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2023-09-17

地方课程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调查结果以及对宜宾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地方文化对外传播意识和能力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在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机融入地方文化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地方院校培养的人才毕业后,就业主要在当地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当他们真正与外国人交流时,遇到有中国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内容时,他们需要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和地方文化。但当前对宜宾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地方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进行测试和调查结果表明,宜宾学院大学生用英语表达宜宾地方文化的能力低下,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忽视对中国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学习;《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地方文化重视不够;大学生英语学习目标受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地方文化对外传播意识和能力需要提高。而地方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能丰富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文将根据调查结果得出的原因,结合文献资料等提出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策略。

1.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文化的意识:从学生入校开始,学院着手对学生进行本土文化知识的教育。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化古迹、历史名人、特产等,有组织、有计划安排学生深入社区和乡村体验生活,多听多读有关地方文化的介绍,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和气息,使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向其他国家人民传播母语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提高教师的地方文化素养。

通过调查得知,英语教师在地方文化的英语表达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素质欠缺,教师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还要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地方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一方面,建立学院与重点大学对口培训机制,为教师创造进修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加强自我提升意识,通过自学途径努力拓展地方文化知识,不断丰富知识结构。

3.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导入地方文化。

教师在教案设计、课堂活动、课外活动等环节中加入地方文化的元素。首先,在编写英语课程的教案和备课时,应发现与所授课相关的中国文化和地方文化知识,注意在课堂上穿插地方文化的介绍和学习,如:在学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Marriage Across Nations”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充分展现西方文化中的婚俗后,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婚姻观和婚俗,并要求学生用英语作宜宾婚俗的课堂展示。在学习 “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这一单元时,课后让学生写出中国的五个文化象征,教师借此介绍宜宾的文化象征。课堂上,教师设计一些与输入宜宾地方文化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如:口头陈述,角色扮演,面对面交流等,或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参与教师设计的虚拟文化交际活动来学习地方文化的英语表达。例如: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中国导游和外国旅行者,前者用英语向后者介绍本地的风景名胜,美食佳肴等。课外,教师组织一些以使用英语讲述地方文化为主题的竞赛活动。通过上述方式,学生不仅能训练他们的口语,而且能把握用英语表达文化的技巧。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把具有中国文化和地方文化特色的翻译技巧传授给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除了采取讲授一些翻译技巧,训练学生采取意译、音译加解释、模糊翻译等方法用英语最大限度地传达出中国文化的神韵和特色外,还引导他们欣赏和体会一些经典的翻译实例。

4.开设地方文化英语表达方面的选修课程。

在选修课设置中,放入“中国传统文化导入”、“宜宾地方文化介绍”等相关课程,编写了有关宜宾地方文化中英文对比的材料,制作有关宜宾文化介绍的光盘,作为选修课的辅助材料,帮助学生们在课程结束后提高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度和英语表达能力。最后,我们引导鼓励学生阅读国内英语报刊,不断学习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英语词汇,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扩充词汇,培养英语语感,锻炼英语思维。总之,大学英语中地方文化教学应以传播文化知识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为主。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一个文化交流的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地方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

5.设置相关课程。

课程是传授知识的主渠道。目前,地方高校开设涉及地方文化的课程基本没有。应增添地方民俗文化、历史地理、传统艺术、文化旅游、中西文明比较研究等课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6.扩展教学资源。

教材是文化知识的主要载体。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教材中都没有太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更不用说地方文化了。我們一方面要转换教材编写思路,以就业为导向,贴近学生实际需要,完善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应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反映地方特色文化的内容,将地方文化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充分了解,加深印象、加深理解;还可以在学生课外学习中增加一些必要的练习题,来巩固其有关地方文化的双语表达能力。

7.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文化知识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媒介和桥梁。大学英语教师应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从中西民俗、文化比较、建筑文化比较、饮食文化比较等方面入手,分析中西文明的异同,让学生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特征,深刻感知中西方文化和地方文化,以开拓文化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增强语言应用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英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地方文化,这样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利,也有利于对外传播地方文化、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能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以及国际化人才。

本研究受到2018宜宾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地方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考—以宜宾为例”的资助。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李发武.对地方高校与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思考.[J].山东高等教育,2014,(6).

[3]张琦.地域文化视阈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培育研究.[J].学术探索理论研究,2011,(9).

[4]俞海洛.依托地方文化,走出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3,(9).

