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育学分制试析论文范文

2024-03-14

大学生德育学分制试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我国对中职生进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一批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并且是具有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对中职生开展中职职业生涯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将德育理念融入到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课程的教学中去,对提高中职生的基本道德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推动社会和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中职德育;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融合

引言

德育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职学校,更应该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建设。为此,中职学校必须重视德育工作,才能够满足新时期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早已跳出了传统模式,知识理论型的人才与社会发展不符,现阶段更需求高素质、高水平的全能型人才。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道德素质的提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中职学校需要及时发现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向和教学方式,有效落实德育工作,提升中职学校德育水平。

1充分相信学生,体现关爱学生

在现代教育中,学生不尊重教师、教师不理解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师生关系的不和谐是导致教学无法正常开展达到既定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虽然我国从古至今都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分数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纵观近代教育,我国一直都是处于应试教育这个环境中的,所以便造成了以分数来划分学生的现象,大部分人会认为读高中的是优等生而读中专的就是“不务正业”的学生,无论是周围人还是学生自身,这样的思想认知潜移默化地会使中职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学生出现了自卑心理会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更加难以实现,这时德育教学的开展对重塑学生的信心来说就非常重要。德育教师首先应该通过学习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更新分数制的应试教育的观念,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帮助学生重建信心,相信中职院校的学生一定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未来规划。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开课时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中职院校与高中的差别只是技能和理论上的差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中职院校为学生实现个人规划提供了新的途径,让这些理论循序渐进地植入学生的思想之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德育教师可以通过一对一的交流或是和学生进行网上交流的方式,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学生做好引导工作,教师通过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能够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实现互相尊重,从而化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通过如沐春风的切身体会能够理解教师并且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严格要求自己,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德育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体现关爱学生是中职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

2组织参加“文明风采”竞赛,加深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全国文明风采大赛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比赛项目,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全国文明风采比赛形式多样,为提高中职学生素质,锻炼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展示中职学生的良好风貌,促进中职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沃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作为本项目的重要赛项,锻炼效果尤为突出。多年的实践表明,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把良性竞争的意识融入课堂教学实践,可加强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把中国梦带入课堂教学实践,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新时代中国的大背景下设计符合现实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品,架起中国梦和个人梦之间的桥梁,养成勇于创造创新、敢想敢拼的习惯。通过各级各类竞赛,学生还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也可以加深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探索,学生对自己要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走向有更进一步的思考,提高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可能。

3建立咨询平台

就业信息的获取至关重要。学校应提供给学生可以咨询的平台,比如建立职业生涯咨询处等。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种新媒体也在学校中广泛应用。例云课堂、微信公众号等。这些方式的咨询,巧妙地解决一些学生羞于面对面与人进行咨询的窘迫,通过交流软件与老师随时随地沟通。学校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学校职业资源库,注重突出自己学校的特色。打造特色云服务平台,能随时更新岗位需求动态,社会劳动需求情况等,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动态的支持和服务。也可以将就业学生的信息录入,为后续低年级学生将来面临的就业提供一个参考。这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职位状况和就业前景,从侧面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很多职业生涯理念也能通过平台进行有效渗透。

4立足学生实际,做到以人为本

当前的教育提倡以人为本,教师需要始终将学生放在核心地位,尊重学生的意愿,满足学生的发展所需;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承认学生的创造性,积极开发学生的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经历了中考失利的打击,学习信心较为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够强烈,单一的学科评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失败者。在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以人为本可以体现在教学方式上,教师需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师生互动,让学生做好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需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对于学生关心的就业、助学等问题,可以及时进行指导。这样,学生才能够安心学习,积极投入德育课堂中,将德育变成自己生活与学习的一部分,提升德育的有效性。

5立足于德育教育理念

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融入德育理念,需要中职教师可以立足于德育教育理念为基本出发点,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价值观。例如,当学生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老师可以先借助对学生进行访谈、开展调查问卷活动或者是主题辩论等各种方式,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有一个全面的考察和了解。其次,还需要教师主动对企业招聘信息和具体要求进行了解和分析,也可以鼓励学生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信息,促使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对招聘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对学生职业理想的调查结果和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这两部分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并展开教学活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可以将两个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讨论,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促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的实际情况,看到达到理想职业的要求还有哪些差距,促使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进而有目的性地学习专业知识。教师还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在任何形式下的教学,都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融入德育教育理念。例如,教师在整理好招聘条件之后,可以向学生着重强调用人单位所提出的“对工作有责任心”“爱岗敬业”等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观念。教师还可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强调爱岗敬业的重要性,促使他们主动将自身道德素养和招聘要求联系起来,让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6加强师资培训,引入专业对口教师,深化职业生涯理念

