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文化论文范文

2023-09-17

对外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内蒙古民族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了解它。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较好的途径和手段。本文研究了当前内蒙古地区在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基本状况,并论述了内蒙古地区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相关机构和组织有效地适应新媒体对外传播的渠道和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

作者简介:纪国峰(1978.10-),男,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前言: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以互联网、数字技术、移动通讯以及物联网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的诸多新媒体,为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传播媒介。其具有多元化、高效性、实时性以及互动性等特征,有效地破除了文化交流面临的时空障碍,丰富了文化传播的途径,稳步提升和扩大了文化传播的效果。内蒙古地区在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地运用各种新媒体,并获得良好效果,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内蒙古在运用新媒体对外传播民族文化方面的现状

首先,当地严重缺乏传播技能较强的新媒体对外传播从业者。当前,在对外传播内蒙古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文化传播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必须要考虑和关注的关键性因素。眼下,内蒙古地区在开发本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拓展新媒体对外传播渠道方面,对外传播技能和水平较高的新媒体人才资源非常稀缺。

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够高,未能充分关注新媒体对外传播人才的训练与培育,尤其是文化传播、新媒体技术、文化产业等方面的人才都非常匮乏,此外工资、福利、薪酬较低,人员编制管理比较严格,不能有效地引进高水平的新媒体传播人才;其次,主管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相关部门未能高度关注对在岗从业人员的新媒体传播技术训练与培训,导致了落后的新媒体传播观念,传播技术越来越陈旧。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范圍小,层次低的问题。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该地区曾经生活过不少民族,民族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多彩。但迄今为止,该地区在对外传播民族文化时,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范围非常小,层次低的问题。不能充分地利用以及开发这些文化资源,绝大部分依旧处于简单地展示文物古迹,程式化的民俗旅游观光以及观摩表演、会展以及节庆活动的层次上。不能深入地挖掘与展现民族文化的精髓以及内涵,整体来讲,缺乏创新性的、深层次的体验方式与开发思路。

二、新媒体时代提升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的建议

首先,大力引进高水平的新媒体传播技术人才,充分地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和特点,采取各种传播技能,积极地拓展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领域以及范围,挖掘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通过提升新媒体传播人员的综合素养,积极有效地整合文化资源。

其次,在新媒体背景下,内蒙古在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各个消费群体进行有效的分层,比如利用报纸与电视等传统媒体为老年群体提供良好的文化传播产品和服务,借助微信、微博、网络视频与博客等在内的多种新媒体,为广大青年用户提供内蒙古民族文化消费的优质产品与服务。在此过程中,相关单位应该切实把握好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分层级对外传播问题,净化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外部环境,翻译成各种跨文化传播的目的语,增强跨文化传播的针对性。

第三,着力铸就文化精品,注重内蒙古民族文化传播的艺术性。文化传播部门应该积极地探索国内外各种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规律,强化研究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力度。形成强烈的内蒙古民族文化品牌理念,合理地借助各种新媒体,使蒙古族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沿着“有知识、有声、有景、有像、有故事、有物,易传播、易学、易懂”的传播方向,希望呈现出最精美,最丰富的画面、内容,将最动听的内蒙古民族语言,多姿多彩的内蒙古民族文化呈现给广大受众。

在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民族特色,侧重于丰富的草原文化,形成较强的内蒙古民族文化品牌,打造质量、策划水平较高的精品文化项目,实施以认知与传播为主要特征的品牌化营销。通过各种新媒体,持续地创造关注度较高的民族文化热点话题,借助品牌符号,向目标受众传输内蒙古民族文化。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充分地联系新媒体技术的具体传播特征,持续地延伸该赌球民族文化资源所具有的经济价值链。例如,依赖不断进步的新媒体视听媒介技术,有效地促进了民族文化资源、产品与服务的视听化转换;密切结合网络游戏及动漫产业,设计开发富有内蒙古民族文化特征的民族文化题材的网络游戏与动漫;运用先进的3D多维数字技术,有效地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体验式传播。借助日益普及的数据库技术与持续深化的数据化应用思想,进一步拓展该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与产业的价值链。

结语:

内蒙古地区在运用新媒体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要积极地与传统媒体密切配合,循序渐进地找到对外传播民族文化与新媒体运用之间的契合点,进一步破除新媒体在对外传播民族文化中的障碍和难题,提升新媒体促进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竞月,王金磊.新媒体视域下民族文化传播的困境及出路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4,(4):134-138.

[2]刘艳婧,高炜.内蒙古主流媒体民族文化传播的框架分析——以“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报道为例[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03-110.

