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传播范文

2023-09-19

对外传播范文第1篇

摘 要:内蒙古民族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了解它。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较好的途径和手段。本文研究了当前内蒙古地区在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基本状况,并论述了内蒙古地区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相关机构和组织有效地适应新媒体对外传播的渠道和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

作者简介:纪国峰(1978.10-),男,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前言: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以互联网、数字技术、移动通讯以及物联网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的诸多新媒体,为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传播媒介。其具有多元化、高效性、实时性以及互动性等特征,有效地破除了文化交流面临的时空障碍,丰富了文化传播的途径,稳步提升和扩大了文化传播的效果。内蒙古地区在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地运用各种新媒体,并获得良好效果,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内蒙古在运用新媒体对外传播民族文化方面的现状

首先,当地严重缺乏传播技能较强的新媒体对外传播从业者。当前,在对外传播内蒙古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文化传播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必须要考虑和关注的关键性因素。眼下,内蒙古地区在开发本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拓展新媒体对外传播渠道方面,对外传播技能和水平较高的新媒体人才资源非常稀缺。

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够高,未能充分关注新媒体对外传播人才的训练与培育,尤其是文化传播、新媒体技术、文化产业等方面的人才都非常匮乏,此外工资、福利、薪酬较低,人员编制管理比较严格,不能有效地引进高水平的新媒体传播人才;其次,主管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相关部门未能高度关注对在岗从业人员的新媒体传播技术训练与培训,导致了落后的新媒体传播观念,传播技术越来越陈旧。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范圍小,层次低的问题。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该地区曾经生活过不少民族,民族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多彩。但迄今为止,该地区在对外传播民族文化时,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范围非常小,层次低的问题。不能充分地利用以及开发这些文化资源,绝大部分依旧处于简单地展示文物古迹,程式化的民俗旅游观光以及观摩表演、会展以及节庆活动的层次上。不能深入地挖掘与展现民族文化的精髓以及内涵,整体来讲,缺乏创新性的、深层次的体验方式与开发思路。

二、新媒体时代提升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的建议

首先,大力引进高水平的新媒体传播技术人才,充分地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和特点,采取各种传播技能,积极地拓展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领域以及范围,挖掘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通过提升新媒体传播人员的综合素养,积极有效地整合文化资源。

其次,在新媒体背景下,内蒙古在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各个消费群体进行有效的分层,比如利用报纸与电视等传统媒体为老年群体提供良好的文化传播产品和服务,借助微信、微博、网络视频与博客等在内的多种新媒体,为广大青年用户提供内蒙古民族文化消费的优质产品与服务。在此过程中,相关单位应该切实把握好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分层级对外传播问题,净化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外部环境,翻译成各种跨文化传播的目的语,增强跨文化传播的针对性。

第三,着力铸就文化精品,注重内蒙古民族文化传播的艺术性。文化传播部门应该积极地探索国内外各种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规律,强化研究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力度。形成强烈的内蒙古民族文化品牌理念,合理地借助各种新媒体,使蒙古族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沿着“有知识、有声、有景、有像、有故事、有物,易传播、易学、易懂”的传播方向,希望呈现出最精美,最丰富的画面、内容,将最动听的内蒙古民族语言,多姿多彩的内蒙古民族文化呈现给广大受众。

在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民族特色,侧重于丰富的草原文化,形成较强的内蒙古民族文化品牌,打造质量、策划水平较高的精品文化项目,实施以认知与传播为主要特征的品牌化营销。通过各种新媒体,持续地创造关注度较高的民族文化热点话题,借助品牌符号,向目标受众传输内蒙古民族文化。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充分地联系新媒体技术的具体传播特征,持续地延伸该赌球民族文化资源所具有的经济价值链。例如,依赖不断进步的新媒体视听媒介技术,有效地促进了民族文化资源、产品与服务的视听化转换;密切结合网络游戏及动漫产业,设计开发富有内蒙古民族文化特征的民族文化题材的网络游戏与动漫;运用先进的3D多维数字技术,有效地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体验式传播。借助日益普及的数据库技术与持续深化的数据化应用思想,进一步拓展该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与产业的价值链。

结语:

内蒙古地区在运用新媒体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要积极地与传统媒体密切配合,循序渐进地找到对外传播民族文化与新媒体运用之间的契合点,进一步破除新媒体在对外传播民族文化中的障碍和难题,提升新媒体促进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竞月,王金磊.新媒体视域下民族文化传播的困境及出路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4,(4):134-138.

[2]刘艳婧,高炜.内蒙古主流媒体民族文化传播的框架分析——以“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报道为例[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03-110.

对外传播范文第2篇

(一) 地理位置基础

凤翔泥塑的产地陕西省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 正处在“一带一路”的国际大陆通道上与我国到中亚的经济走廊大门处。作为民间传统工艺艺术, 凤翔泥塑的创作中蕴含着厚重的陕西风土人情, 与关中长安的风俗文化不可分割。凤翔县在地理上临近西安, 同属关中平原之上;在文化上与长安风土人情、民俗特点极具相似。现今的凤翔泥塑不只是以单独形象进行对外传播, 也同时以陕西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元素呈现在世人面前。凤翔泥塑艺术将在古都西安辐射范围下受到间接影响与带动。

(二) 以往拥有对外销售与传播经验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凤翔六营村便有了初步对外销售经验与对外传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曾有日本游客专程前往六营村了解凤翔泥塑制作并购买;1985年手艺人胡新民带着泥塑工艺前往美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1998年凤翔泥塑工艺作品曾以赠礼的形式被赠送于克林顿[1]。随后凤翔泥塑又以2002年登上生肖邮票为契机, 凤翔六营村泥塑销量剧增, 并远销加拿大、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2]。三十多年来积攒的对外传播与销售经验, 使凤翔泥塑在海外已具备一定的知名度;泥塑手艺人在多次对外交流活动也具备了初步对外传播经验, 这对于今后的广泛全面地对外传播构筑了基础。

