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总结范文

2023-07-25

地方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西北;民族地区;中小学;课程文化选择

西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较为密集的地区,包括藏族、维吾尔族、回族、裕固族等多个民族,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民族意识浓厚,且在长时间的民族生活中,形成了特定的思维认知与价值观念,在此双重背景下,西北民族地区中小学地方课程文化怎样选择,文化教材怎样编排,对西北地区的学生正确认知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西北民族地区中小学课程文化选择的现状

在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中,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但是民族地区在课程文化的选择方面也不能走进只教育本民族文化而忽视主体民族文化的教育误区。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的方式与途径,它将人类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进行组合与编研,组成教材,使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进而达到促进学生成长,传播与继承优秀文化的目的。可以说课程文化的选择与设置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西北地区是少数民族较为密集的地区,生活着多个少数民族,在西北民族地区中小学课程文化的选择与设置方面显现出明显的民族特点。就文化教材的编写方面来说,是以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为主,将课程教材作为载体,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实现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却忽视了对主体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学习。经过简单的总结来看,西北民族地区中小学地方课程文化选择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部分民族地区在课程文化的选择方面坚持以本民族的文化作为教育的主体,将中华民族的文化作为附带教育,使得学生对于国家的主体民族的文化产生不了解、不认同的情况,这样的民族教育方式只会使民族的文化以及学生的发展均走入故步自封的境地,并且形成难以扭转的局面;二是部分民族地区对于中小学课程文化的选择方面走民族文化与主民族文化一体发展的道路,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在具体的教育中难以调和两者的关系,在课程文化的选择方面试图将民族文化与主体民族文化进行简单的叠加教学,最终造成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局面,既没有突出本民族的的文化特色,也让主流文化失去了教育的意义,这样的课程文文化选择明显走入了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协调发展的误区,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还会引导学生走入民族文化与主流民族文化的认知误区。

二、西北民族地区中小学课程文化选择建议

民族文化是课程文化的来源,而课程文化又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的载体,因此在我国多民族的文化背景下,西北民族地区中小学课程文化的选择应考虑借鉴以下建议:

(一)认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并且每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都值得每一个人认真的钻研与学习。因此,西北民族地区在中小学课程文化的选择方面,应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秉着尊重每一种民族文化的理念进行课程文化的选择,就要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应认识到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性,摒弃“唯我独尊”的思想,学会平等呢过的看待每一种民族文化。在课程文化的选择以及教材的编排方面,要做到客观全面并且平等,将每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都编排到教材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对我国的优秀文化能够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爱国精神,也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推行双语教学

在各民族长久的发展历程中,都形成了独居特色的民族语言,但是汉语作为我国的主流语言,是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之后与人沟通交流的必备的语言,因此在西北民族地区的中小学课程文化的选择中,要注意到语言问题,尽可能在教材的编排中设置双语言教学,让学生同时学习本民族的语言与汉语,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在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的教学中,只有设置双语教学,才能让学生融入到先进的社会,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同时,当前我国许多的民族语言也面临着消失的险境,主要是在学习与使用汉语的过程中,忽视了对民族语言的学习,甚至片面的丢弃了民族语言,使得越来越多的民族语言消失,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的构成,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珍贵的结晶,如果民族语言一旦消失,那么民族的文化就再无完整性可言,因此在西北民族地区中小学的课程文化的选择中,编排双语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民族语言的保护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重视民族文化教学的差异性

因为每个民族长时间生活习惯的不同,以及民族地区发展程度的不同,使得各民族的文化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西北民族地区在中小学课程文化内的选择方面,应注意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设置不同的教学,例如在教材的编排方面,藏族与维吾尔族就应该针对自己民族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教材编排,在教材的编排中凸显本民族的特色,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另外由于长时间的生活环境的不同,让民族地区的的学生形成了特定的价值观念与认知方式,因此西北民族地区在中小学课程文化的选择中,应结合本民族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及思维习惯,让课程的学习拉近学生的生活,更便于学生的学习。

三、结语

长久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我国各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每一种民族文化都应该被尊重,每一种民族文化都值得学习,因此西北民族地区在中小学课程文化的选择方面,应尊重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尊重我国的主流文化,做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君,马志颖.西北地区民族中小学地方课程文化选择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02):52-57.