[5]杨恩化.中国文化导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宜宾学院国际教育学部  国际交流合作处  四川 宜宾   644000)

地方课程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增强资源配置

建筑设备课程是一门涉及专业较多、各专业独立性较强的专业课程, 课程内容包括建筑给水排水系统、暖通空调、建筑电气等内容, 是一门综合性的土建类学科, 更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按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要求, 该门课程要把培养学生成为建筑设备专业技术人才, 掌握建筑设备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以及“水”、“电”、“暖”的设计、计算方法和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在建筑设备上的应用, 能够根据国家规范选择科学合理的数值进行设计、绘图、识图等, 具有设计、施工、工程管理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本课程有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等三部分主干内容, 内容的跳跃性和跨度比较大, 比如讲授暖通空调内容需具有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的专业基础理论;讲授建筑电气需具有电工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等专业基础理论。目前绝大数高校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通常由一位老师担任, 任课老师具有博士或硕士学历, 其研究方向多为一个方向, 导致任课老师在讲授建筑设备课程的过程中会厚此薄彼, 使学生不能全面的掌握和理解建筑设备重点内容。因此, 应增加建筑设备授课课时量及教师数量。讲授建筑设备课程应具有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等专业学历的老师讲授。建筑设备是应用型和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 应配备有建筑给排水、暖通空调、建筑电气模拟实验装置供学生进行认知和实际操作实验。

二、优化教学内容

为使建筑设备与建筑、结构完美结合, 构成一个整体。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需要掌握三者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案例。因此建筑设备的教学内容需待优化, 把握重点,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建筑设备包括建筑给排水设备、暖通空调设备、建筑电气设备三部分。为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建筑设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建筑设备课程应包括流体力学基础知识、传热学基础知识、流体输配管网、电工基础知识等建筑设备课程专业基础知识;也应包括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建筑供暖系统、建筑通风系统、空气调节系统、制冷技术、燃气供应系统、建筑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系统、建筑弱电系统、建筑防雷与接地等专业课程。

三、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也在快速发展, 当前建筑设备课程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建筑设备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抽象、枯燥, 可能导致学生对建筑设备课程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 教师在建筑设备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和兴趣化。

(一) 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建筑设备教学的要求, 现代教学方式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方式, 图文并茂, 利用视频、动画、录像去展示建筑设备及其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施工工艺等[3]。

利用实物进行教学, 比如讲授塑料管的选择时, 利用塑料管的实物去区分PVC、PE、PP-R、ABS管, 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区分各类塑料管的特点, 以便于选择合适塑料管。比如讲授制冷机组的组成时, 可以用制冷机组模型讲解制冷机组的四大部件: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等。再比如讲授用电设备保护接地型式:TN-C系统、TN-S系统、TN-C-S系统时, 可以利用配电箱实物和红、绿、黄、淡蓝、黄绿导线课堂上现场讲授其接线型式等。结合实物教学, 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建筑设备。

利用实例进行教学, 利用实际工程的施工图纸教授建筑设备的布置、管线的布置以及相关规范对建筑设备的约束等。比如可以利用学生宿舍给排水施工图纸, 讲授立管、干管的区别, 管道、卫生器具在图纸上的表示方法等;利用建筑消防图纸, 讲授室外消火栓和室内消火栓的区别和布置原则, 消防两路给水的布置方式以及消火栓箱和疏散指示装置的布置原则等, 通过学生居住或使用的建筑、经典工程与相应施工图纸相结合, 使学生有兴趣的掌握建筑设备专业知识。

(二) 实践教学

作为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实践动手能力是本科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和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应使学生掌握建筑设备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因此建筑设备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必不可少[4]。

利用现场进行教学。分批组织学生到建材市场了解塑料管、钢管、阀门、卫生器具、风口、风阀、风机、开关、插座、配电箱等常用设备并写出相关的考察报告。讲授水系统的管网设置与敷设时, 可以让学生在教学楼的卫生间等处观察各种不同类型的卫生器具, 了解管道布置与安装的方法;在讲授暖通空调系统时, 在学校综合楼或图书馆等装有中央空调的建筑物内部进行现场讲解, 现场观察暖通空调系统的冷热源主机部分、空调水系统、风系统;区分风机盘管系统和全空气系统, 两管制、同程异程的布置方式等[5]。

利用在建工程施工现场进行教学。邀请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机电安装工程师现场进行讲授。比如根据现场管道连接方式的不同, 区分管道丝接、焊接、沟槽连接的形式和使用场合。现场讲解暖通空调管道、给排水管道、消防管道、电气桥架的布置原则和方法等。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不仅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而且还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效果显著。

四、科学化考核方式

建筑设备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的成效, 需用考核才能反映出来。考核也是学生关心的重点, 也是学生投入精力的动力。多年的考核数据分析, 也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根据之一。

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以笔试为主,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理论考核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每名学生拥有一名理论教学教师和一名实践教学教师分别讲授建筑设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各占50%。其中理论考核包括期末笔试成绩 (70%) 和平时成绩 (30%) ;实践考核包括期末实践成绩 (70%) 和平时实践操作成绩 (30%) 。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动力,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动力, 能充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五、结论

总之, 建筑设备的课程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建筑设备教学的重要部分。作为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 同时加大建筑设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力度, 是提高高校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保障。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得到社会认可。

摘要:“建筑设备”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较为紧密的专业课程。根据近年来从事建筑设备教学和研究工作, 结合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建筑设备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 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根本, 提出并详述了建筑设备课程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与革新, 探索了地方示范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建筑设备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建筑设备,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李亚峰, 邵宗义, 李英姿.建筑设备工程[M].北京:机械筑工业出版社, 2018:1-8.

