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护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多元文化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我国多元文化护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提高护理专业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水平。方法:阐明多元文化护理的内涵及我国当今在多元文化护理教育中的不足,并提出加强多元文化护理教育教学的对策。结果: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中缺少多元文化护理的教育课程,师资匮乏,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结论:通过加强师资建设;创新课程设置,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护理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从而构建系统的、有效的多元文化护理教学模式。

【关键词】多元文化护理 教学

多元文化护理是由护理专家Leininger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多元文化护理是研究护理对象在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从而为护理对象提供与其文化背景和健康需求一致的护理服务[1]。多元文化护理的内涵是指护士根据服务对象的宗教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方式,以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的健康需要[2]。

1.我国多元文化护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愈发深入,护理工作者会越来越多地接触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病人,这就要求护士要具备多元文化护理的能力,才能为病人提供适合其文化需求的人性化护理。而目前,我国护理教育课程中多元文化方面的课程较少,教学效果不太明显,制约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1缺少多元文化护理的教育课程

我国的医护院校多注重护理技能的练习及基础医学教育,不注重多元文化的传授,很多院校并没有开设多元文化护理的相关课程[3]。仅有16.6%的护生通过学校教育了解过多元文化护理 [4]。而开设多元文化护理的院校,有关多元文化护理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陈旧。仅是增加了人文课程如《护理礼仪》、《人际沟通》、《护理伦理与道德法规》,并且更偏重理论学习,实践内容很少。

1.2缺乏多元文化护理的师资

护理专业教师的双语授课能力欠缺,不熟悉哲学、社会学、宗教信仰等人文学科知识,因此多元文化护理的理论知识及技能相对不足。教学方法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2.提高多元文化护理教育水平的对策

为提高多元文化护理的教育质量,培养能够提供多元文化护理服务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提出以下几个对策:

2.1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2.1.1在校护生 开设有关多元化的护士语言沟通、各国家及各民族的文化风俗(社交习俗及禁忌、饮食习惯等)的课程;注重外语能力的培养,要求学习多元文化护理的护生能用英语进行护患沟通,并储备一定的护理英语知识。

2.1.2临床护士 可通过面授、VCR电化教学、案例讨论、座谈及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融合的在职培训对临床护理工作者进行多元文化护理知识的培养,通过培训,医生和病人对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均有提高。也可以通过阅读文献、参加学术会议等途径进行学习。

2.2师资建设

采用到国外的护理院校培训、远程教育等方式培养多元文化护理师资,以培养能熟练地运用英语授课、熟悉各国风俗文化、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临床业务能力强的“专家型”护理师资。

2.3多元文化护理的课程设置

增设多元文化护理的课程是培养护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学、文化交流、宗教民俗等人文课程,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护理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笔者建议:可同时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多元文化概述》、《社会心理学》、《护理伦理与法律法规》可作为必修课;《中西方文化概论》、《宗教民俗学》可作为选修课。此外,还应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注意加强双语教学。

2.4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我国多元文化护理的课堂多以老师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忽视了学生跨文化交流实践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多元文化护理发展较成熟,教学中非常注重师生互动,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在校学生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电影欣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建立多元文化护理知识的资源库:案例、课件、VCR、护理英语学习资料等。对于临床护士采取专题讲座、参加学术会议、参观考察等活动来更新教学方法以深化多元文化护理理念及知识。

2.5强化以英语为载体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加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自主学习各国、各民族的风俗文化的习惯与能力。例如:将学生分成小组,老师在课前布置自主学习的内容: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进行深入研究,课前网上查阅中、英文资料,课上用英文向大家展示该国家的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社交习俗、对疼痛及死亡的反应、葬礼风俗等。也可以请外教定时组织英语角,提前确定交流主题,跟学生一起讨论、探讨国外的文化元素。

多元文化护理是满足患者多元化的健康需要、促进优质护理顺利发展的有效途径。多元文化教育的教育对象既应包括全体的在校护生,也包括在职的临床护士;通过创新课程设置,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来构建系统的、有效的多元文化护理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多元文化护理的发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多元文化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Madeleine Leininger,Marilyn R. McFarland. Transcultural Nursing:concepts, theories,research and practice.3ed.New York:McGraw-Hill Medical Publishing Division, 2002,28(5):517.

