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范文

2023-12-29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范文第1篇

一、河南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入与效益分析

(一)河南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入分析

1.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这其中包括文体广播事业费、文体部门基本建设支出和宣传文 化发展专项资金。

从近年来的预算支出情况来看,文体广播事业费的支出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文体部门 基本建设支出和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金额也呈上升趋势。

2.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文化事业建设费。2001一2005年,河南省文化事业建设支出年均增长32.6%。特别是2(X又年以来,全省各级文化事业建设支出都呈现出加速增长 的态势。

3.预算外财政专户支出—体彩公益金。自2001年全省开通体育彩票电脑发售系统以来,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十五”期间共发售体育彩票51.26亿元,筹集公益金17.54亿 元,有力地支持了河南省全民健身运动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

4.对宣传文化单位的税收减免情况。按照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

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的精神,河南省对宣传文化单位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对电影发 行单位实行营业税优惠政策。2001一20(辫年河南省共减免书店、报社和出版企业增值税

2.15亿元。这些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行减轻了宣传文化单位的负担,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省文 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河南省文化亨业与文化产业投入的效益分析

1.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人的社会效益。这具体地表现为公共事业蓬勃发展和艺术

精品不断涌现。近年来,在政府投人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得到了繁荣发 展,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省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条件较好的县(市)有 博物馆的目标。另外,河南坚持实施重点剧目带动战略,涌现了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 艺作品,如大型豫剧古装戏《程婴救孤》、舞剧《风中少林》、电影戏曲艺术片《村官李天成》 等。

2.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人的经济效益分析。这主要表现文化产业增长强劲,文化招 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和一批文化企业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等方面。

环境创新185

具体说来,2(X)5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39.64亿元,比20(辫年增长28.4%, 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2%,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20万人。河南省又充分发挥文化资源 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不仅引进了大量的外资,也扩大了河南文化的影响力。另外, 一批文化企业集团,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出版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杂技集团

等,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河南文化市场上,已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二、河南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入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人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成果丰富,亮点纷呈,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投人与效益基本上呈现出良性互动发展的态势。但是,在文化投人向 效益转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总量相冲不足,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虽然2(XX)~2(X)5年河南省文体广播事业费财政拨款由n4886万元上升到368《X岭万元, 增加了22().32%,占全省每年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58%上升到了3.30%。但这与快速增长的 河南省居民对文化的需求相比,财政对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人还是不足的,远远满足

了河南省日益增长的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从全国来看,河南省人均文化事业费连续多年处 于倒数第一的位置。从全省各地情况来看,各级政府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文化单

位的事业经费相对不足,每年递增的文化经费多半用于人员经费的支出。尤其是在广大的农 村地区,基层文化基本建设普遍缺乏资金,文化设施很不完善,基础设施欠账多。

(二)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文化投入差距较大,发展失衡

从近年来河南省各市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费投人、基本建设投人和更新改造

设施投人情况看,郑州、洛阳等经济较为发达城市投人额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且经济发达城 市与经济落后城市间文化事业投人的差距呈扩大趋势。郑州市2以洲〕一2《X万年对文化事业

和文化产业共投人资金18.5亿元,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对文化及相关事业和产业的投人以每 年平均37%的速度增长。洛阳市20(X]一2(X)6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各项投人达到了18.88 亿元。与之相比,鹤壁、安阳、商丘、驻马店等市同期财政对文化的各项投人都不超过10亿

元,有些地市六年来的总额不过1亿多元,与郑州、洛阳相比差距明显。

(三)财政投入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资金使用效益欠佳

目前,河南省的文化投人一方面表现为总量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使用效益低下、投 人和产出不成比例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财政投人激励机制。其 一,收人分配制度改革滞后,没有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 起来的文化事业,特别是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河南省的文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人分配制度改革还没有全 面展开,而改革的核心—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其二,没有建立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制度。各项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的使用尚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考评制度,这在一定程 度上降低了对文化投人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缓慢,导致财税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是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加快推进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2(X拓年河南省政府出台了两个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 制配套政策文件,从财政支持、税收优惠、资产处置、人员分流安置、养老保险等13个方面明

确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优惠政策。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成功实现改制,注册成立集团有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运作,构建了以资产 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然而,有更多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的道路上步履缓 慢,裹足不前,以致无法享受到相关的财税优惠待遇。

(五)政策不配套,对政资金对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引导不理想

资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血液。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单位的市场化转型,离不开巨额

资金的启动和扶持。目前,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单 一,基本上靠文化企业自身滚动发展,这就大大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资金不足,已经成 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而河南省引导社会资金多方投入文化产业的措施并不到 位,首先是财政引导资金投人文化产业的功能还未充分发挥,其次是缺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的相应的投资融资政策。