[2] 吴小虎, 闫增峰, 李祥平.建筑设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1-8.

[3] 王志勇, 刘畅荣, 王汉青, 寇广孝.地方教学型大学建筑设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9, 18 (4) :94-95.

[4] 屈小刚.浅论高职院校《建筑设备》课程教学[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4 (3) :49-50.

地方课程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公选课存在问题

近年来,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教育规模快速发展, 教学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 不难发现,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依然存在着部分问题:一是, 高校普遍重视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及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的管控, 而忽略了对公选课教学质量的管理与控制, 导致部分学生对公选课不重视, 选修公选课的动机只是为了完成学分;二是, 一些地方院校公选课课程设置不合理, 且重复性课程较多;三是, 一些公选课任课教师教学方法老套, 多是传统课堂讲授模式, 没有实践教学环节, 部分教师不愿意在公选课上下功夫研究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态度敷衍;四是, 不考虑公选课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要不就照搬专业课知识, 难度大, 学生不易理解, 要不就是内容简单, 学生学习后收获很小;五是,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体统设置存在一定问题,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网络评价的改进功能体现不充分, 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流于形式, 评价结果分数的区分度不高, 评价结果的分析利用不够等;六是, 大部分公选课没有系统考核机制, 绝大部分公选课的课程考核都是写一份作业或者小论文, 即可让学生通过考核, 轻松拿到学分, 因此在教学评价和教学考核上存在对公选课管控不严或轻视的现象。

针对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 可从如下方面加强公选课程教学质量管控, 从而真正有效提升公选课教学质量。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公选课质量管控提升措施

(一) 正确引导,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1.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人员的学习与培训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也是高校开展公选课的首要条件。教师教学方法要求改革,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人员同样需要不断学习和培训来提升教学管理能力, 必须具有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方法。

2.提升高校大学生对公选课的重视

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开设的公选课门类较少, 学生选不到课, 加上大多数高学历、高职称老师不愿意利用周末或晚上的时间上课, 所以高校教务处在选择开课时审核门槛较低, 大多数课程只要申请都可以批准。公选课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这就使得学生选课后对一些课程或教师根本不感兴趣, 故出现学生逃课, 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等现象。

曾颖霓对湖北师范学院公选课开课情况调查报告中显示有55.63%的大学生选择公选课的主要原因是兴趣爱好, 33.13%的大学生是因为专业知识拓展需要选择公选课, 有70%的学生都认为目前高校公选课管理存在问题, 学校管理力度应该加强。因此为提升大学生对公选课的重视程度, 高校教务处应以大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所需要专业技能为导向, 严格把关, 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性开设公选课课程, 真正把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 深化改革,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1) 教学改革与研究是课程建设重要内容之一, 高校应重视公选课课程改革立项, 树立教学改革与研究切实为教学服务的理念, 加大公选课改革研究投入力度, 鼓励教师进行公选课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开展研究性、案例式教学改革, 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持续的改革与研究, 使公选课课程建设标准不断完善, 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2) 鼓励教师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提高教学水平。由于选择公选课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 基本功各不相同, 这就要求公选课教师要具有更强的教学能力, 教学形式应多样化, 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开展微课、慕课等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高校可定期举办多媒体教学培训班, 并通过竞赛的方式鼓励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对于优秀的多媒体教学方法给予表彰和奖励,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 促进教师对公选课上课的积极性。

(三) 机制创新, 建立健全公选课质量管理体系

1.完善公选课开课制度

建立公选课开课制度。课前审核, 从任课教师资格到课程培养目标,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案、所使用教材、选课范围、课前学生兴趣度调查等方面严格把关, 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确保公选课开课质量。

2.注重激励制度建设, 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为充分调动高校公选课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学校应建立教学激励制度, 出台相应政策。确保公选课和专业课拥有相同水平教学资源的同时, 适当增加公选课课酬, 鼓励一部分高职称、高水平教师参与公选课教学中。学校可以制定公选课教师公派出国培训制度, 每年推荐2-3名优秀教师出国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结合本国教育现状, 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酌情选择和改造, 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3.制订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措施

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制度建设。由于大多数公选课排课都在晚上或周末, 所以对公选课的过程监控成了教学监控的薄弱环节。学校督导处应加强公选课教学整个过程督导, 对任课教师和学生均应进行常态化、过程化的监控。制定合理评教标准。据调查目前多数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由学生评价、教学院评价和督评专家评价三部分构成, 但是针对公选课课程的特殊性, 应制定更合理、更公平的评价制度。应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匹配的奖惩机制, 定期表彰部分优秀教师。通过建立合理的评教标准和制度, 使评价指标体系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区别性和有效性。