[2]韩新明,梁海霞.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02):83-86.

[3]杜青花.西北地区藏族教师参与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困境及出路[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07):32-35.

[4]蒋文涛.西北地区多元民族文化背景下休闲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兰州理工大学,2012.

作者简介:张艳(1981-),女,藏族,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教育局干部,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教育教学。

地方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我国幼儿园园本课程广泛兴起于本世纪初,特别是2003年幼儿园园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的推进之后,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建构自己的园本课程。一些地方教育部门还将园本课程建设纳入对幼儿园考核评估和园长个人资格晋升评定的内容中。2015年颁布的《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要求园长把文化育人作为办园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强调园长要重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社区)资源,丰富幼儿园教育活动。于是,近年来,深入挖掘利用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园本课程日益增多;而与此同时,一些有影响的国外学前教育模式和方法也进入幼儿园,融入课程实践。多种复杂的因素形成了当今园本课程建设十分活跃、园本课程实践形态特别多样的局面。实地走访和实际工作中也发现,当今园本课程随意性大、简单化的做法依然存在,而且普遍化甚至成人化的现象也很明显,其科学性及质量保证堪忧。

为了广泛深入了解园本课程实践的现实状况,“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实践的突出问题与解决路径研究”课题组近期进行了大范围的问卷调查,共收到来自园长、教师的有效问卷21603份,覆盖全国除青海、西藏外的各个省市自治区,从一线实践者的视角较好地反映了园本课程的结构比例、课程编制、课程来源和实施效果等方面的现实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了令人鼓舞的新形势,也发现了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园本课程实践的基本状况

调查发现,在实践层面幼儿园园本课程占比高,自由度大,有自由创造的空间,幼儿园自主开发了多种来源的园本课程,除少部分借助外援,更多的是由园长和教师自行开发、自主决策。园本课程建设空前活跃和自由,但园本课程的质量和效果良莠不齐。

● 園本课程占比高,自由度大

调查结果显示,97.0%的幼儿园设置了自己的园本课程,极少数幼儿园没有自己的园本课程。可以说,如今园本课程在幼儿园已经“普及”,几乎是园园尽有。从园本课程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占比在一半以上的幼儿园占74.1%,其中,有6.3%的幼儿园其课程全部为园本课程,有22.1%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占比在80%~90%,有18.1%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占比在60%~70%,可见,园本课程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比之高,可以说是想有多少有多少。

在调查中,请园长和教师回答“你园园本课程的比例大吗”这个问题时,有39.2%的园长和教师认为自己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比例比较大或特别大,而有60.8%的园长和教师认为自己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比例一般、比较少或很少。由此可见,虽然园本课程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比已经很高,但仍然有相当多(六成多)的园长和教师认为比例不高,这种课程认知将会使园本课程的比例越来越高,园本课程比例继续增大的趋势依然持续。

● 园本课程以园长和教师自行开发为主,随意性大

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是园本课程建设的主体,这是园本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如今,在课程实践中园长和教师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使用的课程资源中园长和教师自编的园本课程占比59.7%,请外援专家的幼儿园占23%。这主要受经费影响和署名影响。一部分幼儿园经费有限,很难请到专家支持;也有相当多的幼儿园考虑的是园长的独立成果、教师的独立成果在职称评定和各种荣誉获得中的作用、评价标准等。

相关结果显示,相当多的园本课程存在简单模仿(占比81.6%)、盲目架构(占比68.3%)、随意拼凑(占比67.5%),形式主义和盲目跟风的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文本可以看到,大多数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并不是按照课程研制和开发的程序进行的,而是将教师的教案、案例、经验文章等汇集成册,缺少系统的思考,更谈不上按课程的逻辑研制园本课程。

