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市场营销城市管理论文范文

2024-03-12

地方市场营销城市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人们对于旅游有了更高的需求,除了需要欣赏到独特的景观之外,还对旅游中的各项服务政策有了一定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旅游发展行业已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何在这个情况下推进新的营销策略,实现发展中的突破是目前旅游行业的发展方向。在这个背景下,旅游企业与其他行业的合作营销就成了一种趋势和潮流,它可以帮助解决旅游行业所面临的困境,但是同时,它也有着一定的风险问题,需要有关人员对此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本篇文章通过对旅游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进行阐述,分析旅游企业合作营销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并且就旅游企业合作营销中商品营销的策略进行具体的研究,从而探讨旅游企业合作营销的风险和具体的规避方法。

关键词:旅游企业;合作营销;商品营销;风险规避

对于旅游来说,在如今的时代下,它早已不是单纯的风景游览等内容,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旅游已经成为了一个整体的产业活动,它是集休闲、娱乐、产品购物等为一体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旅游业的根本就是“吃、住、行、游、购、娱”,它们在不同的时间段有着不同的概念,在近年来,现代旅游逐渐发展成为了社会旅游的一种模式,它是一种享受性的概念,需要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解除日常生活中的疲惫。除了旅游景点之外,旅游产品成了旅游行业发展中的重点,它是由实物产品和服务共同构成的一种概念,它包括度假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专项旅游产品等不同的类型,旅游商品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从实际的数据来看,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一、旅游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1.旅游产品没有新意

从现阶段的旅游产品来说,大多数都有着一定的雷同性,对于旅游来说,它是一个范围比较大的概念,但是在时代的发展下,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关系在推动旅游行业的转型,对于旅游产业来说,为客户设计个性化的线路,通过各种娱乐要素的融入丰富它的产品类型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许多旅游企业在这方面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没有了解到整合营销的重要性,在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研究上没有一定的创新,存在更多的滞后性,在体系上有着一定的残缺。通常来说,我国旅游企业中的产品大多以自然景观为主,缺乏文化旅游的融入,在精神上不能带领游客产生很好的共鸣,纵然有些旅游企业在景点中开发了人文景观,但大多却都是采取模仿和抄袭的形式,没有将真正的内涵融入到其中,而且游客在其中没有产生一定的满足感,部分旅游产品没有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从而造成旅游企业经济效益的下滑,在竞争中没有一定的优势。

2.商品营销上的缺失

对于旅游市场中的经济链来说,旅游商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推荐的一种富有特色的商品结构,对游客有着一定的吸引力,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对于当前的旅游产业来说,在商品营销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旅游市场来看,它的同质化非常严重,如果某个商品在短时间内成为了热门商品,就会出现大量的模仿现象,对于游客来说,商品的数量和类型增多,但是吸引力有可能并没有随之增大,模仿和抄袭等现象的出现使得在商品营销上有着一定的限制,没有创新发展的机制。其次,对于现阶段的旅游商品,许多景区在开展营销活动时,都会将低价作为主要的嘘头,扩大商品的销售范围,但是从旅游产业来看,这是一种消费旅游品牌形象的行为,对于商品营销的长期发展来说也有着不利的影响,破坏了市场的规律,形成了低价营销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来说,我国大部分的旅游产业在商品营销的手段上都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很多景区依然依靠传统的方法进行宣传促销,没有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即使有少数旅游企业在网上开通了相应的宣传渠道,但是在页面设计上过于简单,缺乏有效的管理,没有达到一定的营销效果。

3.旅游法规不健全

从对旅游市场的调查显示,许多发达国家的旅游在发展上呈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在旅游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并且真正地将一些条例和政策落实到具体的旅游产业中,但是从我国的旅游法规来说,目前主要的问题就是法律上的不完善,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对于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来说有着不利的影响,导致旅游市场经营秩序上的混乱,许多旅游企业甚至为了盈利采取了许多违规措施,打着发展旅游资源的目的破坏现有的自然环境,造成了资源和能源上的极大浪费,如果我国在这方面不采取有效的整治措施,很可能会造成旅游行业的混乱,从而侵害游客的合法权益,导致旅游产业的发展遇到瓶颈。从具体的法律法规来说,我国的旅游基础法律体系就存在一定的漏洞,没有结合当前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国家级旅游立法数量少,在执行上也有着一定的不完善性,有些地方旅游部分甚至还存在与企业相互勾结的现象,严重影响旅游管理工作。

二、旅游企业合作营销的内容和意义

1.合作营销的概念

合作营销实际上就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增强市场开拓,并且在资源优势上存在一定的互补,在竞争能力渗透的情况下联合起来对市场进行开发和利用的一种行为,对于合作营销来说,它也被称为是一种联合营销,在品牌建设以及产品促销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达到单独营销无法达到的目的。在旅游企业中,合作营销指的就是旅游产业与其他不同类型的企业结合在一起,既可以实现旅游的发展,又可以促进相关商品的销售,是一种战略性的营销合作关系,可以实现不同领域和能力上的互补。

2.旅游企业合作营销的特点

从旅游企业的合作营销来看,它的核心就是建设性的合作关系。传统的营销是一种竞争导向的价值观念,而合作营销是从二者的需求出发对合作观念的一种导向,它是一种优势上的互补,创造出更多的效应,在合作过程中,旅游产业和其他企业还是有着一定的独立性,只是发展出一个产品供应的平台。例如在旅游企业与商品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将商品与旅游资源联合在一起,互相成就,可以借助于商品吸引游客的目光,实现旅游的個性化发展,也可以通过旅游景观为商品的销售提供新的平台,也是一种新型营销手段。在旅游的产业链中,它的合作营销范围是非常广的,旅游企业可以和许多家企业形成战线联盟,从而产生不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旅游企业合作营销的原则

在旅游企业合作营销的过程中,它秉持的是合作方互惠互利的原则,只有保证双方在一段时间内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好处,合作关系才可以继续发展下去。其次,在合作营销开始之前,双方需要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查,明确各自的目标有着一定的协同性,要有目标一致的消费群体,才能保证达到理想的效果。另外,在旅游企业的合作营销过程中,它讲究的是强强联手的原则,需要通过方案计划打动对方,并且形成企业之间的优秀互补,在市场的发展中具有良好的形象。二者在形象上的联合不仅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还可以对游客形成一定的冲击,产生品牌效应,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

4.旅游企业合作营销的意义

从旅游的发展近况来看,它的模式已经遇到了一定的瓶颈,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困境,这主要是由于某些旅游企业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不能对旅游产品和商品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在宣传等方式上有着一定的落后性,而旅游企业与其他类型企业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解决这种矛盾。首先,合作营销可以帮助旅游产业巩固现有地位,增强企业在竞争中的实力,并且也意味着对新市场的有效开发,不需要大量的投资,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其次,旅游企业在与商品类型的企业进行合作营销的过程中,有助于多元化战略的开展,对于旅游商品的营销来说,对部分旅游企业是一个全新的行业,在融入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困难,但是在商品类企业的帮助下,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市场带来的风险,为旅游与商品结合的营销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旅游企业合作中商品营销的策略

1.加大旅游商品设计开发力度

在旅游企业的合作营销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对旅游商品的功能和价值进行具体的定位,帮助旅游产业实现设计上的创新和完善,在旅游商品中,设计特色是它最主要的生命力,从现代营销的角度来看,在设计开始之前,有关人员应該对目标顾客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对当地旅游景点的游客年龄、性别以及相关信息进行大数据统计,并且将这些需求偏好与地域性和文化特色结合在一起,从游客的购买欲望上进行分析,并且可以形成冲动消费的概念,是旅游商品突出竞争优势的重点要求。对于如今的旅游商品来说,艺术性已经不是购买过程中的唯一优势,游客对于精神文化也同样有着一定的需求,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赋予其一定的故事和灵魂,对于游客来说也就有着更多的吸引力。旅游与企业的合作营销中,在这里的优势就是可以实现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包括组织管理与人员分配上,突出不同领域上的特长,包括旅游中的地域性以及企业中的设计性,从而为旅游商品的销售提供基础保障。

2.拓宽销售渠道

对于传统的旅游产业来说,在商品的营销上大多采用的是旅游景点的销售方式,但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这种营销手段已经有了一定的限制,为此,在旅游企业的合作营销过程中,应该对旅游市场进行深度的开发,并且从消费领域中进行探索,找到商品销售过程中的不同渠道。首先,在商品营销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与不同的景观联系在一起,实现文化旅游中的一种传承,例如在酒泉文化的旅游胜地中,就可以实现不同类型酒酿的宣传,可以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将旅游景观转化为商品推销中的动力,使其变成一个成熟的流通体系,成为商品营销的新渠道。另外一方面来说,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下,网络销售渠道逐渐成为了市场销售中的重点,在旅游企业的合作营销下,也可以将网络销售作为后续的重要发展方向,从而形成线上与线下销售的有效互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网络销售的过程中,有关部门需要对页面进行一定的设计,将商品与旅游资源联系在一起,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四、旅游企业合作营销的风险

1.市场风险

在旅游企业合作营销的过程中,除了互相增强的优势之外,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市场风险就是其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旅游市场是旅游产业中的重点,它是旅游经济活动的中心,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在旅游企业的合作营销中,如果互相合作的企业在市场的发展中不能形成有效的融合,企业对于旅游的发展来说没有一定的推动,二者在目标市场定位上有着一定的偏差,对于旅游的长远发展来说有着不利的影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在合作之前,没有对各自的发展规划进行有效的对比,在方案的设计上没有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另一方面来说,现阶段中,旅游市场的环境比较恶劣,许多旅游企业为了竞争生存空间,采取了很多不合理的手段,导致恶性竞争的存在,如果旅游企业的合作不能在现阶段的旅游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对于未来的发展来说,没有一定的保障,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经济隐患。

