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统计分析期末论文范文

2023-09-16

多元统计分析期末论文范文第1篇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评价目的:

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既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三、评价的依据:

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的依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各学科课程标准。

四、评价的原则:

1、评价内容多维化。对学生的学业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2、评价主体多元化。既要有教师的评价,还要有学生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和社会人士的评价,但要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为主。

3、评价方式多样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书面考试和实践应用相结合。

五、评价的具体措施:

评价包括学生期末综合评价表、学生个性特长表、学生音乐素养表、学生美术评价表、学生英语综合评价表、学生数学综合评价表、语文阅读理解评价表、语文作文评价表、语文基础知识评价表、语文综合知识评价表、学生体育素养评价表、学生七巧板特长评价表等等。

各种评价表见附表。

六、评价效果

1、通过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多元的评价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让学生不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因而使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另外,学生在进行评价时,看到自己在不断的进步,以及同学、家长和老师写上的赞赏、鼓励的字句,都能够使他们形成一股强大的学习动力,激励着他们继续前进。

2、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学生乐于参与评价活动,乐于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多元的评价方法更加注重过程的评价,令许多学生认识到探究性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并愉快地享受学习过程带给他们的乐趣。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对学习语文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3、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落实素质教育。学生的自信心大增,

乐于探究,勇于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从以往的知识考查向现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转移,这就要求学生彻底改变被动接受知识,靠死记硬背过关的学习方式。

多元统计分析期末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数学地质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高年级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介绍的数学方法较多,涉及的数学理论知识较深,应用的领域较广。本文结合该课程特点,对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了培养学习兴趣、强化专业认知、精选教学内容、强化软件操作以及优化考核机制等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为学生将来从事数学地质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地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数学地质属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地质学与数学、计算机相结合的产物,目的是从量的方面研究、解决地质学问题,反映地质学从定性描述向定量研究发展的新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分析测试手段及测试仪器的不断改进、更新,地质数据暴增,数值型地质信息大量出现,伴随数学和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理论的发展,推动数学地质不断进步。数学地质方法的应用几乎渗透到地质学的各个领域,在地矿、石油、冶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形成了理论和方法体系。因此数学地质在地质院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地位日益牢固,成为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数学地质作为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不仅涉及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深奥的概念、烦琐的推导和复杂的计算,还涉及对计算机软件的有效利用和对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使得学生容易产生惧学、厌学的心理。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如何提高数学地质的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一、培養学习兴趣,强化专业认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主动探索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通过展示课程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绪论部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地质的发展历史和应用前景,并结合最近召开的国际国内数学地质大会等相关专业会议内容,为学生展示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拓宽专业视野,强化学生的专业认知。同时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地质方法在地矿、石油、冶金等相关地质领域研究中取得的应用成果,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地质课程的价值,体会数学地质方法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实际案例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数学地质方法能解决哪些具体问题,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地质方法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为数学地质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国内外杰出科学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地质学家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理论的传承和方法的应用,还有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这些都将使学生对数学地质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强化专业认知,从而增强学生学好该课程的信心。

二、挑选合适教材,精选教学内容

数学地质教材有些偏重于实际方法的应用,理论知识讲解比较少;有些教材则偏重于理论方面的讲解,内容大部分是数学公式复杂的推导过程,实际应用较少。我们选取教材时,要求教材既有适量的理论和严谨的论述,又要有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数学地质的基本概念、数据处理方法和案例应用过程,而且还要注重理论方法与实际应用案例的相互融合,达到穿插教学的目的。经过教学实践和对比,发现石油工业出版社的《数学地质方法及应用》比较合适,章节安排比较合理,并且把每种数学地质方法的讲解都融入科研项目实例当中,实现了理论教学与方法应用的相互穿插。该教材在第三章举例用逐步回归求储量密度y与生、储、盖、圈、保5个因素的回归关系式时,利用实际数据对理论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求解,使理论教学和方法应用相互融合,实现穿插教学。另外充分考虑数学地质的课程特点和教学学时,以学生灵活应用数学地质方法为主线,以掌握数学地质基本理论为基础,精选教学内容。数学地质课程共选择五章,内容包括绪论、地质数据的表达方式及其特征、多变量相关分析、多变量分类分析和因子分析。而油气资源定量评价、数学模型在地质学中的应用这两章涉及的学科专业知识比较深,留给学生继续深造时学习。这样就可以有充分的教学时间讲授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过程,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把握课程特点,多种授课方式并用

