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调研报告范文

2023-09-24

影视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摘 要 对VR影视作品中镜头语言与叙事逻辑的变革与创新策略展开研究,希望能够为影视制作带来帮助。

关键词 VR影视作品;镜头语言;影视叙事逻辑;策略

2016年被行业定义为是VR元年,而发展迅速的VR技术也在不断挑战着传统行业,即在各行各业都有了非常大的成就,其中的影视艺术行业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前影视作品的主要呈现方式还是二维平面,并且也在一直严格遵守着二维平面的审美与规律,但随着VR技术的出现,其也为观众带来了非常强烈的视听体验,同时也直接改变了传统观影模式。早在20世纪60年代时,虚拟现实概念就已经被提出了,但因为受到当时科技的影响因此没能实现,即一直停留在理论层面。但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在影视行业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让影视作品呈现出了新的状态和面貌。

1 VR技术下影视镜头语言的改变

我们都知道传统影视作品主要是通过摄影机的基本拍摄手法来展开,然后利用不同的景来作为辅助便能完成整部作品的制作,所以为了达到最满意的拍摄效果,传统镜头的呈现方式会非常的多变,但一旦缺少了基本镜头语言,那么影视作品也将失去独特性。但这些基本镜头语言在VR纪录片《盲界》中没有一点存在,即整部作品从开篇到结尾都是用360°全景镜头来呈现的,并且可以让观众随意转动观察视线,这点是传统影视作品无法视线的。随着VR影视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拍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VR效果的需要,当然这与特写镜头所呈现出的细节特征相比,现阶段的VR技术还是无法做到,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未来一定会实现这一功能。

2 VR技术下影视语言的全新定义

1)镜头与画面。镜头是指摄影机在运动或固定状态下所拍摄下来的连续性画面,这属于是影视艺术中最基本也是最独立的构成单位,但在某种情况下镜头只是包含一个画面,而大多情况都是包含很多画面的,在这样的状态下,镜头就会直接影响到画面的构图关系。其次,環境、主体等之间的组合关系也会对最终画面造成影响,因为在影视作品中的画面不单单是影像,更多的还是对现实物像的再现,也可以看成是重写,而画面则属于是对现实的复制,是被给与了意义的真实。但在VR技术下,整体的画面与镜头就不会那么单一,因为其最少会拥有六个镜头的球形全景摄影机,而传统的镜头形式也将无法满足VR时代的需要,画面也会变得更加丰富。例如在《盲界》这部作品中,盲人老师对话这一场景就使用到了水平结构的构图方式,即盲人老师与盲童坐在具有横线条的墙壁前,这时的横线条就会呈现出一种平静的安宁感,从而把观众的视线都引导主体上。

2)光与色彩。光在影视语言中可以算是第一要素,因为不同的光都有属于自己的颜色,并且任何色彩也都需要得到光的帮助才能呈现出来。从影视艺术作品中来看,光与色彩可以说是创造人物形象、营造氛围、建立画面基调等工作的重要手段,甚至还能一定程度的引导观众心理,即通过光线的控制来营造出各种氛围,从而让观众能迅速的进入到影视情节中,这同时也是光体现画面美的关键所在。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光与色彩也能很直接的表达出作品的思想与情感,即每个镜头与画面的信息都是通过其来呈现,所以也可以看成是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修辞手法。例如《荒野猎人》这部作品,导演为了呈现出北方大地的壮美与自然光的魅力,摄影与导演都坚持用真实的场景进行拍摄,导致原本80天的拍摄时间被延长到了9个月。有资料显示,《盲界》这部影片的现场拍摄环境不是很理想,为了保证拍摄效果,于是创作团队就使用了CG+VR技术来进行,片中盲人老师在讲述幼年经历时周围是漆黑一篇的,墙上还倒映着斑驳的树影,这一画面不禁让人联想到了孤独感,而这也正是VR技术的魅力所在。

3)声音。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革,一直以来声音在影视艺术作品中都属于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有很多人认为画面决定声音,其实在某些状态下,声音也会决定着画面所表达的思想,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声音与画面对影视作品来说地位是完全相同的。声音还可以划分为人声、音响和音乐,其中的音乐可以直接表达出一个视觉主题,即音乐自身就是画面。德国著名电影理论学家曾经提出过一个这样的观点:“在影视作品中,声音的合理使用不但能让气氛得到延长,而且还能加强艺术自身的表现力,通过声音与画面的同步来带动故事情节,从而构造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

例如:我国首部VR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其中就使用了非常多的环境音,通过幼儿园路上的鸟鸣声可以营造出山村人烟稀少的环境氛围等。从VR技术自身来看,声音还能起到引导观众视线的效果,因为很多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并不会按照导演的构思来观看,部分观众还有可能会沉入到对故事背景的分析中,这时声音的价值就能发挥出来,即通过交互式声音来让观众把视线放到剧情上。如在欣赏《盲界》这一作品时,观众因为好奇心的驱使会随意乱看,这时如果出现声音,那么他们就会立即去寻找发生源,这与教师在讲解故事时会不自觉跟着教师移动是相同的,这些都能很好的证明声音具有引导作用。