2.品牌风险

无论是对于哪个行业来说,品牌效应都是营销过程中的重点,它是提升市场价值的有效手段,通常来说,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树立一定的品牌意识,并且突出它的内涵,通过诚信的方式提高企业效益。在旅游企业的合作过程中,也就是品牌效应相互叠加的过程,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它所面临的品牌风险是双倍的,因为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双方在战略合作的关系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隐患,如果其中一方的口碑受到损害,也会牵连到另一方的品牌价值,这是在合作营销中需要注意到的问题。

3.经营风险

从旅游企业的合作营销发展来看,经营风险也是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近年来,在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物价也在快速上涨,包括旅游产业链中涉及到的交通费用、服务费用等方面,使得旅游企业合作营销的成本空间占比减小,旅游的市场盈利空间被压缩,旅游企业以及合作企业的压力逐渐增大,销售业绩有着不稳定的趋势。其次,由于旅游企业合作营销的门槛较低,从而导致市场经常出现一些经营不规范的现象,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而且有关部门对这方面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极大地对合作营销的方式进行一定的冲击。另外一方面来说,游客和消费者的需求方向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传统的合作营销方式已经不能吸引部分游客的注意力,尤其是在一些电子产品的应用下,旅游人数中的购买率也在降低,如何吸引游客消费是如今的主要发展方向。

五、旅游企业合作营销中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1.加强对企业价值的定位

在旅游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如果想减少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有关部门应该对双方企业进行有效的评估,明确企业资产、发展方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合作营销的过程中,它是一个交叉合作营销的过程,由旅游模式为主的企业与其他模式为主的企业共同合作完成旅游商品的促销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是进入全新市场的过程,双方至少要明确是否具有统一的目标群体,对目标市场进行合理的预判,这里主要的工作就是加强对企业价值的地位,明确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它的综合能力和市场地位,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提前进行现场考察工作,了解现阶段的管理状况、经营状况以及市场状况,明确评估的目的和对象符合相应的要求,在合同签约之前,互相提供有关的资料,做好旅游市场的调研工作,分析与市场有关的需求模式、价格信息和技术指标,从而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评估,确定在双方合作营销过程中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减少风险问题的发生。

2.加强诚信营销管理

在旅游企业合作营销的过程中,诚信是其中的重点内容,也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首先,诚信是我国传统的道德规范,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旅游企业在合作、经营以及管理的过程中,诚信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要因素,它是指在经济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做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诚恳待人,双方都要付出一定的信任,并且给予对方相应的空间。在合作营销的展开过程中,诚信是各个工作的基础,也是商品促销的主要原则,只有保证营销活动的公平和公正,才是维护市场环境的主要方式。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加强诚信营销管理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口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而且诚信也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仅仅存在于对外沟通中,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也要形成诚信互动的工作模式,从而避免意外問题的发生。另一方面来说,加强诚信营销管理的具体措施表现在价格诚信和商品诚信等方式中。从商品角度来看,在旅游业中包括有形的实物和无形的服务,产品的质量是营销中的重点,只有保证各项安全指数都能符合国家标准,才能保证合作营销的良好进行。而价格诚信就是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诚信赢得游客的信任,避免低价竞争等行为,实现透明化原则,也是规避风险的主要手段。

3.完善旅游商品的售后服务以及健全法规制度

针对目前的旅游企业合作营销来说,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建立完备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它对于旅游企业的长期合作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关人员需要对游客进行追踪调查和访问,确定他们对景区产品和服务的感受和意见,从而将这些意见收集到一起,方便后续旅游合作营销中开发新商品营销,建立良好的口碑效应,并且为市场营销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一方面来说,为了规避旅游企业合作中潜藏的风险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建立行业协会,制定商品销售过程中的价格标准,并且对旅游市场进行有效的监控,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提高执行能力,如果存在扰乱市场的行为,有关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制裁,注重发展和应用的有效手段,从而提高现有的工作效率。

六、结语

综上所述,从现代社会来说,旅游发展已经进入到了瓶颈期,为了突破这一现状,旅游企业合作的营销模式被应用到市场中,并且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商品设计以及销售手段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此基础上,一些品牌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经营风险逐渐出现在工作中,为了规避这些风险,需要完善市场管理,加强诚信营销,从而在根本上实现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琴.基于网络关注度的新疆旅游商品营销策略分析[D].新疆大学,2019.

[2]齐善鸿,韩昊成,布玉兰,姜梦吟.旅游企业合作型竞争、吸收力和经营成果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9,43(06):48-58.

[3]李强.京津冀入境旅游协同发展评价研究[D].河北大学,2019.

[4]岳佳华.常州旅游商品营销策略研究[J].度假旅游,2019(02):79-80.

[5]罗晖.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政府国际旅游商品营销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31):132-133.

[6]黄逵芳.旅游者冲动性购买行为分析及旅游商品营销策略[J].现代商业,2018(18):22-23.

[7]宫政.江西旅游商品的品牌塑造及优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8.

[8]冯卫红.社区社会资本对旅游产业集群企业合作影响研究——以山西平遥古城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8(04):79-86.

[9]王燕伟,冯卫红,杨小莉.五台山景区旅游企业合作研究[J].特区经济,2017(05):64-68.

[10]李明洙.基于4C理论的湘西旅游商品营销分析[J].中国市场,2017(13):111-112+132.

[11]朱爱芳.互联网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商品营销策略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18):77-78.

[12]李艳丽.“互联网+旅游”背景下吉林省特色旅游商品营销策略探究[J].全国商情,2016(15):13-14.

[13]区淑敏.旅游商品营销现状及对策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6(09):62-63.

作者简介:刘鹏飞(1984.02- ),男,汉族,甘肃张家川人,硕士,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章晓菲(1983.06- ),女,汉族,甘肃人,管理学硕士学位,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地方市场营销城市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城市化将农民转移为市民的过程,就是为工业化不断创造新需求、提供发展新动力的过程;而工业化大量形成新产(企)业的过程,就是为城市化不断创造新供给提供物质支撑的过程。

关键词:城市化;工业化;联动发展

工业化与城市化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二者的联动发展要求准确把握其辩证关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妥善处理经济、社会、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通过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速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战略。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中国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联动发展之路,需要探讨如何利用二者的相互依存与相互转化内在规律来促进它们的健康发展。它涉及政府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角色与作用,涉及工业化与城市化联动发展模式、途径与相应的政策选择。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轮驱动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两个轮子,工业化要以城市化(创造的需求)为发展动力,城市化则要靠工业化(创造的供给)为基本支撑。二者不协调,就会产生矛盾,制约现代化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这对矛盾的不断产生和随之解决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实现进程[1]。

我国过去长期延续了工业化超前而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城市化创造消费需求不足,工业化创造供给产能过剩。当前内需不足就是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协调的必然结果,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而根据当前城市化发展滞后的现状,为了达到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可以实行以城市化与工业化双轮驱动的战略。这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课题。

在科学发展观引领、科学发展战略和规划前提下,城市化进程将是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最大且可持续动力,城市化进程的农民大规模转移和产业布局空间重组过程,就是新(企业)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工业化不断纵深发展经济迅速增长的过程。

政府的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是确保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2]。中国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城市定位和产业布局目标。 政府在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指导下,可通过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和税收调节等宏观手段来调控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轨迹,从而为二者的协调运行提供保障[3]。在充分考虑土地、交通、产业、环境总体协调的情况下,依循序渐进原则,逐步推进[4]。

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大量形成新产(企)业,不断创造新供给为城市化发展的新需求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撑。同时为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提供吸纳就业的产业基础。以此形成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动力。

城市化进程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困扰中国的三农问题,通过让农民进城务工,最终成为市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就业的途径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5]。城市化进程创造的巨大(投资、消费、就业)需求,既是工业化进程的强大动力,又是彻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基本条件。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既有利于农村集约化经营,又为城市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这又为中小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剌激中小服务企业的投资热情。同时也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为剌激经济,中央投资大幅增长而民间投资急剧萎缩的困境。而民间投资热情快速增涨及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才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和提高农民收入问题的根本出路[6]。服务业的兴旺将有利于结构优化。而随着农民进城就业人数和收入的增加,民间消费能力也会增加。经济发展动力也会由投资驱动逐渐转化为消费拉动,因而客观上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动力优化,在结构优化和动力优化的共同作用下,最终也必然会推动经济发展的效益优化。从而有助于经济发展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二、城市化进程的政策选择

2009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 “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这是对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进行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部署。

城市化进程的科学合理定位需要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突出发展重点,塑造自身的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的发达地区可依托城市群,而落后地区则可通过中小城镇构建相关工业增长极,以此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可以有效避免“自然演变”的诸多弊端,并大大加快此进程的速度,同时又能提升发展效益。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的重要任务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与产业布局的科学规划,同时通过政策和税收协调各方利益,引导其进程向着正确方向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规模宏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需要巨量的资金投入,这将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财政负担。而当前城市建设中的市场化运作是解决此难题并推动经济加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应注意把握好其政策的市场化程度的量和度。合理处理好短期和长期发展利益的关系,并最大限度地协调好社会各阶层利益冲突,特别是任何时候都要把经济发展的全局长远利益和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才能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