● 特色活动是园本课程的实践载体和主要形式

调查发现,高达95.0%的幼儿园开展了特色活动,并将其作为载体实施园本课程,因此可以说,特色活动是园本课程的实践载体和主要形式。从特色活动所占的比例来看,占比100%的幼儿园有4.3%,即幼儿园园本课程全部是特色活动;特色活动占比80%~90%的幼儿园占18.4%,特色活动占比60%~70%的幼儿园占18.9%,特色活动在园本课程中约占一半的幼儿园占比最多,达到30.0%。综合考查特色活动在园本课程中占比一半以上的幼儿园比例大约占到71.6%。可见,特色活动在幼儿园中不仅普遍,而且大多数幼儿园特色活动占比都比较高。

幼儿园的特色活动多种多样,包括艺术、体育、阅读、文化等多种类别。其中,体育类占比64.6%,美术类占比59.1%,音乐类占比48.6%,传统文化类占比50.8%,绘本阅读类占比63.0%,数学类占比32.6%,科学类占比40.5%,其他类为18.9%。从幼儿园特色活动的来源看,依托园本文化和历史传承占比57.9%,依托当地文化和自然资源占比58.0%,来源于园所课题研究的占比56.8%,依托引进园外课程资源的特色活动占比34.7%,其他来源的占比15.0%。可见,幼儿园特色活动的种类和来源多种多样。

● 园本课程的实践效果和质量不够理想

从园本课程的效果来看,有61.4%的园长和教师认为自己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比较好或特别好,有38.7%的园长和教师认为自己园的园本课程效果一般或不好。从特色活动的效果来看,66.9%的园长和教师认为比较好和特别好,有33.1%的园长和教师认为效果一般或不好。应该说,园长和教师付出很多努力研发和编写的园本课程、设计实施的特色活动,在评价时或多或少会带有积极肯定的感情色彩,一定程度的高估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仍有三成多近四成的一般或消极评价,值得警醒和反思。

透视园本课程的内部质量,存在着明显的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甚至“成人化”的现象。研究结果也显示,园本课程内容忽视儿童兴趣的占69.3%,脱离儿童生活经验的占64.4%,违背儿童年龄特点的占56.6%。园本课程的质量亟待提高。

园本课程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与思考

国家文件对园本课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专家们对园本课程的界定和理解也不尽相同,园长和教师对园本课程的理解和实践更是差别巨大。鉴于本次调查所反映的现实状况,几个关键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和深入思考,一些基本观点需要再次明确和强调。

● 园本课程之“本”应在儿童

在理论层面,园本课程较多被解释为以“幼儿园之本”为基础的课程,强调园长、教师、课程专家、幼儿和家长及社区人士的共同参与,重视各种资源的充分调动和利用;同时,园本课程建设亦被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能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然而,这些只是园本课程特点和作用的一个方面。追溯校本课程的起源和园本课程的初衷,建构有利于儿童良好发展的课程或者说建构更适宜于儿童良好发展的课程才是园本课程之根本目的。园本课程之本应在儿童,园本课程建设必须确立儿童本位的目标宗旨。

在实践层面,有的园长和教师对园本课程的理解与学界类似,或者说他们比较关注学界的概念界定,能从中抽取一致的看法作为自己实践园本课程的依据;而相当多的园长和教师是自定义自己的园本课程,比较普遍的是把特色活动定义为园本课程,还有些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把本园引进的外来课程也认定为园本课程。更有甚者,园本课程的开发、汇集、编制和出版,首先不是从教育质量和幼儿发展出发,而是从园长、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出发,功利性和外部性极强。

曾几何时,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在园本课程实践中已经模糊;充满视野的是园园都有的园本课程文本、比比皆是的特色活动、人人都有的课程研究成果,儿童在这些园本课程的实践和成果中几乎成了配角,形象几乎模糊不清。当下,还有相当多的幼儿园园长、教师认为“本园课程”(本园所做的课程)就是“园本课程”。这种背离儿童本位、儿童立场的理解上的偏差必定带来实践上的误区,路会走偏,而且会越走越远。

