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音乐文化音乐艺术论文范文

2024-01-23

多元音乐文化音乐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作为20世纪十分重要的作曲家巴托克,钢琴作品集《小宇宙》是非常短小精湛的,从这样小篇幅的作品中得出巴托克的创作思维逻辑是非常有效且受用的。本文将对巴托克的《s小宇宙》中的第133首《切分音III》进行分析,阐述该作品的结构、调式调性,“数字组合”等创作理念,带来笔者对巴托克的音乐理解以及对现代音乐创作作为参考。

【关键词】巴托克;音乐分析;现代音乐

20世纪音乐是音乐艺术发展中较为变幻莫测的时期。在这时期中,西方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都出现了极大的变化,不同的作曲家、不同的艺术家有着对艺术不一样的思考与解读。在这些思想的激荡下,20世纪的音乐变得极其丰富多样,有着现代音乐的全新面貌。巴托克是20世纪上半叶中极其成功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具有非常浓厚的新民族主义音乐风格,他将民间音乐的内在特征和规律与现代创作技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中他的《小宇宙》是一部被全世界的艺术家视为“不朽的钢琴教材”的钢琴独奏作品,尽管它每一首作品都非常短小精简,但内容、结构、思想和技巧等等都非常地丰富、出众。这一部作品的意义与研究价值都不仅仅呈现在钢琴教材的领域和范围。本文将分析巴托克的《小宇宙》的第133首《切分音III》,来简要揭示巴托克创作中的创作理念。

在曲式上,基于能够找到与呈示部有明显相似性的再现部,我们可以将这个作品分为3个部分:A(1-17)-B(18-24)-A1(25-38),其中A段又可以分为两个小的乐段:前八小节与第9-17小节呈现出了音乐原型与其变换和扩展的关系,当然也可以将其看成是A(1-8)-B(9-17)-C(18-24)-A1(25-38)的曲式结构,从小节数看,这样的划分也会更为平均合理,除了在最后一个乐段作曲家用延长的手法使音乐更有尾声的感觉,从而增加了较为多的小节。本文将采取四乐段的划分来进行分析阐释,但无论如何划分,作品仍然是有“再现”的音乐结构要素存在。

A段是整一个音乐作品的“素材库”,它由两个基本的音乐材料构成(谱例1),第一个音乐材料是八分音符的柱式和弦与单音或双音的组合,第二个音乐材料则是保持音与八分音符单音二度进行的组合,这两个材料很明显是B段与C段的音乐材料来源。B段在第一个音乐材料上使用了扩展、移位等的手法,尽管它在极少的部分使用了一些第二音乐材料的动机,使音乐材料上仍然保持一定的熟悉感。C段则也是将A段的第二个音乐材料进行延伸,不断地进行移位,高声部的音都是长音保持音,并且不断向上叠加二度音,使其成为一个音块式的和弦,低音声部更像是一个半音不断向下进行扩展的形態,其中最为精妙的是,笔者发现该作品的黄金分割点正好落在C段第23小节最终叠置形成的音块和弦,也正是该作品的高潮点。再现部的高低音区是最宽的,也将呈示部的两个音乐材料完全地变换再现地进行使用。在曲式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作品的音乐材料使用是非常有考量且均衡到位的,这让音乐精湛且富有内容。

巴托克的音乐创作在调式调性方面有很多独到的创新手法,首先巴托克在1923年期间的说法是他对有调式调性的音乐持肯定态度的[1],即便他的作品很多时候难以判断,但笔者认为这源于他在这一方面的思考是立足于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之上的,因为民间音乐的调性尽管很难如同大小调一般被判断出来,但是这些作品依然是可以被判断为有调性或者有一个调中心的音乐。笔者在分析这个作品的时候使用了音集理论[2]的方式,在巴托克的这个作品中,笔者发现第25小节的高声部的第一个和弦(A#、C#、Eb、F#)与第9小节至第11小节的低音线条上(Eb、A、G、C、E)的每一个音进行组合,能够获得一个人工的八声音阶:G-A-A#-C-C#-D#-E-F#,并且是可进行有三次有限移位的音阶。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民间音乐固然是有调性的,但不能作为一般的大小调进行判断与使用,因此可以认为这个作品特别是在和弦上对这个人工音阶是有依靠性的,而不是全盘使用。