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精读有关职业生涯教育的书籍,深入了解职业生涯知识。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加强知识的学习。校内校外可以定期举办职业生涯内容的学术沙龙,教师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对于提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可行对策可以考虑予以实施。教师在日常授课结束后,要进行反思、总结,逐步积累经验,为日后开展职业生涯课程,提供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做准备。

7立足教材整理案例故事,有效拓展学习内容

教材设计的特点之一是每课都有紧扣本课重点,并配有漫画的课首案例,而且案例情节比较丰富,以心海导航起笔,以人生启迪收尾,布置此部分为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让学生自行感受并书写出来。授课过程中学生结合团体辅导抒发感想,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加深学生的内省程度,激励学生专注学业、敬业乐群、积极进取。同时,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有效拓展课堂学习内容,如学校优秀毕业生风采及讲座等,使学生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和调整对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性,明确在校学习与终身学习、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条件变化,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科学管理与适时调整,探索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关注生涯发展。

8注重网络德育的开展

传统的德育模式早已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德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认识到互联网对德育产生的影响,在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攻占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中职学校必须重视校园网的建设,加强校园网的管理,规范网络内容,防止不良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从源头上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除此之外,中职学校需要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工作,网络德育需要结合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帮助学生树立网络道德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网络道德规范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为此,德育工作者需要教会学生分辨网络信息的真假,不能用网络伤害别人,也不要受到他人的伤害,学生要科学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在上网时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

9训练中落实德育目标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需要以中职人才培养的计划作为教学依据,充分利用好实际训练这一教学环节,并能够在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职业观,并鼓励学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例如,在学生学习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措施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相对真实的模拟工作环境,模拟办公室、车间等工作环境,从而让学生可以在模拟训练中去寻找各种突发状况的有效解决办法。比如:负责人所安排的工作量太多、一些硬件设备出现异常、领导责怪、文件出现纰漏等等各种问题出现时,我们又该怎样去让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是在实际模拟训练过程中需要学生去学习的地方。在情景模拟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谈一谈真实的感受,做好分析和总结,让学生能够在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和工作中得到一定的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德育在所有的教育中最为重要,这是因为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实现学生的生存,而思想品质、道德修养才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就是对德育工作的最佳诠释。所以目前的中职院校应该着力于学生的德育,通过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修养来提升学生的个人涵养。

参考文献

[1]刘耀荣.德育在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融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7):28,30.

[2]毛敏,吴白杨.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应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例[J].新教育,2019(13):72-73.

[3]周芳芳.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融入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9(2):150-151.

[4]郭佳佳.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的思与行——以职业生涯規划课程教学的推进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35):190-191.

[5]刘敬玲.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机统一[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8(3):70-72.

大学生德育学分制试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应用型院校作为我国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主要供给来源,势必应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承担重要责任。然而,基于主体性教育理论视角审视我国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可以发现,院校主体性发挥不足、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主体性保障机制不足等诸多困境,使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开展成效甚微。为此,应用型院校应发挥自身主体性,更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形式与内容;改进创业教育手段,促进学生发挥主体性能力;优化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为学生发挥自身主体性提供必要支持。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理论 应用型院校 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袁富强(1980- ),男,河南开封人,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讲师,硕士;舒昀(1987- ),女,江西九江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灸学院,讲师;邵崇钰(1986- ),男,山东临沂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灸学院,讲师,硕士。(江西 南昌 330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创新创业实践中存在的误区与障碍分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162057,项目主持人:邵崇钰)

主体性教育理论可以视为一种时代的哲学,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而诞生,在我国教育思想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针对应用型高等教育,该理论强调发挥应用型院校与学生的主体性能力,充分展现了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育人思想。应用型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凸显主体性教育的理论价值,尽可能发挥自身与学生在创业教育中的主体性能力,调动学生在创业教育与创业活动中的积极性。