● 园本课程应有适宜的结构比例

如前文所述,园本课程在全国各地幼儿园中已经特别普遍,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比已经很高,但鉴于园长和教师当前的认知和需求,仍有扩大的趋势。因此,确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园本课程三者的适宜结构比例成为必须。调查中,有52.9%的园长和教师对此也有疑惑,也希望国家确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园本课程三者的结构比例,可谓呼声高,要求强烈。

根据幼儿园课程实践的现状,特别是园长和教师专业水平的实践能力现状,城乡之间、不同性质的幼儿园之间、办园历史长短不同的幼儿园之间、新教师和经验教师之间等等差距巨大,必须停止对园本课程高比例的盲目追求,立足本园的实际情况和教师队伍的真实现状,做自己能做的而且能做好的园本课程,不要更多,而要更好。

建议各级各类幼儿园,将确保幼儿的基本学习和发展放在首位,在现行的受到业界普遍认可的优质课程资源中选择更适合本园的课程作为基础课程,以保证幼儿均衡的学习、全面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研制适当适量的具有地方特点和园所特点、更适合和有利于幼儿良好发展的园本课程。相对而言,那些基础好、教师队伍强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比例可以大些;而那些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的新建园、农村园、民办园必须优先保证幼儿的基本学习和良好发展,而不是该做的还没做,该有的还没有,盲目地搞园本课程。

● 尊重幼儿年龄特点,优化园本课程内容

在许多年前,我们曾为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成人化”而不懈努力,如今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仍然任务艰巨,而幼儿园教育“成人化”似乎已经远去,但深入研究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园本课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园本课程的“成人化”随处可见。

如前文所述,特色活动是园本课程的实践载体和主要形式,七成多的幼儿园依托特色活动来实施园本课程。从园本课程和特色活动的来源看,近年来依托园本文化和历史传承、依托當地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园本课程建设的幼儿园比较多。幼儿园对当地的资源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收集和系统的梳理,一些幼儿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对搜集到的资源进行了判断、取舍和转化,从而使这些内容成为课程的一部分;而有些幼儿园则不加选择和转化,或选择和转化不当地用于园本课程,偏、难、深的情况很多,作为教师学习的内容可以,但不适合幼儿学习,从内容到形式“成人化”明显。

在2020年底发布的《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中,第三十二条和第三十三条强调,幼儿园应当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儿童通过亲近自然、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获取经验的需要,促进儿童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幼儿园推行使用的课程教学类资源应当依法进行审定;幼儿园应当充分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拓展儿童生活和学习空间。因此,园本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兴趣和经验水平,是幼儿感兴趣、乐学能学、可感知可体验的内容。

● 着力提高园长和教师的园本课程建设能力

园本课程是以园长、教师为主体建构的课程,园本课程建设与园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园本课程建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能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加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园本课程的质量也取决于园长和教师的专业水平,高水平、有经验的优秀园长和教师能够研制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园本课程。

园本课程是课程的一种类型,园本课程建设能力实际上就是课程建设能力。园长和教师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园本课程,深化对课程内涵的理解,夯实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掌握课程建设的方法和技术,按照园本课程的理念、特点和程序建构自己的园本课程。特别是在挖掘和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时,要确立儿童立场,凸显儿童本位,立足儿童发展,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让园本课程助力儿童的童年幸福和终身发展。

注:本文系刘占兰主持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0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实践的突出问题与解决路径研究”(项目批准文号:GYJ2020006)的终结性成果之一。

地方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切实推进课程改革,贯彻落实《贵州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和《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建立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特制订本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程目标:

1、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加强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学生生活的联系。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 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4、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

5、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打造系统的校园文化,进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组织保障:

1、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高中新课程实验作出正确决策和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验过程予以指导和调控。

2、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开发与实施具有地域特色、适应学校特点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办学特色。

3、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各年级的课程计划形成建议并组织反馈;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开发建设新型课程资源。

