, 各远端局的设备连接到同一串行总线后通过某种通信资源远程连接至该监控主机中, 称为多端局监控主机。监控主机完成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上报任务, 同时可以接收、执行从业务台发来的控制命令, 对设备进行控制。

PSMS监控系统的组网结构具有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两种。二级结构相当如图1中的一个SS及其监控和管理的端局, 由图示可知, 多个二级结构可以平滑地升级为三级结构。对于二级结构, 监控数据存放在监控站的数据库服务器中;对于三级结构, 数据分布存放在监控中心 (SC) 数据库服务器和监控站 (SS) 数据库服务器中。

在PSMS系统中, SU、SM一起称为采集子系统。SU就是监控主机, 它是数据采集并处理和分发的中心, 包括监控命令的上承下达、监控数据 (告警数据、实时监测数据等) 的分析、处理等。SM包括采集器和智能设备, SM承担着数据采集、预处理, 与上位机 (监控主机) 通信的任务, 同时具备接受控制命令并对设备实施控制操作的能力。

典型的采集子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2 PSMS中应用的重要集成方法和技术

在PSMS系统中, 分别应用到了网络技术, 数据集成 (数据库) 技术和工作流技术。

2.1 网络技术

PSMS系统中的计算机按广域网方式 (WAN) 进行连接, 采用广域网的优点是系统扩展容易。从软件的角度看, 网络是透明系统, 可以方便地根据系统情况修改端局数目及端局的测点配置等数据。PSMS监控系统以监控主机为界线, 监控主机以下为计算机间的直接通信, 或专用总线方式通信;而监控主机以上部分, 含SU、SS、SC各部分是基于TCP/IP协议的广域网, 兼容和扩展能力较强, 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网络。温州电信PSMS系统目前使用的是中国电信内部管理支撑网 (DCN网) 。

2.2 数据集成 (数据库) 技术

PSMS所使用的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PSMS应用软件。为了方便易用, PSMS的操作系统除服务器外均选用Windows系列, 服务器采用AIX操作系统。监控主机是PSMS系统中的关键设备, 它完成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工作, 要求稳定性高, 因此监控主机采用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操作系统。监控系统有大量的实时和历史数据, 对数据的存储和管理要求较高, PSMS采用大型的Sy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软件包括监控主机软件 (主要负责数据采集和远程控制) 、业务台软件 (主要负责实时监控显示等业务管理功能) 。应用软件采用C/S结构。另外, 系统中专门运行“复制服务器软件”, 用于维护三级结构系统中各个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一致性。

2.3 工作流技术

PSMS系统设计了告警处理流程和维护作业计划电子平台。在设备维护工作中, 实现了人与电脑共同工作的自动化协调、控制和通讯。在工作流管理下, 工作量可以被监督, 分派工作到不同的用户达成平衡, 从而达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管理, 并能够实现故障派修、分析反馈的闭环管理。

3 结语

中国电信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 (PSMS系统) 是一个典型的集成化系统, 涉及不同类型的设备、信号的采集、监控与报表分析, 组网结构复杂, 系统庞大。但是, 从集成系统的演进趋势的要求来看, PSMS系统并未达到“集成优化系统”的高度, 它的应用还只是解决了通信用动力设备和环境量的监控问题, 电信企业内还有很多其他的网管系统, 彼此有联系, 但又各自独立在运行。因此, 在集成化的道路上, 中国电信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工作还有许多路要走。

摘要:中国电信使用动力设备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 (Power Supply Monitoring System) , 来对通信局站内各种动力设备、空调设备及其环境进行实时监控。这是一个典型的集成化系统, 本文对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作了介绍, 对该系统中应用到的相关集成技术做了探讨。

关键词: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集成化,系统

参考文献

[1] 萧蕴诗, 严隽薇.集成化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设计教学艺术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儿童发展音乐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