[2]彭幼清.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1-129.

[3]李娜,杨淑芳.护理本科教育多元护理课程设置的必要性探讨[J].吉林医学,2012.33 (2) :444-446.

[4]仆玉粉,吴金燕,工志稳等.护士多元文化认知度及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25-28.

作者简介:

姜美玉(1981-),女,山东省昌邑人,讲师,研究方向:护理教育、护理实训。

多元文化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网络、计算机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文化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让文化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而在这种多元文化传播的视野之下,幼儿科学教育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元文化传播视野之下的幼儿科学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幼儿科学教育,它对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着更高的全新要求,这也使相应参考书籍的重要性体现了出来。由马明骏编写的《幼儿科学教育》一书从多元文化角度出发,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书中强调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到,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的初级阶段,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科学教育》一书立足当前幼儿科学教育的现状,从实际情况出发,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同时,考虑到此书的受众人群,书籍在编写的过程中,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兼顾了学术性和趣味性,这也是该书的特点之一。

《幼儿科学教育》一书从多元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内容通俗,由浅入深,行文十分流畅,书中对于许多难以掌握的知识点,都采用举例说明的方式进行阐述;而在结构方面,书中将“书籍引言”“教学目的”“教学分析”“具体案例”“分析总结”等分为几大模块,以此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具体知识讲解方面,书中不仅包括了警句名言、科学实验、实践拓展,还包括了许多有趣的科学故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兴趣,更有利于知识的讲解和对学生的引导。应该说,文化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也包括其中。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与繁荣,人们对于幼儿科学教育的看法也在发生着变化,而《幼儿科学教育》一类的书籍也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幼儿科学教育》中提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特色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因此,教师应在多元文化传播视野下进行幼儿科学教育,这样不仅利于幼儿科学教育的研究,同时对于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的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此外,《幼儿科学教育》对我国的幼儿科学教育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在幼儿教育中渗透多元文化的思想意识,可以使幼儿的审美体验更为丰富,从而做到以积极、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去面对不同的人与文化,有效地避免歧视和偏见,同时也能够加强幼儿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的适应性。该书提到了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更能够接触多样的文化,可以更大程度地拓宽儿童的视野,加深其对世界文化的认识,感受世界范围内的多种文化,形成对文化的适应性,增强学生的欣赏能力。《幼儿科学教育》中写道:在多元文化教育中,幼儿在初步感受到多彩世界的同时,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发展,这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

幼儿科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只有拥有了牢固的根基,我国的教育才能更为迅速地发展。《幼儿科学教育》一书中的许多教学方式以及思想观念都非常值得人们思考。幼儿科学教育不同于其他年龄的科学教育,由于幼儿群体的特殊性,对于参考书籍有着更高的要求,如《幼儿科学教育》书中所述,幼儿教育与其说是一项教育门类,不如说是一项教育使命,在多元文化传播视野之下,可以通过幼儿科学教育对儿童进行积极引导,将多元文化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幼儿科学教育对于今后儿童综合素质的提升、艺术兴趣的培养都有重要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封闭传统的幼儿科学教育模式需要极力避免,这便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自我提升和塑造,不能墨守成规,而要不断地吸纳外来的教育成果。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参考书籍,《幼儿科学教育》一书不仅分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我国幼儿教育面临的众多问题,同时在此基础之上还提出了解决之道,这不仅解答了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改革面临的众多困惑,同时,也对我国幼儿科学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是现代幼儿教育研究者非常值得参考的优秀书籍。

多元文化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1 多元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是指:人类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定的文化是一定历史、地域、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真实反映。多元文化即多民族文化, 不同民族, 不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行为规范, 导致不同的社会发展。它包括由国家、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形成的多元化社会, 为不同的患者提供多元化优质护理服务, 是当今多元化社会的需要。

2 护理多元文化的特征

2.1 护理学科多元文化特征

现代医学护理学科的定位已从单纯医学范畴转变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结合的领域, 其研究范畴包括:人类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各方面。随着现代科学的高度细化和广泛综合, 护理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理论上相互促进、方法上相互启迪、技术上相互借鉴、形成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和分支学科。如: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理行为学、护理人际学、社区护理学、急救护理及老年护理学等。由此可见, 护理学科理论体系涉及面广, 有多元文化特征。