一、在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中应用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意义

在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中应用主体性教育理论,主要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力,使学生善于自主学习,敢于自主创新。

1.促进创新型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创新创业型社会建设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关键,创业浪潮滚滚而来,唯有坚持创新,才能屹立于激烈的竞争环境。这一过程中,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肩负着重要责任,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培养学生解决经济社会与自身发展的各类问题的能力,原来专注于课堂教学的高等教育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创新型经济社会的要求,难以促进学生实现从知识学习到掌握问题应对手段的转变。主体性教育理论则能够为应用型院校提供新型创业教育发展指导思路。应用主体性教育理论,应用型院校将会更加关注对学生主动性、创新性的培养,并借助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我国經济社会建设输送创业生力军,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

2.确保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目标达成。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成为评判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该纲要还强调,应当培养品德崇高、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专业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应用型院校需响应改革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应用无疑能够为院校提供理论指导。就教育目标而言,主体性教育理论强调应用型院校需关注学生自主意识与能力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自我管理与成长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更新学生的就业思想,调动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由此可见,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应用势必能够确保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目标的达成。

3.满足应用型院校学生主体性发展诉求。新时期,应用型院校学生的主体意识普遍较强,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应用,能够使应用型院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更多关注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主动性与创造性是人类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特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提升其创业能力,强化其创业意识,是主体性教育理论应用下的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目标指向。过去的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过于重视提高就业率,忽略了创业教育对于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缺乏热情、主动性较弱、创业意识低迷。在创业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下,应用型院校唯有应用主体性教育理论,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关注主体创造性的提升,方能满足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诉求。

二、主体性教育理论下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人类唯有具备主体性,才能实现自身的成长,因此,应用型院校在创业教育中应充分发挥自身与学生的主体性。然而,我国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现状表明,主体性教育理论没有得到充分运用。

1.应用型院校主体性发挥不足。第一,应用型院校对于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一方面,许多应用型院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倾向于获得短期效益,仅仅关注创业知识教育、创业能力培养,不关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强化,导致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创业教育,无法激发学生潜力,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许多应用型院校甚至未开展创业教育,或者仅将创业教育设置为选修课,没有将其纳入育人计划,凸显出院校对创业教育的忽视。第二,应用型院校未能满足学生主体的诉求。一方面,许多应用型院校对于创业教育的定义过于狭隘,比如仅限于创业大赛、创业教育座谈等,忽视了学生对于创业教育方式的诉求,单一的创业教育方式使众多学生缺乏参与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许多应用型院校的创业教育内容仅限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创业计划书制作,而这部分教学内容大多更新缓慢,缺乏时效性,同时也未能实现与学生专业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于创业变现心存犹疑。第三,应用型院校忽视了创新精神培育与创业教育方式选择。一方面,许多应用型院校并未重视培育创新精神,忽略了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使用千篇一律的教学大纲,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性难以提升,自身潜力难以得到开发;另一方面,创业教育方式过于死板,大多以知识灌输为主,未能认识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别,不利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

2.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第一,就认识而言,应用型院校学生普遍缺乏对自身的认识,挑战意识不强,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难以发挥主体性,认为创业教育与自身关系不大,因此割裂了与创业的联系;同时,不少学生缺乏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认为创业教育仅对少数创业能力和意识都很强的学生有效,不必对全体学生开展。第二,就表现而言,应用型院校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时的参与度不足、主动性不强,较少关注创业知识与信息,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较弱,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过于被动,缺乏对创业教育的兴趣。第三,就意识而言,应用型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较差,即便有创业意向也未必能付诸行动,大多数学生仍坚持传统就业观,畏惧创业风险,在创业教育中较少进行自主思考或主动提问,大多仅是被动配合。

3.主体性保障机制不足。第一,创业实践过程中的保障不足。应用型院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价值认识不足,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创业意愿较强的学生受经验不足的制约而始终停留在空想阶段。第二,创业服务保障不足。大多数应用型院校虽然开展了创业教育,但配套服务跟不上,许多有贷款创业意愿的学生甚至无法获悉相关渠道与政策。目前,仅有个别应用型院校设立了创业教育机构,但整体而言,创业教育仍过于分散,缺乏整合度较高的服务体系。第三,创业环境保障不足。一方面,应用型院校对于营造创业文化环境缺乏关注,主要表现为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同侪间的创业氛围不浓,比如班级同学之间、不同年级学生之间都较少谈论与创业相关的话题。