三、完兽河南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入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对政投入力度,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地区倾抖,各市要按 照中央要求设立农村文化建设资金

各级政府应按照有关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对公益性文化 事业的财政投人。财政部门应根据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目标、规模和标准,核定公益性文 化单位正常运转和实施项目所需的支出,并予以必要的经费保障。同时,财政部门要通过大 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内容建设、功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 设。各级财政要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积极调整支出存量结构,安排增量, 逐步提高文化事业支出特别是农村文化事业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各地市要按照中 央要求设立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努力构建农村文化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

(二)推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 实施办法

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深化河南省公 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改革。一是全面推行聘用制,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精简富余人员,严格 控制人员增长,使财政核拨的经费,更多的用于事业的发展。二是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 行不同的收人分配管理办法,加强监管,合理调节收人分配。三是调整内部收人分配机制, 根据国家事业单位收人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尽快出台河南省的文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 实施办法,将收人分配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挂钩。同时,通过调整、合并、转制等

方式,合理配置文化艺术资源,改变文化单位设置零散、服务单一的状况,充分发挥文化单位

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中的作用。

~呀(三)探索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制度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采购制度在支持和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投人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对财政拨付的各类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总结和量化评估,建立起激励机制和

问责制度,从而强化监督,把各类专项资金切实落到实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考评 指标既要考虑对专项资金分配、管理过程的考评,也要考虑对资金使用效果的考评。在此基 础上,量化绩效目标,明确绩效责任,对经费使用进行追踪问效。将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 文化产品作为增加财政投人的重要依据。同时,政府部门应当大力推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采购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有效地引人竞争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实现从“养人办 事”到“办事养人”的转变,以更低的代价得到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政府财政投人的

质量和效率。

(四)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切实落实财税优惠政策

在《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 制,其中,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实行国有事业体制,在科学划分宣传业务

和经营业务的基础上,把经营部分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出版单位除河南人民出版社保留 事业性质外,其他出版单位全部转制为企业;文艺演出团体除河南豫剧院保留事业性质外, 其他文艺表演院团和演出场所全部进行转企改制。根据纲要,河南省应全面加快经营性文 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对于艺术院团、出版单位和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等一般报纸杂

志社以及新华书店、电影制片厂、影剧院、电视剧制作单位和文化经营中介机构等经营性文 化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有针姗、有步骤地推动其逐步转制为企业,面向市场,成为文化产

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在加快转企改制的步伐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其转制进程,在转制进 入到实质性阶段之后,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尤其是财税优惠政策。

(五)加强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

走金融市场筹款之路,是解决文化发展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鼓励金融部门把文化产

业纳人重点支持范围,增加文化企业贷款额度。实行资助性信贷政策,通过低息、无息、贴息

等优惠政策,支持文化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更新,以及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行资产抵押政 策,对效益好、有偿还能力的文化经营部门,金融部门可给予开办资产抵押业务,也可发放简

易设备维修贷款,以支持文化部门的经营活动和硬件改造。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股票市 场、债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风险投资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同时,鼓励建立以吸收社会资

金为主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对文化产业的主导 行业和重要产品提供资金支持、把扶持单位改为扶持项目、扶持产品、扶持服务、扶持产业 化,重点用于扶持和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范文第2篇

现代文化产业得以产生和发展有赖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现代都市文化的全面兴起及媒介通信技术的巨大革新。“机械复制时代”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基本的时代语境, 商业巨子以荧幕和流行小说为都市市民们提供了一副有声有色的世界图景, 让千万人分享着同一个梦境。彼时的文化产业似乎成为肇始于启蒙时代的人文理性主义最鲜明生动的注脚——人类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已然再造了一个泽被众人的想象世界, 这个想象世界以其五彩斑斓的景象不但复制出自然的全部丰富性, 并且能够呈现超越于自然的宏伟奇观。这一现代奇迹背后闪耀的是人类对于美的永恒追求, 它曾于凝结于华美的器物与画卷之中、流衍于悠长的街头传唱之间, 而现代则进入供需关系的视域, 最终创生出现代的文化产品。这种文化产品具有商品性及精神性的二重属性, 一方面具有物质商品的一般属性同时又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 其商品性与交换价值的实现建立在消费者的文化/审美需求的满足之上, 由此决定了文化产品的审美因素在其产业化运营中的突出表现及重要作用。

