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论文范文

2023-03-02

旅游资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

目前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在《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我国要形成促进就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旅游业就业规模从目前的6000万人增加到1亿人左右,国内各大媒体进行了报道,吸引了旅游业及民众广泛关注。这表明,旅游这一“无烟工业”正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已为时不远。

陕西地处中国中西部交接地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禀赋极为优良、资源极为富集的区域之一。

一、陕西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出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的总和。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产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按照国际标准,旅游资源可分为8个主类,分别是: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和气候景觀、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类。陕西省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为9972个,类型比较齐全,自然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而人文类旅游资源更为丰富。陕西的人文旅游资源在数量、质量、特色上在国内外尚不多见,无论是秦砖汉瓦、唐塑宋瓷、兵马俑、法门寺、黄帝陵等无不显示出强大的审美性和魅力。

旅游资源开发指以发展旅游业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为着力点,有组织、有计划地为旅游资源加以利用的经济技术系统工程。

(一)陕西省旅游资源开发取得的成就

1.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日新月异。近几年,陕西省关中地区文物旅游景区景点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包括景区道路、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景点的设计改造、人性化、景区服务水平等方面都有所长进。2009年5月法门寺合十舍利塔竣工,高148米,长1230米的佛光大道,二个10万人的朝圣广场和相关酒店、娱乐等配套设施已完成,这是世界佛教文化发展的大事件,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游客。岐山县的周公庙景区这几年建设也很有起色,不但使景区面积有所扩大,而且在山顶完成了凤凰雕塑,山上的绿化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2009年4月又成功举办了“周文化艺术节”,使周公庙的声誉大增。

2.旅游产品开发紧扣时代。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要求,而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的组合。多年来陕西的旅游产品开发偏于人文景观类旅游产品建设,但这几年各市大力开发自然景观和休闲类产品,既有文物类产品,又紧密和时代相联系。如宝鸡炎帝陵的寻根祭祖游、咸阳的中医保健类旅游产品、西安在秦岭北坡开发的翠华山等休闲度假区和会议会展旅游产品等,这些无一不和旅客的生活工作有紧密联系,散发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3.旅游商品开发丰富多彩。旅游商品指旅游地区有当地特色的商品,包括食品、器具、文艺品等。陕西的旅游商品在研制方面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现以秦兵马俑仿制品、仿青铜器、耀县瓷器、蓝田玉器为代表,最富有地方特色。在全国历届旅游商品评比中,有近百个项目荣获国家奖。近几年各市开发的小工艺品、各类小吃,如臊子面、擀面皮等也在全国享有盛誉。

(二)陕西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水平未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许多旅游景区景点开发水平较低,相应的交通、供排水、通信、电气暖、环境保护等设施方面的供求脱节以及接待条件简陋、环境卫生差、服务水平低、冬天太冷、夏天太热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陕西省旅游的跨越式发展,降低了旅游资源的开发质量和可持续利用效果。

2.旅游产品结构性问题突出。

(1)旅游产品的类型结构不协调,陕西省旅游产品一直以文物观光为主,文物类产品太多太集中,而非文物类旅游产品过少,造成产品比例失调,内容单一。

(2)产品的空间结构不平衡。陕西旅游产品大多集中在关中地区,陕北陕南少。这种空间格局对于陕西省南北狭长、东西短的行政区域来说,旅游产品难以产生整合力,不利于陕西省旅游业整体发展。

(3)产品利用的时序结构差异大。陕西省旅游产品利用的季节性非常明显,淡旺季差异很大。每年旅游旺季从4月下旬开始,到11月基本结束,11月中下旬到来年4月初这段时间内,游客数量极少,造成了旅游人力、物力、财力一定程度的浪费。

3.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不足。陕西省各地区自身旅游资源大多数没有开发到位,甚至没有开发,造成其他地区有机可乘,在我们开发的空白点上大做文章,产生的各方面效益甚至超过陕西省。

说到寻根问祖,笔者认为,宝鸡最有发言权,以炎帝陵神农为首领的姜姓部落早在5000年前的上古时期就生活在宝鸡,所以宝鸡是炎帝故里。但全国的炎帝陵较大的却有3个之多:陕西宝鸡、山西高平、湖南株洲,而且湖南和山西的炎帝陵在吸引游客、增加收入、提高城市知名度等方面都领先于宝鸡的炎帝陵。株洲的炎帝陵由江泽民亲笔提款,被誉为“神州第一陵”,又经过多年经营宣传,知名度大增。所以一提到炎帝陵,大多数外省游客包括海外游客都认为在湖南株洲,却不知宝鸡是炎帝的真正故里。这与宝鸡在炎帝陵旅游上所做工作欠缺有很大关系。

4.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力度不够。陕西省许多市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破坏性建设”、“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如森林破坏严重,景区的任意开山取石,珍稀动植物资源遭破坏。

二、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理论分析

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指开发旅游资源不仅要满足当前人们需要,还要考虑到后代人需要,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理论原则。

