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课程应用论文范文

2024-03-16

数学教学课程应用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民办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对推进民办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大学数学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合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文章以四川工商学院为例,结合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探讨和分析民办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可供民办高校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作参考。

关键词:民办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1.国内民办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受全国大学院校扩招的影响,民办本科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基于民办本科高校发展轨迹,大多数民办本科高校是由公办高校附属独立学院发展而来,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公办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但是从学生的学业基础、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等方面,不同高校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差距。

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这就决定了包括大学数学在内的不少课程纯理论课时的缩减和实践应用课时的增加。以四川工商学院为例,该校面向经管金融类的公共大学数学主要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积分和线性代数三门课程,对于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数学公共基础课程包括经济数学等课程。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大学数学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合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现阶段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就拿大学数学课程为例,它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1 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以四川工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会计学院这两个学院的学生为例,由于在招生的时候是文科和理科兼收,而且是混合编排班级,文科学生数学基础明显偏弱于理科学生。针对这些水平不一的学生,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理论传授教学方式,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势必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感觉课程信息量不够,而基础较差的学生感觉所讲内容难以消化这样的两级分化的结果。

1.2 所使用的教材内容繁多,应用性较弱

应用型课程强调的是这门课程的应用性,但是在国内专门针对民办高校编写的教材很少,这就导致了很大一部分民办和公办院校使用同样的教材,并且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显得相对陈旧,基本没有跳出传统的数学教学框架,即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为目标,重点强调其科学性、系统性和严密性,从而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得不够多,导致现有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严重脱节,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民办高校改革的需要[1-2]。所以,在民办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中,迫切需要专门针对民办高校应用型课程编写的教材和教学资料。

1.3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难以满足学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就大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言,基本上以教师为中心,采用讲授为主、板书与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而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恰恰就是教学上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使得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在教学方式上,现在的大学数学教学主要采用从概念讲述到定理证明,再到例题讲解这种“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采用较少,几乎没有教师采用“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智能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会影响学生数学素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也违背了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初衷。

1.4 课程的考核方式不科学合理

在传统的考核模式下,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是期末试卷成绩,而缺乏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传统课程考核体系基本上重点考核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考试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重点考察理论知识,而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核不够系统和严谨。这种仅仅依靠期末考试成绩就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定的方法有失公正和全面,完全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考核效果难以客观体现教学水平与学生的能力。在应用型课程的考核中,应该偏向于考察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应该仅仅考察学生掌握教材的理论知识的程度这一方面,课程的考核还要避免纸上谈兵,应该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总之,针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里大学数学的教学中出现的以上问题,为了达到良好教学效果,顺利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迫切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2.国内民办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可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中大学数学包含的相关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给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改革尝试:

2.1 加大教材建设力度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材的内容和内容的组织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很大影响,同时教学改革的成果必然要体现在教材上[3]。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整合学校的教学资源,着力打造理念先进、体系科学并彰显专业特色的高水平教材,并制定不同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以达到因材施教,与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相结合,营造适合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原本就是为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使用教学的教材绝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因此,教师在教材选用上,应适当降低对知识体系的完备性、以及较深理论严密性的要求,力求做到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和学以致用,建设合适的应用型课程的教材和教学资料更有利于民办高校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2.2 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前,每个班级可以建立学习协作小组,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能力和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给学生留有较充分的思考空间,使学生有不断发展的潜力,在学生中建立学习协作小组,教师可以把便于学生自学的章节及一些思考问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借助公开课、微课等方式独立解决或由协作小组共同研究解决,也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智能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还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相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通过类似协作小组这样的自主学习方式,会有多种不同观点和思维的碰撞与交流。总之,建立学习协作小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还有利于培養学生的探索新知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共享精神。