例如,房地产开发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产业链最长、拉动产业最多的房地产业在此次抗击金融危机中功不可没。房地产开发的迅速升温既是推动城市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又为地方政府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同时还创造了巨额的需求,有效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事实上也成为当前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房地产开发完全市场化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房地产完全市场化也带来了房地产泡沫,高房价固然可以增加政府出让土地的财政收入,但它又是城市化进程的巨大障碍,因为它加大了农民向城市转移的成本。同时,高房价又会迅速推高物价水平、生产成本和制造通货膨胀泡沫,从而可能给依靠低成本竞争为特征的低技术制造业带来灭顶之灾。房地产泡沫还会恶化本地的投资环境,影响招商引资和工业化进程,最终又会影响甚至阻碍本地经济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一些房价过高地区的人才外流、产业大量向外转移现象就是明证。

从经济发展的大局和长远利益考虑,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战略任务是要通过将大量农民转化为市民过程中为工业化进程创造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同时也实现一三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如果农民转移成本过高,甚至由于转移成了房奴,就很难达到其转移的初衷。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是要让农民低成本进城,以确保其收入水平能稳步提升,才能为工业化进程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消费需求。从这个意义出发,城市化建设不宜过于依赖房地产开发拉动。房地产政策应当掌握好住房商品化率的量和度。笔者认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商品房应各占一定的比例,具体比例应根据本地发展水平的实际确定。在比例合理的前提下,商品房完全市场化可为城市化进程提供资金,而其余的部分由政府政策控制,以保证低收入阶层和农民转移的基本需求。这需要政府完善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制度和相应的其他社保制度[7],还需要彻底变革严重束缚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四大瓶颈——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住房制度和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制度,以科学的战略和合适的政策选择来确保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8]。如果能够通过这一进程大幅缩小城乡差距,使城镇化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接近,并让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层获得更加公平的财富分配机制,从而通过财富再分配从根本上解决遏制内需不足的瓶颈,实实在在地增加群众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就有可能使湖南省经济真正实现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模式的转变,使经济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三、工业化进程的战略思考

中国的工业化要以现有的产业、设施及资源为基础;以城市化进程主导产业及战略性产业群的科学规划、布局来开辟发展空间;以引进、消化、自主创新相结合为途径,以构建产业链核心竞争优势为保障;以最大限度解决就业和提高群众收入水平为目标。实现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发展动力三个优化:

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地区,应根据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制定不同的工业化战略。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其主要目标是在现有基础上将产业做大做强,进而推进经济结构优化,最终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并通过加强现代服务业,提高创新能力途径逐步实现从数量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的转变。工业化进程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整体推进[9]。而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其目标是先奠定产业发展的基础,再做大做强。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般的制造加工业,进而由点到面逐步扩大提高。例如,落后地区的县域工业化进程可以利用资源优势从农、副、矿等产品加工业起步,最终扩大到其他领域。

应把新型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建立在新型工业化纵深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城市规模的扩大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产业发展是城市化加速的重要支撑。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必须高度重视带动力强,先导作用明显,对其他产业发展具有保障、支撑功能的基础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科技前沿正在取得重大突破即将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的提前布局,为跨越式发展抢占制高点。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对服务业的需求将日益增强。制造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主要来自服务业的支撑。伴随着制造业的“服务化”,生产性服务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最具有增长力的部门。现代服务业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教育、物流、金融业为三次产业提供高素质人力、充足的物力和强大的财力,推动产业效率提高。科技、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等生产服务业为三次产业提供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提高产业效率,推动产业升级。信息传输业协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使产业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升级。商务服务业提高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促进产业优化。投资环境的改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效率提高,信息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加强,都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作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产业结构变动一般规律是农业在经济中所占份额持续下降,工业份额在工业化阶段迅速上升,服务业产出比重持续上升,并稳定在较高水平,就业人口由农业向制造业进而向服务业不断转移,最终服务业会成为容纳就业人口最多、产出最大的产业。

例如,美日欧盟的服务业就业比重已超过总就业的80%。其产出更是超过GDP的80%。因此,服务业是就业容量最大的产业。中国应通过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途径,通过延伸其产业链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把工业化进程中加速服务业的发展,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战略方向。

同时服务业也是发展潜力最大、发展效益最好的产业, 服务业的经济特点是需求潜力大、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并具有吸纳就业能力强等显著特点。属于高技术、高盈利、高效益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优势地位。服务型经济符合两型社会的典型特征,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最佳选择或高级形态。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迅速发展和随之而来的生产能力的空前提高,产品短缺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现象将成为历史。一些发达国家新兴经济区(如美国硅谷)的迅速崛起表明,在科技创新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主动力的今天,传统的一二三产业发展顺序规律也可能被打破。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的小康阶段,国民经济增长主要靠制造业和服务业推动;然而在全面小康和现代化阶段,服务经济将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因此,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既要考虑产业更替的一般性规律,又要关注其特殊性。应防止把新型工业化简单理解成上工业项目,片面强调制造业特别是重化工业,而忽视相应服务业的缺乏前瞻性的发展思路。应当看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 地区或城市之间的竞争焦点将逐渐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正日益成为控制人力、资本、物资、信息、技术等经济资源,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须掌控的战略制高点。考虑到现代服务业在区域(或城市)经济竞争中的突出地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应当把加强服务业放在充分重要的地位,并作出相应的前瞻性规划,通过服务业与制造业同步甚至略有超前发展的策略来确保发展质量。

例如,当前在落后地区(如中西部)的工业化进程可以制造业与服务业并举,通过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管理、金融、物流、营销等环节)和制造业在产业链层次上的熔合,以构造产业链竞争优势的途径来获取其相应的发展空间,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效益,同时也可减少产业发展的时滞。而对经济发达地区(如东部沿海地区),应从加强区域竞争力的高度,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适度超前发展,并通过不断增加服务业比重和层次的途径,率先推进其制造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变。以促进中国经济真正实现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历史性飞跃。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之路在于如何认识和把握二者相互依存与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需要政府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合理有效的政策作为保障。其中,最关键的是要通过此进程,改变一三产业比重,优化经济结构并提升总体经济效益,使转移进城的农民能够充分就业,以其收入水平的稳步上升来确保未来发展的可持续内需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建.中国经济振兴,战略方向当是城市化[N].南方都市报,2009-05-31.

[2] 顾朝林,吴莉娅. 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2):104-147.

[3]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76-77.

[4] 李晓夏.城市化发展演化规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5] 杨冬梅.创新型城市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6] 宋丽敏.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城镇就业问题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07.

[7] 王恩才.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D].兰州:兰州大学,2007.

[8] 罗波阳,罗黎平.促进湖南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J]. 经济研究参考,2008,(55):50-56.

[9] 刘运定.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县域经济腾飞[J].衡阳通讯,2008,(5):27-28.

地方市场营销城市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引发生态环境破坏、城市居民利益受损等诸多问题,如何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出发,分析限制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因素,立足旅游空间结构规划视角提出以城市旅游网络构建、多级旅游板块演变,以及旅游边缘空间扩散为核心内容的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并以杭州市城市旅游为例,探讨其如何依靠空间组织与结构规划推动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旅游网络;环城游憩带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Urban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ZHOU Ya-qing,PAN Li-jun

(School of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Key words:urban tourism;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travel network; 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

城市旅游的兴起带来了客流、商流、信息流的大量涌入,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引发了城市交通拥堵以及居民生活环境受影响等诸多问题。城市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确保旅游资源代际之间的公平发展和高效利用,需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现有的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与建设倾向于顾客导向、旅游者导向,但传统的市场驱动型的城市旅游开发导致旅游空间无序、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的产生。本文强调城市旅游要不断发展,不仅需要依靠市场调节,更需要“有形的手”的调控,这种调控即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

一、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是指城市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它体现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以及相互关系[1],反映了城市旅游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2]。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的类型以及旅游空间管理的重要性分别做出阐释,早期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侧重于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以及模式类型的探讨,后期则侧重于应用型研究,提出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模式、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城市生态环境调控机制等。Dredge(1999)提出单节点、多节点、链状节点三种旅游空间结构类型[3];Pearce(1999)分析了城市旅游空间与旅游吸引物,强调旅游景区、商店、教堂等空间管理对于游客的重要性[4];吴承照(2005)提出资源导向、市场导向、产品导向城市旅游空间布局模式[5];汪德根(2007)以苏州市为例,探讨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进过程及优化问题[6];杨国良(2008)根据形态特征将城市旅游物质实体空间结构分为点状结构类型、廊道空间结构类型、等级扩散空间结构类型和面状空间结构类型[7]。

旅游空间结构是构成城市旅游的微观基础,城市旅游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在于城市旅游空间组织与结构布局的不合理。本文从旅游节点、旅游通道、旅游客流、旅游区域等构成要素出发,分析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限制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以引导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合理规划和布局。

(一)旅游节点建设单一化

旅游节点是旅游吸引物与旅游服务设施的集合体,包含了旅游、食宿、购物等完备功能[3]。我国城市旅游开发多依赖自然资源禀赋,旅游节点建设围绕自然资源做文章,超越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开发力度使得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人工的旅游吸引物缺乏系统规划,城市之间跟风、随大流现象严重,加剧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历史、人文遗迹在城市旅游建设中未受到足够重视,旅游节点建设剥离历史、文化内涵,节点建设停留在表层。

(二)旅游通道承载压力大

旅游通道是指联系所有旅游节点,以保证旅游者在旅游吸引物与旅游服务设施之间顺畅运转的所有有形和无形线路。由于城市旅游交通对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依赖程度很高,加之旅游线路组织存有诸多不合理之处,我国快速交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给旅游者的流通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影响游客出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城市居民的利益,影响其生活质量,加重城市公建负担。

(三)旅游客流淡旺季分布明显

城市旅游客流受空间距离、交通便捷程度、城市旅游资源吸引力、自然环境和旅游费用等的限制,呈现不同的旅游客流特征。资源导向型旅游城市的旅游客流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波动性。在旅游旺季,旅游需求快速膨胀,对旅游景区、交通以及旅游接待设施提出严峻挑战,但在旅游淡季,设施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四)旅游区域特色欠缺、功能单一