3 VR技术下影视叙事逻辑的挑战

蒙太奇可以说是影视艺术行业最有代表性的叙事语法,这就类似于人们写文章时需要使用到的章法与句法,其不仅仅是简单的将镜头进行组合与编辑,最关键的是通过处理可以让作品拥有较深刻的内涵,从而提升作品自身的艺术吸引力。电影大师普多夫金曾经说:“蒙太奇就是电影艺术领域的基础,因为其所剪辑出来的作品都呈现出了非凡的效果,所以身为影视艺术领域最基础的修饰手法,蒙太奇的运用可以算是影视历史中的一次重大创新。”它可以把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拍摄镜头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组合,从而围绕其来进行故事续写并营造出故事人物形象。从影视艺术的角度来看,蒙太奇还会以某种思维的方式存在于影视创作中,甚至会直接关系到整个作品的制作全过程,属于是作品结构与故事的结合体。

而著名电影理论学家却不太认同蒙太奇理论,因为他觉得整个过程就是人为的剪切与重组,因此为了让蒙太奇理论变得更完善,长镜头的出现也为影视行业增添了新的叙事手法,其在时间的结构性与景深镜头的完整性上呈现出来美学风格。所以从特殊意义上来看,长镜头其实就是相同镜头状态下的蒙太奇,即通过分切镜头的形式来保证时间的连续性,但在传统的制作工艺中,技术人员通常都是以蒙太奇为主,长镜头为辅来展开。随着VR技术的加入,其在利用VR技术来进行叙事时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即蒙太奇在运作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虽然还是能够进行画面切换,但从一个角色跳到另一个角色的功能却不是很理想,导致无法实现演员视角的随意转换。

从传统的影视作品来看,导演可以说是整个作品的关键,并且呈现到观众面前的也都是经过导演认可的内容,目的是为了保证作品情节的稳定,但VR身为新的数字技术,其与传统影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即在整个作品中观众是可以选择观看内容的。VR影视作品主要是以场景为单位,只要在平行时空下就可以实现多维度的场景交换,这一项技术也是对传统蒙太奇与长镜头的颠覆。这主要是利用虚拟技术来创作出“虚拟环境”,然后突破观看者与叙事者之间的隔阂,让场景与人物“真实”的呈現在观众面前。

4 结论

综上所述,著名导演张艺谋曾说过这样的话:“如今大部分的传统行业规则都在慢慢的被改写,其并不止包含有电影行业”。不管是教育行业还是影视行业,VR技术所带来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同时也是下个时代中最先进的一项技术。当然,该技术在影视化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也是非常多的,因为受到技术上的约束,导致最突出的交互特性还没能得到开发,即还处于视听方面的沉浸。VR影视作为一种新型的娱乐形式,其凭借自身极强的画面感与震撼感也给大众带来了较特别的视听享受,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创新,其在传统影视基础上也会呈现出更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夏丹丹.计算机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创新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12):115-116.

[2]路春艳,王占利.互联网时代的跨媒介互动——谈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J].艺术评论,2012(5):208-209.

[3]张超.在场与沉浸:虚拟现实技术对视听叙事的重构[J].中国电视,2016(11):611-612.

基金项目:2017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虚拟现实视域下的电影美学研究”(编号:2017343)。

作者简介:孟 威,讲师,研究方向为影视摄影技术与艺术。

影视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摘要:《影视鉴赏》课程作为高校大学生选修课中的一门重点课程,宗旨在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影视作品中感受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各种类型的情节还能在不同程度上端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较好的课程思政平台。本文针对《影视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大纲,剖析其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并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和个别访谈的形式对《影视鉴赏》课程的进一步优化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高校大学生

一、《影视鉴赏》课程分析

《影视鉴赏》课程是高校普遍开展的一门选修课,学生通过学期学习和考察或考试的方式来获取选修课学分,选修课虽然不同于专业必修课,其重要意义也十分显著,高校大学生需要选修满足符合毕业条件的选修课种类及学分才可毕业,而《影视鉴赏》是高校选修课中学生会普遍选择的一门课程,甚至会一课多选。

学生在《影视鉴赏》课程学习过程中,会通过数字媒体视角、文化的研究、技术特点、叙事分析等多角度多方面对影视片段或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判断,挖掘影视背后的自身意义、社会意义,从而进行解读分析。

《影视鉴赏》课教师会选择较为多样的影片进行剖析,分析其类别、题材、手法、导演、演员等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审美能力,开发艺术思维。大部分的教师选择的影片多为最有代表性、最有借鉴意义的世界级影片进行授课,从不同视角确定其创作思路,深层次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并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在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协同教育的作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意义,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课程思政能够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之中,提升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充分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还可以在课程中进一步进行思想价值引领,打破原有学科教学的禁锢,让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入。

三、《影视鉴赏》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影视鉴赏》课程的教学方式以灵活教学为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选择影视片段进行播放,在播放过程中结合讲授内容,分析片段的手法和意义,进而广泛开展课堂讨论,形成师生互动的授课模式。在启发和引导高校大学生进行影视片段的分析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爱生活,是《影视鉴赏》课程的重要意义所在,既能够实现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又能够协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课程思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调查研究及数据分析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试,从高校大学生视角对《影视鉴赏》课程的培养情况及改进措施进行了一系列调研。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线上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除个人基础情况外,问题共5个,有效样本数763份。问卷样本中有来自7个省份的不同学校学生,样本特征分散,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其中有515名大学生选修过《影视鉴赏》课程,占到总体样本的67.5%,可见大多数的同学会在众多艺术类选修课程中选择《影视鉴赏》课程,该课程成为选修课中特色突出、教育意义显著的重要课程;进一步对选修过该课程的同学进行追加问题,515名同学中有91.3%的同学喜欢该课程,能够在该课程中有所收获;在同学们选择该课程的原因中反映出,该课程具有趣味性,摆脱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采用教师授课、影视欣赏、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化教育意义;更有一部分同学反映出该课程不仅会增长知识、拓宽视野,还可以端正自己的心态和观念,在影视中体会生活的乐趣,感受美学给自己心灵的洗礼。问卷的调查结果不难看出,作为特色课程的《影视鉴赏》,同学们的期待值较高,希望能够在轻松的学习中收获知识,进而提升自己,而灵活的授课方式、多方面的教育意义也成为了同学们喜欢该课程的重要原因。

