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初级教学教案

2023-01-09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对外汉语初级教学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对外汉语初级教学教案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设计之初级汉语语言项目

初级汉语语言项目

初级汉语语言项目(400学时)

一.第一阶段

(1)基本语序:主语+谓语+宾语:我学习汉语。/ 我很忙。 (2)“是”字句

(一):我是学生,我不是老师。

(3)“是”字句

(二):这本书是我的。 / 这本书是新的。

(4)“有”字句:我有汉语书,没有英语书。

(5)形容词谓语句:我很忙,他不忙。

(6)动词谓语句:我学习汉语,不学习英语。

(7)名词谓语句:我北京人,他不是北京人。/ 现在八点十分,不是九点十分。 (8)主谓谓语句:我身体很好。/ 他学习很努力。

(9)双宾语动词谓语句:老师教我们汉语。/ 我问老师一个问题。 (10)用“吗”的疑问句:你是学生吗?/ 你忙吗? (11)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不能用“吗”):他是谁?/ 这是什么书?/ 你去哪儿? (12)正反疑问句:1。你是不是中国人?/ 你去不去商店?/ 你忙不忙?

2.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词典?/ 你有词典没有?

(13)用“还是”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 (14)用“几”和“多少”的疑问句:你有几本书?/ 这本书多少钱? (15)用“------,好吗?”提问:我们去商店,好吗?

(16)定语:1.的+名词:

这是我的书,那是王老师的书。(领属关系)

2.不用“的”:这是中文书。/ 他是汉语老师。(说明性质)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亲属或单位)

3. 数量词、指示代词作定语:他有一个中国朋友。/ 这本词典很好。/ (17)状语:1.副词作状语:我常去商店。

2.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我们努力(地)学习汉语。 3.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你快走!/ 我要多听多说。 4.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我在他那儿看电视。/

我从美国来。 / 我跟他一起去商店。/

(18)表示存在的“在”、“有”、“是”:

1.人 / 事物+在+处所:他在学校。/ 我的本子在老师那儿。

2.处所+有+人 / 事物:教室里有三个人。/ 教室前边有一个图书馆。 3.处所+是+人 / 事物:教室里是留学生。/ 教室前边是一个图书馆 (19)程度补语:动词+得 / 不 + 形容词

1.动词后没有宾语:他学汉语,他学得很好。你学得好不好? 2.动词后有宾语的三种形式:他学汉语学得很好。(重复动词)

汉语他学得很好。 (宾语提前)

他汉语学得很好。 (宾语提前) (20)称数法:1。十进法

2。钱的计算

(21)年、月、日、星期、时的顺序

(22)能愿动词:想、要;会、能、可以;应该、必须

(23)方位词:上、下、里、外、前、后、左、右、东、西、南、北(边、面) (24)量词:个、本、张、把、件、节、口、篇、位、些、公里;

元(块)、角(毛)、分;

点(钟)、刻、分

(25)连词:和、跟、或者、还是---- // 介词:在、从、跟、给、往、向、对 二.第二阶段

初级汉语语言项目

(1)动态助词“了”:动词+了(表示动作完成):

1.昨天我去了书店,他没有去书店。 (过去:动作已经完成)

2.明天我吃了早饭去书店。

(将来:动作1完成后将会出现动作2) 3.每天我吃了早饭就去学校。

(平时:动作1完成后出现动作2)

(2)语气助词“了”

(一):句子+了(“了”在句尾,表示事情已经发生):

1.现在他去书店买书了。

2.昨天你去书店了没有?(正反问)

(3)语气助词“了”

(二):名词 / 形容词 / 句子+了(表示变化):

1.春天了,天气暖和了。

2.他现在是大学生了,可以独立生活了。 (4)表示很快会发生:“要---了、就要---了、快---了、快要---了”:

1.要下雨了。/ 新年快到了。/ 汽车快要开了。 2.我明天就要(*快要)回国了。(“快要”前不能用时间词语)

(5)动态助词“了”+ 数量词 + 语气助词“了”(可能继续,或不再继续):

1.我学汉语学了一年了,我还要学一年。

2.我学汉语学了一年了,现在不学了。// 我已经写了回信了。

(6)动态助词“着”:动词+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1.外边下着雨,刮着风。

(动作的持续)

2.教室里的窗开着,门关着。 (状态的持续)

(7)动态助词“过”:动词+过(表示过去的经历):

我去过日本,没有去过美国。/ 你去过北京没有?(正反问) (8)表示动作的进行:“在、正、呢、在---呢、正(在)---呢、---着---呢”:

他在看书(呢)。/ 他正看书呢。/ 他看书呢。/ 外边(在/正)下着雨(呢)。 (9)连动句(有两个以上的动词):

昨天他去书店买了一本书。(“了”在最后一个动词的后面)

(10)兼语句:第一个动词是表示要求、命令的“请、让、叫”等:

A请 / 让 / 叫 B + 动词

我请他来。/ 老师让学生写作文。/ 爸爸叫儿子去买东西。

动词:懂、见、完、到、开、上、给、在、成

(11)结果补语:动词+<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1.这篇课文我看懂了,那篇课文我没看懂。(动词)

2.这个字我写对了,那个字我没写对。

(形容词) (12)简单趋向补语:

由一个趋向动词充当:上、下、进、出、回、过、起、来、去。 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

1.宾语是处所词语:动词+处所词语+来 / 去。

明天他回北京来。// 刚才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有两种形式:

* 表示完成:动词+来 / 去+事物词语。 昨天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

* 表示将来或要求:动词+事物词语+来 / 去。

明天去他家,我会带礼物去。// 客人已经来了,你快倒茶来!

