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本范文

2023-09-19

高中英语课本范文第1篇

三只小猪英语绘本故事 1

Once there was a mother pig who had three little pigs. She was so poor, however, that she could no longer take care of the young pigs. So she decided to send them away。

It is time for you to go out into the world now. You are old enough to live on your own. Remember that hard work never hurts a pig. But I warn you, if you are lazy and get fat, than you will be too slow to run away from you know who. The hungry old wolf! The three pigs were scared and shouted. So the three little pigs left their safe home and went out into the world. They each went a different way, and they each built themselves a new home.

The first little pig was very nice and happy, but he was also very lazy. He didn’t like hard work. He always looked for the easy way to do things. Knowing he had to build a house for himself, the first little pig went go the market to look for supplies. When he saw a man selling straw, he said to himself, how easy it would be to build a house out of straw!

How much is that straw, sir? I will sell it to you for two cents, little pig. I’ll take it. So the first little pig bought the straw, and he built his house. Well, that was easy. I didn’t have to work very hard, and now I have a new house. This is great! The first little pig went inside and relaxed in his new home。

Now, the second little pig was a little different from the first. Because he liked to have lots of time to play, he always looked for the ffastest way to do things. The second little pig also went to the market in search of supplies for his new house. When he saw a man selling sticks, he said to himself。

I could really build a house quickly with those sticks. Sir, how much for those sticks? I will sell them to you for three cents. Great! I’ll buy them. So the second little pig bought the sticks and started to build his house。

Mom said that we would have to work so hard, but this is so easy. Look how quickly I built my house with these sticks. Now I will have plenty of time to play。

The third little pig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his brothers. He was a very hard worker. He wasn’t worried about finding the easiest way or the fastest way. He wanted things done the right way. When he went to market to buy supplies for his house, he looked for something sturdy that would last。

Wow! You have some really good bricks here, sir. I bet they would make a strong house. These bricks will help you build the finest house money can buy. How much for all of them? I will sell them to you for five dollars. Oh, I don’t have enough money right now. Can you wait until tomorrow? Okay, I will wait until tomorrow, but not any longer。

The third little pig quickly left to find work so that he could earn enough money for the bricks. He worked very hard that day. When he was finished, he had the money he needed. Early the next morning, he took his money and bought the bricks, and began building his house. It took him a long time, but he knew the bricks would make his house strong and safe。

When his house was finally finished, the third pig called his two brothers over to see his new home. They came and admired his work. Your house looks great. Now you have to come and play with us. Yeah! Let’s go into the forest to play. You two go on ahead. I still have some work to do. Wow, I get tired just WATCHING him work。

Remember, mother pig warned us not to get fat and lazy. Oh, he is so silly, he loves to work, and he never plays. So the first little pig and the second little pig went into the forest to play while the third little pig stayed home and worked. What the pigs did not know was that in that same forest there was a scary, smart and very hungry old wolf。

三只小猪英语绘本故事 2

The wolf usually ate squirrels, chickens, chipmunks, and other small animals. But today he was hungry for something different. Today he wanted a tender, delicious pig. BACON! PORK CHOPS! HAM! That’s what I want for dinner。

Wait! What is that I smell? Could it be a tender, delicious pig? Just then, the scary, smart and very hungry wolf saw the two little pigs playing. He was a sneaky wolf and decided to try to join in their game. Hello, little pigs. I am a friendly wolf and would like to play with you。

I … I… I don’t think so. Yeah, our mother warned us about you. The two little pigs stopped what they were doing and quickly ran back to their homes. The wolf followed them and came to the first little pig’s house. Little pig, little pig, let me in please. Never! No! No! No! No! No! You will never get in here! Then I will huff, and I will puff, and I will BOLW your house down!!

So the wolf huffed, and he puffed, and he blew the house down. The first little pig was so afraid. He ran as fast as he could to the second little pig’s house and began banging on the door. Help me! Help me! The hungry old wolf is coming after me。

Come inside, brother pig. We will be safe in my house. Shortly after the first little pig was safely inside, they heard a knock on the door. Little pigs, little pigs, let me in. it’s the nice wolf. Never! No! No! No! No! We will never let you in. Then I will huff, and I will puff, and I will BLOW your house down!! So the wolf huffed, and he puffed, and he blew the house down. The two little pigs were really afraid now。

They ran as fast as they could to the third little pig’s house, so the wolf would not eat them. Little brother! Little brother! Help us! The wolf is trying to eat us. I thought this would happen. Come into my house. Hurry! No, little brother. We should run away. The hungry old wolf will blow this house down! He isn’t going to blow MY house down. It’s made of bricks。

The two little pigs went inside the third little pig’s house, and moments later, they heard a knock on the door. Little pigs, little pigs, let me come in. it’s the nice wolf. Never! No! No! No! No! We will never let you in! Then I will huff, and I will puff, and I will BLOW your house down. So the wolf huffed and puffed and huffed and puffed, but he just couldn’t blow the house down! The three pigs cheered, and the wolf went home without a delicious pig in his stomach. I must have those pigs to eat. I will have to think of a new plan. I am a smart wolf, and I will just go back to their house tomorrow and trick them。