对外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无法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语言教学必然伴随着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融入语言文化因素的必要性,本文着重分析语言文化因素在语法、词汇和语用教学系统中的具体体现,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语言文化因素应遵循的原则,并结合教学实际,探讨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文化因素 策略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可见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借助语言的表达形式得以呈现,同时语言作为文化的产物,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教学必然伴随着文化教学,只有将语言教学和相关的文化因素融为一体,才能深化语言教学的本质。

1.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语言文化因素的必要性

1.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是汉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与语言学习和使用密切相关,并且体现汉文化特点的、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必需的、针对外国学习者实际需要的那部分文化,不能等同于人类文化学范畴的文化概念。  语言文化因素是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较为密切,受到语言系统内部各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的影响,隐含在语法、词汇、语用等语言系统中,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1.2融入语言文化因素的重要意义

从本质上来说,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其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准确得体的交际离不开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因素。所以,语言文化因素的融入自然也就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教学本身出发,语言文化因素的导入可以有效避免文化偏误的产生,缓解学生因文化冲突带来的抵触情感,顺利渡过跨文化交际的挫折期;调动学生了解汉文化的积极性,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汉语的构造和使用,掌握中国人如此表达的原因和意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着力提高学生对于差异文化的敏感性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2.语言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系统中的体现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具有依附性和隱含性,蕴含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语法、词汇和语用教学都应体现语言文化因素。

2.1在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体现

汉语语法主要表现为构词方式、词组搭配、句型句式以及话语篇章的逻辑顺序,从本质上看,也就是汉语组合方式所体现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从汉语的构词方式来看,偏正式词语:笔直、葱绿、雪亮,采用直观、具象的方式展现词语的内容;联合式词语比如:是非、动静、提高、说服、推翻,由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语素构成,涉及矛盾的两端,汉语这种独特的构词方式,反映了汉民族形象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认知方式。汉语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意合,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以语序和虚词作为重要的语法手段,往往有种“言不尽意”的效果。以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令以名词简单排列,流水句的样态,词与词之间没有任何语法成分的衔接,以经济凝练的表层形式传达出丰韵的深层语义,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山村秋景图。以意义主导形式,用语境提炼内容,顺其自然,反映了中国人“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的统一观念。无论是词组的构造方式还是话语篇章的衔接顺序,都在组合层面上凸显汉民族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特征。

2.2在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体现

汉语词汇蕴含了大量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精神,是汉语语义的一种体现。语义分为客观语义和主观语义,客观语义即字面意思,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被附上特殊意义的则是主观语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植根于汉语词汇中的文化附加义。文化附加义源于不同民族感知客观世界的不同方式,具体表现为词汇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态度色彩以及形象色彩。就汉语中的颜色词来说,特殊的联想意义显而易见,“红色”在汉文化中往往与热情、光明、兴旺、温暖、革命以及忠义的文化语义相关联,西方文化中,“红色”却意味着暴力和血腥;“喜鹊”在中国人心中寓意吉祥与美好;“松竹梅”象征正直、高尚、纯洁;“仙鹤”代表延年益寿;“老虎”多指威武和力量,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这些词汇在西方文化中仅仅只展现表面的客观意义。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呈现截然不同的义项,这种象征的观念深刻体现了中国人福寿禄喜的价值观,将精神寄托于客观的事物,形象生动地表达内心情感,折射出中国人与众不同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和和思维模式,凸显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态。

2.3在汉语语用教学中的体现

语用即“语言的使用”,不仅要遵循语言本体结构,还受到社会环境、文化规约以及认知观念的影响,形成了汉语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和言语习惯,超越语言的表层意义,打造高语境文化的特性。汉语称谓词有亲属属性和社会属性之分;否定词有形式否定和内容否定之分;谦词、敬词、见面语、委婉语、禁忌语等皆有特定的会话习惯和内涵。比如:1. 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内容,A:我把妈妈的钱包弄丢了。B:这下可好了。2.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内容你没记错吧,我下个月才回中国。形式与内容的不对称性透视出汉文化相反相依的思维习惯。“过奖了”、“哪里哪里”,中国人对待夸奖习惯性推脱,是汉文化中谦虚理念的缩影;“马马虎虎”、“还凑合吧”,流露出汉民族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倚、和谐公正。在理解文化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汉语的会话习惯和会话方式,学会分析汉语中表情、体态、停顿、重复、语气语调等副语言信息,有利于培养交际预感,提高汉语交际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3.基于语言文化因素的对外汉语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3.1系统性原则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需要从宏观上科学把握文化内容,系统地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到语言教学中。林国立先生指出虽然文化因素渗透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语用项目中,但是要形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文化因素体系。以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是非标准、思维方式、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为纲,条理分明、层次清楚,避免冲突和重叠,有序合理地铺设各类文化因素。引导学习者在“知其所以然”的文化联系中逐步解释和建构新的语言认知系统和思维模式,运用汉语的思维习惯来思考问题,走向语言层次的新高度。

3.2层次性原则

文化因素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补充,应该遵循语言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一方面,文化因素的渗透应该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先表层文化,后深层文化;另一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初级、中级、高级应分阶段分层次地导入文化因素:初级阶段重点排除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中高级阶段旨在强化汉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例如,汉语中的“知音”一词,意为知己,形容朋友间的友谊,学生在初级阶段只需理解“知音”的意思,即可在交际中正确使用,至于来源于哪个古典故事,到高级阶段再给予具体的解释。