本文还采用了线上个别访谈的方式,针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对十名学习过《影视鉴赏》课程的高校大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访问,具体从高校大学生的视角,对《影视鉴赏》课程的授课方式、是否需要改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访谈中显示,授课教师会选择有意义的影视片段带领大家共同观看学习,大多数为爱国特色的影视片段,时长适中,在课堂中观看片断,课下观看整部影片的方式对影视剧进行学习,教师根据影视的手法和制作展开分析,不仅仅是影视的观看效果,还会进一步深挖该影视剧的历史背景、时代特点、历史意义以及人物描绘出的各种精神特征,因此成为高校大学生们所喜爱的一门课程。

五、策略研究

当前我国各高校的《影视鉴赏》课程开设效果较好,均能够结合时代特征,多方位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美学意识、创新意识、爱国意识等进行培养,交叉进行课程思政,协同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大学生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但仍存在需要改进的方面。

实现有针对性的进行特色教育,在影视片段选择中,需要选择较多类型的影视片段进行赏析,更需要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教育,尤其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大学生进行针对性有特色的授课内容选择,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多层次的重点培养。

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性,对授课教师进行集体学习,针对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影视也呈现出的高速发展态势,授课教师需要接受新思想的学习,能够针对当前大学生喜欢的影视片段挖掘出更具有深层次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闫家军.普通高校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的价值探究[J].戏剧之家,2021(31):172-173.

[2]何朦凡.变“水课”为“金课”——高校影视鑒赏课的设计与创新[J].企业观察家,2020(07):120-122.

[3]周旭.以“影”动人:影视鉴赏课程的美育价值与实践路径[J].西部广播电视,2019(16):126-127.

[4]刘艳.关于影视鉴赏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93.

影视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自党的十六大特别是2003年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政府文化职能也在改革中逐渐转变。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文化生产力和文化竞争力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而这与我国的文化体制尚未改革调整到位,政府文化职能转变并未完全实现有着密切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目前,无论是文化体制改革,还是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政府文化职能的转变。文化体制改革中政府文化职能的转变表现在管理观念、管理职责和管理方式等各个方面,其根本的立足点在于建立符合国情的服务型政府的现实要求,不断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一、文化体制改革与转变政府文化职能

政府职能在文化领域内的体现是政府的文化职能,文化职能是政府职能体系中的基本职能。政府的文化职能是指文化管理机构依法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社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实际上,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也是政府文化职能转变的过程,政府职能转变与文化体制改革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

1.政府文化职能转变有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机制,形成多元参与的文化产业格局,以及开放竞争的现代文化市场。实现文化体制改革的上述目标有赖于政府文化职能的转变。一方面,政府文化职能重心的转变能够解放文化生产力,满足社会文化服务需要;另一方面,政府文化职能方式的转变能够推动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政府文化职能方式的转变,要求始终坚持“精简、统一、高效、透明”的原则,积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予以调整与规范,既有助于提升政府文化管理的水平,也有助于增进我国文化体制的创新。

2.文化体制改革规定现阶段政府文化职能转变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替代计划经济体制,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文化产业兴起。当前,在全国各地纷纷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才能整合资源,加快发展,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据此,文化体制改革规定了政府文化职能转变的方向,即文化资源开发、配置和整合,应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利用市场化手段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

3.政府文化职能转变和文化体制改革统一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现实要求。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其主要内容在于逐步完善现有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增进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和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政府在整个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承担主要责任,而在文化领域就要求转变政府文化职能,即强化政府的文化的公共服务职能。同时,文化体制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保障社会成员的文化权利为价值准则,以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为目标导向,面向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显然,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内容上是一致而吻合的,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已然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切入点与着力点。由此,政府文化职能转变和文化体制改革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二、政府文化管理的观念更新

观念影响行动和结果,因此管理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是管理创新的前提。当前,转变政府文化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同样离不开观念更新。政府文化管理观念更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树立有限行政管理观念。现代政府是一个权力有限的政府。当前,我国在新的社会转型期中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其主要内容,而服务型政府奉行有限政府理念。因此,我们要变全能行政管理观念为有限行政管理观念。转变政府文化职能,要树立有限政府观念,政府在文化管理中不能代表市场规律,政府的角色定位是进行宏观调控,弥补、纠正市场和社会的功能缺陷,而不是政府对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大包大揽。认识到政府文化管理的有限性,就能给政府文化管理廓清思路,从而转变政府文化职能和管理方式。