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凤翔泥塑对外传播的契机

陕西凤翔六营村泥塑对外销售与泥塑文化的对外传播自上世纪末便已初步开展, 但时隔三十年后其对外传播的速度仍旧相当缓慢, 传播效果不够理想。“一带一路”战略将会促进传统文化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与重视。作为陕西省传统文化的典型构成元素的凤翔泥塑文化也将会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得到扩展对外传播范围与提高对外传播力的契机。

三、“一带一路”下陕西凤翔泥塑对外传播的策略

(一) 泥塑手艺人自身的提高

凤翔县六营村内, 现今从事泥塑制作的手艺人中因大多数年纪偏高、思想保守、所受教育程度偏低, 对凤翔泥塑文化今后进一步提高影响力并在国际背景中对外传播造成了相当大的阻碍。凤翔六营村泥塑手艺的继承人自身的文化素养很大程度决定着凤翔泥塑文化能在新时代中创新, 从而也决定着其对外传播的能力。改变这一现状需着眼新一代的继承人。

1. 鼓励六营村走出去接受过高等教育、吸收过外部社会思想文化的年轻人回到六营村继承传统艺术手艺。

2.以往六营村的泥塑手艺一直以世代相传的家族经营模式传承, 很难吸收外部思想, 现今要改变传统经营模式, 从六营村外培养泥塑工艺继承人, 吸引外界人士从事泥塑工艺制作。

(二) 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

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下, 传播方式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网络与新媒体将以往多种传播方式融合并存, 并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前所未有舆论效力。凤翔泥塑今后的对外传播也不可只沿寻旧路, 必须将新媒体平台作为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在2017年5月, 居住在陕西的法国人美珊在接触学习到凤翔泥塑后产生了极大兴趣, 并将凤翔泥塑的形象制作成了一组微信表情包。3天内的下载使用量便突破万次, 这是凤翔泥塑首次运用网络社交媒体进行的对外传播[3]。当今在社交媒体中90后作为最大人群、高等学历占据70%, 良好的受众决定了传播的质量与效果。2017年微信海外用户已突破1亿, 运用主流网络社交媒体的对外传播也是成本最低、操作最简便的国际传播方式, 凤翔泥塑今后的对外传播需进一步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

(三) 与其他产业结合

1. 推广凤翔泥塑商品化

凤翔泥塑因其固有的生产模式与世代相传的经营模式, 导致生产与销售渠道狭窄, 现在在各大城市的市面上很少见到凤翔泥塑制品。凤翔泥塑不仅是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实体商品, 增加凤翔泥塑的消费者群体等于增加凤翔泥塑文化对外传播的受众。在“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背景下, 应面向海外市场, 实现产业结合。一方面可采取使凤翔泥塑形象附着于其他商品之上的方式在商品消费市场中加强其对外传播力;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商品销售渠道、形成多种价值定位。不局限于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工艺品性质。

2. 进一步打造“凤翔六营旅游”产业

凤翔县六营村自被授予“民俗村”以来, 至今已过去15年时间, 但现今的六营民俗村旅游产业仍处于相当薄弱的起步阶段, 整体不具备较高旅游价值。需要进一步丰富六营民俗村相关产业, 形成统一管理、增加体验式游玩项目、历史文化讲解展览、打造品牌旅游产业。六营民俗村的品牌旅游产业的建立将会给凤翔泥塑文化的对外传播创造极佳的平台与机会。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部署的确立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凤翔泥塑艺术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陕西艺术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应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利用时代特质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有效策略, 从而提高自身形象与对外传播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凤翔泥塑,六营村,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 许森林, 李聚良.克林顿邀请她访美[J].国防, 1999:1.

[2] 罗丹.他让凤翔泥塑走遍天下[N].西部时报, 2006-1-10:009.

对外传播范文第3篇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 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能够更好地进行国际合作, 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首先, 企业通过对外投资, 可以建立一个新的产品市场, 提高销售额度, 提升企业的经营利益。其次, 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合资等方式直接获得其他企业的先进技术, 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与此同时, 还有利于引进更多优秀的人才, 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最后, 企业采取对外投资方式, 可以及时有效地得到更多重要的经济信息。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的相关活动时, 可以根据各种渠道, 以及有利的国际市场条件, 快速掌握对企业发展有利的经济信息, 从而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二、企业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清晰明确的投资规划, 对于对外投资的认识程度不够

从目前来看, 我国许多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 由于对其的了解程度不够, 缺少明确的投资规划, 这样的盲目投资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反而会带来很多严重的损失。与此同时, 有些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活动, 仅仅是为了得到投资补贴等这样的短期目标, 虽然从短期来看得到了一些利益, 但是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是不益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行为。

(二) 企业自身内部管理水平不够, 技术水平较低

首先, 企业缺少对外投资的经验。就当下进行对外投资的企业来看, 其规模并不大, 自身的发展水平不高, 缺少一定的对外投资经验。其次, 企业自身的内部建设力度不够。我国一些对外投资的企业, 其自身的管理工作不到位, 没有制定科学的对外投资规划, 缺乏合理的发展目标。同时, 在进行对外投资之前, 也没有做到充分的市场调查, 对于投资活动缺少合理的分析, 而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时候会使对外投资以失败而告终。最后, 在进行对外投资时, 一些企业的技术水平较低, 导致投资活动缺少技术的支撑。

(三) 缺乏相关的复合型人才, 企业对的培训工作不到位

企业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 然而, 我国许多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 并不具备高素质的人才, 外加自身的培训工作不到位, 使得人才匮乏成为企业有效对外投资的一个制约问题。企业对外投资需要更多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等复合型人才, 但实际上, 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活动中却是严重缺少这方面的人才, 影响了对外投资的效率, 从而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四)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管理制度不完善