1.需求性原则。开发旅游资源应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游客的各方面需求及时有效地推出各种旅游线路、产品。

2.共同性原则。这指的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同时进行,并注意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

3.创新性原则。各地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应从本地实际出发,考虑各种因素,创新开发路子,不搞千篇一律,一哄而上,突出地方特色,从而来吸引游客。

三、陕西旅游资源可持续科学开发的对策

(一)坚持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旅游资源相结合

旅游资源既有物质性的,也有非物质性的。物质性的旅游资源表现为有形的客观实体,如名山大川、森林湖泊、宫殿园林、文物拾遗等这些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非物质性旅游资源范围较大,包含了人物、事件、艺术和民间风俗等,虽然它们不具备物质形态,但却反映了一个地区在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积淀,对物质性旅游资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陕西省的非物质性旅游资源涉及历史人物、事件、文艺作品、地方风俗礼仪、民间节庆、演艺特色饮食、庙会及文化节等,形态丰富多彩。各地区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把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的结合起来,增加人文魅力,不断拓宽旅游内容,为本地旅游产业创造出新的附加值和社会效益。

1.长城边关文化旅游资源组合。在榆林境内秦代、明代长城绵延几百公里,另外延安也有一些长城。秦始皇长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曾在这里戍边,革命伟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志丹等曾在这里留下光辉足迹,这些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旅游开发价值。

2.黄土风情文化旅游资源组合。陕北风土民情、民间艺术种类繁多,有美如绝伦的剪纸、绚丽多姿的农民画、唱不完的信天游、吹不尽的唢呐曲、扭不够的大秧歌、蜚声海外的安塞腰鼓,南北有瓜,县县不同,乡乡有别,且各具特色。

3.关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组合。关中平原是陕西主要农业基地,人口稠密,千百年来生活在关中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不仅创造了历史,也创造出了古朴、独特的民俗、民间艺术。其中秦腔、眉户、碗碗腔、户县农民画、凤翔泥塑羊马、年画、彩绘、蒲城焰火、岐山臊子面、锅盔等旅游资源尤为突出。

4.华夏始祖文化旅游资源组合。炎黄子孙的说法来源于陕西,炎帝陵在宝鸡南郊7公里的常羊山顶,每年农历七月七日都要举行公祭炎帝仪式。积极开发陕西的华夏始祖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而且在凝聚炎黄子孙人心、祖国统一大业、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5.秦巴山地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组合。陕南秦巴山地处于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秦陇文化及中原文化接壤处,且连接西南、西北、华中,历史人口复杂,秦楚文化在这里交融。汉中盆地有大量的三国两汉文化景观,如古汉台、武侯祠、张良庙等,刺绣、编织、印染等手工工艺、汉江小号也源远流长。

6.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组合。包容天下各主要宗教教派,成为陕西宗教文化的独特现象。佛教八大宗中,六宗的祖庭在西安,而且佛教文化遗址非常丰富,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佛骨圣地”,世界绝无仅有。楼观台是北方道教第一大派所在地,西安城内罕见的伊斯兰教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传播地。

(二)推进旅游增长极战略

西安是陕西旅游的超级重点,占全省比重80%左右,这种单极化增长战略对陕西省旅游业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云南的旅游格局和陕西极为相似,以省会昆明作为单一增长极,前几年落后于陕西。但近些年来云南推行多极化战略,新开辟了大理、丽江、瑞丽、西双版纳、景洪等新的旅游增长极,实现了全省旅游全面发展,现已远远超过陕西,位居全国第七位左右。

针对陕西省长期发展战略,根据陕西省南北狭长、东西短窄的特点,必须发展旅游多增长极。在关中东部选择韩城、关中西部选择宝鸡、陕北选择延安、榆林、陕南选择安康、汉中作为新的增长极,以带动陕南陕北两翼整体推进。

(三)建立旅游产品网络体系

来陕旅游的游客,去东线返回,去西线返回,去北线返回西安,违犯了旅游大忌,经常走回头路。这样很容易造成旅游者疲倦,很难满足游客的期望和需求。所以陕西旅游资源应东线、西线、北线和南线连成网络体系,如关中旅游环线的建立,形成了關中各市县环网状线路,再不用返回西安住宿。

(四)努力实施旅游名牌战略

世界遗产是国际旅游的通行证,得到国际的认可,才可能有效吸引国际游客。陕西在这方面现在还是空白,可以选择太白山以第四纪冰川遗迹,把乾陵、昭陵、茂陵申报汉唐诸陵遗产;也可把华山、太白山、骊山、翠华山、楼观台捆绑在一起共同申报“中秦岭南北生态”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五)积极开发自然类旅游资源

陕西旅游资源中文物型旅游产品特色明显,这个产品定位不能改变。但一个旅游资源大省,如果旅游产品过分单一,势必会影响到客源的规模及增长速度。所以要克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弊病,必须开发建设一批自然风光型旅游产品,如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经营类、天象气候景观类等旅游资源,以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六)积极开发参与、游乐、休闲度假类旅游资源

