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文

2023-09-21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我们现实的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观念的灌输和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品德课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张显其生命力,是品德课的魅力所在。在教学中,我就如何扎实有效地进行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引领学生走入生活大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

最初的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是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教育,教

育与生活浑为一体。随着专门化教育的出现,教育从现实的生活中分化出来,教育不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而是在学校中进行。正如杜威所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我们要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会受到真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安排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如在教学《温馨一家人》,《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时,我便分发给学生一张家庭成员劳动记录表,让学生做个有心人,每天记录下父母等人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许多学生都记下了“妈妈每天起来就为我做早饭”;“爸爸要做晚饭、洗碗”;“妈妈每天要洗衣服”等等,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忙碌与辛苦,也试着分担一些小家务,如扫地,整理自己的书包,洗袜子等,虽然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也体现出了他们已经懂得了学会为父母分忧解愁,也表达了他们对父母的孝敬。又如《家庭收支知多少》要求学生知道维持家庭生活需要一定的经济来源,了解家庭收支情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记下父母一个月的收入情况,再详细记录一星期内家中所有费用支出的具体情况。小朋友从未留意过这些生活细节,兴趣也很浓,纷纷回家做好各种记录。有的询问父母后记下了每天买菜的费用,有的记下了自己每天买早点的费用,有的跟随父母到超市购物后留下了购物清单。我补充说压岁钱要有计划地使用,学做一个会理财的小主人。他们听得格外认真,似乎长大了许多。通过这样的课堂外延,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

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我觉得这样的课实实在在,是从生活体验中激起了学生真正的思考。

二、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活动教学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如教学《社区的公共设施》一课,虽然我们是村级学校,但对社区大多数学生还是陌生的,再加上很多学生是从外地上来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本不了解社区。因此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就比较陌生。教师要将教材进行内化,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和认识。教师要先将本部分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牵线搭桥,将文中的概念生活化,让学生明白所谓社区就等同于我们以前的一个村。他们的头脑中就出现了老人会、卫生院、戏台、老人锻炼场等所谓的公共设施。这样一来,学生就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因为这些知识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早就涉及的,而且也是相当熟悉的。教学就回归到学生火热的生活之中了。这样的教学通过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整理,不是把关于社区的空洞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感受体认到他所生活的与众不同的实实在在的社区,以及他的家与所在社区的密切联系。由于学生对社区这个概念进行了内化,所以接下来的《和睦相处》《精彩的社区生活》两课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了。开放、流动的课堂,会使学生感觉到这就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在上课,一切是那么真实、亲切、新奇、充分点燃学生热情参与的火花。

三、创设生活情景为教学服务

“教育即生活。”陶先生如是说,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和生活是不能分离的。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原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没有与鲜活、丰富的生活相联系,导致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显得苍白无力。为了使说理更充分,明理和导行应该是紧密结合的,而且应和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在教学生活《诚实是金》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这么一个坏节,即让同学们来演《醒醒吧,小刚》这个小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小品。先角色分工,分别扮演小刚,小刚的同学、老师和家长。这种形式既满足了学生好动这一特性,又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诚实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考虑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只有紧紧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唤发出生机和活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活用生活教材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过美好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他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所以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我们应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巩固、内化、应用到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如四年级下第2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中感受家乡的交通方式多样,交通网络发达,要形象直观。教材“风

景线”只是范例,要结合学生实际教学。如:假日里,用什么方式,经过怎样的路线出门?地图上画一画,小组内说一说。出示熟悉的站牌,发现了什么?你最熟悉的是几路车?为什么?《城乡巨变》“风景线”中所举的例子陕西潼关、苏州园林、京杭大运河都离学生很遥远,如果我们照本宣科,那样难免会让学生产生错觉:我的家乡没有这么多的故事,没什么好讲的,也就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爱家乡、为家乡自豪的情感了。再说教材也只是教学的凭借,教学过程最终要落实到活生生的儿童认知上。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认识事物的规律,采用直观具体的教育手法,组织每位学生调查社会、调查家庭,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从搜集的资料、听长辈们的叙述或是从民间传说中知道家乡的故事,了解家乡的过去,并用自己的眼睛从具体的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公路绿化、居民住宅、旅游胜地等方面观察家乡的一切变化,用自己的心灵真切去感受家乡的变化,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一、对“敬业”内涵的理解