在这个作品中,和弦是以叠置的手法进行构建的。笔者可以清晰地发现巴托克更多地使用三度音的叠置和二度音的叠置,前者将形成大家所熟知的三和弦、七和弦等等,而后者则会以音块组合的方式来呈现现代和声的效果[3]。尽管我们看到很多诸如七和弦的出现,但是我认为它更应该被分析为三和弦加一个二度叠置的和弦外音的组合,因为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七和弦的原型出现。音程或和弦的组合过程是这个作品音乐的核心手法之一,例如第1小节(谱例2)和第12小节(谱例3),最后出现的音程或者和弦明显都是由前面分解的形式组合而来,这种音乐的进行所呈现出来的音响效果也是这个作品最为核心的音乐形态。

使用数学的逻辑来进行创作的作曲手法在现代音乐创作中尤为凸显,因为其高度的理性的创作增加了作品的逻辑性,减少了听觉上感性引导。在巴托克这个作品中同样有着非常理性的创作思考,笔者认为巴托克在该作品中非常强调“数字组合”的创作方式,其基数应为1、2、3,并围绕这三个基数进行各类搭配组合。在前文中笔者略微阐述了和声和弦的构成,从“数字组合”的角度上来讲,也是符合的。该作品的和声应该更多地被认为是三和弦(3)上叠加一个二度音(2)。同样地,前文所提到的两种音乐材料的组合也是以该手法进行书写的,例如(谱例4)第一个音乐材料是以3+3+3+3+3+2的形态组合而成,而第二个音乐材料则是以1+2+3的形态组合而成。

巴托克在节奏的设计几乎是以“数字组合”的创作思维方式进行的。先从节拍上选择来看,巴托克选择使用了4/4、5/4、3/4这三个节拍,在复杂的休止符添加以后,几乎无法以常规的强弱规律来理解这些节拍,但巴托克仍旧采用了这三个节拍,这些节拍的组合也只能够使用基数1、2、3进行加法计算(表1)。

除此以外,作品在“数字组合”的使用上最为明显的,是每个音符的符尾的连接和节奏。例如同一节奏型和拍号的情况下,在第4小节中(谱例5)笔者发现它的音符组合是2+3+3,而在第8小节(谱例6)中则变换成了3+2+3。另一个例子是18小节到24小节,这一部分的长音可以将其看作是基数1,而在低音部分我们看到音符的符尾都有跨小节的存在,使之成为基数2或者3(谱例7),却并不以常规的音值组合规律和强弱的进行来创作音乐,这样的作用当然是能够弱化甚至完全抛弃固态的节奏创作思路,以一个更为现代的节奏理念来进行音乐创作。这种“数字组合”的手法,笔者认为是令整个作品风格统一的重要手段。

“切分音”的实质是改变常规节拍的强弱规律,在弱拍位形成强拍音或在强拍音形成弱拍音。从传统的音乐教学来看,学习“切分音”多停留在教授特定的节奏型,例如前后的音符各为中间的音符时值的一半,巴托克的这个作品显然通过“数字组合”的方式进而非常强调练习切分音的实质,例如作曲家将其时值组合非常规化,强力度记号在弱拍处或弱力度记号在强拍处的应用,跨小节的符杆连接弱化强拍等等,这些训练都要求练习者很好地掌握切分音的演奏实质,除此以外,练习者还能从这个作品中学习、感知或体验到不规则的节奏律动、现代的音乐风格以及现代记谱的多样性等等,尽管它篇幅短小,但仍旧非常具备训练和演奏的价值。

作为20世纪非常重要的作曲家巴托克,他的作品无论在何时都是非常值得进行分析和探究的,《小宇宙》中的尽管是一部以钢琴教学为目的的作品集,但它依旧有着非常独到、丰富的创作风格和手法。笔者希望通过这一篇对巴托克十分精炼的作品《切分音III》的音乐分析,来认识理解巴托克的创作思维逻辑,进而启发笔者和读者们在创作的领域上有着更为深刻且丰富的音乐创作,发展出优秀的现代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Bartok M G a B.A Conversation with Bartok:1929[J].The Musical Times,1987(128):555-559.

[2]秦庆昆.音级集合与申克式线性运动原则引发的创作思维——巴托克《小宇宙》新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5(04): 76-85.