前些年流传的“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情况并未得到彻底改观。游客夜生活的缺乏、参与型项目缺乏、游乐项目缺少是游客停留陕西省时间减少的主要原因(至今平均停留2天左右)。所以,我们应大力开发参与性强的游乐项目。

从发展战略看,应重点选择反映陕西民间文艺特色的戏曲、腰鼓、歌舞(仿唐、仿秦、仿汉、仿周等歌舞),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的结合。另外也要开发休闲类、探险类、生态类、主题公园类旅游,如秦岭的生态旅游、汉江的水上探险等,都可能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七)寻求文化、科技、教育和旅游资源的有效结合

陕西既是我国的人文旅游资源大省,又是我国文化、科技、教育大省。把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阎良飞机城、杨凌农科城等作为旅游资源,一方面可以增加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旅游产品内容。

(八)重视旅游资源的宣传推介

和中东部各省相比,陕西省在旅游资源的对外宣传推介上做得远远不够。让这样一个在全国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大省默默无闻,我们实在不甘心。

1.加强和兄弟省市的合作。更重视加强和主要客源省区大小旅行社的合作,加强区域联合,建立连锁经营和互利互惠的网络体系。

2.遴选旅游形象大使。陕西籍的国内、国际著名人士很多,利用名人做广告,放大他们的光环效应来进行旅游宣传促销,一定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媒体宣传。我国中东部各省市在中央电视台十套经常做宣传,而且制作比较精美,看后印象深刻。但陕西各市几乎没有上中央台做宣传的。在媒体上做宣传,笔者认为口号非常重要,有助于塑造旅游地的整体形象,如香港有“万象之都,购物天堂”;西班牙有“阳光普照西班牙”宣传口号。陕西可用“中国文化的天然博物馆”;“到中国来没到陕西,等于没来中国”等口号来进行宣传。

参考文献:

1.旅游文物艺术.南开大学出版社

2.旅游资源鉴赏.同济大学出版社

3.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郑州大学出版社

4.宗教与文化.同济大学出版社

5.旅游资源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中共宝鸡市委党校 陕西宝鸡 721001)

(责编:吕尚)

旅游资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实现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乡村振兴的重要途经。本文以陕西省铜川市为例,分析乡村发展中存在的产业发展困难、环境污染严重、旅游资源亟待整合等问题,提出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及对策,包括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推广瓷器文化、延伸佛教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发展特色工业旅游、借助新媒体手段等,为助力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旅游;资源;融合;乡村振兴

中图法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 A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产业构成中资源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但矿产资源的开采量已超过可采储量70%以上的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面临着资源消耗殆尽、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发展阻滞等问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转型升级已经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国家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途径。以农村发展为重心,以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作为主要抓手,带动乡村地区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科技等的振兴,积极促进资源枯竭状态下乡村地区的发展,实现乡村现代化,可以为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有利支撑。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陕西省铜川市为例,分析铜川市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为助力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启示。

一、铜川市概况

陕西省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部,关中盆地和陕北高原的接交地带。铜川曾是以煤炭开采为主的资源型老工业城市,因煤发展、因矿成市是其成长特色。随着以能源和建材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不断发展,过度开采的弊端不断呈现。2009年,铜川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013年被确定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城市。铜川市迈入了资源型城市的艰难转型之路。

铜川市具有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铜川地处陕北文化和关中文化交汇处,自古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以药王孙思邈故里为核心形成的中医药及养生文化、汇聚千年瓷器制造史的耀瓷文化、璀璨绚丽的释教文化、照金红色革命文化、近现代工业遗产文化等,资源汇聚一地,使得铜川借助文化进行旅游开发潜力巨大。文化旅游资源已经成为铜川市除煤炭资源外的第二大优势资源,乡村地区充分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进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能有力地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稳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二、铜川市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铜川市产业结构不平衡的发展弊端不断显现,严重制约了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产业发展困难

自然条件是农村发展的基础。铜川市乡村地形复杂多样,先天发展条件受限,导致农业生产达不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农业经济体量在国民经济结构占比较小。农村发展缓慢,本地劳动力技能较为单一,加上乡村地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度较小,使得乡村可利用人才较少,难以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新鲜血液,难以适应新发展形势要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观念得不到更新,又进一步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铜川市农村产业转型发展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思路。

2.乡村地区环境污染严重

铜川市发展长期依靠煤炭开采业,粗放式的开采虽然促进了当地的经济腾飞,但陷入“资源诅咒”,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过度的矿产开发,破坏了矿产资源的合理布局性,采空区和沉陷区面积扩大。滑坡、崩塌、地裂、沉陷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出现。资源开采造成的污染,既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造成农村劳动力资源锐减,又影响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旅游资源亟待整合

铜川市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较为分散,彼此无紧密联系,没有进行统一品牌推广。对乡村地区优秀资源的推广力度较小,市场知名度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一直不愠不火。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挖掘程度不深,乡村旅游经营方式滞后于新技术手段的发展。产品规划单一且不完善,乡村旅游发展配套设施也不够健全,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基于当地的文化资源,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亟待整合升级。