2.树立政府文化服务的观念。转变政府文化职能要牢固树立政府文化服务的观念。一方面,将文化服务的观念贯穿于政府管理行为的各个环节中,需要立足于政府部门本身,将面向社会成员提供文化服务的观念贯穿于政策议程、绩效考核和财政投入等各个环节之中,以更好地符合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要求:另一方面,将文化服务的观念扩及整个文化体制中,使以政府为中心的理念转变所产生的乘数效应,能够带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完善以及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增值。归结为一点,树立政府文化服务意识的关键在于实现由传统政府本位向以人为本转变。政府在文化管理过程中,应问需于民,主动了解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方面的信息与水平;应问计于民,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文化体制建设中的有益功能:还应负责于民,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并不断提升人民享受文化服务的满意度。

3.树立依法行政管理观念。依法行政是各级人民政府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推行公共行政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法律实施的活动。依法行政管理是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的本质要求。政府文化管理人员必须变人治行政管理观念为依法行政管理观念,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树立文化管理守法意识。各级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文化管理活动的程序、条件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同时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做好执法监督和执法检查,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

4.树立创新的文化管理观念。创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灵魂”,是文化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文化职能的重中之重,也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要在创新中完成文化职能转变,并在职能转变中创新。加快政府文化职能转变,通过破除因循守旧的消极封闭文化管理观念,树立创新的观念,对政府文化职能的思路、模式和举措进行创新,以推动职能转变进程。

三、转变政府文化职能的主要路径

所谓政府文化职能转变,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管理的职责、作用、功能的转换、变革和发展,包括管理职责、权能的改变,管理角色的转换,管理手段、方法及模式的转变等。现阶段加快转变政府文化职能主要有四条路径:

1.廓清政府文化职能。新一轮改革,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要准确卡位政府文化职能,并赋予整个政府文化管理体系以新的面貌和气质。当前,政府文化职能中有几项亟待廓清:一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既是实现文化服务的题中之意,也是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落实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迫切要求;二是制定宏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化发展战略。政府在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中,要注重文化发展战略体系完备性,做到文化发展战略体系制定的系统性、精细化和可操作性:三是文化发展信息与文化统计信息服务。当前,我国社会和文化团体对文化信息的需求正在急剧增加,政府决策也越来越需要信息支撑,这些科学数据、动态信息的提供对政府文化管理部门来说责无旁贷:四是推进文化管理立法进程。目前,我国的社会生活各领域,文化领域的立法即使不是最少也是较少的。所以,文化管理立法显得尤为紧迫。文化的发展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在这种情况下,部门规章、条例往往无法实现协调多个部门统一实现某一文化目标的作用,许多关系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单单就某一个文化管理部门来说,很难进行统一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法律的制定就显得尤其重要。

2.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当前,我国转变政府文化职能的改革也要抓关键、抓突破口,这个关键和突破口就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到简政放权。一是合理设定审批权力,清理审批事项和范围。凡是市场能调节的,凡是法律和经济政策能调节的,凡是社会中介组织可以管好的,凡是文化企业经营自主权范围内的事项,政府便不应再审批,而必须放松对文化企业、文化商品的管制,节约使用行政审批,减少对资源的垄断及资源的行政配置;二是对保留下来的审批事项,严格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必须以“简化””公开”和“规范”为原则,加强审批程序控制和制度化管理;三是重新配置行政审批权力,主要是使审批权与检查处罚权相对分离。未来的行政部门多数是审批权与检查处罚权分离型的,有些行政部门综合行使审批权,而有些行政部门则综合行使检查处罚权。一些传统的既行使审批权又行使处罚权的行政部门将让位于新型的行政部门。这种审批权与检查处罚权之间强弱关系的变化是审批制度改革带来的政府行为模式转换的显著标志。

3.明确政府文化管理职责。新一轮改革,转变政府文化职能的目效率。一是进一步完善政府综合文化行政责任主体。当前,要注重调整、合并和精简的文化责任主体,以提高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二是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一方面,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从经办文化事业中解脱出来,不再担任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单一直接供给主体,而是将这部分权限下放、转移给经营性的文化企业。另一方面,政府文化管理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到制定政策、做规划、抓监管上来,转到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上来。理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三是培育和发展公共文化机构的行业组织。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培育公共文化机构的行业组织并促其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组织功能,提高对整个行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趋势,转变和增加政府文化管理手段势在必行。新一轮改革,政府在文化管理中应综合运用行政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一是文化管理的行政手段。文化管理行政手段的运用能够直接、快速地对文化生产领域进行调节:二是文化管理的经济手段。文化管理的经济手段是按照文化生产经营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以物质利益为动力,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对文化生产和流通的调节作用调控市场,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三是文化管理的法律手段。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运用法律的手段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有机结合,能够避免文化体制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失灵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影视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镜头运动心理影响

远景是视距最远的景别,是电影摄影机摄取远距离景物和人物的一种画面。这种画面可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广阔深远的景象,以展示人物活动的空间背景或环境气氛,让观众了解大体的故事气氛。大远景则更适宜展现更加辽阔深远的背景和浩渺苍茫的自然景色,给人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或心胸开阔、意气风发;或苍茫悲凉、孤独无助的心理感触。人物出现在这种大远景中一般只见黑点,除了巨物的移动,其他都看不清楚。

全景镜头是电影摄影机摄取角色全身的一种画面镜头。这种画面可使观众看到人物的全身动作及其周围部分环境。它在视觉上给观众造成的印象,同在剧场里观看舞台框内的演员演出十分相似。这种景别,视野较为广阔,但又有一定的范围,能展示出比较完整的场景。