一方面, 立法方面还存在滞后的问题。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对外投资活动也在明显的增加。但就目前来看, 关于企业对外投资的相关法律却并没有健全, 使对外投资的企业缺少相关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 没有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由于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导致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 会出现审批程序复杂、审批时间过长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投资效率。与此同时, 我国的优惠政策仅是重视了国外对内的投资活动, 而对外投资的企业却并没有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

三、企业加强对外投资的对策

(一) 必须提高我国企业对投资的正确认识, 增强对外投资的管理理念

由于我国一些企业缺乏对外投资的相关认识, 导致很多时候会出现一些投资方面的问题, 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所以, 企业需要加强对对外投资的了解, 树立对外投资管理理念。具体来看, 首先, 企业需要深刻认识到对外投资的重要性, 掌握对外投资和海外技术以及国际市场之间的关系。其次, 企业需要认识到对外投资对于自身的益处, 例如, 对外投资可以促进企业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最后, 企业需要认识到对外投资是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重要选择, 是保证自身紧跟国际市场步伐的有效举措, 同时也是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方法。为此, 企业领导者需要把握机遇, 参与国际分工, 积极进行国际合作, 不断扩大投资市场。与此同时, 企业领导者还要制定科学的规划, 有效地分析对外投资的一切情况, 保证投资活动可以顺利进行。此外, 企业还要提高风险预警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提高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经营收益,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从而为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 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建设力度, 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 企业需要优化投资结构。我国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 需要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之上, 不断调整和优化投资发展结构。例如, 企业可以在发展传统产业的过程中,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并将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 建立完善的对外投资产业体系。其次, 企业需要调整自身的经营模式想, 提高管理水平。由于我国进行对外投资时, 自身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为此我国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国内外的市场要求, 建立高质量、高水准的管理模式。同时, 对于管理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也要加强重视, 能够有效地与国际市场进行沟通, 创新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 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最后, 企业需要提高技术应用水平。我国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 需要在投资新技术时建立新的体系, 为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发挥重要意义。所以, 企业在对外投资时需要充分借鉴成功企业的发展经验, 不断调整自身的技术发展战略, 提升技术应用水平。与此同时, 对于高新技术产业, 需要提高对其的控制力度, 避免技术泄露的情况发生,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技术支撑。

(三) 提高对人才的培养力度, 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人才是企业得以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进行对外投资时亦是如此。企业需要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以及工作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 为此, 企业应该合理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 培养更多优秀人才。首先, 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的过程中, 可以用丰厚的待遇来吸引人才, 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人才保障。并且, 企业还要加强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 更新其知识结构, 使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可以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其次, 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对于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颇高的管理人才, 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激励, 同时对于产品研发的科技人才也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肯定。在这一过程中, 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增强工作责任意识, 使自我完善与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效的结合起来, 从而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更多积极作用。最后, 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对外投资的国际市场条件, 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积极引进更多优秀的人才, 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进程, 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针对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 我国需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进程, 并不断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一方面, 我国需要加快立法的进程。具体来看, 我国要加快建立企业对外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 为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提供法律保障。由于我国当前关于对外投资的法律比较少, 法律体系并不完善, 所以需要提高对投资活动、经营管理、以及人才科技等方面的重视, 为有效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 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定, 并逐渐形成法律条例, 保证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另一方面, 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首先, 我国需要提高相关审批程序的工作效率, 进而保证企业对外投资活动的效率。同时, 企业还要完善相关的优惠政策, 针对对外投资的企业, 给予一定政策性优惠, 让其享有更多有利机会。其次, 企业自身要根据经营特点, 合理调整内部的管理结构, 避免在对外投资时出现法律问题。并且企业还要时刻关注现有法律法规的变化情况, 使企业的对外投资得到有利保证。最后, 企业在国际市场进行投资活动的时候, 需要掌握当地的法律法规, 了解市场发展的规则, 避免出现因不了解而触犯法律内容的情况, 使得企业在国际中的发展可以更加持续。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不仅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就目前来看, 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缺乏明确的投资规划、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不够、人才培训力度不够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企业更好地进行对外投资。所以, 企业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力度, 提升管理水平, 大力培养相关的人才, 制定科学的对外投资规划, 提高自身的发展优势, 从而更加有效的在国内外市场中发展下去, 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发挥重要意义。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贸易国际化、投资自由化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我国企业为了在这种背景中持续的发展下去, 需要积极实施对外发展的战略, 不断参与国际分工, 加强国际合作, 采取对外投资的发展模式, 牢牢把握国内外的市场机遇。为此, 本文首先叙述了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重要意义。其次, 分析了企业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 为了提升企业对外投资的水平, 提高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企业,对外投资,投资规划,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 景奉雷, 王福俭, 任苹.关于企业对外投资发展的思考[J].国际工程与劳务, 2018 (10) :58-60.

对外传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印度;跨国公司

从20世纪60年代起,拉美、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陆续向国外和境外直接投资。70年代中后期,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一些成员的投资方式也从贷款转向间接投资,进而转向直接投资。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大、中、小企业纷纷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不少企业还直接打入了发达国家的内部市场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国际经济力量。同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竞争优势和动机上出现了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明显不同的特征,这就对原有的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等国际投资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一些学者展开了针对后发展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条件的研究。

一、后发展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1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在80年代初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给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流出数量级标准以及投资构成的结构。其中心命题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1)经济发展阶段;(2)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域优势。”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邓宁区分了四个经济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美元以下。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只有少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并且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1500美元之间,外国对本国的投资量有所增加,而本国对外直接投资量仍然是零,从而净对外直接投资(NOI)呈负数增长。在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500—4750美元之间,在这一阶段,外国直接投资量仍然大于其对外直接投资,不过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处于经济发展第四阶段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750美元以上)其净对外直接投资呈正数增长。