三只小猪英语绘本故事 3

The next day, he went back to the third little pig’s house with a really big, friendly smile。

Little pigs, you are so smart. You are much smarter than me. I am sorry I tried to hurt you. Let’s be buddies. I know a really good field with lots of carrots. Do you want to go with me? Hmmm. That sounds nice. Where is the field, and when do you want to go? The field is very close. It’s on the side of farmer jack’s barn. I will come back tomorrow at six in the morning。

高中英语课本范文第2篇

其实, 何必舍本求末呢? 我们使用的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学生写作素材的好来源, 但遗憾的是这一丰厚的素材源往往成了师生共同遗忘的角落。课文中的素材是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 但不少学生并不知道怎样用好这些材料。若能把课本素材好好运用起来,这样,我们的学生怎么还会为写作的材料而犯愁呢?

古语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写作中如何用好课内丰富的素材呢?

1对课内事例和观点进行分类归纳

课本上的文章,文质兼美,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很多文章中的事迹、人物和观点,都可以分门别类,供学生选用。比如,在教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时,我们可引导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残缺也有美,残缺也是美,维纳斯正是缺少了双臂,才显得如此美丽迷人;不要为自己的某些缺陷难过,也许你的缺陷,会带给你与众不同的美丽,会带给你不同与常人的勇气,毅力和成功。那么,这个材料,这样的道理,就可以用于“缺陷”、“身残志坚”等话题了。

笔者曾指导学生立足教材对人教版普通高中的语文课文素材进行梳理和系统的归纳, 不少学生所归纳的素材就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有的学生是这样归纳的:

1.1 恒心毅力篇

为了活得有尊严,史铁生面对双腿瘫痪的厄运,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以原有的初中底子而成为一位名作家。 (史铁生《我与地坛》)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

1.2 理想志向篇

革命人士夏渝被捕入狱,但他仍没有放弃革命理想,在狱中劝牢头造反。 (鲁迅《药》)

对理想要有执着精神,九死犹未悔。 (屈原《离骚》)

……

以此类推, 有的学生还从课文中感悟到淡泊人生、精忠爱国、奋斗奉献等一系列话题的素材。 对课内事例和观点进行分类归纳,学生不但进一步熟悉的课文,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经常有意识地进行此类训练,把握好了课内这个“粮库”,再加上对社会时事的积累感悟,学生又何愁“无米下锅”呢?

2找准切入点,多角度看待同一个材料

“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一些经典的材料 ,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内涵。请看看下面几篇高考优秀作文的选段,相信能得到些许的启示。

课内材料:李密与祖母相依为命,对祖母孝敬甚笃,以孝闻名于世,因此屡被征召。同时李密也是以“孝”成功感动晋武帝, 达到“辞不就职”,先尽孝后尽忠的目的。 (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四《陈情表》)

【例文1】“双赢的智慧”(05年山东高考作文题)

以退为进的智慧

“李密以《陈情表》一文名垂千古,向后人展示了他双赢的智慧。李密聪明,避而不谈转事新君的忧惧及不满,却大肆渲染自己对祖母的感情与孝情。李密以退为进,用婉转恳切之辞感动了皇帝,得以报达祖母养育之恩,且避免了拒任新朝的罪过。”

【例文2】话题———“买镜”(04年湖北高考作文题)

“李密自幼痛失双亲,伶仃孤苦。祖母刘氏悯其不幸,躬亲抚养。祖母的关爱就像一面镜子,照出骨肉之情、仁厚之心。祖母的关爱不就是栽培李密成才、成全李密美名的一面宝镜? ”

【例文3】话题———“一枝一叶世界”(05浙江高考作文题)

李密之苦情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谨拜表以闻。”李密以一句谦卑之词,结束了向晋武帝的陈情,却激起了我心头的浪花。……虽以供养祖母为由,辞不赴命,然君心叵测,喜怒无常。若触怒龙颜, 则命不久矣,谈何供养祖母?李密内心惶惑,怎“怖惧”二字了得? 诗云:‘一叶落而知秋’。李密一言而知其苦楚。”

从以上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在写作中我们可以“一材多用”, 即一个材料可应用于几个观点上。事实上, 无论是历史文化名人,还是经典思想,都可以多角度运用。所以,同一个课内素材根据话题立意的不同,也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不同论据的。同样是一条鱼,你可以油炸,他可以做成鱼片;他把鱼蒸了吃,你可以煎来吃。当然,这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指导学生扣紧观点和材料的关系来找准切入点, 从而学会对材料进行取舍,确定是“炸”还是“蒸”。

3巧用课内诗文名句

教材里汇集古今中外的优美语句, 有许多语句都能拨动我们的心弦,关键的是如何指导学生引用好里面的诗句。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若引用得法,就会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在04年江苏高考模拟作文《书之声》中,有考生写道:

“她有‘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繁华,她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淡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她的决心,是她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是她感伤时如梦的呓语。”

