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治范文

2023-09-20

医疗救治范文第1篇

1 临床资料

病例1:患者为女性, 35岁, 既往健康, 2010年3月2日9时许自行吞服心律平5000mg, 1h后患者出现头疼、眩晕、恶心、呕吐, 由家人送至我院急诊, 行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律, I°房室传导阻滞, 室内传导阻滞 (QRS波206ms) 。经洗胃后以“药物过量”收入院, 转运过程中患者意识清, 但觉恶心, 且呕吐胃内容物。40min后入CCU, 行床边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律、III°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 (QRS波246ms、QT/QTc B578/529ms) , 同时患者突然出现抽搐、意识丧失, 查体:R:5次/min, BP:95/40mm Hg, 双侧瞳孔等大同圆, 直径约为4.0mm, 对光反射消失, 压眶反射消失, 心率40次/min, 律齐, 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心包摩擦音。立即予心电、无创血压, 血氧饱和度监测, 心电示波下为室性逸搏心律, 心室率为25次/min, 血氧饱和度为42%, 血压为50/20mm Hg, 立即予以胸外心脏按压, 气囊辅助呼吸, 分别予以阿托品1mg、多巴胺5mg静推, 续以生理盐水250m L+异丙肾1mg, 以10滴/min起始静点, 予以生理盐水30m L+多巴胺200mg, 以10µg/kg·min-1起始泵, 间断予以阿托品、付肾、可拉明、洛贝林静推, 持续予胸外心脏按压, 气囊辅助呼吸。气管插管成功后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 1h后患者仍处于深昏迷状态, 心电监护显示为窦性心律、室内传导阻滞, 心率78次/min, 血压为105/85mm Hg, 血氧饱和度为98%, 异丙肾组液体以8滴/min持续静点, 多巴胺以10µg/kg·min-1体重泵入。患者心率逐渐减慢, 30min后心电监护显示间断出现II、III°房室传导阻滞, 心率降至30次/min左右, 立即予以临时起搏器置入;随即行血液灌流清除治疗, 4h后血液灌流结束, 患者对光刺激及压眶反应有反应, 监护显示窦性心律, 心率125次/min, QRS波时限较前缩短, 血压90/67mm Hg。次日患者昏迷程度减轻, 停用多巴胺及异丙肾, 第3天患者意识恢复, 10d后患者痊愈出院。

病例2:22岁男性, 健康, 2010年9月22日晚与家人争吵后口服心律平约2000mg, 1h后出现头晕、口干、口舌麻木症状, 和家人来我院急诊, 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律, 正常心电图。超声心动正常。患者强烈拒绝洗胃, 劝导无效, 采取口服催吐方法, 多次呕吐出白色胃内容物, 拒绝透析, 交代病情后仅同意补液、利尿等输液治疗。患者输液过程中自行离院。次日凌晨家人发现患者意识不清、呼吸微弱、周身发凉再次来我院急诊。查体:下颌式呼吸, 4次/min, 血压测不清, 颈动脉搏动消失, 双侧瞳孔散大、同圆, 直径约为5.0mm, 对光反射消失, 压眶反射消失, 未闻及心音。立即予以胸外心脏按压, 气囊辅助呼吸, 并给以阿托品2mg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 可拉明0.75g、洛贝林6mg静脉注射, 续生理盐水250m L+异丙肾1mg, 静点, 生理盐水30m L+多巴胺200mg, 静脉始泵, 生理盐水250m L+可拉明1.875g、洛贝林15mg静脉输液, 持续予胸外心脏按压, 气囊辅助呼吸, 间断予以阿托品、付肾静脉注射。60min后患者意识、呼吸、心率、血压仍未恢复, 宣布死亡。

2 讨论

心律平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阵发心房颤动或室上性心律失常, 属于Ic类抗心律失常药, 口服负荷量为600~900mg/d, 过量服用将会导致严重后果。虽然临床应用的较多, 对常规剂量服用其副作用人们有所了解, 但服用中毒剂量导致的恶性结果和救治措施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和掌握。心律平中毒至今无特异性治疗方案, 目前仍以对症为主。经历以上病例略有心得。