(四) 立足实际, 建立合理教学考核新机制

改进公选课考试考核方法, 建立考核新机制。考试不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导向、评价和反馈等积极作用, 而且还对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与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现在大多数公选课考试出现考试目的分数化、考试内容理论化、考试形式简单化等主要问题[4]。因此高校应积极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进公选课考试考核方法, 探索建立公选课教学考核新机制。根据公选课课程性质、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考核方式, 比如考试内容由理论化向注重能力考核的综合化转变, 成绩评定由注重分数向科学化转变, 考试方式由形式简单化向多样化转变。把注重考核学生实践能力贯穿到考核机制中, 调整学生平时成绩占总成绩比重, 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 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更应注重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应用能力, 培养出与社会要求相符合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注重教学质量管控与提升, 是贯彻“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的关键之处。公共选修课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公选课建设现状, 从教与学双方、教学过程、质量管理、教学评价等因素深入分析公选课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质量管控突出问题, 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 可为地方本科院校公选课的有序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公选课,教学质量管控

参考文献

[1] 黄伟力.国内外高校公选课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建设的启示[J].高教探索, 2007 (4) :100-103+128.

[2] 郭德侠.大学公选课的调查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 2009, 118 (6) :20-22.

[3] 于京珍, 王丽, 马春晓.高校公选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3) :433-434.

地方课程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黑龙江三江美术职业学院, 认真总结校企合作的经验, 结合外校成功案例, 成立“在服务地方中凸显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加大学院与地方企业合作的力度, 把培养学生超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上做为重点, 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 建立新型的产、学、研结合纽带, 培养高素质包装设计人才。建立了“包装设计的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结合地方先进包装设计业的发展需求, 有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在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颁发的2016黑龙江绿色食品包装创意设计大赛中, 多名学生得到了评委组的肯定, 取得可喜成绩。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项目化教学在地方产业中的应用意义, 我们对包装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一、突出培养目标的应用性

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突出专业培养目标的应用性。本地高校的包装设计人才培养要以地方产业为依托, 这样不仅提升了黑龙江商品的竞争优势, 带动龙江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指明了道路, 因此, 走校地互动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道路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二、凸显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以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和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个性需求为依据, 充分体现以具备包装设计制作的应用能力为目的, 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方向课, 将“实基础、适口径”与“地方适用”结合起来.妥善处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1]。

教学内容设计绕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植入课程”, 即引进国内外大学优秀的包装设计课程内容及其授课形式, 让学生在一流的体系中学习, 提高综合知识水平;二是“地方课程”, 即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 根据岗位的人才需求及区域的特点, 确定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以包装设计创意、制作、工艺、材料等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为此本课程取消了原有图案、装饰画等内容, 开发了包装容器造型设计和包装印刷与工艺等课程,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强化实务内容训练。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要从知识灌输转向指点启发, 从重理论讲解转向重理论运用, 从技术仿真学习转向技术应用实践。基础教学由教师讲解, 包括包装结构设计、容器造型设计、平面视觉设计、印刷与工艺等, 使学生学习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项目实践环节, 企业派专人授课、参与指导学生实践工作过程, 并给予最终评价。项目任务是以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紧密相连来构成的, 由易到难。在整个过程中, 专业指导教师、企业专业人士、学生之间都将进行充分沟通, 共同完成项目任务[2]。

另外, 课时安排也需调整。该课程原定160课时, 但项目实际完成所需的课时量远远大于额定课时量 (超额1/2课时) 。项目设计过程是在原有基础课程内容完成以后追加的一种实战款式变化模式, 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消化吸收的实战过程, 但是.由于学生没有相关工作经验, 因此出现的问题较多。建议将课时增加到320课时, 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消化吸收知识, 思考调整方案, 修改设计和完成制作。同时, 可以考虑打破班级设置, 进行学生选拔。设置项目班、精品班, 提高效率。

三、强凋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包装设计是最具实践精神的艺术设计课程之一, 在实践理念上, 要树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 将实践锻炼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课程引入企业项目内容, 如通过校企合作, 针对黑龙江某一设计公司制定教学项目。具体做法是把课本中已详述的基本理论内容删减, 补充:包装设计实际案例。并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项目案例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 学生以项目组为单位学习, 学生带着自己项目中的问题去理解、思考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生还需要根据所选定项目, 深入相关企业, 调查研究并收集企业营销、企业形象宣传等方面的实际数据, 确定合理的包装设计流程, 进行包装成本计算, 结合本小组设计资料进行工艺、材料等方面的综合分析, 从而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 并最终选取最优方案。项目的成功运作能够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互利双赢。最后, 课程的考核采取由教师、企业、学生等多主体参与的互动式立体化评价, 需要强调的是, 企业需要深入到项目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中, 包括对项目成果的评价, 这样才能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进行有效指导, 使学生在校即可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 形成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内容,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3]。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应以包装造型设计、包装设计制作使用知识的“必需、够用”为度。涉及的课程设计项目是符合企业技术要求实际包装设计项目。要求创意设计的作品必须真实可靠, 符合国家包装标准和市场需求。实践教学中的包装容器设计、包装结构设计的内容与理论教学相配套, 形成既适应应用型教育教学普遍规律又符合企业生产技术工艺标准的较完整体系。