[3] 桑桐. 巴托克《小宇宙》中的和声形态[J]. 音乐研究,1994(1):78-94.

[4]王晨子.从《小宇宙》探究巴托克的复调创作思维[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5.

[5]史蕾.对巴托克《小宇宙》中音高组织形态的分析[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08.

[6]尤·霍洛波夫,罗秉康.巴托克和声的现代化特点[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2):42-46,56.

[7]Taruskin R.Why You Cannot Leave Bartok Out[J]. Studia Musicologic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2006:265-227.

[8]桑桐.巴托克《小宇宙》中雙调式、复合调式与双调性乐曲分析(上)[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4(1):53-64.

[9]桑桐.巴托克《小宇宙》中双调式、复合调式与双调性乐曲分析(下)[J].音乐艺术,1993(3):56-67.

[10]曾越.巴托克钢琴作品《小宇宙》的作曲技法分析[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7.

作者简介:郑恩哲,男,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作曲。

多元音乐文化音乐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现阶段,国内外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背景下,给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将多元音乐文化融入到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传播民族音乐的重要载体,能不断加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民族文化;传承性

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学活动出现各种各样的新形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流传至今的音乐作品中呈现着我国民族文化的特征与内涵。多元的文化音乐为民族音乐文化的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研究多元音乐文化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高参考。

一、研究的目的及现状

(一)研究的目的

目前每个国家的民族音乐文化都具有自身的特色,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的冲击和碰撞。为了避免民族音乐被全球多元文化的音乐同化,每个国家都在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将其作为不可推卸的义务。如何将多元文化音乐与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机融合,通过相互交流,弘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是我们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国外的研究现状: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呈现在我们的眼中,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的选择更加多种多样,由于各国的民族文化以及生活方式有所差别,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旅游行业的发展。目前,多元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各国的教育观点迥异。例如,在多元文化以及重要理论诞生之后,美国以此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简单地说,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美国的民主思想跟全球文化的多元性相一致。多元文化能展现出具有文化差异的个体,提高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虽然人们的信仰有所不同,但是在相互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共同为美国服务。

国内的研究现状:对我国研究多元文化的领域而言,通过研究使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带来的理论,成功指导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案列诸多。总的来看,近几年来,我国相关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大部分都是如何处理好国外文化音乐与民族音乐文化的关系,研究过程艰辛,但还是取得了诸多成就。例如:①能够初步地将国外在多元文化音乐上的研究成果有效融入到本国中,并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吸纳;②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已初具规模;③我国行政部门以及文化部门颁布的政策为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④我国有很多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通过长期对音乐教育进行实践,把学习到的多元文化音乐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中,并且能处理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分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及民族音乐

(一)分析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理论

多元文化音乐具有的地域性以及民族性特征,是表达人们喜好的一种艺术形式。来自不同地区的音乐作品都能表现当地的精神风貌。因此,我们必须要更多地关注民族音乐和世界音乐,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把一个地区的民族音乐真正弘扬、传承下去,让更多地区的民族音乐走向更大的舞台。在音乐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元文化的教学理论,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对民族音乐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充分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以此来发挥多元文化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作用,促进我国音乐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二)民族音乐的概述

我国的民族音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音乐定义跟狭义的民族定义有所不同。在特定的层面,民族音乐的定义包含了世界上所用的民族音乐。结合我国发展十分悠久的历史以及目前民族音乐相关学术界的研究来说,民族音乐这门学科是在我国近现代才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发展速度缓慢。基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颁布一些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措施,加快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步伐,提高我国民族音乐的地位。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的关系

音乐文化的定义非常的广泛,主要指通过不同音乐形式,表达出人民群众以及社会的思想活动。不同区域的风土民情和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差异会深刻影响音乐文化的发展。因此,由于地区存在的文化不同致使音乐的表达形式也会有所差异,产生了许多具着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成为音乐文化中的一部分,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精神风貌。民族音乐文化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基础,是音乐教育展开的关键性因素。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一)多元文化是传播民族音乐的重要载体