(13)复合趋向补语:动词+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

初级汉语语言项目

1.处所宾语应该在“来/去”前:他走回家去了。

2.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有数量词,一般有两种形式:

他拿出来(了)一本书。//

他拿出(了)一本书来。

3.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没有数量词:他拿出书来(了)。

4.表示将来或要求:明天他会买回(一斤)米来。// 你拿出书来!

(14)可能补语(表示能力或可能):动词+得/不+结果补语 / 趋向补语:

1.这本书我看得懂 // 这个字我看不清楚 // 这个包放得下10本书吗?

2.他们明天回得来,我们明天回不来。

你病了,不能出去。(禁止)

// 我知道,但是不能说出来。

比较<

外边在下大雨,我没有伞,出不去。// 我知道,但是说不出来。 (15)时量补语:动词+时量补语(动作持续多长时间):

1.持续性动词有三种形式:我学汉语学了一年。

(重复动词)

我学了一年(的)汉语。(动词+时间+宾语)

汉语≒我学了一年。

(宾语提前)

2.非持续性动词的形式:

他离开中国一年了。

(动词+宾语+时间) 3.宾语是人称代词的形式:我等他等了十分钟。/ 我等了他十分钟。 4.副词或能愿动词在重复的动词前:我学汉语只(要)学一年。

(16)动量补语:动词+动量词“次、遍、下---”:

1.动词+动量词+事物宾语:我看了一次电影。/ 他看了一遍课文。 2.动词+人称代词宾语+动量词:昨天,我找了他三次。

(17)用“比”字句表示比较:

1.A比B+形容词:我比他高。/ 我不比他高。

2.A比B更 / 还+形容词 / 心理、认知类动词(喜欢、觉得、认识---): 我很高,他比我更 / 还高。

我喜欢锻炼,他比我更 / 还喜欢锻炼。

3.A比B+形容词+数量 // 一点/一些 // 得多/多了: 我比他高五公分 //一点/一些 //得多/多了。

4.A比B早 / 晚 // 多 / 少+动词+数量:

我比他早来五分钟。/ 我比他多学了三篇课文。

5.A比B+动词+程度补语,有两种形式:

我比他来得早(一点/一些 //得多/多了)。

我来得比他早(一点/一些 //得多/多了)。

(18)用“A跟B(不)一样+(形容词)”表示比较:我跟他(不)一样高。 (19)用“A有(没有)B这么/那么+形容词”表示比较:

他有我这么高。/ 我没有他(那么)高。

(20)“把”字句:

1.形式:主语+把+宾语(受事)+动词+其他成分

2.语义(致使):说明移动、变化、产生的结果

例:我关了门——我把门关了。

3.动词+“了”、“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宾语”等,不能用可能补语。

我把门关了。/ 我把作业做完了。/ 你把箱子拿上来。/ 你把这本书给他。

4.宾语一般是确指的、双方都知道的:你把这本书(*一本书)给他。

5.能愿动词 / 否定词 / 时间副词在“把”的前边:

- 3

初级汉语语言项目

2.“每”+量词+名词(人、家、年、月、日、天等除外):每个学校 / 每张纸

(32)序数:第一 / 第二次 / 第十课 / 第六教学大楼

(33)概数:

1.相邻的数目:我有

三、四本词典。

2.用“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他有几十本词典。

3.用“多”表示不确定的零数: 数词后是“0”:---多+量词:三十多斤

数词是“1~9”:---量词+多:三斤多 (34)分数和百分数:二分之一

// 百分之八十

(35)倍数:三的五倍是十五

// 十五是三的五倍

(一倍、两倍) (36)“就”和“才”的区别:

1.“就”表示早、快:学校八点钟上课,他七点半就来了。

2.“才”表示晚、慢:学校八点钟上课,他八点半才来。

(37)“又”和“再”的区别:

1.表示“过去”重复用“又”:他前天来了,昨天又来了。

2,表示“将来”重复用“再”:今天我来了,明天我要再来。(还要来)

3.表示“有规律”地重复:明天又是星期天了。// 明天他又要来。

(38)副词“就”强调正是如此:

A:你是王华吗?B:我就是。 //

A:你住在哪儿?B:我就住在这个宾馆。 (39)“有一点儿”和“一点儿”的区别:

1.有一点儿+形容词(有“不如意”的意思):这本书很好,可是有一点儿贵。 2.有一点儿+动词:他们想去公园,我也有一点儿想去。 3.动词+一点儿(宾语):明天我要去商店买一点儿东西。 4.形容词+一点儿(比较):昨天20度,今天冷一点儿。

(40)一A比一A + 形容词/动词: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 他一次比一次说得好。 (41)“从---起”和“从---到---”,表示时间或地点:

1.从今天起,我们学习第十课。// 从下一站起,还有两站就是上海图书馆。

2.从六月到八月是夏天。// 从这儿到那儿很远。 (42)越---越---:

1.同一个主语:风越刮越大。

2.主语不同:

老师越说,我越不明白。 (43)越来越---:

1.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

2.我越来越喜欢音乐了。(心理、认知类动词)

(44)一---就---(第一个动作发生后,第二个动作马上发生):

1.同一个主语:我一下课就回家。

2.主语不同:

老师一说,我就明白了。 (45)除了---以外:

1.表示加合:他除了学汉语以外,还学英语。/ 除了他以外,我们也去过北京。 2.表示排除:除了他以外,我们都去过北京。

(46)量词:包、杯、倍、遍、层、场、次、袋、度、封、辆、米、亩、匹、片、瓶、

圈、台、条、下(儿)、只、种、座 (47)复句: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一---就---

如果---就-- 不但---而且---

第二篇:对外汉语教学初级课文

第一课 这个黑箱子很重

A:你没有箱子吗?

B:有啊。有的在这儿呢。 A:我的很重,你的重不重?

B:这个黑的很重,那个红的比较轻。 A:你的箱子很新,我的很旧。

B:那个新的是朋友的。这个旧的是我的。

第二课

这是不是中药

A:先生,这些黑的是什么东西? B:这是一些药。 A:什么药? B:中药。

A:这是不是药?

B:这不是药,这是茶叶。 A:那个箱子里是什么?

B:都是日用品。有两件衣服、一把十雨伞和一瓶香水,还有一本书、一本词典、两张光盘和三支笔。

第三课

您身体好吗

关经理:王老师,好久不见了。 王老师:啊!关经理,欢迎,欢迎! 关经理:您身体好吗?

王老师:很好。您身体怎么样? 关经理:马马虎虎。

王经理:最近工作忙不忙? 关经理:不太忙,您呢?

王老师:刚开学,有点儿忙。喝点儿什么?茶还是咖啡? 关经理:喝杯茶吧!

第四课 你的自行车是新的还是旧的 A:我的车呢?

B:你的车是什么颜色的? A: 蓝的。

B:是新的还是旧的? A:新的。

B:那辆蓝的是不是你的? A:哪辆? B:那辆。

A:不是。﹍﹍啊,我的车在那儿呢。 第五课 你家有几口人 A:你家有几口人?

B:我家有五口人,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和我。 A:你有没有全家的照片?

B:有一张。你看,这是我们全家的照片。你有哥哥姐姐吗? A:我没有哥哥,也没有姐姐,只有两个弟弟。 B:你爸爸、妈妈做什么工作?

A:我妈妈是大夫,在医院工作,爸爸是一家公司的经理。 B:我妈妈在商店工作,爸爸是律师。

第六课 你常去图书馆吗

A:我现在去图书馆,你跟我一起去,好吗? B:好,咱们走吧。﹍﹍你常去图书馆吗?

A:常去。我常借书,也常在那儿看书。你呢?常去吗?

B:我也常去。有时候借书,有时候上网查资料,但不常在那儿看书。我总在宿舍看书。 A:你的宿舍安静吗? B:很安静。

第三篇:对外汉语初级教学大纲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大纲》

本大纲为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教学大纲。

大纲规定了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教学对象、教学时间、教学目的、教学原

则、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大纲是初级阶段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教

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重要依据。

本大纲还包括几个附属文件,它们是:

1、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语法大纲

2、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功能意念大纲

3、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情景和言语活动大纲

4、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考试大纲

5、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词汇大纲

一、教学对象

母语为非汉语、以不同学习目的学习汉语的各国学生。

1、年龄:年满十八岁、身体健康。

2、学历: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含高中)学历。

3、汉语水平:

A、基本没有学过汉语,零起点的学生。

B、学过少量汉语,词汇量为600左右,基本没有表达能力的学生。

C、学过汉语,词汇量为1200左右,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但语音

语调不准,语法不清楚,表达不完整、不准确的学生。

二、教学时间

A、B类学生教学时间为一学年(两学期),实际教学时间约为40周,

每周24学时,共计960学时(包括复习考试)。

C类学生教学时间也是一学年(两学期),实际上课时间为40周,第一

学期每周24学时,教学时间为480学时(包括复习考试);第二学期每周

20学时,教学时间为400学时,年教学时间为880学时。(包括复习考

试、语言实践活动)。

学习时间不少于上述所规定的学时,才能达到本大纲所规定的各项教学要

求。

三、教学目的

初级汉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一年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具有

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初步的言语交际能力,能满足日常生活、学习和一般社

交场合的交际需要,学习结束时,达到《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所规

定的一年级的标准。同时具有上专业课、阅读专业材料、进行专业交谈的初步

能力,为他们升入高年级继续汉语学习和进入其他高等院校学习相关专业打下

语言基础。

初级汉语教学目的还包括适当地介绍和讲授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知识,减

少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

通过初级汉语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自学汉语的能力。

四、教学要求

(一)总体要求

1、语言知识方面:

1.1语音:学习并掌握汉语声母、韵母、声调、变调、轻声(必轻声词)