四、体现学生素质的综合性

为适应新世纪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 还要求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综合素质, 构建学生的素质培养体系,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职业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 使其毕业后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以项目化为切入点的实践教学, 拉近了地方产业实际工作和课程教学的距离。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实施教育管理, 引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同时, 也使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与教育管理相融合, 学生在校期间就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进行管理, 明确工作岗位职责, 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自身职业素养。企业通过自身的形象塑造、环境规划、宣传广告、工作状态、精神面貌、经营策略展现, 也潜移默化的激励和鼓舞着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加深了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和认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 学生端正了工作态度, 形成了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承受住了压力和挑战, 完成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融合, 将校园文化和企业精神相对接, 使学生真正的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行合一, 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成企业用人培养要求和高校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这必将为学生在就业时考察真实的工作机会和环境带来自身能力和优势, 学生通过在课堂上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 经受职业训练, 了解到与自己以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 既开阔了知识面, 扩大了眼界, 也通过与同事 (同学) 的竞争与合作, 加深了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有利于锻炼竞争精神, 增强团队意识, 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

最后, 还要鼓励地方企业深化同地方高校的合作, 促进包装设计人才的发展和储备。企业也通过这样的教学项目合作, 储备了人才, 体会到校企合作带来的发展空间。因此, 项目化课程需要更多的企业参与和支持, 加大与各大高校的交流与联系, 整合校企资源, 通过双导师制等方式, 培养包装设计人才。可以采取试点办学、校企合作办班、订单式培养、教师进入企业编写教案、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等方式促进服务于地方产业的包装设计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使项目化课程可以朝着多元化、互惠化方向进一步发展。

五、结语

应用型高等教育要拥有面向市场经济的办学格局。在专业建设上, 选择方向面向区域经济, 在专业方向上, 培养目标思考前瞻。采用完成包装设计项目任务驱动实践训练, 学生既巩固了包装设计理论知识, 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 体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使本专业毕业生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摘要:作为面向区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 所培养的人才要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 因此, 应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出发, 注重校地互动, 在社会调研中获得人才培养定位, 充分利用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各种教育资源, 以“项目引导”为主体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论证, 明确人才培养规格。

关键词:项目引导,校企合作,地方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刘汉成.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5.11.

地方课程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校本音乐课程;开发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地方高校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研究---以湘西南某高校为例;邵阳学院校级课题,课题编号:2015JG29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 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在音乐工作者的探索和研究下,高校校本音乐课程开发正如火如荼的展开,不仅丰富了教育资源,传承了地方文化,而且对教育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一、地方高校校本音乐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音乐校本课程是由学校组织成员自主研发的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较,更有特色,更有针对性。在研发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调查、分析、帅选编制而成,不仅体现了学校学生对音乐的需求、爱好,同时也体现了老师的意愿,更是一所高校个性化特征的重要体现。因此,一所高校要想办出特色,更富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就要在校本音乐课程的开发上下功夫。

高校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为区域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服务。从学校的培养目标来说,不同层次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对地方高校来说,培养的学生就业大都固定在特定的区域之内,是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服务。而校本音乐课程的开发就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区域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无论从理论层而言,还是从实践层而言,校本音乐课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地方高校校本音乐课程内容的构建

(一)从各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发挥地方特色。 每个人在儿童时期唱过的歌谣,是每个人在一生中最难以忘记的回忆之一,无时无刻地在耳边回响,每天若有各个地方的特色音乐能让学生耳濡目染,那是提高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的最佳切合点。因此开发学校音乐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各个地方音乐和戏曲的特色,适当吸取各地的民歌精华,结合学生对音乐的实际需求进行这些教材的编写,从各地的民歌、戏曲、曲艺音乐中,选取一些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具有代表性选段作为校本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这是编写这教材的必然需求。