三、主体性教育理论下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的深化路径

针对应用型院校和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主体性保障机制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为促进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应用型院校需在深化创业教育路径上下功夫。

1.院校发挥自身主体性,更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形式与内容。第一,更新创业教育理念。首先,应用型院校应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理论要求院校确立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引导其提升自我意识与独立见解,同时对其不成熟的一面加以扶持引导;院校应积极亲近和了解学生,除课堂外,主动创造与学生交流的空间,并在交流中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其次,应用型院校应形成个人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教育理念。院校不应将创业教育视作只有部分学生能够享受的特殊服务,而应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并视学生特点和有待挖掘的潜能,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的个人价值能够与社会价值相融合。最后,应用型院校应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新精神。一方面,就思想教育而言,院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自我形成客观的认知,在反思中强化学习自主性与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就行为教育而言,院校应引导学生践行创业活动,积极关注创业信息与政策,主动寻找商机,将课内与课外所学应用于创业实践。第二,完善创业教育形式。应用型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需求,了解其兴趣所在。目前多数学生对于包括讲座、座谈会、创业模拟在内的课外创业教育形式的接受程度较高,院校应根据学生的这一需求,实施形式丰富的创业教育活动,例如,组织当地企业实地考察、企业家经验分享、创业公司模拟经营等。不论采用何种创业教育形式,院校都应当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使其能够获得更加开放的自主发挥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第三,完善创业教育内容。应用型院校应实现学生主体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深度融合,推进创业教育体系创新,不断完善创业教育内容。一方面,院校应实现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得各种专业知识能够被应用于创业活动中,提升创业教育的实践价值。具体而言,应在专业教学内容中添加关联度较高的创业知识;基于学生的不同学科背景,突出专业特长,在调动学生创业激情的同时,引导其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创业实践;协调学科资源,将文科在知识储备方面的优势与理科在实践逻辑方面的优势进行融合,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基于学生创业需求与创业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教育。院校应根据学生兴趣与社会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与优质企业、创业精英建立联系,共同完善创业教育内容,切实提高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2.改进创业教育手段,促进学生发挥主体性能力。第一,应用型院校应关注个体性教育。建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大纲做出明确规定,要求高等院校转变创业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选择,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成长,打破创业教育的条条框框,形成多样化人才观。与重视应试的传统人才观相比较,多样化人才观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体发展规律。故而,应用型院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尽可能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根据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活动,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第二,应用型院校应重视探究式教学。一方面,应用型院校应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其形成善于探究的学习习惯,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实现知识教学与能力提升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在创业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为提升创业教育服务质量,院校教师应加快适应信息化社会,积极借助新媒体手段,如将网络教学应用于创业教育等;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将学生视为创业知识教学与创业实践教学的关键主体,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体验和总结生活的习惯,引导学生提升自主评价、选择的能力,确保其潜力得到充分开发。另一方面,应用型院校教师应尽可能降低对教育时间的占用,将创业学习时间的选择权返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个性与兴趣选择学习重点,使其养成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的思维。

3.优化保障机制,为学生发挥自身主体性提供必要的保障。第一,完善教育保障机制。传统创业教育仅限于课堂,为保障创业教育的有效性,需加快体验式创业教育布局。体验式创业教育可以分为课外与课内两种。就课内而言,主要指学生在创业实验室中能够模拟企业的日常运作;就课外而言,主要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将创业教育体验划分为企业观摩、能力培养与项目孵化三种模式。对于课外体验模式的选择,主要还是基于不同学生的特性与需求,例如,针对无任何创业实践或经验的学生,可安排其进入企业观摩,使其初步了解企业运作模式、企业招聘需求、企业家的发展历程;针对具有较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可安排创业竞赛,或协助学生进行创业立项;针对具有清晰创业想法的学生,可指导孵化项目,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第二,健全政策与服务保障机制。首先,各级政府应健全创业扶持政策,如打通创业融资渠道,借助创业赛事、創业立项等活动为应用型院校学生创造项目展示的平台,吸引社会风投、天使投资的关注;各级政府还应为应用型院校学生提供创业优惠政策,如免企业注册费,以及提供小额贷款、商业保险等。其次,各级政府与应用型院校应为学生提供服务保障,如成立学生创业服务部门,明确服务人员工作内容,确保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反馈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使学生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准确把握创业时机。

[参考文献]

[1]柳亮.地方医学院校“全程化、分层次、多平台、广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17).