三、铜川市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及对策

依托中医药历史文化、制瓷历史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工业遗址等特色资源汇聚一地,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有利于推进铜川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带动乡村知名度提升

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位于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先辈建立的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的成立。照金精神是大革命時期西部地区中国工农革命根据地得以发展和中国革命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也为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养分,对建设文化强省,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深入挖掘陕甘边照金革命历史,通过红色文化与照金香山景区开发的深度融合,形成以照金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围绕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提高乡村特色旅游的知名度,带动乡村地区与城市的同步发展。

2. 推广瓷器文化,推进乡村建设深度发展

耀州瓷是中国古代八大名窑之一,陈炉古镇坐落于铜川市东南方向15千米处,其制瓷的炉火一千多年来一直存在且永不熄火,形成“炉山不夜”的独特美景,是特色美景。促进铜川市乡村产业以现代瓷器文化为中心发展,推动当地的进一步发展振兴。深度开发陶瓷旅游产品和文化项目,大力推动特色古镇乡村建设,促进耀瓷文化的传承和兴盛。引导乡村地区居民利用地域优势,创办陶瓷工艺作坊、开展陶瓷制作文化体验,打造特色民宿,推动陶瓷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利用现代的科学与技术促进先进陶瓷产业发展,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支持个性化定做,不断完善产品体系。

3.依托佛教文化资源,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条

深入挖掘佛教文化内涵,创造出一系列与当地有关的旅游项目,延长旅游产品产业链,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举办观音文化古庙会、香山寺祈祷拥有幸福等活动,建设香山禅修小镇等,形成以佛教文化为主的金色旅游产业,带动乡村地区商业、饮食、住宿、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多元化发展。大力推进玉华宫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形成以绿色为主线,以春季观赏游、夏季避暑娱乐游、秋季爬山赏叶游、冬季雪上欢乐游等四季主题旅游活动为特点的旅游休闲胜地。

4.加强工业遗址保护利用,发展特色工业旅游

铜川是老工业城市,煤矿、水泥、“三线”建设等工业遗址分布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可以根据工业遗产资源现状和内在规律进行科学保护利用,形成各具特色、相辅相成的工业旅游资源整体优势。乡村地区人民在不改变整体风貌和布局的前提下,将工业老建筑打造成特色博物馆,利用新型媒体打造网红打卡胜地。同时加强当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第二产业剩余资源的利用率,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带动乡村第三产业的逐步前进,促进乡村的产业转型。

5.借助新媒体手段,带动文化旅游业全面发展

利用数字技术,深入挖掘各种信息,扩大传播范围,丰富用户娱乐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崭新的媒体发展态势。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新媒体短视频平台的不断成熟和持续发展,给农村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更方便的机会。因地制宜,依托铜川市乡村目前的资源现状和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需求,打造出一批具有铜川乡村特色的个性化商品和纪念品,培育品牌文化。结合自身资源的个性化特点,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等展开宣传,提高知名度。通过铜川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传播,形成有个性化特色的乡村旅游形象。同时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营造出便捷、舒心、安全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氛围,给游客带来全新的乡村旅游体验。

四、结语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可以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是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增质提效的重要途经。以文旅融合发展助力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乡村振兴,一定要立足地区资源优势,结合乡村地区地理优势,善于利用各项先进技术。只有适应产业升级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地区竞争优势,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惠玉洁,王亲玲.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高地  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铜川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新西部,2021(01):95-97+100.

[2]梁永峰,譚雯.铜川市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实践与启示[J].西部大开发,2019(11):80-83.

[3] 陈晓捷. 进一步加强我市工业遗产保护的建议[EB/OL].( 2020-05-11). 铜川市政协网. http://www.sxtczx.gov.cn/html/dhfy/20200511/15441.html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西部资源枯竭型地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课题( 编号: 2021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旅游资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延安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融合开发进行研究,阐述了延安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旅游资源融合性开发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为促进延安红色旅游和民俗体育旅游的融合性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红色旅游 民俗体育 融合开发 探析

延安地处陕西北部,在历史上一向是陕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是陕西省红色旅游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国家重点开发的红色旅游景区之一。旅游行业竞争已趋激烈,单一的旅游项目往往难以久留游客,已不适应当今旅游市场需求。显然,实现旅游资源融合开发,从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挖掘其新的旅游项目是旅游业参与竞争的必然选择。红色旅游和民俗体育旅游在旅游业中都具有特色的品牌,也是能够使人们陶冶情操、锤炼身心、品味生活的有益旅游项目,将这两种资源融合开发,可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将会给延安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延安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旅游融合开发的推广提供依据。

延安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的血源性

延安由于其特殊的区域优势和特殊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使其蕴含了丰厚且不可替代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如陕北大秧歌、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黄龙猎鼓、志丹扇鼓、跑旱船、跑驴、高跷、矮跷、转九曲、拔桩等民俗体育活动。其中,作为陕北最具特色的民俗运动——安塞腰鼓,是陕北、陕西乃至整个西北最著名的民间艺术,是陕北黄土高原一枝独特的民间艺术奇葩。