中景镜头是电影摄影机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一种画面镜头。这种画面可显示人物大半身的形体动作。它能给人物表演以自由活动的空间,同时人物又不会因此与周围气氛、动作地点脱节。它是在电影镜头中所占数量较多的一种景别。中景的视距,比近景又要远一些,活动空间大一些,便于观众看清表情,而且有利于显示人物大半身的形体动作。中景的应用非常广泛。一部影片的大部分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中景镜头进行描述的。如果把动画片比作舞台剧的话,远景和全景主要描述的是背景,那么中景所要展示的是角色与角色之间所发生的故事——“戏”。在中景镜头中,原画师充分地去表现角色形象的夸张动作和表情,使其成为整部动画片中,最体现动画形象性格特点之处。如果从动画制作的分工来说,远景、全景突出在于背景绘制者的作用,那么中景的重头戏则在于动画家和原画师。这是由于:在中景镜头中,角色大部分的肢体语言得到表达。

近景镜头是电影摄影机摄取人物的上半身或人体某一部分形象的一种画面镜头。这种画面能使观众看清楚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些摄取人物腰部以上的镜头,一般称为中近景。近景和特写的作用既相同又不相同。相同的是视距近,视觉效果比较鲜明、强烈。不同的是近景的背景对角色还有一定的影响;特写只是反映身体的某一部分,几乎没有背景的影响。近景在动画片中,背景处于更为次要的地位,人物的动态表达更加细致。观众的注意力会不知不觉地为银幕上的影像所吸引而放慢呼吸。

特写镜头是电影中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一个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一个细部的镜头,通称为“特写”。特写是视距最近的镜头,它的取景范围,一般是人的两肩以上部分,或极端地把所要突出、强调的物件、景物,占满银幕。视距再近,取景还更小的叫大特写或细部特写。特写的表现力是极为丰富的。特写镜头呈现在银幕上,可以造成强烈和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突出和强调的效果。由于特写镜头视距非常近,这样对于角色的描述也就更加具体。在刻画人物方面,表现力不同于以上几种镜头形式。它对角色进行放大描写,有助于使观者注意到角色的心理活动。我们在做动画片的时候,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心理。特写镜头能够拉近观众与主角之间的心理距离,能使银幕或荧屏的影像更加引人入胜。从艺术效果上来看:由于特写镜头或是运动缓慢或是静止,它与有节奏运动的镜头连接在一起,有助于表达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增强了动画片的娱乐性、可观赏性,同时也加强了镜头连接和角色动作的节奏感。尤其是大特写镜头,由于其拍摄内容、镜头长短及呈现方式的不同,往往会对观众的视觉心理产生强烈的感染和冲击,或无限的喜悦温馨,或极度的震惊和恐怖,甚至失声惊叫、毛骨悚然。

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镜头的配合产生了镜头节奏,通过剧情的需要,用不同的镜头语言来表现,更能完美地体现导演所需要的情节,体现导演所要表现的重点所在,有疏有密、有起有落、相得益彰,使观众更能从心理上得到满足。

镜头运动的技巧把握

镜头运动是电影的灵魂。镜头的运动与电影审美学和心理学密不可分。运动镜头所带来的视觉刺激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人眼对于环境中运动的物体最为敏感,相对运动的画面和内容能够吸引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画面多变,内容丰富的电影,能够更加引起观众的兴趣。反之,则会使观看者感到乏味无聊,最终失去观看的兴趣,无法融入电影的故事当中。

我们所谈论的电影,本身就是由一个个运动的画面组成。这里所讲的运动也不单单是片面的运动镜头,是指整部影片或片段的运动感、时间感、流畅感,使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产生连续的想象,构成一个完整情节并加强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事件。

而在处理镜头的时候,运动的画面也往往更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增强影片的吸引力。然而,往往有些人在拍摄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运动的物体拍不出运动的激烈效果,这是缺乏对镜头的分析和必要镜头技术的运用。

增强画面运动感的镜头处理技巧:

当在同时拍摄多组对象的时候,如果想造成整段影像的运动感觉,可以在物体高速运动的时候,摄像机相对静止;在物体相对静止的时候,让摄像机运动起来。这样整组镜头联系在一起,无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物体,在整体上给人的都会是强烈的运动感。

镜头拍摄或剪接方向的选择,在拍摄两组按同一顺序运动的影像时,可以分开拍摄。在常规状态下,人们可能会按照正常的物体运动的同一顺序分开拍摄。但是,如果将两者的顺序改成相对的拍摄,会在视觉上造成非常强的冲击力,也会因为运动顺序的对比而产生一定的节奏感,最终会使观众感受到画面更加强烈的运动效果。在美国故事片《关山飞渡》几十米距离的追逐场面中,就尝试将朝同一方向运动的两组对象处理成相对方向的运动,从而形成强烈的视觉节奏,突破了传统镜头运动的禁忌,但它也能让观众接受,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震撼。

通过运动中各种镜头合理的连续组合搭配,可以获得比较强的动感效果。举个例子,在黄土地中腰鼓表演的一段影像中,将中景、全景、大全景、特写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通过不同视角的拍摄、前景和后景的运动对比,镜头的平行移动甚至是无序的晃动,局部动态特写拍摄来进一步加强影片的运动感。