数学地质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地矿、石油、冶金等地质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是一门以数学理论为方法,以计算机技术为研究手段,对地质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性学科。因此,数学地质的授课方式有别于其他传统的授课方式,既要充分考虑传统理论教学(数学理论知识),又要考虑实践操作教学(计算机技术操作),还要考虑实际应用教学(科研项目应用实际案例)。在数学地质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采取多种授课方式综合应用的方法。比如在阐述数学理论方法时,可以采取启发诱导式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推导数学公式的简单步骤。这样便于实践操作,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公式定理的理解。而在实践操作中,可以采取互动式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在讲授回归分析时,可先举例说明国内外学者应用回归分析解决地质问题的成功例子,然后结合学生所学的基础专业课内容,让学生自己动手对生油门限时间和生油层温度、埋藏深度进行回归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有机质向石油演化所需时间随着地温的升高和埋藏深度的加大而缩短,其中温度对演化时间起主导作用”,从而调动学生数学地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考虑到数学地质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尽可能讲授那些紧跟生产科研实践趋势、真实客观和经得起推敲琢磨的成功案例,特别是任课教师本人或教研室相关教师的最新科研成果。如在讲授判别分析时,将《应用岩性统计方法判别珠江口盆地三角洲沉积相》的科研论文以案例讲解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而在讲授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时,将《多元统计分析应用于惠州凹陷M层物源分析》的科研论文以案例讲解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赋予知识生动性、形象性和实践性,从而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强化软件操作,注重实践教学

数学地质从其出现就借助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相关软件的应用。面对浩瀚的地质数据,传统的研究方法很难处理、研究和分析它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和相关软件才能完成。因此,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相关软件的操作非常重要,该课程要求熟练操作的软件主要有SPSS、MATLAB和Surfer。在教学中,理论知识教学和软件操作教学要同步进行,在讲授完每种数学地质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后,马上介绍相关软件的操作过程和具体步骤,随后安排上机实践操作。上机操作内容要由浅入深,首先由教师带领学生按照实习指导书上已有详细步骤和结果分析的案例进行操作;然后让学生将软件操作的结果与实习指导书上的结论进行对比,加深理解;最后,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向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生产数据,要求学生利用软件进行分析操作,达到举一反三、熟练操作的目的。当然在软件操作教学中不能一味要求学生掌握这一操作流程,应该强调该课程的教学重点还是数学地质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不同方法的科学选取;同时还要注重软件输出结果的地质分析和相关解释,以及是否符合地质学的相关规律。因此,在熟练掌握软件操作流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输出结果进行地质分析,给出地质解释,并完成相应的上机实习报告,使理论知识与软件学习有机结合,有效提高计算机软件操作和数学地质方法应用能力。

五、优化考核机制,合理评定成绩

考核机制是合理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也是检验学生对该门课程掌握程度的标尺。数学地质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考核机制必须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不仅要考虑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還要考虑学生对相关软件的操作过程以及对输出结果的地质分析解释能力,特别是数学地质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根据课程特点,可以采取闭卷考试、上机操作考查和学科论文综述相结合的考核机制,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予综合评定。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各种数学地质方法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机操作考查主要考核学生对相关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对软件输出结果的地质分析和地质解释的能力;学科论文综述则是通过对数学地质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把握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结语

数学地质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运用的数学方法较多,涉及的数学理论知识较深,应用的领域范围较广,对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操作的要求也比较专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数值型地质信息出现,其越来越受到地质学家的重视,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总之,数学地质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归纳、总结、探索、创新和实践,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为学生将来从事数学地质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鹏大,夏庆霖.中国学者在数学地质学科发展中的成就与贡献[J].地球科学,2009,34(2):225-231.

[2]尹艳树,尹太举.数学地质的教学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123-124.

[3]赵鹏大.继往开来,再接再厉,为发展我国数字地球科学做出更大努力[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2,29(6):4-7.

[4]谭元元,黄玲花.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探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3(4):152-155.

[5]刘静.“数学地质”课堂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19-121.

作者简介:余烨(1983— ),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数学地质教学与科研。

多元统计分析期末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证券投资是一种收益与风险并存的投资产品,降低风险、实现收益最大化是每一位投资者的目标。所以,投资者需要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本文针对证券投资行为分析中的问题,对统计模型分析法展开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证券;统计学;模型

证券投资自进入我国以后一度掀起了投资热潮,如今低迷的股市也并未冷却投资者的捞金欲望。影响证券价格走势的因素有很多,投资者进行技术分析是降低投资风险的唯一途径,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分析方法是统计模型分析,以下将对此进行相关阐述。

一、证券投资分析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证券投资分析分为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两种,以投资周期论,各有优缺点。

基本分析应用简单,适合长期投资成熟和预测精确度要求较低的投资领域,对短期投资作用不大。技术分析专业性强,有一定难度,适合短期投资。在证券投资业内有“长看基本”、“中看政策”、“短看技术”的说法,这也是每一位证券投资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统计模型分析的基本概述与分类

一般情况下,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判别分析,统称为统计模型分析,是统计数学中的分析方法,在现今的社会发展中,信息业、金融业、市场分析等多各领域早已广泛应用。

1.基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被称为回归分析。自变量少的被称为一元回归分析,反之则称为多元回归分析;回归分析还有线性与非线性区别,因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关系。

2.类聚分析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行为,是分析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成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过程。聚类分析主要以相似为基础,将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类为目标

3.判别分析是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又被成为“分辨法”。判别分析进行的条件是分类已经确定,根据研究对象的各种特征值判别其类型的归属。判别分析是一种分析确定某以样本应该归属何类的方法,原理是用研究对象的数据确定判别样本函数中的特点系数,并计算出判别指标。