2.3 应用型课程应该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增强应用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大学数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结果要介绍其应用背景或举出应用实例,让学生充分地意识到这些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培养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用数学知识进行思维的习惯。通过引入数学建模的思维,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一些计算机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配合教学内容,精选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或与学生的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训练。在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引入,不仅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动手实践能力,更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和熏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习惯[4-5]

2.4 课程考试形式应该灵活化和多样化

课程考试形式可以采用闭卷和开卷这两种考核形式相结合,或者线上和线下测试两种形式相结合。在考核方式中,传统的闭卷考试主要偏向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开卷考试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可以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线上测试侧重于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线下测试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尤其是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此外,在考试题型方面,应尽量减少选择题和填空题的题量和分值,增加应用题、开放题、情景题和设计题等题型和分值。

2.5 在成绩评定方面应该灵活处理

课程考试和成绩评定不仅仅是给学生评定一个分数,也应是学生学习提升的机会和过程。例如,在开卷考试或者线上考试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调查、实验和网上资源等方式获取有关数据,并借助于计算机等工具,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进而做出决策,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显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学生学习和提升的过程。教师在成绩评定时,既要考虑测试结果也要考虑测试的过程,灵活的成绩评定方式最终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

3.结论

民办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是国内民办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重要部分,文章从四川工商学院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和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出发,以研究民办高校大学数学课程体系建设机制为目的,总结为:第一点,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印象就是计算做题,以及应付考试的传统认知;第二点,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第三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教学中,提升學生的自身综合素质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点,探索适合民办高校学生的大学数学教学与评价体系,促进学校转型发展。总之,民办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建设,为培养更多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营造更合适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薛应珍.民办高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新西部(下旬刊),2013,(3):142-143.

[2]  贾昭.关于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才智,2016,(26):176.

[3]  林向阳.普通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探索[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6.

[4]  李大潜.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6,(1):9-11.

[5]  韩明.将数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大学数学教学[J].大学数学,2011,27(4):137-141.

[6]  蒋青松.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的构建与实证:以大学数学课程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5(13):4-6.

基金项目: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2020年科研课题,课题名称:民办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MBXH20YB393。

作者简介:付裕(1990.12-),女,汉族,硕士,助教/兼职档案管理员,主要研究方向:最优化理论与算法。

数学教学课程应用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应用数学专业是高校重要的基础理论专业之一。该专业具有基础理论性强的特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从而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应用数学专业教师应该从应用数学专业的现状入手,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应用数学专业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析。本文根据需要采取主要措施,提出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以期对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应用数学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给传统的应用数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带来了冲击。一方面,学校强调对教学基础设施硬件建设进行改善的同时,却忽略了教学质量的保证;另一方面,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使得应试教育危机重重。如何应对这种挑战,成了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应用数学专业的现状剖析

高校应用数学专业于20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应用数学专业所行使的职能主要以教学和科研为主。应用数学专业在以教学促进科研开展、以科研带动教学进步的行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应用数学专业紧密相关的专业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辅助的关系。

在高校教育中,应用数学专业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具有创新数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我国高校应用数学专业教学的主要侧重点还普遍集中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离理想教学目标尚有一段距离。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长期以来主要以培养师范类学生为主,因为在输出方面大多数学生都是到中小学校去担任教学工作。随着师范类学生需求的饱和,加之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加,应用数学专业的压力随之提升。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普遍有着比较充足的专业知识,但在综合人文方面的知识面不够宽,这也导致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存在劣势。因此,进行行之有效的课程改革成为应用数学专业焕发生机的出路。寻求适合教学目标和社会需求的应用数学专业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校来说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根据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5年所发表的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精神,在今后五年及五年之后,我国所需的数学人才学历层次大多达到硕士及以上。此外,报告还指出,以数学和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社会实际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加大,将占到社会总需求的一半。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成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和学校自身情况,摸索出符合信息化时代和社会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注重体验式教学、多元化教学方法向实际教学的渗入和扩张。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精髓,调动起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三、应用数学专业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结合高校教学实际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适合实际需求的应用数学专业下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一)制订与时俱进的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应用型学生的培养工作