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促使我国民族文化长远发展,因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要重视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精神风貌以及社会活动不同哦你好,人们的消遣时间和方式也不同。音乐是他们消遣时间的一种形式,辛苦劳作后,通过音乐可以使身心愉悦,并逐渐养成一种文化。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大部分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电视节目来接触音乐,还有的利用智能手机客户端下载音乐播放软件,例如:酷狗、QQ音乐播放。此外,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以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方式来达到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目的。老师在音乐教学中,将音乐作品表达的文化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可以通过音乐课堂学习到民族文化,从而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二)多元文化可以加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增加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对我国的社会稳定以及政治、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民族较多,如果不将民族音乐文化建成一个体系,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提高,不断受到国外音乐文化的碰撞,我们的民族文化难以得到发展和传承。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不断扩大文化传播的范围,不断提高文化的影响力。音乐作品是民族音乐的载体,因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背景以及各民族的语言有所差异,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音乐形式和特色。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方式可以将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相互交流融合,通过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例如:在音乐教师教学生唱国歌时,学生可以体会到民族音乐中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上台演唱一些类似的爱国音乐歌曲,这样,一些爱国主义思想就会深深刻在学生的脑海中,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教师还可以通过民族乐器、民族舞等向学生传递民族音乐文化,引导学生一边学习唱歌一边跳舞 ,让学生在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加强学生对民族乐器、民族舞蹈的学习还能提高學生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以及风格,真真切切的令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灿烂。

(三)多元文化可以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文化特色,我国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音乐表达形式多种多样,人们通过音乐来表达我们的内心世界。经过长期的沉积,精华部分才流传至近现代的民族音乐中,因此我们要吸收民族音乐的精华部分,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然而,仅仅吸取民族音乐的精华还不够,民族音乐文化只有符合时代的潮流才能长久发展,所以,在民族文化上,我们要不断将民族文化进行改革创新,使我国的民族音乐能更好地传承下去。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可以利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刻。这样一来,不仅能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被更多人认可,被更广泛地传播,还可以加快多种音乐形式的发展速度,加强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性。此外,音乐教师在制定民族音乐教学方案时,一定不要扼杀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是一门艺术,可以表达我们的情感,以优美的形态以及多变的规律呈现在大家面前。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倾听音乐的旋律特点,使得学生能体会到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特别是要将多样性的民族音乐进行融合,通过各种形式呈现在课堂上,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认知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国内外民族音乐的辨别能力,达到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效果,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四、结语

社会在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音乐教育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音乐这一门学科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要重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韶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265-266.

[2]侨生.试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析[J].中文信息,2014(08):15-16.

作者简介:魏碧(1992—),女,蒙古族,辽宁省葫芦岛人,中共党员,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师从臧学军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2016年5月20日成功举办魏碧个人毕业独唱音乐会,获得一致好评。

多元音乐文化音乐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近几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步伐的加快,中学音乐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转变,已经逐步成为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趋势。近几年来,我国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与关注。现代教学论发展趋势表明,教学系统的优化及教学过程发展内部机制和规律的揭示,必须从结构功能关系上加以分析,在教学目标、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合理性的基础上研究教学结构的合理性。

关键词:中学音乐 教学模式 全面发展

1 关于音乐教学模式的概念分析

1.1 教学模式的定义

什么是教学模式?国内外学者对其定义的界定不尽一致。国外较为有影响的美国学者乔伊斯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教育大辞典》概括为:“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具有直观性、假设性、近似性和完整性”。

1.2 音乐教学模式的定义

音乐教学模式指的是音乐教师在一定音乐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为更好的组织音乐教学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形式。音乐教学模式是音乐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多种音乐方式不断融合的结果。近几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步伐的加快,中学音乐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转变,已经逐步成为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趋势。

2 中学音乐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

2.1 情感模式

情感模式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发展学牛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爱好、感情、意志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这是比较重要的音乐教学模式。首先是参与——体验模式。“参与”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体验”是指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其次是情境——陶冶模式(暗示——领悟模式)。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行为模式

这是以操作的和运动的技能为目的的教学模式。音乐学习有着很强的技能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丰富的操作行为,因此,应该重视这类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教学模式中,音乐审美教育最常用的是模仿——练习模式(示范——模仿模式)。这是教学中最基本的模式之一。

2.3 认知模式

中学音乐教学的认知模式主要是以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首先是教授——接受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还包括传统模式和启发模式两种;其次是引导——发现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依据杜威、布鲁纳等人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现有经验要继续不断地改造,因此。教学不应该只是讲和听,而是必须通过做去感受和发现;再次是自学——指导模式。这一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弄清疑难、练习巩固,达到牢固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