旅游区域是指具有相似定位的旅游节点的聚集区域,反映了城市旅游节点的内聚程度。城市旅游不仅依赖于城市自然资源,还包括优越的商务与购物环境、服务娱乐设施、科技信息交流等。我国城市旅游规划普遍存在旅游区域形式单一化的问题,商务、会展、购物等旅游形式未得到重视,单一旅游区域很难给旅游者留下鲜明、生动的城市印象,难以形成重复旅游。

二、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解析

城市旅游要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达到“内外兼修”的要求。“外”指城市旅游能满足旅游者需求,有利于扩大旅游市场;“内”则指城市旅游空间组织的合理性,结构布局的优质化。当前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不健全、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超负荷等问题,在根本上限制了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通过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实现城市旅游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具有结构上的“惯性”,以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为核心内容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要求通过人为干涉空间结构布局,调整旅游系统内部结构,选择空间结构要素的重点发展和优先发展[8],以实现旅游者、旅游商品与服务的合理流动,促进旅游节点的网络化、一体化发展,提高城市旅游地的区域影响力与吸引力,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和历史遗产等,以满足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城市旅游网络构建

旅游网络是指以各级景区景点、旅游城镇、旅游接待中心等为节点,由各种交通道路、旅游线路等线状要素组合而成的区域总体空间结构形态[9]。旅游网络的形成受旅游资源分布状况、旅游交通线路以及旅游需求结构的影响,要构建城市旅游网络首先要根据旅游客流规律以及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规律,找到旅游网络建设的关键节点。旅游网络强调旅游流能在系统内外顺畅流通,强调首要节点、次级节点以及末端节点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完善的旅游通道实现。旅游通道反应了旅游节点的可达性,除了依赖城市陆路系统外,河道、湖泊等水域体系也是可加以利用的有形通道之一。一旦旅游网络形成,服务设施配置则以旅游网络为参照物,节点之间共建与共享旅游服务设施,既满足游客住宿、餐饮、娱乐等各项需求,又能减轻旅游通道的承载压力,实现集约化发展。

(二)多级旅游板块演变

单一的城市旅游板块凭借传统旅游资源,或依据人工景区,围绕一个中心吸引物或吸引物聚集体做文章,旅游产品选择范围小,游客只能在狭小的空间范围内活动,仅适用于城市旅游的开发阶段。当城市旅游继续发展,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模式必须逐步往多级板块模式演变以突破单一旅游核心的限制。城市旅游板块的形成是旅游者空间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多级的城市旅游板块遵循“领域分割、功能互补”原则,以旅游节点为基础,形成不同等级的旅游板块。“领域分割”指旅游板块之间存在的地域与区位差异,以削弱优质旅游板块对旅游非优区的“袭夺”效应,利于各层级旅游板块的共同发展;“功能互补”则指旅游板块之间差异化的功能定位,依托不同旅游资源,打造完善的、能满足旅游者多项需求的旅游空间结构。

按照资源等级、游客需求及区位条件等因素形成一级城市旅游板块与较低层级旅游板块并存的多级旅游板块,促进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发展。当前深度文化旅游、养生休闲游以及海滨度假游等形式已逐渐兴起,城市旅游不再局限于传统观光旅游,或挖掘城市历史文脉,建设具有历史深度的文化旅游板块,或把握时代高度,建动感、活力的休娱、商业旅游区块,形成完整的城市旅游产品体系。

(三)旅游边缘空间扩散

旅游资源是城市旅游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则为城市旅游树立天然屏障。城市旅游规划应向边缘空间转移,打造大城市范围内的旅游空间结构,引导旅游客流向边缘空间扩散,确保合理的流向、流量与流速,实现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分散与聚集”的平衡。

旅游边缘空间扩散指城市旅游客流按步骤、有层次地从城市中心区向城乡结合部、郊野扩散、转移。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按照“圈层模式”由城市中心区逐级向外扩张,由里向外分布商业中心区、居民居住区、城市郊区与工业区[10]。商业中心区以多级聚集、分区聚集形式分布核心旅游节点、旅游购物商店等旅游、游憩场所;居民居住区主要分布公益性旅游项目,如文化广场、购物中心、城市公园等,数量多,规模有限,呈散点状分布;城市郊区作为城市旅游的边缘空间,旅游产品类型以生态性旅游项目为主,形成城市旅游的“分散”结构。

环城游憩带是城市郊区旅游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形成是城市级差地租与游客旅游成本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城市旅游资源创新的需要。由于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需求,城市旅游者正逐步由喧嚣、热闹的城市中心区走向宁静、绿色的城市郊区,环城游憩带成为旅游高峰期旅游客流分流的有效途径。环城游憩带内自然与人文景观、生态旅游文化及旅游活动等物质与非物质的吸引要素构成环城游憩带的旅游资源,通过风景名胜区、主题公园、农业产业旅游等旅游形式为旅游者提供全新旅游体验[11]。

三、杭州市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

杭州作为国内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城市,目前已有3A级以上(包含3A级)旅游景区23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18个。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城市旅游竞争加剧,杭州通过城市旅游规划,逐步解决景区相对集中、旅游空间狭小、与周边城市旅游定位相似、可替代性程度较高等弊端,使其保持良性发展,旅游总收入、旅游接待人次逐年增加。杭州城市旅游发展正经历着由资源依托型向经济驱动型的演变,城市旅游空间结构随着城市旅游的发展而趋于成熟化[12],为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多级旅游板块模式逐步形成

随着杭州市“旅游西进、城市东扩”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杭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实现了由单一板块模式向多级板块模式的演变。杭州城市旅游开发、建设过去一直围绕西湖做文章,游客游览主要集中在灵隐、岳庙、孤山、太子湾等景区,但单凭西湖风景名胜区单一的产品类型、有限的环境容量难以促进城市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之后,杭州市人造旅游景观开始大量涌现,以宋城旅游景区为代表的主题公园旅游板块形成,包括宋城旅游景区、杭州乐园、东方文化园等,杭州进入西湖、主题公园两级旅游板块结构。随着杭州“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旅游开始向南跨钱塘江发展,多级旅游板块模式初具雏形,以西湖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的西湖中央游憩区作为第一层级旅游板块,以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城市西部旅游板块以及环湘湖旅游区块两个第二层级旅游板块分列钱塘江两岸。

(二)城市旅游网络不断完善

杭州城市旅游网络以钱塘江、京杭运河杭州段等水域为轴,沿轴两岸分布。旅游节点不断增加,旅游产品类型多元化发展,具有不同功能的城市旅游区域不断完善[13]。

1.首要节点逐步完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完工后,“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旅游格局初步形成,西湖旅游节点深度发展,西湖怀旧旅游、夜西湖旅游等“新西湖旅游产品”丰富了西湖旅游产品体系。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完成,公园品位、知名度逐步提升,二、三期开发不断推进,生态度假、休闲旅游得到发展。

2.次级节点丰富多元。城市游憩商贸业得到重视,西湖RBD、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武林广场核心商圈等商业区块规划、开发,购物、观光、休闲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南宋御街、良渚博物馆等丰富了杭州文化旅游。

3.大运河国际旅游区建设初具雏形。西湖文化广场、运河广场等旅游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进行,钱江观潮旅游区进一步挖掘钱江观潮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集观光、修学、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贸旅游区。运河水上观光旅游巴士、钱江游船、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投入使用,水、陆一体的旅游通道逐步铺开。

(三)大杭州环城游憩带建设

大杭州环城游憩带的构建以两江(钱塘江、富春江)、一湖(千岛湖)、一山(天目山)为主线,在大杭州范围内的五个下辖县级市围绕千岛湖风景旅游度假区、天目山自然旅游区、建德新安江避暑胜地、富阳野生动物世界、临安高山度假等旅游节点,形成杭州城市旅游的边缘旅游空间,提供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新型旅游形式。依靠G320国道,S02、S05、S06省道,杭千高速、杭徽高速等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钱塘江、富春江流域,提高环城游憩带的通达性,实现游客由城市市区到城市远郊的空间扩散,扩大杭州城市旅游承载能力。

四、结论

城市旅游的发展给旅游者、政府、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带来不同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但也引发了城市旅游生态环境破坏、城市旅游产品同质化等诸多病症,难以保证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依赖于有效的市场机制的调节,同时也需确保旅游资源的可续利用,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从城市旅游空间结构角度看,旅游空间发展无序、旅游节点规划布局不合理、旅游节点雷同是局限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作为核心内容,人为地对旅游空间组织和结构布局加以干预和引导,突破城市旅游“结构惯性”的限制。

通过城市旅游网络的构建、多级旅游板块的形成以及旅游边缘空间扩散,引导城市旅游节点、旅游通道的合理布局,形成集观光、度假、商贸、娱乐于一体的不同层级旅游板块,确保城市旅游的优势区块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引导城市中心区至城市郊区形成商业游憩区(RBD)、公益性旅游区、环城游憩带(ReBAM)的旅游空间结构,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减轻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压力,形成可持续的城市旅游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空间规划布局研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 陶伟,戴光全,吴霞.“世界遗产地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02,22(4):487-491.

[3] Dredge,D. Destination place planning and desig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26(4):772-791.

[4] Pearce,D. Tourism in Paris studies at the microscal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26(1):77-97.

[5] 吴承照.城市旅游的空间单元与空间结构[J].城市规划学刊,2005(3):82-87.

[6] 汪德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机制——以苏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设计,2007,14(1):21-32.

[7] 杨国良,黄鹭红,刘波.城市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研究[J].规划师,2008,24(2):58-62.