首先,高校要制订与时俱进的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传统的应用数学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牢固掌握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应用数学知识、使用相关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专门人才。然而,过去的传统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需求了。高校要根据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定位,制订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强调让学生掌握应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在制订培养目标时,要注意落到实处,例如在培养方案中详细将教学、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各个实践环节安排周密、落实妥当。

(二)增强应用数学专业的实践环节,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教学体系

加强应用数学专业的实践环节教育,要以集中教育实习为主,以分散实习相结合,并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

首先,高校要转变传统观念,要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这是学校办学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途径。学校要从多视角、宽视角把握实践的内涵,充分认识到实践环节对于能力培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学校要确立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其次,高校要改革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高校要选择适合应用数学课程内容和数学软件的数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此外,还要给予试验教学足够的支持,为师生提供开放的实验室。一方面,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在计算机机房对自己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和验证。

再次,高校要加强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教育,开拓实践能力的培养空间。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可以通过数学普及协会的合作来开展。通过面向全校的数学建模系列讲座,向学生普及数学建模的知识。学校还可以组织数学建模竞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近年来,高校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有所发展,为学生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最后,高校要加强毕业论文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学校设立毕业论文的出发点是使学生进行基本的科研训练,初步了解科研的过程,继而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应用型人才。在毕业论文立题时,加强论文题目的应用特质。高校在把控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时,应该要求至少有50%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实践相结合。在立题后,学校要组织每位学生进行开题答辩。在论文设计环节,学校鼓励学生将毕业论文与实习等实践环节相结合。

(三)加强数学建模能力塑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建模能力是学习数学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的途径,高校加强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对学生应用型技能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建模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从被动转为主动,从学习书本上的现成结论、理论转为亲身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创新实践的过程。加强数学建模能力塑造,能在激发学生探索欲和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随着数学建模教育的快速发展,数学建模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论说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

欲加强数学建模课程,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应用数学基础课程教学中要贯穿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方法,为学生接受数学建模奠定基础。其次,在应用数学专业开设《数学建模》、《数学实验》和《运筹学》等系列专业课程。再次,利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推进学校数学建模课程。通过开展数学建模竞赛,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对繁杂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对复杂方程的数值求解能力。

(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应用数学专业下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媒介,对此具有重要的作用与责任。应用数学专业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创新的教育观念和较强的综合素质。建设具有优良素质、合理结构、双师兼备、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加强应用数学专业下应用人才培养的关键。学校要高度重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具体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高校要注重选拔和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利用优待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给人才创造条件、提供机遇,使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其次,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选拔的形式,让那些有责任心、上进心,以及教学能力突出的青年教师有更多的进步机会。可以通过进修、交流学习的形式进行,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高校要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增加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使教师身临其境地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传授水平。此外,教师还要参与更多的科研项目,以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再次,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制度建设,加强对教师业务能力考核的同时,加强对见习教师的岗前培训,切实实行岗位竞争的聘用机制,促进教师的竞争意识、上进意识,从而推进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达到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核心是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兼顾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将知识转化为指导实践的能力。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中,这就呼唤着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各高校更要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向社会输出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而不断改革课程,逐渐形成符合实际需求的应用数学专业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之一)——导论[J].辽宁教育研究,2004(5).

[2]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

[3]王晖,林平健.工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3(1):49-51.

[4]刘延喜,王世祥.数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0(6).

[5]蔡文荣.数学建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闽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13-115.

[6]张丹,周雪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2):21-23.

[7]柳长青,庞家主,胡优玄. 西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数学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0(33):111-112.

[8]杜彦良等.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4(7).

[9]库在强,刘焕彬.以数学建模活动为载体促进数学课程教学改革[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3).