敬业,在党的十八大之前人们一直把它作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使人们知道道德上应该遵循的基本规范。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科学概括,第一次将“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专家解读:所谓敬业,就是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珍惜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包括这样几个层次。

教师理解:敬业从悠久的历史文化来看,有深厚的根源和深刻的内涵。孔子说,“执事敬”“事思敬”。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敬业的内容有所变化,所以,我认为敬业就是忠于职守的职业态度,包括对职业的认可、尊重,以及明确的职业目标和积极的职业理想。能够对职业认真负责、开拓创新、精益求精,具有服务奉献的精神。

学生理解:应该说,目前中小学生对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学生们能够非常熟练的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基于不同主体的践行视角,我们可以从社会角度及学习角度两个方面思考对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各种途径使其进入学生的脑海,进入学生的心灵,真正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社会角度

1.“社会生活中的敬业”在课程中的渗透

“社会生活中的敬业”价值观在小学各年级段的关注点有所不同。中年级关注普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如三年级下册“阿姨、叔叔辛苦了”,四年级上册“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关注行业的分工与合作。在高年级教学内容中,体现为对集体责任、对国家责任的担当。如五年级上册“祖国江山的保卫者”。教材内容本身以鲜活的事实、生动的描述、灵活的方式充分体现出不同劳动群体的敬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层面价值准则内容较为抽象、概括,敬业价值观也一样,需要在学科教学中深入挖掘。

2.“社会生活中的敬业”对接教学的建议

(1)找准结合点,使教学内容与价值理念有机融合

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倡导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的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社区扩展。我们在敬业价值观渗透时,结合教学题材本身拓展教学空间,找准结合点,把价值观的内容作为品德课素材性资源的拓展和补充。

案例:《阿姨叔叔辛苦了》(人教版 三年级下册)通过教学空间的拓展与延伸,开拓现有课程的素材资源,使“敬业”价值准则得以落实。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就是敬业精神的外化,从而产生内在的动力,使敬业精神由一种价值自觉转化为行为自觉,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对事业执着的追求精神,是劳动者不断进取不懈创造的精神。我们找准结合点,就可以使敬业价值观如春风细雨,融入到品德课堂教学中。

(2)找准转化点,使教学题材与社会生活无缝对接

教学中,可紧紧围绕“敬业”这一价值观,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从“生活离不开敬业品质,人们的敬业才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等,引导学生认识到敬业是劳动者的光荣,从而立志要做一个敬業的人。

总的来说,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对社会生活中敬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中,需要选定一个榜样,找准人的发展与敬业结合的典范。这样的学习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更能凸显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学习角度

1.“学习层面的敬业”在课程中的渗透

《礼记》中说过,“敬业乐群”“敬业,则于所习无怠忽”,而作为一名小学生,要能够专心于学习,有坚强的意志力,勇于拼搏的气魄,决不放弃的信念,且把学习变成生命中快乐的经历,便是“敬业”。

学习层面的敬业价值观涉及的范围较广,有学习态度、意志品质等,而且各年级侧重点不同。低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喜欢学习生活,如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的“学做小雏鹰”;中年级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快乐学习。如三年级上册“做学习的主人”,等教学题材。在高年级教学内容中,体现为对集体责任的担当、有岗位意识及心理品质的养成。如五年级上册“我是参与者”,五年级下册,“拥有好心情”。另外,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从行为习惯方面关注品质的形成,如《我不拖拉》《怎样才能“不马虎”》;一个价值观念在学生身上的具体化,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养成开始,为学生追求美好自我启航。

2.“学习层面的敬业”对接教学的建议

作为社会的新一代,小学生该如何做到“敬业”呢?