短短的语段,辛弃疾的《青玉案》、王维的《山居秋暝》、王昌龄的《出塞》等在文章中汩汩流淌,旁征博引经典诗词,意蕴丰厚,不同凡响。可贵的是,作者所选“金句”皆出于课内。其实,对于课内名言佳句的运用,可放在开头引出观点(凤头),可放在结尾照应观点(豹尾),也可放在文中作论据证明观点(猪肚),甚至可以作为中心语的修饰成分。只要围绕观点,切中主旨,说服力就会大大加强。

诚然,要用好课内名言佳句首先在于积累。我们不防鼓励学生对自己欣赏的,有感悟的名言佳句摘录成册,办“展示栏”,开“鉴赏会”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相信能让学生扩展视野,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高中英语课本范文第3篇

王鲁镇中心中学 段秀峰

一、导入

幻灯出示金色花图片和词语“妈妈”,然后说:“同学们,老师今天考一下你们的想象力,看谁能说出“花”和“妈妈”是什么关系。

生:是母子关系,孩子是花朵,妈妈是温暖的阳光,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灿烂地开放。

师:就“母子”与“子母”的用词纠正一下。

生:妈妈像花一样美丽。

生:花是我献给妈妈的礼物。

师:同学们的想象非常好,把花当作孩子,用花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献给妈妈的诗——《金色花》。

二、读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幻灯出示:本文写“我”与母亲的几次嬉戏?各是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找一名学生朗读,纠正字音,然后思考。

生:写了三次嬉戏,第一次写妈妈作祷告时,“我”把花香送给妈妈;第二次写妈妈读书时,“我”把影子投在妈妈的书页上;第三次写妈妈傍晚到牛棚时 ,“我”再落到地上,请求妈妈给我讲故事。

生:还有一次,写“我”在新叶上跳舞,悄悄到开放花瓣,看着妈妈工作。

师:归纳起来共讲了三种情况。板书如下:

悄悄开放,散发香气

嬉戏 投影在书页上 ,伴妈妈读书

傍晚在牛棚现身,请妈妈讲故事

三、品

师:下面我们来品读这首诗。幻灯出示要求:

分组讨论: 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能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吗?把写得好的地方画出来在旁边写写批注,讨论后每组选一代表发言。

全班交流:

生:第四段写得好,它写出了孩子对母亲深深的爱。

师:你怎么体会出来的?

生:在母亲作祷告时孩子把花香送给她。

师:同学们闻到花香了吗?闭上眼睛仔细地嗅一嗅,看一下有什么感觉。

生:好香啊,我感到心情愉快,好像有一股清泉从我心中缓缓流过。

师:你体会得太好了。那么,孩子要借这花香表达对母亲的什么感情?

生:对母亲的爱。

师:你能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吗?

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好。

生:我认为“我不告诉你,妈妈。”这里写得好,他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无私。

师:他为什么不告诉妈妈?

生:这是他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为自己能为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是发自内心的不求回报的行动。

生:我认为第五段写得好,这里写妈妈读书时,“我”把影子投在妈妈的书页上,而且投到她正读的地方。这体现了“我”对妈妈的依恋,充满童趣。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仔细,而且用了“依恋”和“童趣”这两个词,非常贴切。

生:读 „„

四、悟

幻灯出示要求:

分组讨论:归纳一下,你从文中感受到什么?然后分角色朗读一下。

生:我感到母爱子,子爱母,母子非常融洽亲密。

师:同学们的体会都非常深刻。板书:

对母亲深深的爱 融洽的亲情

五、拓展延伸

出示:你是否也有与此类似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同学教我一首歌——《妈妈的吻》,回家后,我调皮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给你唱一首歌,你亲我一下吧。”“好!”妈妈答应了。我咿咿呀呀地唱起来,妈妈指着我的小鼻子说:“你呀,调都跑到北京去了。”说着亲了我一下我也趁机亲了妈妈一下,我们都笑了。”

师:你能给大家唱唱这支歌吗?

(生唱其他同学主动鼓掌)

生:去年放寒假时,我得了一张奖状。回到家,妈妈正在洗衣服,我悄悄地走过去,从后面捂住妈妈的眼睛,故意变了声调,说:“你猜猜我是谁?”妈妈猜了好几次才猜中我,我把奖状放在她面前,妈妈看到奖状后开心地笑了。”

六、活动:请你露一手

出示要求:本文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金色花——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表现对父母的爱。

生: 假如我是一片云

假如我是一片云

一片富有爱心的云

当妈妈在田间劳作时

我会飘到他的头顶

为她遮挡如火的骄阳

当妈妈流下汗珠时

我会洒下蒙蒙细雨

为妈妈送上 一阵清爽

(师生同时热烈地鼓掌)

师:你写得太好了,这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诗篇,多么纯真的感情啊!