[责任编辑:覃侣冰]

数学教学课程应用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 只有通过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手段,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发展,从而使得每一个学生及时地更好地接受所学知识。

关键词 计算机 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 创新性思维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目前,计算机水平是每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必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它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在高职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属于通识性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环节中处于核心基础地位。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对信息的检索、识别、整理和创造性使用的能力。然而,通过对在校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相关计算机类赛事、顶岗实习学生所在单位的计算机能力回访调研、然后再通过分析企业的用工需求、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及企业反馈信息我们发现学生掌握的技能和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很大的“鸿沟”。如何让学生能真正熟练应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任务,如何提高学生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只有通过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手段,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发展,从而使得每一个学生及时地更好地接受所学知识。下面就多年来计算机教学的工作总结,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高职学生入学时学习习惯较差,会用计算机的也只是会打游戏,看视频、浏览网页这些带娱乐性的功能,真正让他们使用计算机解决日常办公事务,他又什么都不会,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会玩不会用”。计算机对于他们来说更像一个游戏机。目前,高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基础应用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用人单位对高职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

二、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调整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通过进一步确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在一些专业中,计算机基础教学将会更加贴近专业,如艺术、建筑、会计、市场营销等。所以,计算机基础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制订不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会计类教学重点应在办公软件的学习,艺术类可能会更注重多媒体处理。

三、计算机教学方式适应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应注重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对于计算机这门应用性、操作性强的学科,如何让学生能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事务的能力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具体的应用当中随时可能都会遇到各种各样书本上没有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巧学活用。即根据理论上的原理,结合自己的实践去研究与探索,而加以解决。同时相对来说,计算机学科比任务一门学科的知识都要更新得快。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才能为后续计算机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计算机教学应以实际操作为主,在实践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为活动的参与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或顾问。

四、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提高学习质量

教学任务的合理规划,既可提高学习效果,又可以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例如,办公软件的使用文字处理单元,教学任务的安排特点是由易到难,由知识点到实际案例的结构。教师在理论课上主要介绍相关软件的功能和分析实际案例,也就是知识点的介绍;操作课上通过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课后再布置一个拓展任务,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巧学活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一个组织者的作用,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配合者,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反复的强化练习学习这个软件的操作方法,最终达到熟练掌握,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

五、多样化教学手段加强相互学习、启发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设计一些不同的授课方法,比如,在任务设计中,专门设计一些学生在操作中会出现的问题,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启发引导学生找到出现错误的原因,并且能够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去找到改正错误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还可以改变教学情境,例如,在演示文稿这个教学单元中,可以把教学情境设计成一次演讲。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演讲主题制作一个PPT文件,通过实际操作应用让学生体会自己的文档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体会PPT设计在实际应用中注意的事项,并且通过观摩其他同学的PPT互相学习。通过这些不同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发扬学生自主钻研、探讨精神,让同学们开心快乐,学东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计算机教学中语言的艺术性

1、肯定学生的成果,可提高学生学习关注度

学生每次完成的文档,教师应及时批改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如果没及时把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告诉学生,学生对每次任务的完成态度就会越来越差,由于老师的及时批改,就是对学生课后辛勤劳动的一个肯定,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做得好的作业,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做得差的作业,可以不点名作为示例文档,让学生共同参与讨论批改,即可以让作者本人知道问题所在,又可以做为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富有哲理的幽默语言,可让学生轻松愉快掌握知识

在计算机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总是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就可使沉闷的课堂转化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宋清龙.计算机基础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

[2]毕建伟.office 2003中文版实训[M].电子工业出版社.