在拍摄一个有复杂运动的对象时,不见得要按照常规的方法直接以某一固定景别去表现。我们可以尝试对运动的物体进行跟踪的拍摄,哪怕是运动的镜头无法把整个运动的对象在每一帧都能完全包括在内,但运动的画面加上运动的影像,再辅以适时的推拉变换景别已经能将整个动态阐述得非常清晰,而且影像会更加体现出饱含激情、富有情感的运动效果,在视频教程拍摄奥运会中运动员运动的影片的例子里,这一原理得到了充分体现。

镜头组接的时间长度也会对影片的运动感产生影响。一般来讲,远景、中景等镜头大的画面包含的内容较多,观众需要看清楚这些画面上的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就相对长些,而对于近景、特写等镜头小的画面,所包含的内容较少,观众只需要短时间即可看清,所以画面停留时间可短些。另外,一幅或者一组画面中的其他因素,也对画面长短起到制约作用。如同一个画面亮度大的部分比亮度暗的部分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如果该幅画面要表现亮的部分时,长度应该短些,如果要表现暗的部分的时候,长度则应该长一些。在同一幅画面中,动的部分比静的部分先引起人们的视觉注意。因此如果要重点表现运动的部分时,画面要短些;相对的表现静的部分时,则画面持续长度应该稍微长一些。

合理地运用心理补偿,灵活地组接镜头,也可以产生运动的流畅、连贯效果。所谓的心理补偿,是指一种视幻觉,观众从屏幕上看到或感知到了屏幕上并没有出现的东西或者动作。比如第一个镜头是汽车里颠簸的场景,第二个镜头是汽车从远处开来,由小变大,在近景处拐弯。给观众的感觉其实是这辆汽车已经出画。再如魔术师在变出要变的东西的时候,往往手一扬,给观众的感觉好像是扔出了什么,再加上后面观众看到了变出的动物,使观众真正相信是魔术师扔出了东西。这也是利用人们心理补偿的很好例子。银幕上无法完成的影像或动作,在心理补偿的潜意识作用下,观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心理上将其完成了,观众实际上已经跟电影产生了互动并且融入到电影当中。

运动,无论是电影或是动画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应该努力把握好这一元素和相关的技术,灵活地运用到影片的制作当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李罡,河北经贸大学;王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婷,河北师范大学)

编校:施 宇

影视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摘要:影视作品中加入声乐艺术会增添自身的艺术感染力,其独唱、对唱、合唱三种表达方式的适当采用会有助于渲染影视作品的场景氛围、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推动情节发展、概括主题思想。可以说,声乐艺术对于影视作品的传播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声乐艺术 影视作品 烘托氛围 概括主题

声乐艺术是一种结合语言与音调来传达情感的听觉艺术,其与生活实景画面构成了当前影视作品的主要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影视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成熟中,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一种带有创新理念和时代文明的文化传播载体。影视作品需要声乐艺术来实现自身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声音和现实场景结合起来也使影视作品形象更加丰满和更具有传播力。与此同时,根据场景的不同选择符合该场景氛围的声乐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表达场景主题。

一、影视作品中的声乐艺术及其特点

(一)影视作品中的声乐艺术

声乐艺术是一种融合生理学等多学科的音乐艺术,通过语言与声音音调的结合来传达情感,从而使听众得到音乐的洗礼而产生情感的共鸣。一切艺术都开始于情感,也将以传达情感为目的。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载体,其情感的传达也需要声乐艺术来表现。因此,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要想打动观众,影视作品不仅需要有具有感染力的实景画面,也需要有渲染气氛、传达场景主题的声乐艺术。声乐艺术具有自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当被使用在影视作品中会使影视作品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同时给予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使观众在观影的时候也得到听觉的享受和心灵的洗礼。

(二)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的特点

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广泛使用并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影视声乐艺术。声乐艺术运用在在影视作品中时,既要考虑自身艺术需要还要求考虑情节需求,努力渲染氛围、营造影视作品风格。声乐艺术具有情感的传达力,在影视作品中更容易感染观众并引起情感共鸣。影视声乐艺术不再是单纯的声乐艺术,而是结合影视作品主题为其服务的声乐艺术,其与影视作品情节发展紧紧结合并形成统一整体。因此,对于不同的场景选择适合的声乐作品非常重要。

二、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的表现方式

在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的表现方式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独唱、对唱、合唱。独唱具有将人物内心情感外化的作用,而对唱会使影视作品更具有观赏性并刻画人物内心,合唱则使观众更加融入影视作品的氛围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独唱、对唱和合唱都能传达人物内心情感,但三种表现方式在风格、形式、演唱状态上有所不同,对于情感的感染力不同,艺术效果当然也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场景所要传达的内心情感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表现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影视作品会有许多不同的场景,不同场景的感情和氛围也会不同,而合理选用不同的声乐艺术会让观众有不同的听觉享受,从而感受到不同的气氛,也使影视作品更具有欣赏价值。当然,声乐也会反映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甚至不同地域也会有不同的声乐艺术。独唱、对唱、合唱等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不同表现方式的采用要符合情感需求,要适应文化、政治、地域等因素。