„„

七、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大文学家泰戈尔的作品受到了母爱与父爱的熏陶,希望大家以后都能爱自己的妈妈爱自己的爸爸,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散文诗两首》“研讨与练习”说明 深圳市龙华中学 邓拥军 说明:

对《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明,做了本人觉得有必要的修改。

一 朗读《金色花》,想一想:诗中的孩子跟妈妈捉迷藏,表现了孩子对妈妈怎样的情感?他为什么会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 本题意在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情感,理解诗的表层意象和深层意蕴。

诗中的孩子跟妈妈捉迷藏,表现了儿童喜欢嬉戏的心理,以及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孩子”要妈妈时时刻刻注意他的存在,让她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让她为自己着急。

他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是为了方便和妈妈捉迷藏。因为金色花的树枝、花瓣、花香、树影,可以和妈妈的所有日常活动接触,无时不在提醒她注意“我”。作者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因为金色花的圣洁可以代表孩子的纯真。

二 《荷叶 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当“我”注意到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时,为什么“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本题意在让学生通过解读文中“我”的情绪变化,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本文母爱主题呈现的过程和方式。

“我”的情绪从听雨观荷开始,经历了一个由烦闷不适到释然的变化过程。“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让“我”烦闷;凋谢的白莲让“我”怅然;即使是盛开的红莲,也不能让“我”心情好转。但是,当“我”注意到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时,“不宁的心绪散尽了”,因为“我”由此联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呵护和关爱。“我”的这一情绪变化,是全文的重点,为结尾的歌颂母爱蓄足乐势。 三 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1.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我那时所要同你说的话了。

高中英语课本范文第4篇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2)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

(3)现在我们一谈到孔子与《论语》,便有不少人脱口而出:“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半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第二十五章,后半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很多人特别是女人都非常反感这句话并由此反感孔子。也有人替孔子打圆场,说这里的“女人”不是指女人。

我认为,退一步讲,即使孔子在这里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释为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对女人的歧视,是一种通病,是时代的印痕或时代的局限。在西方,耶稣骂夏娃,亚里士多德骂女人,尼采骂女人,非常严厉,其程度大大超过了中国的男性思想家。就是休谟、黑格尔,对女性的歧视也很厉害。当然,无论东西方人士,对女性的歧视、蔑视、轻视,都是错误的。儒学、儒家中有对女性不尊重的表现,是需要批评的,但我们要放在时代的背景上加以理解与检讨。我们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外来文化,同时也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自己的固有文化。百多年来对于儒学的批判,有许多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的,浅层次或直线性的,以致于今天中国大陆的多数中青年仍然沿用上世纪70年代批林批孔的方式和80年代“河殇”的方式来对待儒学。我们需要以同情理解的心态和理性批判的方法来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

(4)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于城下,晚上刮风下雪,气温骤降,同宿城门下的一女子冻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将其抱在怀中,靠体温为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没有非礼之举,留下了坐怀不乱的美誉。 无独有偶。鲁人有独处室者,邻居是一个寡妇,也独处一室。半夜,暴风雨至,寡妇室坏,想进鲁人室躲避,鲁人闭户不纳。寡妇在窗下哀求道:“你怎么不懂得仁爱,不让我进去?”鲁人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一室。你现在年轻,我也年轻,所以不敢让你进来。”妇人说:“你怎么不学学柳下惠?”鲁人说:“柳下惠能做到,我是万万做不到的,我现在是用我的做不到,学柳下惠的能做到。”孔子说:“善哉!要学习柳下惠者,没有像鲁人这样会学的,希望向善的方面发展,却不因袭别人的行为,算得上智了。”

在孔子看来,柳下惠的选择是对的,鲁人的选择也是对的。 (5)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贡四下询问走失了的老师孔丘,这时候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话告诉他。孔子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这就是孔子,一个浑身上下充满幽默细胞的老头儿,全然不是千百年来端坐在画像中,端坐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形象。在孔子眼里,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远存在。

(6)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处境。他所宣扬的仁爱和礼教,有时候被抛在一边,可有时候,又搞得登峰造极。不是吗?直到今天,几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学的人,可研究什么?我想: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可是,无论如何,孔子是伟大的。是的,绝对是伟大的。他的经典的论述,是人性,是人伦。有人说:地球上的万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所有的报应,是因为人类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顾一切地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所以,人类呼唤人性,呼唤平等。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唤人性。是的,封建的历代王朝,都在以儒学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上,显现一个天子的抉择的。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道德沦丧,必然是四面楚歌:理智的时候,就会向孔子讨教。

(7)诚信:诚信是治政之道。古人认为,治理国家,掌握政权,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否则就会自取灭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是说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这三项,让你去掉一项,你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还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自古以来人就难免一死,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来。

(8)寻觅: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庄里传来,余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也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了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过书坑过儒的。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了。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子,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接待我的济宁市的朋友说:哈,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武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惟有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21、嵇康

(1)“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面,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嵇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和其他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人仕吗?是否忘了《与山涛(山巨源)绝交书》?那铿锵的言辞己经向所有人宣告了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生活,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认识迈进。

(2)我不知道在别人心目中嵇康算不算英雌,但从他的每一次选择中我断定:他是个英雄。

嵇康也许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于俗,不慕于官,过着白己田园隐士的生活。一代名将钟会,慕名往谒,结果被拒之门外。钟会在临走时,没忘记恨恨地瞪两眼。于是嵇康便上了刑台,理由是谋乱。行刑前,执刑官问他还有何话说,他抬起头,看着台下三千太学生稽首向着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司马昭也看着嵇康。嵇康知道,以他的名望,只要向司马昭说一句恳求的话,往后则皆大欢喜。他的心在动,心在痛,屈服吗?不,他知道自己并没有错。于是他说了句:“把琴拿来。”……他勇于赴死的从容给了历史一个隽永的背景,那已成绝响的《广陵散》余音绕耳,嵇康是在尊严与生命之间做出了令人回味的抉择。

若干年后,我们会说:这是最令人回肠荡气的选择!