、儿化韵(必儿化韵词,如:玩儿、画儿、这儿、哪儿等)词重音、句重音、

语调、语气、语流音变。朗读和说话的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1.2词汇:学习《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词汇大纲》(本大纲附件)规定的一

级词和二级词2800左右,要求能正确读出,掌握其基本义项和常用义项及 用法,掌握率为90%以上。

1.3汉字:学习汉字等级大纲规定的甲级字和乙级字1600个,讲授汉

字笔顺、笔画、部件和书写规则,分析常见汉字的基本组成要素。掌握率为9

0%以上。

1.4语法:学完《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语法大纲》(本大纲附件)规定的语

法项目。(120项)。掌握率为90%以上。

2.语言技能方面:

2.1听:掌握精听、泛听和搜索听的技能。初级阶段结束时,能听懂语速

为每分钟在160到180个字,生词不超过2%,新语法点不超过1%的非

图象性语言材料。理解正确率应达80%以上。

2.2说:能够在日常生活和一般社交活动中,或就某项专业表达自己的需

要、愿望、意见,能进行比较流利的成段叙述,借助讲稿进行较完整的篇章表

达,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各项教学内容。

6、教学内容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初级阶段主要是进行语言教学,提高 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初级阶段不适合进行脱离语言教学的文化教学,如果说初

级阶段有文化教学的话,也只是语言教材中所涵盖的那部分文化因素,对这部

分文化因素的教学也主要通过语言教学来解决,这就是说,文化教学要始终结

合语言技能的操练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可以通过看图片、看录象和电影来

展示有关的中国国情知识,但也要适量。要注意遵循可懂性输入的教学原则。

初级阶段可开设一些文化讲座课。讲座课也要讲练比例适当,尽量让学生开口

。初级阶段用母语教授文化课的作法,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初级

阶段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语言教学、语言技能操练和交际能力培养,要牢牢

把握初级阶段课堂教学的这个大方向。

初级阶段课堂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他们的表达愿望和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课堂上学生的 学习行为应占课堂教学时间的4/5。

2、实践性原则。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

任务不是传授语言知识,而是训练语言技能。尤其是初级阶段,要求老师在课

堂上坚持少讲多练,精讲多练。讲解语言知识要少而精,尤其是语法教学,要

多演示,少讲解,尽量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多用公式、图表、图片、动

作演示等方法,让学生尽快理解句法结构,要尽量创造真实的语境,使学生尽

快理解所学内容,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随即投入操练。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

机会,引导和指导他们进行大量而有效的操练。包括记忆型操练、熟巧型操练

和交际型操练。努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技能。

3、交际化原则。课堂教学要努力实现交际化。无论是讲解还是操练都要

密切结合实际交际的需要,重视课堂讲解和操练的社会交际价值,即使是语言

知识的讲解也应当让学生参与,避免由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使课堂讲练交际 化。提高讲练的交际价值,老师讲解中使用的例句要符合学生的实用目的,要

结合学习者的生活、学习和交际需要,使学生学起来亲切自然,学了就能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课堂教学的主要用语是汉语。鉴于一般教材都有适量的翻译

,多数正规教学单位基本上是混合编班,因此,课堂教学中原则上不允许使用

某种学生母语(例如:英语、日语等)或其他媒介语。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各种电化教学设备,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努力创造条件,研制开发以教材为基础的教学软件,逐步实现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

六、初级汉语教材的编写原则

1、实用性原则

以培养学生社会交际能力为选材原则。不局限于校园题材和文学体裁,多

层面、多角度地选取有实用价值的语言材料。增加练习的质与量--质即实用

,有效,量即充分,多样。

2、科学性原则

初级阶段的教材具有系列性,一般由担负综合技能训练的综合教材(即以

往所说的精读教材)和单项技能训练课的教材,如听力课、口语课和阅读课等 。一般教材有三个要素组成,即课文、语法和练习。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原则要

求教材课文(不论是会话体或是叙述体)语言必须标准规范。要避免土俗的方

言口语进入教材。对语言知识的讲解要科学简练。教学内容的编排要符合循序

渐进的原则,词汇和语法点的数量要根据大纲的规定严格控制,而且在编排上

要分布均匀,做到张驰有度,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要充分考虑

初级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重视词语和语法点的重现率。练习的设计,要符合

课型特点,符合本课型的教学目的,比如,像“造句”这样的练习项目决不能

出现在阅读教材中。

初级阶段综合课是主干课,综合课的教材是打头的,它统领诸如听力、阅

读、口语等单项技能训练的教材,因此,一定要编好综合课的教材。各科教材 要以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理论为基础。注意各专项技能训练之间的互补性 和制约性,形成既相对独立、有所侧重,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系列配套教材。教材的外文翻译要尽量简化,甚至可以考虑不用外文翻译。 3、趣味性原则

教材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上。要做到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知识

丰富,语言生动、充满情趣、寓教于乐。要防止格调低俗的材料进入教材,要 充分考虑语言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在选材方面要满足学生的使用要求,符合他 们的接受心理,让他们学了就有用。有用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同 时,教材的练习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形式要活泼多样,有启发性,有 利于他们自学。另外,教材体例安排科学,版面设计新鲜合理,插图精当有趣,纸张优良 ,印刷精美都应是教材趣味性原则的题中应有之义。 4、时效性原则