三、证券投资中的统计模型分析

统计模型分析是一种在证券投资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分析方法,主要因为在对证券走势分析时,统计模型分析的准确率较高,对证券投资分析具有巨大作用。统计模型分析是每一位资深证券从业者或操盘手必须了解掌握的专业知识。

1.相对数

在证券投资中,相对数是一种用来做比对的指标,是生活中两个相关的经济指标对比数值,这个对比数值可以体系两种不同的经济现象,可以根据这个抽象的对比数值分析证券价格的走势,在证券投资行业中有3种常用的对比指标,具体如下:

(1)指标一:证券发行总量/国内生产总值

可以将国家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证券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和所起的作用大小清晰的展现出来。

(2)指标二:证券发行所剩总量/银行贷款总金额

它具有对比出证券投资筹资总金额和银行贷款总金额大小的作用,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程度、规模、效率都会因此而展现。

(3)指标三:证券在企业总资产和总负债额中所占的比例

经验稳增长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企业的经济自主水平以及能力均可以从这个比例指标展现出来。

不仅如此,分析上市公司资本时也可以使用经济相对指标,投资者在投资之前,可以通过相对数简要分析上市公司股票的合理性结构,并且可以比较其他同行业上市公司股票结构,进而做出合理性分析。这种相对数分析法在对各方面水平不相上下的同一行业上市公司股票进行分析时,效果最为明显,对投资者制定投资决策有很大帮助。通过对某企业周期性财务指标的比较和分析,可以预测该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能有预测企业财务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的指标还有很多,无论是证券投资工作人员,还是证券投资者,在分析行情走势时,这些指标都是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的有效数据。

2.均值——方差模型

证券投资行为中,均值——方差模型可以使投资总量风险减少,利用组合证券理论进行分析。基于均值——方差模型下证券选择模式的建立,采用的是二次规划法,证券之间的关系情况用相关系数来表示,原理是通过方差度量风险。具体分析如下:

某项证券投资行为进行时,投资者应该利用均值——方差模型做出相应的分析,将收益率这个随机变量设为,用E(γ)代表证券预期收益率大小的数学期望值,也就是说,该证券的获利能力强弱,是由E(γ)决定的,E(γ)越大、收益能力就越强。设该项证券投资风险为方差D(γ)。如果投资者选择的证券为n种,那么γ1,γ2,…,γn,就是相对的收益率,用向量(γ1,γ1,…,γn)T,表示,用表示期望值向量,各种证券的收益率均可以通过这个期望值向量来体现,第i种证券的风险,用方差来反映,那么第i种证券的协方差,与第j种证券收益率的相关关系,为,这n中证券收益率协方差的矩阵如下:

通过样本数据中可以估计获得μ与V。故此,投资者可以根据这种分析的方法,估计出各种不同证券之间的收益和风险,增加获利几率,减少总投资风险。

四、总结

证券投资行为中的统计模型分析不止以上两种,还有Markov模型、Bayes模型、随机优势选择模型等等,这些统计模块的应用,可以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数据,降低在投资行为中所面临的风险。在证券投资领域中,无论投资者的投资周期长短,只有熟练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方能提高收益的几率。

参考文献:

[1]陶予涵.证券投资实践中的统计分析[J].金融经济,2014(22):123-125.

[2]郭佳楠.统计学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研究[J].商,2016(6):202.

[3]王伟,邓春林.随机占优理论及其在证券投资组合风险模型中的应用[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8(6):74-78.

作者简介:

周加颖(1995—),籍贯:湖南省长沙;专业:电子商务。

多元统计分析期末论文范文第4篇

【文章摘要】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不断的发展,人们的金融意识和投资理财意识也不断加强。证券业的发展吸引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进行投资,但是由于我国证券业起步晚,各项制度法规还不健全,人们的思想水平没有达到一定水平,面对证券市场如此快速的发展速度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证券市场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分析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并对证券市场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证券投资;多元统计分析;应用

证券市场的发展也反映出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证券业在短短十几年的所做出的成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历经百年的坎坷之后实现的,这样巨大的成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骄傲,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的巨大的问题。近年来随着证券业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对整个证券市场和经济市场的发展构成威胁。为了能够减少这些问题的出现人们也在积极地进行各方面方法的研究,其中多元统计分析法就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1 多元统计分析法的介绍

(1)概念:多元统计分析是从经典统计学中发展起来的重要分支,是一种综合性非常强的分析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能够在多个对象和多个指标相互关联的情况下分析它们的统计规律,是数理统计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

(2)内容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所包含的统计方法包括:多重回归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对应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多元方差分析等。

(3)应用简介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研究的是某个客观事物中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的统计规律性,并在R.A费希尔等多位统计学家的精心研究下得到了重大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发展和普及,多种统计软件应运而生,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地质、气象、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经济分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实际应用的发展也再一次促进了多元统计分析法理论的发展,使人们在使用多元统计分析法时越开越方便。