数学教学课程应用论文范文第4篇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其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六部分。这门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且较分散, 实践性强, 难度较低, 易学易懂。这门课程主要针对一年级新生开设, 以我院实际情况为例, 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课时不够, 除去新生报到和军训, 授课时间往往只有14周左右, 也就意味着只有56课时左右。在有限的课时内, 让学生学完上述内容, 显然不现实。此外, 学生入学时的水平参差不齐, 课中的学习进度差距较大。另外, 现在的学生痴迷于玩手机, 学习兴趣不高。

基于上述情况, 笔者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质量地完成以上内容的教学?如何在学生起点水平不同的情况下, 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玩手机转移至主动学习上?在多年教学中, 通过为数不多的外出培训学习和参加比赛, 结合目前主流的信息化教学手段, 笔者尝试在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转换教学模式, 即由以前“教师课堂讲解+演示、学生模仿练习”的教学模式转变成“线上学生自学+线下教师引导”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经过一学期尝试, 笔者收获了一些经验, 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互联网技术在飞速发展, 网络中各种学习资源日益丰富, 诸如蓝墨云班课、职教云、超星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也日益完善, 同时, 基于微课、慕课以及网上在线学习平台等新型自主学习模式也受到众多学习者的青睐。基于以上条件, 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 笔者尝试在该门课程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其内涵是将在线学习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实现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典型的混合式教学有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课中的应用

下面, 笔者以“毕业论文的排版与设计”这一节内容为例说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中使用的教学平台为蓝墨云班课) 。

(一) 了解学生基本情况

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 笔者对某班学生的基本情况以“问卷星”这一网络问卷形式做了初步调查 (学生利用自己的手机即可完成) , 调查结果详见下图1。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该班学生特点:男女比例相当;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主要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考入我院;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过信息技术课, 但个别学生从没接触过;多数学生都有电脑;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计算机学习一些应用软件, 但对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不高。

(二) 教学内容处理

“毕业论文的排版与设计”这一节内容是“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这一章内容的综合应用, 不仅涉及前几节中字体和段落格式设置、页眉页脚的添加、项目符号和编号的设置等内容, 同时, 还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设置样式、使用文章层次结构、插入自动目录等内容。鉴于本节内容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课时上, 笔者将其设置4课时教学;内容上, 将其设置为两个大任务及八个小任务, 具体安排详见下图2。

其中, 为文档插入自动目录并能及时更新和通过插入分节符为文档不同部分设置不同的页眉和页码是本次课的教学重点, 后者同时还是本次课的教学难点。

根据上述内容, 教师在课前制定好学习任务书, 将其中五个有代表性和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录制成3~5分钟左右的微课, 同时准备好课前相关的学习资料。

(三) 对学生进行分层

根据该班学生特点, 课前, 按照预习情况的好坏, 将学生分为三组:课前预习过程中, 认为自己既能完成课堂练习, 又能完成附加练习的学生选择A组;认为自己只能完成课堂要求的练习, 没有时间做附加练习的学生选择B组;认为自己勉强能完成大部分课堂练习, 根本没时间做附加练习且需要老师单独指导的学生选择C组。

学生选择的组别情况只反馈给教师, 不对全体学生公开。

(四) 教学过程实施

1. 教学流程设计

对教师而言, 整个教学流程按照“课前准备→课中引导→课后延伸”3个过程设计;对学生而言, 按照“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反馈”3个过程设计。

2. 教学过程实施

课前:教师在学习平台发布学习任务书、微课等学习资料, 通过QQ群、微信等方式发布预习通知, 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学生下载任务书, 学习微课。教师通过学习平台, 查看每一位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在课前形成问题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

课中:利用电子教室下发本节课的学习资料, 教师在课堂上以提示为主要引导方式, 以演示为辅助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中, 学生遇到问题时, 不是先询问教师, 而是先回顾课前预习。针对教学重点, 学生主要通过课前微课视频学习操作的关键步骤;教师的任务是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的操作步骤, 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适度讲解。针对难点, 学生依据课前对自己水平的预评估, 选择不同难度的问题进行操作;教师主要根据学生操作情况,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给学生提示可能的解决方法, 对学生共性问题, 教师进行统一讲解。教师课上的重点是答疑而非讲解, 对有疑问的学生, 尤其是基础差、操作不熟练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重点辅导, 实现差异化教学。