3.3实践性原则

鉴于汉语学习的目的是用于真实的交际,实用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注重文化的时效性,挑选当代“活”的紧跟社会发展的文化因素,摈弃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少见的、过时的文化。当然这里的文化应当是中华民族的共性文化,不仅仅是某一地域或民族的个性文化,以主流文化为本,将实际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互融合。语言交际又是一种双向性的轮换交流,实践是交际的灵魂所在,唯有真正的交际才能实现“知”到“行”的转化。对外汉语教师需要给学习者创设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提前设定场景和角色,在近乎真实的话轮中体验汉语,培养语感,强化汉语思维。

4.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语言文化因素的教学策略

语言文化因素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依附于语言形式而存在,隐含在语法、词汇和语用层面,与文化知识相比,具有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

4.1转变观念,提升文化修养

树立文化意识,是实施语言文化因素教学的首要任务。对外汉语教师应对中华文化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自觉地将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教学联系起来,重视语音、语法和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利用不同阶段的教材,融入语言文化因素,在初级阶段,教师可结合口语会话内容,强调语用规约和会话习惯;中级阶段,教师依据阅读课材料,讲授词汇的感情色彩、文化背景意義;高级阶段,教师应当深入讲解语法结构的内涵,开设与语言材料相关的文化知识课程。塑造教师本身的文化观念,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文化敏感度,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4.2因材施教,开展差异化教学

从性质上来说,语言文化因素教学是辅助语言教学的,切勿本末倒置,如若导入过多的文化因素,汉语课则变成文化知识课,因此要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取舍文化内容,精准把握教材,发掘特色的文化内容,诠释文化要点。学会分析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异同,重视学生国别的差异,在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影响下,因材施教,优势互补,解决交际难题。来自“汉文化圈”的日韩学生,他们对中华文化相对熟悉,文化正迁移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而欧美学生的文化背景与汉文化截然不同,教师应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认知和感受文化因素,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差异化教学。

4.3寓教于乐,将文化因素教学贯穿始终

中华文化浩瀚广大,对外汉语教师应发挥优势,寓教于乐,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直观形象地传递语言文化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汉语学习者的浓厚兴趣。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外,语言文化因素教学都将是语言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体验,在真实的语境交流中切身感受语用文化中融入的文化因素。汉语中的“意思”一词,“意思意思”、“一点小意思”、“真是不好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义项,教师在课上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角色扮演,在趣味性的任务型练习中让学生去理解和“意思”的含义和用法,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学会“意思”的语用环境和社会规约,将课上的文化知识转化为课后的文化技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5.结语

《礼记·曲礼上》有言:“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首要条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既要传授语言结构规律,还要引导学习者习得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除语法、词汇、语用文化之外,语音和汉字文化也同样承载着丰韵的文化传统,如语音方面,四呼分类法体现东方文化的感性特征,形象思维占主导;汉字以形声字为主,部件构造揭示汉字意义,追溯汉字文化本源,不同层面的文化因素把植根于语言中不被本族人察觉的文化内涵呈现于语言层面之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层次的不同,语言文化因素渗透的内容和方法有所区别,对外汉语教师应在科学分类的体系中,循序渐进,逐个突破,落实实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策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使学生了解和熟悉汉文化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有效提高文化因素的敏感性,优化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萨丕尔.语言论[M],商务印书馆,1985:196-197.

[2]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19-30.

[3]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与定量问题刍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1):100-107.

[4]邢福义.文化语言学 [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2-13.

[5]刘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130-132.

[6]《礼记·曲礼上》.

本文系2019年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教研教改立项一般研究课题“一带一路视阈下中华文化走出去路径探究”(课题编号:QPXS-01-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对外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越来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人的了解和喜爱,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盛行的背景条件下,面对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热情,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国的汉语教学。汉语承载着千年发展的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教学,要以中国文化作为理论基础,全方面多角度的渗透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内涵,从而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树立我国的良好文化形象,积极与世界上不同文化交流沟通,让世界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中国,从而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关键词:对外汉语 汉语教学 文化传播

文化是国家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体现,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推广活动,要将语言教学作为基础,才能让外国学生在了解汉语语言魅力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并且语言也是文化历史的见证者,伴随历史每一步发展阶段,同样也是文化的另一种展现形式。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的普及也能够相应带动中国文化的传播,提升我国的文化地位[1]。为让世界更多的人深入感受中国的文化魅力和中华精神,就要紧随国家文化建设发展的脚步,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渗透与传播,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一.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意义

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隔断了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和经济往来,使中国文化没有得到展现的机会。现阶段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发展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在这种环境背景的推动下,中国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了解,汉语也自然成为了一门热门语言[2]。语言是文化的精髓和历史发展的体现,所以对外汉语教学教学过程中承担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任务。众所周知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但是在汉语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汉语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多数学生在学习阶段都产生消极心理,通过加强文化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角度去学习汉语,将中国文化内容渗透教育给学生,不但可以增加汉语学习的趣味性,降低学习难度,还能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逐渐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对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有重要作用。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1.缺少明确的文化教学意识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关系。这就要求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要将文化传播与汉语教学相互结合,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内涵,在文化历史中引导语言学习,才能形成两者的共同发展。但是根据目前对外汉语的教学现状,文化教学逐渐被忽略。而对外汉语也并没有发挥其自身弘扬文化传播文化的优势[3]。对外汉语初期阶段只是单一的作为一门语言教学,帮助学习语言掌握语法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听、说、读、写的技能练习,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是针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在这种教学观念下,导致严重忽视文化内涵和文化感知能力的培养,没有发挥这一教学活动传播文化的優势作用,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2.教师的文化教学能力不足