2.2 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护理特点

现代护理理论的主题思想是以西方文化和医学理论为基础。目前, 广泛应用的护理理论和模式大部分由国外引入, 如护理程序、整体护理、循证护理等。由于中国的几千年文明史, 现除了西医护理外, 还有我国特有的护理特点:中医护理和中西医结合护理。目前, 在中医院内基本上都是实行中西医结合护理, 它充分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相融合性。

2.3 护理对象的多元化

由于护理对象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民族, 他们的文化背景、所受教育程度、人生经历、宗教信仰、价值观、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在临床工作和生活中, 要尽量了解各民族的文化背景, 在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方面给予尊重。从而给予正确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3 医护人员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3.1 多元文化护理是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实施的

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 除认真学习专业的知识外, 还应大量涉猎非专业的多学科的社会文化知识的。在学习中确立自身的多元化意识, 并自觉地应用到护理工作中。同时加强礼仪修养的学习、法律知识学习、自觉养成学习不同文化的习惯。

3.2 心理素质的提高

护士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主体, 要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 加强自身的修养尤为重要, 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1) 思想上积极向上、生活中乐观自信;稳定的情绪, 在困难和复杂的环境中能沉着应对;有宽广的胸怀。

(2) 在工作中要虚心学习同事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能听取不同意见, 互相交流经验, 取得更大进步。

3.3 专业技术方面的素质

(1) 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掌握各种常见病的症状、体征和护理要点, 能及时准确地制定护理计划。掌握护理心理学和护理伦理学知识, 了解最新的护理理论和信息, 积极开展和参与护理科研。

(2) 有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是一个优秀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除了常见的医疗护理技术外, 对现岗位的专科护理技术应精通, 能稳、快、准、好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 高超的护理技术不仅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

(3) 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医疗设备的使用, 熟悉急救药品的应用, 能熟练地配合医生完成对急症或危重患者的抢救。

(4) 医护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守工作岗位, 密切观察患者情况的变化,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认真做好查对制度, 时刻牢记医疗安全第一, 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

(5) 医护人员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有丰富的想象力, 勇于技术创新。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掌握与人交流的技巧, 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语言进行心理护理。

3.4 职业道德素质

护士是白衣天使, 救死扶伤是其工作职责, 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护士与患者是两个地位平等的个体, 对待患者应象对待朋友亲人一样, 为其创造整洁、舒适、安全、有序的诊疗环境, 及时热情地接待患者, 并尽量满足其提出的合理要求, 施予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3.5 身体素质

护理工作是一项体力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 此项工作关系到人的生命, 因而工作时精神高度集中, 因此, 要求护士要有健康的身体, 才能保证高质量地工作。

3.6 文化仪表方面

护士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 还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有不断进取的求知欲,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 不断扩大知识面, 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多学一些语言学、哲学、社会公共关系学、人文医学等知识, 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学习礼仪知识, 使自己的言谈举止、着装更得体有气质, 提升自身形象, 增强自信心和公众信服力。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多元文化护理工作新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 对护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护士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为了适应新医学模式下护理工作的要求, 当代护士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摘要: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系统化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 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护人员把护理工作从单纯的技术操作, 扩展到患者的心理、精神、环境、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作用。

多元文化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以工程类学生艺术鉴赏力的实际水平为调研基础,针对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的教学过程、考核模式、教学反馈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了如何改善艺术类选修课在工程类院校中的尴尬局面,真正提升艺术类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弥补工程类院校学生艺术鉴赏方面的欠缺,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关键词:艺术类选修课;教学效果;教学改革

艺术类选修课是工程类高等院校课程体系里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是工程类院校美育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属于为培养新时代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工程类人才而设立的公共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工程类院校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艺术精神和艺术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其教学目标在2006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表示如下:“在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過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同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

国家纲领性文件的颁发,可见国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然而,由于工程类院校多种现实条件的制约,使得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建设与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甚至出现了学校、学生都不重视的局面,没有充分体现艺术类选修课程类选修课净化学生心灵、健全学生人格的教学效果。

为此,我们针对工程类院校大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工程类院校大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的情况调查