3 优化音乐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3.1 树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理念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课标要求中学音乐教学内容要加强同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中学生的音乐修养。因此,作为中学音乐教师,就应该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多渠道开发中学音乐课程的资源,加强音乐教学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从自身音乐的经验出发,密切联系日常生活,主动思考,是音乐成为一门生动形象的生活体验。

3.2 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说明了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在当前的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只是把音乐作为一种娱乐,可教学方法不对,缺乏组织管理,时间一长学生就对音乐课程产生了厌倦,所以说,作为音乐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中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比如说:在上课之初,老师应该给学生们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上台表演节目,可以唱歌,也可以跳舞,这样就能够提升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提高了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3 要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主义高度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意识的培养。在当前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当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上入手,创设环境,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音乐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能够让人们的感情和想象在乐声的熏陶中尽情、自由的驰骋。而富于想象本来就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加引导,提供自由联想和积极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联想和想象,在不离开音乐共性、思想表达的前提下,让学生对音乐进行再创造,不断领略音乐真谛、感受音乐美感,不断升华音乐的美。

音乐教育是中学基础教育中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步伐的加快,中学音乐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转变,已经逐步成为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趋势,对提高中学音乐的教学质量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文华.新理念下的开放式音乐教学模式初探[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2).

[2] 郭砺华.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教学模式[J].江西教育,2001.

多元音乐文化音乐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无可非议的,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教学展开教育活动,从而使音乐艺术的知识技能得以传递和发展的一种形式。中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和熏陶学生欣赏音乐艺术不可忽视的阶段,在音乐教学中,必须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才能使音乐教育别具一格。

关键词:音乐教育;艺术特点;创造性;感受性

中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和熏陶学生欣赏音乐艺术不可忽视的阶段,在音乐教学中,必须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才能使音乐教育别具一格。为此,许多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尝试了各种改革,使音乐教学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在此,笔者就教学中如何突出音乐教学的艺术特点,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突出音乐的感受性

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尽管他们对音乐有一些简单的理解和认识,分析能力和欣赏能力日渐增强,但由于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有限,对音乐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刻。陈旧的教学模式往往会用一节课开始的十分钟去讲解歌曲所涉及的所有乐理知识,然后在课堂中提出“语文式”的问题分析歌曲的主题思想,这样的音乐课,没有体现音乐艺术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更谈不上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了。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听、多唱、多动、多思考、多体验,全面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置身于音乐的殿堂之中,用心去体会音乐的风格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如,在教学《军民团结一家亲》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舞剧那振奋人心的场景和舞剧音乐的魅力,我从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剪辑下一段视频,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欣赏到乡亲们慰问红军时,“军爱民,民拥军”的亲切场面。当柔和的《军民团结一家亲》音乐响起时,学生能够体会到歌曲的情绪,情不自禁的随着歌曲哼唱。这种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直观地感受音乐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获得了音乐的审美体验。

二、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音乐的创造性

音乐教育家柯达依说:“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这一理论说明音乐教学要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来达到目的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作音乐的兴趣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我根据初中生掌握音乐知识的能力和技能水平,由浅入深地提出适合他们的创作要求,学生在刚开始创作时一般先进行节奏填写等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让他们按照指定的节奏和单音写旋律、发展乐句等,循序渐进的练习,让学生感到学习非常轻松。通过各组的比较、展示,由于好胜心的作用,使学生跃跃欲试的心境油然而生,争先恐后地参与实践活动的良好的教学情境也就随之形成了。

三、注重发掘歌曲情绪,突出音乐的表现力

好的音乐总会跟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让人或随之快乐或随之忧伤,这种感动人的音乐魅力主要表现在音乐的情绪上。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过分地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不给学生体会音乐情绪的机会,那么学生会觉得音乐课与数学、语文课没有什么区别,体会不到音乐课的特色,失去创作音乐和享受音乐的兴趣。所以,在音乐课上要以情感人,把教学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使学生陶醉在音乐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发掘教材,在课前准备时,要准确地了解一节课中的激发点,将教材中内容、旋律所要表现的内涵发掘并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和认识音乐,激发他们表现音乐的能力。