2 小规模技术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L.T.Wells)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具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优势。许多发展中国家正是开发了满足小规模市场的劳动密集型技术而获得了竞争优势。二是具有在当地采购和提供特殊产品的优势。为了减少因从工业国进口技术而造成投入增加,被投资的发展中国家也渴望得到那些着眼于使用当地材料的革新成果,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便寻求用本地供应来代替。三是具有接近周边国家市场、低价营销的优势。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主要通过较低的市场价格来进行促销。由此推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象主要是具有市场规模小的周边发展阶段相对落后的国家。这个结论只能解释少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3 技术地方化理论。牛津大学的印度经济学家拉奥(Sanyjaya Lall,1983)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提出了关于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技术地方化理论。他认为,虽然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表现在规模小、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等方面,但这些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形成自己的“特定优势”。这是因为当一些发达国家过时的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小规模生产要素和资源禀赋相匹配时,能够产生适用于当地的技术优势;在购买力水平较低时,由于消费者偏好差异也可以开发出非名牌但却有竞争力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与成本优势以及民族或语言的联系,也会形成竞争优势。这个理论较好地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解释了部分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投资的现象,但仍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投资的问题。

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等从小规模市场、低成本、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性以及民族特点等方面解释了适用而非绝对先进的技术会在小规模、低成本和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具有相对优势,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能够对相对更落后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这与传统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因为拥有垄断优势从而可以对较低发展程度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是异曲同工的,仍然是以发展中国家企业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为前提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有了飞速发展,出现了新的特征,如向发达国家的投资等,这与“传统”的工业化国家在所有权优势、动机、产业和区位分布上有着显著不同,这些都需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近年来学者发现技术劣势反而成为促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之一,因而获取优势型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成为研究热点。这种观点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都找到了实证案例,如Kogut和Chang(1991)、Neven和Siotis(1996)、B|onigen(1997)发现日本和美国、美国和欧洲之间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源于技术获取动机,而不是企业自身的内部化优势。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处于技术劣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正逐渐把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在国际上寻求技术优势的有力工具和手段。对于由相对较不发达国家向较发达国家的FDI,一般称为逆向型对外直接投资,这类FDI本身不一定具备垄断优势前提。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对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当地的技术资源优势获得逆向技术转移,并可以向母国进行“返流”和传递。

二、新世纪以来印度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

作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发展中大国,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继续着9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势头,在以跨国并购为主导的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浪潮中也获得了迅猛发展。在投资行业上,除传统的制造业外,服务业发展迅速,占到了对外直接投资的60%。制造业集中在钢铁和制药领域,而服务业则集中在IT、通讯、软件、传媒、出版等领域,这些领域均是印度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此外,印度企业对能源领域的投资也在迅速发展。在投资方式上,除传统的合资、独资以外,兼并与收购(并购)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印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印度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投资量增大。就投资量而言,不论是单个项目的投资,还是总的对外直接投资量都有了显著的增长。2004年,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出资17亿美元,购买俄罗斯萨哈林油田20%的股权,投资量如此大的一笔交易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印度企业来说是不能想象的。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资料,在2001—2002年度,印度批准境外投资905项,协议金额30.256亿美元,实际投资9.749亿美元;2002—2003

年度,批准境外投资1029项,协议金额14.703亿美元,实际投资8.472亿美元。印度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由1996年的6亿美元增长至2003年的51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4位。其中2001—2003年期间年均FDI流出量达到ll亿美元,这个数字与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不相上下,是欧洲国家希腊的两倍。按照印度储备银行公布的数字,2003—2004年度印度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到15亿美元,使对外投资总额达到66亿美元。从2000年3月到2006年3月,印度批准境外直接投资由2204项增加到8620项,投资存量由协议金额41.51亿美元增加到163.95亿美元,实际投资存量由7.94亿美元增加到81.81亿美元,分别增长了295%和930%。

2 投资行业分布广。进入新世纪的头几年,尽管大部分的印度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制药业上,但流入到非金融服务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还是占到了总量的36%。在服务业领域,印度的信息技术(IT)公司积极向海外扩张,建立分支机构以扩大市场或更好地为海外客户提供服务。印度排名前15位的软件企业及提供相关服务的企业都已向海外进行直接投资,而且大多投资于发达国家。此外,印度的呼叫中心和业务流程外包公司(BPO)也在海外建立了广泛的业务。

3 区位上,大力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化,更多的印度跨国企业选择进人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美国是印度最重要的海外直接投资目的地。从1996—2003年,流向美国的直接投资占印度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19%。同时,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也正在成为印度重要的直接投资目的国。至2004年,印度企业在英国共有440个投资项目,而且大部分集中在IT及相关产业中,印度已经成为英国第八大投资者。

4 投资方式多样。进入新世纪,印度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更趋多样化。跨国并购成为近几年印度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一个重要模式,同时也成为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这也符合当今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潮流。2000—2003年期间,印度企业参与全球跨国并购案例182起。2003年以来,印度各行各业海外收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不管是汽车零部件、制药、运输还是电信业、软件业,印度企业正显示出在世界市场上展开竞争力的愿望和能力。

据美国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统计,仅2005年头8个月,印度企业就收购了62家海外公司,耗资17亿美元,相当于2001年全年的4倍。美国的《国际先驱论坛报》感叹道:“印度公司正在悄悄的蚕食世界经济。”

印度企业从2006年开始又大幅加快了海外并购投资的步伐。无论是在信息产业还是在制造业领域,都曾多次出现大手笔,一年当中总共有超过120家海外企业被印度公司收购兼并,总价值超过100亿美元,占据了印度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外收购总额的50%以上。到2006年底,仅钢铁业龙头塔塔集团一家便累计收购了21家海外企业,其中,塔塔集团斥资80亿美元收购欧洲康力斯集团更被视为展示印度企业实力的经典之作。而印度制药业的龙头老大兰巴克西有限公司也同样不甘示弱,与一家私营企业联手共同收购了德国大型制药厂默克集团旗下的公司。到了2007年,印度企业的海外并购势头丝毫不减。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2007年堪称“印度海外并购年”,这一年印度公司海外并购案1070起,并购额达到722亿美元。在印度海外并购大军中,不仅有塔塔等大公司,还有很多中等企业;甚至身价只有百万美元的小公司也参与其中。最近一次让世人瞩目的海外并购就是2008年3月印度塔塔集团下属的塔塔汽车公司以23亿美元买下全球豪华汽车品牌“捷豹”和“陆虎”。一时间,国际很多媒体惊呼:印度企业就像下山的猛虎,要通吃天下!