下课前, 教师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然后让学生拿出手机, 通过玩一个小游戏——“闯关星”, 再对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回顾, 以期实现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课后, 教师通过学习平台下发课后练习——制作个人求职简历, 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提交作业, 以巩固学习效果。同时, 课后, 学生还需以网络问卷形式对自己在课上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作出评价, 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学生课堂上作业的完成情况及课上表现, 作出相应的分值评价。

四、教学启示与反思

(一) 教学启示

笔者通过一学期在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尝试施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它有如下明显的优势:

(1) 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 让学生不拘泥于只能在上课时间和机房学习, 可以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在任何地点利用移动终端进行自主学习。针对笔者在上文中提出的课时不够问题, 利用线上学习资源结合目标考核, 能解决让学生学完所有内容的问题。

(2) 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在一定程度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自觉性和求知欲较强的学生, 能有效解决因课时不够有些内容不能深入学习的问题。

(3) 为分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教学内容的讲授由课上前移至课前完成, 课上教师的教学重点由讲解变为引导和答疑, 这让教师在课上能腾出时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指导, 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教师能进行重点关注并予以指导, 这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显著提高。

(4) 加强了师生沟通。有些学生性格内向, 遇到问题时不愿主动找教师寻求帮助, 通过学习平台或各种群, 学生能将问题反馈给教师, 让教师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

(二) 教学反思

在为期一学期的尝试中, 笔者也发现了该种教学模式易出现的问题:

(1) 因为在课上允许学生使用手机, 对于部分自律性差、学习自主性不强的学生而言, 如果教师监督不到位, 常常会将手机用在打游戏、看电影等和教学无关的事情上, 直接影响了正常的学习进度。

(2) 对于第一次开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教师而言, 该种教学模式要将很多内容重组、提炼, 录制微课, 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整个教学设计不合理、不紧凑, 还容易出现课堂学习氛围不浓厚、教学组织松散的情况。

(3) 对于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 由于课前预习流于形式, 在整个课中学习中跟不上学习进度, 反倒不如传统教学中的收获大。

总体而言,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 教师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利大于弊。怎样有效发挥该种教学模式的利, 尽可能避免其弊?这还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探索和总结。

摘要:本文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出发, 结合目前的教学现状, 提出在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本文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一节内容——毕业论文的排版与设计为例, 详细阐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同时, 也提出了该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当前存在的问题。

数学教学课程应用论文范文第5篇

1 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有关新型工程材料的书籍众多, 但是由于新型工程材料突飞猛进的发展, 不断有新的工程材料涌现出来, 目前的教材都很难全面介绍。因此, 为学生提供参考教材《工程材料及应用》、《新型材料及其应用》, 便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为了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学习脉络, 通过认真讨论, 我们从工程材材料的发展历程入手, 以工程材料的性能为核心, 从材料的原子结构、制备方法以及用途来介绍新型金属材料、工程陶瓷材料、工程塑料和复合材料为主线,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与优化,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 尽量学习到课程的精髓。

2 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型工程材料及应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黑板、粉笔、教案、挂图和教师不厌其烦的灌输, 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的媒体简单, 再加之学生实际接触少、空间想象力较差等原因, 学生学习起来不仅吃力, 而且教学活动也枯燥乏味, 最终学生只能靠机械的记忆, 而不能灵活掌握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了新型工程材料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效果。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状况, 我们探索着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期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教学手段的改革

2.1.1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利用学校建立的多媒体教室, 将多媒体、幻灯、录像、CAI课件等教学手段应用于课堂。以多媒体教学增加课程的信息量和内容的直观性。我们按照教学内容制作了教学课件, 课件中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直观处理,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例如, 对学生难以理解的材料的晶体结构等教学内容专门制作了部分视频和动画, 使其讲授更加生动直观。另外, 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 减少了板书的环节,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增加了课程的信息量。