四、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要提高音乐课的质量,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中学音乐课应该结合初中生年龄的特点,通过新颖变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音乐课的内容丰富多彩,使学生情趣盎然地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音乐课上,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比如,举行课堂音乐会,让学生有唱、有跳、有演奏,并让他们自己分析音乐,谈谈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表演的体验等,真正因为有兴趣而主动的思考,而非被动的灌输。

综上所述,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非常重视搞好素质教育中的课堂音乐教学,但要让音乐课堂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关键还在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寻求让学生感受到与其他科目不同的教学方式,让课堂音乐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艺术课,用音乐教学的独特风格,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编辑 鲁翠红

多元音乐文化音乐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陕西省宝鸡市丰富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凝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心血智慧。研究新媒体的数字化传播方式对其的影响。通过研究数字化的传播与保护,探索国家级的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保护,从民间传统文化的特殊审视的特征来发觉其对于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以及相互的融合。

【关键词】数字时代;音乐文化;文化植入

一、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共性特征

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渊源。从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就已经有相关于音乐文化的的记录。可以说,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有着丰富的创作资源。创作体裁广泛多样、形式五花八门。表现的都是人们的生活习性、当地风俗。这些来自于民间的音乐文化不仅是人们精神上的宝贵财富,还为后世的音乐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民间音乐文化主要是来源于人民群众在闲暇时间或者农忙空余的集体或随意性质的创作。即兴的特征很突出。然后又通过口头相传来实现其传播性。由于没有曲谱、文字等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很多优秀的民间音乐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宝鸡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周秦王朝肇基于此。早在新石器时期,宝鸡就是先民们聚集定居的地区之一。亿万年沧桑巨变,给宝鸡造就了山、川、原俱备的优美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别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地域风格鲜明。因此,也就形成了宝鸡的民间音乐的题材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多样。本课题根据与原有音乐基础的关系,将宝鸡民间传统音乐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传承、变易、创新”三个阶段,即“传承是基础,变易是动力,创新是目标与结果”,重点分析了宝鸡民间传统音乐创作与传承的变易行为过程、引发变易的因素和即兴变易手法。[4]

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多角度、多层次的有机统一

从教育层面上讲,宝鸡市各中小学都应该在大力开展民间音乐的普及教育。使学生们尽早接触宝鸡民间音乐文化、了解本土文化。这对弘扬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与传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需要有一些相应的教程设计、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计划、实践、与评估。发展民间音乐需要有一系列的计划安排;传承非物资文化遗产更需要有具体实施的宏观战略。[5]

甚至可以把本土民间音乐的发展与传授不只是局限在音乐课堂上,可以结合历史课、地理课、思政课等等。使一个单一的学科与其他横向的学科交叉传授,使各个学科的知识都能够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从文化传承发展角度讲,当前,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传承和发展西府民间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其文化特色、发展战略等,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维护,有助于强化民族文化“品牌”意识,增强我省我市文化吸引力。民间音乐的发展与传承是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援的。正如本课题组整理收集的信息,大部分民间音乐传承人都是在家务农的农民或者还在从事其它的工作,很少有专门从事民间音乐专职工作的。这部分人的文化、艺术修为有限,从某种层面上局限了民间音乐的有效保护传承与深度挖掘。如果各级政府加大对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的支持力度,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实行专款专用,提高人们的认识,也许对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有所改善。

从发展个体精神层面上看,现代社会的新兴的媒体娱乐繁荣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扼杀人类主体意识的正常发展,民间音乐在现代生活的文化心理需求上,起到平衡、互补的天平作用,宝鸡的民间音乐同样如此。

从文化交流层面讲,“经济全球化”也在召唤“文化全球化”,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共”存于一个地球上,来自于民间的为绝大多数人所创造并拥有的文化,更有利于不同国家、不同族群人们之间互相了解,互相学习,进而达成共识,共同进步。

从音乐史学角度讲,研究宝鸡民间音乐,从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其至今仍在流行的历史渊源关系,对其艺术价值的研究大有裨益。

从社会经济角度讲,区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传承,包括西府民间音乐等民间艺术的研究与发展,有助于提升区域文化旅游的形象品牌,提升地区软经济实力,加快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化进程。但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民间音乐的演出及其产业化发展受到来自于现代音乐、数字传媒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目前民间音乐的演出能否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还未可知。但大致的状况还是一种入不敷出的局面。那么,如何使民间音乐发展更加多元化、更容易被当代社会发展所接受,将是一个更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