1.延安发展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旅游的资源优势

红色旅游是旅游大家庭中的新生代,是指以红色旅游资源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1]。红色旅游是弘扬革命精神、颂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型旅游形式,对于加强全民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革命老区和红色旅游区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延安拥有典型的和意义深刻的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延安本身形象而言,革命圣地是延安已有的认知形象。数量大,品味高的革命旧址、遗址和文物现存350多个,仅延安城区就有130处168个景点。

由调查得知,延安的遗址景观所占的比例为56.24%,遗址景观中包含了纪念馆、旧址故居和陵园三大类。由此说明,延安所特有的独特的条件,有利于其红色旅游的发展。人文体育活动所占比例为8.72%,排在旅游资源的第三位。可见,延安人文体育活动资源也相对较丰富,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2.延安红色旅游的现状调查分析

众所周知,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其吸引性,失去了吸引力便失去了市场。红色旅游要具有持续的魅力,就得根据时代发展的脉搏进行整合调整。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不是仅仅有几个纪念地、纪念馆、标志物,或者有几个红色故事就可以引起旅游者的兴趣。要增强旅游者、参观者对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注重观赏趣味性,就必须在保证思想性的前提下,寻求对参观者、旅游者的感观刺激,努力提高其观赏性、趣味性。

(1)对红色旅游的态度

调查得知,喜欢红色旅游的只有43.94%,一般喜欢的占51.32%,不喜欢的占4.76%,也就是说,红色旅游的发展势态一般,游客对红色旅游的态度不是很积极。如果可以借助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舆论导向的积极宣传,加强对旅游景区的建设,它既可扩大产品外延,避免产品单调,又可与游客互动,活跃气氛,提高对游客的感染力,还可以加强对地方文化的宣传,转变游客心目中红色旅游只是一些旧的遗址或是纪念馆之类的单一的东西。由上述可以看出,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面临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强化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注入红色旅游新的生命力,有助于增强民族精神和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3]

(2)对安塞腰鼓和陕北秧歌认识情况

访谈得知,调查对象中非常了解的只有4.75%,了解的占77.1%,不了解的占18.15%。大部分的游客对安塞腰鼓和陕北秧歌不是很了解,只有少量的游客通过电视或是课本对安塞腰鼓和秧歌有一点了解,也有绝大多数人认为安塞腰鼓和秧歌只是一种民间舞蹈表演,而不知道安塞腰鼓和秧歌,其实也是一种民俗体育运动。 所以,需要旅游部门和民俗体育部门加大对陕北民俗的宣传和推广,尤其是在旅游景点安排相关的表演,让游客了解或是参与到其中,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单一的红色旅游资源,也可以让游客了解陕北的文化和民俗体育。

(3)来延安旅游的动机

调查得知,来延安旅游的游客受红色旅游景点的吸引、历史文化吸引、缅怀伟人和被陕北独特的体育文化及风土人情吸引的分别占96.84%、93.16%、87.37%和77.89%,从数据上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来延安旅游的人都是因为延安的红色旅游景点而来的。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延安特有的历史文化、缅怀伟人和独特的体育文化、风土人情而来的,这就说明民俗体育还是有发展的市场。红色旅游应该寓教于乐,发挥地域民族特色风情与习俗优势,巧妙融入,避免走、看、听的简单教育形式,将红色旅游资源与民俗体育进行资源整合,既具有参与性,又具有运动元素。在丰富红色旅游内容同时,又继承了民间民俗体育文化。

3.陕北民俗体育活动在景区的发展情况调查分析

民俗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件瑰宝,发展民俗体育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服务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建设全民健身体系的重要内容。民俗体育根植于民间,形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具有健身性和文化性。由调查得知,在红色旅游景点看见过陕北民俗体育表演的游客仅占25.26%,没看见过或是没参加过的游客占74.74%。由此说明,延安在红色旅游景点的陕北民俗表演相当的少。陕北传统体育活动历史悠久,可以将其腰鼓、秧歌等引入到旅游活动当中,参观者不仅可以看和听,也可以亲身参与其中。这些富有民族情趣、异地情调的景物或活动,形成了民族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因此,景区管理者或是工作人员应该联系或是培养相关的民俗表演者,增加景区的民俗表演,这样不仅可以宣传陕北的民俗艺术,使陕北独特的民俗艺术得到传承,而且还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率。

增添红色魅力,整合资源

民俗体育是一种特殊的体育形式,对其进行与红色旅游相整合的研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要使红色旅游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必须丰富旅游项目的内涵,将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与红色景区旅游有效整合,赋予景区体验性、可回味性、可参与性、可教育性等特征,使现有的景区、景点更有吸引力。由走访调查所知,来延安旅游的游客绝大多数选择的旅游景点都是位于延安市区的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凤凰山革命旧址和王家坪革命纪念馆。只有小部分的自助游游客会去比较远一点的壶口瀑布、南泥湾等景区。他们在景区看见的陕北民俗体育表演很有限,只有小部分的游客看见过腰鼓、秧歌和唢呐的表演。在这些游客中有一部分曾经参加过其他地方的民俗表演活动的游客对陕北的民俗体育表演很有兴趣,但是由于受开发程度的影响,让他们不能充分地感受到陕北民俗体育活动的表演。