[2]张辛雨.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对我国的借鉴——以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创业教育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7(5).

[3]董平,肖利秋.基于“专业—就业—创业”贯通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20).

[4]刘中晓,徐金寿.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调查与对策建议——以浙江省1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6(13).

[5]黄首晶,杜晨阳.试析社会、高校、政府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主体功能——基于中美的比较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7,39(9).

[6]陈少志,李文丽.高校“实训+顶岗实习+创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实训模式的构建——以编辑出版专业为例[J].出版科学,2017,25(3).

大学生德育学分制试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新形势下中职生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是处于相对劣势的就业弱势群体,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心理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扰,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就业。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调适的办法及对策,从而提高中职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中职生就业实行“不包分配、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就业安置制度。特别是近几年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高等学校不断扩招,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处于相对劣势的中职毕业生或多或少都产生了一些心理困扰,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就业。本文就中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做了分析,并提出了调适的对策。

一、中职毕业生求职择业过程中常见的不正常心理状态

就业常见心理主要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如何正确把握自己,走出心理误区是中职毕业生们就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中职毕业生就业常见的心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十种问题。

1.自卑心理

中职生普遍认为自己没有考上普高,是无能的、是失败的,认为上中职学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高职生、大学生。因此,他们往往自责、贬低或惩罚自己,潜意识中就有自卑和压抑心理。再加上近几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不断地提高,这使得中职生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情绪,从而使他们对前途担忧,对未来丧失信心,缺乏自尊心,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2.自负心理

部分中专生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是做“白领”的,是国家干部。这种心理表现在择业上,则是他们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居高不下,没有将自己位置摆正,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名中职生,从事的职业及岗位应是生产第一线,所做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做起,于是这部分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就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恶性循环,从而造成就业受挫,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产生心理失衡。

3.观望心理 

也叫矛盾心理,是中职生就业时瞻前顾后,左右彷徨的心理。这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会左右为难。例如,他们总是认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待遇稳定,风险较小,但又嫌收入不高;而自己创业收入较高,但又觉得太辛苦。于是他们总是举棋不定,总是进行痛苦而矛盾的选择。这种既要顾及工作性质、发展前景,又要考虑地理位置、经济收入、福利条件的矛盾心理,最终往往会使这些中职生失去了太多的时间与机遇。

4.悲观心理 

也就是冷漠心理,当一些中职生在择业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会出现得过且、不思进取、情绪低落等反应。他们自认为看破红尘、心灰意冷,决定听天由命任凭发落。冷漠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是逃避,他们不再想主动争取择业机会,认为去什么单位都无所谓,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5.不满心理  

中职生根据具体的个人的关注点及实际情况不满的对象不同,不满的对象可能是周围的任何事物和人群。如对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就业推荐制度不满;对现行的国家就业政策不满;对家庭成员、家庭状况不满;对周围同学不满(如嫉妒);对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不满等等。不满情绪的产生导致中职生的消极心理和不健康行为,从而影响正常就业和顺利择业的实施。

6.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是中职生期望值过高和社会就业压力大。部分学生不顾自身条件与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市场定位,过分看重初次就业对一生的重要性,往往不自觉地加大自己的心理压力,精神过于紧张,一旦条件达不到,挫折感就会导致就业焦虑。部分家长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专业等特点,硬是把自己的职业理想间接地强加于子女,从而将焦虑的气氛传染给了学生。当现实的求职目标与自身的理想职业不相符时,部分学生会产生悲观、失望、愤世嫉妒的心理,这对于中职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近几年来,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加上社会各种媒体的不断渲染,在客观上加重了中职生对就业前途的焦虑,社会大氛围对学生思想上造成的压力使学生发生分化,部分学生变压力为动力,积极学习知识技能,以求就业顺利;部分学生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会出现情绪低落、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等消极现象。