首先,认真对待学习——认真做好每天的作业。尽自己所能把所要学的东西学好,理解透彻,把学习视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必要工作,对学习存有责任心,这才算是对学习做到了敬业。

其次,从奋斗中取得成功——当我们苦心研究的问题得到解决,当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时,会有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基于此,我们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教学策略,育养学生良好的敬业价值观意识。

(1)借助研讨 ,提升学生“敬业”尽责意识

(2)强化参与,培育学生“敬业”意志品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强调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敬业价值观既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既有深厚的社会实践基础,又有高远的理想目标导向。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抓住一切教育机会,把敬业价值观与我们的日常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上下功夫,使学生的言行无处无时不受其范导,使之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阳光雨露,时时处处滋润和普照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心中的“敬业品质”得到充分的营养而茁壮成长。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教材分析:

本教材第一单元是:美丽富饶的家乡,第二单元是:了解商场、学会消费,第三单元是:安全生活每一天。 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们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6、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7、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一定的辨别能力,孩子对这门课比较感兴趣,乐于学习。但学生 的自制力差,对课文中的一些要求能够理解也能跟着做,但持久性不够,需要老师经常提醒、督促。 教学措施;

1、创设情景教学,给予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从而让学生以积极、欢快的情趣去学习。

2、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一、开放式的教学策略

开放式教学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要求教师将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 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开放式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需求作为调整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将课堂的教学过程视为完成预设方案的不变流程, 教师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 学生的学是完成教案的过程。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和完成教案, 而是用教材教和创造性教学, 教学的全过程是动态发展的, 是适时变化的。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朋友之间”时, 就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先以有关“朋友”的名言警句引入新课, 接着让学生讲述自己和朋友之间发生的故事, 进而让学生探讨朋友之间如何相处, 同时讲述自己收集的朋友之间的美好故事或体现朋友真挚友谊的诗句, 最后让学生在《千金难买是朋友》的音乐声中写出自己对朋友的赞美之词在全班交流。课上, 一些学生情不自禁地背诵了好多古诗, 有的学生还不由自主地跟随音乐声手舞足蹈,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身心愉悦达到了极致。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乐于收集, 乐于讨论, 乐于交流, 乐于写作。

二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学习时空的开放, 过去我们将教学局限于教室, 使教与学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场所不应当只足限于教室, 应当让学生走出教室, 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扩展到学生的一切生活领域, 从教室扩展到家庭、学校、社区、田间、工厂及其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 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进行探索和研究, 并让学生把在社会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带进课堂进行讨论。如我在教学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第一课“只有一个地球”时, 要求学生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要求学生从“人口状况”、“资源状况”、“环境状况”三个主题中, 选择一个方面进行调查, 收集相关资料, 课上, 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达到资源共享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样的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 很好地帮助了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教学内容和结果上的开放, 即教学内容应当是丰富多样的, 能满足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选择。在学习结果上, 既可得出统一认识, 也可保留多种意见。如我在教学第一单元“你我同行”第一课“男生和女生”时, 让学生讨论总结男生、女生的优缺点, 好多男生就认为女生小气, 爱骂人;好多女生则认为男生粗暴, 爱打人。同时, 我还让学生夸夸自己的异性朋友, 小品表演书上提供的情景, 设计好男孩好女孩形象。这些活动的开展, 满足了学生个性化需要, 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 锻炼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能力。