1.加强宣传,推出品牌

政府和旅游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渠道把延安的民俗体育旅游的特色和好处推荐给广大游客。旅游部门和体育部门如果能很好地抓住机遇,在延安红色旅游地区很好地融入陕北民俗体育运动。利用延安特殊的民俗资源优势,以红色旅游为依靠,以安塞腰鼓、陕北秧歌、陕北民歌、唢呐等民族传统体育和民间艺术为重点,集思广益,系统分析和合理规划,把延安红色旅游和陕北民俗体育旅游融合起来开发出一道新的旅游产品,推出自己特有的体育旅游品牌。这样既扩大了客源,又保证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旅游融合性开发可持续发展,为延安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旅游融合性开发培养众多的市场消费与参与群体。

2.增强民俗体育的吸引力,调动游客的参与积极性

在红色旅游景区,多增加一些民俗体育活动的表演,调动游客的参与积极性,很好地使群众或是游客加入进去,不仅可以让游客从中感受到民俗体育的快乐性,而且能很好地宣传陕北的民俗体育,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这样就扩大了陕北民俗体育的宣传面,为民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让陕北的民俗体育运动像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傈僳族刀杆节,藏族赛马会等民俗运动一样深入人心。

3.建立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旅游的运行机制

要想使红色旅游和体育旅游长久地发展下去,并且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这就需要旅游部门和民俗体育部门建立一个相对协调、灵活、高效、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在运行机制建立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投入运行过程的基本要素,根据景区的大小开展相关的民俗体育活动;还要考虑到要素有机结合所形成的结构,即结构发挥出的技能等因素。最后再制订一个在红色旅游景区发展民俗体育运动的运行的基本轨迹,以确保红色旅游与陕北民俗体育长久的发展。

小 结

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笔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要在保障历史原真性的前提下,挖掘红色精神,展现红色文化,以创新为灵魂,因地制宜,将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融入其中,合理开发。结合地方体育文化背景打造原生态的民俗体育,给予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的新生命力,营造和谐的红色旅游氛围。既可以提升红色旅游资源生命力又可以弘扬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活动的巧妙融入,有效整合,将会使二者彼此受益,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张群等.红色旅游的特色分析及其发展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6,6: 54-55.

[2]程莉娜,付东华,丁雪峰,彭琴.延安红色旅游及其创新开发的思考[J].小城镇旅游,2005,12:85-87.

[3]黄文霞.国内旅游业的文化营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4]陈怡悟,刘晓忠,熊百华.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开发的重要性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9:217.

[5]刘凯,柴新.体育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2:32-34.

[6]骆慧菊,李艳诩.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性开发的策略研究——以韶山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08,3:142-145.

[7]王晓乐.延安民俗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及开发对策初探[J].区域经济,2009,10.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延安

旅游资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和新的理论表征。随着两会的胜利闭幕,建设“美丽内蒙古”成为热议话题。“美丽内蒙古,必定是天蓝水清地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蒙古;必定是各民族团结和睦、边疆稳固安宁的内蒙古;必定是人人享有优质公共服务和公平发展机会的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生态文明和生态旅游的关系,并提出了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内蒙古生态旅游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美丽内蒙古,生态旅游,国家公园

0引言

建设“美丽内蒙古”,要继续贯彻落实“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的要求。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望相助”的殷殷嘱托,深入推进兴边富民等民族工作,共建美丽精神家园,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创美好幸福和谐生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觉担负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更大责任,建设好新时代模范自治区。

建设美丽内蒙古,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扩大医疗、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会展、物流等服务供给,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

1  “美丽内蒙古”要与旅游业相结合

1.1  旅游业的作用

旅游业具有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即其不但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在改善民生、保护生态、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阶段,有必要发展以事业形态为主的“生态旅游”与“国家公园旅游”。

1.2  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构建“美丽内蒙古”方面

“美丽内蒙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体现了人民对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生态安全的需求。生态旅游强调保护和发展并重,具有绿色环保、低消耗的特点,能够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美丽内蒙古”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重要实现路径。

1.3  与国家公园旅游相结合构建“美丽内蒙古”方面

国家公园不但是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地,而且还被用作最重要的公益性国民游憩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也明确,国家公园可以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开展自然观光、旅游。推敲起来,国家公园旅游应该是一种体现“大综合、大学科、大投入”的大旅游。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这么全、科技含量这么高的产业,不仅需要资金上的大投入,也需要建立与非政府组织、学校、志愿者等的合作机制,这样才能确保其通过多方参与保证专业水平,体现全民公益性。