2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

多元统计分析法是证券投资中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它的理论内容包含了多个方面的理论方法,每个理论分析方法对证券投资有着不同的分析作用,应该对每个分析方法进行认真研究得出相关的结论,再应用到实际经济生活中。

2.1 聚类分析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

(1)定义:聚类分析是依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减少研究对象的数目,也叫分类分析和数值分析,是一种统计分析技术。

(2)在证券投资中应用聚类分析,是基于证券投资的各种基本特点而决定的。证券投资中包含着非常多的动态的变化因素,要认真分析证券投资中各种因素的动态变化情况,找出合适的方法对这种动态情况进行把握规范处理,使投资分析更加的准确、精确。

1)弥补影响股票价格波动因素的不确定性

证券市场受到非常多方面的影响,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这种波动性也造成了证券市场极不稳定的发展状态,这些状态的好坏对证券市场投资者和小股民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聚类分析的方法是建立在基础分析之上的,立足基础发展长远,并对股票的基本层面的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认真分析掌握结果再应用于证券投资实践中,从股票的基本特征出发,从深层次挖掘股票的内在价值,并将这些价值发挥到最大的效用。影响证券投资市场波动的因素非常多,通过聚类分析得出的数据更加的全面科学,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些数据是进行理性投资必不可少的参考依据。

2)聚类分析深层次分析了与证券市场相关的行业和公司的成长性

聚类分析是一种非常专业的投资分析方法,它善于利用证券投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数据来对证券所涉及的各种行业和公司进行具体的行业分析,这些数据所产生额模型是证券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必不可少的依据。而所谓成长性是一种是一个行业和一个公司发展的变化趋势,聚类分析通过各种数据总结归纳出某个行业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并不断的进行自我检测和自我更新。并且,要在实际生活中更好的利用这种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就要有各种准确的数据来和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参数,但是,获取这种参数比较困难,需要在证券市场实际交易和對行业和公司的不断调查研究中才能得出正确的数据。因此,再利用聚类分析法进行行业和公司分析和证券投资分析时要注重选取正确的、关键的指标进行检查,例如主营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等指标,这样才有利于正确预测证券市场上股票的发展潜力。

3)在实际操作中更加直观实用

聚类分析是根据现代证券市场发展水平和特点发展出来的新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的出现与现代的基本的投资组合理论形成了比较,突出了聚类分析方法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更加直观、实用的特点,并且由于技术的发展,聚类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所受到的局限较小,而且易操作,因此它的适用范围就比现代投资理论更加的广泛。

2.2 主成分分析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

(1)定义:在统计分析中,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分析、简化数据集的技术。主成分分析经常用减少数据集的维数,同时保持数据集的对方差贡献最大的特征。主成分分析由卡尔·皮尔逊于1901年发明,用于分析数据及建立数理模型。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分解,以得出数据的主成分(即特征矢量)与它们的权值。

(2)主成分分析的应用非常广泛,判别分析的分析方法就是通过对各种分类数据的研究,分析出自变量各组间存在的差异,并总结出差异性,判断哪一个自变量对组间差异的贡献是否完全,根据这些数据将自变量的转变方法进行样本归类。

1)降低影响证券投资市场变动的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

在证券市场中有非常多的因素在影响着证券市场的稳定,这些因素之间有着非常多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但相互之间的影响也存在着非常多的影响。而主成分分析方法就是在对影响证券投资相互关系的因素中进行分析,并对原始数据指标变量进行认真分析,将其中重要的主成分因素概括出来,并进行转换形成相互彼此相互独立的成分,而且经过实践证明在影响证券市场投资分析中的指标间相关程度越高,主成分分析效果越好。

2)通过主成分分析减少指标选择的工作量

主成分分析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各种数据、因素的分析总结出相对各种因素的不同影响程度,总结总体因素中的主要影响成分,并总结出不同层次的影响因素梯度,在分析时采取逐级分析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分析,也可以节省时间,并且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减少分析人员的工作量,因此,主成分分析法指标选择上的优势更加的突出。

3)由主成分分析法构造回归模型更加的精确、节省时间

在进行证券投资因素分析时,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准确的对模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都要对各种数据进行模型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提高整个证券投资分析的准确性,是模型更加易于做出结构分析、控制和进行证券市场变动的预报。

2.3 因子分析

(1)定義: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C.E.斯皮尔曼提出。因子分析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可减少变量的数目,还可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

(2)应用

因子分析最主要的作用是确定证券投资组合的模型。因子分析将影响股票价格的各种因素看成是不同的变量,建立股价因子模型,利用各因子不相关性确定股票的分类,再分析股票的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确定出合适的证券投资模型。

3 总结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金融证券市场的发展也达到了又一个高度。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还不完善,暴露出来的诸多经济问题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证券市场研究着也要积极进行证券市场的各种理论对市场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和控制。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近年来应用比较广泛、科学的方法,它为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辅助性作用。为了证券市场能够更好发展,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也要进行积极创新,为将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彭文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16)

[2]邓秀琴.聚类分析在股票市场板块分析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05)

[3]蒋佳璐,杜春伟.关于证券投资基金制度的经济学分析探讨[J].商,2014(8)

[4]王艺钦.行为金融视野下的证券投资风险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8)

【作者简介】

刘新仁(1961.9),男,副教授,江西九江人,研究方向:统计学、证券投资.