4、学校有完善的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定期交流研讨,全面落实学校各级教学任务。

三、课程设置•校本课程:

(一)开发原则:

1、实效性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政策,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

2、互补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我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强调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需要。

(二)开发目标: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3、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三)开发的内容类别:

1、古诗经典诵读。选编部分优秀古诗词和近代优秀诗文,利用小学阶段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强化记忆,以增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2、普法礼仪读本。目前国家凸显依法治国的理念,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无论是对学生的自我保护,还是培养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自觉守法、用法的意识都非常重要。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助于规范学生的言行,培养孩子做文明学生的良好习惯。

3、抗震救灾读本。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留给国人许多血的教训。其中之一就是在灾难来临之前,如何让人们有所察觉,了解相关的地震方面的知识就尤为重要;同时在灾难来临之时,如何让学生能够尽快逃生,尽量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更为重要。

四、课程设置•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科目及设置

1、一至三年级开设探究活动课程,四年级开设感悟民族精神,五年级开设领略传统文化和课科学发展观课程。

2、通过积极开发地域资源,促进课程整合拓宽学生视野,反映地方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母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方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

3、按照课程设置标准的要求设置课时。

五、考核评价

1、教师评价。主要形式是检查和实地听课:一是检查教师的备课是否体现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学科特点;二是实地听相关教师的课,检测课堂教学是否符合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看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到了充分调动;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看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得如何。从而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

2、学生评价。主要是通过平时的表现和形成性检测相结合。一是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参与状况,过程记录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进行记录;二是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三是看学生书面考试或考察结果。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出学生该课程的分值。

地方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调查结果以及对宜宾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地方文化对外传播意识和能力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在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机融入地方文化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地方院校培养的人才毕业后,就业主要在当地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当他们真正与外国人交流时,遇到有中国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内容时,他们需要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和地方文化。但当前对宜宾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地方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进行测试和调查结果表明,宜宾学院大学生用英语表达宜宾地方文化的能力低下,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忽视对中国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学习;《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地方文化重视不够;大学生英语学习目标受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地方文化对外传播意识和能力需要提高。而地方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能丰富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文将根据调查结果得出的原因,结合文献资料等提出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策略。

1.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文化的意识:从学生入校开始,学院着手对学生进行本土文化知识的教育。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化古迹、历史名人、特产等,有组织、有计划安排学生深入社区和乡村体验生活,多听多读有关地方文化的介绍,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和气息,使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向其他国家人民传播母语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提高教师的地方文化素养。

通过调查得知,英语教师在地方文化的英语表达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素质欠缺,教师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还要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地方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一方面,建立学院与重点大学对口培训机制,为教师创造进修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加强自我提升意识,通过自学途径努力拓展地方文化知识,不断丰富知识结构。

3.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导入地方文化。

教师在教案设计、课堂活动、课外活动等环节中加入地方文化的元素。首先,在编写英语课程的教案和备课时,应发现与所授课相关的中国文化和地方文化知识,注意在课堂上穿插地方文化的介绍和学习,如:在学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Marriage Across Nations”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充分展现西方文化中的婚俗后,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婚姻观和婚俗,并要求学生用英语作宜宾婚俗的课堂展示。在学习 “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这一单元时,课后让学生写出中国的五个文化象征,教师借此介绍宜宾的文化象征。课堂上,教师设计一些与输入宜宾地方文化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如:口头陈述,角色扮演,面对面交流等,或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参与教师设计的虚拟文化交际活动来学习地方文化的英语表达。例如: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中国导游和外国旅行者,前者用英语向后者介绍本地的风景名胜,美食佳肴等。课外,教师组织一些以使用英语讲述地方文化为主题的竞赛活动。通过上述方式,学生不仅能训练他们的口语,而且能把握用英语表达文化的技巧。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把具有中国文化和地方文化特色的翻译技巧传授给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除了采取讲授一些翻译技巧,训练学生采取意译、音译加解释、模糊翻译等方法用英语最大限度地传达出中国文化的神韵和特色外,还引导他们欣赏和体会一些经典的翻译实例。