2.1 争分夺秒清除毒物

接诊患者后应立即洗胃, 及时彻底清除胃肠道毒物和已吸收入血液中的毒物。洗胃做到有效、彻底 (切忌因患者就诊时一般状态较好或不同意洗胃而采用口服催吐手段) , 同时予以补液、利尿或导泻促进毒物排泄, 洗胃结束后立即行血液透析治疗。

2.2 积极纠正休克, 建立有效肺通气

心律平中毒后多出现缓慢型心律失常, 随时危及生命。尽早给予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心率, 除颤器备用, 如心率用药物维持效果欠佳时尽早应用临时起搏器。以多巴胺、间羟胺甚至正肾静脉应用维持有效血压。加快输液速度以缩短急救药物到达心脏的时间。另外, 保证气道通畅, 建议早期应用抗生素, 卧床患者注意翻身扣背、促进排痰, 纠正缺氧。

2.3 防止、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脑水肿的存在和程度, 主要表现在意识状态和抽搐。观察患音是局灶性或全身性抽搐, 抽搐发作的频度、持续时间, 监测意识状态, 观察瞳孔大小、固定与否、对光反射情况, 可及时发现和防止脑死亡的过程。早期应用激素和脱水剂, 可有效地防治脑水肿。

摘要:心律平为心律失常常用的药物之一, 但过量服用导致中毒将会引发严重后果, 且救治困难。本文着重介绍2例典型心律平中毒病人的救治过程。

医疗救治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25例严重创伤患者, 其中男85例, 女40例, 年龄15~70岁, 平均52.5岁。创伤原因:车祸76例, 高空坠落29例, 挤压16例, 其他4例;伤后到救治时间≤1h80例, 1~2h26例, >2h19例;创伤严重程度:重度70例, 危重40例, 极危重15例。

1.2 急诊科的救治方法

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 我院制定了相关的救治模式, 在获取事故信息后, 立即召集医护人员, 迅速安排好人员, 准备好相关急救用具, 火速赶往事故现场。达到现场后, 由医生和护士检查患者呼吸状况, 并予给氧, 保持呼吸通畅;对于昏迷者要清理其呼吸道分泌物, 让其头偏向一侧;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并记录, 同时询问受伤原因,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对于严重创伤的患者, 往往存在血容量丢失导致血循环不足的现象, 通常需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 通过输入液体以改善微循环[1];对于休克的患者, 给予合适的复苏液体;血压偏高的患者查找原因并给予降压药;颅脑损害的患者要及时观察颅内压, 并给予甘露醇脱水, 防止病情恶化;骨折的患者进行清理、止血、包扎等处理。

在转运途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 包括瞳孔、意识、入睡程度等, 并采用动态监护仪监测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电图、脉压等, 尤其需要注意脉压的变化, 若脉压变小, 说明血管痉挛程度严重, 脉压差越大, 则说明血管痉挛开始解除[2]。所以采用止血带的患者, 因此每0.5~1小时放松1次。对于合并颅脑损伤的患者, 通过观察瞳孔、意识和睡眠情况, 判断病情变化, 并及时进行处理, 以免发生脑疝。若发现患者意识由清晰变模糊, 面色苍白, 皮肤变冷, 血压下降则说明休克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应进行再次处理。

注:与其他组比较, *P<0.05

注:与其他组比较, *P<0.05

患者进入抢救室后, 继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通过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等了解患者心肺功能及抗休克效果;通过监测尿量及颜色, 了解肾功能和判断泌尿系统功能有无损伤;若发现呼吸骤停, 给予心肺复苏;对于颅脑损伤者密切关注瞳孔变化, 判断颅内压有无升高表现等。需要手术的患者在抗休克同时进行术前准备, 及时安排手术治疗。

1.3 统计数据处理

本组数据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通过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救治效果

通过急救后, 存活85例, 存活率为68%, 死亡40例, 死亡率为32%。

2.2 救治效果与救治时间的关系

在1h内获得救治的患者存活率最高, 与其他时间的患者救治效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2.3 救治效果与病程严重程度的关系

极危重患者死亡率最高, 与其他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3.1 严重创伤死亡时间分析