三、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一)听觉与视觉的立体结合,烘托艺术氛围

早前的影视作品为无声阶段,主要通过现实场景布置来传达影视作品的主题与情感,但缺乏声乐的配合会使影视作品显得稍许乏味。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声音被加入到影视作品中并受到广泛欢迎。在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与现实场景的结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与听觉的立体享受,给观众独特的观影效果。正如前所述,默片时代只有现实场景而对于传达影视作品主题情感显得乏力。而声乐艺术的加入对于艺术氛围的烘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场景的变换更加自然,使故事的发展更加紧凑,同时也对主题思想的传达有着推动作用。电影《倩女幽魂》开头舒缓而具有古典风格的声乐极易将观众带入唯美梦幻的氛围中。随着剧情的展开,声乐旋律也逐渐展开并达到高潮,给电影增加了独特的魅力。声乐的发展也预示着情节的进展,使观众欣赏到视觉与听觉的立体观影效果并融入影片所要传达的氛围中,影片结束后也给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回忆。

(二)增添艺术感染力,推动情节发展

影视作品主要还是通过情节来将故事来龙去脉以及主题情感传达给观众,演员的演技、现实场景的布置和台词描述都是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品中情节的发展主要靠矛盾冲突,矛盾冲突塑造了人物形象,同时也推动了情节发展,但是声乐艺术在情节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声乐艺术烘托了故事情节发展的氛围,缺少声乐会使情节显得苍白单调,难以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染力。举例来说,科幻电影中加入节奏感较强的声乐作品除了烘托影片激烈的氛围外更使故事情节发展更加流畅自然;爱情影视作品中配合诸如《爱如空气》之类的声乐作品会诠释男女主角内心情感并烘托爱情戏的忧伤甜蜜;喜剧影视作品中加入声乐作品会显得情节更加搞笑,推动情节发展,吸引观众注意力。对于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配合风格合适的声乐作品,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能够增添艺术感染力。

(三)诠释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影视作品中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但主题思想需要一主角的故事来传达。在描述主角经历的故事时最难刻画得是主角的内心世界,因为我们无法探知,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声乐艺术以其自身的艺术特征可以烘托氛围并刻画出人物内心世界。内心情感毕竟很难探知,但喜怒哀乐都可以借助外物来展现出来。声乐艺术具有多样性,在人物不同的内心感受下配合不同的声乐作品,便于观众去领会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同时也使观众产生共鸣,增加对影视作品的认同感。喜剧电影《让子弹飞》中插曲特色十分鲜明,其中的口哨十分具有节奏感,形象地反映出麻匪内心的胆大妄为、快意恩仇。正是因为人物内心难以具体展示,所以声乐艺术等多种表演方式共同合作才能诠释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四)概括主题思想,传播影视文化

可以说,影视作品的主题曲就是对影视主题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影视思想情感的再度升华,更加便于传播影视文化。影视作品中主题曲一般都是独自创作,主要是为了更加契合主题,与故事情节、人物情感具有相符性,同时在影视作品之外也可以得到传唱,便于传播影视文化,增加影视作品给观众的影响力。举例来说,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形象地展示了剧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以雄厚的气势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英雄人物的起伏也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使电视剧《三国演义》在多年之后还能起到传播影视文化的作用。声乐艺术概括了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也起到了传播影视文化的作用。

四、结语

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被广泛使用并成为其重要的表达方式,独唱、对唱、合唱三种表达方式的不同也给影视作品不同场景提供了选择空间。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实现了听觉与视觉的立体结合,烘托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氛围;同时推动情节往前发展,增添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便于诠释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曲可以高度概括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有利于传播影视文化。声乐艺术与影视作品的结合可以说是双赢的,这对艺术的发展必将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No.Hnjg2015-54。

参考文献:

[1]胡晓.论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J].柳州师专学报,2012,(03).

[2]张琳.论影视作品中的声乐艺术[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21).

[3]祝婷婷.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于文化传播[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周梅.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的叙事作用[J].电影文学,2012,(17).

影视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广播影视工作者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充分反映人民心声,热情讴歌火热生活,及时传播国内外重要信息,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影视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中国广播影视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政策突破、技术突破和整体推进为特点的三个阶段:

一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到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这一阶段,确立了中央、省、有条件的地(市)和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政策方针,各级广播电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基本停滞到高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

二是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之前。这一阶段,有线电视崛起、卫星电视开播,形成了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新格局。

三是从党的十六大召开至今。这一阶段,突出抓好电台电视台内部机制改革、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影视剧和影视动画产业发展、数字化和广播影视“走出去”等,广播影视呈现出整体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舆论引导水平不断提高。首先,圆满完成重大宣传报道任务,突出做好重点主题、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其次,不断推进宣传创新,突出新闻价值,增加信息含量,注重宣传效果,同时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以“及时准确、公开透明”为原则,以主导国内舆论、引导世界舆论为目的,建立健全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机制。再次,积极发展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媒体新阵地,使它们在舆论宣传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事业规模与传输覆盖迅速扩大。到2007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63座、电视台287座,分别比1978年增长3倍和9倍;开办公共广播节目2477套、公共电视节目1283套,分别比1980年增长17倍和32倍。有线电视用户达1.53亿,居世界首位。数字电视用户2686.05万户,用户数逐年增加。收音机、电视机社会拥有量分别达到5亿台和4亿台,千人平均拥有量居世界首位。建立了广播与电视并重,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并用,模拟与数字并存的多层次、现代化的广播电视传输体系。全国有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6万多座,卫星上行站30多座,卫星接收设施2000多万面,微波线路8万多公里,有线电视网络300万公里。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5.43%和96.58%,分别比1982年增长了49%和69%。全国共有34条城市电影院线,股份制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46家,数字电影放映点达5000多个。