二、活动化的教学策略

活动化教学是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 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 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实施活动化教学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在课堂中模拟创设场境, 如可模拟创设学生日常生活场景、社会活动场景等, 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场景中的活动, 去进行体验和获得认知和情感的发展。二是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在亲临其境的场情中获得认知, 求得体验。在实施活动化教学时, 有几点要引起教师注意:一是要看内容是否有利于开展活动化教学, 对不适宜开展活动化教学的内容不强求采用这一形式;第二, 活动化教学要注意考虑实际的环境与教学条件的匹配, 因为有的活动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多方的支持与配合, 因此, 应当根据具体的物质条件和实际环境进行选择。三是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忽视, 因为, 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力是有限的, 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非常重要, 在活动化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体现为教育的指导者、场景的创设者、活动的参与者、活动的评价者。如我在教学第三单元“人类的家园”第三课“当灾害降临的时候”时, 我就模拟创设了“地震到来时”、“洪水袭来时”、“火灾发生时”这样一些生活情景, 让学生讨论如何进行自救和互救, 然后进行模拟演练。学生身临其境, 在情境中体验、思考、感悟, 这不仅能填满孩子知行脱节的鸿沟, 促进行知统一, 更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给课堂带来勃勃生机。

三、对话式教学策略

对话式教学策略是在指“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 围绕着教材提供的话题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话题和范例, 在教学时, 教师要尽量凭借这些话题和范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热情, 调动学生的认知和经验、情感和体验, 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交流自己的生活经历, 把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情感告诉学生。这一教学策略使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真理的占用者和宣传者, 学生不再是真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和老师都是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的授受关系, 而是你、我关系, 对话关系, 合作关系。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和对话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施探讨.陶元红.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巧用信息技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突破历史教学重点和难点,促使初中历史教学信息化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信息技术;应用对策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改革创新教学课堂,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在初中阶段,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课程。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式为主,这种“照本宣科”式的历史教学模式,使得整个教学课堂枯燥、单调而乏味,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提升。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将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改革创新历史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也是拓宽学生历史学习渠道的有效途径。本文立足初中历史教学,探索信息技术手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极其有效性对策。

1 初中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的意义

1.1 有利于优化历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其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在知识的学习方面,“死记硬背”成为了很多学生惯用的方式,这种机械记忆的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整合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多媒体演示教学的方式,是帮助教师优化教学手段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多媒体教学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功能,是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同时,基于信息技术互联网资源优势,初中历史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视频、音频以及图片资源,促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奠定基础。

1.2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所有一线教学工作者都明白的道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又有多少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传统的教学背景下,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使得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完全建立在自身教学水平以及人格魅力的基础上。而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可以巧妙地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教学氛围,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整合微视频开展教学,富有趣味性的视频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把握教学的内容,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2 初中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的对策

2.1 整合信息技术,增强历史课堂趣味性

历史学科与思想品德、语文等人文性的学科不同,其严谨的是史料考据等都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历史是初中阶段新开设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历史科学素养,丰富学生思想内涵的重要课程。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整合,多媒体演示教学以及各种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如视频、音频等的应用,是增强历史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的过程中,应当紧密结合历史教学的内容,将一些与历史课堂有关的视频、史料图片等资源融入到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秦统一中国》时,如果仅仅是干巴巴地给学生讲解课本上的条款,势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影视资源的应用,将与秦朝历史发展的影视片段剪辑,整合运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对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有更为直观的认知,同时,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附以文字的讲解,方便学生把握秦统一中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因素,让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更加深刻,提高教学质量。

2.2 整合信息技术,拓展历史教学的内容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手段,以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形式的优化为甚。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信息化教学于改革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笔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巧妙地整合信息技术手段,结合互联网资源优势,有效地拓展了历史教学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提高了教学质量。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时,结合互联网资源优势,将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料资源等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理论化的层面,尤其是《战地钢琴师》、《辛特勒名单》等影视资源片段的融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疾苦,促使学生以更为理性的思维认知世界大战,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认识观。

2.3 整合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更加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力求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长期被动接受、过度依赖的学习现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教育改革的思想,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過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思考。信息技术手段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就如前面我们所说:新课程改革强调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那么,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开展自主学习。例如,初中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历史预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把握相关历史事件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等。这样,学生必须要借助互联网寻找、搜集需要的历史资料,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之一。