多元统计分析期末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通过讨论股票市场的特点及股价波动的特点,集中分析了股票市场稳健性现状,并对影响股票市场稳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讨论了危机后的股票市场,就在个人有限的知识条件下对如何构建稳定的股票市场体系问题提出了个人的看法。本人在前人的基础上,使用了典型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我国股票市场的稳健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股票市场 稳健性 回归分析

一、引言

股票市场是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股票市场具有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提高资金融通效率、准确揭示价格信息、反映宏观经济态势等功能,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我国股票市场还是一个新兴市场,发展历程短,但发展速度快,随着我国股票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以及越来越多的居民投资于股市,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造成我国股票市场不稳定的原因,找出降低股票市场体系脆弱性、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方法和途径,保持我国股票市场的稳健运行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二、我国股市特点及股价波动特点的概述

(一)我国股票市场的特点

我国股票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正处于发展和完善中,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成熟股票市场相比,我认为我国的股市存在几大特点。首先,股权结构多元化。其次,我国股票市场受政策因素的制约。再者,我国股票市场易受机构控制。最后,我国股票市场是一个典型的趋势市。在股票市场上存在羊群效应,即扎堆现象严重。

综上分析,相较于发达国家的成熟股票市场,我国的股票市场由于存在股权结构多元化、政府干预强、机构操控及羊群效应等现象,导致我国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

(二)我国股票价格波动的特点

我国股票价格波动的特点,首先,价格波动幅度大。其次,股价受政策影响剧烈。最后,存在过度投机现象。目前我国股市存在投机过度现象主要表现在:股票市场上主要以短期投资为主,这将会加大股价的波动性。

三、我国股票市场的稳健现状

就目前来说,国际上判断股票市场的稳健性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实践中,人们一般通过超越实体经济的异常波荡来对股票市场稳定与否做出简单的判断。

(一)宏观调控对股票市场稳健性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是政府介入调控的立足点。当前股票市场非理性波动,既是一种“市场失灵”表现,也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所导致到的。国家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货币政策按照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程度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在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减少,利率上升,对股价形成向下压力,反之亦然。印花税和证券交易所得税对股市有直接的影响。

(二)信息不对称对股市稳健性的影响

上市公司是股市投资价值的源泉,是股票市场发展的基础,股票市场能否平稳运行都与上市公司质量有着根本性的关系。股票市场是一个非完全竞争、信息非对称市场,上市公司对自己所发行的股票具有相对完全的质量信息。而股票投资者却不能拥有对上市公司质量的完全信息。有可能会造成投资者信息的崩溃与市场萎缩,从而影响股票市场的平稳发展。

(三)基于价格估值体系分析股票市场的稳健性

价格发现使市场的主要功能之一,价格发现机制不健全往往会导致市场估值体系紊乱,为股票市场暴涨暴跌埋下伏笔。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估值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发行市场投标询价范围比较窄,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难以有机衔接,新股往往会暴涨暴跌。同时,我国股票市场价格的收敛性也较差,缺少风险转移机制,将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市场价格的波动。另外,大少非减持在资金与心理两个方面对投资者有较大影响,使得原有的估值体系紊乱。

结合上述分析,中国股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波动幅度较大,系统风险不容忽视,种种现象显示金融危机使我国股票市场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再加上,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历程短,政府干预强,上司公司质量不能完全保证,信息不对称及估值体系紊乱等原因,可以说我国股票市场体系稳健的基础是非常薄弱的。

四、我国股票市场稳健性分析

影响股票市场波动的主要有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我国股票市场的非理性波动很难简单的用美国次债危机、热钱流动等因素完全解释清楚,透过不稳定的表象,可以看到这种非理性波动,更多是由于内在机制缺损导致的。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中国内地证券市场2008年的波动异常剧烈,上证综指从最高点的6124点直线跌落至1664点,最大跌幅达到73%。从中国股市的历史来看,我国股票市场可以说是一个“政策市”,一旦股市运行严重偏离政府目标时就会引发强烈的干预。中国股市波动异常剧烈,系统风险不容忽视。有关实证分析表明,美国、英国、法国股票市场系统风险占全部风险比例分别为26.8%,34.5%和32.7%,而中国股票市场的系统风险高达65.7%。因此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分析的是系统风险。

(一)股票市场波动度量指标选取

为了客观度量股票市场波动的状况,本文主要选取了2005~2009年沪深两市股票价格综合指数作为测度指标。

2005年至2009年间,上证指数振幅累计达14808.89点,年均振幅为1234.07点,深证综合指数振幅累计达4350.99点,年均振幅为362.58点,从年均振幅看,上海股市的波动幅度远大于深圳股市的波动幅度,泸市股价波动幅度比深市的幅度大871.48点。