(3)沙漠上的狂风刮过古堡的废墟,书本中妄自描述着空中花园的美丽,人们希冀希冀着听到消逝已久古乐的音律,时光带走了古文字的意义。历史的车轮缓缓轧了过去,轧碎了多少文明古迹。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相信古老的文明也能在今天重现。

昔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临刑之前叹息:“《广陵散》从此绝矣。”一部名曲就这样失传了。当真是“后不见来者”。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现代人就将再次听到这千古绝唱,嵇先生之记忆即是现代音乐家的曲谱。

(4)包容:嵇康的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于人,另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人。山涛让他当官,是善意的,他却气得要死,认为对方侮辱了自已,可就是这个山涛使他的儿子没成为孤儿:钟会非常崇拜他,想和他交朋友,他连正眼都不看一眼,这其实就是嵇康心胸狭隘的表现,不能像大山一样包罗万象,不能像大海一样海纳百川。

有人说,这是嵇康天性自然的执着。天性是什么?天性就是包容。而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统治者也没能容得下这样一一个知识分子,把他作为一个异己给消灭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5)家庭教育:凡人们的言论、思想、行为,倘若自己以为不错的,就愿意自己的朋友都这样做。但嵇康不这样,不愿意别人来模仿他。嵇康,一看他的《绝交书》就知道他的态度很骄傲的:但我们看他做给儿子看的《家诫》——当嵇康被杀时,其子方十岁,算来当他做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儿子是未满十岁的——就觉得宛然是两个人。他在《家诫》中教他的儿子做人要小心,还有一条一条的教训:

一告后辈要立志,志之必坚。 二告后辈要“见义而作”,赈灾济贫。 三告后辈要慎言。

四告后辈要少欲,要宽容谦恭,要有涵养。

五告后辈不要打探他人隐私。他说:“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强知人私。”

六告后辈不要受人之馈。他说:“匹帛之馈,车服之赠,肖深绝之”,因为“常人皆薄义而重利”,别人主动向你破财献礼,则必有所求,必图回报,这是“君子之所大恶也”。

我们就此看来,实在觉得很稀奇:嵇康是那样高傲的人,而他教子就要他庸碌。因此我们知道,稚康自己对于他自己的举动也是不满意的。只是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为,并非他们的本态。

所以,后来被山涛推荐而做官的嵇绍,成了一个为皇帝忠诚保驾的驯臣。

有一次晋惠帝兵败被困,文武百官纷纷逃散,惟有嵇绍衣冠端正地以自己的身躯保护了皇帝,死得忠心耿耿。

(6)自虐,实际上是精神的流亡,是精神苦闷的象征。魏晋士大夫的一个倾向是服药、喝酒、身上多虱,这与其说是隐逸、潇洒,倒不如说是这些部含有自虐的成分。他们追求精神自由,追求高古的人格,不愿与当时的社会达成妥协: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生命的能量只能向内转,通过自虐式的感官刺激来获得暂时的宣泄和解脱。嵇康作为一位与时代相悖的人,他承受了太多的精神压迫与打击,他别无他法,只有把常常饮酒、服药、装疯等自虐形式作为自我拯救的方式。在精神苦闷之际,用药酒等刺激感官,借酒杯来浇心中块垒。这也是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方式。

(7)坚持自我:其实嵇康是很有才气的一个人,所以山涛就推荐他出来做官:但是按照嵇康的性情他是不愿意接受的,于是嵇康就要和山涛绝交。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到嵇康的性格是很矛盾的,因为嵇康当初说“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

自己认为最好的朋友,就因为这样就结束了来往,也可以看到嵇康是把他自己的本性看得极其重要的,不容他人干涉。嵇康的行为不是因为按照什么现成的规矩去行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本性,所有这些都是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体现。

(8)路:嵇康啊嵇康,愤世嫉俗,绝望了这社会的一切而毁坏礼教者是你,“非汤武而薄周孔”者也是你,你呀你,你可如何让司马氏安于枕席?你的一腔忠愤却无人知,只好寄托于手中的铁锤——第一锤,砸平世间不平事;又一锤,大泄胸中之悲郁;再一锤,以警醒生前身后千年万年所有的炎黄子孙:看一看,我生活在怎样一个世纪?“砰砰”锤声中,钟会来了,你并不理睬,只抛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一句“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于是你抛锤仰天大笑:“哈哈……吾非汤武而薄周孔,看你何名篡权柄!”这一笑,惊掉了司马昭手中的玉杯,杀机顿生。

人说你毁坏礼教,不事孝道。“冤哉!”一千七百年前那没有发出的呼喊,就让我替你喊出吧!或许,这有悖于你不屈的性格,但那是在路人皆知司马心的时代,这是称那个“冤”字己完全被世人理解的时代。我知道你表面上毁坏礼教,实则是激愤于挂羊头卖狗肉者之流(如司马懿)的胡作非为,激愤之极而转为不言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礼教!其实啊!司马懿何尝是孝子?可司马氏就是以不孝为名杀了你。悲哉!“阴阳易位,时不当兮”,屈子几百年前的这一悲吟,不幸却又应验在了你的身上。

(9)交友:冤哉!嵇康!