2  生态旅游与国家公园旅游的发展方式

2.1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方式

以生态系统保护为前提,还能够带动区域绿色发展的国家公园旅游,需要以国家公园体制和国家公园品牌为基础。国家公园体制在权、钱方面的制度保障有利于国家公园旅游生态保护和全民公益两方面目标的实现,而国家公园品牌则有可能发展成为国家公园旅游的顶级品牌,形成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国家公园体制保障国家公园旅游事业属性的体现。

2.2  旅游品牌价值方面

国家公园品牌增值体系的构建,是国家公园及其周边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机制的重要方面,可以实现资源环境的优势转化为产品品质的优势,并通过品牌平台固化推广体现为价格优势和销量优势,最终在环境友好和社区参与的情况下实现单位产品的价值明显提升,意即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3  “美丽内蒙古”文化建设方面

3.1  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均为当下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两者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创新产业发展业态,更新管理、技术和服务理念等方面存在天然的耦合性。内蒙古旅游业发展之初,立足于文化资源优势,整合与旅游业发展关系密切的草原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以旅游促进文化产业繁荣的格局,并积极拓展和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

3.2  内蒙古文化资源

内蒙古草原文化和旅游资源,树立起了内蒙古旅游业的主题形象,在国内占据了突出的地位 ,是进一步确立内蒙古自治区未来旅游业发展品牌形象的重要资源载体。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三少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这一切都为内蒙古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

结语

党和国家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大力推进生态旅游 发展,以带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 等各个领域的融合与落实。因此需要在生态旅游的发展内涵与理念基础、生态旅游的资源环境支撑途径、生态旅游空间模式优化与新型产品、生态旅游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生态旅游者行为与客源市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功能等方面加强研究,以丰富中国旅游生态学与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体系,更好地为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钟林生,周睿.国家公园社区旅游发展的空间适宜性评价与引导途径研究——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J].旅游科学,2017,31(03):1-13.

[2]赵智聪,彭琳,杨锐.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构[J].中国园林,2016,32(07):11-18.

[3]周彬,张梦瑶,钟林生,虞虎.内蒙古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测评[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04):203-208.

[4]戴永吉,胡德斌,周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对自然资源管理的影响——基于对内蒙古自治区的调研[J].中国土地,2018(09):43-45.

[5]闫欣.内蒙古自然保护地现状及对策建议[J].北方经济,2018(09):56-59.

[6]杨锐.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三大理念[J].生物多样性,2017,25(10):1040-1041.

[7]钟林生,王朋薇.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生态旅游研究展望[J].旅游导刊,2019,3(01):9-20.

[8]欧阳志云,徐卫华.整合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依法建设国家公园[J].生物多样性,2014,22(04):425-427.

[9]周睿,钟林生,刘家明,唐承财,孙雷刚.中国国家公园体系构建方法研究——以自然保护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6,38(04):577-587.

[10]乌铁红,张捷,李文杰.地域文化差异对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旅游地为例[J].旅游学刊,2010,25(06):66-72.

[11]蘇红巧,苏杨.国家公园不是旅游景区,但应该发展国家公园旅游[J].旅游学刊,2018,33(08):2-5.

[12]刘家明.生态旅游区旅游用地碎片化及其整合[J].旅游学刊,2017,32(07):9-11.

[13]黄莹.扬帆起航再出发  建设美丽内蒙古[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9(01):13.

[14]高冉,王国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自觉演进[J].理论探索,2019(01):48-53.

作者简介:包力尔(1993—),男,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籍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职务:无,研究生,研究方向:北方民族生态环境与旅游

旅游资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前,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之下,“文旅融合”是促进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策略。但如今乡村“文旅融合”仍存在许多问题,应制定“文旅融合”发展模型,以探究“文旅深度融合”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文旅融合;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乡村振兴作为重要战略提出,而乡村文化振兴则是整体战略的灵魂所在。2019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和养老服务等产业。国家在政策方面明确支持发展乡村旅游行业,以“文旅融合”发展鄉村旅游行业,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有绝对优势。如何高效开发当地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统筹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找到乡村文旅融合的正确模式是当前亟须处理的问题。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文旅融合现存主要问题

(一)文旅融合管理体制不完善

对于“文旅融合”这一策略的管理体制仍在探索时期,并不完善。从政府部门来看,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本就分属不同、职责不同,而文旅融合需要两个部门共同出谋划策,沟通与协商上往往存在问题。为实现文旅融合,要有专门的负责部门立足于“文化”和“旅游”两个方面重新拟定策略,在体制上为文旅融合清扫障碍。

(二)投融渠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行业的资金投入方式仍是以政府主导,加上社会资本投入的模式。政府投入资金远远不足以支撑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另外,社会资本投融资体系不够完善,投入金额有限,投融资渠道单一,这也制约了乡村旅游行业长远发展。

(三)文旅融合产业链条短,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

文旅融合广度深度不足,创新意识缺乏,导致相关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慢,融合效果差,产业链条短。目前,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具体还是依靠农产品销售、农事体验、风景观光、推销美食、农村纪念馆和博物馆参观等传统项目,对于文化创意的关注度与利用度不佳;此外,产业链条短还体现在文化产品发展创新度欠缺,文化衍生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这些问题大大阻碍了文旅融合进程。