作为测度上证指数与深证综合指数波动关联关系,相关系数可用以表明上证指数与深证综合指数之间的相关方向和相关程度。对样本数据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可得相关系数:R=0.925。

这表明,上证指数和深圳指数高度正相关,即在统计意义上讲,上证指数和深证指数波动的态势上是一致的,下面我们就选择上证指数来代表我国股票价格的总水平。

(二)影响股票市场波动的指标选取

影响股票价格指数的因素众多,本文综合各方面因素,从影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整体水平的角度出发,选择了10个影响股票价格指数的经济变量:1.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4.外贸进出口增长率 ;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7.成交量 ;8.汇率 ;9. M1货币 ;10.活期存款基准利率 。其中, 、 、 反映了整体经济状况; 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状况; 、 这三个价格指数反映了我国市场环境; 、 、 反映了我国金融环境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由于股票市场环境状况对股价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选择成交量 反映股票市场的状况。

(三)建立模型

本文所选取的2006-2009年的月度数据,既包括相对数据变量,也包括绝对数据变量。其中,对于相对变量(增长率、价格指数变量以及汇率),以原变量形式进入模型;而对于其他绝对数额变量,为了消除异方差,以对数形式进入模型。在对数据进行调整后,建立如下模型:

得到的结果为:

Se=(-8.630)(2.788)(0.116)(0.359) (0.216)(-0.547)

T=(1.715)(0.448)(0.012)(0.061) (0.072)(0.253)

=0.910

(四)模型分析

本模型保留了外贸进出口增长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成交量 、汇率 、货币供应量M1 ,这与我国的现实经济情况及股票市场的情况是基本相符的,除了未保留利率因素外。

外贸进出口增长率 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情况,金融危机,由于危机的产生而导致我国出口严重萎缩,外贸需求的急剧下降,也是引起我国股市大跌的原因之一。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代表了我国的市场环境,反映市场的通货膨胀现象,通货膨胀率与股票价格同向变动。这表明经济的热度是影响我国股票市场体系稳定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

股市成交量 对股指具有推升作用。在2005年1月到2007年10月,股市成交量节节高涨,同时股指也在随之上涨,到2007年的10月份达到了最高点6124.04。

汇率 对我国股市的影响程度日益加大,上个世纪80年代日元大幅升值,不仅使日本出现经济过热和贸易顺差的迅速减小,而且,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急剧飙升,导致“资产价格泡沫”急剧膨胀。此时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来控制泡沫。这与现实情况是吻合的。

货币供应量M1 与股市波动也密切相关的,货币供给量与股票价格存在正相关性,这主要是由于当货币供给量增加,不仅使得对股票的需求增加,促进股票市场的繁荣,而且还会引起社会商品的价格上涨,股份公司的销售收人及利润相应增加,增加投资者的信心,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使更多的资金流入股市,引起股市的震荡;再者,货币量增加,有可能产生通货膨胀现象,前面也提到股市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率存在正相关,由此可见,货币供应量的增减是影响股价升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构建稳健的股票市场的建议

(一)宏观经济层面的措施

我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政策市”,股市的走向跟随着政府的思想方向不断变化。宏观经济层面稳定,经济实际环境中维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率水平以及投资的有效增长是维持我国股票市场系统稳健与否的主要因素,健全调控机制,矫正市场非理性行为,要建立适应金融开放要求的货币政策框架。严格监控上市公司的质量,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奠定股票市场稳健发展的基石。

(二)警惕经济过热

为防止通货膨胀,主要是要警惕经济过热。防止通货膨胀,就要时刻警惕经济是否过热,解决经济过热主要有两种工具:一是削减财政支出,二是放慢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三)完善市场目标,推进市场改革

要完善股票市场目标,积极宣传、普及股票投资知识,帮助广大股民树立理性投资观念,形成科学投资的策略。要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评论内容的客观性,保持舆论导向的客观中立性。从而避免过度投机现象,防范股市的大起大落。对投资者来说,应摆脱“政策市”思维,学会发现股票的价值,树立长期投资意识,减少投机心理,在股市出现震荡时能够保持较为冷静的思考和选择。

(四)优化股票市场结构

股票市场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股市的长期稳定发展缺乏必要的支持。市场问题交由市场解决,但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应果断采取措施应对,同时,加大对违规公司和机构投资者的惩戒力度,增加其违规成本。最后,强化政府监管的独立性,减少政府因为利益重叠而削弱其公正性的根源,使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处于超然独立的位置。同时要完善公司权力制衡机制,优化治理结构,强化信息披露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五)加强监管,保证外部环境良好运行

为使金融体系保持稳定,首先应注重金融监管。考虑到我国的市场化进程还不够深入,高效的监管体制尚未形成,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还相当有必要强化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应积极向国际金融监管的规范靠拢,监管约束与市场约束并重,加强信息披露和交易主体的内控制度建设,要建立适应金融开放要求的货币政策框架。

参考文献:

[1]朱其刚.股票市场的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12.