文化产品与其他工业产品最本质的区别在于, 后者着眼于对生产、生活中的物质性需要的满足, 而前者关注的是消费者的精神生活和审美需求, 这便是文化产品的审美功能。消费者对文化产品消费决策的最终依据并非产品物质载体的耐用性或性价比, 而是对其审美价值的大小及能够产生的审美愉悦之多少的判断。只要文化产品能够为消费者带来审美愉悦, 消费者便会进行购买, 形成消费偏好。并且这种审美愉悦感通常会激励消费者向他人寻求认同, 个人化的消费体验由此具有了普遍性的可能, 这种体验的普遍性将会创造出类似公共空间的泛化的消费意愿, 这种泛化的消费意愿是文化产品规模化生产及市场化运作的深层基础。文化产品的两方面审美功能在康德的美学理论中得到了清晰的揭示。

首先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到《判断力批判》。书中, 康德从先验哲学的高度分析了鉴赏判断的性质, 描述了审美愉快不同于感官快涉及道德满足的自身特性。鉴赏判断关注的是对象的美或不美, 它不依据对象的概念而仅关注其感性形式, 并从感性形式中反思其普遍性。这种心意活动并非运用知性对眼前对象进行逻辑把握, 由于不涉及概念内容, 故鉴赏判断仅联系于主体的情感, 它实际上是想象力与知性的协调活动, 因此它本质上是审美活动而非认识活动, 它的结果是让鉴赏主体产生愉快或不愉快的感情。康德据此进一步按照知性范畴分析了在鉴赏判断中的对象的“美”的性质, 即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前两个契机从质与量的范畴分析出鉴赏判断的特征, 即“无利害而生快感”及“非概念而具有普遍性”。从这里可以看出:一切被判定为“美”的事物皆是能给鉴赏主体带来愉悦感的事物, 这种为鉴赏主体带来愉快感的“美”, 即审美快感, 正是文化产品精神属性的核心要素。正是文化产品本身的美的属性让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超越于其物质载体而为消费者所喜爱与钟情。

为何文化产品的“美”能够为消费者带来审美愉悦呢?康德在鉴赏判断的第三契机中做了详细说明。第三契机从对象与目的的关系之范畴入手, 论证了审美判断不是目的却十分合目的的性质。按照康德哲学的解释, “一个关于对象的概念在它同时包含着这个对象的现实性的基础时唤做目的”[3]18, 这个“目的”意味着某事物的概念中包含着自身之可能性的依据, 亦即事物实现自身的必然性。可以看出, 知性活动正是以概念在认识中得到实现为目的的, 先验范畴正是纯粹知性概念。在康德的认识论中, 知性通过先验范畴对感性表象进行把握以获得知识, 这便是知性的“先天综合判断”, 这种依靠“先天综合判断”获得的知识是具有必然性及普遍可靠的。在知性综合的活动中, 范畴在把握杂多的感性材料时必须依靠一种中介, 这中介便是判断力。判断力分为两种, 在认识活动中, 主体通过“规定性的判断力”将杂多的感性材料统摄在既有的概念之下, 即所谓“从一般到特殊”。这种“规定性的判断力”将先验范畴实现于认识的对象, 由此实现了概念的目的, “一个概念的因果性就它的对象来看就是合目的性”[3], 此时的对象便显现为合目的的。

而判断力还有另一种形式, 即“反思性的判断力”, 这种判断力并不依靠任何既有的概念, 而只是从眼前特殊的感性表象出发反思其中所包含的普遍性。在康德看来, 鉴赏判断便属于这种判断力。由于反思性的判断力并不依据任何概念, 因此难以说此心意活动有什么目的。康德说:“一个物体和诸物的只是按照目的而可能的品质相一致时, 唤做该物的形式的合目的性。”[3]鉴赏判断的结果是主体产生愉悦感, 这种愉悦感是纯主观的, 它的依据是对象的形式因素, 因此, “美, 它的判定只以一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 即一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为根据的”[3]。鉴赏判断虽无客观上的目的, 却具有形式上的或主观上的合目的性。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便是广义的审美活动的根本属性。在审美活动中, 主体不寻求知识的增长或功利目的的满足, 仅要求对象唤起自身的愉悦感, 即让主体体会到“美”的因素, 此时的主体的诸认识能力 (想象力、知性) 实现“自由协调”的活动, 因而产生出自由而愉快的情感。

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寻求的正是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审美愉悦, 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与销售皆遵循着“美”这一“对象的合目的的形式”, 让消费者欣赏到赏心悦目的产品、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服务, 因此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这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的产品属性与生产目标, 正是文化产品区别于其他工业产品的本质所在, 也是文化产业在现代社会获得如此广泛的关注与喜爱的根本原因。