7.从众心理  

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人云亦云”、“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大多数人往哪里挤,自己就往哪里挤。”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工作一定是好工作,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没错。这些人毫无主见,缺乏开拓精神,没有客观分析自身专业基础、经济状况等各方面因素,忽视自身的个体差异性与自我创造性,盲目跟风,随波逐流,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最终一事无成,空留一声叹息。

8.依赖心理 

有些中职毕业生由于家庭、社会条件较好,在择业过程中把希望寄托在学校、父母或朋友之上,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孰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在择业之初就树立自信心,少点依赖,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9.攀比心理

中职生中有一些人在求职择业中存在攀比心理,认为“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不如人”,“过去我一切顺利,现在我依然会顺利”的想法。即使有些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的就业单位或觉得平时其他同学什么都不如自己,却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好的单位,于是心理就不平衡,就彷徨放弃。这种攀比的求职观,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经常会耽误时机,到头来却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10.功利心理

持有这种心理的中职生往往在招聘会上,说不上三句话就问工资奖金待遇情况。他们的眼睛只盯在外资、金融、保险、电信类高工资单位,错过许多很好的机会。孰不知沿海城市的待遇虽高,大城市的发展机会虽多,但消费水平也高,并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专业都适合在沿海和大城市发展,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也是建功立业的地方。

鉴于上述种种现象,不良就业心理状态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对中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造成了实质性阻碍,因此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已是迫在眉睫。

二、解决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中职生就业的心理状态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但积极方面是主流。这种矛盾心态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动力。除了中职生本身要努力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外,社会尤其是学校也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促使中职生保持稳定、积极和正确的就业心态。其具体对策如下:

1.正确引导中职生更新就业观念

我们要帮助毕业生调整目标,进一步转变观念,摒弃干部身份、国企身份的概念,破除人为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不求对口先就业,先求生存后发展”的思想,用新观念去指导就业实践。树立大就业观念,所谓大就业观念,即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固定的收入,不管在国有单位、还是非国有单位、甚至从事个体工作,都是就业。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专业、特长、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使毕业生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2.重视中职生就业心理疏导

学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因此,中职学校首先应从职教的特点出发,应从中职生特点出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其次,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中职生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中职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做好择业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以及求职自荐、面试、考试、洽谈等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准备。促进中职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中职生进行与择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社会适应性测量,帮助中职生更客观的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观念,以便更合理地进行人-职匹配及科学地进行择业决策,并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咨询,以调适其心理状态。

3.鼓励中职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对自己一种积极评价,中职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即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这就要求中职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我,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检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不要刻意追求现实中不可能达到的事情。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即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理想职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竞争强度如何;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合,该如何弥补;将要去求职的单位对求职者有何具体要求等等,综合加以考虑,确立就业目标。当然中职毕业生还要培养积极主动的就业意向,经常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信息、前景、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不断修正就业意向,不断寻找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材料准备等等,但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中职毕业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4.指导中职生正确对待挫折,迎接挑战 

有的毕业生择业失败后,就无颜面对他人,不敢与用人单位接触,情绪低落,一蹶不振甚至精神崩溃、行为失常。其实人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挫折的,关键是遇到挫折后要分析失败的原因,战胜或适应挫折。找出问题的根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办法去战胜它。虽然失败和挫折是伴随人生的事情,但它也是磨炼人的最好机会,一帆风顺并不利于锻炼人的意志能力。就业是人生的第一步,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百折不挠,有利于积累社会经验,走向成熟,为今后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通力协作,正确引导中职生就业

家庭成员要关心和引导自己的子女求职择业,注意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与孩子们做到心理沟通,并与学校相互配合。同时,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求职择业环境与氛围。国家已经制订和颁布了《就业促进法》等相应的就业法规,就业市场逐步得以规范和完善,使毕业生依法求职,有法可依。

总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协作,解决好中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必将促进中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这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泮成.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改善与提高[J].当代教育论坛,

2005(11).     