(二)把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曲艺文化融入高校课堂。曲艺文化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包括全部的各种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要想让民族戏曲进入高校课堂,那首先要编写出切实可行的课本,因此这需要编写的教材要符合高校学生的认知性和自身发展性。高校音乐教师进行编写教材时,应该设计成具有艺术性、欣赏性、表演性、趣味性、知识性融合于一体的教材。当地方曲艺引进高校校本教材后,不仅能丰富音乐内容,也可以提高课堂气氛,更可以增强学生浓厚兴趣。音乐教师在给高校学生上音乐课程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学生性,上课前通知学生查找相关的各地民族音乐资料,以充分发挥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主观创造性,利用有关的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三)把地方民歌引入高校课堂,充分地增加课堂的活力。由于中国地大物博、有55个少数民族,因此民歌资源非常丰富,而作为民间音乐组成部分的民歌,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古朴优美,使居住在祖国四面八方的各族人民用他们自己独特的音乐形式在歌唱着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充分地体现了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这些民间歌曲均是来自于日常生活,是人民对生活的真实写照,其旋律、音调及表现手法等均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艺术的现实性很强,让高师学生在学习增加了更大的兴趣。从高校特色出发,国内部分学者认为,高师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应与地方特色教育理论紧密结合。高校要想真正办出自己教育特色,则必须在课程开发上进行深入的研究。高校为了突出自身的特点、特色,因此就必须重视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反过来,音乐校本课程的编制也应根据学校自身的性质、需要、特色和条件逐步地进行,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应该根据高校的办学宗旨、精神面貌、自身条件来编写音乐校本教材,让学生唱出的歌声中,可以充分地展现出学校的具有特色,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树立学校的光辉形象。

由于高校音乐教师不仅是音乐校本课程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其开发主导者,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应根据高校自身的特长进行音乐校本课程的编写,并体现出音乐校本教材的个性特征。这样促使高校相继涌现出一大批的新型音乐教师,那些有舞蹈特长的高校音乐教师也可以考虑把舞蹈引入课堂,搭配地方民歌特色,载歌载舞,以实现舞蹈与歌声同步的效果,包括学习基本舞蹈动作和成人舞蹈、定期进行各类舞蹈艺术鉴赏座谈、不定期举行各类班级集体舞比赛等各类课余专业活动;同时高校音乐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声乐、器乐的特长,可以分别开设音乐、器乐班,定期举行各类“音乐会”,相互切磋技艺,搜集古今中外著名音乐家的相关资料,进行各类专题欣赏等。

(四)参与社会联合开发,使音乐的发展与社会同步。要想开发好高校音乐校本课程必须要与当地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并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来进行开发,汇聚社会音乐专业队伍力量的现实精华,结合高校音乐专业理论队伍的,打造成一支既有社会经验又有专业理论水平的音乐校本课程队伍,这样对高校音乐校本课程进行大力开发,充分挖掘地方、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这充分地体现了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只要这批高校音乐校本课程开发队伍在思想上重视、措施上具有可行性,一定能促进高校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弘扬学生的个性,从而形成一支具有特色音乐的高校音乐师资队伍。

(五)充分激发高校音乐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如何激励高校教师参与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这是任何高校开发校本课程必须要严肃面对的问题。由于有些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脱不开身,这样导致高校音乐教师参与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需要提前解决目前这一问题。这些参与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高校音乐教师的动机主要有:首先,能体现自我荣誉,即高校音乐教师可以从参与高校音乐课程开发中获得的一种工作成就感;其次,可以获得外部的认可,即为参与音乐课程开发的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帮助他们提升音乐专业水平,并提高他们在高校音乐教师队伍中的专业地位。从高校音乐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讲,参与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真正的学习需求,更好的提升高校音乐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促进高校音乐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因此,开发高校校本音乐课程,我们要全方位的了解教师动机、需求,了解教师的具体处境和心里动态,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进程。

总之,高校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可以筛选、改编已有的有关课程,并构建一些具有高校特色的音乐校本课程。将本地区、校内外的音乐资源融入到音乐其它的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音乐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文昊.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设想[J].青海教育, 2006,(03):37-37

[2]夏小玲.论高师音乐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J].北方音乐,2012,(05)

[3]罗爱玲.大学生音乐选修课的素质浅探[J].成才之路,2010,(03)

[4]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

[5]刘然.民族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障碍与解决策略分析[J].东北师范大学,2013

[6]刘滢.校本音乐课程资源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25(2):71-74

[7]谢嘉幸.中国学校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5-18

[8]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音乐学,2004:1-22

地方课程教学计划范文第6篇

我国幼儿园园本课程广泛兴起于本世纪初,特别是2003年幼儿园园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的推进之后,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建构自己的园本课程。一些地方教育部门还将园本课程建设纳入对幼儿园考核评估和园长个人资格晋升评定的内容中。2015年颁布的《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要求园长把文化育人作为办园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强调园长要重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社区)资源,丰富幼儿园教育活动。于是,近年来,深入挖掘利用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园本课程日益增多;而与此同时,一些有影响的国外学前教育模式和方法也进入幼儿园,融入课程实践。多种复杂的因素形成了当今园本课程建设十分活跃、园本课程实践形态特别多样的局面。实地走访和实际工作中也发现,当今园本课程随意性大、简单化的做法依然存在,而且普遍化甚至成人化的现象也很明显,其科学性及质量保证堪忧。

为了广泛深入了解园本课程实践的现实状况,“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实践的突出问题与解决路径研究”课题组近期进行了大范围的问卷调查,共收到来自园长、教师的有效问卷21603份,覆盖全国除青海、西藏外的各个省市自治区,从一线实践者的视角较好地反映了园本课程的结构比例、课程编制、课程来源和实施效果等方面的现实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了令人鼓舞的新形势,也发现了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园本课程实践的基本状况