[8] 朱青晓.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9] 肖光明.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J].经济地理,2009,29(6):1036-1041.

[10]肖贵蓉,宋文丽.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2):86-92.

[11]赵媛,徐玮.近10年来我国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8,28(3):492-496.

[12]郑嬗婷.杭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及优化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3]郭佳,陈晓东,姜立峰.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以浙江省为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责任编辑:关立新)

地方市场营销城市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城市营销以创造城市价值、塑造城市品牌为主要内容,在推动城市功能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功能不断得到提升,城市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在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城市参与国际交往的机会增多,并且在世界市场与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提升城市功能意义重大。在以城市营销推动城市功能提升的进程中,处理好城市营销、城市规划和城市功能提升之间的联动关系尤为关键。其中,城市规划是城市营销与城市功能提升的基础,城市营销是城市功能提升的動力,而城市规划则是城市营销有序进行、城市功能稳步提升的重要保障。在中国对外开放深入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功能提升需要城市规划与城市营销战略相互促进,有序、均衡、稳步发展。

关键词:国际交往;城市价值;城市营销;城市规划;城市品牌;城市功能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焕然一新,而且城市对外开放力度增大,国际化发展迅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越来越多的城市走进了为国家总体外交服务的“峰会城市”行列,在国际交往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目前,许多城市纷纷把城市发展放在全球视角,打造营商环境,进行城市营销,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在世界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城市营销出现新特征,城市之间争夺各类资源要素的竞争战不断展开。在城市发展中,我们如何巩固已有的成就,在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同时有序地走向世界,是我们前行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梳理中国城市走向世界的几个关键环节,指出城市在国际交往中的功能性作用,分析城市营销在城市功能演进中的角色、局限性及城市发展的注意事项,最后提出关于城市功能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城市走向世界及其在国际交往中的功能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城市走向世界存在三个关键环节:城市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城市国际化发展和城市特色化发展。通过这三个关键环节,城市在国家参与国际交往中起到了重要承载作用,也促进了城市对外经济合作功能与国际人文交流功能的不断完善。

(一)中国城市走向世界的关键环节

城市从开放发展到成为世界性的或国际化的城市,是城市内部各种要素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中国的城市改革开放是从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的,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个经济特区,逐渐成为国际化城市。到目前为止,早期国际化发展的城市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国家中占据了一线城市的地位,成为国家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城市载体,已经汇聚了重要的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总部,承载着国家的国际交往功能。目前,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化发展在速度上与规模上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城市向国际化发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已经成为许多地级市的目标。在这个历程中,有三个关键环节,体现了城市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

一是城市不断深入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城市产业外向型发展,通过企业产品出口、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等方式,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从而城市在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过程中形成支柱产业,成为全球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大都经历了这一过程,在对外投资或吸引外资过程中,跨国公司总部或分部入驻城市,从而城市逐渐地建立起工业园区、成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不断扩大对外合作范围,城市经济实力上升,带动国家经济融入世界经济。

二是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化发展是城市对外开放从经济领域拓展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过程。城市不仅在生产、贸易领域参与对外合作,而且在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文化科学及人文各领域进行全球性交流与合作。城市在科技、文化和旅游等领域的功能不断得到提升。同时,以友好城市建设为平台,许多城市与世界各地的城市进行广泛合作,缔结友好城市合作项目,相互借鉴经验,促进城市形象提升。“到2018年12月9日,我国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和488个城市与五大洲136 个国家的541个省(州、县、大区、道等)和1 658个城市建立了2 599对友好城市(省州)关系”[1]。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参与国际事务活动增多,尤其是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之后,以北京为首,一批城市开始面向世界进行综合性发展。一些国际组织、世界500强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不断地光顾,带动了超大城市的国际化发展,有些城市步入全球城市、世界城市竞争行列,有些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国际交往中心城市等开始在国家的国际交往中发挥作用。由此带动下,一些特大城市国际化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城市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功能建设趋于深入,一些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基础设施、展馆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得到不断提升。

三是城市追求特色化创新发展。“我国城市国际化的定位主要可以分为国际化大都市、区域性国际城市和专业特色国际城市三类”[2]。在实践中,中国城市国际化形成了不同的层次。由于城市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具有能够提供国际品质生活的服务能力,一些特色城市发展成为走向世界的国际化城市,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发展战略。专业特色国际城市抛开传统的国际化路径,从城市特色发展中体现出在全球中的城市地位,在国际政治交往、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参与国际事务的过程中,一些城市开始承载重大国际活动。除了首都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之外,还有一些中小城市,以独具一格的特色成为国际活动的举办之地。如义乌、博鳌和青岛等。通过重大活动使城市在世界树立起新的形象,通过城市形象,世界更多了解中国。这些城市就在这个节点上走向了世界舞台,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二)城市在国际交往中的功能

一是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功能。主要是一些商业都市,通过产业经济发展,参与世界经济分工,整合利用全球要素资源,吸引外资企业合作,进行国际化经营,在国家对外经济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不断的发展中,一些主要的大都市,城市CBD、机场、轨道交通等在全球领先。

二是在国际人文交流中的功能。在国际交往中,城市发展不断追求质量。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贸易经济和企业投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以物质力量推动了城市发展,那么,当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备受世界瞩目活动于世界舞台时,文化、艺术与文明的内涵及符号象征是城市走向世界的引擎。城市需要灵魂,即文化建设向更高质量发展,变成富有吸引力的城市。城市文化氛围得益于社会资源的优势,比如博物馆、剧院、画廊和公共艺术展等。一些城市从承办国际会议、重大国际赛事和世界博览会等活动中脱颖而出,不断地拓展了对外交往功能。

二、城市营销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走向世界、在国际交往中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城市营销行为受到重视,带动了更多城市面向世界打造营商环境和塑造品牌形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系统地梳理城市营销的概念及其理论,分析其应用的前提条件与背景,从而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借鉴并合理应用。

(一)城市营销的目标分类

城市营销活动在城市出现的早期就存在。到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理论界根据城市发展的实践,形成了城市营销理论。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高峰期,经济出现了逆工业化现象,相应地也出现了城市倒流回乡村的现象。城市面临一个危机时期,如何整合全球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来发展城市,是美欧发达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塑造城市形象,扩大城市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吸引跨国企业投资,成为当时城市发展的燃眉之急。因此,城市营销的目标指向了提高城市在全球的竞争力。許多学者围绕城市营销目标提出主张,均指向了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问题。总结西方城市营销的目标,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1.配置全球要素资源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发展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尤其是在西方工业化时期,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较快,同时,在争夺资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城市需要不断地吸引投资,汇聚生产要素资源。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各个城市之间快速流动的过程中,城市治理模式逐渐转变,从政府管理公共事务为主转向以提升城市竞争力为主。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就是城市营销。为了提高城市竞争力,繁荣城市经济,城市地方政府想方设法提供政策支持,对市场进行干预,通过营造高质量的商业环境,在世界市场上吸纳劳动力、技术和资金等要素资源。

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伴随工业化进展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市面临着如何提升竞争力以持续地吸引人力、资本要素等问题。许多城市以世界市场为主,把城市发展放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世界市场的各种资源,促进城市全方位的发展,以提高城市竞争力。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目标在于在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要素差异的背景下,如何区分地区间的要素差异,找到促进城市竞争力提升的最有力的要素,因此,要从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确立城市营销战略。城市间的竞争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甚至超越了国家界线。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化,企业跨国经营,利用世界市场资源,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跨国进入模式是企业将其产品、技术、人力、管理经验和其他资源转移到国外市场的一种有效方式,对城市的国际化发展起着重大作用。跨国公司显然成为了城市争取的重要对象。同时,城市的国际化发展状况也影响着企业跨国进入模式的选择。城市国际化与企业跨国经营的相互作用推动着城市国际化深入发展,城市功能也在不断地优化。

2.适应城市治理方式转变

在城市进行市场营销过程中,地方政府起着直接的作用。出于地方自治与税制的考虑,美国地方政府在后工业时期,为了保持城市的繁荣发展,把政府视为企业家,把城市当作企业来进行经营与管理。城市管理方式在竞争理念下发生的改变,主要在于城市政府的治理方式的重大转变。一些城市政府把城市当成企业来经营,从“管理城市”向“经营城市”转变,用企业家式思维,将城市作为产品进行营销。地方政府像企业家一样把城市向外推销,这更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下的西方城市发展特点。城市在经营中,突破城市发展瓶颈,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活跃力量。从而,城市营销成为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城市经营模式。城市营销是一个城市行为,是实现城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进行资源重新整合与配置的过程。

3.塑造形象提升城市功能

城市营销对城市形象这种无形资产有很强的依赖,在城市营销过程中,城市形象逐渐地被塑造,因此,城市营销的过程就是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过程。依据形象载体承载的形象要素,城市形象被设计、塑造与传播。在各种影响城市形象的要素中,城市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营销通过文化资源的建设塑造城市形象,吸引投资者、旅游者,聚集了旅客、居民和大量工作者,从而城市营销体现城市功能。在城市文化功能带动下,城市对外交往功能发挥出来。而在城市的国际化经营中,国际化城市越来越多地集聚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在城市不同的形象塑造中,城市逐渐地被定位并不断提升其功能。同时,在城市功能提升过程中,强化营销城市的目的,城市形象逐渐固化。

4.促进城市空间规划

在城市营销中,城市本身就是一个产品,需要把产品概念巧妙地展现出来,形成城市形象,而城市作为一个产品,具有不同于其他普通产品的特性。所谓“城市产品”,是指城市在基础设施方面体现出的城市是一个生存空间,具有服务功能属性;是城市符号、城市环境等展现出的城市人文氛围,展现的是城市的整体形象。因此,营销被看做是城市规划的工具。