[2]戴相龙.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及我国的应对措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12).

[3]杨秀昌,李国华.我国股票市场稳定问题思考.生产力研究.2009(21).

多元统计分析期末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理论及理论体系开放性的方法论依据在于系统论与耗散结构论的开放性原理和哥德尔原理关于理论体系完备性与逻辑自洽性相冲突的原理启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的方法论意蕴体现在新时期改革实践的基础、全球化多元化视域和主体认同和价值引领三个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的方法论原则包括开放性与建设性相统一、开放性与风险规避相统一、开放性与稳定性相统一、开放创新性与现实一致性相统一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方法论

一、理论及理论体系开放性的方法论探微

所谓理论,就是从对事实的推测、演绎、抽象或综合而得出的(对某一个或某几个现象的性质、作用、原因或起源的)评价、看法、提法或程式。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而任何一个体系或系统都具有开放性的属性特征。

所谓开放性就是指系统与环境发生交换的屑性,即系统具有从环境输入物质、能量、信息的属性。伊里亚,普里高津(lyyo PdC0dnc)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根据普里高津的最小熵生产定理,处于近平衡态的系统也是开放的。因为它也要维持其存在必须的物质能量的耗散,但这是一种“最小耗散”的状态。只有把系统推向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非线性的因素、关系、作用才能释放和展现出来,组分相互关系变得多样复杂,形成指数式放大机制,这是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内在根据,开放系统的演化过程在一定条件下是一个减熵的过程,使系统的组织化程度或有序化程度不断提高,系统内部结构更趋复杂而精致,功能更趋完善,系统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任何一个系统都同外部环境发生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是系统维持生存的基本前提,耗散结构理论中的“开放”是所有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

耗散结构理论揭示了任何一个系统的开放性的内在机制和属性特征。理论作为一个知识体系自然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任何理论都是一个在继承和借鉴中建构起来的知识系统。如果离开了对其他理论信息的吸收与交换,理论本身就会失去其生命力;任何理论都是对事物及其本质的近似反映,具有相对性特点,理论的不完备性决定了理论的开放性;任何理论的建构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研究方法及一定的适用范围之中,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和适用范围的不断变化,特别是事物本身的不断发展,理论也必然呈现出不断发展的状态。理论的开放性表现为其从现实之中不断地吸纳丰富自己,同时又不断地以理论指导现实的方式与外部环境发生作用。理论的开放性是理论作为一个知识体系必备的基本属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的方法论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逻辑展开和阶段性成果。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历史视野和当下场域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发展特质,必然体现出其理论体系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阶爱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

1 新时期改革实践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既是改革开放30年伟大历史进程的宝贵经验,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的行动指南。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探索,深化改革更是充满风险的艰难跋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向实践开放,捕捉、提炼并回答新时期新实践所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才能获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面临时代课题不断回应并解决重大现实课题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在深刻反思传统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这种反思是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带来社会灾难与个人磨难、1975—1976年间复出与沉浮、人生命运与社会命运的相互交织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中,经过深入的历史追问和不懈的个人思考。加之巨大的理论勇气与政治勇气,并在现实改革的实践中逐步产生的。以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已经建立,特别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论述,初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认识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自然就会引起政治体制、政党执政方式的相应改变,于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自然也就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建设什么样的文明,怎样认识人类文明”的命题出现,其实质是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探索性认识,其中就包涵有如何破除姓“社”姓“资”的二元对立思维的束缚。以便与人类文明相契合,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并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执政党执政观念、执政方式的现代化。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在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而经济发展中的“物化”、“异化”危及人自身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的逻辑必然。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观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要求,从深层次上看,仍然是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认识,是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进一步深化。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都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心命题而展开,三者呈现出一种主题与副题、原生与派生的辩证关系,而不是单独并列的三个理论命题。同样地,在当前经济体制需要完善,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尚需深化,旧的旧观念和新的旧观念需要破解,新的发展也会提出新的时代课题,所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有待深化。作为开放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尽管其主题和主线不会改变,但具体内容、理论重点和表现形式都会发生或慢或快的改变。”

2 全球化多元化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全球化背景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的拓展空间。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意在站在全球化的视野,立足中国实际,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与意识形

态利益的关系,提倡包容精神,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共同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明交流,提高世界文明对话交流的意识与能宏,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积极吸引和借鉴人类历史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尤其是在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民族冲突、经济危机等全球化问题方面,不断拓展理论的研究空间,在价值比较、路径探索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视野、问题谱系和理论创新,全球化推动着世界范围内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共存、融通与互动,势必带来人们对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的比照与体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若不能有效回应各种异质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的挑战与诘难,必然会疏远受众。减弱影响,其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的定位只能是自说白话的孤芳自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就要以自身内洽性的逻辑力量和对未来社会的指导作用,建构起超越其他思想理论和价值体系的制高点,