有研究报告指出, 严重创伤患者死亡呈现3个高峰期, 第1个高峰期是伤后数分钟内死亡, 多因严重脑损伤和大出血所致, 此种死亡占50%左右;第2个高峰期是伤后6~8h内, 主要是颅内血肿、内脏破裂所致, 约为30%;第3个高峰期为伤后数周后, 主要是严重多器官功能不全所致, 约占20%[3]。从以上死亡高峰期可以看出, 第1个死亡高峰期取决于损伤程度、现场条件、受伤部位;第2个死亡高峰期受医院急诊科救治的影响, 其救治治疗和救治速度将直接决定了患者的生死;第3个死亡高峰期主要受整体治疗水平和前期治疗的影响。由此可见,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尤为关键, 需要医护人员全程进行救治, 将“诊、治、疗、护、康”贯穿于全过程。

3.2 严重创伤救治的关键

影响严重创伤救治有效性最关键的因素是时效性, 此种患者存在救治时间限制的问题, 一旦延误或超出时间窗, 将极大的影响救治效果。大量研究数据表明, 伤后1h内实施救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因此将此阶段成为“黄金时间”[4]。从表1中也可以看出, 伤后到救治时间≤1h的患者存活率最高, 提示在发生事故后, 患者或目击者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赢取更多的时间, 同时医院要事先制定好救治的方案和步骤, 在接到信息后, 让救治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避免慌乱中耽误时间。而从表2中可以, 病情越严重的患者, 存活率越低, 而病情的严重程度一部分又取决于救治的效果和时间性的把握, 因此临床应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为患者实施救治措施。

3.3 急诊科救治的意义

我院的急救模式是急救科负责院前和急诊室的救治, 能够在有效的时间里达到比较好的救治效果, 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有效时间。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 通过急诊科的现场救治, 能够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对患者进行基础救治, 对稳定病情有一定的作用, 能够预防病情的恶化。同时能够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在有序的指导下, 让救治工作不再混乱, 能够大大缩短救治时间;而在转运过程中, 医生通过提前与院内沟通, 将院内救治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避免了急而疏漏的现象。而途中的监测, 能够从患者的表情、监护数据中了解患者身体状况, 并能对比较紧急的意外做好预防;急诊室的救治是对疾病的进一步确诊和处理, 在全面救治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更有效、更合理的救治方案, 从而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的生命。

摘要:目的 总结严重创伤急诊救治要点, 探讨其急救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25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其急救措施。结果 125例患者中重度70例, 危重40例, 极危重15例;通过急救后, 存活85例, 存活率为68%, 死亡40例, 死亡率为32%, 死亡与伤后到救治时间和病情严重程度呈正关系。结论 严重创伤的患者病情危重, 在“黄金时间”实施有效的综合救治措施, 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存活率。

关键词:严重创伤,急救,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建勋.355例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9) :1368.

[2] 谢增余, 张国超.严重多发性损伤135例救治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 (8) :690~691.

[3] 蔡爱敏, 朱燕.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 (20) :1885~1886.

医疗救治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4例, 其中有1例前壁+下壁梗死, 1例高侧壁梗死, 2例右室梗死, 3例右室+下壁梗死, 2例下后壁梗死, 4例广泛前壁梗死, 7例前间壁梗死, 9例下壁梗死, 15例前壁梗死。另4例合并糖尿病, 6例合并高血压, 2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 (1) 无抗凝剂溶栓禁忌症, 体质好; (2) 至少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0.2m V; (3) 持续性胸痛30min以上, 经含化硝酸甘油不缓解[1]。将其根据救治时间分为2组, 即<6h组和≥6h组, 其中<6h组患者有29例, ≥6h组患者有15例。<6h组患者采用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时间在发病后<6h时, 而≥6h组患者采用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时间在发病后≥6h时。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 50万U尿激酶稀释于20m L生理盐水中静推, 100万U尿激酶稀释于100m L生理盐水中静滴, 同时嚼服0.3g阿司匹林, 6h后口服0.1g阿司匹林, 1次/d, 共1个月;皮下注射0.4m L低分子肝素钙, 2次/d, 共7d。