城市营销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市场导向的规划有两个步骤:一是分析城市营销的构成要素,即生产者、市场和消费者;二是城市营销的构成阶段,即市场细分、目标市场、规划战略的形成、营销组合的确立等。从城市空间看,城市既具有整体功能,也要有不同的空间功能。“城市营销更为重要的是提升城市的内在素质,进行公共管理的变革。城市营销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其唯一性,每个城市应深入挖掘其独到的内涵。城市营销追求的城市形象不是‘假大空虚’,是有相应的城市内涵和实质性建设”[3]。

(二)城市营销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城市营销理论是美国学者在对欧美快速发展的城市进行观察之后,针对大城市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失业增加和人口流失等因素造成的城市衰败现象而提出的理论观点。城市营销在性质上体现为地方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方法管理城市,利用市场营销的理念和方法经营城市。在城市营销中,城市政府是经营者,把城市当作一种产品推销给居住者、投资者和旅游者。西方城市发展与中国城市发展存在不同背景。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国城市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超大城市到尚待开发利用的小城市,城市功能具有阶段性差距,营销目标与渠道差异性明显。大城市的治理、功能优化和提升与小城市营销品牌的确立、城市功能的拓展等问题同时存在,城市居民、投资者、旅游者的需求多样,城市治理方式转型与发展使城市的社会效益摆在了头等重要的地位,城市不只是把自己当作商品推销出去,而更要提供合理的科学的城市功能,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

1.城市营销满足全体市民的利益需要

好的营销是建立在城市基本规划基础之上的、满足核心功能需要。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世界市场上,城市营销不能陷入完全的市场竞争,政府的干预和政策引导是推动城市产业发展、功能定位、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城市地方政府,既是城市营销的组织者,也是城市这一产品的提供者,同时也是城市产品的消费者。因此,城市营销不可能完全是市场行为。“城市营销中的关系,也是城市与人的关系”[4]。城市的本质在于满足人类生存和健康发展的需要,城市功能必然随着人们的需要不断提升。“最有價值的不是盈利,而是社会的责任,是如何改变世界和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5]。因此,城市形象的塑造需要城市规划。而在基础核心功能满足之后的城市功能的提升,需要城市营销渠道。为此,城市营销的带动作用在于在经过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塑造出蕴含城市独特的人文内涵的城市品牌,在营销与功能提升的相互促进中满足人们的宜居诉求。

2.城市营销适应城市产业结构布局的需要

“城市产业在城市营销中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的作用”[6]。产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基础支柱,而城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阶段性相当明显。世界许多城市功能的提升是分阶段的。根据城市的基本定位,在全球层面,坚持城市的开放发展,更宽领域地参与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获取比较优势,提高城市竞争力。如伦敦就业人口随产业结构调整而发生转移,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既有市场调节的作用,也有政府干预和引导的作用,用文化氛围推动金融服务业迅速地发展起来,而后定位于世界城市,集聚了许多国际组织常驻城市。特别是银行总部的集聚,通过金融服务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城市承载的作用,既弥补了制造业衰退造成的经济危机,又开拓了在全球的新空间,不断地巩固了在世界的新角色。一般而言,城市发展具有全球性结构,也存在全国性布局。在城市结构与布局中,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在于,立足城市自身需要,面向全国城市发展布局,放眼世界更大范围地利用要素资源,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地改善人居环境。

3.城市营销反映城市功能阶段性发展的需要

从政府治理角度来看,城市营销涉及到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城市在地区格局中找准方位,达到区域协调发展,均衡地实现城市功能提升。一个城市的基本功能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各方面能够满足居民基本的生活需要,是城市的内部功能。在各项基本功能长期发展过程中,根据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会有突出的城市功能显现出来,这是城市需要提升的外部功能。比如城市的对外交往功能,包括国际活动接待服务系统的建设、服务能力等。若城市营销反映城市功能的阶段性需要,就会使城市发展在营销与功能提升中相得益彰。

三、借鉴城市营销理论提升城市功能

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规模不断加大,领域范围拓宽,需要更多的城市具有对外交往功能。但是中国城市发展从全国整体来看存在不均衡现象,许多城市抓住机遇开展了城市营销活动。对比中西方城市营销背景及目标,现阶段中国需要根据城市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应用城市营销的经验与手段,引导城市均衡地、有序地、开放地提升城市功能。

(一)中国城市功能提升进入新时期

城市功能提升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遵循国家城市战略规划与营销战略相结合的思路,科学、合理、有序地提升。中国城市发展阶段与西方城市发展阶段不同,城市营销具有不同的背景,面临不同的发展需要。中国城市功能建设与调整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受政策性影响较大,许多城市在国家战略规划下,在政策实践中得到快速发展。中国各地城市总体规划在发展的关键节点大都有做修改,城市发展很好地适应了经济改革开放的浪潮。许多城市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在城市功能布局、空间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断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1世纪以来,许多城市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各种要素资源,城市国际化与现代化得到迅速发展。城市营销在范围、目标与渠道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城市逐渐重视品牌效应,城市文化功能和对外交往功能纷纷得到提升。国际文化交流、国际博览会和国际重大体育赛事等活动使一些城市抓住机遇,迅速扩大了国际影响力。可见,城市营销与城市功能提升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随着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一批城市在国家外交服务中发挥重大的承载与服务作用,如承办重大国际会议的城市等重大国际活动。在开放条件下,一些城市纷纷提出打造城市营商环境,争取在国际大环境中,运用全球资源提升城市竞争力。当前,在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城市仍然需要有大局观念,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际交往的增多对于城市功能的提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城市功能提升是当前的重要任务。要使城市能够满足国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需要,为国家对外交往承载更多的服务功能,我们要特别注意城市规划、城市营销与城市功能提升之间的关系,使城市在规划—营销—功能提升的联动效应中得到有序发展与科学治理。规划需要市场营销的理念,营销也需要合理的城市规划。不仅需要市场经济规律,也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确保人类拥有美丽的家园。

(二)提升城市功能的对策建议

1.重视城市价值偏好选择提升城市功能

城市价值是城市功能发挥作用的一种体现,但是城市价值的多元性,要求城市功能提升必须重视城市价值偏好的选择。实践中,各个城市在满足居民的核心基本功能需求之上的功能发展各有千秋,在人文风貌、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公共设施等方面体现出的城市价值是不同的。城市价值的多元性决定城市营销不可能使所有的城市达到同一价值标准线,也不可能以一个城市价值标准来衡量全国所有城市功能。我们必须区分城市功能的层次性,在城市内部基本功能定位满足后,对于文化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与对外交往功能等各有侧重地提升,使之满足不同级别城市不同阶段的需要,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要重视不同级别城市价值的偏好所在,从全国城市整体布局统筹安排、推动城市功能提升,使城市在原有功能服务基础之上,更加具有特色,满足开放发展的需要。

城市价值的多元性表明,城市有自己的始点,或是城市经济发展,或是文化因素。在实践中,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态等方面的价值要得到体现,成为营销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城市营销要满足新时期城市消费者的需要,从城市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的内涵入手,着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功能、生态功能,把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功能提升结合起来,相互推动,相互促进。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准优先发展的目标,逐步发展,这是城市功能定位的重要性。城市功能的提升就是要关注城市价值,在多元复杂的城市价值指标中找到不同城市的价值起点,之后,站在不同城市价值标准的起点上,以城市价值为基础不断地提升城市功能。

2.着眼于城市规划有序提升城市功能

城市规划是城市功能提升的根本依据。城市规划是使城市发展更具有合理、科学、秩序的过程。规划具有战略性、政策性、长期性。因此,城市规划在制定过程中,需要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规律,本着优化配置城市资源、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原则。营销与规划的结合,体现市场与政府的互动,二者不可分割。城市营销在满足消费者对于城市需要的过程中,也是城市面向社会进行规划的过程,满足居住者、旅游者、投资者的需要,是城市营销的目标,也是城市规划的目标,规划需要营销提供城市亮点,使规划更有动力。一旦城市规划形成长期的战略定位,城市的发展就形成了自己的战略步骤,在不同阶段有序完成功能的提升成为一种战略任务。而在提升城市功能的过程中,城市营销不能偏离城市在战略布局中的基础定位。

从城市管理者来讲,城市营销是使城市获取认知、认可,从而获取更多资源的过程。“现有居民和现有企业的体验与选择会起到极大的榜样作用和示范效果”[7]。城市营销有宣传性、传播性,不同的营销渠道指向不同的目标,适度营销有利于规划的完成。但是城市营销具有短期性,城市营销目标市场情况较为复杂,城市营销目标出现重合,城市营销带来的是竞争,过度的营销会打乱规划目标。“全世界为争夺看上去似乎能激发许多城市——区域迅猛发展外部资本所进行的疯狂竞争,恰恰导致了与预想相反的结果;它轻易地导致耗尽一个区域本应用于长期发展的宝贵财富,除非采取正确的调节措施并进行必要的投资,否则可持续发展将陷入困境”[8]。没有建立在规划基础上、以规划为原则的营销就会出现将城市视为可经营性产品的现象,导致城市形象工程、造城运动等,破坏城市的发展秩序,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升城市功能需要有前瞻性的城市营销,也需要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城市规划。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城市营销不应仅仅宣传城市品牌,而是塑造城市整体形象,建设自己的家园。城市建设与发展,地方政府在资金投入上和政策支持上偏重于根据城市定位,稳步提升城市功能,完善功能布局。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补齐资源短板,推进高水平城市建设。城市营销是运用各种资源提升价值,必须与社会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这就是城市营销不同于市场营销的地方。城市营销品牌不仅是针对旅游受众,而是要首先面对居民。城市功能提升的过程要求地方政府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进行城市规划,需要在城市营销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协调中稳步得到实现。中国已经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各国在经贸、文化、科技等领域进行频繁互通,像北、上、广、深这类城市承担着城市在国家战略中的使命,同时,也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城市在营销目标、范围、渠道上远远超过了国内的其他城市,有必要与全球城市进行比较,把营销的目标与范围定位开拓到世界各国。天津、重庆、沈阳、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杭州、青岛、郑州和厦门这11座城市是国家中心城市,在国内承担的使命具有关键意义,城市的核心价值在品牌上具有多元性,在功能上具有辐射作用。