此次调查主要在有代表性的工程类院校进行。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全国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有条件的学校,应将任意性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按照国家教育部文件要求,所调研的工程类院校的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美学》、《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任意性艺术类选修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合唱艺术》等。

调查数据显示,在工程类院校21%的学生认为艺术类选修课程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53%的学生对艺术类选修课程是一知半解,而只有26%的学生认为在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课堂上学到了很多;31%的学生认为,艺术类选修课程上课形式单一陈旧;72%的学生认为,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多是基础知识的授课,没有与所在的地方特色相结合;23%的学生对于上课内容不感兴趣;高达79%的学生反映,艺术类选修课的课堂从来没有让学生接触过相关辅助器材。

授课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授课老师所使用的辅助器材,其中87%的是基本的放映器材,如,幻灯片、电脑、多媒体教室等。

二、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调研结果分析

根据调研的结果可知,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程存有以下问题。

1.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所掌握的艺术知识含量不对称

工程类院校的学生中理科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理科生往往不重视艺术类课程,对艺术知识知之甚少,艺术知识的基础非常薄弱,这样便造成无法理解和掌握某些专业性较强的艺术类选修课。

同时,很多工程类院校对艺术类选修课也不是十分重视,因此有部分教授艺术类选修课的教师也是“半路出家”,并不是艺术专业出身,由此,这些教师所教授的艺术类选修课的课堂内容主要由艺术基础知识构成,而这些艺术类的基础知识又是可以从图书馆或者网络上轻易获得的;同时,由于教课教师的水平有限,缺乏艺术实践能力,也无法从纵深层次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因此,这样的授课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2.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形式僵化

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工程院校中有87%的艺术选修课教师仅仅使用幻灯片、电脑、多媒体进行授课,讲授的内容也多以知识介绍为主,几乎没有学生的实践环节训练,都是以讲授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学器械不足,教学形式缺少变化,这就降低了很多学生刚开始选修艺术类课程的浓烈兴趣。

3.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

根据实际调研,有90%的艺术类选修课程是在结课时进行笔试的,甚至有的工程类院校将艺术类选修课和其他专业课一样出试题卷进行考试。这种侧重理论知识记忆型的考核模式经过实践证明并不适合丰富多彩的艺术类选修课程。

三、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教学改革以提升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调研数据显示,有82%的学生认为艺术类选修课程是工程类院校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类型;69%的学生对艺术类选修课程还是具有较高期望值的。因此,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应该通过教学改革来提升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效果,达成学校、学生、教师三者对艺术类选修课的共同满意度,满足社会对新时代工程院校大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的根本需求。

1.确立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刚性标准

艺术类选修课程应该根据工程类院校对学生“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培养目标确立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之本,是衡量教师教与学生学必须达到的刚性标准。

确立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刚性标准也有两个方面:一是要确立教师的授课目标,二是要确立学生的学习指标。

由于艺术类选修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应该从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鉴赏能力三个层级来进行刚性标准的确立。这样,才能真正为提升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准则与基础。

2.整合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课程类别

在很多工程类院校中,艺术类选修课程名称繁杂,不利于确立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刚性标准,因此应该整合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课程类别。

工程类院校大学生现在对艺术类选修课程进行区分的方法是两种:一是在课程性质上进行了区别,划分了限定性选修课与普通公选课;二是在时间上进行了区分,限定性选修课是周一至周五上課,普通公选课是周六上课。

这种区分方法并不科学,因为有些课程内容相似但名称不同(比如音乐艺术类课程就有五门),如果相似内容课程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标准,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讲衡量的标准都很难精准界定,也无法达到明确的区分,不利于此类课程刚性标准的确立。

因此,应该根据工程类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实际情况,将十几门课整合为四大类:音乐类、美术类、影视类、文化文本赏析类。这样,制定各类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刚性标准才能做到找准靶心,有的放矢。

3.精化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而不是一次备课,一劳永逸。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程应该在考查分析工程类大学生艺术知识和艺术素养的宏观现状的基础上,精化教学内容,以使艺术类选修课程符合工程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制定三种教学内容模块体系:理论知识传授模块、实践技能交流模块、鉴赏能力提升模块。通过这三大模块组合,可以提高各艺术类选修课授课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可以随时根据每学年选课学生的特点、专业的需求、求职市场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调整个别模块内容结构,使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社会、市场、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接轨,与时俱进。