三、民间音乐文化与外来音乐文化的相互融合

第一,从西方音乐进入中国,传统音乐就逐渐开始呈衰败之势。以“远法德国,近采日本”建立起来的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一直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导,将中国传统音乐排除在课堂之外。[1]

第二,充分结合利用现代传媒数字技术。从历史进步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并没有因为新数字、新技术的到来二完全被摒弃。传统的传播媒介和新數字技术在当下而是更好的结合服务于民间音乐的传播、传承与发展保护。二者取长补短、互为弥补。

第三,把握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经济的最佳契合点。随着近几年数据科技创新的大踏步前进,对于之前一些传统音乐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的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大都采用文本手记,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不利于资料的长期有效的保存。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把乐谱与文献资料扫描、拍照,艺人的表演以录音、录像,上传网络。不仅对传统音乐文化是一种更为客观、有效保存。新的数字时代、网络时代已经成为人们之间交流、沟通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也慢慢成为了一个音乐文化交流互动的平台。运用好新数字时代赋予文化交流开放、便捷的机遇,就能加强民间音乐文化走向更为广阔范围的机遇,就会不断加大人们对于民间音乐的认识与了解,就会不断拓宽一些民间音乐的知名度。

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精神的指引下,以历史学方法为前提;以作曲技术理论分析为核心;运用音乐学、音乐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分析框架,运用归类法,分类法对搜集到的相关文献、乐谱、音像进行归纳、整理、分类;运用历史法、文献法对文献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提出观点与异同;运用音乐学分析法对乐曲的和声、曲式、织体、调式调性、旋律、风格等音乐本体进行分析研究;体现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并把所收集的资料以音频、视频的形式记录编整,利用科技手段形成数据库。根据国家对“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物保护、传承、发展道路。”及宝鸡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方针政策,考察分析宝鸡民间音乐的生存现状、歌词创作文化和地方旋律特点。采用田野音乐工作方法进行采风走访和调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以陇县民间音乐为试点进行乡村文化资源及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研究,探索出一条适用于宝鸡地区的集文化保护、民间艺术开发、旅游经济拓展的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之路。

参考文献

[1]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罗旭(1978—),女,汉族,辽宁省抚顺市,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本科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管弦系,研究生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管弦系,研究方向:小提琴演奏与教学。

基金项目:2018年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8Z121);2018年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8K02)。

多元音乐文化音乐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岭南音乐是在民间曲牌、广东音乐、粤剧等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且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的民间音乐,是组成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通过将岭南音乐文化融入到高校音乐教育中,打造地域特色较强的专业课程,以培养理论层次较高的音乐人才,促使岭南音乐艺术充分融合到高校音乐教育中,并得以快速发展。

【关键词】岭南音乐艺术;音乐教育;运用

民间音乐是当地文化、风情以及地方历史最为重要的载体。岭南音乐具有“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的精神,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岭南音乐艺术作为组成中华音乐宝藏的重要部分,理应受到世界音乐文化的认可。我国大部分高校近年来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加大了对地方音乐的关注,并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地方音乐,促使高校音乐教育的不断创新。

一、岭南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岭南地区高校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中重视对于岭南音乐艺术的整理和创新,但目前高校音乐教材较为匮乏。现阶段,高校正式出版的关于岭南音乐艺术的教材仅有《岭南音乐视谱即唱》,其次则是校本教材。高校音乐教材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岭南音乐艺术的快速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对岭南地区现有资源进行大力挖掘,将各种合适的音乐教材提供给各大高校。

二、岭南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培养目标

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岭南音乐艺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风格。要将音乐基础教育者的培养作为工作出发点,将音乐基本技能培养作为基础保障,并纳入与音乐风格感知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引导学生提高音乐表现力、鉴赏力、感知力的同时,加强其对岭南音乐艺术风格的感知,以此加强对岭南音乐艺术价值和内涵的全面理解。