现代文化产业巨额的生产成本令其产品生产区别于纯粹的艺术生产, 追求实现商业利润是其生产的最终目的, 这就决定了文化产品需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消费需求安排生产, 在原创性文化产品收获良好的市场反应后便采取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方式大量复制。原创阶段投入的巨额成本及大量复制的生产方式要求产品本身能够引起消费者广泛的审美认同, 并以此形成消费吸引力。世界经典文化产业成功案例中, 审美认同所带来的商业利润十分丰厚, 并且许多消费者在消费过程结束后仍旧为消费行为津津乐道, 如《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等畅销书及改编电影在推向市场之后均引起书迷及影迷长久的热情讨论, 专门开设的主题网站及论坛不计其数, 逐渐成为一时的公共话题。

文化产品为何具有能够引起广泛的审美认同的潜质?康德在鉴赏判断的第四契机中从哲学人类学的高度进行了探索。审美对象唤起审美认同的前提在于让鉴赏主体产生审美愉悦, 在对鉴赏判断的第二契机中, 康德指出了鉴赏判断的普遍性特征:“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3]这种审美愉悦感具有一种特点:鉴赏者会认为每个人都会感到与他相同的愉悦感, 这种对事物判定为“美”的判断对每个人都普遍适用。进而, 他会“期望着每个人的赞同”, “争取着每个人的同意”, 即产生对判断的必然性的要求。这种特点源自鉴赏判断的活动机制:由于鉴赏判断本身是诸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的活动, 没有任何前定目的, 主体因此在鉴赏判断/审美活动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自由, 从而生发出内心愉快的情感。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是具有先验规定的, 也即人们具有共同的生理和心理结构基础, 鉴赏判断的普遍性便具有了哲学人类学的基础。然而这种普遍性是否是必然的呢?在鉴赏判断的第四契机中, 康德用“共通感”这一概念做了回答。康德说:“在一切我们称某一事物为美的判断里, 我们不容许任何人有异议, 而我们并非把我们的判断放在概念之上, 而只是根据情感:我们根据这种情感不是作为私人的情感, 而是作为一种共同的情感。”[3]鉴赏判断并不依据任何客观原理, 但它对于必然性的要求使其必须具有一个主观性的原理, 这主观性的原理虽只是与情感相联系, 但仍能规定着人们对事物美或不美、引起或不引起愉快的判定。这种鉴赏判断的主观性原理便是“共通感”。在共通感的作用下, 鉴赏判断虽然是主观的, 但却不是私人的, 而是具有必然性的, 这种必然有效性决定了“美的事物”引起的审美愉悦能够普遍传达给人们。简言之, 通过“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的反思, 每个人的审美判断便具有了广泛认同的基础。对于“共通感”的存在证明, 康德了采取先验式的断言。康德认为, 认识能力所产生的知识是能够普遍传达的, 因此同样是认识能力的自由活动所产生的审美愉悦这种心意状态便也是可传达的。这种独断的论述让“共通感”的来源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揭示, 直到二十世纪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的“见证人与公众”理论的提出, 问题才得以向解决更进一步靠近。

文化产品的消费活动能够明显体现出“共通感”的现实效应:在“共通感”的作用下, 文化消费者逐渐形成对某种外观形制或内容规则的审美偏好, 形成广泛的审美认同。那些能够形成审美认同的文化产品会逐渐培养消费者的消费偏好, 而以此种消费偏好为导向进行设计、加工的文化产品亦很容易收获良好的市场效应, 类型电影、类型小说均属于此种文化产品。在审美认同中, 消费者实现了从私人经验到公共生活的过渡。文化产品形成审美认同的独特功能奠定了文化产品产业化运营的内在基础, 这一点, 皮埃尔·约特·德·蒙特豪克斯在《艺术公司——审美管理与形而上营销》一书中做了富有洞见的论述:

“审美判断调动生命冲动进入积极状态, 使人类作为观众而成为意见统一体。艺术作品的这种通过欣赏而同一观众的效果起了弥补公共领域的作用。……在创造自然时, 上帝超越主观而臻客观的境界;在同样的意义上, 天才创造艺术作品也是如此。这也正是为什么私人的经验可提供一种具有公共现象的力量, 为什么审美精神可以在诸如市场、社会或企业等多个公共领域形成自己的公众的奥秘所在。”[4]

摘要:文化产业的实现从根本上等同于文化产品的商品性与交换价值的实现, 正是文化产品内在的审美属性让它得以在市场经济中实现价值变现, 它引发了消费者的审美愉悦和消费意愿, 并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能。康德以“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揭示出了文化产品消费者之消费需求的本质, 并以“共通感”阐释了文化产品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与文化消费市场形成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审美愉悦,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共通感

参考文献

[1] 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2018) [D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201805/t20180509_1598314.html.