4.创新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

艺术类选修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自始至终充满浓厚的学习兴趣、问题意识、鉴赏欲望和实践渴望,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还应该注重对有实践渴望的学生进行指导,甚至可以与学生进行合作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原创与艺术实践能力。因此,注重师生之间互动、合作、实践的教学方法更适合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授课。

5.完善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考核模式

艺术类选修课程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选择适当的考核模式非常重要。如果对学生考核的模式不准确、不公正,会破坏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很难完成学习指标。

工程类院校现在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考核模式是:总成绩实行两级分制,考核内容包括平时出勤考核和期末试卷考核两部分,平时缺勤达三次及以上或期末试卷考核没通过为不及格,除此之外均为良。

现阶段,由于工程类学生的专业背景较为庞杂,这种考核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较难反映艺术类选修课程刚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因此应该从理论知识考核、实践技能考核、鉴赏能力考核三方面完善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考核模式,使之更适合工程类学生的实际。

6.追踪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

考察、反馈、反思工程类大学生对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接受水平与接受效果,从而帮助大学生自我拓展艺术视野和人文视野,系统梳理已学知识,获得创造性研究和思考的能力,提升艺术鉴赏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7.艺术类选修课课堂上应融入地方色彩与元素

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建设与创新要注重继承并发展地方文化艺术,服务于当地的经济文化。辽宁省丰富的民族特色是艺术教育得以异彩纷呈的前提,这也为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课程内容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艺术类选修课的授课过程中,应融入地方色彩与元素,体现艺术类选修课鲜活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艺术类选修课程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学习情境,教师应积极搭建展示平台,创造各种实践机会使学生得到锻炼,使艺术类选修课程教学充满活力,真正达到实用、有效的教学目的,增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使之对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学习由被动地赚学分转换为积极努力地获得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

多元文化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少年“成长小说”、动物小说、幻想小说、新潮童话异军突起,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儿童素质的发展。但同时,由于一些儿童文学作家艺术表现手法的单一化、成人化,导致了对儿童素质的负面影响,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20世纪末 ;儿童文学创作; 多元文化; 儿童素质 ; 创新

 

多元文化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素质教育发展背景下,大专院校数学教育应该运用文化教育理念,解决现有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多元化培养大专院校人才,显著提升数学人才的综合素质。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如何在大专院校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文化教育成为现阶段的重要研究方向。文章结合数学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探讨了数学文化教育的价值,并对大专院校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及应用能力的提升建言献策。

关键词:大专院校;数学文化;实践策略

一、引言

数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是帮助人类探索科学智慧的重要途径。大专院校在数学课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数学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精神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但从目前来看,依然有很多大专院校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局限于知识教学,不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为此,在大专院校中加强文化教育宣传工作非常紧迫。

二、数学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所谓的数学文化,就是指在数学知识体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方法论、文化论。首先,数学文化能够反映出人才的基本素质,展现出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数学文化能够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空间形态数量关系,这种思维文化必须贯穿数学教育始终。其次,数学文化在发展的同时,必须与其他文化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这也是判断个体是否具有数学文化素养的关键指标。在追求数学文化的同时,必须经历追求、打破、发展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能够使传统数学增加更多全新知识元素。通过对数学文化知识的进一步探究,也能够增强数学的实用性,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工具去解决各种问题。数学文化还能够形成专业的系统化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发展,全面提高数学文化的应用能力。

三、大专院校数学文化教育的主要价值

(一)有益于培养数学精神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时,通过开展数学文化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对科学家的故事進行深入探究,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探索的精神。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有益于拓展创新思维

在数学产生到发展的过程中,数学家们经历了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构建了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而这种创新思维是数学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大专院校开展数学教育期间,必须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探索数学文化,掌握更多数学理论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有益于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能够让学生养成严谨的逻辑,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还要积极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数学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

四、大专院校数学教育多元化教学的现状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教材内容枯燥乏味

我国大专院校数学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却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使得数学课堂教学与普通课程没有显著差异,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专院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非常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和升学率,不重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另外,大专院校的硬件设施不达标,数学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为学生提供所需的数学器材,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同时,大专院校数学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大部分教材内容过于落后,学生无法从教材中获取数学发展先进理念,课堂教育效果不高。