(二)课程结构

教学课程的基本布局包括岭南音律元素的类型以及节奏节拍。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岭南音乐的旋律以及节奏节拍,当学生熟悉岭南文化之后,再纳入岭南文化音调和节奏学习课程。基于内容方面而言,培养学生对于岭南文化三音组旋律音型以及基礎节奏型的学习,并结合具有代表性的岭南文化作品进行重点学习和训练,进而掌握较强的音乐技能和基础知识。

(三)教学目的

音乐教学目的不仅是对学生读谱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对其音乐节奏、和声、音准等综合能力的重点培养。在编制教材内容时要从最为基础的单拍子学习正式开始,根据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等原则进行训练。同时,要想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就要加强长期训练,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合理的课程安排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视唱能力出现问题时,需要重点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节拍,在熟练之后重点学习唱词以及音乐旋律。在教育教学中要重点学习岭南音乐旋律的特点。

(四)教学实践

1.把岭南音乐文化融入教材与教学中。民族民间音乐概论教材主要对我国各地各个民族的音乐形式、特点等进行介绍,但是很少涉及到岭南音乐文化,介绍内容并不完整,无法满足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需要结合高校所处位置融入当地特色音乐文化,并加以详细学习和重点赏析。

2.开设岭南音乐文化系列讲座。高校要想加强对岭南音乐文化的学习和欣赏,可以开展岭南音乐文化系列讲座活动,并在课程教学中加入岭南音乐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等,保证学生了解岭南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基本规律以及传承关系,增强学生对传统音乐艺术的思辨能力以及审美感,使学生更加热爱岭南音乐文化。

3.开展岭南音乐文化实践音乐会。研究、采集、保存民族民间音乐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就是采风,也就是深入到岭南当地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中,感知岭南音乐所传递的内涵以及相关信息。还可以组织当地志愿者以及热爱岭南音乐文化的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采风团队,采集、保存、研究岭南音乐文化,通过音乐会的形式向高校学生传达岭南音乐文化知识。

三、岭南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创新

(一)改编与创新岭南音乐

结合现代作曲技法以及理论知识改编和创新岭南音乐。第一,保证岭南音乐和流行音乐有机融合,将岭南音乐元素加入到流行音乐中,通过组合现有流行音乐和岭南音乐或对包含岭南音乐元素的内容进行改变,使得岭南音乐更为通俗易懂,所具有的现代化和传承性更为显著。第二,引导岭南音乐和各地民族音乐相融合,将音乐特点以及意义较为相似的岭南音乐和各地民歌相结合进行创编,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民族民间音乐之间的共同特性、内涵以及意境,将新的创作素材提供给学生。第三,保证岭南音乐形式逐渐丰富,可以对单声部民歌或者是器乐作品进行改编,使其成为多声部或者是合唱合奏作品,这不仅能保持岭南音乐的特点,同时使得其内涵更为丰富,表现形式呈现出多元化。

(二)在高校中建立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

高校要将音乐教育中的理论基础作为依托保障,对教学教材内容进行编制,并出版与岭南音乐文化相关的影像书籍,还可以建立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同时,可以与当地音乐文化有关的博物馆进行联系,展示承载岭南音乐文化的民间乐器、相关物件等,并配上一定文字和图片加以解说。

(三)建设实践基地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岭南特色较为显著的音乐种类,包括客家山歌、流行粤曲、雷剧等,开设舞台实践课程,借助于通俗易懂的旋律、歌曲、戏剧片段等,传递其原有内容,同时根据现代音乐特点进行二次演绎。这可增强学生岭南音乐风格的表现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四、结语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是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重要传承者,承担着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大责任。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岭南音乐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培养了大批音乐技能、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强的音乐人才,同时也使得岭南音乐艺术得以不断推广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祝晨光.岭南音乐在音乐专业视唱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音乐时空,2015,000(012):162-162.

[2]王晓燕.岭南音乐在广东高师音乐专业视唱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

[3]陈威.岭南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品鉴,2019(15).

[4]朱虹,张延春.高校音乐教育岭南特色教学模式探索[J].北方音乐,2014,000(017):152-152.

[5]闫亮.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岭南音乐元素的融入与传承[J].中国文艺家,2017(3):202.

[6]祝晨光.岭南音乐在视唱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北方音乐,2014(04):114-115.

【本文系2018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岭南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艺术创编手法的融合与传承问题研究——以粤西地区为例” (GD18XYS1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上一篇:电子商务促进企业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合作学习高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