三、印度跨国公司崛起的理论解释

90年代以来,随着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一大批印度跨国公司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舞台的重要角色。结合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印度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既可以用传统垄断优势理论来解释,也可以从学习型等对外直接投资中找到理论渊源。

根据垄断优势理论,企业到国外直接投资,主要原因在于其特定优势,这种“企业特定优势”即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垄断优势。而发端于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则认为,一个企业只要拥有超越它在国外经营成本的特定优势时就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种优势并不一定是垄断优势,它可以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或称相对优势。所以,比较优势原则是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基本原则或核心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途径均是各国如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从而获得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结合到印度的情况,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企业不像西方发达国家巨型跨国公司那样,具有垄断地位的雄厚财力、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印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国际化经营并在海外求得生存和发展,靠的是自己独特的相对竞争优势。这些优势主要有:

1 适用技术的优势。突出地表现在小规模生产和劳动密集型的中等适用技术。此外,印度企业具有较强的吸收和改造引自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能力。

2 适销产品的优势。印度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主要生产中低档同质产品。由于人力资源等成本较低,因而产品在价格上极具竞争优势。如印度企业投资生产的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就很有优势。此外,印度的制药和软件产品,由于物美价廉,就非常受欢迎。

3 企业管理优势。首先,印度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技巧根植于印度的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因而更适合第三世界的实际情况,这就使得印度企业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更能有效地在发展中国家运作。其次,印度企业的管理人员一般薪水较低,因而企业的管理成本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第三,经济改革以来,印度企业,尤其是大型私人财团特别注意引进高素质、国际化的管理人才,这使得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时具有管理上的优势。

4 其他优势。主要有两种:一是财团所有权;二是族群纽带。印度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大多属于印度国内的财团或大型家族企业,如塔塔(Tata)、比拉(Birla)、信实(Reliance)财团等。这就使得进行对外投资的企业具有较强的资金保障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同时也便于技术、管理、市场、信息等在财团内部的转移。此外,由于所属财团的背景,企业也还有可能获得某些政治上的支持。族群纽带使得印度企业在东道国投资某些民族产品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印度企业在肯尼亚和马来西亚的印度人社区开办餐馆和报馆等。

印度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从发展中国家非垄断优势的FDI研究成果中找到理论渊源。其中,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对印度跨国来说最为显著。学习型直接投资就是指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没有优势的情况下,通过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方式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弗斯福瑞(Fosfuri)和莫塔(Mot—ta)在1999年提出了无优势跨国经营的看法。他们认为,技术落后的企业对某个国家直接投资的目的不

是发挥自己的优势,而是在地理上接近该国技术先进的企业以获得技术外溢和扩散的好处。技术不仅仅是由跨国公司向东道国扩散,也可以是东道国企业向外国设在本国的跨国公司扩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上处于劣势,它们要获得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一般有三个途径:第一,引进发达国家企业的直接投资;第二,进口发达国家企业的先进技术;第三,对发达国家企业直接投资。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一直采用前两种方式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但是,历史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引进发达国家企业的直接投资可以学到一般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但是学不到核心技术。另外,发展中国家以技术贸易的方式获得发达国家的技术需要支付很高的费用,甚至还需要在很长的时间里支付专利费和特许费。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通过第三种方式,即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来获得先进的技术。90年代以来,印度跨国公司将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逐渐转移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印度跨国公司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除了发达国家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法律制度和基础设施等软硬环境)外,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打破发达国家对高新技术的垄断封锁,获得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知识成为主要的动机和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学习型直接投资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兼并和收购发达国家的企业,通过对该企业的控制来掌握该企业核心的技术。另一种方法是在发达国家建立研究和开发机构,将本企业的研究和开发阶段转移到发达国家,雇佣当地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研究与开发,以掌握先进的技术。而这两种都已成为印度跨国公司近年来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以并购为例,进入21世纪,印度企业大胆地掀起对发达国家企业的收购活动。如信息系统技术公司以2300万美元收购一家澳大利亚公司,塔塔集团斥资80亿美元收购欧洲康力斯集团等。同时,一些印度跨国公司纷纷在发达国家建立它们的研发中心。如Satyam计算机服务公司在澳大利亚建立了除印度本土之外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心;维普罗以及兰巴克西公司都在美国建立了它们的研发中心。

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近年来一些针对对外直接投资条件的研究已经从企业竞争优势更多地转向企业外部条件和非竞争优势,如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国际化因素等等。在这方面,后发优势理论较为突出,也能够在理论上部分解释印度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发展。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迟缓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或存在的各种机遇。后发优势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加速经济发展和追赶发达国家非常重要。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投资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缺少名牌产品等。如果不能利用后发优势,难以实现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发展中国家FDI也难以实现持续快速地发展。因此,把后发优势假说引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将其作为现有发展中国家FDI理论的补充,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现有理论的以比较优势原则为理论核心的不足。

在后发优势理论当中,技术学习和技术进步是最为关键的作用机制。由于知识和技术具有溢出效应,学习与借用知识和技术能够带来后发利益。发展中国家可以直接从发达国家中获取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大量节省下来的研发费用、创新成本或探索成本,包括时间节约和经验教训等,就可以看作是发展中国家巨大后发利益的一种表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转换成本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优势,通常发达国家企业的转换成本要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由于发达国家大多数企业设备较先进,使用年限不长,固定资产投资尚在回收之中,应用新技术而报废现有设备必然遇到很大阻力,而发展中国家企业往往生产设备陈旧,资产存量小,软系统也不稳定,转换成本小,采用新技术的阻力小。因此,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尽可能多地采用先进技术,跨越某些发展阶段,以比较低的转换成本形成对发达国家企业的有效追赶。印度跨国公司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加大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充分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促进了自身的技术实力,使得一些大型企业在各个方面都缩小了与西方跨国公司的差距。