编写一套系列教材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要保证它能使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就必须在选取语料时重视它的时效性。尽量选取那些经得起推敲和时间检验 的语言材料。

5、针对性原则

这一原则与实用性原则是密切相关的,有针对性才有实用性。针对性原则 要求充分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各国留学生,他们大都受过高中以上的教育

水平,年龄都在18岁以上,因此教材要力避稚化,不要把学生当孩子来哄,不要在教材中介绍ABC之类粗浅的知识,不要无话找话或借外国人之口在教 材中大发感慨。教材一定要有幽默感,有思辨性,有学头儿,适合学习者的接 受心理。要针对留学生目前或将来的交际需要选取语料。 针对性原则还要求各个课型要体现课型特点。听力课就是要通过听来提高 学生的听力水平,听力课当然也有说的活动,但说只是检查听力理解的手段。 阅读课是通过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快速阅读、查阅、跳读等技巧,选材要考虑到阅读课的特点,考虑到题材广泛性和体裁的多样性,社会文化因 素的含量要比其它课型的教材大。另外,各个课型练习项目的设计也要有针对性,听力课的练习不能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之后来完成,必须通过听来完成 ;阅读课的练习也不能与综合课类同。例如,语法项目的练习和听写的方式就 不适合阅读课。这些都涉及到针对性原则的实施 , 由于我们这一大纲针对的是多国家、多语种学生混合编班教学的教学单位 ,所以,我们所说的针对性不包括针对某一国家或某一语种编的教材。

七、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教学时间为一学年,可分两学期进行。除去寒、暑假 约11周,有效教学时间为36周(包括复习考试),以每周24学时计算, 共约为860学时(C类学生不足800学时)。

根据本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各项教学指标,拟设置如下课程:

1、初级汉语(这是一门综合技能训练课,取消原来的精读课或语法课的

名称)

2、初级阅读

3、初级听力 4、初级口语

5、实用语音(选修)

6、汉字读写(选修) 7、写话训练(第二学期开设,每周2学时)

8、影视欣赏(选修)

9、文化讲座(选修)

10、专业阅读(选修)

八、考试

初级阶段的考试按《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考试大纲》(见本大纲附件)进行。 要根据大纲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科学严谨的考试系统。这是将 目前教学管理由学时制转变为学分制的重要前提。通过严格考试,全面准确地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对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估。这一考 试系统,既要有语言知识的测试,更要有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检查。在 完成阶段性常规测试的基础上,着力于最终的综合能力的考核。为切实达到测试目的,应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建立各种课程各种考试的 规范,建立由计算机控制的考试题库。 本大纲规定全学年有以下三个阶段的考试。考试有笔试和口试两种形式, 可根据不同的课型考试采用不同的考试形式。但初级汉语要有口笔试两种考试。

第一阶段:语音阶段

第二阶段:期中、期末考试

第三阶段:期中、学年考试

考试成绩均以100分为满分。

第一学期总评成绩:语音、期中成绩占本学期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 占40% 第二学期总评成绩:期中考试占本学期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 60%

学年成绩总评:第一学期40%、第二学期60% 第一学期考试不及格者,没有补考。第二学期考试不及格者可以补考,补

考不及格者要重读。离校者不发结业证书,只发学习证明。

第四篇:论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文化因素教学

[摘 要]目前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已经得到了充分认识,文化教学大纲也即将出台,但针对初级阶段文化因素的教学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势必会对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造成影响。文章试从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文化因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引起人们对初级阶段文化因素教学的重视,更好地指导教学。 [关键词]对外汉语 初级 文化因素 教学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近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已经就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达成了共识,目前文化教学大纲也正在酝酿中。纵观目前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在中高级阶段一般都有相应的文化课程教学安排,而在初级阶段,很多人认为学生所学的汉语知识是简单而有限的,在这些有限的语言知识里似乎没有特别的文化需要介绍,如刻意在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又会因为学生语言水平的限制而很难做到。针对上述认识误区,笔者试从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文化因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等方面来一一阐述,以期引起人们对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文化因素教学的重视,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 对“初级”的界定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对“初级”的界定:根据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于1995年颁布的《汉语水平等级

标准》界定的“五级”的体系来看,初级水平与

一、二级相对应,即完成了

一、二级的学习,学完了“普通话全部声、韵、调,甲乙两级词3051个,甲乙级汉字1604个,甲乙两级语法252项”就达到了初级水平。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对“初级”的界定则是:根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年5月颁布的《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界定的“五级”标准来看,初级水平与

一、二级相适应。完成二级的学习,所需要达到的汉语能力要求是:能基本读懂与个人或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熟悉而简单的语言材料。能就常见话题以较简单的方式与他人沟通,介绍自己或他人的基本情况,有时需要借助肢体语言或其他手段的帮助。

(二) 对“文化因素”的说明

“文化”范围极其宽泛,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文化,而我们平时脑海中文化的概念——经史典籍、典章制度、政治思想、历史地理之类,这些都是所谓的“大文化”,这些大文化对于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的确是不必要的。然而,文化所包含的不仅仅是这些“大文化”,还有一些诸如行为方式、技巧及民族风俗习惯等蕴藏在语言中的“小文化”,为了与大文化相区分,我们经常称它们为“文化因素”,取用这个文化概念,“那么在初级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就不是‘无文化可言’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语言形式,都能负载一定的文化内涵,语言形式只有赋予它一定的文化内涵,才是有意义的”①,对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学习文化