就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具体情况来说,多数从业教师在教学方面都表现出随意性,因此自身缺少足够的文化修养,认为对外汉语只是一门简单的语言教学,忽视了其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现有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参差不齐,缺少对汉语教学的作用认识,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疑问也做不到准确有依据的解答,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到汉语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容,这样也降低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受到地域文化和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化有根本上的不同。因此也是增加汉语教学的难度,对待事物或词语很难找到合适的语言转换进行解释说明,或者是一些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成语、歇后语等,教师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很难找出中西文化间的内在联系,不能跨文化给学生明确的解答,完全依靠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因此也就无法体会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内涵,这也是阻碍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原因。

3.文化教材缺乏实用性

我国对外汉语的教学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缺乏时效性,一般在确定教材主题内容后,只会在细节之处做调整,很少会做较大改编。这也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固定化和单一化,不能对课本教材进行内容结构的补充,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延伸。另外目前的汉语文化教材中中国名著和名家作品占较大的比重,这的确有利于了解中国文化内涵,但是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却无法反应当前我国的发展状况和思想意识,加上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背景了解不够深入,这也是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也不利于文化传播和教学。

4.文化教学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受国内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对外汉语课堂依旧是采用理论大于实践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单向传授。这种枯燥的课堂授课模式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各国不同文化的背景下,只会让汉语更加晦涩难懂,让学生对中国文化一头雾水,影响文化教学的效果。并且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课通常都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语言教学中,如果不能让学生体验汉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不论是对文化传播还是文化交流,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的途径

1.提升教师文化教学的自觉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外汉语要以中国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寻找到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渗透间的切入点,重视文化传播的意义,提升教师文化教学的观念和自觉性。只有从教师这一知识传播源头彻底改变,才能从根本上形成对外汉语教学的良好模式,潜移默化的地影响外国学生,从而促进他们了解中国文化,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被更多人所熟知[4]。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中国文化需要一个长远的发展进程,我们不能强行将文化灌输给他人,而是在语言与文化的结合教学下,使之逐渐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内涵,激发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探索兴趣,从过通过这一途径传播中国文化。另外教学中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讲解文化内容,确保叙述的不带有主观色彩,具有真实性,重新树立我国的文化形象。另外面对这一项长远兼具的工作,教育工作者要具有足够的耐心,坚持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相结合的教学基础,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加深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2.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自身能力水平

对外汉语教师在文化传播中起到桥梁的作用,是连接各国文化与中国的纽带,因此提升教师工作者自身的能力素养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因此教师应该先建立自身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提升对外汉语的教学技能,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文明内涵,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跨文化展现中国的历史文明与文化内涵,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效率与文化的有效传播。

3.文化教材的编写注重实用性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主要面向外国学生,因此在文化教材编写过程中要考虑这一特殊因素,既要能够完成语言教学的目标,还要考虑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是语言技能的教学不能去搬运传统语言教材的内容,要结合外国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表达方式,编写具有实践意义和实用性的教材,并且内容的设置不宜过难,要循序渐进,以生动形象为主,进行科学规范化的教材编写。将中国形象客观生动的展现出来[5]。中国文化已经经过千年时间的积淀,但是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没有办法全面的讲述,因此教材的内容编写就十分重要,对外汉语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语言沟通能力,能够像使用母语一样进行顺畅地沟通,而文化的传播在其中就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将语言知识与文化内容相结合,从而能够深化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语言沟通技能的掌握,从而提升学生跨文化的沟通能力。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元化教学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本身就会存在教学难度,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内容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去真实感受。对外汉语的基础知识教学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讲授,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文化知识结构。语言技能的教学不同于基础知识内容,需要以培养能力为教学核心,传统的教学内容总是过于强调教师授课的重要性,但是对外汉语教学却不适用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在课堂中充分融入文化的部分,文化部分的内容就需要在实践中才能更有利于理解和掌握。因此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地融入到文化环境当中,去感受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内涵。例如可以通过参观纪念馆、去建筑景观游览、参加文化讲座等等教学活动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初期探索,只有親身参与到活动中去,才能更加深入的感受中国文化。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文化,有利于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内容,在提升汉语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加深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同时汉语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载体,因此语言的学习要结合文化的背景,增加汉语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升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在汉语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国文化内容,更是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小婷.国际汉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2]李萍.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策略[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4):264-264.

[3]王江.探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J].中外交流,2018,000(052):98-99.

[4]王春红.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策略[C]//2020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一).2020.

[5]勇熠.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华文化传播的方法[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00(003):24-27.