再不见你纵酒之豪情,再不闻你打铁的锤声。一壶酒,浇铸成你狂放的本色:一把锤,锻造了你铁样的个性。如此本色,如此个性,才成就了你的一生。

你“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在你的眼中,这世界应如你杯中之清酒,无尘渣毫粒,无腐臭之气,而是清冽如流玉之晶莹,甜香赛芝兰之悠长。可遗憾的是,翻遍一卷《中国古代史》,你的名字却印在了最昏晦的那一页:满眼是野蛮的屠戮,满耳是大众的悲鸣。其时,有明哲保身者,更有持“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陋志者。你“常谓之知言”的山涛,此时便弃你而去,留你一人痛饮苦酒:“美酒今以之驱愁,良友兮不可不慎求。人之相知兮,贵识天性,曲者不以为桷兮,诚不欲以枉其天才。”面对山涛的诱荐,你嬉笑怒骂,接舆狂歌。一纸《与山巨源绝交书》阻断了后路,更逞了淋漓之快意,成就了后人敬仰之声名。

22、苏轼

(1)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2)一枝一叶一世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3)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4)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6)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23、杜甫

(1)从你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我读出了你的心胸之开阔,襟怀之豁达,志向之高远,我读懂了站在山顶上的身姿才是潇洒,把众山饱览于眼底的感觉才是快乐。于是从此我便有了凌云的志向,于是在我自己的心中,便有了一种充满了自信的豪爽。

(2)当一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眼底,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身着用怨恨织成的衣衫,用愁苦覆盖脸面的你、你的脚步里透着沉重,你的举止中饱含压抑,你的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世道的无奈与不满、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艰难;令你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个国家的危难、于是,在我心目中,“无私”与“伟大”两词已悄悄的跟定了你。我为你的才高八斗却不得重用感到惋惜,我因你的凌云壮志得不到施展而感叹;既然上帝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你,又为什么让你在悲哀无奈中死去?既然你带着不凡的气质来到世间,却又为什么只因贫困就匆匆离开人世?皆大悲哀!

(3)他的一生都被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难追赶。他甚至还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缕余光,就被离乱的秋风,吹往落木萧萧的江畔。

皇帝和宫城已在侧身时渐次远去。十年客居,连同迟开的牡丹,一起被经年的雨水冲淡。当百姓的血泪最终融汇于战火,天地间只剩下踉跄的步履,辗转于破碎的山河。辗转于饥饿和病痛,展转于旅途的满目疮痍的忧愁。异乡的屋顶洒满月光和露水,露从今夜白,白发连着秋草。而秋草,秋草瑟缩于一个人的消瘦。

只有草堂在蜀中等他,这世间唯一的栖息地,将在宿命中迎来一个漂泊者的孤独灵魂。他不再是一个诗人,他只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在妻子无助的泪眼里,承受着稚子新亡的巨大哀伤。

并承受着命运,或被命运摆弄的结局。一个用身躯支撑着王朝的人,却被堂上坠落的瓦片击伤,一个一生热爱祖国的人,始终被祖国遗弃。

没有什么再能够拯救,包括笔端的千万间广厦,也将注定坍倒。所有的泪水朝向一个褴褛者滂沱,但他已无法看见一个时代的辉煌。最终依赖于歌吟,也最终于湮没于歌吟。

(4)当读罢你的《春夜喜雨》,我发现,原来在你的人生中还有愉悦欢乐,是啊,你是热爱生命的,热爱自然中的一点一滴,但黑暗的社会世道偏偏摧毁了你平静的心,世道不允许你有快乐,战争不同意你活得洒脱,一切的一切切断了你与快乐之间的绳索,更是悲哀至极。

你是如此遥远又是如此逼近,你是如此神秘又是如此平凡,你用悲苦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却在用诗章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在你的人生之路上,忧愁、痛苦把你的人生道路弄得坎坷荆棘,但你留在文学史上的印迹却是处处充满了鲜花与赞语。无奈,愤恨磨灭了你生活的信念,但你的不朽的灵魂因你的诗而永远有青春活力。

24、屈原

(1)泱泱诗海平平仄仄的源头是离骚,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播进土壤就会长出一棵橘树,一茎绿荷一兜灵芝一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两千年前遥远的芬芳。