3.精准确立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城市功能

没有良好形象,城市就没有吸引力,营销城市也就失去了载体依托。“城市功能定位與城市品牌结合起来,形成国际知名的城市品牌,确立城市功能定位,并且带动城市整体建设与发展”[9]。从长远看,进行城市营销,不仅要重视直接收益的经营项目,更要把城市作为一个品牌来经营。从营销理念上来讲,品牌传递给消费者的是产品能够提供的核心价值。城市品牌表达的核心价值要准确,才能给城市形象贴上正确的标签。城市品牌要从城市文化特色层面挖掘,树立起城市精神,这是一个城市科学发展的灵魂。在提升城市功能中,需要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和实现城市自身增值。

城市品牌形象一般表现为城市外部的知名度和口碑,是城市的无形资产,而在多元价值中挑选核心品牌却体现出城市的内涵。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城市品牌体现在城市发展理念、城市的集体荣誉、经济资源竞争力和城市历史文化等。其中,城市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的品牌体现的文化内涵存在很大的可供塑造的空间,这需要营销的创新来带动城市文化功能的提升,避免城市建设同质化,也避免城市开发中的资源浪费。

城市功能需要城市品牌的确立,更需要品牌的传播与推广。在开放条件下,城市品牌的推广是城市行为,也需要借助国家政策,适应城市功能的需要进行适时地推广。例如,一些城市承载国际性职能,体现国际形象,在国际活动中确立与传播城市品牌,完善城市功能。全球推介活动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城市营销行为。从2016年3月到2018年11月,外交部举办16场向全球推介各省份的活动。全球推介活动为城市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蓝图,从而城市功能提升具有了全球视野。全球推介活动通过在推介现场,各国驻华使节、国际组织代表、跨国企业负责人和中外媒体代表等传递城市信息。从而,一些城市围绕城市功能定位,提出城市阶段性需求,推出城市优惠政策,吸纳人才、资金,有利于城市功能的提升。同时,向世界表明,中国城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与世界也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与世界共同分享发展新机遇。城市推广行为一举两得,既为城市发展聚集要素资源,也为国家形象提供新的载体。

政府制定政策促进城市进行营销和推广活动,从国家发展全局和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推动城市发展,把城市品牌与国家形象联系在一起,侧重突出城市品牌在国家形象中的重要性,从而城市营销成为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集中各类资源,针对城市价值多元、品牌多样的特点,要分层去进行城市功能的提升。根据这些多元的城市价值,细化营销市场,精准地发展城市,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使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相对均衡的发展。

在保障基本城市功能的前提下,着力提升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功能。通过大型体育赛事、国际会议、论坛和世博会等的举办,提高城市知名度,推动地方经济发展。2018年,中国城市大会推出的城市品牌评价排名,就是针对地级城市品牌进行评估的结果,旨在通过建设城市品牌,推动地级城市高质量发展。小城市的品牌战略要坚持以人为本,与当地的文化资源结合起来。虽然有些小城市发展较晚,但其蕴含的中华文化底蕴是浓厚的,要从这些方面去挖掘,能够得到多赢的效果。

總体而言,提升城市功能的目的在于使城市发展更平衡、更充分,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对城市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城市价值多元,城市品牌多样,城市功能提升,要使每一座城市真正发挥自身的价值,树立起品牌效应。城市品牌需要根据城市不同基础条件进行精准的定位,合理的确立,其根本标准是符合城市居民对于高质量的、现代化的、国际化品质的城市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友城统计[EB/OL].http://www.cifca.org.cn/Web/YouChengTongJi.aspx,2018-12-09.

[2] 罗小龙,韦雪霁,张京祥.中国城市国际化的历程、特征与展望[J].规划师,2011,(2):38-41+52.

[3] 陈柳钦.城市营销及其公共性价值实现机制的构建[J].产经评论,2010,(5):109-123.

[4] 张辉,陈永平,王银芹.基于市场营销视角的城市营销[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8,(3):114-118.

[5] 何春晖.城市品牌时尚传播解构——以杭州十大趋势、十大现象发布为例[J].品牌研究,2016,(6):70-78.

[6] 何晓民,沈蓓.关于城市营销的理论思考[J].企业经济,2008,(7):78-80.

[7] 汪婷,向隅.城市营销与城市“软实力”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7,(1):99-100.

[8] 王山河,陈烈.西方城市营销理论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8,(1):100-104.

[9] 张丽,苏娟.公共外交视角下城市功能优化与提升研究[J].理论界,2016,(12):60-64+83.

(责任编辑:刘 艳)

地方市场营销城市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城镇化中的财政与金融的配合支持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财政与金融在支持城镇化中的“越位”与“缺位”,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财政与金融配合支持方式以及相关的可持续性机制。

以往财政在支持新型城镇化中的“越位”与“缺位”

以往财政体制在支持城镇化中最大的“越位”,就是现有的地方预算管理、地方举债机制、地方政绩考核机制不完善,加之土地财政模式,导致地方债务增长较快,这已有大量文献阐述。在此重点阐述财政支持城镇化中的“缺位”问题。

(一)行政等级化体制下中小城市的财力事权不匹配。我国的五级财政体制在全世界较为少见。在财力上,中央财政强于省级财政,省级财政又强于市县级财政,乡镇财政则无独立财权。同时,上级城市不仅管理本级,还负责管理下级城市和城镇,造成低级别的城市的公共财政投入明显不足。这对于金融的导向是,将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给地市级以上城市,导致县城、小城镇发展的金融资源投入偏少。

(二)政府投资“重新城、轻旧城”。城市新区是GDP、工业纳税、土地出让收入的重要产出地。中低收入人群集聚的老城区如果动迁成本高、缺乏商业价值,将很难获得政府的青睐。地方政府根据自身实际作了“重新城、轻旧城”、“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最优决策,这对金融机构起到了导向作用。

(三)住房及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等公共财政支持不到位。问题的关键是户籍制度。户籍制度附加了当地的各种社会公共服务,其核心问题是当地公共财政对外来农民工支持不足。主要问题一是地方财力不足导致社会保险基金不足。二是一些内陆城市户籍改革放开后,与其配套的各项公共服务由于财力有限尚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三是发达城市的户籍严格限制政策。一些沿海地区测算结果是农民工市民化成本达数十万元,其中主要担心的就是社会保险成本。

以往金融在支持城镇化建设中的“越位”与“缺位”

(一)越位问题。一是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过度融资,对城镇中的小微企业、服务业融资形成了一定的“挤占效应”。2010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较城镇化水平相近国家的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金融对基础设施、制造业支持存在过度倾向,同时对服务业又支持不足。二是信贷比重过大。根据测算,已发债融资平台外源融资中,债券融资占比仅为20%左右。而2012年以来,通过信托、委托贷款等影子银行形式,很大比例地资金流入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

(二)缺位问题。一是金融规范支持的方式不够多样化。全国1万余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发行过各类企业债券的仅四五百家。同时,融资平台的规范化多元融资缺乏。二是中小金融机构对体现城市发展活力的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不足。三是城镇化过程中的消费金融需求有待挖潜。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消费金融的单笔贷款金额可能会下降,二三线城市对耐用消费品的信贷需求可能会上升。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财政与金融配合支持设计

应借鉴国际经验和我国实践,形成政府保留应用的调节、控制、管理能力,以金融市场而不是银行为主要融资渠道,更加主动地采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一)规范化的银行信贷支持。国际经验表明,事前约束对于国有金融机构占主导地位的金融市场很有必要。一是要建立严格的信贷规则。如巴西、俄罗斯都对其地方政府借款进行了上限约束。建议出台明确的融资平台信贷政策规则,可包括银行对融资平台贷款比例限制、降低融资平台对土地金融的依赖度等。二是市场化违约处置。应按照市场原则严格坏账冲销。如果不良资产规模过大,应借助资产管理公司(AMC)快速、批量地处置不良资产。

(二)市政债。第一阶段:为控制风险,探索由部分发达省市自主发债。第二阶段:扩展到中西部省市与部分地市级政府,这是试点成功的关键环节。第三阶段:形成一个具有省市县不同层次地方发债主体的较大市场,债务最终规模、比例可参考美国市政债与其GDP的比例。在偿债保障机制设计方面,财产税、资源税等未来应成为主力税种。对于收益性市政债,项目自身的现金流是最主要的偿还来源,并尽量明确一旦违约,其上级政府仅将代偿较少部分的比例。在市场化评级设计方面,要坚持发展买方付费、卖方付费、对中小企业评级实行政府定价与补贴等多种收费模式的民族评级机构。

(三)资产证券化。与市政债类似,资产证券化与城镇化融资也存在良好的现金流匹配关系。一是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试点。经济发展水平高、偿债能力强的沿海地区和城镇化较快的中西部特大城市可以先行试点。二是要根据地方财政纪律遵守程度配套跟进。应根据财政透明度及规范性,综合判断出试点推广的进度和规模。基于当前银行风险防范的需求,建议优先推广具有稳定收益的融资平台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