(作者单位:海军潜艇学院)

对外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教会留学生使用汉语,还要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由于不同的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意识,因此常常会导致文化冲突的出现,这就要求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都能够有效地化解文化冲突,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中西文化 冲突 解决策略

随着“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兴起和发展,从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到如今,孔子学院已经遍布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也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然而,由于地域环境、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文化冲突,尤其是中西文化冲突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时有发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避免或化解中西文化冲突,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是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都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文化与文化冲突

文化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并将人类文明成果的方方面面以特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同民族的文化,根源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认为自身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因此,在不同的文化相互接触或交流的时候,会产生对抗的状态,这就是文化冲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根植于华夏大地,经过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它要求人谦虚、谨慎,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集体主义。而西方文明则根源于蓝色的海洋文明,在不断对外扩张的基础上形成了现在独具特色的西方文明。它强调自由与平等,重视个人主义。在中西两种文明的相互接触与交流中,不同的文化意识必然会引起冲突。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意识。因而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必然有人支持,有人反对,甚至会有人认为某个问题触及到了他们的底线,不能在公共场合谈论。面对拥有不同文化意识的留学生,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传授中华文化,怎样才能使每一个留学生得到尊重,需要引起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的足够重视,并尽力妥善解决。

二、中西文化冲突的表现

(一)时间观念的冲突

西方人很重视时间观念,严格将学习和工作的时间与个人时间区分开来,并严格执行计划好的事情。而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比较淡薄,在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教育下,常常为了他人而牺牲自我利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西时间观念的冲突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布置作业和补课。

中国学生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因此,在课余时间写作业和补课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西方人则不同,他们认为课堂以外的时间是自由的,是由自己支配的。在老师布置作业或者是要求补课的时候,会认为“不可思议”,他们认为即便是老师也不可以占用他们的个人时间,学习就应当在课堂上完成,课余的时间则是用于休息、娱乐和实践的,不应该总是一个劲儿地学习。

(二)风俗习惯的冲突

中西方文化观念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因而在日常教学中可能会产生风俗习惯方面的冲突。例如,在汉语初级课堂上,老师生日那天,一个外国学生送他一个很漂亮的“钟”作为礼物,希望老师有一个好的时间帮手,时时刻刻都开心。尽管这位老教师从事对外汉语工作多年,知道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在,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让他在心理上仍然对这件礼物感到难以接受。因为在汉语中,“钟”和“终”同音,“送钟”等于“送终”。由于该留学生初学汉语,不懂得其中的内涵,本来是一番好心送礼反而惹得老师不高兴。

在“尊老”问题上也常常会有冲突发生。在中国,称呼年长的同志为“老先生”“老同志”等,在路上搀扶老人以及在公交车上把座位让给老人都表现了对老人的尊重。而在西方国家,直接说某人“old(老)”则是很不礼貌的,同时他们也很忌讳谈及自己的年龄。在路上,西方老人不希望被别人搀扶,在公交车上把座位让给老人则是不礼貌的表现,人们不希望被别人认为是“老人”。

(三)宗教信仰的冲突

在西方国家,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且虔诚地相信“神”和“上帝”。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大多是“无神论”者。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宗教信仰,尽量避免有关宗教问题的讨论和争议。

(四)思维方式的冲突

中国人较为含蓄,有问题常常以“迂回曲折”的方式提出,而西方人则喜欢“开门见山”。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别人交往时,常常“抬高别人,贬低自己”,认为这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个性开放,喜欢张扬。例如,当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时,西方学生喜欢用“Thank you”回答,欣然接受老师的表扬。他们对于中国学生总是谦虚地表示“自己做得不够好,今后还会更加努力”来否定老师的表扬,认为是不可思议的,认为中国人不诚实。他们觉得努力就应该得到回报,得到别人的赞扬,而接受别人的赞扬是对他人的尊重。

(五)隐私观念的冲突

西方人认为,有关个人的年龄、经济收入、家庭状况等属于个人隐私,不希望他人知道。而中国人有时认为询问别人的年龄、收入情况、家庭状况等,是关心他人的表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常有师生互动的环节,有时候教师为了关心学生,会不经意地询问留学生的个人情况,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认为教师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六)颜色观念的冲突

在中国,红色是“喜庆”的象征。人们在节日的时候喜欢用“红色”烘托欢乐气氛;在赠送贺卡、礼物的时候喜欢送用红色的包装袋。而“red(红色)”在西方文化里则是“血的颜色”,是“血腥和暴力”的象征。因此,西方人对“红色”在某种程度上是排斥的。西方人喜欢“white(白色)”,认为白色表示“纯洁和圣洁”,而汉语中的白色有时候却表示“丧事”和“贫穷”等。同样,其他颜色在中西文化中所体现的含义也有不同之处。因此,在与留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过节互相赠送礼物,或是在重要日子选择衣服的颜色都是需要考虑的。

(七)师生关系的冲突

在中国,“教师”的地位是崇高的,要求全社会“尊师重教”。西方国家则提倡“平等与自由”“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西方人认为教师与学生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而不仅仅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并进行争辩,甚至可以直接指出教师的错误,并阐述自己正确的观点。这在中国教育中,则被认为是“不尊师”的表现。

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要求学生“照样学”,这对刚开始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是可行的。而在中高级阶段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改变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被动接受自己的观点,留学生对此会感到难以忍受。他们希望教师做一个“引导者”,希望与教师交流自己的观点,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三、中西文化冲突的解决策略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解决中西文化冲突,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点基本素养。