他的诗是淋漓的血液/和着泪水的苦涩,一滴沾唇便让人永远保持清醒/而不是美酒/让浊世在惨笑中,醉倒……

他的诗是烈火/却烧不透黎明前的夜,是荆棘林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旧时代浓黑的咒语。

他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嘲笑,甚至围攻而今却成了一面旗帜,在人类精神的上空飞扬、生动,龙的传人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尚且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也就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3)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驰骋的思想,汨罗的江水多情,拥抱了你浪漫的失魂。诗人的忧愤太多,忧国忧民,忧楚国的江山社稷,忧黎民百姓的苛苛命运。于是愤怒的忧愁,如火山般爆发,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诗篇。天地有情,有情的天地倾听你泣血的呼唤;黎民有爱;仁厚的黎民发出一声声叹息,汨罗有幸,有幸的汨罗收留了你无所栖息的灵魂。端午的米粽呦,千年万年呼唤着你的精魂,遥祭着你的英灵。

高中英语课本范文第5篇

无锡市南长区培智学校 谢燕 214026

摘要: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有机相连在一起,应充分解放智障儿童的大脑,让他们的眼睛、嘴巴、耳朵、双手一起动起来,真正的参与到语文学习上来,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活味,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更切合智障儿童的实际,让智障儿童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智障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知春华秋实,在生活实践中扩大眼界,获得知识。在教学《青菜、萝卜》时,让智障儿童在认识常见蔬菜的同时将蔬菜(青菜、黄瓜、西红柿、萝卜)和水果(苹果、桔子、香蕉)放在一起让学生自己比较,自己分辨,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充分解放智障儿童的大脑,让他们的眼睛、嘴巴、耳朵、双手一起动起来,真正的参与到语文学习上来,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活味,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更切合智障儿童的实际。

关键词:因材施教

智障儿童

生活激趣

正文:

陶行知先生的儿童中心课程观认为:教学的中心不是书本,不是教师,而是儿童,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智障儿童的智力低下,其在学习上突出表现为:注意力集中困难,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学习的迁移能力差,学习兴趣缺乏。智障儿童的这些认知特点告诉我们,对他们采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行不通,而以直接的,与他们关注的实际生活最贴近的方法,便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让生活融入智障儿童语文课堂教学

智障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世界,教师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要与智障儿童的生活相一致,不能超出

智障儿童的经验范围和认知能力。要考虑智障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教师设计教学时,应尽可能的创设情景还原生活,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知识,尤其是低年级的智障学生,如果脱离了他们的生活去进行教学,那将会事倍功半。教师应尽可能的使用多媒体和实物,再现生活情景,激活智障儿童头脑中积累的生活信息,如在教学《水果》(认识苹果、香蕉、桔子等),教师想让学生知道苹果、香蕉、桔子是水果,味道香甜、外形如何,与其讲的头头是道,还不如把课桌变成餐桌,让每一位学生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闻一闻,用双手摸一摸,用嘴巴尝一尝,动脑筋想一想并试着说一说这些水果的颜色、形状和味道。让智障儿童在动手及品尝中直接感知水果的特征,学习相关的知识。在教学《青菜、萝卜》时,让智障儿童在认识常见蔬菜的同时可将蔬菜(青菜、黄瓜、西红柿、萝卜)和水果(苹果、桔子、香蕉)放在一起让学生自己比较,自己分辨,说说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充分解放智障儿童的大脑,让他们的眼睛、嘴巴、耳朵、双手一起动起来,真正的参与到语文学习上来,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活味,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更切合智障儿童的实际。

2、让智障儿童的语文教学课堂融入生活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有机相连在一起,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应该着眼于课堂,放眼社会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

的意识”。语文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应让学生走出课堂来丰富语文知识。如带着学生春游的同时进行语文教学实践,让智障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知春华秋实,在生活实践中扩大眼界,获得知识。让智障儿童在美丽的太湖边、在青翠的鹿顶山去用心体会无锡是个好地方,感受家乡的美好。 如在教学《咏柳》这首古诗时,可以带着学生围着柳树去体会“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古诗意境,加深智障儿童对古诗涵义的理解。

还有这次在鼋头渚踏春,当学生在樱花树下席地而坐,一阵春风吹来,树上樱花纷纷飘落,落在身上、落在地上,教师也情不自禁把这里当作课堂,在青山绿水间、在蓝天白云下、在桃红柳绿中、在落英缤纷处、在百鸟争鸣的音韵里,指导学生去观察、去感悟,带着学生去亲近、去体会,让他们把发现的神奇的大自然和美妙的自然现象,以及心里由感而发的一切说出来。当智障儿童在落英缤纷的樱花树下终于感知了美丽的“花雨”,兴奋地喊出了“花儿下雨了”,“下花雨了”,这又是一堂多么深动的语文课啊!