[3]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 (上卷) [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范文第3篇

工作研讨会材料

关于盐都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

融合发展的启示

旅游产业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旅游与文化总是融合一体。文化产业是旅游产业的先导,旅游产业又反作用于文化产业。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市委关于盐都区在全市率先突破乡村旅游的战略部署,坚持用先进文化引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以“湖荡湿地、民俗风情、生态农业、名人故居”为支撑的乡村旅游产品,从而为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经验,得到了启示。

一、建立乡村旅游规划体系,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 今年以来,我们先后编制了全区、仰徐村、郝荣村、杨侍村、朱升墓、重庆啤酒等旅游规划,初步建立了全区乡村旅游规划体系。这是全区乃至各乡村旅游示范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区地处江淮之间、里下河腹地,是盐城市西部里下河湖荡湿地和民俗风情旅游带的核心,湿地资源丰富,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民俗风情淳朴。有华东地区少见的大纵湖湖荡湿地,有正在发展的步湖路生态农业景观轴,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有全市唯一的全国文明村仰徐,有名人郝柏村出生地郝 1

荣,等等,从而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并提出建立乡村旅游规划体系的内在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开展了全区旅游资源调查,聘请东方智业集团编制全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启动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基于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依赖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从而大大提升了规划质量。

二、抓好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是两者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 大纵湖旅游度假区是全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希望所在。为了建设这一龙头项目,凸显湖荡湿地和里下河民俗风情两大文化元素,区委、区政府启动了东晋城重大项目建设,拉开了旅游新城建设的序幕。同时,潘黄街道仰徐村旅游点6个项目、葛武郝荣村旅游点4个项目、郭猛农业生态园8个项目、龙冈华都森林公园游客接待中心、鞍湖“三胡”陈列馆、北龙港朱升文化园等项目也全面启动。现代农业示范园既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业态,也是乡村文化的新兴载体,现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台湾农民创业园、郭猛现代农业示范园、潘黄仰徐高效农业园、张庄农业科技示范园、禾嘉生态园、路路生态园等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此外,泾口村龙文化旅游区、杨侍村温泉旅游区、王庄葡萄休闲庄园、盐渎水墨农庄、冈中醉农庄园、沈拱山智慧农庄等也在不断发展之中。旅游项目的加快建设,两者融合发展的态势日新月异。

三、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市场业态

今年以来,我区加快了乡村旅游品牌的创建步伐,大幅度促进了两者的融合发展,11月份是收获的时刻。根据《江苏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的要求,仰徐村、郝荣村创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工作通过评审。评定组在现场检查、抽样调查、座谈讨论、翻阅台账、听取汇报、观赏演出的过程中,对这两单位的硬件建设、线路编排、标牌标识、解说体系、台账资料、文艺表演等进行了全面评价,结果令人满意。同时,市旅游局也组成评定组,对醉农庄园、杨侍村、泾口村创建二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工作进行了检查,现正在评定之中。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重庆啤酒创建盐城市工业旅游示范点工作也取得成效,已于11月18日举行了揭牌仪式。乡村旅游品牌的加快创建,现已在全市率先突破乡村旅游规划体系的建设,率先突破村级四星级乡村旅游点的创建,率先突破将乡村旅游示范点推介到台湾市场,率先突破现代农业示范园向现代农业景观带过度,率先突破工业旅游示范点的挂牌。商品需要包装,旅游也要包装。“五个率先突破”,就是高层次包装。包装的过程,既加速了两者的融合,又促进了市场业态的形成。

四、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形象展示

旅游节庆活动,是旅游宣传促销的高级形态,我们比喻为“经

贸搭台,旅游唱戏”。 这个促销,就是宣传旅游品牌;这个唱戏,就是文化展示。春节期间,我们组织旅游企业参加了“迎新春”和春季旅游广场宣传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3月份,派出强大阵容出席了“盐台旅游活动周”。春节和端午节期间,大纵湖旅游度假区先后举办了“快乐采购,欢乐新年”旅游节、端午赛中华龙舟等活动。4月份,全区组成代表团参加了市政府在建湖县弘宇生态园举办的乡村旅游启动仪式。5月18日,葛武镇在台湾农民创业园举办香瓜节。11月份,举办了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评定、工业旅游示范点揭牌、全区乡村旅游规划评审以及参与盐城市丹顶鹤国际生态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同时,还制作了旅游宣传画册和宣传光碟,汇编了《盐都导游词》,举办了乡村旅游示范点讲解员培训班,组织旅游企业出席全国有关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持续不断的旅游促销活动,推销了我区旅游品牌,展示了我区文化形象。