调查发现,在实践层面幼儿园园本课程占比高,自由度大,有自由创造的空间,幼儿园自主开发了多种来源的园本课程,除少部分借助外援,更多的是由园长和教师自行开发、自主决策。园本课程建设空前活跃和自由,但园本课程的质量和效果良莠不齐。

● 園本课程占比高,自由度大

调查结果显示,97.0%的幼儿园设置了自己的园本课程,极少数幼儿园没有自己的园本课程。可以说,如今园本课程在幼儿园已经“普及”,几乎是园园尽有。从园本课程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占比在一半以上的幼儿园占74.1%,其中,有6.3%的幼儿园其课程全部为园本课程,有22.1%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占比在80%~90%,有18.1%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占比在60%~70%,可见,园本课程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比之高,可以说是想有多少有多少。

在调查中,请园长和教师回答“你园园本课程的比例大吗”这个问题时,有39.2%的园长和教师认为自己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比例比较大或特别大,而有60.8%的园长和教师认为自己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比例一般、比较少或很少。由此可见,虽然园本课程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比已经很高,但仍然有相当多(六成多)的园长和教师认为比例不高,这种课程认知将会使园本课程的比例越来越高,园本课程比例继续增大的趋势依然持续。

● 园本课程以园长和教师自行开发为主,随意性大

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是园本课程建设的主体,这是园本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如今,在课程实践中园长和教师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使用的课程资源中园长和教师自编的园本课程占比59.7%,请外援专家的幼儿园占23%。这主要受经费影响和署名影响。一部分幼儿园经费有限,很难请到专家支持;也有相当多的幼儿园考虑的是园长的独立成果、教师的独立成果在职称评定和各种荣誉获得中的作用、评价标准等。

相关结果显示,相当多的园本课程存在简单模仿(占比81.6%)、盲目架构(占比68.3%)、随意拼凑(占比67.5%),形式主义和盲目跟风的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文本可以看到,大多数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并不是按照课程研制和开发的程序进行的,而是将教师的教案、案例、经验文章等汇集成册,缺少系统的思考,更谈不上按课程的逻辑研制园本课程。

● 特色活动是园本课程的实践载体和主要形式

调查发现,高达95.0%的幼儿园开展了特色活动,并将其作为载体实施园本课程,因此可以说,特色活动是园本课程的实践载体和主要形式。从特色活动所占的比例来看,占比100%的幼儿园有4.3%,即幼儿园园本课程全部是特色活动;特色活动占比80%~90%的幼儿园占18.4%,特色活动占比60%~70%的幼儿园占18.9%,特色活动在园本课程中约占一半的幼儿园占比最多,达到30.0%。综合考查特色活动在园本课程中占比一半以上的幼儿园比例大约占到71.6%。可见,特色活动在幼儿园中不仅普遍,而且大多数幼儿园特色活动占比都比较高。

幼儿园的特色活动多种多样,包括艺术、体育、阅读、文化等多种类别。其中,体育类占比64.6%,美术类占比59.1%,音乐类占比48.6%,传统文化类占比50.8%,绘本阅读类占比63.0%,数学类占比32.6%,科学类占比40.5%,其他类为18.9%。从幼儿园特色活动的来源看,依托园本文化和历史传承占比57.9%,依托当地文化和自然资源占比58.0%,来源于园所课题研究的占比56.8%,依托引进园外课程资源的特色活动占比34.7%,其他来源的占比15.0%。可见,幼儿园特色活动的种类和来源多种多样。

● 园本课程的实践效果和质量不够理想

从园本课程的效果来看,有61.4%的园长和教师认为自己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比较好或特别好,有38.7%的园长和教师认为自己园的园本课程效果一般或不好。从特色活动的效果来看,66.9%的园长和教师认为比较好和特别好,有33.1%的园长和教师认为效果一般或不好。应该说,园长和教师付出很多努力研发和编写的园本课程、设计实施的特色活动,在评价时或多或少会带有积极肯定的感情色彩,一定程度的高估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仍有三成多近四成的一般或消极评价,值得警醒和反思。

透视园本课程的内部质量,存在着明显的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甚至“成人化”的现象。研究结果也显示,园本课程内容忽视儿童兴趣的占69.3%,脱离儿童生活经验的占64.4%,违背儿童年龄特点的占56.6%。园本课程的质量亟待提高。

园本课程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与思考

国家文件对园本课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专家们对园本课程的界定和理解也不尽相同,园长和教师对园本课程的理解和实践更是差别巨大。鉴于本次调查所反映的现实状况,几个关键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和深入思考,一些基本观点需要再次明确和强调。