主要是指学习这种“小文化”,“文化因素”。

(三) 教学目标

早在1993年,前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在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谈论会上就指出:“对外汉语的工作重点就是传播汉语,汉语教学要联系中国文化,要围绕汉语教学去有效地介绍中国文化,沟通与世界各国的关系。”这一具有行政力度的呼吁其实就给当时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理论研究和文化教学指明了方向,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重点就在与沟通与他人、他国的关系,进行跨文化交流。 从初级阶段留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留学生初到中国,进入一个不同的社会环境,必然要经历一个文化适应过程。布朗在《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一书中将文化适应过程分为四个阶段:①新奇兴奋阶段(即“蜜月期”);②文化冲击阶段;③缓慢起伏的恢复阶段;④基本或完全适应阶段。②一般来说,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初级阶段的学习过程通常也是一学年。刚到中国的留学生在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过程中,同时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适应过程。在初到异国的新奇、兴奋之后,处于完全陌生的社会环境下,留学生开始遇到各种困难。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都必须与目的语国家的人进行交际,他们面对着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规则、思维方式、行为举止等的不同,受到强烈的文化冲击语言能力的限制致使他们不能顺畅地进行交流,加之沉重的学习压力,处于文化适应过程第二阶段的留学生极易产生挫折感甚至对目的语国家的反感。在这个阶段,适当的文化教学能够缓和文化冲击,

提高留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减少挫折感,从而使他们顺利渡过困难重重的第二阶段。

从文化适应过程的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过渡至关重要。对于零起点的学习者来说,这个关键的过渡时期中,他们仍处于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在第

二、第三阶段之间存在着一个门槛,如果学习者能够顺利过渡,就能够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并掌握基本的语言交际技能,进行更高层次的第二语言学习;反之,则会徘徊不前,倍感困惑,很难在语言学习上有所突破。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初级阶段就成了帮助学习者克服文化休克的关键时期,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目的语的教学可以减少学习者由于语言能力限制而产生的隔阂感;而文化因素的导入更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更有效、全面的语言知交际文化。因此在初级阶段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介绍是为了培养学生使用他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服务的,此阶段文化因素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学内容

文化内容十分复杂,不同的文化内容彼此交织,相互渗透,将什么样的的文化因素融入到初级阶段教学中是一项庞杂的工作,对外汉语界前辈们在相关方面已经做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值得借鉴。 胡明扬(1993)专文研究了文化因素问题,认为特定的自然环境、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和经济制度、精神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和社会心态以及认识方式等六个方面受文化因素影响比较明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优先考虑。

陈光磊(1992)提出四种文化导入方法,从汉语语言本身角度还提出将文化分为“语构、语义和语用文化。

魏春木、卞觉非(1992)采用文化理论跟实际需要相结合的方法,将文化大致氛围文化行为和文化心理两大部分,并别细分成114项具体的文化项目。

赵贤州(1992)列举了交际文化的12个方面,认为“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同步进行第二文化导入”。

卢伟(2005)将中国文化分成10个总类,即:社会交际、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结构、教育、时间观念、空间观念、价值观念、象征观念、健康。再将它们分布为31个子类,共涉及大约190个文化点。

张占一(1992)认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上述不同的分类方法基于不同的出发点,适用于不同的目的,在某些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笔者认为按照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分类适用于教学。根据上文中提到过的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目标及留学生实际情况,在初级阶段跨文化交际理解的问题最为突出,文化因素主要以交际文化存在(当然也有少量的知识文化存在),主要反映在有关生活习俗范畴,到了中、高级阶段交际文化因素就转

入“具有浓重文化色彩的词语”为主的范围,具体地更多反映在成语典故、警句格言、新词语、习用语、隐喻、简称、缩略语等方面。拿最简单的打招呼来说吧。中国人见到熟入打招呼除了说“你好”之外,更多的是说“吃饭了吗?”“到哪儿去?”“干什么去?”等等。可在欧美文化中,这些属于个人私事,不属于问候语。诸如此类涉及生活习惯、风俗的说法以及有关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现象,这些属于交际文化的方面,都是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重点。

魏春木﹑卞觉非将文化大致氛围文化行为和文化心理两大部分,这种分类与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有些不谋而合,这里的文化行为是基于学生的实际交际需要而产生的,文化行为现象反映在初级阶段也最为突出。文化行为根据学生的实际交往介入与否可再细分为介入性文化行为项目和非介入性文化行为项目,把学生能够介入的文化内容划分为介入性文化行为项目,如打招呼,约会之类;而把学生不能介入的文化内容划分为非介入性文化行为项目,如中国家庭消费等,当然这样的划分也是根据学生实际交际需要,从浅到深的考虑。

综合诸人观点,在初级阶段笔者认为可以主要依次导入:属于满足生存需要、属于表达时空意义、属于保持人际观点、属于表示感情态度、属于家庭生活、属于娱乐活动、属于情爱婚姻、属于社会责任、属于人生价值观念、属于自然观的。