[2]胡春光.试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

作者简介:翟三琴(1968—),女,河南巩义人,研究生,政工师,现供职于河南化工职业学院,从事过企业管理、社区管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

大学生德育学分制试析论文范文第4篇

一、掌握赏识所有学生的能力

赏识教学,顾名思义说的就是教师在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通过赏识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的便是人才被埋没,得不到赏识的这个道理。身为教师,应该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不过于关注某一个人或某些人。而应该赏识所有学生。这样就要求老师有赏识所有学生的能力。首先要求老师要有赏识教育的理念,多元发展的意识。其次,做到了解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的长处,最后老师要有多方位全方面发展的思想,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天赋不被埋没,人才得到发展。

二、赏识教育在德育教学中的意义

第一,赏识教育中无意识的夸赞,一个老师的主要意义就是给自己的学生言传身教。在学生的思想上,认为在老师的认知里是这样,学生也会朝着老师的想法所改变。激烈的批评本是为学生好,但学生的不理解最后产生逆反心理,反而成绩越来越差。一个经常受到老师表扬的同学,作业会越做越好,学习也会越来越用功。第二,懂得多方面的欣赏学生。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短板。教师可以在德育教学中,赏识学生的其他能力,关注其他的潜力。第三,赏识教育可开发学生潜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宝藏,需要有一双慧眼发现并且挖掘潜力,教育工作者就是这双眼睛。

三、赏识教育学生的方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思想

传统意义下的教学理念,呆板固化。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老古板。接受新的教育方式,创新的教育理念,不得班门弄斧,可以与学生共同交流知识与学习的经验。赏识教育是新兴的教育理念,德育教师客观公正的看待每一个学生。看到学生之间的差距,但同样每个学生身上的潜力是无限的,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缩小差距,适时的赞美学生,夸奖学生,给学生带来自信。例:在教育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与学生交朋友,但在对立关系上还是师生,对学生言传身教。

(二)善于发现闪光点,挖掘内外潜质

教育学生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方面考虑学生。不可以只单单考虑学习方面。观察学生,对学生们的长处,短板,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根据不同的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赏识教学。比如说:面对胆小软弱的学生时,可以用亲切的口吻和学生对话,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面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做错事回答错误答案时,要提出批评,对学习差的学生给予思想教育,让其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可以改变命运,学习可以使一个人的内涵获得一个大幅度的提升。不可以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日常学习中发现一个学生学习不好但是在班级里的呼声高,有较好的号召力。参加某项活动时,老师可以将活动安排都交给这个人,重点培养其组织。

(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教师面对的都是能力不同,性格迥异的学生,面对每一类的学生,赏识教育的方法不能如出一辙,一成不变,要充分发挥赏识教育中因材施教的作用。例如,孔子与子路和冉有的故事。两人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应不应该立刻做”,两个人从老师孔子那里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答案。这说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对于事情不同的看法,增加冉有当机立断的决心,有利于冉有性格的独立。子路性格鲁莽,做事争强好胜,考虑问题不全面,所以要多劝说听取意见。

(四)原则教学

教书育人,教和育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教学是教师的一项任务,而育人则是要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做一个标准。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赏识教育中,要客观准确的做出评价,不能夸大其实。一个人最在乎的就是自己的地位面子。老师过于夸张的赏识赞美,可能会影响学生本人的内心情绪和自尊心,认为老师不是在夸奖他而且在贬低他。这就要求教育时,老师的语言要得当。同时,也可能会对身边的其他同学有影响,让他们感到老师做法的不正确,对老师的教学感到怀疑。原则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和课堂表现上有所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不能过后重提,这样显得刻意。所以,赏识教育要适时,合理,语言得体,不能夸张,要做到语言,行为方面的艺术性,做到有原则的赏识。

结束语:

赏识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且表扬鼓励学生是赏识教育的特点。在大力推广教育改革的今天,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特长,是必不可少。德育课堂中应用赏识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以后的德育教学中,还要进一步研究并且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

摘要:19大报告中曾指出, 各级教师应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在德育教学中利用赏识教育来促进学生品德修养。每个人有自己所擅长的能力, 关键在于其能力是否得到赏识和发掘。得到别人的赏识, 是一种能力上的认可,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从而更加赏识学生。教师要多方面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赏识教育不只是用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上, 可以在德育课等多方面的考虑。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人才, 教师应综合考虑, 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对学生的闪光点综合培养。

关键词:赏识教育,德育,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瑞雯.赏识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 2016.

[2] 翟羽.赏识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35) :116-117.

上一篇:农村小学实施安全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以人为本小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