3 主体认同和价值引领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魅力,不仅体现为其理论内在的严密逻辑性,也体现为其内在的人文价值和政治意义,更体现为现实的效能和主体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以巨大的功能价值和广泛的主体认同,才能焕发出巨大的魅力,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行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我们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这也正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与功能。但不可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魅力还因诸多的障碍远未展现出来,社会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当下改革处于关键阶段,社会阶层不断分化、民众利益表达多元化的背景下,怎样凝聚社会共识,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地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迫切需要我们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品格。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利益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高价值。只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落到实处,落到人民的生活切实改善,落到人民的切身体验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认同与自觉遵循。为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不仅体现在其理论价值的现实体现上,也体现在实践主体的实践能力与示范性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就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价值与功能的统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的方法论原则

1 开放性与建设性相统一

谈及理论体系的开放性与建设性的关系,可以借鉴与运用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科学哲学家伊莫尔,拉卡托斯认为,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当一个理论或他所谓“科学研究纲领”遭遇新经验挑战时,科学家通常是通过对理论的外围或“保护带”的调整,来维护理论的“硬核”。尽管拉卡托斯论及的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模式,但对于我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依然富有启迪意义。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政党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个别观点或结论不可避免地陈旧过时,但只要我们坚持和维护其理论体系的“硬核”,通过不断调整和修复“保护带”的方法,就能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向未来的科学视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必须保持一种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的开放态度,在平等的基础上保持同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合作与对话,即使对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也不应只站在绝对批判的立场上来评价它们。而应从发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角度加以辩证分析,并积极借鉴。维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并不能采用唯我独尊、罢黜百家的办法。在此方面我们曾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过去理论界较多地强调多元化对一元化的冲击,要树立阵地意识,用一元化的理论去抵制多元化的进攻。尽管这也非常必要,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多元社会多元文化的存在,尤其是在当前我们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的现实条件下。所以党的17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吨008年2月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提出:“要尊重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在变化变动中求主动。”

2 开放性与稳定性相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当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实际上就是“制度化的思想体系”,是对当今中国社会制度合法性的基础论证,并通过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形态发挥作用,目的在于使社会成员认同现在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意识形态与所有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一样,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整个意识形态系统和系统内的价值观念不会轻易发生改变。其稳定性表现在其具有的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一经创造出来,就形成相对独立的价值观念,依靠内在的逻辑力量吸纳或征服其他价值系统,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干预社会生活。”

3 开放性与风险规避相统一

理论的开放性尽管是理论建构与发展的必要手段,但理论的开放性也会给理论本身带来一定的风险,

第一,知识和经验的开放性风险。任何一种理论都是经验抽象的知识体系,而知识总是伴随着无知,经验总是有限的,人的理性也就难以避免不完整性和有限性,处在一个不断调整和反思的过程中,这构成了理论建构中的风险因素。

第二,变量选择的开放性风险。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理论研究总是选择若干主要变量关系,进行逻辑分析,得出相应结论。但这一选择,却遮蔽了其他许多变量关系,从而埋设了理论解释复杂现象的风险。故此,一般而言,复杂现象往往需要多种理论予以解释。

第三,行动选择的开放性风险。理论具有解释问题的功能,更有指导实践的功能,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得以检验和发展。但实践主体总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理性作出选择与决定,对理论进行文本裁剪和现实嫁接。每一个选择与决定也就意味着理论验证与发展的风险性。而且,由于行动者往往以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作为标准,相互间的协商和共识常常陷入困难,引发风险与冲突,从而使理论的发展进路呈现出不确定性的多样性可能。

第四,时空的开放性风险。理论是建立在有限的理性和不完备的知识基础之上的,理论视域永远处于一个不断过渡的状态,不是一个能够彻底规避盲目和不确定的完备系统。这样,理论的建构与发展一直处在一个不断探索的风险之中。

4 开放创新性与现实一致性相统一

如前所述,开放性是理论体系创新的必要前提,但开放创新性的理论价值在于对现实的指导和改造作用。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价值最终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上,即理论贯彻落实的彻底性与实效性上。现实是理论的土壤,理论脱离了现实就成为无源之水——投有现实支撑的理论缺乏说服力;同样。现实亦是理论的实验场所和检验标准——没有现实验证的理论缺乏认同度。尽管当前学术界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还存在争论,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从历史视角看,社会危机并不完全在于创新能力不足,相当程度上在于理论宣传与现实行为的背离。“三民主义”演化为四大家族,是国民党丧失政权的根本,天朝田亩制度蜕变为天京专制王朝也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归因。正由于历史上常常出现的理论宜传与现实行动的背离,所以社会民众对执政者的理论宜传并不完全当真,眼睛真正盯住的还是执政者的所作所为。一旦社会民众对执政者的理论宜传不再认可和信任时,所有的理论宣传都会失去其“灵光,,即使再如何创新,宣传力度再如何加大,也都是执政者的“单厢思”和“一头热”。故此,我们在今天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创新性时,更要关注理论、制度、法律、政策、现实的一致性。这是彰显理论价值,获得民众支持,取得改革共识。群力攻坚克难的基础与关键。

责任编辑 梅瑞祥

上一篇:秘书学小论文范文下一篇:软件质量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