1.3 监测指标

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转归, 记录死亡患者的死因, 统计病死率;注意有无出血现象, 观察胸痛减轻程度, 统计轻度出血发生率;统计冠脉再通率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且进行t检验, 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患者主要死因为:严重心律失常和心脏泵衰竭, 有7例患者死亡, 病死率为15.91%, 有5例发生轻度出血, 轻度出血发生率为11.36%, 有32例患者冠脉再通, 冠脉再通率为72.73%。<6h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死亡, 病死率为10.34%;4例患者发生轻度出血, 轻度出血发生率为13.79%;24例患者冠脉再通, 冠脉再通率为82.76%。≥6h组患者中有4例患者死亡, 病死率为26.67%;1例患者发生轻度出血, 轻度出血发生率为6.67%;8例患者冠脉再通, 冠脉再通率为53.33%。2组患者对比轻度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病死率和冠脉再通率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0.05) , 见表1。

3 讨论

常规对症处理包括: (1) 治疗心力衰竭:先用利尿剂, 吸氧、镇痛、严格休息; (2) 消除心律失常; (3) 控制休克:根据肺毛细血管契嵌压、中心静脉压判断休克的原因, 给予针对性治疗; (4) 解除疼痛:肌注5~10mg吗啡, 或50~100mg杜冷丁。目前认为,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除以上方法外, 再灌注治疗是关键, 且治疗红血栓较好的方法为尿激酶。溶栓治疗越早, 梗塞相关血管再灌注越易恢复, 即有时间依赖性。另外, 病死率亦有时间依赖性, 轻度出血发生率是否有时间依赖性有待研究。

综上所述, 早期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明显提高冠脉再通率, 降低病死率, 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救治方法。方法 将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采取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4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分为2组, 即<6h组和>6h组, 其中<6h组采用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时间在发病后<6h, 而>6h组则采用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时间在发病后>6h。对比2组的疗效。结果 本研究患者主要死因为:严重心律失常和心脏泵衰竭, 有7例患者死亡, 病死率为15.91%, 有5例发生轻度出血, 轻度出血发生率为11.36%, 有32例患者冠脉再通, 冠脉再通率为72.73%。<6h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死亡, 病死率为10.34%;4例患者发生轻度出血, 轻度出血发生率为13.79%;24例患者冠脉再通, 冠脉再通率为82.76%。≥6h组患者中有4例患者死亡, 病死率为26.67%;1例患者发生轻度出血, 轻度出血发生率为6.67%;8例患者冠脉再通, 冠脉再通率为53.33%。2组患者对比轻度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病死率和冠脉再通率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0.05) 。结论 早期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明显提高冠脉再通率, 降低病死率, 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9) :710~725.

医疗救治范文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中, 年龄最小22岁, 最大40岁, 平均年龄26岁。其中初产妇48例, 经产妇2例。有人工流产史13例 (占20%) , 50例患者均为足月妊娠。占同期住院分娩总数的0.69% (50/7235例) , 占同期产后出血病例的11.06% (50/452例) 。50例中伴重度贫血38例 (76%) , 伴失血性休克25例 (50%) 。

1.2 诊断标准

分娩24h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 称为晚期产后出血[1]。本组病例选择的标准为:产后24h至少有一次性大量出血, 或持续、间断出血至中等量出血 (出血量的收集采用弯盘测量法或会阴垫称重法) , 计算总出血量400mL以上者。本组病例出血量500~3000mL。

1.3 临床表现

45例产后2周出现阴道流血, 量中, 持续不断, 产妇有贫血症状, 超声提示宫腔内有残留胎盘、胎膜组织。5例产后7~10d出现阴道大量出血, 含凝血块, 腹部切口压痛明显, 产妇有出血性休克症状。

1.4 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

晚期产后出血原因与分娩方式的关系, 见表1, 出血原因与出血量、出血时间的关系, 见表2。

2 结果

本文50例中, 38例行清宫术, 术后病理报告:胎盘残留10例, 胎膜残留12例, 对于子宫缩复不良者予抗感染、催产素、中药益母草促进宫缩治疗;对剖宫产子宫切口裂开者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治愈;对大出血休克患者输血纠正休克, 纠正贫血等治疗。本组50例晚期产后大出血的患者, 经过治疗均获治愈。