此外,政府干预和制度变迁也是后发优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没有一个国家不是在明智政府的积极刺激下取得经济进步的。制度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外直接投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够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投资活动的效率,激励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活动,最终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较大发展。经济学家杨小凯认为,制度学习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的根本性手段。发展中国家往往学习技术比较容易,学习制度比较困难,因为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人或集团的既得利益,因此发展中国家会倾向于技术学习。然而,政府的推动,技术的学习和进步,能够在发展初期带来比较好的效果,但如果没有制度变革作为保证,这种增长很可能是不能长期维持的。实行经济改革以来,印度逐渐减少了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制度上的障碍。中央银行减少对外汇的管制,政府设立相关机构促进印度企业对外投资,并对海外投资企业在财政、税收、信息等诸多方面进行帮助。这些都成为印度跨国公司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后发优势。

最后,充分利用东道国的区位优势也成为不可忽略的推动力量。早期印度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采取税收优惠等财政性鼓励政策吸引外资。同时,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和不断增长的市场容量。此外,六、七十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进口替代的工业政策,对制成品进口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印度企业通过在国外投资建厂,就地生产和销售,就可以绕过这些壁垒,维护并扩大出口市场占有份额。近年来,印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因为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较为自由和开放的市场条件,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印度跨国企业通过在发达国家的经营,可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构建国际市场营销网络。而英联邦国家和周边国家由于在地理、历史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和印度极为接近,也成为印度跨国公司充分利用的区位优势。

责任编辑:张 旭

对外传播范文第5篇

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两者不可分离,相辅相成。饮食文化应该得到重视。通过讲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人的性格及思维方式,准确表达相关的汉语。本文以中日饮食文化对比为出发点,结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探讨如何将中华饮食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必须同时学习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随着近年来汉语热的兴起,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教学,还必须要导入或融入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因素。陈光磊认为,文化因素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语言要素,也可以说是一个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语言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要树立比较意识,比较不同文化存在的差异。日本与中国相邻,都处于东亚文化圈,中日之间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日本在各个方面深受中国的影响。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民族特色的加强,中日饮食文化之间日益呈现出差异性。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语言是可以学习的,但文化更倾向于内化,更多的是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习得的。饮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极具代表性。从饮食文化入手,可以引起外国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汉语,运用汉语。

二、中日饮食文化的异同

(一)中国饮食的特点

中国地大物博,物产种类繁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推陈出新与博采众长中形成了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1.地方特色,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技术精湛,讲究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配比。不论是红色的萝卜,还是黄色的南瓜都可以雕出美丽的盘式,赏心悦目。中国地大物博,受到气候、特产、饮食习惯等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八大菜系,分别为:鲁菜、川菜、苏菜、粤菜、闽菜、皖菜、湘菜、徽菜。

2.注重品味情趣。中国烹饪除了对色、香、味有严格的规定外,还对菜肴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的节奏有相关的规定。菜肴名称有写实的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传说、菜肴形象命名的,如狮子头、叫化鸡等。

3.饮食与医疗保健相结合。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关系,利用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可口的菜肴,可以达到预防某种疾病的目的。比如茯苓夹饼、酸枣仁粥、鸡汤、参芪鸡丝冬瓜汤等。

4.烹饪技术多样,刀工技艺精湛。我国共有几百种烹饪方法,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与之媲美的。例如,采用水传热的烹饪方法有:烫、焯、煮、炖、烧、焖、涮、汆煨等。用火烹制的主要有:烤、炙、炮、熏、烘等。采用蒸汽传热的烹制方式有蒸等。此外还有拌、糖渍、蜜汁、腌制、糟、醉等。还有采用固体传热烹制的方式,如通过食盐或砂粒对食物原料进行加工处理,比如有原料涨法中的盐发、砾发等。还可以直接烹制原材料食用,如盐焗、泥烤等。在烹饪中,刀工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中国厨师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根据不同的原料和烹饪要求,刀工技术方法大致有数十种。可以把不同的食材切成段、块、角、条、片、丝、球、丁、米、末等多种样式。

由于文化的差异,各国饮食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下文以日本为例进行饮食文化的介绍。面对来自以日本文化为背景的汉语学习者,了解中日饮食文化的异同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师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饮食文化的教学。

(二)日本饮食的特点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鱼类资源非常丰富。他们肉类的摄取大部分来自于鱼类。在日本的饮食文化中,除了注重食物的新鲜程度、合理搭配之外,还特别注意菜肴的造型摆放。

1.食谱的丰富—杂食。日本饮食一般可分为主食和副食。米是主食,蔬菜及鱼等为副食。日本人一般不吃肥肉和猪内脏,有的人不吃羊肉和鸭子。作为世界第一的杂食族,日本人的饮食构成是值得研究的。它反映着日本人的性格和价值思想观念。日本料理源远流长,种类十分丰富,在他们的饮食文化中甚至可以看到一些日本的文化内涵。但是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日本的自然资源并不丰富,这也使得他们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的必要性,用有限的资源做出种类多样的食物。随着水稻种植技术传入日本,日本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是杂食这一特性却没有改变。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日本的畜牧业过去较为落后,又由于牲畜用于耕地拉车,佛教禁忌杀生,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日本人的肉类摄入量是不足的,但这几年这种状况有所改善。日本人自称是“彻底食鱼的民族”,在日本可以品尝到的海鱼达三百种以上。日本人的寿命这几年均有明显地增长,这与食物谱系的多样性是密切相关的。