(一)具备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爱德华,1985)。“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密切,也许可以用‘水乳交融’来形容”(邢福义,2000)。对外汉语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语言学知识以外,还需要熟谙中华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二)具备丰富的西方文化知识

作为一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仅仅具备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丰富的西方文化知识,做到“知己知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西方留学生的思维方式,并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也要教会他们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理解一些问题,减少文化冲突,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面对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传授中华文化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一些敏感的话题应该避免讨论。

(四)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

学习汉语,学习中华文化,并不意味着“中华文化的强行灌输”。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学习汉语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开阔眼界。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位置和立场,在传授中华文化的同时,要客观看待中西文化冲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积极性。

四、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中西文化的冲突时有发生。这不仅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有效地化解中西文化冲突,更好地传授中华文化,还要引导每一名留学生具有文化宽容精神,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更好地体会到“中华文化和汉语是紧密相关的”,进而提高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中西文化冲突,保证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陆俭明.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潘文国主编.汉英语言对比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张昀 安徽安庆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246133)

对外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 对外文化贸易 经济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文化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国际贸易的形式分为两种: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按照日内瓦WTO统计和信息系统提供的文献,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中全球的服务部门可以分为11个大类142个服务项目。其中第10个大类为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包括娱乐服务(含剧场、乐队与杂技表演等)新闻机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及其他文化服务、体育及其他娱乐服务。此外还包括商品服务F类别中的印刷、出版通信服务,D类别中的视听服务,电影与录像带的生产与批发,电影放映,无线电视与电视、录音等。在WTO组织成员之间的谈判和协议中,文化的引进和输出不仅仅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而且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而且特殊的组成部分,因此理所当然地被纳入了许多国家对外贸易的战略研究视野。

国际上一些贸易研究机构和专家,把文化贸易分为硬件贸易和软件贸易。一般来说,硬件是指用来生产、储存、传播文化内容的器物工具和物态载体,如摄影器材、视听设备、影视器材、舞美设备、游戏和娱乐器材艺术创造和表达的工具等。软件则指文化内容和文化服务,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电影动画片和故事片、印刷品、出版物、视听艺术、表演艺术、载有文化艺术内容的光盘、视盘和多媒体、娱乐、会展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过去20年间,全球文化贸易总额一直在持续增长。但是,这些贸易绝大部分在少数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多年来,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文化贸易出口国,占全球文化贸易出口额的一半以上,而文化贸易的进口额也高度集中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占全球文化贸易进口额的一半左右。

一、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现状

据我商务部2008年5月发布的《2007中国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年报告》数据,2007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29.2亿美元,核心文化服务进出口为37.2亿美元。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总量大概在6412亿元(约878亿美元),当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1738.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2180.1亿美元)。2009年5月,商务部发布了《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报告(2009)》,2008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规模稳步扩大,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2.6%,达158.4亿美元。其中进口略有下降。在跨境文化服务贸易方面,2008年文化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29.5%,达到48.16亿美元。综合以上数据可见,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只占据文化产业整体相当小的部分;在我国国际贸易体系中,文化产品及服务的贸易额正逐年递增,但在进出口总额中仍显得微不足道。

另据联合国五大机构于2008年出版的《2008创意经济报告》显示,从1996年到2005年,中国创意产品出口额从184.28亿美元增长到613.6亿美元,2005年中国已经占据创意产品全球出口市场18.29%的份额,成为全球创意产品的第一生产国和出口国。然而,通过对具体出口行业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创意产业出口主要集中在文化产品制造,如工艺品加工、设计产品加工等,而核心的版权内容产品输出仍然不足,尤其是视听内容产品及版权贸易还相当匮乏。2000年到2005年,中国版权和许可证费出口额从8000万美元增加到1.57亿美元,增长96%;同期,中国的版权和许可证费进口额从12.81亿美元增长到53.21亿美元,增长315%。2005年中国的版权和许可证进、出口额之比为33.9:1,是典型的版权贸易逆差国。

2005年后至今,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以新闻出版总署自2005年起连续4年发布的《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统计数据为例: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核心文化产品的贸易额逆差逐年扩大(2005年14853.16万美元,2006年上升到17256.39万美元,2007年跃升到21477.73万美元,2008年更上升至25029.64万美元);版权进出口比例在2005-2007三年间有所降低(2005年7.18:1;2006年6.02:1;2007年4.28:1),但2008年却相反上升至6.91:1。

综上可见,我国目前仍处于文化产业全球分工链的低端位置,具有中国主流价值和现代理念的核心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贸易中总量仍然很小。

二、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分析

1.对祖国传统文化重视不够

西方国家有现民主,可是其宗教思想却从来就没有中断过,这就保证了其文化的延续性。而我国,由于把1840年以后中民族所受的屈辱及国家的落后都归罪于传统封建文化的积淀,于是,“倒掉洗澡水,把孩子也倒掉了”。结果是韩国申请了端午祭,我们才酸涩地觉得它是我们的财富;中国年轻人日益隆重地过起了西方情人节,我们才宣传起中国的七夕节;外国快餐在中国攻城掠地,我们才鼓吹起中式快餐的好处。可以看出,我们自己都不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还谈什么扩大文化产品的出口?反观其他国家,它们却非常重视保护自己的文化元素和文化产品。WTO多哈回合谈判中止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原因:在服务贸易自由化谈判中,法国等国提出了“文化产品例外”原则,即文化产品不能实施贸易自由化,这与美国的意愿相左,从而导致此谈判破裂。可以看出,即使是在西方国家内部,尽管有相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但在维护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和延续性上,西方国家仍然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