三、教学原则

前文已分析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教学目标及内容,为使学生更有效理解和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教师在进行文化因素教学时应该遵循以下几条主要原则:

(一) 交际原则

根据语言的交际功能,以及文中提到初级阶段文化因素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学生使用语言交际时产生障碍。因此遵循交际原则就是要在语言教学中教授容易使学生在理解和使用语言知识时会产生交际误解或者可以直接导致无效交际的语言文化知识。鲁健骥教授在《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一文中就提到“特别在基础阶段介绍中国文化,有两个侧重点不可不注意,一是要侧重介绍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那些“活”的文化习俗,而不必介绍那些已经过是的、古代的、传统的、或在现实生活中已极为少见,对外国学生与中国人的交际没多少实际价值的文化习俗;第二个侧重点是介绍有普遍意义的,有一定文化教养的中国人(例如知识分子层)身上反映的文化习俗。这两点就是指文化教学的交际性,所教授的文化内容在留学生实际交际中要立竿见影地发挥作用。③

(二) 对比原则

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汉语与中国文化是陌生的,因此在学生语言习得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存在一个文化对比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充分把握好这一点,首先要明确确立一个中外文化参照体系。如从欧美学生的角度来看所学汉语的文化,教师首先就要从中

西方相比较的角度来确立对欧美学生进行语言文化导入教学的范围和内容。在教学大纲中注重对比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清楚两种文化知识与文化背景的不同点,避免学生想当然的文化认知错误。

(三) 适度原则

这里说的适度首先是要根据教学任务与目标,明确文化因素教授的内容是否适应具体教学的需要,适当地导入为实现教学目标所必须要导入的文化内容,而不是不顾学生接受能力或实际情况采取填鸭式的教学。适度的标准是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制定的,有针对地解决当前语言教学中出现的文化障碍,并在讲解中适当地延伸一下文化背景介绍,以便扫清目前或近期遇到文化交流障碍。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丰厚,即使是地道的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掌握也是有限的,因此缺乏适度性,盲目宽泛或是过于深入式地文化导入必定会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而且也很可能超出了学生能够授受并理解的范围,反而引起学生对汉语学习的畏惧感。

(四) 准确原则

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对教材上的内容以及教授给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有准确的理解与充分详实的教学依据,不能因为汉语是自己的本民族语就在课堂上一些文化现象“想当然”的解释。往往我们认为最常见的事情,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最难,而真正想让他们弄懂给他们解释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准确,

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文化的敏感力,并且要善于总结,准确地将中国文化独特之处阐述出来。 参考文献:

[1]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4)

[2]张占一.谈谈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

[3]张占一.交际文化琐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4) [4]赵贤州.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5]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6]陈光磊.关于对外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7]魏春木、卞觉非.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文化导入内容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1992,(1)

[8]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1)

[9]林国立.构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体系——研制文化大纲之我见[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1)

[10]卢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述评[j].世界汉语教学,1996,(2)

[11]卢微一.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阐释[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

[12]娄毅.关于ap汉语与文化教材文化内容设计的几点思考[j] .语言文字应用,2006,(6)

[13]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与定量问题当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1) [14]h.n.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and teaching,beij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15]陆俭明.汉语教员应有的意识[j].世界汉语教学,2005,(1) [16].梅立崇.试谈陈述性文化知识和程序性文化知识[j].汉语学习1994,(1) [17].孟子敏.交际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1) 注释:

①鲁键骥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 《语言教学与研究》 第38页 1990年第1期

②h.n.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p.227. ③鲁健骥(1990)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38-39 作者简介:

陈丽芬:(1981—),女,湖北武汉人,硕士,上海电机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

上海电机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资助(09c208)

第五篇: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综合课课堂提问研究综述

中文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二语习得教学同其它所有的课堂教学一样,都是一个师生互动,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多开口说话,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和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本文试对以往课堂提问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提问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借鉴已有的理论,发现研究的不足,为毕业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线索,以便顺利开展论文的写作。

关键字: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课堂提问

教师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而设置一系列问题进行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习惯,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问答是对外汉语课堂师生间最有效的互动交流活动,提问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大约一半的时间都用于师生问答交流,所以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显得格外重要,而对课堂提问的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国外对于课堂提问的研究由来已久,最具代表的人物是心理学家瑞格(wragg)。瑞格从提问的概念、提问的原因、提问的类型及其出现的频率等方面进行了心理学意义上的较为全面的研究。瑞格认为,教师观念中的提问,仅仅是从话语中是否包含问题这一角度来考虑的,而不是从能否引起学生反应这一角度来考虑的。其它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提问的功能及作用、提问的分类、提问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例如Jackie &Beth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教师课堂提问,他认为好的问题和提问是高质量教学的核心。他们早期的研究集中在通过学生成绩的提高来衡量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强调教师提问技巧的获得,如重视候答,鼓励提出高水平的问题等。

中国的提问研究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孔子的“启发式”尽管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存在着差异,但不可否认,“启发式”与“提问”、“问对”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提问的定义,大多大同小异,如荣静娴(2005)认为“提问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经验,