3 讨论

由于胎盘胎膜残留而引起的产后出血, 出血多发生在产后6~15d, 本文50例平均出血量925mL, 仅次于子宫切口裂开引起的产后大出血, 居第二位。产后10d左右残留的胎盘胎膜部分发生变性, 机化、脱落后暴露基底部血管而引起大出血。胎盘胎膜残留绝大多数与第三产程处理不当有关[1]。晚期产后大出血多与产程有关, 应对阴道流血多的产妇仔细检查胎盘、胎膜, 可立即行清宫术, 术后抗感染, 如为剖宫产则合理选择子宫切口, 避免下段切口向两角部撕裂, 严格掌握剖宫产适应证, 降低剖宫产率, 术中严格无菌操作, 手术切口适度, 缝合疏密适度, 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造成子宫切口感染, 致切口愈合不良而裂开[2]。术中患者如无米索前列醇禁忌, 可术前或术后直肠放置米索前列醇400μg加强宫缩, 减少出血。本组晚期产后大出血的发生率占同期分娩总数的0.25%, 与有关报道相近。剖宫产子宫切口裂开多发生在子宫下段横切口的两端, 局部感染、坏死导致羊肠线脱落, 血管开放而引起大出血。为防止子宫切口撕裂而损伤较大血管, 子宫切口长度以10cm左右为宜, 且切口不能偏向一侧, 遇有较大血管损伤时, 要缝扎止血, 切口缝合不宜过密, 两层缝合不要重叠, 若缝扎组织过多, 血供不良也易影响切口愈合[3]。

综上所述, 晚期产后出血的预防尽量避免人工流产及宫腔操作以防分娩时胎盘粘连及残留。发现不全流产时应及时清宫。对产后原因不明的出血也应清宫。剖宫产胎儿娩出后, 注射缩宫素。胎膜早破、试产时间较长、有阴道操作史、子宫切口延裂、血肿等, 术中宫腔应严格消毒, 要防止子宫切口缝合过密, 止血充分, 术后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 注意纠正贫血, 以避免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对于子宫缩复不良者予抗感染、催产素、中药益母草促进宫缩治疗;对剖宫产子宫切口裂开者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治愈;对大出血休克患者输血纠正休克, 纠正贫血等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及临床救治措施。方法 分析我院2006年至2009年收治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文50例中, 38例行清宫术, 术后病理报告:胎盘残留10例, 胎膜残留12例, 对于子宫缩复不良者予抗感染、催产素、中药益母草促进宫缩治疗;对剖宫产子宫切口裂开者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治愈;对出血休克患者输血纠正休克, 纠正贫血等治疗。本组50例晚期产后出血的患者, 经过治疗均获治愈。结论 重视预防, 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 可降低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关键词:晚期产后出血,救治,原因

参考文献

[1] 孔卫京, 王国梅.剖宫产的并发症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 2005, 9 (3) :82~83.

[2] 孔佳, 米索前列醇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10) :1208.

医疗救治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 (CO) 中毒有效的抢救方法。方法 急性CO中毒60例, 其中重度中毒10例, 中度中毒26例, 轻度中毒24例。均采用综合抢救治疗, 并使用高压氧舱治疗。结果 治愈57例, 显效2例, 死亡率1例。结论 CO中毒后, 如能采取综合抢救措施, 及时使用高压氧舱治疗, 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抢救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971.

[2] 刘青乐, 杨益主.高压氧治疗基础与临床[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70~178.

医疗救治范文第6篇

1 临床资料

2010年6月以来, 我市大同区手足口病爆发流行, 截至8月21日我院儿科共诊治手足口病患者数百余, 重症病例70例, 其中男40例、女30例。最小年龄1周岁, 最大年龄10周岁。故现将我科收治的70例重症患儿的救治与护理报道如下。

2 救治经过

(1) 首先迅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 吸氧, 均给予心电监护, 观察血压波动、心率及心律的变化。根据神经系统症状及血压、循环变化, 遵医嘱立即给予20%甘露醇 (0.5~1.0g/kg) , 间隔4~8h快速静脉滴注1次。