综上所述,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历史课堂趣味性,优化历史教学内容,拓宽学生历史学习渠道,构建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杜婷.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6):256.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一、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要在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乐于思考、乐于求得问题的答案,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设计课堂提问要注意层次性。

根据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 提问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 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问题, 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如教学《要管得住自己》一课, 我讲完故事后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 故事的主人公他改掉了什么习惯? (2) 他是怎样改掉吃甜食的习惯的?如果他不改掉这个习惯, 结果会怎样? (3) 从达尔文改掉吃甜食的习惯这件事, 你懂得了什么?这些问题的设计既紧扣课文, 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达尔文顽强的意志力, 又循序渐进地指导了学生思维的路径,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设计课堂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提问, 一定要提在点子上, 问在关键处, 富有启发性, 以利于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我教《一条珍贵的毛毯》一课时, 设计了这几个问题: (1) 朱德、周恩来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什么人? (2) 这件毛毯经历了多长时间? (3) 这条又旧又破的毛毯为什么要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经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分析、概括, 课文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赴汤蹈火的事迹和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情谊就突出来了, 其光辉形象也自然显露出来了。

3. 设计课堂提问要加强针对性。

针对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所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教育观点能渗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产生正向的心理效应, 课堂提问必须加强针对性。如教学《做妈妈的小帮手》一课, 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 你们在家里是怎样做妈妈的小帮手的? (2) 有的同学在家里是独生子女, 爸妈不让干家务活, 该怎么办呢?由于设计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符合学生的年龄、生活实际, 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因此人人争相发言,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这种愉快而热烈的讨论中, 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 有责任做家务活的认识, 而且增强了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做妈妈的小帮手的主动性, 从小学会生活自理。

二、在抓好课内教学的同时, 要注意联系实际

《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和社会实际, 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这就是说, 教学必须联系实际, 讲求实效。为此, 必须立足于“两个结合”。

1. 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 使思想品德教育有新意。

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神州大地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是当今不少小学生“身在福中不知福”, 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却不懂得改革开放的优越性。因此, 思想品德课必须联系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 向学生进行改革开放的教育, 使其具有时代特色。如在教《腾飞吧, 祖国》一课时, 老师事前组织学生进行调查, 问爸爸妈妈自己家里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添置了哪些家用电器, 并组织小记者采访和进行社会调查, 访问镇工商所所长, 请他讲述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市场的变迁从里到外, 由小变大;个体户的发展从无到有, 由少到多, 现已发展到了400多户。此外, 还访问了农场场长、萝卜爪厂厂长、养殖专业户等。我们还设计表格, 让学生调查统计。通过调查对比, 学生深受教育。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涌现出来的许多典型的人和事都富有教育意义。

2. 结合农村实际, 使思想品德教育有特色。

我们国家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 因此, 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必须面向农村, 面向农业, 面向农民, 紧密结合农村实际, 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 要结合思想品德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如在教《劳动不分贵贱》一课时, 我首先用形象具体的类比法 (用人体的各个器官进行类比) 讲清劳动只有分工不同, 没有贵贱之分, 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热爱劳动, 热爱农村。

其次, 要结合思想品德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种田要讲科学, 养鸡、养猪、养鱼也要靠科学。因此, 教学中必须重视进行农业科技教育。我教《相信科学不迷信》一课时, 除了运用课文中的事例外, 还让学生课前搜集因信迷信而受害的事和讲科学受益的事, 并增补自编教材《种田地也要讲科学》, 使学生在正反对比中提高认识。如有的同学了解到文高村一个农民看不懂药瓶上的说明而配药过重, 使水稻枯死了一大片, 结合类似这样的一些事例, 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 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晓之以理, 而且要导之以行。结合农村实际, 我们还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些农科活动, 让学生认识各种农药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症状, 学习植物保护知识等, 还组织他们与养猪、养鸡、养鱼专业户挂钩, 办“红领巾养殖学习站”, 从中学习科学养殖技术。

上一篇:课外文学知识范文下一篇:整车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