盐都区旅游局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范文第4篇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各大高校对于美术专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并且十分关注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的影响及研究,这是因为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需要在认清两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找到两者结合的有效方式,促进高校文创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高等院校;美术专业;文创产品

文化创意指的是以文化为基础和核心,用创意将文化表现出来的一种形态,而文创产品就是通过这一形态所创作出来的产品。对高校来说,尤其是高校之中的美术专业,其在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研究方面有着自身独有的优势,这是因为文创产品和美术是密切相关的。另外,美术专业与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和研究的结合对于两者来说有着极大的好处,比如两者的结合能够为美术专业的教学带来更多的参考依据,使美术专业的教师了解当前文创产品的动态以及市场对文创人才的需求。[1]而对于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研究来说,美术专业的优势能够帮助高校设计出更好的文创产品。

1 高校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之间的内在联系

高校的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校美术专业是高校文创产品的基础和保障

之所以说高校的美术专业是高校文创产品的基础以及保障,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美术专业能够为高校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及研究提供更多更加优秀的专业性人才,为文创产品的创作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有利于高校文创产品创作的发展和进步。其次,美术专业还能够系统地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具备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的艺术嗅觉更加灵敏,激发学生的潜能,最终为高校提供一些创新型的人才。[2]最后,美术专业能够帮助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和研究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在高校的美术专业教学中,不仅会涉及一些专业性的理论层面的知识,还有很多实践活动来训练学生的实际创作能力,使学生在具备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对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研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能够促使高校学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创产品,还能够促使文创产业在市场之中的提升和发展。

1.2 高校文创产品的发展能够促进美术专业的发展

对于高校来说,其内部文创产品的发展和进步也必然会使高校美术专业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因为高校美术专业是高校文创产品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教育范畴之内,是教育实现产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教育和实际产业实现融合的一个重要形式。比如,近些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如音乐、动漫、舞蹈以及电影等文化产业,并且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样的形势,不仅使高校艺术专业有了极大的丰富,还使得各大高校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对于高校来说,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及研究如果发展好,那么必将会促使高校美术专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文创人才参与到文创产品的创作之中,间接地促使高校美术专业在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研究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另外,对于美术专业来说,其本身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较广,综合性较强,因此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部分都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能够为文创产品的创作、创意等提供一些意见,还能够在实践之中进行实际的绘画和设计。

2 高校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的有效结合的方式

要想实现高校美术专业以及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及研究的发展,就必须要找到两者之间有效的结合方式,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

2.1 重视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高校美术专业能够为文创产品的创作以及发展提供大量的优秀人才,给予其人才资源的支撑。对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及研究来说,要想实现其发展和进步,不仅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需要相关的实践技能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够使学生在文创产品的研究或设计开发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设计出更加优秀的文创产品。因此,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师需要在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并且要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形成自身独有的学习资源,形成新的创作理念和基础,创作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及符合高校实际的文创作品,最终使高校的文创作品能够实现自身具有的社会价值,体现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用以及重要意义。

2.2 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要想实现高校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设计的结合,首先就需要对文化进行创新,并且需要以文化为基础,通过人文素质将文化创新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促使两者相互结合。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研究正处于发展初期,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文创产品想要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美术以及美术之中的文化内涵对于高校文创产品的重要性。[3]因此,对于高校的美术专业来说,其需要重视美术专业的教学方案,强化人文素质教育,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文创产品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高校还需要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在美术专业之中增设一些相关的理论课程,构建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专业环境,帮助美术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使学生感受到更好的艺术文化,从而促使高校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之间的结合。高校可以在校园内外组织一些相关的知识讲座、美术方面的比赛、主题性的活动,如可開展廉政文化主题性文创设计大赛、开展以“红色记忆”为主题的文创设计活动;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到整个专业环境以及整个校园环境之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及研究之中,让学生获得更有效的各类主题学习的机会

2.3 完善美术专业的教学条件

就目前来看,美术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对高校相关的教学条件及相关的师资力量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这样的一种较高的标准或者要求也是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两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保障。所以,对于高校来说,高校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完善美术专业的相关教学条件,在实际层面给予支持。高校应该从财政之中支取出一部分资金,聘请一些学历高以及有着很强综合实力的美术专业教师,并且这些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美术的学习以及带领其他的美术教师来共同进行相关的工作。[4]对于在本校的美术专业教师来说,高校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这些教师参与相关的培训或进修,以此为基础来强化教师本身的创新意识,拓宽教师的美术视野,促使教师打下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为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之间的结合提供充分保障。

2.4 实行以人为本专业教育

要想促使美术专业和高校文创产品之间的结合,就需要从不同的层面或者角度,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或者手段,来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之中,需要时刻保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针对学生本身的个性化教学,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对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研究提出更好的建议。[5]另外,教师还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及时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检查,找到其中存在的错误或者不足,引导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帮助学生制订出学习的计划或者学习方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在私下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为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研究之中提供更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杨慧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2] 高静静.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6.