2.生凉新鲜。日本人在很久以前就已认识到食材新鲜的重要性。按照日本人的观点,新鲜的东西营养丰富,任何食品的最佳食用期都是在它的新鲜期。日本人喜欢将食物生吃,不仅生吃各种蔬菜水果,而且生吃鸡蛋,生吃鱼,生吃肉。而且在烹饪方式上两国也有着不同之处,日本料理的方式主要有煮、炸、烤以及凉拌等,同时搭配有味噌汤、腌酱菜等。日本料理的特色是生凉油少、分量较少、种类繁多、颜色丰富、味道鲜美。中国菜的烹调方法中有许多带“火”旁的字,如爆、炒、熘、煨、烧、煸、焖等,这些字在日语中是较为少见的。

3.追求造型的美感。日本饮食更为注重美的艺术。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称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如松风、红梅烧、矶松、桃山、牡丹饼,以及州滨、时雨、越之雪、落雁等。除了名称以外,日本的菜肴让人赏心悦目。例如,日本的生鱼片拼盘。中国菜讲究色香味,日本菜则讲究色形味。日本料理又称五味、五色、五法料理。五味是甘、酸、辛、苦、咸;五法是生、煮、烤、炸、蒸;五色是白、黄、青、赤、黑。日本菜强调的是造型的美,所以每份菜的量都不大,但是原材料却是非常新鲜的,注重摆放的艺术性。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饮食文化教学

(一)饮食文化教学的教学内容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对汉语言背后暗含的文化现象不能完全的理解,对学习语言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不能很好地与中国人进行深入的交流。留学生只有在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节日习俗等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与人用目的语进行交谈。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以语音、词汇、语法为主要的教学内容,饮食文化可以根据学生的交际需要进行重点的、简单的介绍。这一阶段要做好饮食文化要素的教学,指导学生运用日常交际会话。从饮食文化的一个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小的文化体系,从而让学生汇成一个饮食文化的系统。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中国文化简略分散的了解,形成自己的汉语文化脉络。例如:课文语言提到川菜和菜名假如为“麻辣豆腐”时,老师可以适度补充一些其他的川菜菜名,运用图片加拼音的方法展示出一些川菜名,引导留学生通过菜肴特点去掌握中国饮食的地方特色。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以后,留学生的词汇量有所增加,进入到汉语教学的高级阶段,他们的沟通能力不断提高,这时学校可以开设中国文化专题课,以饮食文化为例,这时的教学应该从饮食的思想观念的层面去讲解,而不是局限于食物本身。

当对外汉语教学中提到一些与中国饮食文化相关的词汇时,应该根据语言教学的需要进行饮食文化要素的教学。如有关“吃”的暗含性的表达,在进行有关饮食的俗语、谚语表达的教学时,有必要加入适当的饮食观念、饮食文化习俗的介绍,帮助学生掌握此类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汉语中的这类表达也很多,中国人选用词汇造句时,常常“把复杂的人生感受,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和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与‘吃’联系起来”这是汉语所具有的独特的个性。外国留学生在了解饮食文化对中国人为什么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并且在了解这一语言的特点后,才能理解这类语句所含有的深刻的涵义。比如:汉语经常用吃出来的味道来比喻人物内心的错综复杂感受,五味“酸甜苦辣咸”以及“香和臭”没有一个被漏掉。形容人所处的境遇或样较为落魄用“穷酸、寒酸”,“心酸、辛酸、酸楚”则形容人痛苦难过;“甜”组成的词语多为美或好的意思,比如“睡得甜、笑得甜、长得甜、嘴甜”;“苦”则与“甜”相反,与苦味相联系的多指多难、挫折、不幸、辛劳,“孤苦、苦闷、苦海、苦劝”;还有“泼辣、火辣”。了解中国人食熟忌生的饮食习惯,利于留学生完全地理解“生人、熟人”的含义。与日本人饮食习惯相反,中国人喜食油腻的习惯在语言中表现为以“肥”、“油”表示“利益”,如“富得流油、肥差事、油水大”等等。诸如此类的文化因素教学都应该在语言词汇教学时,适当、适度地讲解给学生,便于学生们更容易地理解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更恰当地运用汉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对外汉语饮食文化教学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外国留学生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学习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中国饮食文化方面的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亲自感受。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不仅局限在从理论上认识这种饮食文化,还可以通过去饭店品尝,亲手制作等去感受饮食文化。理论学习必须与实践结合才能更好的了解饮食文化,也就是说在理论学习上需要在对外汉语课堂中进行饮食文化教学,也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去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对于饮食文化方面的知识,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到什么是饮食文化,比如“八大菜系”有什么区别,各地小吃是如何体现当地特色的等都需要品尝之后才能发现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所在。因此,通过课堂学习和亲身实践才能更好地在对外汉语中开展中国饮食文化教学活动。

(二)饮食文化教学中的对比教学方法

在初级和中级对外汉语饮食文化的教学课堂中,一般都注重教材中含有的文化要素和关键点来讲解。实际上,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他们一般情况下会将本国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通过比较找出异同进行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将两种饮食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可以消除留学生由于所在国文化的影响而带来的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偏见。同时,通过对所在国文化的深入探究,比如在课堂上讨论自己国家的日常习俗、传统观念,这是了解另一国文化中价值观念、习俗的一种方式。就饮食文化进行中日对比,教师可以给同学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某种特点,然后再介绍日本饮食文化相关的特点,还可以拓展将中日其他文化现象进行比较,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在对外汉语初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媒介语通过对比之后进行讲解。用提问的方式引出两国不一样的饮食文化,运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工具形象直观的让学生了解饮食文化,增加他们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让课堂更加有趣味性。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学生的心情有所放松,更容易接受信息。通过观看视频可以让留学生进行更加真实的文化感受,营造出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中高级阶段,由于学生的汉语水平较高,沟通障碍减少,有关文化的要素日渐增多,教师不能再用简单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法教学,这时可以用开展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材料以便在课堂上参与讨论,比如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八大菜系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介绍他们所在国家不同地方的菜肴,也可以在课堂上画出自己国家具有地方性的食品,让学生在介绍这种菜肴的时候说出其种类、口味、地域特色、烹饪手法等。最后教师再讲解中国八大菜系的种类、烹饪手法、特色风味等,通过与学生叙述的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介绍中国八大菜系所含有的地域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思想价值观念。

四、结语

本文以中日饮食文化对比为例,浅析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作用、中日饮食文化异同、对外汉语教学中饮食文化教学以及饮食文化教学中的对比教学。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深入拓展,汉语以及它所承载的中国文化为世界所瞩目。汉语文化教学在此背景下逐渐得到重视,不断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欧阳蔚怡.感受日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2]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程书秋,郑洪宇.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述评[J].继续教育研究,2008,(3).