对学生提出问题,并启发学生经过思考,对所提问题自己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郑庆升(2000)认为,“提问是教师以提出问题的形式,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关于“提问”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和认识,教育教学论着大都从两个层面上来研究:第一是把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来研究,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教育学》(1984)中把“提问”作为“谈话法”,尽管作者并没有直接说“谈话法”即是“提问”,但在他们论述运用谈话法时应遵循的要求中可以很明确地看出来.在王鸿江主编的《现代教育学》(1996)中就比较明显地将“谈话法”看成“提问”,他们认为,“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师生间的谈话,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卜第二是将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技术技巧来进行研究。如张武升在《教学艺术论》(1993)中开出专节“问答的艺术”来讨论提问的艺术性问题。

最早对问题提出分类的是Branes(1969)他将问题分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之后Chandorn(1988)将问题分为聚合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Long&Sato(1983)将问题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目前研究界比较普遍接受的是Long&Sato的分类。在这三种分类当中,前一项的问题都是比较简单的问题,答案唯一或者固定,主要是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主要的目的是进行语言练习。而后一项的问题都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做出创造性的回答。这种提问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用学过的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

有关怎样提问的问题,是提问策略的研究课题。美国学者克拉克等人认为,课堂提问要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良好的问题,二是良好提问的先决条件,三是良好的提问技术;威伦等人提出的提问策略主要包括问题措辞明确策略、问题要适合全班策略、问题链继性策略、平衡各种认知水平策略、学生积极参与策略、探究学生反应策略、待时策略、学生提问策略、教师陈述策略、脚本分析策略等十项策略。从总体来看,国外对于提问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类型、提问后教师的等待时间、提问的分配、反馈等方面。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提问研究目前远远落后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提问研究,英语教学的课堂提问研究已对提问目的,提问类型,提问顺序以及提问的策略和模式研究相当深入。对外汉语课堂提问研究相对零散,对于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也是凤毛麟角,仅是从某几个特定的角度进行了相关论述。这些论文主要有马欣华(1988)的《课堂提问)),该文用两页的篇幅扼要介绍了对外汉语课堂提问的种类和作用,将教师的提问分为固定性和开放两种;刘晓雨(2000)的《“提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结合学生的心理,探讨了课堂教学中提问技巧的运用,提出提问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反应、提问要能加强学生参与课程的程

度以及提问要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三点提问技巧;傅索雅(2002)的《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论述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及课堂提问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得出课堂提问的技巧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的结论;还有黄晓颖(2004)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提问艺术》,作者从对外汉语教学提问的意义、基本原则、艺术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论述。

相关的硕士毕业论文有:许苇(2007暨南大学)的《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师课堂提问研究》,该论文以暨南大学汉文化学院留学生的基础课和会话课课堂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堂录音,观摩和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着重对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师课堂提问的类型和反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和相关建议有教师要适当增加参考性问题比例,重视积极反馈,增加重复表扬。

张琨(2008北京师范大学)的《对外汉语初级听力课堂教师提问策略研究》,本文通过课堂观摩、录音转写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具体描述了初级听力课堂教师提问策略的使用现状,并结合可懂性输入原则和相关的心理学理论,提出了关于听力课课堂提问的一些相关建议。 曾玉(2006北京语言大学)的《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初步考察》,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了解和描述优秀教师的课堂提问特点,语料是根据北京语言大学教学录像转写收集的,以初级初级阶段优秀的综合课和口语课的示范课为对象,并结合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教师要多提参考性问题,增加等待时间,变换提问顺序,开展小组活动,肯定积极反馈,综合采用多种提问策略。

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对外汉语课堂提问的研究尚不深入,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上述几篇论文仅是从某个特定的方面做出了研究,要么是优秀的示范课(曾玉2006),不具备普遍性,因为并非所有的课都是优秀的示范课,要么是专门的听力课(张琨2008),听力课具有自身课堂提问明显多于别的课程的特性,并不适合别的课堂特点。而许苇(2007暨南大学)的《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师课堂提问研究》,也仅是选取了初级基础课和会话课做了比较笼统的研究,只是对教师课堂提问的类型和反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因此我拟以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综合课课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学教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海洋大学留学生中心初级水平的学生课堂进行调查研究。因为综合课是一门基础课,在初级阶段,留学生的综合课是最多的,它是留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奠定良好基础的主干课程。所以综合课课堂的教学研究非常重要,而如何在综合科的课程教学中贯彻有效地课堂提问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打算采取课堂录音,课堂观摩,问卷调查并辅以访谈的形式,对课堂提问的具体情况作一具体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以期发现在初级阶段的综合课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提问方面教师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师和学

生对提问的反馈和评价情况,对有效积极的策略进行总结,对无效的教学策略适当进行分析并试着提出改进的方法。并且通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及教学新手对待课堂提问的不同,做一些比较,希望对对外教学课堂的新教师能够提供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以提高外汉语教学水平。

参考资料:

1. 刘晓雨.“提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1期·

2. 马欣华.课堂提问[J].世界汉语教学,1988年第1期

3. 黄晓颖.对外汉语教学的提问艺术!J].中国科学教育,2004年第12期

4. 傅索雅。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党委办公室各岗位职责下一篇:对照党章党纪整改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