4.缺乏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

人才是文旅融合快速推进的关键所在。但现状是欠缺具有高文化水平,丰富旅游行业经验和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现在乡村旅游行业的管理人员仍是传统型,缺乏创新意识。即使是招募到高层次管理、营销人才,也常面临被别的景区或公司挖走等人才流失的情况。如何招募新型人才并将人才留住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文旅融合”模型设定

对于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实现“文旅融合”,“创新”是最大的驱动力,“创新”也是整个战略的造血换血机器。现以创新入手,从政策、资源、管理和体制等方面制定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文旅融合”模型,(如图1所示):

三、文旅深度融合的对策研究

(一)国家制定优惠政策,政府协调推动发展

首先,国家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制定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景区的土地规划申请、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管理服务或是小规模的农产品加工等,政府都要适当在政策上予以帮助;其次,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再则,政府要加大协调力度,搭建融合发展平台 。

(二)推动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文旅融合机制

首先,要加大旅游部门与文化部门的体制改革,尤其是“文旅融合”专项体制的改革,为文旅融合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其次,构建并完善文旅融合机制。其一,要建立“文旅融合”的组织领导机制,选拔领导队伍;其二,建立“文旅融合”政策沟通机制,科学系统规划发展政策;其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信息网络。大家共享信息,良性竞争,协同发展。

(三)延长并优化产业链条,增加产品创新力度

目前,“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遇到瓶颈,需要延伸优化产业链条,促进产品创新。其一,要更新现有的乡村旅游项目,更多地融入文化创意因素,形成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其二,以产业集群的形式来延伸产业链条。例如,新疆地区因为盛产瓜果,就可以构建瓜果种植、采摘体验、加工、销售等一条线的产业集群;其三,创新旅游产品形式。不仅要融入当地的地方特色,更要蕴含特定的文化内涵或是情感要素,既满足游客的实际需求,更要满足其深层的情感需求;其四,要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科技手段创新市场运作形式。

(四)以创新驱动文旅融合的深度发展

1.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旅游行业更新换代,快速发展的重要方法。首先,推动旅游与文化因素融合,例如延安的红色旅游线路,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文化等。以文化因素融入,或者专门以文化为主线来打造旅游线路,更易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格和竞争优势;其次,旅游与农业结合。农作物培育基地,农事体验等;再则,旅游与康养健身相结合。以康养为主题的度假胜地,开发攀岩、跑步、垂钓、漂流等体育和娱乐项目。

2.景村融合

乡村发展旅游行业要以景村融合为基础,调动村民参与,形成长效旅游线路,既形成独具特色旅游景区,也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增长,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3.政企融合

政企融合,要开创更多元、更开放的发展平台。在投资、设计、开发、运营、管理和宣传等各个方面,都要调动政企深入交流、沟通,推动项目发展。

(五)构建人才培育机制,培养高层次文旅融合人才

首先,要引进大批具有创新力的高层次人才。通过政策优惠、工资优势、员工持股等激励政策来吸引人才加入;其次,要“稳住”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居住工作环境,为他们规划光明的发展前景,让人才能在此长久发展;再则,要利用周边的旅游学校等教育资源来培育人才。定点培养与联合培养相结合,为景区提供充足人才储备;最后,可从本地农村发掘技术人才或者培训一批当地人才,在劳动技术等层面满足景区的发展需求。

(六)传承与创新并举,打造地方特色精品文化品牌

首先,要立足当地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值得再开发再利用的文化竞争优势;其次,创新要融入到旅游项目的方方面面。对于传统文化的利用也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创新其展现形式,创新旅游产品形象,创新旅游线路设置,创新宣传方法和渠道等,让创新因素贯穿“文旅融合”整个流程之中;此外,地方要打造精品文化品牌,发挥其示范作用。以云南省为例,该省以大理、丽江古镇为依托与周边景点连为一线,并逐渐开发周边的旅游景区,带动全省旅游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

(七)重视环境问题,走可持续道路

目前,“生态旅游”,“绿色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乡村“文旅融合”可以结合这一趋势,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等理念融入旅游开发之中。打造有机农场种植,绿色农庄生活体验游,以环保生态为主的度假村等。此外,政府旅游部门也要加大旅游行业的环境监管力度,在政策和法律上都要加强对旅游环境的关注,为“文旅融合”提供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四、结语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深入发展“文旅融合”,在促进当地乡村经济增长的同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发展的过程。要结合地区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策略,将创新融入到政策、资源、体制、管理的方方面面中,为当地乡村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制定合理规划。

参考文献:

[1]张彩虹,段朋飞,尹琳珊.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18(12):4-7.

[2]王莉.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以茅山旅游度假区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6):147-149.

[3]曹莉丽.农文旅融合助力浙江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9(8):99-101.

作者简介:刘幸(1995-),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方向:影视文化产业。

上一篇:地质灾害防治下一篇:旅游体验论文