2.没有把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传播中华精神

中华文化元素是由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两部分构成。显性因素,文学艺术、经史典籍、民族服饰、历史遗迹、节日风俗、书法篆刻,乃至于中国结、奥运吉祥物福娃,甚至一把纸扇、一撮茶叶,等等;而隐性因素是那种支撑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并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的精神、气质、品格和风骨。在对外文化贸易中,我们要求通过将显性的中华文化产品推向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向世界传播中华精神。显然,隐性因素更加重要,因为其一旦被外国人所接受,则会加速显性文化产品乃至于普通货物的对外贸易。

然而,由于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以及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文化就是文化,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中国人很少想到去卖文化。结果出现了一种令人尴尬而又可怕的事情:花木兰是中国的,但美国却把它拍成了电影,除赚了3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更将花木兰变成了美国品牌;三国演义是中国的,但在网络游戏中,却被日本开发成游戏软件,成了日本品牌。

3.政府没有积极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有力措施

应当说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已经在思考如何促进中国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了。2004年7月文化部与商务部及海关总署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国产音像制品出口的通知》,2005年初文化部发出了《关于促进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的通知》等。但是这些政策都缺少实质性的支持,税收问题、投资优惠等。特别是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风险都大大高于普通商品,生产的周期也大大长于普通商品,如何给予扶持,没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三、积极推动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

1.借鉴他国经验,合理规划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格局

1929年后,美国控制电影产业的大财团通过收企业和控制发行渠道,逐渐建成有效的全球制片发行体系,为好莱坞电影继续走向世界打造了坚实基础。通过跨国文公司、占据市场份额90%以上的影视产品及影音乐版权贸易等,美国文化和价值观走向全球,大大拓展了话语权。

韩国金融风暴后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尤其注重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市场拓展。其基本战略路径是瞄准国际市场,将中国和日本等国为重点出口对象的东亚地区作为登陆世界市场舞台的台阶。通过针对亚洲、美洲等地区的区域差异开发针对性产品;挖掘品牌对韩国形象和韩国文化产业的市场效应;在文化出口地区建立“前沿据点”,通过前沿据点开展区域市场调查、研发和宣传;积极开展跨国合作,集中资金支持重点出口项目等具体措施,分地区、分阶段占领国外市场,有效地推动了韩国游戏等文化产业的发展。

现阶段的中国与当时的美、韩具体国情差异较大,不可盲目模仿。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是国家文化实力被世界承认的必由之路。可以说,目前中国内地的文化产业只是存量,而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增量的外向型文化产业,发展力度明显不足。中国可借鉴国外成功模式,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文化产业国际化战略,实现新时代的文化突围。

2.全方位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活动

例如参照世界文化论坛、全球文化论坛、国际文化和发展大会等全球性文化交流平台的运作方式,吸纳国际文化基金等国际性文化基金会的资金资助,并力争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中国注意力”的影响。为进一步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争取中国文化话语权,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与文化相关的各项事业和产业快速发展,提升我国国家形象,增强整体竞争力,还应当积极打造更高规格、更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平台,从而形成定期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交流机制。

此外还需加快中国海外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对外文化交流机构的投资建设,以此为载体推进汉教育事业及中国文化传播;拓展交流合作领域,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以淡化政治色彩,简化程序,为民间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便捷通道。

3.积极培育有特色的跨国文化集团

深圳华强集团就是跨国文化集团的优秀代表之一,其在海外投资兴建文化科技主题公园,是国内文化产业出口非常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继在第四届深圳文博会上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科技主题公园输出到伊朗后,2009年5月18日签定投资的南非主题公园被誉为“中国迪斯尼”,这是中国向非洲出口的首个大型文化产业项目。这种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以及含有中国文化的主题公园,大量地输出到国外,不仅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回报,还能够积极推进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与此类似,国内市场稳定且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可通过直接投资或注资海外文化企业、建立文化产品的国际营销网络等,以多元化渠道进入国际文化市场;中小文化企业则应根据自身实力,以合作出口、积极参与国际性文化展销等方式,适当寻求国际合作。同时还应利用金融危机背景下海外人才回流的有利时机,发挥其国际化背景的优势,尤其是借助高端投资人才的国际化操作经验,破除海外市场迷雾,为文化产品服务“走出去”助力。

4.投建海外文化产业基地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产业,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相对成熟的运作机制以及优秀创意人才集聚等等的前提下才会迸发出产业自身所具有的巨大价值。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海外投资成本大幅下降,为中国出海建立文化产业基地或产业集聚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着实力弱小、经验不足、不熟悉国外投资环境等现实障碍,单独出海往往面临巨大的投资风险。因此,中小企业在有经济实力较强、国际贸易经验较足的大型企业带动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以合作参股方式在海外形成产业集聚,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投资方式。