4.开设地方文化英语表达方面的选修课程。

在选修课设置中,放入“中国传统文化导入”、“宜宾地方文化介绍”等相关课程,编写了有关宜宾地方文化中英文对比的材料,制作有关宜宾文化介绍的光盘,作为选修课的辅助材料,帮助学生们在课程结束后提高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度和英语表达能力。最后,我们引导鼓励学生阅读国内英语报刊,不断学习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英语词汇,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扩充词汇,培养英语语感,锻炼英语思维。总之,大学英语中地方文化教学应以传播文化知识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为主。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一个文化交流的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地方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

5.设置相关课程。

课程是传授知识的主渠道。目前,地方高校开设涉及地方文化的课程基本没有。应增添地方民俗文化、历史地理、传统艺术、文化旅游、中西文明比较研究等课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6.扩展教学资源。

教材是文化知识的主要载体。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教材中都没有太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更不用说地方文化了。我們一方面要转换教材编写思路,以就业为导向,贴近学生实际需要,完善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应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反映地方特色文化的内容,将地方文化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充分了解,加深印象、加深理解;还可以在学生课外学习中增加一些必要的练习题,来巩固其有关地方文化的双语表达能力。

7.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文化知识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媒介和桥梁。大学英语教师应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从中西民俗、文化比较、建筑文化比较、饮食文化比较等方面入手,分析中西文明的异同,让学生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特征,深刻感知中西方文化和地方文化,以开拓文化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增强语言应用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英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地方文化,这样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利,也有利于对外传播地方文化、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能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以及国际化人才。

本研究受到2018宜宾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地方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考—以宜宾为例”的资助。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李发武.对地方高校与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思考.[J].山东高等教育,2014,(6).

[3]张琦.地域文化视阈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培育研究.[J].学术探索理论研究,2011,(9).

[4]俞海洛.依托地方文化,走出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3,(9).

[5]杨恩化.中国文化导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宜宾学院国际教育学部  国际交流合作处  四川 宜宾   644000)

地方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1 精品课程的内涵与特征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 一流教学内容, 一流教学方法, 一流教材, 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五个一流”, 既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求, 又是精品课程必须具有的特征。

精品课程的本质内涵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 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 教学效果显著, 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 并具有鲜明的特色。从这个意义上看, 精品课程至少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第一, 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是一门课程的灵魂, 它主宰课程的内容体系、运行模式、师资选培、教学效果等重大问题。第二, 具有丰富的、能反映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 丰富的、能反映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要求教师具有宽泛的知识结构和先进的教学方法, 并为教学过程配备充足的教学资源, 从而培养出知识面广、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第三, 教师具有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导者, 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以及课程发展。第四, 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再好的教育思想也需要教学方法来体现, 再加上现代化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的运用, 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五, 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严格的制度是课程建设的有力保障, 只有管理畅通、措施得力、评价合理, 才能让精品课程健康发展。第六, 具有优良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好坏是精品课程建设成败的最终体现。此外, “精品课程”之“精”, 还在于它能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吸引力和课程魅力, 能够充分展现课程知识之外的审美价值, 尤其是要体现大师级教师在实施课程时的纵横捭阖, 使学生能够“沉醉”在大师所营造的课程情境之中, 真正“融入”课程, 而不是单纯地“学习”课程。

2 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意义

作为地方农业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并不是单纯的教材建设或是简单的课程设计, 而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应依据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通过科学评价筛选出贴近农民实际需要的课程加以建设。把该综合性工程科学地分解成若干便于运用的子项目。一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 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二是教材建设。精品课程教材应采用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三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由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并按一定比例配备专门的辅导和实验教师。四是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五是实验内容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实验, 大力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管理机制建设。建立相应的奖励、评价机制, 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的任务, 建立新的用人机制, 以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