● 园本课程之“本”应在儿童

在理论层面,园本课程较多被解释为以“幼儿园之本”为基础的课程,强调园长、教师、课程专家、幼儿和家长及社区人士的共同参与,重视各种资源的充分调动和利用;同时,园本课程建设亦被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能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然而,这些只是园本课程特点和作用的一个方面。追溯校本课程的起源和园本课程的初衷,建构有利于儿童良好发展的课程或者说建构更适宜于儿童良好发展的课程才是园本课程之根本目的。园本课程之本应在儿童,园本课程建设必须确立儿童本位的目标宗旨。

在实践层面,有的园长和教师对园本课程的理解与学界类似,或者说他们比较关注学界的概念界定,能从中抽取一致的看法作为自己实践园本课程的依据;而相当多的园长和教师是自定义自己的园本课程,比较普遍的是把特色活动定义为园本课程,还有些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把本园引进的外来课程也认定为园本课程。更有甚者,园本课程的开发、汇集、编制和出版,首先不是从教育质量和幼儿发展出发,而是从园长、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出发,功利性和外部性极强。

曾几何时,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在园本课程实践中已经模糊;充满视野的是园园都有的园本课程文本、比比皆是的特色活动、人人都有的课程研究成果,儿童在这些园本课程的实践和成果中几乎成了配角,形象几乎模糊不清。当下,还有相当多的幼儿园园长、教师认为“本园课程”(本园所做的课程)就是“园本课程”。这种背离儿童本位、儿童立场的理解上的偏差必定带来实践上的误区,路会走偏,而且会越走越远。

● 园本课程应有适宜的结构比例

如前文所述,园本课程在全国各地幼儿园中已经特别普遍,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比已经很高,但鉴于园长和教师当前的认知和需求,仍有扩大的趋势。因此,确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园本课程三者的适宜结构比例成为必须。调查中,有52.9%的园长和教师对此也有疑惑,也希望国家确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园本课程三者的结构比例,可谓呼声高,要求强烈。

根据幼儿园课程实践的现状,特别是园长和教师专业水平的实践能力现状,城乡之间、不同性质的幼儿园之间、办园历史长短不同的幼儿园之间、新教师和经验教师之间等等差距巨大,必须停止对园本课程高比例的盲目追求,立足本园的实际情况和教师队伍的真实现状,做自己能做的而且能做好的园本课程,不要更多,而要更好。

建议各级各类幼儿园,将确保幼儿的基本学习和发展放在首位,在现行的受到业界普遍认可的优质课程资源中选择更适合本园的课程作为基础课程,以保证幼儿均衡的学习、全面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研制适当适量的具有地方特点和园所特点、更适合和有利于幼儿良好发展的园本课程。相对而言,那些基础好、教师队伍强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比例可以大些;而那些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的新建园、农村园、民办园必须优先保证幼儿的基本学习和良好发展,而不是该做的还没做,该有的还没有,盲目地搞园本课程。

● 尊重幼儿年龄特点,优化园本课程内容

在许多年前,我们曾为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成人化”而不懈努力,如今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仍然任务艰巨,而幼儿园教育“成人化”似乎已经远去,但深入研究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园本课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园本课程的“成人化”随处可见。

如前文所述,特色活动是园本课程的实践载体和主要形式,七成多的幼儿园依托特色活动来实施园本课程。从园本课程和特色活动的来源看,近年来依托园本文化和历史传承、依托當地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园本课程建设的幼儿园比较多。幼儿园对当地的资源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收集和系统的梳理,一些幼儿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对搜集到的资源进行了判断、取舍和转化,从而使这些内容成为课程的一部分;而有些幼儿园则不加选择和转化,或选择和转化不当地用于园本课程,偏、难、深的情况很多,作为教师学习的内容可以,但不适合幼儿学习,从内容到形式“成人化”明显。

在2020年底发布的《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中,第三十二条和第三十三条强调,幼儿园应当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儿童通过亲近自然、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获取经验的需要,促进儿童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幼儿园推行使用的课程教学类资源应当依法进行审定;幼儿园应当充分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拓展儿童生活和学习空间。因此,园本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兴趣和经验水平,是幼儿感兴趣、乐学能学、可感知可体验的内容。

● 着力提高园长和教师的园本课程建设能力

园本课程是以园长、教师为主体建构的课程,园本课程建设与园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园本课程建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能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加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园本课程的质量也取决于园长和教师的专业水平,高水平、有经验的优秀园长和教师能够研制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园本课程。

园本课程是课程的一种类型,园本课程建设能力实际上就是课程建设能力。园长和教师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园本课程,深化对课程内涵的理解,夯实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掌握课程建设的方法和技术,按照园本课程的理念、特点和程序建构自己的园本课程。特别是在挖掘和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时,要确立儿童立场,凸显儿童本位,立足儿童发展,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让园本课程助力儿童的童年幸福和终身发展。

注:本文系刘占兰主持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0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实践的突出问题与解决路径研究”(项目批准文号:GYJ2020006)的终结性成果之一。

上一篇:党风廉政工作要点范文下一篇:党风廉政建设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