[3] 马倩.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价值研究[J].艺术科技,2017,30(01):65.

[4] 张东辉,刘玮,郁舒兰,施佳露.高校文创产品现状分析及创新策略[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20):145+148.

[5] 朱鹏.高校文创产品创新与发展路径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04):151-154.

作者简介:陆红(1978—),女,江苏海安人,硕士,助理研究员,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传统美术,艺术设计。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范文第5篇

(一)文旅产业的变革历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发展,90年代的快速发展,一直到2000年以来文化旅游产业开始逐步兴起,旅游形态、旅游的模式等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云南旅游业已经由接待事业逐步转型为支柱产业,相关的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所形成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二)文旅产业的发展前景

2018年以来,云南省以“一部手机游云南”为抓手,开始全方位推动智慧旅游。对云南全境的各类旅游文化资源进行重构,重新构建云南省文化旅游体系,重塑文化旅游形象。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一机在手说走就走,全程无忧”的目标,完成了云南全省范围内90%以上景区的智慧化改造。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云南省文化旅游将朝着更加便利、更加特色、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

二、云南文旅产业的变革造就产业新格局

(一)云南文旅产业的政策“新格局”

2018年,云南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高达7.2亿人次,同比增长20%。面对文旅产业的飞速发展,云南省政府将2019年作为文化与旅游机构合并重组的重要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关键年。为此,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扶植政策,从税收、补贴、整改等多角度对于文化旅游产业进行扶持推动。同时,逐步推动文化艺术创作工作繁荣发展,逐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对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培育和监督,深化改革文化旅游市场的综合执法,市场技术监管和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完善信用体系,打造云南文旅产业的政策新格局。

(二)云南文旅产业的经济“新格局”

目前,云南文旅产业全省总收入达到2675.47亿元,文化旅游业占GDP总体比重高达7.64%。在云南,约有72万人直接从事与文化旅游生产相关的服务,间接带动了约420万人的就业。无论从产业发育程度,还是客源规模品牌树立,形象宣传等方面,云南文化旅游产业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旅游强省的基础和条件。

(三)云南文旅产业的交通“新格局”

依托地方风景、文化特色,以国家等级交通线路网络为基础,加强沿线生态资源保护,风情小镇,特色村寨汽车营地绿道系统等相关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实施国家风景道示范工程,逐步形成品牌文化旅游廊道,重点建设滇川风景道、滇桂粤边海风景道,进一步推进文旅产业交通格局的优化提升。

(四)云南文旅产业的消费“新格局”

要深刻把握当前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规律,充分认识我国文旅产业正在由单纯观光型发展到观光与度假并举,度假产业逐渐发展为单独产业的历史性变化,这是文旅产业消费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云南省文化旅游产业要逐步适应大众化旅游的发展,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逐步实现旅游产品体系的创新,推动精品旅游景区的建设,加快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提高红色旅游发展水平。

三、云南文旅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一)基于“绿色生态”的文旅产业市场整合

以绿色生态为核心,实现文旅产业市场有效整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个性化、特色化、市场化为重点发展方向,加大对相关乡村旅游项目的总体指导和规划,加快市场推广进程,促进乡村旅游持续稳定发展。对乡村旅游的本土文化资源和旅游环境进行全方位整治,逐步实施乡村旅游创客行动计划,支持旅游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逐步形成以乡情教育为特色的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二)基于“品质建设”的文旅产业资源整合

以品质建设为核心,推动文旅产业资源的有效融合。一方面,加快推动精品景区的建设,以A级景区为代表的观光旅游产品,重点对云南中西部观光地区的旅游产品进行优化设计,做好顶层规划,逐步实现高等景区退出机制的常态化。加快发展高品质休闲度假产品,大力开发云南省当地的温泉、山地、森林、养生等度假休闲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国民度假旅游胜地。

(三)基于“产品结构”的文旅产业收益调整

在文化旅游产业收益调整层面,基于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共性和差异,立足云南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基本原则,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实现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文旅产业融合之后,文理产业收益进行适当调整,逐步增加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提升产业综合收益,这是云南省文旅产业后续全面转型升级的重点发展方向,以产业融合为基础,为文旅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新引擎、新动力。

(四)基于“文化内涵”的文旅产业品牌建设

进一步凸显文化内涵,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实现对于文化旅游产业内涵的重塑。以文化带动旅游产业,以旅游推进文化传播,逐步打造云南省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名片。在产品结构上,要坚持以文化为核心,围绕文化开发各类旅游产品。以云南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地理文化为基础和核心,开发适销对路,能够以满足大众旅游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文旅品牌。

四、结束语

当前,云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正进入关键期,转型升级是必然选择,但还要看到,云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转型升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推进过程中要把握云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脉络,精准定位,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并举,共同推进云南省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可持续发展。

摘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加快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已成为各行各业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从云南文旅产业的变革及发展前景入手, 分析云南文旅产业的新格局, 提出云南文旅产业全面升级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云南,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杨粤文.云南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刍议[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8 (08) :23-24.