建设精品课程的意义在于:首先精品课程可通过自身强大的影响力和高度的示范性, 深化教学体系、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其次通过精品课程建设, 可以大范围地带动地方农林高校课程体系建设, 营造一种强化课程建设、重视教学质量、以人才培养为最终目标的良好教育氛围。再次精品课程建设必然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上, 即:变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为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主动“求学”教学形式;变单纯的知识灌输为培养综合能力、发展综合素质的多方位教学;变狭窄的专业教育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社会型人才, 使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保证了农林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3 精品课程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3.1 教学内容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

精品课程的内容既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 又要反映该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 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 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新型学科和专业不断出现, 没有哪一门学科、哪一种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成不变的。因此, 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应从设置什么课程, 为什么要设置这门课程, 该课程内容的范畴等方面着手, 否则将功亏一篑。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在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有恰当合理的布局和设计;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精品课程主讲教师要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只有这样才可以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3.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切入点

3.2.1 教学方法科学有效

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在教学方法上, 要处理好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要恰当地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知识转向讲授知识的同时讲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 注重“双语教学”应用;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在课堂上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既要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 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恰当地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3.2.2 科学地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我校课程组80%以上的教师都广泛采用电子教案进行多媒体授课。通过制作CAI课件, 提高教案和教辅资料的水平;利用多媒体展示植物作物栽培等复杂、动态过程;应用3D动画演示、验证、深化和拓宽教学内容, 简化繁琐而无实际意义的推导过程。各门课程, 特别是精品课程都要尽可能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鼓励网络技术, 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提高教学效率, 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3.3 切实加强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立足点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相关教材, 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动态教材和电子教材应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补充。“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正式启动, 这是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精品教材是我国同类教材中水平最高的教材, 反映世界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水平, 同时适应我国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现状, 反映世界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 在世界上是先进的, 在我国是最高水平的。精品教材应是更多地采用“立体化”的形式, 以纸介质教材为主, 配以动态教材和电子教材, 并列入教学计划和授课计划执行。

3.4 教师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点

(1) 改善结构, 提高素质。通过引进, 改善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通过“硕士化”与“双师型”工程建设、在职进修、赴企业一线锻炼, 改善了教学团队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称结构;实行专兼结合, 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兼职, 聘请了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民专家指导实训。

(2) 推行名师、教授上讲台制度, 向课程要质量, 向名师要素质。学校要明确规定评上了省级或者是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相关负责人每学年都要讲授该课程一定学时以上。

3.5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精品课程建设的孵化点

教学环境是指每一节课在施教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教具、挂图、课件、教室、实验设备、实训演练设备、实训教学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师资形态、风格、气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以及任课教师所营造的使学生感受到的课堂教学氛围等因素所构成的, 它直接影响精品课程的效果。如何明确和提倡对精品课程所需要的教学环境进行营造和设计, 实质上反映了能否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能否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精品课教学, 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孵化器。

3.6 建立科学评估标准, 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点

在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层面上, 建设是基础, 评估是手段, 应做到“评建结合, 以评促建”。为了确保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一是严格审查精品课程评审程序。在精品课程立项之前, 学校要制定科学的评选文件, 明确规定申报条件、申报要求及评审程序, 让教师能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申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学校组成专家组, 对所报项目严格评审, 然后向全校公布, 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二是为了有效、有计划地开展课程建设, 学校要组织专家组, 对立项建设的课程进展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同时, 通过课堂教学评估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三是严把结题关。在验收评审中, 强调课程对转变教育思想,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所起的作用, 强调课程内容的创新性、先进性、系统性、适用性、科学性和示范性等要求。

摘要: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本文以地方性农业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为例, 系统地分析了精品课程的内涵与特征, 阐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与意义;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环境、教学评估标准”这六个方面提出建设精品课程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精品课程,意义,教学内容,评估标准

参考文献

[1] 教高[2007]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

[2] 许建安.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J].福建高教研究, 2007[1]:89~91.

[3] 秦宗会, 胡武洪, 徐建华,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学术版], 2007[2]:66~67.

[4] 黄祝明, 胡亚联.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23[6]:75~76.

上一篇:课程改革总结下一篇:管理课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