(二)师资队伍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专院校安排了专业教师帮助学生对数学艺术进行深入探究,但部分教师年龄比较大,对文化教育理念没有深刻认知,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数学文化教育要求。年轻的数学教师刚工作不久,教学经验不足,无法获得学生认同,使得数学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另外,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数学课以选修课为主,导致学生对数学课不重视,经常出现迟到、早退等各种不良现象,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学生综合素质比较差

随着我国对大专院校教育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大专院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而大专院校学生的素质普遍低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这给数学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加之原有小班教学制被改为集中教学制,致使数学课教学时间大幅缩水,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专业技能有所欠缺,导致大专院校数学教育效果不理想。

五、优化大专院校数学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完善数学行政管理

大专院校数学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在数学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选择数学教育专业。学校在招生期间,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的数学专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数学潜能,为数学文化教育奠定基础。大专院校在开展文化教育时,还应该加强数学教学指导工作,创设专门的教育机构,对数学教育进行监督与管理;积极开展数学教研活动,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让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落实文化教育理念,满足数学教育发展需要,提高数学教师招聘的准入门槛,保证数学教师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转变教学手段与调整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活动

在文化教育改革的趋势下,大专院校要不断更新数学教材的内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分析,确保数学教材不断完善,并根据数学专业的实际发展趋势及时修正,保证教材内容与多元化教学目标相一致。课堂教学要尽可能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案,避免传统“喇叭式”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更加多样化。在数学教学开展的同时,教师应该丰富数学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邀请知名数学领域人士到学校开展讲座,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信息技术更新升级的时代背景下,电教媒体在大专院校数学教学活动中也得到了普及运用,使原本严肃的数学课堂变得活泼、愉悦。电教媒体的合理运用,可以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成效。所以说,多媒体式数学教学的实行在加深学生感官体验的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专业学习气氛,促进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融入,助力学生对指定数学概念的内涵进行深透性领悟,并且充分掌握知识。若是未能掌握这些知识,就难以对数学内涵有深透性领悟。但若教师仅是单一地向学生传授知识,长期下去,就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使得学生学习热情降低。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数学课堂,能够助力教师搜集到丰富的素材,并保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设计相应的教案,结合学生需求编辑关联性的数学动画,再同时呈现解说性的文字,促进学生对数学有深透性的领悟和深刻的记忆。这还应当由教师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融入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使数学教学保质保效。

(三)课程设置需统一

在数学课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保证数学课程丰富多彩。例如,可以将“基础数学常识”设置为必修课,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可以将实践课、个人技能课等设置为选修课,让感兴趣的學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质,加深理解。这既可以促进学生全面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集中锻炼,不断成长。课本是数学教学环节必备素材之一,在具体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借助课本素材,还应当结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新内容。现代数学课本中也包含了一些新兴数学内容,然而现在数学知识更新频率较大,而课本更新率则相对较小,这不符合现代学生的数学发展需求。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具体学情和教学要求,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重编,鼓励学生深入探索趣味性的问题。在文化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挖掘学生的潜能,打破课内课外教学局限,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全方位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还要积极组织各种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创新发展。在数学教育多元化改革的同时,大专院校要加大资金和设备的投入力度,打造多媒体数学教室、仿真教室等,完善训练条件,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训练机会。

六、结语

大专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多元化改革符合时代发展趋势,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数学专业人才。大专院校必须分析当前数学课教学的问题和不足,加强对生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师资力量,完善课程编排,激发学生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文化教育过程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陈贤伟.职教大改革背景下的高职数学文化教育[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1):49-53,58.

[2]张婉佳.大专院校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2):127-128.

[3]黄 慧.渗透数学文化,感受数学之美,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教育的渗透[J].数学大世界(上旬刊),2020(8):95.

[4]王克亮.高中数学文化教育在引言课中的实施策略初探——以“平面解析几何引言课”为例[J].数学通报,2019,58(12):19-22.

[5]徐冬梅.将数学文化教育融入中职数学教学的探索——以“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小教专业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18):69-71.

[6]李院德,史 嘉.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5):54-56.

上一篇:消费者需求论文范文下一篇:网络综合布线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