对外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一、对象与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 选择山东地区80名在华外籍人士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搜集国内外有关外国人民对中医护理的认识与看法, 分析与整理现状为后续研究做准备。其次在现有相关调查问卷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修改, 对山东地区在华外籍人士进行问卷调查, 得出数据并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二、结果

本次调查在结合现有理论基础下, 结合问卷调查。对山东地区120名在华外籍人士发放调查问卷, 共发放120份调查问卷, 收回93份, 有效80份。通过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一) 一般资料

来自80份合格调查问卷中:包括小于45岁受访者43名 (53.8%) , 45-65岁之间的受访者33名 (41.3%) , 65岁以上4名 (4.9%) 。在华居住年限中:38名受访者居住少于一年 (47.5%) , 居住在1-3年有14名 (15%) , 居住年限大于3年有28名 (35%) 。其中来自亚洲地区31名 (38.8%) , 北美洲15名 (18.8%) , 非洲12名 (15%) , 欧洲8名 (10%) , 大洋洲4名 (5%) , 南美洲3名 (3.8%) , 未注明7名。

(二) 对中医护理知行情况

在受访者中, 有47名 (58.8%) 称自己相信中医护理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有一定作用, 28人称不了解但愿意接受相关文化, 有5名称中医护理没有效果, 不愿接受 (11.2%) 。其中, 7名 (8.8%) 称自己接受过相关护理技术治疗。

(三) 对中医护理相关理论知晓率

(四) 了解中医护理途径

通过新媒体途径了解中医护理知识有38名 (47.5%) , 电视、广播途径有16名 (20%) , 报纸报刊为13名 (15%) , 听朋友家人介绍有8名 (10%) , 其他途径有6名 (7.5%) 。

三、讨论

(一) 中医护理传播形势严峻

中医护理技术最具有代表性的针刺法, 在1971年后才被世界广泛接受, 至今是最被外国友人所接受的中医护理技术。中医护理其广泛的内涵, 不仅仅包含在针刺法之中, 其艾灸法、保健气功、起居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体质调护等技术, 也是经过数千年历史积淀的文化遗产, 但并未被世界广泛接受。造成这一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为中西医两种文化的冲突。以中医护理为代表的中医理论为古代中国人民日积月累, 经过广泛验证总结而成的经验学科。其“五行”“阴阳”等理论更是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以西医护理为首的西医则以是以实验数据、理化检查为标准的理论学科。在长期受到西医学的熏陶下, 外国友人首先认为中医护理是一门人文学科, 其次才是一门技术学科。这样, 中医护理在国际间的传播便层层受阻, 更有甚者出现了诸多对中医护理文化的误解。

(二) 外籍人士对中医护理存在知行分离现象

从研究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 超过一半的在华外籍人士相信中医护理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健康的维护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仅有8.8%的受访者称自己接受过相关护理技术的治疗。

较高的认可度与极低的实践有明显的差异, 在陈婧绮[1]对102名湖北中医药在读留学生的研究中指出:“65%的受访者相信中医护理技术可以治疗疾病, 但其中71%的受访者从未接受过相关治疗”。由此可见, 外籍人士对中医护理文化存在一定的知行分离现象。

许晶晶[2]也得出相同结论。究其现象出现的原因, 则有研究[3]指出:“我们仅仅注重于中医护理文化的传播, 但不顾其传播效果, 更多的努力也是枉然。”的确, 我们确实在中医护理跨文化传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仅仅停留在“是否传出”并未注重“传播效果”。将中医护理文化融入外籍人士的日常生活中去, 使中医护理文化与当地文化有机结合, 应该成为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三) 以新媒体为代表的传媒手段成为主流

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交方式, 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电视、广播、报刊, 成为新一代年轻人获取知识信息的平台。中医护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新媒体注入新时代的血液, 正一步步被世界认可与接受。“传播媒介是联系源文化与目标的纽带, 互联网作为高科技传播手段, 加快了中医走向世界[4]”。因此, 研究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把中医护理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是我们应该着重关注的焦点。

摘要:通过在华外籍人士对中医护理认知程度, 了解其海外传播现状, 发现中医护理海外传播存在的问题, 总结中医护理文化更加有效的传播方法, 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采用方便抽样方法, 对山东地区80名在华外籍人士进行调查,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 中医护理相关知识问卷进行调查。在对80名在华外籍人士的调研中, 58.8%的在华外籍人士相信中医护理的作用, 但接受相关护理的人仅占8.8%。他们接受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为新媒体途径, 不同国籍、居住年限、均对中医护理文化的认知度有影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中医护理海外传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其中存在一定问题。加快中医护理与世界接轨, 新媒体技术或许将成为主流。

关键词:中医护理文化,对外传播,路径

参考文献

[1] 陈婧绮, 黄月, 田幸幸等.基于湖北外国留学生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现状调查研究[J].山西青年, 2017 (19) :18-19.

[2] 许晶晶, 朱家胜.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 2018 (39) :30.

[3] 龚颖雪, 周爽, 刘颖旭.探求中医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方式[J].科技资讯, 2017, 15 (4) :212-213.

上一篇:海外代购论文范文下一篇:构建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