总之生活和语文是密不可分的,走进生活,你会发现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语文的点点滴滴都是生活的,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陶行知教学思想的精华对语文教学的启迪是深远的,尤其让我们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者看到了希望,作为培智学校的老师更要身体力行的把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贯彻到日常教学中,提高语文教学水平,让智障儿童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

生活中学习语文,为智障儿童今后更好的融入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书目:

高中英语课本范文第6篇

当然, 学生学习压力大, 尤其是到了高中再苛求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名著等课外读物或每天阅报看新闻以加深文学底蕴或者积累写作素材, 也不大切合实际, 但是改变学生写作文时材料匮乏、材料陈旧这种现状又迫在眉睫, 必须找到一条便捷又高效的好办法。在我们放眼课外读物的同时, 回视我们的教材也颇有收益。高中语文六册教材中收录了上百篇文章, 皆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 从结构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各个方面来看都堪称典范, 除此以外, 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处世哲学也无不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一篇篇课文, 正如同一粒粒晶莹剔透的“大米”, 只要我们巧用、妙用教材素材, 从中汲取营养, 就能解决学生素材匮乏的“饥饿”难题, 使得学生写作文时成为“有米下锅”的“巧妇”。向课文寻求“下锅米”, 有多种方法可循。

1 写作与课文相结合

写作教学是语文课程中的核心内容, 语文教学并非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了课文写作背景、谋篇布局、主旨思想、写作特色就算万事大吉, 这只是达到了教学目标中最基础的要求——认知目标, 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达到更高层次的目标, 即从情感领域、技能领域上有所收获。使学生参与到课文中来, 把写作训练与课文讲授相结合的作文教学就堪称是一种达到高层次目标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真正做到“以阅读促进写作, 以写作促进阅读”。让阅读与写作完美结合, 实现两者的沟通, 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和谐的写作平台和空间。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目的是使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在写作上得以运用, 让学生尽量把教材上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2 多角度挖掘课文素材

有过高三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 都会有过集中训练学生审题、分析材料的过程, 往往选取百十篇作文题目或材料集中对学生这个方面能力的训练, 收效确实有, 但是过于集中地训练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笔者认为与其集中训练不如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 在学习每篇课文时, 把课文当作材料, 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提炼, 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增加材料的储备, 可谓是一举两得。

针对同一则材料, 同一篇课文可以从多角度来挖掘, 试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来予以说明。

秦晋围郑, 郑危如累卵,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 佚之狐一句“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 给走投无路的郑国带来一线生机。事实证明, 烛之武果然不负众望, 退了围剿之师。从佚之狐举荐烛之武这个角度入手, 可以把佚之狐看做是“慧眼识英才”的伯乐, 用来论证伯乐的重要。

秦晋结盟, 传下了“秦晋之好”的佳话, 原本在对双方均为有利的前提下, 秦晋之盟坚不可摧, 但是在烛之武一番“阙秦以利晋”的微言大义的“挑唆”下, 秦晋之盟土崩瓦解, 可以用来论证“以利相交者, 利尽而疏”。

烛之武, 须发尽白, 老态龙钟, 尽管怀才不遇, 内心万千不平, 但他并没有浑噩度日, 而是对天下形势审时度势, 在机遇到来之时, 才得以成竹在胸, 可以用来论证“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烛之武只身赴秦勇退秦晋几十万大军, 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聪慧机智, 靠的是高超的口才, 可以用来论证“三寸不烂之舌, 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本该颐养天年, 尽享天伦, 却又在暮年时节为国家出生入死, 可以用来论证“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同一篇文章、同一位人物, 从不同的角度看, 折射出不同的闪光点, 关键在于要善于挖掘。

3 与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相结合

作者的生平, 写作此篇课文时的思想状况、社会背景也是我们积累素材的一条源泉, 不失为一条增加自己材料储备的便捷高效的方法。

例如《琵琶行》, 作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 被贬之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 使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 消极情绪日渐增多。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 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 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 与她同病相怜, 写人写己, 哭己哭人, 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 全部融合为一体, 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知人”才能“论世”, 进而把握作者的心境。学生在了解了白居易的写作背景后, 有了丰富的积淀, 写出了《司马青衫的眼泪》《天涯又遇沦落人》等一批优秀的作文。

林语堂说过:“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 是读书的关键。”平时, 讲析课文就是要品读课文的“味”。学习课文要比平时浏览文章读得更细、品得更有味, 学生若能领会到作者写文章的“悟”, 立足课本就地取材, 把写作与课文结合, 从多个角度分析课文, 积极联系写作背景, 则必定会有充裕的“下锅米”。解决了“无米”下锅的难题后, 再辅以一定的“烹调技术”, 对“米”进行精加工, 定能烹饪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那种套话连篇、无病呻吟、面目可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应付差事的作文必将一去不返了。当我们为了论据而“寻寻觅觅”, 却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时, 不妨“回首”教材, 可能论据就在那“灯火阑珊处”。

摘要:作文写作在语文学科中可以说是占有半壁江山, 但是有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感觉无话可说, 无东西可写, 视写作如大敌。查其原因, 不外乎平时看书不多, 积累素材不够。当我们把目光从课外读物转向教材时, 可以发现教材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 只要掌握了具体可行的办法, 就能从课文中寻求到写作文需要的“下锅米”。

关键词:写作与课文相结合,多角度挖掘课文素材,与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德俊.新课程教学设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案例分析论文格式范文下一篇:银行科技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