[2] 常静.浅谈云南发展可持续旅游的意义及其战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8 (28) :158.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范文第6篇

文化创意产业, 也被称为版权产业、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概念首次出现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指出, 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 是利用个人的创造力和技能来获得企业的发展, 以及那些通过知识产权发展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我国一些学者和政府部门也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一般性的界定。有学者认为, 文化产业是指对产业的收集、存储和提供相关的信息的再现、发行、传播的信息产业。也有学者认为, 文化创意产业就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类似或密切相关的产品、服务的企业。

笔者认为,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应用为基础, 从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应用的基础上实现财富创造的行业。因此, 在文化产业中但凡可以通过创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 都可以称为文化创意产业。总之,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一种文化作为资源、创意作为手段、产业链是生产营销模式的新兴产业。

二、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的困境

文化创意产业日益成为各国在产业战略调整方面普遍的关注点。文化创意产业已经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并对其他行业起着极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版权保护程度息息相关, 版权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步伐。但是, 从当前情况来看, 我国的版权保护还相对较为薄弱,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的现状和困境进行说明。

( 一) 关于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目前, 我国已经出台了《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等一系列关于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 它们无一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统一界定和规范, 这显然与在我国正迅猛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无法匹配。在实践中, 我国各个城市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划分标准都不尽相同: 上海市将其分为5 类, 而北京市则以9 大类、27 种类、88 小类为分类方法, 可见二者的划分方法差异明显。更有些地方由于经济发展状况和法制运行情况不甚良好, 文化创意产业的版权保护办法仍处在起步阶段, 没有专门的法规进行调整。界定侵权行为、市场准入、行政垄断和问责等问题, 需要法律法规对此进行回应。

( 二) 版权交易制度尚待完善

文化创意产业财富的主要来源是进行版权交易。版权交易是文化创意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包括版权许可和版权转让这两个方面。现阶段, 在版权交易的研究领域里, 很多学者主要都关注于转让制度和许可使用制度等方面。我国版权交易的法律研究及相关制度的缺失, 不利于版权交易的健康发展。

( 三) 公众的版权保护意识不强

基于我国版权制度发展比较晚的现实情况, 加之宣传力度不足, 公众的版权保护意识较为欠缺。尽管当下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正蓬勃发展, 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版权保护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由此引发版权侵权行为屡次发生。许多企业因为没有这个意识, 在侵权行为产生后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 这不但会使自己蒙受损失, 也会使整个行业发展受阻。

三、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版权保护的出路

( 一) 在立法上统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目前, 我国许多地区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制定了符合自身条件并能推动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地方性的法律法规, 但这些规定差异较大, 因此有必要出台国家层面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文件, 对其进行清晰的分类和界定, 使文化创意产业的法律法规更为细致, 执行力更强。此外, 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的地方立法。地方立法机关要结合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 制定操作性强和高执行力的版权保护法。

( 二) 加强公众和文化创意企业的版权保护意识

目前大量盗版产品交易的存在, 说明很多消费者还没有形成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版权保护的意识。

首先, 无论是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者还是一般的消费群众, 都应该树立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版权保护的法律意识。从不购买盗版软件等文化创意产品的小事做起, 在社会上形成尊重和保障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风尚。只有这样, 文化创意产业的版权保护才有可能得到实现。

此外, 文化创意企业也要加强利用版权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文化创意企业在研发文化创意产品之余, 也要将版权登记工作置于重要位置。虽然说版权保护有自动保护原则之说, 但是为了避免保护力度不足、举证困难等问题, 企业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版权登记措施, 以更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版权保护程度息息相关, 版权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着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步伐。但是, 从当前情况来看, 我国的版权保护还相对较为薄弱,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就文化创意产业的版权保护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困境与出路

参考文献

[1] 宫承波, 闫玉刚.文化创意产业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2] 来小鹏.版权交易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9.

[3] 冯梅.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4] 蒋三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5] 王海燕.创意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J].特区经济, 2007 (11) .

上一篇:离退休党员活动计划范文下一篇:刘一秒领导演说智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