2.1.2 加强师生互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加强与学生的课外交流, 达到师生互动的教学辅助模式,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学效率。

2.1.3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带学生走出课堂, 组织学生去附近陶瓷材料厂参观学习, 学生在看生产工艺流程的过程中, 非常好奇, 不断提问, 通过师傅的现场讲解, 加深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适应学生在材料方面基础知识薄弱的情况下, 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作出同步的改革。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育学生要知学、好学、乐学。为了使学生达到乐学的至高境界, 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

2.2.1“贯穿主线”教学法

即在课堂教学中, 以工程材料的性能、制备方法、成分结构和用途效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条主线贯穿始终, 讲授内容分合相济, 变分散为集中, 变模糊为清晰, 以利于学生建立完整体系的概念, 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

2.2.2 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疑, 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如我在讲解形状记忆合金时设疑:大家看过卫星发射, 卫星在太空中天线为什么会自动展开?学生听到问题后, 大家热烈讨论, 各抒己见, 枯燥的听课有了兴趣。

2.2.3 情景式教学法

材料的晶体结构很难用语言来讲述清楚, 而视频和动画演示很大程度上起到替代实物并显示其结构的作用, 有“动”有“静”的画面非常适合教学的需要。如在讲解材料的结晶过程时, 通过视频和动画将在实验室的高精尖设备下才能观察到的场景搬到了课堂。

3 结语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以及采用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3.1 学生知识面得到拓宽

学生在学习一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对新型工程材料及应用的学习, 对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有了更深的、更清晰的认识。学生普遍认为, 通过学习使他们对当前在工程中应用的新型材料从懵懂、迷茫转为清晰、明确, 使他们的专业知识面得到的拓展, 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2 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大力开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 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以及增加讲授一些与课程有关的知识发现过程、相关课程内容涉及的科学家的趣闻轶事等等, 学生普遍反映对此课程有很大的学习兴趣。

总的来说,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 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必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讨论了“新型工程材料及应用”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并进行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教学实践: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以及启发式、情景式、类比等教学方法,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新型工程材料及应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齐宝森.新型材料及其应用[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 9.

[2] 孙康宁, 傅水根, 张学正, 等“.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改革指南的内涵与指导思想[J].中国大学教育, 2005 (3) :14.

[3] 王冬敏.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5 (1) :39.

数学教学课程应用论文范文第6篇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翻转教学的价值

翻转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学生在课堂外要进行自学、在课堂内则要进行讨论等实践性活动, 这样能够使学生对自己自学的知识有更多的理解和认识。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 因而应用翻转教学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一方面, 有利于推动教学模式创新, 最重要的就是能够使课前、课上、课后进行有效结合, 同时还能够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 而且也能够将课堂交给学生, 进而能够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发生变化, 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另一方面, 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特别是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教师通过创新翻转教学模式,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翻转教学当中, 比如运用“互联网+翻转教学”模式, 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 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也能够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PPT等进行教学, 使其更具有直观性和演示性, 进而取得良好成效。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翻转教学的制约因素

(一) 翻转教学缺乏理念创新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翻转教学, 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应用理念, 只有这样, 才能使其取得更好成效。但从一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应用翻转教学的情况来看, 还存在应用理念缺乏创新的问题, 比如个别教师还没有正确处理好翻转教学与学生自学之间的关系, 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导致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无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特别是教师还没有发挥引导与服务功能, 在提供学案、辅导等方面不够到位, 导致学生自学积极性不足。还有一些在应用翻转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化, 而且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模式也没有与翻转教学进行有效结合, 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缺乏有效的招法。