节目生产制作能力大幅提升。2007年全年制作广播节目633.25万小时,电视节目255.33万小时,分别比1984年增长26倍和91倍。电影连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7年产量达到402部;电视剧年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07年产量超过1.4万集。影视动画实现跨越式发展,2007年突破10万分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受到人民群众好评。

安全播出保障能力不断提高。面对高科技条件下日益严峻的安全播出形势,各级广播影视部门加大投入、健全体制、建立制度、完善技术,安全播出水平显著提高。经过多年建设,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基础设施普遍加强,初步形成了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调度灵活、令行禁止的覆盖全国的安全播出调度指挥和管理机制,完善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制定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急预案,安全播出工作实现由重点防范向安全运行转变。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着眼于解决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难的问题,加大广播影视资源向农村倾斜,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广播影视重点工程,解决了近亿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提高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和电影放映能力。农村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财政保障机制和内容供给机制逐渐完善。

产业规模日益扩大。2007年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1300亿元,比1982年增长149倍。电影综合收入67亿元,创历史新高。视听新媒体业务迅猛扩张,收入明显增加,逐步成为广播影视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2007年底,东方明珠等广播影视系统6家上市公司资产总额达到263.27亿元。改革开放初期,财政收入占广播电视总收入的90%以上,2007年财政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3%。广播影视经营性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其他事业建设。

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目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拥有11座境外整频率电台、153家境外合作电台、15个对内外宣频率、12家环球网络电台,通过53种语言对外播出,同时拥有38种外文报纸、3158个海外听众俱乐部、10家海外孔子课堂,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国际传播新体系。中国电视长城平台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央电视台英语、中文国际、法语和西班牙语频道海外用户总数超过8400万。30年来共有541部影片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我国电影越来越具有品牌影响力。

人才队伍逐步壮大。2007年全国广电系统共有从业人员近58万人,比1980年增长了164%,基本形成了一支以新闻宣传、艺术创作、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影视发展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影视发展取得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经验: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广播影视是党的宣传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是广播影视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改革。中国广播影视既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又有产业属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广播影视繁荣发展,既要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也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要通过改革创新,找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结合点,找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点,进而找准改革发展的用力方向和着力点,解放和发展广播影视生产力。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广播影视是现代科技的产物,科技创新是广播影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先导力量。无论是发挥广播影视的内容优势、提高广播影视的传播能力,还是提升广播影视的影响力,都必须适应传媒发展的新趋势,充分运用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改造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进而促进广播影视的发展进步。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依法管理。实践证明,改革越深化、科技越进步、事业产业越发展,加强依法管理就越重要。必须遵循广播影视发展规律,坚持抓管理、保安全、促改革、促发展的原则,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和科技等手段,推进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五是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党的方针政策与广播影视实际紧密结合,根据广播影视的性质任务职能,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让中央放心、让群众满意。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

当前,我国广播影视已进入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必须在认真总结30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提高广播影视引导能力。新形势下,广播影视在整个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影响不断扩大,责任更加重大。这就要求广播影视必须更好地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从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引导能力。特别是要认真总结我们在抗震救灾、北京奥运宣传报道中获得的成功经验,真正做到发生在中国的事情,话语权由我们掌握,国内舆论由中国媒体主导,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要把服务“三农”作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采取无线、有线、直播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力争“十一五”期间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同时积极推进县对乡广播电视的垂直管理,加快由工程建设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转变,确保村村通、长期通。西新工程要继续按照“建养并重”的方针和播出与监测、节目与覆盖、广播与电视统筹发展的原则,重点加强边境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族语言节目翻译制作能力。要继续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思路,进一步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力争2010年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广播影视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我们过去取得的成就靠改革,今后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当前,电台电视台等公益性事业单位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突出公益性质,重点是做好制播分离改革试点,努力降低节目制作成本,不断提高节目质量。影视剧和影视动画等经营性产业,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加快产业发展步伐,重点要加快经营性电影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积极推进广播影视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加快各类影视产业基地建设,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充分运用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广播影视传播力和影响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当前,要紧紧围绕实施广播影视数字化工程,创新广播影视传播体系,带动体制机制变革,加速广播影视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一要推进电台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二要推进有线电视、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三要推进移动广播电视发展,四要推进直播卫星的应用,五要推进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存储等各环节数字化,加快构建多层次的数字电影放映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统筹国内国外发展,进一步加快广播影视“走出去”步伐。要与外交、外援、外宣等相结合,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健全网络、形成合力,加快建立多媒体、跨平台、广覆盖的广播影视国际传播新体系。要创新手段,拓展渠道,积极争取鼓励广播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构建海外营销网络,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采取合资、合拍、以进带出等多种方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加强管理,进一步为广播影视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广播影视工作的领导,强化政府全面履行导向把握、政策调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的各项职能。要抓好宣传导向管理、播出机构管理特别是广播影视新媒体管理。同时要结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提高广播影视系统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本领。要创新体制机制,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为广播影视发展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回顾过去,我们倍感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广大广播影视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电视事业暨中央电视台建台50周年大会上贺信的要求,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腾飞。

上一篇:女子礼仪范文下一篇:我爱读书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