[5]吉牧.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1).

[6]陈光磊.关于对外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7,(1).

[7]赵守辉.汉语与饮食文化[J].汉语学习,1991,(5).

(姚 迪 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121013)

对外传播范文第6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品牌营销;国际竞争力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制造业增加值跃居世界前列,其出口也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但骄人的业绩掩饰不住“中国制造”面临的诸多大而不强的尴尬,从整个国际市场来看,市场竞争的环境、手段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世界知名企业在我国市场上实施“品牌战略”,我国品牌正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竞争挑战,市场的竞争已从产品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品牌营销战略的竞争。但现在我国企业对外贸易品牌营销策略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加以解决。

2我国对外贸易品牌营销现状的横向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发展,世界经济呈现了增长的态势,近几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额均稳步增长,经济发展也已经逐步向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益迈进,各国出口总额中品牌营销所占的比重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品牌竞争力,以及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也间接的决定着一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近几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出口额中品牌营销所占的比重的数据来看,发达国家2008年为28.84%到2010年达到29.65%,而发展中国家2008年仅为11.38%,到2010年也仅仅达到13.19%。

2.1世界主要国家国际知名品牌的发展

在当今这个世界上,世界名牌无处不在。从欧美的大都市到非洲的“原始部落”,都不可避免地在接受着名牌产品及名牌文化的冲击。世界名牌为何具有如此之大的魔力,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于它雄厚的经济实力、向世界输送的如泉涌一般的商品和极高的商业信誉。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的一项调查表明,名牌在所有产品品牌中所占不足3%,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却达到40%以上,销售额占50%以上。从2007年到2011年世界品牌500强中入选品牌数量的国家及其数量来看,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美国、法国、日本、英国和德国,而中国仅居世界第六位,从数量来看,美国的品牌数量均在220个以上,而中国从2007年的12个增加到2011年的21个,相差悬殊。

2.2我国国际知名品牌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跃居世界贸易前列,然而与此不相称的是,当时世界前50名驰名商标中没有一个是中国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在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逐渐产生了一大批的知名品牌,中国品牌在世界品牌中的位置不断进步,而且进入世界500强品牌排行中的数量也逐年增加。但是,品牌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关联性。按GDP排名美国第一,中国第二,但是在世界品牌500强的排行榜上,我国上榜的品牌比例不到4%,与美国比相差十几倍。而且在我国的这些品牌中,基本上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品牌,民营品牌的发展势头显然不足,如此看来我国在打造国际品牌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我国对外贸易品牌营销现状的纵向分析

3.1形成了大量全国性知名品牌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一大批出口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知名品牌,特别是众多民营出口企业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品牌阵营中的一支生力军。自2001年开始“中国出口企业名牌产品”评选以来,到2007年年底为止,已经有近2000个品牌入选。由于“中国出口企业名牌产品”评价并未涉及所有的行业,因此实际上的全国性知名品牌数量要远远多于2000个,在这些全国性知名品牌中,大多数都归属于在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民营出口企业。

3.2涌现出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近年来,我国自主品牌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全社会的品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我国自主品牌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不断加强,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一批优秀的出口企业崛起成为国际知名企业,一些民族品牌崛起成为世界顶级品牌。到2007年年底为止,已经出现一大批世界知名品牌;海尔、美的、格力、波司登等品牌,这些品牌在国际上为“中国制造”赢得了美誉,有利于改变国外消费者心目中“中国制造”低质、低价的形象。

3.3我国品牌的价值

品牌价值是品牌管理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品牌区别于同类竞争品牌的标志。在中国经济强势增长的大背景下,中国优秀企业的品牌价值呈现集体上升态势,反映出中国品牌正呈现从做大到做强的转变态势。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关于2008—2011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品牌价值的变化,如表1对各品牌的价值进行分段统计。

3.4我国品牌的影响力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不断升高,《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各个品牌的影响范围,根据入选品牌影响力范围大小,按照区域性、全国性和世界性对品牌进行划分。表2表明了2008—2011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影响力范围分布。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品牌价值和品牌竞争力在逐年提升,但是我国企业对外贸易中品牌营销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我国企业出口产品品牌化程度低,品牌营销意识薄弱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我国企业品牌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知识产权含量较少,与国外的强势品牌相比,没有任何的竞争优势。就其根本原因而言,主要在于我国品牌发展政策体系不完善,品牌缺乏科研技术和创新力,品牌缺乏核心价值,企业忽视品牌的管理。

4结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经济下,品牌已越来越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强有力武器,品牌竞争要以市场为中心,质量为保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发挥竞争优势。我们要放眼未来,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各项有利于我国出口品牌的方针策略,建立健全各项法律制度,吸取国外企业品牌国际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中的品牌营销。中国有了自己的国际驰名品牌,一定会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步步高升,从而带动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古普塔.如何提高品牌竞争力[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

[2]唐·舒尔茨,海蒂·舒尔茨.论品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3]郑佳.国际化背景下我国企业品牌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4]Kapferer.J.H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J].Kogan Page,London.Marketing Science,2010(2):78-96.

[5]Hankinson.G and Cowking.P Branding in Action[M].London:McGraw-Hill,1993.

上一篇:外科科室医生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治安治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