(二) 翻转教学缺乏模式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翻转教学当中具有十分重要价值, 但目前一些教师在这方面还没人给予高度重视, 特别是还没有将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作为推动翻转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支撑。比如一些教师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多媒体技术、“微课”、网络等的应用不够到位, 同时也没有建立利用网络的远程指导模式, 导致学生自学效果不佳, 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还有个别教师甚至认为新媒体的应用并没有多大效果, 甚至会影响翻转教学模式应用的现象, 所有这些都表明新媒体与翻转教学模式的融合度不够。除了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到位之外, 教师也没有将“分类教学”与翻转教学进行有效结合, 导致由于学生层次、水平、能力不平衡而制约翻转教学的有效开展, 需要引起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的重视。

(三) 翻转教学缺乏管理创新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翻转教学, 除了要进行科学设计和有效应用之外, 还要更加高度重视管理工作, 使学生在课前、课上、课后能够具有融合性, 最大限度提高学习质量但从当前一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应用翻转教学的情况来看, 在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到位的方面, 比如由于一些教师对网络平台的应用不够到位, 还没有将微信平台、QQ平台以及远程教育平台作为重要的管理平台, 对学生自学的管理缺乏持续化, 同时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有效的解决。还有一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没有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管理载体, 也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翻转教学评价机制, 甚至学生自学只是“走形式”和“走过场”, 导致翻转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好, 很多学生都在应付差事。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翻转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 创新翻转教学理念

翻转教学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而且也能够将其与其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结合, 进而发挥综合作用。这就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在应用翻转教学的过程中, 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更加有效、更加系统的应用模式。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应用理念, 在应用翻转教学的过程中, 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重要方向, 将其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 重点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取得突破, 比如要正确处理好翻转教学与学生自学的关系, 教师应当将“服务”作为重要的教学理念, 对于学生自学的内容, 教师应当制作“学案”供学生进行学习, 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在“学案”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既要夯实基础知识, 也要在应用方面进行研将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作为重要的方法, 最大限度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 创新翻转教学模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在应用翻转教学的过程中, 要大力推广“互联网+翻转教学”模式, 着眼于推动翻转教学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 使信息技术能够在翻转教学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要更加重视运用新媒体开展课前教导、课上指导、课后辅导, 同时也应当更加重视电子书、播客、视频等多媒体平台的应用, 使翻转课堂模式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要将大数据应用于学生自学、课堂教学评估当中, 构建相关的“大数据”平台, 强化对学生自学情况、课堂教学情况等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并且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有效的协同。要着眼于提升翻转教学有效性, 特别是解决学生“不会学、不愿学”的问题, 教师可以将“微课”作为翻转教学的重要辅助载体, 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基础知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难度较大的知识, 教师则可以录制成“微课”, 既可以作为学生自学资料;对于重点和难点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让学生自学。

(三) 创新翻转教学管理

加强翻转教学管理, 对于促进翻转教学有效实施, 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至关重要。要着眼于加强课前、课上、课后有效管理, 将微信平台、QQ平台以及远程教育平台作为重要的管理平台, 实现随时随地管理, 并且要在解决学生问题方面下功夫。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翻转教学管理制度, 发挥制度的规范化作用, 特别是要在完善翻转教学规划、设计、实施、管理、评价、监督、考核制度方面下功夫, 使翻转教学步入规范化轨道。在开展翻转教学管理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正确处理好“管”与“理”的关系, 将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进行有效结合, 更加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

综上所述, 翻转教学具有综合性、融合性、主体性等诸多特点, 可以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当中, 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需要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应用翻转教学的过程中, 广大教师应当更加重视改革和创新, 特别是要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应用于翻转教学当中, 坚持问题导向, 着眼于解决翻转教学存在的各方面制约因素, 重点要在创新翻转教学理念、创新翻转教学模式、创新翻转教学管理“三个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努力使翻转教学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推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必须采取更具有科学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本文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如何有效应用翻转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 在简要分析应用价值的基础上, 着眼分析了存在的制约因素, 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翻转教学,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 余静芬.项目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5 (18) :178-179.

上一篇:数学复习问题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博雅教育大学语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