(2) 应用米力农、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3], 酌情应用利尿剂。

(3) 烦躁者给予冬眠灵静推或鲁米那肌注以镇静, 维生素C或果糖二磷酸钠降低心肌耗氧治疗。

(4)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能有效抑制过度炎性反应, 阻止病毒复制, 发挥免疫增强作用, 提倡提早给入, 提高免疫力[4], 强的松龙早期干预对中毒症状疗效甚好。

(5) 应用利巴韦林静脉滴注, 减轻毒血症状及毛细血管损伤, 同时注意观察脱水程度, 遵医嘱给予小儿电解质注射液和碳酸氢钠等补充体液, 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6) 西咪替丁、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

(7) 酌情选用糖皮质激素, 控制病情进展, 加用0.9%氯化钠50m L+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病毒唑针或糜蛋白酶等化痰药每日

3 次雾化吸入, 解除支气管痉挛。

3 护理

3.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 如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嗜睡、头痛、呕吐等, 睡眠时是否出现肢体抖动, 大的患儿出现下肢无力或软瘫者应立即通知医生, 对症治疗。患儿一旦出现N精神症状, 病情变化非常快, 抢救不及时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甚至死亡。所以早期观察尤为重要。注意体温、心率、呼吸变化, 如有胸闷气短、头晕、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冷汗、指 (趾) 甲发绀、皮肤发花等末梢循环不良患儿及时报告医生, 给予相应的处置。床边备吸引装置、简易呼吸器、呼吸机1台, 必要时通知医师做好气管插管准备。

3.2 皮肤护理

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 使患者拥有一个舒适的环境。保持皮肤清洁, 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 剪短指甲, 经常更换内衣。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时, 滴注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 防输液反应。应用甘露醇时, 勤察看, 避免渗漏, 防静脉炎甚至皮肤坏死, 一旦发生渗漏显现, 立即用5%硫酸镁湿热敷。应用心电监护仪注意探头和血压袖带压迫皮肤情况, 经常更换部位[5]。

3.3 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 口腔局部用0.5%碳酸氢钠清洗, 口腔炎喷雾剂外用。鼓励患儿饮水, 保持口腔清洁, 避免用刺激性或腐蚀性溶液漱口。

3.4 发热护理

卧床休息, 保持室内安静, 温湿度适宜, 衣被不可过厚, 鼓励多饮水或果汁, 对体温过高, 未超过38.5℃以上者, 以物理降温为主, 若持续不降者可以给予生理盐水加上扑热息痛保留灌肠。

3.5 饮食护理

患儿因口腔疱疹溃疡疼痛, 张口困难而影响食欲, 饮食应清淡, 多食蔬菜、水果、戒辛辣。应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等易消化饮食, 以略凉为宜。

3.6 做好患儿和陪护的健康宣教

做好患儿和陪护的健康宣教工作是避免交叉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 爱护、体贴患儿, 安慰、指导家长如何护理患儿, 向家属讲解手足口病的传播的方式及手卫生知识。告知手足口病可防可治, 消除焦虑、恐惧心理, 取得家长配合。

4 体会

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尤其对手、足、口症状不明显而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更应有高度的警觉性, 早期观察发现神经系统症状, 血循环系统症状, 提前干预, 加强生命体征、CVP、SPO2和血糖的监测, 协助做好各项辅助检查, 做好相关并发症的护理及消毒隔离工作。通过对7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救治与护理, 无一例误诊和漏诊, 无一例发生院内感染。除2例住院时间不足8h死亡外, 其余全部治愈出院。

摘要:目的 通过对7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救治和护理,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急救和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观察, 治疗和护理要点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早期干预。结果 经抢救治疗及细心护理, 使病情发展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治愈率达97.21%。结论 通过对7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救治, 在用药方法及护理措施上抓住了关键环节, 控制了重症患儿病情的进展,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间接地控制了手足口病的蔓延, 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救治,护理

参考文献

[1] 李兰娟.总论[M].李兰娟.手足口病[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1~8.

[2] 陈云飞, 单南冰, 张祝娟, 等.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氧疗和气道管理[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8, 20 (8) :497.

[3] 肠道病毒 (EV71) 感染诊疗指南 (2008年版) [M].北京:卫生部办公厅.

[4]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08版) [M].北京:卫生部办公厅, 2008.

上一篇: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范文下一篇:物业部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