(四)公私合作(PPP)。根据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的经验,私营机构在PPP融资中可采用金融创新手段分散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包括对PPP贷款证券化,信贷担保融资计划,免税型私人活动债券,债务再融资及特殊二级市场股权转让。未来我国地方政府如果与社会资金合作力度,平台贷款证券化、平台资产证券化、PPP项目贷款证券化及与之配套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债务违约保险)空间较大。

(五)股权投资基金和其他股权融资模式。一是引导民间资本(如工商联、民间团体、企业商会、企业联合会)、外资组建基础设施或产业投资基金。二是一些实力较强的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大型机构投资者合作成立股权投资基金。这需要放宽各类大型机构投资者对基础设施股权投资的比例限制。三是直接吸引外资、民间资本、央企等各类资本入股基础设施项目。预计随着地方政府举债空间越发有限,未来与外部投资者的合作可能性将越来越大。

上述5种方式在具体运用中,若负债率不高,可采取市政债与资产证券化形式;若负债率已经较高,基础设施投资任务仍较繁重,可考虑项目融资、股权(产业)投资基金、与各类资金合作等形式。在融资顺序上,应交叉有限地使用债权与股权融资形式,形成多元化的融资结构和合理的财务杠杆。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财政与金融配合支持的可持续性机制

(一)短中期建议。

1.提升地方债务透明度。一是建立公开透明的地方债务统计制度和融资平台财务报告制度。二是健全对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债务的外部监督体制。建议提升地方人大监督权力,形成对地方财政有力的监督体系。成熟时还可参照法国、巴西模式,将各级审计部门改组为“审计法院”,享有更多的事后审查调查、公诉权甚至判决处罚权,并接受各级人大的监督。地方人大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审计结果,都应向公众公布。

2.制定并严格遵守中期财政规划和融资平台举债规划。一是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二是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并严格执行地方政府中期财政规划。地方政府应制定严格的财政预算五年规划、长期公共资本投资五年规划。政府应定期公布其相应执行情况,如连续2-3年超出原定目标,上级政府将截留相应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迫使其调整过度投资行为,回到原有中期规划轨道。三是坚持地方债务规模控制原则。通过“控制存量、约束增量”的方法和经济增长中化解的思路,将地方债务控制在我国GDP的一定比例范围。

3.风险预警与评估体系。一是构建静态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按照可测、可控原则,从短期角度可以设计偿债率、负债率、赤字率等指标。突破一定标准的地方政府,将被分别评级为进入黄灯区、红灯区,对进入红灯区的地方政府举债进行严格禁止或适度限制,直到其重返绿灯区。二是探索构建地方债务风险评估多维评价框架。应全面评估地方政府债务或辖区融资平台的可持续性,比较重要的因素包括综合财力、融资平台现金流状况、金融生态、经济发展潜力等。通过各省市横向对比,或者自身时间序列的纵向对比,更好地了解自身风险状况。方法上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价赋权法相结合的多维综合评价方式。

(二)长期建议——财税关系、政绩考核与地方债务控制模式。

1.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可逐步探索增加地方财力和财政自主权的合理办法。一是根据公共财政导向,厘清由中央承担却交给地方的事权,加大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一般性预算转移支付的力度。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清理整合,提升转移支付和税收分享机制的透明度。二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扁平化。发展方向是趋向中央、省、市县三级体制,特别是要优先保证县级政府一般性转移支付需求,增加县域可支配财力。三是探索市县级政府稳定的税基。三级体制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不断探索市、县级政府稳定的税基来源,如财产税等。

2.完善中央对地方考核机制。要避免今后政府性投资和举债过快增长,中央应加快完善多元化的政绩指标考核体系,并严格执行。建议将地方政府对中期财政规划和融资平台举债规划的遵守程度、财政透明度等纳入这一考核体系。

3.探索中央对地方债务管理的最优模式。Singh和Plekhanov(2005)分析了44个国家,认为没有一种模式是最优的,制度安排取决于上级政府转移支付(财政纵向不平衡)程度、上级政府救助历史及财政报告质量等。应基于如下几点考虑:一是行政控制型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如我国地方政府通过巧妙采用融资平台模式,形成了事实上的大量地方债务,充分说明了地方债务控制“宜疏不宜堵”。二是探索向中央制定规则型模式转变。因为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较大规模,中央掌握较大的话语权,同时我国地方政府承担较多的事权,未来融资冲动还将持续存在。同时,协商控制型可以降低中央对地方债务信息的不对称性,也可进行此类模式的适度探索。三是我国地方举债必须强化市场化特征。这既是我国发展强大的国际和国内债券市场的需要,更是地方债务本身接受市场化约束、避免“新官不理旧债”的需要。

因此,建议我国未来的地方债务管理可考虑多重模式特征,即以中央制定规则控制的总体模式为主、市场化约束模式为次、中央与地方协商模式为辅。上述三种债务控制模式,都要求提升地方债务透明度、促进财务报告的标准化,否则地方债务风险管理的最优模式探讨将是无本之木。国际经验也表明,无条件救助的事后代价很大。

地方市场营销城市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1) 公益性。天然气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 由于其具有公益性较强的特点, 所以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同时对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 系统性。由于天然气销售需要经过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所以为了确保天然气销售环节的顺利进行, 必须加强先进技术和资金投入支持的力度。 (3) 区域性。由于天然气的销售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 因此天然气的销售和服务也应该以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和覆盖范围为基础进行。

二、天然气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 天然气营销人员专业素养较低

天然气营销企业没有重视对天然气营销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 大部分天然气的营销人员对天然气使用等一些专业性矫情的内容了解不够深入, 同时对天然气营销先进的理念和方式的掌握也是比较缺乏的。天然气企业营销人才的缺乏, 导致营销的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整体营销的专业性、规范性较差, 从而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 天然气营销存在垄断现象

由于天然气的管理以及接收站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 而每一片区域的天然气建设都是由专门的公司进行负责的, 消费者没有其他的选择, 顾客在接受天然气营销服务时, 完全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就形成了天然气营销垄断市场的现象, 天然气点供运输销售渠道, 部分用户在用, 但是自身的合法利益保障一直是处于缺失的状态。

(三) 重复建设导致天然气资源浪费严重

天然气市场的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 很多天然气企业在为了在短期内提高市场营销的经济效益, 迅速的抢占和占领市场份额, 而出现了重复利用和浪费天然气资源的现象。这样虽然可以短时间提升利润, 但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天然气销售工作长期发展。

三、天然气营销的优化对策分析

(一) 科学的天然气市场营销理念

首先, 天然气营销与市场发展紧密融合。必须深入市场做好市场调研的相关工作, 因此才能准确的预测天然气市场的供应情况, 为天然气营销策略的灵活运用和调整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 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天然气市场营销策略的应用, 天然气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天然气市场营销设施, 加大新产品开发和应用的力度, 才能促进企业自身市场影响力的持续增强。

(二) 天然气营销策略应当适合当前情况

(1) 产品策略。 (1) 天然气产品质量的提升。质量是确保天然气市场营销顺利进行的前提。所以天然气企业必须加强天然气生产、运输、使用等各个环节监管的力度, 避免因为天然气运输过程中出现泄露的问题, 而影响到终端用户的正常使用。 (2) 天然气营销策略的制定必须以消费者实际需求为基础, 只有深入的分析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才能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天然气产品。

(2) 价格策略。由于天然气的销售价格受到季节、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天然气企业必须站在市场需求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严格地按照市场需求及时地调整天然气销售的价格, 对于超出相关标准的部分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收取相应的费用, 才能有效地避免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

(3) 渠道优化。在天然气营销当中, 营销渠道也是影响营销效果的重要因素。要积极开拓更多的营销渠道, 增加营销覆盖面积, 从而提高营销宣传力度,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市场营销效果的提升。

(4) 沟通策略。在天然气营销过程当中, 要做好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工作, 与客户之间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 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在天然气客户使用天然气的过程当中, 要定期进行使用体验回访, 接受客户提出的意见, 综合整理客户意见, 从而优化营销方案, 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营销体验。从而奠定促进企业市场优势稳步增强的基础。

(5) 促销策略。天然气营销企业采取的产品促销活动不仅有助于现有市场的巩固, 同时也为潜在市场的挖掘提供了机遇。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日益提高, 天然气企业必须加强天然气销售宣传工作的力度, 加深社会各界对天然气使用问题的认识和关注, 为其后续营销工作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 注重天然气营销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

首先, 天然气营销人员培训制度的完善。为了有效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天然气营销企业必须加强市场营销队伍建设的力度, 通过培养高素质营销人才队伍的方式, 促进企业天然气营销效率的稳步提升。其次, 天然气通过外部招聘人才的方式, 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天然气营销队伍, 为企业营销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

(四) 提升天然气企业市场竞争力

现阶段, 天然气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也是非常大的, 如何在天然气市场上稳固企业地位, 提高市场竞争力是营销人员要思考的关键问题。所以, 天然气企业必须就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予以科学合理的分析, 才能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天然气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也呈现出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作为天然气企业而言, 必须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 同时密切关注用户的需求, 才能在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稳步提升的基础上, 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所面临的能源危机问题已经越来越严峻。虽然我国在倡导节能型社会发展理念的过程中, 对无污染的天然气能源的关注度不断地提高, 但是, 现阶段的天然气在销售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就城市天然气的营销管理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天然气管理,营销,分析

参考文献

[1] 钱俊颖.浅谈城市天然气的产销管理[J].山东工业技术, 2018 (6) .

[2] 奚岚.天然气产销差的成因与控制方法[J].上海煤气, 2017 (4) .

上一篇:国内公路工程现场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铁路运输企业物资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